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介入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国际商事活动不断蓬勃发展的产物之一,国际商事仲裁在国际商事争议中作为一种解决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与调解、斡旋、诉讼等其他纠纷解决机制不同,仲裁基本施行“一裁终局”的制度,即裁决一经作出,就对于争议具有最终解决的效力。通常情况下,各国立法普遍规定法院对于国际商事仲裁拥有监督的权力,同时也规定法院在某些环节上协助仲裁、支持仲裁,确保仲裁程序的顺利进行。因此,如何协调仲裁和司法的关系,是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从世界范围看,司法与仲裁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呈现出由法院对仲裁予以严格监督到适度监督、由单纯监督到监督与协助并举的基本趋向,只是各国的具体制度仍存在差异。这种实践发展既受到了司法与仲裁关系理论创新的影响,又对司法与仲裁关系理论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契机和现实基础。目前,国外理论界对仲裁是否需要法院的监督与协助、法院对仲裁予以监督和协助的范围、方式、程序等均存在不同认识,各国立法的规定也不尽一致。当前我国已经深刻融入了进国际经济贸易秩序之中,国际商事仲裁越来越来成为我国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主要机制。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对法院与国际商事仲裁之间的关系作了立法上的界定,与世界先进立法例相比,既不乏共同之点,也存在相异之处。同时,司法介入的目的不仅在对于仲裁的监督,而且还在于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的机制,尤其是在跨国纠纷解决的国际商事领域,司法介入更具有支持、协助仲裁的功能意义。如对仲裁过程中的财产保全、证据保全、强制性禁令、裁决的执行等等,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比较落后,有的仍然是空白。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有待于深入,包括如何确定司法审查的范围、方式和程序,如何合理建构和完善司法对于国际商事仲裁的支持等,与之相应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更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如何评价当前理论界的不同认知,如何分析各国实践中的不同做法,从而对于完善我国的国际商事仲裁司法介入制度提出若干建议,是既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仲裁制度的性质、当事人意思自治与国内法强制性规定的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入手,对国际商事仲裁司法介入制度的不同理论认知和实践展开分析,并就若干主要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全文五章约18万字。
     第一章导论。本章旨在为整个研究厘清基础概念及法理问题。为此,本章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际商事仲裁的基本概念,因为司法介入的目的即在保障国际商事仲裁的良性运作,国际商事仲裁在本文中不仅是客体,也是主体之一;第二,司法介入的概念。对于司法介入的准确界定本身即蕴含着司法对于国际商事仲裁的基本价值观,并直接影响到具体制度的设置和演进;第三,国际商事仲裁司法介入的正当性及适度性。对司法与国际商事仲裁关系的厘清,是奠定司法介入制度价值取向的法理基础。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对我国国际商事仲裁司法介入制度进行整体评析,并建议我国应当采用国际、国内商事仲裁司法介入“一元制”的立法体例,使其更加符合仲裁制度的契约本质和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精神;同时在审查范围上应当建立以程序性审查为准则,允许当事人合意扩展法院审查范围的审查模式。
     第二章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有效性的司法介入。仲裁协议是国际商事仲裁的基础,因此对于仲裁协议的审查是法院介入国际商事仲裁的重要方式和内容。仲裁协议有效性司法审查的关键在于如何适用仲裁协议的准据法。根据传统理论和各国的普遍实践,依据当事人意思自治确定仲裁协议的准据法是首要原则,并以其他方式作为补充。在非内国理论的主导下,有些仲裁机构和个别国家超越传统的准据法方式,采用一般国际原则的实体法方法来判断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法院对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有效性审查的主要内容是:仲裁协议是否具备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仲裁协议是否违反可仲裁性的强制性规定等。本章在比较法基础上提出对于我国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有效性司法审查的若干建议,如合理构建仲裁协议的形式和实质性要件,适当扩张可仲裁性的范围等。
     第三章国际商事仲裁程序的司法介入。国际条约和部分国内立法均规定了仲裁庭的“自裁管辖权”原则,即仲裁庭有权确定自身对于争议事项的管辖权问题。同时,立法也允许当事人对于仲裁庭的管辖权决定不服时,请求法院对管辖权争议进行介入。当事人出于种种原因在约定仲裁事项时,仲裁条款往往存在不周延、不完整等问题,从而影响了仲裁程序的正常推进,在当事人就上述问题不能达成一致或发生争议时,司法对于仲裁程序的介入就成为必要的选择;同时,当一方当事人存在转移财产、隐匿证据、或继续实施侵害等行为时,基于仲裁的民间性,司法对于上述行为的干预以保障仲裁的顺利进行也是必要的。本章将主要研究国际商事仲裁程序进行过程中的司法介入问题,主要是司法对于仲裁程序进行的积极支持,当然也包括一定程度的监督;同时对于我国的相应制度提出评析和建议,如设立法院对于仲裁庭组成的支持制度,完善我国的仲裁临时措施机制,建立法院对于合并仲裁的支持机制等。
     第四章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司法介入。内国法院对于本国的国际商事仲裁裁决依据当事人的申请进行相应的司法介入,并依法作出相应否定裁决效力的决定,这一制度可称之为司法追诉。许多国家将撤销作为司法追诉的主要或者唯一方式,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的《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以下简称《UNCITRAL示范法》)即将撤销作为司法追诉的唯一方式。裁决的国籍识别问题,是决定内国法院是否可以对国际商事仲裁裁决进行追诉的前提问题。关于区分仲裁裁决国籍的认定标准,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实践,但当前仲裁实践中仲裁地标准已经成为主流观点。晚近以来,仲裁地标准成为确定管辖法院的主要标准,即只有仲裁地法院具有撤销仲裁裁决的管辖权。撤销理由是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核心,《UNCITRAL示范法》的相关规定对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商事仲裁裁决被撤销后应对原仲裁协议的效力作出不同处置,不应当一概否定。本章以裁决撤销制度为主要切入点,研讨了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司法介入问题,藉此进一步探索中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并提出建议。如修改我国的仲裁国籍识别制度、完善我国的裁决撤销理由制度、改革我国的“裁决异议的报告制度”等。
     第五章承认与执行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司法介入。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识别是承认和执行的前提,历史上的国籍判断标准曾经比较混乱。《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以下简称《纽约公约》)采纳了裁决作成地标准和非内国裁决标准,极大改进了裁决国籍识别问题的解决。晚近一些国内立法直接采纳了仲裁地标准,简化了这一复杂问题。《纽约公约》规定的拒绝承认及执行外国裁决的理由在实践中基本不存在适用困难,但已被撤销的外国仲裁裁决可否承认和执行成为例外,各国对此也出现了不同的实践。我国在承认和执行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方面与国际上的普遍实践日益趋近,但是,在立法和司法实践层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国际商事仲裁仲裁的国籍识别问题与国际通行标准有较大差异,对非《纽约公约》裁决的承认和执行制度缺乏具体规定,对公共秩序政策缺乏严格的界定和解释、拒绝承认和执行决定的上诉制度仍然不完善,等等。本章对上述问题都作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论文在较为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仲裁法》第七章“涉外仲裁的特别规定”提出了立法修改建议稿,以此作为完善我国国际商事仲裁司法介入制度的一种尝试,也作为本论文研究的结论之一。
A critical issu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s how to coordinate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arbitration and judicature. Different from other alternative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most national laws implement the final effect toarbitration award. Mainly in view of above characteristics of arbitral award,countriesgenerally give the court the power to supervise the arbitration. On the other hand,to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arbitration proceedings,the courts should alsosupport and assist the arbitration in some areas.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udicature and arbitration overall has shown the trend fromstrict supervision to moderate supervision. Though there is similar trend in judicialenvolvement rules,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specific designs of the system in variouscountries. Currently,foreign arbitration theorist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judicial supervision and assistance,the provisions of various national legislation arethe same situation. In China,It is also a critical issue to develop a reasonable judicialenvolvement system,including how to determine the scope of judicial review,methods and procedures,and how to design the construction of judicial support for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Through in-depth 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nd court,and combing through more systematicand comprehensive previous theoretical results,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establish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form relatively systematic demonstrationand conclusion,strive to form the concept of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a more systematic system and conclusions. On the base of above practiceand theory study,the paper will put forward the advices on the chinese judicialenvolvement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The paper comprises5Chapters,in addition to an Legislative Suggestions.
     Chapter Ⅰ: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aims to clarify some key concepts as thebasis for the entire study. This chapter involves three aspects:First,the basic concepts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Second,the concept of judicial envolvement.Third,the necessity and rationality of judicial envolvement in internationalcommercial arbitration.
     Chapter Ⅱ:The judicial envolvement on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commercial arbitration agreement.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 is the cornerstone ofthe arbitration system. The effect of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 is broad,not only tobind for the parties, but also to exclude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ourts,and give thejurisdiction of the arbitration institution. However,the effect will not occur unless thearbitration agreement itself has validity.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internationaltreaties and national laws,before the start of the arbitration,during the arbitrationprocess,and after the arbitration award,the parties can appeal the court to review theeffectiveness of arbitration agreement. The review of the effectiveness includes thesubstantive elements and the formal requirements of the agreement, and theArbitrability.
     Chapter Ⅲ: The judicial envolvement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 proceedings. For various reasons,when the parties agreed to arbitrationin the matter,there are often not sufficiently comprehensive or incomplete arbitrationclause in the agreement. It affects the normal advance of the arbitration proceedings.When the parties can not reach agreement on these issues or a dispute, the judicialenvolvement on the procedure of the arbitration would become necessary. Such asfollowing measures:1、If a party violated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 and put forwardthe dispute to the courts, the other party may apply to the court to terminate judicialproceedings.2、the Court may designate or appoint or remove the arbitrator accordingto agreement of the parties or the arbitration rules;As requests of the parties, thecourt may take interim measures on the property,evidence,In particular,the conductof the parties. This chapter will mainly study the judicial envolv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proceedings,including the active judicial supporton arbitration proceedings,and also including some judicial supervision.
     Chapter Ⅳ: The judicial envolvement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 award. The finality of arbitration awards is bound to bring out thecorresponding execution of the res judicata effect,National legislation not onlyrecognizes it through judicial support and assistance, but also affects it appropriatechecks and balances by judicial envolvement. In the judicial envolvement,therevocation of the arbitral award is the main way of recourse. As the national political,economic, social, leg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especially judicial tradition,revocation of an arbitral award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is notuniform,even in some respects,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is chapter willmainly study the revoc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wards,on theabove basis,will also discuss the practice in this area and set forth some suggestion inChina.
     Chapter Ⅵ:The judicial envolvement on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wards. It is a precondition on recognitionand enforcement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ward that how to identify the nationalityof a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ward. The standard adopted by "New YorkConvention" greatly solved the problems,the standard has been adopted by a numberof domestic arbitration legislation to simplify the problem."New York Convention"provides the reasons for refusal of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to foreign awards inpractice,this legislative method has been adopted by most countries. Currently,thereis few country to recognize and enforce arbitral awards which has been revoked bythe foreign court. The Chinese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also have someproblems and should make some legislative modification to solve it in this area.
     Meanwhile,on the base of systematic study,the paper also sets forth thelegislative proposed on Chapter VII of the Arbitration Law of China,“SpecialProvisions of foreign-related arbitration". It is an attempt to improve China's judicialenvolvement rules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引文
1戴维.M.沃克主编:《牛津法律大辞典》(中文版),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53页。
    2See, Bryan A. Garner as Editor-in-chief,Black’s Law Dictionary (Seventh Editon),West Group1996,p.40.
    3See, Gray B.Bron,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Commentary&Material,Kluwer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94,p.1.
    4《美国联邦仲裁法》第2条。
    5《法国商法典》第631条。61958年《纽约公约》第1条第3款。
    1陈治东著:《国际商事仲裁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2See, A. J. Van den Berg, The New York Arbitration Convention of1958: Towards a Uniform JudicialInterpretation,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1981, p.54.
    3See, Isaak I. Dore, Arbitration and Conciliation Under the UNCITRAL Rules: A Textual Analysis, MartinusNijhoff Publishing, Boston,1986, pp.90-91, Also see A. J. van den Berg, ed., Commentary on the UNCITRALModel Law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90, p.1.
