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鹤庆白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一篇描写鹤庆白语的论文。论文采用参考语法的范式和体例,以现代描写语言学、比较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为指导,较为详细对鹤庆白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进行了系统描写,从中归纳出鹤庆白语一些主要特征和语法规则。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以往白语研究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难题,分专著和专题对各家研究作了简要的评价;第二章简要介绍了鹤庆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等背景知识,以及论文采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的来源、鹤庆当地语言使用情况。论文的第二部分“第三章语音”详细归纳了鹤庆白语的音位系统,包括音节搭配关系和音变方式。论文第三部分“第四章词汇”主要论述了鹤庆白语的构词方式。第四部分,第五章至第十章是整篇论文的主体,借鉴了汉语语法研究方法,以词法为中心进行语法描写,通过词类划分、词组、句式以及句类和复句的探讨归纳出鹤庆白语语法的若干主要特征。论文最后附有鹤庆长篇语料和白语词汇表。
     一、鹤庆白语的语音特征:有一套送气清擦音,没有卷舌音。韵母紧喉和非紧喉音对立、鼻化和非鼻化对应整齐;复韵母较多,有一组带卷音色彩的软腭音韵母。有8个声调,包括紧喉的55调。白语音节结构简单,没有辅音韵尾,均为开音节型。白语句尾合音音变的现象很常见。
     二、词序是鹤庆白语构词主要手段、构词方式有十种。词缀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常见的是a前缓和tsi33、pau55、mau33后缀等。白语四音格词非常丰富,结构形式多样,表达能力强。鹤庆白语受汉语影响深刻,有大量的汉语借词,这些汉语借词具有不同的历史层次,来自不同的汉语方言。
     三、虚词和语序是白语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但同时具有一些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鹤庆白语语序灵活多变,最主要是SVO,但同时存在SOV和OSV两种语序类型,宾语的移动能表达多种语法功能。
     鹤庆白语量词非常丰富,量词和指示代词、数词结合,在名词后充当后置定语,除了表示数量范畴外,白语量词还有表示事物有定和无定、事物情状等语法功能。人称代词有数和格的变化。传统数词和汉语借用数词两套混杂并用。白语动词多数为单音节词,用虚词来表示各种语法范畴。介词多来源于动词,常和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结构充当句子成分。(?)是最为活跃的助词,有多种含义和用法。白语修饰语多数情况在中心语之前,少数在中心语之后。鹤庆白语既有前置否定词,也有后置否定词和曲折变化的否定词,白语固有的否定词总是在句尾。白语关联词也体现出汉白混合的特点。白语短语可分为五种词组和四种结构,词组的结合方式和句子的结合方式比较一致。与汉语一样,白语的词类和语法成分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鹤庆白语语法与剑川白语、下关赵庄白语有明显差异,特别是在虚词方面。在汉藏语言之中,白语语法和汉语的共同点多于与彝语、藏语等藏缅语言的共同点。
This dissertation is a description of Heqing Bai language. With reference grammar as its model and guided by the theories of modern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ypology, a relatively systematical description of sound, grammar, and lexicon of Heqing Bai language has been made. Based on this, some characteristics and grammar rules have been generalized.
     The body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in Bai language study. A brief valuation to different schools has been made from monograph and special topic respectively. Also it is introduced as to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adopted, source of data,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Heqing's geography and human society in the chapter two. Chapter three is on sound that summarizes the phoneme system of Heqing Bai language, relations of syllable collocation, and principle ways of sound mutation. Chapter four concentrates on word morphology. In this body of four chapters, research methods from Chinese grammar are used for reference. The grammar description focuses on lexicon morphology by classification of word classes, phrases, and syntactical constructions in order to summarize some main grammar characteristics of Heqing Bai language. At the end the long context of data and an appendix of lexicon table of Heqing Bai langauge is provided.
