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元初四明文士与诗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宋末元初的舒岳祥、戴表元、袁桷是四明文士群体的代表人物。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至元泰定帝泰定四年(1327)的62年间,王朝更迭,变化巨大,而此间的历史实际、文士群体命运变化、文坛格局、文学主张、诗文创作实践的变化,在文学史的研究中长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四明文士群体研究在文学史上很少引起注意,几近处于空白,对其群体研究可以解决宋末元初诗文发展及其走向问题。这一群体具有典型性,在宋末元初的文坛格局中有重要地位。
     前期四明文士戴表元以四明、杭州等地进行广泛交往,后期四明文士袁桷以大都翰林国史院这一机构发生影响,宋末元初诗文风气的变化及形成过程,其群体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本论文对此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深层次考察。论文由前言、正文和附录组成。
     前言部分从时间跨度、地域观念和学派流传三个方面对四明文士群体进行了分析;指出宋末元初的诗文风气变化是由四明文士群体倡导,并发生作用;认为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宋末元初文坛风气变化的原因、潮流、趋向等诸多问题,是认识元代诗文格局的关键;同时还阐述了本课题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指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立足点。
     正文部分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探讨四明文士心态及政治倾向,认为宋末元初四明诸子历经亡国之痛,他们对元政权有一个由拒绝到认同的变化过程,其政治倾向代表了当时南宋区域文士的看法,具有典型性。四明文士心态变化反映元廷对南方统治政策的成功。心态的变化,说明南宋遗民的变化。此后与官方采取合作立场、进入权力阶层开始占据了主流。故宋区域的士人就出现这样一种心态,他们在诗歌中多抒发其遗民情节,而在碑记文等文体中对元廷深表认同,表明其合作的政治倾向。
     第二章从理论背景、诗贵精专、前人诗学资源、袁桷对戴表元诗文理论的继承与发扬四个方面讨论了其派理论。舒岳祥、戴表元、袁桷等人是在对南宋末文风批判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主张,其派理论有着一致性和延续性。随着后期四明文士袁桷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被广泛接受,对元代诗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其文学主张的发掘可以更好地认识宋末元初诗文风气的流变。此后,逐渐突破晚宋诗文格局的狭窄局面,以汉魏建安、盛唐诗人为学习资源的诗文风气转变也就在这段时期开始形成。
     第三章讨论了前期四明文士舒岳祥、戴表元的诗歌与散文。分析其诗歌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理论认识和诗歌创作相脱离的现象。宋亡之后,他们的诗歌创作成为寻求人生内在自由和体验的一种方式,因而逐渐摆脱了功利性目的。在分析戴表元散文创作成就时,指出了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认为戴表元为辞赋所做的努力体现了宋末元初辞赋风向的转变,他正处于这个转变的转折点。视角内转使戴表元在辞赋的哲理思考与拓展上有所发展,这也是其辞赋的主要特点之一。
     第四章以元代翰林国史院为切入点,研究当时文士之间的相互交往及其诗文活动。翰林国史院机构设置、人员组成、机构功能、文士活动及其与文学的关系的研究可以拓展元代诗文研究的空间。四明文士袁桷有长期在翰林国史院任职的经历,对翰林国史院职能及文士活动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清四明文士在大都的影响。
     第五章对后期四明文士袁桷的诗文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其诗歌清新自然而又不失绮丽,他在诗歌创作中所进行的努力对形成元人诗歌创作风貌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袁桷的翰林国史院文士生涯使他接触了国内南北文士精英,文士之间的唱和应答、精神上的相互砥砺,使他在诗歌创作上融合南北诗风,温和绵邈而又不失典雅。对元代散文格局的认识可以更好地考察南士文风在元代由南到北影响逐渐扩大的过程,因其在翰林国史院任职,其文风更多地继承欧阳修温和清丽,婉而多讽的风格。此后,南方文士袁桷以其在大都文坛的领袖地位倡导了这一文风,并使之居于主流。可以看出,袁桷是虞集、黄溍、欧阳玄等著名文士的先导,因而袁桷在元代散文创作中无疑具有重要地位。
     附录部分为四明文士活动编年,目前对南士群体及其活动的编年研究仍是空白。本研究包括了四明文士群体人物的生平大概、创作与学术活动、群体之间相互交往,揭示了宋末元初的诗文产生的实际过程,为系统地研究四明文士的心理和诗文创作过程提供了可信的材料。
The study of the Siming Scholar group was mainly focused on Shu Yuexiang, Dai Biaoyuan and Yuan Jue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the late Song Dynasty to the early Yuan Dynasty. Emperors and dynasties changed frequently at the period from the first year of Xian Chun at Emporor Duzong’s reign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264) to the fourth year of Tai Ding at Emperor Taiding’s Reign of the Yuan Dynasty (1327). Researches on the literary history in those 62 years were neg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historical status, the changes of the scholar’s fate, pattern of the literary world,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the changes of prose and poetry writing. Documents show that the study on the Siming Scholars is nearly vacant. The Siming Scholars held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attern of literary world. Studying this typical group of scholars can interpret the issues related to the tendency of poetry and prose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the late Song Dynasty to the early Yuan Dynasty.
     The introductory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a general review on the group of Siming Scholars. The other parts present the background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s stylistic change of poetry and prose in the Yuan Dynasty, the formation of the poetic style and the leading effect of the Siming Scholars.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an introductory part, the body and the appendix.
     The introductory part analyzes the Siming Scholars from the aspects of duration, regional concepts and the school transmission. It points out that the change of poetic style was led and influenced by the Siming scholars at the late So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Yuan Dynast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tudy of this group will show the reason of the literary style changing in that period. It is the key of learning the poetic style of Yuan Dynasty. This part also presents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ers of the earlier generations, and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scheme and stances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body is composed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discusses the mentality and the political inclination of the Siming Scholar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iming Scholars share the experience of first refusing and then accepting the Yuan Government. This chapter also explores the political inclination of the Siming Scholars, since it is related to the style of poetry. Chapter Two presents the literary theory of the Siming Scholars.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literary theories proposed by Shu Yuexiang, Dai Biaoyuan and Yuan Jue, etc. Their theories have consistency and continuity. With the influence of Yuan Jue, their theory was accepted gradually by the people. Through exploring their theoretical proposals, the chapter overviews the change of the poetic style from the late Song Dynasty to the early Yuan Dynasty.
     Chapter Three is concentrated on the study of the poems by Shu YueXiang and Dai Biaoyuan. The influence of poems written by Shu YueXiang and Dai Biaoyuan was less important than that of their theory. Their poems are a kind of manner in seeking the freedom and experience of life. The chapter also analyzes the essays of Dai Biaoyuan and points out his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history.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functions of Imperial Academy and the activities of Scholars. This chapter explores Yuan Jue’s activities in the later period. It is very significa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of Yuan Dynasty, to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cholars at that time. Since Yuan Jue was a member of Imperial Academy for a long time, so the study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and the activities of the scholars is very important. This chapt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organization, the members 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It also studies the activities of the scholars, and ev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activities and the literature.
     Chapter Five is the study on Yuan Jue’s poems and prose. Yuan Jue embodies the turn from Siming to Da Du with the means of his poems. The style of his poems is not only fresh, chaste but also ornate. His poetry is very significant in the forming of the Yuan People’s style of poem. The author thinks that Yuan Jue’s career in the Imperial Academy and his association with the famous scholars help him to obtain this achievement.
     The knowledge of the prose structure of the Yuan Dynasty helps to make clear the influence of the style of Southern Scholars. Since Yuan Jue held a post in the Imperial Academy for a long time, he inherited the style of Ouyang Xiu that was mild in tone but deriding. After that, the style proposed by Yuan Ju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erial Academy. So the author thinks that Yuan Jue is a significant pers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essay writing.
     This dissertation puts the chronology of the Siming scholars in the appendix, including their life stories and social intercourse within the group. But the gap of the study of the group of Southern Scholars and their academic activities, especially the detailed issues is still left to fill.
引文
① 英 柯林武德著 何兆武 张文杰译 《历史的观念·译序》,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第 20 页。
    ② 英 柯林武德著 何兆武 张文杰译 《历史的观念·译序》,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第 27—28 页。
    ③ 意 克罗齐著 田时纲译 《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5 页。傅任敢从英译本转译克罗齐的著作,为《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13 页,字句已经有所不同,
    ① 意 克罗齐著 英 道格拉斯· 安斯利英译 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14 页。
    ② 元 脱脱等 《宋史》卷四五《理宗本纪》,中华书局 1985 年新 1 版。
    ① 宋 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五《两浙路》条,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213 页。
    ② 宋 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二三《两浙路下》,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54 页。
    ③ 宋 祝穆《方舆胜览》卷七《庆元府》条,文海出版社,据孔氏岳雪楼影抄本影印,第 149 页。
    ④ 元 刘应李原编 詹友谅改编《大元混一方舆圣览》卷下《庆元路》,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13 页。
    ⑤ 明 宋濂《元史》卷六《地理五》,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⑥ 元 马泽修,袁桷纂《延祐四明志》卷首《序》,《宋元方志丛刊》第六册。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⑦ 宋 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 1992 年版,第 614—615 页。
    
