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研究是基于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对社会的依赖性,通过对马来西亚华语词语使用的研究,探索马来西亚华语的发展变化。研究通过广泛地搜集马来西亚华语书面语语料,运用定量统计分析法,深入地研究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的使用情况。
     本论文共五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绪论,分为五个部分。主要论述选题背景、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研究范围与方法、研究语料和马来西亚华语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马来西亚华人语言和教育研究。主要研究马来西亚华人族群、马来西亚华人语言和方言群体、马来西亚华语的定义和简单介绍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变化。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即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三大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和土著。马来西亚华人,又称为马来西亚华裔,简称大马华裔或大马华人,是马来西亚三大部族之一。华语在马来西亚的地位是华族母语,但不是官方语言。在华人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多个方言群体,即闽南、客家、广东、潮州、海南、广西、福州、兴化和福清,而其中以闽南、广东、客家、潮州为四大主要方言群。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从18世纪开始创办,华人经过长期的抗争,创立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华文教育办学体系,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第三章,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对马来西亚特有华语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类别及面貌和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研究。以马来西亚代表性华文报纸、杂志、著作及华人口头语言为据,参照有关著作,经过整理后,举述了233例华语特有词语,择要对这些词语的意义、用法作了解释、举例。在此基础上,本章概括了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几个特点:(1)反映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多元文化、教育体制、生活等各方面事物的名词性词语较多;(2)源于马来语、英语、闽粤方言等外来词;(3)双音节词与偏正式构词法最多。
     第四章,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对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对比分析、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产生的原因研究。本章尝试从词形、词义、词源等方面入手,分析马来西亚华语词语与中国普通话词语存在的差异及其形成差异的原因。文章举述了134例同形异义词语,择要对这些词语的意义、用法作了解释、举例,并以词典的方式描述和分析中马同形异义词语的异同。这些词语在“词义”、“词性”和“词用”方面均有了变化,这也是马来西亚华语的一大特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考察:(1)二者语义完全不同,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同形完全异义词语”;(2)二者语义之间有联系,但或有转义、或有增加义项、或有减少义项的“意义有同有异的词语”;(3)二者词义本身差别不大,但是有褒贬义的差别的“色彩意义不同的词语”。接着,再将这些词语做数量和比例上的统计和研究,以考察中马同形异义词语的差异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对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对比分析以及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差异及其原因研究。我们搜集了前人所研究的中马同义异形词语以及尚未列入专家学者研究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进行整合和分类。首先将它们按照构词语素分类,再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并将其按照不同的原因加以细分,最后再将这些词语一一列出并与中国普通话词语进行比照。经过整理后,举述了539个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我们将这些词语分成了两类:(1)构词语素完全不同的词语;(2)构词语素部分相同的词语。然后再按照词性进行细分并与普通话对比,再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并将其按不同原因进行归类。
     论文最后是结语。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和今后继续研究的相关课题,并提出建议。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language and the dependence between language to the society and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Malaysia Chinese word application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Malaysian Chinese language.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corpus and applies on quantita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analysis the usage of the Malaysia Chinese word.
     There are5chapters for the thesis, mainly topic to be discussing as per following:
     Chapter1, Introduction. It ha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Mainly discusses on the backgrou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topics, idea and the scope of research, the sources of the corpus 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Chapter2, Study on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Chinese education. The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 on Malaysia Chinese ethnic,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groups of dialect, the definitions of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and briefly introduce on the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Malaysia are multinational; Malays, Chinese, Indians are the three larger national and other ethnic minorities and indigenous. Malaysia Chinese is one of the three tribes. Chinese language is the mother tongues of Malaysia Chinese but it not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Malaysia. And there are quite a lot of groups of dialect at Malaysia Chinese society, for example:Hokkien, Hakka, Cantonese, Teochew, Hainanese, Guangxi, Fuzhou, Xinghua and Fuqing. And Hokkien, Hakka, Cantonese, Teochew was the four major of the groups of dialect. Malaysia Chinese Education was founder in the18th century, after a long struggle by Malaysian Chinese with Malaysia government; the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system is relatively complete from elementary, middle, high school to colleges which have200years of history.
