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生成”及其现代性想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当代成长叙事对应和折射着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现代化进程,把“现代性”理论和成长叙事理论相结合切入当代文学,作为考察视角和研究方法,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学。
     论文共分为五部分:
     绪论部分界定了成长叙事内涵与论文研究范围;对于不同种类现代性观念与成长叙事主体生成想象的关系、主体生成想象的运行机制、现代性观念影响下的当代成长叙事发展概况进行了描述;并对论文的研究目标、思路、方法和行文体例进行了说明。
     第一章概述了成长叙事不同类型与其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主题角度具体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成长叙事的主题展开。当代成长叙事主要具体呈现为理想皈依型、反思异化型、屈服适应型、迷惘颓废型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一定的主题、人物形象和情节成规。依据海登·怀特的理论,论文认为虽然叙事模式的普遍深层共性结构并不能为话语权力所真正改变,但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者往往会受当时流行现代性观念话语的影响,以致主导意识形态渗入文学叙事,使得不同叙事模式类型在不同时期密集出现。理想皈依型叙事以表现人物不断克服个人本位主义,走向集体主义为主题特征,在新中国成立至1970年代末之间出现较多,作为受到革命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倡导和征召的产物,主体生成想象主要受到民族国家现代性观念的影响;反思异化型成长叙事表现人物因感受到种种伤害和困扰而产生怀疑和批判思想,契合1980年代左右对于传统主流文化进行反思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个类型的主体生成想象往往受到启蒙现代性观念的影响,其创作在1976年以来一度繁荣,并延续至今;屈服适应型成长叙事表现人物对于理想信念、崇高事物的回避,对于现世物质生活规则的适应,反映出19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社会中一部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和文化立场,主体生成想象通常受到世俗生活现代性观念和后现代观念的影响,此类作品在1990年代以来创作实绩较多;迷惘颓废型成长叙事表现人物在异化的社会现实中看不到未来出路,陷入迷惘颓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契合了1990年代以来当代人对于市场经济社会负面现状不满但又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文化心态,其主体生成想象一般受到审美现代性观念和后现代观念的影响,也在1990年代以后有较多作品呈现。
     第二章主要考察成长主体的精神状况。对成长人物的主体精神面貌表现往往会携带着时代历史语境的印记,反映出主体生成所依托的社会和人的现代化程度以及现代性观念的流变。其中新中国建立到1980年左右频繁出现的皈依理想型成长人物通常被描写成在其成长早期要经历一系列个人奋斗的失败,最终在集体事业的共同成功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归宿,成长者的情感欲望和理想信念为他们所信仰皈依的传统主流文化所净化和升华——主体生成标志主要表现为获得对社会主导话语的正确看法,个体终被集体吸收和接纳;反思异化型成长人物则多被描写成要经历社会人生的苦难,置身于异化的人际关系,备受情感摧折伤害,因此对于主导话语权力产生了怀疑,与之处于不断的冲突矛盾中——主体生成标志一般被理解成主体的觉醒和解放,走向对主流话语的反思和对抗;屈从现实者一般被设想成在思想层面遵循现实主义生存原则,认可社会负面存在的合理性,情感欲望多半是物质化的,对待社会人生持一种世故虚无的态度——主体生成标志往往被表现成对现实的屈从和适应;迷惘颓废者则往往被描写成主动或被动地呈现出与主导话语相对立的姿态,受到作为主导权力象征的面貌猥琐的“人生启蒙者”的伤害——主体生成的标志被描写成走向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叛逆、悖反却又找不到合适有效的反抗方式,只能陷入迷惘与颓废之中。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不同时期四种流行成长叙事的深层逻辑,也即是当代成长叙事在现代性话语观念影响下,关于“主体生成”的逻辑想象和叙事建构,本文将其概括为:理想型叙事模式:游离边缘—受困遇阻—皈依理想—获得认同;反思型叙事模式:边缘生存—受到迫害—反思批判—个性成熟;屈服型叙事模式:边缘挣扎—理想受挫—屈服适应—人格分裂;迷惘型叙事模式:游离域外—无法融入—迷惘颓废—及时燃烧。主体生成的叙事情节模式,和主体生成的主题内涵、主体的现代性精神症候表现一样,随着当代现代性主导话语的衍变而不断发生变化。论文通过考察成长叙事主体生成模式的演变,来鉴证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追求轨迹以及现代性观念的流变过程,并考察现代性话语对于成长叙事的渗透,揭示特定类型在特定时代流行的深层机制。
     结语部分从成长观念的局限性入手,结合现代性悖论理论,对当代成长叙事进行了价值评估。指出在不同现代性观念影响下,主体生成模式的差异和转换,是对现代性主导话语理解逐渐转变深化的结果。强调了理想型成长叙事因受线性社会历史进化论与目的论、民族国家现代性观念、工具理性观念影响,表现人物在与传统主流文化进行互动过程中的社会集体本位“主体生成”,对个体精神不无淹没和裹挟;反思异化型叙事则是继承启蒙现代性的思想资源来反思社会极端思潮对个体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中间也往往受到历史进化论和目的论、工具理性观念影响;屈服适应型、迷惘颓废型叙事因受到世俗生活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和后现代解构观念的影响,表现人物的现世物质追求、颓废沉沦,内蕴着观照人性自身的真正的主体建构求索。
