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荆公体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王安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伟大的政治改革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独树一帜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开一代风气的诗坛巨匠。他的文学才能历来备受赞扬,就连他的政敌也对他个文学艺术成就称赞有加,特别是对其诗歌评价甚高,宋代著名史学家李壁曾为王安石诗歌作注解,近代梁启超为王安石立传,并对其文学与诗歌成就给予肯定。建国以来,王安石诗歌作品更加受到重视,研究者更是络绎不绝,研究成果甚丰,对王安石诗歌艺术特色有了深刻而准确的把握。
     笔者认为,对于王安石这样一位诗坛巨擘来讲,当前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特别是对“荆公体”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对“荆公体”的内涵的认识存在争议,主要有文章风格说、晚期绝句说、诗歌风格说、集句诗体说等四种观点。笔者认为,所谓“荆公体”就是对王安石诗歌艺术特征的指称,是对其诗歌艺术特质和风格的总体概括,而非单纯指晚期绝句、晚期诗歌或集句;既包括艺术风格、表现技巧,也包括思想内容,而非单纯指形式或内容。王安石诗歌文体数变,风格多样,多样化与个性化并存,但是,工巧、奇崛、深婉的风格贯穿王安石诗歌创作始终,王安石诗歌合理地解决了工巧与自然、平淡与奇崛、浅易与深婉、质朴与精雅、闲淡与悲壮的矛盾,将这些诗歌风格有机地揉和到一起,寻找到了这些矛盾风格的最佳结合点,产生了不同于东坡体、山谷体、诚斋体的艺术特质,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荆公体”。
     本文希望通过对“荆公体”的研究,探讨王安石诗歌艺术特色,分析王安石政治变法、经学思想、禅宗老庄等对其诗歌创作影响,对王安石其人、其学、其诗乃至整个宋代的诗歌发展和文化变迁,获得一个更加全面与清晰的把握。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王安石在理趣、诗歌技法、以才学入诗、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以俗为雅、营造意境等方面的发展及影响,形成对“荆公体”的总体认识。本文对“荆公体”的研究,既是对王安石诗歌艺术特色研究的一种拓展与深入,同时也是对宋代诗歌尤其是北宋诗歌艺术发展脉络的分析,来进一步展示宋调的形成过程,探讨宋诗对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所作出的成绩和贡献。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力求既注重材料的搜罗与考辨,不作无根之空谈;也注重义理的发挥与文学规律的探索。
     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原因、目的和意义。其一,体派的繁荣是宋代诗坛的重要现象,从体派角度入手是研究宋代诗歌的崭新视角,对宋代诗歌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二,王安石诗歌开启宋代诗歌新面目,对宋调的形成和发展承上启下,在宋代诗歌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三,当前学界对王安石诗歌研究有待深入,特别是对“荆公体”的认识存在争议,亟需进一步厘清,从而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宋诗的风格流变以及诗歌发展演进过程,对梳理诗歌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介绍了当前王安石诗歌研究概况,特别是对“荆公体”研究的概况;对“体”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分析阐释,为下文分析“荆公体”奠定理论基础。
     正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阐述“荆公体”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北宋诗坛思潮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规律;阐述王安石的生平经历和学术思想;分析王安石的诗学观,探寻“荆公体”产生的根源。
     第二章:考察王安石诗歌中对仗、用典等艺术技巧的使用及特点,同时将其集句诗作为特例,分析其集句诗中的对仗和用典艺术,展示其诗歌工巧、典雅的个性化特征。
     第三章:探讨王安石诗歌创作实践中对自然美与奇崛美并重的追求,分析其诗歌如何创意生新,如何不落俗套、脱去陈言,如何调合“奇崛”和“平淡”两种截然相对的风格,展示其平淡中见出硬语雄奇之美、自然中见出奇崛之美的个性化特征。
     第四章:探究“悲壮之气”是蕴含贯穿王安石诗歌的一种精神面貌,是形成王安石深婉含蓄诗风的重要原因,从托物咏志、意境浑然和禅思禅趣三个方面,分析其诗歌中深隐曲折的描写手法,探讨其含蓄蕴藉、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展示其深婉的个性化特征。
     本文之创新与意义:
     第一,本文从“体”的角度,对王安石诗歌艺术进行分析和阐释,深入探讨和研究了王安石诗歌的艺术特色,丰富和深化了当前王安石诗歌研究理论成果,这是当前宋代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思路;
     第二,本文以考察“荆公体”为背景,对王安石的诗学观进行了梳理与阐述,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有所创新,如:王安石既强调诗歌的经世致用功能,同时也注重诗歌的艺术形式;王安石前后期诗歌理论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王安石诗歌创作讲究“法度”,重视诗歌艺术的“中和之美”,追求“浑然天成”的完美艺术境界。
     第三,本文通过对“荆公体”的分析与阐述,对“荆公体”的内涵和王安石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荆公体”是王安石诗歌艺术特质的指称,而非集句诗;“荆公体”的艺术的特质主要体现在王安石诗歌的工巧、奇崛、深婉等方面;“荆公体”的风格是连贯的、持续的,而非仅局限于晚年;“荆公体”是王安石诗歌思想性、抒情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
     第四,本文通过对“荆公体”的研究,在对诗歌艺术特色的解读中深化了对王安石诗歌的认识;并以“荆公体”研究为个案来审视宋代诗歌发展中的一些规律性现象,揭示宋调产生、发展和成熟的历程。
Wang Anshi is not only a great political reformer and thinker 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 but also a unique litterateur,one of the Eight Major Schools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and the great master who created a new generation of poetry. His literary talent has always been appreciated,and even his political opponents had to recognize his literary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s,especially his poetry. It can be said that Wang Anshi's poetry has been the world's attention for a long time. Since the famous historian Li Bi commented on his poems in the Song Dynasty.In mordern times, Liang Qichao wrote biography of Wang Anshi, affirming his literary and poetic achievements. Since liberation, more and more scholars hav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Wang's poems and they have got great achievements and had a deep and clear understanding of Wang's artistic features.
