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三国故事说唱文学,是指以三国时期的历史和人物为题材的说唱类文学作品。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史书《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戏一起成为三国题材演变史上并列的文化现象,共同构成了“三国文化”现象的奇迹。以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为研究对象,具有重大的学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一,三国故事说唱文学是三国故事传播的重要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发展过程以及演变规律,了解数百年来三国故事说唱文学背后大众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观,本身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内容,而且对于扩大“三国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及深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二,三国故事说唱文学是雅俗研究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艺术史上,雅俗互动是贯穿其中的重要规律。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作为俗文学的重要内容,其中蕴含了雅俗互动的内在规律,它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文人和民间艺人在叙事艺术上的互相影响以及借鉴。其三,研究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及其发展规律对研究文体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不仅对中国历史小说影响巨大,而且对整个古代小说文体的演变都具有重大意义。其四,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对于繁荣现当代文艺有着重要影响,它所蕴含的艺术规律成为现当代影视文艺的重要法宝。
     学者研究三国故事说唱的个案研究成果较多,对三国故事源流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但是学者较多关注的是说唱作品对小说《三国演义》的成书的影响,缺乏以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为本位的整体研究。本选题以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为考察对象,宏观把握并描述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流变,揭示其发展变迁的各个层面的艺术表现,从而揭示出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全面的存在形态,全面评价三国故事说唱文学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肯定其在文学、艺术史上的地位以及影响。对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研究采取整体研究与个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整体把握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发展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几部代表性说唱文学作品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对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研究注重联系与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既注重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史书、小说的联系,同时也注重它们之间的比较。
     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追溯宋前三国故事的流变,主要考察南北朝三国故事的民间视角和文人视角;考察唐代三国故事在市井的流传以及唐释经注中三国故事的民间审美情趣;考察唐笔记小说三国故事与雅文学的审美重合和审美差异。
     第二章研究宋元三国故事说唱文学。重点考察《三国志平话》的民间叙事艺术;考察《三国志平话》的历史叙事与民间叙事;考察《三国志平话》世俗化的审美追求。同时也注意到说唱和雅文学诗文的联系与区别,考察“说三分”与雅文学在审美上存在的重合与差异。
     第三章研究明代三国故事说唱文学。本章重点考察《花关索传》的艺术成就以及重大影响。第一,考察《花关索传》的民间叙事策略;第二,分析《花关索传》“历史、英雄传奇、神魔”三位一体的结构艺术及其对小说文体的影响;第三,解析儒学视野下的花关索形象;第四,探索《花关索传》和小说《三国演义》之深层互动关系。考察《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的民间性和文人性。本章同时注重明代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雅文学诗文以及同题材小说之审美重合。
     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研究清代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第四章重点考察《三国志玉玺传》的艺术成就以及影响。第一,研究其三层包孕之立体结构艺术,《三国志玉玺传》的整体结构规模宏大严谨,采取主线和隐线相结合的结构形式,显示出弹词艺人构思的巧妙和独具匠心。第二,考察其世俗化叙事艺术,表现在对英雄家庭的关注和对世俗生活的描绘,这是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史上的一个新变。第三,对众多乱世女性群像进行读,这些女子身处乱世,命运悲凄:受一夫多妻的制度之苦;遭受贞节观之苦;遭受乱世战争之苦、与丈夫分离的相思之苦、甚至命如草菅等等。第三,《三国志玉玺传》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三国志玉玺传》与《红楼梦》在叙事结构上、悲剧意蕴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三国志玉玺传》的“玉玺”叙事结构艺术与《红楼梦》的“通灵宝玉”叙事结构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玉玺”与“通灵宝玉”的悲剧意蕴统领了对众女子的悲剧命运,共同关注了众多不幸女性的心灵世界。从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以及曹雪芹的创作时代背景看来,《三国志玉玺传》可能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车王府藏曲本《三国志》,考察鼓词《三国志》的版本系统、考察唱本所形成的可视化叙事艺术。同时兼顾清代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雅文学诗歌以及小说的审美重合。第五章主要考察清代以来扬州评话、苏州评话《三国》和北方评话《三国》的发展演变。考察扬州评话康派《三国》的发展以及表演特色,康派《三国》话本的叙事艺术。考察张派《三国》的渊源与发展,张派《三国》话本的叙事艺术。比较南方评话《三国》和北方评书《三国》的风格差异。
     第六章主要探讨明清以来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和《三国演义》的关系。一方而关注《三国演义》对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影响,小说对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创作数量的影响;小说内容结构对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影响;小说人物形象对三国说故事唱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对《三国演义》之传播有着积极意义,当然也有传播的局限性。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三国演义》在叙事上存在差异,即情节的精雕细琢与轮廓化勾勒之差异;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与类型化之差异;人物心理刻画的直白性与隐蔽性之差异。
     第七章主要考察三国故事说唱文学艺术成就及其影响,重点考察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艺术成就,即“定中有变”的叙事策略;人物形象之多维塑造艺术;诙谐幽默之审美风格。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对当代大众文艺有重要影响,如对影视三国的影响,如对三国历史的重新阐释;英雄--美人模式;诙谐媚俗之成分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充满民间叙事的特征,如热闹有趣的故事情节、诙谐幽默的风格、异常简明的道德风格,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文人叙述的成果,从而获得自身的飞速发展,具有在文学史艺术史上占据一席之位的艺术价值。
Rap literature of Three Kingdoms refers to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and characters as the theme of it. Three Kingdoms Rap literature,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raditional Opera of the Three Kingdoms constitute the culture of the Three Kingdoms phenomenon. Taking Rap literature of Three Kingdom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has great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irst, it is an important art form of the Three Kingdoms story spreading,and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nation culture, studying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evolvement rules and the people's aesthetic taste and aesthetic view behind 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hinese culture history,and also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deepen and expand the culture at home and abroad about the effect of study.Second, Rap literature of Three Kingdom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study of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Whether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or in art history, rule of interaction is important.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popular literature, Rap literature of Three Kingdoms contains the inter-dynamic inherent la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t reflected literati and folk artists in the narrative arts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The study of its development rul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studying styl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Tt is not only a huge impact o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historical fiction, and also on other genres such as the creation of legendary heroes, mythical and human novel.Fourth, it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prosperit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the artistic rule wich contains becomes the important magic weapon of the contemporary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The research of Rap literature of Three Kingdoms cases is more,and research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Kingdoms story is not poor, but scholars are more concerned about it on the novel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lack of overall research and local research and rap works of the literati creation concerned about relatively few.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he characters as the theme of Rap literature of Three Kingdom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escribe the literature evolution of it, reveal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various dimensions of performance, thus reveal the full the existing form of it, study its literary achievement, sure its position in the literature, literary histor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ition.The way I will take is that a whole and individual analysis of a combination method. Tn the overall grasp its development foundation, specific analysis of several typical rap literature's artistic achievement.The study focus on contact and comparing the method, both pay great attention to links in it and history and novel,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traces the story of Three Kingdoms story before Song Dynasty.Mainly study development with the folk perspective and literator perspectiv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the three kingdoms story spreading in the civil marketplace and the folk aesthetic taste of it of Tang Dynasty; Interpretive aesthetic difference in novels stories and poems.