     (1) The phonetic features, e.g. Relatively more aspirated consonants, having a set of aspirated unvoiced fricative, while lacking of retroflex. Tense and lax vowels are distinctive, nasalized and non-nasalized sounds rightly correspond. Relatively more double finals are found, with a group of retroflex final. There are 8 types of tones, with a tone of tense 55. The syllable structure of Bai is simple, lacking of consonant coda, and all is open syllable.
     (2) A few affixes. The prefix'a'and suffixes'tsi33','pau55','mau33'are commonly seen in Heqing Bai language. Heavi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there are abundant Chinese loan words in Heqing Bai language. Constituent order is one main way of lexicon formation, which may differ in ten types. Bai language is rich in four-syllable words, which feature with diverse structures and more expressiveness.
     (3) Empty words and constituent orders are two main means to express grammatical relations in Bai language, meanwhile some morphological markers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are available. Constituent orders in Heqing Bai language are flexible and changeable, among them SVO dominates, yet SOV and OSV coexist. Left-movement of an object may yield multifunctional grammar. Similar with Chinese, there exists a one-to-many-relation between word class and grammatical element in Bai language. The way of phrase combination is very much the same to the one of sentence combination.
     There are rich classifiers in Heqing Bai language. That combining classifier with pronoun and number may be determiner after a noun. Except for indicating meaning of number category, classifier in Bai language also function definite and indefinite, modal and the others. Personal pronoun has mutation in number and case. Two sets of numbers, namely the traditional one and the Chinese-loaned one mix in use. Most verbs in Bai are monosyllable and empty words are available to express various grammatical categories. Preposition develops from verb, and usually constituting PO construction with noun and pronoun to be a syntax element.'n(?)33'is the most active auxiliary which shows more meanings and usages. In most case modifier postposes its head, while a few precedes the head. Three kinds of negatives occur in Heqing Bai language, e.g. preceding negative, postposing negative, and inflectional negative. The inherent negative always locates at the end of a sentence. Connective in Bai language characterizes by a mix of Chinese and Bai language. The grammar of Heqing Bai language differs apparently from the one of Jianchuan Bai language, and Zhaozhuang (at Xiaguan in Dali City) Bai language. In the family of Sino-Tibetan languages, Bai and Chinese enjoy more similarities than the one of Bai with Yi, Tibetan and other Tibeto-Burmese subfamily languages.
引文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集·费孝通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0P26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
    3 《鹤庆白语的送气擦音》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2期
    4 《白语中送气擦音的来源》载《民族语文》2006年第2期
    5 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11年英国出版,中译本2001年
    6 载《边政公论》9、10期合刊,1943年
    7 载《东方杂志》第42期,1946年
    8 《白语-汉语、藏缅语混合型语言概述》(2001)载《白族文化研究》fMl民族出版社2002年
    9 载《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一卷一号,1940年
    10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11 载《思想战线》,1978年第3期
    12 载《民族语文研究论集》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年
    13 载《民族语文》2000年第1期
    14 载《美国人类学》新辑,44:576-601,1942年
    15 载《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潘悟云等主编,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年
    16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8月
    17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July,2006.
