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上关系从句的类型学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历史语法研究与语言类型学研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学者引入类型学的参项或方法来进行历史语法研究。关系从句是类型学的重要参项,汉语又是极少数VO语序而关系从句前置于核心名词的语言之一,因此汉语的关系从句具有很高研究价值。但长期以来,汉语学界对关系从句的关注一直不够。尤其是汉语史方面,系统地研究汉语史上关系从句的文章非常有限。本论文全面考察了汉语史上的关系从句,理清其发展脉络,希望使汉语的关系从句在类型学上具有更高的可比性。
     本文以汉语史上的关系从句为研究对象,分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考察。文章分上古、中古、唐宋三个历史时期,分别考察每个时期各类关系从句的产生、发展或消亡的过程,并分析其产生和衰落的原因。
     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讨论了历史语法研究与语言类型学的关系,分析了汉语“关系从句”的特殊性和重要地位,总结了以往对汉语关系从句的研究,并交代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构安排等。
     第二章全面而系统地考察了上古汉语关系从句的类型、表达关系化的手段以及使用的关系化策略等。在描写各类关系从句的同时,还讨论了上古汉语关系从句标记“之”、“所”、“者”的语法化过程以及“之”类、“所”类和“者”类关系从句的来源。
     第三章把中古的本土文献与翻译佛经相结合,分别考察这两种语料中的关系从句,并把它们与上古汉语的关系从句进行对比,从而更加细致全面地反映了中古汉语关系从句的全貌。中古汉语关系从句的类型与上古汉语基本相同,但在本土文献中,“之”、“所”、“者”这三种关系从句标记之间的界限开始松动,不像上古汉语那么严格。“所”类和“者”类关系从句的数量不断减少,慢慢走向消亡。造成其衰落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所”和“者”违背了“联系项原则”。
     第四章主要考察了唐宋时期新兴的“底”类关系从句。关系从句标记“底”来源于其自身方位词的用法,“底”发展为关系从句标记之后,主要接替上古、中古“所”类关系从句的功能。随着上古的几种关系从句标记相继衰落,新兴的关系从句标记“底”正好赶上好的时机,迅速发展,到晚唐五代时期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关系从句标记了。“底”类关系从句可以按核心名词的有无分为有核关系从句和无核关系从句两种,其中有核关系从句只有前置型一种。
     第五章总结了汉语史上的关系从句经历的主要变化,并结合中古时期汉语语序方面的其他相关变化,重新探讨了汉语的关系从句的类型学地位。汉语这种VO&RelN的格式也许可以为语言类型学提供一个新的范例,为类型学中关系从句与核心名词的位置提供一个补充。
引文
12以上甲骨文的例子引自陈梦家1998,98页,114页。
    13下面法语和Baka语的例句引自Heine&Kuteva,2002。
    16以下5个例句转引自江蓝生,1999。
    23参见王力《汉语史稿》,第319页。
    24参见梅祖麟(1988),第121~126页。
    25梅祖麟(1988),第112页。
    26参见吕叔湘(1943),122页~130页。
    27冯春田(2000)《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第454页。
    32具体讨论参见Keenan(1985),100页。
    贝罗贝(1998a)古代汉语中的“动”之“名”结构,载郭锡良主编《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
    ———(1998b)上古、中古汉语量词的历史发展,《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一辑),商务印书馆。
    ———(2005)类推、语法化、去语法化与功能更新,第三届汉语语法化问题研讨会论文,洛阳10.27—28。
    贝罗贝、徐丹(2009)汉语历史语法与类型学,《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
    曹广顺(1986)《祖堂集》中的“底(地)”“却(了)”“著”,《中国语文》第3期。
    ———(1995)《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
    ———(1999)《佛本行集经》中的“许”和“者”,《中国语文》第6期。
    ———(2004)重叠与归一——汉语语法历史发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汉语史学报》第四辑。
    曹广顺、遇笑容(2006)《中古汉语语法史研究》,巴蜀书社。
    陈承泽(1982[1922])《国文法草创》,商务印书馆。
    陈初生(编纂)(2004)《金文常用字典》,陕西人民出版社。
    陈梦家(1988),《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
    陈平(1996)汉语中结构话题的语用解释和关系化,《国外语言学》第4期。
    陈前瑞(2008)句末“也”体貌用法的演变,《中国语文》第1期。
    储泽祥(2002)“底”由方位词向结构助词的转化,《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崔恒昇(编著)(2001)《简明甲骨文字典》,安徽教育出版社。
    崔永东(1994)《西周金文虚词词典》,中华书局。
    戴庆厦(1992)《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丁邦新(2000)论汉语中“中心语—修饰语”的反常词序问题,《方言》第3期。
    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
    丁彧藻、蒋平(2009)汉语前置关系从句语法化下的语言共性研究,《语言研究》第2期。
    董秀芳(1998)古汉语中的后置词“所”——兼论古汉语中表方位的后置词系统,《四川大学学报》第2期。
    ———(2003)“的”字短语做后置关系小句的用法——兼评法律文献中“的”字短语的使用,《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方梅(2002)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中国语文》第4期。
    ———(2004)从章法到句法——汉语口语后置关系从句研究,《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2006)北京话里“说”的语法化——从“言说”动词到从句标记,《中国方言学报》第1期。
    方一新(2004)20世纪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载朱庆之编《中古汉语研究》(二),商务印书馆。
    方有国(2000)上古汉语“所”字与所字结构再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巴蜀书社。
    ———(2001)《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巴蜀书社。
    冯春田(1990)试论结构助词“底(的)”的一些问题,《中国语文》第6期。
    ———(1991)《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唐五代某些语法现象浅析,载程湘清主编《隋唐五代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傅成劼,利国(编著)(1989)《越南语基础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嶋谦一(1985)《殷虚文字丙编通检》,台北:中研院史语所。