     The second chapter reserch Rap literature of Three Kingdoms of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is chapter has emphasis on Storytellers of Three Kingdoms's folk narrative art,namely the folk art of fiction. First, lively, interesting stories, the pursuit of the plot twists and turns, exciting, dramatic. In second, the heroic deeds, assisting in the folk narrative of exaggerated legend color, genie; historical narration and folk narrative of it; secular aesthetic pursuit. Also notice the 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rap and elegant poetry in the aesthetic, namely historian perspective and moral perspective of coincident, and the aesthetic differences in collective perspective and personal perspective.
     The third chapter study Rap literature of Three Kingdoms of Ming Dynasty. There are three works,namely Flower Guansuo Biography, Chronicles A Brief History of Ten Segments Kam word and the Storytelling of Three Kingdons.This chapter maily examine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and significant impact of Flower Guansuo Biography. First, study the folk narrative strategy of Flower Guansuo Biography,it creatives the repeated narration mode, namely pass through mode, wich was obviously the model structure adopted by Journey to the West.Its narrative with a strong folk color met people's recreational pastime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reflected people's moral concepts. Pay attention to the excitement of the scene, especially the excitement of the martial arts scenes;the simple and clear-cut moralvalues;artists like to create a comic effect with some misunderstanding coincidence. Secondly, analysis its history, legend and mythical in which the Trinity Structure and its effect in novel style art.Flower Guan Suo Biography contains a variety of factors of historical romance and Hero Legend Novels and Supernatural Evil-spirit Novels and has an inestimable effect as well on novels prosperity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In addition, the Flower Guansuo Biography created a novel hero and the beauty of the first of its kind.Thirdly, analysis the image of GuanSuo in Confucian Perspective.The image of GuanSuo appeared in Rap literature as ethical philosophy come to a successful issue due to his family's Management,lovely mother and dutiful son, with three wives'help;safe his state in Danger, his image is illustrated of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 Confucian ideals was realized by folk hero. Fourth, There was in deep interaction between Flower Guansuo Biography and novel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The History of the Ten Section Brocade Book was the first literary creation about three kingdoms by literati,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Mainlystudy its folk character and literary character.Words was done by literati,but with strong traces of folk.Firstly the form of folk is different from poetry.Secondly, with folk strong subjective feelings of hate to CaoCao father and son Cao Pi and the praise on the Liu Bei side.The History of the Ten Section Brocade Book was done by literati, the text manifested in the literati writing language concise elegance and structure of care.The folk and literati combined embodies the stories of Three Kingdoms in spreading process in exchange and fusion rule.This chapter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aesthetics coincidence in Rap literature of Three Kingdoms and elegant literary.
     The fourth chapter and the fifth chapter research Rap Literature of Three Kingdoms of the Qing Dynasty.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artistic the achievements and influence of Three Kingdoms Yuxi Biography.First, study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three-Conceiving Art. Its overall structure is of large-scale and rigorous, and taken the main line and the line of combining structure, showing the ingenious and originality of the storytelling artist conceived. The main line of it is hegemony history of Liubei, Caocao and Sunquan,doubled several travel experience of Yuxi,supplemented by local narrative genius and beauty mode, the three combine forms a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it.Second, investigate its secular narrative art,the emergence of a secular color, manifested in heros family and attention to the secular life depicted, this is a new variable. Thirdly, pay attention to the numerous female images of gone with the wind,the works also created a series of images female,such as Xing Jiaohua, Kane, Mi's, Wu etc.Third, The Three Kingdoms Yuxi Biography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reation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Both striking similarities in the narrative art structure tragedy implicatio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art of Yuxi and Magic Ston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art are of similar.The Yuxi led a dynamic process, with the color of the tragic fate of the women,and Magic Stone also led tragic implications of common concern to the spiritual world of the many unfortunate women. Seems to some extent similar, and the background from two of the Three Kingdoms Biography Yuxi may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creation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The fifth chapter reviews evolution of Storytelling of Three Kingdoms of Yangzhou,Suzhou and North since the Qing Dynasty.Inspected in Yangzhou, then Kang faction Three Kingdoms.Inspection Kang faction Three Kingdoms'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deep fine through oral narrative art,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the public and humor. Study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and narrative art of zhang Three Kingdoms,such as the plot of the legend, the details of the carved,serious and facetious at the same time character image system. A review of Three North and South a Three Kingdoms style, i.e.scholar and civilian style differences,such as the difference in the overall and local details,the circumstances are bound by strict and abstract,the gimmick of the subtle and obvious.
     The six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of Rap literature of Three Kingdoms from Ming and Qing Dynastie and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Novel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Rap literature of Three Kingdoms,such as in quantitythe, content and the characters.Conversely Rap literature of Three Kingdoms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about novel's dissemination but also of course with diffusion limitations.Differences in the narrative,namely the plot of uncompromising attention to detail and rough sketch,characters of diversity and classification,psychological character portrayed frank and concealment.
