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交官的文化履迹—颜惠庆与清末民国的文化事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国元老颜惠庆是著名外交家,他的外交经历和政坛生涯极为显赫,但他更是有名的社会活动家,其文化履迹在二十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学界对于他在文化事业方面的活动少有述及。
     颜惠庆出生在上海,父亲是基督教华人牧师,还是早期留美生,使得颜惠庆自小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后来求学美国,西学的储备更是丰富。与此同时,颜惠庆在发蒙时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颜惠庆早年的文化际遇,为以后的文化履迹奠定基础。
     颜惠庆本人精通好几门外语,最擅长英语。他在商务印书馆编纂出版的《英华大辞典》,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双语工具书,一经问世,便引起巨大反响,畅销数十年。在商务印书馆时期,他还有《华英翻译捷诀》刊行于世,这是他在圣约翰的教学实践积累而成的。颜惠庆不仅对西方文化大力宣传,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是不遗余力,促成梅兰芳访苏表演就是其大手笔。颜惠庆时任驻苏大使,为演出的成功劳心劳力,堪称是梅兰芳访苏的总管家。
     由于颜惠庆在民国时期有崇高的社会声望,许多大学都聘请他出任董事乃至董事会主席。著名学府圣约翰、燕京、清华、南开等校都曾获益匪浅。他与圣约翰大学关系最密切。他在圣约翰大学度过自己的童年,后赴美留学弗吉尼亚大学,毕业归国后,执教圣约翰大学,直到1908年跟随伍廷芳使美。结束教师生涯后,开始从政。但是不论身在何处,颜惠庆都没有断绝与圣约翰大学的联系。抗战后期出任圣约翰大学校董和校董事会主席,与圣约翰大学一起度过最艰难的岁月。颜惠庆结识司徒雷登后,随即被拉入燕京大学董事会,出任校董会主席,为燕京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脉支持。燕京通过他,在中国社会上争取了不少资金援助。由于他与张伯苓私交甚笃,被张伯苓邀请出任南开学校董事会主席,在任期内为南开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至于清华大学,缘起于美国退还庚款,自退款兴学之初,他便有幸参与其中。后来接替周自齐担任清华学堂总办。彼时清华隶属外交部,他执掌外交部,清华几任校长都与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对早期清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美国第二次退还庚款还成立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颜惠庆出任首任董事长,直到1929年中基会改组后辞职,后来抗战期间再度出任中基会董事,直到抗战胜利。颜惠庆在任期内为中国的文教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他对基督教在华事业亦多有助力,除教会大学外,他参与创办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先后出任副会长、干事多年。
     综上所述,颜惠庆是一位学者型的外交家。在长期的外交生涯和社会事业实践中形成了独到的文化观。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精辟的认识,主张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改良中国文化。他的文化观有着对中西文化兼通的理性自觉,期望世界文化的大同。当然他的文化观并非完美无瑕,有其不足之处。通过叙述颜惠庆的文化活动,把握颜的文化初衷,厘清他的文化归宿,给予颜惠庆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历史坐标。
W. W. Yen is a famous diploma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is foreignexperience and political career is very prominent. But he is more well-known socialactivist, his cultural activitie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ultural exchangebetween China and abroad in modern history. The Academia discourse rarely for hisactivities in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W. W. Yen was born in Shanghai. His father was a Chinese Christian pastor, hestudied in America. This allowed him to have the advantage to accept the Westernculture. He then went to studi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enrich his Western culture. Atthe same time, W. W. Yen received th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isearly years of cultural experience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cultural activities.
     W.W.Yen is fluent in several foreign language, best in English. He published abook in the Commercial Press. It was .It is the first a bilingual dictionary in modern China which was written by chinese, asit published, it caused a tremendous response, selling for decades. He also published"a manual of translation", which is the accumulation of his teaching practice in St.John's university. He not only vigorously publicized the Western culture, also spared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no pains. He contributed to theperformance of Mei Lanfang visited the Soviet Union.He was ambassador to theSoviet, h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ccess of the performances.
     He had high social prestig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ny universities havehired him as Chairman of the Board. Many universities had benefits for him, such asYenching, Tsinghua, St.john’s, Nankai. He is the closest relationship with the St.John's University. His childhood was spent at St. John's. He graduated from theUniversity of Virginia. Then he taught at St. John's until1908. He began in politics.But no matter in where, W.W.Yen have not lost contact with the St. John's University.He served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st. john’s university in the Sino-Japanese War, heis the chairman. He got through the most difficult years together with St. John's University. He acquainted with John Leighton Stuart. He was invited to join theboard of directors of Yenching University. He served as Chairman, provided thenecessary contact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Yenching University. He fought alot of financial assistance for Yenching. He and Zhang boling was good friends. Hewas invited to serve as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Nankai School. He played a hugerole in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Nankai. Tsinghua University is established by theUnited States refund The Boxer Indemnity. He succeeded Zhou ziqi as TsinghuaUniversity Chancellor. Tsinghua University was attached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He was in charge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he Tsinghua several principals has a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im. He played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Tsinghua. The second returned to the Boxer Indemnity was established ChinaFound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W.W.Yen served as the firstpresident until1929. He was as a Director in1940until1945. He made manycontributions to China's culture and education during his term of office. He also gavea lot of help to the business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He participated in the foundingof the Shanghai YMCA. He had served as Vice President, Director-General for manyyears.
     In summary, W.W.Yen is a scholar-diplomat. In his diplomatic practice, heformed a special cultural outlook. He had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Chinese culture, He actively introduce advanced Western culture, He improved theChinese culture. His cultural outlook was together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in rational conscious. He looked forward to Datong of world culture. Of course, hisculture outlook is not perfect, had its inadequacies.
     By describing Yen’s cultural activities, I grasp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hisculture. Then I found his cultural destination, gave to Yen'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cultural exchange.
引文
①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2册,曹伯言整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4页。
    ②颜惠庆:《论中美关系》,《外交报》第二百五十一期,1909年8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文中(含脚注和参考文献)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国立”加引号
    ①颜惠庆著,姚松龄译:《颜惠庆自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页。
    ②颜惠庆著,姚松龄译:《颜惠庆自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3—6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2页。
    ①陈雁:《颜惠庆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②高文红:《颜惠庆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①陈雁:《外交、外债与派系——从“梁颜政争”看20世纪20年代初期北京政府的外交运作》,《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②陈雁:《颜惠庆遥控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民国春秋》1997年第5期。
    ③陈雁:《上海和平代表团与1949年国共和谈》,《档案与史学》1999年第3期。
    ④陈雁:《颜惠庆:北洋外交的领军人》,《世界知识》2007年第9期。
    ⑤赵玲燕:《北京政府时期颜惠庆的外交思想及实践》,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①陈静:《试论颜惠庆的外交实践》,河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②李健民:《颜惠庆与停止旧俄使领待遇》,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7年。
    ③王雅文:《民国外交名宿一颜惠庆》,《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④马建标:《谣言与外交——华盛顿会议前“鲁案直接交涉”初探》,《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
    ①陈雁:《颜惠庆之“盖棺论定”》,《档案与史学》2002年第1期。
    ①王伟:《名实之间:颜惠庆内阁与北洋政局》,北京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②金光耀:《外交系初探》,《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③屈胜飞:《民国元老颜惠庆晚年的“敲门之旅”》,《钟山风雨》2007年第2期。
    ①裘臻:《不屈的民族魂——日寇铁蹄下的滞港名流》,《党史天地》2001年第1期。
    ①梁启超:《过渡时代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中华书局1989年,第27—30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44—345页。
    ③胡适著,欧阳哲生编:《非留学篇》,《胡适文集》第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75页。
    ①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135页。
    ②谭平山:《谭平山文集》第一版,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7页。
    ③赵元任:《科学》第2卷第10期,1916年10月。
    ①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亚东图书馆1923年,第2—3页。
    ②任鸿隽:《科学·发刊词》,《科学》1915年第1期。
    ③容闳:《西学东渐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9页。
    ①容闳:《西学东渐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8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3页。
    ③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7年,第190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88页。
    ②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1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5页。
    ①欧阳哲生:《胡适学术文化随笔大系》,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第292页。
    ②许烺光:《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3页。
    ①胡适著,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5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04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0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页。
    ④周振源:《记英华书馆始末》,《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科教文卫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
    247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7页。
    ②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第6册,中华书局1989年,第181页。
    ③陈雁:《颜惠庆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7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8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4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5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6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8—39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0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13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57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26—729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93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7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1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8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5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5页。
    ①马礼逊:《华英字典·序言》,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8页。
    ②沈国威:《理念与实践:近代汉外辞典的诞生》,《学术月刊》2011年第4期。
    ③高永伟:《从英汉词典的编纂史谈词典的创新》,《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6年秋季号,第108页。
    ①陈平原:《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页。
    ①中共上海市卢湾区委党史研究室编写:《老话上海法租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0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5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4页。
    ①颜惠庆:《英华大辞典序》,《英华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08年。
    ②颜惠庆:《英华大辞典序》,《英华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08年。
    ③颜惠庆:《英华大辞典序》,《英华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08年。
    ④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6页。
    ①颜惠庆:《商务印书馆华英字典·序》,商务印书馆1898年。
    ②谢菊增:《十里洋场的侧影》,花城出版社1997年,第138页。
    ③汪家熔:《《商务书馆华英音韵字典集成——国人编纂的第一部大型英汉双解词典》,《出版科学》2010年第4期。
    ④高梦旦:《新字典序》,《新字典》,商务印书馆,1912年。
    ①陈叔通:《回忆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35页。
    ①汪家熔:《清末至建国初的英汉词典》,《商务印书馆史及其他:汪家熔出版史研究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第321页。
    ①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语言文字分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6年,第199页。
    ②严复:《英华大辞典序》,王栻主编:《严复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254页。
    ①严复:《英华大辞典序》,王栻主编:《严复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254页。
    ②颜惠庆:《英华大辞典·序》,《英华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08年。
    ③《新编英华大辞典预约》,《申报》1908年2月28日,第6版。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4页。
    ①彭恒礼:《“民俗学”入华考——兼谈近代辞典对学科术语的强化作用》,《民俗研究》2010年第3期。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7-48页。
    ①严复:《原富》,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26页。
    ①颜惠庆:《英华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08年,第1723页。
    ②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07页。
