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性空思想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性空是佛教的精髓,它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流派的命脉。在原始佛教的时期,性空是毫无妨碍的解脱,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证入的绝对无我境界。此无我说不仅解除印度社会的一些不公平的阶级,同时它也是令人类脱离苦海的最好方法。
     在部派佛教的时期,性空却转向而落入法义与章句。那些部派的教义不仅在文字章句的方面找不到出路,而且提出那时佛教的偏见。比如上座部所主张的是“有分心”,继承释迦牟尼佛的无我说,但是只承认过去、未来的不实,而现在就实有。大众部就依据大天的五事,同时提倡“根本识”,也只承认过去、未来的不实,认为阿罗汉的果位并不是最高的境界。说一切有部所主张的是“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犊子部所主张的是实有补特伽罗,这种补特伽罗又称为实我,它与五蕴不即不离,也就是轮回说的存在主体。化地部所主张的是“穷生死蕴”。正量部所主张的是“一味蕴”。所有的以上主张都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本怀。这是大乘佛教兴起的原因之一。
     在大乘佛教的时期,此空是般若性空,即由龙树菩萨所提倡的深奥微妙的性空。这种性空以《般若经》为所依的地方,般若的性空并不是否认物质的现有性,而是一种幻有的性空。此幻有包括两种方面,第一、幻有并不是没有而是假有;第二、幻有由因缘和合而成。
     禅宗的性空超越语言形式的推论性,它以破除见执为见性的最高领会点。换一句话而言,只有破除知识的障碍的墙壁,才能证悟此性空。是因为站在禅宗而言,此知识就是所知障,会迷惑寂灭的真性。本文暂时强调的是两个禅宗的重要阶段,那就是由菩提达摩初祖传入中国的印度禅宗和由六祖慧能改革的中国禅宗。由菩提达摩初祖传入中国的禅宗浓厚地带有印度社会的民族本色。从关于生活的观念以至修行风格;从禅宗的传播以至化度后人的方法,都明显地表现印度的文化。尤其是菩提达摩在梁武帝朝代来到中国,虽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要旨,但是晚年达摩却把四部楞伽经传授慧可二祖。这种故事令后来学者具有不同的意见,并引起不断争论。
     到六祖慧能的禅宗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流派。此流派就是真诚樵夫的精彩改革,居住遥远的岭南。六祖慧能最精彩改革的是不把衣钵传授后人,而只是“以心印心”。所以六祖慧能的时期,此流派已经成为中国化的禅宗,它被形成带有中华本色的一种正统禅宗。但是尽管怎么样改革,禅宗就一点也不变,还带来解脱的独特味道,还是性空的证验,而诸佛祖从昔日以至来日,还依据性空为最高的目标,那种性空就是无所住的涅槃。
Voidness is the quintessence of Buddhism, a key vein of meditation tradition of "not setting up scriptures, special transmission outside the orthodox teaching" ("buliwenzi, jiaowaibiechuan"). Voidness at Early (Theravada) Buddhism period was emancipation without any obstacle and also was inequitable experiential entry into non-self of Sakyamuni Buddha. It not only abolished the unfair Indian caste society, but also served as the magnetic needle leading people out of the ocean of misery.
     Voidness at Sthaviravadins (Bupai) Buddhism period converted into a new form of words and its meaning. It was not only stuck in language but also created a unilateral view on Buddhism at that time. For example, Sthaviravadins (Shangzuobu) advocated "youfenshi" that inherited the "non-self doctrine" of Sakyamuni Buddha but they admitted that only the present was real while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were not existent. Mahasanghikas (Dazhongbu) took the five propositions of Datian as their basis and also initiated "store-house consciousness" (genbenshi), admitting that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did not exist, either, and believed that fruition of Arhat was not a supreme realm. The Shuoyixieyoubu advocated "the three period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re real, and everything constantly exists". Vatsiputriya (Duzibu) contended that "Pudgala" was real, "Pudgala" being real self that is unseparated from but at the same time is not the five kinds of Skandhas (aggregates) ("buli, buji"). It is the existent subject of the samsara theory. Mahisasakah (Huadibu) expounded the concept of "Ending of samara" ("congshengziwen"); and Sammatiya (Zhengliangbu) advocated "Ekakkhaldlha" (yiweiyun). The above advocatories were contrary to Sakyamuni Buddha"s intention. This was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brought about Mahayana Buddhism"s development in later phases.
     Voidness at Mahayana Buddhism period was "Prajna voidness", which was miraculous profundity voidness initiated by Nagarjuna Bodhisattva (Longshou). This voidness is based on the Prajna-paramita sutra. Prajna voidness does not mean to negate the existence of materials but it means voidness of mirage. The mirage has two meanings (1) mirage does not mean annihilation but non-substantiality; (2) mirage is formed by concatenation of causes and effects.