    18 澜沧江流域的“拉马”的妥洛、共兴、恩棋三地;怒江流域“勒墨”的俄嘎、金满以及洱海区域的金星、大石、周城以及邱北县的马者龙。
    19 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
    20 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12月
    21 数据资料来源:鹤庆县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heqing.gov.cn
    22 中国文物信息网http://www.ccrnews.com.cn/100027/100028/100034/22506.html
    23 马矅主编《白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P212
    24 梁波罗兴荣《源远流长的鹤庆手工业》载《大理日报》2005年/1月/21日/第007版
    25 周智生《白族与藏族关系发展的新纽带—大理鹤庆白族手工业者在藏区发展状况调查》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P235-246
    26 章虹宇《茶马古道与鹤庆商帮》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
    27 http://www.heqing.gov.cn/canton_model17/newsview.aspx?鹤庆县政府信息公开网站
    28 李锦娣《从服饰看鹤庆白族文化》载《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9 杨万和《鹤庆白族女性服饰类型及其文化意蕴》载《大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0 同上
    31 李赞绪杨应新主编《白族文化大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P159-170
    32 尹湘云《浅谈鹤庆民俗及其民歌》载《保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6期
    33 章虹宇《鹤庆吹吹腔》载《云南日报》2001年10月30日第C03版
    34 章宏宇《白族“马甲”漫谈》载《文化血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P92-112
    35 李赞绪杨应新主编主编《白族文化大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P101
    36 张锡禄著《南诏与白族文化·鹤庆县白族崇拜“本主”调查》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年P164-181
    37 赵敏《鹤庆庙学文化的现实意义探讨》载《大理文化》2008年第5期
    38 李森编《鹤庆风物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12月P6
    39 http://www.heqing.gov.cn/canton_model17/newsview.aspx鹤庆县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
    40 云南人习惯把山间盆地称坝子,坝子地势平坦开阔,物产丰富,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41 《元史·兵志·屯田》:“鹤庆路军民屯田,世祖至元十二年,佥鹤庆路编民一百户,立民屯。二十七年,佥爨焚军一百五十户立军为屯,军屯六百八双,民屯四百双俱业已。”
    45 段伶(2002)称之为“否定动词”。这种动词类似于汉语的否定词“甭”(不用)。
    46 石安石著《语义论》商务印书馆1993年5月第95页
    51 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时间方所》[C]商务印书馆2005年P479
    54 《汉藏语系量词研究》[C]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P213
    [1]云南省鹤庆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鹤庆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李森编《鹤庆风物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
    [3]张了张锡禄编《鹤庆碑刻辑录》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诏史研究会2001年10
    [4]马曜《白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5]马曜《大理文化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马曜《马曜学术著作自选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7]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
    [8]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国图书刊行社1985年版
    [9]汪宁生《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10]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白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社1985年
    [12]云南省编辑组《白族社会历史调查(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13]云南省编辑组《白族社会历史调查(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4]云南省编辑组《白族社会历史调查(四)》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5]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处《剑川海门口古文化遗址清理简报》载《考古通讯》1958年
    [16]云南省编辑组《傈僳族怒族勒墨人(白族支系)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
    [17]四川省调查组《四川省苗族傈僳族傣族白族满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社科院出版社1986年
    [18]云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58·汉语方言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9]云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59·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20]胡椿、段伶编撰《大理白族自治州志·卷七·方言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1]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编《白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22]云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南诏大理国文物》文物出版社1992年
    [23]李家瑞等《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文物调查资料》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
    [24]杨政业《白族本主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25]杨镇圭《白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
    [26]杨仲禄、张福三、张楠主编《南诏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27]詹承绪张绪《白族》民族出版社1990年
    [28]张文勋主编《白族文学史(修定本)》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29]张旭《大理白族史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30]赵橹《论白族神话与密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
    [31]周祜《大理历史文化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西兰霍华德有限公司1993年
    [32]赵橹《论白族龙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33]赵寅松主编《白族文化研究》[C]民族出版社2002年
    [34]赵寅松主编《白族研究白年(一)、(二)、(三)、(四)》[C]民族出版社2008年4月
    [35]“大理白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大理白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2007年12
    [36]周祜《大理古碑研究》白族文化研究丛书之一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
    [37]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白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6
    [38]张锡禄《南诏与白族文化》华夏出版社1992年1月
    [39]熊元正《南诏史通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5月
    [40]段玉明《大理国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41]方慧《大理总管段氏世次年历及其蒙元政权关系研究》云南教育出版2001年
    [42]伍雄武杨国才主编《白族哲学思想史论集》民族出版社1992年
    [43]龚友德《白族哲学思想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44]侯冲《白族心史——<白古通纪>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年2月
    [45]郝正治编著《汉族移民入滇史话——南京柳树湾高石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46]郝翔等编著《周城文化——中国白族名村的田野调查》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47]李文松《白族的科学与发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48]王积超《人口流动与白族家庭文化变迁》民族出版社2006年6月
