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化是政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内文化是党的灵魂和旗帜,党内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和核心。我们之所以提出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进行研究,既是源于已有建党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思维创新和规律认识。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体布局中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党内文化不仅是党的灵魂和旗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前进的方向,而且还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最根本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推进;作为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党内文化不仅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而且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和发展环境。
     在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加强党内文化研究对于推进党内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党的文化软实力和执政合法性,维系政治体系有序运行、稳定和谐,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增强全党的创造力和战斗力,保证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党内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挥党内先进文化对党内外群众的教育引导、激励凝聚作用,形成党内外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都显得十分迫切。与此同时,加强党内文化研究还是深入总结党的建设经验、深刻回答党的建设深层问题的客观需要,是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认识的必由之路,是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深化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认识的客观要求,是适应新时期党的建设实践发展、完成党的建设历史使命的迫切要求,是总结现代政党兴衰成败而得出的重要启示。
     基于此,本文从对党内文化内涵的界定出发,对党内文化的功能特征、战略地位、内在机理、历史演进、历史转型、建设经验、建设规律以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目标任务、主要路径进行了综合研究。全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束语三大部分。基本内容如下:
     引言集中阐述了党内文化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难点、研究创新之处以及研究不足等几个方面。
     第一章从党内文化内涵的界定出发,提出了党内文化是政党为了执政和实现政党的奋斗目标而在党内提倡的价值体系以及党组织和成员中具有普遍性的价值理念和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行为方式所反映的价值取向的总和这么一个重要概念,并据此认为党内文化包括党内所提倡的价值体系、多数党组织和党员中具有普遍性的价值理念以及多数党组织和党员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行为方式所反映的价值取向三个基本要素,包括物质载体、制度载体、心理载体、行为载体、活动载体这么五大载体,具有价值整合、塑造形象、建构组织、确立制度、政治教化、凝聚人心、引领社会、感召吸引这么八大功能,具有阶级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科学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主导性与包容性相统一、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稳定性与变动性相统一并存这么七大特征。同时,还对党内文化的生成机理、运行机理和发展机理进行了历史的、辩证的分析和研究。
     第二章将党内文化的历史演进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内文化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内文化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党内文化建设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具体考察过程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客观实践的变化与发展又将其分为十一个更细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既总结了九十年来党内文化所经历的四个方面的重大转型,即从革命党文化向执政党文化转型、从伦理主导型文化向伦理法理并重型文化转型、从重集中轻民主型文化向民主集中并重型文化转型、从集体利益主导型文化向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型文化转型,又总结了党内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历史启示。
     第三章提出党内文化建设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建设既应当反映文化建设与现代政党党内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又应当反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为此,着重探讨了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现代政党党内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
     第四章提出党内先进文化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内文化建设应当把握已有实践所得出的经验与教训,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属性、党内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按照体现党的先进本色、符合历史发展潮流、适应实践发展需要、代表广大人民利益、保持民族精神特质、体现全球战略眼光这些党内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围绕发挥党内先进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带动作用、对国家文化安全的保障作用、对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推进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及对和谐世界构建的范导作用的总目标,在任务上应着力建设党内的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先进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在路径上应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着力破除党内潜规则、完善党内制度与关注制度伦理建设、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培育新风正气、推动党的执政方式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重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发挥教育平台、舆论平台、活动平台、制度平台的整体效能。
     结束语着重提出我们应当保持忧患意识、始终深怀兴党之思,继续提高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辱使命地完成党所肩负的历史重任。
Culture is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ft power. Inner-party culture is the soul and the banner of the party and advanced Inner-party culture is the main body and the core of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The reason why we proposed to strengthen Inner-party cultural studie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not only because of its founding experiences and theories, but also because to promote the thinking innovation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during the party’s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project 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As a fundamental issue of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party’s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project, Inner-party culture is not only its soul and banner which point out the way forward, but also the most fundamental component as well as the impetus and driving force of the project, a direct impact on the project of advancing. As an overall problem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ner-party culture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ideas and driving force for developing, developing layout and developing environment.
     Today, in order to build a socialist core values system orient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culture, strengthen Inner-party cultural studies have become very urgent matter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pushing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advanced culture, strengthening the Inner-party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legitimacy to govern, maintaining the political system operate sequentially and stable,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governing, promoting the party’s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project with the spiri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enhancing the party’s creativity and combat effectiveness, ensuring that our party always represents the forward direction of china’s advanced culture, leading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by party’s advanced culture, playing the role of education and guidance as well as encouraging and cohesion on the mass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party by advanced Inner-party culture, forming the common ideological basis for the masses.Besides, strengthen Inner-party cultural studies is the objective needs for in-depth summary of the party-founding experiences and profound answers to deep problems of party building, the only way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of party building, the lessons learned and theory of sublimation during the building of advanced party,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improving the party’s governing ability and promoting the party’s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project with the spiri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e urgent requirement to adapt to the party’s development at new era and to complete the building of the party’s historical mission, the important revelation to sum up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modern political parties.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from the definition of Inner-party culture procee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Inner-party cultur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strategic position, internal mechanism,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construction experiences and law as well a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tasks and the main path of the building of party’s advanced culture at future. Full-text includes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ding remarks as follows.
