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言文一致问题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言文一致”是对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直到“二战”结束的语言变革过程的统称,其内容包括文字(“国字”)、文体(“国文”)以及通用语(“国语”)和文学等诸多方面,所波及的对象包括日本的民俗社会和国家形态等诸多层面,可以说,近代日本国家的形成是与言文一致密不可分的,因此,对言文一致内容的揭示和深入研究是研究日本近代国家和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步骤。
     日语语言文学上的言文一致的过程与日本建立新的国家模式以及“脱亚入欧”的理念相辅相成,言文一致的主旨是脱离原有的汉文、汉文表达模式并增加表音文字的比重,从而趋近欧洲的语音文字,因此研究言文一致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对研究日本如何实施“脱亚入欧”战略并最终成为一个具有扩张性质的国家,也会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由于日本的言文一致过程与中国从晚清开始的白话文运动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中日两国以汉字为基础的文化同源性注定为日本的言文一致和中国的白话文运动以及中国近代语言文学的变革提供了同质性的变革和进化平台,因此,对日本言文一致过程的揭示和研究,又自然地构成了进一步理解和研究中国白话文运动的“扩展研究”,在这个意义上,日本的言文一致是中国白话文运动研究不可或缺的比较和参照对象。
     本研究通过围绕“国字—国文—国语”三个有机联系的问题核心,展开近代日本对汉字、汉文和国语变革的内容和原因分析,力求从宏观的、比较的、发展的视域把握研究的对象,同时将当代国际关系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和互动纳入研究的问题意识,做到语言文化的理论研究和现实的有机结合,为解读当代日本的国家文化形态特征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论文共由六个章节构成,除了第一章“绪论”之外,第二章是对言文一致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背景的分析;第三到第五章是从“国字”到“国文”再到“国语”的逐级演变:第六章是日本近代文学和言文一致的关系。
Genbun itchi Movement, or the "speaking matching writing" movement is generally referred to as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reform in Japan since the Meiji Restoration until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ts content includes "national character,""national style of text," as well as lingua franca, or a "national language," and a multitude of other aspects, such as literature. Genbun itchi affected many aspects of Japan including Japanese folk society, the national modality and so on. It's possible to say that the formation of Japan's recent state is inseparable with Genbun itchi; therefore, the revelation of the contents of Genbun itchi and in-depth research are indispensable steps in the study of the Japanese modern state and society.
     The process of Genbun itchi in Japa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d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new Japanese state model using the principle of "Departing from Asia for Europe" are complementary. The main objective of achieving the goal of Genbun itchi is to depart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anguage and model and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honological writing, in order to get closer to the phonetic European language.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auses of the Genbun itchi Movement, is also very useful and important for the study of Japan as a country and for answering questions such as how it implemented the strategy of "Departing from Asia for Europe" as well as how it became an aggressive country.
     There is a great similarity between Japan's'Speech-text Consistent Movement' and China's Vernacular Movement, which began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Since the cultures of these two countries have the same origin and are based on the same Chinese characters, there should be a common and comparable base between Japan's Genbun itchi Movement and the Chinese Vernacular Movement which initiated the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Chinese/Japa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is platform also provides us a homogeneous pattern of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se two movement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Japan's "speaking matching writing" process naturally informs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of the Vernacular Movement in China, and works as a kind of "extensive research." In this sense, the research and study of the Japanese Genbun itchi Movement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Vernacular Movement, and serves as a good point of comparison and reference.
     By centering his study around three organically connected core key-phrases "character-text-language,"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process, reasons, and the details of the change which took place in modern Japan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text.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bsorbs the latest theoretical thoughts from Chinese, Western, and Japanese scholars in this field. Meanwhile,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every effort to seek macroscopic, comparative, as well as developmental insights to grasp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at the same time, incorporate awareness of the complicated conflicts and interactions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o the research problem. This dissertation combines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with practical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problem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mporary Japanese national modality.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beside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the Genbun itchi phenomenon and the background; the third to fifth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f the step by step evolution of "character" to "text" to "national language;" Chapter6is about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Genbun itchi Movement.