    [49]李正清《大理喜洲文化史考》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50]杨世钰主编《大理丛书·金石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1]杨文辉《南诏官制考》载《民族学通报》林超民主编2001年第1卷云南大学出版社
    [52]杨延福《剑川石宝山考释》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53]伍国栋编著《白族音乐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
    [54]孙宏开主编《大理丛书·白语篇》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55]徐琳赵衍荪编著《白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4年
    [56]赵衍荪徐琳编著《白汉词典》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4月
    [57]艾磊《白语方言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10月
    [58]袁明军著《汉白语言调查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8月
    [59]杨立权著《白语的发生学研究——白语的历史层次分析和异源层次的同质化机制》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
    [60]徐承俊《民家语概况》载《语文知识》1954年第2期
    [61]杨应新奚鼎寿《白文作品选》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
    [62]杨应新、奚寿鼎、张霞《白文教程》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7月
    [63]段伶《白族曲词格律通论》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64]段寿桃《白族打歌及其他》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65]李正清《白族山花体的格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66]马曜《论白文的夭折对白族文化的影响》载《云南民族语文》1989年第3期
    [67]马曜《谈白语标准音问题》载《云南民族语文》1991年第1期
    [68]赵橹《白文<山花碑>译释》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
    [69]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一)、(二)、(三)、(四)[C]云南民族出版社
    [70]戴庆厦、徐悉艰《景颇语语法》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71]戴庆厦《浪速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
    [72]戴庆厦《语言和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73]胡素华《彝语结构助词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
    [74]黄布凡主编《藏缅语族语言词汇》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75]黄布凡、周发成《羌语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1
    [76]黄成龙《蒲溪羌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
    [77]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78]孙艳《汉藏语四音格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
    [79]刘劲荣《拉祜语四音格词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
    [80]徐世璇《毕苏语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81]于道泉主编《汉藏对照拉萨口语词典》民族出版社1983年
    [82]胡坦著《藏语研究文论》[C]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
    [83]胡坦索南卓嘎罗秉芬编《拉萨口语读本》民族出版社2004年
    [84]周季文谢后芳编著《藏语拉萨话语法》民族出版社2003年8月
    [85]金鹏主编《藏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3年
    [86]江荻著《藏语语音史》民族出版社2002年
    [87]瞿霭堂著《藏语韵母研究》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
    [88]格桑居冕格桑央京著《藏语方言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
    [89]周季文编《藏文拼音教材(拉萨音)》民族出版社1983年
    [90]马学良主编《汉藏语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91]《藏缅语语音和词汇》中国科学出版社1991年
    [92]丁椿寿著《彝语通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6月
    [93]王力《汉语史稿》(重排本)中华书局2004年9月
    [94]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95]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
    [96]王力《汉语语音史》商务印书馆2008年7月
    [97]赵元任著丁邦新译刘梦溪主编《中国话的文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98]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
    [99]朱德熙《语法问答》商务印书馆1985年
    [100]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
    [101]吕叔湘《吕叔湘文集1、2、3、4、5》[C]商务印书馆1990年6月
    [102]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2009年8月
    [103]陆俭明《八十年代的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9月
    [104]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105]邵敬敏主编《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106]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107]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重排本)》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
    [108]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性》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9]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
    [110]刘丹青编著《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111]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
    [112]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113]许国萍著《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7年1月
    [114]徐大明主编《语言变异与变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115]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116]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
    [117]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118]龚煌城《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9]吴安琪《汉藏语同源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120][美]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语言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8月
    [121][美]霍凯特著索振羽、叶蜚声译《现代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04月
    [123][瑞]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11月
    [122][澳]费茨杰拉德著刘晓峰汪晖译《五华楼》民族出版社2006年4月
    [123][美]伯纳德·科姆里著沈家煊译《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华夏出版社1989年
    [124][日]桥本万太郎著《语言地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125][澳]D·布莱德雷著乐赛月、陈康、鲁丁译《彝语支源流》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7月
    [126][法]梅耶著岑麒祥译《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6月
    [127][英]戴维·克里斯特尔编沈家煊译《现代语言学词典》商务印书馆2007年
    [128]戴炜栋主编《新编英汉语言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
    [129]Wang Feng, Comparison of Languages in Contact:The Distillation Method and the Case of Bai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2006年6月
    [130]LaPolla, Randy J. A grammar of Qiang. 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3.
