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犯模式评价及我国共犯模式的合理进路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刑法理论中,共犯这一概念一般具有两个范畴的含义:一是作为共同犯罪与单独犯罪成为对应的概念,被称作最广义的正犯;二是对实行共同犯罪的行为人中具有共同特征的一部分人——共同犯罪的简称。而第二种意义上的共犯又继续分为广义共犯和狭义共犯。其中,广义共犯包括共同正犯以外的共同行为人;狭义共犯则仅指与共同正犯相对应的范畴。1(关于共同正犯的概念将在正文中介绍)。本文的共犯论与共犯模式基点上的“共犯”采最广义的共犯之内涵,而在区分制体系内的“共犯”概念则采狭义共犯之内涵。
     共犯模式问题一直是学界长期探讨和争论的话题。当今世界存在两大共犯模式,包括区分制共犯模式和统一性正犯模式。现今世界的通行的见解支持区分制共犯模式的观点,但又不得不承认全面贯彻这一体系又存在难以厘清的问题,众说纷纭尚无统一的认识。
     本文的核心在于通过分别详细分析区分制共犯模式与统一性正犯模式,找出共犯理论何以如此复杂无解的症结并选取较为合理的、能够在理论设置上规避这种尴尬局面的共犯模式,以期为我国共犯模式的进路选择做出有益引导。
     全文共分为两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其中正文共计五章。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现行共犯模式的研究概况、选题意义、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正文第一章为:共犯模式概说。本部分从所研究问题的基石概念出发,探讨了限制的正犯、扩张的正犯以及部分学者主张的二元正犯概念的内涵、外延,并分别分析几种概念的合理或不可取之处。由此引出以不同概念为出发点产生的两大共犯模式——区分制共犯模式和统一性正犯模式,并分别对现存两大模式进行概括介绍。
     第二章题为区分制共犯模式困境评析。对作为通说存在的限制正犯概念进行全面的剖析和评述。从区分制共犯模式中广泛存在的难题入手,包括正犯与共犯的区分、共犯处罚根据论、共犯从属性以及间接正犯的定位,层层递进找出区分制共犯模式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以及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症结所在。
     第三章为共犯模式的二分化与统一性正犯模式的探索。根据上一章剖析区分制共犯模式的结论,理论中也出现了不同的见解,使共犯模式出现二分化的现象。统一性正犯模式作为为解决区分制共犯模式固有难题而应运而生的模式,其产生的历史、存在的类型有着什么样的情形,本部分加以介绍。分析统一性正犯模式能够解决的区分制固有难题,并对区分制提出的质疑进行回答,找出统一性正犯模式的可取之处。参与犯的问题作为统一性正犯模式必须解释清楚的问题在本部分最后进行观点阐述,定位统一正犯模式中参与犯存在的合理方式。
     第四章题为我国共犯模式的选择。这一章回归我国立法视角,分析我国共犯模式之立法渊源、理论现状,对我国的应然选择进行尝试性主张。
     总之,本文从剖析区分制共犯模式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讨论正犯与共犯的区分、共犯处罚根据及共犯的从属性几个问题,试图找出这一通说的共犯模式未能解决的难题的症结所在,从中发现共犯模式实质上存在相对化、二分化的趋势。发现存在解决共犯模式症结的模式,即统一性正犯模式将是共犯模式的合理出路。
引文
2周光权:《论正犯的观念》,载《人民检察》(法学专论)2010年第7期,第6页。
    3陈家林:《正犯体系与正犯概念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1期,第1页。
    4江藤孝:《正犯と共犯の区別―故意のある幇助的道具及び承継的共犯を中心に》,载《志学館法学》2002年第3号,第2页。
    5阎二鹏:《扩张正犯概念体系的建构——兼评对限制正犯概念的反思性检讨》,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3期第116页。
    6【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60页。
    7【德】汗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巍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785页。
    8陈家林:《正犯体系与正犯概念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1期,第2页。
    9【日】木村龟二:《包括性正犯者概念》,载木村龟二编:《体系刑法事典》,青林书院新社昭和41年版,第264页。
    10王志远:《区分制共犯制度模式研究》,载《当代法学》2009年第5期,第81页。
    11【日】木村龟二:《包括性正犯者概念的比较法意义》,载《法律论丛》第39卷第4-6号(昭和41年)第509页。
    12王志远:《共犯制度模式比较研究——以解读我国共犯制度模式为线索》,载《刑法论丛》2008年第3期第15卷第4页。
    13王太宁、王君伟:《我国共犯模式的合理选择——以区分制和单一制的价值评判为视角》,载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卷第2期第39页。
    14科耀程:《变动中的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页。
    15陈家林:《正犯体系与正犯概念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1期第21页。
    16阎二鹏:《扩张正犯概念体系的建构——兼评对限制正犯概念的反思性检讨》,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3期第118页。
    17大越义久:《共犯的处罚根据》,青林书院昭和56年版,第67页。
    18高桥则夫:《共犯模式与共犯理论》,冯军、毛乃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81页。
    19H.Mayer,T terschaft, Teilnahme, Urheberschaft, Festschr. f. Rittler,1957,S.255.