    ③颜惠庆:《英华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08年,第1279页。
    ④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14页。
    ①颜惠庆:《英华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08年,第33页。
    ②叶晓青:《光绪帝最后的阅读书目》,《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一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3页。
    ①王泉根:《周作人与儿童文学》,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第89页。
    ②陈毓贤:《洪业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5页。
    ③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77页。
    ④冒怀谷:《傅雷与冒效鲁二三事》,《江淮文史》2006年第1期。
    ⑤戴镏龄:《戴镏龄文集——智者的历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73页。
    ⑥戴镏龄:《戴镏龄文集——智者的历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74页。
    ①陈明章:《学府纪闻—“国立清华大学”》,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第110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99页。
    ①颜惠庆:《华英翻译捷诀·绪言》,商务印书馆1927年,第1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4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6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5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8页。
    ①颜惠庆:《华英翻译捷诀·绪言》,商务印书馆1927年,第2页。
    ②王云五:《王云五文集·第五卷》,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30页。
    ③颜惠庆:《华英翻译捷诀绪言》,商务印书馆1927年,第3页。
    ④顾炳权编著:《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103页。
    ①伊索,李汝仪译:《伊索寓言全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年。
    ①列夫·托尔斯泰著,蒋桂玲,李希美译:《托尔斯泰寓言童话故事精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5页。
    ①颜惠庆:《华英翻译捷诀》,商务印书馆1927年,第27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8页。
    ③颜惠庆:《华英翻译捷诀》,商务印书馆1927年,第64页。
    ④颜惠庆:《华英翻译捷诀》,商务印书馆1927年,第68页。
    ⑤严复译,穆勒著:《穆勒名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
    ⑥严复:《原富》,商务印书馆1981年。
    ①颜惠庆:《华英翻译捷诀·序》,商务印书馆1927年,第2页。
    ②严复:《天演论·译例言》,赫胥黎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页。
    ①颜惠庆:《华英翻译捷诀》,商务印书馆1927年,第49页。
    ②颜惠庆:《华英翻译捷诀》,商务印书馆1927年,第75页。
    ③颜惠庆:《论中美关系》,《外交报》第二百五十一期,1909年8月。
    ④颜惠庆:《华英翻译捷诀》,商务印书馆1927年,第47页。
    ①颜惠庆:《华英翻译捷诀》,商务印书馆1927年,第48页。
    ②颜惠庆:《华英翻译捷诀》,商务印书馆1927年,第93页。
    ③颜惠庆:《华英翻译捷诀》,商务印书馆1927年,第77页。
    ④颜惠庆:《华英翻译捷诀》,商务印书馆1927年,第70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56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5页。
    ⑦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6页。
    ⑧徐善祥:《约大的回忆》,《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科教文卫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页。
    ①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64页。
    ②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028页。
    ③周振源:《记英华书馆始末》,《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科教文卫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
    247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一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12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67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71页。
    ⑦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82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10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85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205页。
    ④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卷,三联书店2004年,第1248页。
    ①颜惠庆著,姚崧龄译:《颜惠庆自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181页。
    ②梅兰芳:《梅兰芳游俄记》,《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十五卷文化教育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564页。
    ①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1934年3月21日。
    ②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12-213页。
    ③梅兰芳:《梅兰芳游俄记》,《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十五卷文化教育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
    564页。
    ④吴南如致王念劬电,1934年3月30日。
    ⑤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12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74页。
    ②梅兰芳:《梅兰芳游俄记》,《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十五卷文化教育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564页。
    ③梅兰芳致戈公振电,1934年4月12日。
    ④陈雁:《颜惠庆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4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56—157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33页。
    ③冯耿光是最坚实的梅党。为梅兰芳营宅于北芦草园,梅兰芳初起,凡百设施,皆赖以维持。以兰芳贫,资其所用,略无吝惜。兰芳益德之,尝曰:他人爱我,而我不知,知我者,其冯侯乎!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20页。
    ⑤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16-217页。
    ①戈公振致梅兰芳电,1934年7月2日。
    ②1934年7月17日,21日,8月1日,10日,21日。梅兰芳、戈公振电报往返。
    ③梅兰芳致戈公振电,1934年11月2日。
    ④梅兰芳致吴南如函,1934年11月9日。
    ⑤梅兰芳:《梅兰芳游俄记》,《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十五卷文化教育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564页。
    ⑥梅兰芳致吴南如函,1934年11月17日。
    ⑦梅兰芳:《梅兰芳游俄记》,《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十五卷文化教育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564页。
    ⑧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59页。
    ①外交部致财政部公函,1935年1月18日。
    ②罗厚炘致外交部签呈,1935年1月9日。
    ③外交部致财政部公函,1935年1月18日。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64页。
    ⑤驻苏使馆致电外交部,1935年1月27日。
    ⑥行政院训令(1935年2月6日),行政院训令字第七一〇号。
    ①梅兰芳:《梅兰芳游俄记》,《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十五卷文化教育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572页。
    ②驻俄使馆致外交部电,1935年1月21日。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70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72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73页。
    ①《申报》,《市府及各界领袖欢送梅兰芳茶会,计到中苏来宾三百余人,吴市长致欢迎词,情形极热烈》,1935年2月19日。
    ②《申报》,《昨日分往拜会各方辞行》,1935年2月21日。
    ③颜惠庆致吴南如电,1935年2月18日。
    ④吴南如致颜惠庆电,1935年2月19日。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73页。
    ①《申报》,《颜大使启程赴苏联,梅兰芳等三十余人同行,下月八九日可抵莫斯科》,1935年2月22日。
    ②梅兰芳:《梅兰芳游俄记》,《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十五卷文化教育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
    573页。
    ③吴南如致颜惠庆电,1935年2月23日。
    ①吴南如致颜惠庆电,1935年2月25日。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75页。
    ③吴南如致颜惠庆电,1935年2月26日。
    ④吴南如致颜惠庆电,1935年2月27日。
    ⑤颜惠庆致驻苏使馆电,1935年2月27日。
    ⑥外交部致驻苏使馆电,1935年3月4日。
    ⑦吴南如致颜惠庆电,1935年3月5日。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77页。
    ②《申报》,《梅兰芳偕胡蝶抵莫斯科盛况,俄外部及各团体到站欢迎,真理报著文颂扬梅氏艺术》,1935年3月14日。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79页。
    ①《申报》,《俄外交文化协会欢宴梅兰芳等,亚罗希夫致欢迎词》,1935年3月16日。
    ②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19—220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79页。
    ④外交部致颜惠庆电,1935年3月16日。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80页。
    ⑥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1935年3月20日。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77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81页。
    ③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2页。
    ④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6页。
    ⑤梅兰芳致汪精卫电,1935年3月25日。
    ①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7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78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81-882页。
    ②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1935年4月6日。
    ③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5—236页。
    ④唐德刚:《梅兰芳传稿》,《五十年代的尘埃》,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第16页。
    ①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9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86页。
    ③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2—223页。
    ④梅兰芳致外交部电,1935年4月15日。
    ⑤颜惠庆致电外交部,1935年4月16日。
    ⑥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1935年4月24日。
    ①许念曾致颜惠庆电,1935年4月24日。
    ②梅兰芳致驻苏使馆电,1935年5月3日。
    ①汪统:《著名的教会大学圣约翰》,《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1页。
    ②谢洪赉:《名牧遗徽》,上海青年协会书报部1915年。
    ①徐以骅:《西方化与处境化:圣公会三位华人先驱牧师之研究》,《美国问题研究》,2002年第1期。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8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8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0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第13页。
    ①徐以骅译:《卜舫济自述》,《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0页。
    ②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第16页。
    ③苏公隽:《我所了解的圣约翰大学》,《纵横》1996年第11期。
    ④《圣约翰大学自编校史稿》,引自《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1期。
    ⑤徐善祥:《约大的回忆》,《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科教文卫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5页。
    ②丁日初:《近代中国》第10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211—212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5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4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5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6页。
    ③《约翰年刊》1917年,熊月之、周武:《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94页。
    ④陈远、谢泳主编:《逝去的大学》,同心出版社2005年,第145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6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9页。
    ③颜惠庆:《英华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08年。
    ④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5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一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5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5页。
    ⑦熊月之:《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6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5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7页。
    ③上海档案馆Q243-1,圣约翰大学历年毕业生名册。
    ④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64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2页。
    ②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64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一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8页。
    ④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42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一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8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一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9、60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一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5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3页。
    ⑤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63页。
    ⑥陈明章:《学府纪闻—“国立清华大学”》,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第120页。
    ⑦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一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15页。
    ⑧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42页。
    ①熊月之:《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8页。
    ②熊月之:《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9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一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69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一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96页。
    ⑤上海档案馆藏:圣约翰大学档案Q243-1-224,第23-24页。
    ①上海档案馆藏:圣约翰大学档案Q243-1-224,第21-22页。
    ②上海档案馆藏:圣约翰大学档案Q243-1-224,第23页。
    ①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0页。
    ②上海档案馆馆藏,Q243-1-1446,《圣约翰大学年度报告》。
    ③徐维荣:《联旧会之缘起及其成绩》,《约翰声》1910年1月,第6页。
    ④徐以骅:《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96页。
    ⑤赉玛丽:《圣约翰大学》,王东波译,珠海出版社2005年,第98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47页。
    ⑦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32页。
    ⑧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86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23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99、206、228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06、447、455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91、521、563、580—585页。
    ⑤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第18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2页。
    ①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64页。
    ②《文史资料选辑》第071号,《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中华书局1978年,第171页。
    ③钱实甫编著:《北洋政府职官年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35页。
    ①钱基博:《圣约翰大学校校长卜先生传》,《圣公会报》第19卷第12期,1926年10月15日,第23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65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97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92—996页。
    ②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③上海档案馆藏,上海圣约翰大学档案Q243-1-1446,圣约翰年度报告。
    ④Mary lamberton: st.john’s university.shanghai,1879-1951(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newyork1955,p58.
