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已经从经济领域逐渐延伸、扩展到政治、文化领域。在这种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交织的全球化趋势中,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冲突日益频繁,由此而引发的意识形态争夺和思想文化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中国作为苏东剧变后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无疑成为西方国家企图通过文化渗透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重点,作为意识形态教育重要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与挑战。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以文化建设为载体,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的重要举措。因此,探索、设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辨析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阐述思想政治文化载体基本理论。其次,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研究的依据和价值目标。再次,论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总体经验,对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取得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阐述全球化态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现实对策,即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系统分析;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制度建设;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群体文化战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理论内容,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有效途径,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有利于提升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效果。论文研究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双向互动机制提供理论指导和对策参考,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积极应对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冲突带来的多重挑战,充分发挥文化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Nowadays,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has been gradually extended from the economicfield to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ields.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nflicts become morefrequent in this mixed globalization trend of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ntertwined, thustriggering the ideological battl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ve become thefocus of attention. China, as the largest socialist country after the dramatic changes in SovietUnion and East Europe, will undoubtedly become the emphasis of western countries' attemptto implement peaceful evolution strategy through cultural infiltration.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IPE), which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facing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IPE and culture, it has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oday's IPE that theeducation should take culture construction as the carrier. Therefore, it will be great theoreticaland practical value to explore, design and use of the cultural carrier of IPE.
     This present dissertation at first reviews the precede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related toculture carrier of IPE, analyzes the interal relations of IPE and culture and then eloborates thebasic theory of culture carrier of IPE on these basis. Secondly, it summarizes the basis andvalue goal of research on culture carrier of IPE. The third part of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overall experi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carrier of IPE befo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China, analyzes the state of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carrier of IPE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n expounds the main issues that construction ofculture carrier of IPE confronted under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At last, this thesis proposespractical 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carrier of IPE in China, namely, establishingguiding ideologies and basic principles for culture carrier of IPE, focusing on the systematicanalysis of culture carrier of IPE, speeding up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carrierof IPE, implementing group culture strategy of culture carrier of IPE and grasping thedevelopment trends of culture carrier of IPE.
     In my present dissertation, the theoretical content of research on culture carrier of IPEhas been enriched and developed, effective ways to construct the culture carrier of IPE havebeen expanded, methods and modes for IPE have been innovated. All of these improvementsstated above will be favorable toward promoting and optimizing the functions and effects ofIPE. Furthermore, the exploration of this thesis will provide both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reference of countermeasures for establishing a two-way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IPE and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re are also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of this paper forpromoting construction of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ctively responding to multiplechallenges caused by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nflicts, and so fully playing the role of culturecarrier in cultivating new socialist man
引文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1年3月17日,第1版。
    ③《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9日,第1版。
    ①张耀灿,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页。
    ②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特征和功能》,《求索》2005年第5期。
    ③贺才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及其特点》,《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6期。
    ①孙治河:《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几点认识》,《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②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特征和功能》,《求索》2005年第5期。
    ③孙治河:《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几点认识》,《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①孙兆静:《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类型和功能》,《理论观察》2007年第1期。
    ①《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568页。
    ②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及其特点》,《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③赵野田:《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思想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④刘元浅:《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⑤何海兵:《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探析》,《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5期。
    ①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93页。
    ②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3页。
    ③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11页。
    ④贺才乐:《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属性》,《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2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0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③仲崇东:《意识形态与文化建设》,《天府新论》2003年第1期。
    ①M·蓝德曼:《哲学人类学》,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7页。
    ②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3页。
