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是关于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整体性研究,通过回顾和整理新中国成立至今与我国日语高等教育相关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新中国六十多年来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中日关系的变化,分析我国日语高等教育的成长轨迹,在整理前人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形势和社会教育观念的变化对日语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机制和原理,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探讨了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日语高等教育活动规律。
     本论文由引论、上篇、下篇三部分构成。引论部分首先简要地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性质和地位做一确定,归纳一些对论题研究有启示性意义的高等教育学普遍理论以及教学分析视角、教学过程各要素的评价方法等,为论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思路和指导。接着对论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做了介绍,此外还介绍了目前有关我国外语教育史的研究现状和国内外特别针对我国日语高等教育史开展过的先行研究,找到论文要达到的目标和突破的问题点。为了能够使论题具有更完整的历史脉络,注重历史发展的继承和延续,引论还对我国古代和近代的日语教育做了简要回顾,梳理了日语教育在古代中国的早期传播和近代中国的初步发展,为研究做了铺垫。
     论文正论部分的上篇是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概述,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创始阶段(1949--1966)、文革前期的空白断档和后期的恢复过渡阶段(1966--1977)、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阶段(1977--1999)、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跨越式发展阶段(1999至今)四个阶段,分别从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本科日语专业建设、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公共日语课建设、其他各类日语高等教育建设、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和文件期刊、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这七个方面展开,在总体概观中,结合了有代表性的院校个案,比较了这些个案的共性和差异。在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中,从国内政治运动、经济形势、与日本的外交关系、与日本的经济贸易往来等几个方面考察,明确不同时期的日语高等教育所处的外部大环境。在本科和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中,从创建的院校数量、招生规模、课程设置、使用的教材特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考察。在公共日语课建设中,重点从科技日语教学特点、教材建设、侧重读写的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考察。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主要从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研究会、大平班等几个角度考察,文件期刊主要从教学计划和大纲、《日语学习》等几个期刊考察,社会服务主要从科技日语书籍、广播和电视日语教材的角度考察。
     正论部分的下篇是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思考,在基于上篇史实基础上,涉及了十一个方面的观点:即:国内环境和中日关系与日语高等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日语高等教育始终体现着教育活动本质和中国特色、四类院校在日语人才培养上既有区别又有共性、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虽呈现多样但本质不变、六十年在语言技能训练方法上积累了很多经验、人才培养目标是语言技能上的“专”和专业领域内的“通”、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共同存在并反映社会的不同需求、教师评价体系是影响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专业日语与公共日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办好中学日语对日语高等教育有促进作用、日语高等教育中有着日本友好力量的参与。最后,论文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作了归纳,对未来的发展作了展望。
     论文除了参考著作文献外,还对六十年来,特别是前四十年里全国高校主要使用的日语教材进行了分析,通过教材探究编写者的思路和还原当时的教学情况。此外,论文还通过走访,整理了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洛阳外国语学院七所院校的日语专业老前辈对过去教学回忆的口述内容,将这些活的历史也作为材料引用在论文中。这些院校都是在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中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对日语高等教育贡献大、代表性强的院校,可以说,以他们为代表的这些院校是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火种,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发展的局面。通过访谈获得的信息充实了论文细节,力图重现这些院校在日语教育草创期里的具体做法和有益经验。
     论文通过回顾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对专业内的不同培养方向以及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复合的模式进行了思考,通过分析教材特点,分析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和曾经一度流行的听说领先教学法、直接教学法等方法,对不同时代和条件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运用技能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找到了教师在结合中国学生实际创造有本土化特色的日语教学方法上的智慧。论文通过多角度梳理史实,重温了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在教学和科研中付出的努力,也看到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探讨了在多方合力作用下的日语高等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规律。
This essay mainly concerns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Japanese teachingin higher educ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an of China. By lookingback to the development in Japanese teaching and combining it with the change in both thesocial、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since1949, this essay has analyzed the growing path of the Japanese language teachingand the mechanism and principle of how the change in social situation as well aseducational concept can influence it. The historical lessons and experiences have beensummarized and the regular pattern of the Japanese language teaching activities with aChinese characteristic has also been discussed.
     This essay is made up of three parts: lead-in, volume one and volume two. In lead-in,I have first confirmed the status and the roles Japanese language teaching had played in theeducation system with some inspiring conclusion of the general theories of highereducation and the analyzing viewpoi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provide necessary ways of thoughts and guidance to the study. Then I have given anintroduction to the meaning of the research and research methods, followed by otherinformation about the study of the education history in our country and former researchdone both home and abroad concerning the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through which Igradually found the goals I want to reach and the breakthroughs I would like to make inthis work. 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historical sequence and to emphasize the carry on of thehistory, the lead-in has made a brief review towards language teaching of Japanese in boththe old days and the modern days. It also includes the early spreading of the teaching ofJapanese in ancient China and the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in modern days to lay theground work for the study.
     Volume one of the main part of the essay is a general description about the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of Japanese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beginning stage in early day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1949--1966); the voidstage during the culture revolution and the recovering stage afterwards(1966--1977); therapid growing stage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1977--1999); the bounding stag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ublic education(1999--). They are unfolded from seven aspects: social background and political&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ofundergraduate Japanese major; the construction of graduate Japanese major; theconstruction of public Japanese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n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its activities; public service of Japanese majors. During thegeneral observation, I have analyzed typical cases of some colleges and compared thedifferences and commonness between them.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economic&political environment part, I explored from the aspects of domestic political campaign,economic situation, relationship with Japan, and economic trade with Japan, making clearthe outside environ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f Japanese. In the next part that concerns theconstruction of Japanese major both for undergraduates and graduates, I explored fromseveral aspects as the number and scale of colleges, their curriculum, textbooks andteaching methods. In the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Japanese lessons, emphasis waslaid in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eaching of technology Japanese; the construction of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that emphasizes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etc.Besides, the social service part mainly concerns from aspects like books and magazines oftechnology Japanese, radio-broadcasting and Japanese teaching material on TV.
