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庚詩集校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庚(1071——1121),字子西,眉州丹棱人,为北宋后期著名文学家。他与苏轼同为眉州人,都有被贬惠州的经历。并且,唐庚在文学创作上以杜甫、苏轼等人为宗,最终达到“诗文皆高”、“文采风流”的文学境地,受到南宋文人学者的普遍讚誉,故有“小东坡”的美誉。然而,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文学家,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学界相应的重视和关注。以唐庚诗文集为例,目前尚无经过系统校勘、标点的专著面世,更勿论对其文集进行校注。再者,学界对于唐庚的研究也略显薄弱,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来探讨其文学特色,或编订其短期年谱。本文通过对唐庚诗集进行校注,从而考订出唐庚生平仕宦经历,考察其版本刊刻流传情况,并论述其文学成就,试图对唐庚作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论文分上、下二编。上编包括三章,为论述部份。第一章对唐庚生平进行考证,弥补了史传记载的缺漏与不足。唐庚生于熙寧三年,卒於宣和二年,自幼在父母的督学之下,遍观经史典籍,积累了渊博的学识。他於二十岁初遊京师,入太学学习,并於绍圣元年进士及第,先后赴官利州、阆中、绵州、凤州等地。大观四年,因张商英举薦,提举京畿常平,旋被贬,安置惠州。唐庚寓惠五年而北归,於宣和二年请得提举上清太平宫,归蜀,道卒於凤翔,享年五十一。
     第二章对唐庚集版本造行了全面细緻的考察,得知唐庚集的编刻兴起於北宋宣和年间,至南宋绍具二十一年,惠州军主管郑康佐命教授王维则校雠刊刻为三十卷。至此,是集体制卷帙基本定型。约於绍兴二十九年,唐庚子文若在惠州刊本基础上加以调整合并,在饒州重刊为二十卷。明嘉靖三年,蜀人金献民得唐庚诗若干,依饒州刊本顺序第抄其诗,重编为一种七卷本诗集。明崇祯十三年,徐(?)据何楷家藏二十卷抄本,改编为诗集十卷、文集十四卷的分体系统。雍正三年,归安汪亮采据徐氏分体系统抄本用活字刊印。
     第三章從六个方面来探封唐庚的文学成就。唐庚诗作不仅具有宋诗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凡事皆可入诗,以禅入诗的普遍共性,更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创作技巧上,他除了讲究煉字之外,还使用倒装、重疊、凝人化等修辞手法。而其诗风属对精工、精緻新奇、平淡自如更为后人所称道。唐庚作诗远绍杜甫,近承苏轼,崇尚苦吟、简约、正统的诗学观,最终成就了“文采风流”的创作人生。
     下编为本文主体部份,即对唐庚诗集进行校注。此次校勘以宋饒州刊本为底本,辅以丛刊本、任本、潘本、库本等参校。在注释方面,主要致力於对经典故实和意象传承的注解,其他如人名地名、重大史实、职官制度等也一一探求。
Tanggeng, named zixi, a famous literature, was born in Danling in Meizhou. As the same as Sushi, they came from the same twon and relegated to the same city huizhou. Tanggeng like to learn from dufu and sushi, so he became a outstanding writer finally. Shollars praised him "Little Dongpo" in Nansong dynasty. However,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given little importance to him. His collection was never published by collated systematically, much less explanatory notes. In addition, they are several papers studying on his literature feature or a brief chronicle of his life. Through making a detailed collation and explanation on Tanggeng's collection, I can draw a conclusion about his life experience, edition and spreading of his collection and literature accomplishment. So that, the research on Tanggeng can be further and deeper.
