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花鸟画色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840年至1949年的一百多年间,是中国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期,也是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阶段。各种技法融汇贯通的前海派写意花鸟画和重彩大写意金石绘画的崛起,以及中西合璧彩墨画的出现,使写意花鸟画的色彩表现在“扬州画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获得了新的突破。
     作为前海派绘画集大成者,任伯年是近现代花鸟画现代化转型的标志性人物。他在坚持文人画价值观的前提下,以色彩造境,吸收审美风尚中的色彩元素。通过结合明清文人画色彩、民间美术色彩和西方绘画色彩元素,使中国花鸟画的色彩表现逐渐实现了多种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深含人文情怀和时代精神,确立了近现代花鸟画色彩表现的新模式。其影响深远,并最终形成“海派”前期清新明丽、放达飘逸的色彩风格。任伯年色彩表现模式经由徐悲鸿推崇后对学院派画家色彩表现产生重大影响。论文讨论了任伯年花鸟画色彩表现的转变过程,分析其色彩表现元素的源流,考察其人生不同阶段在面对社会审美风尚转变时如何实现个人审美价值观的体现,保持雅俗共赏的艺术品质。以此为鉴,分析当下如何在商业发展的境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传统绘画的价值核心,创新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
     论文的基本内容:
     第一、在中国画现代化转型的整体框架下,分析任伯年色彩表现模式的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技术支撑,分析近现代花鸟画色彩表现在任伯年时期取得突破的原因。
     第二、通过分析任伯年色彩表现技法的形成过程,了解任伯年的师承关系和社会关系,揭示其周边的文化背景,分析任伯年的文人画情结是贯穿其艺术生涯的精神核心。
     第三、通过分析任伯年作品所体现的色彩表现模式的色彩元素来源,揭示任伯年色彩表现模式的基本框架和工作原理:以文人画审美理想为价值核心,统一协调民间美术和西方绘画色彩元素,达到画面色彩“雅俗共赏”的艺术品质。
     第四、分析在商业社会审美风尚中,任伯年的色彩表现模式对如何顺应时代,坚持自我价值观,获得“雅俗共赏”的艺术品质。
     第五、分析任伯年色彩表现与学院派花鸟画的关系,并以任伯年的色彩表现模式去分析近现代花鸟画的分流。
     第六、当代中国花鸟画依然可以延续和完善近代画家对于花鸟画的拓展成果,坚持传统文化的革新和传承,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艺术道路。
From1840to1949, it was a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Chinese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cultures. In this hundred years, Shanghai school of Chinesepainting ros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realistic painting with freehand brushwork, theepigaphic paint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nk coloured paintingtypes, which has made a great deep progress and a new level on freehand brush workof flower and bird painting
     As a former master of pre-Shanghai School of painting, Ren Bonian was thetipical person o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bird and flower painting. He kepton literati painting style which was known for the color creation, and absorbed thenew color elements in modern types. By combining the color of the Ming and Qingliterati paintings, folk art colo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and the modern colorelements in Western paintings, he achieved a multiple mixture of various art elements,which reflected his humanistic concern and the spirit of the age, and was established anew color mode in modern bird and flower paintings. This new color mode hadinfluenced profoundly, and was formed a fresh and elegant color style in early periodof Shanghai school. Moreover, on Xu Beihong’s effort and support, the academicpainters was affected by the new color repersention type deeply which was innovatedby Ren Bonian. This article disscusses the proc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ird andflower painting reformation by Ren Bonian, analyzes the origion and development ofthe modern color type of it, and examines Ren Bonian’s severl steps on color reformin Chinese painting by facing the changes in modern aesthetic taste, but stillmaintained his artistic quality. As a typical example of color reformation, we can findout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whileadapt new representions to this more and more commercial and fast-changing world.
