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碑志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碑志文作为一种重要的志墓文体在历史上曾经被广泛的使用,传统的碑志研究一直属于金石学的范畴,研究的思路大多以证“史”为主,对于碑志文学特性的探讨则相对较少。北朝碑志作为中国古代碑志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本文即尝试从“文”的角度对其创作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论文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对北朝碑志创作基本情况的概述;其中,首先探讨了北朝碑志的源流及其历史地位,接着对北朝碑志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分析,最后简要分析了北朝碑志创作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第二部分是对北朝碑志思想内容所作的讨论;论文分别从家族观念、忠孝观念、事功观念以及生死观念等四个方面对北朝碑志的思想世界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第三部分是对北朝碑志的文体研究;论文借鉴现代文体学的概念分别就北朝碑志文体的体制、题材内容、语体以及表现方式作了重点的讨论,这其中也包含了对北朝碑志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所作分析。
     第四部分对北朝碑志的作者、材料来源等问题进行了初步地探讨。庾信作为北朝的碑志大家,其创作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一章也辟专节对其创作经验予以了分析总结。
As an important style in the china history, epitaph had been widespread used. Traditional epitaph study has been belong to the scope of the sphragistics, study means give priority to prove "history",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for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relatively less. A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phase in ancient China history, the Northern Dynasties epitaph act as a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 Be dead against the Northern Dynasties epitaph the, the paper tries to comprehensively review and analyze form literary viewpoint. The papers from four components:
     First, the paper outlines the basic statu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epitaph. first of all, discuss on the origin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epitaph and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then analyze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epitaph, finally briefly analyses the different s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epitaph.
     Second, the papers discuss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bout the Northern Dynasties epitaph. The discourse deeply explores and studies the idea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epitaph from four aspect, such as, the family concept, the"loyalty"and"filial piety" ideas, the Utilitarian ideas, along with the concepts of life and death. Third, the papers make researches on the style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epitaph. Use for reference the concept of modern stylistics, the papers discuss four aspect problems, the system, subject content, type of writing and expression fashion, which also contains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language style.
     Fourthly, the papers accomplish some pilot studies on other some important problem, such as, author identity, literature derivation etc. Yu Xin, as the great master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epitaph, his writing bring far-reaching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the papers also designed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his write practice.
引文
[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1页。
    [2]叶昌炽、柯昌泗:《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180、181页。
    [3]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文物出版社,1997年,8-32页。
    [1]高承:《事物纪原》(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344页。
    [2]叶昌炽、柯昌泗:《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227页。
    [3]罗振玉:《辽居稿》,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4]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华书局,1977年,89页。
    [5]日比野丈夫:《江上波夫教授古稀纪念论集·民族文化篇》,山川出版社,1977年。
    [1]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91年。
    [2]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158页。
    [3]赵超:《中国古代墓志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33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59页。
    [2]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2829页。
    [3]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考古,1960年第9期。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7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页。
    [1]严可均:《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1003、1004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9页。
    [4]曹汛:《北魏刘贤墓志》,考古,1984年第7期。
    [5]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50、80、178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34页。
    [2]1965年辽宁朝阳出土的《刘赞墓志》一般认为是北魏前期的作品,但无确切纪年。
    [3]钱钟书:《<宋诗选注>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2、13页。
    [1]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273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246页。
    [2]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2806页。
    [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2页。
    [2]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253页。
    [1]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2980页。
    [2]严可均:《全后魏文》,商务印书馆,1999页,277页。
    [3]严可均:《全后魏文》,商务印书馆,1999页,30、31页。
    [4]严可均:《全后魏文》,商务印书馆,1999页,42、43页。
    [1]严可均:《全北齐文》,商务印书馆,1999页,24页。
    [2]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808页。
    [1]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
    [2]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108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8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5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5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5页。
    [2]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50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6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6、37、38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6页。
    [2]叶昌炽、柯昌泗:《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248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9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8页。
    [1]朱亮:《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6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75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65页。
    [1]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58页。
    [1]貟志安:《北周珍贵文物》,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57页。
    [2]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71页。
    [3]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99、156、201、326页。
    [4]罗国威:《<文馆词林>校证》,中华书局,2001年,144页。
    [1]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一函六册691页。
    [2]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汇编》第四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132页。
    [1]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178页。
    [1]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83页。
    [2]王学泰点校:《杜工部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412页。
    [3]封演:《封氏闻见记·碑碣》,学苑出版社,2001年,卷六。
    [4]欧阳修:《集古录目》(行素草堂金石丛书本),光绪十四年(1888)汇印本。
    [5]王昶:《金石萃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三十九卷。
    [1]叶昌炽、柯昌泗:《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243页。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24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61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27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47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99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25页。
    [5]貟志安:《北周珍贵文物》,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57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30页。
    [2]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206页。