     Introduction focused on several aspects on Inner-party cultural studies such as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ideas and methods, difficulties, innovations and inadequate.
     Chapter One from the definition of Inner-party culture put forward that Inner-party culture is the sum of the values system promoted by political parties to achieve its goals as well as the values reflected by the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members who have universal values and stable patterns of behavior in practice. Accordingly, Inner-party culture includes three basic elements, such as party’s values system; the universal values exist in the majority of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members, the values reflected from theirs’stable patterns of behavior in practice. Inner-party culture concludes five carriers, such as material carrier, system carrier, psychological carrier, conduct and activities carrier. Besides, Inner-party culture has eight functions, such as values integration, and image-building, building organizations, developed a system, political indoctrination and uniting the people, to lead the society, appeal and attract people. Also, Inner-party culture has seve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 class character and the people of the unity, the unity of scientific and critic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unity,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of the unity, the unity of the dominant and inclusive, closed and open of the unity, stability and variability of the unity. This chapter also does historical and dialectical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ing mechanism of Inner-party culture.
     Chapter Two divides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Inner-party culture into three major stag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Inner-party culture at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t is divided into eleven detailed stage. On this basis, this chapter sums up four major transformations experienced by Inner-party culture during past nine decades, from the revolutionary party’s culture to ruling Inner-party culture, from the ethics-oriented culture to the ethics-legal culture, from heavy-centralism and light-democratic culture to the two both important, from the collective interest-oriented culture to the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interests of the unity. The end, some basic experiences and historical inspira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er-party culture are summed.
     Chapter Three present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Inner-party culture is a process of the purpose and the regularity of the unity. Chinese Communist Inner-par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should not only reflect the law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modern political parties’cultural construction, but also reflect the nature of the Marxist political parties. Besides, our Inner-par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should suite with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Because of the reason mentioned above,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basic law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modern political parties’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on this basis, it has studied and summed up the basic law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Inner-par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Chapter Four se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dvanced Inner-party culture is a progressive process. 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periods, Inner-par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drawn in practice. Also, referring to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he Marxist ruling party and the basic law of Inner-par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should reflect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advanced Inner-party culture as follows: embodying the party’s advanced characteristics,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ing trends,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practice, representing people’s interests and maintaining the national ethos, showing the global strategic vision. Advanced Inner-party culture plays different roles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driving-rol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the role of protec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the role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y’s new great project, the leading ro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odels of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y world. In order to realize above roles, Inner-par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should complete several tasks as follows: building the party’s core value system, training all levels of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members of their values concepts and behavior. On the path to construct the Inner-party cultur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Marxist-oriented new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resolutely resisting all kinds of wrong and decadent thinking, breaking the hidden rules within the party beginning with the reform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improving party’s system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stitutional ethics, carrying forward the party’s fine traditions and cultivating a new Atmosphere, promoting the party’s governance reform and innovation, playing the main role of the party members, attention to the leading role played by party organizations at all levels, playing as the platform of education ,media, performance and system.
     Concluding remarks highlights that we should maintain a sense of anxiety, and always hold the thinking of the prosperity of our party, to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advanced Inner-party culture, and continuously maintain and develop the party’s advanced nature and improve the party’s governing capacity, and consolidate the party’s ruling position, and complete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party.
