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SK动态语料库词语重叠偏误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词语重叠是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本文对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词语重叠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材编写等方面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绪论部分先对词语重叠在本体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尤其是词语重叠方面的偏误研究。然后,介绍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对比分析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接着,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选取语料的来源。
     第一章按词性及偏误类型将HSK动态语料库中涉及的所有词语重叠偏误进行了分类分析并统计结果。
     第二章根据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对词语重叠偏误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利用鲁健骥的中介语理论的分析方法,从母语、目的语、文化、学习方式、教学及教材角度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根据找出偏误成因提出合理教学对策及教材编写建议。
     结论部分将得出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说明文章的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Reduplication is a frequent phenomenon in Chinese language. It is also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his thesis paper analyzes the reduplication of Chinese terms in accordance to the acquisi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as well as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studying and creating teaching materials for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introduction first gives a summary of reduplication within the Chinese language, specifically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of reduplication errors. The following section introduces research on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including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theory of error analysis.
     The next section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is paper and specification of the material that was analyzed.
     Chapter I gives classification and statistics of all reduplication errors found in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first dividing them by parts of speech and further by types of errors. For instance verbs reduplication errors divide further to four subcategories:‘Verbs that should be, but were not reduplicated’,‘Verbs that should not be, but were duplicated’,‘Verbs duplication patter errors’and‘verbs reduplication mixed errors’.
     Chapter II analyzes caus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duplication errors by applying Interlanguage theory and error analysis theory.
     Chapter III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reduplication errors causes analysis and proposes teaching strategies.
     Conclusion section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uthor put his best effort into making the research useful and hopes it can become a reference material in teaching Chinese.
引文
①王丽艳:《HSK词汇速成(初级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①范方莲:《试论所谓“动词重叠”》,《中国语文》,1964年第4期,第264页。
    ②何融:《略论汉语动词的重叠》,《中山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第37页。
    ③李人鉴:《关于动词重叠》,《中国语文》,1964年第4期,第5页。
    ④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8页。
    ⑤范方莲:《试论所谓“动词重叠”》,《中国语文》,1964年第4期,第264页。
    ⑥王力:《中国语法理论》,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45页。
    ⑦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8页。
    ⑧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动词重叠的范围》,《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第45页。
    ⑨李珊:《双音动词重叠式AABB功能初探》,《语文研究》,1993年第3期,第89页。
    ⑩王建军:《与动词重叠式AABB相关的两个问题》,《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1期,第23页。
    ①朱景松:《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第78页。
    ②李运龙:《语义、结构、语境影响和情绪制约着动词重叠》,《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第12页。
    ③朱景松:《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第9-17页。
    ④李劲荣:《形容重叠式的量性特征》,《学术交流》,2006年第1期,第43页。
    ⑤张国宪:《形容词的记量》,《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4期,第14页。
    ⑥石毓智:《试论汉语的句法重叠》,《语言研究》,1996年第2期,第67页。
    ①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语言研究》,1956年第1期,第22页。
    ②朱景松:《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第23-25页。
    ③汝淑媛:《对外汉语教学中相近表达式的用法研究-以形容词AABB重叠和“很+形容词”为例》,《北
    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78页。
    ④朱景松:《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第21-27页。
    ⑤石毓智:《试论汉语的句法重叠》,《语言研究》,1996年第2期,第56页。
    ⑥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7页。
    ⑦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6页。
    ⑧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新一版),第56页。
    ⑨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6版,第89页。
    ⑩王继同:《有关副词重迭的若干问题》,《浙江大学学报》,1988年第12期,第53页。
    ①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②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第23页。
    ③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页。
    ④张谊生:《副词的重叠形式与基础形式》,《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第4期,第48页。
    ⑤吕滇雯:《日本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之(一):动词重叠》,《汉语学习》,2000年第5期,第34页。
    ⑥翟英华:《动词重叠形式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及偏误》,《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第12页。
    ⑦王茂林:《留学生动词重叠式使用情况浅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7期,第65页。
    ⑧戴国华:《日本留学生汉语动词常见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0年第6期,第23页。
    ⑨竟成:《一份关于习得情况的调查报告.竟成主编.对外汉语论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①郭丽:《越南留学生汉语学习语法偏误分析》,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4页。
    ②全裕慧:《“使动”义的“动词+结果补语”结构的教与学》,《汉语学习》,1999年第5期,第46页。
    ③萧频:《印尼学生汉语单音节动词语义偏误的主要类型及原因》,《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2页。
    ④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⑤汝淑媛:《对外汉语教学中相近表达式的用法研究-以形容词AABB重叠和“很+形容词”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78页。
    ⑥王振来:《量词重叠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年5月第6卷第3期,第4页。
    
    ①王振来:《现代汉语副词重叠及偏误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年9月第7卷第3期,第3页。
    ②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Ann arbor, Michigan :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57,P11.