    管燮初(1981)《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4)《左传句法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
    郭锐(1999)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当代语言学》第1期。
    何乐士(2004)《左传虚词研究》(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2006)《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
    洪波(1991)上古汉语指代词书面体系的再研究,《语言研究论丛》,天津教育出版社。
    胡敕瑞(2005)从隐含到呈现(上)——试论中古词汇的一个本质变化,《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一辑,商务印书馆。
    黄伯荣(1996)《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出版社。
    黄国营(1982)“的”字的句法、语义功能,《语言研究》第1期。
    黄盛璋(1983)先秦古汉语指示词研究,《语言研究》第2期。
    黄文林(2004)《汉语关系小句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
    江蓝生(1999a)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中国语文》第2期。
    ———(1999b)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2003)语言接触与元明时期的特殊判断句,《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八辑,商务印书馆。
    江蓝生、杨永龙(2006)句式省缩与相关的逆语法化倾向,载何大安、张洪年、潘悟云、吴福祥编辑《山高水长》,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
    蒋冀骋、吴福祥(1997)《近代汉语纲要》,湖南教育出版社。
    蒋绍愚(1989)汉语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1994)《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世说新语》、《齐民要术》、《洛阳伽蓝记》、《贤愚经》、《百喻经》中的“已”、“竟”、“讫”、“毕”,《语言研究》第1期。
    ———(2002)“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兼谈语法化、类推和功能扩展,《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六辑。
    ———(2005)《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曹广顺(主编)(2005)《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商务印书馆。
    科姆里(1989)《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沈家煊译),华夏出版社。
    李崇兴(1999)《元典章·刑部》中的结构助词,《语言研究》第2期。
    李大勤(2001)“关系化”对“话题化”的影响,《当代语言学》第2期。
    李枫(2001)“A·B者”结构之我见,《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李讷等(1998)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中国语文》第2期。
    力提甫·托乎提(1995)维吾尔语的关系从句,《民族语文》第6期。
    梁敏、张均如(1996)《侗台语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刘丹青(2001)汉语方言语序类型的比较,载史有为主编《从语义理解到类型比较》,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2)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民族语文》第5期。
    ———(2003a)试谈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框架的现代化,载戴昭铭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b)《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
    ———(2004)先秦汉语语序特点的类型学关照,《语言研究》第1期。
    ———(2005a)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中国语文》第1期。
    ———(2005b)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代前言),载徐杰主编《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角》,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编著)(2008)《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刘坚等(1992)《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
    刘坚、蒋绍愚(主编)(1990)《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商务印书馆。
    ———(1992)《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商务印书馆。
    刘敏芝(2008)《汉语结构助词“的”的历史演变研究》,语文出版社。
    刘世儒(1965)《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华书局。
    刘有志(1996)文言中的“A(B者)”结构,《古汉语研究》第3期。
    柳士镇(1992)《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
    吕叔湘(1943)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收入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
    马建忠(1983[1898])《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
    马如森(2008)《殷虚甲骨文实用字典》,上海大学出版社。
    梅光泽(2004)浅谈AB者结构定语后置,《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8期。
    梅祖麟(1988)词尾“底”、“的”的来源,收入《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编)(1978)《蒙古语学生词典》,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桥本万太郎(1985)《语言地理类型学》(余志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合作编写)(2005)《标准日本语》(初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沙平(编)(1951)《印度尼西亚语语法研究》,人民出版社。
    沈家煊、完权(2009)也谈“之字结构”和“之”字的功能,《语言研究》第2期。
