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人口流动的经济福利效应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口流动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性流动入口开始大幅度增加。流动人口的出现和不断增加,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以及其他方面的巨大差异引起的。西北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落后、流动人口增多、生态环境脆弱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口合理有序的流动可以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和区域问的自由流动,增加区域整体经济福利。研究西北地区人口流动的经济福利效应对西北地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不断缩小东西部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第一部分对选题的背景意义进行了阐述,然后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进而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本文使用的人口流动和经济福利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人口流动对地区经济福利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三部分对西北地区人口流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西北地区人口流动的整体特征。随后依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西北地区省际人口流动的经济福利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并依据结论提出实现人口有效合理流动,提高西北地区人口流动经济福利的对策建议。
The Population flow contributes to achieving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Since the mid-1980s, the Population flow of China began to increase dramatically. The deepest reasons of the appearance and increase of the population flow are the different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different income between regions and so on. The Northwest region is the developing region, mobile population rapid growth, a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China. Reasonable and orderly flow of population can promote the free flow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between the regional, and increase the overall regional economic welfare. The research on economic welfare effects of the population flow in northwest of china push forward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and continue to narrow the development gap of east and west of china.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of the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evant theory we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we determine the research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rticle defined the concept of the population flow and economic welfar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welfare effect of the population flow. The third part of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opulation flow in northwest area of china. And this part summarizes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pulation flow in northwest area of china. Then the article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economic welfare effects of the northwest Inter-provincial flow based on2005National1%Population Sample Survey data.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analysis concluded some suggestions.
引文
1书局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流动人口为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
    1马颖,朱红艳.发展经济学人口流动理论的新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7:11-18.
    1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市联合国人口基金受授的国际性人口学术组织:成立于1928年,总部设在比利时列目市.现有来会员近2000人,主要由人口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统计学家、地理学家、医务人计划生育工作者、管理和决策人员等组程。
    1庇古,朱泱等译.福利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1数据来源:陕西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
    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19992006).
    数据来源:甘肃省统计局,甘肃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新闻发布会
    人口普查公报里的流动人口均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1周燕萍.我国省际人口流功的社会经济效应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蔡防.中国流动人口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庇古,朱泱等译.福利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3]郑玉散.应用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4]钟水映.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5]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6]尼古拉斯.巴尔,大卫.怀恩斯.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8]厉以宁,吴易风等.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9]阿马蒂亚.森,任颐、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杨缅昆社会福利指数构造的理论和方法初探[J].统计研究.2009(7):37-42.
    [11]蔡建明.中国省级人口迁移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J].地理研究.1990(2):122-129.
    [12]原新.乡城流动人口对大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分析一以京、津、沪为例[J].人口学刊.2005(2):3-8.
    [13]杨子慧,萧振禹.流动人口与城市化[J].人口与经济.1996(5):33-39.
    [14]李伟强.流动人口存在的必然性、正负而影响及应对策略[.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4(3):20-23.
    [15]马勇等.西北人口发展的必由之路[J].瞭望.2005(10).
    [16]陈天惠,刘盛和.我国人口流动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137(30).
    [17]张志伟,胡石清.我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4-37.
    [18]郑梓祯.对待外来人口制度需要创新[J].新经济.2006(11).
    [19]杨云彦.八十年代中国人口迁移的转变[J].人口与经济,1992(5):12-16.
    [20]蔡昉.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成因、趋势与政策[J].中国人口科学.1995(6):8-16.
    [21]单明,欧阳慧,朱昱晨.论经济福利的构成[J].北方经贸.1996(5):35-36.
    [22]丁金宏.外来民工对上海市职工再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人口学刊.1995(3).
    [23]王丽.我国两税合并的社会经济福利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2008(3):18-]9.
    [24]丁辉伙,冯宗宪.服务业FDI自由化与我国经济福利关系实证分析[J].亚态经济,2008(2):88-89.
    [25]阚大学.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与经福利关系的实证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56-57.
    [26]唐华.经济福利、弹性与政府政策[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1):30-33.
    [27]杨云彦.九十年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若干新特点[J].南方人口.2004(3):13-20.
    [28]董栓城.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5):23-32
    [29]伍文中.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的人口流动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2).
    [30]马颖,朱红艳.发展经济学人口流动理论的新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7(3):11-18.