     This article disscusses the reform proc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ird and flowerpainting by the famous artist Ren Bonian with six parts as following: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modern times and technical background of RenBonian’s color reform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it reveals the great influence from foreign urban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culture to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Chinese painting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By focusing on the way of Ren Bonian’s color reformation, second chapteranalyses Ren Bonian’s severl steps on color reform in Chinese painting, comprehendsthe relationship with his several teachers and friends, studies his culture background,and concludes that Ren Bonian’s complex of literati paintings is the main core in hiswhole artistic career.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racing to the origins of Ren Bonian’s color system,which tells the way of Chinese painting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by Ren Bonian.As maintaining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literati aesthetic taste, it mixed folk and westernarts elements, which make the new color type appeal to both the more and the lesscultured.
     Fourth part discusses how did Ren Bonian persisted the aesthetic taste in amutable commercial community, which also provided us an example of color paintingrevolution in this more modernized world.
     The fifth part analyses the affect on academic Chinese bird and flower paintingsby Ren Bonian’s new color painting style, and researchs the reason why the academicpainters retain the traditional way of color painting is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culture.
     Last but not least, the chapter reconfirms that Chinese bird and flower painting inmodern society can be a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perfection of traditionalpainting system. By the way of continous and reformation, Chinese bird and flowercolor represention could establish a new form which adapts the Chinese nationalcondition.
引文
①徐悲鸿,《任伯年评传》,原文载:陈宗瑞编,《任伯年画集》香港出版,1953年。这是最早的较为可信的采访资料。
    ①龚产兴,《任伯年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②丁羲元,《任伯年年谱》,载《任伯年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第318页。
    ③薛永年,《中国巨匠美术丛书任伯年》,文物出版社,1998年。《海派巨擘任伯年的生平与艺术》载于《任伯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版,应加注解。
    ④胡启昆、陆燕、陈红丽,《任伯年人物画风》,重庆出版社,1997年。
    ⑤卢辅圣主编,《任伯年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⑥丁羲元,《任伯年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
    ⑦李仲芳,《任伯年评传》,杭州出版社,2013年。
    ⑧《任伯年全集·卷6》,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21-42页。
    ①上海书画出版社编,《海派绘画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
    ②代表图录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任伯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任伯年绘画作品图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任伯年全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
    ①《朵云》杂志编辑部,《朵云》第3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82年。
    ②林树中,《任伯年及其作品》,《南艺学报》,1978年第一期。
    ①参见:《海上墨林》,《海上画语》,《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
    ②徐悲鸿,《任伯年评传》香港出版社,1950年,行书信札。按:光绪乙未应为公元1895年,为徐悲鸿之误。据此,生年也顺延一年,为1840年。
    ①彭年,《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先驱——从南越国遗迹看南越文化及其历史地位》,《南越国史迹研讨会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211页。
    ①薛永年,《海派对扬州八怪的发展与中国画》,《海派绘画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第867页。
    ①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
    ①人民美术出版社《任伯年全集》第六集,2010年,第71页,原载《任伯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版
    ①任伯年题画自称“山阴任伯年”。《任伯年评传》:“浙江萧山人,后辄署名山阴任伯年,实其祖籍也”。
    ②徐悲鸿,《任伯年评传》,香港出版社,1950年。
    ③丁羲元,《任伯年年谱》,《朵云第五十五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第308页。
    ①任堇叔,《题任颐画任淞云像》。
    ②龚产兴编,《任伯年史料专辑》,西泠印社出版社,2000年,第289页,“任伯年年表”。
    ①《任伯年全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
    ②徐建融,《元明清绘画研究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①《桐阴复志》。
    ①丁羲元,《任伯年年谱》,载卢辅圣主编,《任伯年研究(朵云第55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第308-320页。
    ①孙雪泥编,《任伯年百年纪念展览册·陈蝶野序》,1939年8月18日。
    ①张充仁述《任伯年读画会》,载龚产兴编著《任伯年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②原载沈之瑜,《文汇报》1961年9月7日四版,《关于任伯年的新史料》。
