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死刑观念实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死刑是最严厉的刑罚方法。我国是保留死刑并适用死刑的国家之一,民众对死刑的支持率一直被认为是保留死刑的最重要原因。不少死刑问题的研究者认为,公众对死刑的高支持率是死刑问题上绕不过的坎。本文以武汉大学刑事法研究中心与德国MaxPlank研究所合作,在国内部分省市分别对具有死刑案件办案经验的法律工作者和普通民众的死刑态度进行的死刑态度调查数据为基础,对中国社会不同群体的死刑观进行考察,进而提出引导国民改变原有死刑观念的具体方案。
     全文共六章。引言部分介绍了不同群体的死刑观念、死刑观念的研究意义以及所依据的主要调查数据的来源。第一章先探讨了死刑观的概念、特征以及死刑观主体的分类。提出将死刑观的主体分为具有死刑存废决策权的国家领导决策者、承办死刑案件的司法实务工作者、刑法学者以及普通民众四类。并对当前死刑观念研究的现状作了简要的介绍。第二至五章则依此对这四类主体的死刑观念作了具体的分析。本文直接以武汉大学刑事法研究中心与德国Max Plank研究所合作进行的有关调查数据为依据对承办死刑案件的司法实务工作者以及普通民众的死刑观念进行了分析。由于缺乏有关社会调查数据,对决策者和刑法学者死刑观念的分析以有关文献资料、学术著作等为依据进行。第六章通过分析各方观念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指出引导其他群体改变支持死刑的观念是以限制乃至废除死刑为学术理想的刑法学者必须担当的责任。并对学者引导死刑观念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以及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点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对学者如何引导其他三方转变死刑观念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Death penalty is the capital punishment in the world. China is one of the country which retain and apply death penalty to punish the criminal. The support from the public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of retain death penalty. Many researchers believe it is an unavoided problem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cooperativ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Max Plank institute and Wuhan University. Through the inspection of the opinions of death penalty of the different kind of people, I put forward a specific way of changing the original attitudes of death penalty in the nationalit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Preface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different kind of attitudes of death penalty, the value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source of the data. Chapter one is about the concept and the feature of the death penalty, classification of the subject of the opinions on the death penalty. In this part, the paper suggest to classified the subject into four part: the decision makers on death penalty, practitioners on the death penalty case.criminal scholars and ordinary people.And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on it. From Chapter two to Chapter five, it gives a concrete analysis on the death penalty opinon of four subject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pinion of practitioners on the death penalty case and ordinary people,it is based on the the cooperativ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Max Plank institute and Wuhan University. For lacking of data from survey,the analysis of the opinion of the decision makers on death penalty, criminal scholars are based on the documents, thesis, etc. Chapter six analyze the conflict of the different part, and point out it is the duty of the criminal scholars to change opionins of other parts. It is also talks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the adverse factors and presents some noticeable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it gives some concrete advices on how to complete this task.
引文
①[英]Roger Hood著:《在全球视角下看死刑废除之路上的发展》,关于死刑改革的全球调查北京研讨会,2007年8月25—26日。
    ②《荀子》。
    ③《孟子·尽心下》。
    ①《老子》第七十四章。
    ②《尚书·大禹谟》。
    ③曾经作为严打重要依据而实行13年之久的《9·2决定》第一条规定:“对杀人、强奸、抢劫、爆炸和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主要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民愤极大的,应当迅速及时审判……”。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84)法研字解答(1984年6月15日)也曾规定:“对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和其他主犯,一般共同犯罪中的重大案件的主犯,应依法从重严惩,其中罪行特别严重,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应依法判处死刑。”
    ①[日]团藤重光著,林彦辰译:《死刑废止论》,台湾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页。
    ②赵秉志、王东阳著:《中国古代死刑观念论要》,载《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第91页。
    ③[美]富兰克林·E·齐林姆著,高维俭等译:《美国死刑悖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1-32页。
    ①喻贵英著:《析美国公众对死刑的意向选择》,载《河北法学》1998(4),第78页。
    ②参见http://www.gallup.com/poll。
    ①蒋韬著:《冲突与协调——死刑观念问题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6页。
    ②赵秉志著:《中国现阶段死刑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以刑事实体法为视角的考察》,载《刑事法制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年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4-326页。
