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袤、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的国家,区域对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政治性等多重意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能不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区域发展战略思想,适时推动区域战略转型,对中国区域建设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深刻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既有的区域结构。在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进行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既是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要求,也是区域问题集中凸显的理论呼唤,更是区域和谐发展面临挑战的紧迫需要,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价值。本研究综合运用党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从执政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视角,以中国现代化发展为主线,立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与逻辑有机统一,对建国以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进行系统总结。通过研究,本文将建国以来党的区域战略思想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前30年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思想、改革开放后23年的“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和新世纪近10年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并依据此划分,深入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调整的理论资源、内外部因素,系统总结了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客观评价了战略思想的实施成效,进而剖析了建国60多年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调整的历史逻辑和理论创新,提炼出其发展演进的基本特点和经验教训。通过研究,论文重点提出了以下观点:一是提出“民族问题区域化”和“区域问题民族化”两个概念。强调在当前的背景下应该更多采取“民族问题区域化”策略,就区域谈民族、就经济谈和谐,弱化、消弭民族隔阂,强化、放大经济因素。二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区域战略思想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划分。既打破了按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新一届党中央、将“两个大局”割裂开来的传统划分方式,又突破了目前对于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关注不够的问题,提出以“西部大开发”为代表的控制区域差距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第二个大局”思想的回应、是一个带有过渡性特征的战略思想,而“统筹区域发展”在党的区域战略思想发展历程中具有阶段性的意义。三是首次对党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进行系统总结。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经济区经济”发展、“老、少、边、穷”特殊区域发展和以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等5个方面阐述了“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认为实现由“主次性”向“全面性”的转变、更加强调区域发展的整体性,由“先后性”向“共时性”的转变、更加强调发展权的公平性,由“弥补性”向“互利性”的转变、更加强调区域间的共生性,由“缩小区域生产力水平差距”向“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转变、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是“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最独特的理论创新之处。四是从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性角度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进行评述,力求做到历史的“公允”。如在分析1958年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时,并没有简单认为这是“大跃进头脑发热”的产物,而是从当时缓解交通运力紧张、“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调动地方生产积极性等角度探究了其提出的历史合理性;在认识“三线”建设时,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肯定其军事成效,也分析了经济方面存在的弊病;在探讨“改革开放缘何发起于南方小镇”时,不仅分析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因素,而且从中国渐进性改革、南北区域的政治风险差异等方面探究了党的区域战略初衷。五是分析了60多年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并从“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角度提炼了四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To a country as vast and diversified as China, regional division has multiple, e.g.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mport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Accordingly,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has always been a major issu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al strateg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i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socialist developmental theory. Since 1949, CPC, in view of the regional circumstances and developmental need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has been adjusting its regional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and promoting to transform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ifferent regions. These endeavors have immensely impacted on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deeply changed the regional structure.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and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studying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al strategy of CPC is of paramount significance both practically and theoretically. On the one hand, the increasing regional gap and challenged regional harmony call for such studies; on the other hand, properly solving regional problems will shed light on the building of developmental theory. The present study, incorporat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history of CPC, economy and geography, summarizes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al strategy of the CPC since 1949 systematically. It takes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s a clue, examines the exploration of China's socialist road by the party in power and holds that the laws of governing, of socialism and of human society coincide with each other. The present study divides the evolution of CPC's regional developmental strategy since 1949 into three stages:Balanced Development (1949-1978), Im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wo Overall Concerns" (1978-2002)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2002-2011). Based on the division, it furth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al strategy in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Apart from summarizing the gist of the strategy, the study also evaluates the effects of the strategy, looks into the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three stages and dra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trategy and the lessons which could be learned. By doing so, the present study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Firstly, the author proposes two concepts of "regionalization of national questions" and "nationalization of regional questions", and emphasizes that the strategy of "regionalization of national questions" is of more value under current situation; that is, incorporating national question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question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bridging the national gap by weakening national questions and strengthening the rol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econdly, the author divides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al strategy from a new approach which differs from the conventional division that took the succession of the four generations of CPC leadership or splitting up the "two overall concerns" as natural chronological division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strategy. It argues that the strategy of leveling regional gap represented by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was a response to Deng Xiaoping's proposal of "two overall concerns" and it was transitional in nature while the harmonious regional developmental strategy is capable of representing a distinct stage. Thirdly, he summarizes the gist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al strategy which is composed of major parts such as the strategies of the regional overall development, main-functional zones development, economic zones development etc. Fourthly, he evaluates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from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aspects and tries to be historically impartial. Last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ntrinsic logic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PC's regional developmental strategy and the lesson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2
    ②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1.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选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2005:765.