    ①《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六册,卷五五,中华书局2008年,第16页。
    ②朱有献、高时良:《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4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6页。
    ③胡卫清:《普遍主义的挑战——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1877-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
    354页。
    ④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66—669页。
    ⑤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712—713页。
    ⑥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730—731页。
    ①朱有献、高时良:《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4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83页。
    ②朱有献、高时良:《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4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84页。
    ①《大学院公报》1928年,第1年第3期。
    ②教育部:《私立学校规程》,《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第5卷第3期。
    ③胡卫清:《普遍主义的挑战——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1877-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
    420页。
    ①钟鲁斋:《改进教会学校之原因经过及现在应注意之要点》,《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第3卷第4期。
    ②Dwright w. Edwards, Yenching university. Newyork: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 education in Asia,1959,pp.202-203.
    ③John burder hipps,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Board of founders 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1964,p.82.
    ④William purviance fenn,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changing China,1880-1950. Grand rapids, mich: b.publishing co.,1976, p.94.
    ①史襄哉:《东吴大学移交经过情形》,《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第4卷第2期。
    ②Mrs. Lawrence Thurston and ruth m. chester, Ginling college, p.70.
    ③L. Ethel Wallace, hwa nan college. New york: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1956,pp.39-40,63-64.
    ④Clarence burton day, Hangchow university, p.75.
    ⑤Charles hodge Corbett, 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New york: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1955, pp.181-182.
    ⑥赉美丽著,王东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第58页。
    ⑦Report of Committee on Government Recognition of St. John’s University,上海档案馆藏Q243-17。
    ①熊月之、周武:《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5页。
    ②徐以骅:《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30页。
    ③上海档案馆藏Q243-1-198,圣约翰大学有关卜舫济同朱友渔有关学校情况、社会活动、宗教问题来往信件。
    ④上海档案馆藏Q243-1-122,卜舫济校长呈郭斐蔚主教关于约大1926—1927年度报告。
    ⑤上海档案馆藏Q243-1-51,“Minutes of First Meeting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St. John’s University”, June14,1928。
    ①上海档案馆藏Q243-1-17,Johnwood, Letter to president pott, May9,1925。
    ②汪统:《著名的教会大学圣约翰》,《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4页。又见: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44页。
    ③上海档案馆藏Q243-1-51,“By law for the Government of St John’s University”,1928。
    ①上海档案馆藏Q243-1-694,“St. John’s university president’s office”, June3,1930。
    ②上海档案馆藏Q243-1-21,”Williams Z.L. Sung, letter to president pott”, Sept.2,1931。
    ①上海档案馆藏Q243-1-694,F. l. pott, report to rev. f.r. graves,Aug20,1930。
    ①Mary lamberton: St. john’s University.shanghai,1879-1951(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 Newyork1955,p174.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000页。
    ③上海档案馆藏Q243-28,Memorandum on a conference with Bishop Graves Recording Registration of theuniversity, Feb25,1937,第87页。
    ④上海档案馆藏Q243-28,F. L.H Pott.“the letter to Edward.C.wood”, Jun.25,1936。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页。
    ①上海档案馆藏,Q243-1-694,Letter to president pott, Jan3,1937。
    ②上海档案馆藏Q243-1-694,w.w.yen, the letter to president pott, Jan3,1937。
    ③熊月之:《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1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页。
    ⑤上海档案馆藏Q243-1-29,F. R. Graves,“The Letter to F. L. H. Pott”, July3th,1937,第11页。
    ⑥上海档案馆藏Q243-1-29,F. L. H. Pott,“The Letter to Graves”, July,1937,第9—10页。
    ①上海档案馆藏Q243-1-29,Wm. Z. L. Sun,“The Cable to President Pott”, July2th,1937,第56页。
    ②Mary lamberton: St. John’s university. shanghai,1879-1951(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newyork1955,p200.
    ③上海档案馆藏Q243-1-298,“Constitutio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St.John’s University”。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44—147页。
    ①Mary lamberton: St.john’s university. shanghai,1879-1951(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 Newyork1955,p200.
    ①上海档案馆藏,圣约翰大学档案Q243-1-374,第1-3页。
    ②上海档案馆藏,圣约翰大学档案Q243-1-374,第13页。
    ①上海档案馆藏,“私立圣约翰大学编制表”,Q243-1-374。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35页。
    ③上海档案馆藏,圣约翰大学档案Q243-1-374,第30页。
    ④徐以骅:《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45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85页。
    ①上海档案馆藏,圣约翰大学档案Q243-1-374,第42页。
    ②上海档案馆藏Q243-1-374,第55页。
    ③上海档案馆藏Q243-1-377,第19页。
    ④上海档案馆藏Q243-1-377,第19页。
    ⑤涂羽卿:《我在圣约翰大学的经历》,《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7页。
    ①上海档案馆藏Q243-1-692,"Agreement between the Board of Founders and Board of Directors of St. John'sUniversity", Feb,1947。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4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03—117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19页。
    ④徐以骅:《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0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21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65—169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296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03页。
    ④上海档案馆藏Q243-1-299,圣约翰大学校董会开会通知、聘请校董、校董名单等文件。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44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47—148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201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26页。
    ④徐以骅:《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8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38—448页。
    ①上海档案馆藏Q243-1-299,圣约翰大学校董会开会通知、聘请校董、校董名单等文件。
    ②徐以骅:《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1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79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84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607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618页。
    ①《楼梯下的农学院》,《约翰周刊》第21卷第20期(1948年1月30日),第3版。
    ②上海档案馆藏Q243-1-690,w.w.yen,”St. john’s university, past and future”,第6-11页。
    ③徐以骅:《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60-161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61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70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617页。
    ⑦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651页。
    ⑧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70页。
    ①《申报》,1945年2月7日,《为义卖助学访问颜惠庆先生》。
    ②陈鹤琴:《我的大学时代》,徐以骅:《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8页。
    ③徐善祥:《约大的回忆》,《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9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46—549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607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617页。
    ⑦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684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695—696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50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63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35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10—520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29—533页。
    ①陈雁:《颜惠庆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6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34—543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46—550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61—562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77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94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614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626页。
    ⑤古大海:《我怎样到约大》,Johannean(1946-1947),第194页。
    ⑥徐善祥:《约大的回忆》,《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9页。
    ⑦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74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09—710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15—716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18—720页。
    ④徐以骅:《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64—166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21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29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33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42—744页。
    ④上海档案馆藏,上海圣约翰大学档案Q243-1-380,第1页。
    ⑤Q243-1-380,第2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47—748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53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57页。
    ③Q243-1-418,第2页。
    ④熊月之:《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5页。
    ①Q243-1-380,第72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61—763页。
    ③《文汇报》1946年3月18日,第2版。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64—769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71页。
    ⑥宋子文时任学校董事,颜宋两家亦是世交。颜永京和宋嘉树都是早期华人牧师,两家互有来往。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82页。
    ②Q243-1-380,第63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05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25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37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42—744页。
    ①涂羽卿:《我在圣约翰大学的经历》,《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3页。
    ②吴梓明:《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0页。
    ③上海档案馆藏Q243-411,James H. Pott, letter to Donald Roberts, April12,19。
    ①上海档案馆藏Q243-1-690,w.w.yen,“st. john’s university, past and future,”,第6-11页。
    ②徐以骅:《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1页。
    ③李宜华:《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前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涂羽卿博士》,《炎黄春秋》1996年第9期。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97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06页。
    ①Q243-1-380,第27—28页。
    ②Q243-1-380,第26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08—810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20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23页。
    ①Q243-1-380,第29页。
    ①涂继正、李宜华:《默默耕耘半世纪——记父亲涂羽卿博士的一生》,《炎黄春秋》1996年第9期。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27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29页。
    ④Q243-1-380,第34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30页。
    ①Q243-1-380,第33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32页。
    ③《申报》,1946年11月24日。
    ④涂羽卿:《我在圣约翰大学的经历》,《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9页。
    ①涂羽卿:《我在圣约翰大学的经历》,《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9页。
    ②芳卫廉著,刘家峰译:《基督教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1880—1950》,珠海出版社2005年,第189页。
    ③队克勋:《之江大学》,刘家峰译,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15页。
    ①上海档案馆藏,沪江大学档案Q242—141,Minutes of the Meeting of theAssociated Christian Colleges inShanghai, July20,1938。
    ②上海档案馆藏,沪江大学档案,Q242—6。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39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44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45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55页。
    ⑦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60—861页。