     Volume two is a reflection towards higher education of Japanese language on the basisof volume one, including eleven point of views as follows.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 an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teract with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Theteaching of Japanese language always reflects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and Chinesecharacteristics. The four types of colleges have both differences and commonness incultivating talents major in Japanese. The cultivation modes of Japanese majors vary butthey are the same regarding essence. A lot of experiences in training skills have beenaccumulated during the60years. The goal of the cultivation is expert in language skilland all-round in the major field. Elite education and public education exists and showsdifferent social demands. The assessing system of professor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will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apanese education. Major Japanese and publicJapanese have both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A good teaching system of Japaneselanguage teaching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ofJapanese language consists of friendly powers from Japan. Finally, there is a conclusion of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Japa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ideas included in it. There is also envisages towards future development.
     Besides referring to famous works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analysis of teachingmaterials used in colleges nationwide during60years, especially the early40years, andthe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writers’ ways of thinking, as well as thereappearance of the teaching condition by then were also made. In addition, byinterviewing and collecting, dictations of teaching experiences of former Japaneselanguage teachers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Jilin University,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and Luoya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were also used in theessay as quotation materials. Those seven schools mentioned above have all played a very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apanese education in China, with a long history,profound accumulation and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We can say that those kinds of collegesare the main pow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Japanese. It is theirexistence that leads to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today. The information collected byinterviewing has enriched the details of the essay, trying to replay the methods andbeneficial experiences gained during the early days.
     By reviewing the curriculum of Japanese major, the essay has considered aboutdifferent cultivation directions within the major and the compound mode mixing othermajors. By analyzing the features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of grammar and translation and the direct teaching method which was once very popular,the essay has concluded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language skills in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ng under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situations. It has also found the wisdom of teachers in creating teaching methods which hastypical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it the Chinese students well. By looking at the historyfrom difference angles, the essay has showed the efforts made by former educators and hasrevealed the mechanism of how the outside environment can influence the highereducation of Japanese. It has also discussed the regular pattern of the social activity ofJapanese education under various outside forces.
引文
①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5-9.
    ②李弘祺.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与反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4):120-138.
    ③周谷平等.中国近代大学的现代转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
    ①舒志定.论教育与价值[J].教育研究,2000(12):22.
    ②潘懋元.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①余立.中国古代大学教育思想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5(2):76-81.
    ②张继明、邓岳敏.功利主义大众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2-65.
    ①李传松.新中国外语教育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140.书中只给出了数字,并为列举详细校名,笔者根据资料和访谈,汇总为:北大、外交学院(北外)、北外贸、洛外1、洛外2(南国关)、北二外、北国关、首师大、吉大、黑大、大外、辽师大、上外、上外贸。详细情况在上篇中记述。
    ②赵璧.外语教学改革与外语教学指导思想[J].外国语文,1988(2):6-11.
    ①张沉香.国外外语教育政策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2(4):106-108.
    ①篠崎摂子.2004.中国の日本語教育―これまでとこれから[C].王铁桥、刘德润.信息时代的日语教育与研究.香港教育出版社,2004:39
    ②冷丽敏.2011.当今日本的日语教育发展动向[C].日语教学研究会上海分会.日语教育与日本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
    ③王宏.2006.我国日语教育的回顾[C].季林根.日本研究文集(7).百家出版社,2006:28国際交流基金.海外日本語教育機関一覧[R].東京:独立行政法人国際交流基金.1975、81、87国際交流基金.海外の日本語教育の現状[R].東京:大蔵省印刷局.1992、95国際交流基金.海外の日本語教育の現状[R].東京:独立行政法人国際交流基金.2000、05、08、11
    ①孟旭.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和实践[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4):21-25.
    ①梁启超在他所著的《和文汉读法》中对于日语的认识也是说到是“实词先,虚词后,颠倒读之,数日而小成,数月而大成的汉文体系。”可以说是将日语作为对中国人来说的外语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来看待,始终有着“同文易学”的心态。
    ②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204.
    ①平高史也.日本語教育史研究の可能性[J].日本語教育,100号記念号:53.
    ①李弘祺.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与反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4):120-138.
    ②卡特林娅萨里莫娃.当代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主要趋势[M].方晓东,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0.
    ③同前页①,50-51.
    ④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前言.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前言.董宝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M].武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前言.
    ①陈琳.序[C].李力、文旭.中国外语教育—理论、方法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
    ①《中国教育史纲要》是1954年华东师范大学油印本内部使用,《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国近代教育史》《中国现代教育史》是1975年广东师院教育学教研室编写,也是内部使用。
    ②例如:山西省高教厅高教研究室等:《高等教育研究资料汇编》,内部发行,1982年5月,其中不少文章涉及到了新中国外语教学的历史发展问题。《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探讨》(1985-1986年高校教学改革研讨班有关成果的汇编文集)中也有涉及外语院校发展历史回顾的文章。
    ③四川外国语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主编:《中国外语教育要事录》(1949—198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年。四川外语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群爵、李馨亭编著:《外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949—1989年),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④季羡林等:《外语教学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上海外国语学院院史编写组:《上海外国语学院简史》(19491989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北京外国语学院简史》(1941--1985)北京外国语学院校史编辑委员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②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中国日本学年鉴》(19491990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年。
    ②徐一平.中国的日语研究与日语教育[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7(4):35-41.
    ①山口仲美.日本語の歴史[M].潘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32.
    ②劉建雲.(2005)『中国人の日本語学習史』.学術出版会,65-69李运博.近代中国人的日语观[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增刊):1-6.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204.严安生.中国日语教育草创期初探[C].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中国日语教学研究文集5,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374-381京师同文馆东文馆第一个日语老师的是同文馆附设的翻译处官员唐家桢,一年后日本人杉几太郎到任。1902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为京师大学堂译学馆。
    ①著者是长谷川雄太郎,发行年是1900年,共109页。
    ②邹振环.晚清同文馆外语教学与外语教科书的编纂[J].学术研究,2004(12):115-123.刘华.论京师同文馆的高等教育性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22-29.
    ③除外语以外,具体的普通课程包括道德、中国文学、历史地理、数理化、生物、美术、体操,专门学科包括交涉学、理财学、教育学。每周授课36小时,每天六节课。外语学时最多,一二年级每周16节,三至五年级每周18节。
    ④郑登云.同文馆与京师大学堂[J].上海高教研究,1986(4):96-103.
    ⑤劉建雲.(2005)『中国人の日本語学習史』.学術出版会,270-275附录
    ①石云艳.梁启超与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J].广东社会科学,2007(5):133-139.石云艳.《和文汉读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评价[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92-96.许海华.近代中国日语教育之发端[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1):52-58.