    ③[英]罗吉尔·胡德著,刘仁文、周振杰译:《死刑的全球考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①参见http://zh.wikipedia.org对政治家的解释。
    ②张明楷著:《死刑问题上学者与法官的距离》,载《中外法学》2005年第17卷第5期,第543-544页。
    ①喻国明著:《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②喻国明著:《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2页。
    ③张超著:《民意与司法——司法改革的一种法理学透视》,载《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第83页。
    ④王志强著:《试论民意的刑事政策化——刑事政策的利益与效益双本位》,载《学术论坛》,2007年第9期,第146页。
    ①霍存福著:《复仇报复报应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②赵秉志、王东阳著:《中国古代死刑观念论要》,载《南都学坛》2008年第1期,第94页。
    ①卢建平著:《死刑适用与“民意”》,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109页。
    ①胡云腾著:《关于死刑在中国司法实践中的裁量》,载《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132页。
    ①贾宇著:《死刑实证研究之死刑观的调查报告》,载《法学评论(双月刊)》,2005年第3期,第22-33页。
    ①康均心著:《理想与现实:中国死刑制度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②风笑天著:《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三版,第38页。
    ③此次调查的初步结果可参见国际公约对中国死刑改革的影响学术研讨会学术文集,北京师范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英中协会主办,北京,2008年10月30-31日。调查的最终报告预计将在年内出版。
    ①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273页。
    ②缪文升著:《死刑的存与废: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的理论探索与解读——人文关怀视野下我国刑法现代化的逻辑分析》,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3月,第11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5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8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2-153页。
    ①参见http://www.law-lib.com/fzdt/newshtml/20/20050812041456.htm。
    ②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①赵秉志著:《毛泽东死刑思想研究》,载《法学家》2001年第4期,第2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1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0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3-4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第281-282页。
    ②董必武著: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464页。
    ③董必武著: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465页
    ①转引自彭真同志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关于七个法律草案的说明》中对1979年刑法草案所做的说明。
    ②赵秉志、肖中华:《论死刑的立法控制》,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第93页。
    ①赵蕾著:《最高法院统掌生杀大权中国司法开启少杀时代》,南方周末2007年1月5日,转引自http://www.infzm.com。
    ①林霜著:《“死刑复核权”收回看中国法治进步》,载《人民政坛》2007年第7期,第16-17页。
    ②何耀伟著:《从严控制死刑的又一次进步》,新华网2008年12月26日,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12/26/.
    ①雷蒙德·塔塔洛维奇、拜伦·W·戴恩斯编,吴念等译:《美国政治中的道德争论》,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①黄晓亮著:《暴力犯罪死刑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5页。
    ②赵秉志主编:《死刑改革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①[美]D·布迪、C·莫里斯著,朱勇译:《中华帝国的法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第280页。
    ①何成兵、李家先:《拷问注射死刑的三大难言之隐——成本、人道与公平》,载《法治研究》2008年第10期,第76页。
    ①这里的专业人士实际上就是指除审判人员外直接从事死刑司法实务工作的人员。
    ①陈京春,刑事和解在死刑案件中的适用,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11月第101期,第114页。
    ②王兵案发生于2005年。当年11月1日,王兵等人强抢劫并致被害人蔡某死亡。因被害人蔡某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该案的发生使被害人一家的生活陷入了极端困顿的境地。得悉此情况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多次组织案件的双方当事人进行细致的调解。被告人王某的家属同意先行赔偿原告五万元人民币,受害人家属对此结果表示满意,对方在一定程度上的达成谅解。最后,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王兵作出一定程度的从轻处罚,一审判处其死刑缓期执行。这一案例公布后被部分网络媒体解读为“赔钱减刑”,而引发了大范围的争论。
    ①赵秉志主编:《死刑改革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
    ②陈瑾昆著:《刑法总则讲义》,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页。
    ①高铭暄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第73-74页。
    ①张明楷著:《死刑问题上学者与法官的距离》,中外法学2005年第17卷第5期,第543页。
    ②赵秉志主编:《死刑改革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③胡云腾著:《存与废:死刑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240页。
    ④胡云腾著:《死刑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310页。
    ①赵秉志著:《论中国非暴力犯罪死刑的逐步废止》,载《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1月,第99页。
    ②钊作俊著:《中国死刑制度改革论纲》,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2期,第4-8页。
    ③贾宇著:《死刑的理性思考与现实选择》,载《法学研究》1997年02期,第48-50页。
    ④邱兴隆著:《死刑的德性》,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第52-54页。
    ⑤邱兴隆著:《死刑的效益之维》,载《法学家》,2003年第2期,第58-64页。
    ①邱兴隆主编:《比较刑法第一卷·死刑专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②赵秉志主编:《死刑改革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页.
