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与突围—70后诗群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朦胧诗落潮之后,继而崛起的第三代诗歌、后朦胧诗或知识分子写作以及民间立场等使得诗坛陷入一片众声喧哗中。1999年坚持民间立场的诗人与知识分子写作的诗人相聚北京展开讨论,这次会议结束后之后各种潜在的声音相继浮出水面,开始在诗坛中争取自己的位置。在这种背景下,70后诗人应运而生。他们自一出场就备受瞩目,尤其是“70后”这一命名本身更是引发了诗坛的质疑、批判。不管是以何种方式登上诗歌的舞台,作为一种诗学现象70后诗群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功地完成了自我的推销,坐上了自己的位置,开始书写属于70后一代人的历史。综观他们的诗歌创作,70后诗人所接受的诗歌谱系学的影响不尽相同。本文主要通过对不同诗歌谱系的解读来深入探究整个70后诗群的创作概况,并对其于诗歌的价值以及在诗坛上的位置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反思。
     从总体上看,70后诗人主要延续了三种诗歌路径:朦胧诗——后朦胧诗或知识分子写作;第三代诗——民间立场包括下半身在内;混合型写作及摇摆状态。以胡续冬、姜涛、冷霜等为代表的学院派秉承了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讲究语言和规范秩序性。或戏谑,或严谨,既有属于朦胧诗的贵族情结和强烈的抒情性,同时又有着知识分子写作所标举的反思质疑精神和西方文化资源的介入。
     70后诗人面临着一个日渐涣散和个人化的时代,“无背景无意义”成为他们的主要创作现实。很大一部分诗人沿着第三代诗人所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行,调侃与解构成为其创作的主要表现方式。坚持民间立场的诗人消解掉历史和意义,运用口语写作大胆地调侃现实。这一部分诗人强调的是写作中的日常经验,另一部分诗人则继续深化,强调日常经验中的身体经验,贴近人的本真状态,即下半身写作。
     70后诗群的另外一支是处于摇摆中的诗人。这些诗人的代表作品其特征亦是摇摆状态,既有知识分子写作,同时又有民间立场,诗歌成为一种混合及杂糅体,呈现出一种独立的品质。
     70后诗人通过对以往的诗歌传统的继承和改造,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诗歌道路,他们的诗歌创作也因此而体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也正是因为它的丰富复杂性,才使得70后这个庞大的诗群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在诗歌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70后有着共同的成长和教育背景,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则表现为相似的生命体验。理想主义和商业社会的双重冲击,农耕文明与后工业社会的冲突,使行走在路上的一代人陷入难以超越的尴尬与焦虑之中,表现在诗歌中则是荒凉与落寞,以及不可避免的异乡情结。然而,一味地暴露与宣泄使得诗歌的诗性精神受到严重的损伤。诗性的复归是人类精神家园建设的必不可少的存在物,没有诗性,人类将无法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因此,如何建构诗性主体也成为70后无法回避的问题。
After the Obscure Poem, the third generation, Intellectuals and the folk position appeared in the field of poetry. After the Panfeng debate, different voices have contested their position. In this context,70'poets have grown up, and their title also has been challenged. No matter how they appeared, as one of the poetics,70'poets has caused wide concern, succeeded in self-marketing, and rewritten its history. Tracing back to their poetic, there are no united decision declaration, and 70'poets accepted different genealogical-influences. This thesis will speculate on the 70'poems and exam the whole value as well as their position in poets.
     on the whole,70' poets has held on three poem paths:Obscure Poem——Post Obscure Poem——Intellectuals; the third generation——the folk position include body poetic; hybrid poetic. Academism has taken consciousness of Intellectuals, paid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artistry of the language. Their poems had intense aristocratic temperament, and also Criticism of Intellectuals, Hesperian culture.
     70'poets have been faced with Individual times, and their background is "no meaning or Background". A great many poets succeeded to the creation path of third generation poets, and deconstruction has became their expression way. The poets rejected history and meaning, ridiculed reality by spoken language. These poets insisted on daily experience, but other poets insisted on body experience, back to the essence of human.
     The third path is hybrid poetic. The works of these poets included intellectuals and the folk position poetic. Poem had been miscellaneous mixed, presented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
     70'poets carry down and develop poetic tradition, and work up their own route. Their poems have shown different styles. Because of their rich or complex features,70' poets have found its voice in the field of poetry. The poets have the same background, so in their creation of poetry it is marked by the same Life experience. The conflict between ideal and secular society made poets immersed in anxiety. And in their poems it has been wild and emptiness, also with stranger complex. Exposure and catharsis poisoned their poeticism. The regression of poeticity is required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Shalimar spirit. If there is no poeticity, there will also no poetic habitation. So, the construction of poeticity subject is the question that 70' poets can't slide over.