    ②严安生.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与日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2):38-39.王升远、唐师瑶.蔡元培的东文观与中国日语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8(3):84-88.
    ③李运博.近代中国人的日语观[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增刊):1-6.
    ④徐一平.2002.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研究の歴史[C].徐敏民、韩小龙.中国日语教育的世纪回顾与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8.
    ⑤沈殿成.中国人留学日本百年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68.
    ①王杰、祝士明.学府典章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初创之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340.
    ②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79-80,100-109.佐治圭三.1991.戦後中国の日本語教育[C].木村宗男.講座日本語と日本語教育(第十日本語教育の歴史).明治書院,1991:379.李传松.新中国外语教育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9,31-45.(经笔者整理归纳)
    ③1946年从西南联大复员后重新划分到文学院中的东方语文学系中。北大日本文学科(东方文学系日文组)最早在1924年,由周作人、张黄(又名张凤举、张定璜)、徐祖正三个人共同创设,但随后便因北大被并入京师大学校以及招收不到学生等原因而一度停办。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北京大学图史1898-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35-437.
    ①文革前我国唯一一位日语教授,1916年留学日本,入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取得学位后回国,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后于1923年转入北大成为教授。1946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张家口外语学院任教,解放后经郭沫若推荐,再次回到北大日语专业成为教授,1978年去世。
    ②陈平原等.北大旧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78.
    ③王升远.周作人与北京大学日本文学学科之建立[J].鲁迅研究月刊,2010(7):58-67.
    ①徐敏民.日语教育是奴化教育的尖兵[J].探索与争鸣,1995(12):23-24.徐敏民.戦前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エムテイ出版.1996.262-268.
    ②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4.44.
    ③董宝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95-197.
    ④张同冰,丁俊华.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回顾(四)[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4):31-33李传松.新中国外语教育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65.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50-51.
    ⑤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35,188.
    ①徐一平.中国的日语研究与日语教育[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7(4):35-41.
    ②徐敏民.(1996)『戦前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エムテイ出版,238
    ③张光正.张我军全集[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0:446-447
    ①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9
    ②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13.
    ①当时在北京还有一个劳动大学外文训练班也开设日语教学,1951年,劳动大学外文训练班与迁至北京的军委工程学校(1949-1951)(部分)合并,组建了军委技术部干部学校。1958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专科学校。1960年,升格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文学院。1961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张家口外国语文学院,校址迁回张家口。1962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1964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1970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校,校址迁至洛阳。1978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1986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②佐治圭三.1991.戦後中国の日本語教育[C].木村宗男.講座日本語と日本語教育(第十日本語教育の歴史).明治書院,1991:384.
    ①新中国管理高等教育的中央机构名称变化为:1949年成立教育部,1952年增设高等教育部,与原教育部并行,专门管理高等教育,1958年高等教育部并入教育部,1964年又恢复高等教育部,1966年再次并入教育部,1970年撤销教育部,同时成立国务院科教组,1975年撤销国务院科教组,恢复教育部,1985年撤销教育部,同时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更名为教育部。
    ②1959年停止新授学衔。1960年颁布了高校教师职务名称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恢复了各级职称的审批,并提出了每一级教师名称中不分等级,仅在工资级别上有所差别,“一级教授”“二级教授”的说法是不妥当的。文革开始后再次终止了职称评审。1982年国家发布了《关于执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的实施意见》,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真正转入了正常化、制度化。参考:高恒山、刘述庆.中国高等学校学衔史略[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87.
    ③贾非.高考制度三十年回顾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92.
    ①孙骊.新中国成立60年英语人才培养中一些得失之我见[C].庄智象.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2-16.
    ②赵德强.1949-1957共和国教坛风云[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64,135.
    ③即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
    ④即对党的干部进行档案审查,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对组织进行纯化。
    ⑤即以大会动员、群众揭批为主要推动方式,肃清国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
    ⑥仅北大一所学校被划为右派的就达七八百人,其中还包括了日语教授徐祖正。
    ①1959年为841所,1960年为1289所,随后才开始下降,到1971年为328所。
    ②苏渭昌,雷克啸,章炳良.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八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68-79.刘光.新中国高等教育大事记(1949-1987)[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30-144.
    ①全称是《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961年3月起,由邓小平领导,教育部起草初稿,9月得到批准。该条例第一条明确指出:要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大革命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该文件在1965年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教育教学秩序的作用。毛泽东在1964年对当时的教育提出了严厉批评,其后随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高校六十条》名存实亡,文革时更成为被批判的罪证。
    ②关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1957年毛泽东主席指出:我国500万知识分子绝大多数人都是爱国的,愿意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500万知识分子太少了,没有他们,国家的事业就做不好,要好好地团结他们。
    ③1965年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68年被撤销。1983年恢复设置主席职位。
    ①李传松.新中国外语教育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77-106.刘颖.除旧布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高等教育的接管与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7-121.(经笔者整理归纳)
    ②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为在东北亚获得国际支持,加速改变对日直接占领政策,1952年取消占领状态,让日本形式上恢复了主权。
    ①巴黎统筹委员会,1949年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秘密成立,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组织。
    ②铃木一雄任该团体的理事长,参加过工作的还有高桥庄五郎、田中修二郎、国吉真澄、押川俊夫、隅井正典等。
    ③松本治一郎担任会长,参加过工作的还有内山完造、平野义太郎、河崎夏、太田薰、宿谷荣一、黑田寿男、宇都宫德马、宫崎世民。
    ④高良富、帆足计、宫腰喜助。
    ①岸信介内阁(1957-1960)。在此之前分别是吉田茂内阁(1948-1954)、鸠山一郎内阁(1954-1956)、石桥湛山内阁(1956-1957)
    ②1958年5月,在长崎举办的中国邮票剪纸展览会上悬挂的五星红旗被日本暴徒扯下,日本当局不顾主办团体严惩暴徒的要求,仅以罚款500日元了事,并立即释放了犯罪分子,公开纵容污辱中国国旗行为。
    ③池田勇人内阁(1960-1964)
    ④对日关系政治三原则于1959年提出,内容是:停止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停止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不阻挠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趋势。经济三原则内容是:政府协定、民间合同、个别照顾,即:协议必须由双方政府缔结才有保证、即使没有政府协定,在条件成熟时也可以订立民间合同、对有特殊困难的依赖中国原料进行生产的日本中小企业提供照顾物资。
    ①我国出色和权威的日本问题专家,1958年3月出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主任由陈毅兼任。
    ②中方通常使用的《备忘录》贸易称呼,在日本通常叫做“LT贸易”,贸易项下的交易合同采用廖和高崎姓名头字母“L”和“T”作为编号。1973年11月,备忘录贸易闭幕式在北京举行,持续11年。
    ③大连日语专科学校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④佐藤荣作内阁(1964-1972),是日本战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首相。
    ⑤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1-97.张历历.新中国和日本关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72.
