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交易域框架语义系统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借鉴国外框架语义学等理论,参考美国的FrameNet,以汉语交易域为研究对象,探索框架语义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网络系统提供典型实例分析的支撑。对现代汉语的交易域词元进行系统的考察,建立交易域词元库;根据汉语不同类型的交易域词元和它联系着的框架元素构拟语义框架式,建立交易域语义框架库;对交易域中出现的核心框架元素和非核心框架元素及其句法实现进行研究,系统描写分析汉语交易域框架语义结构,为标注例句和建立交易域例句库提供理论基础。
     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主要讨论语义框架和框架语义及其相互关系。认为语义框架是框架语义所依托的形式,是对场景类型的图式呈现,语义框架都是由词元和框架元素等框架要素组成;框架语义是指通过一定的语义框架反映出来的语义,包括关系义和句式义等。
     第二章研究汉语交易域框架及其层级系统,说明构建框架式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并构拟出交易域中一系列常见的语义框架式。语义框架是一个多层级系统,分为框架域、框架分域、框架类、框架式四个不同层级,不同层级的框架与框架之间、同一层级的框架与框架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框架层级网络系统。
     第三章讨论交易域词元与交易动词,包括汉语交易域词元的性质、范围,交易动词所具有的语义特征以及交易动词的语义类型等。
     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交易域核心框架元素和非核心框架元素进行研究,根据框架式描写各类框架元素在汉语中的句法实现,并尽可能地找出框架元素的形式标记。
     第六章对交易域框架语义结构进行描写与分析。框架语义结构可以分为基式框架语义结构、扩展式框架语义结构和复式框架语义结构三种类型。基式框架语义结构由一个词元跟相应的核心框架元素构成,扩展式框架语义结构是在基式的基础上增添一些非核心框架元素构成的,复式框架语义结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式或扩展式框架语义结构复合而成。研究框架语义结构应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义模式,即框架语义配置的格式和框架语义的句法实现格式。
     第七章对框架语义分析中遇到的框架要素的省略、框架元素的同指、框架元素的重合、框架元素的分裂等一些复杂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例句标注提出具体标注方法。
In the light of the Frame Semantics and other theories as well as the FrameNet,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Domain of Transaction to explore the use of the frame-semantic analysis approach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rameNet. The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lexical units in the Domain of Transaction and builds the Lexicon; it builds the Frame Database based o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lexical units and their frame elements; it studies the core elements and the non-core elements in the domain and their syntactic realizations, which can be used as the theoretical base for the semantic annot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nnotated Example Sentences database.
     The paper consists of 7 chapters.
     Chapter One mainly discusses semantic frames, frame-semantic and their relations. Semantic frames are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s of scenes and meanings. Semantic frames are made up of lexical units and frame elements and the like. Frame- semantic is represented through semantic frames, including relation meaning and construction meaning, etc.
     Chapter Two studies frames in the Domain of Transaction of Chinese and their hierarchy system. The paper offers som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the frames, and constructs a series of basic frames. Semantic frames are a multi-layer system, consisting of frames in the first layer of domain (the first-layer frame), in the second layer of sub-domain (the second-layer frame), in the third layer (the third-layer frame) and the base layer (the base-layer frame). An organic network forms up with frames interactive in different layers and those in the same layer.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lexical units and verbs of transaction. The properties and the scope of the verbs and their semantic features, semantic types and the like are much more treated.
     Chapter Four and Chapter Five study the core elements as well as the non-core elements and their syntactic realizations. Markers of representing the frame elements are to be found to a great extent.
     Chapter Six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frame-semantic constructions in the Domain of Transaction. The frame-semantic construction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the basic construction, the lengthened construction and the compound construction. The basic construction is made up of one lexical unit and its corresponding core frame elements; the lengthened construc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with an extra of the non-core frame elements based upon the basic construction; the compound construction consists of frame-semantic constructions with two or more basic constructions and lengthened constructions. Two semantic patterns should be treated separately, i.e. the formulas and the syntactic patterns.
     Chapter Seven deals with the omission, anaphora, conflation,splitting, etc. of the frame elem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ways for the semantic annotation of the sentences.