引文
①《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3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
    ①李忠杰:《论建设先进的党内文化》,《党建研究内参》,2002年第7期。
    ②参见拙作:《加强党内文化研究开辟党建研究新领域》,《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47—4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①参见拙作:《加强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破除党内潜规则》,南方网—理论频道,2010年1月13日。
    ②部分内容参见拙作:《加强党内文化研究开辟党建研究新领域》,《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48—50页。
    ③王沪宁:《从政党文化看执政党建设》,《解放日报》,1989年5月24日第6版。
    ①李忠杰:《论建设先进的党内文化》,《党建研究内参》,2002年第7期。
    ②《郑科扬谈中国共产党文化——兼评刘文江著<中国共产党文化研究>》,见刘文江:《中国共产党文化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③王长江:《把党内文化放到重要位置上来研究——<党内文化新论>述评》,《光明日报》,2007年2月3日第7版。
    ④参见拙作:《加强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破除党内潜规则》,南方网—理论频道,2010年1月13日。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页。
    ②部分内容参见拙作:《加强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破除党内潜规则》,南方网—理论频道,2010年1月13日。
    ①参见拙作:《加强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破除党内潜规则》,南方网—理论频道,2010年1月13日。
    ①《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复旦政治学评论第3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②吕元礼:《新加坡为什么能》(下),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①李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②李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③李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①周建伟:《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政党文化研究的两种路径》,《理论探索》,2008年第1期,第10页。
    ①李忠杰:《论建设先进的党内文化》,《党建研究内参》,2002年第7期。
    ②沈建红、杨柳:《先进政党文化是建设先进政党的重要保证》,《党史文苑(学术版)》,2007年第9期,第31页。
    ③陈方猛:《加强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理论前沿》,2006年第10期,第24页。
    ④赵龙英:《论铸造一种先进的政党文化——共产党人应始终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头雁》,《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第36页。
    ⑤郑东升:《政党文化研究中的三个重要关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115页。
    ⑥肖铁肩、余国华、张道平:《政党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思考》,《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8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①吴增基:《现代社会调查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5页。
    ①[英]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9页。
    ①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国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②魏恩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③向翔:《哲学文化学》,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①[美]约翰·R·霍尔、玛莉·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虹、徐彬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8页。
    ②谢龙主编:《平凡的真理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1页。
    ①王佐书:《中国文化战略与安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②吕世荣、肖永成、刘象彬:《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建设》,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9页。
    ③吕世荣、肖永成、刘象彬:《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建设》,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④黄力之:《先进文化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5页。
    ⑤[法]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康新文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①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4页。
    ②潘一禾:《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3页。
    ③潘一禾:《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④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①[美]塞谬尔·亨廷顿、老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前言),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部分内容参考拙作《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基本内涵探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第25-30页。
    ③汪洋:《党内文化新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④汪洋:《党内文化新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①谭东华:《关于加强党内文化建设的浅略思考》,《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9页。
    ②钟万祥:《初探党内文化的特点与规律》,《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第35页。
    ③陈方猛:《加强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理论前沿》,2006年第10期,第24页。
    ④赵理富:《政党文化探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12页。
    ⑤赵理富:《政党的魂灵: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44页。
    ①欧任国、刘凤明:《注重政党文化建设问题》,《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24页。
    ②王沪宁:《从政党文化看执政党建设》,《解放日报》,1989年5月24日第6版。
    ③施雪华:《论战后西方政党文化的新变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第103页。
    ④肖铁肩、丁芳:《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浅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75—79页。
    ⑤桑玉成、李冉:《政党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第59页。
    ⑥桑玉成、李冉:《政党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第60页。
    ①郑东升:《政党文化研究中的三个重要关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115页。
    ②张子友、吕元礼:《执政文化探析》,《求实》,2006年第3期,第16页。
    ③陈金龙:《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构重要性与基本内涵》,《岭南学刊》,2006年第1期,第5页。
    ④柯新凡:《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生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第191页。
    ①石伟主编:《组织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②石伟主编:《组织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③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④[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6页。
    ②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③肖铁肩、丁芳:《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浅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75页。
    ④李冉:《论政党文化研究的两个范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136、137页。
    ①见赵理富:《政党的魂灵: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38页。
    ②赵理富:《政党的魂灵: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③周建伟:《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政党文化研究的两种路径》,《理论探索》,2008年第1期,第12页。
    ④李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①[美]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曹荣湘、孟鸣歧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②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①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①部分内容参见拙作:《论党的价值观的基本层面与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第92-96页。
    ②韩震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3页。
    ①刘云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在第六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求是》2010年第20期,第4页。
    ①刘永富:《价值哲学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②刘永富:《价值哲学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18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31页。
    ②胡锦涛:《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求是》,2010年第1期,第4页。
    ①张岱年:《文化与哲学》,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4页。
    ②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黄剑波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57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黄剑波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①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页.