     The seventh chapter reviews Rap literature of Three Kingdoms'artistic achievements and influence.Its artistic achievement is such as setting of narrative strategy,characters of multidimensional shaping art,aesthetic style of humor.lt has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public art,such as re-interpretationthe about history of the three countries,hero-beauty mode,humorous kitsch.
     It continue to absorb the outcome of the narrative of the literati, and even more colorful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Rap literature of Three Kingdoms wich coagulated the aesthetic taste of the popular art forms thousands of years has become a unique existence, shoud has occupy a position of art and in literary history.
引文
①(南宋)吴自牧:《梦染录》,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第288页。
    ②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上册,第7-10页。
    ③陈翔华:《明清以来的三国说唱文学——兼说它与历史小说<三国志演义>的关系》,《三国演义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④(日)上田望:《三国说唱文学浅谈——自清朝至现代》,《中国俗文化研究》第一辑,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版。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文中以及脚注和参考文献中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加引号
    ①贺亚先:《三国文化的特质》,鄂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第37-39页。
    ②沈伯俊:《三国文化概念初探》,《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3期,第98-101页。
    ③李福清:《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序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①董上得:《论古代雅俗文学的互补与交融》,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第106页。
    ②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上册,第7-10页。
    ③任千:《扬州评话概述》,《扬州评话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第383页。
    ①程蔷:《民间叙事模式与古代戏剧》,《文学遗产》,2000第5期,第143页。
    ②陈文新、卢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
    ①一粟:《谈唐代的三国故事》,《文学遗产》增刊第10辑。
    ③李小荣:《唐代释家经疏中的三国故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90-91页。
    ①郑振铎:《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中国文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上册,第186—190页。
    ②陈翔华:《小说史上又一部讲史平话(三分事略)》,《文献》,1982年第2期。
    ③刘世德:《谈三分事略:它和(三国志平话)的异同和先后》,《文学遗产》,1984年第4期。
    ④程毅中:《从三分事略谈话本的繁简》,《三国演义学刊一》,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⑤涂秀虹:《<三国志平话>叙,事的原则与视角》,《文史哲》,2009年第2期。
    ⑥高明阁:《三国演义论稿》,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⑦赵景深:《谈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曲艺从谈》,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3-10页。
    ⑧周绍良:《关索传》,《学林漫录》二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⑨谭正壁、谭寻:《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述考》,《文献》第三辑,第7071页。
    ①谭良啸:《花关索传》,《三国演义研究集》,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
    ②(澳大利亚)马兰安,《(花关索说唱词话>与(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探索》,《三国演义从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③(日本)金文京:《(三国志演义)版本试探——以建立诸本为中心》,《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2期。
    ④张志和:《从(花关索传>和(义勇辞金)杂剧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
    ⑤李伟实:《花关索故事非(三国志演义>原本所有》,《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4期。
    ⑥刘海燕:《“关索”形象的文化意蕴——历史、文学与民间信仰互动之个案浅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6期,2005年11月。
    ⑦(日)金文京:《关羽的儿子与孙悟空》,《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2期,第43-48页。
    ⑧谭正壁、谭寻:《评弹通考》,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⑨童吉永、张万、周树德:《谈(三国志玉玺传>——给赵景深先生的信》,《文献》,1984年第3期。
    ①弦声:《<三国志通俗演义>与<三国志玉玺传>》,《殷都学刊》,1988年第1期。
    ②陈辽:《由弹词<三国志玉玺传>谈罗贯中的<三国>原本》,《中华文化论坛》,2007第3期,第9599页。
    ③纪德君:《演绎<三国志>,弹唱儿女情——弹词<三国志玉玺传>试论》,《文化遗产》,2009年第3期。
    ④刘海燕:《<三国志玉玺传>的形象构拟与叙事策略——以关羽形象为考察对象》,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⑤童李君:《弹词与小说的区别》,作家·下半月,2010年第5期。
    ⑥孙英芳:《三国志鼓词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⑦(韩国)龚敏:《东亚文献研究》第1辑(创刊号)2007年10月,忠州大学,第267-285页。
    ⑧(日)后藤裕也:《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28,2007年3月。
    ①(日)后藤裕也:《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27,2006年3月。
    ②贾广瑞:《车王府曲<本三国志鼓词>中除暴母题的文化蕴涵》,2009年3期。
    ③董国炎:《扬州评话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④纪德君:《从案头走向书场——明清时期说书对小说的改编及其意义》,《文艺研究》,2008年第10期,第45—51页。
    ⑤倪钟之:《说书:对古典小说的再认识——论民间说书对明清小说的改编》,《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1期,第221—235页。
    ⑥陈翔华:《明清以来的三国说唱文学——兼说它与历史小说《三国志演义》的关系》,《三国演义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92—418页。
    ⑦(日)上田望:《三国说唱文学浅谈——自清朝至现代》,《中国俗文化研究》第一辑,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76-97页。
    ⑧丘振声:《三国演义纵横谈》,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年版。
    ①(俄)李福清:《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②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杭州:浙江古籍社1990年版。
    ③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哈尔滨市: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④王丽娟:《三国故事演变中的文人叙事民间叙事》,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版。
    ⑤纪德君:《民间说唱与通俗小说双向互动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07年。
    ①(晋)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20页。
    ②(俄)李福清:《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①(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序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页。
    ①陈汝衡:《说书史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
    ②(日)上田望:《三国说唱文学浅谈-自清朝至现代》,《中国俗文化研究》第一辑,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版。
    ①(南朝梁)刘勰撰,戚良德注译:《文心雕龙校汁通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页。
    ②(唐)魏征:《隋书·经籍志》卷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42页。
    ③(唐)魏征:《隋书经1籍志》卷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62页。
    ④(俄)李福清:《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页。
    ①扬翼骧:《裴松之与<三国志注>》,《中国史学史论集》一,吴洋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5页。
    ②(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45,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
    ③朱一幺:《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①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1页。
    ②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9页。
    ①(晋)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页。
    ②(晋)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09页。
    ②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09页。
    ④(三国魏)嵇康著、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61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
    ③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④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260页。
    ①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①(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87页。
    ②姜昆、倪钟之:《中国曲艺通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③孙楷第:《说话考》,《沧州集》,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2页。
    ④(唐)郭汜:《高力士外传》,《全唐五代小说》第一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1页。
    ①(唐)元稹:《四部从刊初编》缩印版162册《元氏长庆集》卷十,第43-44页。
    ②(晋)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62页。
    ③李胜:《<骄儿诗>“或谑张飞胡”句“胡”字辨义》,《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48页。
    ④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下册,第697页。
    ⑤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下册,第702页。
    ⑥邹先觉、彭志宪:《<三国志平话>创始于唐》,《甘肃理论学刊》1989年第6期。
    ①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48页。
    ②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