    ① 巩本栋,《中国学术与中国思想史》,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74 页。
    ② 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 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523 页。
    ③ 章太炎《章太炎卷·清儒》,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54—255 页。
    ④ 今人何炳松《浙东学派溯源》对浙东学术的产生进行了总结,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何炳松 的关注点实际上仍旧是史学,对于文学并未涉及。至于宋末元初的四明文学的地位极其在后世的影响,后世很少有人注意。
    ① 清 赵一清《东潜文稿》,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75 页。
    ② 欧阳光《从文人群落到文人集团》,《中国古代戏曲与古代文学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 2001 年版,第 536页。
     ① 清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七《清容居士集》提要,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② 清 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卷一八《胡梅磵藏书窖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092 页。
    ③ 清 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卷二五《句余土音序》,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233-1234 页。
    ① 朱迎平《永嘉文派考论》载《宋文论稿》,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8-129 页。
    ④ 论文主要有查洪德《综百家之长,开一代风气—— 戴表元的理学与文学》《殷都学刊》2002 年第 1 期,张晶 《论戴表元的诗学思想及其在宋元文学转型的历史地位》《内蒙古师大学报》1998 年第 3 期,2004年复旦大学刘飞博士论文《戴表元及其文学研究》,论述了戴表元身世、交游与著述、诗歌、散文、诗学思想。查洪德《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第九章《戴表元:承百家之绪 开风气之先》对戴表元的文论有专章研究,代表了目前研究戴表元的新成果。见中华书局 2005 年版,第 229—257 页。就戴表元诗文来讲,对他的辞赋等尚未涉及,戴表元作为宋末元初四明文士的代表,他针对南宋末诗风、文风的柔弱提
    ① 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508 页。
    ②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25 页。
    ③ 刘飞 《戴表元的著述及其流传考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 年第 6 期,第 16—20 页。李欣《戴表元诗文集版本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第 1 期,第 20—22 页。
    ③ 明 宋濂《元史》卷八《世祖本纪第八》,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元 脱脱《宋史》卷四七四《贾似道传》,中华书局 1985 年新 1 版。蒙古南侵之详情可参考《宋史纪事本末》卷一〇二《蒙古南侵》条。
    ② 元 脱脱 《宋史》卷四七 本纪四七《瀛国公》,中华书局 1985 年新 1 版。
    ③ 元 刘一清《钱塘遗事》卷七《金山之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首《戴剡源先生自序》,宜稼堂丛书本。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八《戴先生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③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五《杨氏考妣墓志铭》,宜稼堂丛书本。
    ④ 明 宋濂《元史》卷一五一《薛塔剌海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八《戴先生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②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三〇《金陵赠友》,宜稼堂丛书本。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九《吴允文参议同登金陵凤皇台醉作》,宜稼堂丛书本。
    ② 宋 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卷下》凤台山条,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宋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三三石刻类《李白凤凰台诗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清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二一《登金陵凤凰台》,中华书局 1977 年版,第 986 页。
    ⑤ 元 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一《登金陵凤凰台》,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新 1 版,第 26 页。
    ⑥ 陈焯《宋元诗会》卷四一杨万里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 袁桷《延祐四明志》卷五《袁洪传》,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三《先大夫行述》,四部丛刊本。
    
    ① 明 郑真《荥阳外史集》卷三七《读臣僚请免不允批答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清 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卷三五《延祐四明志跋》,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480 页。
    ③ 张大昌《王深宁先生年谱》五十四岁条,《四明丛书本》第一集。
     ① 宋 王应麟《四明文献集》卷五《悼袁进士镛》,《四明丛书本》。《甬上耆旧诗》卷二作《悼袁进士镛》,与《四明文献集》相同。《两宋名贤小集》 卷三七八作《鼈山》,字句略有不同。
    ② 张传保修,陈训正、马瀛纂,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甲编中·人物(二)·忠烈《袁镛传》, 民国二十二年修 1951 年铅印本。
     ① 明 徐一夔《始丰稿》卷一四《跋袁镛传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明 梁潜《泊庵集》卷一六《书袁镛死节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明 杨士奇《东里续集》卷二三《题袁进士镛传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明 杨荣《文敏集》卷一五《题宋进士袁镛传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宋 刘庄孙《书阆风先生行状》,见《阆风集》后附录, 嘉业堂丛书本。
    ② 宋 周密《癸辛杂识后集》之《贾相制外戚抑北司戢学校》,中华书局 1988 年版,第 68 页。
    ③ 元 脱脱等《宋史》卷四七四《贾似道传》,中华书局 1985 年新 1 版。
    ④ 元 脱脱等《宋史》卷四七四《贾似道传》,中华书局 1985 年新 1 版。
    ①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三《少师丞相国公西磵先生挽歌二首》,嘉业堂丛书本。
    ② 元 脱脱等《宋史》卷四一四《叶梦鼎传》,中华书局 1985 年新 1 版。
    ③ 元 刘一清《钱塘遗事》卷五《似道专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 脱脱等《宋史》卷四一四《马廷鸾传》,中华书局 1985 年新 1 版。
    ② 元 脱脱等《宋史》卷四一四《叶梦鼎传》,中华书局 1985 年新 1 版。
    ③ 元 脱脱等《宋史》卷四一四《叶梦鼎传》,中华书局 1985 年新 1 版。
    ④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一《过字韵诗辱诸友联和方营度枯鄙以酬厚意偶报北兵自瓯闽回驱男女牛羊万计入
    ① 清 郝玉麟、卢焯监修《福建通志》卷四《汀州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 戴表元《剡源文集》卷二七《往时王达盖(善)尝与予评陶、颜二公》诗,宜稼堂丛书本。
    ① 明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八《二王之立》,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② 清 曾筠修 乾隆《浙江通志》卷四六《古迹八》之《台州府》条,文渊阁四库全本。
    ③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三〇《兵后复还白岩山所舍作》,宜稼堂丛书本。
    ① 明 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上《克谨篇》,中华书局 1959 年版,第 49 页。
    ② 明 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上《克谨篇》,中华书局 1959 年版,第 55 页。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首《戴剡源先生自序》,宜稼堂丛书本。
    ②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三《祭告榆林庙文》,宜稼堂丛书本。
    ③ 宋 陈著《本堂集》卷三〇《辟戴师初食长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九《四十》,宜稼堂丛书本。
    ②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一《效阮嗣宗一首》,嘉业堂丛书本。
    ③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二《自寿》,嘉业堂丛书本。
    ④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五《别银瓶》,嘉业堂丛书本。
    
    ①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五《十月初三日追记丙子岁以此日风雪中度平坑岭入马耳峰》,嘉业堂丛书本。
    ② 宋 陈著《本堂集》卷一五《次韵董伯和名箎二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宋 陈著《本堂集》卷二九《三月二日醉中快活吟第二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宋 陈著《本堂集》卷三一《癸未冬至后与妻对酌偶酌遂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九《丙子除夜》,宜稼堂丛书本。
    ②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九《夜坐》,宜稼堂丛书本。
    ③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九《又作散愁》,宜稼堂丛书本。
    ④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九《食淡》,宜稼堂丛书本。
    
    ① 明 宋濂《元史》卷六《世祖本纪》,至元四年条,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明 宋濂《元史》卷一七三《叶李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六《谢御史王素行免里正之役》,嘉业堂丛书本。
    ④ 明 宋濂《元史》卷一九〇《熊朋来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明 宋濂《元史》卷一七二《程钜夫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九《儒学一》,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曹松叶《元代书院概况》,见《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十集,第 112 期。
    ②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九《许谦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九《胡一桂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④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九《黄泽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明 宋濂《元史》卷一九〇《胡长孺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元 脱脱《宋史》列传一九七,儒林八《王应麟传》,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③ 元 袁桷《延祐四明志》卷一三《学校考上》,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① 元 袁桷《清容集》卷二六《资善大夫资国院使赠资政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顺义郡 公谥贞玉吕伯里公神道碑铭并序》,四部丛刊本。
    ② 元 袁桷《延祐四明志》卷一三《重建学记》,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③ 元 袁桷《延祐四明志》卷一三《本路儒学》,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① 明 宋濂 《元史》卷一七《世祖本纪》,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② 元 袁桷《延祐四明志》卷一三《九先生祠堂记》,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①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一一《宁海县学记》,嘉业堂丛书本。
    ② 元 姚燧《牧庵集》卷一五《中枢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四部备要本。
    ③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六《感怀》,嘉业堂丛书本。
     ①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一一《宁海县学记》,嘉业堂丛书本。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六《虚室记》,宜稼堂丛书本。
    ②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质野堂记》,宜稼堂丛书本。
    ③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〇《知奉化州于伯颜去思碑》,宜稼堂从书本。元 袁桷《延祐四明志》卷三《奉化州知州》条:“于巴延。奉直大夫。大德七年十二月初七日到任,至大二年四月十二日得代。”此于巴延就是戴氏所言之于伯颜。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④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三〇《送于知州》,宜稼堂丛书本。
    
    ① 元 元明善《清河集》卷五《袁君夫人史氏墓志铭》,《藕香零拾》本,中华书局 1999 年版。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二《袁氏新书目序》,四部丛刊本。
    ③ 元 孔齐《静斋至正直记》卷二《别业蓄书》条,中国科学院藏清朝本,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 元 袁桷《清容集》卷三〇《海盐州儒学教授袁府君墓表》,四部丛刊本。
    ②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八《少年行赠袁养直》,宜稼堂丛书本。
    ① 明 栗祁《万历湖州府志》卷四《古迹》条,上海古籍书店影印万历刻本 1963 年版。
    ② 明 栗祁《万历湖州府志》卷四《古迹》条,上海古籍书店影印万历刻本 1963 年版。
    ③ 《浙江通志》卷四二民国二十三年据光绪刻本影印。
    ④ 清 蒋学镛《鄞志稿》文苑传上 四明丛书约园刻本。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九《龙兴路司狱潘君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② 清 戴枚《光绪鄞县志》卷三一 人物传六 ,光绪三年刻本。
    ③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清容斋记》,宜稼堂丛书本。
     ① 元 赵孟頫《松雪斋文集》卷一《求友赋》,四部丛刊本。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一《导游赋》,四部丛刊本。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二《送袁伯长赴丽泽序》,宜稼堂丛书本。
    