     The Voidness of the Meditation tradition is beyond the reasoning of words. It utilises the abolition of tenacious view in order to utmostly penetrate to seeing one"s own nature. In other words, one who wants to penetrate this voidness must to destroy the obstruction wall of knowledge because this kind of knowledge is "dried-up wisdom" (suozhizhang) which hinders the attainment of a calm true mind . In this text, I temporarily divide Meditation tradition into two periods, one being the Indian meditation tradition spread into China by the first patriarch Bodhidharma and Chinese meditation tradition revolutionalised by the sixth patriarch Hui-Neng. The meditation tradition transmitted into China by the first partriarch Bodhidharma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Indian national character. From perspective to self-cultivation method, from the diffusion to the nurturing of future generation, it clearly manifests the Indian culture. It was especial that Patriarch Bodhidarma, upon entering China in Liang Wu Emperor dynasty, mainly initiated the meditation core of "not setting up scriptures, special transmission outside the orthodox teaching, directly seeing into one"s nature and attaining Buddhahood"; however, by the end of his life, he handed the second patriarch Hui-Ke the four Lankavatara (Lengjia) sutras. This act has caused controversies among many scholars later on.
     The next meditation tradition taught by the sixth patriarch Hui-Neng expounded the doctrine of Spontaneous Realisation or Sudden Enlightenment ("yingwusuozhu, ershengqixin"), that is, through meditation in which thought, objectivity and all attachments are eliminated. This meditation tradition is the wonderful reformative crystallization of an unobstrusive woodsman living in remote Ling-Nan. His outstanding meditation reform is not the transmission of robe and alms-bowl to the inheritor but is the "transmission from mind to mind". So meditation at Hui-Neng period became "assimilated to China" ("Zhongguo-hua"), forming an official meditation tradition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Albeit the reform, meditation tradition does not transform, but retain the wonderful flavour of liberation, and is the ultimate penetration of voidness that Buddhas and Patriarchs from time immemorial to future rely on as the ultimate goal, which is Nirvana of no abode.
引文
① 《印度佛学略讲》吕徵先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②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陈兵著,法音杂志,2002年9月版。
    ① 《法音杂志》,中国佛教协会,1995年2月版。
    ② 《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姚卫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③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八卷,出《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三,第751页。
    ④ [宋]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七,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六卷,第506页。
    ① 比丘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48页。
    ②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四十,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682页。
    ① 转引自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5页。
    ② [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六,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36页。
    ③ [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十五,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96页。
    ① 《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
    ② 《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00页。
    ③ 转引自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57页。
    ④ 转引自龙达瑞《大梵与自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⑤ 《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72页。
    ⑥ 《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57页。
    ⑦ 转引自龙达瑞《大梵与自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① 《佛学大词典》,丁福保著,佛陀教育基金会,1981年版,第1863页。
    ② 《佛光大词典》,编修委员会,佛光出版社,1995年版,第4626页。
    ③ [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三十五,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五卷,第315页
    ① 《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73页。
    ② 转引自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621页。
    ③ 《比较宗教学》,圣严法师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123页。
    ① 《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68页。
    ② 《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09页。
    ③ 《三臧法数》,一如法师,菩思印刷企业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7页上。
    ④ 《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3页。
    ① 《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99页。
    ② 《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39页。
    ③ 《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页。
    ④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七,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464页。
    ① [宋]天竺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十五,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104页。
    ②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香港佛经流通处,1994年版,第135页。
    ① (越南)《佛教哲学精华》,慧士著,胡志明市出版社,2004年版,31页。
    ①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徵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一讲,第三节,第20页。
    ②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七,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701页。
    ③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四十二,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690页。
    ④ [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2页。
    ① [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二十,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144页。
    ②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二十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562页。
    ③ [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十二,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85页。
    ④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七,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467页。
    ① [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十,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60页。
    ②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香港佛经流通处,1994年版,第54页。
    ① [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十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2页。
    ① [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2页。
    ② [东晋]瞿县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十七,《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631页。
    ①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七,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467页。
    ②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七,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467页
    ③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七,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467页。
    ④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七,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468页。
    ①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七,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468页。