引文
5刘进才: 《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3页。
    2参见2010年6月26日《朝日新闻》,第10版。
    1参见雷晓敏:“日本‘言文一致’与中国白话文运动”,2008年第2期《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无论从“言文一致”史料的收集还是在史料的研究方面,山本正秀都是这个研究课题上的集大成者。他的研究成果时常被中日相关课题学者引用。
    3《言文一致の历史る论考》,楼枫社,昭和46年版。
    4《近代文体发生の史的研究》,岩波书店1965年版。
    5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三联书店出版,2003年,第195页。
    1章毅、关冰冰:《日本近代文学与“言文一致”运动》,《东北师大学报》2009年第2期,总第238期。
    1魏育邻:《“言文一致”:日本近代文学的形式起源——从历史主义到历史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魏育邻:《“言文一致”:后现代视阈下的考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魏育邻: 《日本语言民族主义剖析——从所谓“纯粹日语”到“言文一致”》, 《日本学刊》2008年第1期)。
    1沈迪中: 《巧合是怎样产生的——中国白话文运动和日本言文一致运动》,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70页。
    1杨英华、土屋富枝合: 《日本の“言文一致”运动と中国の“口语文”运动との比较》’,《日语学习与研究》1990年第4期。
    1魏育邻:“‘言文一致’:日本近代文学的形式起源——从历史主义到历史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112—113页。
    2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三联书店出版,2003年版,第52页。
    1这在“白话文”运动中险些成为现实。
    2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三联书店出版,2003年版,第51—52页。
    1前岛密所提出的——笔者注。
    2魏育邻:“‘言文一致’:日本近代文学的形式起源——从历史主义到历史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113—114页。
    1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三联书店出版,2003年版,第195页。
    2北大日语系:《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第七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9页。
    3林少阳:《“文”与日本的学术思想》,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页。
    1《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9月17日刊,第74页。
    1刘进才: 《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8页。
    2详见刘进才: 《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第二章: “‘汉字不死’, ‘大祸不止’?”,中华书局,2007年版。
    1李少军:《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比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2同上,第15页。
    1参见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张学锋译,中央编译出版,1999年版,第48-49页。
    2同上,第49页。
    2木夏本隆司:《日本文学史》,ミネルゥァ书房,2010年5月版,第384页。
    1 山本正秀:《言文一致の历史论考》,樱枫社,昭和四十六年(1971年)版,第209页。
    2同上,第300页。
    3山本正秀评语:《言文一致の历史论考》,樱枫社,昭和四十六年(1971年)版,第354页。
    4笔者译。原文转引自山本正秀:《言文一致の历史论考》,樱枫社,昭和四十六年(1971年)版,第354页。
    1刘进才: 《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页。
    2详见本论文第三章第二节。
    3孟庆枢等著:《二十世纪日本文学评语》,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
    1丸山真男著、欧建英译:《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2版,第56--57页。
    2参见《福泽谕吉全集》第1卷所载《西洋事情》初编卷之一。转引自李少军:《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比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3参见《福泽谕吉自传》,中译本,第289页。转引自李少军:《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比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1参见《福泽全集绪言》抄。时事新闻报社发行。明治三十年十二月。
    1参见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中华书局,2010年版。
    2李少军:《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比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页。
    1山本正秀:《言文一致の历史论考》,樱枫社,昭和四十六年(1971年)版,第106页。
    2加藤弘之:“言文一致に就ぃて”,《言文一致论集》,明治三十五年五月三日。东京大学图书馆藏。
    1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三联书店出版,2003年版,第51页。
    1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页。
    1参见刘进才:《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第二章:“汉字不死,大祸不死?”,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8-83页。
    1“伊藤博士と福沢翁”,《言语学杂志》第二卷第二号《杂报》,明治三四十年五月十日。日本国会图书馆藏。
    1锦城生:“国字改良意见”,《读卖新闻》,明治三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明治文库藏。
    1锦城生:“国字改良意见”,《读卖新闻》,明治三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明治文库藏。
    2原敬:“汉字节减萧”,《日本及日本人》临时增刊第六八九号《现代名家文库大观》,大正五年九月二十日。明治新闻杂志文库藏。
    1《读卖新闻》明治三十三年一月二十九日。
    2同上。
    3同上。
    1波斯贞吉:“口语体の文章と新闻”,《日本及日本人》六八九号。大正五年九月二十日。明治新闻杂志文库藏。笔者译。
    1内山完造:《我的朋友鲁迅》,何花、徐怡等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210页。
    1详见本论文关于“言文一致”概念的辨析。
