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整体化教学楼群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校教学楼是高等教育的空间载体,高教事业的快速发展,会对占高校建筑比重最大的教学楼产生全方位、多方面的影响。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正向着整体化趋势发展,教学楼应对这种趋势做出反应。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楼受到“按系设馆”、“各系独立”的“小而全”教学模式的制约,已暴露出了很多弊端。整体化教学楼群是适应新的高等教育理念下产生的教学楼模式。一般由公共教学楼、学科群教学楼、特殊教学用房组成,各功能要素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形成布局集中、紧凑的有机整体。
     经过十年的使用,整体化教学楼群的设计既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建筑尺度过大、多样性不足、使用面积系数较低、地域性较差、空间归属感及识别性不强等问题。针对现状所产生的实际问题,研究优化设计策略和方法,将其应用于设计实践,以提高设计质量。
     本文在总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教学楼建设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分析整体化教学楼群的出现背景、特征,及现状问题。对应其规划与设计的不同阶段所出现的不同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优化设计策略。解析整体化教学楼群的概念内涵,研究其组成要素、组合方式、建筑组群布局形态及建构模式、并提出布局优化策略。分析影响整体化教学楼群空间尺度的各种因素及尺度控制要素,通过调研及量化分析,提出尺度控制优化策略及适宜的量化范围。建立K值理论模型并进行量化分析和调研,提出整体化教学楼群K值优化策略及K值适宜的量化范围。分析使用者在教学楼中的行为需求与精神需求,对教学楼多义空间的使用状况调研,提出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The teaching building in university is space carrier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concept can influence the teaching building. The great devol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will affect teaching building. The layout mode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building of university is "each department each building", "separated","small and whole". This traditional mode have many abuse. The holistic teaching building is the new mode which can adapte to the new higher education trend. It is constituted by public teaching building, subject teaching building, and special teaching building. The elements follow some combination way, and form a compact unit.
     After 10 years using, the holistic teaching building group have maken some achivevments, but there still many questions, such as the measure of building too large, lack of diversity, the K value too low, lack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lack of identity, and so on. So it's necessary to sum up, and reseach on the optimize design strategy of the holistic teaching building group, which can improve design qualit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campus construction, and analyze the holistic teaching building group's characteristic, and problem. The paper analyze the internal meaning of the holistic teaching building group, and study its elements, composing way, layout configuration, and put up with the optimize strategy of layout. By analyzing the factors and controlling elements of space measure of the holistic teaching building group, the paper put forwad optimize strategy of scale control and its proper range. Studying on K value of the theory model and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put forwad optimize strategy of K value and its proper range. By analyzing the users'need of behavior and spirit, and investigation on the multi-meaning space, the paper put up with the optimize strategy of space, which based on users'need.
引文
1孙毅颖:对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的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P608
    1高书国.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P596
    2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大刀阔斧进展顺利[N].中国教育报.2000.11.7
    3王冀生.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P248
    [1]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3[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9
    [5]高书国.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7]#12
    [8]马丁·皮尔斯.大学建筑[M],王安怡,高少霞译.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1
    [9]杨开忠,迈向空间一体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10]戴志中,褚冬竹,肖晓丽.高校校前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8
    [11]姜辉.孙磊磊.万正旸等.大学校园群体[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0
    [12]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美)克莱尔·库拍·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著.俞孔坚,孙鹏,王志芳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4]全国获奖教育建筑设计作品集编委会.全国获奖教育建筑设计作品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5](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6]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7]何镜堂,建筑设计研究院校园规划设计作品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8](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9]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0]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教育建筑学术委员会,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1]Lynch Kevin.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 Cambridge:The MIT Press
    [22]Michael Brawne, University Planning and Design, Published by Lund Humphries For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London,1967
    [23]Alexander Christopher. The Oregon Experimen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4]高冀生.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5]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6](美)C·亚历山大著,赵冰,刘小虎译.俄勒冈实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27]Campus& Community:Moore Ruble Yudell Architecture& Planning. Rockport Publishers; Rockport, Massachusetts.1997
    [28]戴志中,李海乐,任智劫.建筑创作构思解析——动态·复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29]Alexander, Christopher, Sara Ishikawa, and Murray Silverstein. A Pattern Langu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30]Wilson RG, Butler SA, University of Virginia:An Architectural Tour. New York:Princeton Press,1998
    [31]Edwards B.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New York:Spon Press,2000
    [32]Muthesius S. The Postwar University:Utopianist Campus and College.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
    [33]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Universities, Stockton Press,1993.