Contemporary "Bildungsroman narrative" correspondents to and reflects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society and Chinese. It will help us tounderst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well if we combine both modernity and"Bildungsroman narrative" theories as investigation perspective and researchmethods.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part defines "Bildungsroman narrative" and the researchscope of this dissertation. It describes various relationships betweenmodernity concept and "Bildungsroman narrative" subject generationimagination,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subject generation imagination,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Bildungsroman narrative". It also illustratesresearch objectives, ideas,methods and style of writing.
     Chapter one summari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types of "Bildungsroman narrative" and thei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Itanalyzes the subject expansion of "Bildungsroman narrative" in differenthistorical periods from the theme perspective. Contemporary "Bildungsromannarrative" is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ideal conversion type, reflection onalienation type, yield to reality type, and perplexed and decadent type.Every type has its own theme, characters and the plot conventions. Based onHayden White’s theory, this dissertation states that although the underlyingcommon structure of the narrative mode will not be changed by discoursepower, but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 period, an author is often affected by thepopular concept discourse of modernity so that the dominant ideology willinfiltrate into his or her literary narrative. And this leads to differentnarrative patterns appear intensively in different period. Ideal conversion type of "Bildungsroman narrative" was popular from the founding of newChina to the end of the1970's, it shows that people continue to overcome theindividual selfish departmentalism so that all turn to collectiveness andacceptance of traditional mainstream culture. It is especially recognized andrecruited by revolutionary politics ideology, imagination of subjectgeneration is generally affected by the modern concept of nation; Reflectionon alienation type of "Bildungsroman narrative" shows that due to people’feeling of all the hurt and distress, they have suspicion and criticism oftraditional mainstream culture. They show combined trend of thoughtliberation for traditional mainstream culture. Reflection of the subjectgeneration imagination this age is often influenced by enlightenmentmodernity concept since its creation in1976. This kind of work was onceprosperous and it continues to the present; Yield to reality type of"Bildungsroman narrative" shows the aversion of people to ideal and belief aswell as noble things and adaptation to the rule in the material world. It issuitable for the expression of a part of popular people’s cultural appeal of themarket economy society. Subject regeneration imagination is usuallyinfluenced by secular concept of modernity, post-modernism, such workswere seen more in the1990’s. Perplexed and decadent type of"Bildungsroman narrative" shows that people do not see the future in thesocial reality of alienation and they turn into their culture mind of lost lifeand mental state. It is suitable for the presentation of contemporary peoplefor the negative social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status quo but they cannotfind a solution. Subject generation imagination is affected by aestheticmodernity, post-modernism though and there were much works since1990’s.