    ④杨小军.建国6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及基本经验[J].现代经济探讨,2009,(09):8-11.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97.
    ②蒋悟真.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5:26.
    ③赵凌云.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原因及其效应[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02):64.
    ④费正清、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
    ①依据罗斯托理论,现代社会的形成可划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起飞”、“向成熟推进”高额大众消费”五个阶段.
    ②王梦奎.调整发展战略促进协调发展[N].光明日报,2004-3-20(2).
    ①胡锦涛.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2-4(1).
    ②(美)西里尔·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18.
    ③中国经济竞争力升至全球33位[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3-01/30/content_713151.htm..
    ④王绍光.中国:小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7-8.
    ⑤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251.
    ⑥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选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2005:759.
    ①苏东斌、钟若愚.中国经济特区的时代使命[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9-21.
    ②朱镕基.朱镕基答记者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7.
    ③汪孝宗.哪个省的GDP含金量更高[J].中国经济周刊,2011,(08)
    ①发展是解决新疆问题的总钥匙[EB/OL].[2010-05-28.]. http://www.xinhuanet.com/
    ②[英]梅休.年津地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354.
    ③[苏]全俄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苏联经济区划问题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82.
    ④[美]胡佛、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46.
    ⑤孙久文、叶裕文.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
    ①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99.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5.
    ①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9.
    ①刘嗣明、李月华.区域经济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89.
    ①杨龙.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治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35.
    ②吴浙.倾斜的国土——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现实与趋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25.
    ①G. Myradal.Rich Lands and Poor—The Road to World Prosperity New York:Harper Bros.,1957.
    ② Albert O.Hirschman.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8.
    ③夏禹龙、冯之浚.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J].研究与建议,1982,(08).
    ④陆大道.工业的点轴开发模式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J].学习与实践,1985,(02).
    ⑤魏后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⑥厉以宁.厉以宁九十年代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⑦魏后凯.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⑧曾坤生.论区域经济的动态协调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0,(04)
    ⑨刘再兴.试论华中地区在全国经济战略布局中的地位[J].武汉经济研究,1986,(02)
    ⑩陈栋生.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几个问题[J].生产力布局与国土规划,1986,(04)
    11杨树珍.中国经济区划研究[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
    12魏后凯.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13王琴梅.区域协调发展内涵新解[J].甘肃社会科学,2007,(06).
    ①刘乃全、郑秀君.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演变及整体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05,(01)
    ②高萍.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三次转向[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01)
    ③张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04).
    ④厉无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分析[J].社会科学,1998,(03).
    ⑤陈映.我国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J].求索,2004,(09)
    ⑥高新才、腾堂伟.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变迁与完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⑦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39-445.
    ⑧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27-32.
    ⑨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 2003,(03)
    ⑩宋璇涛.后发区域追赶战略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1 赵凌云.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原因及其效应[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02)
    ①刘乃全、郑秀君.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演变及整体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05,(01).
    ②郭腾云、陆大道等.近2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及其效果的对比研究[J].地理研究,2002,(07).
    ③吕晓刚.制度创新、路径依赖与区域经济增长[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④李新安.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指向与调节机制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02,(05).
    ⑤刘刚.中国制度变迁和演化路径的多样性[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⑥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①吴传清.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②吴昕春.党的十二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J].党的文献,2009,(02)
    ③杨秀萍、张小萍.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区域经济发蔚县战略比较与启示[J].求实,2005,(05)
    ④田蜀华.论中共领导人与进俱进的区域经济发蔚县战略[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04)
    ⑤张深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J].学习论坛,2009(02)
    ⑥陈答才、李丽君、任晓伟.中国共产党开发西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⑦江世银.增强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和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⑧王海光.中国现代化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与西部开发[J].党的文献,200l,(03).