     However, I believe that, for such a poetry giant as Wang Anshi, the current study, especially "Wang Jinggong style", is insufficient has not penetrated deeply. There are still disputes about the connotation of "Wang Jinggong style", including four theories, namely articles' style theory, later couplets theory, poetic style theory and centonical poems theory.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 so-called "Wang Jinggong style" refers to Wang Anshi's poetic artistic features, generalizing his poetic particularity and style rather than later Quatrain, poetry or cento only, not only about his artistic style, presentation technique but his thoughts rather than form or content only.In spite of Wang's varied styles and his possession of diversification and individuation, the style of exquisiteness, peculiarity and circumbendibus runs through Wang's poetic creation, which reasonably resolves the contradictions of exquisiteness and naturalness, wateriness and peculiarity, superficialness and circumbendibus, plainness and elegance, insipidity and solemness. He mingles these styles up, finds their best bounding point and produces his artistic feature which distinguishes from Dongpo Style, Valley Style and Chenzhai Style, and forms his unique Jinggong Style.
     Prolegomenon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ason,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and the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Wang Anshi's poetry,especially the study of "Wang Jinggong style" and analyzes and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and definition of "style" and establishes the theory foundation of "Wang Jinggong style". Firstly, it is a new angle and meaningful to study the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from the angle of styles, the prosperity of which was one important phenomenon at that time. Secondly, Wang's poetry opens the new look of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signals and links Song Style's formation, and therefor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the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Thirdly, nowadays the studies on Wang's poetry still need penetrating into, especially understanding and clarifying Wang Jinggong Style,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combing the venation of poetry's development. Meanwhile, it introduces the reviews on Wang's poetry, especially on Wang Jingong Style and analyzes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style and bases the analysis of Wang Jingong Style.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 I deals with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n which "Wang Jinggong style" came into being.It analyzes the main features and developing rules of the Parnassus in the Song Dynasty,Wang Anshi's life experiences and ideas as well as his poetic view,and explores the root of "Wang Jinggong style".
     Chapter II reviews the use and features of some artistic skills like couplet and allusions, meantime, takes his cento as an example, analyzes its arts of couplets and allusions, and presents the poems' individuation features of exquisiteness and elegance.
     Chapter III discusses Wang's pursuit of both natural beauty and circumbendibus beauty in his poetic creation, analyzes how his poems are created originally and how concocts the two different styles of wateriness and peculiarity, and displays its individuation feature.
     Chapter IV deplores that solemness is a spiritual appearance which runs through Wang's poetry and an essential reason that forms Wang's poetic style of circumbendibus, analyzes the poetry's devious description technique from three aspects of holding thing to speech will, natural imagery and Buddhist interests, discusses its artistic effect and implied, pleasant aftertaste and presents its individuation feature of circumbendibus.
     Innov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issertation is as follows.
     Firstly, the dissertation gives an analysis and illustration of Wang Anshi's poetic art, explor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his poetry, and enriches and deepens the study of Wang Anshi's poetic theory,which is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 current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 Song Dynasty.
     Secondly,using exploring "Wang Jinggong style" as the background,the dissertation combs and elaborates Wang Anshi's poetic view and draws a new conclusion. For instance, Wang Anshi emphasizes poem's function of pragmatism (Jing Shi Zhi Yong),meanwhile,focuses on poem's artistic forms. Wang Anshi's poetic theory is consistent and continuous in his earlier and later stages. He emphasizes "moral standard" in poetic creation,stresses "neutralization beauty" in poetic art and pursues a perfect art realm of "natural beauty".
     Third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Wang Jinggong style",the dissertation makes a summary of the connotation of "Wang Jinggong style" and Wang Anshi's artistic features,brings forward some new ideas. For instance,"Wang Jinggong style" indicates Wang Anshi's poetic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his peotry's exquisiteness,peculiarity and circumbendibus rather than centonical poems. "Wang Jinggong style" is consistent and continuous in its style,not just confined in his later life. It is a unity of ideological nature,lyricism and artistic quality.
     Lastly,the dissertation deepens the cognition of Wang Anshi's poetry through the study of "Wang Jinggong style" and the analysis of his poetic artistic features. Meanwhile,it examines some regular phenomena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ems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reveals the process of Song Style's formation,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引文
①[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外集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1475页。
    ②梁启超:《王安石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76页。
    ③梁启超:《王安石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88页。
    ①王晋光:《王安石象征诗阐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第79页。
    ②罗德真:《王安石诗词用韵研究》,《南京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第87页。
    ①[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419页。
    ②张白山:《王安石晚期诗歌评价问题》,张白山:《宋诗散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83页。
    ③吴志达:《王安石诗初探》,《文史哲》1957年第12期,第24页。
    ④吴志达:《王安石诗初探》,《文史哲》1957年第12期,第19页。
    ⑤吴志达:《王安石诗初探》,《文史哲》1957年第12期,第22页。
    ⑥吴志达:《王安石诗初探》,《文史哲》,1957年第12期,第24页。
    ①文师华:《从入世到退隐,寓悲壮于闲淡:论王安石退隐前后的心境与诗境》,《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第69页。
    ②文师华:《从入世到退隐,寓悲壮于闲淡:论王安石退隐前后的心境与诗境》,《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第70页。
    ③方建斌:《论王安石后期诗风转变的原因》,《殷都学刊》,2001年第3期,第67页。
    ④莫砺锋:《论王荆公体》,《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第31页。
    ⑤赵建梅:《王安石晚期绝句的意象特色》,《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第69页。
    ①张白山:《王安石前期诗歌及其诗论》,张白山:《宋诗散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66-67页。
    ②[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第234页。
    ③[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419页。
    ④[宋]陈师道:《后山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6页。
    ⑤[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第374页。
    ⑥胡云翼:《宋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63页。
    ①陈子展:《唐宋文学史》(宋代部分),上海:作家书屋,1947年版,第49页。
    ②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67页。
    ③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600页。
    ④周亮:《如何评价王安石的后期诗歌创作》,《贵阳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第71页。
    ⑤莫砺锋:《论王荆公体》,《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第31页。
    ⑥莫砺锋:《论王荆公体》,《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第26页。
    ①张啸虎:《王安石文学革新一隅》,《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第118页。
    ②刘乃昌:《试论山谷诗与王安石》,刘乃昌:《情缘理趣展妙姿—两宋文学探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268-277页。
    ③方然:《欧阳修王安石诗歌创作比较研究》,《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62页。
    ④陈子展:《唐宋文学史》(宋代部分),上海:作家书屋,1947年版,第45页。
    ①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9页。
    ②荒芜:《谈王荆公的诗》,《光明日报》,1983年1月18日。