    ①李超,《外海派——近代西画东渐研究》,《海派绘画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第337页。
    ①黄宾虹,《道咸画家传》,1951年手稿。
    ①《小阳秋》日新出版社,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十一月初版,第1-2页。
    ①转引自《吴昌硕作品集》(绘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原载于潘天寿,《回忆吴昌硕先生》,1957年1月。
    ①徐悲鸿,《任伯年评传》,原文载:陈宗瑞编,《任伯年画集》香港出版,1953年。
    ①《上海县续志》。
    ①王靖宪,《任伯年其人其艺》,载《任伯年研究(朵云55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第79页。
    ②吴心毂《历代画史汇传补编》。
    ①薛永年,《任伯年的生平和艺术》,见(清)任伯年,《任伯年全集(第六卷)》,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78页。
    ①整个《大梅山馆诗意图册》有120张图,绘制时间仅有两个月。
    ①官样御瓷一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制瓷官样与御窑瓷器故宫博物院编出版发行: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大雅斋》周苏琴146页
    ①王瞻民《越中历代画人传》。
    ①张小锐,《清宫瓷器画样的兴衰》,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第33-36页。
    ①方李莉,《景德镇民窑》,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21页。
    ①梁元生,《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上海开埠后广东帮与宁波帮的竞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35页。
    ①[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谢亮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第8页。
    ①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学林出版社,2006年,第53页。
    ②顾伟玺《“前海派”绘画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①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华书局1954年12月,第113页。
    ①孔令伟,《风尚与思潮:清末民国初中国美术史的流行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131页。
    ①参见《海上墨林》第3卷。
    ①《美术》一九五七年五月号,转引自:丁羲元,《任伯年艺术论》,《朵云》第四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82年,第190页。
    ②丁羲元,《任伯年艺术论》,《朵云》第四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82年,第192页。
    ①徐悲鸿,《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益世报》“艺术周刊”第45期,1947年11月23日版。
    ①白风,《当代画家述评》,《战时后方画刊》2期。
    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面对西方艺术的影响时,虽然这一外因非常重要,但整个近代绘画史的发展,依然是内因——也就是诸如任伯年这样的画家所进行的探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样的状况可见于对清末民初的近代史研究中,见[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8月。
    ②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地域与民族”,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5年1月,第33-35页。
    ①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4页。
    ②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有两次,一是汉末六朝的佛教传入,一是近代以来的西方思想。在第一次冲击中,学术界有两种认识,西方有学者认为是佛教改造中国,例如,许理和研究佛教的重要著作就以《佛教征服中国》命名,更多地学者认为,这一过程应当被描述为“佛教的中国化”,就其本身来说,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结果,一为中国化的禅宗,一为社会层面世俗化的净土宗,一为融合儒家形成宋明理学。
    见[荷兰]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李四龙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第四编第六节“佛教征服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426-450页。
    ③万青力,《并非衰落的百年:19世纪中国绘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四章。
    ①[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艺术与观念》(上),宋协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261页。
    [1][清]应宝时等修、俞樾等纂:《同治上海县志》,1872年。
    [2]上海市通志馆年鉴委员会编:《上海市年鉴》,1935年。
    [3]沈恩孚、杨逸编:《上海市自治志》,1915年。
    [4]吴馨修、姚文楠等纂:《上海县续志》1918年。
    [5]姚文楠、秦锡田等纂:《民国上海县志》,1935年。
    [1][德]格罗塞著,杨志明等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
    [2][俄]康定斯塔,《论艺术中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3][法]克莱尔克,[英]韦尔福特修订,《彩色片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1977年。
    [4][美]苏珊·朗格著,滕守尧译,《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5][美]西里尔.E.布莱克著,杨豫译:《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6][美]伊格尔斯著,何兆武译,《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7][日]城一夫,《色彩史话》,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8][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1991年。
    [9][英]哈罗德·奥斯本著,阎嘉等译,《20世纪艺术的抽象和技巧》,四川美术出版社,1981年。
    [10]《上海美术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
    [11]《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任伯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
    [12]艾华编著,《中国近世文化思潮》,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
    [13]北京画院编,《20世纪北京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14]蔡文辉,《社会学》,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15]曹意强,《艺术与历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
    [16]陈伯海主编,《上海文化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17]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18]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19]陈绶祥,《国画讲义》,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
