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小说的人道主义情怀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文革”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文学经历了一个凤凰涅槃般的过程,在逐步摆脱了与政治的不正常关系后,文学界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百花盛开。在这个过程中,作家们敏感的把握到了民族的神经,在反思历史与探索未来的过程中逐步找到了文学的精髓,打破了以往的文学表现模式,将“人”还原,用文学来反映“人”,表现“人”,希望用文学的发展来为“人”的发展服务。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尤其是小说中,或隐或现的总是有着一条“人”的发展踪迹,从“人”的觉醒到“人”的反思,从“人”的苦闷到“人”的叩问,从“人”的放纵表现和批判到“人”的自我实现,这里面始终贯穿的是作家们那种人道主义情怀。
     文章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单介绍文学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及其在现代中国的发展。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从宏观的“人”的觉醒与反思的角度来看人道主义情怀的的蓬勃发展;第二章和第三章侧重于从具体的“人”的追问与探寻中来寻觅人道主义的新发展。结语部分将20世纪90年代以及新世纪以来文学中人道主义的延续做了一个简短的概述。文学是人学,文学对人的关心与呵护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不管时光如何变换,文学永远彰显一种人道主义情怀。
From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mid of 1970s to late 1980s, Chinese literature underwent a process of rebirth. After breaking away from politics step by step, the literature saw in a real world of flowers in blossom, which actually belongs to literature itself. In that process writers sensitively touched the nation's nerves, and found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by reflecting on the history and exploring the future. By breakinge previous modes of literary expression, they also made the "human" restored, mirror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human" through literature and hoping to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give service to that of "human".Thus, a "human" development trail loomed in literary works, especially in novels, of that period. From "human" awakening to "human" reflection, from anguish to inquiry, from indulgence to self-realization, there is consistently a kind of humanitarian feelings through the works of the writers.
     This thesis is made up of introduction,body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briefly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umanism. The body includes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focuses on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itarian feel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cro-"human" awakening and reflection; the second and third part pays much attention to questioning and exploring new developments on basis of a specific subject, "human". The Conclusion makes a brief overview about the humanitarianism of the 1990s and the new century.
     Literature is a human science, whose concern and care to "human"should be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No matter how the age changes, literature will always show a humanitarian feelings.
引文
①杜书瀛主编,钱竞、王飙著:《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一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②杜书瀛主编,钱竞、王飙著:《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一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页。
    ①《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版,第204页。
    ②转引自刘卫国:《中国现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研究》,岳麓书社,2007版,第13页。
    ③周作人:《文学与生活》,《平民文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版,第6页。
    ④同上。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版,第870-871页。
    ②巴人:《论人情》,《新港》1957年底1期。
    ③同上。
    ④钱谷融:《当代文艺问题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①《一九七八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作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35页。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①转引自梁云云,贾自强:《张贤亮创作新解》,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②张贤亮:《满纸的荒唐言》,《飞天》,1981年第3期。
    ①《张贤亮选集》(二),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648页。
    ②《张洁研究专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22页。
    ①《张洁研究专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24页。
    ②巴金:《<探索集>后记》,《随想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①《张洁研究专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141页。
    ②姚鹤鸣:《在历史的秋千架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15页。
    ③蔡世连:《走向中和》,新星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149页。
    ①转引自《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6页。
    ①张承志:《<黑骏马>写作之外》,转引自郑万鹏《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99)》,华夏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19页。
    ②转引自《张洁研究专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页。
    ③《张洁研究专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①马春花:《被束缚与反抗——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论》,齐鲁书社,2008.1版,第103页。
    ②赵华、刘新生:《王安忆创作的生命意识》,《齐鲁学刊》,2004年第5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0页。
    ①梁小娟:《新时期女性小说中性爱观的嬗变》,《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②同上。
    ①周作宇:《文化与人的互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①雷达:《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
    ②季红真:《关于人类学理论批评》,《文艺报》,1987年11月14日。
    ①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四期。
    ②同上。
    ③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文艺报》1985年7月13日。
    ④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第386页。
    ⑤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①同上。
    ②阿城:《话不在多》,《文汇报》,1985年4月22日。
    ③王安忆:《归去来兮》,《文艺研究》,1985年第1期。
    ①吴义勤主编:《王安忆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87页。
    ②吴义勤主编:《王安忆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87页。
    ①汪曾祺、施叔青:《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上海文学》1988年底4期。
    ②同上。
    ①《使这个世界更诗化》,《汪曾祺文集》第6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页。
    ②卢军:《汪曾祺小说创作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253页。
    ③《野人的执着》,《汪曾祺全集》第5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9页。
    ①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底5期。
    ①洪治纲:《永远的质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74页。
    ②马原:《阅读大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2月版,第246页。
    ③转引自吴义勤:《极端的代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新潮小说观念革命之反思》,《花城》,2004年第6期。
    ①参见《旋转的文坛——“现实主义与先锋文学”研讨会纪要》,《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
    ①易文翔、残雪:《灵魂世界的探寻着——残雪访谈录》,《小说评论》2004年4月。
    ②徐玲:《生存困境的追问——轮残雪小说的焦虑情绪》,《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③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272页。