    ① 元 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九《袁文清公墓志铭》,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134 页。
    ② 元 脱脱《元史》卷五九《袁桷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元 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九《袁文清公墓志铭》,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135 页。
    ① 清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八《延祐四明志》,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一《四明志序》,四部丛刊本。
    ③ 元 戴良《九灵山房集》卷二一《四明袁氏谱图序》,四部丛刊本。
    ④ 宋 王应麟《王深宁先生文钞摭余编·悼袁进士镛》,四明丛书约园刻本。
    ① 清 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480 页。
    ② 清 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32—433 页。
    ③ 清 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33 页。
    ① 元 脱脱《元史》卷二八《英宗本纪》,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元 脱脱《元史》卷一七二《曹元用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元 脱脱《元史》卷三二《文宗本纪》,中华书局 1976 年版。另外《元史》卷二九《泰定本纪》也有明言,可以参看。
    ① 元 脱脱《元史》卷二九《泰定帝本纪》,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元 柳贯《待制集》卷一一《于思容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元 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九《袁文清公墓志铭》,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135 页。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三《送曾巽堂南归序》,四部丛刊本。
    ②元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一《别知赋送袁伯长》,四部丛刊本。
    ③元 袁桷《清容集》卷一二《甲子立春》,四部丛刊本。
     ①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七《书赵监酒墓记后》,四部丛刊版本。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八《陈县尉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① 明 宋濂《元史》卷一九〇《戴表元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九,列传七六《儒学一》,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明 宋濂《文宪集》卷六《剡源集序》,四部丛刊本。
    ③ 宋 周密《太学文变》条,见《癸辛杂识后集》,中华书局 1988 年版,第 65 页。
    ④ 宋 周密《浩然斋雅谈》,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 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之《元初的遗民诗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51 页。
    ② 元 赵孟頫 《松雪斋文集》卷六《第一山人文集序》,四部丛刊本。
    ③ 元 戴表元《剡源文集》卷八《张君信诗序》,四部丛刊本。
    ④ 元 程钜夫《雪楼集》卷一一《闽县学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 吴澄《吴文正集》卷二六《送崔德明如京师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元 程钜夫《雪楼集》卷一一《闽县学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 戴良《九灵山房集》卷一二《夷白斋稿序》,四部丛刊本。
    ② 元 欧阳玄撰《圭斋文集》卷八《李宏谟诗序》,四部丛刊本。
    ③ 清 永瑢等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五《仁山集提要》,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① 宋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首《鹤山集原序》,四部丛刊本。
    ②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一〇《刘士元诗序》,嘉业堂丛书本。
    ③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一〇《刘士元诗序》,嘉业堂丛书本。
    
    ① 元 戴表元 《剡源集》卷七《通鉴寤辩序》, 宜稼堂丛书本。
    ② 元 戴表元 《剡源集》卷一一《王丞公避地编序》,宜稼堂丛书本。
    ① 元 戴表元 《剡源集》卷一一《王敬叔诗序》,宜稼堂丛书本。
    ② 查洪德《宗唐诗风的倡导与实践》,《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中华书局 2005 年版,第 250 页。
    ① 宋 王应麟《玉海》卷五九《唐杜甫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宋 黄庭坚《黄庭坚全集》附录三《豫章先生退听堂录序》,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四册,第 2308 页。
    ③ 宋 陈师道《后山诗话》,《历代诗话》上册,第 306 页。
    
    ①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一〇《刘士元诗序》,嘉业堂丛书本。
    ② 元 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一〇《春日题韦曲野老村舍》,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新 1 版,第 338 页。
    ③ 宋 叶适《题刘潜夫南岳诗稿》,《叶适集》中华书局 1961 年版,第 611 页。
    
    ① 宋 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四《四灵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元 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二〇《道上人房老梅》,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新 1 版,第 771 页。
    ③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四《哭菊田诗老》,嘉业堂丛书本。
    ④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四《哭菊田诗老》,嘉业堂丛书本。
    ⑤ 清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五,别集类一八,《阆风集》条,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①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七《诗诀》,嘉业堂丛书本。
    ②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一〇《刘正仲和陶集序》,嘉业堂丛书本。
     ①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一〇《刘正仲和陶集序》,嘉业堂丛书本。
    
    ①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一一《爱闲堂记》,嘉业堂丛书本。舒岳祥所引为陶渊明《与子俨疏》(见《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卷七,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529 页。)一文,字句略有不同,显然为默记而成。
    ②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一一《新建委羽洞天大有宫记》,嘉业堂丛书本。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八《张仲实诗序》,宜稼堂丛书本。
    ② 宋 周密《道学》条,见《癸辛杂识续集下》,中华书局 1988 年版,第 196 页。
    ③ 宋 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三六《跋彭忠肃文集》,四部丛刊本。
    
    ① 清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一,总集类存目一,《濂洛风雅条》条,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② 宋 戴表元《剡源集》卷八《方使君诗序》,宜稼堂丛书本。
    ③ 宋 戴表元《剡源集》卷九《洪潜甫诗序》,宜稼堂丛书本。
    
    ① 明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年版,第 213 页。
    ② 伍晓蔓《江西宗派研究》第二章《江西诗宗——黄庭坚》,巴蜀书社 2005 年版,第 58 页。
    ③ 宋 严羽著 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诗辨》条,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年版,第 26—27 页。
    ④ 宋 严羽著 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诗辨》条,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年版,第 1 页。
    ① 元 卢挚《文章宗旨》,张健《元代诗法校考》,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 页。
    ②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九《余景游乐府编序》,宜稼堂丛书本。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九《程宗旦古诗编序》,宜稼堂丛书本。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八《书汤西楼诗后》,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八《书程君贞诗后》,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五〇《题乐生诗卷》,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明 杨慎《诗话补遗》《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 2005 年版,第 2 册,第 1142 页。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八《书余国辅诗后》,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明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年版,第 211 页。
    ② 明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年版,第 227 页。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八《书郑潜庵李商隐诗选》,四部丛刊本。
    ② 宋 严羽《沧浪诗话校释》,《诗辨》条,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年版,第 27 页。
    
    ① 宋 范晞文《对床夜语》,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416 页。
    ② 元 方回编《瀛奎律髓汇评》卷一〇《游春》条,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新 1 版,第 340 页。
    ③ 元 方回编《瀛奎律髓》卷二〇《道上人房老梅》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新 1 版,第 771 页。
    ④ 宋 林景熙《霁山集》卷五《王修竹诗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宋 方凤《存雅堂遗稿》卷三《仇仁父诗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一《李景山<鸠巢编>后序》,四部丛刊本。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九《书栝苍周衡之诗编》,四部丛刊本。
    ③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九《书纥石烈通甫诗后》,四部丛刊本。
    ④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九《跋吴子高诗》, 四部丛刊本。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五〇《题闵思齐诗卷》, 四部丛刊本。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一《乐侍郎诗集序》, 四部丛刊本。
    ③ 宋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八〇《诗一·纲领》, 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2070 页。
     ① 元 赵孟頫《松雪斋文集》卷六《玄武启圣记序》,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元 虞集《杜诗纂例序》,《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第二百卷。
    ② 元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一一《所翁龙跋》,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九《程宗旦古诗编序》,宜稼堂丛书本。
    ② 宋 舒岳祥《阆风集》附录《赤诚新志》, 嘉业堂丛书本。
    ③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六《登楼》,嘉业堂丛书本。
    ④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八《张君信诗序》,宜稼堂丛书本。
    
    ① 沈约《宋书》卷六七,列传二七《谢灵运传》,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② 唐 陈子昂《陈伯玉文集》卷一《修竹篇序》,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王运熙《中古文论要义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02 页。
    ④ 元 郝经《陵川集》卷二四《与撖彦举论诗书》,北京图书馆影印古籍珍本丛刊本。
    ⑤ 金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刘西嵓汲传》,四部丛刊本。
    ① 舒岳祥、戴表元之年龄分别见于干人俊著《舒阆风年谱》舒岳祥五十七岁年条,《宋人年谱丛刊》,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孙茀侯《宋元戴剡源先生表元年谱》戴表元三十二岁条,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
    ② 在有关论述戴表元的诗歌时,有将其作品归结为遗民之思和故国之痛的,如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中言:“以序记碑志最为出色,大多写于宋亡之后,流露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时政的不满,感慨至深。” 见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508 页。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言:“前人说戴表元诗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多伤时闵乱、悲忧感愤之词。这主要是指那些流露故国之思的作品。” 见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25 页。复旦大学陈飞博士论文《戴表元研究》中亦将戴表元诗歌内容的故国之思、遗民之痛作为一个主要方面,这说明了对戴表元研究的深入。
    ③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首《戴剡源先生自序》,宜稼堂丛书本。
    ④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首《戴剡源先生自序》,宜稼堂丛书本。
    ⑤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四《朱尉开伯求葬亲费序》,宜稼堂丛书本。
    
    ①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 1995 年版,第 336 页。
    ② 元 脱脱《宋史》卷四四六,列传二〇五《忠义一》,中华书局 1985 年新 1 版。
    ③ 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223 页。
    ④ 定为等差,作《忠义传》。”,中华书局 1985 年新 1 版。
    
    ① 宋 陈著《本堂集》卷八九《祭礼部尚书王伯厚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清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六《湛渊集》提要 ,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③ 清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六《金渊集》提要, 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②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一《十月五日风》,嘉业堂丛书本。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七《书叹》七首第一,宜稼堂丛书本。
    ②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一《效阮嗣宗一首》,嘉业堂丛书本。
    ③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八《老儒不用忧歌》,嘉业堂丛书本。
    ④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七《赠敏求》,嘉业堂丛书本。
    ⑤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九《食淡》,宜稼堂丛书本。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九《四十》,宜稼堂丛书本。
    ②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九《丙子除夜》,宜稼堂丛书本。
    ① 梁 刘勰著 周振甫注释《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81 页。
    ② 英 特里·伊格尔顿 王逢振译《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第 61 页。
    ③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八《静清处士史君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① 元 吴师道《吴礼部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599—600 页。
    ②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一 《偶报北兵》条,嘉业堂丛书本。
    ③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一《十二月初六日龟藏夜坐有感》,嘉业堂丛书本。
     ① 梁 刘勰著 周振甫注释《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20 页。
     ① 宋 舒岳祥《阆风集》卷三《少师丞相国公西磵先生挽歌二首》,嘉业堂丛书本。
    ①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中华书局 1962 年版,第 307 页。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七《赵子昂诗文集序》,宜稼堂丛书本。
    