    ⑨赵曦、熊理然、成卓.中国西部功能定位与西部发展战略调整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7)
    ⑩魏后凯.促进中部崛起的科学基础与国家援助政策[J].经济经纬,2006,((01)
    ①李雪忪、伍新木.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发展战略:理论演进与政策思路[J].学习与实践,2008,(12)
    ①童中心.失衡的帝国[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185.
    ①张敦富.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2.
    ②范宝俊.中国自然灾害与灾苦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34.
    ③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1
    ①房玄龄、褚遂良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46
    ②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1422.
    ①刘再兴.中国工业布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22.
    ②孙健.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36.
    ③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M].上海:三联书店,1957:5.
    ①司马迁.史记(卷129)[M].北京:中华书局.1972:3261-3262.
    ②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第1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143—-144.
    ③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5.
    ④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486.
    ⑤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555.
    ⑥彭定求.《全唐诗》(中)[M].北京:中华书局,2008:(卷317).
    ⑦宋史.范镇传附范社禹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10796
    ①漆侠.宋代经济史(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4.
    ②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3268.
    ①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M].上海:三联出版社,1957:13.
    ①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③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47.
    ①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0.
    ②孙敬之.中国经济地理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656.
    ③中财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出版社,1989:13.
    ①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404.
    ②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64.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1.
    ②王崇举、黄志亮.东西部开发比较研究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选择[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27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90.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12.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7.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7.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5.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6.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5.
    ①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4.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13.
    ③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49.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54.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54.
    ③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61.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2.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2.
    ③张丽君、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17
    ④列宁.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38.
    ⑤王守礼.苏联经济区域问题论文集(1917-1929)[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
    ⑥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292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278.
    ②王守礼.苏联经济区域问题论文集(1917-1929)[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
    ③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6.
    ④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89-390.
    ⑤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21
    ⑥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21.
    ⑦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94-295.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2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1
    ③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45.
    ①张奎文.经济地理学概论[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81-82.
    ②沙英.论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N].人民日报,1956-11-24.
    ③陈云.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J].红旗,1959,((05)
    ④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11.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90.
    ②毛汗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71.
    ④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
    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1949-199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49年——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科选编[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11-12.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98.
    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1949—199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267.
    ④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10.
    ⑤中国社科院、中央档案馆.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业卷)[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11.
    ⑥聂华林、马红翰.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与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7.
    ①聂华林、马红翰.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与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7.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267.
    ③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404.
    ④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23-424.
    ⑤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51.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213.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449.
    ③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99.
    ④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552.
    ⑤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54.
    ①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54.
    ②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193.
    ③彭敏.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70.
    ④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9.
    ①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110
    ②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③李富春.李富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07.
    ④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83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26.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71.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④石仲泉、沈正乐.中共八大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7.
    ⑤顾龙生.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507.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3.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4.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28.
    ④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1.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3.
    ②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285.
    ③毛泽东.毛汗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
    ④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15.
    ⑤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
    ③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85.
    ④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84.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45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783.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
    ④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29.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
    ④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74.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78.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77.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
    ④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87.
    ⑤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
    ⑥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36.
    ⑦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35.
    ⑧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73.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
    ②薄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85
    ③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87.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
    ②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51.
    ③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2.
    ④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⑤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
    ⑥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1.
    ⑦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52.
    ⑧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6.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4.
    ②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6.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0.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344.
    ②毛泽东在天津[N].人民日报,1958-8-16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03.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563.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563.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564.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12.
    ③李占才.当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246.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635.
    ⑤毛泽东.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利书)谈话记录选载[J].党的文献,1993,(04)
    ①李占才.当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261.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428.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事辑要[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5:113.
    ④马齐彬、陈文斌.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M].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140.
    ⑤马齐彬、陈文斌.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M].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147.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547.
    ②陈云.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J].红旗,1959,(5).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版社,1995:224.
    ④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310.
    ⑤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04.
    ⑥土洋并举是加速发展钢铁工业的捷径[N].人民日报,1958-8-8.