    ③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源起及本质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8页。
    ①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现实和未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页。
    ①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51-252页。
    ①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特征和功能》,《求索》2005年第5期。
    ②郜火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态结构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4期。
    ①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28页。
    ②周鸿铎主编:《文化传播学通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①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传播学通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24页。
    ①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26页。
    ②黄晓钟等编:《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页。
    ①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53页。
    ②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01页。
    ①陈晓峰:《论村镇文化的多元性特征》,《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②张海赴,孙倩:《军营文化探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①董世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08年,第26页。
    ②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93页。
    ①《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7页。
    ②《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1页。
    ①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1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列宁论文学与艺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第897页。
    ①《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7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1页。
    ⑦《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53页。
    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45页。
    ①(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页。
    ①(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335页。
    ②李佩环:《西方文化霸权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论》,《天府新论》2006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5页。
    ②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北京: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81页。
    ①(美)路易斯·拉思斯等:《价值与教学》,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7页。
    ①(美)A.威尔森:《美国道德教育危机的教训》,湘学译,《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①高德胜:《为生活德育论辩护——与冯文全教授商榷》,《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
    ①王景云:《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再认识》,《学术交流》2009年第7期。
    ①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9页。
    ①刘建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93页。
    ①刘仕清,沈其新:《永恒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80周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回眸与前瞻》,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页。
    ①白亚光等:《群体文化建设: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起点》,《学习与探索》1989年第6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9页。
    ①廖运年:《谈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创新意义》,《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年第6期。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②董天策:《传播学导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②姚贞:《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2010年9月7日,http://www.chuban.cc/toutiao/201009/t20100907_76674.html,2011年8月4日。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①姚贞:《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2010年9月7日,http://www.chuban.cc/toutiao/201009/t20100907_76674.html,2011年8月4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③姚贞:《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2010年9月7日,http://www.chuban.cc/toutiao/201009/t20100907_76674.html,2011年8月4日。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②谢晓萍,尚希:《中国电影票房破百亿跃升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2011年1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01/25/c_121020836_3.htm,2010年8月2日。
    ③陈星星:《中国电影:“百亿竿头”如何更进一步》,《人民日报》2011年3月29日,第12版。
    ①陈星星:《中国电影:“百亿竿头”如何更进一步》,《人民日报》2011年3月29日,第12版。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③杨雪梅:《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人民日报》2011年2月22日,第10版。
    ④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10年3月16日,第1版。
    ⑤蔡武:《扎实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努力开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局面》,《中国文化报》2011年2月25日,第1版。
    ①杨雪梅:《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人民日报》2011年2月22日,第10版。
    ②文化部:《“十五”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分析》,2011年1月5日,http://www.ccnt.gov.cn/sjzz/jhcws/cwswhtj/201101/t20110105_86172.html,2011年8月7日。
    ①(资料来源)文化部:《“十五”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分析》,2011年1月5日,http://www.ccnt.gov.cn/sjzz/jhcws/cwswhtj/201101/t20110105_86172.html,2011年8月7日。
    ②(资料来源)文化部:《“十五”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分析》,2011年1月5日http://www.ccnt.gov.cn/sjzz/jhcws/cwswhtj/201101/t20110105_86172.html,2011年8月7日。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①资料来源:《三下乡_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E4%B8%89%E4%B8%8B%E4%B9%A1,2011年8月17日。
    ①王斯敏:《从“一块短板”到“一股热潮”——健身工程惠及九亿农民》,《光明日报》2008年7月25日,第5版。
    ②闫祥岭:《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惠及广大农民》,2009年4月10日,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9-04/10/content_11163904.htm,2011年8月2日。
    ③温家宝:《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11年3月16日,第1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①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9页。
    ②俞良早:《全球化的性质和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
    ③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0页。
    ①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6页。
    ①曾秀兰:《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出路》,《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
    ②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2页。
    ③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2页。
    ④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22页。
    ⑤何怀远:《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浅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①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7页。
    ①小佳:《阿凡达中国票房近2亿美元成为海外票房冠军》,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ent/2010-04/02/content_19740674.htm,2011年8月13日。
    ①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特征和功能》,《求索》2005年第5期。
    ①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1页。
    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7月),第4页。
    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7月),第13页。
    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7月),第24页。
    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7月),第29页。
    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7月),第30页。
    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7月),第25页。
    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7月),第33页。
