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变化和飞速的发展。这种变化与发展固然有着思想自身的逻辑依据和深刻复杂的社会原因,但是,也与此时传入的大量西学(西方思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西学主要是通过何种渠道、由何人传入?又有哪些具体内容?它在中国近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何意义?本文试图以梁启超为中心,同时兼及清末其它赴日学人传播西学的工作,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实证性的研究。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对梁启超传播西学的历史背景作了考察。本章从清末的西学与赴日热潮、明治日本的西学氛围和梁启超接受西学的渠道与传播西学的园地三个方面,对梁启超传播西学的时代条件进行了分析。
     第二章对梁启超所传播的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哲学思想作了梳理。梁启超极为推崇被他称为世界两大文明之一的“泰西文明”,并追溯了它的源头——古希腊哲学,对其学术嬗变作了回顾。处于国家危亡之际,梁启超更为关注西方国家的近代文明。由于近代两大初祖培根和笛卡儿的“思想自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即有着实证精神和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国民主体性的提升和国民性的改造,所以,梁启超译介了二人的“四假相说”、“新工具”的实验方法和“我思故我在”的思想。康德的批判精神,尤其他所倡扬的“良知之自由”,对于形成独立人格有所裨益,于是,康德的批判哲学被梁启超引进给了国人。针对边沁以“最大多数之最大幸福”为基础的功利主义观,梁启超对此进行了批判性的介绍。对于达尔文、颉德的进化思想,梁启超推崇倍加;他不仅将进化论广泛地传播开来,而且把进化论作为评判一切的思想武器。
     第三章论及了“梁启超介绍的西方政治思想”。面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落后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强权,梁启超依然主张在中国实行一系列的政体改革,建立一个强大的、有凝聚力的民族国家。于是,他介绍了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斯宾诺莎、卢梭、孟德斯鸠、伯伦知理等学说。梁启超介绍和比较了霍布斯、斯宾诺莎和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并认为霍布斯和斯宾诺莎的理论有本质性的差异。在国家建设方面,梁启超介绍了与国民程度相适宜的不同类型的政体,其中对共和政体作了具体的探讨。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与卢梭的“民约论”对于国家的政体改革和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给梁启超以极大的启迪。在民族国家的建立上,梁启超曾赞赏伯伦知理的国家有机体说。这期间,梁启超还对马克思和社会主义学说作了大量的介绍。需要说明的是,近代早期古典自然法论者,无论是霍布斯、斯宾诺莎,还是卢梭,他们大都在批判中世纪的专制制度基础上作出了各自的政治理念,这种政治理念对梁启超注重人的自由和权利影响颇深。
     第四章论述了梁启超“新民说”中的西方近代精神和意识。作者认为,“新民说”的内容涉及到近代文明国家国民所具有的竞争、自由、平等、独立、公德、权利等精神和意识,旨在为思想启蒙和国民改造服务。“新民说”是梁启超对西学较为全面认识和分析后,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而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产物,它在传播西学内容的深度上和对时代的影响上不亚于《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的“学案”和“学说”。
     第五章对与梁启超同期其它赴日学人传播西学工作进行了探讨。一方面展现了清末传播西学的概况,另一方面则凸显了梁启超的突出贡献。章太炎主要传播了古希腊哲学、德国哲学和近代其它国家哲学。马君武翻译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卢梭的“民约论”、穆勒的自由主义和斯宾塞的女权学说等,他在国内最早系统介绍了法国百科全书派、黑格尔哲学、穆勒学说和空想社会主义。同盟会学人通过《民报》在传播西学上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其中朱执信第一个介绍马克思小传,宋教仁、廖仲恺介绍了社会主义学说。
     第六章对梁启超传播西学的特点、贡献和影响诸方面作了评价。本文认为,第一,梁启超在介绍日译西学时,既有接纳一切思想的包容性,又有为我诠释的灵活性。他虽然广泛地摄取了日译西学,但不是拾人牙慧的被动者。第二,梁启超开创了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史上的多项“第一”。例如,他最早系统地介绍了古希腊哲学、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民约论”以及霍布斯学说,他是康德哲学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还是最早提及尼采的中国人。第三,作者还对梁启超和严复在传播西学上的贡献作了比较,认为居日期间的梁启超无论在介绍数量上、内容深度上,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略胜于同时期的严复。第四,梁启超传播的西学对当时的中国思想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影响了同时代和以后几代致力于挽救国家危亡的青年,包括毛泽东、胡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等著名人物。梁启超与同期赴日学人传播的西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
     总之,梁启超通过“将世界学说为无制限的尽量输入”,广泛地传播西学,宣传西方近代的自由、平等思想,反对“奴性”,提倡独立的人格和国格,从而启蒙和改造了国民,对当时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说,他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启蒙思想家。
From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Chinese modern philosophy thoughts had been occurred with the important change and rapid development.This kind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surely had got the logic basis of thoughts themselves and the deeply complex social reasons,but it had close relation to a large number of western learning—the western thoughts and culture permeated at this time.By what way and whom was the western learning permeated? What concrete contents?What meaning did it have in the developing Chinese modern history of philosophy thoughts?This thesis tries to discuss carefully these problems and study them with reality and enough proof,according to the western learning spreaded by Liang Qi-chao and other scholars of leaving for Japan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sis includes six chapters.Chapter One investigated the history background that Liang Qi-chao introduced the western learning.This chapter has the wide review from three aspects:the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final phase of Qing Dynasty and eastward eagerly to Japan,the western learning circumstance in Ming Zhi of Japan,the way of accepting the western learning and propagation battlefield.