    ①《申报》,《圣约翰等三大学昨讨论合并问题,新校址及校名尚未确定》,1947年3月1日。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63页。
    ③《申报》,《东吴之江圣约翰今秋合并,成立华东联合大学,将开办博士班为国内大学首创》,1947年3月16日。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66-867页。
    ⑤上海档案馆藏,圣约翰大学档案Q243-1-377,第17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75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92页。
    ③《申报》,《华东联合大学初步计划,颜惠庆博士昨报告》,1947年6月24日。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07—909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25—926页。
    ⑥《申报》,1947年11月2日。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63页。
    ②《申报》,1948年6月13日。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93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008—1012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022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027—1028页。
    ⑦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033页。
    ⑧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077—1079页。
    ①涂继正、李宜华:《默默耕耘半世纪——记父亲涂羽卿博士的一生》,《炎黄春秋》,1996年第9期。
    ②《申报》,《八十二岁老博士卜舫济由美返华》,1946年10月27日。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25页。
    ④《颜惠庆扶持卜舫济》,《中外春秋》1947年第2期。
    ①《约大追悼卜舫济昨举行追思礼拜教部派贺司长来沪参加》,《申报》,1947年3月10日。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65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69页。
    ④《圣约翰同学会纪念卜舫济》,《申报》,1947年4月1日。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77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44页。
    ⑦Q243-1-412,第16页。
    ①Q243-1-412,第17页。
    ②Q243-1-412,第18—19页。
    ③赉美丽:《圣约翰大学》,王东波译,珠海出版社2005年,第227-228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012页。
    ②Q243-1-412,第21页。
    ③Q243-1-380,第13页。
    ④上海档案馆藏,Q243-1-380,第19页。
    ⑤上海档案馆藏,Q243-1-380,第20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015—1016页
    ①涂继正、李宜华:《默默耕耘半世纪——记父亲涂羽卿博士的一生》,《炎黄春秋》1996年第9期。
    ②鲍世禄、顾静专:《圣约翰大学学生运动概况》,徐以骅:《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4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51-953页。
    ①涂羽卿:《我在圣约翰大学的经历》,《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55页。
    ③涂羽卿:《我在圣约翰大学的经历》,《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56页。
    ⑤《申报》,《约大校董会决整饬校风,涂校长会商后决定,下月八日开始上课》,1948年2月24日。
    ⑥涂羽卿:《我在圣约翰大学的经历》,《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①涂羽卿:《我在圣约翰大学的经历》,《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②《申报》,1948年2月20日,第6版。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59—962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65—974页。
    ①涂羽卿:《我在圣约翰大学的经历》,《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0页。
    ②《申报》,1948年5月29日。
    ①《申报》,1948年5月30日。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84页。
    ③《申报》,1948年6月4日。
    ④《申报》,1948年6月6日。
    ⑤《申报》,1948年6月13日。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85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86页。
    ②上海档案馆藏,圣约翰大学档案Q243-1-380,第43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87页。
    ④Q243-1-380,第55页。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989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90—991页。
    ①涂继正、李宜华:《默默耕耘半世纪——记父亲涂羽卿博士的一生》,《炎黄春秋》1996年第9期。
    ②涂羽卿:《我在圣约翰大学的经历》,《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③徐善祥:《约大的回忆》,《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0页。
    ④《申报》,《请吴清泰担任代理校长,校董会议决定,各方正敦促中》,1948年7月28日。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93—995页。
    ①Q243-1-380,第57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96页。
    ③上海档案馆藏,Q243-1-380,第58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98—1000页。
    ⑤Q243-1-380,第42页。
    ⑥Q243-1-380,第4页。
    ⑦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030页。
    ①Q243-1-380,第77页。
    ②Q243-1-380,第83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035页。
    ④Q243-1-380,第80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054—1057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067页。
    ②《约翰新闻》,1949年7月22日,第1—3版;Q243-1-1470,p.76。
    ③除正副主任外,还有常务委员徐怀启、倪葆春、陆如山、朱文瑞、黄金祺。和陈联磐、赵修鸿、黄嘉德、陈仁炳、张问清、孙王国秀、张复岐、朱照宏、傅元麟。
    ④《校务委员会》,《约翰新闻》第4期,1949年9月2日,第1版。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074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088页。
    ⑦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075页。
    ⑧《校政会人选确定》,《约翰新闻》,1949年9月2日。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078页。
    ①涂羽卿:《我在圣约翰大学的经历》,《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①上海档案馆Q243-1-30,第88页
    ①罗香林:《梁诚的出使美国》,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第200页。
    ①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57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75页。
    ②刘磊、方玉萍:《百年中国纪事1900—1949(上册)》,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53页。
    ③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360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2—63页。
    ②陈明章:《学府纪闻—“国立清华大学”》,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第120页。
    ③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16页。
    ④陈学洵、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88、197、
    200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76页。
    ②《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文史资料选辑》第071号,中华书局1978年,第171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74页。
    ④陈明章:《学府纪闻:”国立清华大学“》,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第35页。
    ⑤李冬君:《中国私学百年祭:严修新私学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系年》,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7页。
    ①《文史资料选辑》第071号,《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中华书局1978年,第171页。
    ②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1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8页。
    ③《清华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1卷)》,第9页。
    ①王思立、宋士英、唐宝心:《周诒春和贵阳清华中学》,《文史资料选辑》第097号,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第177页。
    ②陈宏振:《校庆级庆亦喜亦悲》,《清华校友通讯(台湾)》,1968年新25期,第8—9页。
    ③梁实秋:《我在清华》,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第38页。
    ④梁实秋:《我在清华》,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第23页。
    ①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九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②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九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③胡显章、蔡文鹏:《世纪清华、人文日新—清华大学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36页。
    ④陈宏振:《感念五十年前恩师周故校长寄梅先生》,《清华校友通讯(台湾)》1968年第24期,第5页。
    ⑤Y T TSUR. On Knowledge. The Tsing Hua Monthly,1915,1(1):5,4.转引自金富军:《周诒春在清华学校的教育思想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①裘燮钧:《悼念周校长寄梅先生》,《清华校友通讯(台湾)》,1967年新21期,第2页。
    ②《周校长对于第五次高等科毕业生训辞》,《清华周刊》1917年(第3次临时增刊)第11期,第10页。
    ③颜惠庆:《论中美邦交》,《外务部公报》1909年8月。
    ④陶行知:《清华教育的背景》,《新教育》第6卷第5期,1923年5月。
    ⑤王思立、宋士英、唐宝心:《周诒春和贵阳清华中学》,《文史资料选辑》097号,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第163页。
    ⑥姚松龄:《周故校长离校前后》,《清华校友通讯(台湾)》,1967年新22期,第5页。
    ⑦《校长辞职》,《清华周刊》1918年第128期,第2页。
    ①《学校方面·序》,《清华周刊(本校十周年纪念号)》,1921年第1期。
    ②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1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5页。
    ①胡适:《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独立评论》第117号,1934年9月9日。
    ①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中研院近代史所专刊079号1996年,第29页。
    ②钱端升:《清华学校》,《清华周刊》第362期,1925年12月4日。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72页。
    ①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中研院近代史所专刊079号1996年,第30—31页。
    ①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台北蒲公英出版社1986年,第134—136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21—22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59—164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79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68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32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43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87—388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2页。
    ②翁文灏:《翁文灏日记》,中华书局2010年,第448页。
    ③《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报告》,《近代史资料》第101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72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87—188页。
    ②严文郁:《韦棣华女士与庚子赔款》,《传记文学》第18卷第5期,1971年,第13-19页。
    ③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社科院近代史所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360-361页。
    ④张晓唯:《蔡元培与庚款兴学运动》,《团结报》1990年5月26日。
    ⑤中国二档,外交部1924年7月24日致大总统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档案。
    ①黄延复:《庚子赔款的退还与使用》,《近代史资料》第07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68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07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38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74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88—189页。
    ⑥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社科院近代史所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361页。
    ①《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报告》,《近代史资料》第101号,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第172页。
    ②《任鸿隽致胡适书》,《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67页。
    ③杨翠华:《中基会的成立与改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18期,第267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9页。
    ⑤陈雁:《颜惠庆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2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74页。
    ①《胡适致陶行知、凌冰信稿》,《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70页。
    ②《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报告》,《近代史资料》第101号,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第173页。
    ①《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报告》,《近代史资料》第101号,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第190-191页。
    ①任鸿隽:《十年来中基会事业的回顾》,《任鸿隽文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224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231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236—237页。
    ①《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报告》,《近代史资料》第101号,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第172页。
    ②《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报告》,《近代史资料》第101号,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第192页。
    ③《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报告》,《近代史资料》第101号,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第174页。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分配款项原则本会所有事业,以中国驻美公使于民国十四年六月六日致文于美国政府所声明者为范围。现在会务方始,关于事业中之各项问题,尚待调查考虑。惟阅各方送到多数之请款意见书,属望甚奢,而收回赔款数额有限。且经议定以赔款之一部分留作永久基金,庶赔款期满后,仍得以其息金办理必须之事业。因此,目前可以支拨之金额更属不多。本会甚愿就此有限之资力,进谋最大最良之效果。兹先就分配款项一端,议定原则如下。一本会分配,概言之,与其用以补助专凭未来计划请款之背后设机关,毋宁用以补助已有成绩及实效已著之现有机关。二有因本会补助,可以格外努力前进,或可以多得他方之援助者,是种事业,本会更应重视之。三本会考虑应行提倡之事业时,对于官立私立各机关不为歧视。四本会分配款项,对于地域观念应行顾及,其道在注重影响普遍之机关,如收录学生遍于全国,或学术贡献有意全民者,皆在注重之列。五本会分配款项,应规定期限,到期继续与否,由本会斟酌再定。六本会分配款项,须先经干事长详慎审查,遇必要时,得征集专家意见或请其襄助审查。
    ①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发给补助费通则一凡本会补助金之给予,有由领受机关另筹一部分款项之条件时,领受机关应提出该出款人之证明书,本会方能付款。二教席研究席增与之领受机关,应承允将该席每月腾出之薪金额数,作为教授或研究该门学术上添购仪器设备之用,方得领受补助金。三建筑补助金受机关,,应另筹等于补助金额之款,并应俟应收该款已经证明时,方能领受本会补助金。四发款期订定如左:甲,普通补助金,于每年每一月、四月、七月、十月之十五日支发。乙,教席,研究席薪金,于每月十五日支发。丙,建筑补助金,应按工程契约所定之日期支发。五本会补助金应依照约定之用途开支,不得挪作他用。六领受本会补助金之机关,须依照本会所认为满意之格式,造具报销账目。是项账目,并得由本会随时
    稽查及审核之。七受本会补助金之机关,应于每年六月底,将关于补助事业之进行及收支状况报告本会。此项报告,应具中文、英文两种,中文十二份。八受补助金之机关,对于补助事业,如不照约办理,或不能继续进行时,本会得取消或暂停其全部份之补助金。民国十五年二月
    ①《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报告》,《近代史资料》第101号,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第180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11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20页。