    ③张白山:《王安石晚期诗歌评价问题》,张白山:《宋诗散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84页。
    ④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75页。
    ⑤曹天民:《试论王安石的诗歌艺术》,《华东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第84-90页。
    ①胡守仁:《试论王安石诗》,《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第147页。
    ②傅义:《王安石开江西诗派的先声》,《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第95-100页。
    ③张学君:《论荆公体的诗学特点及其诗学渊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1页。
    ①[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三,《清波杂志》(外八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122页。
    ②[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诗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5月版,第59页。
    ③沈松勤:《北宋党争与“荆公体”》,《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第48-49页。
    ④王宏林:《<沧浪诗话>“王荆公体”考论》,《殷都学刊》,2008年第4期,第68页。
    ⑤张学君:<论荆公体的诗学特点及其诗学渊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8页。
    ①薛磊:《“半山体”及其晚唐渊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第106页。
    ②梁昆:《宋诗派别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55-60页。
    ③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89页。
    ④莫砺锋:《论王荆公体》,《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第26页。
    ①莫砺锋:《论王荆公体》,《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第32页。
    ②莫砺锋:《论王荆公体》,《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第33页。
    ③王晋光:《王安石论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93页。
    ④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00页。
    ⑤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00页。
    ⑥沈松勤:《北宋党争与“荆公体”》,《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第48页。
    ①沈松勤:《北宋党争与“荆公体”》,《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第50页。
    ②沈松勤:《北宋党争与“荆公体”》,《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第53页
    ③王树海,王艳玲:《“荆公体”诗歌的佛家怀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83页。
    ④王树海,王艳玲:《“荆公体”诗歌的佛家怀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89页。
    ⑤刘成国:《“荆公体”别解》,《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第149页。
    ①刘成国:《“荆公体”别解》,《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第149页。
    ②刘成国:《“荆公体”别解》,《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第149页。
    ③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9页。
    ④[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诗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5月版,第136页。
    ⑤[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第1778-1779页。
    ⑥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2月版,第257页。
    ⑦[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定势》卷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529页。
    ①[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附会》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650页。
    ②詹蹬:《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1593页。
    ③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378页。
    ④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513页。
    ⑤陈书良:《文心雕龙释名》,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⑥周明:《文心雕龙校释译评》,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8-389页。
    ⑦[宋]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附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5月版,第252页。
    ⑧[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体性》卷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505页。
    ⑨[元]杨载:《诗法家数》,[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726页。
    ⑩[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5月版,第52-53页。
    ①[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5月版,第58-59页。
    ②[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5月版,第189页。
    ①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七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462页。
    ②[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时序》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671页。
    ③[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时序》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675页。
    ④钱钟书:《宋诗选注·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3页。
    ①蒋士铨撰:《辨诗》,《忠雅堂诗集》卷十三,《忠雅堂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986页。
    ②[清]赵翼:《瓯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1173页。
    ①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一章《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8月版,第7页。
    ②张高评:《宋诗特色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270页。
    ③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142页。
    ④[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7页。
    ⑤[宋]刘攽:《中山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7页。
    ⑥[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前集卷十四引《陈辅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第90页。
    ⑦[清]赵翼:《瓯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2月版,第166页。
    ①[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王水照选注:《苏轼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版,第189页。
    ②[宋]李之仪:《姑溪居士全集》卷三,《跋吴思道诗》引东坡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吴思道学诗”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第8页。
    ④[宋]张耒:《读黄鲁直诗》,《张耒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7月版,第407页。
    ⑤[清]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版,第593页。
    ①[清]宋荦:《漫堂说诗》,[清]王夫之:《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419页。
    ②[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四溟诗话·姜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156页。
    ①[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下,郭绍虞辑:《六一诗话·白石诗话·滹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5月版,第85页。
    ②[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第334页。
    ③许总:《宋诗:以新变再造辉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123页。
    ④[宋]沈括:《梦溪笔谈·续笔谈》,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①[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57页。
    ②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24页。
    ①[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337页。
    ②[宋]苏舜钦著,傅平骧、胡问陶校注,《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3月版,第213页。
    ③刘乃昌:《闪光的人格风彩和深沉的社会意蕴》,刘乃昌:《情缘理趣展妙姿——两宋文学探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25页。
    ④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462页。
    ①[宋]道融撰:《从林盛事》卷上,《卐续藏经》第148册。
    ①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44页。
    ②[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丙编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322页。
    ③[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1706页。
    ④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1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0页。
    ⑤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13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7页。
    ①[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2月版,第393页。
    ②[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2月版,第390页。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6月版,第10550页。
    ②[宋]王安石:《王平甫墓志》,[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1886页。
    ③[宋]王安石:《主客郎中知兴元王公墓志铭》,[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2021-2022页。
    ①[宋]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1月版,第600页。
    ②[宋]王安石:《先大夫述》,[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卷三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390页。
    ③[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8月版,第41页。
    ④[宋]工安石:《先大夫述》,[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卷三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390页。
    ⑤[宋]王安石:《答韶州张殿丞书》,[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卷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98页。
    ⑥[宋]曾巩:《仁寿县太君吴氏墓志铭》,《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1月版,第610页。
    ⑦[宋]曾巩:《仁寿县太君吴氏墓志铭》,《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1月版,第610页。
    ①[宋]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360页。
    ①[宋]王安石:《上田正言书》,[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1332页。
    ②[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40页。
    ③[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118页。
    ①[宋]王安石:《议茶法》,[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1134页。
    ②[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三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5月版,第324页。