    20Trechsel, Schweizerisches Strafrecht,A,T., I,2.Aufl.,1986,S.32.
    21李洁、谭堃:《论共犯从属性理论的内涵》,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年第19卷第1期。
    22Welzel,Das Deutsche Strafrecht,11.Aufl.,1969,S.115.
    23Rudolphi, Inhalt und Funktion des Handlungsunwertes im Rahmen der personalen Unrechtslehre,Festschr. f.Maurach,1972,S.66.
    24大越义久:《共犯的处罚根据》,青林书院昭和56年版,第112页。
    25陈洪兵:《共犯处罚根据论》,载《刑事法评论》2008年第23卷,第438页。
    26高桥则夫:《共犯模式与共犯理论》,冯军、毛乃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4页。
    27杨金彪:《共犯违法的从属性和相对性》,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5卷第6期第93页。
    28杨金彪:《共犯违法的从属性和相对性》,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5卷第6期第92页。
    29陈兴良:《间接正犯:以中国的立法与司法为视角》,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5期第4页。
    30李洁、谭堃:《论共犯从属性理论的内涵》,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年第19卷第1期第111页。
    31黎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
    32杨金彪:《间接正犯的正犯性》,载《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10卷第1期第50页。
    33杨金彪:《间接正犯的正犯性》,载《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10卷第1期第50页。
    34万劲松:《浅析中日刑法中正犯与共犯的区别》,载《法制与经济》2009年5月(总第203期)第81页。
    35万劲松:《浅析中日刑法中正犯与共犯的区别》,载《法制与经济》2009年5月(总第203期)第81页。
    36参见团藤重光:《刑法纲要总论》(第三版),创文社1991年版,第153页。
    37王志远:《共犯制度模式比较研究——以解读我国共犯制度模式为线索》,载《刑法论丛》2008年第3期第15卷第4页。
    38【挪威】琼斯.安德纳士:《挪威刑法典介绍[A]》,载《外国刑法研究资料(第一辑)》,北京政法学院刑法教研室编1982年,第278页。
    39Donnelly,Goldstein and Schwartz. Criminal Law.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1,618-619.
    40【日】平野龙一:《犯罪论的诸问题(上)》,有斐阁1981年版,第135页。
    41【日】木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顾肖荣、郑树周译校,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321页。
    42【日】前田雅英:《刑法入门讲义:新的刑法世界》,有斐阁2000年版,第225页。
    43王志远:《共犯制度模式比较研究——以解读我国共犯制度模式为线索》,载《刑法论丛》2008年第3期第15卷第9页。
    44江溯:《单一正犯研究》,载《刑事法评论》2009年第24卷第1期,第402页。
    45任海涛:《共同犯罪立法模式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1页。
    46阎二鹏:《扩张正犯概念体系的建构——兼评对限制正犯概念的反思性检讨》,载于《中国法学》2009年第3期,第123页。
    47阎二鹏:《扩张正犯概念体系的建构——兼评对限制正犯概念的反思性检讨》,载于《中国法学》2009年第3期,第121页。
    48任海涛:《统一正犯体系之评估》,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3期,第93页。
    49高桥则夫:《共犯体系与共犯理论》,冯军、毛乃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50柯耀程:《刑法总论释义》(修正法篇上),台湾地区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327页。
    51江溯:《单一正犯研究》,载于《刑事法评论》2009年第24卷第1期,第426页。
    52【日】高桥则夫:《共犯体系与共犯理论》,冯军、毛乃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3页。
    53【日】高桥则夫:《共犯体系与共犯理论》,冯军、毛乃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54江溯:《单一正犯研究》,载于《刑事法评论》2009年第24卷第1期,第427页。
    55参见【日】高桥则夫:《规范论与刑法解释论》,成文堂2007年版,第3页。
    56任海涛:《统一正犯体系之评估》,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94页。
    57任海涛:《共同犯罪立法模式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6页。
    58陈世伟:《论共犯的二重性》,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页。
    59《唐律疏议·名例》。
    60林亚刚:《论共同犯罪的若干问题——以共犯为中心》,载于《中日共同犯罪比较研究(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61王太宁、王君伟:《我国共犯模式的合理选择——以区分制和单一制的价值评判为视角》,载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卷第2期,第42页。
    62王志远:《我国共犯制度的本体解读及实践困境》,载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8卷第4期,第8页。
    63王志远:《我国共犯制度的本体解读及实践困境》,载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8卷第4期,第11页。
    64阎二鹏:《扩张正犯概念体系的建构——兼评对限制正犯概念的反思性检讨》,载于《中国法学》2009年第3期,第127页。
    65参见苏彩霞:《实质的刑法解释论之确立与展开》,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38页。