    ①谢望原著:《关于死刑存废的断想》,载《中外法学》2005年第5期,第110页。
    ②冯军著:《死刑、犯罪人和敌人,关于死刑存废的断想》,载《中外法学》2005年第5期,第609-614页。
    ①贾宇著:《死刑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9-67页。
    ②裴华军著:《走在实然与应然边缘的我国死刑》,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9页。
    ③1994年佘祥林因涉嫌杀害妻子而被刑事拘留。其后曾两次被宣告“死刑”,后因证据不足,最终京山县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2005年3月28日,被佘祥林“杀害”达11年之久的妻子张在玉突然现身。佘祥林洗终得白冤屈无罪释放。
    ④1988年滕兴善因故意杀人被判处死刑,1989年1月经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滕兴善被执行死刑。后因被害人重新出现,2005年11月,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再审后作出(2005)湘高法刑再字第15号刑事判决书,撤销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1989)刑一终字第1号刑事裁定书和原湖南省怀化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以(1988)刑一初字第49号刑事判决书,宣告原审被告人滕兴善无罪。
    ⑤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679页。
    ①张文等著:《十问死刑——以中国死刑文化为背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69页。
    ①高维俭等著:《中国死刑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70页。
    ①[美]哈格著,邱兴隆译:《死刑:赞成的理由》,载邱兴隆主编:《比较刑法(第一卷):死刑专号》,人民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410页。
    ②左坚卫著:《论中国传统死刑观的负价值》,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90页。
    ③左坚卫著:《论中国传统死刑观的负价值》,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91页。
    ①高铭暄、李文峰著:《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论我国死刑立法的完善》,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从(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125页。
    ①钊作俊著:《中国死刑制度改革论纲》,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2页。
    ①陈兴良著:《刑罚改革论纲》,载《法学家》2006年第1期,第17页。
    ②张曙光、门贵臣著:《死缓适用条件重构研究》,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7月,第54页。
    ③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52页。
    ①贾宇著:《死刑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7-98页。
    ②[美]Jerome A. Cohen、[中]赵秉志主编:《中美死刑制度现状与改革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①赵秉志主编:《死刑改革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1-89页。
    ②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页。
    ①黄晓亮著:《暴力犯罪死刑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1-84页。
    ②卢建平著:《死刑适用与“民意”》,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108页。
    ③左坚卫著:《民意对死刑适用的影响辨析》,载《河北法学》2008年2月,第37页。
    ①詹姆斯·卡伦著,史安斌等译:《媒体与权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173页。
    ②庹继光著:《法治视野中的死刑犯采访报道分析——兼谈媒体在法律传播中的守法意识》,载《新闻大学》2006年第4期,第81页。
    Hall,S., Critchner,C. Jefferson,T., Clarke, J., and Roberts,B.(1978)Policing the Crisis,London:Macmillan.
    ①张远煌著:《死刑威慑力的犯罪学分析》,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1期,第75页。
    ②胡海洋著:《全球化下应重视文化对法的普适性的认同》,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3期,第26页。
    ①邱兴隆著:《死刑断想——从死刑问题国际研讨会谈起》,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5期,第22页。
    ①谭利明著:《死刑判决不能漠视“群众感觉”》,载《烟台日报》2008年4月14日,第10版。
    ②Virgil K..Y.HO,What Is Wrong With Capital punishment? P285.
    ①唐煜枫著:《论民意与死刑实践—一个互动关系的视角》,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第158页。
    ② Buxton,R.J.1973."The Politics of Criminal Law Reform:England."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21:230-44.
    ①张明楷著:《死刑问题上学者与法官的距离》,载《中外法学》2005年第17卷第5期,第544页。
    ① Royal Commission on Capital Punishment.1953, Royal Commission on Capital Punishment 1949-1953 Report.London: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② Ashmore, Harry.1957.An Epitaph for Dixie. New York:Norton and Co.164.
