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课程改革的历史和现实发展、当代课程论研究文化转向的趋势说明,对新课程改革的分析从传统的技术角度转向文化的角度,是对过去课程改革历史经验教训的全面总结,为课程改革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也为课程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而且,新课程改革从1999年开始启动,至今已有5年的历史,也即将进入一个全面推广的阶段,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一个全面的审视和检讨,总结经验教训。本论文站在整体高度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全面的文化审视,以期为新课程改革今后的推广提供借搽意义。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前言。概要性地介绍了新课程改革文化转向研究的原因和意义,并对本论文的研究框架、涉及的重要概念“文化”进行了阐述。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作为文化实践。在对课程进行文化解读,分析课程的文化本质和功能的基础上,对课程改革的本质进行了界定,即课程改革是不同主体通过行使课程资源配置权力来促进课程、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文化实践活动。
     第二部分:新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型。首先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考察了社会文化转型与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联系,然后分析了新课程改革文化转型的具体形态,包括四个方面:课程改革立足点的转移、课程文化理念的拓展、课程文化模式的转换、课程知识的转型。
     第三部分: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创新。本部分主要是对课程改革的价值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创新进行整体分析。这一整体分析包括对相应课程改革文化的界定、对原有课程改革文化的特点与困境的解剖以及新课程改革各文化创新的具体内容三个方面。
     第四部分:新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在这一部分主要对新课程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就进行了总结,并在他人的实验调查和本人对西南地区新课程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阻力。
     结束语。主要提出了课程改革应该形成的未来课程形态,以及我们针对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应做出的努力。
The curriculum reform with a long history has been going on the time, leading to the cultural alternation of the curriculum theory. This tendency shows that the curriculum reform which has changed from the traditional, is drawing a complete conclusion from the past. It also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offers a growth point as well. Besides, the curriculum reform which has tasted 5 years from 1999, is going to be popularized, so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make a whole self-criticism. The essay takes a whole view to give a thorough cultural check to the basic curriculum reform in hope of offering reference to the future curriculum reform.
    There are six parts:
    Introduction. It generally introduces the reason and meaning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s cultural alternation and illustrates the essay's framework and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 "culture".
    Part one: the Curriculum Reform Is Cultural Practi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rm culture and its essence and function, the essay gives a definition to the essence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which is the cultural practice done by different subjects, who intend to develop the curriculum in harmony with the society and human being by dispos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Part two: the Cultural Altern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cultural change and the education and the curriculum reform is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view. And then the specific form is also explained, which contains four aspects: the change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s standing point, the extension of the curriculum cultural ide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urriculum cultural mode and the curriculum knowledge.
    Part three: the Cultural Cre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is part analyzes wholly the value culture, system culture and behavior culture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cluding the relative definition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culture, the dissect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dilemmas of the old curriculum reform culture, and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cultural creation.
    Part four: the Cultural Self-examination. It draws a period conclus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it analyzes the present problems and obstruction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based on other experiments and research, my inspection to the southwest zone included too.
    Concluding Remarks. It describes the future curriculum form and the effort we should make in term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引文
1.[美]怀特著.曹锦清等译:《文化科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弗·让·凯勒主编,陈文江等译:《文化的本质与历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英]马林诺夫斯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美]约翰·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5.[美]马歇尔·萨林斯著.赵丙祥译:《文化与理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程刚、郭瞻予著:《知识的批判》,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
    7.洪晓楠著:《文化哲学思潮简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8.陈筠泉、刘奔主编:《哲学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9.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所编:《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12.张祥平著:《人的文化指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3.庄锡昌、顾晓鸣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4.丁钢主编:《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5.孟繁华著:《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16.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刘放桐等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黄书光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郝德永著:《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2.朱小蔓著:《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张应强著:《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韦森著:《文化与制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姚伟钧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走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
    26.邹广文:《个体的文化价值世界论要》,《江海学刊》,1994(5)。
    27.樊浩:《文化理念与文化难题的突破》,《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6(5)。
    28.陈先达:《关于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6(1)。
    29.何中华:《文化研究:当代中国文化的难题及其出路》,《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7(1)。
    30.赵颖、郝德永:《当代课程的文化底蕴与品质》.《教育科学》,2002(5)。
    31.彭虹斌:《文化哲学视野下的教育交往》,《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32.于洪卿:《关于课程的文化思考》,《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1)。
    33.郝德永:《文化性的缺失——论课程的文化锁定逻辑》,《外国教育研究》,2001(2)。
    34.郭晓明:《试析课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怀化师专学报》,1997(3)。
    35.白明亮:《文化的教育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
    36.谢登斌:《跨世纪课程现代化与课程文化新思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社版)》,1999(1)。
    37.和学新:《课程:教育的文化选择——课程设计的文化学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3).