    ③《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报告》,《近代史资料》第101号,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第198页。
    ④《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二次年会》,《申报》,1926年7月3日。
    ①《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报告》,《近代史资料》第101号,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第200页。
    ②《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报告》,《近代史资料》第101号,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第200页。
    ③《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报告》,《近代史资料》第101号,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第200页。
    ④《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报告》,《近代史资料》第101号,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第201页。
    ①《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报告》,《近代史资料》第101号,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第201页。
    ②《中华文化基金会展期拨款,基金支配大体决定》,《申报》,1927年7月1日。
    《③美庚款将变更用途,补助标准由科学教育改党化教育,文化基金会在津议决停拨款原因》,《申报》,1927年7月19日。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97—398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03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10—412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28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30—434页。
    ②《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改组,国府令准大学院改定章程,任命胡适之孟禄等为董事》,《申报》,1928年7月30日。
    ③杨翠华:《中基会的成立与改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18期,第270页。
    ④《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1987年6月,第141页。
    ①杨翠华:《中基会的成立与改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18期,第271页。
    ②杨翠华:《中基会的成立与改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18期,第271页.
    ③杨翠华:《中基会的成立与改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18期,第272页。
    ①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43—245页。
    ②《任鸿隽致胡适书》,《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467页。
    ①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56页。
    ①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32—233页。
    ②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34页。
    ③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39页。
    ①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39页。
    ②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58页。
    ①1928年10月4日《时事新报》。《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58—261页。
    ②胡适著,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5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7—208页。
    ③胡适著,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5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51页。
    ④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37页。
    ①胡适著,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5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95—297页。
    ②胡适著,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5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73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50—451页。
    ②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93页。
    ③胡适著,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5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03—304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65—468页。
    ②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91页。
    ③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93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472页。
    ⑤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07页。
    ①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06页。
    ②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12页。
    ③《教育部请召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申报》,1928年12月30日。
    ④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15页。
    ⑤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16页。
    ⑥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17页。
    ①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18页。
    ②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19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78页。
    ①《中华文化基金会开会情形,蔡元培继任董事长》,《申报》1929年1月6日。
    ②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19页。
    ③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三册,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4年,第794页。
    ④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19页。
    ⑤杨翠华:《中基会的成立与改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18期,第278页。
    ①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361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90页。
    ③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89页。
    ④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17页。
    ⑤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选上》,中华书局1979年,第370页。
    ⑥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83页。
    ⑦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85页。
    ①《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四次报告》,《近代史资料·第118号》,第121—122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11页。
    ③翁文灏:《翁文灏日记》,中华书局2010年,第448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华书局1996年,第276页。
    ⑤翁文灏:《翁文灏日记》,中华书局2010年,第451页。
    ①《申报》,1940年4月15日。
    ②《申报》,1940年4月26日。
    ③翁文灏:《翁文灏日记》,中华书局2010年,第451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284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14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23页。
    ⑦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25页。
    ⑧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91页。
    ⑨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31—332页。
    ①翁文灏:《翁文灏日记》,中华书局2010年,第647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33页。
    ③《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在港举行预备会议,报告二十三团体声请补助情形》,《申报》,1941年4月24日。
    ④翁文灏:《翁文灏日记》,中华书局2010年,第647页
    ①《中华教育基金会通过本年度补助费,改选颜惠庆为董事长,孟禄翁文灏副董事长》,《申报》,1941年4月26日。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32页。
    ③《中华教育基金会通过本年度补助费,改选颜惠庆为董事长,孟禄翁文灏副董事长》,《申报》,1941年4月26日。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43—346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63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66—368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71—375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79—383页。
    ③《中基会第十六次报告》1947年,《近代史资料》第115号,第3—4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26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88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89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0—191页。
    ②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361页。
    ③《胡适致丁文江》,《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71页。
    ④《胡适致陶行知、凌冰函》,梁锡华选注,《胡适秘藏书信选》,台北远景出版社1982年,第277—281页。
    ①颜惠庆本人1936年从驻苏大使任上辞职,自此结束正面政治生涯。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序言》,姚松龄译,传记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3页。
    ①C.Howard Hopkins, History of the Y.M.C.A. in North America (New York:Association Press,1951),p.6
    ①《世界青年会之现状》,《上海青年》第13卷第21号(1914年6月12日),第2页。
    ②四育:(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social, and physical needs of young men)
    ③谢扶雅:《基督教青年会原理》,中国基督教青年会所属出版机构:青年协会书局1923年,第7页。
    ①余日章:《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史略》,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7年,第1页。
    ②马泰士:《穆德传》,张仕章译,青年协会书局1935年,第356—357页。
    ①颜惠庆:《三十五年前的上海青年会》,《申报》1935年3月16日。
    ②颜惠庆:《三十五年前的上海青年会》,《申报》1935年3月16日。
    ③来会理:《中华基督教二十五年小史》,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0年,第5—6页。
    ①《书记习学之课期》,《上海青年》第10期第33号。
    ②骆维廉:《过去三十年的回忆》,《上海青年》第33卷第6期,1934年2月13日。第3页。
    ③路义思:《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第一任华总干事——曹雪赓先生生平之回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编:《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五十周年纪念册(1885-1935)》,第175页。
    ④骆维廉:《曹公雪赓传略》,《上海青年》第33卷第33期,第1—4页。
    ①路义思:《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第一任华总干事——曹雪赓先生生平之回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编:《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五十周年纪念册(1885-1935)》,第175页。
    ②同上,第175页。
    ③曹雪赓:《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概论》,出版年不详。第171页。
    ①《本会第一任会长——张振声先生访问》,《上海青年》第38卷第8期1939年3月,《上海青年征求特刊》,第26—27页。
    ②路义思:《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第一任华总干事——曹雪赓先生生平之回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编:《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五十周年纪念册(1885-1935)》,第175页。
    ③罗冠宗:《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片段》,完颜绍元:《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151页。
    ④骆维廉:《本会三十五年的历史沿革》,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编:《力的创造:上海青年会三十五周年纪念册》,上海基督教青年会1935年,第73页。
    ①陈立廷:《基督教青年会释要》,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7年,第4页。
    ②曹雪赓:《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概论》,出版年不详,第171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7页。
    ④Annual Report of W.W.Lockwood, September1913,p.11,AQRBV.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6—48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0页。
    ③颜惠庆:《三十五年前的上海青年会》,《申报》1935年3月16日。
    ④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0页。
    ①唐悦良:《青年会与留学生之关系》,《青年进步》第4册,1917年6月,第2页。
    ②邝富灼:《六十年之回顾》,《邝富灼博士纪念集》,香港1966年,第25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6页。
    ④《参赞皇华》,《会务杂志》第6期第1号,1908年2月21日,第2页。
    ①《申报》,1920年5月20日。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66页。
    ③颜惠庆:《三十五年前的上海青年会》,《申报》,1935年3月16日。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09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93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75、583页。
    ⑦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658页。
    ⑧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51页。
    ①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程宗家译,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101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123页。
    ③韩迪厚:《司徒雷登略传》,陈明章:《学府纪闻——私立燕京大学》,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第64页。
    ④李跃森:《司徒雷登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11—12页。
    ⑤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程宗家译,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70页。
    ⑥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程宗家译,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66页。
    ①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程宗家译,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67页。
    ②侯仁之:《燕园史话》,北京:工人出版社1985年,第36页。
    ③李跃森:《司徒雷登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94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219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249、259页。
    ②李跃森:《司徒雷登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64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64—365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73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79—381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89页。
    ⑦李跃森:《司徒雷登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75页。
    ①朱有献、高时良:《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4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84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290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13—314页。
    ④司徒雷登:《中国未来的教会教育》,《真理与生命》,第2卷第3期。
    ①李跃森:《司徒雷登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112页。
    ②Letter from Sprague, merle smith, and smart, counselors at law, to peking university, Aug6,1927.
