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复合模式下的隐喻意义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事物新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层出不穷。但大多情沉下我们并未因它们的出现而被迫创造一些新词,而是对现有词的意义进行隐喻性扩展,从而用有限的词表达更多更新的意义。一些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已成为一种词义构建机制,通过它某种词汇能够扩展、改变甚至创建新的意义。
     近年来,隐喻研究已成为认知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各种隐喻的认知理论中最受注目的是Lakoff&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phor thoery,以下简称为CMT)和Fauconnier&Turner创立的概念复合理(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以下简称为CBT)。
     我国学者李丛禾在其《论隐喻概念的关联复合性》一文中,分析了CMT、CBT以及Sperber&Wilson(1986,1995)提出的统辖人类认知和交际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这三个理论各自的优缺点,并在文章结尾处提出了该三个理论的整合模式一一关联复合模式(relevance—blending model,以下简称RBM)。该模式认为,隐喻的产生受关联原则的制约,其产生过程就是寻找最佳关联,改善认知环境的过程。隐喻的理解就是多个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新生意义的概念复合过程。
     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的邻居和朋友。人们所熟知的动物词汇在人类认知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以往有关动物词汇的隐喻研究中,学者们偏重于强调特定文化对隐喻的影响,认为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是在特定自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进而研究不同语言在隐喻中所表现出的特定文化背景因素。动物词汇主要用来例证不同文化背景下隐喻的差异性,但对于动物隐喻的共性研究长期被忽略。
     本论文试以动物词汇为具体研究对象,来例证RBM的科学合理性。在RBM的框架中,动物词汇意义构建因人们的所付出的努力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显性构建和隐性构建。在实施显性构建的过程中,在复合空间中存在较多容易获得的语境假设,因此听话人不用参照更多的语境信息就能够在此过程中以最小的努力找到最佳关联从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实施隐性构建时,听话人要花费更多的努力在宏观语境下取得最大语境效果。也就是说构建隐喻意义时,听话人要参考更多的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当然,其中要包括一些社会文化因素。两种构建相辅相成,在RBM的框架中描述和分析动物词汇的隐喻意义构建,不但使得动物词汇的不同意义获得了系统性的关联,也为其他词汇的意义构建提供了新的视野。
引文
1.「比喻表现辞典」〔Z〕中村明角川书店 1978、4
    2.「広辞苑」〔D〕新村出编 岩波书店 1978
    3.「中日大辞典」〔D〕 爱知大学中日大辞典编辑处 1980
    4. Metaphors We Live By [M]. Lakoff. G.&M. Johnson.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12
    6.#12
    7. Metaphor: Its Cognitive Force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 〔J〕 Eva Feder Kittay Oxford Univ Pr (Txt) 1987、10
    8.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Lakoff, George. In Ortony, A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9.《中国人与动物》〔M〕张静茹 光华书报杂志社 1993
    10.《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评介〔J〕 林书武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11.《汉语词汇与文化》〔M〕常敬宇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12.《试论语义的基本概念结构》〔J〕 程琪龙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5、3
    13.《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J〕 赵艳芳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3
    14.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Formal Expression[J]. Turner, M. & G. Fauconnier. 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 (10). 1995
    15. "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 In Goldberg ed.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Fauconnier, Gilles and Mark Turner.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1996
    16.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Ungerer, F & H. Schmid. An [M].London:Longman 1996
    17.《现代汉语词典》〔D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第3版(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1996
    18.《论现代隐喻学的目标、任务和方法》〔J〕 束定芳 外国语 1996、2
    19.《隐喻的语用学研究》〔J〕 束定芳 外捂学刊 1996、2
    20. Mappings in Tought and Language Gilles Fauconnier Cambridge UP, 1997
    21. The language of Metaphor. Goatly, Andrew.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22.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Fauconnier, Gill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7
    23.《国外隐喻研究综观》〔J〕 林书武 外语教学导研究 1997、1
    24.《语言·认知·隐喻》〔J〕 胡壮麟 现代外语 1997、4
    25. "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In J.-P. Koenig, ed., Discourse and cognition. Fauconnier, Gilles and Mark Turner. Bridging the gap.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1998
    26.《英语动物词汇用法词典》〔M〕吴友富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27.《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 束定芳 外国语 1998、5
    28.《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J〕 文旭 外国语 1999、1
    29.#12
    30.《认知语言学概论》〔M〕赵艳芳 上海外语出版社 2000
    31.《隐喻学研究》〔M〕束定芳 上海外语出版社 2000
    32. Blending Basics [J] Coulson, S. & T. Oakley. Cognitive Lingnistics, 2000
    33.《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J〕 李福印 四川外误学院误报 2000、4
    34.《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特点》〔J〕 束定芳 外误教学与研究 2000、4
    35.《交织与隐喻的比较研究》〔J〕 王斌 外语学刊 2001、1
    36.《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 汪少华 外国语 2001、3
    37.《概念整合理諭的认知力》[J] 苏晓君、张爱玲 外国语 2001、3
    38.《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J] 李勇忠、李春华 外语外语教学2001、6
    39.《识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J〕 黄华 外语外语教学 2001、6
    40.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 〔D〕 Longman Group Ltd. 2001
    4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Ungerer, F. & Schmid, H.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8
    42.「认知言语学」〔M〕大堀壽夫东京大学出版会 2002、12
    43.#12
    44.《语用学概论》〔M〕 何自然、冉永平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45.《修辞学通论》〔M〕 张会森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6.《人文动物:动物符号与中国文化》〔M〕姚立江、潘春蘭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47.《论隐喻概念的关连复合性》〔J〕李従禾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1
    48.《认知语言学》〔M〕 胡壮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9.《隐喻的生命》〔M〕 张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