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数量可观,既有封闭性又有开放性,集中体现了语言创造性和习用性相结合的特点,非常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为基本研究框架,在对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的基本特征详细描写的基础上,重点揭示该类语言单位的内在语义机制和语用特征。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为导论。本章确定了研究对象并阐明研究意义。论文在综述语块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的研究成果作了梳理。文章认为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的兴起直接取决于两个原因,一是认知语言学背景下语块研究自身的发展;二是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内在需求。国内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不断成熟和深入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总体来看,语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方面,呈现出零散、不太深入的特点,汉语语块研究也并不成系统,特别是现代汉语中的嵌入式预制语块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着较大的挖掘空间。本章并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为嵌入式预制语块的界定、分类及特点。本章主要是在语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嵌入式预制语块作了概念界定,分别从构成成分、结构和使用频率等角度探讨了其主要特点,并与其它类似结构作了划分。文章把嵌入式预制语块划分为语汇、语汇---句法以及句法三个层面。本章重点探讨了仿拟性嵌入式预制语块的衍生途径和变异类型及义控变异机制。
     第三章为嵌入式预制语块的语义特征。论文从嵌入式预制语块的语义透明度入手,把嵌入式预制语块的语义透明度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梯次:完全透明型、透明——隐晦型、语义隐晦型,同时探讨了嵌入式预制语块框架中嵌入项语义的变化,包括泛化、虚化和扩容等。本章还从构式理论出发分析了嵌入式预制语块的感情色彩类型,并结合具体语言事实对构式中的语义压制与互动进行阐述。此外参考格式塔完型理论对嵌入式预制语块的语义建构作了研究。
     第四章为嵌入式预制语块的语用修辞价值。本章针对嵌入式预制语块“有一种A叫B”和“(NP)V的不是N1, (而)是N2”的辞格化进行了个案研究,并探讨了语境在嵌入式预制语块理解中的作用,以新兴的表被动嵌入式预制语块“被…”和别具特色的ABB嵌入式预制语块为例,阐述了近年来一些新出现的嵌入式预制语块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反映出“用法先于语法”的观点。
     第五章为浑沌语言学视角下的嵌入式预制语块。本章以浑沌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着重从有序与无序角度论述了嵌入式新语块“做人不能太……”衍生的个案分析,并结合嵌入式语块语义理解的非线性特征对《现代汉语词典》中个别嵌入式预制语块的释义提出不同见解。
In modern Chinese there are great number of prefabricated language chunks, which have both closeness and openness. These language chunks embody the language creativity and habitually use, so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m deeply. Based on the basic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ree-level grammar theory and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modern Chinese embedded prefabricated chunks characteristics,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reveals the inner semantic mechanism and pragmatic features of such language units.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define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illustrate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chunks in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summarizes the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embedded prefabricated language chunks.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rise of embedded prefabricated chunks research directly depends on two reasons:one is the development of chunk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 while the other is the internal demand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research of embedded prefabricated chunks in China continuously goes deeper and has achieved great progress, but in general, the study is mainly in the field of language teaching, which presents the scattered and unsystematic characteristics. It is of the same cas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language chunks. Some problems are to be solved especially in the modern Chinese embedded prefabricated language chunks. So there are and have great space for further study. This chapt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corpora sources.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features for embedded prefabricated chunks. From the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use frequency etc,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bedded prefabricated language chunks and then differentiates them with other similar structures. This dissertation divides the embedded prefabricated chunks into three levels:vocabulary, vocabulary-syntax and syntax.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derivative way of parodying embedded prefabricated chunks and the semantic control variation mechanism.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d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embedded prefabricated chunks. Beginning from the study of semantic transparency, this chapter divides the embedded prefabricated chunks into three phases: completely transparent type, transparent-obscure type and obscure type. This chapter discussed semantic changes of the embedded prefabricated chunks, including intensification and falsified and expansion, etc. Under the reference of the constructive theory,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emotional color of embedded prefabricated chunks and analyzes the semantic suppress type and interactive. In addition, by using the gestalt theory a tentative study on semantic construction of embedded prefabricated chunks to synthesis is also made in this chapter
     Chapter four is about pragmatic rhetorical value of embedded prefabricated chunks. Case studies about rhetoric pattern of“有一种A叫B"and"(NP)V的不是N1,(而)是N2" is studied in this chapter. Chapter four also discusses the role of the context in understanding embedded prefabricated chunks. At the same time by analyzing the newly-coined embedded prefabricated language chunks“被...”and exceptional ABB, the chapter points out that some new embedded prefabricated chunks which influence modern Chinese in recent years. All of these reflect the view of usage preceding grammar.