    ③吴其玉:《北京燕京大学的回忆》,《燕大文史资料》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9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30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55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55—456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68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84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93、498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18—519页。
    ③《编辑部文》,《燕京大学校刊》2卷4期,1929年10月4日。
    ④李跃森:《司徒雷登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116页。
    ⑤燕大校友校史编写委员会编:《燕京大学史稿》,人民中国出版社2000年,第1212页。
    ⑥陈大白主编:《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27页。
    ①史静寰:《狄考文与司徒雷登》,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215页。
    ②艾德敷:《燕京大学》,程天路译,珠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1页。
    ③司徒雷登著,程宗家译:《在华50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26—27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93—500页。
    ⑤林文庆是个传奇式的历史人物,一生多姿多彩。他是一代名医,又是勇于开拓的企业家;是雄辩滔滔的立法议员,也是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家和教育家;是忠实的新加坡国民,不知疲倦地为侨居地华人请命,又是赤诚的民族主义者,始终心系故国,支持中国的维新变法并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我国辛亥革命史上和新加坡华人史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14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26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17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66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87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607页。
    ①李跃森:《司徒雷登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
    ②李跃森:《司徒雷登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130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798—816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63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39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1页。
    ①《燕大友声》第3卷第1期,第34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2—17页。
    ③李跃森:《司徒雷登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143页。
    ④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2页。
    ⑤燕大校友校史编写委员会编:《燕京大学史稿》,人民中国出版社2000年,第1342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35—844页。
    ⑦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892页。
    ①《颜惠庆自传》,第388页。另见《申报》1949年3月1日,《颜惠庆博士谈北平教育情形各校安谧如恒,课程俱无变易,共党承认宗教绝对自由》
    ②《中基会二十年事业简述》1946年,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馆藏。
    ①周利成:《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最后岁月》,《中国档案》2007年第5期。
    ②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一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6—47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11—212页。
    ②梁吉生:《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80、282页。
    ③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南开四十年纪念校庆特刊》,1944年10月17日。
    ①梁吉生、张兰普:《张伯苓私档全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第117页。
    ②梁吉生、张兰普:《张伯苓私档全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第121页。
    ③梁吉生、张兰普:《张伯苓私档全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第132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398页。
    ⑤梁吉生:《张伯苓年谱长编》中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02—403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10页。
    ②梁吉生:《张伯苓年谱长编》中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4页。
    ③梁吉生:《张伯苓年谱长编》中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469页。
    ①梁吉生:《张伯苓年谱长编》中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②梁吉生:《张伯苓年谱长编》中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69—72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51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55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57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571页。
    ⑦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二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603页。
    ①梁吉生:《张伯苓年谱长编》中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35页。
    ②《南大周刊》第108期,1931年5月5日。
    ③梁吉生:《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17页。
    ④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1944年10月17日,第11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12页。
    ②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1944年10月17日,第9页。
    ③卞白眉:《卞白眉日记》第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63页。
    ④梁吉生:《张伯苓年谱长编》中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29页。
    ⑤梁吉生:《张伯苓年谱长编》中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53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12页。
    ②《大公报》,1928年1月8日。
    ③《益世报》,1928年1月8日。
    ④梁吉生:《张伯苓年谱长编》中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9页。
    ①《益世报》,1930年4月1日。
    ②《南开学校二十五周年纪念庆祝纪实》,《南开双周》1929年第四卷,第1—7页。
    ③《南大半月刊》第15期,1934年10月17日。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27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98页。
    ③《南开大学被炸毁,各方深表痛惜》,《申报》1937年7月31日,第4版。
    ①颜惠庆著,姚松龄译:《颜惠庆自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1,3,6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4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0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73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7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40页。
    ②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134页。
    ③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第177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99页。
    ⑤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130—131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28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20—321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24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第324—325页。
    ①颜惠庆:《论中美邦交》,《外交报》第二百五十一期,1909年8月。
    ②颜惠庆:《会务纪要,欢迎颜惠庆博士》,《寰球中国学生会周刊》,1920年5月29日。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65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65页。
    ②颜惠庆:《中英邦交之基础》,《外部周刊》1935年。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66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49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51—352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第369页。
    ②张明高、范桥编:《林语堂文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第506页。
    ①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45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0页。
    ③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27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1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4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5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第30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2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第40页。
    ①颜惠庆:《论中美邦交》,《外交报》第251期,1909年8月。
    ②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32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18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18页。
    ⑤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第319页。
    ⑥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19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65页。
    ②《中国抗战决心不受国际影响,颜惠庆在美发表讲话》,《申报》,1939年10月31日。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16页。
    ④关在汉编译:《罗斯福选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61—269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53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第254页。
    ③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生活书店出版社1935年,第16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58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第255页。
    ②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夏伯铭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53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58页。
    ①纪德:《从苏联归来》,郑超麟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6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81页。
    ③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51页。
    ④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81页。
    ⑤纪德:《从苏联归来》,郑超麟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7—68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82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82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84—285页。
    ①陈山榜:《张之洞劝学篇评注》,《设学·三》,大连出版社1990年,第105页。
    ②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4页。
    ③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第38页。
    ①胡适:《非留学篇》,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67页。
    ②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272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85页。
    ①《申报》,1946年8月19日。
    ②《燕大友声》1937年,第3卷第1期,第34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18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第374页。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弁言》,姚松龄译,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3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7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924页。
    ②司徒雷登:《燕京大学中西一冶》,《燕京新闻》2卷6期,1935年9月24日。
    ③葛翠琳:《光明赞·摇篮曲·精神的魅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12页。
    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后记》,姚松龄译,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261页。
    1、上海档案馆藏:圣约翰大学档案全宗Q243
    2、上海档案馆藏: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部U119
    3、上海档案馆藏:上海市社会局关于圣约翰大学Q6部分
    4、《梅兰芳访苏档案史料(一)》,国民政府外交部档案全宗,载于《民国档案》,2001年第3期。
    5、《梅兰芳访苏档案史料(二)》,国民政府外交部档案全宗,载于《民国档案》,2001年第4期。
    6、《中基会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近代史资料》第101号,第118号。
    1、《申报》1912-1949
    2、《大公报》1912-1937
    3、《益世报》1915-1949
    4、《外交部公报》1928-1949
    5、《东方杂志》1912-1937(第9卷到第34卷)
    6、《民国日报》(上海)1916-1932
    7、《新华日报》1938-1946
    8、《解放日报》1941-1946
    9、《外部周刊》1934-1937(第22期到157期)
    10、《南大周刊》1929年,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11、《南大半月刊》1933-1936年,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1、颜惠庆:《颜惠庆日记》,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
    2、颜惠庆著,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颜惠庆著,姚崧龄译:《颜惠庆自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4、陈荫明译,颜惠庆校订,《英汉成语辞林》,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5、(唐)蒋防等著;颜惠庆译,《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汉英对照),外文出版社2003年版。
    6、颜惠庆:《华英翻译捷诀》,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7、颜惠庆:《英华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08年版。
    8、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9、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顾维钧著,金光耀、马建标选编:《顾维钧外交演讲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11、伍廷芳:《美国视察记》,中华书局1915年版。
    12、丁贤俊:《伍廷芳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
    13、梁吉生:《张伯苓年谱长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4、梁吉生、张兰普编:《张伯苓私档全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版。
    15、柏功扬:《晚清民国外交遗事》,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
    16、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编:《情系中华——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学文史资料选编》,上海欧美同学会2002年版。
    17、燕京大学校友会编:《燕京大学成都复校五十周年纪念刊(1942-1992)》,1993年版。
    18、徐以骅主编:《圣约翰大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9、熊月之主编:《圣约翰大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0、林语堂:《林语堂全集》,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
    21、林语堂:《八十自叙》,北京宝文堂书店1990年版。
    22、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
    23、林语堂:《古文小品译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24、林语堂:《林语堂自述》,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25、钱理群编:《说东道西》,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26、陈祐,汪毅,吕崇编校《驻外各使馆星期报告》,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三十一辑,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2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81辑》,1996年版。
    28、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
    29、燕大文史资料编委会:《燕大文史资料(1-10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997)年版。