    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7月),第34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②《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9日,第1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9日,第1版。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①《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504页。
    ②邓建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涌现性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①陈伟,金福:《霍兰的涌现性思想评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①欧阳莹之:《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1页。
    ①李章军:《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1年1月5日,第1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1年3月17日,第1版。
    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9日,第1版。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1年3月17日,第1版。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1年3月17日,第1版。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36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1年3月17日,第1版。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1年3月17日,第1版。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②《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京召开》,《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9日,第1版。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1年3月17日,第1版。
    ①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①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04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页。
    ①郑永廷,聂立清:《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与价值取向——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5期。
    ①曾秀兰:《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出路》,《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7月),2011年,第4页。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7月),2011年,第29页。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7月),2011年,第5页。
    [1][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2][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安德鲁·醒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
    [4]毕红梅,李东升编:《当代西方思潮与思想教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5]邴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6]白显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及其当代提升》,《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7]别林娟:《从文化传播视角浅析手机媒体》,《新媒体》2008年第4期。
    [8]蔡武:《扎实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努力开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局面》,《中国文化报》2011年2月25日,第1版。
    [9]崔常发,徐明善编,《高层讲坛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重大课题》(上、下册),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年。
    [10]陈胜云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11]陈晓峰:《论村镇文化的多元性特征》,《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2]陈平:《价值澄清学说及其兴衰原因探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3]陈丽琴:《短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年第6期。
    [14]陈秉公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陈伟,金福:《霍兰的涌现性思想评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6]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17]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特征和功能》,《求索》2005年第5期。
    [18]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及其特点》,《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19]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0]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1]陈世联等:《文化与儿童社会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2]陈根法:《德性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3]陈艳红:《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微》,《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24]陈华:《走向文化自觉——中国网络媒体行业自律机制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25]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2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27]邓建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涌现性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28]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传播学通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
    [29]段海超,元林,王刚:《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的融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一点思考》,《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0]段海超:《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功能特殊性探析》,《北京教育(德育)》2010年第2期。
    [31]段海超,元林:《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受众动机特征及对策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32]董世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08年。
    [33]董立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中国软实力》,《理论界》2005年第9期。
    [34]冯建军:《文化全球化与道德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35]冯天瑜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36]冯增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价值延伸与创新》,《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7]付长海:《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途径》,《求实》2004年第9期。
    [38]高德胜:《为生活德育论辩护——与冯文全教授商榷》,《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
    [39]高占祥:《文化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0]高平平,黄富峰:《传播与道德》,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41]郜火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态结构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4期。
    [42]郜火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与运用》,《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3期。
    [43]郭金平,宋屹,贾玉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问题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44]龚志宏:《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4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46]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47]贺才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及其研究价值》,《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48]贺才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及其特点》,《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6期。
    [49]贺才乐:《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属性》,《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2期。
    [50]贺才乐:《论人类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1期。
    [51]黄晓钟:《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52]黄禧祯:《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片论》,《学术研究》2007年第8期。
    [53]黄梦阮,申睿:《文化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初探》,《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54]黄皖毅:《国外文化全球化研究述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55]黄永宜,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再探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4期。
    [56]黄世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问题研究述评》,《理论月刊》2009年第7期。
    [57]黄世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分析》,《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4期。
    [58]黄明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优化初探》,《理论探讨》2004年第5期。
    [59]韩迎春,皮艳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5期。