     The thesis comprises two parts. The frist part includes three charpters, exposition dominating. The frist charpter researching on Tanggeng's life, which can fill up the absence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Tanggeng was born in Xining third years, death in Xuanhe second yea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 parents, he read a great of books and communicated much knowledge. He came to Kaifeng and became a student in national university at twenty years old. And then, he got Jinshi at Shaosheng frist year. After that, he worked in Lizhou, Langzhong, Mianzhou and Fengzhou. With the recommendation of Zhang shangying, he act as a official in Kaifeng in Daguan forth years, but relegated to Huizhou immediately. After five years, Tanggeng returned to Kaifeng and applied for retirement. During returened home, he was death in Fengxiang in Xuanhe second years.
     The second charpter research on Tanggeng's collection. His collection of circulating carved up in Xuanhe years in Beisong dynasty. Wang weize made it to thirty volumes in huizhou in Shaoxing twenty-nine years, which can be the basic system. His son adjusted his collection to twenty volumes on the basis of Huizhou colletion in Raozhou in Shaoxing twenty-nine years. And then Jin xianmin got many TangGeng's poem, reweaved the copy to a seven volumes according to the Raozhou collection sequence in Jiajing third years and published by rentian. Xubo got the work from Hekai, and reorganization it to poems ten volumes, article fourteen volumes in Chongzhen thirteen years. Wang liangcai published Xubo's vollum in Yongzheng three years.
     The third charpter research on Tanggeng's literature accomplishment from six prats. His poems not only featured with the common ground of song poems, but also had a aspecialty style. Tanggeng always tried to find the right word and the best sentence, and used changing in normal word order when creating. He studied from Dufu and Sushi, achieved the style of Duizhang excellent, exquisite novel and natural. He advocated immersion in thought, keeping words brief and orthodox ideas. So that, Tanggeng had a prominent reputation.
     The seco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esis. The main work is collated and explain Tanggeng's poems. I use Raozhou collection as foundation, Duijiao with Congkanben, Renben, Panben, Kuben. During explanation, I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proverbs and allusions and images developing. At the same time, I also try my best to settle some problems such as people name, geographical name, important history, official system.
引文
1 刘克庄《后村集》卷一二,四部丛刊本。
    2 陈渊《默堂集》卷二二,四部丛刊三编本。
    3 唐庚《眉山唐先生文集》卷三,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绍兴刊本。(按:本文所引唐庚诗文,除引自其他版本有注释外,均出於是本,下文不再重复注释。)
    4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26页。
    5 按:《唐子西文录》屡见引用於阮阅《诗话总龟》、胡仔《苕溪漁隐丛话》、魏庆之《诗人玉屑》、何溪汶《竹庄诗话》等。
    6 唐庚《眉山集·徐(?)序》,清雍正三年汪亮采南陔草堂活字印本。
    7 王偁《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唐庚《唐了西文录》,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乾隆刻历代诗话本。(按:本文所引《文录》内容,均出於是本,下文不再重复注释。)
    2 马德富《唐庚年谱》,《宋代文化研究》第三辑,第205、225页。
    1 班固《汉书》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34页。(下同)
    2 脱脱《宋史·宰辅表》卷二一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501、5507页。(下同)
    3 清常明《(嘉庆)四川通志》卷一二二,《西南稀见方志文献》,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脱脱《宋史·宰辅表》卷二一二,第5507、5508页。
    1 脱脱《宋史·宰辅表》卷二一二,第5511、5512页。
    2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546页。
    3 脱脱《宋史·宰辅表》卷二一二,第5513、5519页。
    4 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降黜官五,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21页。
    1 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脱脱《宋史·张商英传》卷三五一,第11097页。
    3 冯琦《宋史纪事本末》,卷一一,影印四库全书本。
    4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九,清影宋抄本。
    5 杨宗甫《(嘉靖)惠州府志》,卷一二,明嘉靖刻本。
    6 刘克庄《后村集》卷一七四,四部丛刊本。
    1 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五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唐庚《唐先生文集·唐庾序》,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饒州刊本。(下同)
    2 唐庚《唐先生文集·吕荣义序》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饒州刊本。(下同)
    3 唐庚《唐先生文集·郑总序》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饒州刊本。(下同)
    4 唐庚《唐先生文集·吕荣义序》。
    5 唐庚《唐先生文集·唐庾序》。
    6 唐庚《眉山唐先生文集·郑康佐跋》,四部丛刊三编本。(下同)
    1 唐庚《眉山唐先生文集·郑康佐跋》。
    2 周煇著,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51页。