    ① 明 宋濂《元史》卷一九〇《儒学二戴表元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明 凌迪知《万姓统谱》卷八《元舒岳祥》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清 顾嗣立《元诗选初集上》,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226 页。
    ① 清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剡源集》提要,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八《戴先生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① 元 脱脱《宋史》志一〇九,选举二 中华书局 1985 年新 1 版。
    ② 元 脱脱《宋史》本纪四五,理宗五 中华书局 1985 年新 1 版。
    ③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八《书汤西楼诗后》,四部丛刊本。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一八《庆元路鄞县学记》,四部丛刊本。
    ②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三《送郑圣与游阙里序》,宜稼堂丛书本。
    ③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四《赠黄彦实序》,宜稼堂丛书本。
    ④ 宋 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三一《问语上语下》四部丛刊本。
    ⑤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八《张君信诗序》,宜稼堂丛书本。
    ① 德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428 页。
    ②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九《国南仲诗后序》,宜稼堂丛书本。
    ③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四《送老甘秀才序》,宜稼堂丛书本。
    ④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四《赠子贞编修序》,宜稼堂丛书本。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质野堂记》,宜稼堂丛书本。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〇《八月十六日张园玩月诗序》,宜稼堂丛书本。
    ②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〇《游兰亭诗序》,宜稼堂丛书本。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八《题京兆刘侯事后》,宜稼堂丛书本。
    ②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九《题方公删定家藏诸贤墨迹》,宜稼堂丛书本。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九《题翁舜咨所藏文丞相梅堂扁》,宜稼堂丛书本。
    ②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八《题秦景山遗稿》,宜稼堂丛书本。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八《题温上人心经》,宜稼堂丛书本。
    ②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八《题画》,宜稼堂丛书本。
    ③ 元 赵孟頫《松雪斋文集》卷六《送吴幼清南还序》,四部丛刊本。
    ④ 清 顾嗣立《元诗选·二集 》之钱选《习懒斋稿·题山水卷四首》,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87 页。
    ⑤ 清 刘大櫆《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8 页。
    ⑥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四《二歌者传》,宜稼堂丛书本。
    
    ① 清 刘大櫆《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7 页。
    ②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四《西村记》,宜稼堂丛书本。
    ③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二其《孟子荀卿列传》,宜稼堂丛书本。
    
    ① 宋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八《为学须是切实为己》条,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一册,第 140 页。
    ② 宋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八《入道之门》条,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一册,第 140 页。
    ③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四《送恩上人归云门序》,宜稼堂丛书本。
    ④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六《虚室记》,宜稼堂丛书本。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〇《客楼冬夜会合诗序》,宜稼堂丛书本。
    ②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三《送屠存博之婺州教序》,宜稼堂丛书本。
    ③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四《送柳道传赴江山序》,宜稼堂丛书本。
    ① 宋 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三《李习之诸人文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清 刘大櫆《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7 页。
    ③ 德 叔本华《论风格》,《叔本华论说文集》 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322 页。
    ④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25 页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首宋濂《剡源文集原序》,宜稼堂丛书本。
    ① 宋 吕祖谦《古文关键》之《古文关键总论·看文字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有关唐宋八大家及古文选本的研究较多,可以参考张智华《南宋人所编古文选与古文家的文论》,刊于《文学评论》1999 年第 6 期。日本 高津孝《论唐宋八大家的成立》 ,见《科举与诗艺——宋代文学与士人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章晓历《唐宋八大家新探》扬州大学 2001 年 古代文学专业硕士论文。杜海军《吕祖谦与“唐宋八大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1 期。
    ② 宋 王应麟《玉海》卷二〇一《辞学指南》,《诵书》条
    ③ 清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八五《深宁学案》,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2586 页。
    ④ 清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五《水心学案下》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1825 页。
    ① 清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五《水心学案上》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1739 页。
    ② 宋 谢枋得《叠山集》卷二《上丞相留忠斋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元 王义山《稼村类稿》卷二〇《乙亥三月上殿轮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 王义山《稼村类稿》卷二〇《乙亥三月上殿轮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宋 黄震《黄氏日抄》卷六九《戊辰轮对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四《赠黄彦实序》,宜稼堂丛书本。
    ④ 宋 黄震《黄氏日抄》卷八七《抚州新建增差教授厅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宋 黄震《黄氏日抄》卷六九《戊辰轮对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宋 刘克庄《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首 吴渊序,四部丛刊本。
    
    ① 宋 程颢 程颐著 《二程集》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187 页。
    ② 宋 程颢 程颐著 《二程集》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239 页。
    ③ 法 丹纳著 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年版,第 401 页。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八《方使君诗序》,宜稼堂丛书本。
    ② 元 方回选评 李庆甲 集评 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二《较艺和王禹玉内翰》,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4 页。
    ③ 明 归有光《震川集》别集卷六《己未会试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清 顾炎武著 清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一《秦以焚书》条,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
     ① 元 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二三《答友人论文法书》,北京图书馆影印古籍丛刊本。
    
    ① 美 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 刘象愚等译 《文学理论》2005 年版,第 287 页。
    ② 清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五 宋 陈著《本堂集》提要,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③ 清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松乡文集》提要,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① 清 王士祯《居易录》卷二〇《元任士林句章集十卷》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首宋濂《剡源文集原序》,宜稼堂丛书本。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二《答高舜元经史十二问》,四部丛刊本。
    ② 明 宋濂《元史》卷八一, 志三一《选举一》,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明 宋濂《元史》卷八一,志三一《选举一》科目条,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明 程敏政编《明文衡》卷五六《杂著》吴讷《文章辨体序题》,《律赋》条。
     ① 金 刘祁《归潜志》卷七《金朝取士》条,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72 页。
    ② 金 刘祁《归潜志》卷八《金朝取士》条,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80 页。
    
    ① 元 王恽《玉堂嘉话》卷二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明 宋濂《元史》卷八一 ,志三一《选举一》科目条,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明 程敏政编《明文衡》卷五六《杂著》吴讷《文章辨体序题》《古赋》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清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六《牧庵文集》,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② 元 祝尧《古赋辨体》卷三《两汉体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明 梅鼎祚编《西晋文纪》卷一三《文章流别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英 瑞恰慈著,杨自伍译《文学批评原理》第五章《批评家注重的价值》,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9 页。
    ③ 梁 刘勰著 ,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徵圣第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2 页。
    ④ 梁 刘勰著 ,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校注释·辨骚第五》,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6 页。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一四《送谢仲潜序》,宜稼堂丛书本。
    ②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七《赵子昂诗文集序》,宜稼堂从书本。
    ① 美 M.H.艾布拉姆斯著 郦稚牛等译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其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0 页。
    ② 汉 扬雄,汪荣宝义疏、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中华书局 1996 年版,第 49 页。
    ③ 梁 萧统编《文选》目录,上海古籍 1998 年版。
    ④ 徐师曾撰,罗根泽点校,《文体明辨序说》(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合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 版,第 101 页。
    ⑤ 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三《鹤林吴氏论诗》条,四部丛刊本。
    ⑥ 汉 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首孔颖达《毛诗正义序》,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 页。
    
    ① 元 祝尧《古赋辨体》卷五《三国六朝体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曾枣庄《论宋代文赋》,《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86 页。 仅就旷达而论旷达,所以不能深入体认其思想的深刻之处。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六〇《与子由弟十首》,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五册,第 1834 页。
    ① 德 加达默尔著 洪汉鼎译 《真理与方法》第一部分《艺术经验里真理问题的展现》,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年版,第 86 页。
    ② 宋 陆九渊 《陆九渊集》卷一《与曾宅之》, 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4—5 页。
    ③ 宋 陆九渊 《陆九渊集》卷一一《与朱济道》, 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143 页。
    ④ 宋 陆九渊 《陆九渊集》卷四三《语录上》, 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423 页。
    ① 宋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二三《陈君举》,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八册,第 2966 页。
    ② 宋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二三《陈君举》,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八册,第 2967 页。
    ③ 徐震堮 《世说新语校笺》, 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408 页。
    ④ 徐震堮 《世说新语校笺》, 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408 页。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一《寄安斋赋》,宜稼堂丛书本。
    ②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一《一大庵赋》,宜稼堂丛书本。
    ③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一《缩轩赋》,宜稼堂丛书本。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一《缩轩赋》,宜稼堂丛书本。
    ②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一《竹坡图赋》,宜稼堂丛书本。
     ①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一《碧桃花赋》,宜稼堂丛书本。
    ② 美 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 《文学理论》第十五章《意象、隐喻、象征、神话》,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11 页。
    ①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一一《凌虚台记》,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二册,第 350—351 页。
    ① 德 叔本华著 石冲白译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25 页。
    ② 德 叔本华著 石冲白译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443 页页。
    ③ 德 叔本华著 范进等译 《叔本华论说文集》, 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419 页。
    ④ 德 叔本华著 范进等译 《叔本华论说文集》, 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416 页。
    ② 元 戴表元《剡源集》卷二一《耕宽堂赋》,宜稼堂丛书本。
    