    1纽约地区法院在一起案件中认为,商事保留只是排除了“婚姻和其他家庭关系的裁决、政治上的裁决以及其他类似裁决”。参见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的理论和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2See,Emmanuel Gaillard and John Savage,Fouchard,Gaillard,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p.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57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65条。
    4最高人民法院1987年《关于执行我国加入的<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通知》第3条。
    1于喜富著:《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与协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2See,Stephen K.Huber and E.Wendy Trachte-Huber,International ADR in the1990’s:the Top TenDevelopments,1Houson Buiness&Tax law Journal,2001,p.184
    1宋航著:《国际商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21958年《纽约公约》第1条第1款:“由于自然人或法人间的争执而引起的仲裁裁决,在一个国家的领土内作成,而在另一个国家请求承认和执行时,适用本公约。在一个国家请求承认和执行这个国家不认为是本国裁决的仲裁裁决时,也适用本公约。”
    3See,W. Laurence Craing, Some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Laws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30Tex. Int'l L.J,1995,p.19.
    4See,Hans Smit, A-National Arbitration,63Tulane Law Review,1989,p.642
    5See,Hans Smit, A-National Arbitration,63Tulane Law Review,1989,p.630
    6See,David D:The Nature of the Iran-United States Claims Tribund and the Evolving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Dispute Resolution,84Am. J. Int'l L.115,1990,p.16.
    7印度《1961年外国仲裁裁决法》第9条的规定,如果仲裁裁决根据受印度法支配的仲裁协议作出,即便此项裁决在印度以外的国家作出,在印度也不将其视为外国裁决。据此,印度最高法院要求其下级法院在对一起ICC国际仲裁院仲裁庭适用ICC规则在英国伦敦作出的仲裁裁决依其本国的《1961年外国仲裁裁决法》行使了撤销的权力。”参见赵秀文:《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及其撤销的理论与实践》,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版,第65页。
    1吴光明著:《商事争议之仲裁》,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04页。
    2赵秀文:《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及其撤销的理论与实践》,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版,第66页。
    3周佳:《1958年<纽约公约>第一条评述———兼论我国仲裁法律体系下的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载《北京仲裁》2005年第4期,第34页。
    4聂咏青:《非内国化仲裁理论评论》,载《法律适用》2005第9期,第24—25页。
    5See,David D:The Nature of the Iran-United States Claims Tribund and the Evolving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Dispute Resolution,84Am. J. Int'1L.115,1990,P.16.
    1《关于国际商事仲裁的欧洲公约》第1条第1款:“公约适用于:旨在解决自然人或法人之间进行的国际贸易所引起的争议的仲裁协议,并且在达成协议时,该自然人和法人在不同的缔约国内有其惯常居住地或所在地。”21987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176条第1款:“本章规定适用于所有仲裁庭在瑞士的、并且至少有一方当事人在缔结仲裁协议时在瑞士既没有住所也没有习惯居所的仲裁。”31981年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492条。
    4See,Emmanuel Gaillard and John Savage, Fouchard,Gaillard,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p.58.
    5《UNCITRAL示范法》第1条第3款:“一项仲裁是国际性的,如果(a)仲裁双方当事人在签订该协议的时候,他们的营业地位于不同的国家;或者(b)下列地点之一位于双方营业地共同所在的国家之外:(ⅰ)仲裁协议中或根据仲裁协议确定的仲裁地;(ⅱ)商事关系义务的主要部分将要履行的任何地点或与争议的客体具有最密切联系的地点;或者(c)双方当事人已明确约定仲裁协议的客体与一个以上的国家有联系。”
    6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7See,O. Chukwumerijc,Choice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Quorum Books, Westport,Connecticut and London,1994. p.4
    1See,Dr. Anton Baier, Case Law on the Scope of UNCITRAL Model Law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 CISG25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Vienna, March17—18,2005.
    11958年《纽约公约》第2第3款。
    2肖永平:《论仲裁条款对法院管辖权的排除》,载黄进主编:《国际私法与国际商事仲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192页。
    1法国《民事诉讼法》第1493条。
    11958年《纽约公约》第5条第1款第(e)项。21985年《UNCITRAL示范法》第34条。
    3《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191条、第192条。
    1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依法实行司法审查与监督积极支持仲裁事业的健康发展》,载2004年《中国仲裁与司法》创刊号,第23页。
    2赵健:《论仲裁的性质》,载《国际私法与国际商事仲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27-139页。
    3See, Hong-lin Yu,TotalSepar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nd National Court Regime Journal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15(2),1998.
    4See, Hong-lin Yu,TotalSepar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nd National Court Regime Journal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15(2),1998.
    5See, Hong-lin Yu,Total Separ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nd National Court Regime,Journal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15(2),1998.
    1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1赵健著:《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2周江:《商事仲裁司法监督模式的理论反思》,载《北京仲裁》第60辑,第133页。
    1周木丹著:《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下),第154页。
    2赵万一:《对意思自治原则的伦理分析》,载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journal.chinalawinfo.com/Article_Info.asp?id=147752,访问日期:2010年6月25日。
    1余保福:《论仲裁中的当事人意思自治》,载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Html/Article_35441.shtml,访问日期:2010年6月25日。
    11996年《英国仲裁法》第1条。
    2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3See, Marcus S Jacobs,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Australia-Law and practice (Volume1),lawBook Company,1992,p.2311.
    1[英]施米托夫著,赵秀文译:《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98页。
    2[英]施米托夫著,赵秀文译:《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99页。31979年《英国仲裁法》第3条:“如果仲裁裁决中存在法律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将影响当事人的实体权益,经由高等法院的批准,当事人可以向该法院提出上诉,要求将上述裁决变更、撤销或者发回重审。”
    4乔欣:《中外商事仲裁司法监督范围的比较与借鉴》,载《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2期,第36页。
    5肖永平:《也谈我国法院对仲裁的监督范围———向陈安先生请教》,载《仲裁与法律通讯》,1997年第6期,第24页。
    1《UNCITRAL示范法》第5条。
    2《UNCITRAL示范法》第34条。
    3《法国民事诉讼法》第1484条。“当事人放弃上诉,或者在仲裁协议没有约定可以上诉,即使有任何相反条款,仍然请求撤销裁决。如果存在以下情形:(1)没有仲裁协定;或者所依据的仲裁协定是无效或失效的;(2)仲裁庭的组成或者独任仲裁员的任命不符合仲裁规则;(3)仲裁员未按照交付的工作任务进行仲裁;(4),没有遵守言词原则;(5)第1840条所指之情形;(6)仲裁违反公共秩序。”
    4《美国统一仲裁法》第23条:“法院可以根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在仲裁具备以下情况时撤销仲裁裁决:
    (1)存在贿赂、欺诈或其他不正当方法;(2)仲裁员存在显失公平、贪污受贿或渎职情绪;(3)仲裁员越权或失职;(4)存在仲裁庭无正当理由拒绝当事人合理的延期审理,或者拒绝采纳应当采信的证据;(5)不存在仲裁协议。”
    1周江:《商事仲裁司法监督模式的理论反思》,载《北京仲裁》第60辑,第151页。
    2[英]施米托夫著,赵秀文译:《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4-675页。
    3[英]施米托夫著,赵秀文译:《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81页。
    4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与海事仲裁》,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
    1齐树洁著:《民事司法改革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79页。
    1张斌生主编:《仲裁法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21996年《英国仲裁法》第87条。31997年美国联邦第9巡回法院在Lapine Tecnology Corp. v. Kyocera一案中,承认了扩大协议的效力,该案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约定,司法审查可及于实体证据及其法律效力,法院以仲裁的契约性质以及保证私人仲裁协议可执行性的联邦政策为由,认定这种扩大协议有效。See,Lee Goldman,Contractually ExpandedReview of Arbitration Arbitration Awards,8Hardvard Negotiation Law Review171,spring,2003.
    4于喜富著:《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与协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58条、第70条。
    2郭晓文:《论〈仲裁法〉对我国仲裁制度的改革》,载《仲裁与法律通讯》1995年第3期,第35页。
    3陈安:《我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评析.》,载《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第31页。.
    4肖永平:《也谈我国法院对仲裁的监督范围———向陈安先生请教》,载《仲裁与法律通讯》1997年第6期,第27页。
    5周江:《商事仲裁司法监督模式的理论反思》,载《北京仲裁》第60辑,第150页。
    1陈安:《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评析》,载《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第23页。
    1宋连斌:《理念走向规则:仲裁法修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载http://rmfyb.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72109,访问日期:2010年6月3日。
    2陈安:《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评析》,载《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陈安:《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申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陈安:《美、英、德、法等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辨析——与肖永平先生商榷》,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5期。
    1依据1981年《阿尔及利亚宣言》所建立的“伊—美索赔仲裁庭”管辖的仲裁不以当事人双方订有仲裁协议为前提。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此类跨国仲裁是否属于商事仲裁的范畴有待商榷。
    2《UNCITRAL示范法》第7条第1项。
    1关于上述四种学说详细介绍主要参见谭兵主编:《中国仲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第179页。
    11958年《纽约公约》第2条第3款。21961年《关于国际商事仲裁的欧洲公约》第5条第(1)项。31985年《UNCITRAL示范法》第8条第(1)项。
    4乔欣著:《仲裁权研究——仲裁程序公正与权利保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11961年《关于国际商事仲裁的欧洲公约》第6条第1项,1985年《UNCITRAL示范法》第8条第1项。
    2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页。
    1See,David St. John Sutton, John Kendall and Judith Gill, Russell on Arbitration,21st edition, bySweet&Maxwell,1997, p.72.
    2刘晓红著:《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理与实证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72页。
    3《纽约公约》第5条第1(a)款,《欧洲公约》第6条第2款;《美洲国家间关于国际商事仲裁的公约》第5条第1条(a)款;《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34条第2款(a)项和第36条第1款(a)项。
    4参见《纽约公约》第5条第1(a)款;《欧洲公约》第6条第2款;《美洲公约》第5条第1(a)款。
    5See,Belgium No. E3/NY7, ICC Award No.6379.转引自刘晓红著:《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理与实证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3页。
    6《关于国际商事仲裁欧洲公约》第6条第2款。
    1Journal du Droit International (Clunet),1983, pp.899-901.
    2Cass.le civ. July4,1972, Hecht v. Busiman's.
    3《UNCITRAL示范法》第8条第1项。
    4赵健:《长臂的仲裁管辖:论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载于《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第3卷),
    1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51页。21958年《纽约公约》第2条第2款。
    3See,Marcus S Jacobs,International Commercail Arbitration in Australia—Law and Practice, LawbookCo.2001,p.1833.
    4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页。
    5See,Marcus S Jacobs,International Commercail Arbitration in Australia—Law and Practice, LawbookCo.2001,p.1883.
    6See,J.A.van Walsum NV v. Chevalines SA(8June1976),Yearbook Commercial Arbitration,2003,p.199
    7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页。
    1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121页。
    2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页。31985年《UNCITRAL示范法》第7条第2款。
    4See,Pieter Sanders, Quo Vadis Arbitration?—Sixty Years of Arbitration Practice—A Comparative Study, KluwerLaw International,1999, p.156.