    [1]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一函五册805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10页。
    [3]严可均:《全后魏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63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81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00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14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24页。
    [4]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638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66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58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48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27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96、284页。
    [3]叶昌炽、柯昌泗:《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251页。
    [4]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534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68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1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55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335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46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87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74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87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21页。
    [3]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368页。
    [4]王文锦等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54页。
    [1]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1302页。
    [2]严可均:《全后魏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407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61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93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86页。
    [2]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97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206页。
    [2]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371页。
    [3]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408页。
    [4]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219页。
    [1]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一函五册805页,
    [2]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67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20页。
    [2]赵君平:《邙洛碑志三百种》,中华书局,2004年,19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01页。
    [4]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一函四册757页。
    [5]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一函五册829页。
    [6]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石刻文献全编·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陇右金石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卷一。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6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66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68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10页。
    [5]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95页。
    [6]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28页。
    [7]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49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01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94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05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36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28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76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61页。
    [1]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355页。
    [2]中国文物研究所:《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北[壹]》(下册),文物出版社,2004年,11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82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98页。
    [1]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2979页。
    [2]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49页。
    [3]严可均:《全后魏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52页。
    [1]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1115页。
    [2]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1203页。
    [3]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167页。
    [4]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174、181页。
    [5]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573页。
    [1]严可均:《全后魏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37、38页。
    [2]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486页。
    [3]严可均:《全后魏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102页。
    [4]严可均:《全后魏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117页。
    [5]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1697页。
    [6]令狐德棻等:《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73页。
    [7]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61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75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63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88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08页。
    [5]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一函五册865页。
    [6]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4、86、88、133、185页。
    [7]严可均:《全后魏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68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69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75页。
    [3]唐长孺:《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99页。
    [1]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82页。
    [2]严可均:《全后魏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61页。
    [3]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2330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15页。
    [2]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150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5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44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96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28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04页。
    [4]罗国威:《<文馆词林>校证》,中华书局,2001年,188页。
    [5]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78页。
    [1]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55页。
    [2]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320页。
    [3]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87年,917页。
    [1]虞世南等:《北堂书钞》(光绪十四年南海孔氏刊本影印)卷一○二,中国书店,1989年,390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84页。
    [3]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185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91页。
    [2]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一函六册1051页。
    [3]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一函五册865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35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54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65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63页。
    [5]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64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99页。
    [2]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一函五册829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88页。
    [4]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2006页。
    [5]朱亮:《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73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53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24页。
    [3]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97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75页。
    [2]石永士、王素芳、裴淑兰:《河北金石辑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431页。
    [3]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58页。