    ②《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1页。
    ③他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3-1094页。
    ④《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8页。
    ⑤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42—443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8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15-616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24-625页。
    ①部分内容参见拙作:《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的功能与特征探析》,《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第61-66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38页。
    ①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②何云锋:《智者的公关》,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3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②《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③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1页。
    ①部分内容参见拙作:《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的功能与特征探析》,《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第61-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②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70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①王保庆:《传统文化与执政党建设》,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②孙熙国、刘志国:《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①许全兴:《毛泽东与孔夫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页。
    ②《毛泽东早年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474页。
    ③许全兴:《毛泽东与孔夫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213页。
    ①李方祥:《中国共产党与民族文化传统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429页。
    ②杜维民:《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22页。
    ①萧延中主编:《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3卷,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页。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文选》(上),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87页。
    ③《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3页。
    ④《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4页。
    ⑤《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3页。
    ⑥《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9页。
    ⑦《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5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160页。
    ②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4年3月7日第3版。
    ③《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8页。
    ④《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3—64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36页。
    ②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6页。
    ③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3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①石伟主编:《组织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4页。
    ①石伟主编:《组织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1页。
    ①金安平:《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知识分子与政党政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①郑必坚等主编:《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342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0页。
    ①《列宁全集》第60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1-28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5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5-366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6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70页。
    ①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7页。
    ①陈独秀:《宪法与孔教》,《新青年》第2卷第3号,1916年11月1日。
    ②《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页。
    ③《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6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④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1页。
    ②《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7-147页。
    ③《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7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57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67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的纲领》,《世界文化》创刊号,1930年9月。
    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
    ①郭德宏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166页。
    ②郑师渠主编:《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史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页。
    ①许全兴:《毛泽东与孔夫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210页。
    ②《王明言论选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63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70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708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3页。
    ⑥《张闻天文集》第三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①《王明言论选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37页。
    ②《王明言论选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38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201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⑥郑超麟:《谁领导了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2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7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9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2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0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①《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484-488页。
    ②《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八册,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印行1979年版,第317页。
    ③叶青:《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抗战与文化》第3卷第9期。
    ④高军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43-44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8-649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88页。
    ②转引自范小方主编:《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2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3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6-131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9、660页。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9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7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7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9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6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9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9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页。
    ②《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3、114页。
    ③《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72-7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⑤《新华月报》1950年4月号。
    ①《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第5册,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6页。
    ①《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第5册,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6-2097页。
    ②《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第5册,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56页。
    ④《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第5册,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0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5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6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75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一九六六年一月-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一九六九年一月-一九七六年七月),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115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138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94页。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94页。
    ⑤马齐彬、陈文斌:《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383页。
    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96页。
    ①见《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13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26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1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9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页。
    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45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3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③姜华宣、张蔚萍、肖甡主编:《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942-943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8-5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57页。
    ②《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5页。
    ③《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5页。
    ④《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7页。
    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47页。
    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5页。
    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8-329页。
    ②《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57页。
    ③《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5-1676页。
    ④《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7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23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3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7页。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274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页。
    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372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81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26-627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24页。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29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83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49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49-850页。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⑥《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570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96-698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49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②据统计,1912年为14次,1913年为11次,1914年为11次,1915年为8次,1916年为17次,1917年为23次,1918年为30次,1919年近百次。转引自郭亚丁:《政党差异性研究——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比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1页。
    ④“西方政党的产生,有一个相当长的酝酿、形成过程,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合法’生成的,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有着同一的血缘关系,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生物’。中国共产党的出现恰恰相反,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外’建立,是‘旧势力’对立的新生力量,是制度的‘外生物’。”见郭亚丁:《政党差异性研究——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比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⑤《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0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64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页。
    ③高新民:《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5期,第2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①吕元礼:《新加坡为什么能》(下),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②吕元礼:《新加坡为什么能》(下),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1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②吕元礼:《新加坡为什么能》(下),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①高新民:《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②《论语·为政》