    ②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七,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468页。
    ③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七,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468页。
    ①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七,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468页。
    ② [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十八,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126页。
    ① [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2页。
    ② 《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72页。
    ③ 《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00页。
    ① [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二十二,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37页。
    ② [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二十,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142页。
    ③ [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十六,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105页。
    ① [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十五,《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108页。
    ① 《相应经》明珠和尚从巴利文翻译成越南文,越南佛学研究所印,1993年版,第635页。(这里又由笔者译为汉文)
    ② [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2页。
    ① 转引自龙达瑞著《大梵与自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② (越南)《东方哲学历史》,阮登熟,越南西贡:灵山出版社1950年版,第30页。(这里又由笔者译为汉文)
    ③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六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682页。
    ① (越南)《佛学精要》,禅心老和尚著,河内宗教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至第22页。
    ② 《佛光大词典》,编修委员会,佛光出版社,1995年版,第七卷,第6186页中。
    ③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三十七,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662页。
    ① 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4}。
    ② [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245页。
    ① [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245页。
    ② (越南《原始佛教思想论》广度越译,胡志明市出版社,1996年版,第52页。
    ①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二十二,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592页。
    ②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五十六,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777页。
    ③ [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七,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311页。
    ① [梁]真谛译《无上依经》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六卷,第471页。
    ① [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出《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十,第302页。
    ② [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一卷,出《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十九。第15页上。
    ① 《印度佛学略讲》吕徵先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页。
    ②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三,出《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三十一,第15页。
    ① 《唯识学探源》,印顺著,正闻出版社,1977年,下编,第二章,第五节,第122页
    ① [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十九,第15页上。
    ② [唐]玄奘译:《大唐西域记》卷九,《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十一,第870页中。
    ①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三,出《大正新修人藏经》卷三十一,第15页。
    ② 沙门基撰《成唯识论述记》卷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十三,第35页。
    ③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三,出《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三十一,第15页。
    ① 沙门基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下,出《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十三,第635页。
    ② 转引自《原始佛教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陈兵著,法音杂志,2002年9月,总第217期,第4页。
    ③ 转引自《原始佛教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陈兵著,法音杂志,2002年9月,总第217期,第3页。
    ④ 转引自《原始佛教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陈兵著,法音杂志,2002年9月,总第217期,第3页。
    ① 转引自《原始佛教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陈兵著,法音杂志,2002年9月,总第217期,第4页。
    ② 转引自《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胜特色》佛使比丘著,法音杂志,2006年01月,总第257期,第14页。
    ③ 转引自《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胜特色》佛使比丘著,法音杂志,2006年01月,总第257期,第14页。
    ① 转引自《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胜特色》佛使比丘著,法音杂志.2006年01月,总第257期,第17页。
    ① 转引自《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胜特色》佛使比丘著,法音杂志,2006年01月,总第257期,第18页。
    ① [魏]北魏杨街选,《洛阳伽蓝记》卷五。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一卷,第1018页。
    ① [唐]玄奘译,《大唐西域记》卷十二,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一卷,第886页。
    ② [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卷,第15-16页。
    ③ [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一卷,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卷,第15页。
    ④ [附东晋录]《舍利弗问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五卷,第900页。
    ⑤ 沙门吉藏奉选,《三论玄义》一卷,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9页。
    ⑥ 《异部宗轮论述记》,出卍续藏,第83卷,第439页。
    ⑦ [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五卷,第70页。
    ① [姚秦]鸠摩罗什译,《成实论》卷三,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二卷,第260页。
    ② [唐]玄奘译,《大毗婆沙论》卷二,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8页。
    ③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二,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15页。
    ④ [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五卷,第61页。
    ⑤ [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九零,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七卷,第494页。
    ⑥ [姚秦]鸠摩罗什译,《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六卷,第73页。
    ① 沙门法宝选,《俱舍论疏》卷二十九,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一卷,第803页。
    ② [姚秦]鸠摩罗什译,《成实论》卷三,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卷,第259页。
    ③ [唐]玄奘译《俱舍论》卷二十九,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九卷,第152页。
    ④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徵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7页.。
    ⑤ [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卷,第16页。
    ① [唐]玄奘译,《大毗婆沙论》卷十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七卷,第55页。
    ② [唐]鸠摩罗什译,《中论》卷二,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13页。
    ③ [唐]波罗颇蜜多罗译,《般若灯论》卷二,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83页。
    ④ [唐]玄奘译,《大乘成业论》一卷,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一卷,第785页。
    ⑤ 《唯识学探源》印顺著,正闻出版社,1977年版,下编第二章,第二节,第54、55页
    ① [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卷,第15页。
    ② [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卷,第16,17页。
    ③ [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卷,第17页。
    ④ [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卷,第17页。
    ⑤ [唐],玄奘译《摄大乘论释》卷二,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1卷,第386页。
    ①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三,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1卷,第15页。
    ② [唐],玄奘译《摄大乘论本》卷上,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1卷,第134页。
    ③ [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卷,第15,16,17页。
    ④ [唐],玄奘译《摄大乘论释》卷十。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1卷.第386页。