    ③[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外集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1475页。
    ④[宋]王安石:《奉酬永叔见赠》,[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612页。
    ①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59页。
    ①[宋]王安石:《北山三咏·宝公塔》,[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483页。
    ②[宋]王安石:《次吴氏女子韵二首》其二,[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868页。
    ③[宋]王安石:《无营》,[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483页。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6月版,第10541页。
    ①[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34页。
    ②[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137页。
    ③[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236页。
    ④[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400页。
    ⑤[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400页。
    ①[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401页。
    ②赵仁珪:《宋诗纵横》,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6月版,第257页。
    ③[宋]蔡绦:《西清诗话》,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181页。
    ①[宋]苏轼《六一居士集叙》,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十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316页。
    ②[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1418页。
    ①[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四部丛刊本。
    ②郎擎霄:《庄子学案》,台北: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337页。
    ③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
    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四部丛刊本。
    ⑤[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78页。
    ①[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98页。
    ②[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1087页。
    ③[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1602页。
    ①[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1677页。
    ②[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108页。
    ①[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1286-287页。
    ②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引《石林燕语》,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版,第479页。
    ③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引《萍洲可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版,第490页。
    ④[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6月版,第10541页。
    ①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引《墨客挥犀》,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版,第479页。
    ②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引《涑水纪闻》,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版,第478页。
    ③[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94页。
    ①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引《梦溪笔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版,第486页。
    ①[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三,《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②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引《五总志》,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版,第480页。
    ③[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121页。
    ④[宋]曾敏行:《独醒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12页。
    ⑤[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64页。
    ①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引《默记》,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版,第481页。
    ①[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2053页。
    ②[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1288页。
    ③[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1227页。
    ④[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562页。
    ①[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562页。
    ②[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196页。
    ③[宋]王云:《节妇夫人吴氏墓碣铭》,[宋]王令:《王令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版,第406-407页。
    ④[宋]彭乘:《续墨客挥犀》,孔凡礼点校:《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①[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702页。
    ②[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827页。
    ③[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566页。
    ④[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137页。
    ①[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38页。
    ②[宋l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1110页。
    ③[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38页。
    ④[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130页。
    ①[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45页。
    ②[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425页。
    ③[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747页。
    ④童岳敏:《<唐百家诗选>刍议——兼论王安石早期唐诗观》,《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4期,第80页。
    ⑤[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431页。
    ①[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44页。
    ②[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431页。
    ③曾子鲁:《王安石诗论初探》,《中国韵文学刊》,1995年第2期,第43页。
    ④[宋]王安石:《先大夫集序》,[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1158页。
    ⑤[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427页。
    ①[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243页。
    ②[宋]王安石撰,邱汉生辑校:《诗义钩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9月版,第4页。
    ③[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429页。
    ④[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237页。
    ①[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居士集卷四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1093页。
    ②[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664页。
    ③[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237页。
    ①[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1669页。
    ②[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549页。
    ③[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773-774页。
    ④[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400页。
    ⑤[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卷二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236页。
    ①[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卷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44页。
    ②[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279页。
    ③[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747页。
    ④[宋]蔡启:《蔡宽夫诗话》,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399-400页。
    ①[宋]蔡启:《蔡宽夫诗话》,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419页。
    ②[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2页。
    ③[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90页。
    ④[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38页。
    ⑤[宋]陈善:《扪虱新话》,程毅中主编:《宋人诗话外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3月版,第427页。
    ①[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卷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430页。
    ②[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1669页。
    ③[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786页。
    ④[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103页。
    ⑤[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220页。
    ⑥[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366页。
    ①[宋]陈师道:《后山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306页。
    ②[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
    ③[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1256页。
    ①[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卷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38页。
    ②参见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104页。
    ③李之仪:《姑溪居士全集》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58页。
    ②[宋]曾季貍:《艇斋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310页。
    ③[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422页。
    ①[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38页。
    ②[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后集卷二十五引《蔡宽夫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第184页。
    ③[宋]蔡启:《蔡宽夫诗话》,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72页。
    ④[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72页。
    ①董刚:《论王安石文学思想之嬗变》,《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第65页。
    ①[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卷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430-431页。
