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组织犯罪刑事治理检讨与对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有组织犯罪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危害我国社会秩序的日趋严重的问题。为了有力地惩治有组织犯罪,1997年通过的修订的刑法,在分则中规定了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正式开启了我国有组织犯罪刑事治理的序幕。从我国有组织犯罪治理的历史进程而言,我国有组织犯罪治理实质上是在狭义有组织犯罪概念——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语境下展开的,因而理论上可以将有组织犯罪治理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打黑时代”、“打黑时代”和“后打黑时代”。但是,比较域外有组织犯罪刑事治理经验和检讨我国有组织犯罪治理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有组织犯罪概念既没有与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精神相协调,又未能切实反映我国有组织犯罪本土特征;在不均衡的刑事政策和“不明事理的有组织犯罪立法”①指导下,我国有组织犯罪犯罪刑事治理偏执一端,最终不仅导致司法实践出现“打黑过剩而未尽其余”的尴尬结局,并间接造成非暴力有组织犯罪得以迅猛的发展的恶果。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域外借鉴和本土检讨,从刑法学、犯罪学、刑事政策学的角度出发,采用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以问题为中心,提出旨在提高我国有组织犯罪刑事治理效率的基本对策。全文除导言外共分五章,约16多万字。
     第一章,国际有组织犯罪概念及其刑事规制。在国际社会层面,以意大利、美国、俄罗斯以及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对策》为研究重点。意大利是黑手党的发源地,有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有组织犯罪治理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其有组织犯罪二元化刑事治理模式,既强调对传统黑手党类型有组织犯罪进行重点打击外,又不忽视对新型非暴力有组织犯罪的打击,这一点尤其值得我国借鉴;美国是有组织犯罪概念的发源地,由于受黑手党模式化认识的长期误导,美国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在有组织犯罪治理方面一直成效甚微。经过学者Smish等学者积极的呼吁以及总统委员会的认真调研下,70年代黑手党神话破灭,狭义有组织犯罪观念刑事司法支配地位不复存在,美国开启了有组织犯罪治理的新时代;俄罗斯有组织犯罪被当今国际社会公认为为“发达的”,因为当今俄罗斯有组织犯罪从苏联解体后发展、壮大得十分迅速。“乱盛治衰”是俄罗斯有组织犯罪治理的基本经验,为转型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俄罗斯刑法加强了对有组织犯罪的刑法规制的力度,明确了有组织犯罪的加重罪原则并在刑法分则上进行细化;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也为跨国有组织犯罪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鉴于此,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2000年联合国通过了《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公约》吸取美国以及其他国家有组织犯罪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对有组织犯罪概念和基本制度达成的基本共识;《公约》根本目的在于:一是消除各国在刑事立法和司法制度方面存在的差距,这些差距曾对各国间的司法协助活动造成障碍,二是为各加入国的国内立法树立标准,以便这些国家能够更为准确、更为有效地打击有组织犯罪。
     第二章,我国港澳台地区有组织犯罪概念及刑事规制。我国港澳台地区有组织犯罪治理卓有成效,但是三个地区由于历史、文化以及法律制度的差异,有组织犯罪概念极不统一、各有千秋,但是这种差异却为我们提供多元的分析视角,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借鉴价值。香港有组织犯罪包括三合会组织犯罪和普通有组织犯罪,《社团条例》和《有组织及严重罪行条例》是香港反有组织犯罪两部重要法律。香港刑法并没有使用黑社会犯罪的概念,只规定传统三合会犯罪和一般有组织犯罪。前者是主要由香港《社团条例》规定,后者由《有组织及严重罪行条例》规定。在有组织犯罪现象这一问题上,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法律中存在三合会和有组织罪行这两个意义不完全相同但又紧密相关的法律概念。香港有组织犯罪的法律定义是概括式和列举式相结合的定义。近年来,随着香港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变迁,香港有组织犯罪的犯罪状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香港执法当局注重对传统三合会等犯罪组织的打击,传统犯罪组织的犯罪比较优势不复存在,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所以,以三合会为背景的犯罪活动逐渐减少,而临时成立、结构松散的犯罪组织在香港有组织犯罪的组织类型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澳门惩治有组织犯罪的法律规范体系主要由《有组织犯罪法》、《澳门刑法典》、《澳门刑事诉讼法典》及其他单行刑事法律构成。其中《有组织犯罪法》是澳门目前惩治有组织犯罪的核心法律。对于有组织犯罪概念,澳门地区对有组织犯罪的定义也是概括式和列举式相结合的定义。根据澳门《有组织犯罪法》,有组织犯罪概念和黑社会概念等同使用,这一点是澳门有组织犯罪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实质上,澳门黑社会实质是广义有组织犯罪概念,而非狭义的暴力性有组织犯罪概念。澳门所谓的“黑社会罪行”,对我国大陆来讲,其实并不“黑”、甚至说并不严重,只是一般比较严重的犯罪而以。台湾地区刑法对于有组织犯罪的规定采用了刑法典与单行反有组织犯罪法规相结合的形式,主要包括了《刑法》、《检肃流氓条例》和《组织犯罪防制条例》,除上述法律外,台湾地区的《洗钱反制法》、《枪炮弹药刀械管制条例》、《证人保护法》也被认为是台湾地区反有组织犯罪的重要法律。在台湾,有组织犯罪概念使用极为混杂。有组织犯罪法定概念为“组织犯罪”,与之相关的概念还有黑道、黑社会、不良帮派组合。组织犯罪和不良帮派组合是《组织犯罪防制条例》和《检肃流氓条例》分别规定的概念,是正式法定概念。根据法律规定,台湾有组织犯罪是犯罪组织实施的犯罪,所以,犯罪组织是界定概念的前提。
     第三章,我国有组织犯罪发展及其刑事治理的历史回顾。从我国有组织犯罪发展历程来看,建国以来,我国有组织犯罪发展大致经历:黑社会犯罪销声匿迹时期(50年代-70年代末)、有组织犯罪多元化形成时期(80年代初一90年代末)、黑社会性质组织衰落和非暴力有组织犯罪兴起时期(2000年至2012年)三个阶段。但从与此对应的刑事治理来看,这一期间,我国有组织犯罪的刑事治理实质上以狭义有组织犯罪概念——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为语境下展开的,因而理论上本文将有组织犯罪刑事治理划分为与有组织犯罪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三个时代,即“前打黑时代”、“打黑时代”和当下的“后打黑时代”。
     第四章,我国有组织犯罪刑事治理之检讨。概念是一种观念的体现。有组织犯罪概念是有组织犯罪治理的逻辑起点,不同的有组织犯罪概念意味着不同的有组织犯罪治理路线。如果概念错误,那么有组织犯罪治理的大前提、治理方向、刑事政策、刑事政策等都会发生错误。所以,本文把有组织犯罪概念作为检讨之首;刑事政策是对犯罪采取的各种刑事措施和对策的总和。有组织犯罪刑事治理应在刑事政策的指导下进行,但是,我国有组织犯罪刑事政策指导功能弱化甚至存在误区,具体表现在:基本刑事政策与具体刑事政策关系误读,执法刑事政策、非暴力有组织犯罪刑事政策中缺位,刑事政策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异变的规制存在盲区;有组织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形式,所以,严打是有组织犯罪治理的应有之义。从有组织犯罪治理的角度来看,严打在狭义有组织犯罪观念的引领下,锋芒一直偏向暴力有组织犯罪犯罪一端,呈现方向性错误;立法是有组织犯罪刑事治理的重要环节。现实中,纵然有先进的治理理念,而没有与时俱进的立法和法制制度作支撑,那么,有组织犯罪治理虽有效率之名而无法治之实。从立法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来看,我国有组织犯罪立法急需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立法资源不能满足有组织犯罪整体评价的需求;二是有组织犯罪立法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三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神贯彻不彻底;四是刑罚机制重对行为人制裁轻组织利益剥夺等问题。
     第五章,我国有组织犯罪刑事治理之对策。关于我国有组织犯罪治理对策,本文采取问题主义路径,对症下药,紧紧围绕有组织犯罪治理的司法实践中检讨出的问题为中心,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提出有针对性的刑事治理之对策。对策的基本思路是实现“一元化”治理向“多元化”治理转变,对策的主要任务是迅速遏制当下迅猛发展的非暴力有组织犯罪。对策的基本思路:一是合理界定有组织犯罪概念及其本质;二是准确认识我国有组织犯罪发展本土特征及其演进规律;三是合理划分我国现实有组织犯罪类型;四是严密法网、科学立法、构建有组织犯罪罪名二元结构模式;五是依法、科学严打;六进一步加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规范理解。
Organized crime is the current challenges fac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but also endanger Chinese social order of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unish organized crime, the Criminal Code amended and adopted in1997to provide that the organization, leading or participating in organized crimes, Criminal governance of Organized Crime in China officially opened the prelude. From our historical process of organized crime in terms of governance, the governance essentially of organized crime in the narrow concept of organized crime-"mafia-style syndicates"(criminal groups with mafia characteristics)expanded context, and thus can theoretically be divided into Organized Crime Control three phases:"Times before hitting mafia-style syndicates、The Times of hitting mafia-style syndicates and Times after hitting mafia-style syndicates". However, comparison of extraterritorial criminal organized crime management experience and review of Organized Crime in governance process, we find that:Neither the concept of Chinese Organized Crime response the spirit of harmon of the U.N. Convention Against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nor has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organized crime. In the guidance of uneven criminal policy and the "unreasonable organized crime legislation", Governance of Organized Crime in Criminal paranoid and Eventually led to the judicial practice the embarrassing outcome of "Hitting mafia-style syndicates surplus and the remaining deficiencies ", And indirectly led to the consequence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violent organized crime.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ference and local review of extraterritorial, from the perspectiv of the criminal law、criminology and criminal policy, By means of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withing problem-centered, proposes basic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governance efficiency of Organized Crime. Full except the Introduction illocutionary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about15million words.