    1 唐庚《眉山唐先生文集·唐文若书后》,四部丛刊三编本。(下同)
    2 祝尚书《宋人别集序录》,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71页。
    3 唐庚《唐先生集·金献民跋》,《宋集珍本丛刊》第31册,北京:線装书局,2004年。(下同)
    4 唐庚《唐眉山诗集·潘是仁序》,明万历四十三年刻本。(下同)
    1 唐庚《唐眉山诗集·汪亮采序》,清雍正三年汪亮采南陔草堂活字印本。(下同)
    2 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一一,《宋元明清题跋书目题跋丛刊》第9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67页。
    1 唐庚《唐眉山诗集·徐(?)序》,清雍正三年汪亮采南陔草堂活字印本。(下同)
    2 傅增湘《藏园订補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62页。
    3 鄧邦述《寒瘦山房鬻村善本书目》卷五,《海王邨古籍书目题跋丛刊》第6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
    4 唐庚《唐眉山诗集·张元济跋》,四部丛刊三编本。(下同)
    5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八,《宋元明清题跋书目题跋丛刊》第9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6 唐庚《唐先生集·黄丕烈跋》,《宋集珍本丛刊》第31册,北京:線装书局,2004年。
    7 丁日昌《持静斋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618页。
    8 李盛铎《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19页。
    1 王士禛《漁洋读书记》,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年,第196页。(下同)
    2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03页。
    1 唐庚《唐眉山诗集·张元济跋》。
    1 唐庚《唐先生集·傅增湘跋》,《宋集珍本丛刊》第31册,北京:線装书局,2004年。
    2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67页。
    3 黄徹《(?)溪诗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一○。
    4 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04页。
    4 王士禛《漁洋读书记》,第196页。
    1 唐庚《唐眉山诗集·徐(?)序》。
    1 班固《汉书》卷四五,第2181页。
    2 欧阳修、宋祁等《新五代史》卷三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45页。
    3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41页。
    4 班固《汉书》卷九九中,第4112页。
    1 刘克驻《后村集》卷一七四, 四部丛刊本。(下同)
    2 钱锺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下同)
    3 陈寅恪《金明馆從稿二编中<鄧广铭职官志考证>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45页。
    4 郭绍虞《滄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5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06页。
    1 按:《史夫人行状》:“(唐淹)未尝督责三子以学,而夫人则不然。躬裸诸郎读书,至丙夜乃寝,率以是为常。平生无所好,独闻诵书声辄欣然,盖性之所嗜如此。”
    2 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769页。(下同)
    3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连疏《毛诗注疏》卷一四,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下同)
    4 陈寿《三国志·管辂传》卷二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26页。(下同)
    1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16页。
    2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注疏》卷八。
    3 陈澔注《礼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4页。
    4 李庆甲校评《瀛奎律髓汇评》卷一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97页。(下同)
    5 班固《汉书·鄒阳传》卷五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40页。
    6 王彬译注《法华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50页。
    7 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注疏》卷九,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8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卷三,第95页。
    9 欧阳修《新唐书·贺知章传》卷一九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607页。
    1 按: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九八“惠州”:“旧贡 罗浮山柑子、籐花箱、珠母、大甲香。”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九“下惠州军事”:“土贡甲香一十斤,藤箱一枚”《宋史·地理志》“惠州下军事”:“宣和二年赐郡名博罗……贡甲香、藤箱。”
    2 范成大《范石湖集》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60页。
    3 屈守元主编《韩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75页。(下同)
    4 刘克庄《后村集》卷一七四。
    5 纪昀评本《苏文忠公诗集》卷一七,清同治八年韫玉山房刻本。
    1 工士禛《居易录》卷一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1 尚荣注《壇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71页。
    2 屈守元主编《韩愈全集校注》,第115页。
    3 释道源《景德传燈录》卷二五,四部丛刊三编本。
    1 朱熹《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113页。
    2 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九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刘衍文、刘永翔《古典文学鉴赏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67页。
    2 李庆甲校评《瀛奎律髓匯评》卷一二,第445页。
    1 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卷一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下同)
    2 钱锺书《宋诗选注》,第104页。
    3 钱锺书《宋诗选注》,第104页。
    1 李度甲校评《瀛奎律髓匯评》卷二一,第869页。
    2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一七,四部丛刊本。
    3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693-694页。
    4 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张揖《广雅·释训》卷一,明刻本。
    2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注疏》卷一○。
    3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注疏》卷一六。
    4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注疏》卷九。