引文
①孙基林:《崛起与喧嚣——从朦胧诗到第三代》,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60页。
    ②孙基林:《崛起与喧嚣——从朦胧诗到第三代》,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60页。
    ③孙基林:《崛起与喧嚣——从朦胧诗到第三代》,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60页。
    ①西川:《答鲍夏兰·鲁索四问》//西川著:《大意如此》,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45页。
    ②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花城》1994年第5期。
    ③于坚:《何谓日常生活——以昆明为例》,《青年与社会》2010年第3期。
    ④周新寰:《从“盘峰论争”看中国新诗的发展现状——试析“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立场”》,中国文学网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9393
    ①黄礼孩:《一代人的诗歌演义》//黄礼孩编:《70后诗人诗选》,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②敬文东:《可疑的第四代诗人》,诗观点文库http://www.poemlife.com/Wenku/wenku.asp?vNewsId=110
    ③引自霍俊明:《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④胡续冬等:《四人谈话录》//西渡、王家新编:《访问中国诗歌》,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1页。
    ①金浪:《“80后”诗歌的谱系与身份焦虑》,《中文诗歌信息网》2006年3月21日。
    ②于坚:《当代诗歌的民间传统》,《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4期。
    ①黄礼孩:《70后:一个年轻的诗歌流派》//康城等编:《70后诗集》,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霍俊明:《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③胡续冬等:《四人谈话录》//西渡、王家新编:《访问中国诗歌》,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页。
    ④胡续冬等:《四人谈话录》//西渡、王家新编:《访问中国诗歌》,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
    ①于坚:《何谓日常生活——以昆明为例》,《青年与社会》2010年第03期。
    ①阿翔:《暄哗·稳重·进行——论“70后诗歌”》,《汉诗发展资料》总第二期理论专号。
    ①一行:《词的伦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②一行:《涮的伦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①沈浩波:《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杨克主编:《中国新诗年鉴2000》,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第546页。
    ②沈浩波:《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杨克主编:《中国新诗年鉴2000》,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第544页。
    ③南帆:《身体的叙事》//汪民安主编:《身体的文化政治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6页。
    ①朵渔:《我现在考虑的“下半身”——并非对某些批评的回应》//杨克主编:《中国新诗年鉴2000》,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第564页。
    ②《朵渔:有故乡的人》,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cc3b70100ip09.html
    ①刘波:《在自由、爱与悲悯中落笔——论朵渔及其诗歌》,刘波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 4006bacd010012li.html
    ②沈浩波:《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杨克主编:《中国新诗年鉴2000》,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第546页。
    ①葛红兵、宋耕:《身体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04页。
    ①胡续冬:《北大诗歌在90年代》//谢冕等主编:《诗探索1999年第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①胡续冬等:《四人谈话录》//西渡、王家新编:《访问中国诗歌》,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2页。
    ①胡续冬等:《四人谈话录》//西渡、王家新编:《访问中国诗歌》,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5页。
    ①西渡、郭骅编:《先锋诗歌档案》,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②西渡、郭骅编:《先锋诗歌档案》,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③王东东:《文本化、自然和人:当代诗中的情感教育——试论姜涛的诗歌写作》,《诗探索》2008年第1期。
    ④西渡、郭骅编:《先锋诗歌档案》,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①西渡、郭骅编:《先锋诗歌档案》,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①张洁宇:《姜涛:诗歌写作的慢跑者》,《文艺争鸣》2008年第6期。
    ②霍俊明:《霍俊明诗歌及诗观》,《诗选刊》2009年第12期。
    ③燎原编著:《一个诗评家的诗人档案》//黄礼孩编:《诗歌与人》2005年第4期。
    ①孙磊.《窄门—获奖演说词》//黄礼孩卜编:《柔刚诗歌奖专号1992-2006诗歌与人》,第70页
    ②孙磊:《窄门—获奖演说词》//黄礼孩主编:《柔刚诗歌奖专号1992-2006诗歌与人》,第70页。
    ③孙磊:《朗诵》//孙磊著:《演奏——孙磊诗集》,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7页。
    ①一行:《朗诵,或显现的声音》//《词的伦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①梦亦非,广子记录整理:《我们写自己的历史——2008中国70后诗歌论坛发言实录》,《在场网刊创刊号》2009。
    ①Solomonjq《天涯杂谈——“70年代人”成长史》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6fc9f01000868.html
    ②霍俊明:《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①阿翔:《喧哗·稳重·进行——论“70后诗歌”》,《汉诗发展资料》总第二期理论专号。
    ①霍俊明:《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②谢有顺:《乡愁、现实和精神成人——论新世纪诗歌》,《文艺争鸣》2008年第6期,第26页。