     Chapter Two focuses on the western philosophy thoughts from ancient Greece philosophy to the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that Liang Qi-chao spreaded.He worshiped extremely "taixi civilization" which was called of the one of two greatest civilizations by him,and he traced back to its origin and scholarship progression of ancient Greece philosophy .Because of the internal revolt and foreign invasions,Liang Qi-chao extremely concerned of the western civiliza- tion.As Bacon and Descartes brought about the two big western modern scholar- ships,and the spirits of "freedom of thoughts" about returning fantasy to the actual judgment thoughts and having the spirit of presuming doubts was the epoch-making meaning.It is beneficial to promoting the citizen's self- respect and reforming citizen,So Liang Qi-chao spreaded their scholarship thought, which including "the four false appearance saying" and "the new tools" of Bacon's pragramtism,"I think so I exist" of Descartes's rationalism. Because Comte had the critical spirit and the spirits of "the freedom of the conscience",which were beneficial to promoting the citizen independent quality,so Comte's critical philosophy was spreaded into China by Liang.Liang Qi-chao introduced critically Bentham's utilitarianism which wa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greatest happiness of the greatest majority".Liang Qi-chao appreciated extremely Darwin's and Kidd's theories of evolution,and he spreaded them widely .He thought it of the thought weapon that could adjudicate everything.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theories of the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s that Liang Qi-chao introduced.Compared the falling behind of Chinese feudalistic society with the prosperity and forces of western nation,Liang Qi-chao put for- ward a series of the reforming government system,claimed to establish a mighty and coagulating nation.Hence,he spreaded the thoughts of Aristotle,Hobbes, Spinoza,Rousseau, Montesquieu and Bluntchli.Liang Qi-chao understood to compare the social contract thearies of Hobbes,Spinoza and Rousseau.He thought there was an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Spinoza's civil contract theory and that of Hobbes.In the form of government aspect,Liang Qi-chao introduce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government forms according to citizen's degree,and he studied validly the republican form of government.Montesquieu's main political idea of "the separation of three powers" and Rousseau's "people and social compact" were beneficial to the reforming government system and protecting the citizen's life and property.Liang Qi-chao introduced and absorb Bluntchli's state organic body theory,and he alse introduced Bomhak's related state theories.Moreover,Liang Qi-chao disseminated the earlier classic nature law of modern period,wether is Hobbes, Spinoza or Rousseau,they criticized mostly the surviving feudal ideology of middle century to make political principle which influencing deeply Liang Qi-chao's rights and freedom thoughts.
     Chapter Four focuses on the extensive introduction of the spirit and consciousness of the western thoughts in Liang Qi-chao's "Theory of New People".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it included the spirit and consciousness of competition, freedom,equal,the independence,self-help,social ethics,rights etc,which were the citizen qualification articles that the people had in the modern civilized nation.Its aim was to enlighten and reform people/Theory of New People" is a spirit outcome combinating our country tradition thoughts and the western thoughts after Liang Qi-chao completely studied and analysed the western thoughts. it bears more influencing degree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the western learning spreaded directly by "xizheng" and "xiyi".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working that other scholars of their leaving for Japan disseminated the western learning into China in the different degree at Liang Qi-chao's same times.On one hand it can reflect the proceeding circumstance of this period,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put great emphasis on Liang Qi-chao and highlight the position and valuation of Liang's disseminating the western learning.Zhang Tai-yan primarily spreaded the western philosophy thoughts, including the ancient Greece philosophy,German philosophy and other national philosophy.Ma Jun-wu translated Darwinian "Theory of Evolution", Rousseau's "people and social compact",Mill's liberalism and Spencer's rights of woman's.This chapter chooses and discuss the France encyclopedia, Hegelian philosophy,theory of Mill's and the fantasy socialism which were introduced earlily and systematically by Ma at home.At this period,the scholars of allies meeting disseminated the western thoughts on which they made a lot contribution passing through the magazine of "Min Bao".Zhu Zhi-xin was the first to introduce a short biography of Karl Marks. Song Jiao-ren and Liao Zhong-kai introduced socialism.
