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识字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识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在识字量的问题上,还未达成一致看法。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识字量一直是语文教学争议的热点。本文主要从我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历史状况、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改革的上海经验、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用字状况三个方面呈现了识字教学的历史与现实,试图探讨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初步思考。
     从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所依托的语文绝对课时数和相对课时比一直在减少;小学识字总量要求相对比较稳定,但低年段识字量要求在目前却处于历史最高位,小学语文课时数与识字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为此,我们一方面要理解识字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育的严峻处境,另一方面也要寻找提高教学成效的新的思路和办法。
     同时,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改革的上海经验告诉我们:小学低年级识字量的确定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不适宜的识字量及由此带来的频繁变更将给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生活带来困扰。
     小学语文教科书本身的字量特征及识字教学的现实操作都呈现了鲜明的“加法”逻辑;字种特征则显示了大量次常用字、非常用字的存在;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看,识字教学所选字种与数学等其他学科所用字种存在很大差异。为更好地为其他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服务,识字教学的研究范围不能只限于语文学科本身。
Literacy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has been the focus of language teaching. But the issue of the desired quantity of literacy teaching has not been reached consensus yet. Especially in the new century, desired quantity of literacyteaching has always been a controversial ho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primary Chinese literacy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the historysituation of primary Chinese literacy teaching; Shanghai's experience on the primary Chinese literacy teaching reform; the fact of the literacy teaching in the primary Chinese textbooks. I try to explore the problem of literacy teachingand put forward my own thinking on these issues.
     In a historical view,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hours of literacy and its percentage have been decreasing since the opening policy in the Mainland. The total desired quantity of literacy has been relatively steady, but the current desired quantity at low grades stands on a historically high posi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eaching hours and desired quantity of literacy has kept on pricking up. Therefore, we have to understand the flinty situations of Chinese literacy teaching and try to find out new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primary Chinese literacy teaching reform of Shanghai's experience tells us: the desired quantity of literacy in junior primary needs mor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Inappropriate quantity of literacy and frequent changes may br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me trouble in their teaching or learning lif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aracters in the primary Chinese textbook and the operation of teaching literacy in the reality have shown a distinct "additive" logic. The word features show that there are lots of characters not uesed in commen;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characters in literacy teaching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subjects, such as mathematics varies considerably. To better for the other subject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scope of literacy teaching can not be limited to the language itself.
引文
1 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78-79页
    2 佟乐泉、张一清:《小学识字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3页
    3 http://founder626.bokee.com/
    4 http://www.yxjk.cn/ftphtml/jykyhm/cg/zysztqjyyj.htm
    5 2002年1月21目,《三门峡日报》第三版
    6 林治金主编《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40页
    7 林治金主编《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47页
    8 林治金主编《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61页
    9 林治金主编《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102页
    10 林治金主编《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288页
    11 http://www.hanziwang.com/szjy_5.htm
    12 http://www.chinateacher.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10&id=1179
    13 数据来源:林治金主编: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412页.
    14 数据来源: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课程(教学)计划卷[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第213页.
    15 同14,457页.
    16 同14,296页.
    17 同14,329页.
    18 同14,332-335页.
    19 同14,346页.
    20 同14,356页.
    21 同14,380-381页.
    22 同14,388页.
    23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http://www.bjedu.gov.cn/bjsjwcs/65324144991977472720070112/27591.shtml
    24 资料来源: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26 冯生尧.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121页.
    27 冯生尧: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171页。转引自:课程发展议会编订:《小学课程指引》,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印行,1993年,第71页。
    28 何东昌主编,方晓东,李玉非,毕诚,宋荐戈,王洪元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97页.
    29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法研究室:《集中识字教学经验选》[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第35页
    30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第65页.
    31 同25,119页.
    32 同25,154页.
    33 同25,177页.
    34 数据来源于同25,182-183页.
    35 同13,195页.
    36 数据来源于同25,205-208页.
    37 同25,210页.
    38 数据分别来源于同25,216-220页,221-226页.
    40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685413.html2007-10-14 21:53
    41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编:2005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上编)[R].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第1版,第282页.
