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僵局及其救济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公司僵局这一法律问题。公司僵局是公司运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情况,具体表现为权力对等的股东之间或董事之间发生矛盾、互不妥协,致使股东会或者董事会无法有效召集,或无法通过任何决议,最终导致公司的一切决策和管理机制陷入瘫痪的状况。公司僵局的发生使公司的正常运作处于停滞状态,公司资产流失,股东的合法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甚至产生很多社会问题。
     国外对公司僵局问题已有多年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务经验,而我国对公司僵局的关注才刚刚开始,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远远落后。长期以来,如何处理公司僵局问题始终是立法上的空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公司僵局在我国公司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公司僵局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有鉴于此,2006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现行《公司法》体现了对公司僵局的关注,在第183条中首次对公司司法解散作出了相应规定。尽管司法开始正式介入公司僵局问题,但《公司法》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司僵局救济制度,救济措施的单一、程序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公司僵局仍然是司法实践中的一道难题。
     本文从现实生活中的一则公司僵局案例入手,以公司僵局及其法律救济为研究对象,阐述公司僵局的内涵,探讨新《公司法》183条在司法实践上的适用,并分析本案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应该如何判决,借以指出目前我国在公司僵局解决机制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结合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立法制度和司法实践的考察,根据相关的公司法理论,在我国现有的法律环境下,提出如何完善司法解散制度。在此基础上,为了有效解决公司僵局问题,通过对国外公司僵局的其他替代性救济措施进行分析和比较,建议我国应当建立强制股份收买制度,并加强仲裁和调解的自治功能,同时通过章程进行预防,形成完整有效的救济体系。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案例事实与裁决要旨。这部分介绍了一则因公司僵局而提起司法解散之诉的真实案例,概括了该案的主要事实,以及一审和二审法院的不同判决结果,由此引出公司僵局及其救济问题。
     第二部分:公司僵局的法律透视。具体分为两个问题,一是公司僵局的内涵,这部分主要对公司僵局的概念、特征、分类、成因及其危害性进行系统阐述。二是是我国的公司僵局解决机制,这部分主要论述了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背景,目前我国的公司僵局救济的制度设计,以及通过案例揭示的我国公司僵局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以体现我国建立公司僵局救济制度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公司僵局的司法解散制度。首先论述了西方国家解决公司僵局的理论基础,指出公司僵局的司法解散制度符合法理依据。其次列举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的公司僵局司法解散制度,并对司法解散制度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如何完善我国的司法解散制度,从诉讼主体、公司僵局的认定、司法解散的适用、清算、财产及证据保全、恶意诉讼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具体意见。
     第四部分:建立并完善我国公司僵局救济体系。即使完善司法解散制度,其在公司僵局的救济上仍有适用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解决公司僵局问题,需要引入其他救济方式。国外解决公司僵局问题的替代性措施,主要包括强制股份收买、任命破产管理人或监管人、任命临时董事、直接司法管理权、公司分立、仲裁、章程预定等,通过对每种救济方式进行论述和比较,分析其功能优劣和适用利弊,为我国建立公司僵局救济体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笔者建议我国建立强制股份收买制度,并加强仲裁和调解的自治功能,同时通过章程的进行预防,结合司法解散制度,最终形成多元化有机性的公司僵局救济体系。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legal issue of the corporate deadlock. The corporate deadlock is a kind of situation which appears frequently in corporate operation practice. It is reflected by the phenomena that the shareholders or directors with equal right or power come into conflict and can’t compromise, then the meeting of shareholders or directors can’t be held or any resolution can’t be made, and finally the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of the corporate get paralyzed. The corporate deadlock may results in the stagnation of normal operation, loss of corporate assets, serious damage of shareholder’s rights, and even a lot of social problems.