    ⑤ [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卷.第16页下。
    ① [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卷,第15页。
    ②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徵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2页。
    ①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徵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3页。
    ②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微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8页。
    ③ 越南《小乘佛教的诸部派》ANDRE BAREAU著,法贤译,河内宗教出版社,2000年版.第188、198、200、206页。
    ④ [北凉]昙无溅译《大方等无想经》卷六,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六卷,第1107页。
    ① [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卷,第15页。
    ② 附东晋录《舍利弗问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四卷,第900页。
    ① 《三藏法数》丁福宝著,菩恩印刷企业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01页。
    ② 沙门吉藏奉命选,《三论玄义》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9页。
    ③ 罽宝国 三藏般若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十,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868页。
    ④ [姚秦]鸠摩罗什译《成实论》卷十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二卷,第352页。
    ⑤ [后汉]失译人名 《分别功德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五卷,第32页。
    ⑥ 基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250页。
    ⑦ [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卷,第17页。
    ① [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卷,第]5页。
    ② 沙门吉藏奉命选,《三论玄义》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九页。
    ① [梁]僧伽婆罗译《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卷,第501页。
    ② [唐]玄奘译《俱舍论》卷二十,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九卷,第106页。
    ③ [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十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91页。
    ④ [唐]玄奘译《顺正理论》卷五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九卷,第625页。
    ⑤ [唐]玄奘译《顺正理论》卷五二,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九卷,第632页。
    ① [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卷,第16页。
    ② [唐]玄奘译《顺正理论》卷七二,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九卷,第733页。
    ① 法音杂志,《原始佛教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陈兵著,中国佛教协会会刊,2002年九月版,第8页。
    ② [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卷,第17页。
    ③ 《异部宗轮论述记》卍续藏,第83卷,第465页。
    ④ [唐]玄奘译《顺正理论》卷五二,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九卷,第632页。
    ① [唐]玄奘译《大毗婆沙论》,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七卷,第55页。
    ②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徵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9页。
    ③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徵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0页。
    ④ [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十七,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108页。
    ⑤ [唐]沙门澄观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二十八,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五卷,第713页。
    ① [唐]沙门澄观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二十八,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五卷。第713页。
    ②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遗日摩尼宝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卷,第191页。
    ① 参见《佛教科学观》尤智表著。
    ② 《五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版.文偃,第931页。
    ③ [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848页。
    ① [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848页。
    ② [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848页。
    ③ [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848页。
    ④ [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848页。
    ⑤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49页。
    ①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49页。
    ①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四,出《大正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一页。
    ② 释吉藏选,《中观论疏》卷十,出《大正修大藏经》,第四十二卷,第43页。
    ① [随]释吉藏选,《中观论疏》卷二,出《大正修大藏经》,第四十二卷,第20页。
    ② [随]释吉藏选,《中观论疏》卷二,出《大正修大藏经》,第四十二卷,第21页。
    ③ [随]释吉藏选《大乘玄论》卷五,出《大正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25页。
    ④ [随]释吉藏选,《中观论疏》卷二,出《大正修大藏经》,第四十二卷,第20页。
    ⑤ 释吉藏选,《中观论疏》卷二,出《大正修大藏经》,第四十二卷,第27页。
    ⑥ [随]释吉藏选《大乘玄论》卷五,出《大正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25页。
    ⑦ [唐]股剌蜜帝译《楞严经》卷二,出《大正修大藏经》,第十九卷,第114页。
    ① [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二十五,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403页。
    ② [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二十六,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413页。
    ① [后秦]鸠摩罗什译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二十五,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404页。
    ② [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二十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398页。
    ③ [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二十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398页。
    ④ [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二十二,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378页。
    ①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32页。
    ②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32页。
    ③ [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三,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651页。
    ①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道祖笔受,《中阿含经》卷七,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467页。
    ② [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二十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八页。
    ③ [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心经》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848页。
    ④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33页。
    ① [姚秦]鸠摩罗什译《十二门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159页。
    ②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道祖笔受,《中阿含经》卷三十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562页。
    ③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2页。
    ①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2页。
    ②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32页。
    ①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32页。
    ②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33、34页。
    ③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33页。
    ④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33页。
    ⑤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34页。
    ⑥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34页。
    ⑦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20页。
    ⑧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33页。
    ⑨ [姚秦]鸠摩罗什译《成实论》卷十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二卷,第327页。
    ① [姚秦]鸠摩罗什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51页。
    ② 远法师选《大乘义章》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四卷,第477页。
    ③ [姚秦]鸠摩罗什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52页。
    ④ [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51页。
    ① [陈]真谛译《转识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一卷,第62页。