    ③《大学》
    ④《孟子·尽心上》
    ⑤郭亚丁:《政党差异性研究——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比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372页。
    ①张晋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98页。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编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四十年》,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页。
    ②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5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0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3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9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56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4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294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9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134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17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1页。
    ④《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②参见拙作:《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年5月6日。
    ①参见拙作:《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年5月6日。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3-1514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②《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④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①俞思念:《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文化创新》,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页。
    ①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6页。
    ②[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94页。
    ①俞思念:《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文化创新》,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②纪宝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第5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①[美]塞谬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70-71页。
    ②[美]塞谬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页。
    ①楼宇烈:《中国的品格》,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34页。
    ②楼宇烈:《中国的品格》,南海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③金耀基:《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香港时报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8页。
    ④张岱年:《文化与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①张岱年:《文化与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2—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8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1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5页。
    ①[美]塞谬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①[美]塞谬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国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05页。
    ④[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页。
    ②列宁在谈普选制时就说:“苏维埃组织可以无比深入地和广泛地发展了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比中世纪有伟大历史进步的那一面,即居民参加对负责人员的选举。”见《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9—3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5页。
    ②《新领导百科全书》(第三卷),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3-7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0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85页。
    ②任继愈认为,不同文化接触后,高层次、先进的文化必然影响低层次、落后的文化。这种现象如水之趋下,不可逆转,故称之为“文化势差”。转引自孙凯飞:《文化学——现代国富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第316页。
    ③孙凯飞认为:“文化的这种继承性、累进性、获得性遗传特点,使人类无需再重复前人已经积累的经验实践过程,而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向前发展。这样,文化发展的起点就越来越高,这自然使文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高级。而文化革命、科技革命,不断爆发出的新的研究领域和产生新的学科,则会使文化的发展更加加快,甚至超过指数增长的比例。”孙凯飞:《文化学——现代国富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第307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84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①任树江、王建政、薛建中:《党的执政规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385-386页。
    ②韦弦:《沉舟侧畔千帆过──从一些政党的兴衰看加强执政党建设》,《时事报告》,2001年第9期,第22页。
    ①转引自蔡林慧:《社会主义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及教训》,《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96页。
    ①转引自郑永朝:《国外政党执政失败的教训浅析》,《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1期,第79页。
    ②王志先:《执政老党大权旁落——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丢失政权剖析》,《当代世界》,2001年第10期,第13页。
    ①转引自赵中源:《前车之鉴——国外三大执政党失去政权的教训》,《学习导报》,2003年第4期,第19页。
    ②赵中源:《前车之鉴——国外三大执政党失去政权的教训》,《学习导报》,2003年第4期,第20页。
    
    ①郑永朝:《国外政党执政失败的教训浅析》,《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1期,第78页。
    ②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①[美]特里·N.克拉克、[法]文森特·霍夫曼—马丁诺编:《新政治文化》,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②[美]特里·N.克拉克、[法]文森特·霍夫曼—马丁诺编:《新政治文化》,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5页。
    ③[美]特里·N.克拉克、[法]文森特·霍夫曼—马丁诺编:《新政治文化》,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①[美]特里·N.克拉克、[法]文森特·霍夫曼—马丁诺编:《新政治文化》,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②[美]特里·N.克拉克、[法]文森特·霍夫曼—马丁诺编:《新政治文化》,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③[美]特里·N.克拉克、[法]文森特·霍夫曼—马丁诺编:《新政治文化》,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3—84页。
    ④[美]特里·N.克拉克、[法]文森特·霍夫曼—马丁诺编:《新政治文化》,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266页。
    ①[美]特里·N.克拉克、[法]文森特·霍夫曼—马丁诺编:《新政治文化》(中文版序),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①[英]维尔:《美国政治》,王合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4页。
    ①陈蔷娥主编:《外国执政案例选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②吕元礼:《新加坡为什么能》(下),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2页。
    ①吕元礼:《新加坡为什么能》(下),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②张文红译、殷叙彝校:《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纲领(汉堡纲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年第4期,第9页。
    ③殷叙彝:《德国社会民主党新纲领制定过程中关于基本价值的讨论》,《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2期,第4页。
    ①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①杨立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①《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复旦政治学评论第3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9页。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9页。
    ①张筱强:《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文化建设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①孙熙国、刘志国:《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
    ①《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复旦政治学评论第3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①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①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Issue 80,Fall 1990.
    ②Joseph .Nye,Why military power is no longer enough, http://www.guardian. co.uk/world/2002/mar/31/1.
    ③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四——文化软实力》,见唐晋主编:《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软实力(壹)》,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2—63页。
    ①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四——文化软实力》,见唐晋主编:《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软实力(壹)》,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
    ①郭德宏、易炼红主编:《论先进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②郭德宏、易炼红主编:《论先进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②邴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108页。
    ①邴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序),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转引自李慎明:《深入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现状及趋势进一步坚定信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5月28日,第4页。
    
    ①简涛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外交》,《文汇报》,2010年7月19日,第12版。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49页。
    ③邴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序),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①第一章已经对此作了专门论述,在此就不赘述。
    ②《史记·货殖列传》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5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52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182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2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6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0页。
    ⑤《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0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②[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25-62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0页。
    ⑤《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6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199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728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②《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③《中庸·知法》
    ④《淮南子·泰族训》
    ⑤《论语·季氏》
    ⑥《论语·学而》
    ⑦《墨子·兼爱》
    ⑧《孟子·梁惠王上》
    ①“这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著作也含有批判的成分。这些著作抨击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因此,它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例如消灭城乡对立、消灭家庭、消灭私人营利,消灭雇佣劳动,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美]塞谬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38页。
    ②[美]塞谬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30-31页。
    ③[美]塞谬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页。
    ④[美]塞谬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6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83页。
    ②《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艰苦奋斗、居安思危、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论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页。
    ④《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29页。
    ⑤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页。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242页。
    ②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页。
    ①部分内容参见拙作:《党内先进文化建设初探》,《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2期,第27-29页。
    ①[英]弗兰克·帕金,《马克斯·韦伯》,刘东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页。
    ②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8年版,第162页。
    ③高新民、农华西:《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④[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4页。
    ⑤《尚书·蔡仲之命》
    ⑥《尚书·召诰》
    ⑦《论语·颜渊》
    ⑧《论语·为政》
    ①《论语·为政》
    ②《论语·子路篇》
    ③《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④[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7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0页。
    ②《论语·宪问》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0页。
    ⑤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⑥[美]塞谬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44页。
    ⑦[美]塞谬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32页。
    ⑧[美]塞谬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8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137、13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页。
    ①高新民:《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8页。
    ①高新民:《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③部分内容参见拙作:《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深刻内涵》,《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73—74页。