    ③富兰克林·E·齐林姆著,高维俭等译:《美国死刑悖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19-182页。
    ④黎宏著:《日本死刑制度考察》,载《死刑改革的全球考察及对亚洲经验的借鉴学术座谈会论文集》,北京:2007年6月,第138页。
    ①Amnesty International. List of Abolitionist and Retentionist Countries, June 2001.
    ①富兰克林·E·齐林姆著,高维俭等译:《美国死刑悖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0页。
    ①李晓龙著:《死刑废除的民众心理障碍及其消解》,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5页。
    ①[法]路易斯·博洛尔著,蒋庆、王天成、李柏光、刘曙光译:《政治的罪恶》,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
    ①[美]Jerome A.Cohen、[中]赵秉志主编:《中美死刑制度现状与改革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1.陈瑾昆著:刑法总则讲义,2004年9月第1版,中国方正出版社。
    2.陈兴良著:死刑备忘录,2006年1月第1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3.陈兴良主编:中国死刑检讨,以“枪下留人案”为视角,2003年5月第1版,中国检察出版社。
    4.陈泽宪主编:死刑:中外关注的焦点,2005年9月第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5.崔敏著:死刑考论——历史、现实、未来,2008年1月第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6.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4年版人民出版社。
    7.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人民出版社。
    8.董必武著: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1986年版法律出版社。
    9.风笑天著:现代社会调查方法,2005年3月第3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0.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五卷),2002年1月第1版,法律出版社。
    11.高铭暄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1981年11月第1版,法律出版社。
    12.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上卷),2002年10月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3.高绍先著:中国刑法史精要,2001年4月版,法律出版社。
    14.高维俭等著:中国死刑问题的社会学研究,2007年5月第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5.何显兵著:死刑的适用及其价值取向,2008年8月第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6.贺卫方著:运送正义的方式,2002年12月第1版,上海三联书店。
    17.胡云腾著:存与废:死刑基本理论研究,2000年4月第1版,中国检察出版社。
    18.胡云腾著:死刑通论,1995年1月第1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黄晓亮著:暴力犯罪死刑问题研究,2008年4月第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霍存福著:复仇报复报应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2005年1月第1版,吉林人民出版社。
    21.贾宇著:死刑研究,2006年5月第1版,法律出版社。
    22.江泽民文选:第二卷,2006年版人民出版社。
    23.康均心著:理想与现实: 中国死刑制度报告,2005年8月第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4.李洁、张军、贾宇主编:和谐社会的刑法现实问题(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2007年度),2007年9月1日第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5.李云龙、沈德咏著:死刑制度比较研究,1992年2月第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6.刘树德著:死刑片论: 死刑复核权收归之际的思考,2007年2月第1版,人民法院出版社。
    27.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2000年7月第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28.毛泽东文集:第6卷,1999年版人民出版社。
    29.毛泽东选集:第1卷,1991年版人民出版社。
    30.毛泽东选集:第2卷,1991年版人民出版社。
    31.毛泽东选集:第4卷,1991年版人民出版社。
    32.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版人民出版社。
    33.邱兴隆主编:比较刑法第一卷·死刑专号,2001年8月第1版,中国检察出版社。
    34.沈宗灵主编:法理学,2000年4月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35.杨鸿台著:死亡社会学,1997年12月第1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6.张文等著:十问死刑——以中国死刑文化为背景,2006年12月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37.张远煌著:中国非暴力犯罪死刑限制与废止研究,2006年12月第1版,法律出版社。
    38.钊作俊:死刑限制论,2001年9月第1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39.赵秉志著:死刑改革探索,2006年12月第1版,法律出版社。
    40.赵秉志等译:现代世界死刑概况,1992年8月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1.赵秉志主编:死刑改革研究报告,2007年10月第1版,法律出版社。
    42.赵秉志主编:死刑制度之现实考察与完善建言,2006年1月第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43.赵秉志主编:刑事法制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年卷),2008年1月第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4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1987年第1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5.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主编: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2001年2月第1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6.国际公约对中国死刑改革的影响学术研讨会学术文集,北京师范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英中协会主办,2008年10月30-31日,北京。