     The first chapter:The View of Urisdictions outside the control of organized crime concep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level, with a focus on Italy, the U.S., Russia and the U.N. Convention Against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Italy is the birthplace of the Mafia, has a rich and deep organized crime governanc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especially its criminal organized crime dualistic governance model, placing emphasis on the traditional Mafia-type organized crime crackdown outside and without neglecting the new non-violent fight against organized crime, which is particularly worthy of our reference.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birthplace of the concept of organized crime, mafia mode of understanding due to the long-term misleading, The American from the20th century to the1960s, in the governance of organized crime has been little success. After scholars Smish other scholars active call and careful research under the Presidential Commission1970s, mafia shattered, the narrow concept of organized crime domination no longer exist, the United States opened a new era of governance organized crime; Russian organized crime is recognized as the "develop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day,because growth of today's Russian organized crime from the post-Soviet was very rapid."Thriving on the decline and decay in the governance" is the Russian organized crime basic experience providing a useful reference for countries in transition. Form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 make closer links between countries, but also for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to view of this.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efforts, in2000the United Nations adopted the "Convention against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Convention" lessons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organized crime governance experience and reached a basic consensus to the concept of organized crime and the basic system."Convention" fundamental purpose:First, eliminate the gaps of the national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systems in criminal, which these gaps had handicaped judicial assistance activities between countries, the second is for the domestic legislation of each accession countries to set the standard and more accurately and more effectively combating organized crime.Governance of organized crime in the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regions is effective, but three areas due to historical, cultural as well as differences in legal systems, the concept of organized crime is not very uniform, is different, but this difference did provide us with multivariate analysis perspective, an important study and learning. Hong Kong organized crime, including organized crime and triad ordinary organized crime,"the Societies Ordinance" and "Organized and Serious Crimes Ordinance"is the two important law of Hong Kong law against organized crime. In recent years, as Hong Kong's social, political, rapid economic changes, Hong Kong's organized crime crime situation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As Hong Kong law enforcement authorities such as focusing on the traditional triad of combating organized crime, traditional organized crime offenses comparative advantage no longer exist,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living space. So, in order to triad background of criminal activity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the temporary establishment of loosely structured criminal organizations in Hong Kong organized crime type of organization to occupy an increasingly large proportion. Macau punish organized crime system of legal norms primarily are make up of the "Organized Crime Law","Macao Penal Code","Macao Criminal Procedure Code" and other single criminal composition. The "Organized Crime Law" is now punishing organized crime in Macau core legal. For the concept of organized crime, Macao definition of organized crime is also a generalization enumerated type and combination of definition. According to Macau "Organized Crime Act",the concept of organized crime and triad concept is equivalent to use, and this is the major culture feature of Macau legal of organized crime. Macau-called "dark society ",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in terms of, is not "dark", and even that is not serious, but generally more serious crimes. Taiwan, the provisions of Criminal Code for Organized Crime Criminal Code adopted anti-organized crime legislation with single combined form, including the "Criminal Code","check Gansu rogue Regulations" and "Organized Crime Prevention Act". Legal concept of organized crime as "organized crime", and Including its associated concepts:"underworld","bad gang combinations". Organized crime and gangs bad combination,"Organized Crime Control Act" and the "Inspection Gansu rogue Regulations" provisions of the concept, respectively, is a formal legal concept. By law, the Taiwan organized crime is a criminal organization offenses, therefore, is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criminal organization prerequisite.