    ① 沙门基选《成唯识论述记》卷三,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三卷,第317页。
    ② 沙门典寿选《观心觉梦钞》卷下,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七十一卷,第84页。
    ③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七,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一卷,第39页。
    ④ [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大乘庄严经论》卷五,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一卷,第614页。
    ① [陈]真谛译《转识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一卷,第62页。
    ① [大唐]玄奘译《佛地经论》卷二,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六卷,第298页。
    ② [大唐]玄奘译《解深密经》卷二,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六卷,第695页。
    ③ [大唐]玄奘译《解深密经》卷二,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六卷,第695页。
    ④ 沙门基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下,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三卷,第611页。
    ⑤ [大唐]玄奘译《大毗婆沙论》卷一四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七卷,第739页。
    ① [陈]真谛译《佛性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一卷,第787页。
    ① [姚秦]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卷,第184、186页。
    ②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卷,第33页。
    ③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卷,第33页。
    ①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一卷,第1页。
    ①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徵著,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283页。
    ② [梁]释僧佑著,《出三藏记集》卷六,道安《安般注序》,中华书局,2003年版,245页。
    ③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徵著,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285页。
    ① [梁]释僧佑著,《出三藏记集》卷六,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中华书局,2003年版,242页。
    ①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徵著,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三讲,第55页。
    ② [梁]释慧皎撰《高僧传》卷五,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卷,第353页。
    ①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徵著,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三讲,第61页。
    ② [梁]释僧佑著《出三藏记集》卷七,中国佛教典籍选刊,2003年版,第266页。
    ① [梁]释僧佑著《出三藏记集》卷七,中国佛教典籍选刊,2003年版,第266页。
    ② [梁]释僧佑著《出三藏记集》卷七,中国佛教典籍选刊,2003年版,第266页。
    ③ [梁]释僧佑著《出三藏记集》卷七,中国佛教典籍选刊,2003年版,第266页。
    ④ 《中国佛教史》第二卷任继愈主编,中国社会佛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页。
    ⑤ [唐]释元康选,《肇论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163页。
    ⑥ 陈朝慧逹撰,《肇论疏》,《卍续藏经》,第一五零卷,第866页。
    ① [南朝]梁宝唱编写《名僧传抄》,出《卍续藏经》,第一三四卷,第18页。
    ② 吉藏撰《中论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二卷,第29页。
    ③ 吉藏选《中论疏》,出《大正新修大正藏》第四十二卷,第29页。
    ④ [后秦]释僧肇作《肇论》,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152页。
    ① 安澄《中论疏记》卷五,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六十五卷,第94页。
    ② 僧肇《不真空论》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152页。
    ① 吉藏选《中论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二卷,第29页。
    ② 吉藏选《中论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二卷,第29页。
    ③ 吉藏选《中论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二卷,第29页。
    ④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郭朋著,齐鲁书社出版社,1986年,第366页
    ① 吉藏选《中论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二卷,第29页。
    ② 安澄《中论疏记》卷三,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六十五卷,第95页。
    ③《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徵著,中华书局出版,1998年,第47页。
    ④《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徵著,中华书局出版,1998年,第47、48页。
    ⑤ [后秦]释僧肇作《肇论》,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152页。
    ⑥ 吉藏《中论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二卷,第29页。
    ① 吉藏《中论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二卷,第29页。
    ② 安澄《中论疏记》,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六十五卷,第95页。
    ③ [后秦]释僧肇作《肇论》,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152页。
    ①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33页。
    ② [后秦]释僧肇作《肇论》,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152页。
    ③ [后秦]释僧肇作《肇论》,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152页。
    ④ [后秦]释僧肇作《肇论》,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152页。
    ① [后秦]释僧肇作《肇论》,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152页。
    ② [后秦]释僧肇作《肇论》,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151页。
    ① [后秦]释僧肇作《肇论》,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151页。
    ② [后秦]释僧肇作《肇论》,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151页。
    ③ [后秦]释僧肇作《肇论》,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153页。
    ① [后秦]释僧肇作《肇论》,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153页。
    ② [后秦]释僧肇作《肇论》,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153页。
    ③ [后秦]释僧肇作《肇论》,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154页。
    ④ [后秦]释僧肇作《肇论》,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第154页。
    ① [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二十五,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403页。
    ②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32页。
    ① [唐]般剌蜜帝译《楞严经》卷二,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九卷,第114页。
    ① [唐]荆溪湛然述,《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出《大正新修大藏藏》第四十六卷,第296页。
    ②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中论》卷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卷,第33页。
    ①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摩诃止观》卷五,出《大正新修大藏藏》,第46卷,第54页。
    ② [隋]智者说灌项记《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上,出《大正新修大藏藏》,第三十三卷.第696页。
    ③ [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四十七,出《大正新修大藏藏》第二十五卷,第401页。
    ④ [唐]荆溪湛然述,《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出《大正新修大藏藏》第四十六卷,第295页。
    ⑤ [唐]荆溪湛然述。《摩诃止观》卷五,出《大正新修大藏藏》第四十六卷,第54页。
    ① [唐]荆溪湛然述《摩诃止观》卷五,出《大正新修大藏藏》,第四十六卷,第55页。
    ② [唐]荆溪湛然述《摩诃止观》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藏》,第四十六卷,第7页。
    ③ [唐]荆溪湛然述《摩诃止观》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第四十六卷,第8页。
    ① [魏]杨街撰,《洛阳伽蓝记》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一卷,第1000页。
    ① [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十六,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卷,第551页。
    ② [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十六,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卷,第551页
    ③ [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十六,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卷,第551页
    ④ [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十六,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卷,第551页
    ⑤ [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十六,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卷.第551页
    ⑥ [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403页。
    ① [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十六,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卷,第551页。
    ②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51页。
    ③ [宋]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六卷,第506页。
    ① 《圆觉经略说》南怀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版。
    ② [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十五,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九卷,第39页。