     Chapter Six focuses the evaluation on some aspects of characteristics,con-tribution and affection of Liang Qi-chao's introduction of the western thoughts.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some points:First,When Liang Qi-chao was spreading the western thoughts,he had the opening mood of accepting the whole thoughts in the world and the flexibility of explaining everything for me.So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he didn't copy them entirely and passively,but he spreaded positively and actively. Secondly, Liang Qi-chao founded "the first" in many items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eastward permeation of western learning.For example, he was the earliest scholar who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the ancient greece philosophy,Montesquieu's "Spirit of laws",Rousseau's "people and social compact" and the theary of Hobbes.He was also the first to spread Kantism and mention Nietzsche at home.Thirdly,the author compares 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Liang Qi-chao on the spreaded western thoughts with that of Yan Fu.From this we can see that Liang Qi-chao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Yan Fu on the quantity and influenc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estern thoughts which was mainly done during his stay in Japan.Fourthly,Through Liang Qi-chao's introduction of the western thoughts,he influenced the whole thought circles, particularly affected to save the youths of his and several generation hereafters,such as Mao Ze-dong,Hu Shi,Chen Du-xiu,Lu Xun and Guo Mo-ruo at that times.The western thoughts that the scholars of their leaving for Japan disseminated accelerated basically the change from classic philosophy to modern philosophy.
     In short,with the aim of disseminating the world theories as far as possible, Liang Qi-chao broadly spread the western learning,and he gave publicity to Chinese people about the freedom and equality of the western modern thoughts, which could be used to object to the "slavery" and to promote the personality of citizen quality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country quality.It resulted in enlightening and reforming citizen,and it influenced boundlessly the whole thought circles,therefore he is an important enlightenning thinker i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引文
① 陈教授所使用的“清末”一词基本上是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至辛亥革命一段时期。具体见《外国哲学》第15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47-272页。
    ① 正如有人所说:“‘西学’一词暗示这种新的文化意识,它只是漫漫地得到传播和受到尊重。”“西学的思想派生出许多其它概念,‘西学’和‘新学’的含义是一样的,不过,‘新学’一词在1894年以后才流行起来。西学包括外国人和中国人从欧美输入的各种不同的知识”。见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85页。
    ② [英]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14页。
    ① 梁启超:《地球第一守旧党》,《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页。(以下出自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不再注明作者、出版处和年份。)
    ② 李端棻:《清推广学校折》,见《戊戌变法》(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95页。
    ③ 张之洞:《劝学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
    ① 见胡适:《四十自述》,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6-47页。
    ② [日]伊原泽周:《从“毛谈外交”到“以史为鉴”——中日近代关系史探研》,中华书局2003年版,序言。
    ③ 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5页。
    ①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5页。
    ② 《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第1页。
    ③ [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7页。
    ① 见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8-39页。又见工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55-356页。
    ② 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67页。
    ③ 留日热潮集中于1899年至1906年,而译书团体大都是在此期间建立的。具体可参考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第五章,谭汝谦、林启彦译,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04-248页。翻译团体的设立可参见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69-373页。
    ④ 《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第71页。
    ⑤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⑥ 见《世界哲学2002年增刊》,第278—279页;又见黄见德:《西方哲学东渐史》,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56—63页。
    ① [日]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② 汪向荣:《中国的近代化与日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4页。
    ③ 见徐水生:《中国古代哲学与日本近代文化》,文津出版社(台北)1993年版,第34-39页。
    ① [日]丸山真男:《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区建英译,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
    ② [日]近代日本思想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一),马采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5-46页。
    ③ 《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41页。
    ④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115-116页。
    ⑤ 《加藤博士天则百话》,《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92页。
    ⑥ 《自助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16页。
    ①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80-81页。
    ② 《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第18页。
    ③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53页。
    ④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54页。
    ⑤ 《读<日本书目志>书后》,《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52页。
    ① 《夏威夷游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二,第186页。
    ② 梁启超赴日初期,住在伊藤博文、犬养毅、林权助等日本政界要人为他安排的寓所中,且每天与柏原文太郎、中西正树等日本友人朝夕相处,“形神俱亲”,获取大量新鲜事物。
    ③ 《论学日本文之益》,《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80页。
    ④ 《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第65页。
    ① 丁文江、赵丰田主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4页。
    ① 《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116页。
    ② 参见黄见德:《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导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③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7页。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1页。