     Chapter2investigates the mental state of bildungsroman subject.Grown-ups' spirit is often imprinted with times, history and language context,so that it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s degree of modernization andmodern concept. Frequently appeared ideal conversion type of grown-ups from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around1980is often described as beingenduring person failure in their early growth. They will finally find their owndestiny with the common successfulness of collective cause. Grown-ups’feelings and desires as well as ideals and beliefs is purified and sublimated bytheir devoted traditional mainstream culture—subject generation marker isoften imagined as obtaining the correct view of leading social discourse;Reflection on alienation type of grown-ups have been imagined as to enduresocial life misery, alienate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highly emotionalfrustration. Therefore they begin to be suspicious of leading social discourse,and they have continuous conflict with the mainstream culture—subjectgeneration marker is often understood as to obtain subject's awakening andliberation as well as reflection and confrontation to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Yield to reality type of grown-ups is generally envisioned to follow therealistic survival principle in the ideological level. They recognize therationality of the existence of social negativity. Emotion and desire is mainlymaterial, and they have a sophisticated nihilistic attitude to the social life--subject generation marker is often envisioned to selectively be subversiveand adaptive to the reality; Perplexed and decadent type of grown-ups isoften depicted actively or passively to be in the opposite to the traditionalmainstream culture, and they are damaged by "life enlightenment" that is asymbol of traditional mainstream culture----the logo of subject generationmarker is imagined to be suspicious, rebellious and paradox to the traditionalvalues. However they couldn't find an effective confrontation method, theycan only fall into perplexed and decadent.
     Chapter three mainly analyzes the deep logic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four" Bildungsroman narrative" variants, namely logic thought and narrativeconstruction on "subject generation" under influence of modern discourseconcept of contemporary growth novel. This article summaries them as thefollowing: the ideal type of narrative mode: free edge-to get trapped resistance-ideal conversion and obtain identity; reflection on alienationtype of narrative mode: edge survival and persecution-reflection-maturepersonality; yield to reality type of narrative mode often: ideal frustrated inthe brink-yield adaptation-split personality; perplexed and decadent typeof narrative mode: free of foreign-unable to integrate into the decadent--lost-burning in a timely manner. The narrative plot mode and the theme ofsubject generation as well as is the same as the modernity of mentalsymptoms keep changing due to the updating dominant discourse ofmodernity.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volvement of " Bildungsromannarrative" subject generation, this dissertation verifies the pursuit ofmodernization by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their continuous changes ofmodernity concept.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 use of the modernity discourse onthe infiltration of "Bildungsroman narrative" so that it shows the deepmechanism of specific types that is popular in a specific era.
     Conclusion part starts with the limitation of Bildungsroman concept ofmodernity reality. By combining the paradox theory of modernity, it evaluates"Bildungsroman narrativ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ifferences andconversion of subject generation mod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modernity concept results from gradually deep change of the understandingof leading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due to itsinfluence by linear social theory of history evolution and teleology, modernityconcept of nationality and state as well as tool and rationality concept, idealconversion type of "Bildungsroman narrative" displays the social collectivestandard subject generation in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of people andtraditional mainstream culture. The individual spirit is submerged andcoerced. Reflection on alienation type of "Bildungsroman narrative" inheritsthe thought resources of enlightenment modernity t to reflect social extremethoughts on individual human's alienation and distortion, it is often subject tothe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theory and teleology as well as tool and rationality concep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secular life of modernity,aesthetic modernity and modernity concept with post-modern deconstructioncolor, yield to reality type and perplexed and decadent type of"Bildungsroman narrative" show people's true own subject constructiveexploration for pursuit of the material pursuit, decadence and lost andcontaining the contemplation of human nature.
引文
①卡西尔:《人论》,上海翻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页。
    ②巴赫金:《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巴赫金全集》第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页。
    ①弗朗西斯·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74页。
    ②转自王炎:《成长教育小说的日常时间性》,《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
    ③Howe,Susanne.Wilhelm Meister and His English Kinsmen[M].New York:AMS Press,1966:49.
    ④Holman,C.Hugh.A Handbook to Literature(3rd ed)[M].Indianapolis:Odyssey,1972:124.
    ⑤Mordecai Marcus,‘WhatⅡsanlnitiationStory?’,in William Coyle(ed.),The Young Man in AmericanLiterature:The Initiation Theme,NY:The Odyssey Press,1969,p.32.