    [60]何海兵:《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探析》,《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5期。
    [61]霍福广,刘社欣:《信息德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6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22页。
    [63]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64]蒋勇,彭玲玲:《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65]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魏贤超、柯森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66]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67]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7页。
    [68]路易斯·拉思斯(美)等:《价值与教学》,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69]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3期。
    [70]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71]林国建:《现代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年。
    [72]吕艳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问题研究述评》,《学术论坛》2005年第3期。
    [73]吕会霖:《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74]陆海:《大学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75]刘建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76]刘仕清,沈其新:《永恒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80周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回眸与前瞻》,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77]刘元浅:《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78]刘莘:《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及其诠释》,《探索》2007年第2期。
    [79]刘先进,李经纶:《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领功能》,《求实》2007年第5期。
    [80]刘英:《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网络传播》,2007年第2期。
    [81]刘涛:《简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82]刘福州:《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光明日报》2009年8月12日第11版。
    [83]刘雷,马华芳:《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及模式》,《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84]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85]李佩环:《西方文化霸权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论》,《天府新论》2006年第1期。
    [86]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源起及本质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87]李文政:《借鉴与创新———西方德育理论对我国德育模式建构之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
    [88]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89]李萍,钟明华编:《文化视野中的青年道德社会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
    [90]李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91]李俊:《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人学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8期。
    [92]连泽纯:《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理论界》2009年第7期。
    [9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9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95][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96]门洪华:《中国:软实力方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97][美]曼纽尔·卡斯特编:《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98]莫茜:《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年。
    [99] N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100]秦红平:《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的文化全球化探析》,《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第4期。
    [101]曲洪志:《我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02]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全球化语境中的哲学视域》,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3]饶宁华,赖雪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载体的基本形态及其功能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04]《思想政治工作新编》编写组:《思想政治工作新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6]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0)》,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107]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8]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9]沈红:《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110]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北京:文献出版社,2004年。
    [111]孙治河:《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几点认识》,《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12]孙兆静:《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类型和功能》,《理论观察》2007年第1期。
    [113]孙慧英:《多重视域下的第五媒体文化研究》,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4]孙海彬:《论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及启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15][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美)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第3版),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
    [116][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117]苏振芳编:《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18]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政治社会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19]宋元林等:《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20]宋成剑:《精神生产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
    [121]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7年。
    [122]石开斌:《论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控制》,《求实》2009年第4期。
    [123]田鹏颖,赵美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
    [124]唐鸿:《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开发的原则与路径》,《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4期。
    [125]庹祖海:《网络时代的文化思维》,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年。
    [126]檀传宝:《大众传媒的价值影响与青少年道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127]欧阳莹之:《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8]欧阳友权编:《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29]欧清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基础》,《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5期。
    [130]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10年3月16日,第1版。
    [131]武文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形态及其形成》,《兰州学刊》2006年第11期。
    [132]吴格言:《文化传播学》,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年。
    [133]吴怀友:《国内全球化理论研究的进程、特点与存在的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34][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
    [135]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36]万长军:《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述评》,《理论月刊》2009年第8期。
    [137]汪洪:《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38]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9]王浦劬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40]王革慧:《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理论导刊》2007年第5期。
    [141]王正平:《信息网络与文化新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142]王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143]王玄武等:《比较德育学》(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4]王述祖:《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历史的思考与求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145]王春英,成方哲:《文化启蒙———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146]王永丽:《文化力》,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年。
    [147]王惠民:《基于传播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策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148]王升臻:《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几个理论问题的再思考》,《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年第3期。