    [34]Richard. P. Dober. Campus Landscape——Function, Form, Features. U.S.A. John Wiley& Sons, Inc,2000
    [35]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City. MIT Press.1960
    [36]Christian Norberg-Schulz, 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 Cassell Ltd, Published,1980
    [37]#12
    [38]Richard P. Dober. Campus Architecture—Building in the Groves of Academe. 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U.S.A.,1996
    [39]Paul Venable Turner. Campus—An American Planning Tradition. MIT.Press
    [40]Oscar Rlera Ojeda. Campus& Community—More Ruble Yodel Architecture& Planning. Rockport Publishers. Inc., Massachusetts. U.S.A.1997
    [41]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2]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规划指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3]《建筑创作》杂志社,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教学组团设计[M],济南:山东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5
    [44]《建筑创作》杂志社,北航新主楼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45]《建筑创作》杂志社,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46]《建筑创作》杂志社,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路校园整体改造工程设计[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7]王文胜.教育建筑设计作品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48]李志民,王琰.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3
    [1]周作宇,大学教学:传统与变革,现代大学教育[J],2002,1
    [2]戴井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布局结构的现状分析,教育发展研究[J],2000,3
    [3]文辅相,我国大学专业教育模式及其改革,高等教育研究[J],2000,2,
    [4]顾亿天,着力教学管理改革的新突破,中国高等教育[J],2001,18
    [5]高冀生:高校校园建设跨世纪的思考,建筑学报[J],2000,6
    [6]罗森:大学校园规划刍议,建筑师[J],24
    [7]何人可,高等学校校园规划,建筑师[J],24
    [8]王胜平,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楼建筑设计,建筑师[J],25
    [9]夏青,中国高等学校整体环境空间设计发展趋势之我见,建筑师[J],59
    [10]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珠海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概要,时代建筑[J],1999,1
    [11]陈伯超,创建新世纪的大学校园——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新校区设计方案评价,建筑学报[J],2001,12
    [12]郑少鹏.组合·整合·融合—探讨新建校园群体建筑的整体性[J].华中建筑.2007.(9)
    [13]仝晖,也门塔伊兹大学科技工程学院楼设计,建筑学报[J],2001,11
    [14]沈国尧,时空的表达,建筑学报[J],1999,1
    [15]黄仁,厦门大学嘉庚楼群设计,建筑学报[J],2001,6
    [16]霍光、霍维过,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新趋势,华中建筑[J],1999,4
    [17]耿宏兵,现代大学校园规划趋势,城市规划会刊[J],9106
    [18]宛素春、王珊、董淑英,高校智能化教学楼设计研究,建筑学报[J],2000,2
    [19]陶郅,郑州大学新校区理科系群,建筑学报[J],2004,2
    [20]陈伯超,徐丽云,王晓晶,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设计解读,建筑学报[J],2005,11
    [21]王建国,程佳佳.海峡两岸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比较.城市建筑[J].2006.9
    [22]于文波,“紫金港”实证——现代主义在中国,建筑学报[J],2004,2
    [23]高冀生,当代高校校园规划要点提示,新建筑[J],2002,4
    [24]何镜堂,汤朝晖,现代教育理念的探索与实践——浙江大学新校区东教学楼群设计,建筑学报[J],2004,2
    [25]涂慧君,吴中平,叶青青,城市设计导则应用于大学校园整体设计——以三个案例探讨其操作方法,新建筑[J],2006,3
    [26]罗卿平,史永麟,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的城市性应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概念性规划设计,华中建筑[J],2005,4
    [27]朱明.温故而知新——对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校区整体设计的感悟与反思.城市建筑[J].2006.9
    [28]郑明仁,大学校园规划整合论,建筑学报[J],2001,2
    [29]张小松,周安伟,生长型大学校园规划探讨,规划师[J],2004,2
    [30]颜兴中,胡铁辉,刘道强,高等教育理念在大学校园建筑规划中的应用,现代大学教育[J],2006,1
    [31]沈济黄,劳燕青.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学楼.城市建筑[J].2006.9
    [32]李萍萍,潘忠诚,李少云,叶青,广州大学城组团四规划与建筑设计—特殊环境的特殊解读,建筑学报[J],2005,3
    [33]叶彪,高校教学建筑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建筑学报[J],2004,5
    [34]沈国尧,孙万文,从广州到兰州——大学校园规划的反思,建筑学报[J],2006,6
    [35]何镜堂,窦建奇,王扬,向科,大学聚落研究,建筑学报[J],2007,2
    [36]张奕.刍议中国当前大学建筑理论研究.建筑学报[J],2005,3
    [37]何镜堂,郑少鹏,郭卫宏,建筑·空间·场所—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院系楼群解读,新建筑[J],2007,1
    [38]王伯伟.现代校园的空间秩序与文化理念.城市建筑[J].2008.3