    [4]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46页。
    [1]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94页。
    [2]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374页。
    [3]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20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04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94页。
    [3]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265页。
    [1]罗新、叶纬:《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20页。
    [2]令狐德棻等:《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336、337页。
    [1]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295页。
    [2]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294页。
    [3]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3页。
    [4]唐长孺:《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20页。
    [5]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面出版社,1987年,一函四册727页。
    [6]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5页。
    [1]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2369页。
    [2]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一函五册921页。
    [3]朱亮:《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12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345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78页。
    [3]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1585页。
    [1]罗新、肿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70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45页。
    [3]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72页。
    [4]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73页。
    [1]余英时:《东汉的生死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50页。
    [2]朱亮:《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141页。
    [3]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23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96页。
    [5]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389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04页。
    [2]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281、295页。
    [3]中国文物研究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文物出版社,1994年.398页。
    [4]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83页。
    [5]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891页。
    [6]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473页。
    [7]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26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408页。
    [2]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132页。
    [3]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面出版社,1987年,一函五册959页。
    [4]严可均:《全三国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181页。
    [1]余英时:《东汉的生死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38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16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11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89页。
    [5]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72页。
    [6]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503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556页。
    [2]高诱注、毕沅校:《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48页。
    [3]汪荣宝:《<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十九卷,752页。
    [4]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114、115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30页。
    [1]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2年,卷六,23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11页。
    [3]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547页。
    [4]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391页。
    [1]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19页。
    [2]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11页。
    [3]余英时:《东汉的生死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0页。
    [4]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114页。
    [5]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19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61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21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56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18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56页。
    [4]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447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73页。
    [2]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65页。
    [3]中国文物研究所:《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北[壹]》(下册),文物出版社,2004年,13页。
    [4]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298、340页。
    [1]李宗侗:《<春秋左传>今译今注》,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925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271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26页。
    [2]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大正藏》十四册),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卷一。
    [3]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7页。
    [1]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304页。
    [2]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162页。
    [3]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102页。
    [4]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65页。
    [1]严可均:《全后魏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6页。
    [1]吴毓江:《<墨子>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104页。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568页。
    [3]倪思:《经锄堂杂志》,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潘大复刻本,卷一。
    [4]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1]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345页。
    [2]朱艳英:《文章写作学·文体理论知识部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7-19页。
    [3]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页。
    [1]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720页。
    [2]张少康:《<文赋>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71页。
    [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90页。
    [1]吴纳:《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2]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1]卢见曾:《金石二例》,商务印书馆,1937年,1页。
    [2]卢见曾:《金石三例》,商务印书馆,1937年,205页。
    [3]卢见曾:《金石三例》,商务印书馆,1937年,1页。
    [1]孔颖达:《<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702页。
    [2]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1]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一函四册727页。
    [2]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一函五册805页。
    [3]罗国威:《<文馆词林>校证》,中华书局,2001年,144页。
    [4]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5]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25页。
    [6]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159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46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75页。
    [2]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69页。
    [1]赵君平:《邙洛碑志三百种》,中华书局,2004年,10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23页。
    [1]赵君平:《邙洛碑志三百种》,中华书局,2004年,12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92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25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61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9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54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0页。
    [1]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一函五册865页。
    [1]赵超:《中国古代墓志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215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6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82页。
