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预算“软约束”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政府的法律约束效力是预算法治的必备要素,但预算的预先计划性使其法律约束效力因受经济变动因素的影响而弱化,产生预算软约束问题。什么样的经济变动因素可以影响年度内生效预算的效力,使预算发生追加、追减或其他的变更的情况,应当由预算法作出明确的规定。中国当前政府财政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软约束问题,经济上的软约束带来法律上的软约束,而法律上的软约束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上的软约束。这一问题在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财政救市计划的出台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中央政府出台4万亿财政救市计划的效率足以让美国联邦政府汗颜。美国财政救市计划因为得不到国会两院的批准而迟迟不能出台,甚至贻误政府救市的良机。而中国政府财政救市计划则无须得到同级人大的批准,只须事后向人大报备就可以付诸实施。事隔两年,不同的财政救市计划,也产生了不同的实施效果。中国救市计划改变了既定的经济结构调整计划,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和银行资金集中投向城市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市场,造成了“国进民退”和房地产行业的“一业独大”现象。而巨额资金给社会带来的严重通货膨胀,不仅造成房地产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的严重投机行为,形成资产泡沫和物价上涨,而且还带来了高利贷问题,地方政府显性与隐性债务问题。这些问题的潜在风险巨大,降低了国民经济运行质量,造成社会财富不断缩水,甚至引发“老板跑路”,企业破产等现象。而美国虽然经济衰退未能得到有效改善,甚至可能面临再次衰退的危险,政府也面临债务违约风险,但市场机制健全,秩序井然有序,物价平稳,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与运行的质量没有因此受到影响。通常政府财政预算公共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会部分牺牲政府行政的效率,但可以使政府的行政措施更趋理性,更符合预算法治条件下以民生为导向的公共预算的要求。中国财政预算的软约束的问题与传统上以政府财政预算权为核心构建预算法律制度与预算管理体制有直接的关系,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同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缺乏实质性制约,而且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未纳入预算管理,再加上缺乏预算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的制度保障,经济变动因素当然成为改变既定预算冠冕堂皇的理由,从而带来无法避免的预算在经济上和法律上双重的软约束。预算的硬约束源于人大对政府财政权的硬制约。中国财政预算约束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政府管理职能转换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并通过宪法、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法、立法法、预算法的修订,理顺人大与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扫清预算约束的体制、机制与法律障碍。当前中国预算硬约束的目标虽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正朝着这一目标前进,财政预算已经从建设型财政走向公共财政,并提出了民生财政的要求,随着预算法的修订,“全口径”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预算管理规范化程度的提高,以及预算公开透明与预算监督的加强,预算的法律约束力必将得到加强,从而逐步建立财政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硬约束。
A legally budget binding effect on government spending is the essential element (factor) for the rule of law of fiscal budget. But this effect is weakened by the impact of the economic changes due to the preplanning feature of the budget, thus resulting in the problem of soft budget constraint (SBC). What kind of economic changes may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nnual budget which has been taken effect and lead to append, reduce budget or other alteration. These issues 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by the budget law. There exists the problem in China's budge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at government budget binding effect is being weakened currently. Economic soft constraints bring legally soft constraints, whereas the legally soft constraints further exacerbate the economic soft constraints.This issue showed especially clearly when Chinese government introduced financial bailout plan to cope with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2008. The efficiency that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issued a four trillion plan was so high to embarrass the U.S. federal government. U.S. financial rescue plan was delayed because it cannot be approved by both houses of Congress and it adversely affected the market rescue opportunity. Meanwhile,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financial bailout plan need not be approved by National People' s Congress (NPC) and can be implemented after the plan was filing to the NPC. Two years later, the different financial bailout plan creates a different implementing result. In China, this plan changed