    [31]谢童伟,张锦华,吴方卫教育与人口迁移相互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2004-2008年31个省的面板数据[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4):70-76.
    [32]杜晓敏等.人口迁移与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0(5):77-87。
    [33]阮荣平等.人口流动对输出地人力资本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1):83-91.
    [34]杨晓华.西部流动人口现象分析[J]。价值工程.2011(4):317-318.
    [35]邢文婷.西北地区的人口增长态势与和谐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2003(4):31-33.
    [36]童玉芬,尹德挺. 西北地区人口发展的新特点及其突出矛盾[J].新疆社会科学.2007(60):85-90.
    [37]杨忍任志远.西北五省人口经济协调状况及空间相关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1)。
    [38]黄润龙,杨来胜.我国流动人口基本态势研究[J].西北人口.2000(4):47-51.
    [39]张冬敏,雍岚,林祖梅.引入省际人口迁移因素的陕西省人口发展趋势预测[J].西北人口.2009(6):31-36.
    [40]赵乐东,新时期人口流动和流动人口的统计学研究[J].经济经纬.2005(6):80-83.
    [41]尹德挺,苏杨.建国六十年流动人口演进轨迹与若干政策建议[J].改革.2009(9).
    [42]郑平建,戴尔阜地.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口问题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J].域研究与开发.2003(10):17-20.
    [43]任强.新疆流动人口分析[J].人口研究。1998(6):31-40.
    [44]林列,吴吴嘉.甘肃省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变化状况及规律分析—基于1998-2007年的数据[J].发展.2010.
    [45]李东.人口流动与重庆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西北人口.2009(3).
    [46]程名望等.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用和影响的理论分析[J].经济问题.2009.
    [47]刘渝林等.托达罗人口流动理论对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启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48]马金龙等.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宁夏固原市为例[J].西北人口.2006.
    [49]程名望等.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収入的调查分析:2000-2008[J].当代经济管理.2009.
    [50]陈兴旺等.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初探—基于区域与城乡统筹视角[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1]潘竞虎等.甘肃省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的ESDA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
    [52]刘威.进口关税、经济福利与可持续增长[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53]段成荣等.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J].人口研究.2006.
    [54]刘珠.陕西省人口发展状况与未来人口预测[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7(1):88-93.
    [55]戴鱼兵.西北地区的人口发展问题[J].人口学刊.2001(6):39-43.
    [56]张善余等.西部地区人口迂移形势及其影响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字版).2006(1):9599.
    [57]马戎等.西部六城市流动人口调查综合报告[J].西北民族研究.2007(3):135-175.
    [58]赵乐东.新时期人口流动和流动人口的统计学研究[J].经济经纬.2005(6):80-83.
    [59]蔡昉等.作为市场化的人口流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3(5):11-19.
    [60]张树森.转型期大连市城乡人口空间重构(1982-2005)[D].南京大学.2009.
    [61]李娟.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甘肃省人口城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0.
    [62]王松岭.二元结构下农业发展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D].复_[].大学.2005.
    [63]学民.市场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
    [64]高铁.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D].复旦大学.2003.
    [65]徐旭.中国转型时期的人口流动[D].厦门大学.2007.
    [66]王征.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福利问题[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67]何少.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
    [68]陈珂.中国经济福利的动态及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改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69]于翠萍.自由贸易贸易协定的福利效应研究[D].东南大学.2005.
    [70]王克亚.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及其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9.
    [71]程名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机理、动因与障碍——个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7.
    [72]胡苏娜.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回浪效应”与“扩散效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
    [73]陈天惠.我国流动人口迁移机理及影响研究—以南充、义务为例[D].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9.
    [74]马丽.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分析与政策建议[D].宁夏大学.2009.
    [75]郑浩杰.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08.
    [76]曾敏.广东服务业FDl对服务业增长的影响分析[D].中山大学.2009.
    [77]Brown. Trade deals a blow to the environment[J]. New Scientist(10):20-28.
    [78]Werne A, Brain R. 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J]. Nber Working Paper No.6707,1998(8):78-79.
    [79]Richie E M.Gatt,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the US double zero plan[J].The Ecologist.20,1990 (6):45-47.
    [80]Burgess DF. Is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the services sector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 [J].Oxford Economic Paper,1990(1):60-78.
    [81]G..J.Lewis:Human Migration, New York, Groom Helm Ltd,1986, pp.6-1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