    1 何中《知非堂稿》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胡仔《苕溪漁隐丛括·前集》卷五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2 萧统编选、李善注《文选》卷四二,四部丛刊本。
    3 司马迁《史记·叔孙通列传》卷九九,第2722页。
    4 钱仲聯《鲍参军集注》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31页。
    1 萧统编选,六臣注《文选》卷二八,四部丛刊本。
    2 祝穆《方舆胜览》卷五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3 陈寿《三国志·刘璋传》卷三一,第869页。
    1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一,四部丛刊三编本。(下同)
    1 刘克庄《后村集》卷一七四。
    2 吴师道《吴礼部诗话》,知不足斋丛书本。(下同)
    1 李庆甲校评《瀛奎律髓匯评》卷一六,第600页。
    2 宗懍《莉楚岁时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李庆甲校评《瀛奎律髓匯评》卷一六,第581页。
    4 李庆甲校评《瀛奎律髓匯评》卷一七,第671页。
    1 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一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2 李庆甲校抨《瀛奎律髓匯评》卷一六,第571页。
    3 佟培基《孟浩然集笺注》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27页。
    4 王霆震《古文集成前集》卷四八前庚集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補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5 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一九。
    6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6页。
    1 谢朓《谢宣城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2 杨慎《升庵集》卷五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補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3 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卷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5页。
    4 胡仔《苕溪漁隐丛话·前集》卷五三。
    5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九。
    1 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04页。
    2 唐庆《唐眉山诗集·小引》,明万历四十三年刻本。
    3 徐(?)《徐氏笔精》卷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李庆甲校评《瀛奎律髓匯评》卷一六,第572页。
    1 冯贽《云仙杂记》卷二,四部丛刊本。
    2 朱东润《梅堯臣集编年校注》卷五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09页。
    1 钱锺书《宋诗选注》,第104页。
    2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连疏《毛诗注疏·大序》。
    1 黄昇《唐宋褚贤绝妙词选》卷八,四部丛刊本。
    1 崔豹《古今注》卷八,四部丛刊三编本。
    2 钱锺书《宋诗选注》,第104页。
    1 李庆甲校评《瀛奎律髓匯评》卷二一,第868页。
    2 李庆甲校抨《瀛奎律髓匯评》卷一○,第378页。
    3 吴师道《吴礼部诗话》。
    1 刘义庆《世说新语·汰奢》卷下之下,四部丛刊本。(下同)
    2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卷一一七,第3000页。
    3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卷下之上
    1 惠洪《冷斋夜话》卷一,影印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
    1 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六,四部丛刊本。
    1 按:此节所引杜甫诗皆见於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483页。
    2 王士禛《居易录》卷一一。
    1 王文诰集注《苏轼诗集》卷四一。
    2 祝穆《方舆胜览》卷三六。
    3 按:此节所引苏轼诗皆见於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
    4 按: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刘克庄《后村诗话》、方回《瀛奎律髓》等均封唐庚惠州《杂诗》给予好评,可参见上文。
    1 按:此节所引韩愈诗文皆见於《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陈与义《陈与义集》卷一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0页。
    3 按:此节所引陆遊诗皆见於钱仲聯《剑南诗稿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 杨万里《诚斋集》卷四,四部丛刊本。(下同)
    5 杨万里《诚斋集》卷二九。
    1 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范曄《后汉书·廉范传》卷三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01页。
    3 司马迁《史记·东方朔列传》卷一二六,第3205页。
    4 袁枚《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35、375页。
    5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四,第349页。
    6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140页。
    1 黄鹤《補注杜诗》卷二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4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四部丛刊本
    蔡邕《蔡中郎集》,四部丛刊本
    曹植《曹子建集》,四部丛刊本
    陈壽《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
    崔豹《古今注》,四部丛刊三编本
    陈子昂《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
    陈与义《陈与义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
    程俱《麟臺故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陈渊《默堂集》,四部丛刊三编本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
    曹学佺《蜀中广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常明《(嘉庆)四川通志》,《西南稀见方志文献》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段成式《酉阳杂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范曄《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房玄龄《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冯贄《云仙杂记》,四部丛刊本
    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费袞《梁谿漫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范成大《范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范成大《吴船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管仲《管子》,四部丛刊本
    高诱注《战国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郭璞《尔雅疏》,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郭璞《山海经传》,四部丛刊本
    葛洪《抱朴子内外篇》,四部丛刊本