    ①巴赫金:《小说理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页。
    ②李心田:《闪闪的红星》,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54页。
    ①芮渝萍:《美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②王寒松:《当代文化冲突与青年文化思潮》,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③唐正序、冯宪光:《文艺学基础理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6页。
    ①徐贵权:《价值世界的哲学追问与沉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43页。
    ②王学谦:《社会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文艺争鸣》2002年第5期。
    ③周宪、许钧:《现代性研究译丛·总序》,《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页。
    ①陈赟:《困境中的中国现代性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②漆思:《现代性的命运:现代社会发展理念批判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3页。
    ③张未民:《中国“新现代性”与新世纪文学的兴起》,《文艺争鸣》2008年第2期。
    ①张志忠:《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文艺争鸣》2009年第1期。
    ②徐碧辉:《实践中的美学:中国现代性启蒙与新世纪美学建构》,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③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的重新评价》,《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修订版上卷,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④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6页。
    ⑤杨乃乔编:《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2页。
    ⑥李新宇:《愧对鲁迅》,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37页。
    ①陈思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7页。
    ②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③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8页。
    ①陈晓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导言: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②巴赫金:《巴赫金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17—440页。
    ①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页。
    ②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金星出版社2006版,第6页。
    ③马克斯·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07页。
    ④田汝康、金重远选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页。
    ①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②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4页。
    ①李茂增:《现代性与小说形式》,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83、84页。
    ①铁凝:《哦,香雪》,《铁凝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1页。
    ②方汉文:《比较文学高等原理》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00页。
    ①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
    ①荀子:《荀子·劝学篇第一》,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②李怡:《现代性:批判的批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6页。
    ①陈晓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导言: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②方维保:《成长:从家族英雄到阶级战士》,《文学前沿》(四),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5、91页。
    ③王一川:《“全球性”境遇中的中国文学》,《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0页。
    ①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页。
    ①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②李希凡:《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洪子诚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6页。
    ③白烨:《压力下的生长》,《文学研究所学术文选(1953—200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2、603、590页。
    ④黄天祥:《青春的解放》,《建设共产主义文学第三辑》,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59年编,第145页。
    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8页。
    ①洪子诚:《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①冯宪光:《人民美学与现代性问题》,《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2卷),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②康德:《什么是启蒙运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7页。
    ③米歇尔·福柯:《什么是启蒙?》,《学术前沿: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28页。
    ①何西来:《人的重新发现——论新时期的文学潮流》,《红岩》1980年3期。
    ②王宏图:《青春物语“七十”年代作家散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①赵凡禹、陈立之编著:《男人的资本大全集》,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第284页。
    ②佚名:《有才不如有财,读书不如卖猪》,百度贴吧网文:http://tieba.baidu.com/p/447248710。
    ③贾明:《话语的回响》,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77页。
    ④陶东风:《大话文学·犬儒主义·后全权社会》,《消费时期的文学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
    ⑤光辉帝国等:“贾军鹏”,百度百科条目:http://baike.baidu.com/view/2641036.htm?fromId=2645090&redirected=seachword。
    ①张法:《中国现代性以来思想史上的五大观念》,《学术月刊》2008年第6期。
    ②肖兴国:《哲学视域下和谐社会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③张国清:《中心与边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①钱永祥:《纵欲与虚无之上——现代情境里的政治伦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10月版,第358—359页。
    ②陈庆祝:《九十年代中国文论转型:接受研究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162页。
    ③张宝明:《“新启蒙”与“后启蒙”》,《启蒙与行动:青年思想家20年文选》(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①张宝明:《“新启蒙”与“后启蒙”》,《启蒙与行动:青年思想家20年文选》(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②张宝明:《“新启蒙”与“后启蒙”》,《启蒙与行动:青年思想家20年文选》(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5、76页。
    ①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55页。
    ②杜心源:《城市中的“现代”想象:对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现代主义”文学及其与都市空间的关系的研究》,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40、41页。
    ①丹尼尔·贝尔:《文化:现代与后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②德里达等:《大学、人文学科与民主》,《<读书>现场》,第420页。
    ③李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22页。
    ①张志忠:《世纪初的漂浮与遮蔽》,北岳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②姚丹编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③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
    ①季进:《当代文学:评论与翻译》,《2008年文学批评》,春风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479页。
    ②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今夜有暴风雪》,文汇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页。