    ①吴义勤:《极端的代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新潮小说观念革命之反思》,《花城》,2004年第6期。
    ②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年第5期。
    ③同上。
    ①王金霞:《坚守与背离——试论先锋小说在1990年代的精神取向》,《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3月。
    ②樊星:《人性恶的证明——余华小说论(1984-1988)》,《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2期。
    ③郑成志:《论余华小说写作中生存意识取向及其流变》,《龙岩师专学报》,1999年3月。
    ④樊星:《人性恶的证明——余华小说轮(1984-1988)》,《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2期。
    ①王金霞:《坚守与背离——试论先锋小说在1990年代的精神取向》,《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3月。
    ②余华:《<活着>前言》,《余华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293页。
    ③苏童:《关于写作姿态的感想》,《时代文学》2003年第1期。
    ①谭嘉:《作家苏童谈写作》,《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底5期。
    ②鲍桑葵:《美学史》,转引自丁帆《文学的玄览》,北京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450页。 ①易文翔、残雪:《灵魂世界的探寻者———残雪访谈录》,《小说评论》2004年第4期。
    ②谢廷秋:《以精神抗击不幸》,《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③张岱年:《中国哲学关于终极关怀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三期第95-97页。
    ①余华:《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与作家杨绍斌的谈话》,《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底1期。
    ②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文学评论》1994年底3期。
    ③吴义勤主编:《余华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版。
    ①管宁:《人性视角:新写实小说的价值重估》,《浙江学刊》,2001年底5期。
    ②洁泯:《关于“新写实小说”》,《文汇报》,1991年7月27日。
    ③张韧:《生存本相的勘探与失落——新写实小说的得失论》,《文艺报》,1989年5月27日。
    ①转引自王万森、吴义勤、房贤福主编:《中国当代文学50年》,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页。
    ①童娟:《新写实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情怀》,《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底2期。
    ②转引自余昌谷:《当代小说家群体描述》,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③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转引自《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四部,杜书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67页。
    ①南帆:《新写实主义幻觉》,转引自《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孔范今,施战军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页。
    ②王干:《近期小说的后现实主义:叙事的倾向》,《北京文学》,1989年底6期。
    ③鲁迅:《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④管宁:《人性视角——新写实小说的价值重估》,《浙江学刊》,2001年底5期。
    ①王干:《三X与一个作家》,《狗日的粮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37页。
    ②王干:《三X与一个作家》,《狗日的粮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页。
    ③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页。
    ①张光芒:《“新启蒙主义”:前提、方法与问题》,《人文杂志》,2005第1期。
    ②同上。
    ①张利红:《新写实小说的亲和力》,《文艺报》2008年2月15日。
    ②谢有顺:《文学身体学》,《花城》,2001年底6期。
    ③同上。
    ④同上。
    ⑤谢有顺:《从世俗中来,到灵魂里去》,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⑥谢有顺:《从世俗中来,到灵魂里去》,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①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7-308页。
    ②王尧、林建法主编:《于坚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页。
    ③仇敏:《诗性主体·身体主体·消费主体》,《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①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页。
    ①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路》,文汇出版社,1996年2月版。
    1.孔范今、施战军主编:《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上、中、下),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杜书瀛、钱竞主编:《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郑万鹏:《中国当代文学史》,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4.赵勇编:《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陈晓明:《批评的旷野》,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
    6.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与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陶东风:《社会理论视野中的文学与文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谢有顺:《从世俗中来,到灵魂里去》,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万宁、陈剑澜主编:《中国文艺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朱立元主编:《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概况的调查报告》,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1.畅广元:《文艺学的人文视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洪子成:《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王政、何平编:《苏童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吴义勤主编:《余华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5.吴义勤主编:《王安忆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6.刘卫国:《中国现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研究》,岳麓书社,2007年版
    17.王铁仙:《新时期文学二十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8.毕光明、姜岚:《虚构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9.於可训、张园编:《传承与创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蔡世连:《走向中和》,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21.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2.朱栋林、范培松主编:《中国雅俗文学研究》,上海三联书社,2007年版
    23.刘锋杰:《人的文学及意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4.鲁枢元:《苍茫朝圣路》,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5.康渝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理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6.唐雄山:《人性平衡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王安忆著、孔庆东主编:《酒徒》,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8.马春花:《被敷与反抗——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论》,齐鲁书社,2008年版
    29.杜丽燕:《人性的曙光——希腊人道主义探源》,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30.钱谷融:《当代文艺问题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孔范今、施战军主编:《莫言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32.洪治纲:《永远的质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李建军、邢小利选编:《莫言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35.王达敏:《余华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6.何火任编:《张洁研究专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7.马原:《阅读大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8.姚鹤鸣:《在历史的秋千架上——中国新时期文学回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9.姚鹤鸣:《世纪之交的足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0.吴炫:《穿越中国当代文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7年版
    41.王万森、吴义勤、房贤福主编:《中国当代文学50年》,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拉曼.塞尔登、彼德.维德森、彼德.布鲁克著,刘象愚译:《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阿肖克.高勒克里:《人性的思考》,王鹭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44.科里斯.拉蒙特:《人道主义哲学》,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45.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47.保罗·库尔兹编著肖峰等译:《21世纪的人道主义》,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48.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49.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50.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