    ③ 《禅宗语录辑要》本社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396页。
    ① 《中国禅宗大全》,李淼编,长春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500页。
    ② [唐]慎水沙门玄觉撰,《证道歌》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96页。
    ③ [北凉]昙无谶译,《大股涅槃经》卷二十七,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卷,第525页。
    ① [宋]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六。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卷,第776页。
    ② [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九卷,第7页。
    ③ [于阗国]三藏实又难陀译,《大方广华严经》卷三十七,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卷,第272页。
    ④ [唐]玄奘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848页。
    ① 参阅铃木大拙著·郭忠生译(汉译楞伽经)(摘录自《菩提树》杂志第三六七期。
    ② 《中国禅师》李哲良编,重庆出版社出版,2001年,第572页。
    ③ 比丘宗宝编,《六祖坛经》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49页。
    ① [宋]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六卷,第489页。
    ② [宋]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六卷,第489页。
    ③ [宋]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六卷,第492页。
    ① 《中国禅师》李哲良编,重庆出版社出版,2001年,菩提大摩。第49页。
    ② 见《中国禅师》,李哲良编,重庆出版社出版,2001年,行思怀让,第230页。
    ③ 见《禅宗语录辑要》本社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5年,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第4页。
    ① [宋]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六卷,第501页。
    ② 转引自《禅宗思想渊源》,吴言生著,中华书局,2001年,第11页。
    ③ [宋]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六卷,第501页。
    ① 《五灯会元》普济着,中华书局出版 1994年,临济义玄禅师,第644页。
    ② 《中国禅宗大全》李淼编,长春出版社出版.1995年,《禅的行持》治心,第982页。
    ③ 《五灯会元》普济着,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三祖僧璨,第48页。
    ④ 《五灯会元》普济着,中华书局出版 1994年,石头希辽禅师,第256页。
    ① [宋]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六卷,第490页。
    ② [宋]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六卷,第506页。
    ③ 《五灯会元》普济着,中华书局出版 1994年,释迦牟尼佛。第10页。
    ④ 《五灯会元》.普济着,中华书局出版 1994年,释迦牟尼佛。第10页。
    ① 《五灯会元》普济着,中华书局出版 1994年,初祖菩提达摩大师,第44页。
    ② 《五灯会元》普济着。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初祖菩提达摩大师。第44页。
    ③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卷,第551页。
    ④ 《禅宗语录辑要》本社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5年,潭州沩山灵祜禅师语录。第86页。
    ① 比丘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48页。
    ② 比丘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48页。
    ③ 比丘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48页。
    ④ 比丘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49页。
    ① 比丘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49页。
    ② 《禅宗三百题》,黄夏年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① 《中国禅宗史》,印顺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4、45页。
    ② 比丘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49页。
    ③ 比丘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48页。
    ④ 比丘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50页。
    ⑤ 比丘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50页。
    ⑥ 比丘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50页。
    ① 比丘宗宝编,《六祖人师法宝坛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53页。
    ①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51页。
    ①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50页。
    ② 《五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版,第95页。
    ③ 比丘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55页。
    ④ 《古尊宿语录》,赜藏主编集,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版,第64页。
    ① 《古尊宿语录》,赜藏主编集,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版,68页。
    ②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49页。
    ③ 《五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版,第69页。
    ④ 《宗镜录》,释延寿集,三秦出版社发行,1994年版,第281页。
    ⑤ [唐]慎水沙门玄觉撰《证道歌》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95页。
    ⑥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49页。
    ① 比丘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50页。
    ② 《五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版,第155页。
    ③ 《宗镜录》,释延寿集,三秦出版社发行,1994年版,第198页。
    ④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52页。
    ① [唐]慎水沙门玄觉撰《证道歌》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96页。
    ② 《古尊宿语录》,赜藏主编集,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版,614页。
    ③ 《五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版,第445页。
    ①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51页。
    ②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51页。
    ③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51页。
    ④ [唐]慎水沙门玄觉撰《证道歌》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96页。
    ⑤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51页。
    ① 见《古尊宿语录》,赜藏主编集,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版,第42页。
    ② 比丘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51页。
    ③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49页。
    ④ [唐]慎水沙门玄觉撰《证道歌》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96页。
    ⑤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51页。
    ① 《中国禅宗大全》李淼,长春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第353页
    ② 《中国禅宗大全》李淼,长春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第441页。
    ③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52页。
    ④ 《禅宗语录辑要》本社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第246页。
    ① 《景德传灯录》,释道原编著,新文丰版公司印行,1982年版,第164页。
    ②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51页。
    ③ [唐]慎水沙门玄觉撰《证道歌》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96页。
    ④ 《宗镜录》,释延寿集,三秦出版社发行,1994年版,第995页。
    ⑤ 《宗镜录》,释延寿集,三秦出版社发行,1994年版,第701页。
    ⑥ 《宗镜录》,释延寿集,三秦出版社发行,1994年版,第896页。
    ⑦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50页。
    ① [唐]慎水沙门玄觉撰《证道歌》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95页。
    ② 比丘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49页。
    ③ 《中国禅师》李哲良,重庆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第381页。
    ① 《景德传灯录》,释道原编著,新文丰版公司印行,1982年版,第386页。
    ② 《续古》卷2《法昌遇》。
    ③ 《禅宗语录辑要》,本社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第8页。
    ④ 《中国禅师》,李哲良,重庆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第40页。
    ⑤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52页。
    ⑥ 《景德传灯录》,释道原编著,新文丰版公司印行,1982年版,第603页。
    ⑦ 《景德传灯录》,释道原编著,新文丰版公司印行,1982年版。第156页。
    ⑧ [唐]慎水沙门玄觉撰《证道歌》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96页。
    ⑨ 《五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版,第200页。
    ⑩ 《五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版,第267页。
    ① 《五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版,第374页。
    ② 《五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版,第294页。
    ③ 《五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版,第102页。
    ④ 《五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版,第206页。
    ① 《禅宗语录辑要》本社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第6页。
    ② 《五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出版 1994年版,第205页。
    ③ 《五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出版 1994年版,第188页。
    ④ 《中国禅宗大全》李淼,长春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第440页。
    ① 《五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南泉普愿禅师,第138页。