    5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页。
    1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3页。
    2参见1985年《UNCITRAL示范法》第7条第2款。
    3参见联合国大会文件:A/CN.9/589,第109段;A/CN.9/XXXIX/CRP.1/Add.8,第15段。
    4参见联合国大会文件:A/CN.9/XXXIX/CRP.1/Add.8,第15段。52006年《UNCITRAL示范法》第7条第3款:“若仲裁协议的内容以任何形式记录下来,则为书面形式,无论该仲裁协议或合同是以口头方式、行为方式还是其他方式订立的。”第4款:“电子通讯所含信息可以调取以备日后查用的,即满足了仲裁协议的书面形式要求。”“电子通讯系指当事人以数据电文方式发出的任何通讯;数据电文系指经由电子手段、电磁手段、光学手段或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储存的信息,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电报、电传或传真”。第5款:“另外,如在申请书和答辩书的交换中,一方当事人声称有仲裁协议而另一方当事人不予否认的,仲裁协议即为书面协议。”第6款:“在合同中援引载有仲裁条款的任何文件的,只要该援引可使该仲裁条款成为合同的一部分,即构成书面形式的仲裁协议。”62006年《UNCITRAL示范法》第7条:“仲裁协议是指当事人同意将他们之间一项契约性或非契约性的法律关系中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一切或某些争议提交仲裁的协议”。参见联合国大会文件:A/CN.9/592,第47段。
    1如见美国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的判决:Kahn Lucas Lancaster Inc Intenational Ltd186F.3d210(1999).第二巡回上诉法院在该案中的决定为美国其他许多法院所适用,这些法院对“信函和电报交换”得出了各种解释(有些是字面的,有些并非如此)。转引自[英]艾伦.雷德芬马丁.亨特等著,林一飞,宋连斌译:《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145页。
    2Decision of the Halogaland Court of Appeal (Noway),August16,1999, Yearbook Commercail ArbitrationXXVII,2002, p.519.
    3[英]艾伦.雷德芬,马丁.亨特等著,林一飞,宋连斌译:《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16条第1款。51998年《CIETAC仲裁规则》第3条第2款;1995年《CMAC仲裁规则》第3条第2款。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条。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
    1万鄂湘主编:《中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指导与研究》(2001年第1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80页—83页。
    2万鄂湘主编:《中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指导与研究》(2003年第2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50页—51页。
    3《UNCITRAL示范法》第7条。
    4万鄂湘主编:《中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指导与研究》(2002年第1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256页—266页。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52条。
    1刘晓红著:《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理与实证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8页。
    2See, Alan Redfern&Martin Hunter,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third edition,sweet&Maxwell,1999,p.7.
    3《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第1条。
    4参见http://wvw.iccwbo.org/uploadedFiles/Court/Arbitration/other/mc_arb_chinese.pdf,访问日期:2010年5月13日。
    5参见http://www.sealaw.cn.gb/365.html,访问日期:2010年5月13日。
    1参见http//:www.sccinstitute.com/_upload/shared_files/regler/2007_skiljedomsresler_kin.pdf,访问日期:2010年5月19日。21998年《德国民事诉讼法》第1029条。31996年《英国仲裁法》第6条第1款。41994年《意大利民事诉讼法》第808条。51986年《荷兰民事诉讼法》第1020条第1款。
    11985年《UNCITRAL示范法》第7条。
    2刘晓红著:《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理与实证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8页。
    3See,Gary B. Born,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Commentary&Materials,Deventer;Boston,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94,P.295.
    4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2页。
    5Collins v. Collins(1858)26Beav.306.
    1Edward Mayers v. Brian Dlugash(1994,Misc. proceedings No.342).
    2ICC Case No.9480/AC(July1998).
    3See,Emmanuel Gaillard and John Savage,Fouchard,Gaillard,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pp.269-270.
    4See,Emmanuel Gaillard and John Savage,Fouchard,Gaillard,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pp.268-271.
    1Paul Smith Ltd. V. H&S International Holding Inc.,[1991]2Lloyd’s Rep.127;XIX Y. B. Com. Arb.725(1994).
    2See, Gray B.Bron,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Commentary&Material,Kluwer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94,p.190.
    3See,Emmanuel Gaillard and John Savage,Fouchard,Gaillard,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pp.309-310.
    4See, Gray B.Bron,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Commentary&Material,Kluwer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94,p.279.
    5See,Emmanuel Gaillard and John Savage,Fouchard,Gaillard,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p.266.
    6[英]施米托夫著,赵秀文译:《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26页。
    1See,Emmanuel Gaillard and John Savage,Fouchard,Gaillard,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p.267.
    2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9页。
    3See,Benjamin G.. Davis, Pathological Clause—Frederic Eisemann’s StillYital Criteria,7AribitrationInternational365,1991.
    4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2页。See,Emmanuel Gaillard and JohnSavage,Fouchard,Gaillard,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p.264.
    5ICC Award No.5130(1988), Three European companies v. Four Tunisian companies.
    6See,Emmanuel Gaillard and John Savage,Fouchard,Gaillard,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p.265.
    7Warnes S. A. v. Harvic International Ltd. And Another, 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 Sweet D.J.,22June1993.
    8Lucky—Goldstar International v. Ng Moo Kee Engineering Ltd.(1993)2HKLR.73.
    1宋连斌著:《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2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页。
    3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页。
    4高菲著:《中国海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3-67页。
    5See,Emmanuel Gaillard and John Savage,Fouchard,Gaillard,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p.269.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16条。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
    2《中国国际经济贸易委员会仲裁规则》(2005版)第4条第2款。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
    4《中国国际经济贸易委员会仲裁规则》(2012版)第4条第4款。
    1See,Gary B. Born,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Commentary&Materials,Deventer;Boston: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94,p.304.
    2赵威著:《国际仲裁法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页。
    3See,Article1,paragraph1of the1923Geneva Protocal.41958年《纽约公约》第2条第1款。51961年《关于国际商事仲裁的欧洲公约》第6条第2款。
    6《美洲国家间关于国际商事仲裁的公约》第1条。
    1《德国民事诉讼法》第1030条。
    2《意大利民事诉讼法》第806条。
    3See,Emmanuel Gaillard and John Savage,Fouchard,Gaillard,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p.330.
    4《美国联邦仲裁法》第1条。
    5See Adam.Samuel,Jurisdictional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A Study of Belgian,Dutch,English,French,Swedish,U.S.and West Geman Law,Publications of the Swiss Institute of ComparativeLaw,1989,pp.127-130.
    6See,Gary B. Born,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Commentary&Materials,Deventer;Boston: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94,p.324.
    7See A.Samuel,Jurisdictional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A Study of Belgian,Dutch,English,French,Swedish,U.S.and West German Law,Publications of the Swiss Institute of ComparativeLaw,1989,pp.131-132.
    8Arbitration Act1996,Sec.1(b).
    11923年《日内瓦仲裁条款议定书》第1条第2款:,“仲裁协议仅限于有关商事事项或者任何其他可以通过仲裁解决的事项,并且任何缔约国保留权利将上述义务限制在依其国内法被认为是商事合同上。”21958年《纽约公约》第1条第3款::“缔约国可以声明本国只对根据本国法属于商事法律关系的争议,不论其是否为契约性质,适用本公约。”31976年《美洲国家间的关于国际商事仲裁公约》第1条:“当事人把他们之间在商务活动方面可能发生的与已发生的各种争议交付仲裁裁决的协议,是有效的。”41999年《瑞典仲裁法》第1条:“一切可成为协议解决内容的民事或商事问题,均可提交仲裁。”
    5《法国民法典》第2060条:“对于个人身份及资格,有关离婚及分居问题,或涉及公共机关以及更概括地对涉及公共秩序的一切方面的争执,不得提交仲裁;但各类工商业性质的公共机关得依法令的许可提起仲裁。”61999年《瑞典仲裁法》第1条。
    7《德国民事诉讼法》第1030条。
    1孙郡:《德国仲裁立法改革》,载于《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1期,第84页。
    2See,A. Redfern and M. Hunter, ed. 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Sweet&Maxwellpublisher,1999, p.148.
    3See,A. Redfern and M. Hunter, ed. 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Sweet&Maxwellpublisher,1999, p.148。
    4陈治东、沈伟:《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的国际化趋势》,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2期,第114页。
    5杨良宜:“关于可仲裁性”,载《北京仲裁》2005年第3期,第33页。
    1杨良宜:“关于可仲裁性”,载《北京仲裁》2005年第3期,第32页。
    2赵秀文著:《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及其撤销的理论与实践》,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版,第78页。
    3See,A.Samuel,Jurisdictional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A Study of Belgian,Dutch,English,French,Swedish,U.S. and West German Law,Publications of the Swiss 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Law,1989,p.140-141。
    4See,ICC BULLETIN,Vol.5. No.11, at69(1994).
    5赵秀文著:《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及其撤销的理论与实践》,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版,第83页。
    1Wilko v. Swan,346U.S.427(1953).
    2Scherk v. Alberto-Culver Co.,417U.S.506(1974).
    3Rodriguez de Quijas v. Shearson/Amercian Express, Inc.,490U.S477(1989).
    4American Safety Equipment Corp.v. J. P. Maguire&Co.,391F2d821(2d Cir.1968).
    1Mitsubishi Motor Corp. v. Soler Chrysler-plymouth,Inc.,273U. S.614(1985).
    2Nghiem v. NEC Electronics, Inc.,25F.3d1437(9th Cir.1994).
    3CA Prais,le ch. C, Oct,14,1993,1Rev. Arb.164(1994).
    4See,Hamid G. Gharavi, The Proper Scope of Arbitration in European Community Cpmpetition Law,11TheTulane European and Civil Law Froum185(1996).
    5[英]戴维. M.沃克著,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组织编译:《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6Partial Award in ICC Case No.6697(Dec.26.1990), Casa v. Cambior,1992Rev. Arb,135.
    1See A.Samuel,Jurisdictional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A Study of Belgian,Dutch,English,French,Swedish,U.S.and West German Law, Publications of the Swiss 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Law,1989,p.144.
    2See,Emmanuel Gaillard and John Savage,Fouchard,Gaillard,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pp.344-355.
    3《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2条。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我国加入的<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通知》:(二)根据我国加入该公约时所作的商事保留声明,我国仅对按照我国法律属于契约性和非契约性商事法律关系所引起的争议适用该公约。所谓“契约性和非契约性商事法律关系”,具体是指由于合同、侵权或者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而产生的经济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例如货物买卖、财产租赁、工程承包、加工承揽、技术转让、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勘探开发自然资源、保险、信贷、劳务、代理、咨询服务和海上、民用航空、铁路、公路的客货运输以及产品责任、环境污染、海上事故和所有权争议等,但不包括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争端。
    5《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3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54条。
    2《中国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35条。
    1截止2003年,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受理的证券仲裁案件不足20件,其他仲裁委员会则更少。参见证券纠纷仲裁制度方案设计课题组:《证券纠纷仲裁制度方案设计》,载《上海证券报》,2003年3月
    11日,第3版。
    1See,Emmanuel Gaillard and John Savage,Fouchard,Gaillard,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p.452.
    1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9页。
    2高菲著:《中国海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页。31961《欧洲国际商事仲裁公约》第5条第3项:“在管辖权尚未确定的情况下,仲裁员有权继续进行仲裁,就其自己的管辖权做出决定,并审查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或决定仲裁协议或仲裁协议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合同的有效性。”41965年《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投资争议公约》第41条:“争端一方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该争端不属于中心的管辖范围,或因其他原因不属于中心的权限范围,应由仲裁庭加以考虑,并决定是否将其作为先决问题处理,或与该争端的实质问题一并处理。”
    5赵秀文、谢菁菁编著:《国际商事仲裁法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12000年美国《统一仲裁法》第6条第2款。21996年《英国仲裁法》第30条。
    3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466条。
    4高菲著:《中国海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版社1998年版,第225页。
    5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6赵健著:《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8页。71996年《英国仲裁法》第32条规定:“(1)应仲裁程序一方当事人的申请(经通知对方当事人),法院可决定有关仲裁庭实体管辖权的任何问题。”81996年《英国仲裁法》第32条第4款,“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依据本条向法院提出的申请未决时,仲裁庭可以继续程序并作出裁决。”
    1《德国民事诉讼法》第1040条第3款:“仲裁庭认为自己有管辖权时,对于管辖权异议,在一般情形下可以作出中间裁决。此时,任何一方当事人在收到裁决后一个月内可以申请法院裁判。仲裁庭可以继续进行仲裁程序并作出仲裁裁决。”
    2《UNCITRAL示范法》第16条第3款:“如果仲裁庭作为一初步问题裁定它具有管辖权,当事人任何一方均可以在收到裁定通知后30日内要求第6条规定的法院对这一问题作出决定。该决定不容上诉,在对这种要求作出决定的同时,仲裁庭可以继续进行仲裁程序和作出裁决。”
    3《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458条规定:“在仲裁法庭依据仲裁协议而受理的争议被提交至国家法院时,该法院应当宣告无管辖权。如仲裁法庭尚未受理案件,除仲裁协议明显无效之外,法院亦应当宣告无管辖权。”1985年《比利时司法法典》第1697条第3款规定:“仲裁庭关于它有管辖权的裁定不得提交司法当局进行抗辩,除非在同一程序中对主要问题也同时作出了裁决。司法当局可以根据一方当事人的请求决定关于仲裁庭无管辖权的裁定是否有理由。”2006年《意大利民事诉讼法》第819条规定:“在仲裁程序尚未结束前,关于仲裁协议无效的任何申请不得提交给司法机关。”
    1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58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5条:“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
    1赵健著:《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254页。
    2宁敏,宋连斌:《评国际商事仲裁中管辖权原则》,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第37页。
    1See,Gary B. Born,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Commentary&Materials,Deventer;Boston: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94,p.731.