the established economic structural adjustment plan. Large-scale government investment and bank capital concentrated to invest in the urban infrastructure and real estate market, generating a phenomenon tha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dvanced while private sector retreated, and prospering in only one industry, real estate. Meanwhile, the huge investment produced serious inflation, not only creating severe speculative actions in real estate and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market, forming new asset bubbles and prices going up, but also bringing about some problems, such as usurious loan and local governments' explicit and implicit debts. All these problems which exist huge potential risks will reduce the operational quality of national economy, decreasing social wealth, and even bringing about the bankruptcy of enterprises. In United States, though the economic recession has not been improved effectively and may even face the risk of another recession, and the government also faced the risk of defaulting on its debt. But its market mechanism is still sound, market operation being orderly, prices being stable, and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has been further optimized. Economic structure and operational quality have not been serious affected. Usually, if the public authority of the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s by Parliament, the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may be lowered. But it may promote the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ve measurements to become more rational and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eople-oriented public budget which based on the rule of law of budget. China' s soft budget constraint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ssue that the budget legal system and management system are constructed as the government financial budget power the core. The people's congress and its standing committee lack the substantive constraints to on the government budget in the same level. Meanwhile, because the half of the fiscal revenue is not included in the budget management, coupled with a lack of budge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accountability system, economic changes of course become the sound excuse to alter the established budget, thus the economic and legal double soft constraints cannot be avoid. Hard budget constraints come from the hard constraints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the government financial power. The enhancement of China's budget binding effect must be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function and reform of budget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rough the amendment of the Constitution, Law of PRC on Supervision by the Standing Committees of the People's Congresses at All Levels, legislation law, budget la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Governmen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society can be sorted out. The systematic, mechanical and legal obstacles on the budget constraints can be eliminated. The goal to conformation hard budget constraints cannot be done overnight, but are approaching to. The budget expenditure is moving toward the public finance from construction finance and the requirement of livelihood finance was proposed. With the amendments of the budget law, establishment of "Whole caliber" budget management system, improvement of the budget standardization level and the strengthen of budget transparent and oversight, the legally binding effect of budget will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hard constraints in the government budget execution will be gradually established.
引文
① 谢庆奎、单继友,《公共预算的本质:政治过程》(http://www.crifs.org.cn),2009年4月14日,转自《天津社会科学》。