    ②六绝《宫词》一首怀疑是王建所作,在此未将之计算在内。
    ①王晋光:《王安石诗技巧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95页。
    ①[宋]曾季貍:《艇斋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286页。
    ①刘乃昌:《试论山谷诗与王安石》,刘乃昌:《情缘理趣展妙姿——两宋文学探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274页。
    ②[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489页。
    ③王力:《诗词格律》,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2月版,第45页。
    ①[元]杨载:《诗法家数》,[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732页。
    ②王力:《诗词格律》,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2月版,第50页。
    ③统计数字依据[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六引《天厨禁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第244页。
    ②[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第234页。
    ③以上数字统计参见李燕新:《王荆公诗探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12月版,第367-374页。统计数量略有不同。
    ①王力:《诗词格律》,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2月版,第38页。
    ②[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
    ③王力:《诗词格律》,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2月版,第47页。
    ①[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5月版,第74页。
    ②[日]弘法大师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校注》东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7月版,第225页。
    ③[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引《蔡宽夫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第171页。
    ①[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422-423页。
    ②[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引《漫叟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第170页。
    ③佚名:《北山诗话》明钞本,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415页。
    ①[日]弘法大师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校注》东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7月版,第225页。
    ②[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0月版,第852-853页。
    ①[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丽辞》卷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588页。
    ②[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492页。
    ①[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422-423页。
    ②[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引《雪浪斋日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第236-237页。
    ①[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406页。
    ②[宋]吴聿:《观林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129页。
    ③[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2月版,第791页。
    ④[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扬雄传》卷八十七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3584页。
    ⑤[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293页。
    ①[宋]蔡绦:《西清诗话》,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178页。
    ②[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三引《王直方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第226页。
    ③[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第376页。
    ④[宋]吴聿:《观林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118页。
    ⑤[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0月版,第854页。
    ①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478-479页。
    ②[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四溟诗话·姜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162页。
    ③[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一“绝句”条,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853页。
    ④[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一“绝句四句皆对”条,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853页。
    ①[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卷四十引刘辰翁评语,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735页。
    ②[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第372页。
    ③[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前集卷三十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第234页。
    ④[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卷四十引刘辰翁评语,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735页。
    ⑤[清]施补华:《岘傭说诗》,[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版,第995页。
    ①[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卷四十引刘辰翁评语,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761页。
    ②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3月版,第154页。
    ①[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90页。
    ②[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事类》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614页。
    ③[明]王世懋:《艺圃撷余》,[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774页。
    ①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243-247页。
    ②[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二引《冷斋夜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第146页。
    ③张福勋:《宋“以才学为诗”第一人——略论荆公诗之用典》,《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60页。
    ④张福勋:《宋“以才学为诗”第一人——略论荆公诗之用典》,《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62页。
    ①[宋]曾季貍:《艇斋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326页。
    ②[宋]蔡绦:《西清诗话》,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174页。
    ③[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卷235页。
    ④[宋]王安石:《答曾子固书》,[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1264页。
    ①[宋]蔡启:《蔡宽夫诗话》,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419页。
    ②[宋]王安石:《招同官游东园》注语,[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328页。
    ③[宋]黄彻:《碧溪诗话》卷五,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368页。
    ①[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559页。
    ②[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422页。
    ③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文章》(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2月版,第272页。
    ④[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下,《六一诗话·白石诗说·滹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2月版,第82页。
    ⑤[宋]吴聿:《观林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316页。
    ①[宋l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五引《艺苑雌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第180-181页。
    ②[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188页。
    ③[宋]吴聿:《观林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130页。
    ①[宋]蔡启:《蔡宽夫诗话》,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419页。
    ②[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8月版,第111页。
    ③[明]梁桥:《冰川诗式》卷二,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6月版。
    ①[宋]蔡绦:《西清诗话》,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184-185页。
    ②[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1391页。
    ③[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程毅中主编:《宋人诗话外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3月版,第88页。
    ④[宋]牟巘:《牟氏陵阳集》卷十二《厉瑞甫唐宋百衲集序》,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⑤[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344页。
    ⑥[宋]李锌:《李希声诗话》,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481页。
    ⑦[宋]蔡启:《蔡宽夫诗话》,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407页。
    ⑧[元]陈绎曾:《诗谱》,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626页。
    ①[明]杨慎:《四溟诗话》卷一,《四溟诗话·姜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14页。
    ②[明]杨慎:《升庵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638页。
    ③据《临川集》收于卷三十六及卷三十七的部分统计,共有68首。
    ①[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107-108页。
    ②[宋]周紫芝:《竹坡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344页。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前集卷三十五引《遁斋闲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第238页。
    ②[宋]叶大庆:《考古质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75页。
    ③[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第859页。
    ①[明]陆时雍:《诗镜总论》,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1403页。
    ②[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61页。
    ③[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五笔》卷五,《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1月版,第882页。
    ④[宋]王炎:《双溪类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155册,第706页。
    ①[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5月版,第189页。
    ②[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5月版,第189页。
    ③[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41页。
    ④[宋]周紫芝:《竹坡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339页。