    11958年《纽约公约》第5条第1款第(d)项。
    2该公约第4条规定:1、当事人选择机构仲裁的,适用该机构的仲裁规则;2、当事人选择临时仲裁的,可自行决定或确定指派仲裁员的方法;3、选择临时仲裁的当事人未指派仲裁员的,由该方当事人常住地所在地国家主管商会会长指定;4、选择临时仲裁的当事人未能就指派独任仲裁员达成协议,申请人可自由选择向约定的仲裁地的商会会长或者被申请人常住地或所在地主管商会会长请求指定;5、当事人未就机构仲裁还是临时仲裁达成协议,申请人可向仲裁地的商会会长或被申请人常住地或所在地的主管商会会长或专门委员会提出申请,商会会长或专门委员会有权令当事人向常设仲裁机构申请,或要求当事人在规定期限内指定仲裁员。31965年《华盛顿公约》第37条、第38条。
    4《UNCITRAL示范法》第11条第3款A项:“如当事一方未在收到当事他方提出如此行事之要求的三十天内指定仲裁员,或两名仲裁员在指定后三十天内未就第三名仲裁员达成协议,则经当事一方的请求,应由第6条规定的法院或其他机构指定。”
    5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
    6《美国联邦仲裁法》第5条、第206条、第303条。71996年《英国仲裁法》第18条规定:在当事人没有或未就当事人一方未能指定仲裁员该如何达成协议时,任何一方可申请法院行使如下职权:a.就必要的指定下指令;b.由指定的仲裁员组成仲裁庭;c.撤销已做出的指定;d.自主指定仲裁员。法院依据本条做出的指定,同依据协议做出的指定一样有效。
    11981年《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493条。21987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179条。31994年《意大利民事诉讼法典》第810条第2款。41996年《英国仲裁法》第2条;《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179条。51981年《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493条。
    6《荷兰民事诉讼法典》第1074条第2款。71998年《德国民事诉讼法》第1025条规定:如仲裁地尚未确定,但被申请人或申请人的营业所在地或惯常居所地位于德国境内,则德国法院对仲裁庭的组成及仲裁员的委任问题有管辖权。
    1See,Mauro Rubino-Sammartano,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and Practice,CITIC Publishing House,2003,p.389.21997年《美国仲裁协会国际仲裁规则》第9条。
    3《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仲裁规则》第18条第4款:“仲裁院应当对回避事宜作出终局性决定,如仲裁员认为仲裁员不称职,该仲裁员即应予替换。”
    4《UNCITRAL示范法》第13条第1款、第3款。
    5See,Marcus S Jacobs,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Australia-Law and practice (Volume1),lawBook Company.2001,p.3733.
    11987年《瑞士联邦私法法规》第180条第3款。
    2See,Westland Helicopters Ltd.v. Arab Republic of Egypt, Arab Organization for Industry, Arab BrishHelicopters Company, Federal Tribunal (Switzerland),September24(1976).31996年《英国仲裁法》第24条:“申请人只有在试完任何可行的仲裁性质的撤换仲裁员的救济手段后,方可向法院申请,而且在向法院申请期间,仲裁庭有权继续进行审理并做出裁决。”41985《UNCITRAL示范法》第13条第2款、第3款。51998年《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037条第2款、第3款;1993年《俄罗斯联邦国际商事仲裁法》第13条第2款、第3款。
    6See,Gary B. Born,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Commentary&Materials,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94,p.744.71986年《荷兰民事诉讼法》第1035条。
    11985《UNCITRAL示范法》第13条第3款。21999年《瑞典仲裁法》第10条。31996年《英国仲裁法》第24条第3款。41986年《荷兰民事诉讼法》第1035条。
    5《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36条。
    6《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37条。
    1See,Gary B. Born,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Commentary&Materials,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94,p.754.
    2See,Mauro Rubino-Sammartano,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and Practice,CITIC Publishing House,2003,p.650.
    1See,W. Micheal Reisman,W. Laurence Craig, William Park, Jan Paulss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Oceana Publications,1990, p.753.22006年《示范法》第17条之十一:“法院命令采取的临时措施”明确规定:“无论仲裁程序进行地是否在法院所在国,法院采取与仲裁程序有关的临时措施的权力应等同于其在诉讼程序方面的权力。法院应按其程序行使这种权力,同时考虑到国际仲裁的特点。”联合国大会文件:A/CN.9/609,第5页。31958年《纽约公约》第2条第3款:当事人就诉讼事项订有本条所称之协定者,缔约国法院受理诉讼时应依照当事人一方之请求,命当事人提交仲裁。
    1McCreary Tire&Rubber Co. v. CEAT,501.F.2d1032(3d Cir.1974).
    2See,William Wang,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The Need for Uniform Interim Measure of Relief,28Brookly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1059(2003).
    3See,Merrill Lynch,Pierce,Fenner&Smith,Inc.v.Honvey,726F.2d1286(8thCir.1984).
    4See,Carolina Power&Light Co. v. Uranex,451F.supp1044(N.D.Cal.1977).
    5《意大利民事诉讼法》第818条。
    6See,Piero Bernardini,The Italian Law on Arbitration:Text and Notes,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8,p.15.
    7《意大利民事诉讼法》第669条:1、仲裁协议的当事人可以向法官请求临时措施,该法官是如没有仲裁协议将对争议由管辖权的法官;2、法官应当聆讯当事人,并根据当事人自己提交的证据或通过快速非正式的发现程序收集的证据,对申请作出决定。但在迟延决定将影响执行时,法官可不经过上述程序作出决定,
    3、仲裁临时保全措施的申请可以在仲裁程序开始前向有管辖权的法官提出,也可以在仲裁程序进行期间提出。若当事人在仲裁程序开始前提出申请,法院在决定同意给予临时措施的同时,应确定一个自同意起不超过30天的期限。申请人必须在该期限内向对方当事人提出仲裁请求,否则临时措施失效。4、如果相关情况发生变化,同意给予临时措施的法官也有权撤销或修改已作出的决定;5、对于给予或拒绝临时措施的法院决定,当事人可在10日内向同一法院提出异议,由其他法官予以裁决;6、在争议实体通过仲裁解决时,如仲裁裁决认定给予临时措施相关的权利并不存在时,已经作出的临时措施失效。
    11985年《UNCITRAL示范法》第9条、第17条
    2See,William Wang,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The Need for Uniform Interim Measure of Relief,28Brookly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1059(2003).
    3《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183条、第185条。
    4See,William Wang,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The Need for Uniform Interim Measure of Relief,28Brookly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1059(2003).
    5《德国民事诉讼法》第1033条:“在仲裁程序开始前或进行之中,法院应当事人的请求就仲裁的标的采取临时保全措施,与仲裁协议并不冲突。”
    6《德国民事诉讼法》第1041条:“1、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经另一方当事人请求,仲裁庭可以就争议事项决定其认为必要的临时保全措施。仲裁庭可以要求任何一方当事人提供有关此项措施的担保;2、经一方当事人请求,法院可准许执行第1款所述措施,除非当事人也已经向法院申请相应的保全措施。为执行临时措施,法院认为执行此项措施有必要时,可以作出与请求不同的裁定;3、经请求,法院可以撤销或修改第2款所指的裁定。”
    7赵健:《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2006年修订条款评述》,载http://www.xtac.org/class.asp?id=192,访问日期:2011年4月5日。
    12006年《UNCITRAL示范法》第17条之十的注释。
    2《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28条:“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提交人民法院”。第46条规定:“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申请证据保全。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提交证据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第68条规定:“涉外仲裁的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涉外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提交证据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58条:“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涉外仲裁机构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提交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52条、第257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五十一条:“海事强制令是指海事法院根据海事请求人的申请,为使其合法权益免受侵害,责令被请求人作为或者不作为的强制措施。”
    1[意]莫鲁·鲁比诺·萨马塔诺著:《国际仲裁法律与实践》,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297页。
    2See,Lene M. Ten Cute, Multi-Party and Mulai-Contract Arbitrotion, The American of Arbitration (2004)15.
    3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5页。
    1See,Hascher,Consolidation of Arbitration by mercian Courts:Fostering or Hampering InternationalCommercial Arbitration,1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127(1984).21996年《英国仲裁法》第35条:“当事人可自由约定以按其可能达成一致的条件合并两个仲裁程序,或同时举行庭审;除非当事人授权仲裁庭,否则仲裁庭无权命令合并仲裁或者同步举行庭审。”
    3英国仲裁员协会2000年《仲裁规则》第7条第3款:“根据本规则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仲裁案件中选定同一个仲裁员,而这些案件的事实或者法律问题相同,不论是否涉及相同的当事人,该仲裁员可以决定对这两个或这两个以上的仲裁案件,或者由此产生的具体请求或事项进行联合程序或合并审理。”
    4See,Marcus S Jacobs,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Australia-Law and practice (Volume1),lawbook Company.2001,p.812.
    5《美国统一仲裁法》第10条规定:“a、除非本条第c款另有规定,一旦仲裁协议或仲裁程序的一方当事人提出动议,则法院可以就所有的或部分的仲裁请求命令独立的仲载程序合并,如果:(1)相同的当事人之间存在独立的仲裁协议或独立的仲裁程序,或其中一方是与第三人的独立仲裁协议或仲裁程序的一方当事人;(2)受仲裁协议约束之请求产生于相同交易或系列相关交易的实质性部分;(3)存在共同的法律或事实问题使不同仲裁程序中作出相互冲突的决定成为可能;且(4)未合并引起的损害大于不正当的拖延风
    1Compania Espanola de petroleos,S.A.v.Nereus shipping,527F.2d966,975(2d Cir.1975).
    2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6页。
    3Weyerhaeuser Co. v Western Seas Shipping Co.,743F.2d635(9th Cir.1984) cert. Denied469U.S.106J (1984).
    1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v. Boeing Co.998F.2d68(2d Cir.1993).21998年《ICC仲裁规则》第4条第6款规定:“一方当事人提交相同当事人之间基于与依本规则已开始之仲裁有关的法律关系的申请书,仲裁院可应任一当事人的要求,决定将该申请书中的请求并入已开始但其审理范围书尚未签署或尚未经仲裁院批准的仲裁程序。如审理范围书已经签署或经仲裁院批准,则该请求仅在符合第19条规定的条件下并入已开始的程序。”
    3ICC Case No.5989(1989), Contractor v. Employers A&B, XV Y. B Com. Arb.74(1990);124J. D. I.1046
    (1997).
    1LCIA仲裁规则第8条第1款;CIETAC仲裁规则(2005)第24条。
    1《纽约公约》第1条第2款:“‘仲裁裁决’一词不仅指专案选派之仲裁员所作裁决,亦指当事人提请仲裁之常设仲裁机关所作裁决”。
    2See,Howard M. Holtzman and Joseph E. Neuhaus,A Guide to the UNCITRAL Model Law on the InternationalCommercial Arbitration—Legislative History and Commentary,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89,p.154.
    1See,Broches, Recourse Against the Award, Enforcement of the Award, UNCITRAL's Project for a Model Law on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CCA Congress Series No.2(1984),p.208.