    ④李爱文.中国商务日语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7.
    ①李传松.新中国外语教育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140.
    ①根据《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年第二期59-62页信息库。
    ②刘光.新中国高等教育大事记(1949-1987)[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4.
    ③国务院曾于1955年发出通知,鼓励在职干部报考高等学校,要求以自愿为原则,各级机关对于合乎条件的干部报考高等学校要予以支持和帮助,高等教育部随后于当年颁发了《高等学校接受业务部门委托办理干部训练班暂行办法》。
    ④根据北京大学孙宗光老先生提供的北京大学日语学科自新中国以来的学生名录和孙老师口述回忆,并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建系40周年纪念专刊(1946-1986)上刊登的学生名录核对一致。
    ⑤主要是从苏浙沪和京津地区,重点审查学生政治表现,同时要求外观形象好,有条件从事对外工作。
    ⑥委培方式是指北大日语在1958-1963年开办的两届高级翻译班,学生是各大学在校学生(58-62年一届为英语系学生,59-63年一届为俄语系学生),这些学生已在本专业学习了三年,根据国家需要,再到北大日语来继续学四年(享受研究生待遇),指定为外交部培养。主要是培养口头能力,加强听说译,课程全部由北大的日籍教师儿玉、铃木、冈崎担任,完全以提高听说能力为目标,没有学位问题。前外交部部长唐家璇是58-62届学生。
    ①每届具体学生数为:1953年19人,1954年20人,1955年33人,1956年30人,1957年无,1958年12人,1959年11人,1960年21人,1961年15人,1962年无,1963年15人,1964年33人,1965年14人,其后中断招生直至1970年。
    ②西南联大回来的日本老师,研究满语的专家。
    ③徐昌华.陈信德先生的学术思想与治学逸事[C].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日本语言文化论集(第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80.平林美鶴.北京の嵐に生きる.悠思社.1991.53-61.陈信德去世时年龄65岁,政治面貌是台盟。1970年12月在狱中去世,文革结束后得到平反。
    ①伍传平.关于图书印数的确定[J].编辑学刊,1990(4):55-57.
    ①徐一平.中国的日语研究与日语教育[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7(4):35-41.
    ②刘振瀛解放前在旧北师大教日本文学,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到北大后主要上高年级阅读课和文学作品课。徐祖正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到日本生活学习十年,对大正时代的日语掌握得比较好,解放初期在张家口的军委工程学校任教,1950年调入北大。徐祖正和魏敷训在论文引论中已经提及,都是旧北大时期的,魏敷训是徐祖正的学生,是旧北大日本文学系的首届三名毕业生之一,留在北大教书,并于旧北大毕业后,在京都大学读完博士课程。孙兴凡是东京大学毕业,进入北大工作两年后调到商务印书馆。张京先是日本奈良女大毕业,回国后先在北京外贸学院教日语公外,后调入北大。黄启助是归国华侨,1950年第一批从日本回来,先到华北革命人民大学,后调入北大。冈崎兼吉是早稻田中退,解放前在满洲电影制片厂当文化片编辑,解放后1953年到北大工作,成为北大当时唯一的日本外教。孙宗光是1943-1945年在日本留学,师从金田一春彦先生研究日本语言学,回国后先到旧北大工作,后又到上海华东革命大学,1950年参军并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担任英文翻译四年,1954年调入北大工作。初期的教员中除孙宗光外,其他均在日本留学中并非语言学专业出身,日语是长年在日本生活中掌握的。
    ③卞立强1955年毕业留校,徐昌华1958年毕业留校,潘金生1960年毕业留校,顾海根1964年毕业留校。
    ①佐治圭三.1991.戦後中国の日本語教育[C].木村宗男.講座日本語と日本語教育(第十日本語教育の歴史).明治書院,1991:379-381.(经笔者整理归纳)
    ①翁家慧、张燕敏.2012.北大的“藤野先生”[C].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北大洋先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0-114.
    ①另外还有两所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对外贸易学院成立于1980年,是原国家外经贸部(现商务部)直属院校,1995年与广州外国语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983年天津对外贸易学院成立,1993年并入南开大学。
    ②佐治圭三.1991.戦後中国の日本語教育[C].木村宗男.講座日本語と日本語教育(第十日本語教育の歴史).明治書院,1991:383.西安交通大学外语系前主任顾明耀是该校1957级学生,1962年毕业。
    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志编委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志1954-1994[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4:80.
    ①施元辉.似锦如樱的年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老校友文集[Z].福州: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330.
    ②1953年日文版《人民中国》创刊并在日本发行,成为新中国第一份日文刊物,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对日传播刊物。
    ③《北京周报》日文版1963年8月创刊。创刊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主要译载中央报刊发表的重要文章。
    ④《赤旗》创刊于1928年,是日本历史最久、发行量最大的政党报纸,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发行量最大的政党机关报纸。是日共进行党内外宣传、组织和集资活动的重要工具。
    ⑤似锦如樱的年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老校友文集[Z].福州: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218、255.
    ①综合参考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老校友文集》、李传松:《新中国外语教育史》,经笔者整理归纳。
    ②《二外四十年》编辑委员会.二外四十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纪念文集[Z].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402-403.具体的教师名字根据1964年入学二外日语专业的学生陈惠生在该文集里写的回忆录中记载,年轻教师有:卢友络、陈常好、黄凤英、杨达夫、杨为夫,另有两位年长教师李长信、范青田,日本外教盐见敦郎、镰田、上田。
    ①第一届毕业生是1968年,67、68届学生在解放军农场劳动锻炼等待分配。12月底,386名毕业生统一分配到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先在解放军农场锻炼,后由农场分配到具体单位。
    ②具体名单详见大连外国语学院日本语学院40年纪事1964-2004.