    [1]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汇编)第四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132页。
    [1]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163页。
    [2]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7年,102页。
    [1]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7年,103页。
    [1]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326页。
    [1]朱亮:《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12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61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245页。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日]儿岛献吉郎:《中国文学概论》,世界书局,1943年,123页。
    [1]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63页。
    [1]姚华:《弗堂类稿·论著甲》(中华书局聚珍本),中华书局,1957年。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93页。
    [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214页。
    [4]封演:《封氏闻见记·石志》,学苑出版社,2001年,卷六。
    [1]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55页。
    [3]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三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70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42页。
    [2]赵君平:《邙洛碑志三百种》,中华书局,2004年,21页。
    [3]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87、333、356、360页。
    [1]严可均:《全后魏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562页。
    [2]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琉证》,中华书局,2005年,167页。
    [3]貟志安:《北周珍贵文物》,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57页。
    [4]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39页。
    [5]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329页。
    [6]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312页。
    [1]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322页。
    [2]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14页。
    [1]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42页。
    [2]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24页。
    [3]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一函五册829页。
    [4]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三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70页。
    [5]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一函五册805页。
    [1]罗国威:《<文馆词林>校证》,中华书局,2001年,147页。
    [1]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2]卢见曾:《金石三例》,商务印书馆,1937年,125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58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313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84页。
    [1]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一函五册865页。
    [2]严可均:《全后魏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567页。
    [3]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34页。
    [4]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石刻文献全编·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陇右金石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卷一。
    [5]朱亮:《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73页。
    [1]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150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86页。
    [3]王树民:《<廿二史劄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308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18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52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31页。
    [4]严可均:《全后魏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568页。
    [5]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97页。
    [6]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50页。
    [7]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122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18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64页。
    [3]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334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90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75页。
    [2]刘祁:《归潜志》(武英殿聚珍版),中华书局,1983年,卷十二。
    [3]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论略》,求索,2001第5期,103页。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现代外国文艺理论译丛第一辑),北京三联出版社,1984年,166页。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858年,552、553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88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05页。
    [1]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52页。
    [1]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42页。
    [1]叶昌炽、柯昌泗:《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228页。
    [1]中国文物研究所:《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北[壹]》(下册),文物出版社,2004年,11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19页。
    [3]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47页。
    [1]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71页。
    [2]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01页。
    [3]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335页。
    [4]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374页。
    [5]钱钟书:《管锥篇》第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1527页。
    [6]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56页。
    [7]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60页。
    [1]刘祁:《归潜志》(武英殿聚珍版),中华书局,1983年,卷十二。
    [2]钱钟书:《管锥篇》第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1527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18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40页。
    [2]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94页。
    [3]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67、274页。
    [4]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01、232、279、282、360页。
    [5]韩理州:《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181页。
    [6]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64、293、306页。
    [1]骆鸿凯:《文选学·余论》,中华书局,1937年,356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13页。
    [3]曹汛:《北魏刘贤墓志》,考古,1984年第7期。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76、411页。
    [5]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74页。
    [6]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61页。
    [7]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17页。
    [8]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一函五册929页。
    [9]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18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44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77页。
    [3]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一函五册921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33页。
    [5]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326页。
    [6]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60页。
    [7]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59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56页。
    [2]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80页。
    [3]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413页。
    [1]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412页。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614页。
    [3]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1962年,191页。
    [4]王先谦:《<庄子>集解》,上海书店,1986年,181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82页。
    [2]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60页。
    [3]高诱:《<淮南子>注》,上海书店,1986年,337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79页。
    [5]李宗侗:《<春秋左传>今译今注》,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590页。
    [6]罗新:《北朝研究·新见北齐<丰洛墓志>考释》,商务印书馆,2004年。
    [1]李宗侗:《<春秋左传>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1029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17页。
    [3]朱熹:《<诗经>集注》,中华书局,1943年,61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76页。
    [5]朱熹:《<诗经>集注》,中华书局,1943年,4页。
    [6]罗国戚:《<文馆词林>校证》,中华书局,2001年,144页。