     Chapter Ⅱ. Governance of organized crime simple historical review. From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ed crime, since the founding of our country has gon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ed crime:mafia-style syndicates disappeared period (late1950s-70s), organized crime diversified formation period (late90s early80s), mafia-style syndicates decline and the rise of non-violent period (2000-2012) three stages. But criminal governance perspective, governance essentially of Organized Crime in order to narrow the concept of organized crime for the expanded context, and thus theoretically organized crim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of governance, that is,"before-hitting mafia-style syndicates era","hiting mafia-style syndicates era" and the current "post-hitting mafia-style syndicates era".
     Chapter Ⅲ. Chinese organized crime governance review. Concept i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concept. Organized Crime Organized Crime Control concept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 different concept of organized crime, means different route of the governance. If the concept of error, then the premise of organized crime, governance, governance orientation, criminal policy, criminal policy, will occur an error. Therefore,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organized crime as a review of the first; Criminal policy is to take a variety of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combined to criminal offense. Criminal governance should be carried out under the guidance of criminal policy, but policy guidance of Organized Crime in Criminal function weaken or even the existence of errors; Specific features:basic criminal policy is be in conflict with the specific criminal policy and law enforcement criminal policy, non-violent criminal policy is be in the absence of criminal policy; Organized crime is a serious form of crime, therefore, organized crime crackdown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governan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governance, organized crime crackdown in narrow concept under the guidance of cutting edge has been biased to one end of violent crime organized crime, showing the wrong direction; The criminal legisl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overnance. In reality, even with advanced management concepts, without advancing legislative and regulatory system for support, then the efficiency of organized crime in the name of governance, although no real rule of law. Resources from the legisl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China's organized crime legislation needed to solv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First, legislative resources can not meet the overall needs of organized crime; Second, the legislation, of organized crime legislation has a tendency of lighting program; Third, the criminal policy of combining punishment with leniency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not complete; forth, penalty mechanism is heavy sanctions against perpetrators organizational interests with lighting deprivation and other issues.
     Chapter IV. Governance of Organized Crime in Criminal Measures. About Countermeasures of Organized Crime, adopted this doctrine path which prescribing a treatment focus on organized crime.Based on the local and world, propose targeted criminal governance countermeasures. The measures of the basic idea is to achieve "unification" of the treatment to the "diversification" governance changes, the main task is to quickly measures to curb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on-violent moment of organized crime.Measures base path:First,Making easonabl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and nature of organized crimes; Second,Having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Organized Crime in developing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aw of evolution; Third, Having a rational division of reality organized crime type; Fort,Formulating rigorous french and scientific legislation, building dual structure of organized crime accusation; Fifth, Launching law crackdown on the track of the rule of law through on scientific means.
引文
① 许发民:《论有组织犯罪的社会对策》,载《法学论坛》第5期。
    ② EU Council, "Action Plan to Combat Organized Crime, "adopted by the Council on 28 April 1997,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15.8.1997 (C 251),1-16.
    ① 黑社会组织以及封建帮会第一次销声匿迹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详见本文第三章“我国有组织犯罪治理的历史回顾”。
    ② 见笔者拙文《美国有组织犯罪概念的历史、类型及启示》,在《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年第4期。
    ① 参见台湾学者许皆清2005年博士论文《台湾有组织犯罪与对策研究》。
    ① 黑手党(Mafia或是称为Cosa Nostra)是指一种秘密结社犯罪组织,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意大利西西里岛。
    ② 参见杨昌军:《黑手党:具有政权属性的反社会组织——解读美国意大利黑手党瓦拉奇专案》,载《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8期。
    ① [英]约翰.迪基著,王莉娜、杨晨、魏贝贝译:《意大利黑手党的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② 何秉松:《意大利黑手党(Mafia)的形成与演变》,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8期。
    ① [英]约翰.迪基著,王莉娜、杨晨、魏贝贝译:《意大利黑手党的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页。
    ② 参见李海东博士:《刑法原理入门》序言,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③ 来自托斯卡富裕家庭的品格高尚的年轻犹太知识分子、普通议员,1876年3月1日开始对西西里社会特别是黑手党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并出版《西西里岛的政治形势》一书,引起巨大争议,于1917年在忧郁中自杀。
    ① [英]约翰·迪基著,王莉娜、杨晨、魏贝贝译:《黑手党的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① [英]约翰·迪基著、王莉娜、杨晨、魏贝贝译:《黑手党的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至24页。
    ② 参见邱格屏:《没有万能的理论——评黑手党起源产权理论》,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第6期。
    ③ Diego Gambetta, The Sicilian Mafia:A Business of Private Protection《西西里黑手党——私人保护企业》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P.9.
    ④ 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① U.S.Senate Special Committee to Investigate Organized Crime in Interstate Commerce. Third Interim Report (Washington, 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1), P.2.
    ② von Lampe, K.2001a. "Not a Process of Enlightenment:The Conceptual History of Organized Crime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Forum on Crime and Society 1(2):107.
    ① Smith, D.C.1994. "Illicit Enterprise:An Organized Crime Paradigm for the Nineties." In R.J.Kelly, K.-L. Chin, R. Schatzberg (eds.), Handbook of Organized Cr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Westport, CT:Greenwood.
    ② F. Varese,'What Is Organized Crime?', in Organized Crime, Critical Concepts in Criminology,4 vols, ed. F. Varese (New York:Routledge,2010):13.
    ③ von Lampe, K.2001a. "Not a Process of Enlightenment:The Conceptual History of Organized Crime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Forum on Crime and Society 1(2):107.
