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晚期唐宋诗之争流变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以清代晚期的唐宋诗之争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晚清唐宋诗之争中不同阵营的人员构成、力量对比,以及重要诗人和理论家在时代学术风气、诗学背景、地域渊源、成员交往与个人诗学趣味等内外因素交相作用下形成的唐宋诗宗尚观念以及在不同的唐宋诗观念指导下展开的诗学论争与辩难,具体细微地展现清代晚期唐宋诗之争的发展演变过程,以揭示唐诗、宋诗在该时期的接受情况,进而透视在唐宋诗之争影响下清代晚期诗歌创作与诗学思想的发展趋势。
     论文在清代晚期广阔的学术、诗学视野中展开,主要运用传统的诗文批评方法,在考察文献的基础上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中间还穿插着横向、纵向比较,力图既要显示每个时期各个诗派与诗人诗学观念与宗趣的异同,又要揭示清代晚期唐宋诗之争的内在发展演变规律。
     论文共分六章,前三章论述道咸同年间唐宋诗之争的情况,后三章探讨光宣民初唐宋诗之争的状况。
     第一章论述道咸同年间宗宋风气的兴起。诗学发展到道咸年间,诗风发生转折,乾嘉时期虽然宗宋势力不断上升,涌现出浙派、秀水诗派及“肌理”派,但宗唐仍然占居主导地位。道咸时期,随着世风学风的改变,宗宋势力开始兴起和发展。此时以宋诗派为骨干,以桐城诗派为犄角,又有部分宗宋人士响应,阵容庞大,无与争衡。他们对乾嘉时期的宗唐末流进行了批判,但理论论辩较少,主要以创作实践昭示诗学宗趣。其中宋诗派倡导学人诗的创作,强调学问之于诗的重要意义;桐城诗派在理论上主张以古文法论诗,在手法上坚持以文为诗。他们虽然取径比较广泛,但主要师法苏、黄而上溯杜、韩,对宋代诗人尤其是宋诗的杰出代表苏轼、黄庭坚的诗歌给予推崇和接受。由于他们政治地位很高、诗歌成就较大,在他们的影响下,学苏学黄成为时代风气。
     第二章揭示道咸同年间宗唐势力的式微态势。仅从数量上看,宗唐人数不少,但大都集中在江左、闽粤等地,与地域诗学渊源有关。除少数诗人如姚燮、鲁一同、张际亮、汤鹏等外,成就普遍不高,而且囿于个别地域,影响不大;从具体宗尚对象来看,诗宗是杜甫和白居易成为本期的一个亮点,这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本时期的宗唐的诗话及唐诗选本也有不少,但崇唐诗话大都尚唐而不明确表示贬宋,只是间接地表现出来;唐诗选本有突出成就者不多,因而整体看来尊唐势力呈现出衰微趋势。该时期的宗唐诗人大都在创作中显示宗唐志趣,间或在部分序跋和诗话中表示尊唐倾向。无论是诗话还是序跋,基本上在尊唐的同时对宋诗也给予肯定,抑宋倾向并不显著,同时,部分闽地诗人表现出由尊唐向主宋的转变态势。因此,本时期唐宋诗之争显得较为平静,各方都能对乾嘉诗坛进行反思,予以矫正,不类清初至中叶那样争论得沸沸扬扬。只有在咸同年间,新崛起的湖湘派不满宋诗和宋诗派而对其加以批判,激烈论争再次出现。
     第三章探讨道咸同年间唐宋融通势力的发展。本期唐宋融通势力承接乾嘉之际的融通趋势,继续有所发展,但以理论为主,创作实践体现出显著兼融倾向的是龚自珍。诗话较多,有十七部,以潘德舆、林昌彝、何日愈三人的著作为代表。他们除等同看待唐诗、宋诗外,还广泛讨论了诗歌中性情与学问的关系,在强调性情的同时,不废学问。因为此期宗唐宗宋者并不截然对立,而互有所取,再加上融通唐宋势力甚大,因而,融合唐宋实为这一时期重要的诗学现象。
     第四章讨论光宣民初的宗宋潮流。本时期宗宋潮流继道咸宗宋诗风之后再次掀起风潮,以同光体为代表。同光体有系统的理论、强大的阵容、突出的成就,占据了诗坛的半壁江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很多诗人或受到濡染起而习之,或在诗争中为其辩护。陈衍是同光体的倡导者和代言人,他对历代宗唐者的鞭挞不遗余力,倡导“三元”说、“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合”、“不俗论”和“真实论”,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宗宋理论体系,为同光体的发展壮大立下汗马功劳。由于同光体内部人员众多,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而大致分为闽派、浙派和赣派,各派的诗歌宗趣不尽相同。与道咸宋诗派相比,取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广取两宋诸家,还上及中晚唐以迄六朝。
     第五章论述光宣民初调和唐宋潮流的情况。这时期主张融通唐宋思想的人员和派别较多,有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河北派”、“诗界革命”派,以及李慈铭、樊增祥、易顺鼎师徒,还有不少诗话著作,以朱庭珍的《筱园诗话》为其翘楚。他们有的是在宗唐的基础上有条件地接纳宋诗的,因而,对部分宋代诗人持赞赏态度,而对其他诗人或诗派则强烈不满,予以抨击,如张之洞。他们在创作倾向上以宗唐为主,如李、樊、易等人。“诗界革命”派在力图开创新“诗界”的同时,平视甚至超越唐宋诗之争,也有的诗人如金天羽对同光体不满并加以批评。与道咸同时期相比,此期融通唐宋势力有上升势头。
     第六章论述光宣民初宗唐风气的状况。道咸年间宗唐低迷的状态到光宣民初有了改观,宗唐风气变得较为活跃。王闿运及其弟子依然活跃于诗坛,诗坛还渐次出现了宗法晚唐李商隐的西昆派、具有革命倾向宗唐的南社,崇尚汉魏六朝及盛唐诗学的诗人还有章氏师徒(章炳麟、刘师培、黄侃)以及李详、李瑞清、文廷式等人,另外,分散在江左的宗唐诗人群体尚有若干。他们在肯定甚至崇尚唐诗的同时对宋诗及同光体严厉抨击,与唐宋调和势力一起,形成了与宗宋势力对立的阵营。尽管如此,其势力仍难与宗宋势力相争锋。
     纵观清代晚期唐宋诗之争,宗宋势力是主流,占据上风,融通唐宋也有一定的势力,宗唐势力相对较弱,显示出唐诗在晚清日益受到冷落,宋诗受到尊崇的局面。就论争情况来说,道光年间各方少有争执,相对平静,咸同年间诗争又起,到光宣民初,双方争论激烈,演变为抨击、谩骂,甚至在南社内部因诗争而最终导致解散。可以预见,如果不是新文化运动兴起,新诗代替旧诗,唐宋诗之争还会继续下去。
The subject of this paper is debating upon Tang and Song Poem during the Late Period in Qing Dynasty. By analyzing the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camp staff, the contrast of power, as well as poetics stand in the debate of important poets and theoreticians which build upon the era of ideological and systematic learning general mood, poetics background, the origins of poetry, the poetry friends and personality delight, and other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demonstrating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debating upon Tang and Song Poem during the Late Period in Qing Dynasty detailedly, and revealing the acceptance of the poet factors of the Tang and Song Poem during the Late Period in Qing Dynasty, seeing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oem during the late period in Qing Dynas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debate.
     Paper starts in the wide field of systematic learning and poems vision, traditional poer and prose criticism is the main methods, in the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an in-depth analysis and inquie,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aring is drawed on in the course of it in order to show both the whole debating pattern and internet developing law.
     This thesis has six chapters,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discuss about the debating upon Tang and Song poem in the period of the Dao-Xian-Tong. The last three chapters discuss the debating in the period of Guang-Xuan-Early years of Republic.
     The first chapter dissertates the origin of ethos of respecting-Song Poem during the Dao-Xian-tong. In that perio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etics, it takes place transition. Although the force of respecting-Song Poem continues rising, and it comes forth to Zhe-Group, Xiushui-Group, and“skin texture”-group, respecting-Tang Poem is still dominant during the Qian-Jia. However, with the alter of era, respecting-Song Poem rises and develops during Dao-Qian. In the period, the respecting Song Poem-group is a leader,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ongcity-Group and others, therefore, it is overwhelming. They criticize the respecting-Tang Poem in the Qian-Jia. There are litter dispute in theory, but much in practice. In this way, it reveals their interest in the poetics. The Song Poem-group emphasizes the poems'cre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upon the poems;the Tongcity-group claims that they discuss poems with ancient grammars in theory and write poems with literatures in skill. Although their use materials widely, they consider Huang Tingjian and Su Shi, who are outstanding poets in Song Dynasty, as their teachers because of their high status and remarkable achievement, they influence many other poets contemporarily.
     The second chapter reveals that the force of respecting-Tang Poem is feeble during the Dao-Qian-Tong. There are few respecting-Tang Poects in the amount, but they assemble in the area of Fujian and Guangdong, this phenomena is relative to the location. They have got little success, except for YaoXie, Ruyitong, Zhangjiliang and Tangpeng. Besides, they are confined very few areas, and their poems are little influential. Who they respect are Dufu and Baijuyi, which is a highlight. The reason is that in that social circumstance, other nationnality's invasion and people living in dire poverty make poets develop realism and concentrate on the people. In that time, many poets write poems to show their respect to the Tang Poem. However, they debase the Song Poems in the indierct way; the anthologys of Tang poems can hardly get achievement, therefore, the influence of respecting-Tang Poem is feeble in the whole. They manifest the respect to the Tang Poem in their poems or reveal the preference in the perfaces occasionally. Few poets have books except for Zhangweiping and Huangpeifang. Whatever in the texts and perfaces, they basically esteem the Song Poem at the same time of respecting Tang Poem, not debasing. Besides, in Fujian, many poets transit their attitude from respecting-Tang Poem to respecting-Song Poem. Therefore, the controversy beteewn Tang and Song Poem seems calm. Not like from the early of Qing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one, most poets reflect on and rectify the parnassus in the Jia-Qian. Howerve, in the Xian-Tong, the HuXiang-Group, which grow up newly, discontent and criticize the Song Poems. Consequently, the dispute comes up again.
     The third chapter prob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ang and Song Poem in the Dao-Xian-Tong. As the inheritor of Jia-Qian, the combination continues developing; Gongzizheng focus on the creating and he embodys the notable trendence of combination in the procession of creation. There are seventeen poems, including PangDeYu, LinChangYi and HeRiYu, who are representative men. They treat Tang and Song Poem equally, and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of knowledge and temperament abroadly in the poems. They emphasize the temperament, but not abandoning knowledge. Because respecting-Song Poem and respecting-Tang Poem don't oppose determinedly but learning each other, it is a significant poetic phenomenon to combining of respecting-Song Poem and respecting-Tang Poem in the period.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idal current of respecting-Song Poem in the period of Guang-Xuan-Early years of Republic. The tidal current of respecting-Song Poem set off again a new upsurge aferwarde it in Dao-Xian in this time, represented by Tong Guangti. Which has systematic theory, strong lineup and prominent achievements. Which is not only occupy an half of land but bring about infuence widely so that many poects study them or defend them in debating.ChenYan is the promoter and spokesperson of Tong Guangti who not only lash respecting-Tang Poects own utmost from Nan Song but promote“San Yuan”,“Combine Poetic Poem and Scholar's Poem”,“Refined”and“Real”therefore construct theoric system of respecting-Song Poem that is full of times. Who render an outstanding service for Tong Guangti's development and expandment. Because of its great members and clear region, Tong Guangti, therefore, is divided into Min Pai, Zhe Pai and Gan Pai and their poerty interesting are not identical. Compared Song Poem Group in the period of Dao-Xian, Tong Guangti have greater scope of drowing on poerty resources in which they study poects not only in Song Dynasty but also in 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 and Six Dynastys.
     The fifth chapter dissertates the tidal current of reconciling Tang and Song Poem in the period of Guang-Xuan-Early years of Republic. There are many poects and grougs that advocate the combination of Tang and Song Poem such as“Hebei Group”represented by Zhang zhidong,“Revolution of Poerty world”Group and LiCiming, Fan Zengxiang, Yi Shunding etc. There are also many poems in which Xiao Yuan Poem writted by Zhu Tingzhen is the excellentest. Part of them accept Song Poem on the basis of respecting-Tang Poem, therefore, they approve of part of poects but dissatisy and lash other ones and groups in Song Dynasty such as Zhang Zhidong. Studing Tang Poem is mainful in creating for them such as Li Ciming, Fan Zengxiang and Yi Shunding etc.“Revolution of Poerty world”Group treat equally and surpass the debating upon Tang and Song Poem in the same time of tring to creat new“poetry world”and in which part of them such as Jin Tianyu dissatisy and lash Tong Guangti. Compared it in the period of Dao-Xian-Tong, the combination of Tang and Song Poem forcce move upward.
     The sixth chapter dissertates condition of respecting-Tang Poem. The lowering condition of respecting-Tang Poem in Dao-Xian has changed and become actival. Wang Kaiyun and his discipies still enliven in poetic circles, in addition, Xi kun Group which study Li Shangyin in the late period in Tang Dynasty, Nan She which appears revolutional tendency, poects who respect poem of Han-Wei-Liu Dynasty such as Zhang Binglin and his discipies, Li Xiang, Li Ruiqing and Wen Tingshi etc arise early or late. Besides, there are many poects who study Tang Poem scattered in Jiang Zuo. They lash severely Song Poem and Tong Guangti in the same time they approve of Tang poem and respecte it and form a camp that oppose the force of respecting-Song Poem with the force of reconciling Tang and Song Poem but their force donot fight for mastery the one of respecting-Song Poem.
     Taking the debating upon Tang and Song Poem during the late period in Qing Dynasty a sweeping view, the force of respecting-Song Poem is main stream and gain the upper hand. The force of combination of Tang and Song Poem is also great ,however, the force of respecting-Tang Poem is smaller and weaker relatively. Which appear Tang Poem is coldshouldered increasingly and Song Poem is respected. For the debating upon Tang and Song Poem, there arenot almost debating among three groups so that it seem quiet relatively. It appear again in Xian-Tong and become sharp up to lash, rail both sides during the period of Guang-Xuan-Early years of Republic. Nan She is dismissed for the debating upon Tang and Song Poem inside. We can predict that it shall continue if New Culture Movement donot rise and new poem donot substitute for old poem.
引文
①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②钱仲联:《梦苕庵诗话》,齐鲁书社,1983年。
    ③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④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
    
