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共处”取向的学前教育课程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学会共处”理念对幼儿良好素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它能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培养幼儿的乐观性格和良好品德,是幼儿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素质之一。以“学会共处”为取向的学前教育课程,力求在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为其提供促进幼儿共处意识和共处行为适宜性发展的课程环境,构建有利于幼儿合作、分享、尊重等共处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论文在分析现有学前教育课程取向的基础上,对“学会共处”取向的学前教育课程的意义、理念、设计、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了“学会共处”取向的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评价等建设策略。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概述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对学会共处和学前教育课程取向等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学会共处”作为学前教育课程取向的意义。论述了“学会共处”作为学前教育课程新取向对同伴共处、师幼互动和幼儿园文化氛围营造的积极意义。
     第三部分,“学会共处”取向的学前教育课程理念。主要包括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儿童“他者意识”的培养和“群体意识”的培养三个方面。
     第四部分,“学会共处”取向的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论述了“学会共处”取向的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定向、课程内容设定路向以及课程组织形式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设定、学前教育课程内容选择价值和学前教育课程内容选择方法,并以弹性的游戏课程作为共处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
     第五部分,“学会共处”取向的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条件与策略。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园本课程制度为依托的学前教育课程实施条件以及基于教师指导的师幼共处的课程实施。
     第六部分,“学会共处”取向的学前教育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学会共处”取向学前教育课程评价的原则、内容与方法等。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as one of the four major educational ideals, is propitious to the building of children's personality. It not only cultivates their healthy emotion, optimistic character, and virtue, but is an important diathesis with which they adapt to the future life.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ropism of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strives to provide children a fitting curriculum environment which boosts their sense and behavior of live together during their key development phase, and constructs a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ren's abilities in cooperation, participation, and respe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tropism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ideals, and design of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ropism of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and its implement and assessment.
     The thesis includes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Introduction. It summarizes the origin of the question, the significance, method and thoughtway of this study, and the review of relevant study.
     The second part—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opism of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to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It dissertates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 the new tropism—"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to the "living and intercommuning together with school companions and teachers" cultural circumstance in a kindergarten.
     The third part—ideals of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ropism of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it consists of the foster of self-awareness, other-awareness and group-awareness.
     The fourth part—the design of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ropism of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which includes the direction of the curricular objects , the choice of the curricular content and the frame of curriculum. Furthermore, the author brings forward the approaches of the selection of concrete curricular objects, the value and method choice of the curricular content, and chooses flexible game-curriculum as the main frame of curriculum.
     The fifth part—the implementary condition and strategy of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ropism of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After the preamble foundational analysis, the author makes "kindergarten-based curriculum system" as the the implementary condition, and "living together with teachers and their guides" as the implementary strategy.
     The sixth part—the assessment of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ropism of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i.e. the principals, content, and methods.
引文
[1]雅克.德洛尔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2]王晓辉.学会和睦共处-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3(06):86-90.
    [1]马卡连柯.儿童教育讲座[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2.
    [2]金大陆、黄洪基.学会共处[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9.
    [3]金大陆、黄洪基.学会共处[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9.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2002:441.
    [2]赵志祥.“学会共处”课题实验操作[J].教育科研论坛,2002(01):230-231.
    [3]雅克.德洛尔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56.
    [4]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
    [1]李沐明.幼儿教育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1987:98.
    [2]冯晓霞主编.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
    [3]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5.
    [4]袁爱玲.冷静思考园本课程的热潮[J].学前教育研究,2002(04.):12.
    [1]霍力岩.当代西方幼儿教育研究的几个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04(01):58-59.
    [1]虞永平.项目取向幼儿园课程及在我国的实践[J].幼儿教育,2001(10):12-13.
    [2]张博.走向对话的幼儿教育:后现代幼儿教育观[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22-25.
    [3]Ulla Grob-Mengues.文化与幼儿教育的欧洲视角:走向自然[J].学前教育研究,2004(07):15-16.
    [1]王春燕.百年中国学前课程变革的历史启示[J].山东教育,2003(03):30.