    ④ 参见[美]克里斯托费.桑德:《面对有组织犯罪挑战的刑事司法制度》,载《中国刑事法杂志》总第34期。
    ⑤ Alan Wright, Organized Crime:Concepts, Cases, Controls W illan Pub,2006, UK, P.9
    ① See:Jay S.Abanese.Organized Crime In Our Time [M] Anderson Publishing,2011(P107)
    ② Petter Gottschalk KnowledgeManagementin Policing Enforcing Law on Criminal Business Enterprises. [M]. Hindawi Publishing Corporation, P4.
    ① establishing the power of "use" immunity from prosecution to compel witnesses to testify.
    ① 本章部分参考和借鉴了中国政法大学黄道秀教授关于俄罗斯有组织犯罪研究的学术论文和崔熳教授的2009年《俄罗斯有组织犯罪研究》博士论文,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② [美]路易斯.谢莱:《苏联解体后的有组织犯罪犯罪及影响》,载《青少年犯罪研究》1997年第2-3期。
    ① 徐楷:《俄罗斯有组织犯罪的防控法律制度研究》,载《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1期,总第157期。
    ① 本章参考了徐楷教授《俄罗斯有组织犯罪的防控法律制度研究》论文,载《经济研究导刊》2012第11期。
    ① 参见陈光中主编:《联合国打击击垮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和反腐败公约程序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1-5页。
    ① 杨宇冠,张凯:《聚合国际司法力量惩治跨国犯罪之全球法律框架——<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评介》,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① 赵国玲、李强:《香港有组织犯罪现状分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4期。
    ② 同上。
    ① 参见赵国玲、李强:《香港有组织犯罪现状分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4期。
    ② Yiu Kong Chu:Hong Kong Triads after 1997, Trends in Organi zed Crime, Vol.8, No.3. Spring 2005
    ② 参见赵国玲、李强:《香港有组织犯罪现状分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4期。
    ① 赵国玲、李强:《香港三合会犯罪实证研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① 余绳武、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25页。
    ② 在赵国玲教授和李强教授收集的64份有组织犯罪的法院判决中研究中显示,大部分的犯罪组织都是团伙型的犯罪组织,比例高达56.2%,而三合会型的犯罪组织仅占4.7%。由此可见,在整个有组织犯罪的内部构成中,与三合会活动有关的有组织犯罪已经明显减少,相反,三合会以外的有组织犯罪团伙及集团所实施的有组织犯罪占据了主导地位。
    ③ Roderic Broadhurst and Lee King Wa,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iad'Dark Societies'in Hong Kong:The Impact of Law Enforcement,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Security Challenges, Vol.5, No.4 (Summer),2009, pp 1-38.
    ④ 陈沛林:《论香港打击黑社会有组织犯罪的立法与实践》,载《北方法学》,2008年第2期。
    ① 《有组织犯罪法》明确规定了10项罪名,这些罪名包括:黑社会罪,,以保护为名的勒索罪,自称黑社会界,不当扣留他人证件罪,国际性版卖人口罪,操纵卖淫罪,在公共场所骚扰他人罪,不法资产或物品的转换,转移或掩饰罪,联群不法赌博罪,违反司法保密界。
    ② 莫洪宪:《论澳门反“黑”刑事实体法的特色》,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① 参见莫洪宪、王明星:《论澳门反“黑”刑事实体法的特色》,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① 莫洪宪、王明星:《论澳门反“黑”刑事实体法的特色》,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① 何秉松:《中国有组织犯罪犯罪研究》(第二卷),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第523页。
    ② 参见郭少萍:《澳门特别行政区有组织犯罪的构成要件》,载《澳门检察》2002年第3期。
    ① 赵国玲、于小川:《澳门有组织犯罪研究》,载《人民检察》2011年第6期。
    ② 许皆清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台湾有组织犯罪研究与对策》。
    ① 周育良、邵雍著:《中国帮会史》,第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② 《1997年检肃流氓工作讲习教材》,第62页,内政部警政署编印,1997年9月,未出版。转引自何秉松:《中国有组织犯罪犯罪研究》(第二卷),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① 参见黄华生:《台湾地区《组织犯罪防制条例》及其借鉴》,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① 参见黄华生:《台湾地区<组织犯罪防制条例>及其借鉴》,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① 参见黄华生:《台湾地区<组织犯罪防制条例>及其借鉴》,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② 参见黄华生:《台湾地区<组织犯罪防制条例>及其借鉴》,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① 同上:
    ② 何秉松:《中国有组织犯罪犯非研究》(第二卷),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页。
    ① 参见台湾《组织犯罪防制条例草案总说明》。
    ② 黄华生:《台湾地区《组织犯罪防制条例》及其借鉴》,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① 叶高峰、刘德法:《集团犯罪对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② 参见何秉松:《中国有组织犯罪研究(第一卷)》,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① 强世功:《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43页-165页。
    ② 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
    ③ 邱格屏:《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之60年回顾》,载《犯罪研究》2010年第1期。
    ④ 参见郭翔:《犯罪与治理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12页。
    ⑤ 根据公安部的统计,1979年全国立案636222起,比1978年增加100524起;1980年全国立案757104起,其中大案5万多起;1981年立案890281起,其中大案6.7万多起;1982年立案748476起,其中大案6.4万起。参见李文燕、柯良栋:《黑社会性质犯罪防治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① 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版。
    ② 塞缪尔.亨延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版。
    ① 路易丝.谢利:《犯罪与现代化》,群众出版社1986版,第39页。
    ② 赵宝成:《现代化对犯罪的影响》,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① 南方都市报:《1983年“严打”的悖论》2008年11月3日。
    ② 何秉松:《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演变过程、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1期。
    ③ 如《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35条有关于有组织犯罪团伙的规定:“有组织团伙是指为实施一个或几个犯罪而事先联合起来的人组成的稳定的团伙。
    ① 莫洪宪:《论我国大陆有组织犯罪发展阶段》,载《河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20卷。
    ① 指一国国民对治安的主观印象和感受,这种印象和感受与客观犯罪数据所反映的治安状况往往并不一致,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参见[日]大谷实著、黎宏译:《刑事政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① 记者姚冬琴:《“远华案”十年》,载《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第29期。
    ② 李文燕、田宏杰:《“打黑除恶”刑事法律适用解说》,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 赵宝成:《犯罪学专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② 参见邱格屏:《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之60年回顾》,载《犯罪研究》2010年第1期。
    ① 邱格屏:《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之60年回顾》,载《犯罪研究》2010年第1期。
    ① 笔者认为犯罪精英之所以称之为“精英”,是因为这个群体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物质的利益,理想、抱负等意志因素对他们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叔本华的“意志表象”理论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① 公安部:保持高压态势继续深化“打黑除恶斗争”,人民网2010-1-06。
    ② 楚天都市报(武汉)2010-1-06。
    ③ 同14。
    ① 2006年至2010年中央政法委启动的第二轮轮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法院一审以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名审结1171件、1.2万多人,已经审结生效案件共723件、6739人,其中被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的共有3134人,重刑率为46.51%。”全国近3年打掉1.3万涉黑团伙抓获罪嫌8.9万。参见新浪网2009年11月26日。
    ① Mingxia:"New Organizational Formations of Contemporary Organized Crime in China:Perspectives from the State, the Market, and Networks, "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7, No.54, Feb.2008, pp.1-23.