    ①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②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③钱仲联:《道咸诗坛点将录》,《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④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首》,《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2期。
    ⑤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⑥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⑦黄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近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⑧陈伯海:《唐诗学诗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①蔡镇楚:《中国诗话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
    ②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2005年。
    ③吴淑佃:《近代宋诗派诗论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民国八十五年。
    ④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⑤孙之梅:《南社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⑥周薇:《传统诗学的转型》,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⑦萧晓阳:《湖湘诗派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⑧贺国强:《近代宋诗派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⑨齐治平:《唐宋诗之争概述》,岳麓书社,1984年。
    ⑩戴文和:《“唐诗”、“宋诗”之争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①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说近代诗》,第9页。
    ②钱仲联:《近代文学大系·诗词卷》导言,上海书店,1990年。
    ①钱仲联:《近代诗三百首》前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钱仲联编:《陈衍诗论合集》,第3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②王镇远:《论翁方纲的肌理说》,《文学遗产》增刊十七辑,第300页,中华书局,1997年。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6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④李林楙:《翁方纲及其诗论》,第15页,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会出版,1978年。
    ①时萌:《中国近代文学论稿》,第3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②厉鹗:《绿杉野屋集序》,《樊谢山房集·文集》卷三,第74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67页。
    
    ①翁方纲:《复初斋全集·文集》卷六。
    ②张穆:《程侍郎遗集初编序》,《程侍郎遗集》,第3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③黎庶昌:《郑徵君墓表》,《巢经巢诗钞笺注》,第1472页,巴蜀书社,1996年。
    ④郑珍:《郘亭诗钞序》,《近代文论选》,第12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①许结:《论东方树在桐城派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作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十三辑,第33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②姚范:《援鹑堂笔记》卷四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149册。
    ③方东树:《昭昧詹言》,第45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④郭麐:《樗园消夏录》,嘉庆刻本。
    ⑤梅曾亮:《柏枧山房诗文集》,第48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⑥李详:《药裹慵谈》,第3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①王逸唐:《今传是楼诗话》,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三),第262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②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文化艺术出版社,第2247—2248页,1994年。
    ①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25页。
    ②程恩泽:《程侍郎遗集》,第1页。
    ③曾国藩著,王澧华校点:《曾国藩诗文集》,第57—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④陈融:《颙园诗话》,转引自梅曾亮:《柏枧山房诗文集》,第69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⑤见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第222页,学苑出版社,2007年。
    ①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导论。
    ②金天羽著,周录祥校点:《天放楼诗文集》,第79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③钱仲联:《道咸诗坛点将录》,《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①程恩泽:《程侍郎遗集》,第27—28页。
    ②黄统:《郘亭诗钞序》,《莫氏四种》,《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③莫友芝:《巢经巢诗钞序》,《近代文论选》,第12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④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6页。
    
    ①转引自梁淑安:《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第45页,中华书局,1997年。
    ②祁寯藻:《亭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521册。
    ③郭绍虞:《中国近代文论选》第一册,第3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①程恩泽:《赠王大令香杜兼呈邓湘皋学博》之二,《程侍郎遗集》,第28页。
    ②程恩泽:《金石题咏丛编序》,《程侍郎遗集》,第143页。
    
    ①何绍基:《题冯鲁川小像册论诗》,《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第34页。
    ②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卷三,《续修四库全书》1529册。
    ③何绍基:《与汪菊士论诗》,《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第35页。
    ④何绍基:《与汪菊士论诗》,《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第35页。
    ①何绍基:《题冯鲁川小像册论诗》,《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第34页。
    ②何绍基:《使黔草自序》,《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第30页。
    ③郑珍:《郘亭诗钞序》,《近代文论选》,第125页。
    ④沈德潜:《说诗晬语》,郭绍虞编:《清诗话》,第5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⑤孟子:《孟子》,《四书章句》,第153页,齐鲁书社,1992年。
    ⑥刘熙载:《艺概》,郭绍虞:《清诗话续编》,第24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①郑珍:《论诗示诸生时代将至》,白敦仁:《巢经巢诗钞笺注》,第595页。
    ②何绍基:《使黔草自序》,《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第30页。
    ③何绍基:《题冯鲁川小像册论诗》,《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第34—35页。
    ④贺国强:《近代宋诗派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第23页,2006年。
    ⑤莫友芝:《巢经巢诗钞序》,《近代文论选》,第127页。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钱仲联编:《陈衍诗论合集》,第382页。
    ②张穆:《程侍郎遗集初编序》,《程侍郎遗集》,第3—4页。
    ③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11页。
    
