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言语交际中经常使用的成分,话语标记恰当得体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言语交际的效率,对它们的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构成交际能力的重要参数,因此,对话语标记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从位置、条件、功能、频率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话语标记在话轮获得、话轮保持、话轮放弃中的应用。
     本文共分为6章:
     第1章为绪论。在第1章中我们分别对话轮转换和话语标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且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基本结构等。
     第2章为话轮转换和话语标记的界定。在这一章中,我们在前人时贤研究的基础上,从句法、语义、语用等角度对话语标记的界定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对话轮转换的界定也进行了论述。
     第3章主要考察了话轮获得中的话语标记。话轮获得中的话语标记有常态获得和非常态获得两种情况。其中常态获得包括首话轮的获得及接应话轮的获得,而非常态获得则指抢夺话轮这种情形。相应地,本章对首话轮获得、接应话轮获得和抢夺话轮中话语标记的出现条件、功能、频率等进行了考察。
     第4章主要考察了话轮保持中的话语标记。根据其来源的不同,我们把话轮保持中的话语标记分为话语未结束语类话语标记、有声停顿类话语标记和非疑问类话语标记三大类。在研究中,我们从条件、功能、频率等多角度进行考察,其中对于非疑问类话语标记的研究,我们是在“对不对”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
     第5章主要考察了话轮放弃中的话语标记。从话轮放弃中话语标记的使用模式和它们的功能以及出现频率等三方面进行了考察。话轮放弃中的话语标记有陈述句加话语标记和话语标记加祈使句两种使用模式;其功能有意尽而止、邀请信号、支配和操纵等。
     第6章为余论,主要对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进行语用学阐释,并对本研究在中文信息处理、第二语言学习、学习型词典编纂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Discourse markers are widely used in our daily life,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utterance production and utterance interpretation ,the proper 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m consist of a considerable part of pragmatic or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us this paper bears both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discourse markers from the angle of position,condition,function and frequency, in order to discuss it in detail ,we research it from turn-opening,turn-holding and turn-yielding.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the preface. With a general survey of discourse markers, we introduce the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discourse marker in modern Chinese in brief and account for the instructional theories and study methods of the thesis. When combing out the past research ,we divided it into two angles, first we combing out the past research of discourse markers,then we combing out the past research of turn-taking.
    Chapter two. In this chapter, we study the discourse marker properties from syntactic proterty, semantics proterty, pragmatics property and make a new define. In order to make a detailed define, we also compare the confusional conception with other syntax conception.
    In chapter three, we research the function of discourse marker in turn-opening. We devide the turn-opening into two ways:normal turn-opening and un-normal turn-opening. We discuss these two ways from its function ,condition and frequency.
    Chapter four. Through using a lot of examples, we study the discourse markers from functional approach in turn-holding. We devide it into three types,that is turn-taking unending discourse marker,non-question discourse marker and sonic-pause discourse marker.
    Chapter five. We investigates the research on discourse markers conducted from turn-yielding.
    Chapter six: First we make a explaination of the research from pragmatic angle. In
引文
①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1页。
    ② 参见赵刚《日语的话语标记及其功能和特征》,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年第2期;金香花《朝鲜语话语标记略谈》,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① 关于话轮的界定参见本文第2章中关于话轮转换的论述。
    ① 苗必伟《话轮转换及其对外语会话教学的启示》,《外语教学》1995年第3期。
    ① 黄大网《话语标记研究综述》,《福建外语》2001年第1期。
    ① Bruce Fraser:"What are discourse markers",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9) p931-952.
    ① Schiffrin, D: "Discourse Markers",Cambridge, 1987, 24.
    ① 杨心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① 转引自刘虹:《会话结构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② 李悦娥 范宏雅:《话语分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① 参见廖秋忠《现代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
    ① 沈家煊:《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03页。
    ① 引自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7页。
    ② 同上。
    ① 国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增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7页.
    ② http://discourseanalysis.bookee.com
    ③ 表中,话语标记出现比率=话语标记出现次数÷出现总数×100%。
    ① 刘虹:《会话结构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40页。
    ① 吴洁仪《试论汉语社交称呼语的类型》,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
    ① 邹韶华:《语用频率与效应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第65页。
    ① 吴福祥《“语法化”问题》,http://www.guoxue.com.