     Chapter3, Study on the peculiar word for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It h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which included the definition of Malaysian Chinese peculiar words and re-examine the research by previous scholar, the category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peculiar words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ause of Malaysian Chinese peculiar words. The research will refer to relevant articles and sort out from Malaysia Chinese newspapers, magazines, books and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Cited above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peculiar words with233cases and choose on the meaning, explained on the usage and example for those peculiar words. This chapter summarizes several features of Malaysian Chinese peculiar words:(1) reflect more on noun words of Malaysia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education system, living and others:(2) Loanwords from Malay, English, Hokkien, Teochew and others dialect;(3) two-syllable words and partial official word formation is the most.
     Chapter4, Study on the homograph words between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a Chinese language. It h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which included the definition on the homograph words between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a Chinese language and re-examine the research by previous scholar,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homograph words between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a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study on the cause of the homograph words between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a Chinese language. This chapter will study on the word form, meaning and etymology:(1)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semantics,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the words of shaped entirely but different meaning;(2) two semantic is links but it might difference or expanded-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might link or not;(3) The meaning of two semantic itself is not very different, but there is a difference of appraise righteousness-"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is a difference of appraise righteousnes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cause of Malaysian Chinese words and China Chinese words. Article has cited above the differences of homograph words between China&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with134cases and choose on the meaning, explained on the usage, example and based on dictionary way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Chapter5, Study on alien synonymous words between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a Chinese language. It h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which included the definition of alien synonymous words between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a Chinese language and re-examine the research by previous scholar,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alien synonymous words between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a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study on the cause of the alien synonymous words between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a Chinese language. We have gathered the study of alien synonymous words between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a Chinese language done by the previous scholar and integration classification the words that have not included by scholars. We will classify the words according to morpheme first, after that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causes and subdivided. Finally we will list these words and contrast between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a Chinese language. We has cited above the alien synonymous words between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a Chinese language with539cases after sort out. These words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1) completely different words of morpheme;(2) Partly same words of morpheme. After that will according to the speech to subdivided and compared between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a Chinese language. And re-analyze the causes and based on the different issues to classify.