    ①吴仰贤:《小匏庵诗话》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707册。
    ②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中,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十四年六月初版。
    ③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第2247页。
    
    ①吴仰贤:《小匏庵诗话》卷八,《续修四库全书》,第1707册。
    ②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集》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③何绍基:《题冯鲁川小像册论诗》,《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第34页。
    ④何绍基:《林颖叔招同宗涤楼》,《东洲草堂诗集》,第501页。
    ⑤林昌彝:《师友存知诗录小传》,《林昌彝诗文集》,第323页,
    ①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第880页。
    ②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第501页。
    ③钱仲联:《梦苕庵诗话》,第212页,齐鲁书社,1986年。
    ④郑珍:《跋内弟黎鲁斯慕耕草堂诗钞》,《巢经巢文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第1534册。
    ⑤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首》,《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2期。
    ⑥郑珍:《郘亭诗钞序》,《近代文论选》,第125页。
    ⑦郑珍:《柴翁说》,《巢经巢文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第1534册。
    
    ①陈田:《黔诗纪略后编》,《巢经巢诗钞笺注》附录,第1486页,巴蜀书社,1996年。
    ②黎汝谦:《巢经巢诗钞后集引》,《巢经巢诗钞笺注》附录,第1510页。
    ③陈夔龙:《遵义郑徵君遗书序》,《巢经巢诗钞笺注》附录,第1518页。
    ④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101—102页。
    ⑤龙榆生:《中国韵文史》,第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①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632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第92页,岳麓书社,1987年。(以下日记均出于此,不注)
    ③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导言,第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①曾国藩著,王澧华校点:《曾国藩诗文集》,第290页。
    ②姚鼐:《惜抱轩全集》,第64页,中国书店,1991年。
    ③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654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诗文集》,第286页。
    ②钱仲联:《梦苕庵诗话》,第86页,齐鲁书社,1986年。
    
    ①曾国藩:《曾国藩诗文集》,第467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诗文集》,第467页。
    ③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第116页,岳麓书社,2002年。
    ④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第468页。
    
    ①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第79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诗文集》,第40页。
    ③曾国藩著,陈书凯译:《曾国藩家书》,第22页,蓝天出版社,2006年。
    ④姚鼐:《惜抱轩全集》,第71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诗文集》,第291页。
    ②施山:《姜露庵诗话》,第26页,民国刊本。
    ③钱仲联:《梦苕庵诗话》,第85页,齐鲁书社,1986年。
    ④钱仲联:《道咸诗坛点将录》,《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⑤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第882页。
    ⑥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第69页。
    ①李翰章等编:《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下,传忠书局,光绪二年秋。
    ②章炳麟:《国故论衡》,第7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③余云焕:《味蔬诗话》,转引自钱仲联:《清诗纪事》,第2529页,凤凰出版社,2004年。
    
    ①转引自:《曾国藩诗文集》前言,第14页。
    ②钱仲联:《梦苕庵诗话》,第86页。
    ③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第103—104页,岳麓书社,1984年。
    
    ①徐世昌:《清诗汇》,第2366页,北京出版社,1996年。
    ②狄葆贤:《平等阁诗话》卷二,上海有正书局宣统二年排印本。
    ③关于“姚门四杰”说法不同,这里采用曾国藩的说法,参见《欧阳生文集序》,《曾国藩诗文集》,第285页。
    ①详见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第217—222页。
    ②李详:《论桐城派》,《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第62页。
    ③梅曾亮:《柏枧山房诗文集》,第460页。
    ④姚莹:《东溟文后集》卷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
    ①袁嘉谷:《卧雪诗话》卷三,《民国诗话丛编》(二),第355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①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第244页,黄山书社,1989年。
    ②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③符葆森:《国朝正雅集》,清刻本。
    ④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1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⑤梅曾亮:《柏枧山房诗文集》,第608页。
    ①符葆森:《国朝正雅集》,清刻本。
    ②戴森:《论诗绝句》之二十六,郭绍虞等编:《万首论诗绝句》,第119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①符葆森:《国朝正雅集》,清刻本。
    ②黄濬:《陈石遗先生谈艺录》,《陈衍诗论合集》,第1024页。
    ③朱琦:《柏枧山房文集书后》,《柏枧山房诗文集》,第385页。
    ④钱仲联:《近代诗钞》,第16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⑤朱琦:《答友人论诗》,《怡志堂文初编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30册。
    ⑥杨传第:《怡志堂文初编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30册。
    ⑦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民国诗话丛编》(六),第397页,。
    ⑧见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5—6页。
    ①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26页。
    ②钱仲联:《近代诗钞》,第406页。
    ③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545册。
    ④吕斌编著:《龙启瑞诗文集校笺》,第165页,岳麓书社,2008年。
    ⑤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192页。
    ⑥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第2505页。
    ①蒋寅:《清诗话考》,第501页,中华书局,2005年。
    ②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下同。
    
    ①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二十九,《万首论诗绝句》,第757页。
    ②姚莹:《偶成》,《万首论诗绝句》,第762页。
    ③姚鼐:《惜抱轩全集》,第35页。
    ④姚鼐:《惜抱轩全集》,第41页。
    ①张少康:《叶燮文艺思想的评价问题》,《古典文艺美学论稿》,第440—44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②欧阳修:《六一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第267页,中华书局,1981年。
    ①吕本中:《吕蒙童训》,蒋树卓等编:《宋代文艺理论集成》,第63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①姚鼐:《姚惜抱先生尺牍》卷六,宣统初元小万柳堂重印本。
    ②梅曾亮:《刘楚桢诗序》,《柏枧山房诗文集》,第153页。
    ①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批评史》,第374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①详见戴文和:《“唐诗”、“宋诗”之争研究》,第310—311页。
    ①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王国维文集》,第476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①张际亮:《答潘彦辅书》,《思伯子堂诗文集》,第13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②鲁一同:《复潘四农书》,《通甫类稿》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532册。
    ③张际亮:《与徐廉峰太史书》,《思伯子堂诗文集》,第1352页。
    ④张际亮:《答朱秦洲书》,《思伯子堂诗文集》,第1292页。
    
    ①郭仪霄:《海秋诗集跋》,汤鹏:《海秋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529册。
    ②张际亮:《答朱秦洲书》,《思伯子堂诗文集》,第1291—1292页。
    ③姚燮:《复庄手定总目跋》,《复庄诗问》附录一,第128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④张培基:《问己斋文钞》,《复庄诗问》附录三,第1294—1295页。
    ⑤钱仲联:《道咸诗坛点将录》,《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①鲁一同:《通甫类稿》,第148页,《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②鲁一同:《通甫类稿》,第148页,《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③张同甫:《意苕山馆诗稿序》,陆嵩:《意苕山馆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517册,第448页。
    ①黄培芳《香石诗说》一卷、《香石诗话》四卷均作于嘉庆年间(前者为嘉庆八年(1803),后者为嘉庆十四年(1809),故此表不列,只列其作于晚年的《粤岳草堂诗话》,在论述黄培芳时一并论及。)
    ①吴淑佃:《从夏敬观〈唐诗说〉看同光体后期诗人的诗史观》,《文学遗产》,2004年第3期。
    ①许琳:《续选唐诗三百首序》,清道光年间刊本。
    ②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说近代诗》,第35页。
    ①参见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第4269—4270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
    ②参见洪克夷:《姚燮评传》,第1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①厉志:《白华山人诗说》,郭绍虞:《清诗话续编》,第22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②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319页。
    ①姚燮:《复庄诗问》附录一,第1289页。
    ②姚燮:《海秋诗集跋》,《续修四库全书》,第1529册,第634页。
    ③陈继聪:《复庄诗问》附录三,第1315页。
    ④张培基:《问己斋文钞》,《复庄诗问》附录三,第1294—1295页。
    ⑤缪南卿:《复庄诗问跋》,《复庄诗问》附录三,第1309—1310页。
    ①见王逸唐:《今传是楼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三),第479—480页。
    ②钱仲联:《道咸诗坛点将录》。
    ③李慈铭:《陈寿祺、王星諴、孙廷璋三子传》,《碑传集补》卷五十一,《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①汪辟疆:《近代诗人与地域》,《汪辟疆说近代诗》,第35页。
    ①周韶音:《通复诗存跋》,《续修四库全书》,第1532册,第542页。
    ②鲁一同:《通甫类稿续编》,第11页,咸丰已未孟冬南丰谭祖同署刻本。
    ③鲁一同:《通甫类稿续编》,第11页,咸丰已未孟冬南丰谭祖同署刻本。
    ④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上,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十四年六月初版。
    ⑤姚燮:《书鲁诗后三章》,《复庄诗问》,第509页。
    ⑥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首》,《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2期。
    ①孙鼎臣:《通甫诗存跋》,《续修四库全书》,1532册,第542页。
    ②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民国诗话丛编》(六),第377页。
    ③黄富民:《半行庵诗存稿序》,《半行庵诗存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537册,第2页。
    ④陈声聪:《兼于阁诗话》,第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⑤张履:《意苕山馆诗稿序》,《意苕山馆诗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517册,第448页。
    ①陈用光:《意苕山馆诗稿序》,《意苕山馆诗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517册,第448页。
    ②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民国诗话丛编》(六),第392页。
    ③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民国诗话丛编》(六),第395页。
    ④徐世昌:《清诗汇》,第2059页。
    ①李家孚:《合肥诗话》,《皖人诗话八种》,第481页,黄山书社,1995年。
    ②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第885页。
    ③谭献:《复堂日记》,第144—145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④狄葆贤:《平等阁诗话》卷一。
    ①谭献:《复堂日记》,第139—140页。
    ②谭献:《复堂日记》,第308页。
    ③李家孚:《合肥诗话》,《皖人诗话八种》,第535页。
    ④王逸唐:《今传是楼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三),第351页。
    ⑤李家孚:《合肥诗话》,《皖人诗话八种》,第528页。
    