    ① 熊学亮:《语言学新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① 转引自于国栋 吴亚欣《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解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① 王伟 周卫红《“然后”一词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使用范围的扩大及其机制》,汉语学习,2005年第4期。
    ① 转引自张廷国《话轮及话轮转换的交际技巧》,《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
    ② 转引自刘虹:《会话结构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105页。
    ①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1页。
    ①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178-179页。
    ① James Allen《自然语言理解》,刘群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389页。
    ①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1285页。
    Antoinette Renouf 靳光瑾译.从词的关系中识别词汇标记[J].语言文字应用,2002,(4).
    Blakemore, D.Understanding utterances[M]. Oxford. 1987
    Brinton, L. J. 1996. Pragmatic Marker in English: Grammaticalization and Discourse Functions.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6
    Bruce Fraser, What are discourse marker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1(1999).
    Chomsky, A.N.1962.Paper given at the University of Taxes 1958,Taxes Conference on Problems of Linguistic Analysis in English,Austin:University of Taxes.
    D.Blakemore著.姚岚述评.关联与语言意义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5,(2).
    Gu, Yueguo. Towards a model of situated discourse analysis.
    James Allen著.刘群审校.自然语言理解.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Jucker, A. H. 1991. The discourse marker well: A relevance-theoretical account.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
    Levelt, J. Monitoring Systems in the neurolinguistic control of speech production.
    Levinson SC.Pragmatic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sathas, G. 1995. Conversation Analysis:the Study of Talk-in-interactio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Vol. 35.
    Sacks, H., Schegolff, E. A. G. Jefferson,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in conversation.Language 150.
    Saz Rubio Bruse Fraser. Reformulation In English.
    Schiffrin, D., 1987. 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perber, D. and D. Wilson, 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2001, Oxford Blackwell. 1986
    Stenstrom, A. 1994. Introduction to Spoken Interaction [M].London:Longman.
    Stubbus, M. Discourse Analysis: The 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of Natural Language. Oxford: Blackwell. 1983.
    Vivian de klerk. Procedural meanings of well in a corpus of Xhosa English[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7 2005.
    Werth. Conversation and Discourse. London:Croom Helm, 1981.
    Zhang Yan Lei.An application of Relevance theory in translation--the treatment of discourse markers i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peeches.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Zwicky, A. Clitics and Particles. Language. 1985.
    艾琳.关联理论在阅读理解中的实践意义[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1)
    爱德华·萨皮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曹放.话语标记语I mean的语用功能[J].渤海大学学报,2004,(1).
    曹秀玲.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J].汉语学习,2000,(4).
    常晨光.公式性语言的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
    陈昌来.现代汉语语义平面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陈明瑶.论语篇连贯与话语标记语的汉译[J].上海翻译,2005,(4).
    陈平.话语分析说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
    陈汝尔.认知修辞学[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陈忠华 刘心全 杨春苑.知识与语篇理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程葳 赵军 刘非凡 徐波.面向口语翻译的双语语块自动识别[J].计算机学报2004,(8).
    程雨民.语言系统及其运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方梅.口语研究的动态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4).
    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0,(5).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冯光武.汉语语用标记语的语义、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004,(1).
    傅永利.中文信息处理[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高维君 姚天顺 黎邦洋 陈伟光 邹嘉彦.机器学习在汉语关联词语识别中的应用[J].中文信息学报,2000,(3).
    高一虹.沃尔夫假说的“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高云 朱景梅.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及防止策略[J].外语教学,2005(3).
    高增霞.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回头” [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1).
    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 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侯万春.语言学中的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J].重庆师院学报,1999,(2).
    胡庚中.国际交流语用学—从实践到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胡健.关联理论与语用推理[J].山东外语教学,2001,(2).
    胡姝昀.随意会话话题转换的关联性解释[J].中北大学学报,2005(5).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上、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黄吕宁 李涓子.语料库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印书馆,2002.
    黄大网.《语用学》杂志话语标记专辑(1998)介绍[J].当代语言学,2001,(2).
    黄大网.话语标记研究综述[J].福建外语,2001,(1).
    黄清贵.话语误解与关联理论—交际中“话语误解”现象的实例分析及其现实意义[J].福建外语,2001,(2).
    霍永寿.从言语行为的实施看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J].外国语言文学,2005,(2).
    计道宏.话轮转换技巧剖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5,(2).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蒋金运.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南华大学学报,2002,(9).
    李丛禾.关联推导中的程序性意义探析[J].外语教学,2003(5).
    李德华 刘根辉.面向信息处理的语境形式化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04,(3).
    李经伟.从斯科顿的标记模式看语码转换研究的新进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李巧兰.英语学习者话语标记语语用石化现象初探[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李勇忠.论话语标记在话语生成和理解中的作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
    李勇忠.信息短路下的话语标记[J].外语学刊,2003,(3).