    ③Corder.S.P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P12.
    ④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第23页。
    ⑤吕文华,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汉语学习》,1993年第1期,第7页。
    ⑥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第46页。
    ①朱其智,周小兵:《语法偏误类别的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期,第27页。
    ②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第49页。
    ①王力:《中国语法理论》,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45页。
    ②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页。
    ①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动词重叠的范围》,《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第45页。
    ②张旺熹:《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①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动词重叠的范围》,《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第47页。
    ①王建军:《与动词重叠式AABB相关的两个问题》,《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1期,第23页。
    ②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①李珊:《双音动词重叠式AABB功能初探》,《语文研究》,1993年第3期,第89页。
    ①赵新:《动词重叠在使用中的制约因素》,《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3期,第69页。
    ①屈正林:《祈使句中动词重叠式及其语用分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37页。
    ①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8页。
    ①石毓智:《试论汉语的句法重叠》,《语言研究》,1996年第2期,第56-67页。
    ①李劲荣:《形容重叠式的量性特征》,《学术交流》,2006年第1期,第43页。
    ②石毓智:《试论汉语的句法重叠》,《语言研究》,1996年第2期,第56-67页。
    ③张国宪:《形容词的记量》,《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4期,第14-15页。
    ①但是,程度副词中一些程度较低的副词,如“有点儿”等可以修饰形容词重叠式。
    ②汝淑媛:《对外汉语教学中相近表达式的用法研究-以形容词AABB重叠和“很+形容词”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78页。
    ③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新一版),第70页。
    
    ①李宇明:《汉语复叠类型综述》,《汉语学报》,2000年第1期,第12页。
    ②李媚乐:《副词重叠与重叠式副词》,《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0页。
    ①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6-28页。
    ②石毓智:《试论汉语的句法重叠》,《语言研究》,1996年第2期,第8页。
    ①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6-28页。
    ①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第49页。
    ①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4期,第6页。
    ①吕必松:《关于对外汉语教师业务素质的几个问题》,《世界汉语教学》,1989年第1期,第6页。
    ①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第16页。
    [1]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DB]. http://ccl.pku.edu.cn/Yuliao Contents.Asp,2006.
    [2]池昌海.温州话动词重叠式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2004,(02).
    [3]陈立民.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2005,(02).
    [4]程美珍.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7.
    [5]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商务印书馆,1961.
    [6]戴国华.日本留学生汉语动词常见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0,(06).
    [7]戴雪梅.论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形式[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9,(03).
    [8]戴雪梅.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表达功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
    [9]范方莲.试论所谓“动词重叠”[J].中国语文,1964,(04).
    [10]龚继华.谈谈动词和形容词的重叠[J].天津师院学报,1981,(01).
    [11]郭莉.越南留学生汉语学习语法偏误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
    [12]何融.略论汉语动词的重叠[J].中山大学学报,1962,(01).
    [13]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6版.
    [14]胡裕树,范晓主编动词研究综述[C].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
    [15]华玉明.双音节动词重叠式AABB的状态形容词功能[J].唐都学刊,2003,(02).
    [16]华玉明.从语法构造和语用心理看动词形容词的重叠性[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3).
    [17]华玉山.关于离合词的语用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03).
    [18]黄伯荣.形容词副词的界限[J].语文学习,1956,(07).
    [19]竟成.一份关于习得情况的调查报告.竟成主编.对外汉语论丛(第二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0]李人鉴.关于动词重叠[J].中国语文,1964,(04).
    [21]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01).
    [22]李宇明.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J].中国语文,1998,(02).