    郭祥正《青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高承《事物纪原》,北京:中华书局,1989
    葛立方《韵语阳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郭允蹈《蜀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
    韩非《韩非子》,四部丛刊本
    桓宽《鹽鐵论》,四部丛刊本
    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释》,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皇甫謐《高士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何遜《何水部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黄鹤《補注杜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洪兴祖《楚辞補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洪邁《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
    胡仔《苕溪漁隐丛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黄徹《(?)溪诗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何溪汶《竹庄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4
    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四部丛刊本
    何中《知非堂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郝玉麟《(雍正)广东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黄廷桂《(雍正)四川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贾谊《新书》,四部丛刊本
    江淹撰、胡之骥注《江文通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
    贾思勰《齐民要术》,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孔安国传、孔颖连疏《尚书注疏》,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老子《老子河上公注》,四部丛刊本
    列禦寇《列子》,四部丛刊本
    吕不韦《吕氏春秋》,四部丛刊本
    刘向《说苑》,四部丛刊本
    刘歆撰、葛洪辑《西京杂记》,四部丛刊本
    陆机《陆士衡文集》,四部丛刊本
    刘义庆《世说新语》,四部丛刊本
    酈道元《水经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善注《文选》,四部丛刊本
    六臣注《文选》,四部丛刊本
    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
    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刘长卿《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
    刘禹锡《刘萝得文集》,四部丛刊本
    柳宗元《河东先生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冗《独异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昉《太平御览》,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昉《太平广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李攸《宋朝事实》,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陆遊《老学庵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
    李燾《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
    吕本中《童蒙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吕祖谦《宋文鉴》,四部丛刊本
    廖莹中《东雅堂昌黎集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刘克庄《后村集》,四部丛刊本
    刘克庄《后村诗括》,北京:中华书局,1983
    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97
    李昴英《文溪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时珍《本草纲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贤《明一统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盛鐸《木樨轩藏书题记及书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毛亨注、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注疏》,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墨翟《墨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孟元老《东京萝华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马永卿《嬾真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马廷鸞《读史旬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马端临《文献通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穆彰阿《大清一统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欧阳询《艺文类聚》,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欧阳修《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欧阳忞《舆地广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彭乘《墨客挥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彭大翼《山堂肆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钱谦益《钱注杜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屈大均《广东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
    任渊注《山谷诗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任渊注、冒广生補笺《后山诗注補笺》,北京:中华书局,1995
    阮阅《诗话总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
    释慧皎《高僧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释道宣《广弘明集》,四部丛刊本
    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3
    孙光憲《北萝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
    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宋祁《景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祁《宋景文公笔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苏辙《欒城集》,四部丛刊本
    释赞寧《宋高僧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释道原《景德传燈录》,四部丛刊三编本
    释惠洪《冷斋夜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释普济《五燈会元》,北京:中华书局,1984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
    施宿《(嘉泰)会稽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施元之《施注苏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孙诒讓《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4