    ①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② 这与梁启超的调适精神分不开的。
    ③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第35页。
    ④ “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0页。
    ① 郑大华、邹小站主编:《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49页。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50页。
    ① [法]笛卡儿:《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商务引书馆2000年版,第23页。
    ②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87页。
    ①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7页。
    ②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47页。
    ③ 贺麟先生说:“梁启超是康德哲学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和鼓吹者。”见他的《康德黑格尔哲学东渐记》,载《中国哲学》(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353页。
    ① 在本文中,梁启超曾说:“康氏百数十万言之著书”。
    ② 在本文中,梁启超说:“兹篇据日中江笃介所译法国阿勿雷脱之《理学沿革史》为蓝本,复参考英人东人所著书十余种汇译而成。”
    ③ 黄见德等编:《西方哲学东渐史》,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页。
    ④ 黄见德等编:《西方哲学东渐史》,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页。
    ⑤ 贺麟:《康德黑格尔哲学东渐记》,载中国哲学编辑部:《中国哲学》(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353页。
    ① 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94页。
    ① 被梁启超称为“伪维新思想者”。
    ②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39页。
    ① 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上),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页。
    ② 扬河、邓安庆:《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① 即为7个条件:“1、强度;2、持久性;3、确定性或不确定性;4、迫近性或遥远性;5、继生性;6、纯度;7、广度。即苦或乐扩展所及的人数或受苦乐所影响的人数的多少。”见周辅成:《西方论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44页。
    ② 周辅成:《西方论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11-212页。
    ① 宋代的陈亮、叶适,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颜元、戴震等都讲究功利。
    ② [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崔志海、葛夫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①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48页。
    ① 《政治学学理摭言》,《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67页。
    ② [英]穆勒:《功用主义》,唐钺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7页。
    ① [英]穆勒:《功用主义》,唐钺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8页。
    ①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49页。
    ① 利用比附的手段,康有为把君主专制时代比为“椐乱世”,君主立宪时代比为“升平世”,民主共和时代比为“太平世”,人类社会按三世规律向前发展。
    ② 关于梁启超撰写颉德的进化论,最多参照了1899年2月开拓社出版的角田柳作翻译的《社会进化》。见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页。
    ① 陈旭麓:《陈旭麓文集》第4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6页。
    ① 楼宇烈、张西平主编:《中外哲学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7页。
    ① 参见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80页。
    ② “人在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见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页。
    ③ 梁启超在《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中有同样的论述。若据亚氏的原义,好政体包括由一个人统治的君主制,由少数人统治的贵族制和由多数人统治的立宪制;同样,坏政体也依由一个人、少数人和多数人的统治而被分为暴君制、寡头制和民主制。亚氏所谓的立宪制就是指共和政体,民主制指平民政体。前者能够为城邦的共同利益服务,而后者则成为多数人谋取自己利益的工具。因此说,希腊时代的民主制不同于近代以来的民主制。关于古近代的政体比较,梁启超在文中有所论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梁启超是赞成民主共和制(体现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反对的是民主制走向恶的极端——暴民政体的。可参见《卢梭学案》一文对政体的论述。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8页。
    ② 他认为知识分子更多代表中等阶级的利益,因而提倡知识分子的参政、议政,民国时期的恣议院就表明了这点。
    ①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7页。
    ①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31-132页。
    ① [荷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72页。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53页。
    ① 《宪政浅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三,第44页。
    ② 《说政策》,《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三,第6页。
    ①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页。
    ② 陈启伟:《清末法国哲学东渐述略》,载赵敦华主编:《外国哲学》(第15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58页。
    ① 倪正茂:《法哲学经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宝成关说:“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在文中首先强调,‘孟氏之学,以良知为本旨’,即以理性为出发点。这个理解应该说还是很准确的。”见《梁启超的民权观与卢梭主权在民说》,《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②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239页。
    ① 早在1899年的《各国宪法异同论》一文中,梁启超就首次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通过权力制衡来限制君主权力和确保人民自由的目的。尽管梁启超曾说三权分立说“万不能实现”,因为现代的中国是久困于专制之下,国民缺乏政治权,还有待于“主权在国民之政治”的时代(见《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九,第14-15页)。不过,这已表明他接受了三权分立学说,并进一步应用了。
    ②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6页。
    ① [法]爱弥尔·涂尔干《蒙德斯鸠与卢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② 《宪政浅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三,第38页。
    ③ 参见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页。
    ④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72页。
    ①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页。
    ②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6页。
    ③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8-21页。
    ① 特别以1903年的赴美为最明显,但期间并不排斥他有过“开明专制论”的过渡主张。然而,不能因此推断它不正确。关于此点,学界已多有论述,这里不必累赘。
    ① 《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56页。
    ② 《爱国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75页。
    ③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45页。
    ④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19页。
    ⑤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
    ⑥ 《破坏主义》,《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25页。
    ① 《壮别二十六首》《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五(下),第7页。
    ②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1-2页。
    ③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20页。
    ①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22页。
    ② 《论民族竞争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35页。
    ③ 即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见《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6页。相对于国家思想的概念,中国人在国家观上不是过窄,就是过宽。