    ② 余飞:《企业与犯罪结合将成有组织犯罪一大趋势》,载《法制日报》2012年01月16日。另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于2013年2月25日发布的《法治蓝皮书(2013)》。
    ① 参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37卷第5期。
    ① 蔡少卿:《扫黑必先反腐》,载《中国新闻周刊》2000年第20期。
    ② 参见李江,张莉:《财产权利安排对后改革的意义及改革自身的逻辑》,载《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白永秀,吴振磊:《我国3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载《改革与战略》2008第1l期。
    ③ 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5期。
    ④ 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年第4期。
    ⑤ 张远煌:《不明事理的中国有组织犯罪立法》,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第5期。
    ⑥ 载《学海》2012年第1期,第186页
    ① 107 Letizia Paoli:The Paradoxes of Organized Crime, Crime, Law and Social Change, January 2002, Volume 37, Issue 1, pp 51-97.
    ② Margaret E. Beare and R.T. Naylor:Major Issues Relating to Organized Crime:with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Relationships, Paper Prepared for the Law Commission of Canada, Submitted April 14,1999.
    ① von Lampe, K.2001a. "Not a Process of Enlightenment:The Conceptual History of Organized Crime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Forum on Crime and Society 1(2):107.
    ② Smith, D. C.1994. "Illicit Enterprise:An Organized Crime Paradigm for the Nineties. "In R. J. Kelly, K. L. Chin. R. Schatzberg(eds.), Handbook of Organized Cr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Westport, CT: Greenwood.
    ③ Paoli, L., "Organized crime in Germany", in Cliomedia (ed.), The Mafia.150 years of facts, stories and faces (Torino:Cliomedia,1999b).
    ① Sielaff, W., "Organisierte Kriminalita", Kriminalistik 1983 (8),417-422.
    ② 英国有组织犯罪概念与该概念相近,有组织犯罪的活动限于用“严重”犯罪范围。
    ③ EU Council, "Action Plan to Combat Organized Crime, " adopted by the Council on 28 April1997,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15.8.1997 (C 251),1-16.
    ④ EU Council, "Joint action of 21 December 1998 adopted by the Council on the basis of Article K.3 of the Treaty on European Union, on making it a criminal offence to participate in criminal organisation in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9.12.1998 (L 351),1-3.
    ⑤ See:Letizia Paoli:The Paradoxes of Organized Crime, Crime, Law and Social Change, January 2002, Volume 37, Issue 1, pp 51-97.
    ① 邱格屏:《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之60年回顾》,载《犯罪研究》2010年第1期。
    ① 如公安部门日常性绩效考核中打黑不再作为考核的版块,“打黑办”等日常性打打黑工作机构已是形同虚设,打黑不再成为公安的中心工作。
    ① 李勇、赵靖:《有组织犯罪若干问题的实践性检讨》,载《中国检察》2010年第10期。
    ② See:Michael Woodiwiss. Organized Crime—The Dumbing of Discourse[J] British Society of Crimi-nology, June 2000.5.5.
    ① 张远煌:《不明事理的中国有组织犯罪立法》,载《犯罪学茶楼》2011年第3期。
    ② 何秉松、张远煌等教授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持此判断。
    ③ 参见赵秉志、于志刚:《论中国新刑法典对有组织犯罪的惩治》,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1期。
    ① Paoli L.2008. Organized crime:new label, new phenomenon or policy expedient?. Annales Internationales de Criminologie-International Annals of Criminology-Anales Internacionales de Criminologia. nr.46 (1-2), pages 44.
    ② 马克思著,中共中央党校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4页。
    ③ 这里,人们可以区分两种权威主义。一种是左派权威主义,以苏联、东欧共产主义和毛泽东的中国为代表,也可以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权威主义(communistauthoritarianism)。另一种是东亚儒家权威主义(Confucianauthoritarianism)。左派权威主义强调的往往是政治,通过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方式来维持执政党的合法性。与之不同,儒家权威主义强调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逐步的政治开放。自邓小平以来,中国实际上:已经很快逃离了苏联东欧的左派权威主义道路,而逐渐走上了儒家权威主义道路,这是一条先经济发展,再社会改革,后政治开放的道路。
    ① 张小虎:《有组织犯罪的事实特征与刑法规制》,载《法学家》2008年第3期。
    ① 李厚健:《长篇纪实报告--剿灭中原黑帮》,检察出版社,第241页。
    ① 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7-78页。
    ② http://www.cpd.com.cn
    ② 《中国刑事政策:从严打到宽严相济》,载《法制日报》2008年11月9日。
    ③ 王春林:《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意义——从严打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演变角度分析》,载《江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① 即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3年9月作出《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和《关于迅速审判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程序的决定》。
    ② 1983年到2002年,全国组织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严打”专项斗争,分别是“1983年-1987年全国严打斗争”、“1996年-1997年全国严打斗争”、“2001年-2002年全国严打斗争”。
    ③ 马克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定位》,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① 陈晓明:《施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隐忧》,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5期。
    ② 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
    ① 张远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时代精神解读》,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② 杨春洗、余诤:《论刑事政策视野中的“严打”》,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12期。
    ③ 张远煌:《中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现状及立法完善对策》,载《法治研究》2012年第2期。
    ① 苏力:《制度足如何形成的》(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② 在公安案件统计中,刑事案件中侵财案件一般占85%,八类案件(杀人、纵火、投毒、抢劫、强奸、绑架、爆炸、故意伤害等八种暴力恶性案件)一般占10%,其他案件占5%,其中侵财案件实有破案率只有20%左右,八类案件破案率为70%左右。今年犯罪增长最快的是电信诈骗和经济犯罪,其中电信诈骗犯罪近年一直保持4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经济犯罪增长速度史为迅猛。其中电信诈骗,破案率极低,鉴十电信诈骗犯罪破案成本和侦查难度,大多数基层公安机关几乎只立案不破案。
    ① [德]阿尔恩斯,辛恩(Arndt Sinn)著,霍颖楠译:《德国和欧洲打击有组织犯罪概况》,载何秉松主编:《全球化时代有组织犯罪与对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页。
    ② 张远煌:《不明事理的中国有组织犯罪立法》,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第3期。
    ① 严励:《严打刑事政策的理性审读》,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第11卷第4期。