     As to the corporate deadlock, other countries have studied for many years and accumulated a wealth of theoretical result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However, China’s concern about the issue just starts with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his area being lagging far behind. For a long time, how to deal with the corporate deadlock is a gap in legislation.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deadlock appears more frequently in our corporate and the problem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whole society. For this reason, the current Company Law implemented on January 1, 2006 reflects the concern about the corporate deadlock and makes the provisions of judicial dissolution in Section 183. Although judicial power can interfere in the corporate deadlock, the Company Law fails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set of corporate deadlock remedies system, and scarcity of relief measures and imperfections of procedures and mechanisms are still a problem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a real corporate deadlock case, to study the corporate deadlock and remedies, to describe the connotation of corporate deadlock,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Section 183 in judicial practice and to analyze the decision of this case under the existing legal framework, then to point out the problems of corporate deadlock remedies mechanisms in our country, meanwhile, on the study of legislation system and judicial practice of common law countries and civil law countries, and with the relevant company law theory, to propose how to improve judicial dissolution under current legal environment in our country. On this basi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corporate deadlock,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remed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author advises that our country shall establish the buyout system, strengthen arbitration and mediation, and encourage prevention through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so as to form a complete and effective remedies system. The article consists of four parts:
     Part One: The facts and judgment of the case. This part introduces a real judicial dissolution case about corporation deadlock, summarizes the main facts and the different decisions of district court and appellate court, to give rise to the issue of corporate deadlock and remedies.
     Part Two: The legal perspective of corporate deadlock. It is divided into two issues. The first i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rporate deadlock, systematically expounding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causes and dangers of corporate deadlock. The second is the corporate deadlock remedies mechanisms in our country, which discusses the legislative background of the judicial dissolu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rporate deadlock remedies mechanisms,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orporate deadlock remedies mechanisms in China, to reflect the necessit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orporate deadlock remedies system.
     Part Three: The judicial dissolution mechanism of corporate deadlock. Firstly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theory to deal with the corporate deadlock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judicial dissolution mechanism is in accordance with legal principles, then enumerates the judicial dissolution mechanism in common law countries and civil law countries and analyzes the judicial dissolution mechanism, and last puts forward how to improve the judicial dissolution mechanism in China and gives amendment advice on aspects of subjects, identification, application, liquidation, preservation of property and evidence, malicious litigation.
     Part Four: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orporate deadlock remedies system in China. Even improved, the judicial dissolution mechanism still has limitations on application and can’t completely solve the corporate deadlock problem, and we need to introduce other remedies. The alternative remedies to resolve the corporate deadlock problem in foreign countries mainly include buyout,temporary receivers or custodians, temporary directors, the right to direct judicial governance, corporate separation, arbitration and prevention by articles, etc.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on and comparison on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ach remedy,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orporate deadlock remedies system, the author proposes to establish buyout mechanism, to enhance the autonomy function of arbitration and mediation, and to encourage prevention through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combined with the judicial dissolution mechanism, eventually to form the diversified organic corporate deadlock remedies system.
引文
1参见:北京市金鼎房地产开发公司与北京石景山汽车世界维修中心有限公司等公司解散纠纷上诉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9)一中民终字第5269号】,检索于北大法宝司法案例数据库。
    2 See:Bryan. A. Garner , Editor - in - Chief,Black Law Dictionary,St. Paul , Minn,West Group,1999.
    3 See: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 of Law,Published under License with Merriam - Webster Incorporated , Spring Land,Mass,1996.
    4参见[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公司法概要》,李存捧译、刘李胜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See:James S Covington,The Tennessee Corporation Act and Close Corporation Act and Close Corporation for Profit,43 Tenn. L. Rev,1976,P184-199.
    
    6参见周友苏:《公司法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701页。
    7参见赵旭东:《公司僵局的司法救济》,载于《人民法院报》,2002年2月8日理论专号,第3版。
    8参见鲍为民:《美国法上的公司僵局处理制度及其启示》,载于《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第131页。
    9参见曾东红、宋佑光:《论有限责任公司僵局及其应对》,载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56页。
    10参见赵旭东:《企业与公司法纵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1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2参见[加]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魏旻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版。
    13参见张民安:《公司契约理论研究》,载于《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第46页。
    14参见《英汉法律词典(修订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5参见[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公司法概要》,李存捧译、刘李胜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 See:Donahue v. Rodd Electrotype Co. of New England, Inc. , 367 Mass. 578,328 N. E. 2d 505,Mass. 1975.