    [149]王升臻:《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述评》,《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5期。
    [150]王树荫,王炎:《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151]王海峰:《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第2期。
    [152]王晓刚:《文化体制改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2007年。
    [153]徐志远,雷五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4期。
    [154]徐海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155]许晓菁,李晖:《关注文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滁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56]薛平军,王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新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6期。
    [157]熊建生,杨欢欢:《思想政治教育前沿研究的新视野——郑永廷谈三种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8期。
    [158]肖三:《文化载体的哲学探索》,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2005年。
    [159]谢宝利,孙彩丽:《博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价值工程》2010年第26期。
    [160]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61]向阳,陈成辉:《论校园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意义》,《前沿》2007年第1期。
    [162]邢勇:《论网络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态势与整合》,《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63]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4]仰海峰:《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效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2期。
    [165][美]约翰·杜威:《道德教育原理》,王承绪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66][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7][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8][英]约翰·汤姆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69]闫艳:《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求实》2006年第4期。
    [170]杨大燕:《价值澄清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学理论》2010年第5期。
    [171]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第4期。
    [172]杨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三个维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17期。
    [173]杨建新:《和谐社会视阈中的青年群体文化建设》,《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3期。
    [174]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175]杨广慧:《探索新路子,寻找新载体》,《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2年第10期。
    [176]艺衡:《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77]俞良早:《全球化的性质和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
    [178]袁信:《也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湖湘论坛》2002年第3期。
    [179]袁三标:《略论国家安全视野下的中国软实力建构》,《天府新论》2009年第2期。
    [180]元林,李美清:《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管理的困境与破解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6期。
    [181]岳慧,岳鹏:《马克思主义世界交往理论视野下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承》2009年第9期。
    [182]张耀灿,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8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84]张澍军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85]张海赴,孙倩:《军营文化探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86]张兴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综述》,《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87]张祥浩:《中国传统思想教育理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188]张晓明,胡慧林,章建刚:《文化蓝皮书: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189]张岱年:《文化与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0]张江波:《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借鉴研究》,《社科纵横》2009年第6期。
    [191]张圆圆:《整合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党政论坛》2011年第7期。
    [192]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193]章结明,许庆亚:《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之比较研究》,《教育探索》2008年第11期。
    [194]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5]郑永廷,聂立清:《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与价值取向——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5期。
    [196]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及其发展》,《江苏高教》2008年第5期。
    [197]郑永廷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98]郑永廷,江传月等:《主导德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99]郑治:《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200]郑海中:《关于文化传播的几个问题》,《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201]赵晶媛:《文化产业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202]赵野田:《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思想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203]赵康太,李英华编:《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4]赵文芳:《价值澄清理论及其启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05]赵玲,朱贤:《论运用大众传播载体进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06]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现实和未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207]朱效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合力》,《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208]中共中央文南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209]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年。
    [210]周鸿铎主编:《文化传播学通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
    [211]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再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8期。
    [212]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三重规定》,《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
    [213]仲崇东:《意识形态与文化建设》,《天府新论》2003年第1期。
    [214]曾秀兰:《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出路》,《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
    [215]曾庆香、李蔚等:《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
    [216]岳忠强:《思想政治工作学》,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年。
    [217]詹姆斯·E·凯茨,罗纳德·E·莱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郝芳、刘长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218] Azza KaraM,Transnational Political IslaM.Globalization,Ideology and Power,London,Sterling,Va..Pluto Press,2004.
    [219] Abbinnett,Ross.Trust and Social Science:From Hegel toDeconstruction[M].Thousand Oaks,CA:Sage,1998.
    [220] Alex Thio.Sociology:A Brief Introduction.2nd Edition,Harper CollinsCollegePublishers,1994,USA.
    [221] Bhikhu Parekh.Marx’s Theory of Ideology.Croom Heim Ltd,1982.
    [222] Beng-Huatchua, CoMMunitarian Ideology and DeMocracy inSingapore.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7.
    [223] Beck,Clive.The Reflective Approach to Values Education.In JonasSoltis,e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1981.
    [224] Balkin,J.M.Cultural Software:A Theory of Ideology.New Haven:Yale,1998.
    [225] Carver·T.Marx′s Social The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82.
    [226] Conde-Costas, Luis A. The Marxist Theory of Ideology—A Conceptualanalysis.Uppsala1991.
    [227] Cook.T.The Bear Market i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Review.1985,79,(4).
    [228] Conrad C.fink.Media Ethics.New York:McGraw-Hill,1988.
    [229] Drucker,H.M.The Political Uses of Ideology.MacMillan,London,1974.