    ③池莉:《烦恼人生·自序》,《烦恼人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④巫晓燕:《中国当代都市小说的现代审美阐释》,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版,第144页。
    ①黄平:《多重现代性:跨文化视角》,《跨文化对话》28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4页。
    ①孟繁华:《文学制度与大众文学生产》,《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②杨沫:《青春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63页。
    ①黎基卓:《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第332页。
    ②陈福民:《历史与人生的风雨卷舒——新中国长篇小说50年》,《文学研究所学术文选(1953—200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8页。
    ①徐光耀:《小兵张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年版,第3、124页。
    ②金敬迈:《欧阳海之歌》,解放军文艺社1966年版,第311—313页。
    ③马烽:《韩梅梅》,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年版,第4页。
    ①邓普:《军队的女儿》,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第288页。
    ②李心田:《闪闪的红星》,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52页。
    ③鲁彦周:《找红军》,鲁彦周等:《找红军》,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④李强、杜印:《在风雨中长大》,群众出版社1963年版,第30、31页。
    ⑤李心田:《闪闪的红星》,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52、53页。
    ①史超:《“强盗”的女儿》,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年版,第73、74页。
    ②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3页。
    ①徐光耀:《小兵张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年版,第93页。
    ①洪讯涛:《演出前后》,《一幅插图》,百花文艺出版社1964年版,第42、43页。
    ②邓友梅:《追赶队伍的女兵》,《好梦难圆》中篇小说卷,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182页。
    ③欧阳山:《三家巷》,《欧阳山文选》第一卷长篇小说,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469—471页。
    ①梁斌:《红旗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20页。
    ②杨沫:《青春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13页。
    ③李拥军:《性权利与法律》,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①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金星出版社2006版,第2页。
    ②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金星出版社2006版,第5页。
    ③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金星出版社2006版,第6页。
    ①管桦:《小英雄雨来》,《小英雄雨来》,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979年版,第35、36页。
    ①钱永祥:《现代性业已耗尽了批判意义吗?》,《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问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②陈晓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导言: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①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今夜有暴风雪》,文汇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页。
    ①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小说》,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76、96页。
    ②孟繁华:《生存世界与心灵世界》,《2005年文学批评新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08页。
    ①周景雷:《文学与温暖的对话》,春风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76页。
    ①钱理群:《钱理群文选——拒绝遗忘》,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292页。
    ②米兰·昆德拉:《玩笑》,作家出版社1990年版,第88页。
    ①宋林飞:《当代西方社会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页。
    ①荆歌:《枪毙》,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②方生:《后结构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①张志英、张世甲编:《张贤亮代表作》,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93页。
    ②张贤亮:《绿化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45、246页。
    ③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页。
    ①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第15、16、8页。
    ①陈晓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导言: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②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①陈染:《空的窗》,《离异的人》,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②陈染:《与假想心爱者在禁中守望》,《离异的人》,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①铁凝:《无雨之城》,春风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8、187页。
    ②陈染:《超性别意识》,《陈染文集》(4),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14—126页。
    ①王安忆:《弟兄们》,《流星:女性忏悔文学》,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①王安忆:《弟兄们》,《流星:女性忏悔文学》,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②王安忆:《弟兄们》,《流星:女性忏悔文学》,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①虹影:《饥饿的女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①谢有顺、虹影:《应该恢复被迫失去的记忆》,《南方都市报》2001年4月12日。
    ②毕飞宇:《玉米》,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③毕飞宇:《玉米》,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①毕飞宇:《玉米》,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0页。
    ②毕飞宇:《玉米》,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0页。
    ③毕飞宇:《玉米》,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4页
    ④毕飞宇:《玉米》,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48页。
    ①毕飞宇:《平原》,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49、55、318页。
    ②转自石元康:《传统,理性与相对主义》,《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范式转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页。
    ①王蒙:《躲避崇高》,《读书》1993年第1期。
    ②池莉:《烦恼人生》,《烦恼人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52页。
    ①王朔:《橡皮人》,《橡皮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①朱文:《我爱美元》,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379、382、380、383页。
    ②赫舍尔:《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①彼得·毕尔格:《主体的退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②王朔:《我和我的小说》,《王朔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③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烦恼人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97页。
    ①陈染:《巫女与她的梦中之门》,《离异的人》,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
    ①朱文:《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②毕飞宇:《那个夏季那个秋天》,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2页。