    ④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22页。
    ⑤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20页。
    ⑥ 丁文江、赵丰田主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6页。
    ⑦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3页。
    ① 《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第83页。
    ②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80页。
    ③ 《过渡时代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31页。
    ④ 最早系统地提出梁启超思想转变的可能是张朋园,他扼要地将梁启超从革命排满转到保守的原因归纳出以下五点:一、与康有为的师生关系与康对他所施加的经济压力迫使他就范;二、畏惧破坏之后建设不易;三、与革命党感情日坏,不得不退而自固;四、政治思想的转变,梁受英国学者James Bryce所着《美国政治论》的影响,对美式民主不满,转而醉心英国的君主立宪,政治态度由激进而温和;五、受黄遵宪的影响转趋保守。见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1982年版,第167-175页。这些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主要的、充分的,只是次要的;而国民程度的高低和以国民的幸福为前提则是主要的。梁启超之所以摇摆于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之间,有时还主张开明专制,这些基本上都是围绕对国民程度的考察和实时反思的举措,尽管有时是一时即兴的言论,但他以国民素质来考虑政体,用国民来“套”政体,而不是反之,其出发点是独特的,也是正确的。
    ① 《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第85页。
    ② 《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第86页。
    ① 参见武寅《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0-51页。
    ② 事实上,梁启超更为关心国家的实际效用,即是否有利于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等的实际操作方面。
    ③ 他是在析理西方的政体后表现出了“消极”的举措。
    ① 见丁文江、赵丰田主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2页。又见《新大陆游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二,第41页。
    ① 梁启超并非完全否定之,赞成与排斥相对而言,尤其在中国的现状下不可立即实行之。
    ① 《欧游心影录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第8页。
    ② 《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六,第1页。
    ① 日本学者石川祯浩在《梁启超与文明的视点》一文中指出,梁启超是最早在civilization的意识上应用“文明”一词的,“文明”这个新汉语词汇成为梁启超的标志,从而固定了下来。见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第99-100页。
    ② 《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8页。
    ③ 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参考最多的乃是伯克尔的《英国文明史》和基佐的《欧洲文明史》,见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年版,第56页。关于人类进化三阶段,可参考《文明论概略》第9-11页。梁启超对两学的传播以及自己思想的形成曾受到福泽谕吉的影响,对于此点,他是自认不讳。福泽在对西学的译介时,对原典时常做出有意识的“歪曲”。丸山真男认为他是这方面的大家, 《文明论概略》就是一例。见丸山真男:《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区建英译,学林出版社 1992年版,第15页。
    ①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3-4页。
    ②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4页。
    ③ 日本学者石川祯浩说,梁启超的说法,“其中浮田和民氏的两篇说的是对的,而关于灵绶(芮恩施,P.S.Reinsec)和洁丁士(基丁格斯,F.H.Giddings)他只说出了事实的一半。实际上他参考的主要是日人独醒居士所改写的芮恩施和基丁格斯的日文版本《帝国主义》一文……”见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第114-115页。
    ④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第56页。
    ①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56页。
    ②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8页。
    ③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7-8页。
    ④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0页。
    ⑤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56页。
    ⑥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8页。
    ①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6页。
    ② 《论强权》,《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32页。
    ③ 张朋园认为,梁启超在介绍西方的进化论、自由主义、民权论,即引进了孟德斯鸠、卢梭、达尔文等人的思想时,“其早年所持的三世之义,亦自此放弃”。(见他的《梁启超与清季革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1982年版,第42页)。应该正确地说,梁启超自从广泛地接受西方的进化论思想,他的进化思想突飞猛进,形成了自己的进化史观,从而进一步修正和改进了自家的进化观点。至于说,梁启超完全放弃自家的“三世说”,是一种武断的说法。至少说,《卢梭学案》是发表于《清议报》上,《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则发表于《新民丛报》上。在《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一文中,梁启超结合“三世说”展开讨论了政府权限的程度与“民力”、“民德”进化间的“反比例”论。(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2-3页)。另外,《新史学》等文章里也保留“三世说”的痕迹。
    ①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32-33页。
    ② 《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四,第33-35页。
    ③ 蒋广学认为,梁启超亡命日本之前,在“自由”观上是激情多于理性,达到科学的理解尚远远不够。见《梁启超与中国古代学术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① 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②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6页。
    ③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3页。
    ④ 《国民十大元气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63-64页。
    ①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6页。
    ② 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③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8页。
    ④ 丁文江、赵丰田主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7页。
    ⑤ 《独立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62页。
    ⑥ 《论独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四,第6页。
    ⑦ 同上。
    ①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40、44页。
    ② 《国民之自杀》,《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90页。
    ③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42页。
    ④ 丁文江、赵丰田主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4-235页。
    ① 丁文江、赵丰田主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5页。
    ② 丁文江、赵丰田主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6页。
    ③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45页。
    ④ 《放弃自由之罪》,《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23页。
    ⑤ 同上。
    ① 《放弃自由之罪》,《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24页。
    ② 同上。
    ③ 丁文江、赵丰田主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5页。
    ④ 《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51页。
    ①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99页。
    ② 《西学书目表后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28页。
    ③ 《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99页。
    ④ 例如,他所理解的人人之权利仅与“为事”有关,能尽职为事者有权,否则无权。
    ⑤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45页。
    ⑥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31页。
    ⑦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39页。
    ⑧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32页。