     The final part is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content and the further study to the related issues and makes recommendations.
引文
① 资料摘自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2012, www.statistics.gov.my
    ① 马来人至上”(马来语Ketuanan Melayu)是一种种族主义信条,认为马来人是马来西亚或马来亚的主人或特权者(马来语Tuan)马来西亚华裔和马来西亚印度裔被认为是承蒙马来人的恩惠,通过承认马来西亚宪法第153条里规定的马来人的特权获得了公民权。这种交换通常被称为马来西亚社会契约。马来人至上的概念常常被政治家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马来民族统一机构(简称巫统)所提及。
    ② 所谓的第二等公民,是因为非土著受到明显不公平的对待,故出现的用词。
    ① 潘碧丝.《多元方言下的渗透与包容——马来西亚华语中的方言词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年。
    ① 潘碧丝.《多元方言下的渗透与包容——马来西亚华语中的方言词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年。
    ② 黄婉桦.《马来西亚华语和汉语标准语词语差异研究》,暨南大学,2009年。
    ⑨ 潘碧丝.《多元方言下的渗透与包容——马来西亚华语中的方言词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年。
    ① 郭熙,《论“华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② 郭熙,《论华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
    ③ 郑敏,《民族共同语的称谓》寻根,1998年。
    ① 华语是新加坡华族的共同语,它是在新加坡的土壤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的区域变体。
    ② 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是人民日报社控股的传媒文化上市公司,也是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
    ③ 搜索范围为马来西亚的马新社中文网、光华日报电子新闻、独立新闻在线、韩视新闻中心及亚洲时报。
    ④ 搜索范围为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京华时报、江南时报、华东新闻、华南新闻、中国汽车报、讽刺与幽默、健康时报、国际金融报、市场报、大地、中国质量万里行、人民论坛、中国经济快讯周刊、人民文摘及新安全。
    ① 周聿峨,《东南亚华文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② 李开慧,《简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
    ① 柯嘉逊等,《马来西亚少教民族母语教育》,马来西亚:董教总教育中心出版,2003年。
    ② 李开慧,《简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总26卷第10期。
    ③ 叶俊杰,《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① 《马来亚联合邦教育政策检讨委员会报告书》,1960年。
    ① 汤志祥.论华语区域特有词语[J].语言文字应用,2005。
    ② 田小琳.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R].香港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1993年。
    ③ 汪惠迪.华文词汇教学须关注地区词[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
    ① 杨欣儒,《马来西亚中小学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华语桥,2003年。
    ① 以下例子每一条先列词语条目,并在后面括注其词性。然后提行解释其意义,再提行举其文献用例,并注明出处。下同。
    ① 汤志样,《论华语区域特有词语》,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
    ① 黄婉桦,《马来西亚华语和汉语标准语词语差异研究》,暨南大学,2009年。
    ① 姚汉铭,《新词语中的社会心态》,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
    ② 刘吉艳,《汉语新词群研究》,学林出版社,2010年。
    ① 以下例子每一条先列词语条目,并在后面括注其词性。然后提行解释其意义,再提行举其文献用例,并注明出处。
    ① 以下例子每一条先列词语条目,并在后面括注其词性。然后提行解释其意义,再提行举其文献用例,并注明出处。
    ① 以下例子每一条先列词语条目,并在后面括注其词性。然后提行解释其意义,再提行举其文献用例,并注明出处。
    ① 以下例子每一条先列词语条目,并在后面括注其词性。然后提行解释其意义,再提行举其文献用例,并注明出处。
    ① 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6-150页。
    ① 杨欣儒,《足球可以算“粒”吗?》,华语桥,2010年12月。
    ② 潘碧丝,《多元方言下的渗透与包容——马来西亚华语中的方言词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
    ① 洪丽芬,《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马赛克现象——语言融合现象》,东南亚研究杂志社出版,2007年,第71-76页。
    ① 邵淑萍,《马来西亚华语特色词文化初探》,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页。
    ① 潘碧丝.《多元方言下的渗透与包容——马来西亚华语中的方言词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年。
    ① 郭熙,《论“华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② 杨欣儒,《足球可以算“粒”吗?》,华语桥,2010年。
    ① http://www.djz.edu.my/resource/images/doc/DZAnnualReport/2012%20Annual%20Report%20397-437.pdf
    ① 韩爱珍,《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现代汉语语法差异现象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
    [1]白宛如.广州方言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应用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6。
    [3]台湾“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网络版)http://dict.revised.moe.edu.tw/
    [4]台湾“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国语文教育丛书.《新词语料汇编1》(网络版)http://140.111.34.54/files/site-content/M0001/newtsz/c18.htm
    [5]台湾“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国语文教育丛书.《新词语料汇编2》(网络版)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newtsz2/no37.htm
    [6]亢世勇、刘海润主编.新词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7]李宇明主编.全球华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10。
    [8]刘一玲主编.当代汉语简缩语词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9]邱质朴主编.大陆和台湾词语差别词典[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0]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
    [11]杨贵谊、林清洁、陈妙华.统一标准马来语词典(修订版)[M].联营出版有限公司,2006。
    [12]郑定欧.香港粤语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商务印书馆,2012。
    [14]周荐主编.2010汉语新词语[M].商务印书馆,2011。
