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结式“V好”与“V完”的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选取动结式“V好”与“V完”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结构的整体入手,研究其语义类别及句法分布特征;在对二者进行比较时,对V的范围及语义特征进行深入探讨,以求反映出这两个结构内部的真实现状及其差异,重点放在“好”与“完”对各自的述语动词的选择以及与主语、述语、宾语之间错综复杂的语义关系上。
     第一章主要对动结式“V好”与“V完”的研究概况作一总结,并简述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等。
     第二章讨论动结式“V好”的语义分类及句法分布。我们根据“V好”的情貌特征,把“V好”分成“标准”、“实现”两类,在“实现”类下面再分出“达成”与“完成”两个次类,并寻找出这些语义类型在句法形式上的分布特征。
     第三章讨论动结式“V完”的语义分类及句法分布。根据“完”的语义指向,把“V完”分为“穷尽”与“完结”两类,寻找出它们在句法形式上的分布特征。
     第四章选取“完成”类“V好”与“完结”类“V完”作为共时研究的比较对象,从句法、语义两个方面对二者的异同进行详尽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对“V好”与“V完”中的述语动词进行比较研究。将动词分为只能与“好”组合的,只能与“完”组合的,既能与“好”组合、又能与“完”组合的三组,然后分析每一组动词所具有的语义特征,从而总结出“好”与“完”对述语动词的选择限制机制。
     第六章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论及对动结式“V好”与“V完”的研究本文未能涉及,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的问题。
The thesis selects the structures of "V好" and "V完" as the major researching objects and mainly studies their semantic categories and syntax characteristics in perspective of whole structure; when comparing the two above-said structures, in order to show the real interior structure and differences the practical scopes and syntax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thoroughly checked ,and the great importance has been attached to the specific choices made by "好"and "完"in choosing their relevant verbs and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ubject ,predict and object.
     Chapter 1 mainly describes the general condition on study of "V好" and "V完" and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tent and purpose of the study taken by the author, the theory applied ,the idea adopted and the language resources conferred.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semantic scope and syntax characteristics of "V好". According to the tense characteristics we have classified "V好" into two different states, one is "standard state", and the other is "realized state"; furthermore, the "realized state" can be again divided into "achieved state" and "finished state" and the relevant syntax characteristics can also be found accordingly.
     Chapter 3 discusses the semantic scope and syntax characteristics of "V完". According to the semantic direction, the structure "V完"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wo states, one is "finished state" ,the other is "ended state", and the relevant syntax characteristics could be found relatively.
     Chapter 4 takes "finished state" of "V好" and "ended state" of "V完" as the simultaneous object and the complete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states have been made in terms of syntax and semantics.
     Chapter 5 has compared and studied the predictive verbs in "V好" and "V完".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verb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different types: verbs that could be combined only with "好";verbs that could be combined only with "完"; and verbs that could be combined with both "好"and "完".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types have been analyzed and the selective modification function of "好"and "完" to the predictive verbs has been concluded.
     Chapter 6 has concluded the whole thesis and mentioned that the further study on "V好" and "V完" is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since some areas have not been covered by the thesis.
引文
[1]参见吴继光1999动作方式和动作凭借,载邢福义主编《汉语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第179页。
    [1]关玲2003中也对这样的区别有所提及,但是并未展开具体的论述。参见普通话‘V完'式初探《中国语文》第3期,第230页。
    [1]参见沈家煊“有界”与“无界” 《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第8页。
    [1]“双系动词”的提法见李临定1990《现代汉语动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参见范晓2001动词的配价与汉语的把字句,《中国语文》第4期,第314页。
    [1]参见邵敬敏2001《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34页。
    [2]转引自邵敬敏2001《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31页。
    [1]参见叶向阳2004“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第27页。
    [1]参见杨素英1994当代动貌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与探索(九)》,第95页。
    [2]参见李临定1985动词的动态功能和静态功能,《汉语学习》,第1期,第6页。
    [1]参见马真、陆俭明1997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查(二),《汉语学习》第4期,第14页。
    [1]参见陈忠2008“V完了”和“V好了”的替换条件及其理据,《中国语文》第2期,第120页。
    [1]参见马庆株2005《汉语动词和动词型结构(一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0页。
    [1]参见马庆株2005《汉语动词和动词型结构(一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0页。
    [2]参见马庆株1998《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页。
    [1]参见邵敬敏、周芍2005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第23页。