    ①朱文:《我爱美元》,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392页。
    ②邓安:《性文化·序:尴尬的性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朱文:《弟弟的演奏》,《性的迷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页。
    ②李师江:《中文系》,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5页。
    ①王岳川:《当代人文学者的使命意识》,《全球化与中国》,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页。
    ①宗元:《魂断<人生>:路遥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①卫慧:《像卫慧那样疯狂》,《水中的处女》,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90页。
    ②毕飞宇:《那个夏季,那个秋天》,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页。
    ①朱文:《我爱美元》,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380页。
    ②朱文:《我爱美元》,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401页。
    ③毕飞宇:《那个夏季,那个秋天》,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版,第3、46、163、219页。
    ①张颐武:《快感大转移》,《一个人的阅读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13页。
    ②陈晓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导言: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①南帆:《再叙事:先锋小说的境地》,《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②苏童:《桑园留念》,《少年血》,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8页。
    ③苏童:《舒家兄弟》,《少年血》,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5、271页。
    ④苏童:《像天使一样美丽》,《少年血》,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234页。
    ⑤苏童:《西窗》,《少年血》,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0页。
    ①欧亚、李傻傻:《网络时代的自然之子》,《花城》2004年第4期。
    ①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十八岁出门远行》,作家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②刘毅然:《初吻·咖啡馆·意大利之夏》,《我的夜晚比你们的白天好》,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
    ①郭敬明:《小时代》,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5、87页。
    ①余华:《兄弟》下部,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48页。
    ②余华:《兄弟》下部,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71页。
    ③余华:《兄弟》下部,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72页。
    ①格鲁内尔:《历史哲学:批判的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5页。
    ②柳青:《苏童:不怕被遗忘》,陈启伟主编《激情中国》,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页。
    ①张悦然:《赤道划破城市的脸》,《文苑》2005年第8期。
    ②韩寒:《一些问题》,《杂的文》,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35页。
    ①邱珂:《智慧的摇篮:中国传统文化与儿童心智发展》,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
    ①徐光耀:《小兵张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年版,第3、22页。
    ②李心田:《闪闪的红星》,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31页。
    ①梁斌:《红旗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5、9、64、91、104页。
    ②李心田:《闪闪的红星》,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52页。
    ①李心田:《闪闪的红星》,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3、151页。
    ②刘真:《长长的流水》,作家出版社1963年版,第199页。
    ③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5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2页。
    ②刘真:《长长的流水》,作家出版社1963年版,第198页。
    ③刘真:《长长的流水》,作家出版社1963年版,第214页。
    ①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3—25页。
    ①茅盾:《怎样评价<青春之歌>?》,《书评例话新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8、159页。
    ①张一兵:《不可能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页。
    ①张志扬:《创伤记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61页。
    ②周保欣:《境遇与策略:“文革”后中国文学的苦难叙述》,网刊《成言艺术》第21期。
    ①张志扬:《创伤记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76页。
    ②张文杰编:《历史的话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③刘心武:《班主任》,《刘心武小说精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7、10页。
    ①铁凝:《玫瑰门》,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325、151、416页。
    ①王朔:《动物凶猛》,《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第十一集中篇小说卷三,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666页。
    ①宋文坛:《话语的修辞、变异及重构:新时期初期文学话语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8页。
    ①张承志:《黑骏马》,《中国百年文学经典文库(1949-1995)》中篇小说卷3,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第308页。
    ①铁凝:《永远有多远》,《铁凝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17、41页。
    ①池莉:《烦恼人生》,《烦恼人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51页。
    ②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第二版(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1、452页。
    ①方方:《风景》,《方方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方方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①王朔:《刘慧芳》,《橡皮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4、395、425、385页。
    ②虹影:《英国情人》,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①棉棉:《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页。
    ①棉棉:《啦啦啦》,《“七十年代以后”小说选(上):纸戒指》,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54页。
    ②丁帆:《<成长如蜕>读札》,《枕石观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261页。
    ①棉棉:《我们的糖是痛苦和垃圾》,《南方周末》2000年6月2日。
    ②棉棉:《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①蔡翔:《主体性的衰落》,《文艺争鸣》1994第6期。
    ①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页。
    ②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页。
    ③波林·罗丝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④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0页。
    ①余华:《兄弟》下部,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344、342页。
    ①张悦然:《葵花走失在1980》,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①张悦然:《誓鸟》,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①李傻傻:《红X》,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②郭彩侠、刘成才:《一代人的写作伦理:80后作家的美学症候和精神叙事轨迹》,《文艺争鸣》20011年第11期。
    ③韩寒:《像少年啦飞驰》,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④韩寒:《长安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182页。