    17参见李泫永、官欣荣:《公司僵局与司法救济》,载于《法学》,2004年第4期,第83-86页。
    18参见赵旭东:《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449页。
    19参见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
    20参见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21参见郑泰安、李鹏:《公司僵局的新司法救济途径探索——以公司分立为视角》,载于《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6期,第80页。
    
    22参见沈四宝主编:《最新美国标准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212页。
    23参见卞耀武主编:《当代外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45、81页。
    24参见[美]罗伯特·C·克拉克著:《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工商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第654页。
    25参见李曙光:《新〈公司法〉中破解“公司僵局”制度安排的探讨》,载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月。
    26参见甘培忠:《公司司法解散:〈公司法〉中说不出的痛》,载于《中国律师》,2002年第9期。
    27参见范健,译:《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年刊:6卷,1995。
    28参见卞耀武主编:《当代外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372、373页。
    29参见卞耀武主编:《日本国商法》,付黎旭、吴民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第24、31页。
    30参见卞耀武主编:《当代外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569页。
    31参见卞耀武主编:《日本国商法》,付黎旭、吴民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第161页。
    32参见末永敏和著:《现代日本公司法》,金洪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第272页。
    
    33参见李哲松著:《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第109页。
    34参见赵旭东:《公司僵局的司法救济》,载于《人民法院报》,2002年,2月8日理论专号,第3版。
    35参见[美]罗伯特·C·克拉克著:《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工商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第654页。
    36参见林劲标、游春亮:《法官学者激辩公司僵局破解三难题》,载于中外民商裁判网。
    37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38参见“公司法修改”研究小组编写,王保树主编:《中国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第517页。
    39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
    40参见:北京市金鼎房地产开发公司与北京石景山汽车世界维修中心有限公司等公司解散纠纷上诉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9)一中民终字第5269号】,检索于北大法宝司法案例数据库。
    41参见林劲标、游春亮:《法官学者激辩公司僵局破解三难题》,载于中外民商裁判网。
    42参见[美]罗伯特·C·克拉克著:《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工商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654、655页。
    43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44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征求意见稿)第五条。
    45参见引自林劲标、游春亮:《法官学者激辩公司僵局破解三难题》,载于中外民商裁判网。
    46参见[美]罗伯特·C·克拉克著:《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工商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第657页。
    47参见沈四宝主编:《最新美国标准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216、217页。
    48参见参见[美]罗伯特·C·克拉克著:《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工商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第660页。
    49参见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65页。
    50参见卞耀武主编,左羽译:《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第207页。
    51参见沈四宝主编:《最新美国标准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215页。
    
    52参见[美]罗伯特·C·克拉克著:《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工商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第659页。
    53参见卞耀武主编,左羽译:《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第207页。
    54参见[美]罗伯特·C·克拉克著:《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工商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第660页。
    55参见卞耀武主编,左羽译:《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第207页。
    56参见郑泰安、李鹏:《公司僵局的新司法救济途径探索——以公司分立为视角》,载于《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6期,第82、83页。
    57参见《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第二十二条。
    59参见曾东红、宋佑光:《论有限责任公司僵局及其应对》,《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58页。
    60参见石慧:《论公司僵局及其应对》,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傅穹指导。
    61参见[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公司法概要》,李存捧译、刘李胜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178页。
    62参见沈四宝主编:《最新美国标准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216-218页。
    63参见黄美园、周彦:《我国公司僵局司法救济制度之构建》,载于《法律适用》,2004年第5期,第61页。
    64参见石慧:《论公司僵局及其应对》,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傅穹指导。
    1. [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著:《公司法概要》,李存捧译、刘李胜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加]布莱恩·R·柴芬斯著:《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魏旻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版。
    3. [美]罗伯特·C·克拉克著:《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工商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4.沈四宝主编:《最新美国标准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5.卞耀武主编,左羽译:《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6.卞耀武主编:《当代外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4月版。
    7.卞耀武主编:《日本国商法》,付黎旭、吴民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8.末永敏和著:《现代日本公司法》,金洪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9.李哲松著:《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10.胡果威著:《美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版。
    11.虞政平编译:《美国公司法规精选》,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2.薄守省主编:《美国公司法判例释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13.朱伟一著:《美国公司法判例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14.江平主编、方流芳副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5.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6.赵旭东著:《企业与公司法纵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17.周友苏著:《公司法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18.柯芳枝著:《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施天涛著:《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0.刘俊海著:《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1.刘俊海著:《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2.王保树著:《全球竞争体制下的〈公司法〉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3.张民安著:《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版。
    24.“公司法修改”研究小组编写,王保树主编:《中国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25. James S Covington, The Tennessee Corporation Act and Close Corporation Act and Close Corporation for Profit, 43 Tenn. L. Rev, 1976, P184-199.