    唐庚《眉山唐先生文集》,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饒州刊本
    唐庚《眉山唐先生文集》,四部丛刊三编本
    唐庚《唐先生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嘉靖三年刻本
    唐庚《唐眉山诗集》,明万曆四十三年刻本
    唐庚《唐眉山集》,清雍正三年汪亮采南陔草堂活字印本
    唐庚《眉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庚《唐子西文录》,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乾隆刻历代诗话本
    陶弘景注《鬼谷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檀道鸞《续晋阳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陶宗仪《说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韦昭注《国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逸《楚辞章句》,四部丛刊本
    王充《论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肃《孔子家语》,四部丛刊本
    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注疏》,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魏徵《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王勃《王子安集》,四部丛刊本
    韦应物《韦刺史诗集》,四部丛刊本
    王定保《唐摭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
    王禹偁《小畜集》,四部丛刊本
    魏野《东观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魏仲举《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魏仲举《增广百家注唐柳先生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存《元丰九域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吴增《能改斋漫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王偁《东都事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明清《挥塵后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象之《舆地纪胜》,清影宋抄本
    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四部丛刊本
    魏庆之《诗人玉屑》,北京:中华书局,2007
    王辟之《澠水燕谈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
    王霆震《古文集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应麟《困学纪闻》,四部丛刊三编本
    王若虚《滹南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吴师道《吴礼部诗话》,知不足斋丛书本
    吴莢《渊頴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士禛《居易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士禛《漁洋读书记》,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
    吴兆宜《庾開集笺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琦《李太白诗集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琦《李长吉诗歌彙解》,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
    王念孙《广雅疏證》,北京:中华书局,1983
    王引之《经义述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
    许慎注《淮南鸿烈解》,四部丛刊本
    谢灵运《谢康乐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谢朓《谢宣城集》,四部丛刊本
    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徐坚《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2004
    徐铉《徐文公集》,四部丛刊本
    薛居正《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
    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徐(?)《徐氏笔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
    晏婴《晏子春秋》,四部丛刊本
    扬雄《法言》,四部丛刊本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杨倞注《荀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颜之推《颜氏家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姚思廉《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杨炯《盈川集》,四部丛刊本
    元结《元次山集》,四部丛刊本
    元稹《元氏长庆集》,四部丛刊本
    姚合《姚少监诗集》,四部丛刊本
    乐史《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
    葉萝得《石林诗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杨万里《诚斋集》,四部丛刊本
    袁燮《絜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好问辑、郝天挺注《唐诗鼓吹》,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耶律鑄《双溪醉隐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杨慎《升庵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杨宗甫《(嘉靖)惠州府志》,明嘉靖刻本
    袁枚《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注疏》,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张华《博物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宗懍《荆楚岁时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张舜民《画墁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周去非《嶺外代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9
    章如愚《群书考索》,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赵彦卫《云麓漫钞》,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朱弁《风月堂诗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朱熹《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
    朱熹《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祝穆《方舆胜览》,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赵昇《朝野类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害本
    曾慥《类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害本
    张邦基《墨庄漫录》,四部丛刊三编本
    曾敏行《独醒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朱或《萍洲可谈》,北京:中华害局,2007
    张祜《幽閒鼓吹》,影印文渊阁四库全害本
    张津《(乾道)四明图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害本
    查慎行《補注束坡编年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害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