    ⑤[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程毅中主编:《宋人诗话外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3月版,第88页。
    ⑥[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8月版,第111页。
    ⑦[宋]牟巘:《牟氏陵阳集》卷十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①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39页。
    ②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306页。
    ①[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406页。
    ②[宋]陈师道:《后山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306页。
    ③[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422页。
    ④[宋]严有翼:《艺苑雌黄》“最善下字”条,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537页。
    ⑤吴奔星,徐放鸣选编:《沫若诗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430页。
    ①[清]梁章钜:《浪迹从谈》卷一○“禅语翻进一层”,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9月版,第200页。
    ①[元]方回:《桐江集》卷一,《宛委别藏》本。
    ②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463页。
    ③[宋]费衮:《梁溪漫志》卷七“诗人咏史”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9月版。
    ①[宋]曾季貍:《艇斋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320-321页。
    ①[清]曹雪芹:《红楼梦》,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509页。
    ①[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7月版,第229页。
    ②[宋]黄彻:《(?)溪诗话》卷二,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352页。
    ①[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引刘辰翁评语,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771页。
    ②刘乃昌,高洪奎:《王安石诗文编年选释》,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131页。
    ①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41页。
    ②[宋]王安石:《答曾子固书》,[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版,第1264页。
    ①[宋]黄彻:《(?)溪诗话》卷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394页。
    ②[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第229页。
    ③[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第244页。
    ④[宋]曾季貍:《艇斋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294页。
    ⑤[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2月版,第24页。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第244页。
    ②[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乙编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166页。
    ③[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223页。
    ①吴奔星,徐放鸣选编:《沫若诗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430页。
    ②[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引《缃素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第161页。
    ③陈铮:《王安石诗研究》,台湾私立东吴大学博士论文,1992年,第122页。
    ①罗德真:《王安石诗词用韵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第86页。
    ①陈铮:《王安石诗研究》,台湾私立东吴大学博士论文,1992年,第124页。
    ①[明]胡应麟:《诗薮·古体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1月版,第5-6页。
    ②[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293页。
    ③[清]吴之振:《宋诗钞·临川集钞》,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4月版,第105页。
    ④[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422页。
    ⑤[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明诗》(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65页。
    ⑥刘象愚,邢培明等译:《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04页。
    ①[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五,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27-628页。
    ②[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本诗注,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925页。
    ③[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419页。
    ①刘乃昌,高洪奎:《王安石诗文编年选释》,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101页。
    ①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3月版,第144页。
    ①[宋]黄彻:《(?)溪诗话》卷六,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377页。
    ①[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419页。
    ②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124页。
    ③[宋]岳珂:《桯史》卷十一,《清波杂志》(外八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12月版,第488页。
    ①刘乃昌,高洪奎:《王安石诗文编年选释》,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112-113页。
    ②[宋]惠洪:《冷斋夜话》,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10月版,影《学津讨原》第12册卷四,第22页。
    ③[宋]阮阅:《诗话总龟》卷五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490页。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吕诲传》卷321,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6月版,第10429页。
    ①[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隐秀》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633页。
    ①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3页。
    ①[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本诗注,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736页。
    ①[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引《吕氏童蒙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第140页。
    ②[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八“句中有眼”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第173页。
    ③[元]杨载:《诗法家数》,[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737页。
    ④[元]杨载:《诗法家数》,[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737页。
    ⑤[清]施补华:《岘傭说诗》,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新1版,第973页。
    ⑥[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406页。
    ⑦[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426-427页。
    ①[宋]许顗:《彦周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399页。
    ②[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38页。
    ③[德]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三引《冷斋夜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第227页。
    ②钱钟书:《谈艺录》(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月版,第245页。
    ①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49页。
    ②[清]吴之振:《宋诗钞·临川集钞》,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4月版,第105页。
    ①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月版,第521页。
    ①[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406页。
    ①[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郭绍虞辑:《六一诗话·白石诗话·滹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5月版,第9页。
    ①[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版,第70页。
    ②[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九“仰山慧寂禅师”,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第528页。
    ①[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二“鸟窠道林禅师”,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第71页。
    ②[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十四“道宣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版,第329页。
    ③[唐]玄奘著,周国林译:《大唐西域记》卷二,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7月版。
    ①[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422页。
    ②赵仁硅:《宋诗纵横》,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6月版,第79页。
    1. 《三国志》,[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2. 《宋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6月版。
    3. 《宋书》,[梁]沈约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
    1. 《宾退录》,[宋]赵与时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版。
    2. 《瓯北集》,[清]赵翼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版。
    3. 《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版。
    4. 《丛林盛事》,[宋]道融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5. 《东坡志林》,刘文忠评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6. 《独醒杂志》,[宋]曾敏行著,朱杰人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版。
    7. 《姑溪居士全集》,[宋]李之仪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月版。
    8. 《韩愈全集校注》,屈守元、常思春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9.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
    10.《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11.《黄庭坚集》,蒋方编选,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12.《浪迹丛谈》,[清]梁章钜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9月版。
    13.《梁溪漫志》,[宋]费衮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9月版。
    14.《梦溪笔谈》,[宋]沈括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15.《墨庄漫录·过庭录·可书》,孔凡礼等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8月第1版。
    16.《牟氏陵阳集》,[宋]牟巘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7.《能改斋漫录》,[宋]吴曾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版。
    18.《考古质疑》,[宋]叶大庆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8月版。
    19.《清波杂志》(外八种),[宋]周烽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20.《七修类稿》,[明]郎瑛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版。
    21.《全宋诗》,傅璇琮等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