    ①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150.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796.
    ③武力.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1949-2006)[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291.
    ④顾龙生.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554.
    ①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5
    ②张丽君.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28.
    ③张丽君.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28.
    ④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M].北京:三联书店,2007:11.
    ⑤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M].北京:三联书店,2007:11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564.
    ②魏后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183.
    ③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582
    ①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180.
    ②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633
    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3.
    ④毛泽东著作选渎(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9.
    ⑤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8-849.
    ⑥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20.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31—132.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 31—132.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26.
    ③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87.
    ④胡哲峰.建国以来若干军事战略方针探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04)
    ⑤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208.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48.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60.
    ③周恩来.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若干问题(1964年5月8日)[J].党的文献,1996.(03)
    ④刘少奇.继续控制基本建设 着手搞西南三线(1964年5月28日)[J].党的文献,1996,(03)
    ⑤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66.
    ⑥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61.
    ①马齐彬、陈文斌.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260.
    ②毛泽东.农业机械化要同备战备荒为人民联系起来(1966年3月12日)[J].党的文献,1996,(03).
    ③马齐彬、陈文斌.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260
    ④孙东生.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大转变——三线建设决策形成述略[J].党的文献,1995,((03)
    ⑤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67.
    ⑥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63.
    ⑦周恩来.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若干问题(1964年5月28日)[J].党的文献,1996,((03).
    ①王春才.彭德怀在三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2.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33—134.
    ③房维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79.
    ④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246.
    ①周恩来.关于基本建设的几个问题(1965年4月12日)[J].党的文献,1995,(03)
    ②毛泽东.要争取快一点把后方建设起来(1965年11月)[J].党的文献,1995,(03)
    ③毛泽东.在打仗问题上要有有两手准备[J].党的文献,1995,(03)
    ④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66.
    ①李富春、余秋里.关于编制长期计划的方法问题(草案)[J].党的文献,1996,(03).
    ②周恩来.向中央书记处汇报提纲(1965年3月12日)[J].党的文献,1995,(03).
    ③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622.
    ④李富春、余秋里.关于编制长期计划的方法问题(草案)[J].党的文献,1996,(03).
    ⑤周恩来.向中央书记处汇报提纲(1965年3月12日)[J].党的文献,1995,(03).
    ⑥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61.
    ⑦毛泽东.在打仗问题上要有两手准备[J].党的文献,1995,(03).
    ①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552
    ②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230.
    ①刘少奇.在接见军委作战会议全体同志时的讲话(1965年5月1日)[J].党的文献,1995,((03).
    ②陈东抓三线建设离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EB/OL]. http://digest.scol.com.cn/2006/07/03/200607032207174656965.htm
    ①翁杰明.与总书记淡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11.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6—127.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
    ①中共广东省委研究室.广东改革开放决策者访淡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213,93.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77)[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67.
    ③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80.
    ④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81.
    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②夏禹龙、冯之浚.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J].研究与建议,1982,(08)
    ③刘江.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5.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7-278.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253.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92.
    ②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6.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657.
    ④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
    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3.
    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5.
    ⑦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5.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5-37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91.
    ③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91.
    ⑤李占才.当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282.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
    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51.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24.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6.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2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374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111.
    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8.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374.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1-342.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8.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7.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8.
    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
    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5.
    ⑦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7.
    ⑧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0.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40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3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
    ①周振华.地区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86.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2:4
    ④中央党史研究室.邓小平改革开放的起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481.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5-146.
    ②邓力群.当代中国的财政(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95
    ①赵凌云.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原因及其效应[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02).
    ②顾龙生.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1921-1997)[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732.
    ①王硕.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1979—1986)[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3):36—44.
    ①赵淮.深圳特区诞生的历史及发展经验[J].特区经济,2004,(10):135—136.
    ②高新才.中国经济改革30年[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200.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1—52.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08.
    ②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326.
    ①厉无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分析[J].社会科学,1998,((03):22.
    ②张丽君.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59.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53-459.
    ②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7.
    ③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7.
    ④张丽君.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57.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98.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N]人民日报,1982-12-13.