     Chapter five is about the study of embedded prefabricated chunks from chaos linguistics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der and disorder,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embedded prefabricated chunk"做人不能太……”.Combining the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embedded chunk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emantic understanding of embedded prefabricated chunk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Dictionary.
引文
①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②Wray:Formulat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①Becker:The Phrasal Lexical. CambridgeMass:Bolt and Newman,1975.
    ① Wray:Formulaie language in learners and Native speakers. Language Teaching,1999年第6期.
    ② John lyons:《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8, P177-178.
    ③ Wray:Formulate language in learners and native speakers. Language Teaching,1999, P213-231.
    ④转引自贾琳琳:词块理论及其对第二语言能力发展的启示,《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⑤刘晓玲、阳志清:词汇组块教学——二语教学的一种新趋势,《外语教学》2003年第6期。
    ①《语言研究》1956年第1期。
    ②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年,第169页。
    ③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2页。
    ④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
    ⑤《汉语学习》1985年第5期。
    ⑥商务印书馆,1988年。
    ⑦《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
    ①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8月。
    ②《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2期。
    ③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⑥常工院报学术论文集(社会科学版),1986年。
    ①中国物质出版社,1989年。
    ②双字组合与词典收条,载《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
    ③周荐:《<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待嵌格式》,载《中国语文》2001年第6期。
    ④《现代汉语短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⑤当代克隆语,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⑥“语模”造语浅说,载《语文研究》2008年第1期。
    ①周健: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载《暨南学报》2007年第1期。
    ①《汉语知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②张拱贵:语法格式和语汇格式—现代汉语格式初探序,载《汉语学习》1985年第5期。
    ①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61页。
    ① Wray:Formulate Language and Lexie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② Nattinger& DeCarrcor: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③王立非、张大凤:国外二语预制语块习得研讨的方法停顿与启示,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5期。
    ④段士平:国内二语语块教学研究述评,载《中国外语》2008年第7期。
    ①苏丹洁、陆俭明:“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和教学法,《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4期。
    ②周健: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载《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①《汉语知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254页。
    ①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年。
    ①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①温端政:《汉语语汇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①罗耀华:三组待嵌格式语序的可及性解释,载《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4年第2期。
    ②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33页。
    ①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载《国外语言学》1988年第1期。
    ②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下),载《国外语言学》1991年第1期。
    ①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21页。
    ①可参见本章第二节关于四字格双框双槽类嵌入式预制语块的相关内容。
    ② Nattinger&DeCaricco: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③转引自段士平:国内二语语块教学研究述评,载《中国外语》2008年第7期。
    ④钱旭菁:汉语语块研究综述,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①周健:《强化语块教学培养汉语语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①严辰松:语言临摹性概说,载《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3期。
    ②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58—64页。
    ①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6页。
    ②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26页。
    ①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6页。
    ①王春茂、彭聃龄:合成词加工中的词频、词素频率及语义透明度,载《心理学报》1999年第3期。
    ②干红梅:语义透明度对中级汉语阅读中词汇学习的影响,载《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1期。
    ③李晋霞、李宇明:论词义的透明度,载《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
    ①邵敬敏:口语与语用研究的结晶,载《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2期。
    ①龚千炎、胡治农:略说动词“搞”,《语言学论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②邵敬敏:“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载《中国语文》2007年第1期。
    ①张清常:汉语的15个数词,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4期。
    ①邢福义: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载《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第3期。
    ②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52页。
    ① Goldberg: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5.