    ①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39页。
    ②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39页。
    ③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40页。
    ④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33页。
    ① 《爱国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73贞。
    ② 《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第1页。
    ①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37页。
    ②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5页。
    ③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3页。
    ④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4页。
    ① 《论中国国民之品格》,《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四,第3页。
    ②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2页。
    ③ 《论中国国民之品格》,第3页。
    ④ 丁文江、赵丰田主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2页。
    ⑤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18-119页。
    ①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48页。
    ②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49页。
    ① 上海人民出版社编:《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9页。(以下引自《章太炎全集》(四),不再注明编者、出版处和年份。)
    ② 《章太炎全集》(四),第404页。
    ①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1页。
    ② 《章太炎全集》(四),第407页。
    ③ 同上。
    ① 《章太炎全集》(四),第397页。
    ②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30页。
    ③ 参见近代日本思想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二卷),李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77页。
    ④ [日]近代日本思想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二卷),李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13页。
    ① 《章太炎全集》(四),第393页。又见《民报》第七号。
    ② 《章太炎全集》(四),第401页。又见《民报》第八号。
    ③ 《章太炎全集》(四),第375页。又见《民报》第十四号。
    ④ 《民报》第六号。
    ⑤ 《章太炎全集》(四),第446页。又见《民报》第二十二号。
    ⑥ 《章太炎全集》(四),第415页。又见《民报》第九号。
    ① 《章太炎全集》(四),第435页。又见《民报》第十六号。
    ② 康有为在《诸天讲》卷二中说:“德之韩图(即康德)、法之立拉士(即拉普拉斯)发星云之说,谓各天体创成以前,是朦胧之瓦斯体,浮游于宇宙之间,其分子且相引集,是谓星云,实则瓦斯之一大块也。”
    ③ 《章太炎全集》(四),第408页。又见《民报》第九号。
    ① 贺麟:《康德黑格尔哲学东渐记》,载《中国哲学》(第二辑),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51页。
    ② 《章太炎全集》(四),第401页。又见《民报》第八号。
    ③ 《章太炎全集》(四),第386页。又见《民报》第七号。
    ④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15页。
    ⑤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90页。
    ① 《章太炎全集》(四),第445页。又见《民报》第二十二号。
    ② 《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
    ③ 《章太炎全集》(四),第449页。又见《民报》第二十二号。
    ④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41、446页。
    ⑤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47页。
    ① 《章太炎全集》(四),第410页。又见《民报》第九号。
    ② 《章太炎全集》(四),第311页。
    ③ 《章太炎全集》(四),第395页。又见《民报》第八号。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69页。
    ② 章太炎曾解释为,此数论“建立神我,以神我为自性之德所缠缚,而生二十三谛,此所谓性我论也”。
    ③ 《章太炎全集》(四),第395页。又见《民报》第八号。
    ④ 笛卡儿认为,人类通过“思想”和“广延”两种属性认识“心灵”和“物质”二种实体,而思想和广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思想没有广延,广延不能思想。于是,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相互作用。
    ⑤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1页。
    ⑦ 《章太炎全集》(四),第400-401页。又见《民报》第八号。
    ① 《章太炎全集》(四),第400-401页。又见《民报》第八号。
    ② 曾德珪:《马君武文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1-374页。
    ① 陈启伟:《清末法国哲学东渐述略》,载赵敦华主编:《外国哲学》(第15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63页。
    ② 陈启伟:《清末法国哲学东渐述略》,载赵敦华主编:《外国哲学》(第15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64页。
    ① 陈启伟:《清末法国哲学东渐述略》,载赵敦华主编:《外国哲学》(第15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66页。
    ① 曾德珪:《马君武文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① 《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54页。
    ② 丁文江、赵丰田主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2页。
    ① 一些学者则持相反的意见,其中张朋园就认为,梁启超对西学的摄取没有一定的选择性,“随有所见,随即吸收,随即发表”,见他的《梁启超与清季革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1982年版,第39页。
    ① 《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第12页。
    ② 具体见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111页。石云艳通过对梁启超自由观与穆勒自由思想的梳理和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可见,在学习、接受中村翻译的穆勒《自由论》的基础上,梁启超关于自由、人权的认识已经与中国的实际完全地结合在一起了,已经与其政治立场结合在一起了。以救国图存、铸造新民为核心的自由人权思想曰臻完善,并成为梁启超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她的《梁启超与日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1-322页。
    ① 《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29页。
    ② 有关梁启超的思想是属于国家集体主义,还是个人自由主义,学术界流行的看法是前者,代表人物为张灏等人;极少数人力主后者,代表人物为萧公权和黄克武。张灏认为梁启超以“群”的观念为其思想核心,群体比个人重要。萧公权在张朋园的《梁启超与清季革命》一文作序里认为,梁启超的思想比较接近英国传统的自由主义,是环绕个人人格展开的。黄克武的观点接近于萧氏的意见,“认为梁氏思想与奠基于个人主义的西方自由民主传统(弥尔主义)不一定完全相同,但他的思想中的不少观念却与弥尔主义十分类似。作者以为梁氏虽然不是一个西方意义下的个人主义者,但也决不是一些学者所谓的集体主义者或权威主义者,他对个人自由有很根本重视……因此作者……以为梁氏重视自我,强调使个人人格得到最高的发展”。黄氏还以梁启超尊崇王阳明的良知观念是一种非弥尔主义式的个人自由观。关于他们的论点,可以参考《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黄克武在此文第一章中对学术界的观点作了总结性的回顾)等文章。本文则认为,这两种观点是各持一端,实质上梁启超是强调国民的重要性,主张国家与个人相平衡。关于张灏等人所主张的国家集体主义,学术界有所批判,黄克武的评论可作一参考。对于黄氏的观点,本文至少可提出两点反驳意见:一是他将“国民不能得权利于政府也,则争之:政府见国民之争权利也,则让之”视为一种个人权利与政治参与,把“国民”理解为“个人”,是有误的。二是他把梁启超所强调的“良知”观念当成个人自由主义的意见也是有问题的,因为梁启超在强调“良知”(类似于康德的“自由意志”)时,大都是放在法律之下的,必须与国家利益相一致,总是与“服从”相伴随着的一种自由精神,但不是完全个人式的。梁启超所倡导的是一种自由人格,更带有传统意义上的内涵;他有时表述为“真自由”,即以权利的限制、不滥用自由为前提,是一种“文明之国家”的“文明之自由”。(见《论政府与人民的权限》,《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5页。)
    ③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81-82页。
    ④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5页。
    ① 参见陈慧:《近50年来梁启超思想研究之检讨》,《哲学动态》2001年第10期。
    ② [日]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文本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③ 本文的“日译西学”是指日本学者翻译的西学原著和他们著作中介绍或体现的西方学术思想,但两相比较,又偏重于前者。
    ④ 《东籍月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83页。
    ⑤ 《论学日本文之益》,《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80页。
    ① 梁启超学习日语的时间是极短的,大约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他不仅自己可以使用日语阅读日文书籍,而且还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加以总结,和罗普一起创造了一种阅读日语的方法,编写出版了专门的日语语法书《和文汉读法》,此书不乏粗浅之处。梁启超也曾说,“其时不解日本文法,讹谬可笑者尤不少”。对这一段的日文学习和体会以及掌握情况,他在《论学日本文之益处》一文中有所交代。而且,在文章中,梁启超视取道于日文来学习西文,是一种万不得已的事,并认为是“中国之不幸也”。