    [7]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牡,1992年,450页。
    [8]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313页。
    [9]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北周康业墓》,考函,(2004)第148号,2005年,58页。
    [10]孙振声:《<易经>今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46页。
    1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10页。
    12孙振声:《<易经>今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13页。
    13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94页。
    14孔颖达:《<周易>正义》,中国书店,1987年。
    15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61页。
    [1]屈万里:《<尚书>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3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88、241页。
    [3]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47页。
    [4]孔颖达:《<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142、143页。
    [5]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35页。
    [6]屈万里:《<尚书>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65页。
    [7]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77、421页。
    [8]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258页。
    [9]中国文物研究所:《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北[壹](下册),文物出版社.2004年,10页。
    [10]孔颖达:《<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64页。
    1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82页。
    12朱亮:《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54页。
    13孔颖达:《<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80页。
    14黄得时:《<孝经>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23页。
    15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503页。
    16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285页。
    [1]孔颖达:《<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38、239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37页。
    [3]荀悦:《汉纪》(三余书屋补刊本),光绪丁丑年(1877)刻。
    [4]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汇编》第五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75页。
    [5]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111页。
    [6]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38页。
    [7]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1页。
    [8]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219页。
    [9]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286页。
    [10]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2141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18页。
    [2]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291页。
    [3]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2121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68页。
    [5]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41页。
    [6]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52页。
    [7]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281页。
    [8]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28页。
    [9]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52页。
    [10]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887页。
    1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16页。
    [1]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1093页。
    [2]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68页。
    [3]朱亮:《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79页。
    [4]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2550页。
    [5]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28页。
    [6]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1103页。
    [7]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62页。
    [8]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241、281页。
    [9]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93页。
    [10]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1394页。
    1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42页。'
    [1]向新阳、刘克任:《<西京杂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68、169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75、399页。
    [3]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04页。
    [4]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345页。
    [5]卢瑞芳、刘汉芹:《河北吴桥北魏封龙墓及其相关问题》,文物春秋,2005年第3期。
    [6]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1021页。
    [7]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72、478页。
    [8]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99页。
    [9]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82页。
    [10]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33页。
    11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1211页。
    1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44页。
    13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70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91页。
    [2]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82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64页。
    [4]孔颖达:《<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9、130页。
    [5]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27页。
    [6]赵君平:《邙洛碑志三百种》,中华书局,2004年,29页。
    [7]刘敬叔:《异苑》,中华书局,1991年,卷三。
    [8]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81页。
    [9]任昉:《述异记》(汉魏丛书本),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卷上。
    [10]藤修展:《<列仙传>、<神仙传>注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216页。
    11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93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07页。
    [2]王先谦:《<庄子>集解》,上海书店,1986年,40页。
    [3]中国文物研究所:《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北[壹]》(下册),文物出版社,2004年,9、、10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73页。
    [5]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50页。
    [6]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61、473页。
    [7]王先谦:《<庄子>集解》,上海书店,1986年,140页。
    [8]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88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94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67页。
    [3]僧祐:《弘明集》(宋碛砂版大藏经)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34页。
    [4]宗密疏:《圆觉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77、78页。
    [5]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7页。
    [6]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中国书店,1997年,6页。
    [7]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7页。
    [8]智??、灌顶:《摩诃止观》(《大正藏》四十六册),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卷七。
    [9]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76页。
    [10]鸠摩罗什译:《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大正藏》二十四册),大正一切经刊行会,第十卷上。
    1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67页。
    [1]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159、232页。
    [2]董国柱:《<金刚经>今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215页。
    [3]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汇编》四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132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47页。
    [5]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大正藏》九册),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卷二。
    [6]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7页。
    [7]法云:《翻译名义集》(《大正藏》五十四册),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卷五,增数譬喻篇第五十三。
    [8]中国文物研究所:《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北[壹]》(下册),文物出版社,2004年,28页。
    [9]王逸:《楚辞章句》,岳麓出版社,1989年,26页。
    [10]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86页。
    [1]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50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17页。
    [3]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283页。
    [4]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47页。
    [5]沈德潜:《古诗源》卷二,中华书局,1963年,49页。