    ①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363.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03.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③张国荣.全国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N].人民日报,1992-9-28.
    ④邓小.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65.
    ①中共广东省委研究室.广东改革开放者访谈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18.
    ②中共广东省委研究室.广东改革开放者访谈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343.
    ③中共广东省委研究室.广东改革开放者访谈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12.
    ①孙早.西部发展中的政府意志与市场制度变迁[J].战略与管理,2001,(6):18.
    ②孙早.西部发展中的政府意志与市场制度变迁[J].战略与管理,2001,(6):18.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8.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7.
    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0.
    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7.
    ①苏东斌、钟若愚.中国经济特区的时代使命[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3):9-21.
    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邓小平经济理论(摘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179
    ③中共广东省委研究室.广东改革开放者访谈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22.
    ④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⑤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①吕晓刚.制度创新、路径依赖与区域经济增长[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3,(06):29.
    ②中共广东省委研究室.广东改革开放决策者访淡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376.
    ③吕晓刚.制度创新、路径依赖与区域经济增长[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3,(06):30.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6.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1.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④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9
    ①沈坤荣、付文林.中国的财政分权制度与地区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5,(01).
    ②郑有国、吴少波.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与评析[J].亚太经济,2009,(05):72-77
    ③张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04):2.
    ①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121.
    ②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战[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123.
    ③刘玉.中国区域政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129.
    ①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339.
    ②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研究,2000,(06)
    ③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89.
    ①江泽民.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N]人民日报,1999-9-27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9.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74.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7.
    ③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6.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70.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466.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466.
    ④李鹏.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1995-10-6.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3.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466.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492.
    ④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520.
    ⑤江泽民.在中南西南十省区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3-10-4.
    ⑥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4.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871.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57.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66.
    ④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834.
    ⑤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61.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57.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7.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257.
    ④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63.
    ⑤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67.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6.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70.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70.
    ④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M].北京:三联书店,2007:255.
    ⑤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70
    ①江泽民.江汗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
    ②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4.
    ③刘方械.生产力经济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461.
    ④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1
    ⑤江泽民考察陕甘两省时的谈话[N].人民日报,1995—12—27.
    ⑥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66.
    ①权衡.中国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7.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01.
    ③江泽民考察陕甘两省时的谈话[N].人民日报,1995—12-27.
    ④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上)[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169.
    ⑤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7.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7.
    ②温家宝.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7月5日)
    ③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6.
    ④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7.
    ⑤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EB/OL].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3/content_62545.htm.
    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EB/OL]. http://www.gov.cn/gongba/content/2003/content_62545.htm.,
    ①哈尔滨、黑河(瑗珲)、佳木斯、长春、珲春、珲丽,呼和浩特、满洲里、二连浩特、乌鲁木齐、伊宁塔城、博乐、南宁、昆明、河口、畹町、瑞丽、凭祥、东兴镇等。
    ②黑河、珲春、满洲里、丹东、伊宁、塔城、博乐、凭祥、东兴、瑞丽、畹町、河口、二连浩特、绥芬河14个边境经济合作区。
    ①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27.
    ①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567.
    ②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567.
    ①厉无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分析[J].社会科学,1998.(03):24.
    ②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6.
    ①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569.
    ②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189.
    ③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189.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2.
    ②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40.
    ③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31
    ④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32
    ①2000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EB/OL].[2001-04-10].http://www.sina.com.
    ②王梦奎、李善同.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①国家统计局课题组.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分析[J].统计研究,2007,(05):49.
    ②胡锦涛.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7月5日)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56.
    ②刘建武.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9.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65.
    ②中央义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56.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65.
    ④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65.
    ⑤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
    ①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
    ①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
    ①胡鞍钢.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J].决策与信息,2004,(12)
    ②张铭羽.从国定贫困县看东、中、西部地区差距[J].经济开发论坛,1996,(03)
    ①王一鸣.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区域协调发展[J].中国金融,2006,(15)
    ②刘建武.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65.
    ①聂华林.马红翰.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02.
    ②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80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7-278.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12-413.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9.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49.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07.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65.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49.
    ④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49.