    ② 即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3年9月作出《关十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了的决定》和《关于迅速审判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了的程序的决定》。
    ① 齐文远、周详:《“严打”方针的刑法学思考》,载《法学论坛》2002年第5期。
    ② 汪明亮:《“严打”的理性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① 王春林:《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意义—从严打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演变角度分析》,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② 梁根林、吉莉娅:《“刑事政策与刑事一体化”学术研讨会综述》,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③ “单勇,侯银萍:《中国犯罪治理模式的文化研究——运动式治罪的式微与日常性治理的兴起》,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④ 陈兴良:《严打利弊之议》,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十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① 李川:《当前严打研究中的四个误区》,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2期。
    ① [德]阿尔恩斯.辛恩(Arndt Sinn)、霍颖楠译:《德国和欧洲打击有组织犯罪概况》,载何秉松主编:《全球化时代有组织犯罪与对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页。
    ① 张远煌、赵赤:《美国有组织犯罪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5期。
    ② 张远煌、赵赤:《美国有组织犯罪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5期。
    ③ http://www.caijing.com.cn/2010-08-26/110505533.html.2013年8月8日访问
    ① 齐文远、周详:《“严打”方针的刑法学思考》,载《法学论坛》2002年第5期。
    ② 夏勇著:《中国民权哲学》,三联书店,2005年第1版。
    U. S. Congress, HouseGovernmentOperation, Legal andMonetary affairs, FederalEffortsAgainstOrganized Crime:ReportofAgencyOpera-tion, June 1968, p.67.
    ① 马克昌:《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定位》,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① 梅传强:《我国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刑法完善——兼论对《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相关条款的修改建议》,载《现代法学》2011年第2期。
    ② 参见于改之:《中国关于有组织犯罪的立法与司法完善》,载《法学论坛》2004年第5期。
    ① 参见赵秉志、杨诚主编:《(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与中国的贯彻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8、118、112-113页。
    ① 李厚健:《长篇纪实报告--剿灭中原黑帮》,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页。
    ① 陈兴良教授秉持该观点。见陈兴良:《关于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理性思考》,载《法学》2002年第8期。
    ② 何秉松:《中国有组织犯罪研究(第一卷)》,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第230-231页
    ① 参见赵秉志、张伟珂:《中国惩治有组织犯罪的立法演进及其前瞻—兼及与《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协调》,载《学海》2012年第1期。
    ① von Lampe, K.2001 a. "Not a Process of Enlightenment:The Conceptual History of Organized Crime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Forum on Crime and Society 1(2):99-116.
    ② 赵微、王昭振:《有组织犯罪界定及其组织行为实行行为化》,载《法学家》2008年第3期。
    ① 马克昌:《有组织犯罪及其防治对策研究》,载《法学论坛》2004年第5期。
    ② 我国诸多学者对广义有组织犯罪概念通过不同的角度分别作了不同的定义,所以,在我国,广义有组织犯罪概念并未形成共识。笔者的广义有组织犯罪概念是以《公约》有组织犯罪概念为基准,相对于我国狭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抑或意大利黑手党类型有组织犯罪而言的一个概念术语。
    ③ 参见莫洪宪:《有组织犯罪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① 实质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西方两极化刑事政策是可以同构的,这一点马克昌先生做了很好的论述。参见马克昌:《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定位》,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② 张远煌:《中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现状及立法完善对策》,载《法治研究》2012年第2期。
    ① Mingxia:"New Organizational Formations of Contemporary Organized Crime in China:Perspectives from the State, the Market, and Network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7, No.54, Feb.2008, pp.1-23.
    ② [日]白取祐司著,王鲲译:《日本近期预防有组织犯罪立法及其问题日本白取论文》,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① 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分局局长郭维国在重庆打黑期间倡导打黑模式。
    ② 1999年12月15日联合国编写的第十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文件《全世界犯罪和刑事司法状况》(秘书长报告,A/CONF.187/5)。
    ① 参见邱格屏:《媒体视角下的黑社会组织六十年》,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秋季卷,第189页。
    ② 参见崔敏:《黑社会犯罪论纲》,载《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第8页。
    ① 余飞:《企业与犯罪结合将成有组织犯罪一大趋势》,载《法制日报》2012年01月16日。另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于2013年2月25日发布的《法治蓝皮书(2013)》。
    ② 香港警方称为有组织犯罪团伙,见赵国玲、李强:《香港有组织犯罪现状分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4期。
    ③ 法国、奥地利等国在立法上都明确“组织团伙”的概念,一般指,三人以上的人持续地从事一项特定的犯罪活动,但在成立团伙前没有制定详细的犯罪计划的组织。以及英国RICO法案规定:一个组织可以是一种表面合法的实体,如公司或工会,或是共同实施一项犯罪的一伙人,其中“一伙人”实质也明确“组织团伙”的概念。
    ① 邹志鹏:《墨西哥暴力谋杀频现 地方选举严防“渗透阴谋”》,见人民网 2010年07月02日报道。
    ② 黄凤译:《最新意大利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 参见冯殿美等著:《全球化语境中的有组织犯罪》,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304页;卢建平主编:《有组织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李川:《我国有组织犯罪立法的比较与完善》,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27期。
    ① 参见[美]李张健仪(Amy Chang Lee):《有组织犯罪调查与起诉:美国经验》,载《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2页
    ② 赵微等:《有组织犯罪界定及其组织行为实行行为化——基十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视角转换》,载《法学家》 2008年第3期。
    ① 齐文远、周详:《“严打”方针的刑法学思考》,载《法学论坛》2002年第5期。
    ① [德]克劳斯.罗克辛著、蔡桂生译:《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② 参见张远煌:《不明事理的中国有组织犯罪立法》,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第3期。
    ① 黄太云:《何谓“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载《中国司法》2002第11期。
    ① 陈兴良:《关十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理性思考》,载《法学》2002年第8期。
    ① [美]埃德温.萨瑟兰:《犯罪学原理》(第1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9年版,第300页。
    ① M.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vol.1, ch. I and vol.2, Appendix 1. Quoted:Mingxia:"New Organizational Formations of Contemporary Organized Crime in China:Perspectives from the State, the Market, and Networks, "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7, No.54, Feb.2008, pp.1-23.)