    ①谢章铤:《论诗绝句三十首》,《万首唐人绝句》,第1464页。
    ②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五,《陈衍诗论合集》,第208页。
    ③邱炜萲:《五百石洞挥麈》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708册,第97页。
    ④张际亮:《思伯子堂诗文集》,第264页。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第290页。
    ②潘德舆:《再与张亨甫书》,《养一斋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511册,第123—124页。
    ③林昌彝:《海天琴思录》卷六,第151页。
    ④张际亮:《仙屏书屋诗序》,《思伯子堂诗文集》,第1304页。
    ⑤张际亮:《郭羽可诗序》,《思伯子堂诗文集》,第1306页。
    ⑥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13—14页。
    ①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513页。
    ②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385页。
    ③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291页。
    ④谢章铤:《又答颖叔书》,《赌棋山庄文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545册。
    ⑤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241页。
    
    ①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240页。
    ②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339页。
    ③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46页。
    ④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438—439页。
    ⑤陈衍:《近代诗钞》,《陈衍诗论合集》,第882页。
    ⑥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208页。
    ①以上俱见黄培芳:《粤岳草堂诗话》,《黄培芳诗话三种》,第88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②何日愈:《退庵诗话》,第278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①张维屏:《松心诗录》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
    ②张维屏著,陈永正点校:《国朝诗人征略》校点说明第3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③张维屏著,陈永正点校:《国朝诗人征略》,第44页。
    ④何日愈:《退庵诗话》,第275页。
    ①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麈》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708册。
    ②王拯:《龙壁山房诗草》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545册。
    ③黄培芳:《黄培芳诗话三种》,第115页。
    ⑥黄培芳:《黄培芳诗话三种》,第116页
    ⑦黄培芳:《黄培芳诗话三种》,第117页。
    ①以上分别见黄培芳:《黄培芳诗话三种》,第117—118页、第115页、第114页、第118页、第118页、第118页。
    ②以上两句分别见黄培芳:《黄培芳诗话三种》,第117页、第118页。
    ③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305页。
    ①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213页。
    ②黄培芳:《黄培芳诗话三种》,第15页。
    ③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麈》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708册。
    
    ①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麈》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708册。
    ②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麈》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708册。
    ③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麈》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708册。
    ④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麈》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708册。
    ①何绍基:《汤海秋诗集叙》,《东洲草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529册。
    ②郭仪霄:《汤海秋诗集跋》,《汤海秋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529册。
    ③林则徐:《汤海秋诗集跋》,《汤海秋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529册。
    ①林昌彝:《海天琴思录》,第87页。
    ②徐世昌:《清诗汇》,第2246页。
    ③萧晓阳:《湖湘诗派研究》,第23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④徐世昌:《清诗汇》,第2070页。
    ⑤何日愈:《退庵诗话》,第48页。
    ①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民国诗话丛编》(六),第403页。
    ②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第71页。
    ③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6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385页,岳麓书社,1996年。
    ②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咸丰元年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③一是此时曾国藩远在京师为官,二是年长“湘中五子”许多,不可能成为他们反对的对象。咸丰元年,曾国藩四十一岁,太平天国刚于前一年宣布起义,且曾氏宋学主要是在京师从理学家唐鉴学习,没有受到家乡宋学的影响,不能说“湘中五子”高举汉魏旗帜是与曾氏抗衡。
    ④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796页。
    ⑤郭嵩焘:《郭嵩焘日记》光绪八年正月廿一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⑥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上。
    ①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99页。
    ②以上两句分别见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21页、20页。
    ③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道光二十六年事,第12页。
    ④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838页。
    ⑤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道光二十八年事,第13页。
    ⑥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第386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⑦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1155—1156页。
    ①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咸丰元年事,第17页。
    ②杨钧:《记半人》,《草堂之灵》,第205页,岳麓书社,1985年。
    ③徐一士:《一士类稿》,第47页,《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④刘禺生:《世载堂杂忆》,第40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⑤萧晓阳:《湖湘诗派研究》,第5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⑥萧晓阳:《湖湘诗派研究》,第58—61页。
    
    ①刘禺生:《世载堂杂忆》,第41页。
    ②萧晓阳:《湖湘诗派研究》,第332页。
    ③萧晓阳:《湖湘诗派研究》,第288页。
    ④陈锐:《题伯严近集》其一,《万首论诗绝句》,第1602页。
    ①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光绪十二年事,第141页。
    ②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第384—385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③谭献:《复堂日记》,第35页。
    ①邓绎:《藻川堂谭艺·日月篇》,光绪间刻本。
    ②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273页。
    ③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265页。
    ④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344页。
    ⑤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544-545页。
    ⑥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358页。
    ⑦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551-552页。
    ⑧杨圻:《江山万里楼诗词集》,第19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①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273页。
    ②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546页。
    ③李攀龙:《选唐诗序》,《明代文论选》,第19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④何景明:《海叟集序》,《明代文论选》,第1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⑤王闿运《说诗》卷七云:“五律则五言之别派,七律亦五律之加增。五绝、七绝乃真兴体,五言法门皆从权舆,既成五言一体,法门乃出。”见《湘绮楼诗文集》,第2326页。
    ⑥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377页。
    ⑦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273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551页。
    ②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327页。
    ③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544页。
    ④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533页。
    ⑤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533页。
    ⑥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537-538页。
    ⑦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376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377页。
    ②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327页。
    ③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537页。
    ④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541页。
    ⑤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376页。
    ⑥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273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378页。
    ②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544页。
    ③夏敬观:《抱碧斋集序》,陈锐:《抱碧斋集》,1929年排印本。
    ④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377页。
    ①徐世昌:《晚晴簃诗汇》,第2500页。
    ②谭嗣同著,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第77页,中华书局,1981年。
    ①乔松年:《海秋诗集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29册,第352页。
     ①此表根据蒋寅《清诗话考》统计,始于道光元年(1821),终于同治末年(1874)。
    ①姚莹:《养一斋集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0册,第571页。
    ①潘德舆,《养一斋诗话》,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第2073页。
    ②潘德舆,《养一斋诗话》,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第2056页。
    ①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055—2056页。
    
    ①以上三则分别见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036—2037页、第2037页、第2037页。
    ②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045页。
    ③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023页。
    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041页。
    ①以上三则分别见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012页、第2017页、第2035页。
    ②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158页。
    ①张际亮:《养一斋诗话序》,《思伯子堂诗文集》,第1298页。
    ②转引自蒋寅:《清诗话考》,第515—516页,中华书局,2005年。
    
    ①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43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②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101页。
    ③林昌彝:《林昌彝诗文集》,第285—28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④林昌彝:《林昌彝诗文集》,第294页。
    ①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149页。
    ②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150页。
    ③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152页。
    
    ①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406页。
    ②林昌彝:《林昌彝诗文集》,第63页。
    ③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445—446页。
    ④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46页。
    ⑤钱钟书:《谈艺录》,第40页,中华书局,1984年。
    ⑥林昌彝:《海天琴思续录》,第435页。
    
    ①林昌彝:《林昌彝诗文集》,第279页。
    ②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247页。
    ③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50页。
    ①李东阳:《麓堂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第1371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②李梦阳:《缶音序》,蔡景康:《明代文论选》,第10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③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95页。
    ④林昌彝:《海天琴思录》,第19页。
    ⑤林昌彝:《海天琴思录》,第19页。
    ⑥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505页。
    ⑦林昌彝:《林昌彝诗文集》,第290页。
    ①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30页。
    ②林昌彝:《海天琴思录》,第22页。
    ③林昌彝:《海天琴思录》,第54页。
    ④何景明:《杂言十首》,《明代文论选》,第121页。
    ⑤林昌彝:《海天琴思录》,第79页。
    ①林昌彝:《海天琴思录》,第89页。
    ②见林昌彝:《海天琴思录》,第211页。
    
    ①何日愈:《退庵诗话》,第1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②何日愈:《退庵诗话》,第1页。
    ③何日愈:《退庵诗话》,第10页。
    ④何日愈:《退庵诗话》,第4页。
    ①何日愈:《退庵诗话》,第1—2页。
    ②何日愈:《退庵诗话》,第2页。
    ③何日愈:《退庵诗话》,第6页。
    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4页,齐鲁书社,1992年。
    ⑤何日愈:《退庵诗话》,第4页。
    
    ①何日愈:《退庵诗话》,第14—15页。
    ②何日愈:《退庵诗话》,第4页。
    ③何日愈:《退庵诗话》,第66页。
    ①何日愈:《退庵诗话》,第7页。
    ②阙名:《静居绪言》,郭绍虞:《清诗话续编》,第1650页。
    ①何日愈:《退庵诗话》,第4页。
    ②何日愈:《退庵诗话》,第9页。
    ③何日愈:《退庵诗话》,第66页。
    ④何日愈:《退庵诗话》,第7页。
     ①何日愈:《退庵诗话》,第7页。
    
    ①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2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
    ②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526页。
    ③李贽:《童心说》,《明代文论选》,第229页。
    ④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123页。
    ⑤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241页。
    ⑥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241页。
    