    ①句式和配价,载《中国语文》,2000年第4期。
    ①陆俭明:修辞的基础——语义和谐律,载《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1期。
    ①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年。
    ①格里格:《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王甦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第110页。
    ①卡尔·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则》(黎炜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②温端政:《汉语语汇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①沈家煊:《不对称与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95页。
    ①转引自《走出银幕的“阿凡达”》,载《语文建设》2010年第9期。
    ①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①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认知语言学导论》(彭利贞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88页。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21页。
    ②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7页。
    ①方梅:《篇章语法与汉语研究》,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2005年。
    ①吴克炎:也谈“有一种A叫B”格式,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②沈家煊:语用否定考察,载《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
    ③韩蕾:“寂寞”之后格式风行,载《语文建设》2009年第12期。
    ④ Grice:《Studies in Way of Word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①温锁林:一种特殊的语用否定:隐喻式否定,载《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3期。
    ②何自然等:《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①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80页。
    ①此两例转引自陈蕾:构式X是X的认知语用阐释,载《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①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载《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①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30-434页。
    ①张洪明:汉语“被”的语法化,载吴福祥主编《汉语语法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②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节选),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①张敏:《认知语言学与名词性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78页。
    ①张公瑾:浑沌学与语言研究,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
    ①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08页。
    ①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59—171页。
    ②萨不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陆卓元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6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066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79页。
    ①张公瑾:浑沌学与语言研究,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
    [1]陈建生: 《认知词汇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戴昭铭: 《文化语言学导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年。
    [3]范 晓: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
    [4]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 《认知语言学导论》(彭利贞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5]符淮青: 《词义的分析和描写》,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6]格里格: 《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王甦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
    [7]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8]卡尔·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则》(黎炜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9]康 德: 《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10]刘丹青: 《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11]刘德联、刘晓雨:《汉语口语常用句式例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13]刘叔新: 《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14]龙必锟: 《文心雕龙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15]陆志韦: 《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16]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17]马清华: 《文化语义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18]马庆株: 《汉语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19]齐沪扬: 《现代汉语短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0]钱钟书: 《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21]屈哨兵: 《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2]萨丕尔: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23]邵敬敏: 《现代汉语通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24]沈家煊: 《不对称与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25]沈家煊: 《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26]斯大林: 《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年。
    [27]苏宝荣: 《词汇学与辞书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28]孙维张: 《汉语熟语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
    [29]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30]王力: 《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31]王勤: 《汉语熟语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32]温端政: 《汉语语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33]温端政: 《汉语语汇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34]吴福祥: 《汉语语法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35]伍铁平: 《普通语言学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36]武柏索、许维翰、陶宗侃等: 《现代汉语常用格式例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37]夏传才: 《诗经语言艺术》,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年。
    [38]张 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9]张公瑾、丁石庆: 《文化语言学教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40]张卫国: 《四字语型及应用》,中国物质出版社,1989年。
    [41]张卫国: 《现代汉语实用语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42]张谊生: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
    [43]张志公: 《汉语知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44]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45]赵元任: 《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年。
    [46]周健: 《强化语块教学培养汉语语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47]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8]朱德熙: 《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49]朱林清、莫彭龄、刘宁生等: 《现代汉语格式初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
    [50]Croft:Typology and Universal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51]Goldberg:Construction: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5.
    [52]Goldberg: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5.
    [53]Grice:Studies in Way of Word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4]John lyons:《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8.