    ①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48页。
    ②钟兆华:《元刊全相平五种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482页。
    ③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①(唐)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
    ②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③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④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⑤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1-92页。
    ①(唐)李世民:《祭魏太祖文》,《全唐文》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0-131页。
    ②(唐)王勃:《三国论》,《全唐文》卷一八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571858页
    ③(晋)陈寿撰、装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出版,第33页。
    ④(唐)李世民:《祭魏太祖文》,《全唐文》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0-131页。
    ⑤(唐)王勃:《三国论》,《全唐文》卷一八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571858页
    ⑥(店)李白:《赤壁歌送别》,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⑦(唐)杜甫:《全唐诗》卷二百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322页。
    ①(宋)孟元老著、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五《京瓦伎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62页。
    ②(宋)苏轼著,刘文忠评注:《东坡志林》卷一《怀古·途巷小儿听说三国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页。
    ③史树青:《应县佛宫寺本塔发现的辽代俗文学写本》,《文物》1882年第六期。
    ④大乘杂宝经唱词影印件,《文物》1982年第6期,第35页。
    ⑤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⑥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⑦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①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②(宋)高承著、李果订,金圆、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卷九《博弈嬉戏部·影戏》,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495页。
    ③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④朱一玄、刘毓忱编:《三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①刘世德:《谈三分事略:它和<三国志平话>的异同和先后》,《文学遗产》,1984年第4期。《<三分事略>和<三国志平话>》是同一部书而有不同的名称。但他们同种有异,是同一部书的不同刊本。认为此书刊印于前至元三十一年。比《三国志平话》刊印早了近三十年。
    ②邹先觉、彭志宪:《<三国志平话>创始于唐》,《甘肃理论学刊》1989年第6期:宁希元:《<三国志平话>成书于近代考》,《文献》1991年第2期。据书中地名断定为金代作品。
    ③(唐)刘知几:《史通》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5页。
    ④(晋)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9页。
    ①钟兆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380页。
    ②钟兆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442页。
    ③钟兆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476页。
    ④(汉)班固:《汉书》第九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8页。
    ⑤(南朝梁)刘勰撰,戚良德注译:《文心雕龙校注通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页。
    ①(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2174页。
    ②(宋)朱熹:《朱子全书》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14页。
    ①钟兆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388页。
    ①(晋)陈寿:《三旧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57页。
    ②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①钟兆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388页。
    ①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②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③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④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112页。
    ⑤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⑥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①钟兆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472页。
    ②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③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页。
    ①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6页。
    ②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6页。
    ③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5页。
    ④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2页。
    ⑤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2页。
    ⑥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1页。
    ⑦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3页。
    ①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①(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序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页。
    ②朱一玄:《花关索传校点记》,《三国演义学刊2》,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368页。
    “赵景深:《谈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曲艺从谈》,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①郑振铎:《论元刊全相平话五种》,《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上册,第410页。
    ②赵景深:《谈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曲艺从谈》,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①纪德君:《民间说唱与通俗小说双向互动研究》,2007年博士后出站报告,第75页。
    ①赵景深:《谈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曲艺从谈》,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②(宋)罗烨:《醉翁谈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①(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62页。
    ②(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26页。
    ③(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版版,第546页。
    ④(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26页
    ①(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61页。
    ②(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89页。
    ③(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90页。
    ④钟兆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471页。
    ①朱一玄校点:《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①施耐庵:《水浒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03页。
    ②程毅中:《宋元话本》,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36页。
    ③纪德君:《民间说唱与通俗小说双向互动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出站报告,2007年,第89页。
    ④刘荫柏:《清代侠义小说概论》,《明清小说研究》,1990第2期,第4154页。
    ①孙楷第:《沧州后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2-253页。
    ②朱一玄校点:《明成化说唱词话从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③(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4页。
    ①朱一玄校点:《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页。
    ②(日)金文京:《关羽的儿子与孙悟空》,《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二期,陈月娥、周国良译第47-48页。
    ①(宋)吴自牧,《梦粱录》,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312页。
    ②赵景深,《谈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曲艺从谈》,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③康保成,《花关索是谁》,民间文化,1999年第1期,第35页。
    ①平步青,《小栖霞说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年,第九册,第191-192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24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221页。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89页。
    ④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①《礼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326-327页。
    ①平步青:《小栖霞说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九册,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年版,第191-192页。
    ①童万周校点:《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8页。
    ②童万周校点:《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18页。
    ③童万周校点:《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36页。
    ④(日)金文京:《三国演义版本试探》,《三国演义丛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①欧阳健:《关索考辨》,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11月第七卷第六期,第80-85页。
    ②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总日·白话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页。
    ①朱一玄:《花关索传校点记》,《三国演义学刊2》,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373-375页。
    ②朱一玄校点:《花关索传》,《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36页。