    ④郭德宏、易炼红主编:《论先进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⑤连玉明主编:《学习型政党》,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⑥赵爱琴:《论建设学习型政党》,《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2期,第4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①部分内容参考拙作:《全面把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深刻意蕴》,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年1月7日。
    ②[英]托尼·布莱尔:《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曹振寰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7页。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72、578-579、581页。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①严书翰:《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大转型》(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部分内容参见拙作:《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科学化建设》,《理论学习》,2010年第3期,第10—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4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页。
    ①部分内容参见拙作:《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长白学刊》,2010年第2期,第30—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5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①《叶剑英选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01页。
    ②《叶剑英选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01-502页。
    ①《石光树研究文集》,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337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⑥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②谢倩:《封建主义残余思想长期影响党内生活的原因探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第16页。
    ③2007年,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针对新形势下地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状况,先后赴辽宁、湖北、广西等省(区)进行调研,同时,山西、辽宁、安徽、湖北、贵州、陕西、宁夏等7个省(区)委组织部和广州市委组织部就8个子课题展开调研,并请部分市(地)委组织部长、县(市、区)委书记和有关专家学者就一些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并在《党建研究》2008年第8期发表了题为《新形势下地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调研情况报告。
    ④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新形势下地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党建研究》,2008年第8期,第40页。
    ①胡德平:《重温叶剑英30年前的讲话》,《南方周末》,2008年10月2日第2版。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8—64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页。
    ③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06页。
    ①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8页。
    ②樊慧玲:《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潜规则》,《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62页。
    ①宗健:《党内潜规则败坏干部作风》,《组织人事报》,2007年2月15日第1版。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政策法规局)编著:《30年<组工通讯>言论选评》(1979-2008),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337、336页。
    ②习近平:《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学习时报》,2009年5月18日第1版。
    ③李源潮:《以最坚决的态度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共产党员》,2009年第11期,第6页。
    ④樊慧玲:《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潜规则》,《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61页。
    ①参见拙作:《加强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破除党内潜规则》,南方网—理论频道,2010年1月13日。
    ②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新形势下地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党建研究》,2008年第8期,第41页。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编:《党建研究纵横谈》,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29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③高新民:《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①部分内容参见拙作:《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科学化》,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年5月12日。
    ②[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学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226页。
    ③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①[美]塞谬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②[美]塞谬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22-23页。
    ③[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59页。
    ①《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复旦政治学评论第3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②高新民:《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①林尚立认为,应当“提高党内民主的制度化,以保证党的组织与制度运作在价值上与民主精神相一致、在原则上与法治原则相一致。”见《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复旦政治学评论第3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②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②[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①[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①部分内容参见拙作:《现代政党执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向度》,《长白学刊》,2009年第1期,第57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7页。
    ②参见拙作:《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丰富意蕴》,《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第1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304页。
    ①高新民:《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②高新民:《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③高新民:《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①徐德成:《现代执政能力与网络政治》,《上海党史与党建》,2004年第10期,第8页。
    ②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65页。.
    ③[美]特里·N.克拉克、[法]文森特·霍夫曼—马丁诺编:《新政治文化》(中文版序),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④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11页。.
    ①王长江、姜跃:《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4页。
    ①《汉书·卷四十三》
    ②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8—149页。
    ③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9页。
    
    ①陈也辰、王双钦:《毛泽东的1949》,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
    ③《左传·襄公》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列宁.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列宁.列宁全集(第24、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1]列宁.列宁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七、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7]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8]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9]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0]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一九六六年一月——一九六八年十二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1]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2]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3]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6]邓小平.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二、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8]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9]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2]中共中央文件选编[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3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3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5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3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3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卷)[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
    [38]中共中央文件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9]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第5册)[G].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4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1]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2]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5]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7]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8]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3]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5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5]姜华宣、张蔚萍、肖甡主编.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事(1921-2006)[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G]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57]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G].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58]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八册)[G].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印行,1979.
    [59]高军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下)[G].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60]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编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四十年[G].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
    [6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艰苦奋斗、居安思危、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论述[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62]邓力群编.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清样本)(下)[G].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1998.
    [63]高新民.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64]高新民.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65]高新民、农华西.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66]张静如等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
    [67]郑师渠主编.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68]刘文江.中国共产党文化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69]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0]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72]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3]王保庆.传统文化与执政党建设[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74]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国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75]魏恩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76]向翔.哲学文化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77]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8]胡适.胡适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79]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80]杜维民.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81]萧延中主编.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3卷)[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
    [82]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文选(上)[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83]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84]王佐书.中国文化战略与安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5]吕世荣、肖永成、刘象彬.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建设[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
    [86]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87]黄力之.先进文化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
    [88]邓伟志、胡申生主编.和谐文化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89]潘一禾.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90]汪洋.党内文化新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91]赵理富.政党的魂灵: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92]石伟主编.组织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3]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4]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95]韩震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6]黄凯锋主编.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新取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97]秦德君.执政绩效探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8]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9]徐万胜.日本自民党“一党优位制”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100]李光耀.李光耀40年政论选[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4.