    ①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③ 漆多俊:《转变中的法律》,元照出版公司,2008版,第29页。
    ① 焦建国:《英国公共财政制度变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页。
    ①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① 苏永钦:《走向宪政主义》,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年版,第261—262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9条和第6章预算执行。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44条规定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41条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44条规定。
    ① 菲利普·斯蒂芬斯:《紧缩预算案将重塑英国》,《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6月30日。
    ① 张斐斐:《G20美欧之争:刺激政策过早退出?》,《经济观察报》,2010年6月28日。
    ① 张斐斐:《英国危机对策:紧财政,松贷币》,《经济观察报》,2010年6月28日。
    ① 周叶中:《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1日。
    ① 徐阳光:《预算国家:财政法治的理想——源自美国的经验与启示》,《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第3期。
    ① 周叶中:《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1日。
    ① 吴家清,《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宪法学定位》,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3期。
    ① 许志雄:《现代宪法论》[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360-362页。
    ① 徐阳光:《预算国家:财政法治的理想——源自美国的经验与启示》,《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第3期。
    ① 谢维雁:《论美国宪政下的正当法律程序》,《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05期。
    ① 朱孔武:《财政立宪主义的论题与范式》,《南方公法网》,原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② 李龙、朱孔武:《财政立宪主义论纲》,《法学家》2003年第6期。
    ①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46页。
    ② 朱孔武:《财政立宪主义的论题与范式》,《南方公法网》,原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③ 朱孔武:《财政立宪主义的论题与范式》,《南方公法网》,原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④ 韩玉婷,《宪法视野下的财政法——探究宪法与财政法的互动》,2008-06-08
    ⑤ 龚祥瑞:法律出版社《比较宪法与行政法》,2003年第二版,第222—-223页。
    ② 焦建国:《英国公共财政制度变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页。
    ② 刘剑文、熊伟:《财政税收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① 李龙、朱孔武:《财政立宪主义论纲》,《法学家》2003年第6期。
    ① 谢维雁:《论美国宪政下的正当法律程序》,《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05期。
    ② 贺邦靖:《国外财政监督借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20页。
    ① 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5—258页。
    ① 李龙,朱孔武:《财政立宪主义论纲》,《法学家》2003年第6期。
    ① 席斯:《内地今年财政收入或超8万亿,有望全球第二仅次美国》,《经济观察报》,2010年06月25日。
    ① 李丽辉:《财政部:5月份全国财政收入较2010年同月增加34%》,中国政府网,2011-06-12 08:06:09。
    ① 席斯:《国税总局开展第二波查税,十年后再设收入目标》,《经济观察报》,2010年3月6日。
    ①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2010年6月9日。
    ① 于中宁、丁梦:《公平、公平、还是公平》,《财经》2011年第14期出版日期2011年06月20日。
    ② 张向东:《收入分配改革转向重点减少政府国企财富》,《经济观察报》第一版,2010年6月14日。
    ① 刘玉洲:《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同比增长21.3%》,中新社发,摘自:中国新闻网,2011年01月20日18:59。
    ① 席斯:2011年我国财政预算近10万亿五大支出惠及民生,经济观察报,2011-01-01。
    ② 吴晓波:《当政府成为“经济组织”》,英国《金融时报》,
    ③ 唐毓瑨:《读懂财政预算案——细说税负》,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shuifu/)。
    ④ 《福布斯》:《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国第二》,新华网,2009年12月16日。
    ⑤ 白岩松:《财政收入全球第二“国富”更要“民强”》,中央电视台《新闻1+1》,2010年06月29日00:59。
    ① 唐昊,《财政体制改革方向何在》,《南方都市报》,2008年02月03日。
    ② 席斯:《内地今年财政收入或超8万亿,有望全球第二仅次美国》,《经济观察报》,2010年06月25日。
    ① 安邦资讯:《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面临重大改革压力》,《中国经营网》,2011年04月18日09:53。
    ② 严丽梅:《粤酝酿方案早已算账到县》,《金羊网-羊城晚报》2009年07月10日14:45。
    ② 安邦资讯:《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面临重大改革压力》,中国经营网,2011年04月18日09:53。
    ① 刘利刚,《准确评估地方债务风险》,《财经》总第293期,2011.6.20。
    ① 张牡霞,秦菲菲:《地方融资平台债规模近5万亿,总体风险可控》,《上海证券报》,2011-06-28 17:16:00
    ② 杜琴庆:《穆迪:中国地方债务低估3.5万亿银行体系不良率将升至8%-12%》,《东方早报》,2011年7月6日。
    ③ 社论:《我们可以慢一些》,《经济观察报》第一版,2011年3月1日。
    ① 蒋彦鑫:《审计署公布三公经费:去年206辆公车花1114万》新京报2011年07月12日01:16。
    ① 席斯:《2011的中国账本》,《经济观察报》2011年1月3日,第一版、第六版。
    ① 徐阳光,《预算国家:财政法治的理想——源自美国的经验与启示》,《环球法律评论》,2009-09-09。
    ② 经济观察报社论:《我们可以慢一些》,《经济观察报》2011年1月3日,第一版。