    ①韩寒:《一座城池》,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②韩寒:《三重门》(节选),《中文自修》1999年第12期。
    ①潘晓凌等:《父母皆祸害?》,《南方周末》2010年7月8日。
    ②王朔:《动物凶猛》,《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第十一集中篇小说卷三,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663页。
    ①方生:《后结构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②朱迪丝·维尔斯特:《必要的丧失》,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3页。
    ①张永禄:《青春的焦虑——“80后”小说的成长主题分析》,上海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春树:《北京娃娃》,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②张永禄:《青春的焦虑——“80后”小说的成长主题分析》,上海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68页。
    ②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页。
    ①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黄昏里的男孩》,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①孙睿:《草样年华》,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②麦基编:《思想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93页。
    ①赵延:《韩寒:我被<时代>骗了》,《上海青年报》2004年2月12日。
    ②郭敬明:《飞翔在文字里,渐渐长大》,《新作文》(初中版)2005年第Z1期。
    ①张永禄:《“叙事语法”:小说类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时代文学》2008年第5期。
    ①富立友:《知识视角的组织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
    ①李心田:《闪闪的红星》,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页。
    ②徐光耀:《小兵张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年版,第4页。
    ①《大量出版、出版、发行少年儿童读物》,《人民日报》1955年9月16日社论。
    ①柳青:《创业史》第一部,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第15页。
    ①赵树理:《登记》,《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89页。
    ②赵树理:《登记》,《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87、188页。
    ①徐光耀:《小兵张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年版,第4、74页。
    ②曾杰、张树相:《社会思维学》,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9、210、211页。
    ①梁斌:《红旗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19页。
    ②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52页
    ③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416页
    ④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383页。
    ①拉康:《拉康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②拉康:《拉康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475页。
    ①拉康:《拉康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②波微:《拉康》,昆仑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
    ③高宣扬:《当代法国哲学导论》上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6页。
    ①徐友渔:《他们为什么不忏悔?》,《与时代同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1页。
    ①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①卢新华:《伤痕》,《细节》,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197页。
    ①毕飞宇:《平原》,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315页。
    ②虹影:《饥饿的女儿》,北京十月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①南帆:《现代主义、现代性和个人主义》,《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书系南帆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①王小波:《黄金时代》,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②王小波:《黄金时代》,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③毕飞宇:《平原》,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272、255页。
    ①卢新华《伤痕》,《细节》,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
    ①虹影:《饥饿的女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64、266页。
    ①陈染:《私人生活》,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59、60页。
    ①池莉:《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中国文学年鉴2002》,中国文学年鉴社2003年版,第141页。
    ①池莉:《不谈爱情》,《烦恼人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85、86、66、67、73页。
    ①毕飞宇:《那个夏季那个秋天》,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页。
    ①叶弥:《成长如蜕》,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①王朔:《刘慧芳》,《橡皮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1页。
    ①毕飞宇:《平原》,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3、63、264页。
    ①泰勒:《现代性之隐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①韩寒:《韩寒五年文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8年版,第248页。
    ②孙睿:《草样年华》,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③张悦然:《赤道划破城市的脸》,《文苑》2005年第8期。
    ①春树:《北京娃娃》,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①王涛:《代际定位与文学越位——“80后”写作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130页。
    ②昌咏:《论李傻傻的<红X>》,《文学报》2005年4月8日。
    ③苏童:《南方的堕落》,《少年血》,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7页。
    ①苏童:《刺青时代》,《少年血》,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5、156、157页。
    ②仵从巨:《叩问存在——米兰·昆德拉的世界》,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页。
    ①莫言:《她的姿态,她的方式——张悦然<樱桃之远>序》,《文学新书评2004—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
    ②沈浩波:《盲目而奋不顾身》,《北京娃娃》,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228页。
    ①张静:《李傻傻:爱情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西安晚报》2004年8月10日。
    ①梅子涵等:《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新蕾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
    ②福柯:《重新评价启蒙》,陈雪虎主编《人与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06页。
    ③转自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页。
    ①安托瓦纳·贡巴尼翁:《现代性的悖论》,《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页。
    ①郑静:《青春电影的成长道路》,《电影评介》2007年第5期。
    1.[美]吉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美]米勒.文学死了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德]海德格尔.路标[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
    6.[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7.[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9.[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
    10.[英]特里伊格尔顿.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南京:江苏11.教育出版社,2006.