    47.死刑改革的全球考察及对亚洲经验的借鉴学术座谈会论文集,北京师范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英中协会主办,2007年6月20日至21日,北京。
    48.[法]路易斯·博洛尔著,蒋庆、王天成、李柏光、刘曙光译:政治的罪恶,1999年4月第1版,改革出版社。
    49.[美]雷蒙德·塔塔洛维奇、拜伦·W·戴恩斯编,吴念等译:美国政治中的道德争论,2001年10月第1版,重庆出版社。
    50.[法]罗贝尔·巴丹戴尔著;罗结珍、赵海峰译:为废除死刑而战,2003年4月第1版,法律出版社。
    51.[美]D·布迪、C·莫里斯著,朱勇译:中华帝国的法律,2003年5月月第1版,江苏人民出版社。
    52.[英]罗吉尔·胡德著,刘仁文、周振杰译:死刑的全球考察,2005年1月第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53.[美]詹姆斯·卡伦著,史安斌等译:媒体与权力,2006年7月第1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54.[美]Jerome A. Cohen,[中]赵秉志主编:中美死刑制度现状与改革比较研究,2007年4月第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55.[美]富兰克林·E·齐林姆著,高维俭等译:美国死刑悖论,2008年6月第1版,上海三联书店。
    56.[加]威廉姆·夏巴斯著;赵海峰、吴晓丹、宋健强、李晶珠译:国际法上的废除死刑(第三版),2008年10月第1版,法律出版社。
    57.[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1988年12月第1版,商务印书馆。
    58. Amnesty International.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he death penalty.1987. London:Amnesty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59. Amnesty International. List of Abolitionist and Retentionist Countries, June 2001.
    60. Ashmore, Harry. An Epitaph for Dixie.1957. Norton and Co.
    61. Barry Latzer. Death penalty cases:leading U.S. Supreme Court cases on capital punishment.2000,2nd ed. 2 Butterworth-Heinemann.
    62. Christoph, James B. Capital Punishment and British Politics:The British Movement to Abolish the Death Penalty 1945-1957.1962.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3. Evans, Richard J. Rituals of Retribution:Capital Punishment in Germany, 1600-1987.196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4. Frank R. Baumgartner, Suzanna L. De Boef, Amber E. Boydstun. The decline of the death penalty and the discovery of innocence.200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5. Hall, S., Critchner, C., Jefferson, T., Clarke, J., and Roberts, B. (1978)Policing the Crisis, Macmillan.
    66. Herbert H. Haines. Against capital punishment:the anti-death penalty movement in America,1972-1994.199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7. Hugo Adam Bedau and Paul G. Cassell. Debating the death penalty:should America have capital punishment? 200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8. Hugo Adam Bedau. The Death penalty in America.1982.3r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9. James J. Megivern. The death penalty:an historical and theological survey.1997. Paulist Press.
    70. Louis J. Palmer, Jr. The death penalty:an American citizen's guide to understanding federal and state laws.1998. McFarland Co.
    71. Mark Tushnet. The death penalty.1993. Facts on File
    72. Nathaniel Persily, Jack Citrin, Patrick J. Egan. Public opinion and constitutional controversy.200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3. Roger Lane. Violent death in the city:suicide, accident, and murder in nineteenth-century Philadelphia.1979.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4. Royal Commission on Capital Punishment. Royal Commission on Capital Punishment 1949-1953 Report.1953,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75. Stephen P. Garvey. Beyond repair?:America's death penalty.2003, Duke University Press.
    76. Stuart Banner. The death penalty:an American history.2002.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7. Virgil K.Y.HO, What Is Wrong With Capital punishment?