    ② 参见:《2009年中央地方预算执行与2010年预算草案报告》。
    ③ 参见:《2010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报告201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草》。
    ① 魏城:《中国税改:挑战与良机》,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1月9日。
    ① 熊剑锋:《千家上市公司巨额财政补贴》,凤凰周刊,2011年18期。
    ① 吴婷:《财政部与商务部的十年抵牾》,凤凰周刊,2011年第8期。
    ① 熊伟:《宪政与中国财政转型》,《法学家》2004年第5期。
    ① 席志刚:《中国政府进入偿债高峰期》,《凤凰周刊》,201107。
    ② 刘利刚:《准确评估地方债务风险》,《财经》,2011-060-20,总第293期。
    ① 罗天昊:《投资增长势如强弩》,《财经》,2011-06-27,总第294期。
    ① 罗天昊:《投资增长势如强弩》,《财经》,2011-06-27,总第294期。
    ① 田芸,《今年首批地方债发行,地方政府融资模式酿变》《经济观察报》第19版,2010-6-21。
    ① 席斯,《有望全球第二,今年财政收入或超8万亿》,《经济观察报》第4版式,2010年6月28日。
    ① 张向东:《v型拯救》,经济观察报,2012年03月03日13:36。
    ① 张向东:《v型拯救》,经济观察报,2012年03月03日13:36。
    ① 张向东:《v型拯救》,经济观察报,2012年03月03日13:36。
    ② 马龙:《发改委最新公布的4万亿投资结构与此前一致》,世华财讯,2009年05月21日16:00。
    ① 李明旭《扩张财政是把双刃剑》英国《金融时报》,2009-10-28
    ① 《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遭否决,布什政府成最大输家》,中国新闻网,2008年09月30日。
    ⑧ 埃里克·乌尔费尔德,《克鲁格曼:美国要继续刺激经济》,英国《金融时报》
    ① 张斐斐,《G20美欧之争:刺激政策过早退出?》,《经济观察报》第八版,2010年6月28日。
    ② 刘利刚:《评级下调不会影响美债收益率》,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2011年8月8日。
    ① 张向东:《v型拯救》,经济观察报,2012年03月03日13:36。
    ① 美国联邦宪法第五条和第十四条修正案规定。
    ① 谢维雁:《论美国宪政下的正当法律程序》,《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05期。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和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① 财经新闻:《央行预测2008年经济增长数据》,《信息时报》,2009年1月7日。
    ① 凤凰财经新闻:《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凤凰财经网,(http://app.finance.ifeng.com/data/mac/year idx.php?type=063&symbol=06306)
    ② 张向东:《收入分配改革转向重点减少政府国企财富》,《经济观察报》,2010年6月14日。
    ① 席斯:《有望全球第二今年财政收入或超8万亿》,《经济观察报》,2010年6月28日。
    ② 石敬涛:《期待税负“痛苦”化为国民福利》,《中国青年报》(http://news.QQ.com),2006年09月28日。
    ① 杨寅:《普通法律传统中的自然正义原则》,《.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第3期。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八条和第六十二条的规定。
    ① 吴晓波,《当政府成为“经济组织”》,英国《金融时报》,2010-7-1。
    ① 吴晓波,《当政府成为“经济组织”》,英国《金融时报》,2010-7-1。
    ① 张曙光,《国企改革,从利改税到收租交利》,凤凰网财经频道,2009年08月05日。
    ②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第9条。
    ③ 陈宁远,《中国国企定位之争》,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09月13日。
    ④ 张向东,《收入分配改革转向,重点减少政府国企财富》,《经济观察报》,2010-6-14,第一版。
    ⑤ 吴铮,《中国国资委应更进一步》,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08月26日。
    ② 熊剑锋,《财政部回应税收增速远超GDP:国家并未加重税负》,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08月15日。
    ① 吴晓波:《当政府成为“经济组织”》,英国《金融时报》。
    ① 赵世义,刘连泰,刘义:《现行宪法文本的缺失言说》,《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3期。
    ② 赵世义,刘连泰,刘义:《现行宪法文本的缺失言说》,《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3期。
    ① 赵世义,刘连泰,刘义:《现行宪法文本的缺失言说》,《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3期。
    ② 朱孔武:《财政立宪的论题与范式》,《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① 谭承友,王磊:《预算与权力关系辨析》,论文天下论文网,2007-11-21 22:11:00。
    ② 徐阳光,《预算国家:财政法治的理想——源自美国的经验与启示》,《环球法律评论》,2009-09-09。
    ① 漆多俊:《经济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① 秋风:《建设国家先要重建社会》,《经济观察报》,2011-7-11,第47版。
    ①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
    ② 贺卫方,《人大审查财政预算的意义》,《南方周末》,2003年1月16日。
    ① 汤玉刚:《论政府供给偏好的短期决定:政治均衡与经济效率》《经济研究》2007第1期。
    ① 马骏,《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目标选择: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0)。
    ① 寇铁军,彭健:《我国预算监督机制改革问题研究》,《财政监督》,2006—6。
    ① 席斯:《央地分账改革启动》,《经济观察报》,2010-4-6。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7条。
    ②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8条。
    ① 于中宁:《重新认识国有企业》,《财经》,总第295期,2011-7-4.
    ① 马蔡琛,《从“单兵推进”到“共同治理”: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路线图》,中国审计,2005,(2)
    ① 马骏,叶娟丽,《零基预算: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① 资料来源: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1年数据。
    ① 熊剑锋:《千家上市公司巨额财政补贴》,《凤凰周刊》,2011.6.