    38.吴黛舒:《文化变迁与中国教育的文化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39.于洪卿:《论课程的文化内涵》,《教育评论》,1997(1)。
    40.胡斌武、吴杰:《试论课程的文化学基础》,《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
    41.刘旭东:《文化视野中课程的价值取向》.《教育评论》,1997(6)。
    42.包国庆:《中美教学论与两种文化哲学——当前教学论辩论的由来》,《电化教育研究》,2001(5)。
    43.靳玉乐、杨红:《试论文化传统与课程价值取向》,《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6)。
    44.陈滔娜:《从文化变迁的角度看中小学课程内容改革》,《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45.赵功、王瑜:《中国文化传统对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46.顾瑞珍、毛莉萍:《文化传统与课程改革》.《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
    47.张希希:《费尔南德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管窥》,《外国教育研究》,1996(10)。
    48.严玮懿:《创建学生本位的课堂文化》,《全球教育展望》,2002(4)。
    49.钟启泉:《教学范式与课程文化——与日本佐藤学教授的对话》,《全球教育展望》,2002(7)。
    50.周勇:《论教育研究的文化学路向》,《教育研究》,2000(8).
    51.陈时见、刘继平:《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批评》,《教育研究》,2002(7)。
    52.何喜刚、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本土化的现实困境与出路》.《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00(1)。
    53.孙远时:《略论教育的文化学视野》,《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3(2).
    54.周浩波、王永峥:《走向文化研究的教育》,《现代教育研究》,1996(1)。
    55.周勇:《论教育文化研究——兼谈当代中国教育研究的困境与出路》,《教育发展研究》,2000(7)。
    
    
    56.吴钢:《文化霸权与课程(上)》, 《外国教育资料》,1997(3)。
    57.吴钢:《文化霸权与课程(下)》.《外国教育资料》,1997(4).
    58.董标:《教育的文化研究——探索教育基本理论的第三条道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2(3)。
    59.周作宇:《教育:文化与人的互动》,《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4)。
    60.郑黔玉:《试论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文化哲学基础》,《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
    61.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4)。
    62.靳玉乐:《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理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
    63.张义兵:《文化传递模式与教育价值取向:一种社会学分析》,《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1)。
    64.陈时见、朱利霞:《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
    65.姜德刚、郝德永:《当代课程的文化建构使命》,《高等教育研究》,2001(6)
    66.黄敬忠:《论布迪厄的课程文化观》,《外国教育研究》,2002(3).
    67.曾伟:《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目标的理论分析》.《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6(4)。
    68.刘振天:《论教育文化创新功能的特征及其启示》,《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5)。
    69.黄甫全:《课程理想与课程评价——世纪之交对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文化思考》,《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4)。
    70.黄甫全:《当代教学环境的实质与类型新探:文化哲学的分析》,《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5)。
    71.钟启泉:《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行动》,《全球教育展望》.2004(1)。
    72.丁钢:《课程改革的文化处境》,《全球教育展望》,2004(1)。
    1. Catherine Cornbleth, Curriculum in Context. London: The Falmer
    
    Pr.,1994.
    2. Ivor F. Goodson. Studying Curriculum: Case and Methords.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1994.
    3. Ponald K. Sharpes. Curriculum Tradition and Practices. London:Routledge, 1988.
    4. Allan C. Ornstein and Francis P. Hunkins. Curriculum: Foundations,Principles and Issues. Englo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1988.
    5. Ronold C. Doll. Curriculum Improvement: Decision Making and Process, 9th ed. Boston: Allgn and Bacon, 1996.
    6. Jo Cairns, Denis Lawton and Roy gardner. Values, Culture and Education. London: Kogan Page, 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