    [6]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71页。
    [7]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7年,144页。
    [1]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322页。
    [2]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21页。
    [3]李宗侗:《<春秋左传>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676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61页。
    [5]慧觉等译:《贤愚经》,花城出版社,1998年,8页。
    [6]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大正藏》十二册),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卷十四。
    [7]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213页。
    [1]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65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93页。
    [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62页。
    [4]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891页。
    [5]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7年,148页。
    [1]傅成、穆俦点校:《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69页。
    [2]孙德谦:《六朝丽指》,台北新兴书局,1963年。
    [3]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正中书局,1948年,43页。
    [1]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58页。
    [2]叶昌炽、柯昌泗:《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230页。
    [3][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373页。
    [4]张少康:《<文赋>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71页。
    [5]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530页。
    [1]罗国威:《<文馆词林>校证》,中华书局,2001年,188页。
    [2]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24页。
    [3]孙德谦:《六朝丽指》,台北新兴书局,1963年。
    [1]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326页。
    [2]貟志安:《北周珍贵文物》,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57页。
    [1]罗新:《跋北魏郑平城妻李晖仪墓志》,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6期。
    [2]沈龙祥:《论词随笔》(词话从编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
    [3]谭复:《复堂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9页。
    [1]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2]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78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00页。
    [2]孙德谦:《六朝丽指》,台北新兴书局,1963年。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07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58页。
    [1]赵君平、赵文成:《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60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46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09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69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75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63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15页。
    [5]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08页。
    [6]赵君平:《邙洛碑志三百种》,中华书局,2004年,30页。
    [7]严可均:《全北齐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94页。
    [1]中国碑帖拓片网(http://www.bttp.net/indexa.htm)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01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64页。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31页。
    [5]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42页。
    [6]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80页。
    [7]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50页。
    [8]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20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268、430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1页。
    [3]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1385页。
    [4]罗新:《跋北魏郑平城妻李晖仪墓志》,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6期。
    [5]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61页。
    [6]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76页。
    [1]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2790页。
    [2]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16页。
    [3]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1022页。
    [1]严可均:《全北齐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94页。
    [2]封演:《封氏闻见记·石志》,学苑出版社,2001年,卷六。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25页。
    [1]其中所收《杨穆墓志》志文不完整,志主葬时、葬地不详,《疏证》作者认为可能是墓志由多块志石组成,也可能志石多面刻字。
    [2]赵君平、赵文成:《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40、41页。
    [3]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1725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76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10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379页。
    [1]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47页。
    [2]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50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245页。
    [2]叶昌炽、柯昌泗:《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386页。
    [3]叶昌炽、柯昌泗:《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387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88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42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23页。
    [4]叶昌炽、柯昌泗:《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387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67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6页。
    [1]岑仲勉:《金石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6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55页。
    [3]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78页。
    [4]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1924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18页。
    [2]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一函六册1043页。
    [3]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28页。
    [1]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一函五册805页。
    [2]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86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26页。
    [4]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34页。
    [5]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34页。
    [1]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355页。
    [2]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55页。
    [1]严可均:《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751页。
    [2]严可均:《全三国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389页。
    [3]严可均:《全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153页。
    [4]周勋初:《<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700、701页。
    [5]岑仲勉:《金石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80页。
    [1]洪颐煊:《平津读碑记》(行素草堂金石丛书),光绪十四年(1888)汇印本。
    [2]岑仲勉:《金石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9页。
    [3]岑仲勉:《金石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81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88页。
    [2]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2006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3页。
    [4]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卷五。
    [5]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1962年,294页。
    [6]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81页。
    [1]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405页。
    [2]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164页。
    [3]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226页。
    [4]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269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326页。
    [2]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299页。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72页。
    [2]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591页。
    [1]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591页。
    [2]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592页。
    [3]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592页。