    ①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165—166页。
    ②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485—486页。
    ③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255页。
    ④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217页。
    ①姚锡钧:《姚鸳雏诗续集》,第90页,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
    ①程金凤:《己亥杂诗书后》,《龚自珍全集》,第538—539页。
    ②范晞文:《对床夜雨》,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第415页。
    ①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第217页。
    
    ①谭献:《复堂日记》,第45页。
    ②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中,商务印书馆印行。
    ③魏源:《魏源集》,第238页。
    ④钱钟书:《谈艺录》,第136页。
    ⑤李详:《药裹慵谈》,第3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⑥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第277—278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①由云龙:《定厂诗话》卷上,《民国诗话丛编》(三),第563页。
    ②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上。
    ③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796页。
    ④参见侯长生:《清代道咸宋诗派与同光体派之间的断层》,《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
    ⑤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178页。
    ⑥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第52页,海南出版社,1994年。
    
    ①陈衍:《近代诗钞》,《陈衍诗论合集》,第875页。
    ②分别见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100页、第101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③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第6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④陈衍:《与山楼诗叙》,《陈衍诗论合集》,第1077页。
    ⑤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四,《清诗话续编》,第2055页。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9页。
    ②陈衍:《小草堂诗集叙》,《陈衍诗论合集》,第1074页。
    ③郑孝胥:《海藏楼诗集》,第4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④陈三立:《散原精舍诗文集》,第5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①陈衍:《海藏楼诗叙》,《陈衍诗论合集》,第1050页。
    ②陈宝琛:《沧趣楼诗文集》,第347—348页。
    ③陈宝琛:《沧趣楼诗文集》,第347页。
    ④陈衍:《沈乙庵诗叙》,《陈衍诗论合集》,第1048页。
    ⑤陈衍:《沈乙庵诗叙》,《陈衍诗论合集》,第1048页。
    ⑥陈衍:《重刻晚翠轩诗叙》,《陈衍诗论合集》,第1047页。
    
    ①陈衍:《重刻晚翠轩诗叙》,《陈衍诗论合集》,第1047页。
    ②陈宝琛:《陈君石遗七十寿序》,《沧趣楼诗文集》,第348页。
    ③王逸唐:《今传是楼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三),第293—294页。
    ④陈衍:《沈乙庵诗序》,《陈衍诗论合集》,第1047—1048页。
    ⑤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6页。
    参见邝健行:《香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论文选粹》,第25—2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26页。
    柳亚子:《磨剑室文录》,第25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①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167页。
    ②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164—165页。
    ③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6页。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6页。
    ②转引自杨萌芽:《张之洞幕府与清末民初的宋诗运动》,《齐鲁学刊》2007年第2期。
    ③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26页。
    ①王逸唐:《今传是楼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三),第293页。
    ②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26页。
    ③陈衍:《近代诗评》,《陈衍诗论合集》,第875页。
    ①钱仲联:《近代诗钞》前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②由云龙:《定厂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三),第606页。
    ③陈衍《宋诗精华录序》,《陈衍诗论合集》,第710页。
    ①黄曾樾:《陈石遗先生谈艺录序》,《陈衍诗论合集》,第1016页。
    ②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第263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③见张丽华:《清代乾嘉时期唐宋诗之争流变研究》,第169页,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④参见郭前孔:《论曾国藩的宋诗宗趣》,《东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①陈衍:《说诗社诗录序》,《陈衍诗论合集》,第1070页。
    ②陈衍:《诗学概要》总论,《陈衍诗论合集》,第1028页。
    ③陈衍:《诗学概要》总论,《陈衍诗论合集》,第1028页。
    ①陈衍:《瘿唵诗叙》,《陈衍诗论合集》,第1057页。
    ②陈衍:《李审言诗叙》,《陈衍诗论合集》,第1073页。
    ③陈步编:《陈石遗集》,第218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④陈衍:《李审言诗叙》,《陈衍诗论合集》,第1074页。
    ⑤陈衍:《说诗社诗录序》《陈衍诗论合集》,第1070页。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80页。
    ②陈衍:《诗学概要》,《陈衍诗论合集》,第1039页。
    ③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246页。
    ④郑孝胥:《郑孝胥日记》,第388页,中华书局,1993年。
    ⑤郑孝胥:《郑孝胥日记》,第388页。
    ①陈衍:《近代诗钞》,《陈衍诗论合集》,第875页。
    ②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191页。
    ③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23页。
    ④郭绍虞等编:《万首论诗绝句》,第1514页。
    ⑤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36页。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34页。
    ②李梦阳:《缶音序》,《明代文论选》,第106页。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6页。
    ②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9页。
    ③严羽:《沧浪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第687页,中华书局,1981年。
    
    ①陈衍《自镜斋诗集序》,《陈衍诗论合集》,第1066页。
    ②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200页。
    ③陈衍:《文莫室诗续集叙》,《陈衍诗论合集》,第1061页。
    ①沈曾植:《与金蓉镜太守论诗书》,《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第291页。
    ②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民国诗话丛编》(六),第190页。
     ①沈曾植:《与金蓉镜太守论诗书》,《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第291—292页。
    
    ①沈曾植:《海日楼札丛》,第262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②周薇:《传统诗学的转型》,第106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①黄庭坚:《与洪甥驹父》,《宋代文艺理论集成》,第347页。
    ②赵翼:《瓯北诗话》,《清诗话续编》,第1331页。
    ③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382页。
    ④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83页。
    ①以上两则俱见黄曾樾:《陈石遗先生谈艺录》,《陈衍诗论合集》,第1018页。
    ②陈衍:《瘿唵诗叙》,《陈衍诗论合集》,第1057页。
    ③陈衍:《近代诗钞序》,《陈衍诗论合集》,第875页。
    
    ①陈衍:《近代诗钞》,《陈衍诗论合集》,第879页。
    ②陈衍:《聆风簃诗叙》,《陈衍诗论合集》,第1076页。
    ③陈衍:《榕阴谈屑叙》,《陈衍诗论合集》,第1062—1063页,
    ①陈衍:《小草堂诗集叙》,《陈衍诗论合集》,第1074页。
    ①郑孝胥:《郑孝胥日记》,第334页。
    ②陈三立:《不匮室诗钞题词》,《散原精舍诗文集》,第1147页。
    ③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317页。
    ④黄曾樾:《陈石遗先生谈艺录》,《陈衍诗论合集》,第1024页。
    
    ①陈衍:《何心与诗叙》,《陈衍诗论合集》,第1056—1057页。
    ②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105页。
    ③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清诗话续编》,第1428页。
    ④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22页。
    ⑤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22页。
    ⑥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23页。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134页。
    ②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459页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105页。
    ②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875页。
    ③黄曾樾:《陈石遗先生谈艺录》,《陈衍诗论合集》,第1018页。
    ④钱仲联:《近代诗钞》前言。
    ⑤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399—400页。
    
    ①陈声聪:《兼于阁诗话》,第36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②由云龙:《定厂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三),第607页。
    ③由云龙:《卧雪诗话序》,《民国诗话丛编》(二),第294页。
    ④陈书:《木庵居士诗》卷一,《石遗室丛书》本。
    ⑤陈书:《木庵居士诗》卷三,《石遗室丛书》本。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20页。
    ②狄葆贤:《平等阁诗话》卷二。
    ③由云龙:《定厂诗话续编》,《民国诗话丛编》(三),第651页。
    ④刘建萍:《诗人何振岱评传》,第102页,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
    ⑤沈瑜庆:《涛园集》之《诗集》附,《近代史料丛刊》本,第55页。
    ⑥王逸唐:《今传是楼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三),第430页。
    
    ①陈衍:《知稼轩诗序》,《陈衍诗论合集》,第1059页。
    ②钱仲联:《论同光体》,《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第115页,齐鲁书社,1983年。
    ③杨钟义:《硕果亭诗序》,转引自《海藏楼诗集》,第5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④陈宝琛:《张君姜斋六十寿序》,《沧趣楼诗文集》,第340—341页。
    
    ①陈宝琛:《陈君石遗七十寿序》,《沧趣楼诗文集》,第347—348页。
    ②陈衍:《知稼轩诗叙》,《陈衍诗论合集》,第1059页。
    ③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55页。
    ④林旭:《酬徵君宇江亭谈诗见赠》,《晚翠轩诗》,墨巢丛刻本。
    
    ①李宣龚:《晚翠轩诗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68册,第504页。
    ②杨钟羲:《硕果亭诗序》,《硕果亭诗》,《墨巢丛刻》本。
    ③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民国诗话丛编》(六),第178页。
    ④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83页。
    ⑤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78页。
    ⑥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9页。
    