    ① O. E. Williamson and S. G. Winter, eds, The Nature of the Fir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② W. Ouchi,'Markets, bureaucracies, and clans', in P. J. Buckley and J. Michie, eds, Firms, Organizations andContracts (Oxford,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p.455.
    ③ See:N. Nohria and R. G. Eccles, eds,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Structure, Form, and Action (Boston, 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2), p.4.
    ④ Mingxia:"New Organizational Formations of Contemporary Organized Crime in China:Perspectives from the State, theMarket, and Networks, "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7, No.54, Feb.2008, pp.1-23.)
    ① 张远煌:《中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现状及立法完善对策》,载《法治研究》2012年第2期。
    [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马克昌:《经济犯罪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许发民:《刑法的社会文化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储槐植著:《美国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黄凤译:《最新意大利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9]夏勇著:《中国民权哲学》,三联书店2005年第1版。
    [10]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何秉松:《中国有组织犯罪犯罪研究》(第二卷),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
    [13]赵宝成:《犯罪学专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5]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
    [16]苏德馨:《国际间谍机构与地下组织》,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版
    [17]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8]郭翔:《犯罪与治理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
    [19]强世功:《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叶高峰、刘德法:《集团犯罪对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21]何秉松:《中国有组织犯罪研究(第一卷)》,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
    [22]廖忠俊:《台湾地方派系的形成发展与质变》,允辰文化发展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23]周育良、邵雍:《中国帮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版
    [24]传美惠:《卧底侦查之刑事法与公法间题研究》,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25]李文燕、柯良栋:《黑社会性质犯罪防治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赵秉志、杨诚主编:《(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与中国的贯彻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7]冯殿美:《全球化语境中的有组织犯罪》,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28]卢建平主编:《有组织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9]汪明亮:《“严打”的理性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许皆清: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台湾地区有组织犯罪与对策研究》
    [31]崔熳:2009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俄罗斯有组织犯罪研究》
    [1][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著,徐久生译:《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美]埃德温.萨瑟兰:《犯罪学原理》(第1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9年版
    [3][美]约翰.迪基:《黑手党的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
    [4][法]西莫里克·杜瓦尔:《黑手党档案》,东方出版社2003版
    [5][英]约翰.迪基著,王莉娜、杨晨、魏贝贝译:《意大利黑手党的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美]路易丝.谢利:《犯罪与现代化》,群众出版社1986版
    [7]中共中央党校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8][日]森下忠著,白绿铉等译:《犯罪者处遇》,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年版
    [1]马克昌:《有组织犯罪及其防治对策研究》,载《法学论坛》2004年第5期
    [2]邱格屏:《没有万能的理论———评黑手党起源产权理论》,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第6期
    [3]何秉松:《意大利黑手党(Mafia)的形成与演变》,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4期
    [4]杨昌军:《黑手党:具有政权属性的反社会组织——解读美国意大利黑手党瓦拉奇专案》,载《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8期
    [5]刘晓明:《息大利打击黑手党型有组织犯罪集团的刑事规定及组织体系》,载《犯罪研究》2001年第4期
    [6][美]克里斯托费.桑德:《面对有组织犯罪挑战的刑事司法制度》,载《中国刑事法杂志》总第34期
    [7]张远煌、赵赤:《美国有组织犯罪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5期
    [8][美]路易斯.谢莱:《苏联解体后的有组织犯罪犯罪及影响》,载《青少年犯罪研究》1997年第2-3期
    [9]徐楷:《俄罗斯有组织犯罪的防控法律制度研究》,载《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1期,总第157期
    [10]张筱薇:《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办约》及其议定书解析,载《犯罪研究》2003年第5期
    [11]杨宇冠,张凯:《聚合国际司法力量惩治跨国犯罪之全球法律框架——<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评介》,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2]廖敏文:《国际合作: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之基石》,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3]赵国玲、李强:《香港有组织犯罪现状分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4期
    [14]赵国玲、李强:《香港三合会犯罪实证研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5]赵国玲、于小川:《澳门有组织犯罪研究》,载《人民检察》2011年第6期
    [16]陈沛林:《论香港打击黑社会有组织犯罪的立法与实践》,在《北方法学》2008年第2期
    [17]郭少萍:《澳门特别行政区有组织犯罪的构成要件》,载《澳门检察》2002年第3期
    [18]黄立:《有组织犯罪类型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6期
    [19]黄华生:《台湾地区《组织犯罪防制条例》及其借鉴》,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0]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
    [21]邱格屏:《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之60年回顾》,载《犯罪研究》2010年第1期
    [22]莫洪宪:《论我国大陆有组织犯罪发展阶段》,载《河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20卷
    [23]余飞:《企业与犯罪结合将成有组织犯罪一大趋势》,载《法制日报》2012年01月
    [24]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蓝皮书(2013)》
    [25]蔡少卿:《扫黑必先反腐》,载《中国新闻周刊》2000年第20期
    [26]李江,张莉:《财产权利安排对后改革的意义及改革自身的逻辑》,载《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27]白永秀,吴振磊:《我国3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载《改革与战略》2008第11期
    [28]张远煌:《不明事理的中国有组织犯罪立法》,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第5期
    [29]马克昌:《有组织犯罪及其防治对策研究》,载《法学论坛》2004年第5期
    [30]高铭暄、王秀梅:《试论我国刑法中若干新型犯罪的定罪问题》,在《中国法学》1999年第1期
    [31]何秉松:《黑社会组织(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与特征》,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32]赵秉志、于志刚:《论中国新刑法典对有组织犯罪的惩治》,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1期
    [33]王春林:《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意义——从严打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演变角度分析》,载《江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34]陈晓明:《施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隐忧》,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5期