    [4]南京博物院:《梁朝桂阳王萧象墓》,文物,1990年第8期。
    [5]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50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374页。
    [2]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1207页。
    [1]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2793页。
    [2]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2794页。
    [3]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2794页。
    [4]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南出版社,1999年,769页。
    [1]钱钟书:《管锥篇》第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1527页。
    [2]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431页。
    [3]黄金明:《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350页。
    [4]封演:《封氏闻见记·碑碣》,学苑出版社,2001年,卷六。
    [1]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56页。
    [1]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63页。
    [2]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46页。
    [3]钱钟书:《管锥篇》第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1527页。
    [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104页。
    [2]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三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70页。
    [1]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34页。
    [2]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46页。
    [3]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71页。
    [4]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63页。
    [5]貟志安:《北周珍贵文物》,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57页。
    [1]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61页。
    [2]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55页。
    [1]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58页。
    [2]严可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263页。
    [1]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201页。
    [2]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355页。
    1、《<周易>正义》,孔颖达,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2、《<尚书>今注今译》,屈万里,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年。
    3、《<毛诗>正义》,孔颖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礼记>正义》,孔颖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5、《<诗经>集注》,朱熹,北京,中华书局,1943年。
    6、《<春秋左传>今注今译》,李宗侗,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年。
    7、《<论语>译注》,杨伯竣,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8、《<孟子>译注》,杨伯竣,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9、《史记》,司马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10、《汉书》,班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1、《汉纪》(三余书屋补刊本),荀悦,光绪丁丑年(1877)刻。
    12、《后汉书》,范晔,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13、《三国志》,陈寿撰、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4、《晋书》,房玄龄等,上海,中华书局,1974年。
    15、《南齐书》,萧子显,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16、《魏书》,魏收,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7、《北史》,李延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8、《北齐书》,李百药,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19、《周书》,令狐德棻等,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
    20、《隋书》,魏征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21、《旧唐书》,刘昫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22、《资治通鉴》,司马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3、《通典》,王文锦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24、《<三辅黄图>校证》,陈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5、《<庄子>集解》,王先谦,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26、《<庄子>集释》,郭庆藩,,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7、《<墨子>校注》,吴毓江,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8、《吕氏春秋》,高诱注、毕沅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9、《<淮南子>注》,高诱,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30、《<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1、《<孝经>今注令译》,黄得时,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年。
    32、《楚辞章句》,王逸,长沙,岳麓出版社,1989年。
    33、《<法言>义疏》,汪荣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34、《论衡》,王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35、《<白虎通>疏证》,陈立,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36、《<太平经>合校》,王明,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37、《<抱朴子·内篇>校释》,王明,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8、《<西京杂记>校注》,向新阳、刘克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39、《异苑》,刘敬叔,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40、《述异记》(汉魏丛书本),任昉,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
    41、《<列仙传>、<神仙传>注译》,藤修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
    42、《弘明集》(宋碛砂版大藏经),僧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3、《圆觉经》,宗密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4、《大般涅槃经》,昙无谶译,北京,中国书店,1997年。
    45、《贤愚经》,慧觉等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年。
    46、《<洛阳伽蓝记>校笺》,杨勇,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7、《<颜氏家训>集解》,王利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48、《<文赋>集释》,张少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49、《<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50、《<诗品>集注》,曹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51、《<曹植集>校注》,赵幼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52、《文选》,萧统,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53、《北堂书钞》,虞世南等,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
    54、《<唐语林>校证》,周勋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55、《<文馆词林>校证》,罗国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56、《事物纪原》(丛书集成初编本),高承,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年。
    57、《苏轼全集》,傅成、穆俦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58、《封氏闻见记》,封演,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59、《经锄堂杂志》,倪思,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潘大复刻本。
    60、《归潜志》(武英殿聚珍本),刘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61、《文章辨体序说》,吴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62、《文体明辨序说》,徐师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63、《<廿二史劄记>校证》,王树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64、《古诗源》,沈德潜,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65、《集古录目》(行素草堂金石丛书本),欧阳修,光绪十四年(1888)汇印本。
    66、《金石文字记》(丛书集成初编本),顾炎武,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67、《金石萃编》,王昶,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68、《平津读碑记》(行素草堂金石丛书),洪颐煊,光绪十四年(1888)汇印本。
    69、《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赵万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
    70、《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汇编》,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1991年。
    71、《石刻文献全编·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72、《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赵超,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73、《全隋文补遗》,韩理洲,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
    74、《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总编辑委员会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992年。
    75、《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76、《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贰]》,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77、《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壹]》,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78、《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贰]》,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3年。
    79、《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北[壹]》,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80、《碑林全集》,高峡,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