    石毓智(2000)论“的”的语法功能的统一性,《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2002)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关系,《方言》第2期。
    石毓智、李讷(1998)汉语发展史上结构助词的兴替——论“的”的语法化历程,《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石毓智、江轶(2006)古汉语中后置关系从句的成因与功能,《语文研究》第1期。
    宋绍年(1998)古代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指称化与名词化,载《古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文出版社。
    宋贞花(2003)《口语对话关系从句的统计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
    孙良明(1994)《古代汉语语法变化研究》,语文出版社。
    孙锡信(1992)《汉语历史语法要略》,复旦大学出版社。
    太田辰夫(1987)《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汉语史通考》(江蓝生、白维国译),重庆出版社。
    唐正大(2005)《汉语关系从句的类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
    ———(2006)与关系从句有关的三条语序类型原则,《中国语文》第5期。
    ———(2008)关中永寿话的关系从句类型,《方言》第3期。
    王克仲(1982)关于先秦“所”字词性的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古汉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出版社。
    王力(1958)《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1962)《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1985)《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
    王洪君(1987)汉语表自指的名词化标记“之”的消失,《语言学论丛》第十四辑,商务印书馆。
    王士元(主编)(2005)《汉语的祖先》,李葆嘉主译,中华书局。
    王文耀(编著)(1998)《简明金文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王锳(2004a)古汉语定语后置问题的再探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2004b)《近代汉语词汇语法散论》,商务印书馆。
    韦旭升、许东振(编著)(1995)《韩国语实用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闻静(2007)《汉藏语系“的”字结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吴福祥(1996)《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岳麓书社。
    ———(2003)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兼论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中国语文》第1期。
    吴福祥、冯胜利、黄正德(2006)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中国语文》第5期。
    向熹(主编)(1988)《古代汉语知识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
    徐丹(1992)北京话中的语法标记词“给”,《方言》第1期。
    徐烈炯、刘丹青(1998)《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通锵(1995)《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徐中舒(1998)《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雅柯布森(2001)《雅柯布森文集》(钱军编译),湖南教育出版社。
    杨伯峻、何乐士(1992)《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
    杨伯峻、田树生(编著)(1983)《文言常用虚词》,湖南人民出版社。
    杨建国(1979)先秦汉语的状态形容词,《中国语文》第6期。
    杨逢彬(2003)《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花城出版社。
    姚振武(1994)关于自指和转指,《古汉语研究》第3期。
    ———(1996)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中国语文》第1期。
    易孟醇(2005)《先秦语法》,湖南大学出版社。
    余霭琴(1995)广东开平方言的“的”字结构——从“者”“之”的分工谈到语法类型分布,《中国语文》第4期。
    于省吾(1979)《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
    ———(主编)(1996)《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
    俞敏(1981)倒句探源,《语言研究》第1期。
    俞光中、植田均(1999)《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学林出版社。
    俞理明(1987)汉魏六朝佛经在汉语研究中的价值,《四川大学学报》第4期。
    ———(2001)《太平经》中的“者”和现代汉语“的”的来源,《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四辑,巴蜀书社。
    袁宾(1992)《近代汉语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袁宾等(编著)(2001)《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上、下册),书海出版社。
    袁毓林(1994)句法空位和成分提取,《汉语学习》第3期。
    ———(1997)“者”的语法功能及其历史演变,《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建所45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曾美燕(2004)结构助词“的”与指示代词“这/那”的语法共性,《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张赪(2002)《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张美兰(2001)《近代汉语语言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
    张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从类型学看上古汉语定语标记“之”语法化的来源,载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商务印书馆。
    张清常(1989)上古汉语的SOV语序及定语后置,《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张玉金(2004)《西周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5)甲骨文中的“之”和助词“之”的来源,《殷都学刊》第2期。