    [101]凌翔、陈轩.李光耀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102]吕元礼.新加坡为什么能(上、下)[M].南昌: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103]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4]许全兴.毛泽东与孔夫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05]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6]俞思念.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文化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8]《李大钊传》编写组编.李大钊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9]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0]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11]王明.王明言论选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2]张闻天.张闻天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113]林之达主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114]金安平.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知识分子与政党政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15]郑必坚等主编.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16]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117]马林在中国有关材料(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8]达林.中国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19]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120]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21]艾思奇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22]陈元晖主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第1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23]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4]范小方主编.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25]宋春主编.中国国民党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126]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李宗仁回忆录(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
    [127]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1949-1976)(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28]马齐彬、陈文斌.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129]谢龙主编.平凡的真理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0]唐晋主编.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软实力(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1]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13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133]孙凯飞.文化学——现代国富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134]张连月.政党执政纲鉴——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35]邴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136]郭德宏、易炼红主编.论先进文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13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38]黄明哲.党内和谐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9]何云锋.智者的公关[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140]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8.
    [141]陈蔷娥主编.外国执政案例选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142]任树江、王建政、薛建中.党的执政规律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143]严书翰.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大转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144]叶剑英.叶剑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45]石光树研究文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146]罗国杰主编.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47]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8]王长江、姜跃.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49]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编.党建研究纵横谈[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150]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151]龚铁鹰.软权力的系统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52]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53]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54]楼宇烈.中国的品格[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
    [155]金耀基.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M].香港:香港时报出版公司,1984.
    [156]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复旦政治学评论第3辑)[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157]杨立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58]张筱强.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文化建设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59]郭亚丁.政党差异性研究——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比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60]刘永富.价值哲学的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6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62]孙熙国、刘志国.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163]李春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164]王庆兵.发展中国家政党认同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65]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66]李方祥.中国共产党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167]陈元中、陶维兵.中西方政党执政比较初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168]龚加成.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探索——冷战后社会党国际纲领与政策的演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69]王家瑞主编.当代国外政党概览[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
    [170]李慎明主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71]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72]陈也辰、王双钦.毛泽东的1949[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173]郭德宏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74]吴增基.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75]闫健编.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76][英]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77][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78][法]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M].康新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79][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80][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81][美]约翰·R·霍尔、玛莉·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周晓虹、徐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82][美]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M].曹荣湘、孟鸣歧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83][英]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黄剑波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8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
    [185][英]维尔.美国政治[M].王合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8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8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88][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M].吴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89][英]托尼·布莱尔.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M].曹振寰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190][美]特里·N.克拉克、[法]文森特·霍夫曼—马丁诺编.新政治文化[M].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91][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学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92][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193][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9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95][英]弗兰克·帕金.马克斯·韦伯[M].刘东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196][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97][美]塞谬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98][美]塞谬尔·亨廷顿、老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99][美]塞谬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200]S·M·Lipset Some Social Requistes of Democrac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n Review,V.53(March 1959).
    [201]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Issue 80,Fall 1990.
    [202]Joseph .Nye,Why military power is no longer enough, http://www. guardian.co.uk/world/2002/mar/31/1.
    [203]L.Steven Demaree.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first Party System, OAH Magazine of History,Vol.2,No.2,The New Republic(Winter,1986)
    [204]Gian Enrico Rusconi and Sergio Scamuzzi.Political Parties and Cultures,Current sociology 1981;29;60.
    [205]Nia K.Davis.Driving Under the Influence Laws,Party Culture and College Students:Results from a New Orleans University.Californi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2006,Volume4.Issue 2.
    [206]Dania A Dialdin and James A.Wall,Jr.Third Parties and Culture. Negotiation Journal October 1999
    [207] Jo Freeman.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Democratic and Republican Partie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01, No. 3 (1986).
    [208] Richard L. Kolbe. Culture, Political Parties & Voting Behavior: Schuylkill County. Polity, Vol. 8, No. 2 (Winter, 1975).
    [209]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4-3-7(1).
    [210]习近平.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N] .学习时报,2008-9-8(4).
    [211]习近平.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N].学习时报,2009-5-18(1).
    [212]王沪宁.从政党文化看执政党建设[N].解放日报,1989-5-24(6).
    [213]许嘉璐.清醒地认识文化建设问题[N].学习时报,2008-11-17(1).
    [214]王长江.把党内文化放到重要位置上来研究——<党内文化新论>述评[N].光明日报,2007-2-3(7).