    ③佐治圭三.1991.戦後中国の日本語教育[C].木村宗男.講座日本語と日本語教育(第十日本語教育の歴史).明治書院,1991:388.
    ④李传松.新中国外语教育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120-121.
    ①陈俊森.2008.大学日语教育的发展[C].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03-226.
    ①宿久高.中国日语教育的现状与未来[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2):53.
    ①三木武夫内阁1972-1974,福田赳夫内阁1974-1978.
    ①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67-268.李传松.新中国外语教育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150.
    ①施元辉.似锦如樱的年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老校友文集[Z].福州: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218.
    ③王彦花.清华大学日语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12):132-134.
    ①徐一平.中国的日语研究与日语教育[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7(4):37.
    ①苏德昌.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J].日本語教育,41号:36.
    ①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95.
    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志(1995—2004年)187页。
    ①高军峰.新中国高考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65.
    ①王宏.1993年中国日本語教育事情調査報告[J].世界の日本語教育,1995(3):196.
    ①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97-99,120-126.
    ②公安部1978年在北京创办了中央政法干部专科学校,1979年更名为国际政治学院,学制四年。1983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警官大学,1998年并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③根据《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六期湘潭大学日语系介绍所显示:该校外语系日语教研室1979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是湖南省高校日语专业教学的开端。
    ④根据天津师大日语系官方网站http://www.tjnuflc.com/bkjy/ryx.asp介绍,日语系设立时间是1980年。华南师大根据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官方网站介绍http://sfs.scnu.edu.cn/show.aspx?id=2746,日语系成立于1982年。
    ①参加编写的还有徐昌华、王彩琴。担任审阅的是北京外贸学院陈涛。日籍教师冈崎参加了改稿定稿。
    ②《上海外国语大学志1949-1994》213页[EB/OL].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友会网站—校友名录http://alumni.shisu.edu.cn/s/2/t/1/p/11/c/27/list.jspy
    ③参考《北京外国语大学志1941-2001》563页
    ①参考《北京外国语大学志1941-2001》565页
    ②中国日语教育概览介绍其为1979年设立,李传松(2009)则记载为1984年设立。确切年份尚待考证。
    ③[EB/OL].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介绍http://www.tjut.edu.cn:8080/waiyuxueyuan/cn/?cid=39
    ④1985年创办日语专业,自创办之初即以科技日语翻译方向为主,原专业名称为科技日语,具有多年的办学经验。该方向区别于语言文学方向,单独编制教学计划,培养具有坚实语言功底和初等专业知识的学生,课程包括科技日语翻译、科技日语阅读、科技日语口译、科技日语专业文献选读。
    ⑤河路由佳.中国西安交通大学の科学技術日本語専門ㄥ程[J].日本語教育,82号:150.
    ①《二外四十年》编辑委员会.二外四十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纪念文集[Z].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604-605.
    ①四川外语学院.四川外语学院校史1950-2010[Z].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102.
    ②《蔚蓝日本》2012年特刊——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③1978年招收了两个班,其中一个是原定俄语专业的学生,后来国家政策说不需要俄语了,所以把这一个班全部改换到日语专业,也是东北师大第一次零起点教日语的尝试。
    ④第一册初版编写于昭和45年(1970),1976年第三版发行,第二三册初版编写于1979年。都是供东外大附属日本语学校初学日语的外国留学生使用的。
    ①王武军主编.日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95-99.
    ②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156.
    ①例如1983年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培养过三名日语研究生(根据北外贸校志403页记载)
    ②例如:天津外院1979、1982年入学的共8名日语专业研究生最终申请并获得了吉林大学的硕士学位。1983年入学的2名学生获得了洛阳外国语学院的硕士学位。1986年,天津外院日语专业获得硕士授予权。
    ③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167.
    ①1986年刘振瀛招收博士但最终没有合格考生录取,1991年刘振瀛去世。1993年潘金生重开博士招生,起初也没有合格考生录取,直至1998年才授出了第一个博士学位。
    ②参考《上海外国语大学志》,上外1979年招收日语专业硕士研究生7人,1981年授予学位2人,另外5人未能通过。
    ③参考《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简介》1996年版,非出版物。
    ①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216.
    ①张倩影.人教社多种精品图书亮相书博会[J].出版参考,2008(15):25.张国强.《标准日语》及其编写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1995(1):34-38.
    ②严安生.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の現状[J].世界の日本語教育,1996(4):69.
    ③王宏.1990年中国日本語教育アンケート調査結果報告[J].世界の日本語教育,1994(1):196.
    ①冷丽敏.高等教育中的日语教育教学研究—引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教师行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49-59.
    ②李传松.新中国外语教育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214.
    ①李汤有.《日语专业教材编选计划》简介[J].外语与外语教学,1984(2):35.
    ②《思考与借鉴—纪念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112页。
    ③谭晶华.中国日语专业教育[C].戴炜栋,胡文仲.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314-316.
    ④李传松.新中国外语教育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324.
    ①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46-353.
    ②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181-183.
    ③牟海涛.从《日语学习与研究》看中国的日语研究和教学特点[D].上海: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6-16.
    ④李思敬是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编审。编委有:卞立强、王宏、王郁良、冯建新、朱万清、刘振瀛、刘德有、孙平化、李思敬、李德、苏德昌、何儒昌、陈应年、尚永清、周启明、赵福全、顾明耀、程路颖。
    ①《日文与日语》月刊1934年1月创刊,1935年12月终刊,共创办两年。主编及主要撰稿人是张我军,内容有初中高级日语讲座、日本研究、名著评论、时文译诠等。
    ②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189.
    ①《蔚蓝日本》杂志2012年特刊——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①计钢.2011.继往开来的事业[C].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大平正芳与中日关系.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88
    ①刘耀武.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の現状[J].世界の日本語教育,1994(1):43.
    ①王宏.1990年中国日本語教育アンケート調査結果報告[J].世界の日本語教育,1994(1):197.
    ①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32-435.李传松.新中国外语教育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294-295.
    ②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员通讯》1990年6月。
    ③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员通讯》第14期,1990年9月。
    ①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194.
    ①全国大学日语考试组.大学日语四级考试的现状与改革[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4):89.侯仁锋.大学日语四级考试与试卷分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1):90.