    [20]陈滢,《岭南花鸟画流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1]陈永怡著,《近代书画市场与风格迁变》,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
    [22]丁義元,《任伯年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
    [23]冯远主编,《中国绘画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24]龚产兴编著,《任伯年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25]顾丞峰,《现代化与百年中国美术》,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
    [26]顾伟玺,《“前海派”绘画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
    [27]管林,钟贤培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科学出版社,2009年。
    [28]何延喆,《京津画派》,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29]鸿洋,《中国传统色彩图签》,东方出版社,2010年。
    [30]胡启昆等编,《任伯年人物画风》,重庆出版社,1997年。
    [31]黄宾虹,《古画微》,上海商务印书店,1934年。
    [32]姜涛、卞修跃著,《中国近代通史: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33]金耀基著,《中国民本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8年。
    [34]郎绍君,《论现代中国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
    [35]李福顺,《北京美术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6]李向民,《中国艺术经济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
    [37]李铸晋、万青力著,《中国现代绘画史·民国之部》,文汇出版社,2003年。
    [38]刘道广,《中国艺术思想史纲》,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39]刘瑞宽,《中国美术的现代化(美术期刊与美展活动的分析:1911-193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0]刘永丽,《被书写的现代: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上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41]卢辅圣主编,《任伯年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42]马勇著,《中国近代通史: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43]上海书画出版社编,《海派绘画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
    [44]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观代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45]唐振常主编,《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46]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47]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
    [48]王坚,《粤画史论丛稿》,广州出版社,2008年。
    [49]王靖宪,《任伯年其人其艺》,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50]王琪森著,《海派书画——百年辉煌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经济形态》,文汇出版社,2007年。
    [51]王树村,《中国年画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52]王文娟,《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53]王震编,《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
    [54]王中秀、茅子良、陈辉编著,《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
    [55]萧山市政协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任伯年史料专集》,西泠印社出版,2000年。
    [56]薛其林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57]薛永年,《中国巨匠美术丛书·任伯年》,文物出版社,1998年。
    [58]薛永年、杜鹃,《中国绘画断代史:清代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59]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科学出版社,1955年。
    [60]叶子:《中国绘画的历史沿革及画风演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设2009年。
    [61]易心、肖翱子著,《中国民间美术》,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62]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们美术出版社,2005年。
    [63]虞和平、谢放著,《中国近代通史: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64]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65]张海鹏、李细珠著,《中国近代通史:新政、立宪和辛亥革命》,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66]张少侠、李小山著,《中国现代绘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
    [67]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杭州市萧山区文联编,《任伯年研究文集》,方志出版社,2004年。
    [68]郑大华,彭平一著,《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四川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69]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
    [70]朱华等著,《上海一百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1]朱万章,《广东绘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72]朱万章,《岭南近代画史丛稿》,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
    [1]陈超南,《承先启后的海上画派》,《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2]高虹,《海派与京津派之浅析》,《收藏家》,2006年第6期。
    [3]李毅峰、韩玉霞,《清末的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历史教学》1997年第7期。
    [4]卢辅圣,《浏览海上画家》,《美术之友》1998年第3期。
    [5]马洪林,《海派文化与西学东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
    [6]马利霞,《风姿卓异——“海上三任”艺术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
    [7]水天中,《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分期及其它》,《美术》1988年第10期。
    [8]薛永年:《二十世纪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文艺研究》2001年第2期。
    [9]周海峰,《谈海上画派的艺术风格》,《画刊》2007年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