    ② 《五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洞山守初,第940页。
    ③ 《五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长沙景岑,第208页。
    ① 《丑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百丈怀海,第131页。
    ② 《五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出版 1994年版,赵州从谂,第203页。
    ③ 《禅宗语录辑要》本社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人天眼目,第870页。
    ④ 《中国禅宗大全》李淼,长春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碧岩录.第4则,第350页。
    ① 《五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版,德山宣鉴。第374页。
    ② 《中国禅宗大全》,李淼编,长春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碧岩录,第6则。第353页。
    ① [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十五,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108页。
    ②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第751页。
    ① 比丘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第350页。
    ②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四十,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682页。
    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二九、晋沙门释道安撰《增一阿含经》卷七,出《大正新修大藏经》二卷,第212、579页。
    ②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二十二,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157页。
    ③ [晋]沙门释道安撰,《增一阿含经》卷三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738页。
    ④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十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剪二卷,第75页。
    ⑤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三五,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250页。
    ⑥ [东晋]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五,《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第453页。
    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三四,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312页。
    ②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遗教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二卷,1111页。
    ①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佛说放牛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第546,547页。
    ② 长安释僧睿述,《大智度论》卷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五卷,第154页。
    ③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事经》卷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七卷,第690-691页。
    ④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三,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卷,第298页。
    ⑤ 长安释僧睿述,《大智度论》卷四十八,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五卷,第403-404页。
    ① 释静释筠撰、吴福祥顾之川校《祖堂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52-353页。
    ② 释静释筠撰、吴福祥顾之川校《祖堂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71-372页。
    ③ 释静释筠撰、吴福祥顾之川校《祖堂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70页、439页。
    ④ 《大般涅般木经》卷八,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二卷,第411页。
    ① 释静释筠撰、吴福祥顾之川校《祖堂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439页。
    ① 《道德经》第14章。
    ② 《道德经》第14章。
    ③ 《道德经》第21章。
    ④ 《道德经》第25章。
    ⑤ 《道德经》第一章。
    ① 《道德经》第53章。
    ② 《道德经》第46章。
    ③ 《道德经》第46章。
    ④ 《道德经》第47章。
    ① 《道德经》第2章。
    ② 《道德经》第14章。
    ③ 《道德经》第4章。
    ④ 《道德经》第153章。
    ① 《道德经》第46章。
    ② 《道德经》第57章。
    ① 《道德经》第5章。
    ② 《道德经》第13章。
    ① 《道德经》第18章。
    1.[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22卷)
    2.[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60卷)
    3.[宋]天竺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50卷)
    4.[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增壹阿含经》(51卷)
    5.[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6.[梁]真谛译《无上依经》(2卷)
    7.[东晋]《舍利弗问经》(1卷)
    8.罽宝国 三藏般若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10卷)
    9.[北凉]昙无谶译 《大方等无想经》(6卷)
    10.[后汉]安世高译《佛说遗日摩尼宝经》(1卷)
    11.[梁]僧伽婆罗译《文殊师利问经》(2卷)
    12.[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密经》(27卷)
    13.[唐]般刺蜜帝译《楞严经》(10卷)
    14.[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卷)
    15.[唐]般刺蜜帝译《楞严经》(10卷)
    16.[唐]玄奘译《解深密经》(5卷)
    17.[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7卷)
    18.[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3卷上中下)
    19.比丘宗宝编,《六祖坛经》(1卷)
    20.[唐]玄奘译《成唯识论》(10卷)
    21.[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100卷)
    22.[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100卷)
    23.[姚秦]鸠摩罗什译,《成实论》(16卷)
    24.[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4卷)
    25.[姚秦]鸠摩罗什译,《十住毗婆沙论》(17卷)
    26.[唐]玄奘译《俱舍论》(30卷)
    27.[唐]玄奘译,《大毗婆沙论》(200卷)
    28.[唐]波罗颇蜜多罗译,《般若灯论》(15卷)
    29.[唐]玄奘译,《大乘成业论》(1卷)
    30.[后汉]失译人名《分别功德论》(5卷)
    31.[姚秦]鸠摩罗什译《十二门论》(1卷)
    32.[唐]玄奘译《顺正理论》(80卷)
    33.[陈]真谛译《转识论》(1卷)
    34.[随]释吉藏选《大乘玄论》(5卷)
    35.[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大乘庄严经论》(13卷)
    36.[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1卷)
    37.[陈]真谛译《十八部论》(1卷)
    38.[陈]《真谛译部执异论》(1卷)
    39.[后秦]释僧肇作《肇论》(4卷)
    40.[陈]真谛译《佛性论》(4卷)
    41.[唐]玄奘译《佛地经论》(7卷)
    42.[梁]释僧佑著《出三藏记集》(15卷)
    43.[唐]玄奘译:《大唐西域记》(12卷)
    44.沙门基撰《成唯识论述记》(4卷)
    45.[魏1北魏杨街选,《洛阳伽蓝记》(5卷)
    46.沙门吉藏奉选,《三论玄义》(1卷)
    47.沙门法宝选,《俱舍论疏》(30卷)
    48.[唐],玄奘译《摄大乘论释》(10卷)
    49.[唐],玄奘译《摄大乘论本》(3卷上中下)
    50.[唐],玄奘译《摄大乘论释》(10卷)
    51.沙门吉藏奉命选,《三论玄义》(1卷)
    52.基选《大乘法苑义林章》(7卷)
    53.[唐]沙门澄观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疏》(60卷)
    54.远法师选《大乘义章》(20卷)
    55.沙门基选《成唯识论述记》(10卷)
    56.沙门基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2卷上下)
    57.[隋]天台智者大师说《摩诃止观》(10卷)
    58.[隋]智者说灌顶记《妙法莲华经玄义》(2卷)
    59.[唐]慎水沙门玄觉撰《证道歌》(1卷)
    60.[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禅源诸全集都序》(2卷)
    61.[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20卷)
    62.[梁]慧皎撰《高僧传》(14卷)
    63.[唐]道宣撰《续高僧传》(30卷)
    64.[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6卷)
    65.[姚秦]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1卷)
    1.《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2.转引自龙达瑞,《大梵与自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3.《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徵著,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98年12月
    4.《印顺佛学思想研究》,郭朋著,中国社会钟学出版社,1991年8月
    5.《佛教三百题》,黄夏年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2年。
    6.《禅宗三百题》,黄夏年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0年。
    7.《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任继愈著,人民出版社,1972年
    8.《佛教史》,杜继文主编,中国社会仲学出版社,1991年
    9.《佛教典籍百问》,方广錩著,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年
    10.《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吴焯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11.《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姚卫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12.《南传佛教史》,净海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2月
    13.《中国佛性论》,赖永海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8月
    14.《中国佛教文化论》,赖永海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10月
    15.《佛教与中国文化》,汤一介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月
    16.《中国禅思想史》,葛兆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17.《印度哲学史》,黄心川著,商务印书馆,1989年。
    18.《唯识学探源》,印顺著,正闻出版社,1977年。
    19.《原始佛教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陈兵著,法音杂志,2002年九月,总第217期.