    [15]周洪波.精选汉语新词语词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6]周长楫.闽南方言大辞典[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7]邹嘉彦、游汝杰.全球华语新词语词典[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1]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陈晓锦.马来西亚的三个汉语方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陈原.社会语言学专题四讲[M].语文出版社,1998。
    [4]陈原.语言和人[M].商务印书馆,2003。
    [5]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
    [6]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7。
    [7]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8]董绍克.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2。
    [9]冯天瑜.新词探源[M].中华书局,2004。
    [10]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郭熙.华文教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7。
    [12]郭熙.华文研究录[M].商务印书馆,2012。
    [13]贺国伟.汉语词语的产生与定型[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1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5]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6]柯嘉逊.马来西亚华教奋斗史[M].马来西亚董教总教育中心出版,1999。
    [17]柯嘉逊等.马来西亚少教民族母语教育[M].马来西亚:董教总教育中心出版,2003年。
    [18]黎煜才、李永来.马来语实用指南[M].马来亚文化事业出版社,1994。
    [19]李如龙.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生活及其历史背景[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0]李如龙.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1]李润新主编.世界少儿汉语教学与研究[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2]林建达.闽南方言与语文教学[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23]林水檬等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M].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8。
    [24]林廷辉、宋婉莹.马来西亚华人新村50年(修订版)[M].华社研究中心,2002。
    [25]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6]刘吉艳.汉语新词群研究[M].学林出版社,2010。
    [27]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商务印书馆,2005。
    [28]刘英林、马箭飞主编.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29]陆俭明.汉语走向世界与“大华语”的概念[A].见:徐大明.中国社会语言学新视角——第三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0]麦耕、谭步霎.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31]莫顺生.马来西亚教育史[M].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2000。
    [32]苏新春.二十世纪汉语词汇学著作提要——论文索引[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33]汤志祥.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擅变——90年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汉语词语现状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4]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35]王力.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6]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
    [37]汪惠迪.新加坡华语特有词探微[M].玲子传媒私人有限公司,2002。
    [38]汪惠迪.编纂《全球华语地区词词典》的构想[A].见:谭慧敏.汉语文走向世界[M].八方文化创作室,2006。
    [39]冼伟国.马来西亚吉隆坡粤语之马来语借词研究[M].暨南大学,1997。
    [40]徐杰.语言规划与语言教育[M].学林出版社,2007。
    [41]徐杰、王惠.现代华语概论[M].八方文化创作室,2004。
    [42]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43]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4]杨欣儒.华语常用词表[M].马来西亚:艺青出版社,1996。
    [45]姚亚平.中国语言规划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
    [46]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7]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一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8]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49]张从兴.试述互联网对华语世界的影响[A].见:谭慧敏.汉语文走向世界[M].八方文化创作室,2006。
    [50]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2005。
    [51]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史论集[M].新山南方学院出版社,2005。
    [5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语言文字规范——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53]周国光.现代汉语词汇学导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4]周荐、杨世铁.汉语词汇研究百年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5]周荐主编.20世纪中国词汇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6]周聿峨.东南亚华文教育[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57]竺家宁.汉语词汇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58]宗守云.新词语的立体透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9]邹嘉彦、游汝杰.汉语与华人社会[M].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0]邹嘉彦、游汝杰.社会语言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1]AWANG, HAD SALLEH. Bumiputera dalam Pendidikan[M]. Kuala Lumpur:Pustaka Ilmu Raya,1981.
    [62]Hajah Noresah bt. Baharom. Kamus Dewan(Edisi ke empat)[M]. Kuala Lumpur:Dewan Bahasa Dan Pustaka,2005.
    [63]Kamus Dwibahasa[M]. Pearson Malaysia Sdn Bhd,2008.
    [1]边小玲.《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方言词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蔡丽.海外华语教材选词特点分析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
    [3]蔡丽、贾谊民.海外华语教材选词共性分析[J].暨南学报,2004。