    1.赵旭东:《公司僵局的司法救济》,载于《人民法院报》,2002年,2月8日理论专号,第3版。
    2.鲍为民:《美国法上的公司僵局处理制度及其启示》,载于《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
    3.甘培忠:《公司司法解散:〈公司法〉中说不出的痛》,载于《中国律师》,2002年第9期。
    4.李曙光:《新〈公司法〉中破解“公司僵局”制度安排的探讨》,载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月。
    5.李泫永、官欣荣:《公司僵局与司法救济》,载于《法学》,2004年第4期。
    6.郑泰安、李鹏:《公司僵局的新司法救济途径探索——以公司分立为视角》,载于《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6期。
    7.曾东红、宋佑光:《论有限责任公司僵局及其应对》,载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8.黄美园、周彦:《我国公司僵局司法救济制度之构建》,载于《法律适用》,2004年第5期。
    9.张民安:《公司契约理论研究》,载于《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
    10.郑泰安、杜渝:《“公司僵局”中的股东权益救济》,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1.潘云波:《公司僵局及其司法救济研究》,载于《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4期。
    12.范黎红:《论司法对公司僵局纠纷的分类介入》,载于《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1期。
    13.李凤霞、秦勇:《公司僵局及其替代性救济的实施》,载于《商业时代》,2005年第32期。
    14.马秀群:《公司僵局的司法救济——公司司法解散》,载于《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5.梁上上:《公司僵局案的法律困境与路径选择——以新旧公司法对公司僵局的规范为中心展开》,载于《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6.赵旭东:《新〈公司法〉的突破与创新》,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7.刘俊海:《〈公司法〉的修改与解释:以司法权的适度干预为中心》,载于《法律适用》,2005年第3期。
    18.罗培新:《新〈公司法〉框架下的司法裁判困境》,载于《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9.赵万一、吴长波:《论公司的司法解散》,载于《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0.马俊驹、林晓镍:《我国股份回购的现实意义与立法完善》,载于《法学》,2000年第11期。
    21.范健,译:《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年刊:6卷,1995年。
    1.蔡东松:《公司僵局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赵旭东指导。
    2.石慧:《论公司僵局及其应对》,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傅穹指导。
    3.闫蕊:《论新〈公司法〉解决公司僵局的机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王晓川指导。
    1.北京市金鼎房地产开发公司与北京石景山汽车世界维修中心有限公司等公司解散纠纷上诉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9)一中民终字第5269号】,检索于北大法宝司法案例数据库。
    2.林劲标、游春亮:《法官学者激辩公司僵局破解三难题》,载于中外民商裁判网。
    1. Bryan. A. Garner, Editor - in - Chief , Black Law Dictionary, St . Paul, Minn, West Group, 1999.
    2. Merriam– Webster’s Dictionary of Law,Published under License with Merriam - Webster Incorporated, Spring Land, Mass,1996.
    3.《英汉法律词典(修订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征求意见稿)。
    1. Donahue v. Rodd Electrotype Co. of New England, Inc. , 367 Mass. 578, 328 N. E. 2d 505, Mass. 1975.
    2. Strong v. Fromm Laboratories, Inc. , 273 Wis. 159, 77 N.W. 2d 389, Wis. 195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