    赵金铭(1979)“的”、“地”源流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92)《诗经》中的形容词研究,载程湘清主编《先秦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1965)《甲骨文编》,中华书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1999)《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78)“的”字结构与判断句,《中国语文》第1~2期。
    ———(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1983)自指和转指,《方言》第1期。
    朱庆之(1995)汉译佛典中的“所V”式被动句及其来源,《古汉语研究》第1期。
    祝敏彻(1982)《朱子语类》中“地”“底”的语法作用,《中国语文》第3期。
    ———(1991)《〈朱子语类〉语法研究》,长江文艺出版社。
    Andrews, Avery D.2007Relative clauses, In Timothy Shopen (eds) Language Typology andSyntactic Description (2ndedition) Vol.Ⅱ: Complex Constructio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ustin, Peter1981A Grammar of Diyari, South Austral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Bird, Charles&Mamadou Kante1976An Kan Bamanakan Kalan: Intermediate Bambara,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s Club.
    Bisang, Walter1998Grammat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ontact, construction, and position, inGiacalone Ramat and Paul Hopper (eds) The Limits of Grammaticalization,Amsterdam and Philadephia: John Benjamins.
    Chao Y.-R.1968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appell H.&A.Peyraube2006The analytic causatives of early modern Southern Min indiachronic perspectives, D.A.Ho, H. S. Cheung, W. Pan, F. Wu (eds) LinguisticStudies in Chinese and Neighboring Languages, Taiwan: Academic Sinica,Institute of Lingustics.
    Chappell H., M. Li&A.Peyraube2007Chinese linguistics and typology: the state of the art,Linguistic Typology11:187-211.
    Comrie, Bernard1981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Comrie, Bernard2008a Exploring WALS: Chinese,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Asia, draft.
    Comrie, Bernard2008b Prenominal relative clauses in verb-object languages, Language andLinguistics9.4:723-733.
    Croft, William1990Typology and Universal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oft, William2003Typology and Universals(second edi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De Vries, Lourens1997Forms and Functions in Kombai, an Awyu Language of Irian Jaya,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Delancey, Scott1999Relativization in Tibetan, in Yogendra P. Yadava&Warren W. Glover (ed.)Topics in Nepalese Linguistics, Kathmandu: Royal Nepal Academy.
    Deutscher, Guy2001The rise and fall of rogue relative constructions, Studies in Language,25.3.
    Deutscher, Guy2008Nominalization and the origin of subordination, Symposium on the Genesisof Syntactic Complexity, Rice University, Houston.
    Djiamouri, Redouane2001Markers of predication in Shang Bone inscription, in Hilary Chappell(ed.) Sinitic Grammar: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 OxfordUniversity Press.
    Dryer, Matthew S.2003Word order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from a typological and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in Graham Thurgood&Randy J. LaPolla (ed.) TheSino-Tibetan Languages,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Language FamilySeries.
    Dryer, Matthew S.2007Word order, In Timothy Shopen (eds)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Description (2ndedition) Vol.Ⅰ: Clause structure,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Dunn, Michael1999A Grammar of Chukchi, Ph.D dissertation,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Ehrman, Madeline1972Contemporary Cambodian: Grammatical Sketch, Washington: ForeignService Institute.
    Foley, William1980Toward a universal typology of the noun phrase, Studies in Language4:171-199.
    Frazier, Lyn&Charles Clifton, Jr.1989Successive cyclicity in the grammar and the parser,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4.2:93-126.