    ⑤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56.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77.
    ②张卓元.中国经济学30年(1978—200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16.
    ③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9
    ④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25.
    ①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4.
    ②刘键、李国平.统筹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5(1).
    ①聂华林、马红翰.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与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15.
    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十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十二个省市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米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5.
    ②刘建武.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7
    ③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43.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3.
    ⑤刘建武.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2.
    ⑥胡锦涛.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7月5日).
    ⑦汪世银.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277-279.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
    ②蒋悟真.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5:73.
    ①胡锦涛.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7月5日).
    ②徐现祥、舒元.协调发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05,(02).
    ③赵凌云.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原因及其效应[J],国经济史研究,2001,(02):68.
    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4.
    ③胡锦涛.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7月5日).
    ④胡鞍钢.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4—03—22.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98.
    ②杨小军.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J].未来与发展,2007,(08):9.
    ③胡乃武、张可云.统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01)
    ④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
    ①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103.
    ②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80.
    ③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81.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08.
    ②“东北现象”之称谓,最早是由辽宁大学冯舜华教授于1991年在向辽宁省政府建议时提出的,主要指历史上一度作为工业基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经济衰退现象。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08.
    ④李国平、玄兆辉.中国夕阳产业地域划分及期类型[J].地理学报,2002,(04):57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71.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71.
    ②胡锦涛.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7月5日)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13.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80.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07.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35.
    ④胡锦涛.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7月5日)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5.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9.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3.
    ④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5.
    ①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11.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3.
    ①陈金祥.中国经济区空间演化机理及持续发展路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4.
    ①刘君得、舒庆.中国区域经济的新视角——行政区经[J].改革与战略,1996,(05):1.
    ①陈金祥.中国经济区空间演化机理及持续发展路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5.
    ②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01):100
    ③房维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82.
    ④杨龙.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治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9.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70.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79.
    ②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4-3-23.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053.
    ④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5.
    ⑤温家宝.在西部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7月5日)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71.
    ①胡锦涛总书记同闽西革命老区干部群众共迎新春佳节[N].人民日报,2010-02-14
    ②记锦涛总书记同闽西革命老区干部群众共迎新春佳竹[N]人民日报,2010-02-14.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902.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902.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如开新疆工作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0-5-21.
    ①胡锦涛.在中共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5.
    ②刘江.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97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经济日报,2010-10-28(05)
    ①陕西省统计局.“十二五”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思考[J].统计报告,2011,(60).
    ②陈余祥.中国经济区空间演化机理及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59.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3.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经京:人民出版社,1994:196.
    ④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9.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9—60.
    ②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2.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1.
    ④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23.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9.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1.
    ②中央文献开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74.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6
    ④邓小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5.
    ⑤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1.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99.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6.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6.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恩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09.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0.
    ②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98.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8.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71
    ②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4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5-146.
    ①王一鸣.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2.
    ②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J].经济研究,1998,(01).
    ①王绍光.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9
    ②李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07(01).