    [4]陈重瑜.华语(普通话、国语)与北京话[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
    [5]陈恒汉.闽粤方言和东南亚英语变体[J].华侨大学学报,2006。
    [6]陈锦源.马来西亚华语调值的演变兼与普通话比较[J].现代语文,2007。
    [7]陈美玲.新加坡华语中的语码夹杂现象[J].语文建设,1998。
    [8]陈力韶.中马两中汉语用词初探——以《星洲日报》为例[D].苏州大学,2011。
    [9]陈琪.新加坡华语词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8。
    [10]陈仁雅.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现状与展望[J].海外华文教育,1993。
    [11]陈淑婷.马来西亚华语口语语气词变异试论[D].浙江大学,2012。
    [12]戴耀晶.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探索[J].中国语文,1998。
    [13]戴耀晶.试论现代汉语的否定范畴[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
    [14]刁晏斌.从“华人社区”到“全球华语社区”——两岸四地语言差异与融合研究观念的演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15]丁安仪、郭英剑、赵云龙.应该怎样称呼现代中国的官方语言?——从英汉对比看“汉语”、“普通话”、“国语”与“华语”等概念的使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
    [16]丁崇明.语言变异与规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
    [17]方碧姬.双语使用中的语际语言和语码转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
    [18]方小燕.广州话句末语气助词对句子表述性的作用[J].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19]方小燕.广州方言句末语气助词[J].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20]冯蓉.论语言中词语的社会及文化意义[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
    [21]高月丽.社会文化心理与语言变异艺术论析[J].唐都学刊,2005。
    [22]耿红卫.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简论[J].船山学刊,2007。
    [23]郭熙.域内外汉语协调问题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2002。
    [24]郭熙.普通话词汇和新马华语词汇的协调与规范问题——兼论域内外汉语词汇协调的原则与方法[J].南京社会科学,2003。
    [25]郭熙.海外华文社会中汉语华语教学的若干问题—以新加坡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2004。
    [26]郭熙.论“华语”[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
    [27]郭熙.马来西亚:多语言多文化背景下官方语言的推行与华语的拼争[J].暨南学报,2005。
    [28]郭熙.论华语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6。
    [29]韩爱珍.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现代汉语语法差异现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1。
    [30]何敏波.浅析二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对当地华文教育的贡献——以南洋大学创办、独立大学申办为例[J].八桂侨刊,2010。
    [31]洪丽芬.马来西亚华人和语言[J].八桂侨刊,2005。
    [32]洪丽芬.马来西亚社会变迁与当地华人语言转移现象研究——一个华裔的视角[J],2006。
    [33]洪丽芬.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马赛克现象——语言融合现象[J].东南亚研究杂志社出版,2007。
    [34]洪丽芬.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马赛克现象——语言融合的表现[J].东南亚研究,2007。
    [35]洪丽芬.试析马来西亚华人母语的转移现象[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
    [36]洪丽芬.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变化及对华人的影响[J].八桂侨刊,2008。
    [37]洪丽芬.华语与马来语的词汇交流——马来西亚文化融合的表现[J].东南亚研究,2009。
    [38]洪丽芬.闽南语与马来语的词汇互借现象[J].闽商文化研究,2012。
    [39]黄国营.海外汉语与普通话[J].汉语学习:社会语言学,1984。
    [40]黄妙芸.从汉语走向国际化看区域华语词汇变异——以马来西亚为例[J].八桂侨刊,2010。
    [41]黄年丰.印度尼西亚华语平面媒体特色词语初探[D].暨南大学,2006。
    [42]黄婉桦.马来西亚华语和汉语标准语词语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2009。
    [43]黄雪霞.新加坡华语词汇五十年发展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44]黄愉.马来西亚英语语音变体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
    [45]贾益民、许迎春.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补例及其与普通话词语差异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
    [46]柯永红.论马来西亚语言特点[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
    [47]李光耀.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见闻[J].侨园,1999。
    [48]李洁麟.马来西亚语言政策的变化及其历史原因[J].暨南学报,2009。
    [49]李开慧.简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50]李苗.台湾国语词汇与新加坡华语词汇特色比较[J].武陵学刊,2011。
    [51]李如龙.闽粤方言的不同文化特征[J].暨南学报,1999。
    [52]李如龙.汉语词汇衍生的方式及其流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
    [53]李如龙.华人地区语言生活和语文政策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2004。
    [54]李思嗳.以“嘛嘛档”一词探讨马来西亚华语的语言融合现象[J].现代语文,2013。
    [55]李行健.词汇规范和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
    [56]李宇明.词汇规范的若干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2002。
    [57]李正栓、贾纪芳.新加坡各族母语与官方语言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谈新加坡的语言现象与优势[J].邢台学院学报,2006。
    [58]廖小健.影响马来西亚马华两族关系的文化与政治因素[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
    [59]廖小健.战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变化[J].东南亚研究,1993。
    [60]廖慧萤.印尼华语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法差异及其成因[J].首都师范大学,2008。
    [61]林冬梅.从马来西亚华裔家庭用语看华语方言的兴衰[D].浙江大学,2010。
    [62]林佩云.语言的规范与变异[J].修辞学习,2005。
    [63]林去病.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三个突破的意义及其发展的前景[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
    [64]林勇.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地位经济地位变化比较研究:1957—2005[J].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65]刘宾红,闰红茹.双语、多语家庭语用环境及对中文教学的影响[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66]刘建彪.马来西亚华人及其对中马关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0。