    ② 《东籍月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82页。
    ③ 参见崔志海的《梁启超与日本——评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一文对郑匡民的评价,发表十《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① 赵敦华主编:《外国哲学》(第15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48页。
    ② 楼宇烈、张西平主编:《中外哲学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14—418页。
    ③ 楼字烈、张西平主编:《中外哲学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19页。
    ④ 陈启伟:《清末法国哲学东渐述略》,载赵敦华主编:《外国哲学》(第15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57页。
    ⑤ 1902年发表在《新民丛报》上,次年署名公猛在《浙江湖》上发表了《希腊古代哲学史概论》。
    ⑥ 同上。
    ⑦ 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3页。
    ⑧ 参见贺麟的《康德黑格尔哲学东渐史》,载中国哲学编辑部:《中国哲学》(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353页;又见黄见德等人主编的《西方哲学东渐史》,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页。
    ① 陈启伟:《清末法国哲学东渐述略》,载赵敦华主编:《外国哲学》(第15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54页。
    ②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114页。
    ③ 成海鹰、成芳:《唯意志论哲学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页。
    ① 参见王守常等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6-11页。
    ② 转引于郭湛波的《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49页。
    ③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361页。
    ④ 黄见德:《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导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68页。
    ⑤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论严复与严译名著》 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第30页。
    ① 钟叔河:《从东方到西方——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岳麓书社 2002年版,第614-615页。
    ① 陈启伟:《清末法国哲学东渐述略》,载赵敦华主编:《外国哲学》(第15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50页。
    ② 参见贺麟:《康德黑格尔哲学东渐史》,载中国哲学编辑部:《中国哲学》(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348页。
    ① 胡适:《四十自述》,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7-50页。
    ② 胡适:《胡适自传》,黄山书社1986年版,第89页。
    ③ 参见高菊村等着:《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也可参见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13页。
    ④ 梁漱溟:《纪念梁任公先生》,1943年1月《扫荡报》。
    ⑤ 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50-351页。
    ① 丁文江、赵丰田主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6页。
    ② 《过渡时代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27页。
    ① 冯契主编:《中国近代哲学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5页。
    ② [美]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比较文明研究》,夏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① 陈独秀:《敬告青年》,《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3-9页。
    ① 《章太炎全集》(四),第445页。又见《民报》第二十二号。
    ② 《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
    ③ 《章太炎全集》(四),第449页。又见《民报》第二十二号。
    ④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41、446页。
    ⑤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47页。
    1、《清议报》
    2、《新民丛报》
    3、《民报》
    4、《浙江潮》
    5、《国民报》
    6、《译书汇编》
    7、《湖北学生界》
    8、《江苏》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1—10册),张品兴等主编,北京出版社 1999年版。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林志钧编,中华书局 1996年版。
    3、下河边半五郎:《新民丛报汇编》,帝国印刷株式会社(东京),1904年版。
    4、上海人民出版社编:《章太炎选集》(一)、(三)、(四)、(六),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1984、1985、1985年版。
    5、姜文华、朱维铮编注;《章太炎选集》(注释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6、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版。
    7、马君武:《马君武先生文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台北)1984年版。
    8、曾德珪:《马君武文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9、朱执信:《朱执信集》,中华书局 1979年版。
    10、刘梦溪主编:《严复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11、孙宝碹:《忘山庐日记》(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
    12、张之洞:《劝学篇》,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13、《戊戌变法》(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
    1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15、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16、周辅成:《西方论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
    17、[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9、[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0、[英]穆勒:《功用主义》,唐钺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21、[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2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4、[法]笛卡儿:《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商务引书馆2000年版。
    25、[荷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丁文江、赵丰田主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1982年版。
    4、蒋广学:《梁启超与中国古代学术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6、钟珍维、万发云:《梁启超思想研究》,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夏晓虹编:《追忆梁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8、陈其泰:《梁启超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1994年版。
    10、石云艳:《梁启超与日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陈鹏鸣:《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
    12、杨晓明:《梁启超文论的现代性阐释》,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3、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
    14、姜玢编选:《革故鼎新的哲理—章太炎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5、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6、肖万源:《朱执信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1992年版。
    18、钟叔河:《走向世界》,中华书局1985年版。
    19、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0、冯契主编:《中国近代哲学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2、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
    2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5、扬河、邓安庆:《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a
    26、黄见德:《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导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黄见德等编:《西方哲学东渐史》,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