    [131]James A. Matisoff Handbook of Proto-Tibeto-Burman:System and Philosophy of Sino-Tibetan, Published b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3.
    [132]William Labov,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 Internal Factors, Published by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133]Comrie.Bernard and Smith.Norval, Lingua descriptive studies:questionnaire. Lingua,1977.
    [134]Thomas E. Payne, Describing morph syntax -A guide for field linguists, Publish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美]艾磊苏玮雅尹曼芬《白语喜洲镇话声调测试分析》载《大理高等师范专 科学校学报》1997年5月
    [2][美]艾杰瑞艾思麒李绍尼吉米一哈里森拉玛兹偓《彝语、白语的音质和会厌肌带的关系》载《民族语文》2000年第6期
    [3]白碧波许鲜明《元江县白族与周边哈尼族的语言关系》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
    [4]陈康《白语促声考》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2年10月
    [5]戴庆厦、李洁《藏缅语的强调式施动句——兼与汉语被动句比较》载《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
    [6]戴庆厦《景颇语并列结构复合词的元音和谐》载《民族语文》1986年第5期
    [7]戴庆厦《景颇语的话题》载《语言研究》2001年第1期
    [8]戴庆厦《语言竞争与语言和谐》载《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2期.
    [9]方国瑜《关于乌蛮、白蛮的解释》载《云南白族的起源和形成论文集》1957年
    [10]方国瑜《略论白族的形成》载《云南白族的起源和形成论文集》1957年
    [11]高光宇《论白语的语言系属问题》载《云南白族的起源和形成论文集》1957年
    [12]何一琪《白文哀词《赵坚碑》之研究》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1987年7月
    [13]汉兴《白族话中的古汉语词素例考》载《思想战线》1991年第4期
    [14]和即仁《谈谈白语的系属问题》载《彝缅语研究》1992年
    [15]段伶《白文辨析》载《大理文化》第5期1981年
    [16]段伶《试析南诏的语言》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17]段伶《白族语音形态变化的构成方式》载《白族文化研究》2001年
    [18]段伶《南诏语考说》载《南诏大理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赵寅松主编民族出版社2002年
    [19]段伶《白文古碑“山花碑”格律研究》载赵寅松主编《白族文化研究(二)》[C]民族出版社2003年
    [20]段伶《白语肯定动词和否定动词》载《民族语文》2004年第1期
    [21]傅京起徐丹《SVO语言里的宾语前置》载《民族语文》2009年第3期
    [22]傅雨贤《“把”字句与主谓宾句的转换及其条件》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1期
    [23]胡坦著《论藏语比较句》载《藏语研究文论》[C]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12月p408-427
    [24]胡素华《凉山彝语的差比句》载《民族语文》,2005年第5期.
    [25]胡素华《凉山彝语的话题结构》载《民族语文》,2004年第3期.