    ①孔宪易校注,《如梦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51页。
    ②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3页。
    ①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0页。
    ②吴志明等:《评话宗师柳敬亭》,江苏文史资料编1995年版,第95页。
    ③吴志明等:《评话宗师柳敬亭》,江苏文史资料编1995年版,第157页。
    ④吴志明等:《评话宗师柳敬亭》,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年版,第162页。
    ①徐渭:《徐文长逸稿》卷四《吕布宅诗序》,《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8页。
    ②石昌渝:《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第5期,第56页。
    ①(明)施耐庵:《水浒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16—817页。
    ②(晋)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61页。
    ③钟兆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467页
    ①(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37页。
    ①(明)杨慎:《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2页。
    ②丰家骅:《杨慎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第九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85页。
    ②孙楷第:《沧州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71-74页。
    ③赵景深:《曲艺从谈》,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④朱一玄:《花关索传校点记》,《三演义学刊2》,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368页。
    ⑤陈汝衡:《说书史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
    ⑥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下册,第350页。
    ①(明)杨慎:《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4-305页。
    ②(明)阴武卿:《杨升庵史略词话序》,王文才、张锡厚《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7页。
    ①(明)杨慎:《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5-306页。
    ②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页。
    ③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4页。
    ①陈汝衡:《说书史话》,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114-115页。
    ②周良编:《苏州评弹旧闻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4页。
    ③(明)阴武卿:《杨升庵史略词话序》,王文才、张锡厚《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页。
    ④(明)阴武卿:《杨升庵史略词话序》,王文才、张锡厚《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7页。
    ⑤王丽娟:《三国故事演变中的文人叙事和民间叙事》,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52页。
    ⑥陈汝衡:《说书史话》,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114-115页。
    ①(明)杨慎:《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5-306页。
    ①龙柏,嘉庆元年仲夏青霏子书于醒愚阁:《明史弹词》,长洲青霏子龙砶编辑,一·卷,两册,白纸,单鱼尾,白口,四周双栏写刻本,胡士莹编的《弹词宝卷书目》中,提到了《明史弹词》,注明是“《明史弹词》,清龙柏编辑,旧抄本,一卷,一册。”(《弹词宝卷书口》第4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②(明)阴武卿,《杨升庵史略词话序》,王文才、张锡厚《升庵著述序跋》,昆明:去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8页。
    ①朱一玄:《明成化说唱词话从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7-38页。
    ②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4-455页。
    ③朱一玄:《明成化说唱词话从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69页。
    ④朱一玄:《明成化说唱词话从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61页。
    ①朱一玄:《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66页。
    ②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页。
    ③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7页。
    ①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7页。
    ②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59页。
    ①两册潮州义安路李万利出版,“潮州府前街瑞文堂藏版”上部四卷四回,不署撰人,内容从孙权直到刘琦死讯催鲁肃过江讨荆州开始,至刘备携孙夫人回到荆州。下十三卷十三回,题“凤城逸士柯丐庭”内容诸葛亮三气周瑜与刘备取西川故事。
    ②两册,潮州义安路李万利出版,内容从关云长单刀赴会到幺德进位汉中王为止。
    ①四集十六卷,四册,牛津大学中国学东洋学研究所藏。被誉为木鱼书歌唱本十一部才子书之首,木鱼书《三国志全书》香港冯平山图书馆藏前四集:《新刻三国志全书初集》(封面为《新刻南音全书初集三国志》)四卷62回题“莞城富文堂藏版”内容从张角起义开始到关羽斩华雄。《新刻三国志全书二集》四卷61回从虎牢关三英战昌布开始,止于太史慈为孔融到平原求救,《新刻三国志全书三集》四卷60回从刘备出兵救孔融开始到孙策破刘繇止,《新刻三国志全书四集》却第一卷,以后不见末尾有“要知吕布身亡事,请开五集看原因”。
    ②一百二十回二十四册,民国十年(1921)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本,首都图书馆藏,《绘图三国志鼓词》,上海久敬斋清末石印本,8册8卷,320回,首都图书馆藏。从黄巾军起义一直到三国统一于晋。
    ③徐珂辑:《清稗类钞·音乐·鼓词》第十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941页。
    ①(清)华广生编纂:《白雪遗音》一:卷一马头调,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4页。
    ①丘振声:《小曲中的三国故事》,《三国演义纵横谈》,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年版,第358页。
    ①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9页。
    ②(清)华广生编纂:《白雪遗音》一:卷一马头调,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9页。
    ③(清)华广生编纂:《白雪遗音》一:卷一马头调,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4页。
    ①韦人、韦明铧:《扬州清曲·貂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40-141页。
    ②韦人、书明铧:《扬州清曲·小乔哭周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72页。
    ③韦人、韦明铧:《扬州清曲·小乔哭周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73页。
    ①(清)贾凫西:《贾凫西木皮词校注》,关德栋等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169页。
    ②(清)贾凫西:《贾凫西木皮词校注》,关德栋等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5253页。
    ③(清)贾凫西:《贾凫西木皮词校注》,关德栋等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第53-54页。
    ①(清)贾凫西:《贾凫西木皮词校注》,关德栋等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第97页。
    ②(清)贾凫西:《贾凫西木皮词校注》,关德栋等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第161页。
    ③(清)蒲箬:《清故显考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柳泉公行述》,盛伟编《蒲松龄全集》三参考资料,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9页。
    ④陈玉琛:《聊斋俚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清)宴殊震均:《天咫偶闻》,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75页。
    ①(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4页。
    ②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349-350册,第640页。
    ③胡光平:《韩小窗生平以及作品考察记》,《文学遗产》增刊第12辑1963年。
    ④黄仕忠:《车王府钞藏子弟书作者考》,《车王府曲本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⑤关德栋、周中明编:《子弟书从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8页。
    ①关德栋、周中明编:《子弟书从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23页。
    ②关德栋、周中明编:《子弟书从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24页。
    ①关德栋、周中明编:《了弟书从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8-49页。
    ②傅惜华:《曲艺论从·子弟书考》: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3年版,第98页。
    ①关德栋、周中明编:《子弟书丛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28-429页。
    ②关德栋、周中明编:《子弟书丛钞》,上海:上海三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16页。
    ③关德栋、周中明编:《子弟书丛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17页。
    ④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954页。
    ⑤傅惜华:《曲艺论从·子弟书考》,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3年版,第98页。
    ①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前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①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
    ①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94页。
    ①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4页。
    ②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页。
    ③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18页。
    ④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93页。
    ⑤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91页。
    ①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98页。
    ②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59页。
    ③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页。
    ①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页。
    ②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50页。
    ③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60页。
    ④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94页。
    ⑤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02页。
    ①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66页。
    ②(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0页。