    ① 何俊志,《预算透明的理论源流与国际实践》,《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
    ① 王雍君,《国库体系重构与公共财政管理改革》,财政研究,2003—4。
    ② 罗天昊:《投资增长势成强弩》,《财经》,2011年第15期。
    ③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① 陈宁远,《中国国企定位之争》,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09月13日。
    ①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市场三缺陷、国家三调节、经济法三构成。
    ① 赵世义,刘连泰,刘义:《现行宪法文本的缺失言说》,《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3期。
    ② 朱孔武:《财政立宪主义的论题与范式》,《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③ 林来梵,《针对国家享有的财产权---从比较法角度的一个考察》,《法商研究》2003年第1期。
    ① 赵世义,刘连泰,刘义:《现行宪法文本的缺失言说》,《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3期。
    ① 蔡定剑,《公共预算应推进透明化法制化民主化改革》,《法学》,2007—5。
    ① 马骏,侯一麟,《中国省级预算中的非正式制度:一个交易费用理论框架》,经济研究,2004—10。
    ② 刘伟,《论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的完善路径》,《人大研究》,2008-1。
    ③ 孙开,《公共预算监督机制问题研究》,《财政研究》,2007—10
    ① 周刚志,《财政预算违法责任初探》,《审计研究》,2009—2。
    ② 朱大旗,何遐祥,《预算法律责任探析》,《法学家》,2008—5。
    1.李龙、朱孔武,《财政立宪主义论纲》,《法学家》2003年第6期;
    2.周刚志,《财政宪法学初论》,《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赵世义,《经济宪法学》,载《法律科学》1997年第3期;
    4.赵世义,《经济宪法学基本问题》,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
    5.张守文,《财政危机中的宪政问题》,《法学》2003年第9期;
    6.贺卫方,《人大审查财政预算的意义》,《南方周末》2003年1月16日;
    7.吴家清,《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宪法学定位》,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3期;
    8.赵世义,《财产征用及其宪法约束》,《法商研究》,1999年第4期;
    9.林来梵,《针对国家享有的财产权---从比较法角度的一个考察》,《法商研究》2003年第1期;
    10.赵世义,《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与制约》,《法学评论》,1999年第5期;
    11.季卫东,《中国宪法改革的途径与财产权问题》,《当代中国研究》,1999年,第3期;
    12.赵世义,《经济宪法学——宪法学与经济学理论交融的历史启迪》,载《浙江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翟继光,《税收立宪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
    14.焦建国,《法律运营财政——日本的财政民主主义与立宪财政制度》,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
    15.吕中梅、赵立新,《税收的宪政之维》,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
    16.姚来燕,《论财政民主》,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
    17.丁一,《宪政下我国纳税人权利保护机制之设计》,载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
    18.舒国滢,《寻访法学的问题立场-兼谈”论题学法学”的思考方式》,《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4.苟燕楠,《政府治理理念重塑基础上的“新公共预算决策”》,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3);
    15.苟燕楠,《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公共预算决策模式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5,(9);
    16汤玉刚,《论政府供给偏好的短期决定:政治均衡与经济效率》《经济研究》2007第1期;
    17.张晏、龚六堂,《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2006第5卷第1期;
    18.马骏,叶丽娟,《公共预算理论:现状与未来》,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9.马骏,《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目标选择: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0);
    20.马骏,《公共预算原则:挑战与重构》,经济学家,2003,(3);
    21.陈旭东,《公共选择视角下的公共预算理念》,当代财经,2005,(7);
    22.苟燕楠,《公共预算职能的发展变迁》,宁夏党校学报,2005,(5);
    23.马蔡琛,《从“单兵推进”到“共同治理’’: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路线图》,中国审计,2005,(2);
    24.丛树海,《关于公共预算编制若干问题的探讨》,财政研究,2004,(1);
    25.朱芳芳,《完善我国地方公共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涉外税务,2004,(5);
    26.马骏,於莉,《公共预算研究:中国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政治学研究,2005(2);
    27.王雍君,《国库体系重构与公共财政管理改革》,财政研究,2003,(4);
    28.尚可文,《对推进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再思考》,《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3;
    29.施正文,《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
    30.张文德,《公共财政体制下国库集中收支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财经界》,2008—3:
    31.孙克竞,《基于和谐社会建设视角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思考》,《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6;
    32.张万强,《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及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财经问题研究》,2009—3;