    [26]胡裕树、范晓《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载《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
    [27]黄宗谷《洱海地区入声考》载《大理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
    [28]马真《“比”字句新探》载《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文:语法论文精选》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
    [29]杨品亮《现代白语中的古汉语词》载《民族语文》1990年8月
    [30]杨品亮《关于白语系属的探讨》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9年12月
    [31]罗自群《白语表示持续意义的(?)“着”和(?)“着”》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5月
    [32]李绍尼《有关白族文字的几个问题》载《大理文化》第4期1981年
    [33]李绍尼《白语基数词与汉语、藏缅语的关系初探》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34]李绍尼《白文教育与白族经济的起飞》载《民族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35]李绍尼《白语是混合语》载“第30届国际汉藏语及语言学会议论文”北京1997年
    [36]李绍尼《白语—汉语、藏缅语混合型语言概述》载《白族文化研究》2001年
    [37]李绍尼、[美]艾杰瑞《云南剑川白语音质和音调类型——电脑语音实验报告》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0年10月
    [38]李绍尼《白语基数词与汉语、藏缅语关系初探》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39]李桥春《剑川白语语法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40]刘援朝《元江白族亲属称谓的探讨》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41]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载《中国语文》,1998年4期
    [42]刘丹青《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载《民族语文》2002年第5期
    [43]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形式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载《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
    [43]林谦一朗《白族的形成及其对周围民族的影响》云南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1995年
    [44]秦凤翔《略论白语的系属问题及白语的形成和发展》载《云南白族的起源和形成论文集》1957年
    [45]孙宏开《藏缅语人称代词的格范畴研究》载《民族语文》1995年第2期
    [46]孙宏开《我国藏缅语语法结构类型的历史演变》载《民族语文》1992年第5期
    [47]王锋《试论白语的否定词和否定表达形式》载《大理学院学报》2006年7月
    [48]王锋《白语名量词及其体词结构》载《民族语文》2002年第1期
    [49]王锋《西山白语概况》载《民族语文》2001年第5期
    [50]王锋《试谈方块白文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因素》载《南诏大理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51]王锋《试论白语的三种基本语序》载戴庆厦主编《民族语言文学论文集·语言专集4》[C]民族出版社2004年2月
    [52]汪锋《从汉白比较看历史语言学中的纵横结合》载《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
    [53]汪锋《白语送气擦音的来源》载《民族语文》2006年4月
    [54]汪锋《白语方言中特殊发声类型的来源与发展》载《汉藏语学报》2007年第1期
    [55]汪锋《白语方言的分区-兼论亲缘分类的原则及计量表述》载《语言学论丛》第32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
    [56]汪锋、杨海潮《《蛮书》中所记的白蛮语的源流》载云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西南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
    [57]吴安其《藏缅语分类和白语的归属》载《民族语文》2000年第1期
    [58]徐琳《明代白文<故善士杨宗墓志>试释》载《罗常培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
    [59]徐琳《“点苍山”“洱海”考释》载《民族语文》1986年第6期
    [60]徐琳《白语话语材料》载《民族语文》1988年第3期
    [61]徐琳《白族<黄氏女对金刚经>研究》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化研究所1989年
    [62]徐琳《南诏山川土地名量词考释》载《民族语文》1995年第6期
    [63]徐琳《南诏、大理国“骠信”、“摩诃罗嵯”名号考释》载《民族语文》1996年第5期
    [67]徐琳《关于白族文字》载《白族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
    [68]徐琳《古白语贝币名和量词的遗存》载《民族语文》2004年第6期
    [69]徐琳傅京起《古白语贝币名称的遗存》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2004年12月
    [70]徐琳、赵衍荪《白族概况》载《中国语文》1964年
    [71]李正清《大理古代名物解》载《昭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6年10月
    [72]石钟键《论白族的白文》载《中国民族研究集刊》第6辑1957年
    [73]孙太初《谈白文》载《云南日报》1956.11.3转载《云南白族的起源和形成文集》
    [74]邵敬敏《“比”字句替换规律诌议》载《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文:语法论文精选》[C]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