    66【德】亚图·考夫曼:《类推与“事物本质”——谦论类型理论》,吴从周译,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87页。
    [1]高铭暄:《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柯耀程:《刑法总论释义》,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版。
    [3][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4]陈子平:《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陈子平:《共同正犯与共犯论——继受日本之轨迹及变迁》,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
    [6]任海涛:《共同犯罪立法模式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黎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科耀程:《变动中的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日]川端博、前田雅英、伊东研祐、山口厚:《刑法理论展望》,成文堂2001年版。
    [10][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论》,刘明详、王昭武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日]高桥则夫:《共犯体系与共犯理论》,冯军、毛乃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日]西原春夫:《间接正犯的理论》,成文堂1962年版。
    [14][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王泰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日]大谷实:《刑法讲义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日]木村龟二:《刑法学词典》,顾肖荣等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
    [17][日]大越义久:《共犯论再考》,成文堂1989年版。
    [18][日]香川达夫:《共犯处罚的根据》,成文堂1988年版。
    [19][日]山口厚、井田良、佐伯仁志:《理论刑法学的最前线》,岩波书店2001年版。
    [20][日]前田雅英:《刑法入门讲义--新的刑法世界》,有斐阁2000年版。
    [21][日]川端博:《刑法总论(第二版)》,成文堂2000年版。
    [22][日]曾根威彦:《刑事违法论的研究》,成文堂1998年版。
    [23][日]平野龙一:《犯罪论的诸问题(上)》,有斐阁1981年版。
    [24][日]前田雅英:《刑法入门讲义》,成文堂2002年版。
    [25][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6][德]汗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巍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7][德]亚图·考夫曼:《类推与“事物本质”——谦论类型理论》,吴从周译,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
    [28][挪威]琼斯·安德纳士:《挪威刑法典介绍》,北京政法学院刑法教研室1982年。
    [1][日]大谷实:《日本刑法中正犯与共犯的区分》,载于《法学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期。
    [2][日]江藤孝:《正犯と共犯の区別》,载于《志学館法学》2002年第3号。
    [3]木村龟二:《概括性正犯者概念的比较法意义》,载于《法律论丛》1966年第39卷第4-6号。
    [4]陈家林:《正犯体系与正犯概念研究》,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1期。
    [5]阎二鹏:《扩张正犯概念体系的建构——兼评对限制正犯概念的反思性检讨》,载于《中国法学》2009年第3期。
    [6]阎二鹏:《区分制共犯设立模式之前提》,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7]杨金彪:《共犯违法的从属性和相对性》,载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2期。
    [8]杨金彪:《间接正犯的正犯性》,载于《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9]李洁:《中日共犯问题比较研究概说》,载于《现代法学》2005年第5期。
    [10]王志远:《我国共犯制度的本体解读及实践困境》,载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11]王志远:《单一正犯体制初步》,载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12]王志远:《区分制共犯制度模式研究》,载于《当代法学(双月刊)》2009年第5期。
    [13]王志远:《共犯制度模式比较研究——以解读我国共犯制度模式为线索》,载于《刑法论丛》2008年第3期第15卷。
    [14]江溯:《单一正犯研究》,载于《刑事法评论》2009年第1期第24卷。
    [15]周光权:《论正犯的观念》,载于《人民检察(法学专论)》2010年第7期。
    [16]陈洪兵:《共犯处罚根据论》,载于《刑事法评论》2008年第23卷。
    [17]万劲松:《浅析中日刑法中正犯与共犯的区别》,载于《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5期。
    [18]林亚刚:《论共同犯罪的若干问题——以共犯为中心》,载于《中日共同犯罪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苏彩霞:《实质的刑法解释论之确立与展开》,载于《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
    [20]陈家林:《正犯体系与正犯概念研究》,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1期。
    [21]陈兴良:《间接正犯:以中国的立法与司法为视角》,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5期。
    [22]李洁、谭堃:《论共犯从属性理论的内涵》,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年第19卷第1期。
    [23]王太宁、王君伟:《我国共犯模式的合理选择——以区分制和单一制的价值评判为视角》,《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卷第2期。
    [1]陈世伟:《论共犯的二重性》,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