    [67]刘立娟.东南亚华文文学流脉的跨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
    [68]刘全惟.马来西亚华语词语使用情况考察—兼析《全球华语词典》的微观结构[D].北京大学,2013。
    [69]刘群.现代汉语中的夫妻称呼语[J].襄樊学院学报,2006。
    [70]刘森.粤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浅析[J].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71]刘小林.《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台湾汉语特有词语及词语特有义项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
    [72]卢绍昌.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地区教学汉语拼音方案的经验[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1985。
    [73]马来西亚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简史(增订本)[J].马来西亚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编印,1993。
    [74]潘碧丝.华语与普通话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
    [75]潘碧丝.马来西亚华语与汉语标准语社会称谓语比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
    [76]潘碧丝.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社会称谓语比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
    [77]潘碧丝.多元方言下的渗透与包容——马来西亚华语中的方言词语[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
    [78]潘泰.语气词与影视语言的“港台腔”[J].南昌高专学报,2008。
    [79]彭小川.广州话助词研究[J].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80]齐泸扬.传播语言学[J].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81]钱冠连.粤方言进入普通话[J].语文建设,1995。
    [82]邵敬敏、石定栩. “港式中文”与语言变体[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
    [83]邵淑萍.马来西亚华语特色词文化初探[D].苏州大学,2011。
    [84]石川贤作、刘晓民.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政策和华人社会的阶层结构[J].南洋资料译丛,2002。
    [85]宋倩.东南亚主要英语变体与我国口译教学适应性对策探究[J].东南亚纵横,2010。
    [86]孙易红.沈慕羽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6。
    [87]汤志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汉语词汇方面若干差异举例[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
    [88]汤志祥.论华语区域特有词语[J].语言文字应用,2005。
    [89]唐世明.21世纪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和华文教学的认知思维和建议[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
    [90]田惠刚.海外华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J].湖北大学学报,1994。
    [91]田小琳.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R].香港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1993年。
    [92]田小琳.香港词汇研究初探[J].语言文字应用,1997。
    [93]田小琳.谈谈现代汉语词汇规范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
    [94]田小琳.由社区词谈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J].世界汉语教学,1998。
    [95]田小琳.社区词与中文词汇规范之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2。
    [96]王德春. 《语言表意新论》简评[J].汉语学习,1995。
    [97]王德春.新世纪的修辞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4。
    [98]王光海、高虹.妈祖信仰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文化认同的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
    [99]王贤森.简议传统文化教育在华语教学中的渗透[J].九江师专学报,2003。
    [100]王晓梅.马来西亚华语社会称谓语“安娣”探析[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
    [101]汪惠迪.新加坡社会的一面镜子[J].语文建设,1997。
    [102]汪惠迪.新加坡华语规范化和华语教学[J].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8。
    [103]汪惠迪.华语特有词语:新加坡社会写真[J].扬州大学学报,1999。
    [104]汪惠迪.网络世纪需要一部全球华语通用词典[J].语文建设,2001。
    [105]汪惠迪.华文词汇教学须关注地区词[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
    [106]吴建成.华文独中的发展对策、原则与方向[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
    [107]吴晓霞.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的发展方向[J].东南亚,1999。
    [108]吴英成.关于华语语法教学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
    [109]邢福义.新加坡华语使用中源方言的潜性影响[J].方言,2005。
    [110]徐大明. “华语”宣言书——评徐杰、王惠《现代华语概论》[J].语言科学,2006。
    [111]徐大明、王晓梅.全球华语社区说略[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
    [112]徐宜良.当代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及其民族文化心理透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
    [113]徐时仪.“民主”的成词及其词义内涵考——兼论西学新词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
    [114]许丽珊.多语接触下马来西亚华人的语码转换研究[J].2008。
    [115]许友年.试论华人马来语的历史作用[J].现代外语,1990。
    [116]徐玉亮.负迁移的克服[J].宁夏教育,1998。
    [117]闫婷婷.香港社区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对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118]杨华.新的规范观念指导下的词汇规范探索——新造词和生造词的区分标准问题[J].北方论丛,2001。
    [119]杨秋泽.语言的规范与创新[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7。
    [120]杨欣儒.从五个方面看我国的华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J].华语桥,2012
    [121]杨欣儒.马来西亚中小学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J].华语桥,2003
    [122]杨欣儒.足球可以算“粒”吗?[J].华语桥,2010。