    ③(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7页。
    ④(宋)朱熹、吕祖谦撰:《朱子近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⑤(明)朱元璋:《论治道》,明太祖宝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79。
    ①陈文新、卢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
    ②童万周:此书成书于明季或清康熙之前。《三国志玉玺传》前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③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前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
    ①“宝黛爱情和贾府哀败两条主线说。”北京大学中文系55级,《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30页;刘建军:《<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悲剧结构》,《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刘建军:《<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悲剧结构》《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郝炘:《<石头记>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4辑。
    ②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
    ①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94页。
    ②(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校疏》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48页。
    ①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前言,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10页。弦声,《三国志通俗演义》与《三国志玉玺传》,殷都学刊,1988年第1期。陈辽,由弹词(三国志玉玺传)谈罗贯中的(三国>原本,中华文化论坛,2007第3期,第95-99页。纪德君,演绎(三国志),弹唱儿女情——弹词(三国志玉玺传)试论,文化遗产,2009年第3期。
    ②(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361页。
    ③王晓传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资料》,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25页。
    ④(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4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685页。
    ①孙英芳:《三国志鼓词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②孙英芳:《三国志鼓词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9页。
    ③(日)后藤裕也:《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28,2007年3月。
    ④(日)后藤裕也:《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27,2006年3月。
    ①(清)《车王府藏曲本三国志》,北京:学苑出版社影印本2003年版,第18册,第219页。
    ①(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上册,第46页。
    ①(清)《车王府曲本三国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册,第253页。
    ①(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上册,第45页。
    ②(清)车王府藏曲本《三国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册,第249页
    ①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2页。
    ②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5页。
    ③(清)永瑢、纪昀等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五十二,乾隆武英殿刻本,第2550-2551页。
    ①丘振声:《小曲中的三国故事》,《三国演义纵横谈》,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年版,第358页。
    ②(清)贾凫西:《贾凫西木皮词校注》,关德栋等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53-54页。
    ③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7页。
    ④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1页。
    ⑤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41-542页
    ①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3页。
    ②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4页。
    ③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9页。
    ④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5页。
    ⑤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3页。
    ⑥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0页。
    ⑦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5页。
    ⑧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7页。
    ①(清)蒲松龄:《聊斋俗曲选》,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31页。
    ①(民国)周大荒:《反三国志演义》第八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30年版,第135页。
    ①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3页。
    ②(清)吴伟业:《柳敬亭传》,吴志明等编:《评话宗师柳敬亭》,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年版,第57页。
    ③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14页。
    ①吴志明等编:《评话宗师柳敬亭》,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年版,第95页。
    ②吴志明等编:《评话宗师柳敬亭》,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年版,第157页。
    ①吴志明等:《评话宗师柳敬亭》,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年版,第37页。
    ②吴志明等:《评话宗师柳敬亭》,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年版,第162页。
    ③(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8页。
    ④康重华:《艺海摸虾记》,《曲艺》1962年第一期,第18页。
    ①韦明铧:《把栏杆拍遍》,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38页。
    ②吴志明等:《评话宗师柳敬亭》,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年版,第49页。
    ③韦明铧:《把栏杆拍遍》,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38页。
    ①吴志明等:《评话宗师柳敬亭》,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年版,第49页。
    ②吴志明等,《评话宗师柳敬亭》,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年版,第37页。
    ③扬州曲艺志编委会:《扬州曲艺志》,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
    ①扬州曲艺志编委会:《扬州曲艺志》,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
    ②(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8259页。
    ①(清)徐锡龄、钱泳:《熙朝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69170页。
    ②清远主人编次:《二刻醒世恒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86页。
    ①(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6页。
    ①周良:《苏州评弹》,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①(民国)李涵秋:《广陵潮》,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06页。
    ①康重华:《艺海摸虾记》,《曲艺》第一期1962年,第17页
    ②康重华:《艺海摸虾记》,《曲艺》1962第一期,第16页。
    ③康重华,《艺海摸虾记》,《曲艺》1962第一期,第18页。
    ①《墙里花开——扬州评话康派三国在海外》,明铧,《把栏杆拍遍》,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38页。
    ②康重华:《艺海摸虾记》,《曲艺》第一期1962年,第17页。
    ③康重华:《火烧博望坡》,《扬州评话选1》,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第123页。
    ①康重华:《艺海摸虾记》,《曲艺》第一期1962年,第1
    ①李真、徐德明《笑谈古今事——扬州评话艺术》,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版,第28页。
    ①扬州评话研究组:《扬州评话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第359页。
    ②(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0页
    ③(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23页。
    ①康重华:《火烧博望坡》,《扬州评话选》,扬州评话研究小组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页。
    ②康重华:《火烧博望坡》,《扬州评话选》,扬州评话研究小组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03页。
    ③康重华:《火烧新野》,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3-14页。
    ①(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4页。
    ②康重华:《火烧博望坡》,《扬州评话选》,扬州评话研究小组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08页。
    ①康重华:《火烧新野》,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69-70页。
    ①陈午楼:《科趣与美——浅谈提高扬州说书趣味的美感》,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第150页。
    ①王建刚:《狂欢诗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64页。
    ②王建刚:《狂欢诗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①康重华:《火烧新野》,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03页。
    ①李真、张棣华:《重步前辈的足迹——扬州评话《火烧赤壁整理后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17页。
    ①康重华:《火烧博望坡》,扬州评话研究小组编,《扬州评话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18页。
    ②康重华:《火烧博望坡》,扬州评话研究小组编,《扬州评话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71页。
    ③康重华口述,李真、张棣华整理:《火烧赤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72-673页。
    ①(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思苏,《书外书》,《曲艺》第二期1963年,第56页。
    ①(晋)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61页。
    ①张国良:《千里走单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99—200页。
    ①(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下册,第47页。
    ②袁阔成:《评书三国演义》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上,第46页。
    ①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14页。