    [35]张远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时代精神解读》,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6]杨春洗、余诤:《论刑事政策视野中的“严打”》,载《人民检察(法学专论)》2001年第12期
    [37]张远煌:《中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现状及立法完善对策》,载《法治研究》2012年第2期
    [38][德]阿尔恩斯.辛恩(Arndt Sinn)、霍颖楠译:《德国和欧洲打击有组织犯罪概况》,载何秉松主编:《全球化时代有组织犯罪与对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页
    [39]严励:《严打刑事政策的理性审读》,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第11卷第4期
    [40]齐文远、周详:《“严打”方针的刑法学思考》,载《法学论坛》2002年第5期
    [41]王春林:《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意义—从严打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演变角度分析》,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42]梁根林、吉莉娅:《“刑事政策与刑事一体化”学术研讨会综述》,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43]单勇、侯银萍:《中国犯罪治理模式的文化研究—运动式治罪的式微与日常性治理的兴起》,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
    [44]陈兴良:《严打利弊之议》,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45]李川:《当前严打研究中的四个误区》,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2期。
    [46]张远煌、赵赤:《美国有组织犯罪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5期。
    [47]梅传强、胡江:《我国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刑法完善—兼论对<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相关条款的修改建议》,载《现代法学》2011年第2期
    [48]马克昌:《有组织犯罪及其防治对策研究》,载《法学论坛》2004年第5期
    [49]马克昌:《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定位》,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50]于改之:《中国关于有组织犯罪的立法与司法完善》,载《法学论坛》2004年第5期
    [51]赵微、王昭振:《有组织犯罪界定及其组织行为实行行为化》,载《法学家》2008年第3期
    [52][日]白取祜司著,王鲲译:《日本近期预防有组织犯罪立法及其问题日本白取论文》,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53]石经海:《当前涉黑犯罪的特点与成因调查》,载《现代法学》2011年第3期
    [54]崔敏:《黑社会犯罪论纲》,载《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55]邹志鹏:《墨西哥暴力谋杀频现地方选举严防“渗透阴谋”》人民网2010年07月02日报道
    [56][美]李张健仪(Amy Chang Lee):《有组织犯罪调查与起诉:美国经验》,载《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57]赵微、王昭振:《有组织犯罪界定及其组织行为实行行为化:基于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视角转换》,载《法学家》,2008年第3期
    [58]童德华:《正犯的基本问题》,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59]李川:《我国有组织犯罪立法的比较与完善》,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27期
    [1]AlanWright,Organized Crime:Concepts,Cases,Controls Willan Pub,2006,UK,P.9
    [2]EU Council,"Action Plan to Combat Organized Crime," adopted by the Council on 28 April 1997,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15.8.1997 (C 251),1-16.
    [3]F. Varese:'What Is Organized Crime?',in Organized Crime.Critical Concepts in Criminology,4 vols,ed. F. Varese (New York:Routledge,2010):7.13
    [4]Gambetta:"The Sicilian Mafia:the business of private protection",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5]Harold Traver,Cont rolling Triads and Organized Crime in Hong Kong,Hong Kong J ournal,APRIL 2009.NUMBER FOURTEEN.
    [6]Jay S.Abanese.Organized Crime In Our Time [M] Anderson Publishing,2011.Pp.108
    [7]Jay S.Abanese.Organized Crime In Our Time [M] Anderson Publishing,2011 (P107)
    [8]Letizia Paoli:The Paradoxes of Organized Crime.Crime,Law and Social Change,January 2002,Volume 37,Issue 1.pp 51-97
    [9]M. D. Lyman and G. W. Potter:Organized Crime,Pearson Prentice Hall,Uppler Saddle River,NJ,USA,4th edition.2007.
    [10]Margaret E. Beare and R.T. Naylor:Major Issues Relating to Organized Crime:with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Relationships,Paper Prepared for the Law Commission of Canada,Submitted April 14,1999.
    [11]Michael Woodiwiss. Organized Crime-The Dumbing of Discourse[J] British Society of Crimi-nology,June 2000.5.5.
    [12]Michael Woodiwiss:"Organized Crime-The Dumbing of Discourse",British Society of Crimi-nology,June 2000.5.5.
    [13]Mingxia:"New Organizational Formations of Contemporary Organized Crime in China:Perspectives from the State.the Market,and Network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Vol.17,No.54,Feb.2008,pp.1-23.)
    [14]Paoli L.2008. Organized crime:new label.new phenomenon or policy expedient?. Annales Internationales de Criminologie-International Annals of Criminology-Anales Internacionales de Criminologia. nr.46 (1-2),pages 44.
    [15]Petter Gottschalk.KnowledgeManagementin Policing Enforcing Law on Criminal Business Enterprises.[M].Hindawi Publishing Corporation,P4
    [16]Petter Gottschalk KnowledgeManagementin Policing Enforcing Law on Criminal Business Enterprises.[M].Hindawi Publishing Corporation,P4
    [17]Roderic Broadhurst and Lee King Wa,The Transformation of Triad'Dark Societies'in Hong Kong:The Impact of Law Enforcement,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Securit y Chal lenges,Vol.5,No.4 (Summer),2009,pp 1-38.
    [18]Roderic Broadhurst and Lee King Wa.The Transformation of Triad'Dark Societies'in Hong Kong:The Impact of Law Enforcement,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Securit y Chal lenges,Vol.5,No.4 (Summer),2009,pp 1-38.
    [19]Smith,D. C.1994. "Illicit Enterprise:An Organized Crime Paradigm for the Nineties. "In R.J. Kelly,K. -L. Chin, R. Schatzberg (eds.).Handbook of Organized Crime in the United States,Westport,CT:Greenwood.
    [20]Smith,D.C.1994. "Illicit Enterprise:An Organized Crime Paradigm for the Nineties." In R.J.Kelly,K.-L. Chin,R. Schatzberg (eds.),Handbook of Organized Crime in the United States,Westport,CT:Greenwood.
    [21]U.S.Senate Special Committee to Investigate Organized Crime in Interstate Commerce.Third Interim Report (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1),P.2.
    [22]von Lampe:"Not a Process of Enlightenment:The Conceptual History of Organized Crime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Forum on Crime and Society 1 (2):99-116.
    [23]Wang,Peng:"The Chinese mafia:private protection in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2011) Global Crime 12 (04):290-311.
    [24]Yiu Kong Chu:Hong Kong Triads after 1997,Trends in Organi zed Crime,Vol.8,No. 3,Spring 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