    12.[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4.
    13.[法]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14.[匈]格奥尔格·卢卡奇.卢卡奇早期文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5.[俄]科恩.自我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16.[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7.[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18.[美]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9.[奥]弗兰克尔.人生的真谛[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20.[奥]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1.[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2.[美]爱德华·赛义德.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3.[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A].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4.[英]培根.培根论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5.[美]赫舍尔.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26.[美]舒尔兹.成长心理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7.[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8.[捷]米兰昆德拉.玩笑[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0.
    29.[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0.[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
    31.[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3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3.[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4.[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5.[美]乔纳森卡勒语.转引自马克昂热诺等主编.问题与观点[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36.[美]L.弗雷罗恩.从弗洛伊德到荣格——无意识心理学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37.[美]波林罗丝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38.[美]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9.[德]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40.[德]罗姆巴赫.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41.[德]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翻译文出版社,1985.
    42.[英]J.C.考尔曼.青春的本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43.[俄]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44.[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45.[俄]巴赫金.小说理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6.[俄]巴赫金.马克思语言析学的道路.巴赫金文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47.[罗]F.马赫列尔.青年问题与青年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48.[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9.[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二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50.[法]格雷马斯.论意义(上下册)[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2005.
    51.[法]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2001.
    52.[俄]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3.[俄]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4.[瑞士]C·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55.[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5.[美]阿玛斯.自我的真相[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7.
    57.[美]罗丽莎.另类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8.宗白华.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59.王涛.代际定位与文学越位——“80后”写作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
    60.刘晓枫.拯救与逍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1.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2.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3.梁启超.论小说和群治之关系.梁启超文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64.梁启超.自由心影录——梁启超散文精品[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
    65.钱理群.钱理群文选——拒绝遗忘[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66.卢敏.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类型研究[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7.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8.申丹等.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9.吴培显.当代小说叙事话语范式初探[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0.陈宏.中国小说理论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71.吴士余.中国小说思维的文化机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72.叶舒宪主编.文学与治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73.叶舒宪主编.文学与人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4.冯川.文学与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75.耿占春.叙事美学:探索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76.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7.林方主编.人的潜能与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78.欧阳谦.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解放[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79.王晓华.个体哲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80.张文喜.自我的建构与解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1.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82.凌志军.成长:微软小子的教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83.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84.胡怀琛.中国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85.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6.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7.吴福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8.钱理群.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四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9.洪子诚.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0.李树.中国科举史话[M].齐鲁书社,2004.
    91.张仁善.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
    92.周德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93.袁鼎生主编.教育审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4.王建军,薛卫东.中国教育管理史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5.尹新德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C].第四册.清代部分.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
    96.龚友明主编.中国古代教育法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97.曹涛.红楼梦与教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98.潘寂.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99.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0.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01.隋树森编.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102.浦卫忠.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一一历代少儿启蒙教育方法[C].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
    103.苗春德主编.宋代教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104.顾明远主编.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05.陈东原.中国科举时代之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106.[美]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7.[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08.[法]拉康.拉康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109.[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1.[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引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邵燕君.“美女文学”现象——从“70后”到“80后”[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
    4.李学武.蝶与蛹——中国当代小说成长主题的文化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刘广涛.百年青春档案——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主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王彬彬.一嘘三叹论文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7.雷达.我看80后的精神追求[A].当前文学症候分析[C].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8.仵从巨.叩问存在——米兰昆德拉的世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9.孟繁华.艰难时世的感伤.序言[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10.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1.叶庭芳.论卡夫卡[C].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8.
    12.张国庆.“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3.樊国宾.主体的生成——50年成长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14.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5.林薇.清代后期的世情小说[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16.王增斌.明清世态人情小说史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
    17.李延年.《歧路灯》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18.陈文新.中国笔记小说史[M].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
    19.芮渝萍.美国成长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0.孙昌建.成长电影[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1.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2.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话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3.潘一禾.故事与解释:世界文学经典通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4.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26.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M].北京:金星出版社,2006.
    27.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8.许志英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9.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0.何员外.那么红——青年作家的自白[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31.诸子.穿越郭敬明:独一代的想象森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2.王裕如.不安的太阳——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心理探索[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