    ①以上俱见金蓉镜:《论诗绝句寄李审言》,《万首论诗绝句》,第1562页。
    ②沈曾植:《续槜李诗系序》,钱仲联辑:《沈曾植海日楼佚序》,《文献》第3期。
    ③钱仲联:《近代诗钞》,第1014页。
    ④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民国诗话丛编》(六),第205页。
    ①钱仲联:《近代诗钞》,第655页。
    ②袁昶:《渐西村人日记》未刊稿,转引自陈左高《历代日记丛谈》,第127页,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
    ③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王国维文集》,第475页。
    ①胡先骕:《海日楼诗集跋》,钱仲联:《沈曾植集校注》,第22页,中华书局,2001年。
    ②张尔田:《海日楼诗注序》,《沈曾植集校注》,第1页。
    ③金天羽:《再答苏堪先生书》,《天放楼诗文集》,第798—79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④钱仲联:《沈曾植集校注》,第18页。
    ⑤由云龙:《定厂诗话》卷上,《民国诗话丛编》(三),第583页。
    ①袁昶:《于湖小集》,光绪乙未刻本。
    ②钱仲联:《近代诗钞》,第1499页。
    ①邵祖平:《散原先生文行掇述》,《大风》第13期,大风社1938年7月5日。
    ②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陈衍诗论合集》,第583—584页。
    ③杨声昭:《读散原诗漫记》,《散原精舍诗文集》附录,第1235页。
    ④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217页。
    ⑤参见贺国强:《近代宋诗派研究》,第149页,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陈衍:《近代诗钞》,《陈衍诗论合集》,第907页。
    ②刘成禺:《世载堂杂忆》,第292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③李肖聃:《星庐笔记》,第6页,岳麓书社,1983年。
    ④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213页。
    ⑤王易:《思斋遗集跋》,王浩:《思斋遗集》,1925年排印本。
    ⑥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程千帆合校本无“华焯”条,此据甲寅本,参见高拜石:《光宣诗坛点将录斠注》,第166页,台湾新生报社,1985年。
    ①沈其光:《瓶粟斋诗话》三编卷二,《民国诗话丛编》(五),第661页。
    ②王逸唐:《今传是楼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三),第413页。
    ③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程千帆合校本无“华焯”条。此据甲寅本,参见高拜石《光宣诗坛点将录斠注》,第166页,台湾新生报社,1985年。
    ①钱仲联著,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第119页,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②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254页。
    ③陈衍:《近代诗钞》,《陈衍诗论合集》,第901页。
    
    ①周汉光:《张之洞与广雅书院》,第398页,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
    ②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42—43页。
    ③夏敬观:《忍古楼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三),第3页。
    ④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64页。
    ①见高旭:《愿无尽庵诗话》(中),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第57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②钱仲联著,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第145页。
    ③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47—48页。
    ④陈三立:《顾印伯诗集序》,《散原精舍诗文集》,第1091页。
    ①狄葆贤:《平等阁诗话》卷二,宣统二年上海有正书局排印本。
    ②陈衍:《赵尧生诗稿叙》,《陈石遗集》,第519页。
    
    ①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45页。
    ②陈衍:《赵尧生诗稿叙》,《陈石遗集》,第519页。
    ③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46页。
    ④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29页。
    ①张裕钊:《偶书》,《张裕钊诗文集》,第3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②徐世昌:《清诗汇》,第2366页。
    ③狄葆贤:《平等阁诗话》卷一。
    ④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142页。
    ⑤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第378页,岳麓书社,2002年。
    ⑥徐世昌:《清诗汇》,第2700页。
    ⑦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29页。
    ①朱玺:《平诗》,《民国日报》1917年7月9日。
    ②姚鹓雏:《姚鹓雏诗词集》,第128页,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以下所引诗歌均出自该书,不再注释)
    ③缪钺:《论宋诗》,《宋诗鉴赏辞典》代序,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①曼昭、胡朴安著,杨玉峰、牛仰山校点:《南社诗话两种》,第102页。
    ②曼殊、胡朴安:《南社诗话两种》,第103页。
    ③郑逸梅:《南社丛谈》,《郑逸梅选集》第一卷,第265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叶恭绰:《大至阁诗序》,《大至阁诗》,民国33年《爰居阁丛书》本。
    ②梁鸿志:《大至阁诗序》,《大至阁诗》,民国33年《爰居阁丛书》本。
    ③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74页。
    ④缪荃孙:《二品顶戴记名简放道员前滚广东高廉兵备道陆公神道碑铭》,《碑传集补》卷十八,《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⑤蒋寅:《清诗话考》,第626页,中华书局,2005年。
    ①张之洞:《劝学篇序》,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②张之洞著,庞坚校点:《张之洞诗文集》,第17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③张之洞:《鞧轩语》,《张文襄公全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④张之洞:《鞧轩语》,《张文襄公全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①张之洞:《鞧轩语》,《张文襄公全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②张之洞:《张之洞诗文集》,78页。
    
    ①张之洞:《抱冰堂弟子记》,《张文襄公全集》卷228,《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②张之洞:《鞧轩语》,《张文襄公全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③张之洞:《抱冰堂弟子记》,《张文襄公全集》卷228,《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④张之洞:《学术》,《张之洞诗文集》,第153页。
    ⑤张之洞:《过芜湖吊袁沤簃》之四,《张之洞诗文集》,第176页。
    ①张之洞:《摩围阁》,《张之洞诗文集》,第97页。
    ②陈衍:《知稼轩诗序》,《陈衍诗论合集》,第1058—1059页。
    ③张之洞:《秋兴》,《张之洞诗文集》,第90页。
    ①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167页。
    ②张之洞:《忆蜀游》,《张之洞诗文集》,第93页。
    
    ①张之洞:《鞧轩语》,《张文襄公全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②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第530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③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第38页,中华书局,2003年。
    ④如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152页,
    ②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167—168页。
    ③胡先骕:《读张文襄〈广雅堂诗〉》,《学衡》1923年第十四期。
    ④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62页。
    ⑤陈衍:《近代诗钞》,《陈衍诗论合集》,第892页。
    ⑥徐世昌:《清诗汇》,第2647页。
    
    ①张佩纶:《论闺秀诗二十四首》之二十四,《近代文论选》,第296页。
    ②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193页。
    ③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30页。
    ④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32页。
    
    ①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四编下卷,《民国诗话丛编》(五),第725页。
    ②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中。
    ③徐世昌:《清诗汇》,第2775页。
    ④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134页。
    ⑤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144页。
    ⑥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147页。
    ⑦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107页。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62页。
    ②胡先骕:《读张文襄〈广雅堂诗〉》,《学衡》1923年第十四期。
    ①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上。
    
    ①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上。
    ②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上。
    ③李慈铭:《白华绛跗阁诗初集自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59册,第1页。
    
    ①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上。
    ②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上。
    ③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上。
    ④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上。
    ⑤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第591页,中华书局,1963年。
    ⑥由云龙:《定厂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三),第600页。
    ⑦见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第276页。
    ①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上。
    ②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二辑,第16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③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上。
    ④以上两处俱见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下。
    
    ①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下。
    ②李慈铭:《白华绛跗阁诗初集自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59册,第1页。
    ③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下。
    ④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下。
    ①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22页。
    ②樊增祥:《樊山续集自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74册,第591页。
    ③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上。
    ④李肖聃:《星庐笔记》,第8—9页,岳麓书社,1983年。
    ⑤钱海岳:《樊樊山方伯事状》,樊增祥著,涂小马等校点:《樊樊山诗集》附录,第205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①见金天羽:《天放楼诗文集》附录三,第1418—14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②易顺鼎著,王飚校点:《琴志楼诗集》,第14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①樊增祥:《樊樊山诗集》,第911页。
    ②樊增祥:《樊樊山诗集》,第139页.
    ③樊增祥:《樊樊山诗集》,第1756页.
    ④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143页。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18页。
    ②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158页。
    ③参见郭延礼:《诗界革命的起点、发展及其评价》,《文史哲》2000年第2期。
    ①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1219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
    ②郭延礼:《诗界革命的起点、发展及其评价》一文,《文史哲》2000年第2期。
    ③陈声聪:《兼于阁诗话》,第216页。
    ④康有为:《万木草堂诗集》,第28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①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513页。
    ②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108页。
    ③黄遵宪:《黄遵宪集》,第388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④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1219页。
    ⑤黄遵宪:《黄遵宪集》,第478页。
    ⑥以上分别见金天羽:《天放楼诗文集》第1344页、第790页。
    ⑦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1219页。
    ⑧黄遵宪:《黄遵宪集》,第412页。
    ⑨黄遵宪:《黄遵宪集》,第412页。
    
    ①黄遵宪:《黄遵宪全集》,第388页。
    ②黄遵宪:《黄遵宪全集》,第388页。
    ③金天羽:《天放楼诗文集》,第1008—1009页。
    
    ①金天羽:《天放楼诗文集》,第861页。
    ②金天羽:《天放楼诗文集》,第791页。
    ③金天羽:《天放楼诗文集》,第791页。
    ④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首》,《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2期。
    ⑤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民国诗话丛编》(六),第221页。
    ⑥黄遵宪:《黄遵宪集》,第229页。
    ①黄遵宪:《黄遵宪集》,第78页。
    ②黄遵宪:《与饮冰主人手札》,《梁任公先生知交手札》,《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③金天羽:《天放楼诗文集》,第790—791页。
    ④金天羽:《天放楼诗文集》,第1413页。
    ⑤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民国诗话丛编》(六),第189页。
    
    ①诸祖耿:《天放楼诗续集序》,《天放楼诗文集》,第1417页。
    ②黄遵宪:《黄遵宪集》,第500页。
    ③黄遵宪:《黄遵宪集》,第79页。
    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郭绍虞等编:《清诗话续编》,第2014页。
    ①黄遵宪:《黄遵宪集》,第502页。
    ②梁启超:《嘉应黄先生墓志铭》,《黄遵宪集》,第801页。
    
    ①黄遵宪:《黄遵宪集》,第494页。
    ②黄遵宪:《黄遵宪集》,第90页。
    ③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第3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④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第53页.
    