    [1]参见范晓 语法研究中的十大关系,载马庆株主编《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35页。
    陈平 1987《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第2期。
    陈平 1988《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第6期。
    陈平 1994《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中国语文》第3期。
    陈立民 2002《汉语的时态和时态成分》,《语言研究》第3期。
    陈昌来 2002《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陈昌来 2003《现代汉语语义平面问题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陈忠 2008《“V完了”和“V好了”的替换条件及其理据》,《中国语文》第2期。
    崔希亮 1995《“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戴耀晶 1997《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邓守信 1983《汉语及物性关系的语义研究》,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科研处。
    邓守信 1985《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丁声树等 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
    董秀芳 1998《述补带宾句式中的韵律制约》,《语言研究》第1期。
    董秀芳 2002《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董秀芳 2004《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范继淹1985《无定NP主语句》,《中国语文》第5期。
    范晓 1984《关于动补格句式的句义重心》,《中国语文通讯》第4期。
    范晓发 1985《略论V-R》,《语法研究和探索(三)》,北京:商务印书馆。
    范晓 1987《V-R及其所构成的句式》,《语言研究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范晓 1991《汉语的短语》,北京:商务印书馆。
    冯胜利 2002《汉语动补结构来源的句法分析》,《语言学论丛(26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高名凯 1948《汉语语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关玲 2003《普通话“V完”式初探》,《中国语文》第3期。
    龚千炎 1984《动结式复合动词及其构成的动词谓语句式》,《安徽师大学报》第3期。
    龚千炎 1991 《谈现代汉语的时制表示和时态表达系统》,《中国语文》第4期。
    龚千炎 1994《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龚千炎 1995《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北京:商务印书馆。
    郭锐 1993《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第6期。
    郭锐 1995《述结式配价结构与成分整合》,沈阳、郑定欧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锐 2003《“把”字句的语义构造和论元结构》,《语言学论丛(28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方绪军 2000《现代汉语实词》,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胡裕树 范晓1995《动词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胡敕瑞 2005《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标准》,《中国语文》第3期。
    黄锦章 1993《行为类可能式V-R谓语句逻辑结构与表层句法现象》,《语文研究》第2期。
    黄月圆 1996《把/被结构和动词重复结构的互补分布现象》,《中国语文》第2期。
    蒋绍愚 2003《魏晋南北朝的“述宾补”式述补结构》,《国学研究(第十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 1999《汉语使动式产生的时代》,《国学研究(第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金立鑫 1993《“把OV在L”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中国语文》第5期。
    竟成 1996《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的表达》,《语文研究》第1期。
    李斌玉 1999 《“VA了”述补结构再考察》,《山西大学学报》第3期。
    李浚平 1984《试析带“得”动补结构的多义现象》,《昆明师专学报》第3期。
    李临定 1963《带“得”字的补语句》,《中国语文》第5期。
    李临定 1980《动补格句式》,《中国语文》第2期。
    李临定 1984《究竟哪个“补”哪个_‘‘动补格”关系再议》,《汉语学习》第2期。
    李临定 1985《动词的动态功能和静态功能》,《汉语学习》第1期。
    李临定 1986《现代汉语句型》,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临定 1990《现代汉语动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铁根 1998《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汉语学习》第2期。
    李铁根 1999a《定语位置上的“了”、“着”、“过”》,《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李铁根 1999b《现代汉语时制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李小荣 1994《对动结式带宾语功能的考察》,《汉语学习》第5期。
    李晓琪 1985《关于能性补语式中的语素“得”》,《语文研究》第4期。
    李宇明 1987《存现结构中的主宾互易现象研究》,《语言研究》第2期。
    李子云 1990《补语的表述对象问题》,《中国语文》第5期。
    李晋霞 2005《“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李宗江 2004《说“完了”》,《汉语学习》第5期。
    梁银峰 2006《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与演变》,上海:学林出版社。
    蔺璜 1998《八十年代以来动结式研究综述》,《山西大学学报》第2期。
    刘丹青 1994《“唯补词”初探》,《汉语学习》第3期。
    刘月华 2005《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龙果夫 1958《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卢英顺 1995《语义指向研究漫谈》,《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陆俭明 1990《“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汉语学习》第1期。
    陆俭明 沈阳2004《现代汉语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吕叔湘 1946《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吕叔湘文集(二)》,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 1966《单音形容词用法研究》,《中国语文》第2期。
    吕叔湘 1972《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 1981《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 1982《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 1986《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中国语文》第1期。
    马庆株1992《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一编)》,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马庆株 2007《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二编)》,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马希文 1987《与动结式动词有关的某些句式》,《中国语文》,第6期。
    马真 陆俭明 1997《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一)》,《汉语学习》第1期。