    42 李楠主编:《“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报告——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第65页
    43 周有光:《中国语文纵横谈》[G]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56页。
    44 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52页。
    45 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51页。
    46 吴忠豪:《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0期,第68页
    47 育英:《初一新生2500个常用汉字掌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第26页。
    48 育英:《初一新生2500个常用汉字掌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第26页。
    49 刘晋斌、尚晶:《学前识字量与小学语文成绩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市教育科研》,2007年第3期,第62页。
    50 邓治安:《会读六年级课文的一年级孩子》,[J]《小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12期,第17页。
    51 《识字教育科学化教学汇粹》[G]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第155页
    52 丁道勇:《小学一年级语文汉字重复与识字效果关系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9期,第36页
    53 丁道勇:《小学一年级语文汉字重复与识字效果关系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9期,第39页。
    54 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19页。
    55 http://www.jyb.cn/cm/jycm/beijing/zgjyb/3b/t20060624_21874.htm
    56 同13
    57 胡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其修订的几个问题——访课标组成员雷实教授》,《小学语文》2007年第11期,第4页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2.佟乐泉、张一清《小学识字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3.林治金:《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4.李秉德:《李秉德文集》[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
    5.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市:上海市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
    6.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7.崔峦《崔峦小学语文教育文集》[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法研究室:《集中识字教学经验选》[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
    9.“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编:《2005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上编)》[R].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第1版
    10.冯生尧:《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11.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12.高孝传、杨宝山、刘明才主编:《课程目标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13.朱绍禹、庄文中主编:《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14.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15.张田若《小学集中识字教学》[G].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
    16.李伯棠《小学语文教材简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
    17.朱永新、王智新主编:《当代日本教育概览》[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18.《吕叔湘论语文教学》[G].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19.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20.《识字教育科学化教学汇粹——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文献之三》[R].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21.周有光:《中国语文纵横谈》[G].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22.吴刚平:《价值层面的有效教学观念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4期
    23.吴忠豪等:《新世纪小学语文改革热点概述(上篇)》[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9期
    24.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经验与教训——1956年语文教学大纲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期
    25.吴忠豪:《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0期
    26.育英:《初一新生2500个常用汉字掌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27.刘晋斌、尚晶:《学前识字量与小学语文成绩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市教育科研》,2007年第3期
    28.丁道勇:《小学一年级语文汉字重复与识字效果关系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9期
    29.丁义诚、李楠等:《“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报告》,[J].《教育研究》,1983年第11期
    30.李楠:《在改革中继续前进——“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第二年》,[J].《教育研究》,1984第12期
    31.高文元:《“三百千”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32.于吉相:《“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中的识字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1985年第1期
    33.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综述(上)》,[J].《课程·教材·教法》,1989第6期
    34.陈国雄:《识字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1990年第12期
    35.田本娜:《识字教学德传承与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3期
    36.斯霞:《对课文分散识字的看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2 期
    37.邓治安:《会读六年级课文的一年级孩子》,[J]《小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12期
    38.戴汝潜:《识字教育的序化问题》,[J].《小学语文教学》,2003第6期
    39.崔峦:《认写分开 及早阅读 加强写字——课程改革中“识字与写字”问题解答》,[J].《小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期
    40.卢素侠:《字频识字法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小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2期
    4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42.http://www.ywtd.com.cn/gb/teacher/2004-09/29/content_14378.htm
    43.http://www.pep.com.cn/kcs/kcyj/ztyj/xsyt/200609/t20060914_265234.htm
    44.Zhou X,Marsten-witson W.Subtexicat processing in reading Chinese.In:Wang J,Inhoff A,Chen H C.eds.Reading Chinese script:A cognitive analysis.Mahwah,NJ:Lawrence Ertbaum,1999
    45.Mary Alice Barksdale-Ladd.Teacher Empowerment and Literacy Instruction in Thre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March-April 1994.Vol.45,No.2.
    46.Anthony Clarke & Gaalen Erickson,Teacher inquiry:living the research in everyday practice,London:Routledge Falmer,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