    2See,Emmanuel Gaillard and John Savage,Fouchard,Gaillard,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p.737.
    3李双元、谢石松著:《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557页.
    4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10页。
    5See,Alan Redfern&Martin Hunter,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third edition,sweet&Maxwell,1999,p.7.
    6Aticle12.6of GAFTA Arbitration Rules.
    1陈治东著:《国际商事仲裁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页。21996年《英国仲裁法》第47条第2款:“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仲裁庭可就待决事项的不同方面在不同时间作出一个或多个裁决;仲裁庭既可就影响全部请求的事项作出裁决,亦可仅就部分请求或反请求作出裁决。”
    3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12页。
    4See,Emmanuel Gaillard and John Savage,Fouchard,Gaillard,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p.739.
    5《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55条:“仲裁庭仲裁纠纷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
    6《ICC仲裁规则》第26条。71985年《UNCITRAL示范法》第30条第1款:“如果在仲裁程序中当事人各方和解解决争议,则仲裁庭应终止仲裁程序,而且若各方当事人提出请求且仲裁庭并无异议,则应按和解条件以仲裁裁决书之形式记录此和解”。81958年《纽约公约》第3条。91981年《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476条。101998年《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055条。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57条。
    11998年《伦敦国际仲裁院仲裁规则》第26条第9款。
    21985年《UNCITRAL示范法》第34条。
    31993年《俄罗斯联邦国际商事仲裁法》第34条第1款;1998年《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059条第1款。
    41986年《荷兰民事诉讼法典》第1064条、第1065条、第1068条。
    51999年《瑞典仲裁法》第33条、第34条及第36条。
    61994年《意大利民事诉讼法典》第827条。
    71994年《意大利民事诉讼法典》第831条、第404条。
    11994年《意大利民事诉讼法典》第831条、第395条、第404条。21994年《意大利民事诉讼法典》第838条。31996年《英国仲裁法》第67、68、69条。
    4See,Albert Jan van den Berg,Annulment of Awards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in Richard B.Lillich&CharlesN. Brower ed.,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in the21stCentury:Towards “Judicialization”and Uniformity?,Transnational Publishers Inc.1994, p.136.
    5See,A. Broches, Recourse against the Award: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the Award,in P. Sanders ed.,UNCITRAL's Project for a Model Law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Deventer,1984, p.211.
    6See,Graig. W. Laurence, Use and Abuses of Appeal from Awards,4Arbitration International, July1988, p.180.
    1赵秀文著:《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2《奥地利执行令》第79号:“在奥地利,仲裁裁决的国籍应当由裁决作成地来决定。”转引自宋航著:《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31976年瑞典《关于外国仲裁协议和裁决的条例》第5条:“(1)在国外作出的裁决,应被视为‘外国的’仲裁裁决;(2)在适用本法时,仲裁程序在某国进行,仲裁裁决即应被认为是在该国作出的。”
    4周子亚、卢绳祖、李双元等译,《瑞典的仲裁》,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第154页,212页。
    5保加利亚1988年《国际商事仲裁法》第1条第1款;荷兰1986年《民事诉讼法典》第1076条;埃及1968年《民事和商事诉讼法典》第299条。61927年《关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第2条第1款。
    7赵秀文著:《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1See,Philippe Fouchard, Emmanuel Gaillard, Berthold 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CITIC PUBLISHING HOUSE,2004, p.651.
    2Gotaverken Arendal AB v. Lybian General National Maritime Transport Co., Court of Appeal, Paris,February21,1980Clunet1980,p.660.
    3法国巴黎上诉法院在该案的判决中认为:“……当双方当事人都是外国人或者合同中存在涉外因素时,如果仲裁程序所依据的法律并不是法国法或者与法国法律不存在任何关系,则即使此仲裁案件是在法国进行,但所作出的裁决不认为是法国裁决……”Mauro Rubino-Sammartano,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andPractice, CITIC PUBLISHING HOUSE,2003, p.33.
    4Philippe Fouchard, Emmanuel Gaillard, Berthold 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CITICPUBLISHING HOUSE,2004, p.652.
    5参见赵秀文:《论非内国仲裁》,载于《国际经济法论丛》第6卷,第213页;陈治东著:《国际商事仲裁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页;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66页;赵秀文著:《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赵健著:《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6See,Theodore C. Theofrastous,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Europe:Subsidiarity and Supremacy inLight of the De-Localization Debate,31Case Western Reserv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999).
    7赵秀文著:《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8赵秀文主编:《国际经济贸易仲裁法教学参考资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321页。
    1赵秀文主编:《国际经济贸易仲裁法教学参考资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
    2赵秀文:《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及其撤销的理论与实践》,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1期,第35页。
    3蓝献林著:《仲裁法论丛》(一),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06—108页。41958年《纽约公约》第1条第1款规定:“由于自然人或法人之间的争执而引起的仲裁裁决,在一个国家的领土内作成,而在另一个国家请求承认和执行时,适用本公约。在一个国家请求承认和执行这个国家不认为是本国裁决的仲裁裁决时,也适用本公约。”
    5See,CA Paris,Feb.18,1986,Aita v. Ojjeh.61998年《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025条第1款:“本编(第十编,仲裁程序)的规定适用于依第1043条第1款的仲裁地在德国的仲裁程序。”第1043条第1款:当事人双方可以就进行仲裁程序的地点作出约定。当事人无此项约定时,进行仲裁程序的地点由仲裁庭决定之。仲裁庭在决定地点时应注意案件的情况,包括该地点对双方当事人是否合适。
    7备忘录指出:“《德国民事诉讼法》第十编的变更是必要的,因为新法遵循了地域原则。今后,在德国作出的裁决受德国法律支配,无论裁决根据哪一个国家的法律作出。在外国作出的裁决视为外国裁决,而在德国作出的裁决均为德国裁决。” See,Albert Jan van den Berg, The German Arbitration Act1998and the NewYork Convention1958, from Law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Dispute Settlement in the21st Century, edited byRobert Briner&others, Carl Heymanns Verlag KG, Koln, Berlin, Bonn, Munich,2001, p.789.
    11985年《UNCITRAL示范法》第31条第3款:裁决应写明其日期和按照第20条第(1)款的规定所确定的仲裁地点。该裁决视为是在该地点作出的。(《示范法》第20条第1款规定:当事各方可以自由地就仲裁地点达成协议。如未达成仲裁协议,仲裁地点应由仲裁庭确定,要照顾到案件的情况,包括当事各方的方便。)21998年《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025条、《1996年印度仲裁与调节法令》第2条第2款、第34条。
    3赵秀文著:《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6页。
    1于喜富著:《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与协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376页。
    2See,Alan Redfern&Martin Hunter,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third edition,sweet&Maxwell,1999,p.82.
    1《ICC仲裁规则》第16条。21985年《UNCITRAL示范法》第20条:“(1)当事各方可以自由地就仲裁地点达成协议。如未达成这种协议,仲裁地点应由仲裁庭确定。仲裁庭在确定此项地点时,应当考虑到案件的具体情况,包括对双方当事人的便利;(2)虽有本条(1)款的规定,除非当事各方另有协议,仲裁庭可以在他认为适当的任何地点会面,以便仲裁庭成员之间合议案件,听取证人证言和专家意见,或者现场勘验货物、其他财产或文件。”31996年《英国仲裁法》第3条:“仲裁地由仲裁协议的当事人选定,或者由全体当事人授权决定之仲裁机构、其他机构或个人决定。”
    4《伦敦国际仲裁院1998年仲裁规则》第16条:“当事人如果对此没有约定,则仲裁院所在地伦敦为仲裁本座地,即便仲裁庭依其职权决定在伦敦以外的任何适当的地点开庭、会面与合议,此项仲裁仍然应当视为在本座地进行,为此,仲裁裁决也视为在仲裁本座地作出。”
    1《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1991年仲裁规则》第18条:“(1)当事各方可就仲裁地点做出选择。如未能选择,仲裁地点为新加坡,除非仲裁庭考虑到案件的全部情况,决定在另一个更为适当的地点仲裁。(2)仲裁庭可以开庭审理案件,并在任何方便的地点召开会议,但须遵守本规则第21条(2)款的各项规定,裁决在仲裁地作出。”
    2《ICC1998年仲裁规则》第14条:“(1)仲裁地点由仲裁院决定,除非当事人之间另有约定;(2)除非当事人之间另有约定,仲裁庭商当事人后,可以决定在它认为适当的任何地点开庭和会面;(3)仲裁庭可以在它认为适当的任何地点进行合议。”
    3赵秀文:《论法律意义上的仲裁地点及其确定》,载《时代法学》2005年第l期,第16页。
    4赵秀文:《谈我国仲裁裁决的分类》,载《北京仲裁》2005年第4期,第24页。
    5赵秀文著:《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页。
    1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国办法[1995]38号,《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的通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07年修订)第267条:“国外仲裁机构的裁决,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承认和执行的,应当由当事人直接向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其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人民法院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办理。”
    3最高人民法院:法(经)发[1987]5号,《关于执行我国加入的<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通知》第
    1条。
    4杨挽涛:《无国籍的仲裁裁决—外国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仲裁之困境分析》,载中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网,http://www.ccmt.org.cn/hs/explore/exploreDetial.php?sId=783,访问日期:2011年3月12日。
    1宋航著:《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2赵秀文著:《论ICC国际仲裁院裁决在我国的承认与执行》,载《法学》2005年第6期,第34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07年修订)第267条:国外仲裁机构的裁决,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承认和执行的,应当由当事人直接向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其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人民法院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办理。
    1宋连斌董海洲:《国际商会仲裁裁决国籍研究》,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9月,第52页。
    2王天红:《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国籍的确定》,载《人民司法》2006年第9期,第23页。
    3See,Pieter Sanders, Quo Vadis Arbitration?—Sixty Years of Arbitration Practice—A Comparative Study, KluwerLaw International,1999, p.327.
    1宋连斌著:《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51页。
    2张民安:《公司少数股东的法律保护》,载《民商法论丛》1998年第9辑,第122-124页。
    3See, Pieter Sanders,Quo Vadis Arbitration?Sixty Years of Arbitration Practice A Comparative Study, KluwerLaw International,1999, p344.
    11985年《UNCITRAL示范法》第8条。
    2See, Pieter Sanders,Quo Vadis Arbitration?Sixty Years of Arbitration Practice A Comparative Study, KluwerLaw International,1999, p.344.31985年《UNCITRAL示范法》第34条:“未将有关指定仲裁员或仲裁程序的事项适当地通知申请的当事一方,或该方因其它理由未能陈述其案情。”41985年《UNCITRAL示范法》第25条:“当事人在提不出充分理由的情况下不出庭或不提供文件证据,仲裁庭可以继续进行仲裁程序并根据它所收到的证据作出裁决。这样的裁决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
    5See,Alan Redfern&Martin Hunter,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third edition,sweet&Maxwell,1999,p.425.