    2参见北大日语系:《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第七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7页。
    1北大日语系:《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第七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8页。
    2同上。
    3同上。
    2北大日语系:《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第七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440页。
    1参见详见山本正秀:《近代文体発生の史的研究》,岩波书店,1965年版,第32—56页。
    2山本正秀:《言文一致の历史论考》,樱枫社,昭和四十六年(1971年)版,第92页。
    2古桥信孝:《日本文学の流め》;岩波书店,2010年版。第11页。
    3同上,第12页。
    1坪内逍遥:《小说神髓》,刘振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40—142页。
    1周有光:《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140页。
    1林少阳:《“文”与日本的现代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2同上,第62—63页。
    3同上,第63页。
    1参照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15一16页。
    2同上,第17页。
    3同上,第135页。
    4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71页。
    5转引自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136页。
    1魏育邻:“‘言文一致’:日本近代文学的形式起源——从历史主义到历史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115页。
    2林少阳:《“文”与日本的现代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1徐琼:《樋口一叶及其作品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110-111页。
    2同上;第113页。
    3三矢重松:“时文の统一”,《国学院杂志》第六卷第五号《论说》,明治三十三年五月二十日。日本国会图书馆藏。
    1矢野龙溪:“文体擒”,报知新闻社刊《经国美谈》后编“自序”,明治十七年二月十八日。
    1徐琼译:《樋口一叶及其作品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110页。
    2坪内逍遥:“文躰の粉乱”,《早稻田文学》一号,明治二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明治文库藏。
    2三宅米吉:“言文一致ノ论”,《文》第一卷第十号,明治二十一年九月。明治文库藏。
    1芳贺矢一:“汉漠文の羁绊を脱せよ”,《文章世界》第一卷第三号《论说》,明治三十九年五月十五日。明治新闻杂志文库藏。
    2芳贺矢一:“国定読本。文章に就ぃて”,《文章研究绿》第一号、第五号、第七号。大正三年一月至七月。
    1正冈子规:“叙事文”,《日本》“日本附录周报——闲日月”,明治三十三年一月二十九日。日本国会图书馆藏。
    2高浜虚子:“言文一致”,《ほととざす》第三卷第七号《文学美术评论》。明治三十三年五月十日。明治新闻杂志文库藏。
    1九津见蕨村:“文章と思想、感情”,《新文》第一卷第四号《新文》,明治三十四年八月一日。东京大学图书馆藏。
    2九津见蕨村:“言文一致と思想の整顿”,《新文》第一卷第七号《新文》,明治三十四年十一月一日。东京大学图书馆藏。
    1笔者译。波斯贞吉:“口语体の文章と新闻”,《日本及日本人》六八九号。大正五年九月二十日。明治新闻杂志文库藏。
    1西田几多郎:”问题は口语体の精鍊”,《日本及日本人》临时增刊第六八九号《现代名家文章大观》,大正五年九月二十日。明治新闻杂志社文库藏。
    1尾崎红叶:“今日の言文一致”,《新文》第二卷第一号《主义》,明治三十五年二月一日。昭和女子大学近代文库藏。
    2女作家樋口一叶使用的就是这种文体。
    1内海弘藏:“言文一致体の文章に就さて”, 《国文学》第一百五十号《论说》,明治三十三年三月十日。明治新闻杂志文库藏。
    1参见孟庆枢等著:《二十世纪日本文学评语》,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页。
    2林少阳:《“文”与日本的现代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1林少阳:《“文”与日本的现代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
    2转引自林少阳:《“文”与日本的现代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
    1林少阳:《“文”与日本的学术思想》,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
    2井上哲次郎:“言文一致に就ぃて”,言文一致会编《言文一致论集》,明治三十五年五月三日发行。东京大学图书馆藏。
    1内田鲁庵:“今の小税界文脈”,《女学杂志》第一九一号。明治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2《文则》发行の主旨。
    1林少阳:《“文”与日本的学术思想》,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8页。
    1刘进才: 《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页。
    1[英]彼得·伯克:《语言的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2同上,第8页。
    1[英]彼得·伯克:《语言的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页。
    2同上,第125页。
    1胡适:《国语文法概论》,胡明主编《胡适思想精品集》第二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1魏育邻: “日本语言民族主义剖析——从所谓‘纯粹日语’到‘言文一致’”, 《日本学刊》2008年第1期,第76页。
    2孟庆枢等著:《二十世纪日本文学评语》,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3同上,第77页。
    4金田一春彦:《日本语》,岩波书店,1988年版,第7页。
    1[英]彼得·伯克:《语言的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1瞿秋白:《鬼门关以外的战争》,《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169页。转引自刘进才: 《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华书局,2007年版。
    1大塚孝明:《森有礼》,吉川弘文馆,1986年版,第147页。
    1参见大塚孝明:《森有礼》,吉川弘文馆,1986年版,第156—158页。
    1北大日语系:《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第七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441页。
    2同上,第445页。