    ①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644页。
    ②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08页。
    ③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50页。
    ④朱一玄、刘毓忱编:《三Ⅲ演义资料汇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50页。
    ⑤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12页。
    ①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页。
    ②童古永,张万钧,周树德:《三国志玉玺传序言》,童万周校点,《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③《绘图三国志鼓词》,清末久敬斋石印,卷一第一回第一页。
    ①(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上册,第4页。
    ①康重华:《火烧新野》,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39页。
    ①潘建国:《明清通俗小说的读者和传播方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122页。
    ①老舍:《制作通俗文艺的苦痛》, 《老舍曲艺文选》,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1页。
    ①董上德:《古代民间叙事策略及其文化内涵》,《学术研究》2006年第6期,第138页。
    ①(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上册,第353-354页。
    ②康重华:《火烧新野》,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94-100页。
    ①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4页。
    ②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页。
    ①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67页。
    ②童万周校点,《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1986年版,第3页。
    ①《绘图三国志鼓词》,清末久敬斋石印,卷一第一回第一页。
    ②(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4页。
    ③(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上,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3-346页。
    ①王青:《从历史性书面叙事到表演性口头叙事》,南京帅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5期,第108页。
    ②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页。
    ③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页。
    ①陈思和、何清,《理想主义和民间立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第3页。
    ①(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3页。
    ①(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4页。
    ②陈翔华:《诸葛亮形象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9页。
    ①康重华,《三顾茅庐》,戴宏森,《中国评书精华.讲史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
    ①(晋)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54页。
    ①张国良:《孔明初用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01页。
    ①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67页。
    ①丘振声,《小曲中的三国故事》,《三国演义纵横谈》,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年版,第358页。
    ①李胜,《<骄儿诗>“或谑张飞胡”句“胡”字辨义》,《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48页。
    ①康重华:《火烧赤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8-210页。
    ①康重华:《三顾茅庐》,戴宏森,《中国评书精华.讲史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116页。
    ①陈翔华:《明清以来的说唱文学——兼说它与历史小说<三国志演义>的关系》,《三国演义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92—418页。
    ①涂秀虹:《元明小说戏曲关系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81页。
    ②朱一玄校点:《明成化说唱词话从刊·花关索传》,郑州:郑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①韦人、韦明铧:《扬州清曲貂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44页。
    ②韩小窗:《单刀会》,关德栋、周中明编,《子弟书从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24页。
    ①童万周:《三国志玉玺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7页。
    ②康重华:《艺海摸虾记》,《曲艺》第一期1962年,第17页。
    ①清末久敬斋石印,《绘图三国志鼓词》卷六第三十七回,第二十三页。
    ②赵景深:《谈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曲艺从谈》,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3
    ③(清)俞蛟:《梦厂杂著》卷3“某侍御”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2页。
    ①韦晓娟,《民间口承故事的表演性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85页。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校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丁福保编,《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三国魏)嵇康著、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南朝齐梁)刘勰撰,戚良德注译,《文心雕龙校注通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唐)魏征,《隋书经籍志》卷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唐)李世民,《祭魏太祖文》,《全唐文》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唐)刘知几,《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宋)朱熹、吕祖谦撰,《朱子近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宋)吴自牧,《梦粱录》,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宋)高承著、李果订,金圆、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宋)孟元老,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宋)苏轼,刘文忠评注,《东坡志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元)佚名,《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三国志平话》,钟兆华,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
    (元)佚名,《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明)施耐庵,《水浒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明)佚名,《明成化说唱词话从刊·花关索传》,朱一玄校点,郑州:郑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明)施耐庵,《水浒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版
    (明)杨慎著,《杨慎词曲集》,王文才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明)《如梦录》,孔宪易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清)佚名,《三国志玉玺传》,童万周校点,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清)贾凫西著、关德栋等校注,《贾凫西木皮词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
    (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选》,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
    (清)徐锡龄、钱泳,《熙朝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清)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45,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清)宴殊震均,《天咫偶闻》,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清)华广生编纂,道光刊本《白雪遗音》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清)佚名,《绘图三国志鼓词》,清末久敬斋石印
    (清)佚名,鼓词《三国志》,清车王府藏曲本第17,18,19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民国)周大荒,《反三国志演义》,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30年版
    关德栋、周中明编,《子弟书从考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韦人、韦明铧,《扬州清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胡度,《清音曲词选》,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赵景深,《鼓词选》,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胡度整理,《竹琴三国志选》,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6年版
    苏州评弹研究室编,《弹词开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陈俊芳,《长坂坡》,杭州:东海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
    汪雄飞等,《古城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费骏良口述,费方力整理,《过五关斩六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汪雄飞口述,施振眉整理,《五关斩六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989年版
    汪雄飞口述,刘操南整理,《诸葛亮出山》,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汪熊飞口述,毛节成整理,《血战长坂坡》,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汪熊飞口述,毛节成整理,《关羽走麦城》,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汪熊飞口述,《刘备雪帝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张国良,《孔明初用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张国良,《长板坡》,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张国良,《草船借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张国良,《群英会》,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张国良,《火烧赤壁》,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张国良,《三气周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张国良,《张松献图》,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张国良,《孔明进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张国良,《义释严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张国良,《袭取成都》,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张国良,《兵伐东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张国良,《水淹七军》,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张国良,《千里走单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张国良,《三顾茅庐》,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唐耿良口述,辜彬彬整理,《三国群英会》,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8年版