    ②具体例如:辽宁大学夜大学1981、北外夜大学1983、上外夜大学1978、西外夜大学1984。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夜大学中开设了公共日语,例如东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1972、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978。
    ①第一册印数为10000册,次年第二次印刷,累计达到35000册。第二册1993年出版,印数是20000册。此外,1998年还出版了第三册,印数是3000册。
    ①范春娟.1999.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の通信教育について[C].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日语教学研究文集8.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54.
    ②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70.洛阳大学创建于1980年,为一所全日制普通专科院校,2007年与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为洛阳理工学院的一部分。
    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志编委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志1954-1994[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4:50.
    ①高洪力、李娟华.当代北京成人教育发展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208.
    ②王宏.1990年中国日本語教育アンケート調査結果報告[J].世界の日本語教育,1994(1):198.
    ③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96,271-272.
    ①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72.
    ②陳生保.継続する日本語ブーム[J].日本語教育,66号:214.
    ①王淑荣.中国における外国語教育の中の日本語教育[J].世界の日本語教育,1996(4):61.
    ②上外《新编日语》在初版后不断重印,1996年第一册累计印数达到80000册,第四册达到46000册,并于2008年再版,仍是一套持续时间长、颇具影响力的教材。
    ③刘耀武.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の現状[J].世界の日本語教育,1994(1):44.
    ①孙雪梅.2008.高职高专日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C].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年).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78-281.
    ①谭晶华.中国大学日本語専攻のシラバスと四、八級試験要綱について[J].世界の日本語教育,2004(7):55.
    ②李传松.新中国外语教育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352.
    ①杨旭辉.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演变及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2(5):24-25.1985年以后我国高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1990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
    ①纪宏.中日经济统计评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104.程永明.中日经贸关系六十年(1945-2005)[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82.高晶.中日贸易三十年[D].长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12-18.
    ①施元辉.似锦如樱的年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老校友文集[Z].福州: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206、245、255、272。.
    ①谷部弘子.中国の大学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の質的変化[J].日本語教育,103号:106.
    ①叶茂林、肖念.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述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31-132.
    ①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91.
    ①殷桐生.2008.推陈出新是真理的无上诀窍[C].庄智象.外语教育家名谈(1978—2008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03.
    ①王志松.2005.港台以及国外大学日语专业本科教育[C].北京师范大学日文系.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论丛第二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69-82.
    ②王秀文.2003.日语人才培养如何与时俱进[C].北京师范大学日文系.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论丛(第一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32-38.
    ①宿久高、周异夫.日本語教育の中の文学と文化[J].日本語教育,133号:32.
    ②《外语教育文件汇编(1949—1982年)》54页:高教部转发陈毅副总理关于外国语院校的教学方针问题的讲话。
    ①谭晶华.2009.中国日语专业教育[C].戴炜栋,胡文仲.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77-322.
    ②刘肖云.2009.台湾地区大学日语专业的特点分析及思考[C].顾也力.东亚地区日语教育日本学研究前沿文存.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562-565.
    ①陈志诚.1995.从香港的语言政策看香港日语教学的发展[C].陈志诚.日本语教育·日本研究论文集.香港日本语教育研究会,1995:340-345
    ①康大川.1999.《人民中国》日文版创刊的前前后后[C].杨正泉.中国外文局五十年回忆录.新星出版社,1999:339-355.林国本.1999.我与《北京周报》日文版的情缘[C].杨正泉.中国外文局五十年回忆录.新星出版社,1999:131-134.
    ①李传松.新中国外语教育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15.
    ①李友敏.2011.基礎段階用日本語教科書における「練習」について[C].修刚、李运博.跨文化交际中的日语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23
    ①[EB/OL].中国知网检索首页. http://epub.cnki.net/grid2008/index/ZKCALD.htm.
    ②牟海涛.从《日语学习与研究》看中国的日语研究和教学特点[D].上海: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11-12.
    ③王宏.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研究の現状[J].日本語教育,41号:43-46.
    ④彭广陆.日本語研究の現況[J].国文学解釈と鑑賞,2001(7):31.
    ①蔡茂丰.台湾の日本語研究について[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0(6):38.
    ②戴炜栋.2006.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C].王雪梅、张逸岗.外语教育求索—戴炜栋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99.
    ③殷桐生.2008.推陈出新是真理的无上诀窍[C].庄智象.外语教育家名谈(1978—2008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10
    ①孙骊.2009.新中国成立60年英语人才培养中一些得失之我见[C].庄智象.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2-18.
    ①李剑萍.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92.
    ①程雨民.2008.入世形势下的外语教改[C].束定芳.外语教育往事谈(第二辑)—外语名家与外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53
    ②邓伟志.2007.对高校改革的七点看法[C].钟启泉、吴国平.反思中国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39.
    ①徐一平.2002.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研究の歴史[C].徐敏民、韩小龙.中国日语教育的世纪回顾与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8-11.
    ②陈俊森.2009.中国大学日语教学改革的背景、措施与展望[C].张佩霞、王诗荣.多元化视角下的日语教学与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4-15
    ①马聪丽.对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72-73.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68.钱敏贤.对我国高校大学外语教育的历史总结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6-7.
    ②黄震华.2009.外语教学中的几对辩证关系[C].庄智象.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71-82.
    ①课程教学要求研订组.大学日语第二外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①原北京外国语学校校友联谊会.我们的白堆子——原北京外国语学校50周年纪念文集[M].香港: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0:158-166.
    ①根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2006年公布的中国大陆地区日语教育机构名录显示,当时全国共有1544个日语教育机构,其中高等学校教育882所,中小学教育337所,学校以外教育325所。在中小学教育中,校数排名前四的分别是辽宁省113所、吉林省61所、黑龙江省38所、内蒙古自治区25所。四个省份之和占到了全国中小学日语教育的70%。
    ②课程教材研究所.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研究丛书(日语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0-76.(经笔者整理归纳)
    ③赵华敏.中国の日本語教育について~スタンダ―ズの「到達目標」を例に~[R].東京外国語大学国際日本研究センター:第1回国際シンポジウム報告集『世界の日本語日本学~教育、研究の現状とㄥ題~』,2010:18.
    ①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96,250.
    ②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22-425.
    ③孙浴光.2002.谈大连市中学日语教学改革及展望[C].徐敏民、韩小龙.中国日语教育的世纪回顾与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431-435.
    ④林洪.2003.基础教育阶段《日语课程标准》带来的启示——三部教学大纲的比较[C].北京师范大学日文系.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论丛(第一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3-24.