    [2]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的教育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02(04):11-13.
    [1]王晓辉.学会和睦共处-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3(06):86-90.
    [1]保罗.朗格朗.周南照、陈树清译,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25.
    [2]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5.
    [3]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34.
    [1]杨其东.学会共处:儿童道德成长的阶梯[J].中国德育,2006(02):45-50.
    [2]沈明阳.学会共处-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话题[J].江苏教育研究,2002(03):22-24.
    [3]袁晓峰.育德为本、学会共处-后海小学“学会共处”德育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J].师道,2001(01):82-83.
    [4]张博.走向对话的幼儿教育;后现代幼儿教育观[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41-42.
    [1]王余幸、袁爱玲.美、日、韩三国文化视野下的学前教育课程特色[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05):55-58.
    [2]肖永成.西方文化矛盾透视[J]_中州学刊,1994(04):38-42.
    [3]王余幸、袁爱玲.美、日、韩三国文化视野下的学前教育课程特色[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05):55-58.
    [4]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www.shmec.gov.cn/attach/article/71.doc 63K 2005-1-11.
    [1]车燕虹.试论幼儿合作交往技能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1(02):14-16.
    [1]刘品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0.
    [1]雅克.德洛尔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56.
    [2]郭珣.幼儿主体性发展与同伴交往[J].幼儿教育,2000(11):10
    [1]张博.走向对话的幼儿教育:后现代幼儿教育观[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41-42.
    [1]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张文新著.儿童杜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7.
    [2]侯莉敏.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基本条件[J].学前教育研究,2007(10):31-34.
    [1]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90.
    [1]J.A.比因.课程综合[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30.
    [1]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216.
    [2]杨文尧.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0.
    [1]郭元祥.学校课程制度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7(2):77-81.
    [1]冯丽娜、袁爱玲.关注:幼儿园课程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取向[J]_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7(09):2.
    [1][美]大卫.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7-8.
    [2]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4.
    [1]陈亮、朱德全.幼儿语言游戏的本质特点、指导原则及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7(10):47-49.
    [1]王坚红主编.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0.
    [2][美]小威廉姆.E.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47.
    [1]虞永平.学前课程价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77.
    [1]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周南照、陈树清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版。
    [2][美]B.S.布卢姆:《教育评价》,邱渊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陈玉琨:《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7]冯晓霞:《幼儿园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版。
    [9]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J.A.比因:《课程综合》,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版。
    [1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金大陆、黄洪基:《学会共处》,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13]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5]李沐明:《幼儿教育词典》,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1987年版。
    [16]李生兰:《比较学前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李生兰:《学前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李雁冰:《课程评价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9]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2]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卢乐山主编:《学前教育原理》,北京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24]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5]石筠弢:《学前教育课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王义高:《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王秀玲:《幼儿(2-6岁)社会性发展整合课程研究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3年版。
    [28]汪霞:《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王坚红主编:《学前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0]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雅克.德洛尔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3]杨文尧:《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4]叶澜主编:《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3》,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5]虞永平:《学前课程价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6]虞永平:《学前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7]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9]争新蓉:《现代教育改革理性批判》,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0]朱家雄:《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1]陈莉:《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42]侯爱民:《关于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及相关教育对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43]李朝娟:《幼儿园课程评价与幼儿创造潜能开发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44]石丽娟:《对世界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前课程改革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5]阵燕虹:《试论幼儿合作交往技能的培养》,《学前教育研究》,2001(02)