    33.牛美丽,《美国公共预算改革:在实践中追求理性》,武汉大学学报,2003,(11);
    34.樊继达,《美法德三国公共预算管理与启示》,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9);
    35.赵早早,《美国公共预算改革的途径:管理、政治与法律》,当代经济管理,2005,(12);
    36.蔡定剑,《公共预算应推进透明化法制化民主化改革》 ,《法学》,2007—5;张馨,《财政属性与范围问题回顾》,《财经论丛》,2002年03期;
    37.马骏,侯一麟,《中国省级预算中的非正式制度:一个交易费用理论框架》,经济研究,2004,(10);
    38.马骏,侯一麟,《中国省级预算中的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来自两省的调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5);
    39.马骏,《中国的零基预算改革:来自某财力紧张省份的调查》,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40.马骏,叶娟丽,《零基预算: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41.马骏,《新绩效预算》,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8);
    42.沈坤荣、付文林,《税收竞争、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经济研究》2006第6期;
    43.熊伟,《关于财政法体系的再思考》,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
    44.蒋洪,《公开透明是预算法制化管理的基础》,《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03;
    45.李燕,《基于民主监督视角的预算透明度问题探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2;
    47.程瑶,《OECD国家加强预算透明度的经验》,《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02;
    48.王世涛、安体富,《预算的法律控制——兼论<预算法>的修改》,《财贸经济》,2005-6;
    49.周海彬:《财政透明度与财政监督》,《财会研究》,2010年第16期
    50.孙开:《公共财政的阳光与阳光财政》,《中国财政》,2008.1
    51.陈玲霞,温艳,《预算公开原则之于预算法:思考与建议》,《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2.何俊志,《预算透明的理论源流与国际实践》,《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
    53.邓淑莲,《预算透明评价标准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7—11;
    54.兰晓强,《预算信息公开是实现“阳光财政”的起点》,《财政监督》,2009—7;
    55.余红艳,《中国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新视角一以财政透明度的制度构建为突破口》,《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5;
    56.《自由、知情权和公共话语——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斯蒂格利茨著,宋华琳译,《环球法律评论》,2002—03;
    57.庞凤喜,《论地方财权的确立及预算法的完善》,《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5—9;
    58.张馨,《财政监督的变革是深化公共财政改革的基础性条件》,《财政监督》,2009.7
    59.何林,《服务发展,监督有“度”》,《财政监督》,2011.11
    60.谢芬芳,《加强阳光财政建设的思考》,《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20期
    61.闰锡杰、卢丙文:《“六制六性”花好管住民生资金》,《财政监督》,2010.3
    62.王占阳,《“国富民穷”的局面怎么打破》,《人民论坛》,2010.07上
    63.崔惠民,张厚明:《公共财政走向民生财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选择》,《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6期
    64.嵇明,《关于民生财政的若干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19期(总2362期)
    65.王庆,《关于民生财政的思考》,《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第5期
    66.廖晓军,《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着力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中国财政》,2009.09
    67.陈治,《论我国构建民生财政的法制保障》,《当代法学》,2011年第4期(总第148期)
    68.陈先森,《民生财政与民生建设的思考》,《财政研究》,2011年第9期
    69.杨明亮,《围绕中心工作服务民生财政》,《中国财政》,2008.05
    70.寇铁军、周波,《我国财政支出监督法律问题研究》,《财政监督》,2011.2
    71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态势及其国际借鉴:以财政风险为视角》,《改革》,2009年第一期
    72.范允奇、王文举,《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地方财政支出偏好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07期
    73.何科君,《人大财政监督之问题与对策——基于过程监督视角的解读》,《人大研究》,2008—8;
    74.孙开,《公共预算监督机制问题研究》,《财政研究》,2007—10;
    78.王逸帅,《发达国家议会预算监督的制度化实践及对我国人大的启示》,《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79.刘伟,《论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的完善路径》,《人大研究》,2008—1;
    80.安秀梅,徐颖,《完善我国政府预算监督体系的政策建议》,《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5;
    81.李兰英,刘辉,《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预算监督权的制度缺陷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2;
    82.寇铁军,彭健,《我国预算监督机制改革问题研究》,《财政监督》,2006—6;
    83.任喜荣,《预算监督与财政民主:人大预算监督权的成长》,《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5;
    84.段玉宽,《政府预算监督:理论与国外实践》,《财会研究》,2009—1;
    85.刘小兵,《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落实人大对预算的监督》,《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3:
    86.周刚志,《财政预算违法责任初探》,《审计研究》,2009—2;
    87.朱大旗,何遐祥,《预算法律责任探析》,《法学家》,2008—5;
    88.蒋悟真,王莎莎,《预算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探讨》,《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
    89.徐多、王旭,《中央部门预算全公开再等三年---一项推进十多年的改革终于有了答案》,经济观察报第11版,2010年1月4日;
    90.《今年中央投资2000亿没花四万亿计划缩水?》,2009年12月21日,经济观察报;
    91.刘家义,《中国今年查出2千亿违规资金,千人涉案》,2009-12-28 11:35:45,中国新闻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666552.html);
    92.黄超邬绵,《深圳“大部制改革”140日考改革是否会回潮?》,南方报网,(http://gd.nfdaily.cn/content/2009-12/24/content_7465679.htm)。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著,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整理,《财政透明度》,人民出版社,2001;
    2.乔纳森·卡恩著,叶娟丽等译,《预算民主——美国的国家建设和公民权(1890-1928)》,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08;
    3.艾伦·希克著,王卫星译,《当代公共支出管理方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姆斯·布坎南,《财产与自由》[M].韩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J·M·布坎南、R·E·瓦格纳,《赤字中的民主》,刘廷安、罗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
    6.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M].周叶谦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7.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8.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主义》,金朝武、胡爱平、乔聪启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9.爱伦·鲁宾著,叶丽娟、马骏等译,《公共预算中的政治:收入与支出,借贷与平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0.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11.玛格丽特.玛斯特曼:《范式的本质》,载《批判与知识的增长》(中译本),华 夏出版社1987年。
    12.艾伦·希克,《现代公共支出管理方法》(王卫星译)[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3.樋口阳一,《宪法1》(现代法律学全集1),青林书院1998年。
    14.布坎南.宪政经济学[M].冯克利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5.芦部信喜:《宪法》,李鸿喜译,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16.蔡茂寅,《预算法之原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
    17.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财政宪法篇[M].台湾:月旦出版社,1996
    18.葛克昌:《国家学与国家法--社会国、租税国与法治国的理念》,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19.朱春奎、侯一麟、马俊,《公共财政与政府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
    20.刘隆亨主编,《2004财税法论坛——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4;
    21.林双林,刘怡主编,《中国公共财政改革:挑战与对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2.周顺明,《公共财政改革与实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6;
    23.朱春奎,侯一麟,马俊,《公共财政与政府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
    24.财政部预算司编,《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5.杨之刚等著,《财政分权理论与基层公共财政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7。
    26.齐守印,杨敏主编,《中外财政法制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04;
    27.王卫星,《政府预算管理程序与方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8.王永礼著,《预算法律制度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
    29.阿伦·威尔达夫斯基、内奥米·凯顿著,邓淑莲、魏陆译,《预算过程中的新政治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5;
    30.刘剑文.财政税收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1.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32.漆多俊:《转变中的法律》,元照出版公司,2008版,第29页。
    33.童之伟.法权与宪政[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4.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5.周叶中.宪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6.李龙.宪法基础理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7.韩大元.宪法与宪法学的回顾与展望[A].张庆福.宪政论丛(第1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8.许志雄等:《现代宪法论》,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
    39.李步云.走向法治[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40.张文显.法哲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Caiden,Naomi.1978.Patternsofbudgeting.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Vol.38(Nove mber/December).
    2.Ma,Jun&YilinHou.2001.Fromanowner-statetoatax-state. Paperpresentedtothe2001 WesternSocietyofSocialScience(Reno,A pril).