引文
1见林杏光、鲁川(1997)。
    2见Jakendoff(1990:59-63)“Chapter 3‘Multiple Thematic Roles for a Single NP’”。
    1见詹卫东译《框架语义学》,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编《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七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见《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911-913页。
    
    1租赁类动词通常按照买卖双方约定的方式收付款,动词本身并不能显示收付款的方式。
    2参见李临定(1990)《现代汉语动词》,第133页。
    1曹炜、吴汉江(2006:24)所说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价位”实际上是一种狭义的“价格”。框架语义结构中所说的“价格”元素则是一种广义的价格。
    1数目与数词不同。参看张斌(2002:291)。
    [1]曹逢甫1995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北京:语文出版社。
    [2]曹炜、吴汉江2006商品叫卖语言,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3]岑运强1996词义类型与句义结构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4]陈昌来2000论现代汉语句子的语义结构,《烟台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5]陈昌来2002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6]陈昌来2003现代汉语语义平面问题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7]陈昌来2007“给予”类三价动词构成的句式及其论元缺省的认知解释,《汉语学习》第3期。
    [8]陈建民1986现代汉语句型论,北京:语文出版社。
    [9]陈平1994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和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中国语文》第3期。
    [10]陈群秀1996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语义语义分析体系的设计思想,《语文研究》第3期。
    [11]陈望道1979修辞学发凡(新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2]陈小荷1998一个面向工程的语义分析体系,《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13]陈章太1985叫卖语言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14]程工1995评《题元原型角色与论元选择》,《国外语言学》第3期。
    [15]程琪龙2001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6]程琪龙2006概念框架和认知,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7]成善祯2003框架语义信息与语用等效,《苏州大学学报》第3期。
    [18]戴耀晶1998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探索,《中国语文》第1期。
    [19]邓守信1975汉语及物性关系的语义研究,(A Semantic Study of Transitivity Relations in Chinese,侯方、邹韶华、侯敏译),黑龙江大学科研处,1983年。
    [20]董振东1998语义关系的表达和知识系统的建造,《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21]董振东、董强2001面向信息处理的词汇语义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22]范继淹、徐志敏1981关于汉语理解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中国语文》第1期。
    [23]范开泰1988语义分析说略,《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4]范开泰1993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25]范开泰1996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语法的经济性特点,胡明扬主编《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6]范开泰1999型式语义琐议,《中国语言学报》(第九期),北京:商务印书馆。
    [27]范开泰、张亚军2000现代汉语语法分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8]范开泰、齐沪扬2001面向21世纪语言问题再认识:庆祝张斌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暨八十华诞,上海:学林出版社。
    [29]范开泰等2005汉语框架语义分析系统研究,孙茂松等主编《自然语言理解与大规模内容计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0]范晓1991动词的“价”分类,语法研究和探索(五),北京:语文出版社。
    [31]范晓1995句模、句型和句类,《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北京:商务印书馆。
    [32]范晓1998汉语句子的类型,太原:书海出版社,
    [33]范晓1999a略说句系学,《汉语学习》第6期。
    [34]范晓1999b论句模研究的方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35]范晓、张豫峰等2003语法理论纲要,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36]范晓、朱晓亚1998三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汉语学习》第6期。
    [37]冯志伟1990汉语句子描述中的复杂特征,《中文信息学报》第3期。
    [38]冯志伟2006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3期。
    [39]符淮青2006词义的分析和描写,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0]傅承德2000自然语言理解的方法与策略,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41]傅永和1999中文信息处理,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42]高明乐2004题元角色的句法实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3]缑瑞隆、刘钦荣2001四价动词及其构成的基干句模,《郑州大学学报》第4期。
    [44]古川裕1999谈现象句与双宾语句的认知特点,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45]顾阳1994论元结构理论介绍,《国外语言学》第1期。
    [46]顾阳1996生成语法及词库中动词的一些特征,《国外语言学》第3期。
    [47]郭锐1995述结式的配价结构与成分的整合,沈阳、郑定欧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8]郭曙纶2001汉语动词的类义与逻辑配价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9]郭曙纶2002动词类义的抽象原则与方法——动词类义系列研究之二,《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50]郭曙纶2003谈动词的逻辑配价,《语言研究》第1期。
    [51]侯学超1998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2]胡明扬1992句法语义范畴的若干理论问题,《语言研究》第2期。
    [53]胡裕树、范晓1995动词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54]胡壮麟1995当代语言学理论与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5]黄锦章1997汉语格系统研究——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56]黄曾阳1998 HNC(概念层次网络)理论——计算机理解语言研究的新思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57]贾彦德1997对现代汉语语义格的认识和划分,《语文研究》第3期。
    [58]贾彦德1999汉语语义学(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9]金立鑫2000语法的多视角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0]靳光瑾1999计算机理解汉语需要语法理论支撑,《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61]靳光瑾2001现代汉语动词语义计算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2]靳光瑾2003计算语言学视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63]亢世勇2004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64]李芳杰2003汉语语义结构研究,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65]李福印2006语义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6]李临定1986现代汉语句型,北京:商务印书馆。
    [67]李临定1990现代汉语动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8]李临定1997句型场,《语法研究和探索》(八),北京:商务印书馆。