    ①唐磊.2009.中国における教育ㄥ程政策の動向と日本語教育[C].张厚泉、钱晓波.日语教学与研究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50
    ②关于财经方向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的思考.2012.[C].刘晓芳.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大学日语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1.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45
    ①林为龙.中国の日本語教をめぐる現状と展望[J].世界の日本語教育,1999(5):16.
    ②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96,250,259.
    ③大森和夫、大森弘子.2003.日本語交流のすすめ―中国の学生、教と歩んだ夫婦の15年.[M].東京:エール出版,2003:236.大森和夫、大森弘子.2007.もう日本を恨まない―夫婦の日本語交流十九年間の足跡.[M].東京:日本僑報社,2007:14.
    ①江东.2000.冈崎先生[C].孙东民.永远的邻居.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506.
    ②佐治圭三.1991.戦後中国の日本語教育[C].木村宗男.講座日本語と日本語教育(第十日本語教育の歴史).明治書院,1991:380.
    ③佐治圭三.1991.戦後中国の日本語教育[C].木村宗男.講座日本語と日本語教育(第十日本語教育の歴史).明治書院,1991:395.
    ①徐一平.关于日本语教育的一点补充[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73-74.
    ①刘献君、周进.2010.60年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变迁及其启示[C].余风盛、董泽芳.高等教育六十年回顾与展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①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88-90.
    ①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65-278.
    ①《蔚蓝日本》2012年特刊——中国的日语教育,23页。
    《百年清华百年外文》编委会:《百年清华百年外文—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建系85周年纪念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北京大学图史1898—200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北大洋先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日本语言文化论集(第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大平正芳与中日关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中国日本学年鉴(1949—1990年)》,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年。
    北京师范大学日文系:《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论丛(第一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北京师范大学日文系:《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论丛(第二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北京外国语大学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志(1941—2001年)》,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北京外国语学院校史编辑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学院简史(1941—1985年)》,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年。
    陈平原:《北大旧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陈志诚:《日本语教育·日本研究论文集》,香港:香港日本语教育研究会,1995年。
    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年)》,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戴炜栋、胡文仲:《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年)》,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友总会:《校友风采(1951—2011年),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2011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志编委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志1954—1994年》,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4年。
    《二外四十年》编辑委员会:《二外四十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纪念文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顾也力:《东亚地区日语教育日本学研究前沿文存》,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
    湖南大学校史编委会:《湖南大学校史(公元976—2000年)》,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季林根:《日本研究文集(7)》,上海:百家出版社,2006年。
    季羡林:《外语教学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
    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年)》,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刘光:《新中国高等教育大事记(1949-1987年)》,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刘晓芳:《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大学日语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1》,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
    [日]山口仲美:《日本语的历史》,潘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上海外国语大学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外国语大学志(1949—1994年)》,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上海外国语学院院史编写组:《上海外国语学院简史(1949—1989年)》,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
    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施元辉:《似锦如樱的年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老校友文集》,福州: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年。
    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束定芳:《外语教育往事谈(第二辑)—外语名家与外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四川外语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国外语教育要事录(1949—1989年)》,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年。
    四川外语学院:《四川外语学院校史(1950—2010年)》,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年。
    苏渭昌、雷克啸、章炳良:《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八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孙东民:《永远的邻居》,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年)》,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王铁桥、刘德润:《信息时代的日语教育与研究》,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4年。
    王雪梅、张逸岗:《外语教育求索—戴炜栋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
    汪征鲁:《福建师范大学校史》(1907—2007年)》,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
    《西安外国语学院校史》编写委员会:《西安外国语学院校史(1952—2002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徐敏民、韩小龙:《中国日语教育的世纪回顾与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修刚、李运博:《中国日语教育概览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
    修刚、李运博:《跨文化交际中的日语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杨正泉:《中国外文局五十年回忆录》,北京:新星出版社,1999年。
    余风盛、董泽芳:《高等教育六十年回顾与展望》,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原北京外国语学校校友联谊会:《我们的白堆子——原北京外国语学校50周年纪念文集》,香港: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0年。
    张厚泉、钱晓波:《日语教学与研究论丛》,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张佩霞、王诗荣:《多元化视角下的日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中国日语教学研究文集(5)》,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中国日语教学研究文集(8)》,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上海分会:《日语教育与日本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钟启泉、吴国平:《反思中国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庄智象:《外语教育家名谈(1978—2008年)》,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庄智象:《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
    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
    程永明:《中日经贸关系六十年(1945-2005)》,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董宝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武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
    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高恒山、刘述庆:《中国高等学校学衔史略》,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
    高洪力、李娟华:《当代北京成人教育发展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年。
    高军峰:《新中国高考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俄]卡特林娅·萨里莫娃:《当代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主要趋势》,方晓东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纪宏:《中日经济统计评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
    冷丽敏:《高等教育中的日语教育教学研究—引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教师行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李传松:《新中国外语教育史》,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年。