    ① 宋 洪遵《翰苑群书》卷二元稹《承旨学士院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宋 洪遵《翰苑群书》卷四韦执谊《翰林院故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宋 洪遵《翰苑群书》卷八苏易简《续翰林志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宋 洪遵《翰苑群书》卷八苏易简《续翰林志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宋 洪遵《翰苑群书》卷七《禁林燕会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李昉曾写诗:“玉堂四字重千金,宸翰亲挥赐禁林。地望转从今日贵,君恩无似此时深。宴回上苑花初发,麻就中宵月未沈。衣惹御香拖瑞锦,笔宣皇泽洒春霖。院门不许闲人入,仙境宁教外事侵。我直承明踰二纪,临川实动羡鱼心。”可见任此职在当时为荣宠之事。宋洪遵《翰苑群书》卷七《禁林燕会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卷二三《谢宣召入院状二首》,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二册,第 664—665 页。
    ④ 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卷二三《谢宣召入院状二首》,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二册,第 665 页。
    ⑤ 宋 周必大《玉堂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元 王恽《玉堂嘉话》相比来说就较值得重视,尽管其有关翰林院体制规模不详细,但对早期翰林学士的 活动却有生动的记载。
    ⑦ 明 宋濂《元史》卷四本纪四《世祖一》,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明 宋濂《元史》卷一五八《窦默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六〇《王鹗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明 宋濂《元史》卷四 本纪四〈世祖一》,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明 宋濂《元史》卷八七《百官三》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元 黄溍《黄文献公集》卷七下《翰林国史院题名记》,金华丛书本。
    ① 元 危素《危太朴文集》卷五《翰林国史院经历司题名记》,嘉业堂丛书本。
    ② 清 张廷玉等修《明史》卷二八五《危素传》,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① 明 宋濂《元史》卷八七《百官三》,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元 王恽《玉堂嘉话序》卷首《玉堂嘉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明 宋濂《元史》卷八七《百官三》,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明 宋濂《元史》卷八七《百官三》,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④ 元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一《公宇》条,中华书局 1959 年版,第 259 页。
     ① 明 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一》,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元 许有壬《至正集》卷三六《上都分台题名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元 马祖常 《石田先生文集》卷八《上都翰林分院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据元至元五年扬州路儒学刻本影印。
    ② 元 黄溍《黄文献公集》卷七下《上都翰林国史院题名记》,金华丛书本。
    ① 宋 沈括《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一》之《唐翰林院》条,四部丛刊本。
    ② 宋 沈括《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一》之《唐翰林院》条,四部丛刊本。
    ③ 宋 沈括《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一》之《唐翰林院》条,四部丛刊本。
    ④ 元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之《城池街市》条,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3 页。
    ⑤ 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卷八《官品门一翰林院》,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元 欧阳玄《圭斋文集》卷三《漫题四绝》,四部丛刊本。
    ⑦ 元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之《朝堂公宇》条,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8 页。
    ① 清 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六四《官署三》,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053 页。
    ② 元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三三《院中即事》,四部丛刊本。
    ③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本纪一八成宗一》,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④ 明 宋濂《元史》卷二三《本纪二三武宗二》,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⑤ 元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之《台谏序·创建沿革》条,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38 页。
    ① 元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之《名宦》,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88 页。
    ② 诏和诰是两种不同的文体,明人徐师在《诏》中言:“按刘勰云:‘古者王言,若轩辕、唐、虞同称为命。至三代始兼诰誓而称之,今见于《书》者是也。秦并天下,改命曰制,令曰诏,于是诏兴焉。汉初,定命四品,其三曰诏,后世因之。’夫诏者、昭也,告也。古之诏词,皆用散文,故能深厚尔雅,感动乎人。六朝而下,文尚偶俪,而诏亦用之,然非独用于诏也。后代渐复古文,而专于四六施之诏、诰、制、勑、表、笺、简、启等类,则失之矣。然亦有用散文者,不可谓古法尽废也。”徐师曾又言《诰》:“按字书云:‘诰者,告也,告上曰告,发下曰诰。’古者上下有诰,故下以诰上,《仲虺之诰》是也;上以告下,《大诰》、《洛诰》之类是也。考于《书》可见矣。”(以上见于《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版,第 112 页,第 115 页。)实际上二者区分不大,清人姚鼐《古文辞类纂》干脆编在了一起(见 清 姚鼐《古文辞类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序目》,第 9-10 页。)本文未将二者区分,故放在一起讨论。
    ③ 张帆《元朝诏敕制度研究》对此有详细研究,在此不用赘述。张帆认为:“在颁发诏敕时,要使用至少两种文字,通常是八思巴蒙古文和汉文。因此在起草后,还要经历一个翻译过程。有时是用汉字起草,再译为八思巴蒙古文;有时则是用蒙古文起草,再译为汉字。这使得元朝的诏敕颁发过程比前代王朝更为复杂,因而分别设立了翰林国史院和蒙古翰林院两所诏敕起草机构。在具体写作上,元朝的诏敕并未完全继承前代王朝的精致特色,内容趋于简单、质实。”见《国学研究》第十卷《元朝诏敕制度研究》提要,北大出版社,2002 年 11 月出版。
    ④ 元人编《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之《诏令卷之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影印元刊本,1998 年版。
     ① 元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二《太常徐公》,中华书局 1996 年版,第 252 页。
    ② 明 吴纳《文章辨体序说》之《制、诰》,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36 页。
     ① 唐 李肇《翰林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元 脱脱等 《宋史》卷一〇二, 志五五《礼五》,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③ 宋 杨亿《杨文公谈苑》一一《学士草文》条,见李一飞 《杨亿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50 页。
     ① 明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155—156 页。
    ② 元 王恽《玉堂嘉话》卷四,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 马祖常《石田先生文集》卷六《寿宁宫设醮青词》,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据元至元五年扬州路 儒学刻本影印。
    ② 元 吴澄《吴文正集》卷一二《复崇仁申县尹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二《内翰王文康公》,中华书局 1996 年版,第 139 页。
    ② 明 宋濂《元史》卷五 本纪五《世祖二》,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明 宋濂《元史》卷五 本纪五《世祖二》,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④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 本纪一八《成宗一》,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六四《李之绍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明 宋濂《元史》卷一七四《姚燧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明 宋濂《元史》卷一九《本纪一九成宗二》,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④ 明 宋濂《元史》卷二一《成宗四》,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⑤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八《进五朝实录表》,四部丛刊本。
    ⑥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六四《王构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明 宋濂《元史》卷一七二《程钜夫传》, 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明 宋濂《元史》卷二二《武宗一》,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明 宋濂《元史》卷二四《仁宗一》,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④ 明 宋濂《元史》卷二七《英宗一》,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⑤ 明 宋濂《元史》卷二八《英宗二》,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⑥ 明 宋濂《元史》卷 二九《泰定帝一》,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⑦ 明 宋濂《元史》卷三四《文宗三》,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明 宋濂《元史》卷三三《文宗二》,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清 赵翼《廿二史箚记校证》卷二九《元史》条,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649—650 页。
    ③ 清 赵翼《廿二史箚记校证》卷二九《元史》条,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650 页。
    ④ 陆悦?初修史诸人所目击,覩记较切,故伯颜、太平、脱脱、哈麻、孛罗、察罕、扩廓等《传》,功罪更为分明。赵翼《廿二史箚记校证》卷二九《元史》条,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650—651 页。
    ⑤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一《虞集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五《吕思诚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明 宋濂《元史》卷二四,本纪二四《仁宗一》,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元 王恽《玉堂嘉话》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见《危太朴文集》卷六《上贺相公论史书》,嘉业堂丛书本。
    ② 元 脱脱等《辽史》之《附录》,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一《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列事状》,四部丛刊本。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一《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列事状》,四部丛刊本。
    ② 元 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九《袁文清公墓志铭》,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135—136 页。
    ③ 元 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九《袁文清公墓志铭》,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136 页。
    
    ① 元 危素《危太朴文集》卷七《送彭公权序》,嘉业堂丛书本。
    ② 清 赵翼《廿二史箚记校证》卷二三《宋辽金三史》条,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494—450 页。
    ③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二《欧阳玄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清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一三《欧阳玄》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二《张起岩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五《吕思诚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④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五《汪泽民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⑤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五《干文传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⑥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六《张翥传》, 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⑦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七《吴当传》, 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明 宋濂《元史》卷一九〇《伯颜传》, 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明 宋濂《元史》卷一四三《巙巙传》, 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明 宋濂《元史》卷一四九《余阙传》, 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④ 明 宋濂《元史》卷一四五《廉惠山海牙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元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之《祠庙、仪祭》条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64 页。
    ② 明 宋濂《元史》卷七五《祭祀四·宗庙下》,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明 宋濂《元史》卷三三《文宗二》,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④ 明 宋濂《元史》卷三〇《泰定帝二》,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元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之《祠庙、仪祭》条,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59 页。
    ② 明 宋濂《元史》卷七七《祭祀六》,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元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之《祠庙、仪祭》条,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60 页。
    ④ 元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之《祠庙、仪祭》条,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64—65 页。
    ⑤ 元 虞集《道园遗稿》卷三《代祀西岳答袁伯长王继学马伯庸三学士》,显然此处为奉皇帝之命进行祭祀, 而当时同僚都送行。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 94 册。
    ⑥ 明 宋濂《元史》卷七六,志二七《祭祀五》,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张帆《元代翰林国史院与汉族儒士》一文中已经有所论述,认为元世祖设立翰林国史院的目的是政治上起顾问咨询作用。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年第 5 期,《元代翰林国史院与汉族儒士》,第 75—83 页。
    ② 明 宋濂《元史》卷一五八《姚枢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明 宋濂《元史》卷一五八《窦默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④ 明 宋濂《元史》卷一五八《窦默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⑤ 明 宋濂《元史》卷一五七《郝经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明 宋濂《元史》卷四 本纪四《世祖一》,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明 宋濂《元史》卷一七三《崔彧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明 刘昌《中州名贤文表》卷三〇《大元通制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明 宋濂《元史》卷一七五《张珪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明 宋濂《元史》卷一七五《李孟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明 宋濂《元史》卷一七七《陈颢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明 宋濂《元史》卷一七八《梁曾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明 宋濂《元史》卷一七八《刘敏中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三《李泂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④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 年第 2 期,第 26-33 页
    