    [69]李延福1999国外语言学通观(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70]李宇明1996领属关系与双宾句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71]廖秋忠1984现代汉语中动词的支配成分的省略,《中国语文》第4期。
    [72]林杏光等1994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73]林杏光、鲁川1997汉语句子语义平面的主客观信息研究,《汉语学习》第5期。
    [74]林杏光1999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北京:语文出版社。
    [75]刘丹青2001a论元分裂式话题结构初探,范开泰、齐沪扬主编《面向21世纪语言问题再认识:庆祝张斌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暨八十华诞》,上海:学林出版社。
    [76]刘丹青2001b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中国语文》第5期。
    [77]刘德辉2004市场交易类动词与反训,《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期。
    [78]刘海涛、冯志伟2007自然语言处理的概率配价模式理论,《语言科学》第3期。
    [79]刘钦荣2006四价动词构成的基干句模,《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
    [80]刘叔新1988句法语义的几个语义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1]刘叔新1990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82]刘鑫民2004现代汉语句子生成问题研究:一个以语序为样本的探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3]鲁川1987介词是汉语句子语义成分的重要标志,《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84]鲁川1988汉语句子的语义成分和语用成分,《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5]鲁川、林杏光1989现代汉语语法的格关系,《汉语学习》第5期。
    [86]鲁川主编1994汉语大词典,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
    [87]鲁川1995现代汉语的语义网络,陈力为、袁琦主编《中文信息处理应用平台工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88]鲁川、缑瑞隆、刘钦荣2000交易类四价动词及汉语谓词配价的分类系统,《汉语学习》第6期。
    [89]鲁川2001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北京:商务印书馆。
    [90]陆丙甫1986语句理解的同步组块过程及其数量描述,《中国语文》第2期。
    [91]陆丙甫1993核心推导语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92]陆丙甫、曹德和2005关于句法理论的起点和三个平面理论,《语言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93]陆俭明2001关于句处理中所要考虑的语义问题,《语言研究》第1期。
    [94]陆俭明2004a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重排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95]陆俭明2004b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外国语》第2期。
    [96]陆俭明2004c“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中国语文》第5期。
    [97]陆俭明2005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8]陆俭明2006句法语义接口问题,《外国语》第3期。
    [99]陆俭明、郭锐1998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100]吕叔湘1963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中国语文》第1期。又见马庆株编《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文精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1]吕叔湘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102]吕叔湘主编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103]马清华2006语义的多维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
    [104]马庆株1983现代汉语的双宾语构造,《语言学论丛》(第10辑),北京:商务印书馆。又见《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马庆株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05]马庆株1992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06]梅家驹等1983同义词词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07]孟琮等1987动词用法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08]苗传江2007现代汉语句子的语义类型,《语文建设》第11期。
    [109]潘艳艳2003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外语研究》第5期。
    [110]齐沪扬1995位置句中动词的配价研究,沈阳等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11]齐沪扬等2000动词性短语与动词的功能比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112]齐沪扬等2002体词和体词性短语的功能差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113]邵敬敏2007汉语语义语法论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14]沈家煊1999“在”字句和“给”字句,《中国语文》第2期。
    [115]沈家煊2000句式和配价,《中国语文》第4期。
    [116]沈家煊2005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117]沈家煊2006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118]沈阳1994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19]沈阳2000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
    [120]沈阳、郑定欧1995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21]石安石1993语义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22]石安石1994语义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
    [123]石毓智2000汉语的有标记和无标记语法结构,《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北京:商务印书馆。
    [124]石毓智2001语法的形式和理据,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25]史有为1988位置义试探,《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26]宋文辉2007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认知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27]谭景春1997“动+结果宾语”及相关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28]陶明忠2007汉语框架网络身体域框架语义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29]陶明忠、马玉蕾2008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当代语言学》第1期。
    [130]王灿龙2002句法组合中单双音节选择的认知解释,《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北京:商务印书馆。
    [131]王洪亮2006框架理论与英汉翻译,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2]王静、王洪君1995动词的配价与被字句,沈阳、郑定欧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33]王玲玲1994格语法及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134]王维贤1994现代汉语复句新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35]王彦2007商品买卖话语活动的目的分析,《当代语言学》第3期。
    [136]文炼1982词浯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第1期。
    [137]文炼1991与语言符号有关的问题——兼论语法分析中的三个平面,《中国语文》第2期。
    [138]文炼1992句子的理解策略,《中国语文》第4期。
    [139]文炼、胡附1982句子分析漫谈,《中国语文》第3期。
    [140]吴继光2003现代汉语的用事成分与工具范畴,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41]吴为善2006汉语韵律句法探索,上海:学林出版社。
    [142]吴为章1993动词的“向”札记,《中国语文》第3期。