    [55]Lakoff:George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56]Nattinger: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57]Wray: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58]Croft: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1]常玉钟:口语习用语略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
    [2]陈 蕾:构式X是X的认知语用阐释,《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3]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国外语言学》,1991年第1期。
    [4]戴庆厦、苗东霞:第二语言(汉语)教学难点,《汉语学习》2008年第10期。
    [5]丁石庆、孟德腾: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60年:回顾·反思·展望,《中 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
    [6]丁石庆、王彦:国内色彩词研究中的问题与思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0期。
    [7]丁石庆:民族语言的文化学研究方法试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8期。
    [8]丁言仁、戚焱:词块运用与英语口语和写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9]段士平:国内二语语块教学研究述评,《中国外语》,2008年第7期。
    [10]干红梅:语义透明度对中级汉语阅读中词汇学习的影响,《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1期。
    [11]韩蕾:“寂寞”之后格式风行,《语文建设》,2009年第12期。
    [12]贾琳琳:词块理论及其对第二语言能力发展的启示,《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3]李计伟:走出银幕的“阿凡达”,《语文建设》,2010年第9期。
    [14]李晋霞、李宇明:论词义的透明度,《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
    [15]林坚:《浑沌学纵横论》评介,《系统辩证学学报》,1994年第2期。
    [16]刘晓玲、阳志清:词汇组块教学——二语教学的一种新趋势,《外语教学》,2003年第6期。
    [17]陆丙甫:语句理解的同步组块过程及其数量描述,《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
    [18]陆俭明: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和局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9]陆俭明:修辞的基础——语义和谐律,《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01期。
    [20]陆志韦:汉语的并立四字格,《语言研究》,1956年第1期。
    [21]罗耀华:三组待嵌格式语序的可及性解释,《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4年第2期。
    [22]莫彭龄: “格式”研究刍议,《常州工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
    [23]钱旭菁:汉语语块研究综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24]邵敬敏、丁倩:说框式结构“想×就×”,《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 年第3期。
    [25]邵敬敏、王宜广:不是A而是B句式假性否定的功能价值,《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3期。
    [26]邵敬敏:“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007年第1期。
    [27]邵敬敏:“非X不Y”及其变式, 《中国语文天地》,1988年第1期。
    [28]邵敬敏:“连A也/都B”框式结构的争议及其框式化进程,《语言科学》2008年第4期。
    [29]邵敬敏:口语与语用研究的结晶,《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2期。
    [30]沈家煊:句式和配价,《中国语文》,2000年第4期。
    [31]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32]沈家煊:语用否定考察,《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
    [33]苏丹洁、陆俭明:“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和教学法,《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4期。
    [34]苏晓军、张爱玲: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 《外国语》,2001年第3期。
    [35]孙瑞: “犀利哥”来了, 《语文建设》,2010年第5期。
    [36]王春茂、彭聃龄:合成词加工中的词频、词素频率及语义透明度,《心理学报》,1999年第3期。
    [37]王立(?)、张大凤:国外二语预制语块习得研讨的方法停顿与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5期。
    [38]王林、朱希凡:语块预制与网上聊天的口语交际探讨,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9]温锁林:当代克隆语,《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40]温锁林:一种特殊的语用否定:隐喻式否定,《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3期。
    [41]吴克炎:也谈“有一种A叫B”格式,《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42]辛仪烨:流行语的扩散:从泛化到框填,《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4期。
    [43]邢福义: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第3期。
    [44]徐盛桓:试论英语双及物构块式,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6期。
    [45]严辰松:语言临摹性概说, 《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3期。
    [46]余绮川:认知框架下的语块研究,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47]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构式, 《中国语文》,1999年第3期。
    [48]张公瑾:浑沌学与语言研究,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
    [49]张拱贵:语法格式和语汇格式,《汉语学习》1985年第5期。
    [50]张云秋、王馥芳:概念整合的层级性与动宾结构的熟语化, 《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3期。
    [51]张清常:汉语的15个数词,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4期。
    [52]赵越:ABB式网络人名新词语例析, 《辞书研究》,2010年第4期。
    [53]周荐:“语模”造语浅说,《语文研究》,2008年第1期。
    [54]周 荐:《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待嵌格式,《中国语文》,2001年第6期。
    [55]周 荐:双字组合与词典收条,《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
    [56]周健: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暨南学报》,2007年第1期。
    [57]Goldberg:Construction: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外国语》2003年第3期。
    [58]Wray:Formulaie language in learners and Native speakers,《Language Teaching》,1999年第6期。
    [59]Becker:The Phrasal Lexical. CambridgeMass:Bolt and Newman,1975.
    [1]龚千炎、胡治农:略说动词“搞”,《语言学论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2]李宇明:词语模,《汉语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张敏:第二次认知革命与认知语法,《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4]周 健:语块教学在培养汉语语感中的作用,《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 论文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张公瑾、丁石庆:《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6]Hopper. Emergent grammar[C]. 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1987.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2]常玉钟编: 《口语习用语功能词典》,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
    [3]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
    [4]姜德梧编著:《汉语四字格词典》,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应用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6]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