    ① 明 宋濂《元史》卷二九《本纪二九泰定帝一》,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元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一一《书赵学士简经筵奏议后》,四部丛刊本。
    ③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一《虞集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一《虞集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二《张起岩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④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七《周伯琦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⑤宋濂《元史》卷九六,食货四《俸秩》,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⑥ 明 宋濂《元史》卷一九,本纪一九《成宗二》,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明 宋濂《元史》卷二〇,本纪二〇《成宗三》,中华书局 1876 年版。
    ② 元 赵孟頫《松雪斋文集》卷四《投赠刑部尚书不忽木公》,四部丛刊本。
    ③ 元 赵孟頫《松雪斋文集》卷三《送高仁卿还湖州》,四部丛刊本。
    ④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一《虞集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⑤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一《虞集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其生平经历及学术渊源见杨亮《王恽家世背景及学术渊源考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3 期,第32—35 页。
    ②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首《玉堂嘉话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元 王恽《秋涧集》卷二七《夏日玉堂即事》,四部丛刊本。
    ④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二《翰林承旨王公请谥事状》,四部丛刊本。
    ⑤ 元 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 王恽《玉堂嘉话》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元 王恽《玉堂嘉话》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七《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遥授平章政事赠光禄大夫大司徒上柱国永国公谥 文康阎公神道碑铭》,四部丛刊本。
    ④ 元 张养浩《张文忠公文集》卷一二《牧庵姚文公文集序》,元刊本。又见《牧庵集》卷首张养浩《序》。
     ① 元 姚燧《牧庵集》卷三一《跋雪堂雅集后》,四库备要本。
    ② 元 张之翰《西岩集》卷一八《书吴帝弼饯行诗册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 王恽《秋涧集》卷一八《题雪堂雅集图》,四部丛刊本。
    
    ① 元 张之翰《西岩集》卷一八《书黄山翁仰山诗帖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元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三四《翰林直学士曾君小轩集序》,四部丛刊本。
    ③ 元 王旭《兰轩集》卷一一《送文质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 虞集《雍虞先生道园类稿》卷三五《为从子旦题所藏予昔年在京写冬窝赋手卷后》,元人文集珍本丛 刊。
    ② 元 欧阳玄《圭斋文集》卷一〇《元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豫章揭公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③ 元 陈旅《安雅堂集》卷四《经筵唱和诗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 元明善《悠然阁记》,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4 册,第 308 页。
    ② 元 赵孟頫《松雪斋文集》卷三《周南翁悠然阁》,四部丛刊本。
    ③ 元 危素《说学斋稿》卷四《先天观诗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文宗(1329-1332),元武宗次子,在位期间,兴于文治,创建奎章阁、学士院,编修《经世大典》。朝政被燕铁木儿控制,在位五年,庙号文宗。
    ② 元 陆友仁撰《研北杂志》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元 王恽《玉堂嘉话》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 张之翰《西岩集》卷一九《求复斋川行图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元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一〇《跋鲜于伯几与严处士翰墨》,四部丛刊本。
    ③ 元 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五高克恭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元 邓文原《巴西邓先生文集》《故太中大夫刑部尚书高公行状》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 92 册。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四《仰高倡酬诗卷序》,四部丛刊本。
    ② 明 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十下《于伯几题识》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元 王恽《玉堂嘉话》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元 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萧启庆 《元代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原载《东方文化》 11 卷 1 期,1978 年,收入刑义 田、林丽月主编《社会变迁》卷,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90-291 页。
    ③ 金 刘祁《归潜志》卷一二《录崔立碑事》,中华书局 1983 年,第 133 页。
    ① 清 永瑢等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五《四明文献集》五卷,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② 清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雪楼集》三十卷,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③ 清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七,集部三〇《云岗选稿》二十卷,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④ 陈元锋《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第十三章《北宋诗歌的馆阁气象》,中华书局 2005 年版,第 194— 203 页。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七《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遥授平章政事赠光禄大夫大司徒上柱国永国公谥 文康阎公神道碑铭》,四部丛刊本。
    ②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六四《王构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元 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九《元故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赠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袁文清公墓志 铭》,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135 页。
    ① 清 永瑢等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七《清容居士集》五十卷,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② 清 顾嗣立《元诗选·初集上》《清容居士集》提要中华书局 1987 年第 593 页。
    ① 元 赵孟頫《松雪斋文集》卷一〇《父荣禄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亦不剌金赠推忠协恭佐理功臣 太保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追封魏国公》,四部丛刊本。
    ② 元 程钜夫《雪楼集》卷二《故父忠赠荣禄大夫大司徒追封清国公谥简穆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元 程钜夫《雪楼集》卷二《母咱纳克布氏封吉国太夫人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元 杨载《杨仲弘集》卷七《呈马昂夫佥院》,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宋 严羽著 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之《诗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年版,第 7 页。
    ⑥ 元 杨载《诗法家数》,张建编《元代诗法校考》,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4 页。
    ⑦ 元 方回选评 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七《广宣上人频见过》:“老杜诗无人敢议。‘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程夫子以为不然。自齐、梁、陈、隋以来,专于风、花、雪、月,草、木、禽、鱼组,织绘画,无一句雅淡,至唐犹未尽革。而晚唐诗料,于琴、棋、僧、鹤,茶、酒、竹、石等物,无一篇不犯。昌黎大手笔也,此诗中四句却只如此枯槁平易,不用事,不状景,不泥物,是可以非诗訾之乎?此体惟后山有之,惟赵昌父有之,学者不可不知也。”,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738页。
     ① 元 卢挚《文章宗旨》,张建编《元代诗法校考》,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4 页。
    ② 元 张之翰《西岩集》卷一八《题资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明 刘昌编《中州名贤文表》卷二二张翥《圭塘小稿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明 李东阳《麓堂诗话》,丁福保编 《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1371 页。
    
    ① 明 李东阳《麓堂诗话》,丁福保编 《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1371 页。
    ② 明 李蓘《元艺圃集》卷首《元艺圃集原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清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60—161 页。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九《次韵善之杂兴七首》第七,四部丛刊本。
    ③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九《书栝苍周衡之诗编》,四部丛刊本。
    ④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五〇《题乐生诗卷》,四部丛刊本。
    ⑤ 元 杨载《诗法家数》张健《元代诗法校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1 页。
    
    ① 元 杨载《诗法家数》张健《元代诗法校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2 页。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次韵杂诗五首》其二, 四部丛刊本。
    ③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一〇《书怀寄从子瑛二首》,四部丛刊本。
    ④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九《次韵善之杂兴七首》其六,四部丛刊本。
    ⑤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九卷一一《偶述末章答继学》,四部丛刊本。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酬萧静安提举二首》其二,四部丛刊本。
    ② 宋 吴可《藏海诗话》,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331 页。
    ③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五《次韵范德机海鹄篇》,四部丛刊本。
    ④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五《赠徐中丞二首》,四部丛刊本。
    ① 宋 严羽著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年版,第 151 页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五《感兴》,四部丛刊本。
    ③ 英 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第十章《为诗而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68 页。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饮酒杂诗十二首》其三,四部丛刊本。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五《次韵仲章初夏即事》,四部丛刊本。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九《次韵善之杂兴七首》其一, 四部丛刊本。
    ③ 宋 欧阳修《六一诗话》清 何文焕辑 《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267 页。
    
    ①宋 严羽著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 1961 年版,第 1 页。
    ②明 胡应麟 《诗薮》,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8 年版,第 24 页。
    ③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八《清明行》,四部丛刊本。
    ④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六《送钱唐万户还镇》,四部丛刊本。
    ⑤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六《送钱唐万户还镇》,四部丛刊本。
    
    ① 明 杨慎《升庵诗话》卷九《清新庾开府》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814 页。
    ② 梁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第三二《熔裁》,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56 页。
    ③ 元 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53 页。
    ④ 元 苏天爵《滋溪文稿》卷六《宋翰林文集序》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81 页。
    ⑤ 元 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九《书吴子高诗稿后》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495 页。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八《越船行》,四部丛刊本。
    
    ① 宋 魏庆之《诗人玉屑》一〇《不可以绮丽害正气》,《宋诗话全编本》第九册,第 9084 页。
    ② 清 顾嗣立《元诗选初集》 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85—1186页。
    
    ① 唐 司空图著 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年版,第 18 页。
    ② 唐 司空图著 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年版,第 17 页。
    ③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九《庾信诗》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815 页
    ① 宋 刘克庄《后村诗话》之《新集》卷六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243 页。
    ② 宋 刘辰翁《须溪集》卷六《评李长吉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一八《诗有四忌》条,四部丛刊本。
    
    ① 明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四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胡应麟《诗薮》卷三《古体下》亦曾言之。
    ② 元 戴良《九灵山房集》卷二一《鹤年吟稾序》,四部丛刊本。
    ③ 清 顾嗣立《元诗选初集·戊集·翠寒集》,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1262 页。
    