    李勇忠.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李悦娥 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李佐文.话语联系语对连贯关系的标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3,(1).
    李佐文.论元话语对语境的构建和体现[J].外国语,2001(3).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廖秋忠.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刘伯奎.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刘兰萍 莫莉莉.新闻采访中的话轮及角色转换[J].宁波大学学报,2004,(6).
    刘礼进.话语生成与理解:语序标记语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浙江大学,2005.
    刘丽艳.作为话语标记语的“不是” [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
    刘森林.语用策略与言语行为[J].外语教学,2003,(3).
    刘鑫民.现代汉语句子生成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刘云 俞士汶 朱学锋 段慧明 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J].语言文字应用,2005,(2)
    刘运同.是不是问句在会话中的作用[J].语文建设,2000(10).
    卢莉.话轮:英语会话的言语转换机制[J].深圳大学学报,2003,(3).
    卢英顺.形态和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鲁宾斯坦著 钱勇等译.经济学与语言[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鲁川.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陆俭明 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玛丽·塔尔博特著 艾晓明.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M].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孟建钢.最佳关联性对话语交际的解释力[J].外语学刊,2002,(2).
    莫爱屏.话语标记语的关联认知研究[J].语言与翻译,2004,(3).
    诺曼·费尔克拉夫著 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彭宗平.北京化儿化词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戚焱.预制语块与大学英语写作[J].山东外语教学,2005,(5).
    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与语用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钱冠连.语言全息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屈承熹著 纪宗仁协著.汉语认知功能语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冉永平.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语用增量辨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
    冉永平.认知语用学的焦点问题探索[J].现代外语,2002,(1).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纵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沈家煊.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盛晓明.话语规则与知识基础—语用学纬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苏新春.汉语词汇计量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万清新.论篇章标志语[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6,(3).
    王艾录 司富珍.汉语的语词理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王炳锡 屈丹 彭煊.实用语音识别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王德春 孙汝建 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王红.Discourse marker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realization of coherence.山东师范大学,2005.
    王建伟 苗兴伟.语法化现象的认知语用解释[J].外语研究,2001,(2).
    王建新.计算机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王伟 周卫红.“然后”一词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使用范围的扩大及其机制[J].汉语学习,2005,(4).
    王伟.试论现代汉语口语中“然后”一词的语法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
    王扬.话语标记的认知语用诠释[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吴丽君.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吴为章 田小琳.汉语句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吴显友.前景化与文体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
    吴亚欣 于国栋.话语标记语的元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2003,(4).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向明友.论言语配置的新经济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熊学亮.语言学新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徐景文.从明示—推理交际模式谈关联理论[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0,(3).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回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徐烈炯 潘海华.焦点结构和意义的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徐烈炯.功能主义与形式主义[J].外国语,2002,(2).
    徐曼菲 何安平.图式理论、语料库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
    徐学平.顺应论与语用距离[J].外国语言文学,2005,(2).
    许家金.语用标记和社会语言学变异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4,(3).
    薛媛.话语标记语及其在翻译中的语用充实[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
    严维华.语块对基本词汇习得的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
    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姚喜双 郭龙生。媒体与语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
    耶大·维索尔伦著 钱冠连 霍永寿译.语用学诠释[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易绵竹 南振兴.计算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由丽萍 厉霁隽.“无论”类连词在句法分析中的标记功能[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1).
    于根元.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俞士汶.计算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袁毓林.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约翰·甘柏兹著 徐大明 高海洋译.会话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张尧.浅析口头交际中的明示与语境效果的获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张斌 范开泰.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张伯江 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张绍杰.语言符号任意性研究—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省林.关联理论的动态特性与话语理解[J].云梦学刊,2005,(3).
    张谊生.“就是”的篇章衔接功能及其语法化历程[J].世界汉语教学,2002,(3).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张志敏.语篇发展的标志—信号词[J].延安大学学报.1996,(2).
    张忠梅.从认知角度看跨文化交际中的程式化语言[J].宜宾学院学报,2004,(6).
    赵刚.日语的话语标记及其功能和特征[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2).
    赵万长.元语用指示语的顺应性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
    赵彦春.认知词典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周红.语篇理解中的预期推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3).
    周建安.论语用推理机制的认知心理理据[J].外国语,1997,(3).
    周小兵 赵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副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朱铭.关联推理中的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5).
    朱永生 严世清 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朱永生 郑立信 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朱永生.谈谈英语信息系统[J].现代外语,1986(4).
    朱志平.汉语双音复合词属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