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60年代西方学者研究并提出“模糊集合”,并将其研究拓展到语言学研究的领域。1970年代起,我国语言学研究者和工作者开始研究语言的模糊性,并逐步认识到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自然属性之一。随之,语言模糊性和模糊语言学的讨论、研究受到了语言学者、教师和翻译工作者的广泛注意。
     本文试图从四个章节来研究汉英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第一章说明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现象在客观世界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1965年美国L·A·札德教授发表了著名论文《模糊集合论》(Fuzzy Sets)并将之用于语言研究。我国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伍铁平教授于1979年率先开始研究模糊语言问题。迄今为止,国内已出版论述模糊语言学的专著4本和发表模糊语言学研究论文200多篇,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翻译既是语际的转换活动,自然也存在模糊性,就需要将模糊学运用于翻译研究。
     第二章研究汉英语言的模糊性现象。第一节研究了汉英语言中语词的模糊语义,短语、成语、谚语的模糊意义,句子语法结构的模糊意义,数词的模糊意义;第二节从诗歌的措辞、修辞研究了诗歌的模糊性并分析诗歌模糊的原因;第三节从文学形象、语言特征、文学修辞三个方面研究了文学的模糊性。
     第三章研究了汉英语言翻译的模糊性。第一节提出“信、达、雅”作为衡量翻译质量的尺度的模糊性,指出“三字标准”无论就其内涵还是外延而言都是模糊的尺度,讨论了“模糊等值译文”的存在;第二节研究了思维方式、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差异;第三节提出模糊表达能提高译语的准确性、表现源语和译语的生动和灵气。
    
    d\硕士学住论文
     VNGik3/ Al/\订E厂S『l川mIs
     第四章研究了汉英语言翻译中的模糊处理。对于语义翻译的模糊处理,
    本文提出从对等模糊语义、省略模糊语义、使模糊语义具体化和精确化、将
    模糊语义纳入译语表达方式等方法;对于数字翻译的模糊处理,本文提出保
    留数字、改变数字、舍弃数字的处理方法;对于诗歌、文学翻译的模糊处理,
    本文提出诗歌翻译要追求形、音、意的和谐统一以及文学翻译要追求“神似”。
After Professor L. A. Zadeh, American automation control expert 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had his famous paper "Fuzzy Sets" published in 1965, the research of fuzz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 linguistics has been aroused thereby. In China, Professor Wu Tieping i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introduced L. A. Zadeh's theory into China in 1979 and he himself has had more than 30 theses published on the theme of the language fuzziness, from which many Chinese linguists and researchers are inspired to this same theme.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fuzzines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and the relevant translation in four chapters.
    Chapter I discusses the widespread phenomenon of fuzziness, which aroused experts' interest in researching them. In China four books and more than 200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discussing the fuzziness of languages from 1979 to 2002. Translation, therefore, as the conversion of languages, has to deal with fuzziness of languages.
    Chapter II demonstrates in both of the languages are fuzziness of words, numerals, phrases, idioms, proverbs and structures. It researches the fuzziness in poetic wording and rhetorical features, as well as in other literary works.
    Chapter III researches the fuzziness in C-E or E-C translation. The saint three-character norm by Scholar Ye Fu is questioned from both its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The comprehension diversity may be caused by the variety of the mode of thinking and the cultures, fuzzy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 therefore, will increase the accuracy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s well as reproduce the lifelikeness and nimbus of both the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s.
    
    
    Chapter IV talks on the fuzzy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The semantic fuzziness can be achieved from the respects of equality, ellipsis, concretion or target-language-habitation, which is discussed in Section One. The fuzzy translation of the numerals by reservation, change, or ellipsis or them is due to Section Two. And Section Three shares the author's research and concept on the fuzzy translation of poetry and literature works.
引文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2.张乔,《模糊语义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伍铁平,《语言和文化评论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4.张乔,《模糊语言学论集》,大连出版社,1998年
    5.陈治安等,《模糊语言学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6.孙连仲等,《模糊语言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7.苗东升,《模糊性导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8.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
    9.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
    10.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山版社,1998年
    1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
    1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
    13.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1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
    15.王福祥,《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16.邓炎昌等,《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
    1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18.冯树鉴,《实用英汉翻译技巧》,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年
    19.赵德鑫,《英语句子结构和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年
    20.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中国对外翻泽出版公司,1998年
    21.肖君石,《汉英、英汉翻泽初探》,商务印书馆,1982年
    22.耿龙明,《翻译论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23.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
    24.许嘉璐等,《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
    25.杨自俭等,《翻译新论(1983~1992),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26.桂诗春,《语言学方法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
    27.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28.郭建军,《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
    29.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
    30.余云根,《英汉对比语言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
    3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综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7年第6期
    32.吴振国,语义模糊性的几种表现形式,《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第3期
    33.吴振国,模糊语义的聚合,《语言研究》,2000年第4期
    34.吴国华、彭文钊,也谈模糊语言学的几个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5期
    35.魏标,模糊学与文学翻译的神似,《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第3期
    36.刘在良,试论翻译的模糊性,《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37.吴国华等,也谈模糊语言学的几个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5期
    38.吴义斌,模糊:文学翻译研究的一种取向,《外国语》,1996年第5期
    39.王华琴等,模糊性思维与英汉翻译,《中国科技翻译》,1997年第3期
    40.肖云枢,法律英语模糊词语的运用与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1年2月
    41.毛发生,论不可译性,《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2.赵军峰,论经贸翻译的模糊信息及处理技巧,《中国科技翻译》,1999年5月
    43.汪滔,论口译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中国科技翻泽》,2002年2月
    44.田耀,英汉互译中的模糊处理,《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3月
    45.陈丽,浅议英汉比喻喻体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语言与翻译》,2000年第2期
    
    
    46.乐金生,论英语翻译中的形象转换,《中国翻译》,1988年第1期
    47.李长忠,英汉谚语与民族文化,《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48.孟广君等,英汉语模糊性分析,《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9.赵彦春,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的模糊对等,《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50.陈意德,论模糊修辞及其语用功能,《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51.李静等,伍铁平《模糊语言学》的理论贡献,《南通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6月
    52.文旭,一门新的交叉学科——评《模糊语言学》,《学术界》,2001年第4期
    53.文旭,语义模糊与翻译,《中国翻译》,1996年第2期
    54.晏小花,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中国科技翻译》,2002年2月
    55.吴世雄等,中国模糊语言学的理论研究述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2年第2期
    56.常新萍,万物皆有度——读伍铁平先生的《模糊语言学》,《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4月
    57.唐根金,浅谈语言的模糊性,《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8月
    58.刘澎,Joanna Channell的《模糊语言》介绍,《外语教学》,2002年1月
    59.涂靖,试论等值翻译的模糊性标准,《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6年12月
    60.包惠南,汉语数字的模糊语义与翻译,《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7月
    61.卓振英,诗歌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标准和方法,《福建外语》,1997年第3期
    62.程平,一些模糊语言的可译性缺陷及其弥补,《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4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