    ① 清 顾嗣立《元诗选二集·子构集》之《李材传》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347 页。
    ② 清 顾嗣立《元诗选二集·药房樵唱》之《吴处士景奎传》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963 页。
    ③ 清 顾嗣立《元诗选三集·可立集》之《项处士炯》中华书局 1987 年版,235 页。
    ④ 明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8 年版,第 141 页。
    ① 元 杨载《诗法家数》,张健《元代诗法校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2 页。
    ② 元 陈铎曾 石柏《诗谱》,张健 《元代诗法校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43 页。
    ③ 元 佚名《诗法源流》 张健 《元代诗法校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36 页。
    ④ 明 杨慎《升庵诗话》卷五《唐诗主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799 页。
    ⑤ 明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8 年版,第 40 页。
    ⑥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八《宋人多议论可厌》 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720 页。
    ① 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年版,第 7 页。
    ② 明 游潜《梦蕉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 2005 年版,第 1 册,第 841 页。
    ③ 明 赵士喆《石室谈诗》,《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 2005 年版,第 6 册,第 5155 页。
    ④ 明 李东阳《麓堂诗话》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1371 页。
    ⑤ 元 佚名 《诗法源流》张健 《元代诗法校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37 页。
    ① 明 周叙 《诗学梯航》《全明诗话》 齐鲁书社 2005 年版,第 1 册,第 89 页。
    ② 宋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一八《 李郢端公诗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919 页。
    ③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4 年版。
    ④ 有关中国画的气韵研究可以参考邵宏著《衍义的“气韵”——中国画论的观念史研究》第六章《“韵”:文论与画论的共享概念》,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53—168 页。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九《次韵上官伯圭夜坐观梅二首》其一,四部丛刊本。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九《次韵刘明叟》,四部丛刊本。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八《书郑潜庵李商隐诗选》,四部丛刊本。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一〇《马伯庸拟李商隐无题次韵四首》,四部丛刊本。
    ③ 元 范德机 《木天禁语》张健 《元代诗法校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4 页。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九《送牟元通归泸州》,四部丛刊本。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一〇《送李彦谦赴西台御史》,四部丛刊本。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一〇《西湖空蒙图》,四部丛刊本。
    ② 德 施莱尔马赫《诠释学讲演》,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67 页。
     ① 德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演讲与论文集》,三联书店 2005 年版,第 198 页。
    ②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33 页。
    
    ① 吴梅《辽金元文学史》,据商务印书馆 1934 年重排,上海书店 1992 年版,第 609 页。
    ② 清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53 页。
    ③ 清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62 页。
    
    ① 清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54 页。
    ② 清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57 页。
    ③ 清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56 页。
    ① 欧阳光对此已经有所研究,认为这一派先后经历了文人群落再到文人集团两个过程,这一派随着元代的尊崇朱学,他们的大多数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见欧阳光《论元代婺州文人集团的传承现象》,见《文史》第49 辑,中华书局 1999 年 12 月,和《从文人群落到文人集团——元代婺州文人集团再研究》,《文史》第54 辑,中华书局 2001 年第 1 辑。
    ② 元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四三《义斋先生四书家训题辞》,四部丛刊本。
    ③ 清 皮锡瑞《经学历史》第九《经学积衰时代》,商务印书馆 1933 年版。
     ① 元 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五《伊洛渊源录序》,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73—74 页。
    ② 明 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一》,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① 元 苏天爵《元文类》卷首 陈旅《元文类序》,商务印书馆 1958 年重印第一版。
    ② 元 苏天爵《元文类》卷首 陈旅《元文类序》,商务印书馆 1958 年重印第一版。
    ③ 元 虞集《雍虞先生道园类稿》卷一八《焦文靖公彝斋存稿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元人文集珍 本丛刊》本。
     ① 元 虞集《雍虞先生道园类稿》卷一八《刘桂隐存稿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元人文集珍本丛刊》 本。
    ② 元 苏天爵《滋溪文稿》卷六《正学编序》,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77—78 页。
    ① 元 戴良《九灵山房集》卷二九《皇元风雅序》,四部丛刊本。
     ①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第五章第三节,中华书局 1993 年版。
    ②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第十七章第二节,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41 页。
     ① 元 卢挚《文章宗旨》,张健编《元代诗法校考》,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 页。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一《国学议》,四部丛刊本。
    ② 元 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九《袁文清公墓志铭》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137 页。
    ③ 元 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九《袁文清公墓志铭》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136—137 页。
    