    [230] Dick Hebdige,Subculture:The Meaning of Style,London:Methuen1979.
    [231] Dick Hebdige,Hiding in the light:On Images and Things,London:Routledge,1988.
    [232] D.P.Chattopadhyaya.Sociology,Ideology and Utopia.Socio-Political Philosophyof East and West.Leiden;New York.Brill,1997.
    [233] Drucker,H.M.The Political Uses of Ideology.MacMillan,London,1974.
    [234] David Mclellan.Marxism after Marx.New York,1979.
    [235] Edgar.Faure,etal.,learningto be,unesco,Paris,1972.
    [236] Elstle,J.Making Sense of Marx,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85.
    [237] Evans,M.Karl Marx,Allen&Unwin,London,1975.
    [238] Earl Babbie.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6th Edition,Wadsworth PublishingCompany,California,1992,USA.
    [239] FukuyaMa,F.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HaMish HaMilton,London,1992.
    [240] Good,James, IrvingVelody. The Politics of Postmodernity.eds.NewYork:Cambridge,1997.
    [241] Hunt,Lester H.Character and Culture.Lanham,MD:Rowman and Littlefield,1997.
    [242] Hong Junhao.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elevision in China.the Evolution ofIdeology,Society,and Media Since the ForM.Praeger,1998.
    [243] Husserl: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 and Transcendenta Phenomenology,Northwest Univerisity Press,1970.
    [244] Ichilov.O.Political Socialization,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Democracy.New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0.
    [245] Ichilov.O.Citizenship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a Changing World.London:TheWoburn Press,1998.
    [246] Jhon Torrance.Karl Marx’s Theory of Idea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47] Jorge Larrain.Marxism and Ideology.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3.
    [248] John Clarke, Style.in Stuart Hall, Tony Jefferson, eds, Resistance ThroughRitual:Youth Subculture in Post-war Britain,London:Hutchinson,1976.
    [249] Louis Dupre.Marx’s Social Critique of Culture.Yale University Press,1983.
    [250] M.Brake,Comparative Youth Culture,London:Routledge,1985.
    [251] M. Kent Jenning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Russell Dalton and HansDieter-KlingeMann,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Behavior,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7.
    [252] Max HorkheiMer.Critique of InstruMental Reason,translated by Maithaw J.Connelland others,Seabury,Press,1974.
    [253] Macedo.S and Tamir.Y.Mar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ew York:New YorkUniversity Press.2002.
    [254] Mark Goldie.Locke:Political Essay.New York:Cambridge,1997.
    [255] Macedo.S and Tamir.Y.Mar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ew York:New YorkUniversity Press.2002.
    [256] N.Mcinnes.The Western Marxists.London,1972.
    [257] Nick Russell.Morals and the Media:Ethics in Canadian Journalism.Vancouv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1994.
    [258] N Rescher.Complexity: A Philosophical overview.New Brunswick and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8.
    [259] Philip Patterson,Lee Wilkins.Media Ethics:Issues and Cases,4th ed.New York:McGraw-Hill,2002.
    [260] Richins M L, Dawson S.A consumer values orientation formaterialism and its measurement: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ournal ofConsumer Research,1992.
    [261] R.N.kiran.Philosophies of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Ethics:Theory,Concepts andEmpirical Issues.New Delhi:B.R.Publishing Corportation,2000.
    [262] Sayre,Keneth M.Belief and Knowledge:Mapping the CognitiveLandscape.Landham,MD:Rowman and Littlefield,1997.
    [263] Sterba,James P.Ethics:The Big Questions.ed.Madden,MA:Blackwell,1998.
    [264] Seliger,M.Ideology and Politics.London and New York,1976.
    [265] Stephen Macedon and Yale tamir. mor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press,2002.
    [266] Torney-Purta,J.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CivicEducation.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2000,44.
    [267] Vincent,Andrew.Political Theory:Tradition and Diversity.ed.New York:Cambridge,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