    [215]胡德平.重温叶剑英30年前的讲话[N].南方周末,2008-10-2(2).
    [216]宗健.党内潜规则败坏干部作风[N].组织人事报,2007-2-15(1).
    [217]充分认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重大意义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N].光明日报,2010-6-23(1).
    [218]简涛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外交[N].文汇报,2010-7-19(12).
    [219]胡锦涛.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J].求是,2010(1).
    [220]刘云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在第六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J].求是,2010(20).
    [221]李源潮.以最坚决的态度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J].共产党员,2009(11).
    [222]高新民.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J].科学社会主义,2008(5).
    [223]李忠杰.论建设先进的党内文化[J].党建研究内参,2002(7).
    [224]谭东华.关于加强党内文化建设的浅略思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5).
    [225]钟万祥.初探党内文化的特点与规律[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6 (4).
    [226]陈方猛.加强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理论前沿,2006(10).
    [227]欧任国、刘凤明.注重政党文化建设问题[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
    [228]赵理富.政党文化探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5).
    [229]桑玉成、李冉.政党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1).
    [230]李子彪、蒋斌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路径[J].广东社会科学,2005(4).
    [221]肖铁肩、余国华、张道平.政党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32]施雪华.论战后西方政党文化的新变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233]李冉.论政党文化研究的两个范式[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34]周建伟.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政党文化研究的两种路径[J].理论探索, 2008(1).
    [235]沈建红、杨柳.先进政党文化是建设先进政党的重要保证[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7(9).
    [236]赵龙英.论铸造一种先进的政党文化——共产党人应始终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头雁[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6).
    [237]郑东升.政党文化研究中的三个重要关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38]肖铁肩、丁芳.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浅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39]张子友、吕元礼.执政文化探析[J].求实,2006(3).
    [240]陈金龙.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构重要性与基本内涵[J].岭南学刊,2006(1).
    [241]柯新凡.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生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242]赵爱琴.论建设学习型政党[J].黑龙江史志,2009(2).
    [243]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新形势下地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状况调查[J].党建研究,2008(8).
    [244]樊慧玲.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潜规则[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45]黄俊杰.中国办公室的22条潜规则[J].晚报文萃,2008(14).
    [246]潘泽林.党内“潜规则”现象的特点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2).
    [247]张文红译、殷叙彝校.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纲领(汉堡纲领)[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4).
    [248]殷叙彝.德国社会民主党新纲领制定过程中关于基本价值的讨论[J].国际政治研究,2007(2).
    [249]韦弦.沉舟侧畔千帆过──从一些政党的兴衰看加强执政党建设[J].时事报告,2001(9).
    [250]赵中源.前车之鉴——国外三大执政党失去政权的教训[J].学习导报,2003(4).
    [251]陈德玺.论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以资本逻辑和话语为批判视角[J].理论研究,2010(2).
    [252]徐德成.现代执政能力与网络政治[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4(10).
    [253]谢倩.封建主义残余思想长期影响党内生活的原因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6).
    [254]刘益飞.肃清党内生活中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不容忽视——论执政党建设60年中的一个根本教训[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5).
    [255]纪宝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教学与研究,2008(4).
    [256]蔡林慧.社会主义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及教训[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57]郑永朝.国外政党执政失败的教训浅析[J].理论与改革,2007(1).
    [258]王志先.执政老党大权旁落——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丢失政权剖析[J].当代世界,2001(10).
    [259]吴桂韩.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的战略地位刍议[J].甘肃理论学刊,2009 (1).
    [260]吴桂韩.现代政党执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向度[J].长白学刊,2009 (1).
    [261]吴桂韩.论党的价值观的基本层面与主要内容[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1).
    [262]吴桂韩.党内先进文化建设初探[J].党政干部论坛,2009(2).
    [263]吴桂韩.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基本内涵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9(4).
    [264]吴桂韩.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地位及其影响[J].理论与运用,2009(4).
    [265]吴桂韩.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的功能与特征探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9(5).
    [266]吴桂韩.中华传统文化与新时期的统战工作[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5) .
    [267]吴桂韩.现代政党执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向度[J].长白学刊,2009 (1).
    [268]吴桂韩.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学习性政党的深刻内涵[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2).
    [269]吴桂韩.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长白学刊,2010 (2).
    [270]吴桂韩.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科学化建设[J].理论学习,2010(3).
    [271]吴桂韩.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丰富意蕴[J].理论研究,2010(2).
    [272]吴桂韩.加强党内文化研究开辟党建研究新领域[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
    [273]吴桂韩.加强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破除党内潜规则[EB/OL].南方网—理论频道,2010-1-13.
    [274]吴桂韩.全面把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深刻意蕴[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1-7.
    [274]吴桂韩.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5-6.
    [276]吴桂韩.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科学化[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5-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