    30、章开沅、马敏主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第6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1、郭卫东、刘一皋主编:《近代外国在华文化机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2、钱实甫:《北洋政府职官年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3、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4年版。
    34、欧阳哲生编:《丁文江先生学行录》,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35、圣约翰大学编:《圣约翰大学自编校史稿》(未刊),上海档案馆藏。
    36、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37、费正清主编、章建刚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8、程道德:《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9、蒋梦麟:《西潮与新潮——蒋梦麟回忆录》,岳麓书社2006年版。
    40、刘寿林等编:《民国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95年版。
    41、保罗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2、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43、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4、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5、梅贻琦著,黄延复、王小宁整理:《梅贻琦日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6、钟叔河、朱纯编:《过去的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47、钟叔河、朱纯编:《过去的学校》,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48、张宪文编著:《中华民国史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
    49、来新夏编著:《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0、圣约翰大学自编的《圣约翰大学五十年史略(1879—1929)》,上海档案馆藏。
    51、吴宓:《吴宓日记》,三联书店1998年版。
    52、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53、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
    54、韩信夫、姜克夫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55、万仁元、方庆秋主编:《中华民国史料长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6、陆坚心、完颜绍元:《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第9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57、陈冬东主编:《中国社会团体组织大全》,专利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58、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第九册(教科文卫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9、朱训主编,欧美同学会编:《志在振兴中华——欧美同学会90周年:1913-2003》,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60、《苏联对外政策文件集第15卷》,载于《近代史资料》第079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61、梅兰芳述:《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62、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十五至十七卷(文化教育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63、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
    64、陈奋主编:《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梁士诒史料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65、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三联书店2005年版。
    66、梅绍武、梅卫东编:《梅兰芳自述》,中华书局2005年版。
    67、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21—1928)》,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
    68、张篷舟主编:《近五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9、吴相湘:《抗战时外交活动的一页——颜惠庆使美文电撷要》,载《现代史事论述》,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70、康有为著,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1、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72、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5年版。
    73、严复著,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74、梅绍武著:《我的父亲梅兰芳》(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75、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民国70-74年[1981-1985]。
    76、杨家骆:《中华民国职官年表》,台北:鼎文书局1978年版。
    77、郭卿友:《中华民国时期军政职官表》,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8、陈之迈:《蒋廷黻的志事与生平》,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
    79、沈云龙:《近代外交人物论评》,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80、陈志奇:《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渤海堂文化公司1996年版。
    81、潘英:《正统史学下之民国史上的非正统团体与人物》,谷风出版社1989年版。
    82、李云汉:《近代中国外交史事新研》,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3、张朴民:《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列传》,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84、陈帼培主编:《中外旧约章大全》(第1分卷),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
    85、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1-6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989年版。
    86、凤冈及门弟子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民国丛书》第二编85,上海书店影印本。
    87、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
    8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初稿》,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
    89、朱传誉:《梁士诒传记资料》,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
    90、宋选铨:《宋选铨外交回忆录》,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91、韦罗贝:《中日纠纷与国联》,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92、金问泗:《从巴黎和会到国联》,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
    93、蒋作宾:《蒋作宾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94、蒋作宾:《蒋作宾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95、吴景平:《宋子文生平与资料文献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6、胡适著,郑大华整理:《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7、古屋奎二:《蒋介石秘录》第7、8、9、10册,台湾中央日报社1974年版。
    98、胡适著、曹伯言编:《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9、吴景平编著:《宋子文和他的时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0、薛衔天等编:《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版。
    101、王长发、刘华著:《梅兰芳年谱》,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2、张忠绂:《中华民国外交史》,《民国丛书》第一编27,上海书店影印本。
    103、贾逸君:《中华民国名人传》,《民国丛书》第一编86,上海书店影印本。
    104、丁文江:《丁文江集》,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
    105、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岳麓书社2003年版。
    106、张玮瑛等主编:《燕京大学史稿:1919~1952》,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7、侯仁之主编:《燕京大学人物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美国政府解密档案(中国关系):中美往来照会集(1846—193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9、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
    110、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全四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版。
    111、司徒雷登:《司徒雷登回忆录(在中国五十年)》,新象出版社1984年版。
    112、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13、欧阳哲生主编:《丁文江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14、吴景平主编:《宋子文生平与资料文献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5、梁社乾:《梅兰芳的苏俄之行》,1935年版。
    116、罗家伦:《革命文献》第三十九辑,台北:中正书局1958年版。
    117、寰球中国学生会编:《寰球中国学生会二十周年纪念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6年版。
    118、邵元冲:《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19、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20、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21、顾明远主编:《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名人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22、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23、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近现代中国出版优良传统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版。
    124、李天纲:《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5、佚名编:《退还庚款事宜来往文件》,《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6辑(0159),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
    126、程新国:《庚款留学百年》,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
    127、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067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8、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07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9、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07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30、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101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0、任鸿隽:《任鸿隽文存》,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131、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33、中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071号,中华书局1978年版。
    134、中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097号,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
    135、中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104号,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1、陈雁:《颜惠庆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中华书局2008年版。
    5、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6、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7、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中华书局2003年版。
    8、李喜所:《中国留学史论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9、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李喜所:《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李喜所主编:《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12、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13、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中华书局2007年版。
    14、汪一驹著,梅寅生译:《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
    15、郑世兴:《中国现代教育史》,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版。
    16、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周棉主编:《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加)许美德(Ruth Hayhoe)著,许洁英主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美)芳卫廉著,刘家峰译:《基督教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1880-1950),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
    20、章开沅编著:《教会大学在中国》,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1、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2、(美)赉玛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
    23、(美)艾德敷著,刘天路译:《燕京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
    24、章开沅、马敏教授主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共6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5、章开沅主编:《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6、丁履进:《学府纪闻之国立南开大学》,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
    27、陈明章:《学府纪闻之圣约翰大学》,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
    28、徐以骅:《教会大学与神学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9、胡卫清:《普遍主义的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0、李跃森:《司徒雷登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31、章开沅,马敏主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第6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2、李清悚:《帝国主义在上海的教育侵略活动简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33、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翻译室:《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35、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6、苏勇,樊刚:《燕园史话》,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
    37、(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8、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39、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0、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1、徐以骅:《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2、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4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4、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5、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6、王兆胜:《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47、林太乙:《林语堂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8、(德)马勒茨克著,潘亚玲译:《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9、阮炜:《中国与西方:宗教、文化、文明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0、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1、安宇、周棉:《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2、唐德刚:《五十年代的尘埃》,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版。
    53、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4、季羡林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5、姜义华主编:《中华文化通志—中外文化交流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6、史全生:《中华民国文化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57、罗光:《陆征祥传》,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
    58、沈云龙:《徐世昌评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59、王兆胜:《林语堂大传》,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60、胡礼忠、金光耀、沈济时:《从尼布楚条约到叶利钦访华—中俄中苏关系三百年》,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1、吴景平:《宋子文评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2、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3、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64、钱益民、颜志渊:《颜福庆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5、佐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6、丁贤俊、喻作凤:《伍廷芳评传》,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7、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8、万平近:《林语堂评传》,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版。