    [39]何镜堂,陈文东,高校集群化实验楼设计初探,建筑学报[J],2007,5
    [40]梅洪元,鞠叶辛,谢略,大学校园建筑创作的适度思想,新建筑[J],2007,1
    [41].覃力,整体化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的探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嘉定校园建筑规划设计,建筑学报[J],2002,04
    [42]江浩,王伯伟,大学形态的原型分类,新建筑[J],2007,1
    [43]沈国尧.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园规划设计的文化意识.城市建筑[J].2008.3
    [44]徐苏宁.七年之痒——校园规划过后的冷思考.城市建筑[J].2008.3
    [45]韩孟臻.海南大学第四教学楼其设计.城市建筑[J].2008.3
    [46]包小枫.四川大学双流新校区规划设计.理想空间[J].2005.2
    [47]包小枫.长沙大学校园规划.理想空间[J].2005.2
    [48]姚存卓.体验香港大学.理想空间[J].2005.2
    [49]Suzanne Stephens. Janelia Farm research Campus, Virginia. Architectural Record[J].2007,3
    [50]王文胜,赵远鹏.体现中医特色,营造校园文化——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想空间[J].2005.4
    [51]江浩波,纪福君,寇志荣.培育健康的“树”——山东轻工业学院长清校区规划设计.理想空间[J].2005.4
    [52]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广东药学院教学区规划设计.建筑学报[J],2005,11
    [53]汤桦.十一个半院落和建筑里的城市——沈阳建筑大学浑南校区设计.时代建筑[J],2007,6
    [54]郭明卓,黄劲.广州大学城组团一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建筑学报[J],2005,3
    [55]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郑少鹏.广州大学城组团二规划与建筑设计——交融共享、亲近自然、有机和谐.建筑学报[J],2005,3
    [56]朱文一.广州大学城组团三规划与建筑设计——和而不同两校园.建筑学报[J],2005,3
    [57]李萍萍,潘忠诚,李少云,叶青.广州大学城组团四规划与建筑设计——特殊环境的特殊解读.建筑学报[J],2005,3
    [58]徐达明,迟敬鸣.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校区规划创作.南方建筑[J],2004,10
    [59]#12
    [60]#12
    [61]胡晓鸣,吴伟年,洪江,王志伟.聚吕与分散——现代综合性大学校园发展的新趋势.建筑学报[J],2002,4
    [62]许懋彦,巫萍.新建大学建筑组群空间尺度的比较探讨.建筑师[J],2004,7
    [63]向科.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回顾与展望.城市规划汇刊[J],2007,1
    [64]陈晓恬,王伯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对大学校园规划的影响.华中建筑[J],2006,7
    [65]许健宇.自然与理性的对话——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校园环境设计.中国园林[J],2008,6
    [66]李俊霞,郑忻.人性化的建筑尺度分级系统[J].中外建筑,2004.02.
    [67]高峻,吴雅萍.合宜的人文尺度——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谈[J].华中建筑,2003,06.
    [68]李子萍.老校园里的新建筑——西安交通大学教学主楼建筑群设计[J].建筑学报,2002,11:16-19.
    [1]王琰.现代大学整体式综合教学楼群设计探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
    [2]涂奇志,高等学校老校园改扩建的若干问题,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1998
    [3]陈健,国内高校教学楼组群的两种典型模式比较研究,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4
    [4]朱育嵩,新世纪校园规划实践与思考,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4
    [5]巫萍,1980年代以来中国新建大学校园建筑组群形态研究,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4
    [6]戴云倩,中国高校巨构起源及成因分析,华侨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4
    [7]王坚,高校公共教学建筑教学空间设计研究,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
    [8]宋明星,“群构”:整体化高校校园环境构成方法研究,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1998
    [9]黄鑫.现代高校整体式教学楼利用率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10]赵勇.高校教学综合体设计与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3.
    [11]贾晓元,高校校园合并空间整合研究,华中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12]王丹.中国高校教学建筑空间组织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2008.
    [13]李俊霞.建筑的比例和尺度[D].南京:东南大学,2004
    [14]刘嘉.普通高校整体式教学楼(群)空间尺度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15]沈彬彬.普通高校整体式教学楼使用系数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16]杨春时.普通高校整体式教学楼多样性及适应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17]李相韬.普通高校建筑更新改造与再利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18]郑锐锋.大学校园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9]陈晓恬.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演变[D].上海:同济大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http://www.moe.edu.cn中国教育部官网
    [2]http://www.cin.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宅与城乡建设部
    [3]http://www.cnup.com中国城市规划
    [4]http://www.abbs.com.cn ABBS建筑论坛
    [5]http://www.far2000.com自由建筑报道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