    11985年《UNCITRAL示范法》第34条。21985年《UNCITRAL示范法》第33条。31987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190条第2款第3项:“仲裁庭超越对他提出的请求而作出裁决或对主要请求有遗漏而未加裁决”时,均可对裁决提出异议。”
    4《纽约公约》第5条(1)款(4)项。
    5《UNCITRAL示范法》第34条第1款第4项:“《UNCITRAL示范法》第34条规定:仲裁庭的组成或仲裁程序与当事人的约定不一致,除非此种约定与当事人不得背离的本法规定相抵触;无此种约定时,与本法不符;符合上述情形仲裁裁决可以被第6条规定的法院撤销。”
    1参见《UNCITRAL示范法》第34、36条;《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059条;《俄罗斯联邦国际商事仲裁法》第34条等。
    2赵秀文:《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及其撤销的理论与实践》,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1期,第35页。
    3埃及《仲裁法》(1994年第27号令)第53条。
    4赵秀文:《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及其撤销的理论与实践》,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1期,第38页。51925年《美国联邦仲裁法》第10条第(1)项。61986年《荷兰民事诉讼法典》第1065条第1款第4项。
    11981年《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485条:“受理撤销动议的法院撤销裁决的,他应在仲裁员的职权范围内决定案件的实体,除非当事人有相反的约定。”21998年《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059条第5款:“裁决被撤销后,在无相反指定的情况下,与争议标的有关的仲裁协议继续有效。”
    3《美国联邦仲裁法》第10条第5款:“裁决己经撤销,但是仲裁协议规定的裁决的期限尚未终了,法院可以斟酌指示仲裁员重新审理。”41996年《英国仲裁法》第67、68、69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60条第1款:“(1)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2)被申请人没有得到指定仲裁员或者进行仲裁程序的通知,或者由于其他不属于被申请人负责的原因未能陈述意见的;(3)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与仲裁规则不符的;(4)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8条:“仲裁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没有仲裁协议”是指当事人没有达成仲裁协议。仲裁协议被认定无效或者被撤销的,视为没有仲裁协议”。
    1高菲著:《中国海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会1998年版,第434页。
    2赵健著:《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页。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5条。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6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59条:“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应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2《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60条:“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撤销裁决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撤销裁决或者驳回申请的裁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61条:“人民法院受理撤销裁决的申请后,认为可以由仲裁庭重新仲裁的,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仲裁并裁定中止撤销程序。”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1条第1款:“当事人申请撤销国内仲裁裁决的案件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仲裁法第61条的规定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仲裁:仲裁裁决所依据的证据是伪造的,或者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第2款:“人民法院在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时,必须说明要求重新仲裁的具体理由。”第22条:“如果仲裁庭在法院通知的期限内开始重新仲裁的,人民法院应终止撤销程序;如果当事人对重新仲裁结果不服,可以向法院提出新的撤销程序。”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9条第2款:“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撤销或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就该纠纷可以根据双方重新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2《美国联邦仲裁法》第10条第52项规定:“裁决已经撤销,但是仲裁协议规定的裁决期限尚未终了,法院可以斟酌指示仲裁员重新审问。”
    21998年4月23日《关于人民法院撤销涉外仲裁裁决有关事项的通知》。
    3刘想树著:《中国涉外仲裁裁决制度与学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39-240页。
    4刘想树著:《中国涉外仲裁裁决制度与学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40页。
    11925年《美国联邦仲裁法》第16条;2000年《美国统一仲裁法》第28条;1998年《德国民事诉讼法》第1065条第1款;1981年《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054条;1998年《比利时司法法典》第1712条。
    1See,Van den berg,Recent Enforcement Problems under the NewYorks and ICSID Conventions,5ArbitrationInternational2(1989).
    2[英]艾伦.雷德芬马丁.亨特等著,林一飞,宋连斌译:《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5页。
    1[英]艾伦.雷德芬马丁.亨特等著,林一飞,宋连斌译:《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6页。21996年《英国仲裁法》第101条第1款规定,裁决应予承认为对裁决之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因而可相应被该当事人在英格兰、威尔士及北爱尔兰的任何法律程序中用于答辩、抵销或其它。31985年《UNCITRAL示范法》第35条(1):“仲裁裁决不论在任何国境内作成,均应承认具有约束力,而且经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书面申请,即应予以执行;但须服从本条和第36条的规定。”
    4[英]艾伦.雷德芬马丁.亨特等著,林一飞,宋连斌译:《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6页。
    11958年《纽约公约》第1条第1款。
    11958年《纽约公约》第5条。21958年《纽约公约》第3条。31958年《纽约公约》第4条。
    4See,Wetter,“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International Court of Arbitration of the ICC:an Appraisal”,1America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91(1990).
    5See,Mustill,“Arbitration:History and Background”,6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43(1989).61958年《纽约公约》第7条:“(1)本公约的规定不影响缔约国订立的有关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的多边或双边协定的效力,也不剥夺任何利害关系人在被请求承认或执行裁决之国家的法律或条约所许可的方式和范围内,援用该仲裁裁决的任何权力。(2)1923年日内瓦议定书及1927年日内瓦公约,对本公约缔约国受本公约约束后,在其受本公约拘束的范围内失效”。71999年《瑞典仲裁法》第46条、第52-60条81996年《英国仲裁法》第99条—104条。
    1杜涛:“互惠原则与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l期,第110页。
    2高菲著:《中国海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475页。
    1[英]艾伦.雷德芬马丁.亨特等著,林一飞,宋连斌译:《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8页。21958年《纽约公约》第3条:《纽约公约》第3条规定:“在以下各条所规定的条件下,每一个缔约国应当承认仲裁裁决具有约束力,并依照裁决需其承认或执行的地方程序规则予以执行。对承认或执行本公约所适用的仲裁裁决时,不得比承认或执行本国仲裁裁决规定实质上更复杂的条件或较高的费用。”
    1《美国联邦仲裁法》第9条。21999年《瑞典仲裁法》第52—60条。
    3See,Niroshi v. Compania di Navigazione e Commercia,Court of Appeal of Tokyo(2nd Civil Section),March14,1963,1Yearbook Commercial Arbitration,1976,p.194.
    1See,e. g.1979Commission Report A3417pare.81.P.1013infra21958年《纽约公约》第4条。31927年《日内瓦公约》第4条。
    11999年《瑞典仲裁法》第56条、第58条。
    11927年《日内瓦公约》第4条第1款。
    2See,U.N. Doc.E/2074.
    3See,Emmanuel Gaillard and John Savage,Fouchard,Gaillard,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p.970.
    4宋航著:《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5See,Mauro Rubino-Sammartano,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and Practice,CITIC PUBLISHING HOUSE,2003,p.935.
    6See,Emmanuel Gaillard and John Savage,Fouchard,Gaillard,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p.970.71958年《纽约公约》第4条第2款:“如果裁决和协议并不是用裁决需其承认和执行的国家的官方文字写成的,请求执行裁决的当事人必须提供仲裁裁决和仲裁协议的译本,并要求译本应由一个官方的或宣过誓的译员或一个外交或领事人员证明。”
    8See A. J.Van den Berg,The New York Arbitration Convention of1958:Towards a Uniform JudicialInterpretation,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81,p.258.
    9See A. J.Van den Berg,The New York Arbitration Convention of1958:Towards a Uniform JudicialInterpretation,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81,p.258.
    1《UNCITRAL示范法》第35条。
    2See,Fourth Working Group Report,A/CN9/925.para.136.
    3Israel Portland Cement Works (Nesher)Ltd v. Mocia Irme S.P.A,Court of Cassation (Italy)December19,No.13665(1991),yearbook Commercial Arbitration1991,p.419.
    4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08页。
    5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01页。
    1于喜富著:《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与协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437页。
    2See,Mauro Rubino-Sammartano,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and Practice,CITIC PUBLISHING HOUSE,2003,p.955.
    3See A. J.Van den Berg,The New York Arbitration Convention of1958:Towards a Uniform JudicialInterpretation,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81,p.265.
    1See A. J.Van den Berg,The New York Arbitration Convention of1958:Towards a Uniform JudicialInterpretation,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81,p.268.
    2[英]艾伦.雷德芬马丁.亨特等著,林一飞,宋连斌译:《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7页。31958年《纽约公约》第5条第1款:“被请求承认或执行裁决的管辖当局只有在作为裁决执行对象的当事人提出有关下列情况的证明的时候,才可以根据该当事人的要求,拒绝承认和执行该裁决:……”41958年《纽约公约》第5条第2款:被请求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的国家的管辖当局如果查明下列情况,也可以拒绝承认和执行:……51958年《纽约公约》第5条第1款:“(a)《纽约公约》第2条所指仲裁协议的双方当事人根据对他们适用的法律,当时处于某种无行为能力的情况之下,或者根据双方当事人选定适用的法律,或在没有这种选定的时候,根据作出裁决的国家的法律,前述仲裁协议属于无效的。”
    11958年《纽约公约》第5条第l款:“(d)仲裁庭的组成或仲裁程序与当事人间的协议不符,或者当事人没有此约定时,与进行仲裁的国家法律不符。”21958年《纽约公约》第5条第1款:“(e)如果裁决对当事人还没有约束力,或裁决已被裁决作出地国或据其法律而作出裁决的国家的法院撤销或停止执行。”
    3所谓“双重许可”是指,根据日内瓦公约,一些国家认为,为了表明的裁决的终局性,首先必须获得裁决作出地国法院的许可,然后,为了执行裁决,还必须从执行地国法院获得另一个许可。参见[英]艾伦.雷德芬马丁.亨特等著,林一飞,宋连斌译:《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1页。
    4See,van den Berg,Court Decision on the New York Arbitration Convention,Swiss Arbitration Conference,February1996,Collected Report,p.88.
    1[英]艾伦.雷德芬马丁.亨特等著,林一飞,宋连斌译:《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5页。
    2See,Hamid G. Gharavi,The Intern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the Annulment of an Arbitral Award,KluwerAcademic Publisher,2002.31958年《纽约公约》第5条第2款:“仲裁裁决的承认及执行亦可被拒绝,如果申请承认及执行地所在国主管机关认定所涉裁决存有下列情形之一:(a)根据该国法律,争议事项系不能以仲裁解决者;……”41958年《纽约公约》第5条第2款:“(b)裁决的承认与执行将会违反该国公共政策者”。
    5See A. J.Van den Berg,The New York Arbitration Convention of1958:Towards a Uniform JudicialInterpretation,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99,P.359.
    1See,A. J.Van den Berg,the New York Convention of1958:Towards a Uniform Judicial Interpretation,KluwerLaw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2005,p·31·
    2See,F.A. Mann,lex facit Arbinun,in P. Sanders(ed.)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Liber Amiconom for MartinDomke,1967,p.157; quoted in William W. Park,The Lex Loci Arbitri and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32Int’l and Comparative L. Q.21,23(1983).31958年《纽约公约》第5条(1)款(e)项:“如果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已经被裁决地国或裁决应当适用的法律的国家主管机关撤销或停止执行,被请求执行的国家法院即可拒绝承认与执行该仲裁裁决。”
    4See,Jan Paulsson,Rediscovering the N.Y. Convention: FurtherRreflections on Chromalloy,12Mealey’s Int’lArb. Rep.(April1997) p.20,p.30;also see,Georges R. Delaume,Enforcement Against a Foreign State of ArbitralAward Annulled in the Foreign State,Revue de Droit des Affaires Internationales (1997),No.2,p.253.
    5该法院在1994年3月23日在对西尔马顿案(Himarton Ltd.,U.K. v. Omnium De Traitement Et DeValoriation—OTV,France)所作的裁定中对这一理论的依据作出了如下的表述:“……瑞士法院对(该案)作出的裁决是国际裁决,它并未溶入该国的法律秩序。因此,尽管它已经被当地法院撤销,其效力则依然存在。”See,Eric A. Schwartz,A Comment on Chromalloy,Hilmarton,a L’americaine,14J.of Int’lArb.,No.2,
    1ArticleV1: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the award may be refused at the request of the party against whomit is invoked,only if that party furnished to the competent authority where the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issought proof that (a)……(e) The award……has been set aside or suspended by a competent authority of thecountry in which,or under the law of which,that award was made.21958年《纽约公约》第7条第1款:“本公约的规定不影响缔约国参加的有关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的多边或双边协定的效力,也不得剥夺有关当事人在请求承认或执行某一裁决的国家的法律或条约所许可的方式或范围内,可能具有的援用该仲裁裁决的任何权利。”
    3[英]艾伦·雷德芬、马丁·亨特等著,林一飞、宋连斌译《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6页。
    4[英]艾伦·雷德芬、马丁·亨特等著,林一飞、宋连斌译《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7页。
    5See,Georgios Petrochios,Procedure Law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p.301.
    6《法国民事诉讼法》第1502条规定:“法国法院仅因以下原因方能拒绝承认与执行一项外国仲裁裁决:仲裁员作出裁决时没有仲裁协议或虽有仲裁协议但该仲裁协议无效或失效;仲裁庭的组成或独任仲裁员的指定不合规定;仲裁员所作裁决超越权限;仲裁员未遵守正当程序;承认与执行仲裁裁决违反国际公共政策。”
    1See,Mauro Rubino-Sammartano,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and Practice,CITIC PUBLISHING HOUSE,2003,p.927.