    3.Martin,L.2003.Budgetingforoutcomes.InAmanKhan&BartleyHildreth. Eds.BudgetTheoryinthe PublicSector.QuorumBooks.
    4. Robert D. Lee,J r and Ronald W. Johhson, Public budgeting system, An Aspen Publication.
    5.Edited by Richard Allen and Daniel Tommasi, ManagingPublic expenditure,2001.
    6.Arrow, KJ,1951,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7.Bardhan, P. and Dilip Mookerjee,1998,"Expenditure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Delivery of Public Serv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ypescript.
    8.Besley, T. and Stephen Coate,1997,"An Economic Model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12.
    9.sley, T. and Stephen Coate,2003,"Centralized Versus Decentralized Provision of Local Public Goods:A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87.
    10.Besley T and M. Ghatak,2001,"Government Versus Private Ownership of Public Good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6 (4).
    11.Buchanan, James M,1968, 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Public Goods, Rand. Mcnally &Company.
    12.Buchanna, James M and Tullock, Gordon,1962, The Calculus of Consent Logical Foundations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d'Aspremont, C and L. A. Gerard2Varet,1979,"Incentive and Incomplet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11.
    13.Clarke, Edward H,1971,"Multipart Pricing of Public Goods", Public Choice, vol.11.
    14.Clarke, Edward H,1973,"Some Aspects of the Demand2 Revealing Process", Public Choice, vol.29.
    15.Dewatripont M and E. Maskin,1995,"Credit and Efficiency in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Economi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621 No.4.
    16.Downs, A,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Harper Collins.
    17.Fudenberg D and Jean Tirole,1991, Game Theory,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18.Groves, T,1973,"Incentives in Teams", Econometrica, vol.41.
    19.Groves.T and J. Ledyard,1977,"Optimal Allocation of Public Goods:A Solution to the'Free Rider Problem'", Econometrica, vol.45.
    20.Hart, O. D and John Moore,1990,"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8.
    21.Hirschman,Albert,1970, Exit, Voice, and Loyal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2.Lau Lawrence J, Eytan Sheshinski, and Joseph E. Stigliz,1978,"Efficiency in the Optimum Supply of Public Goods", Econometrica,vol.46, No.2.
    23.Qian, Y. and Gerald Roland,1998,"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8, No.5.
    24.Qian,Y and B.Weingast,1997,"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Market Incentiv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11.
    25.Oates, Wallace E,1969,"The Effects of Property Taxes and Local Public Spending on Property Values:An Empirical Study of TaxCapitalization and the Tiebout Hypothesi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77.
    26.Osborne, Martin J. and Al Slivinski,1996,"A Model of Political Competition with Citizen Candidat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CXI.
    27.Reza B,2002,"Social Sector Spending in a Panel Countries", IMF Working Paper, WPP02.
    28.Samuelson, P,1954,"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Review of Economic and Statistics, Vol.36.
    29.Tiebout, Charles M,1956,"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641 No 5.
    30. Agustin Jose Menendez, Justifying Taxes, Some elements of a General Theory of Democratic Tax law,Kluwer Academic Press,2001.
    31. Buchanan, James (1975):The Limits of Liberty:Between Anarchy and the Leviatha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2. Dahl, Robert A. Democracy and Its Critiques.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99.
    33. Kenneth W. Dam,The American Fiscal Constitution,44 U. Chi. L. Rev.271 (1977).
    34. Kate Stith, Congress' Power of the Purse,97 YALE L.J.1343 (1988).&Dam, The American Fiscal Constitution,44 U. CHI. L. REV.271 (1977)
    35.Geoffrey Brennan and James.M.Buchanan,The Power to Tax:Analytical Foundations of a Fiscal Constit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6. J.Isensee, Der Sozialstaat in Wirtschaftkrise, in Fs fur Broermann,1982.
    1.漆多俊经济法网(http://www.qiduojun.com/FX_INDEX/index.asp);
    2.经济法网(http://www.cel.cn/);
    3.中国财税法网(http://www.cftl.cn/);
    4.中国财经网(http://www.fec.com.cn/)
    5.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http://www.crifs.org.cn/01idx.asp)55.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监督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条例》
    9、《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条例》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条例》
    11、《国务院土地增值税清算的决定》
    12、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的决定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