    1[英]彼得·伯克:《语言的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128页。
    2参照孟庆枢等著:《二十世纪日本文学评语》,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
    3山本正秀:《言文一致の历史论考》,樱枫社,昭和四十六年(1971年)版,第418页。
    1[英]彼得·伯克:《语言的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页。
    1上田万年:《关于标准语》(标准语に就ぃて),《帝国文学》第一卷。明治二十八年一月。明治文库藏。
    2上田万年:“言文一致は果し冗长か、”,《文章世界》第一卷第三号《论说》,明治三十九年五月十五日。明治新闻杂志文库藏。
    2小森阳一:《日本近代国语批判》,陈多友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173页。
    3同上。第175页。
    1中井锦城原名中井喜太郎。1864—1924。明治二十二年开始就职于《读卖新闻》,总共供职十四年。历任该社编辑长和主笔。
    1 参照山本正秀,《言文一致の历史论考》,樱枫社,昭和四十六年(1971年)版,第423页。
    1参见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张学锋译,中央编译出版,1999年版,第7-8页。
    2同上,第17页。
    3同上,第35页。
    4出自《国家改造案原理大纲》,参见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张学锋译,中央编译出版,1999年版,第39-40页。
    1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张学锋译,中央编译出版,1999年版,第55页。
    2参见内田良平著:《支那观·国难来》,黑龙会,1937年版。
    3这无疑是臆想!——笔者。
    4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张学锋译,中央编译出版,1999年版,第56--57页。
    5同上,第63页。
    1孟庆枢等著:《二十世纪日本文学评语》,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2[英]彼得·伯克:《语言的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页。
    1冈野久胤:“标准语に就ぃて”,《言语学杂志》第三卷第二号《论说》,明治三十五年八月十日。日本国会图书馆藏。
    1他是著名的“大槻文法”的创立者。
    2大槻文彦:“国语改良の话”,《教育时论》第六一七号《学说政务》,明治三十五年六月五日。明治新闻杂志文库藏。
    1参照:[英]彼得·伯克:《语言的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2同上,第141页。
    3通过书写新教的《圣经》。
    1上田万年:“被国语学者抛弃的教育之一大要点”(教育上国语学者の抛弃して居る一大要点),《大日本教育会杂志》一六三号,明治二十八年三月。明治文库藏。
    1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103页。
    2同上,第104页。
    3同上,第104页。
    1[英]彼得·伯克:《语言的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138页。
    1大西祝:“文学上の新事业”,《太阳》第一卷第三号,明治二十八年三月五日。明治文库藏。
    1山本正秀:《言文一致の历史论考》,樱枫社,昭和四十六年(1971年)版,第256页。
    1XYZ:“过去廿年间の文章の变迁”,《文章世界》第二卷第七号《月旦》。明治四十年六月十五日。
    1坪内逍遥:《小说神髓》,刘振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07-108页。
    1 同上,第111页。
    2《读卖新闻》(丛译),明治二十三年一月十三日。明治文库藏。
    3《读卖新闻》(丛译),明治二十三年一月十四日。明治文库藏。
    1坪内逍遥:“言文一致につぃて”,《文章世界》第一卷第四号《论说》,明治三十九年六月十五日。明治新闻杂志文库藏。
    1山本正秀:《言文一致の历史论考》,樱枫社,昭和四十六年(1971年)版,第131页。
    1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史》近代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1山田美妙:“明治文学の摇篮时代”,《中学世界》第九卷第十五号《作文丛话》,明治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昭和女子大学近代文库藏。
    2山田美妙:“《言文一致》の牺牲”,《文章世界》第二卷第十一号。《文话诗话》,明治四十年十月一日。
    3同上。
    1以上三种都是现代日语中最常用的系动词的形态。
    2参见山本正秀:《言文一致の历史论考》,樱枫社,昭和四十六年(1971年)版,第138页。
    1儿岛献吉:《文章论》,《文》第二卷第六号,明治二十二年三月。
    1岛村抱月:“言文一致の现在、未来”,《新文》第一卷第六号《新文》,明治三十四年十月一日。东京大学图书馆藏。
    1岛村抱月:“言文一致の三难”,《新文》第二卷第一号《主义》,明治三十五年二月一日。昭和女子大学近代文库藏。
    1二叶亭四迷:“浮霎はしがさ”,《浮云》第一篇,明治二十年六月金港堂刊。
    2坪内逍遥:“不知庵《罪与罚》批评”(卷之一),《早稻田文学》第二十九号,明治二十五年十二月发行。明治文库藏。
    3二叶亭四迷:“小说文体意见”,《文艺俱乐部》第四卷第三编“时报”。明治三十一年三月。明治文库藏。
    1孟庆枢等著:《二十世纪日本文学评语》,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57页。
    1参见山本正秀:《言文一致の历史论考》,樱枫社,昭和四十六年(1971年)版,第145页。
    1佐藤武义:《概说日本语の历史》,明仓书店1995年版,第223页。
    2吉田一精:《现代日本文学史》,樱枫社,昭和五十五年(1980年)版,第258页。
    3参照山本正秀:《言文一致の历史论考》,樱枫社,昭和四十六年(1971年)版,第469-533页。
    1片上天弦:“小说の文章の新味”,《文章世界》第三卷第一号《月旦》,明治四十一年一月十五日。
    1参见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3-35页。
    2山本正秀:《言文一致の历史论考》,樱枫社,昭和四十六年(1971年)版,第442-450页。
    1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73页。
    1魏育邻:“‘言文一致’:日本近代文学的形式起源——从历史主义到历史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115页。
    1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改版),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1.大塚孝明:《森有礼》,吉川弘文馆,1986年版。
    3.古桥信孝:《日本文学の流れ》,岩波书店,2010年版。
    5.吉田一精:《现代日本文学史》,樱枫社,昭和五十五年(1980年)版。
    6.井上ひちし:《文章読本》,新潮文库,1987年版。
    7.福田恒存:《反近代の思想》,筑摩书房,1965年版。
    8.富田仁:《フラソス小说移入考》,东京书籍,1981年版。
    9.福泽谕吉:《福翁自伝》,庆应通信,1957年版。
    10.江藤淳:《漱石とその时代》,新潮选书,1970年版。
    11.近代文学馆编:《明治の文人たち候文と言文一致体》,博文馆新社,2008年版。
    12.久松潜一:《日本文学史近代Ⅰ》,至文堂刊。