    20.法音杂志,中国佛教协会会刊,2006年01月,总第257期。
    21.《三藏法数》,丁福宝著,菩恩印刷企业有限公司,1981年。
    22.《佛光大词典》,编修委员会,佛光出版社,1995年。
    23.《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微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24.《佛学大词典》,丁福保编,佛陀教育基金会,1981年。
    25.《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香港佛经流通处,1994年。
    26.《比较宗教学》,圣严法师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27.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4}
    28.《中国禅宗史》,印顺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29.《宗镜录》,释延寿集,三秦出版社发行,1994年。
    30.《中国禅宗大全》,李淼,长春出版社出版,1995年。
    31.《中国禅师》,李哲良,重庆出版社出版,2001年。
    32.《禅宗语录辑要》,本社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5年。
    33.《景德传灯录》,释道原编著,新文丰版公司印行,1982年。
    34.《禅宗思想渊源》,吴言生著,中华书局,2001年。
    35.《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主编,中国社会佛学出版社,1985年。
    36.《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郭朋著,齐鲁书社出版社,1986年。
    37.《五灯会元》(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
    38.《古尊宿语录》(宋)赜藏主编集,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
    39.《高僧传合集》(梁)慧皎等撰,上海吉籍出版社出版,1995年。
    40.《禅宗语录辑要》,本社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5年。
    41.《禅宗哲学象征》,吴言生著,中华书局出版,2001年。
    42.《禅宗诗歌境界》,吴言生著,中华书局出版,2001年。
    43.《禅宗词典》,袁宾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
    44.《中国禅宗大全》,李淼编,长春出版社出版,1995年。
    45.《禅宗七经》,河北禅学研究所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
    46.《金刚经的研究》,沈家枯居士,四川省佛教协会弘法利生会印。
    47.《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知旭大师,福建莆田广化寺印。
    48.《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49.《金刚经讲义节录》,妙照江味衣述,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50.《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说,》应慈法师,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
    5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语解释》,黄智海居士演述,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
    52.《心经讲记》,印顺法师,青年禅学社敬印,1995年。
    53.《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华云印刷公司,2000年。
    54.《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成观法师,佛陀教育基金会,1996年。
    55.《楞伽大义今释》,南怀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
    56.《圆觉经略说》,南怀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
    57.《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
    58.《六祖法宝坛经浅释》,宣化上人,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59.《六祖坛经注释》,东方佛教学院,福建莆田广化佛经流通处。
    60.(越南)《相应经》5卷,明珠和尚从巴利文翻译成越南文,越南佛学研究所印,1993年。
    61.(越南)《中部经》3卷,明珠和尚从巴利文翻译成越南文,越南佛学研究所印,1992年。
    62.(越南)《增支部经》4卷,明珠和尚从巴利文翻译成越南文,越南佛学研究所印,1996年。
    63.(越南)《长部经》2卷,明珠和尚从巴利文翻译成越南文,越南佛学研究所印,1996年。
    64.(越南)《小乘佛教的》部派》1卷,ANDRE BAREAU著,法贤译,河内宗教出版社,,2000年。
    65.(越南)《佛教哲学精华》1卷,慧士著,胡志明市出版社,2004年。
    66.(越南)《东方哲学历史》1卷,阮登熟著,越南西贡,灵山出版社1950年。
    67.(越南)《佛学思想》,WALPOLA RAHULA著,智海越译,万行大学修书,1974年。
    68.(越南)《性起与缘起》1卷,阮文二著,河内宗教出版社,2005年。
    69.(越南)《佛学精要》1卷,禅心老和尚著,河内宗教出版社,2005年。
    70.(越南)《原始佛教思想论》1卷,广度越译,胡志明市出版社,1996年。
    71.(越南)《印度哲学解脱思想》1卷,DOAN CHINH著,河内青年出版社,1999年。
    72.(越南)《佛教哲学精华》,JUNJIRO TAKAKUSU著,慧士越译,胡志明市出版社,2004年。
    73.(越南)《佛法与禅宗》,释唯力编,佛教成会胡志明,1994年。
    74.(越南)《禅宗本行》,释清慈著,胡志明出版社,1998年。
    75.(越南)《无我是涅粲》,释善超编,顺化出版社,1966年。
    76.(越南)《修佛地图》,释善华著,佛教成会胡志明,1994年。
    77.(越南)《印度佛教略史》,释清检著,佛教成会胡志明,199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