    康重华口述,李真、张棣华整理,《火烧赤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版
    康重华口述,《火烧博望坡》,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洪骏声编,《打黄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
    袁阔成,《评书三国演义》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袁阔成,《赵子龙》,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连阔如传本,连丽如口述,《评书三国演义》,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06年版
    戴宏森,《中国评书精华》讲史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扬州评话研究小组编,《扬州评话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江苏省文联图书编辑部编,《话本小说》第二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康重华,《火烧新野》,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扬州评话研究组编,《扬州说书选.传统作品》,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1年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评弹丛刊》第七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1962年版
    《今古传奇》丛刊编辑部,《今古传奇》第二辑,武汉:《今古传奇》丛刊编辑部出版1982年版
    江苏省文联图书编辑部编辑,《话本小说》第一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版
    扬州评话研究小组编,《扬州评话选》第二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汪雄飞,《赠马》载《曲艺》杂志1962年第5期
    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王晓传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资料》,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丘振声,《三国演义纵横谈》,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年版
    王丽娟,《三国故事演变中的文人叙事与民间叙事》,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版
    纪德君,《民间说唱与通俗小说双向互动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2007年
    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哈尔滨市: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扬翼骧,《裴松之与<三国志注>》,《中国史学史论集》一,吴泽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俄)李福清(B. Riftin)著,尹锡康,田大畏译,《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姜昆、倪钟之,《中国曲艺通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陈汝衡,《说书史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高明阁,《三国演义论稿》,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董国炎,《扬州评话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程毅中,《宋元话本》,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孙楷第,《沧州后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涂秀虹,《元明小说戏曲关系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扬州曲艺编委会,《扬州曲艺志》,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陈玉琛,《聊斋俚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349-350册
    傅惜华,《曲艺论丛》,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3年版
    周良编,《苏州评弹旧闻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孙楷第,《沧州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丰家骅,《杨慎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吴志明等,《评话宗师柳敬亭》,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1995年版
    李真、徐德明,《笑谈古今事——扬州评话艺术》,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版
    谭达先,《中国评书评话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八十一年
    王景焘,《中国评书艺术论》,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薛宝琨,《中国的曲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梁衡,《把栏杆拍遍》,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韦人,《扬州曲艺史话》,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曲艺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北京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年版
    中国曲艺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江苏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年版
    刘复、李家瑞等编,《中国俗曲总目稿》,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2年版
    傅惜华编,《北京传统曲艺总录》,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郭精锐等编,《车王府曲本提要》,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天津和平区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1988年版
    (丹麦)易德波著,《扬州评话探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建刚,《狂欢诗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韦明铧,《把栏杆拍遍》,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版
    (日)上田望,《三国说唱文学浅谈-自清朝至现代》,《中国俗文化研究》第一辑,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版
    一粟,《谈唐代的三国故事》,《文学遗产》增刊第10辑
    李小荣,《唐代释家经疏中的三国故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郑振铎,《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中国文学研究》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陈翔华,《小说史上又一部讲史平话<三分事略>》,《文献》,1982年第2期
    刘世德,《谈三分事略:它和<三国志平话>的异同和先后》,《文学遗产》,1984年第4期
    程毅中,《从三分事略谈话本的繁简》,《三国演义学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涂秀虹,《<三国志平话>叙事的原则与视角》,《文史哲》,2009年第2期
    赵景深,《谈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曲艺丛谈》,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版
    周绍良,《关索传》,《学林漫录》二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谭正璧、谭寻,《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述考》,《文献》第三辑
    谭良啸,《花关索传》,《三国演义研究集》,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
    (澳大利亚)马兰安,《<花关索说唱词话>与<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探索》,《三国演义丛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韦晓娟,《民间口承故事的表演性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5月
    (日本)金文京,《<三国志演义>版本试探——以建安诸本为中心》,《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2期
    董国炎,《扬州评话论纲》,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董国炎,《论扬州评话小说侠风扩展与诸葛亮形象之演变》,《文艺研究》,2008年第10期
    董国炎、李建明,《论扬州评话语音的历史演变及其得失》,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张志和,《从<花关索传>和<义勇辞金>杂剧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
    李伟实,《花关索故事非<三国志演义>原本所有》,《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4期
    刘海燕,《“关索”形象的文化意蕴——历史、文学与民间信仰互动之个案浅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6期,2005年11月。
    康重华,《艺海摸虾记》,《曲艺》第一期1962年
    童吉永、张万、周树德,《谈<三国志玉玺传>——给赵景深先生的信》,《文献》1984,(03)
    弦声,《三国志通俗演义》与《三国志玉玺传》,《殷都学刊》,1988年第1期
    陈辽,《由弹词<三国志玉玺传>谈罗贯中的<三国>原本》,《中华文化论坛》,2007第3期
    纪德君,《演绎<三国志>,弹唱儿女情——弹词<三国志玉玺传>试论》,《文化遗产》,2009年第3期
    刘海燕,《三国志玉玺传》的形象构拟与叙事策略——以关羽形象为考察对象》,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纪德君,《从案头走向书场——明清时期说书对小说的改编及其意义》,《文艺研究》,2008年第10期
    倪钟之,《说书:对古典小说的再认识——论民间说书对明清小说的改编》,《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1期
    陈思和、何清,《理想主义和民间立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陈翔华,《明清以来的说唱文学——兼说它与历史小说<三国志演义>的关系》,《三国演义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思苏,《书外书》,《曲艺》第二期1963年
    李真、张棣华,《重步前辈的足迹——扬州评话《火烧赤壁整理后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
    肖建乐,《唐代后期市民阶层的形成》,《东南文化》,2007第6期
    邹先觉、彭志宪,《<三国志平话>创始于唐》,《甘肃理论学刊》1989年第6期
    史树青,《应县佛宫寺木塔发现的辽代俗文学写本》,《文物》1882年第六期
    大乘杂宝经唱词影印件,《文物》1982年第6期
    涂秀虹,《资治通鉴叙述三国的顺序与焦点》,《三国演义学刊》2004年,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石昌渝,《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第5期
    刘荫柏,《清代侠义小说概论》,《明清小说研究》,1990第2期
    金文京,《关羽的儿子与孙悟空》,《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二期,陈月娥、周国良译
    (日)金文京,《三国演义版本试探一以建安诸本为中心》,《三国演义从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欧阳健,《关索考辨》,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11月第七卷第六期
    朱一玄,《花关索传校点记》,《三国演义学刊2》,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王青,《从历史性书面叙事到表演性口头叙事》,《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9月第5期
    潘建国,《明清通俗小说的读者和传播方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陈午楼,《科趣与美——浅谈提高扬州说书趣味的美感》,《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董上德,《古代民间叙事策略及其文化内涵》,《学术研究》2006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