    ①蔡镇楚:《中国诗话史》,第354页,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
    ②蒋寅:《清诗话考》,第596页。
    ③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3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④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330页。
    ①严羽:《沧浪诗话》,《历代诗话》,第687页,中华书局,1981年。
    ②严羽:《沧浪诗话》,《历代诗话》,第687页。
    ③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334页。
    ④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335页。
    ⑤叶燮:《原诗》,《清诗话》,第588页。
    ⑥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405页。
    
    ①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330—2331页。
    ②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331页。
    ③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370页。
    
    ①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390页。
    ②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375页。
    ③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407页。
    ④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391页。
    ⑤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360页。
    ①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370页。
    ①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369—2370页。
    ①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331页。
    ②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328页。
    
    ①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349页。
    ②朱庭珍:《筱园诗话自序》,《清诗话续编》,第2325页。
    ③袁嘉谷:《卧雪诗话》,转引自蒋寅:《清诗话考》,第597页。
     ①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51页。
    ①郑孝胥:《海藏楼诗集》,第194页。
    ②太虚:《中兴佛教寄禅安和尚传》,敬安:《八指头陀诗文集》,第520页,岳麓书社,1984年。
    ③太虚:《中兴佛教寄禅安和尚传》敬安:《八指头陀诗文集》,第520页。
    ④见敬安:《八指头陀诗文集》,第526页,
    ⑤胡鲁封:《嚼梅吟跋》,《八指头陀诗文集》,第531—532页。
    ⑥见《民权素诗话》,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五),第252页。敬安《唐宋诗别说》中的部分内容与明初刘绩《霏雪录》卷下中的部分内容表述完全一致(见陈伯海主编:《唐诗学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12页所引述),还有待考证。
     ①蒋寅:《清诗话考》,第632页。
    
    ①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民国诗话丛编》(六),第10—14页。
    ②赵熙:《刘大夫传》,刘光第:《刘光弟集》,第441页,中华书局,1986年。
    ③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97页。
    ①宋育仁:《三唐诗品》,上海广益书局,民国二年(1913)。
    
    ①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第172页。
    ②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147页。
    ③杨钧:《草堂之灵·纪题》,第110页,岳麓书社,1985年。
    ④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86页。
    
    ①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143页。
    ②瞿鸿禨:《题环天室诗集》,《环天室诗集》,清刻本。
    ③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85—86页。
    ④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92页。
    ⑤见时萌:《曾朴及虞山作家群》,第15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①钱仲联:《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卷》导言,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
    ②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第308页。
    ③王逸唐:《今传是楼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三),第368页。
    ④汪东:《金薤琳琅斋集后序》,汪荣宝:《金薤琳琅斋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①汪荣宝:《西砖酬唱集序》,《金薤琳琅斋文存》,《近代中国史料丛编》本。
    
    ①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第7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②王应奎:《柳南随笔》,第58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③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民国诗话丛编》(六),第288页。
    ①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二辑,第17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②曹元忠:《玉溪生年谱会笺叙》,《笺经堂遗集》卷八,民国间刻本。
    ③王式通:《雁影斋诗序》,《丛书集成续编》143册,第497页。
    ④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95页。
    ⑤钱仲联著,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第12页。
    ⑥金天羽:《天放楼诗文集》,第1011页。
    ①李希圣:《论诗绝句四十首》,《万首论诗绝句》,第1579页。
    ②王逸唐:《今传是楼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三),第386页。
    ①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593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第95页,人民出版社,1962年。
    
    ①详见汪春泓:《论刘师培、黄侃与姚永朴之〈文选〉派与桐城派的纷争》,《文学遗产》2002年第4期。
    ②章炳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124—1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③章炳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125页。
    ④章炳麟:《国故论衡》,第8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①章炳麟:《国故论衡》,第88页。
    ②刘师培:《刘师培全集》,第590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
    ③刘师培:《左庵诗录》卷二序,《刘师培全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
    ④章炳麟:《国故论衡》,第89页。
    ⑤章炳麟:《国故论衡》,第89页。
    ①章炳麟:《国故论衡》,第90页.
    ②章炳麟:《国故论衡》,第90页。
    ③陈衍:《学制斋诗钞序》,李详:《李审言文集》,第1166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④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10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⑤钱仲联:《近代诗钞》,第1513页。
    ⑥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第63页,海南出版社,1994年。
    ①章炳麟:《国故论衡》,第89—90页。
    ②章炳麟:《国故论衡》,第90页。
    ③章炳麟:《国故论衡》,第88页。
    ④章炳麟:《国故论衡》,第90页。
    ⑤钱仲联:《近代诗钞》,第1512页。
    
    ①章炳麟:《国故论衡》,第89页。
    ②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544页。
    ③刘师培:《左庵诗录》卷二序,《刘师培全集》。
    
    ①黄侃:《黄季纲诗文钞》,第146页,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舒芜:《近代文论选》,第57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③刘师培:《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16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④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近代文论选》,第576页。
    ①刘师培:《左庵诗录》卷二序,《刘师培全集》。
    ②章炳麟:《国故论衡》,第90页。
    ③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59页。
    ④详见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第469—470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⑤鲁迅:《致杨霁云》,《鲁迅全集》,第61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①李详:《李审言文集》,第105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②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初编卷七,《民国诗话丛编》(五),第555页。
    
    ①李详:《李审言文集》,第1077页。
    ②李详:《愧生丛录》,第35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③李详:《药裹慵谈》,第3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①李详:《李审言文集》,第1057页。
    ②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初编卷七,《民国诗话丛编》(五),第555页。
    ①李详:《李审言文集》,第1057页。
    ②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初编卷七,《民国诗话丛编》(五),第555—556页。
    ③李详:《李审言文集》,第1073页。
    ④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初编卷七,《民国诗话丛编》(五),第555页
    ⑤文廷式:《文廷式集》,第99—100页,中华书局,1993年。
    ①以上两则俱见文廷式:《文廷式集》,第1357页。
    ②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民国诗话丛编》(六),第171页。
    ③陈三立:《散原精舍诗文集》,第1066页。
    ④狄葆贤:《平等阁诗话》卷一。
    ⑤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143页。
    ⑥李瑞清:《清道人遗集》,第71页,《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①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四编卷上,《民国诗话丛编》(五),第706页。
    ②宁调元:《南社集序》,胡朴安:《南社丛选》,第2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
    ①柳亚子:《磨剑室文录》,第21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南社启》,《民吁报》1909年10月17日。
    ③宁调元:《宁调元集·太一诗存》卷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④对此,孙之梅有详细的论述。参见孙之梅:《南社研究》,第3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⑤郑逸梅:《南社丛谈》前言,《郑逸梅选集》第一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⑥胡朴安:《南社丛选》文选卷一,第1—2页。
    ①柳亚子:《箫心剑态楼诗话》,郭长海等编:《柳亚子文集补编》,第4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②柳亚子:《磨剑室文录》,第257页。
    ①孙之梅:《南社研究》,第49页。
    ②高旭:《诗中八仙歌》,郭长海等编:《高旭集》,第11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③顾颉刚:《我在辛亥革命时期的观感》,《中国哲学》第九辑,转引自杨天石等编:《南社史长编》,第16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④陈去病:《论诗三章寄安如》,《民国日报》1917年7月19日。
    ⑤胡朴安:《南社诗话》,曼殊、胡朴安著:《南社诗话两种》,第16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①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241页。
    ②柳亚子:《磨剑室文录》,第1414页。
    ③见杨萌芽:《从1917年唐宋诗之争看南社与晚清民初宋诗派的关系》,《兰州学刊》2007年第3期。
    ①高吹万:《与蔡哲夫书》,《中华新报》1917年8月31日。
    ①柳亚子:《南社纪略》,第14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②《中华新报》1917年8月15日。
    ③周斌:《妙员轩诗话》,《民国日报》1917年11月2日。
    
    ①姚光:《复吴泽庵书》,《国学丛选》第三集,1913年3月2日。
    ②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第41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③齐治平:《唐宋诗之争概述》,第132页,岳麓书社,1983年。
    ④钱仲联:《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第15页,齐鲁书社,1983年。
    ①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一辑,第160页。
    ②见杨圻著,马卫中等校点:《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第70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③杨圻:《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第739页。
    ④杨圻:《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第739页。
    
    ①杨圻:《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第215页。
    ②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陈衍诗论合集》,第582页。
    ③杨圻:《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第71页。
    ④杨圻:《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第215页。
    
    ①杨圻:《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第97页。
    ②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第93页。
    ③钱仲联:《钱仲联讲论清诗》,第149页。
    ④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一辑,第162页。
    ①方濬颐:《桂之华轩诗草序》,《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②狄葆贤:《平等阁诗话》卷二。
    ③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初编卷五,《民国诗话丛编》(五),第536页。
    ④谭献:《复堂日记》,第27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⑤谭献:《金元诗录序》,《近代文论选》,第356页。
    ⑥谭献:《复堂日记》,第285页。
    ⑦谭献:《复堂日记》,第220页。
    ①谭献:《复堂日记》,第6页。
    ②俞樾:《春在堂杂文》三编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550册。
    ③俞樾:《春在堂集》文集续编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550册。
    ④俞樾:《春在堂集》文集续编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550页。
    ⑤俞樾:《春在堂集》文集续编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550页。
    ⑥俞樾:《春在堂随笔》,第5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第2000年。
    