    ①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列宁全集》第3、19、20、27、34卷,人民出版社1984、1959、1958、1990、1985年版。
    5.《列宁选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7.《斯大林全集》第5、7、12、13卷,人民出版社1957、1958、1955、1956年版。
    8.《毛泽东文集》第6—-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6、7、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992、1992、1996年版。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13.《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16.《朱德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7.《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
    18.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9.《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0.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1.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邓小平经济理论(摘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22.中央党史研究室:《邓小平改革开放的起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23.《陈云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93年版。
    25.《李富春选集》,人民出版社1992版。
    26.《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7.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8.《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9.《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上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30.《朱镕基答记者问》,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2.《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6、9、11、18-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3、1994、1995、1998年版。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
    35.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36.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7.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8.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9.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997、1999年版。
    40.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1.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6、2008版。
    4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3.中财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中国城市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44.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1949-1999)》,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46.中国社科院、中央档案馆:《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业卷)》,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版。
    47.彭敏:《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8.《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9.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50.武力:《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1949-2006)》,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51.顾龙生:《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1921-1997)》,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52.李占才:《当代中国经济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事辑要》,红旗出版社1985年版。
    54.房维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6.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
    57.马齐彬、陈文斌:《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58.张卓元:《中国经济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9.石仲泉、沈正乐:《中共八大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0.邓力群:《当代中国的财政(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1.中共广东省委研究室:《广东改革开放者访谈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2.翁杰明:《与总书谈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3.吴传清:《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4.王守礼:《苏联经济区域问题论文集(1917-1929)》,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65.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66.陈答才、李丽君、任晓伟:《中国共产党开发西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7.刘建武:《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8.高新才:《中国经济改革30年》,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9.董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70.彭定求:《全唐诗》中册,中华书局2008年版。
    71.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72.宋史:《范镇传附范祖禹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
    73.漆侠:《宋代经济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4.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2年版。
    75.房玄龄、褚遂良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76.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77.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78.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三联出版社1957年版。
    79.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8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1.厉以宁:《厉以宁九十年代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2.王绍光:《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版。
    83.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
    84.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
    85.陈会祥:《中国经济区空间演化机理及持续发展路径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86.范宝俊:《中国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7.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8.陆大道等:《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89.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90.魏后凯:《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91.魏后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2.江世银:《增强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93.刘方棫:《生产力经济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94.刘江:《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95.刘玉:《中国区域政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96.刘嗣明、李月华:《区域经济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97.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98.聂华林、马红翰:《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与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99.权衡:《中国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0.宋璇涛:《后发区域追赶战略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01.孙久文、叶裕文:《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2.孙敬之:《中国经济地理概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03.童中心:《失衡的帝国》,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4.吴浙:《倾斜的国土——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现实与趋势》,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105.王梦奎、李善同:《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6.黄志亮:《东西部开发比较研究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选择》,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
    107.汪世银:《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8.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9.杨龙:《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治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0.杨树珍:《中国经济区划研究》,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版。
    111.张丽君:《区域经济政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2.张奎文:《经济地理学概论》,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
    113.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14.张敦富:《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115.周振华:《地区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6.费正清、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7.[美]西里尔·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8.[美]胡佛、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119.[苏]全俄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苏联经济区划问题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20. G.Myradal. Rich Lands and Poor—The Road to World Prosperity. New York:Harper Bros.,1957.
    121. Albert O.Hirschman.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
    1.蒋悟真(2005):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研究,湖南大学。
    2.谷国锋(2005):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1.2000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EB/OL]. [2001-04-10].http://www.sina.com.
    2.陈栋生.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几个问题[J].生产力布局与国土规划,1986,(04)
    3.陈映.我国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J].求索,2004,(09)
    4.高萍.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三次转向[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01)
    5.高新才、腾堂伟.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变迁与完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6.郭腾云、陆大道等.近2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及其效果的对比研究[J].地理研究,2002,(07)
    7.国家统计局课题组.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分析[J].统计研究,2007,(05)
    8.胡鞍钢.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J].决策与信息,2004,(12)
    9.胡乃武、张可云.统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01).
    10.胡哲峰.建国以来若干军事战略方针探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04)
    11.李保红、吕廷杰.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到标准化的生命周期理论[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研究2005,(09)
    12.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01)
    13.李国平、玄兆辉.中国夕阳产业地域划分及其类型[J].地理学报,2002,(04)
    14.李新安.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指向与调节机制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02,(05)
    15.李雪松、伍新木.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发展战略[J].学习与实践,2008,(12).
    16.李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07(01)
    17.厉无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分析[J].社会科学,1998,(03)
    18.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03).
    19.刘刚.中国制度变迁和演化路径的多样性[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20.刘键、李国平.统筹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5(01)
    21.刘君得、舒庆.中国区域经济的新视角——行政区经[J].改革与战略,1996,(05).
    22.刘乃全、郑秀君.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演变及整体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05,(01)
    23.刘再兴.试论华中地区在全国经济战略布局中的地位[J].武汉经济研究,1986,(02)
    24.陆大道.工业的点轴开发模式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J].学习与实践,1985,(02)
    25.吕晓刚.制度创新、路径依赖与区域经济增长[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26.沙英.论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N].人民日报,1956-11-24.