    23.《诗义钩沉》,[宋]王安石撰,邱汉生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9月版。
    24.《宋人轶事汇编》,丁传靖辑,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版。
    25.《宋诗精华录》,陈衍评点,曹中孚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3月版。
    26.《宋诗纪事》,[清]厉鹗辑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版。
    27.《宋诗三百首评注》,刘乃昌选注,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1月第1版。
    28.《宋诗选》,程千帆、缪琨选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5月第1版。
    29.《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第2版。
    30.《苏轼集》,[宋]苏轼撰,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31.《苏轼诗集》,[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2月版。
    32.《苏轼文集》,[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1版。
    33.《苏轼选集》,刘乃昌选注,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9月第1版。
    34.《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宋]苏舜钦著,傅平骧、胡问陶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3月第1版。
    35.《唐宋诗举要》,高步瀛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月第1版。
    36.《王安石集》,[宋]王安石著,魏晓虹解评,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37.《王安石及其作品选》,张白山、高克勤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38.《王安石全集》,[宋]王安石著,秦克、巩军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6月第1版。
    39.《王安石诗系年初稿》,王晋光编著,马尼拉:德扬公司,1986年8月初版。
    40.《王安石诗文系年》,李德身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版。
    41.《王安石诗文编年选释》,刘乃昌、高洪奎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42.《王安石诗文选评》,高克勤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43.《王安石诗欣赏》,孙燕文主编,台南:文国书局,2004年2月第1版。
    44.《王荆公诗注补笺》,[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元月第1版。
    45.《王荆公文集笺注》,[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第1版。
    46.《王令集》,[宋]王令著,沈文倬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7.《王文公文集》,[宋]王安石著,唐武标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第1版。
    48.《五灯会元》,[宋]普济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
    49.《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王利器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2月第1版。
    50.《小仓山房诗集》,[清]袁枚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51.《新译王安石文集》,沈松勤注译,台北:三民书局,2000年9月第1版。
    52.《曾巩集》,[宋]曾巩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1月版。
    53.《张耒集》,[宋]张耒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7月版。
    1. 《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汤江浩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2.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邓广铭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3. 《宋高僧传》,[宋]赞宁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版。
    4. 《王安石》,袭延明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5. 《王安石》,李勤印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6. 《王安石变法》(增订本),漆侠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7. 《王安石大传》,姜穆著,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年8月版。
    8. 《王安石的前半生》,王晋光著,香港:文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12月版。
    9. 《王安石年谱三种》,[宋]詹大和等撰,裴汝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1月第1版。
    10.《王安石评传》,柯昌颐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11.《王安石评传》,张祥浩、魏福明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12.《王安石传》,梁启超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13.《王安石政略》,熊公哲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4.《王安石传》,吴小林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15.《王荆公年谱考略》,[清]蔡上翔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8月第1版。
    16.《出入自在:王安石与佛禅》,徐文明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17.《一代名臣王安石》,范文汲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1. 《瓯北诗话》,[清]赵翼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2月版。
    2. 《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5月第1版。
    3.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 《管锥编》,钱钟书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5. 《接受美学》,朱立元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版。
    6. 《六一诗话·白石诗话·滹南诗话》,郭绍虞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5月版。
    7. 《历代诗话》,[清]吴景旭撰,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0月版。
    8. 《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第1版。
    9. 《历代诗话论作家》,常振国、降云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
    11.《后村诗话》,[宋]刘克庄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2月版。
    12.《沫若诗话》,吴奔星、徐放鸣选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
    13.《清诗话》,[清]王夫之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新1版。
    14.《清诗话续编》,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15.《四溟诗话·姜斋诗话》,[明]谢榛著,[清]王夫之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
    16.《诗词格律》,王力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2月第2版。
    17.《诗的艺术世界》,张福勋著,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18.《诗话总龟》,[宋]阮阅编,周本淳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19.《诗人玉屑》,[宋]魏庆之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
    20.《诗薮》,[明]胡应麟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1月新2版。
    21.《宋人诗话外编》,程毅中主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3月第1版。
    22.《宋诗钞》,[清]吴之振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23.《宋诗话辑佚》,郭绍虞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
    24.《随园诗话》,[清]袁枚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9月新2版。
    25.《谈艺录》(补订本),钱钟书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9月第1版。
    26.《苕溪渔隐丛话》,[宋]胡仔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
    27.《文镜秘府校注》,[日]弘法大师原撰,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7月版。
    28.《文体明辨序说》,[明]徐师曾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8月版。
    29.《文心雕龙注》,[梁]刘勰著,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1版。
    30.《文学理论》,[美]韦勒克,[美]沃伦著,刘象愚、邢培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31.《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张伯伟编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32.《瀛奎律髓汇评》,[元]方回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版。
    33.《昭昧詹言》,[清]方东树撰,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10月版。
    34.《钟嵘<诗品>校释》,吕德申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
    35.《中国古代诗法纲要》,易闻晓著,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7月第1版。
    1. 《北宋诗文革新研究》,程杰著,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2. 《北宋文化史述论》,陈植锷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3. 《北宋新旧党争与文学》,萧庆伟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5. 《传统与个性——唐宋六大家与儒佛道》,陈晓芬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6. 《禅宗生态审美研究》,邓绍秋著,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7. 《禅宗诗歌境界》,吴言生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6月第1版。
    8. 《禅宗与中国文化》,葛兆光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9. 《禅与诗》,李壮鹰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10.《从唐音到宋调——以北宋前期诗歌为中心》,曾祥波著,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11.《佛法与诗境》,萧驰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1版。
    12.《佛教文学》,陈引弛编著,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3.《佛教与中国文学》,孙昌武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14.《古诗词中的逻辑》,彭漪涟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15.《古诗哲理》,林东海著,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6月第2版。
    16.《胡云翼说诗》,胡云翼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17.《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张文利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18.《李觏与王安石研究》,夏长朴著,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
    19.《两宋文化与诗词发展论略》,刘乃昌著,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20.《两宋文学史》,程千帆、吴新雷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
    21.《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陈引驰编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22.《情缘理趣展妙姿——两宋文学探胜》,刘乃昌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23.《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美]包弼德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24.《诗论》,朱光潜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25.《史统、道统、文统——论唐宋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罗立刚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5月第1版。
    26.《诗学·诗观·诗美》,陈良运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8月版。