    28、徐水生:《中国古代哲学与日本近代文化》,文津出版社(台北)1993年版。
    29、陈旭麓:《陈旭麓文集》第4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0、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2、倪正茂:《法哲学经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33、武寅:《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35、胡适:《胡适自传》,黄山书社1986年版。
    36、胡适:《四十自述》,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7、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8、郑大华、邹小站主编:《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9、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0、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1、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2、田海林:《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44、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5、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46、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上),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7、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8、高菊村等着:《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
    49、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生活书店1947年版。
    50、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51、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三联书店1996年版。
    52、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主义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53、胡伟希主编:《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4、郭沫若:《沫若文集》(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55、汪向荣:《中国的近代化与日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6、王守常等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7、楼宇烈、张西平主编:《中外哲学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8、中国哲学编辑部:《中国哲学》(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
    59、赵敦华主编:《外国哲学》(第15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60、赵敦华主编:《外国哲学》(第16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1、钟叔河:《从东方到西方——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岳麓书社2002年版。
    62、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论严复与严译名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3、陈独秀:《敬告青年》,《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4、成海鹰、成芳:《唯意志论哲学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5、[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
    66、[日]丸山真男:《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区建英译,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67、[日]近代日本思想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一、二、三册),马采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68、[日]狭问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69、[日]永田广志:《日本哲学思想史》,陈应年、姜晚成、尚永清等译,商务印出馆1992年版。
    70、[日]伊原泽周:《从“毛谈外交”到“以史为鉴”——中日近代关系史探研》,中华书局2003年版。
    71、[日]铃木正[中]卞崇道等着:《日本近代十大哲学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2、[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崔志海、葛夫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3、[美]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刘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4、[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5、[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76、[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7、[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下卷),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8、[德]E·卡西勒:《启蒙哲学》,顾伟铭译,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79、[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80、[英]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版。
    81、[法]爱弥尔·涂尔干:《蒙德斯鸠与卢梭》,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1、梁漱溟:《纪念梁任公先生》,1943年1月《扫荡报》。
    2、陈慧:《近50年来梁启超思想研究之检讨》,《哲学动态》,2001年第10期。
    3、[法]巴斯蒂:《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4、孔范今:《梁启超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文史哲》,2000年第2期。
    5、高玉:《从个体自由到群体自由——梁启超自由主义思想的中国化》,《学海》,2005年第1期。
    6、熊月之:《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1期。
    7、傅义强,郭力秋:《回顾还是超越——戊戌变法后梁启超思想演变轨迹探析》,《学术界》第113期,2005年第4期。
    8、崔志海:《梁启超与日本——评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①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第44—46页。
    ① 《教学与研究》 1956年第12卷,转引自杨晓明:《梁启超文论的现代性阐释》,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2年版,第55页。
    ②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年版,第386页。
    ③ 黄见德等编:《西方哲学东渐史》,武汉出版社 1991年版,第116、117页。
    ④ 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162页。
    ⑤ 钟叔河:《走向世界》,中华书局 1985年版,第450、451页。
    ① 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页。
    ② [美]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刘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9页。
    ③ [美]勒文森:《粱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刘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1页。
    ① [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崔志海、葛夫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218页。
    ② 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4年版,第33页。
    ① 参见陈慧:《近50年来梁启超思想研究之检讨》,《哲学动态》2001年第10期,第39页。
    ② [日]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第94页。
    ③ [日]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文本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第11页。
    ④ [日]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第349页。
    ① 黄见德等编:《西方哲学东渐史》,武汉出版社 1991年版,第108-112页。
    ② 黄见德等编:《西方哲学东渐史》,武汉出版社 1991年版,第107-108页。
    ③ 黄见德等编:《西方哲学东渐史》,武汉出版社 1991年版,第112-116页。
    ① 贺麟:《康德黑格尔哲学东渐史》,《中国哲学》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0年版,第352页。
    ② 陈启伟:《清末法国哲学东渐述略》,《外国哲学》第15辑,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第257页。
    ③ 陈启伟:《清末法国哲学东渐述略》,《外国哲学》第15辑,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第254页。
    ④ 见《康德黑格尔哲学东渐史》,第353页;又见《西方哲学东渐史》,第112页。
    ⑤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年版,第113—11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