    ③陶东风主编:《文艺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0页。
    ①转引自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7页。
    ②转引自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页。
    ③胡续冬等:《四人谈话录》//西渡、王家新编:《访问中国诗歌》,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1页。
    ①世宾:《梦想及其通知的世界——“完整性写作”的诗学原理》,2005年版,第45页。
    ②世宾:《梦想及其通知的世界——“完整性写作”的诗学原理》,2005年版,第45页。
    ③《诗镜发刊词》,第56页。
    ④黄礼孩:《我和<诗歌与人>》//《午夜的孩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负。
    ①黄礼孩:《我对命运所知甚少·前言》,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
    ②转引自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8贝。
    ③黄礼孩:《午夜的孩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①转引马知遥:《刺探黄礼孩的隐秘世界——阅读<我对命运所知甚少>》,《诗林》2005年第3期。
    ②黄礼孩:《午夜的孩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页。
    ①燎原:《2005中国诗歌年代大展特别专号·黄礼孩诗歌及点评》
    ②世宾:《梦想及其通知的世界——“完整性写作”的诗学原理》,2005年版,第52页。
    ①霍俊明:《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广西帅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8负。
    ②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①刘继明:《相对主义时代的写作》,《长江文艺》1998年第5期。
    ①孙基林:《叙述的诗性如何成为可能》,《山东文学》2011年第1期。
    ②孙基林:《叙述的诗性如何成为可能》,《山东文学》2011年第1期。
    ①安石榴:《我们写自己的历史》//《2008中国70后诗歌论坛发言实录》
    ②黄礼孩:《70后:一个年轻的诗歌流派》//康城、黄礼孩等编《70后诗群》,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①育邦:《我们写自己的历史》//《2008中国70后诗歌论坛发言实录》
    ②冯至:《里尔克——为10周年祭日作》//《冯至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2-483页。
    ③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l阐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6页。
    1、孙基林:《崛起与喧嚣——从朦胧诗到第三代》,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版。
    2、西川著:《大意如此》,湖南文艺出H版社1997年版。
    3、康城等编:《70后诗集》,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
    4、黄礼孩编:《’70后诗人诗选》,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
    5、霍俊明:《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西渡、王家新编:《访问中国诗歌》,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一行:《词的伦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8、杨克主编:《中国新诗年鉴2000)),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
    9、汪民安主编:《身体的文化政治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葛红兵、宋耕:《身体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11、孙磊著:《演奏——孙磊诗集》,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12、王朔:《动物凶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陶东风主编:《文艺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15、世宾:《梦想及其通知的世界——“完整性写作”的诗学原理》,2005年版。
    16、黄礼孩:《午夜的孩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
    17、黄礼孩:《我对命运所知甚少·前言》,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
    18、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20、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冯至:《冯至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2、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版。
    23、谢冕等主编:《诗探索1999年第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花城》1994年第5期。
    25、于坚:《何谓日常生活——以昆明为例》,《青年与社会》2010年第3期。
    26、于坚:《当代诗歌的民间传统》,《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4期。
    27、阿翔:《喧哗·稳重·进行——论“70后诗歌”》,《汉诗发展资料》总第二期理论专号。
    28、燎原编著:《一个诗评家的诗人档案》//黄礼孩编:《诗歌与人》2005年第4期。
    29、谢有顺:《乡愁、现实和精神成人——论新世纪诗歌》,《文艺争鸣》2008年第6期。
    30、马知遥:《刺探黄礼孩的隐秘世界——阅读<我对命运所知甚少>》,《诗林》2005年第3期。
    31、燎原:《2005中国诗歌年代大展特别专号·黄礼孩诗歌及点评》。
    32、黄礼孩主编:《柔刚诗歌奖专号19922006诗歌与人》。
    33、刘继明:《相对主义时代的写作》,《长江文艺》1998年第5期。
    34、梦亦非,广子记录整理:《我们写自己的历史——2008中国70后诗歌论坛发言实录》,《在场网刊创刊号》2009。
    35、周新寰:《从“盘峰论争”看中国新诗的发展现状——试析“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立场”》。
    36、敬文东:《可疑的第四代诗人》,诗观点文库。
    37、金浪:《“80后”诗歌的谱系与身份焦虑》,《中文诗歌信息网》2006年3月21日。
    38、孙文波:《胡续冬诗歌印象》,诗观点文库。
    39、王昭荣:《以诗歌的名义行吟江湖——<诗江湖·2001网络诗歌年选)评介》,王昭荣文艺评论辑·黑颈鹤保护网。
    40、刘波:《在自由、爱与悲悯中落笔——论朵渔及其诗歌》,刘波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06bacd0100121i.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