    78. William A. Schabas. Th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in international law. 2002.3r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9. William A. Schabas. Th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in international law.1997.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 陈京春著:刑事和解在死刑案件中的适用,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11月第101期。
    2. 陈兴良著:刑罚改革论纲,法学家,2006年第1期。
    3. 杜文俊、任志中著:被害人的宽恕与死刑适用,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4. 冯军著:死刑、犯罪人和敌人,关于死刑存废的断想,中外法学2005年第5期。
    5. 高维俭、查国防著:故意杀人案件死刑适用的实证分析,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5期。
    6. 何成兵、李家先著:拷问注射死刑的三大难言之隐——成本、人道与公平,法治研究,2008年第10期。
    7. 胡海洋著:全球化下应重视文化对法的普适性的认同,当代法学,2003年第3期。
    8. 贾宇著:死刑的理性思考与现实选择,法学研究,1997年第02期。
    9. 贾宇著:死刑实证研究之死刑观的调查报告,法学评论(双月刊),2005年第3期。
    10. 蒋韬著:冲突与协调——死刑观念问题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1. 李交发:简论沈家本的废除死刑观,现代法学,2005年第1期。
    12. 李洁:论我国刑事司法统计信息的公布,,法学,2004年第7期。
    13. 李唯著:浅析民意与死刑存废的命运,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01期。
    14. 李晓龙著:死刑废除的民众心理障碍及其消解,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5.梁根林著:公众认同、政治抉择与死刑控制,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6.林霜著:“死刑复核权”收回看中国法治进步,人民政坛,2007年第7期。
    17.刘仁文著:与巴丹戴尔先生谈死刑,检察日报,2004年4月28日。
    18.卢建平著:从政策上控制死刑,人民检察,2006年第9期(上)。
    19.卢建平著:死刑适用与“民意”,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0.苗延波著:20世纪各国死刑废除运动的回顾及述评,法学论坛,2005年第6期。
    21.缪文升著:死刑的存与废: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的理论探索与解读——人文关怀视野下我国刑法现代化的逻辑分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3月。
    22.裴华军著:走在实然与应然边缘的我国死刑,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23.邱兴隆著:从信仰到人权—死刑废止论的起源,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
    24.邱兴隆著:死刑的德性,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
    25.邱兴隆著:死刑的效益之维,法学家,2003年第2期。
    26.邱兴隆著:死刑断想——从死刑问题国际研讨会谈起,法学评论2004年第5期。
    27.孙昌军、陈元兴著:美国死刑制度评述—以俄勒冈州的死刑制度为例,现代法学,第22卷第3期。
    28.谭利明著:死刑判决不能漠视“群众感觉”,烟台日报2008年4月14日,第010版。
    29.唐煜枫著:论民意与死刑实践—一个互动关系的视角,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
    30.庹继光著:法治视野中的死刑犯采访报道分析——兼谈媒体在法律传播中的守法意识,新闻大学,2006年第4期。
    31.王志强著:试论民意的刑事政策化——刑事政策的利益与效益双本位,学术论坛,2007年第9期。
    32.谢望原著:关于死刑存废的断想,中外法学,2005年第5期。
    33.喻贵英著:析美国公众对死刑的意向选择,河北法学,1998(4)。
    34.张超著:民意与司法——司法改革的一种法理学透视,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35.张明楷著:死刑问题上学者与法官的距离,中外法学,2005年第17卷第5期。
    36.张明楷著:刑法学者如何为削减死刑作贡献,当代法学,2005年第1期。
    37.张曙光、门贵臣著:死缓适用条件重构研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7月。
    38.张文、米传勇著:中国死刑政策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法学评论,2006年第2期。
    39.张远煌著:死刑威慑力的犯罪学分析,中国法学,2008年第1期。
    40.钊作俊著:中国死刑制度改革论纲,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3月02期。
    41.赵秉志、郭理蓉著:死刑存废的政策分析与我国的选择,法学,2004年第4期。
    42.赵秉志、王东阳著:中国古代死刑观念论要,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43.赵秉志、肖中华著:论死刑的立法控制,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
    44.赵秉志著:论中国非暴力犯罪死刑的逐步废止,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1月。
    45.赵秉志著:毛泽东死刑思想研究,法学家,2001年第4期。
    46.赵蕾著:最高法院统掌生杀大权中国司法开启少杀时代,南方周末2007年1月5日,转引自http://www. infzm. com/content/1957。
    47.左坚卫著:论中国传统死刑观的负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48.左坚卫著:民意对死刑适用的影响辨析,河北法学2008年2月。
    49. David, Garland著,江溯译:死刑与美国文化,中外法学,2005年第5期。
    50. Bakst, Brian. "0" Connor Questions Death Penalty,2001, July 2. Associated Press Online.
    51. Zimring. Ambivalence in State Capital Punishment Policy:An Empirical Sounding. New York University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 Change,1991.18.
    52. Salter, Stephanie. Closure, Politics, and Justice.1998, January 27, San Francisco Examiner.
    53. Buxton, R. J. " The Politics of Criminal Law Reform:England. " 1973.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