    ① 清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七《清容居士集》提要 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② 明 宋濂《元史》卷一七四《姚燧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元 姚燧《牧庵集》卷首张养浩《序》,丛书集成初编本。
    ④ 元 姚燧《牧庵集》卷四《送畅纯甫序》,丛书集成初编本。
    ⑤ 唐 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卷首李汉《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 页。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四《送朱君美序》,四部丛刊本。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三《翰林承旨王公请谥事状》,四部丛刊本。
    ② 明 宋濂《元史》卷一八一《元明善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③ 元 姚燧《牧庵集》附录《年谱》,至大四年癸亥条,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 宋 苏洵《嘉祐集》卷一二《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宋 吴子良撰《荆溪林下偶谈》卷三《和平之言难工》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刘师培《论文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20—121 页。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二《曹伯明文集序》,四部丛刊本。
    ② 南宋 谢枋得《文章轨范》卷三《范增论》后评点,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③ 南宋 谢枋得《文章轨范》卷三《王者不治夷狄论》后评点,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① 宋 杨时《文论选录》,蒋述卓等编《宋代文艺理论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22 页。
    ② 宋 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四《好骂文字之大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清容居士集》中收有碑 10 篇,墓志(含神道碑、行状)多达 78 篇,占了袁桷散文的三分之一,除朝廷所命之神道碑外,其中很大部分是应人之请所做,这反映了袁桷在当时的影响。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三《祭胡梅涧先生》,四部丛刊本。
    ① 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9 页。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三《送邓善之应聘序》,四部丛刊本。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三《送范德机序》, 四部丛刊本。
    ③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八《杨府君墓志铭》, 四部丛刊本。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八《陈县尉墓志铭》, 四部丛刊本。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〇《东山精舍记》, 四部丛刊本。
    ③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一九《乐全斋记》, 四部丛刊本。
    ④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〇《西泉记》,四部丛刊本。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清容居士集》卷三〇《戴道士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② 美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88 页。
    ③ 宋 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卷一二五,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2992 页。
    ① 元 欧阳玄《圭斋文集》卷八《族兄南翁文集序》,四部丛刊本。
    ② 明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136 页。
    ① 朱迎平《宋代题跋文的勃兴及其文化意蕴》,《文学遗产》2000 年第 4 期。
    ② 杨亮《袁桷年谱》,泰定二年条,广西师范大学 2004 年硕士研究生论文。袁桷《清容居士集》成书情况, 见杨亮《袁桷著述考》,待刊。
    ③ 明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127 页。
     ① 金 刘祁《归潜志》卷首《归潜志序》,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1 页。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〇《同知乐平州事许世茂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五《鲁国大长公主图画记》,四部丛刊本。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七《题子昂书灵宝经》, 四部丛刊本。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五〇《书李巽伯小楷梦归赋》,四部丛刊本。
    ③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七《子昂兰蕙梅菊画卷》, 四部丛刊本。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九《跋子昂赠李公茂诗》 , 四部丛刊本。
    ②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七《题赤壁图》,四部丛刊本。
    ③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八《书杜东洲诗集后》,四部丛刊本。
    ① 元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七《书艺祖皇帝十节度风云图后》,四部丛刊本。
    ② 德 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 《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0 页。
    《宋史》 元 脱脱 中华书局 1985 年新 1 版
    《元史》 明 宋濂 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宋史翼》 清 陆心源 中华书局 1991 年版
    《元史新编》 清 魏源 光绪三十一年邵阳魏氏慎微堂刻本
    《续弘简录元史类编》清 邵远平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康熙三十八年继善堂刻本
    《元史本证》 清 汪辉祖 上海图书馆藏清光绪十七年徐氏铸学斋重刻本
    《元书》 清 曾廉 宣统三年层漪堂刻本
    《元朝名臣事略》 元 苏天爵 中华书局 1996 年版
    《元史纪事本末》 明 陈邦瞻 同治甲戌江西书局刻本
    《新元史》 清 柯邵忞 开明书店《二十五史》本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 年版 影印元刊本
    《补元史艺文志》 清 钱大昕 《二十五史》补编本 中华书局 1955 年版
    《元史艺文志辑本》 雒竹筠、李新乾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9 年版
    《宋辽金元正史补订文献汇编》 徐蜀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 年版
    《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 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年版
    《元代奏议集录》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书史会要》 元 陶宗仪 上海书店 1984 年版
    《宋元学案》 清 黄宗羲 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嘉定钱大昕全集·元进士考》 清 钱大昕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两浙金石志》 清 阮元 光绪十六年重刻本
    《元和郡县图志》 唐 李吉甫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元丰九域志》 宋 王存 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舆地广记》 宋 欧阳忞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舆地纪胜》 宋 王象之 中华书局 1992 年版
    《方舆胜览》 宋 祝穆 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1 年
    《南宋临安两志》(《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大元混一方舆胜览》 元 刘应李 原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读史方舆纪要》 清 顾祖禹 中华书局 1955 年版
    《武林坊巷志》 清 丁丙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万历湖州府志》栗祁修、唐枢编 上海古籍书店据上海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影印
    《延祐四明志》 元 袁桷 文渊阁四库本 宋元方志丛刊 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至正四明续志》 元 王元恭 宋元方志丛刊 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成化宁波郡志》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二十八册
    《桃源乡志》 清 杜德祥修 臧麟炳纂 清康熙三十一年修,民国二十三年油印本
    《象山县志》 清 李洣等监修 陈汉章等人纂 民国十五年宁波天胜印刷公司承印
    《乾隆鄞县志》 清 钱维乔修,钱大昕纂 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新修鄞县志》 清 戴枚修,张恕等纂 光绪三年刻本
    《鄞志稿》 清 蒋学镛 四明丛书约园刻本
    《鄞县志》二十四卷 卷首一卷 清 汪源泽修 闻性道纂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
    《鄞县通志》 张传保修,陈训正、马瀛纂 民国二十二年修 1951 年铅印本
    《浙江通志》 民国二十三年据光绪刻本影印
    《光绪奉化县志》 清李前泮 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海宁州志稿》 李圭、朱锡恩撰 民国十一年据光绪本铅印
    《咸淳遗事》 粤雅堂丛书本
    《两浙名贤录》 明 徐象梅 明天启间光碧堂刻本
    《四明谈助》 清 徐兆昺 宁波出版社 2000 年版
    《宋遗民录》 知不足斋丛书本
    《吴郡志》 宋 范成大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
    《吴中人物志》 明 张昶著 台湾学生书局 1969 年版
    《四明旧志诗文钞》不分卷 清徐时栋 辑 清代稿本百种汇刊 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2 年版
    《至顺镇江志》 元 俞希鲁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
    《元朝人物略》 不分卷 清孙承泽 辑 清代稿本百种汇刊 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2 年版
    《中国古方志考》 张国淦 上海编辑所编辑 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归潜志》 金 刘祁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至正直记》 元 孔齐 中国科学院藏清钞本
    《研北杂志》 元 陆友仁 文渊阁四库本
    《隐居通议》 元 刘壎 文渊阁四库本
    《草木子》 明 叶子奇 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南村辍耕录》 元 陶宗仪 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癸辛杂识》 宋 周密 中华书局 1988 年版
    《十驾斋养新录》 清 钱大昕 上海书店 1983 年版
    《廿二史箚记》 清 赵翼著 王树民校证 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 上海图书馆编 上海古籍 出版社 2000 年版
    《宋元戴剡源先生表元年谱》 孙茀侯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
    《虞文靖公年谱》 清 翁方纲 清嘉庆十一年刻本
    《王深宁先生年谱》 清 张大昌 四明丛书约园刻本
    《深宁先生年谱》 清 钱大昕 四明丛书约园刻本
    《王深宁先生年谱》 陈仅、张恕 四明丛书约园刻本
    《金代文学家年谱》 王庆生著 凤凰出版社 2005 年版
    《张养浩年谱》 王光磊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 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浙江藏书家藏书楼》 顾志兴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 谢巍 中华书局 1992 年版
    《赵孟頫系年》 任道斌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藏园群书经眼录》 傅增湘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善本书所见录》 周振常 商务印书馆 1958 年版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 永瑢等 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59 年版
    《元西域人华化考》 陈垣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宋元方志传记索引》 朱士嘉 中华书局 1963 年版
    《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年版
    《元人传记资料索引》 王德毅、李荣村、潘柏澄编 中华书局影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本
    《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 陆峻岭 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四明文献集》《深宁先生文钞摭余编》 宋 王应麟 四明丛书约园刻本
    《四明文献考》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二十八册
    《困学纪闻》 宋 王应麟 四部丛刊影印江安傅氏双鉴楼藏元刊本
    《玉海》(含《诗考》一卷,《诗地理考》六卷等) 宋王应麟 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刊本
    《阆风集》 宋 舒岳祥 嘉业堂丛书本
    《剡源文集》 宋 戴表元 四部丛刊影印明万历刊本
    《清容居士集》 元 袁桷 文渊阁四库本 四部备要本据宜稼堂丛书本校刊 四部丛刊本
    《松雪斋集》 元 赵孟頫 文渊阁四库本
    《松雪斋文集》 元 赵孟頫 四部丛刊影印元沈伯玉刻本
    《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 元 张雨 四部丛刊影元刊本
    《句曲外史集》 元 张雨 文渊阁四库本
    《萨天锡诗集》 元 萨都剌 四部丛刊影明弘治本
    《清河集》 元 元明善 清光绪刻藕香零拾本
    《静轩集》 元 阎复 清光绪刻藕香零拾本
    《此山诗集》 元 周权 文渊阁四库本
    《水云村稿》 元 刘壎 文渊阁四库本
    《巴西集》 元 邓文原 清抄本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鲁斋遗书》 元 许衡 明万历二十四年怡愉刻本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吴文正集》 元 吴澄 文渊阁四库本
    《卢疏斋集辑存》 李修生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渊颖吴先生集》 元 吴澄 元至正刊本影印 四部丛刊本
    《存悔斋稿》 元 龚璛 文渊阁四库本
    《默庵集》 元 安熙 文渊阁四库本
    《雪楼集》 元 程钜夫 文渊阁四库本
    《陈刚中诗集》 元 陈孚 文渊阁四库本
    《归田类稿》 元 张养浩 文渊阁四库本
    《山中白云词》 元 张炎 四部备要本
    《纯白斋类稿》 元 胡助 文渊阁四库本
    《云林集》 元 贡奎 文渊阁四库本
    《贡文靖云林集》元 贡奎 明贡靖国刻本影印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道园学古录》 元 虞集 四部丛刊影印明景泰翻元小字本
    《云林集》 元 危素 文渊阁四库本
    《九灵山房集》 元 戴良 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戴统刊本
    《柳待制集》 元 柳贯 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
    《石田文集》 元 马祖常 元 至元五年扬州路儒学刻本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杨仲弘诗集》 元 杨载 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
    《范德机诗集》 元范梈 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
    《揭傒斯全集》 元揭傒斯 李梦生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
    《宋学士文集》 明 宋濂 四部丛刊本
    《范德机诗集》 元 范梈 清 康熙三十年金侃抄本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文献集》 元 黄溍 四部备要本
    《金华黄先生文集》 元 黄溍 四部丛刊影印瞿氏上完氏日本岩崎氏藏元刊本
    《滋溪文稿》 元 苏天爵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儒林宗派》 清 万斯同 四明丛书约园刻本
    《宋诗钞》 清 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选,管庭芬、蒋光煦补 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宋文鉴》 宋 吕祖谦 中华书局 1992 年版
    《元风雅》 元 蒋易 宛委别藏钞本
    《皇元风雅》 高丽仿元刊本影印 四部丛刊本
    《元文类》 元 苏天爵 光绪江苏书局刻本
    《元诗选》 清 顾嗣立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元诗选·癸集》 清 顾嗣立、席士臣 中华书局 2001 年版
    《元诗选补遗》 中华书局 2002 年版
    《元诗纪事》 陈衍著,李梦生校点 上海古籍 1987 年版
    《全宋诗》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1998 年版
    《全元文》(1-60 册) 李修生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2001—2006 年版
    《瀛奎律髓汇评》元 方回选评 李庆甲集评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新 1 版
    《诗品集解》 唐 司空图著 郭绍虞集解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年版
    《后村诗话》 宋 刘克庄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沧浪诗话校释》宋 严羽著 郭绍虞校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年版
    《宋诗话全编》 吴文治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全明诗话》(1—6 册) 周维德集校 齐鲁书社 2005 年版
    《诗薮》 明 胡应麟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8 年版
    《原诗》 清 叶燮著 霍松林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一瓢诗话》 清 薛雪著 杜维沫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说诗晬语》 清 沈德潜著 霍松林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续诗品注》 清 袁枚著 郭绍虞辑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年版
    《欧北诗话》 清 赵翼著 霍松林等校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年版
    《石洲诗话》 清 翁方纲著 陈迩冬校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历代诗话》 清 何文焕辑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保辑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历代诗话》 清 吴景旭著,陈卫平、徐杰校点 京华出版社 1998 年版
    《清诗话》 丁福保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
    《清诗话续编》 郭绍虞编,富寿荪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元诗别裁集》 清 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编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
    《文章辨体序说》 明 吴纳著 于北山校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版
    《文体明辨序说》 明 徐师曾著 罗根泽校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版
    《春觉斋论文》 林纾著 舒芜校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程朱理学在南宋、金、元时期的传播及其统治地位的确立》周良霄《文史》第三十七辑
    《元代史新探》 萧启庆 新文丰出版公司(台湾) 1983 年 6 月
    《元史研究新论》 陈高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年版
    《元史》 周良霄、顾菊英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元代史学思想研究》 周少川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版
    《元诗史》 杨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中国诗学史宋金元卷》 黄宝华 文师华 鹭江出版社(厦门) 2002 年版
    《中国书院史》 邓洪波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04 年版
    《元代书院研究》 徐梓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
    《杨维祯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 黄仁生 东方出版中心 2005 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金元卷》 张晶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行省制度研究》 李治安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元代吏制研究》 许凡 劳动人事出版社 1987 年版
    《元代回族史稿》 杨志玖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宋代婚姻家族史论》 张邦炜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蒙元史研究丛稿》 陈得芝 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理学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 徐洪兴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科举学导论》 刘海峰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历史的观念》 英 柯林武德著 何兆武 张文杰译 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意克罗齐著 英安斯利 英译 傅任敢译 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
    《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文化史》德 阿尔弗雷德·韦伯著 姚燕译 上海人民出版 2006 年版
    《儒教与道教》 德 马克思·韦伯著 王容芬译 商务印书馆 1995 年版
    《新批评》 美 约翰·克罗·兰色姆著 王腊宝 张哲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文学理论》 美 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著 刘象愚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
    《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 洪汉鼎主编 东方出版社 2001 年版
    《宋代文艺理论集成》 蒋述卓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1—10 册) 中华书局 1992—1993 年版
    《金元之际的儒士与汉文化》 赵琦 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南宋文人与党争》 沈松勤 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科举与诗艺——宋代文学与士人社会》 日本 高津孝著 潘世圣等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
    《宋文论稿》 朱迎评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 祝尚书 大象出版社 2006 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金元卷)》 张晶主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 查洪德 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元代文学文献学》 查洪德、李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戴表元及其文学研究》 刘飞 复旦大学 2004 年博士论文
    《元初南方知识分子——诗中反映出的片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第十卷,1979 年
    《戴表元诗歌丛考》 刘飞 古籍研究 2005 年卷上(总第 47 期)
    《元代书院考略》 王珽 中国史研究 1984 年第 1 期
    《元代科举与辞赋》 黄仁生 文学评论 1995 年第 3 期
    《元初江南儒士的处境及社会角色的转变》 申万里 史学月刊 2003 年九期
    《关于元代宰相衔号的两个问题》 张帆 国学研究 第二卷,1994 年版
    《金元六部及相关问题》 张帆 国学研究 第六卷,1999 年版
    《关于元代四等人制下的科举取士》 余大钧 国学研究 第七卷,2000 年版
    《元朝诏敕制度研究》 张帆 国学研究 第十卷,2002 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