    [75]奚兴灿李绍尼《鹤庆白语的送气擦音》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3月
    [76]颜晓云陆家瑞《史载白语丛考》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77]杨丹元《白语语尾助词的语用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78]杨发祥《有没有必要创造白文》载《大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5年第1期
    [79]杨发祥《汉白语言融合初探——兼谈白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条件》载《大理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80]杨红艳《白族学生英语习得的有关问题与对策》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81]杨堃《试论云南白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载《云南日报》1956.9.4转载《云南白族的起源和形成论文集》
    [82]杨敏奚鼎寿《白族白、汉双语教学十六字方针实施初探》载《民族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83]杨品亮《关于白族系属的讨论》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6期
    [84]杨品亮《现代白语中的古汉语词》载《民族语文》1990年第4期
    [85]杨人龙《创造白族文字诌议》载《大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1985年第1期
    [86]杨瑞华《南诏王室的自称、他称及语言》载《南诏大理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2年
    [87]杨时逢《云南方言特点及分区概说》1964年P35
    [88]杨适夫《白族剑川方言浅谈》民族文化1983年第31期
    [89]杨晓霞《白语白石话所反应的白语三大方言间辅音系统的过渡》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2005年10月
    [90]杨文辉《从白语看白族的历史文化》云南大学历史系民族史博士论文2003年
    [91]杨文辉《南诏时期洱海地区的白蛮语地名考释》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
    [92]杨应新《方块白文辨析》载《民族语文》1991年第5期
    [93]杨应新《白族本主祭文释读》载《民族语文》1996年第6期
    [94]杨应新《关于白族文字方案如何解决方言差别的问题的设想》载《云南民族语文》1993年3月号
    [95]杨应新《论大理白语和凉山彝语的异同点》载《彝缅语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
    [96]叶琴侠《对<试论白语的系属及其他>的意见》载《云南白族的起源和形成文集》1957年
    [97]赵式铭《白文考》载《新纂云南通志》
    [98]赵燕珍李云兵《论白语的话题结构与基本语序类型》载《民族语文》2005年12月
    [99]赵燕珍《赵庄白语描写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100]赵衍荪《白族语文研究工作杂述》载《下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3年4月
    [101]赵衍荪《浅谈白族文字》载《云南民族语文》1980年第3期
    [102]赵衍荪《白语与汉语普通话的对比研究》载《民族语文论集》1981年
    [103]赵衍荪《白语的系属问题》载《民族语文研究论集》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年
    [104]赵衍荪《关于白文和白语的研究》载《大理文化》1982年第1期
    [105]赵衍荪《白族语言研究工作杂述》载《下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3年第1期
    [106]周祜《杨黼和他的<山花碑>》载《下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1年6月
    [107]周祜《白语锁谭》载《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12月
    [108]周祜《从白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看汉白民族的融合》《下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2年4月第1期
    [109]周祜《白语中古汉语借词的阴阳对转》载《大理文化》1986年第5期
    [110]周耀文《略论白语的系属问题》载《思想战线》1978年6月第3期
    [112]周锦国《现代语境下白语词汇的嬗变》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7月
    [113]马曜《白族异源同流说》载《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14]禹志云《白语和汉文化之关系与民族集体无意识》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15]袁明军《沙加尔和邢公畹对话录》载《民族语文》2000年第4期
    [116]袁明军《原始白语的韵母构拟》载《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2002年
    [117]张贡新《剑川县第一个推行白文的历史意义》载《云南民族语文》1989年第1期
    [118]张海秋《剑属语言在吾国语言学上的地位—序》载《南强杂志》第1卷第4-5期1930年
    [119]张清常《大理民家情歌里面所见民家话词汇与汉语的关系》载《边疆人文》第4卷
    [120]张旭《白族的五十二种他称简释上下》载《民族工作》第6-7期1983年
    [121]郑张尚芳《白语是汉白语族的一支独立语言》载潘悟云主编《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2]Wang Feng,2005, On the Genetic Position of the Bai Language. Cahiers de Linguistique-Asie Orientale 34.1:101-12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