    81、《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朱亮,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82、《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罗新、叶炜,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83、《鲁迅辑校石刻手稿》,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
    84、《北朝墓志英华》,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
    85、《北周珍贵文物》,貟安志,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86、《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87、《墓志精华三十八种》,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主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88、《中国西北地区历代石刻汇编》,赵平,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89、《邙洛碑志三百种》,赵君平,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90、《河洛墓刻拾零》,赵君平、赵文成,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91、《石刻题跋索引(增订本)》,杨殿珣,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92、《六朝墓志检要》,王壮弘 马成名,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93、《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94、建国后出版之各类考古杂志,计有《文物参考资料》、《考古通讯》、《文物》、《考古》、《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中原文物》、《文物春秋》、《文博》、《华夏考古》、《文物天地》、《辽海文物学刊》、《文物资料丛刊》、《考古学集刊》、《文物季刊》等。
    1、卜宪群,《东晋南朝家族的分化与士族的衰落研究》,南都学坛,2004年3期。
    1、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2、曹道衡,《河表七州与北朝文化》,齐鲁学刊,2003年1期。
    3、曹道衡,《北朝黄河以南地区的学术与文化》,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2期。
    4、曹道衡,《魏太武帝和鲜卑拓拔氏的汉化》,齐鲁学刊,2002年1期。
    5、岑仲勉,《金石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6、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7、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8、陈爽,《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沉浮》,原学,第四辑。
    9、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学人,第四辑。
    10、陈爽,《“四姓”辨疑:北朝门阀体制的确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国学研究,第五辑。
    1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1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13、陈寅恪,《唐代政治史略论稿》,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14、陈戍国,《中国礼制史·魏晋南北朝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5、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1、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丛书集成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2、邓奕琦,《北朝法制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3、丁凌华,《中国丧服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儿岛献吉郎,《中国文学概论》,上海,世界书局,1943年。
    1、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
    2、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1、高诗敏,《有关北朝博陵崔氏的几个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5期。
    2、高贤栋,《论孝悌观念在北魏的确立》,辽宁大学学报,2005年4期。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4、郭太松,《浅谈碑刻纪时》,中原文物,1987年4期。
    5、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3、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4、黄今明,《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5、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金恩柱,《唐代墓志铭的押韵及其研究方法》,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4期。
    2、金小栋,《魏晋南北朝石刻年龄词语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2级硕士论文。
    2、江中柱,《十六国时期北方士人的家族观念》,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2期
    1、赖非,《齐鲁碑刻墓志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2、冷金成,《试论骈文的美质形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1期。
    3、李凭,《百年拓拔》,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
    4、李书吉,《北朝礼制法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5、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李凭,《北魏平城时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7、李必友,《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的特点》,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2期。
    8、李书吉,《北魏前期的经济形态和社会性质--兼论北魏模式》,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
    9、刘盛举,《魏晋南北朝墓志铭用韵初探》,西南师范大学2001硕士论文。
    10、刘玉珺,《先唐铭文研究》,广西师范大学99级硕士论文。
    11、刘驰,《六朝士族探析》,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刘惠琴,《北朝儒学及其历史作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刘昭瑞,《石刻文字的著录和分类》,文博,1985年5期。
    14、刘凤君,《南北朝石刻墓志形制探源》,中原文物,1988年2期。
    15、刘涛,《魏晋南朝的禁碑与立碑》,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3期。
    16、卢见曾,《金石三例》,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17、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8、罗振玉,《辽居稿》,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19、罗宗真,《魏晋南北朝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20、罗维明,《中古墓志语词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21、罗维明,《论唐代墓志撰作特色及其研究价值》,学术研究,1998年。
    22、骆鸿凯,《文选学》,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
    1、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2、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
    3、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欧昌俊、李海霞,《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
    1、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2、钱钟书,《管锥篇》,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孙德谦,《六朝丽指》,台北,新兴书局,1963年。
    2、沈龙祥,《论词随笔》(词话从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
    1、谭复,《复堂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2、谭玲,《魏晋南朝骈体公牍文研究》,四川大学2001级硕士论文。
    3、唐长孺,《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4、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
    5、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
    6、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7、唐长孺,《山居存稿》,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9、汤伟侠,《汉魏六朝教育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
    10、田余庆,《拓跋史探》,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11、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
    2、王盛婷,《六朝碑刻词语考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5期。
    3、王蕊,《北朝时期的泰山羊氏》,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2期。
    4、王义康,《论陇西李暠家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1期
    5、汪波,《魏晋北朝并州地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6、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出版社,1984年。
    7、魏平,《汉魏南北朝墓志同根词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1级硕士论文。
    8、吴炜,《墓志铭起源初探》,东南文化,1999年。
    9、吴正岚,《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2、線仲珊,《唐代墓志的文体变革》,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级硕士论文。
    3、熊基权,《魏晋以来墓志流变》,文物春秋,2003年5期。
    4、徐蜀,《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5、徐自强,《墓志浅论》,华夏考古,1988年3期。
    6、谢宝富,《北朝婚丧礼俗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7、薛瑞泽,《嬗变中的婚姻--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
    8、薛瑞泽,《北魏时期的水旱灾害及其防治》,《北朝研究》第四辑。
    9、薛瑞泽,《北魏的农田水利建设》,《安徽史学》,2002年第3期。
    1、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杨际平等,《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
    3、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4、姚华,《弗堂类稿》(中华书局聚珍本),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5、叶昌炽、柯昌泗,《语石·<语石>异同评》,北京,中华书局,1994。
    6、殷宪,《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7、余英时,《东汉的生死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8、于景祥,《骈散三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2期。
    1、张金龙,《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
    2、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3、赵超,《古代墓志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4、赵超,《试谈北魏墓志的等级制度》,中原文物,2002年1期。
    5、赵超,《墓志溯源》,文史,21辑。
    6、赵海丽,《北朝墓志文献研究》,山东大学2004级博士论文。
    7、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8、钟涛,《骈文与汉语言文字的特殊性》,汉字文化,1997年2期。
    9、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周一良,《周一良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周征松,《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12、朱大渭等,《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3、朱艳英,《文章写作学·文体理论知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