    2[英]艾伦·雷德芬、马丁·亨特等著,林一飞、宋连斌译《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4页。
    3See,Hilmarton Ltd.(U.K.) v. Omnium De Traitement Et De Valoriation(OTV),Quoted in Catherine Kessedjian,Court Decision on Enforcement of Arbitration and Award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18(1),2001.
    4伯格主编:《国际商事仲裁会议文件选编》第九集,克鲁沃国际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510页。
    5See,Chromalloy AeroService Inc. v. Ministry of Defence of the Republic of Egypt939F·Supp·907
    1See,Emmanuel Gaillard and John Savage,Fouchard,Gaillard,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p.927.21999年《瑞典仲裁法》第54条、第55条。
    3《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061条::“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的条件应完全与《纽约公约》保持一致,而且即使裁决被德国法院宣告执行后在外国被撤销,当事人仍可向法院提出撤销可执行性宣告的申请。”
    4赵秀文著:《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1See,Jan Paulsson,Enforcing Arbitral Awards Notwithstanding a Local Standard Annulment (LSA),The ICCInternational Court of Arbitration Bulletin,1998,May.
    2See,William W. Park,Duty and Discretion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1999,Vol.93,p.823.
    1See,Albert Jan van den Berg, Enforcement of Annulled Award?ICC International Court of ArbitrationBulletin,November1998,p.15.
    2See,Eric A. Schwartz,A Comment on Chromalloy,Hilmarton,from Journal of Intel Arbitration,2002,No.2,p125.
    3See,Gary H. Sampliner:《被认定无效的外国仲裁裁决的执行》,陈风彦译,载《仲裁与法律通讯》2005年第1期,第41页。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我国加入的<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通知》:(一)根据我国加入该公约时所作的互惠保留声明,我国仅对在另一缔约国领土内作出的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适用该公约。(二)根据我国加入该公约时所作的商事保留声明,我国仅对按照我国法律属于契约性和非契约性商事法律关系所引起的争议适用该公约。所谓“契约性和非契约性商事法律关系”,具体是指由于合同、侵权或者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而产生的经济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例如货物买卖、财产租赁、工程承包、加工承揽、技术转让、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勘探开发自然资源、保险、信贷、劳务、代理、咨询服务和海上、民用航空、铁路、公路的客货运输以及产品责任、环境污染、海上事故和所有权争议等,但不包括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争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17条,国外仲裁机构的裁决,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承认和执行的,应当由当事人直接向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其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人民法院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办理。
    2《纽约公约》第4条:“1、申请承认和执行一方当事人为了取得对前条所称之承认和执行,应该在申请时提供:(a)业经正式认证的裁决正本或经正式证明的裁决副本;(b)第2条所指之仲裁协议正本或经正式证明的仲裁协议副本。2、如若前述裁决或仲裁协议所用语言并非裁决需其承认或执行国的正式语言作成,申请承认和执行裁决的一方当事人应提交各文件之该种语言的译本。译本应由一官方的或宣过誓的译员或一外交或领事人员证明。”
    3万鄂湘主编:《涉外商事海事审判指导》(2004年第3辑)(总第9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版,第59页。
    1.陈治东:《国际商事仲裁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于喜富:《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与协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3.宋航:《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丁颖:《美国商事仲裁制度研究—以仲裁协议和仲裁裁决为中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刘晓红:《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理与实证》,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6.张圣翠:《国际商事仲裁强行规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谭兵:《中国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丁伟、陈治东:《冲突法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9.【英】艾伦雷德芬、马丁亨特等,林一飞、宋连斌译:《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汪祖兴:《国际商会仲裁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1.李双元:《中国国际私法通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2.刘想树:《中国涉外仲裁裁决制度与学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3.乔欣:《比较商事仲裁》,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4.赵健:《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5.韩德培:《国际私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李浩培:《条约法概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7.程德均:《国际贸易争议与仲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乔欣:《仲裁权研究—仲裁之程序公正与权利保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0.陈安:《国际经济法学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1.陈治东、朱榄叶:《国际经济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2.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2000年版;
    23.肖永平:《国际私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4.肖永平:《肖永平论冲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杨秀清:《协议仲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6.黄进:《中国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7.朱克鹏:《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适用》,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8.宋连斌:《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9.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案例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30.【英】施米托夫,赵秀文选译:《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31.【英】伊恩布朗利,曾令良、余敏友等译:《国际公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2.高菲:《中国海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33.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4.吴光明:《商事争议之仲裁》,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
    35.周木丹:《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下);
    36.齐树洁:《民事司法改革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杨良宜:《国际商务与海事仲裁》,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38.杨良宜:《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9.刘晓红:《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理与实证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0.赵威:《国际仲裁法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1.【意】莫鲁·鲁比诺·萨马塔诺著:《国际仲裁法律与实践》,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42.周子亚、卢绳祖、李双元等译,《瑞典的仲裁》,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
    43.蓝献林:《仲裁法论丛》(一),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
    44.曾宪义,王利明著:《国际私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张圣翠主编:《国际商法》,上海财经大学2006年第4版;
    3.宋连斌、林一飞译编:《国际商事仲裁资料精选》,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4.韩健主编:《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1993年5月版;
    5.万鄂湘主编:《涉外商事海事审判指导》(2003年-2010年),人民法院出版社;
    6.张斌生主编:《仲裁法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谭兵主编:《中国仲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8.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戴维.M.沃克主编:《牛津法律大辞典》(中文版),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0.赵秀文、谢菁菁编著:《国际商事仲裁法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赵秀文主编:《国际经济贸易仲裁法教学参考资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赵秀文:《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及其撤销的理论与实践》,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1期;
    2.陈安:《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评析》,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3.肖永平:《也谈我国法院对仲裁的监督范围—向陈安先生请教》,《仲裁与法律通讯》1997年第6期;
    4.赵秀文:《从克罗马罗依案看国际仲裁裁决的撤销与执行》,《法商研究》2002年第5期;
    5.罗东川、吴兆祥、陆效龙:《依法支持和监督仲裁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建—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国审判新闻月刊》2006年第10期;
    6.乔欣:《支持仲裁发展仲裁—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之解读与评析》,《北京仲裁》第60期;
    7.韦小宣:《涉外仲裁的司法审查程序》,《人民司法》1999年第7期;
    8.赵秀文:《论国际商事仲裁中的可仲裁事项》,《时代法学》2005年第2期;
    9.寇丽:《论中国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适用问题》,《北京仲裁》2006年第1期;
    10.陈立峰、王海量:《论我国〈仲裁法〉的管辖范围》,《北京仲裁》2006年第1期;
    11.刘璐:《不规范仲裁协议的效力研究》,《政法论丛》2004年第6期;
    12.马永双,赵金龙:《仲裁员制度的现状与改进》,《河北法学》2005年第8期;
    13.唐云峰:《论仲裁员制度的相关问题(上)》,《仲裁研究》第五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4.王国锋:《我国仲裁员制度的反思与整合》,《行政与法》2004年第6期;
    15.陈琳:《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撤销程序的双重制约》,《时代法学》2004年第5期;
    16.李梦园、宋连斌:《论社会公共利益与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对我国法院若干司法实践的分析》,《北京仲裁》2006年第1期;
    17.宋连斌董海洲:《国际商会仲裁裁决国籍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9月;
    18.朱克鹏:《联合国<联合国商事仲裁示范法>评述》,《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第5期;
    19.赵秀文:《论ICC国际仲裁院裁决在我国的承认与执行》,《法学》2005年第6期;
    20.周佳:《1958年<纽约公约>第一条评述———兼论我国仲裁法律体系下的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北京仲裁》2005年第4期;
    23.聂咏青:《非内国化仲裁理论评论》,《法律适用》2005第9期;
    24.宋连斌、王珺:“国际商会在中国内地仲裁:准入、裁决国籍及执行——由宁波中院的一份裁定谈起”,《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25.崔学杰、何云:《利夫糖果(上海)有限公司申请承认和执行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仲裁裁决案——对违反我国强制性规范的合同所作出的外国仲裁裁决效力之评析》,《第二中院案例交流》2009年第17期,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编;
    26.周江:《商事仲裁司法监督模式的理论反思》,《北京仲裁》第60辑;
    27.赵万一:《对意思自治原则的伦理分析》,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journal.chinalawinfo.com/Article_Info.asp?id=147752(2010年6月25日访问);
    28.余保福:《论仲裁中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Html/Article_35441.shtml,访问日期:2010年6月25日;
    29.乔欣:《中外商事仲裁司法监督范围的比较与借鉴》,《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2期;
    30.郭晓文:《论〈仲裁法〉对我国仲裁制度的改革》,《仲裁与法律通讯》1995年第3期;
    31.宋连斌:《理念走向规则:仲裁法修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http://rmfyb.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72109,访问日期2010年6月3日;
    32.赵健:《长臂的仲裁管辖:论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3.孙郡:《德国仲裁立法改革》,《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1期;
    34.陈治东、沈伟:《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的国际化趋势》,《中国法学》,1998年第2期;
    35.杨良宜:《关于可仲裁性》,《北京仲裁》2005年第3期;
    36.证券纠纷仲裁制度方案设计课题组:“证券纠纷仲裁制度方案设计”,《上海证券报》2003年3月11日;
    37.宁敏,宋连斌:《评国际商事仲裁中管辖权原则》,《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
    38.赵秀文:《谈我国仲裁裁决的分类》,《北京仲裁》2005年第4期;
    39.赵秀文:《论法律意义上的仲裁地点及其确定》,《时代法学》2005年第l期;
    40.杨挽涛:《无国籍的仲裁裁决—外国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仲裁之困境分析》,中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网,http://www.ccmt.org.cn/hs/explore/exploreDetial.php?sId=783,访问日期:2011年3月12日;
    41.宋连斌董海洲:《国际商会仲裁裁决国籍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9月;
    42.王天红:《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国籍的确定》,《人民司法》2006年第9期;
    43.张民安:《公司少数股东的法律保护》,《民商法论丛》1998年第9辑;
    44.杜涛:“互惠原则与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l期;
    45. Gary H. Sampliner:《被认定无效的外国仲裁裁决的执行》,陈风彦译,《仲裁与法律通讯》2005年第1期;
    46.王培庆:《麦考奈浦敦有限公司申请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网站http://www.shezfy.com/view/jpa/dycg_view.html?id=228,访问日期:2011年6月5日;
    1.赵秀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外国仲裁机构在中国仲裁及其影响》,《仲裁研究》第四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李晓玲:《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立法评述—对中国〈仲裁法〉修改的启示》,中国国际私法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
    3.倪静:《〈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修改暨中国仲裁协会章程起草研究工作座谈会综述》,载《仲裁研究》第八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马占军:《1994年中国〈仲裁法〉的修改及论证》,载《仲裁研究》第八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赵健:《论仲裁的性质》,载《国际私法与国际商事仲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肖永平:《论仲裁条款对法院管辖权的排除》,载黄进主编:《国际私法与国际商事仲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赵宁:《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撤销制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石现明:《国际商事仲裁当事人权利救济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高晓力:《论国际私法上的公共政策之运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4.郭晓文:《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制度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5.黎晓光:《中外行业仲裁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6.刘晓红:《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理与实证研究》,华东政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7.张丽霞:《论我国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8.寇丽:《国际商事仲裁法律适用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内蒙古至诚矿业有限公司与南非华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仲裁条款效力纠纷案(2001)民四他字第26号;
    2.不予执行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作出的广州总统大酒店有限公司与杨光大仲裁案(2001)民四他字第41号;
    3.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申请撤销(2002)贸仲裁字第0095号仲裁仲裁纠纷案(2003)民四他字第2号;
    4.关于新加坡益得满亚洲私人有限公司申请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纠纷案(2001)民四他字第43号;
    5.越南海防万华国际旅游公司起诉海南热岛风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旅游服务合同纠纷案仲裁条款效力纠纷案(2003)民四他字第36号;
    6.关于对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2002)贸仲裁字第0112号仲裁裁决不予执行案(2003)民四他字26号;
    7.ED&F曼氏(香港)有限公司申请承认和执行伦敦糖业协会仲裁裁决案(2003)民四他字第3号;
    8.美国GMI公司申请承认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仲裁裁决案(2003)民四他字第12号;
    9.德国旭普林国际有限责任公司与无锡沃可通用工程橡胶有限公司申请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案(2003)民四他字第23号
    10.关于不予执行国际商会仲裁院10334/AMW/BWD/TE最终裁决案(2004)民四他字第6号;
    11.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货轮公司申请承认伦敦仲裁裁决案(2008)民四他字第17号;
    12.关于裁定不予承认和执行社团法人日本商事仲裁协会东京05-03仲裁裁决案(2008)民四他字第18号;
    13.利夫糖果(上海)有限公司申请承认和执行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仲裁裁决案(2008)沪二中民五(商)初字第19号;
    1.Rustal Trading Limited v. Gill and Duffus SA,1Lloyd's Rep.14,(2000).