    ①沈其光:《瓶粟斋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五),第554页。
    ②俞樾:《春在堂杂文》三编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550册。
    ③章炳麟:《秋瑾集序》,《民报》第17号,1907年10月25日。
    ④陈衍:《近代诗钞》,《陈衍诗论合集》,第912页。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陈衍诗论合集》,第634—635页。
    ②陈宝琛:《沧趣楼诗文集》,第307页。
    白敦仁著:《巢经巢诗钞笺注》,巴蜀书社,1996年。
    包世臣撰,李星点校:《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1993年,
    宝廷著,聂世美校点:《偶斋诗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贝青乔:《半行庵诗存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537册。
    卞孝萱等编:《民国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5年。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
    蔡尚思等编:《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
    陈宝琛著,刘永翔等校点:《沧趣楼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陈沆:《陈沆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陈锐:《抱碧斋集》,1929年排印本。
    陈三立著,李开军校点:《散原精舍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陈声聪:《兼于阁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陈诗:《尊瓠室诗话》,《民国诗话丛编》本,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陈衍著,陈步编:《陈石遗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陈衍著,钱仲联编校:《陈衍诗论合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陈曾寿:《苍虬阁诗》,民国二十九年(1940)刊本。
    程恩泽:《程侍郎遗集》,中华书局,1985年。
    邓辅纶:《白香亭诗》,光绪十九年八月河东督署刊行。
    邓绎:《藻川堂全集》,光绪长沙刻本。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宣统二年上海有正书局排印本。
    范当世著,马亚中等校点:《范伯子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樊增祥著,涂小马等校点:《樊樊山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高心夔:《高陶堂遗集》,光绪八年平湖朱氏刻本。
    高旭:《愿无尽庵诗话》,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高旭著,郭长海等编:《高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
    郭汉民:《晚清社会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郭绍虞、钱仲联、王蘧常编:《万首论诗绝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何日愈撰,覃召文点校:《退庵诗话》,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何绍基著,曹旭校点:《东洲草堂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
    胡朝梁:《诗庐诗钞》,1922年排印本。
    胡朴安:《南社丛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
    黄节:《蒹葭楼自定诗稿原本》,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黄濬:《聆风簃诗》,1925年刊本。
    黄培芳撰,管林标点:《黄培芳诗话三种》,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黄遵宪撰,吴振清等编校:《黄遵宪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贾文昭主编:《皖人诗话八种》,黄山书社,1995年。
    江湜著,左鹏军校点:《伏敔堂诗录》,上?偶霭嫔纾?008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海南出版社,1994年。
    金和:《秋蟪吟馆诗钞》,民国五年(1916)上元金氏刻本。
    金天羽著,周录祥校点:《天放楼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2003年。
    康有为:《万木草堂诗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
    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商务印书馆印行。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华书局,2006年。
    李东阳:《麓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
    李详:《李审言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李详:《药裹慵谈》,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李详:《愧生丛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李肖聃:《星庐笔记》,岳麓书社,1983年。
    李宣龚:《硕果亭诗》,《墨巢丛刻》本。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
    梁章钜:《退庵随笔》,《续修四库全书》,第1197册。
    梁章钜:《退庵诗存》,道光间刻本。
    林昌彝著,王镇远等标点:《射鹰楼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林昌彝著,王镇远等标点:《海天琴思录》、《续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林旭:《晚翠轩集》,墨巢丛刻本。
    林则徐著,郑丽生校笺:《林则徐诗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
    刘光弟:《刘光弟集》,中华书局,1986年。
    刘声木:《苌楚斋随笔》,中华书局,1983年。
    刘禺生:《世载堂杂忆》,中华书局,1960年。
    柳亚子:《磨剑室文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柳亚子:《磨剑室诗词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柳亚子:《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龙启瑞著,吕斌编著:《龙启瑞诗文集校笺》,岳麓书社,2008年。
    鲁一同:《通甫类稿》,咸丰九年(1859)山阳鲁氏刊本。
    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
    吕思勉:《吕著中国近代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曼昭、胡朴安著,杨玉峰等校点:《南社诗话两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梅曾亮著,彭国忠等校点:《《柏枧山房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缪荃孙:《续碑传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莫与俦、莫友芝:《莫氏四种》,《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祈雋藻:《亭集》,清咸丰六年原刻本。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
    钱仪吉:《碑传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钱仲联:《清诗纪事》,凤凰出版社,2004年。
    钱仲联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集》,上海书店,1991年。
    清国史馆编:《清史列传》,民国十七年排印本。
    阙名:《静居绪言》,《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丘逢甲:《丘逢甲集》,岳麓书社,2001年。
    秋瑾:《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
    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麈》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708册。
    沈德沈:《沈诗沈沈》,《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沈曾植著,钱仲联校注:《沈曾植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
    孙景贤:《龙吟草》,虹隐楼校刊本,民国9年(1920)。
    孙依言:《逊学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544册。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民国诗话丛编》本,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沈瑜庆:《涛园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沈曾植:《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舒芜等编选:《近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徐一士:《一士类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谭献:《复堂日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汤鹏:《海秋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529册。
    陶澍:《陶澍集》,岳麓书社,1998年。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
    王逸唐:《今传是楼诗话》,《民国诗话丛编》本,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王拯:《龙壁山房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545册。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
    文廷式:《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
    魏源:《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
    魏源:《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
    翁方纲:《石洲诗话》,《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吴敏树:《柈湖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534册。
    吴仰贤:《小匏庵诗话》,《续修四库全书》,第1707册。
    夏敬观:《忍古楼诗》,中华书局,1937年排印本。
    夏敬观:《忍古楼诗话》,《民国诗话丛编》本,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许承尧:《疑庵诗》,黄山书社,1990年。
    徐世昌:《清诗汇》,北京出版社,1996年。
    严复:《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
    严羽:《沧浪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杨度:《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杨圻著,马卫中等校点:《江山万里楼诗词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杨天石等编著:《南社史长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杨锺羲:《雪桥诗话》,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
    姚鼐:《惜抱轩全集》,中国书店,1991年。
    姚鼐:《姚惜抱先生尺牍》,宣统初元小万柳堂重印本。
    姚燮:《复庄诗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姚鹓雏:《姚鹓雏诗词集》,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
    姚鹓雏:《姚鹓雏诗续集》,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
    易顺鼎著,王飙校点:《琴志楼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叶燮:《原诗》,《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由云龙:《定厂诗话》,《民国诗话丛编》本,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俞明震著,马亚中校点:《觚庵诗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俞樾:《春在堂随笔》,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袁昶:《渐西村人初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袁昶:《安般簃诗续钞》,《续修四库全书》本。
    袁枚著,王英志校点:《随园诗话》,凤凰出版社,2000年。
    曾广钧:《环天室诗集》,清宣统元年刻本。
    曾国藩著,王澧华校点:《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岳麓书社,1987年。
    曾纪泽著,喻岳衡点校:《曾纪泽集》,岳麓书社,2005年。
    张鸿:《蛮巢诗词集》,民国二十八年铅印本。
    张际亮著,王飚校点:《思伯子堂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张謇:《张謇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张寅彭:《新订清人诗学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张裕钊著,王达敏校点:《张裕钊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张之洞著,庞坚校点:《张之洞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张之洞:《劝学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章太炎、刘师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排印本。
    赵翼:《瓯北诗话》,《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郑孝胥著,黄坤校点:《海藏楼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郑逸梅:《郑逸梅选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周星誉:《鸥堂日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朱琦:《怡志堂文初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530册。
    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诸宗元:《大至阁诗》,《爰居阁丛书》本,民国三十三年。
    陈伯海:《唐诗学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陈圣生:《现代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戴文和:《“唐诗”、“宋诗”之争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洪克夷:《姚燮评传》,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黄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近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黄霖等撰:《原人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蒋述卓等编著:《宋代文艺理论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华书局,2003年。
    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1997年,2005年。
    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梁淑安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中华书局,1997年。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刘再华:《近代经学与文学》,东方出版社,2004年。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3年。
    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马卫中等撰:《近代诗论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
    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
    牛仰山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齐治平:《唐宋诗之争概述》,岳麓书社,1984年。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钱仲联:《近代诗钞》,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钱仲联著,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中华书局,1996年。
    钱仲联:《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齐鲁书社,1983年。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
    青木正儿:《清代文学评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时萌:《曾朴及虞山作家群》,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孙海洋:《湖南近代文学史》,东方出版社,2005年。
    孙之梅:《南社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岳麓书社,2002年。
    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学苑出版社,2007年。
    王英志:《性灵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
    王英志:《袁枚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汪辟疆:《汪辟疆沈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吴淑钿:《近代宋诗派诗论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6年。
    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萧晓阳:《湖湘诗派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许总:《唐宋诗体派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
    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张炯主编:《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1999年。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
    郑方泽:《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周薇:《传统诗学的转型》,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巴蜀书社,1997年。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郭延礼:《诗界革命的起点、发展及其评价》,《文史哲》,2000年第2期。
    饶毅:《清代唐宋诗之争的历史嬗变》,《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2期。
    王镇远:《桐城派与清季宋诗运动》,《文史》,1985年总第24期。
    汪春泓:《论刘师培、黄侃与姚永朴之〈文选〉派与桐城派的纷争》,《文学遗产》,2002年第4期。
    许结:《论方东树在桐城派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作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十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杨萌芽:《张之洞幕府与清末民初的宋诗运动》,《齐鲁学刊》,2007年第2期。
    杨萌芽:《从1917年唐宋诗之争看南社与晚清民初宋诗派的关系》,《兰州学刊》,2007年第3期。
    张寅彭:《重视清代文献数量的因素》,《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贺国强:《近代宋诗派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李亚峰:《近代长篇叙事诗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张丽华:《清代乾嘉时期唐宋诗之争流变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张仲谋:《清代宋诗师承论》,苏州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