    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李剑萍:《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力、文旭:《中国外语教育—理论、方法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年。
    刘颖:《除旧布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高等教育的接管与改造》,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潘懋元:《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群爵、李馨亭:《外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949—1989年)》,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沈殿成:《中国人留学日本百年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王杰、祝士明:《学府典章—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初创之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
    王武军:《日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叶茂林、肖念:《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述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张光正:《张我军全集》,北京:台海出版社,2000年。
    张历历:《新中国和日本关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赵德强:《1949-1957共和国教坛风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周谷平、张雁、孙秀玲:《中国近代大学的现代转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蔡茂丰:《台湾の日本語研究について》,《日语学习与研究》,1990(6)。
    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侯仁锋:《大学日语四级考试与试卷分析》,《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1)。
    贾非:《高考制度三十年回顾与反思》,《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李爱文:《中国商务日语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
    李弘祺:《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与反省》,《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4)。
    李汤有:《﹤日语专业教材编选计划﹥简介》,《外语与外语教学》,1984(2)。
    李运博:《近代中国人的日语观》,《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增刊)。
    刘华:《论京师同文馆的高等教育性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马聪丽:《对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孟旭:《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和实践》,《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4)。
    钱敏贤:《对我国高校大学外语教育的历史总结与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
    全国大学日语考试组:《大学日语四级考试的现状与改革》,《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4)。
    石云艳:《梁启超与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广东社会科学》,2007(5)。
    石云艳:《和文汉读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评价》,《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
    宿久高:《中国日语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2)。
    舒志定:《论教育与价值》,《教育研究》,2000(12)。
    王升远、唐师瑶:《蔡元培的东文观与中国日语教育》,《中国大学教学》,2008(3)。
    王升远:《周作人与北京大学日本文学学科之建立》,《鲁迅研究月刊》,2010(7)。
    伍传平:《关于图书印数的确定》,《编辑学刊》,1990(4)。
    许海华:《近代中国日语教育之发端》,《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1)。
    徐敏民:《日语教育是奴化教育的尖兵》,《探索与争鸣》,1995(12)。
    徐一平:《中国的日语研究与日语教育》,《日语学习与研究》,1997(4)。
    严安生:《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与日语》,《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2)。
    杨旭辉:《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演变及思考》,《理工高教研究》,2002(5)。
    余立:《中国古代大学教育思想探析》,《高等教育研究》,1995(2)。
    张沉香:《国外外语教育政策刍议》,《中国成人教育》,2012(4)。
    张国强:《标准日语》及其编写特点》,《课程·教材·教法》,1995(1)。
    张继明、邓岳敏:《功利主义大众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张倩影:《人教社多种精品图书亮相书博会》,《出版参考》,2008(15)。
    张同冰、丁俊华:《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回顾(四)》,《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4)。
    赵璧:《外语教学改革与外语教学指导思想》,《外国语文》,1988(2)。
    郑登云:《同文馆与京师大学堂》,《上海高教研究》,1986(4)。
    邹振环:《晚清同文馆外语教学与外语教科书的编纂》,《学术研究》,2004(12)。牟海涛:《从〈日语学习与研究〉看中国的日语研究和教学特点》(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论文),2008年。
    高晶:《中日贸易三十年》(吉林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1982年。
    《专刊大平班的前世今生》、《蔚蓝日本》、2012年10月。
    《专刊中国的日语教育》、《蔚蓝日本》、2012年1月。
    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大学日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日语教学大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大学日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日语教学大纲(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课程教学要求研订组:《大学日语第二外语课程教学要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日语强化教学教学大纲研订组:《日语强化教学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年。
    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研订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建系四十周年纪念专刊(1946—1986年),1986年。
    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思考与借鉴—纪念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1998年。
    大外日本语学院《拓荒者之歌》编写组:《大连外国语学院日本语学院40年纪事(1964—2004年)》,大连:大连外国语学院外文印刷厂,2004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志编纂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志(1995—2004年)》,2005年。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简介》,1996年。
    天津外国语学院四十周年校志编委会:《天津外国语学院四十周年校志(1964—2004年)》,2004年。
    四川外语学院外语教学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语教育文件选编(1950-1982年)》,1983年。
    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员通讯》(第12期、第14期),1990年。
    国际交流基金东京总部:http://www.jpf.go.jp
    广外新闻网:http://news.gdufs.edu.cn/article-65921.html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介绍:http://www.tjut.edu.cn:8080/waiyuxueyuan/cn/?cid=39中国知网检索首页:http://epub.cnki.net/grid2008/index/ZKCALD.htm.
    上野田鶴子:『講座日本語と日本語教育(第16日本語教育の現状とㄥ題)』、東京:明治書院、1991年。
    大森和夫、大森弘子:『日本語交流のすすめ―中国の学生、教と歩んだ夫婦の15年』、東京:エール出版、2003年。
    大森和夫、大森弘子:『もう日本を恨まない―夫婦の日本語交流十九年間の足跡』、東京:日本僑報社、2007年。
    木村宗男:『講座日本語と日本語教育(第15日本語教育の歴史)』、東京:明治書院、1991年。
    徐敏民:『戦前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東京:エムテイ出版、1996年。
    蔡茂豊:『台湾日本語教育の史的研究(1895―2002年)』.台湾:大新书局、2003年。
    関正昭、平高史也:『日本語教育史』、東京:アルク、1997年。
    東京外国語大学国際日本研究センター:第1回国際シンポジウム報告集『世界の日本語·日本学~教育、研究の現状とㄥ題~』、東京:東京外国語大学国際日本研究センター、2010年。
    平林美鶴:『北京の嵐に生きる』、東京:悠思社、1991年。
    劉建雲:『中国人の日本語学習史』、東京:学術出版会、2005年。
    [中]王宏:『1990年中国日本語教育アンケート調査結果報告』、『世界の日本語教育』、1994(1)。
    [中]王宏:『1993年中国日本語教育事情調査報告』、『世界の日本語教育』、1995(3)。
    [中]王宏:『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研究の現状』、『日本語教育』、41号。
    [中]王淑栄:『中国における外国語教育の中の日本語教育』、『世界の日本語教育』、1996(4)。
    河路由佳:『中国西安交通大学の科学技術日本語専門ㄥ程』、『日本語教育』、82号。
    [中]厳安生:『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の現状』、『世界の日本語教育』、1996(4)。
    国際交流基金日本語国際センター:『世界の日本語教育〈日本語教育事情報告編〉第1-4号』、埼玉:国際交流基金日本語国際センター、1994、95、96年。
    国際交流基金:『海外日本語教育機関一覧』、東京:独立行政法人国際交流基金.1975、1981、1987年。
    国際交流基金:『海外の日本語教育の現状』、東京:大蔵省印刷局.1992、95年。
    国際交流基金:『海外の日本語教育の現状』、東京:独立行政法人国際交流基金.2000、05、08、11年。
    国立国語研究所:『日本語教育年鑑』、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0年。
    [中]宿久高、周異夫:『日本語教育の中の文学と文化』、『日本語教育』、133号。
    [中]蘇徳昌:『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日本語教育』、41号。
    谷部弘子:『中国の大学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の質的変化』、『日本語教育』、103号。
    [中]譚晶華:『中国大学日本語専攻のシラバスと四、八級試験要綱について』、
    『世界の日本語教育』、2004(7)。
    [中]陳生保:『継続する日本語ブーム』、『日本語教育』、66号。
    平高史也:『日本語教育史研究の可能性』、『日本語教育』、100号。
    [中]彭広陸:『日本語研究の現況』、『国文学解釈と鑑賞』、2001(7)。
    [中]劉耀武:『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の現状』、『世界の日本語教育』、1994(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