    [123]杨永林.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跨学科视野下的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2007。
    [124]杨永林.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化研究[J].现代外语,2013。
    [125]姚汉铭.新词语中的社会心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
    [126]叶俊杰.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27]于锦恩.试论汉语规范化和规范汉语[J].语言文字应用,2006。
    [128]余尚兵.多元文化与新加坡华文词汇发展[J].语文通讯,2002。
    [129]张德鑫.从“雅言”到“华语”一寻根探源话名号[J].汉语学习,1992。
    [130]赵青.香港社区词在大陆使用情况研究[D].河北大学,2011。
    [131]赵蓉晖.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若干特点[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132]赵欣.马来西亚教育政策改革对华族国家认同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0。
    [133]郑敏.民族共同语的称谓[J].寻根,1998。
    [134]郑娜.试论华人地区的特有词语[J].长春大学学报,2006。
    [135]郑远汉.有关语言规范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7。
    [136]郑文龙.马来西亚国民小学华语课程及教材的沿革研究[D].暨南大学,2008。
    [137]周荐.新词语的认定及其为词典收录等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2007。
    [138]周烈婷.从几个例子看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词义的差别[J].语言文字应用,1999。
    [139]周清海.双语或多语环境里华人的华语文教学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89。
    [140]周清海、萧国政.新加坡华语词的词形、词义和词用选择[J].中国语文,1999。
    [141]周清海.语文测试里的语文问题[J].中国语文,2001。
    [142]周清海.新加坡华语变异概说[J].中国语文,2002。
    [143]周清海.论全球化环境下华语的规范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
    [144]周有光.新加坡革新语文教育的经验[J].群言,1994。
    [145]祝克懿.称谓语的缺环现象考察[J].修辞学习,2004。
    [146]卓燕华.浅谈广东人如何学普通话[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
    [147]邹嘉彦、冯良珍.汉语(五地)与日语新概念词语对比研究——从新闻视窗看词汇衍生与重整[J].语言研究,2000。
    [148]邹嘉彦、游汝杰.当代汉语新词的多元化趋向和地区竞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
    [149]邹嘉彦、游汝杰.汉语新词与流行语的采录和界定[J].语言研究,2008。
    [150]邹建萍.马来西亚英语中的语言接触与语言借用现象[J].东南亚纵横,2010。
    [151]MALAYSIA. Laporan Jawatankuasa Kabinet Mengkaji Pelaksanaan Dasar Pelajaran[R]. Kuala Lumpur:Kementerian Pelajaran Malaysia,1979.
    [152]PILLAY, HANNAH. Issue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in Malaysia[J]. The Language Teacher,1998.
    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
    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guoxi/guoxiOl.htm(本土汉语与域外汉语的协调问题刍议)
    http://www.eywedu.com/chuanshanxuekan/content/csxk20070259.html(《船山学刊》在线阅读)
    http://www.rodnline.com.my/node/799(《钓鱼月刊》)
    http://www.mypets.com.my/node/494(《宠物情缘》)
    http://www.globalhuayu.com/corpus.htm(东南亚华文媒体语料库)
    http://www.kwongwah.com.my/(《光华日报》)
    http://www.guangming.com.my/(《光明日报》)
    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guoxi/guoxill.htm#_ftn3(华语桥,马来西亚槟城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
    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wanghuidi/wang03.htm(华语桥,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探微)
    http://www.livac.org/ (LIVAC汉语共时语料库)
    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6cf424070100nfa9.html(来自马来西亚[2]大马人讲华语篇)
    http://www.djz.edu.my/resource/images/doc/DZAnnualReport/2012%20Annual%20Report% 20397-437.pdf(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独中毕业生到国外留学的统计数据)
    http://www.djz.edu.my/resource/(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华教要闻与文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fb887100101dgvd. html(马来西亚移民:马来西亚华人介绍)
    http://wenku.baidu.com/view/302d8b126c175f0e7cdl37a6.html(马来西亚中小学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
    http://www.statistics.gov.my (Population Clock. Jabatan Perangkaan Malaysia.)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4-04/16/nbs.D110000renmrb_01.htm(人民日报电子版在线阅读)
    http://wenku.baidu.com/view/17dlb674a417866fb84a8efb.html(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专题)
    http://www.studa.net/jiaoxue/100630/08293152.html(试论当代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及其民族文化心理透视)
    http://wenku.baidu.com/view/5a12a57202768e9951e73824.html(田小琳: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yangxr/yxr0901-4.html(香港中国语文学会)
    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4006(新加坡文献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简史)
    http://www.sinchew.com.my/(《星洲日报》)
    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yangxr/yxr14.htm(杨欣儒:从五个方面看我国的华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
    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yangxr/yxr01.htm(杨欣儒:马来西亚中小学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
    http://www.xlmz.net/forum/viewthread.php?tid=8340(中台新中华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