    13.久松潜一、吉田精一编:《近代日本文学辞典》,东京堂出版,1954年版。
    14.金田一春彦:《日本语》,岩波书店,1988年版。
    16.桥本治理:《言文一致体の诞生》,朝日新闻出版,2010年版。
    17.森一:《啄木の思想と英文学——比较文学的考察》,洋洋社,1983年版。
    18.十川信介编:《明治文学回想录》,岩波文库,1999年版。
    19.山本正秀:《近代文体凳生の史的研究》,岩波书店,1965年版。
    20.山本正秀:《近代文体形成史料集成发生篇》,樱枫社,昭和五十三年(1978年)版。
    21.山本正秀:《近代文体形成史料集成成立篇》,樱枫社,昭和五十四年(1979年)版。
    22.山本正秀:《言文一致の历史论考》,樱枫社,昭和四十六年(1971年)版。
    23.小田切秀雄:《日本文学の百年》,东京新闻出版局,1998年版。
    24.中村光夫:《文学の思想》,筑摩书房,1965年版。
    25.中村真一郎:《明治作家论》,构想社,1978年版。
    26.中村真一郎:《大正作家论》,构想社,1977年版。
    27.原子朗:《文体论考》,冬树社,1975年版。
    29.佐藤武义:《概税日本语の历史》,朝仓书店,1995年版。
    1. [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三联书店出版,2003年版。
    2. [日]茂吕美耶:《平安日本》,广西师范出版社,2007年版。
    3. [日]南博:《日本人论——从明治维新到现代》,邱琡雯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日]坪内逍遥:《小说神髓》,刘振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5. [日]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余志鸿译,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年版。
    6. [日]丸山真男著、欧建英译:《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2版。
    7. [日]小森阳一:《日本近代国语批判》,陈多友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 [日]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张学锋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9. [日]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日]竹内实:《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11.[英]彼得·伯克:《语言的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英]彼得·伯克:《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英]尼古拉斯·奥斯特勒:《语言帝国——世界语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章璐等译,2009年版。
    1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的新描述》,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美]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改版),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16.[法]德里达:《论文字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7.[瑞士]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8.[瑞典]高本汉: 《中国语与中国文》,张世禄译,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版。
    1.北大日语系:《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第七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
    2.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三联书店,2010年版。
    3.曹而云:《白话文体与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4.陈都伟:《日本战后思想史研究——以丸山真男为中心》,海南出版社,2011年版。
    5.陈独秀等:《新青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6.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陈跃红:《比较诗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邓伟:《分裂与建构:清末民初文学语言新变研究(1898—1917)》,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0.丁志伟、陈崧:《中西体用之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胡适:《白话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黄俊杰主编:《日本汉学研究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黄遵宪:《日本国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黄遵宪:《黄遵宪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蒋林:《梁启超“豪杰译”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7.李少军:《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比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李怡:《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林少阳:《“文”与日本的现代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20.林少阳:《“文”与日本的学术思想》,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21.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22.刘禾:《跨语际实践》,三联书店,2008年版。
    23.刘进才:《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华书局,2007年版。
    24.刘元满:《汉字在日本的文化意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刘增杰、孙先科主编:《中国近现代文学转捩点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26.刘岳兵:《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27.刘振生:《鲜活与枯寂——日本近现代文学新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8.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齐鲁书社,2007年版。
    29.陆锡兴:《汉字传播史》,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