    27.陕西省统计局.“十二五”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思考[J].统计报告,2011,(60)
    28.沈坤荣、付文林.中国的财政分权制度与地区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5,(01).
    29.史念海.论两周时期农牧业的地区分界线[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01)
    30.苏东斌、钟若愚.中国经济特区的时代使命[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
    31.孙东生.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大转变——三线建设决策形成述略[J].党的文献,1995,(03)
    32.孙早.西部发展中的政府意志与市场制度变迁[J].战略与管理理,2001,(06)
    33.田蜀华.论中共领导人与时俱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04)
    34.汪孝宗.哪个省的GDP含金量更高[J].中国经济周刊,2011,(08)
    35.王海光.中国现代化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与西部开发[J].党的文献,2001,(03)
    36.王梦奎.调整发展战略促进协调发展[N].光明日报,2004-3-20(2).
    37.王琴梅.区域协调发展内涵新解[J].甘肃社会科学,2007,(06)
    38.王硕.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1979—1986)[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03)
    39.三一鸣.中国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协调发展[J].中国金融,2006,(15)
    40.魏后凯.促进中部崛起的科学基础与国家援助政策[J].经济经纬,2006,(01)
    41.吴听春.党的十二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J].党的文献,2009,(02).
    42.夏禹龙、冯之浚.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J].研究与与建议,1982,(08)
    43.新中国60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重大比例日趋协调[EB/OL].[2009-09-15]. http: //www.gov.cn
    44.徐现祥、舒元.协调发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05,(02)
    45.杨小军.建国6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及基本经验[J].现代经济探讨,2009,(09)
    46.杨小军.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J].未来与发展,2007,(08)
    47.杨秀萍、张小萍.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比较与启示[J].求实,2005,(05)
    48.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J].经济研究,1998,(01)
    49.曾坤生.论区域经济的动态协调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0,(04)
    50.张国荣.全国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N].人民日报,1992-9-28.
    51.张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04)
    52.张铭羽.从国定贫困县看东、中、西部地区差距[J].经济开发论坛,1996,(03).53.张 深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J].学习论坛,2009,(02)
    54.赵淮.深圳特区诞生的历史及发展经验[J].特区经济,2004,(10)
    55.赵凌云.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原因及其效应[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02)
    56.赵曦、熊理然、成卓.中国西部功能定位与西部发展战略调整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7)
    57.郑有国、吴少波.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与评析[J].亚太经济,2009,(05).
    58.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研究,2000,(06)
    1.毛泽东.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选载[J].党的文献,1993,(04).
    2.毛泽东.农业机械化要同备战备荒为人民联系起来(1966年3月12日)[J].党的文献,1996,(03)
    3.毛泽东.要争取快一点把后方建设起来(1965年11月)[J].党的文献,1995,(03).
    4.毛泽东.在打仗问题上要有两手准备[J].党的文献,1995,(03)
    5.毛泽东在天津[N].人民日报,1958-8-16.
    6.刘少奇.继续控制基本建设着手搞西南三线(1964年5月28日)[J].党的文献,1996,(03)
    7.刘少奇.在接见军委作战会议全体同志时的讲话(1965年5月19日)[J].党的文献,1995,(03)
    8.周恩来.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若干问题(1964年5月28日)[J].党的文献,1996,(03)
    9.周恩来.关于基本建设的几个问题(1965年4月12日)[J].党的文献,1995,(03).
    10.周恩来.向中央书记处汇报提纲(1965年3月12日)[J].党的文献,1995,(03).
    11.陈云.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J].红旗,1959,(05)
    12.李富春、余秋里.关于编制长期计划的方法问题(草案)[J].党的文献,1996,(03).
    13.李富春.关于计划安排的几点意见(1964年5月28日)[J].党的文献,1996,(03).
    14.上洋并举是加速发展钢铁工业的捷径[N].人民日报,1958-8-8.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N].人民日报,1982-12-13.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06-03-17.
    1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经济日 报,2010-10-28(05)
    18.胡锦涛.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2-4(1).
    19.胡锦涛.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 3741354.html
    2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4-3-23.
    21.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EB/OL].[2011-06-08]. http:// www.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