    2.AT&T Corp. v. Saudi Cable Co.,2Lloyd's Rep.127,(2000).
    3.Close v. Motorists Mutual Insurance Co.,486N.E.2d1275(Ohio Ct.App.1985).
    4.Schmitz v. Zilveti,20F.3d1043,(9th Cir.1994).
    5.Beebe v. In-Sight,751A.2d426(Del. Ch.1999).
    6.HSMV v. ADI,72F. Supp.2d1122,(C.D. Cal.1999).
    7. 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v. Southern Pacific Properties,Courd' appel deParis,July12,1984,Published in English at(1984)23I. L.M.1048.
    8. Sanatrach(Algeria)v. Distrigas Corp (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Massachusetts,Reported in XX Yearbook Commercial Arbitration(1995).
    9. Renusagar Power Co.Ltd v. General Electric Co. in XX yearbook CommercialArbitration(1995).
    10. Hilmarton Ltd.(U.K.)v. Omnium De Traitement Et De Valoriation(OTV),Quoted in Catherine Kessedjian,Court Decision on Enforcement ofArbitration and Award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18(1),2001.
    11. Chromalloy AeroService Inc. v. Ministry of Defence of the Republic ofEgypt939F·Supp·907(D.D.C.1996).
    12. Baker Marine(nig.)Ltd. v. Chevron (nig.)Ltd. and Chevron Corp.Inc.,191F.3d194(2d Cir.1999).
    13.Scherk v. Alberto-Culver Co.,417U.S.506(1974).14、Rodriguez de Quijas v. Shearson/Amercian Express, Inc.,490U.S477(1989).
    15. American Safety Equipment Corp.v. J. P. Maguire&Co.,391F2d821(2dCir.1968).
    16. Mitsubishi Motor Corp. v. Soler Chrysler-plymouth,Inc.,273U. S.614(1985).
    17. Nghiem v. NEC Electronics, Inc.,25F.3d1437(9th Cir.1994).
    18. Wilko v. Swan,346U.S.427(1953).
    19. Westland Helicopters Ltd.v. Arab Republic of Egypt, Arab Organization forIndustry, Arab Brish Helicopters Company, Federal Tribunal (Switzerland)September24(1976).
    20. McCreary Tire&Rubber Co. v. CEAT,501.F.2d1032(3d Cir.1974).
    21.Merrill Lynch,Pierce,Fenner&Smith,Inc.v.Honvey,726F.2d1286(8th Cir.1984).
    22. Carolina Power&Light Co. v. Uranex,451F.supp1044(N.D.Cal.1977).
    23. Compania Espanola de petroleos,S.A.v.Nereus shipping,527F.2d966,975(2d Cir.1975).
    24. Weyerhaeuser Co. v Western Seas Shipping Co.,743F.2d635(9th Cir.1984)cert. Denied469U.S.106J(1984).
    25.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v. Boeing Co.998F.2d68(2d Cir.1993).
    26. Gotaverken Arendal AB v. Lybian General National Maritime Transport Co.,Court of Appeal, Paris,February21,1980.
    27. CA Paris,Feb.18,1986,Aita v. Ojjeh.
    28. Iran Aircraft Industry and Iran Helicopter Support and Renewal Company v.Avco Corp.[980F.2d141(2d Cir.1992)].
    1.Julian D.M. Lew,Loukas A. Mistelis,Stefan Kr ll,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Commercial 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3.2.Dr. Anton Baier,Case Law on the Scope of UNCITRAL Model Law on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CISG25th AnniversaryConference,Vienna,March17—18,2005.3.A. J. Van den Berg,The New York Arbitration Convention of1958: Towards aUniform Judicial Interpretation,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2002.
    4.Mauro Rubino-Sammartano,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and Practice,CITIC Publishing House,2003.
    5. Alan Redfern,Martin Hunter,Nigel Blackaby,Constantine Partasides,Law&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Sweet&Maxwell,1991.
    6. Emmanuel Gaillard and John Savage,Fouchard Gaillard Goldman on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
    7. Hamid G. Gharavi,The Intern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the Annulment of anArbitral Award,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2002.8. Georgios Petrochios,Procedure Law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3.
    9. Bryan A. Garner as Editor-in-chief,Black’s Law Dictionary (SeventhEditon),West Group1996.10.W. Laurence Craing,Some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Laws and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30Tex. Int'1L.J.1995.
    11. Gray B.Bron,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the UnitedStates-Commentary&Material,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94.
    12. Gray B.Bron,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9.
    13. Isaak I. Dore, Arbitration and Conciliation Under the UNCITRAL Rules: ATextual Analysis,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ing, Boston,1986.
    14. A. J. van den Berg, ed., Commentary on the UNCITRAL Model Law on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90.
    15. David St. John Sutton, John Kendall and Judith Gill, Russell on Arbitration,21st edition, Sweet&Maxwell,1997.
    16. Pieter Sanders, Quo Vadis Arbitration?—Sixty Years of ArbitrationPractice—A Comparative Stud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
    17. Howard M. Holtzman and Joseph E. Neuhaus,A Guide to the UNCITRALModel Law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Legislative History andCommentary,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89.
    1. Albert Jan van den Berg(Gerneral Editor),Plannning Effective ArbitrationProceedings,The Law Applicable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Kluwer LawInternational,1999.
    2. Ray August,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Pearson Education Inc.,4thEdition,2004
    3. Tibor Vardy,John J. Barcelo III&Arthur T. von Mehren,InternationalCommercial Arbitration,West Group,2003.
    4. Mauro,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and Practice,中信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
    5. Fouchard Gaillard Goldman,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中信出版社2004年影印版;
    1. Catherine A. Rogers,Emerging Dilemma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Arbitration: The Vo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Arbitrator,American UniversityInternationa l Law Review,2005.
    2. John Linarelli,The Economics of Uniform Laws and Uniform Lawmaking,TheWayne Law Review,Winter,2003.
    3. Dora Marta Gruner,Accounting for the Public Interest in InternationalArbitration:The Need for Procedural and Structural Reform,Columbia Journal ofTransnational Law,2003.
    4. Thomas H. Oehmke,Appealing Adverse Arbitration Awards,AmericanJurisprudence Trials,Database updated June2005.
    5. Hrvoje Sikiric,Arbitration and Public Policy:Arbitration proceedings andPublic Policy,Croatian Arbitration Yearbook,2000.
    6. Vesslina Shaleva,The Public Policy Exception to the Recognition andEnforcement of Arbitral Awards in the Theory and Jurisprudence of the Central andEast European States and Russia,Arbitration International,2003.
    7. Alan Scott Rau,The Culture of American Arbitration and the Lesson ofADR,Texas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Spring2005.
    8. William W. Park,Amending the Federal Arbitration Act,The American Review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2002.
    9. Francisco Ramos Mendez,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in the New SpanishArbitration Act,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2004.
    10. Nina GUMZEJ,Certain Aspects of Public Policy in Enforcement of ForeignArbitral Awards,Croatian Arbitration Yearbook,2003.
    11. Haris P. Meidanis. Public Policy and Order Public in the Private InternationalLaw of the EU: Traditional Positions and Modern Trends,European LawReview,2005.
    12. Roy Goode,Rule,Practice,and Pragmatism in Transnational CommercialLaw,International&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July,2005.
    13. Hong-Lin Yu,Is the Territorial Link Between Arbitration and the Country ofOrigin Established By Articles I and V(1)(E) Being Distorted By the Applicationof Articles VII of the New York Convention,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Review,2002.
    14. Nathalie Voser,Mandatory Rules of Law As a Limitation On the LawApplicable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The American Review of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1996.
    15.Jonathan Harris,Contractual Freedom in the Conflict of Laws,Oxford Journalof Legal Studies,June2000.
    16.George A. Bermann,Constitutional Implications of U.S. Participation inRegional Integr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1998.
    17.H L E Verhagen,The Tension Between Party Autonomy and European UnionLaw: Some Observations on Ingmar GB Ltd. V Eaton Leonard TechnologiesInc.,International&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January,2002.
    18. Hong-lin Yu, Explore the Void-AN Evaluation of Arbitration Theories:Part1,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2004.
    19. Hong-Lin Yu,Explore the Void-AN Evaluation of Arbitration Theories:Part2,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2005.
    20. Stephen K.Huber and E.Wendy Trachte-Huber, International ADR in the1990’s:the Top Ten Developments,1Houson Buiness&Tax law Journal,2001.
    21. W. Laurence Craing, Some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Laws and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30Tex. Int'l L.J.,1995.
    22. Hans Smit, A-National Arbitration,63Tulane Law Review,1989.
    23. David D:The Nature of the Iran-United States Claims Tribund and theEvolving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Dispute Resolution,84Am. J. Int'l L.115,1990.
    24. O. Chukwumerijc,Choice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Quorum Books, Westport, Connecticut and London,1994.
    25.. Jan K. Schaefer,New Solutions for Interim Measures of Protection in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English,German,and Hongkong LawCompared,at http://www. Ejcl.org//22/art22-2.doc.
    26. Marcus S Jacobs,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Australia-Law andpractice (Volume1),Law Book Company,1992.
    27. Benjamin G.. Davis, Pathological Clause—Frederic Eisemann’s StillYitalCriteria,7Aribitration International,1991.
    28. Adam.Samuel,Jurisdictional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Arbitration,A Study of Belgian,Dutch,English,French,Swedish,U.S.and West GemanLaw,Publications of the Swiss 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Law,1989.
    29. Hamid G. Gharavi, The Proper Scope of Arbitration in European CommunityCpmpetition Law,11The Tulane European and Civil Law Froum,1996.
    30..Wetter,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International Court of Arbitration of theICC:an Appraisal,1America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91,1990.
    31. Eric A. Schwartz,A Comment on Chromalloy,Hilmarton,a L’americaine,14J.of Int’l Arb.,No.2,1997.
    32. William Wang,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The Need for Uniform InterimMeasure of Relief,28Brookly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3.
    33. Mustill,Arbitration: History and Background,6Journal of InternationalArbitration43,1989.
    34. Tijana Kojovic,Court Enforcement of Arbitral Decision on ProvisionalRelief—How Final is Provisional?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18(5),2001.
    35. Lene M. Ten Cute, Multi-Party and Mulai-Contract Arbitrotion, TheAmerican of Arbitration(2004)15.
    36. Rona G. Shamoon&Irene M. TenCate, Absence of Consent Trumps ArbitralEconomy:Consolidation of Arbitrations under U S. law,12Am. Rev. Int'l L.55,2003.
    37. Georges R. Delaume,Enforcement Against a Foreign State of Arbitral AwardAnnulled in the Foreign State,Revue de Droit des Affaires Internationales,1997.
    38. Jan Paulsson,Rediscovering the N.Y. Convention: FurtherRreflections onChromalloy,12Mealey’s Int’l Arb. Rep.,April1997.
    39. Theodore C. Theofrastous,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Europe:Subsidiarity and Supremacy in Light of the De-Localization Debate,31Case WesternReserv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