    [23]李宇明.汉语复叠类型综述[J].汉语学报,2000,(01).
    [24]李敬国.现代汉语不能重叠的动词的考察[J].语言学研究,1996,(05).
    [25]李珊.双音动词重叠式AABB功能初探[J].语文研究,1993,(03).
    [26]李运龙.语义、结构、语境影响和制约着动词重叠[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2).
    [27]李劲荣.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可重叠为AABB式的理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28]李劲荣.形容重叠式的量性特征[J].学术交流,2006,(01).
    [29]李媚乐.副词重叠与重叠式副词[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30]李敬国.现代汉语不能重叠的动词的考察[J].语言学研究,1996,(05).
    [31]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2]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校订本)[M].商务印书馆,1954.
    [33]黎锦熙,刘世儒.汉语语法教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34]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动词重叠的范围[J].中国语文,1983,(01).
    [35]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语法研究和探索(二)[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36]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37]吕必松.关于对外汉语教师业务素质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89,(01).
    [38]吕滇雯.日本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之:动词重叠[J].汉语学习,2000,(05).
    [39]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0]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1]吕文华,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J].汉语学习,1993,(01).
    [42]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3]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03).
    [44]梁鸿雁.HSK应试语法[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4.
    [45]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03).
    [46]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2,(01).
    [47]鲁健骥.中介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3,(01).
    [48]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04).
    [49]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01).
    [50]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篇章偏误分析—兼谈拓宽中介语的研究领域[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
    [51]马庆株.数词、量词的语义成分和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J].中国语文,1990,(03).
    [52]马庆株.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马庆株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3]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4]屈正林.祈使句中动词重叠式及其语用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55]全裕慧.“使动”义的“动词+结果补语”结构的教与学[J].汉语学习,1999,(05).
    [56]齐沪杨.谈单音节副词的重叠[J].中国语文,1987,(04).
    [57]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8]邵敬敏,吴吟.动词重叠的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J].汉语学报,2000,(01).
    [59]史有为.动词重叠及其句法功能-汉语如是观[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60]宋玉柱.关于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6,(01).
    [61]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05).
    [62]汝淑媛.对外汉语教学中相近表达式的用法研究—以形容词AABB重叠式和“很+形容词”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63]石毓智.试论汉语的句法重叠[J].语言研究,1996,(02).
    [64]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
    [65]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一版.
    [66]王振来.量词重叠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年5月第6卷,(03).
    [67]王振来.现代汉语副词重叠及偏误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年9月第7卷,(03).
    [68]王希杰,华玉明.论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性及其语用制约性[J].中国语文,1991,(06).
    [69]王茂林.留学生动词重叠式使用情况浅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4).
    [70]王松茂,常纯民.现代汉语读本[M].1984.
    [71]王丽艳.HSK词汇速成(初级篇)[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5.
    [72]王继同.有关副词重迭的若干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1988,(12).
    [73]王还.动词重叠[J].中国语文,1963,(01).
    [74]王建军.与动词重叠式AABB相关的两个问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01).
    [75]萧频.印尼学生汉语单音节动词语义偏误的主要类型及原因[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04).
    [76]于宏梅.对外汉语写作中的修辞教学[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6).
    [77]袁博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1995,(04).
    [78]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9]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0]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版.
    [81]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J].语言研究,1956,(01).
    [82]朱景松.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8,(05).
    [83]朱景松.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语言研究,2003,(03).
    [84]朱其智,周小兵.语法偏误类别的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07,(01).
    [85]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6]赵新.动词重叠在使用中的制约因素[J].语言研究.1993,(02).
    [87]赵新.动词重叠在使用中的制约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03).
    [88]张旺熹.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9]张谊生.副词的重叠形式与基础形式[J].世界汉语教学,1997,(04).
    [90]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
    [91]张静.论汉语动词的重叠形式[J].郑州大学学报.1979,(03).
    [92]张国宪.形容词的记量[J].世界汉语教学,1996,(04).
    [93]张国宪.形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J].中国语文,2005,(01).
    [94]翟英华.动词重叠形式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及偏误[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
    [95]Corder.S.P .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96]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 [M].Ann arbor, Michigan :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5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