    Givón, Talmy1979On Understanding Gramma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ivón, Talmy1990Syntax: 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Givón, Talmy2001Syntax: An Introduction,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Company.
    Givón, Talmy2008Multiple routes to clause-union: the diachrony of complex verb phrases,Symposium on the Genesis of Syntactic Complexity, Rice University, Houston.
    Greenberg, Joseph H.1957The nature and uses of linguistic typologies, IJAL23,68-77.
    Greenberg, Joseph H.1963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meaningful elements, In Greenberg Joseph H.(ed.) Universals of language, TheMIT Press.
    Gruzdeva, Ekaterina1998Nivkh, München/Newcastle: Lincom Europa.
    Hagège, C.1993The language builder,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Hawkins, John A.1983Word Order Universal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eine, B&T. Kuteva2002World Lexicon on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Heine, B&T. Kuteva2005Language Contact and Grammatical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Heine, B&T. Kuteva2007The Genesis of Gramma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pper, Paul J.&Elizabeth C. Traugott1993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Huang, Chenglong2008Relativization in Qiang,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9.4:735-768.
    Keenan, Edward&B. Comrie1977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and universal grammar, LinguisticInquiry8,63-99.
    Keenan, Edward&B. Comrie1979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revisited, Language3,649-664.
    Keenan, Edward1985Relative Clauses, in Timothy Shopen (eds) Language Typology andSyntactic Description, Vol.Ⅱ: Complex Construc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Keenan, Edward2008Relative clauses are phrase structural in Malagasy, Language andLinguistics9.4:769-796.
    Kortmann, Bernd1997Typology and dialectology,中文译文载《方言》2004年第2期,刘海燕译,刘丹青校注。
    LaPolla, Randy1993On the change to verb-medial word order in proto-Chinese: Evidence fromTibetan-Burman, in H. Kitamura, T. Nishida&Y. Nagano (eds) Current Issues inSino-Tibetan Linguistics, Osaka: National Museum Ethnology.
    LaPolla, Randy2008Relative clause structures in the Rawang language, Language andLinguistics9.4:797-812.
    Lass R.1990How to do things with junk: exaptation in language evolution, Journal of Linguistics26:79-102.
    Lin, Chien-Jer Charles2008The processing foundation of head-final relative clauses, Languageand Linguistics9.4:813-838.
    Maslova, Elena1999A Grammar of Kolyma Yukaghir,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McMahon A.1994Understanding Languag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thun, Marianne2007Alternative pathways to relativization, Seminario de ComplejidadSintáctica, Universidad de Sonora, Hermosillo.
    Mithun, Marianne2008Re(e)volving complexity: adding intonation, Symposium on the Genesisof Syntactic Complexity, Rice University, Houston.
    Nedjalkov, Igor1997Evenki,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Okell, John1969A Reference Grammar of Colloquial Burmes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yraube, Alain1988Syntactic change in Chinese: on grammaticalization,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LIX3.
    Peyraube, Alain1997On word order in Archaic Chinese,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Vol.26.
    Peyraube, Alain1999Historical change in Chinese grammar,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Orientale28-2.
    Phrayā, Anuman Rajadhon1956Thai Language, Bangkok: The National Culture Institute.
    Platero, Paul1974The Navajo relative clau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40,202-246.
    Robert, P2006Clause boundaries in Old Hittite relative sentences, Transaction of the PhilologicalSociety,104.1.
    Sankoff, Gillian&Penelope Brown1976The origins of syntax in discourse: A case study of TokPisin relatives, Language52.3:631-666.
    Serruys, Paul O.-M1981Toward a grammar of the language of the Shang bone inscriptions, in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333-364.
    Srivastav, Veneeta1991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correlatives, Natural Language andLinguistic Theory9,637-686.
    Sun, C. F.1996Word-Order Change and Grammatica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Traugott E.C.2001Legitimate counterexamples to unidirectionality, Paper presented at FreiburgUniversity, Octobre17.
    Xu, Dan2006Typological Change in Chinese Syntax,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Xu, Shixuan2008Relative clauses in Tujia,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9.4:985-1002.
    Yue, Anne. O.1998Zhi之in pre-Qin Chinese, T’oung Pao LXXXIV, Brill, Leide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