    马真 陆俭明 1997《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二)》,《汉语学习》第4期。
    马真 陆俭明 1997《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三)》,《汉语学习》第6期。
    梅立崇 1994《也谈补语的表述对象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梅祖麟 1991《从汉代的“动杀”“动死”来看动补结构的发展》,《语言学论丛(16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孟琮 郑怀德等 2005《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缪锦安 1990《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潘允中 1980《汉语动补结构的发展》,《中国语文》第1期。
    齐沪扬 2000a《现代汉语短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齐沪扬 2000b《动词移动性功能的考察和动词的分类》,《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北京:商务印书馆。
    任鹰 2001《主宾可换位动结式述语结构分析》,《中国语文》第6期。
    任鹰 2001《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句型移位规则再议》,《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期。
    邵敬敏 1987《把字句研究纵横观》,《语文导报》第7期。
    邵敬敏 2000《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沈力 1993《关于汉语结果复合动词中参项结构的问题》,《语文研究》第3期。
    沈家煊 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沈家煊 2003《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沈家煊 2006《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施春宏 2003《动结式的论元结构和配位方式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施春宏 2006《动结式的配价层级及其歧价现象》,《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石毓智 1995《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第1期。
    石毓智 2001《汉语的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动词之别》,《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石毓智 2002《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产生》,《语言研究》第1期。
    石毓智 2003《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宋文辉 2004a《动结式在几个句式中的分布》,《语文研究》第3期。
    宋文辉 2004b《再论现代汉语动结式的句法核心》,《现代外语》第2期。
    宋文辉 2007《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玉柱1981《关于“把”字句的两个问题》,《语文研究》第2期。
    宋玉柱 1991《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王洪君 1994《从字和字组看词和短语》,《中国语文》第2期。
    王还 1979《汉语结果补语的一些特点》,《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王还 1984《“把”字句和“被”字句》,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力 1980《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
    王力 1985《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玲玲 何元建2002《汉语动结结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王灿龙 1999《重动句补议》,《中国语文》第2期。
    王红旗 1993《谓词充当结果补语的语义限制》,《汉语学习》第4期。
    王红旗 1995《动结式述补结构配价研究》,沈阳、郑定欧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红旗 1996《动结式述补结构的语义是什么》,《汉语学习》第1期。
    王红旗 2001《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语文研究》第1期。
    王政红 1994《“把”字句的情状类型及其语法特征》,《南京师大学报》第4期。
    雅洪托夫 1957《汉语的动词范畴》,陈孔伦译,北京:中华书局。
    吴福祥 2002《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中国语文》第1期。
    吴为章 1994《近十年现代汉语动词研究特点概述》,《汉语学习》第2期。
    项开喜 1997《汉语重动句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第4期。
    徐丹 2000《动补结构的上字和下字》,《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北京:商务印书馆。
    徐枢 1985《宾语和补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徐通锵 1998《自动和使动-汉语语义句法的两种基本句式及其历史演变》,《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薛红 1985《后项虚化的动补格》,《汉语学习》第6期。
    薛红 1987《动补结构研究概述》,《现代汉语研究的现状和回顾》,北京:语文出版社。
    薛凤生 1987《试论“把”字句的语义特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杨平 1990《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古汉语研究》第1期。
    杨建国 1959《补语式发展试探》,《语法论集》第三集,北京:中华书局。
    杨素英 1994《当代动貌理论与汉语》,《汉语学习》第2期。
    杨素英 1998《从情状类型来看“把”字句(上)》,《汉语学习》第2期。
    杨素英 1998《从情状类型来看“把”字句(下)》,《汉语学习》第3期。
    叶向阳 2004《“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世界汉语教学》第5期。
    余健萍 1957《使成式的起源和发展》,《语法论集(第二集)》,北京:中华书局。
    袁毓林 2001《述结式配价的控制--还原分析》,《中国语文》第5期。
    岳利民 2005《多义的动结式短语试析》,《广西社会科学》第12期。
    詹人凤 1989《动结式短语的表述问题》,《中国语文》第2期。
    张斌 胡裕树 1989《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伯江 1999《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上海第二届全国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论文。
    张伯江 2001《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中国语文》第6期。
    张国宪 1988《结果补语语义指向分析》,《汉语学习》第4期。
    张济卿 2000《有关“把”字句的若干验证与探索》,《语文研究》第1期。
    张嘉宾 1984《动补结构与其宾语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求是学刊》第1期。
    张旺熹 1993《“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张旺熹 1999《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赵长才 2002《结构助词“得”的来源与“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中国语文》第2期。
    赵元任 1968《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1979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周琴 1999《述补式“v+好(了)”浅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祖人植 1997《“被”字句表义特性分析》,《汉语学习》第3期。
    朱德熙 198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 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编 2005《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