    [143]吴为章1998“结果动词”的向及其句型,袁毓林、郭锐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44]吴蔚天1999汉语计算语义学——关系、关系语义场和形式分析,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45]西北师范学院(前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编写组编1986汉语成语词典(增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46]萧国政1986隐蔽性施事定语,《语文研究》第4期。
    [147]萧国政2001汉语语法研究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48]邢福义1984数量名结构的叠用解注格式,《语法研究和探索》(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49]邢福义2001汉语复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150]徐昌火1999试论句模研究的对象、起点和基本原则.南京师大学报,《南京师大学报》第4期。
    [151]徐德宽2004现代汉语双宾构造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52]徐峰2004汉语配价分析与实践——现代汉语三价动词探索,上海:学林出版社。
    [153]徐烈炯1988生成语法理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54]徐烈炯1990语义学,北京:语文出版社。
    [155]徐默凡2004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56]徐枢1988从语法、语义、语用角度谈“名(受)+名(施)+动”句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57]徐阳春2002现代汉语复句句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58]许嘉璐2000现状和设想——试论中文信息处理与现代汉语研究,《中国语文》第6期。
    [159]杨成凯1986 Fillmore的格语法理论(上、中、下),《国外语言学》第1、2、3期。
    [160]姚天顺等2002自然语言理解——一种让机器懂得人类语言的研究(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61]由丽萍、范开泰、刘开瑛2005汉语语义分析模型研究述评,《中文信息学报》第6期。
    [162]由丽萍2006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63]由丽萍等2007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概述,《电脑开发与应用》第6期。
    [164]俞士汶等2003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65]袁毓林1998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66]袁毓林1998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67]袁毓林2002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168]袁毓林2003一套汉语动词论元角色的语法指标,《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169]詹人凤1997现代汉语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70]詹卫东1999一个汉语语义知识表达框架:广义配价模式,黄昌宁、董振东主编《计算浯言学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71]詹卫东2000 80年代以来汉语信息处理研究述评——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应用背景之一,《当代语言学》第2期。
    [172]张斌1998汉语语法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73]张斌2002新编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74]张伯江1999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中国语文》第3期。
    [175]张伯江2002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中国语文》第6期。
    [176]张潮生1988格语法与自然语言处理,《中文信息学报》第4期。
    [177]张国宪1989“动+名”结构中单双音节动作动词功能差异初探,《中国语文》第3期。
    [178]张国宪1994有关汉语配价的几个理论问题,《汉语学习》第4期。
    [179]张国宪、周国光1997索取动词的配价研究,《汉语学习》第2期。
    [180]张建理2000词义场·语义场·语义框架,《浙江大学学报》第3期。
    [181]张普1991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语义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中文信息学报》第3期。
    [18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2005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183]周国光1994汉语配价语法论略,《南京师大学报》第4期。
    [184]周国光1995确定配价的原则与方法,沈阳、郑定欧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85]周国光2002现代汉语的语义属性系统,《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186]朱德熙1979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第2期。又见朱德熙文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87]朱德熙1980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第2期。
    [188]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189]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
    [190]朱德熙1986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中国语文》第2期。
    [191]朱晓亚1994新时期以来的汉语句法语义研究,《语文建设》第6期。
    [192]朱晓亚、范晓1999二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93]朱晓亚2001现代汉语句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4]朱彦2004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5]朱永生2005框架理论对语境动态研究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第2期。
    [196]Chomsky,N. 1965.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Cambridge,Mass.:MIT Press.(黄长著、林书武、沈家煊译《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97]Fillmore,Charles. J. 1968. The Case for Case.(胡明扬译《“格”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98]Fillmore, Charles J. 1982. Frame Semantics. In: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 Seoul: Hanshin Publishing Co.(詹卫东译《框架语义学》,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编《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七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99]Fillmore, Charles J. and Baker, Collin F. 2000. FrameNet: Frame semantics meets the corpus. Poster session at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
    [200]Fillmore, Charles J. 2004. FrameNet and Representing the Link between Semantic and Syntactic Relations(刘云、李晋霞译《框架网络与语义、句法联系的表征》,《计算语言学前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01]Goldberg, Adele E. 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吴海波译《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02]Jakendoff, Ray. 1990. Semantic Structures. Cambridge: MIT Press.
    [203]Lakoff, George.1987.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204]Langacker, Ronald W. 1999.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Berlin: Mouton de Gruytre.
    [205]Wells, Rulon S. 1947. Immediate Constituents, Language, 23(.见赵世开译《直接成分》第5部分“直接成分和非连续成分”,《语言学资料》1963年第6期。)
    [206] FrameNet (http://framenet.icsi.berkeley.edu)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