    27.《宋朝典章制度》,张希清等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28.《宋初诗派研究》,赫广霖著,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1月第1版。
    29.《宋代官制辞典》,龚延明编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4月第1版。
    30.《宋代诗歌史论》,韩经太著,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31.《宋代诗学》,张思齐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2.《宋代诗学通论》,周裕锴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33.《宋代文学思想史》,张毅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4月第1版。
    34.《宋代文学史》,孙望、常国武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35.《宋代文学通论》,王水照主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36.《宋代文学研究》,张毅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7.《宋诗鉴赏辞典》,缪钺等撰,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38.《宋诗派别论》,梁昆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39.《宋诗散论》,张白山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
    40.《宋诗史》,许总著,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3月版。
    41.《宋诗特色研究》,张高评著,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42.《宋诗体派论》,吕肖奂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43.《宋诗研究》,胡云翼,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44.《宋诗臆说》,赵齐平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45.《宋诗:以新变再造辉煌》,许总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46.《宋诗纵横》,赵仁硅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6月版。
    47.《宋型文化与宋代美学精神》,刘方著,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8月第1版。
    48.《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李春青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49.《苏轼文学论集》,刘乃昌著,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5月第1版。
    50.《唐宋诗宏观结构论》,许总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51.《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陶文鹏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52.《唐宋诗体派论》,许总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53.《唐宋文学史》,陈子展著,上海:作家书屋,1947年版。
    54.《文艺心理学》,朱光潜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
    55.《王安石八论》,王晋光著,台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56.《王安石论稿》,王晋光著,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
    57.《王安石诗技巧论》,王晋光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58.《王安石书目与琐探》,王晋光著,香港:华风书局,1983年7月版。
    59.《王荆公诗探究》,李燕新著,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12月初版。
    60.《意境论》,蓝华增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61.《有关宋诗与诗人散论汇录》,刘乃昌著,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62. 《在文本与历史之间——中国古代诗学意义生成模式探微》,李春青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63.《庄子学案》,郎擎霄著,台北: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64.《中国禅宗与诗歌》,周裕锴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65.《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李达五著,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66.《中国古典诗学新论》,张晶、白振奎、刘洁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67.《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8月新1版。
    68.《中国诗歌史论》,张松如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版。
    69.《中国诗歌艺术》,王红、谢谦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70.《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71.《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72.《中国文学精神》(宋元卷),王小舒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73.《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1. 《“半山体”及其晚唐渊源》,薛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2. 《北宋党争与“荆公体”》,沈松勤,《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
    3. 《<沧浪诗话>“王荆公体”考论》,王宏林,《殷都学刊》,2008年第4期。
    4. 《禅与诗——王安石晚年的生活寄托与创作思维》,万伟成,《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5. 《禅宗思维方式与王安石晚年的诗歌》,杨崇仁,《思想战线》,1988年第6期。
    6. 《穿透历史迷雾的旷世知音——论陆游对王安石人格和诗艺的认同》,李强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7. 《从<金陵怀古>看王安石的文学思想》,戚荣金,《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8. 《从“不平则鸣”到“穷而后工”——论王安石诗歌创作道路》,王群,《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9. 《从<古今绝句>看杜甫与王安石绝句之比较——兼论比较诗学的一些问题》,张智华,《杜甫研究学刊》,1999年第1期。
    10.《从入世到退隐,寓悲壮于闲淡:论王安石退隐前后的心境与诗境》,文师华,《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11.《从“少学孔孟”到“晚师瞿聃”——评王安石晚年禅诗》,毛建军,《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2.《从宋人笔记看王安石的人格》,任树民,《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13.《从现实功业人生到自我个体人生的转变——谈王安石的诗歌创作》,马凤兰,《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14.《关于王安石的师承与后裔》,刘成国,《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
    15.《略论王安石的佛诗》,倪祥保,《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
    16.《论荆公体的诗学特点及其诗学渊源》,张学君,《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7.《论宋诗的宗派意识》,许总,《人文杂志》,2008年第6期。
    18.《论王安石的咏物诗》,刘成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第4期。
    19. 《论王安石后期诗风转变的原因》,方建斌,《殷都学刊》,2001年第3期。
    20.《论王安石与新党作家群》,沈松勤,《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21.《论王安石晚期思想并非崇佛》,李春桃,《求索》,2004年第5期。
    22.《论王安石晚期思想与诗歌》,李春桃,《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3.《论王安石晚年的心境、诗境与诗风》,聂风云,《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4.《论王安石文学思想之嬗变》,董刚,《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年第4期。
    25.《论王安石议政咏物诗》,李唐,《北方论丛》,2005年第2期。
    26.《论王荆公体》,莫砺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27.《“荆公体”别解》,刘成国,《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28.《“荆公体”诗歌的佛家怀抱》,王树海、王艳玲,《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9.《荆公晚年耽于佛屠辨》,许怀林、吴小红,《江西师大学报》,1995年第3期。
    30.《欧阳修王安石诗歌创作比较研究》,方然,《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31.《评王安石晚年禅诗》,毛建军,《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32.《浅论王安石的诗歌审美心理及其嬗变》,刘文辉,《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33.《如何评价王安石的后期诗歌创作》,周亮,《贵阳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34.《宋代的文学精神与理学》,王小舒,《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2期。
    35.《宋代文学的理性精神》,王小舒,《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
    36.《宋代文学精神的确立》,王小舒,《求是学刊》,2001年第4期。
    37.《宋诗一代面目之成就者——王安石》,赵晓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38.《谈王安石晚年的诗风》,徐雪梅,《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9.《<唐百家诗选>刍议——兼论王安石早期唐诗观》,童岳敏,《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4期。
    40.《王安石禅诗研究》,朴永焕,《佛学研究》,2002年。
    41.《王安石的禅诗与钟山诗》,陈磊,《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3期。
    42.《王安石的美学思想与实践》,吴林抒,《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
    43.《王安石的文学观及其实践》,熊宪光,《西南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
    44.《王安石古诗二十八首浅论》,张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45.《王安石寄长女诸诗》,李国涛,《阅读与欣赏》,1995年第5期。
    46.《王安石开江西诗派的先声》,傅义,《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
    47.《王安石七言绝句的语言艺术》,张瑞君,《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8.《王安石七言绝句新议》,周子翼,《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49.《王安石诗禅意三味论》,邵维加,《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50.《王安石诗词用韵研究》,罗德真,《南京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
    51.《王安石诗初探》,吴志达,《文史哲》,1957年第12期。
    52.《王安石“使辽”及“使辽”诗考辨》,赵克,《北方论丛》,2001年第2期。
    53.《王安石晚期绝句的意象特色》,赵建梅,《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54.《王安石文学革新一隅》,张啸虎,《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
    55.《王安石象征诗阐论》,王晋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56.《王安石咏史诗探微》,冉启斌,《四川大学学报》(增刊),1999年。
    57.《王安石晚年诗学观评议》,朱幼文,《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58.《王安石与佛教》,张煜,《聊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59.《试论王安石的诗歌艺术》,曹天民,《华东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
    60.《试论王安石诗》,胡守仁,《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61.《试论王安石咏史诗》,胡守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62.《试论王安石晚年禅诗的艺术成就》,屠青、毛建军,《南都学坛》,2002年第6期。
    63.《心灵深处的痛苦挣扎——王安石晚年绝句解读》,高林清,《阴山学刊》,2004年第5期。
    64.《议论须带情韵以行:杜牧、王安石、李清照乌江诗对读》,郭象,《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
    65.《一样山水异样情——略论王安石山水作品》,赵培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66.《远游虽好更悲伤——试论王安石的亲情诗》,周生杰,《抚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
    1. 《北宋七言绝句研究》,周子翼,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2. 《论王安石的绝句》,赵鲲,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3. 《王安石诗歌研究》,童强,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4. 《王安石诗研究》,陈铮,台湾私立东吴大学博士论文,1992年。
    5. 《王安石咏物诗研究》,吕青云,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6. 《王安石与佛教》,张煜,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