    [46]陈亮、朱德全:《幼儿语言游戏的本质特点、指导原则及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07(10)
    [47]但菲:《国外几种幼教课程理论之介绍》,《学前教育研究》,1994(08)
    [48]冯丽娜、袁爱玲:《关注:幼儿园课程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取向》,《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7(09)
    [49]郭元祥:《学校课程制度及其生成》,《教育研究》,2007(02)
    [50]金大陆、黄洪基:《让孩子学会共处-21世界教育四大支柱之四》,《少年儿童研究》,1999(05)
    [51]姜勇、刘霞:《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导刊》,2002(12)
    [52]黄红云:《探索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 献》,2007(01)
    [53]黄志成:《全纳教育-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全球教育展望》,2001(01)
    [54]黄志成:《试论全纳教育的价值取向》,《外国教育研究》,2001(06)
    [55]霍力岩:《当代西方幼儿教育研究的几个特点》,《学前教育研究》,2004(01)
    [56]李辉:《幼儿园课程改革:在“儿童主导”和“教师主导”之间寻找平衡》,《幼儿教育》,2005(7-8)
    [57]李季湄:《国外学前课程模式种种》,《外国教育资料》,1989(03)
    [58]李茂森:《保罗.弗莱雷的课程理论述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0)
    [59]刘亚玲:《结合幼儿心理特点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科学大众》,2007(04)
    [60]刘华、时萍:《几种课程模式的介绍》,《早期教育》,2002(08)
    [61]刘佛年:《十年来教育观念的变史发展证明》,《教育研究》,1988(11)
    [62]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04)
    [63]沈明阳:《学会共处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话题》,《江苏教育研究》,2002(03)
    [64]邵博学:《教育中的“共处”主题》,《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06)
    [65]束从敏:《幼儿园课程审美化取向刍议》,《早期教育》,2002(08)
    [66]苏贵民、蔡其勇:《幼教课程改革研究述评》,《学前教育研究》,2006(12)
    [67]王春燕:《百年中国学前课程变革的历史启示》,《山东教育》,2003(30)
    [68]王春燕:《学会和睦共处-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综述》,《比较教育研究》,2003(06)
    [69]王余幸、袁爱玲:《美、日、韩三国文化视野下的学前教育课程特色》,《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05)
    [70]吴成艳:《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幼儿早期人格培养的启示》,《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1)
    [71]肖永成:《西方文化矛盾透视》,《中州学刊》,1994(04)
    [72]熊焰:《新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述评》,《课程.教材.教法》,1995(08)
    [73]严仲连、陈时见:《美国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及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0(06)
    [74]严仲连、陈时见:《当代国外幼儿园课程的发展特点》,《外国教育研究》,2001(01)
    [75]杨丽珠:《幼儿园课程标准、模式研究的理论思考》,《教育科学》,1998(04)
    [76]杨其东:《学会共处:儿童道德成长的阶梯》,《中国德育》,2006(02)
    [77]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的教育理念》,《学前教育研究》,2002(04)
    [78]虞永平:《项目取向幼儿园课程及在我国的实践》,《幼儿教育》,2001(10)
    [79]虞永平:《论幼儿园课程中的主题》,《学前教育研究》,2002(06)
    [80]虞永平:《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生活》,《早期教育》,2000(01)
    [81]袁爱玲:《知识经济时代幼儿教育目标的新取向》,《华南师范大徐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82]袁晓峰:《育德为本,学会共处-后海小学“学会共处”德育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师道》,2001(01)
    [83]赵志祥:《“学会共处”课题实验操作》,《教育科研论坛》,2002(01)
    [84]张博:《走向对话的幼儿教育:后现代幼儿教育观》,《学前教育研究》,2003(12)
    [85]张明红:《幼儿园课程中的小组学习活动与同伴合作》,《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04)
    [86]张小永:《后现代课程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7(03)
    [87]Audrey Curtis.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Great Britain[M].Garland Publishing.1992
    [88]Bredekamp,S.&Bosegrant:Reaching potentials:Transforming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M].Vol.2,Washington,DC:NAEYC
    [89]Eisner,E.W: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M].New Yorke:Macillan,1985
    [90]Karen Jenkins.Diversity..In Our International Interest[J].Black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May 19,2005,(22)
    [91]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A review of unesco's associated schools project network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2005,(51)
    [92]Mike Pomerantz: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Preventing hatred and violence in child and adole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Mar,2005,(75)
    [93]Nancy L Quisenberry:A call to combat prejudice and bias[J].Childhood Education,2002,(78)
    [94]Paul Nolan: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J].Adults Learning,2003,(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