    30.孟庆枢等著:《二十世纪日本文学评语》,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1.南博:《日本人论——从明治维新到现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内山完造:《我的朋友鲁迅》,何花、徐怡等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版。
    33.彭修银、皮俊珺:《近代中日文艺学话语的转型及其关系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4.翟东娜主编:《日语语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5.钱玄同:《钱玄同文集》1—6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钱国红:《走近‘西洋,和‘东洋’——中日世界意识形成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7.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中华书局,2010年版。
    38.谭晶华编:《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9.谭晶华主编:《日本文学研究:历史足迹与学术现状》,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40.童晓薇:《日本影响下的创造社文学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41.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2.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3.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版。
    44.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5.王向远:《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6.王向远:《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7.王晓平:《日本中国学术闻》,中华书局,2008年版。
    48.夏晓虹:《晚清社会与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9.肖夏编著:《日本现代文学发展轨迹》,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0.徐琼:《樋口一叶及其作品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
    51.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52.杨天石:《哲人与文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3.王海涛:《日本改变中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版。
    54.叶琳等著:《现代日本文学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5.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史》近代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56.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7.叶渭渠:《日本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8.叶渭渠:《日本文化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9.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60.张艳华:《新文学发生期的语言选择与文体流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1.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2.张晓希等著:《中日古典文学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3.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4.郑匡民:《西学的中介:清末民初的中日文化交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5.周有光:《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
    66.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67.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7:日本管窥:》,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郭勇、孙文宪:“‘言文一致’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2009年第7期《新疆大学学报》。
    2.何德功:“梁启超的新文体和日本明治文坛”,1987年第2期《中州学报》。
    3.雷晓敏:“日本‘言文一致’与中国白话文运动”,2008年第2期《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4.李春阳:博士论文:“白话文运动的危机”,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5.李运博:“梁启超在中日近代汉字词汇交流中的作用”,2006年第2期《日语学习与研究》。
    6.刘金举:“日本‘言文一致’运动再认识”,2006年第5期《深圳大学学报》。
    7.刘芳亮:“近代化视域下的话语体系变革——中国‘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日本言文一致运动之共性研究”,2004年第3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8.沈迪中:“巧合是怎样产生的——中国白话文运动和日本言文一致运动”,1985年第5期《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王芳:“简论汉字在日本的变迁”,1997年第2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0.王平:“语言重构的两种向度——日本言文一致运动与晚清白话文运动之比较”,2009年第2期《兰州大学学报》。
    1.魏育邻:引言文一致’:日本近代文学的形式起源——从历史主义到历史化”,2003年第2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魏育邻:“‘言文一致’:后现代视阈下的考察”,2003年第2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3.魏育邻:“日本语言民族主义剖析——从所谓‘纯粹日语’到‘言文一致’”,2008年第1期《日本学刊》。
    4.吴建华:“鲁迅的语言文字观与日本语言文章发展之关系”,2006年第3期《比较文学研究》。
    5.杨英华和土屋富枝:“日本の“言文一致”运动と中国の“口语文”运动との比较”;1990年第4期《日语学习与研究》。
    16.章毅、关冰冰:“日本近代文学与‘言文一致’运动”,2009年第2期《东北大学学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