    69、张宪文:《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0、李新:《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1981年版。
    71、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
    72、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3、来新夏:《北洋军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4、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三联书店1978年版
    75、吴相湘:《民国百人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
    76、金光耀:《顾维钧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7、完颜绍元:《王正廷的外交生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8、刘彦君:《梅兰芳传》,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9、郝平:《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0、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1998年版。
    81、陈世雄:《三角对话:斯坦尼、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3、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4、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台北食货出版社1981年版。
    85、列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6、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中华书局2006年版。
    87、王兆胜:《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88、项立岭:《中美关系上的一次曲折——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9、张礼恒:《从西方到东方——伍廷芳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进》,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90、李华川:《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1、杨奎松:《国民党“联共”与“反共”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92、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3、许烺光著,彭凯平等译:《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94、齐锡生著,杨云若等译:《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95、叶南客:《边际人:大过渡时代的转型人格》,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6、叶隽:《异文化博弈:中国现代留欧学人与西学东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7、尹德翔:《东海西海之间:晚清使西日记中的文化观察、认证与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8、张腾蛟:《王正廷传》,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3年版。
    99、余伟雄:《王宠惠与近代中国》,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版。
    100、秦孝仪:《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年版。
    101、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102、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3、张人凤:《张菊生先生年譜》,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04、钱益民:《李登辉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5、李伶伶:《梅兰芳全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
    106、李素:《私立燕京大学》,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版。
    107、李吉奎:《梁士诒》,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8、张志伟:《基督化与世俗化: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研究(1900-1922)》,“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0年版。
    109、陈清泉:《月朗星稀——上海影坛往事及其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110、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2、刘达人、谢孟圜:《中华民国外交行政史略》,台北国史馆2003年版。
    113、吴相湘:《民国人物列传》,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114、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版。
    115、袁道丰:《顾维钧其人其事》,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16、金光耀编著:《一代外交家顾维钧》,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117、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18、梁元生:《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9、沈文冲:《民国书刊鉴藏录续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版。
    120、石建国:《卜舫济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陈雁:《颜惠庆之“盖棺论定”》,《档案与史学》2002年第1期。
    2、陈雁:《上海和平代表团与1949年国共和谈》,《档案与史学》1999年第3期。
    3、陈雁:《颜惠庆遥控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民国春秋》1997年第5期。
    4、陈雁:《外交、外债和派系——从“梁颜政争”看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北京政府的外交运作》,《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
    5、鹿锡俊:《1932年中国对苏复交的决策过程》,《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6、裘臻:《不屈的民族魂——日寇铁蹄下的滞港名流》,《党史天地》2001年第01期。
    7、王雅文:《民国外交名宿一颜惠庆》,《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8、史进平:《“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谋和始末》,《纵横》2006年第6期。
    9、卞岩选辑:《1932年中苏复交档案史料》,《民国档案》2006年第2期。
    10、赵玲燕:《颜惠庆与基督教》,《中国教育与发展》2007年第6卷第91期。
    11、金光耀:《1932年中苏复交谈判中的何士渠道》,《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
    12、屈胜飞:《民国元老颜惠庆晚年的“敲门之旅”》,《钟山风雨》2007年第2期。
    13、马建标:《谣言与外交——华盛顿会议前“鲁案直接交涉”初探》,《历史研究》2008年4期。
    14、李健民:《颜惠庆与停止旧俄使领待遇》,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7年。
    15、石鸥:《中国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书屋》2009年第3期。
    16、吴梓明:《全球地域化: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的新视角》,《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17、张永广:《社会化与国家化:近代中日基督教教育发展路径之比较》,《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18、马敏:《近年来大陆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综述》,《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4期。
    19、左世元、罗福惠:《九一八事变与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20、左双文:《“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特种外交委员会》,《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1期。
    21、刘贵福:《九一八事变后特种外交委员会的对日外交谋划》,《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2期。
    22、岳谦厚:《近代外交失败与民国职业外交家勃兴》,《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3、石源华:《论留美归国学人与民国职业外交家群体》,《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梅兰芳访苏档案史料一》,《民国档案》2001年第3期。
    2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梅兰芳访苏档案史料二》,《民国档案》2001年第4期。
    26、张玮,岳谦厚:《三十年代顾维钧“国联外交”考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7、刘成学:《中日较量日内瓦》,《文史春秋》2008年第6期。
    28、沈潜:《顾维钧与圣约翰书院》,《档案与史学》2002年第5期。
    29、邓野:《从<顾维钧回忆录>看顾氏其人》,《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6期。
    30、岳谦厚:《顾维钧联美外交思想的形成与影响》,《史学月刊》2000年第5期。
    31、岳谦厚:《顾维钧废约外交考察》,《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4期。
    32、金光耀:《顾维钧与华盛顿会议》,《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
    33、蒋永敬:《顾维钧诉诸国联的外交活动》,《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1期。
    34、宗成康:《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依赖国联制日外交析评》,《民国档案》1997年第3期。
    35、洪岚:《九·一八事变至抗战中期国共两党的国联外交》,《史学月刊》2007年第7期。
    36、张龙林:《中美新约与中基会存废之争》,《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7、钟少华:《清末百科全书与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38、赵慧芝:《中基会和中国近现代科学》,《中国科技史料》1993年第14卷第3期。
    39、韩芳:《中基会成功的经验与启示》,《兰州学刊》2009年第5期。
    40、张殿清:《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资金援助》,《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年第2期。
    41、徐吉:《任鸿隽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42、张书美、周立群:《中基会与民国高校图书馆》,《山东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6期。
    43、高永伟:《谈谈1949年前的英汉成语词典》,《辞书研究》2010年第5期。
    44、田正平、刘保兄:《消极应对与主动调适——圣约翰大学与燕京大学发展方针之比较》,《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45、丁磐石:《忆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炎黄春秋》2008年第4期。
    46、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教育学报》2007年第1期。
    47、石建国:《圣约翰模式述论》,《世界历史》2009年第3期。
    48、薛澄:《美国圣公会差会、卜舫济、圣约翰大学三者关系之评述——兼论卜舫济在华办学活动》,《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49、沈鉴治、高俊:《圣约翰大学的最后岁月(1948-1952)》,《史林》2006年增刊。
    50、余骏:《卜舫济与司徒雷登治校之道》,《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51、杨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之江大学》,《浙江档案》2001年第3期。
    52、张德旺、韩芳:《五四时期留美归国知识分子群体简论》,《北方论丛》2008年第4期。
    53、周葱秀:《论鲁迅的苏联观》,《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9期。
    54、罗福惠:《边际人的报国心——容闳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新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5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廷黻关于苏联概况、外交政策及中苏关系问题致外交部报告》,《民国档案史料》1989年第1期。
    56、朱世达:《林语堂的美国观》,《太平洋学报》1998年第3期。
    57、郝素玲:《赛珍珠:一位文化边缘人》,《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58、俞瑾、张爱平:《卜舫济与中国友人来往书信选译(一)》,《档案与史学》1999年第4期。
    59、俞瑾、张爱平:《卜舫济与中国友人来往书信选译(二)》,《档案与史学》1999年第5期。
    60、黄兴涛:《民国文化的时代精神》,《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0期。
    1、宋微:《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中国外交分析》,外交学院2006年硕士论文。
    2、高文红:《颜惠庆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3、陈静:《试论颜惠庆的外交实践》,河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4、赵玲燕:《北京政府时期颜惠庆的外交思想及实践》,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5、王伟:《名实之间:颜惠庆内阁与北洋政局》,北京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6、黄海波:《宗教性非营利组织的身份建构研究: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为个案》,上海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7、应俊豪:《“丘八爷”与“洋大人”:国门内的北洋外交研究(1920-1925)》,台湾政治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8、孙崇文:《抗战以前中国基督教大学及其学生生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9、石建国:《卜舫济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10、孟雪梅:《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研究1868-1952》,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11、王玮:《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研究(1901-1936)》,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12、章博:《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基督教大学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13、王小丁:《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河北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14、杨金红:《西学东渐过程中的教会大学分析》,苏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5、孙帅:《中国近现代教会大学办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16、陈志雄:《陆征祥与民国天主教会》,中山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17、张永广:《近代中日基督教教育比较研究(1860-1950)》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18、张祖:《蒋介石与战时外交》,浙江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19、宋函:《顾维钧“联美制日”外交思想析论(1912-1927)》,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0、刘雪林:《论顾维钧的废约思想及主张》,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21、唐学俊:《顾维钧对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认识及其修约实践》,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22、陈小刚:《司徒雷登的大学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硕士论文。
    1、 Weiching W. Yen. How China Administrates Her Foreign Affair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Law, Vol.3, No.3(Jul.,1909), pp.537-546
    2、 W.W.Yen,”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SM(november1909):59
    3、 STEPHEN G. CRAFT. Opponents of Appeasement: Western-educated Chinese Diplomatsand Intellectuals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1932~37. Modern Asian Studies35,1(2001),pp.195-216.
    4、 Daniel Bays.“Indigenous Protestant Churches in China,1900—1937: A Pentecostal CaseStudy,”.Steven Kaplan(ed.). Indigenous Responses to Western Christianity.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4,:pp.124—143.
    5、Daniel Bays(ed.). Christianity in China: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6、 Peter Tze Ming Ng.“Paradigm Shift and the State of the Field in the Study of Christian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Cahiers d‘Extreme-Asie.2001, vol.12:pp.127—140.
    7、 Kenneth S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 in China.London: Society for thePromotion of Christian Knowledge,1929,:pp.3—4.
    8、 Lian Xi. The Conversion of the Missionaries-Liberalism in American Protestant Missions inChina,1907—1932.Pennsylvan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7,.9、 Peter Tze Ming Ng,et al. Changing Paradigms of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China,1888—1950.Lewiston,New York: The Edwin Mellen Press,2002,.
    10、Sun, Youli: China and the Origins of the Pacific War(1931-1941).st Martins Press1992.
    11、Philip West. Yenching University and Sino-western Relations,1916-1952.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76.
    12、William C. Kirby.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 Foreign Relations at Home and Abroadin the Republican Era,The China Quarterly, No.15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3、 Fairbank,&Teng.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A Documentary Survey,1839—1923.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4,.
    14、Bruce A. Elleman. Diplomacy and deception: the secret history of Sino-Soviet diplomaticrelations,1917-1927. Armonk, N.Y.: M.E. Sharpe, c1997.
    15、Leong, Sow-Theng. Sino-Soviet diplomatic relations,1917-1926. Honolulu, Hawaii: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197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