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国内日本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源氏物语》研究经历的风雨沧桑,既是中国日本文学研究学术发展历程的经典演绎,同时又承载着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时代内涵。本论文既名日《<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其主线自然是梳理《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史。无论是在历史时段的划分上,还是对于研究状况的概括上,都紧扣这一核心问题。本着这一原则,拟将《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的历史,分成以下几章加以梳理和评述。《绪论:(源氏物语>研究综述》、第一章:1980年以前的传播与接受状况、第二章:1980年~1990年的传播与接受状况、第三章:1990年~2000年的传播与接受状况、第四章:2000年以来的传播与接受状况、《结语:对研究的反省与展望》。其具体内容如下。
     毫不夸张地说,日本“源学”研究规模可与中国的“红学媲美,“源学”是日本20世纪文学研究中最“走红”的一门学问,研究人才之广,发表论著之多,所造声势之大,恐怕是其他任何文学研究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然而面对这样庞大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却一直疏于关照,目前国内尚无专文从史的角度勾勒日本“源学”研究史的文章,尤其是针对20世纪以来的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梳理日本的《源氏物语》研究史,对于中国的《源氏物语》研究来说,颇具启迪和借鉴作用。因此,笔者在绪论部分主要对日本“源学”研究史做了一下勾勒和评述。当然,日本的“源学”研究历史悠久,成果浩如烟海,限于篇幅,只能作粗线条的描述,难免挂一漏万。
     国内普遍认为,谢六逸是最早把《源氏物语》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但据笔者考证,1918年周作人在《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演讲中,就已经开始介绍《源氏物语》了,这段文字虽然简练,但却比谢六逸1929年的介绍要早11年,其后,周作人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源氏物语》,60年代他还对丰子恺译本进行过校订和评价,鉴于国内学界对此疏于关照,因而第一章首先对周作人与《源氏物语》的渊源进行历时性的评述;其次通过介绍钱稻孙、丰子恺、林文月、左秀灵的汉译本的翻译出版情况,从中日传统文化差异的角度,深入剖析《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特点及原因,尤其是关于钱稻孙和左秀灵两位译者,此前学界的介绍只是只言片语,对他们的译事疏于评述,因而笔者将对钱稻孙和左秀灵这两位译者进行重点评述。
     1980年~1983年,丰子恺译本分三卷陆续得以出版。由此,中国大陆开始有了第一个完整的汉译本,《源氏物语》的学术研究也从此拉开序幕。丰译本在国内学者和普通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国内学者围绕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展开激烈论争,继而李芒、罗兴典等老一辈学者又引发了关于“和歌”、“物哀”的汉译之争。因而第二章将重点对这些学术论争展开评议,通过网络调查,分析普通读者对《源氏物语》的接受态度,从而阐明《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状况及原因。凭籍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剖析国内学者对《源氏物语》的批判,指出“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中国传统的‘社会学——政治学’研究范式,成为这一阶段《源氏物语》研究的首位学术范式。”这一时期,国内的研究呈现一元化的趋势,比较文学等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尚未广泛应用。学者们基本上采取了阶级批判的态度,对《源氏物语》持否定观点。
     第三章重点探讨《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一时期,中国《源氏物语》研究迅速发展,尤其是1994年陶力的《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问世,为这一时期的研究增添了色彩。叶渭渠、姚继中、张龙妹、高文汉、严绍璗、高志忠、张哲俊等诸位学者,站在中国学人的立场,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从文化视角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源氏物语》的关系,尤其是高志忠先生,运用中国古典文论,探究《白氏文集》对《源氏物语》的影响,形成了真正中国特色的《源氏物语》研究。由于国内还没有专门对这些学者的研究进行评介,因而本部分将对他们的学术研究进行重点评述;另外,《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也将成为本章论述的重点内容。总之,这一阶段的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占据了主导地位。鉴于国内对日本学者的研究疏于关注,因而本部分将专门对日本学者的研究动态进行介绍。
     第四章重点探讨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源氏物语》传播与接受状况。尤其是《源氏物语》与中日传统文化的关系,将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方面重点论述。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传媒手段的发展,《源氏物语》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其传播途径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2008年日本举行了“《源氏物语》千年纪念”活动,中国各大媒体、报刊纷纷加以报道,国内掀起介绍和研究《源氏物语》的热潮。《源氏物语》几种新译本先后问世,民俗学等跨学科研究兴起,原型批评理论、文艺学理论等西方文论不断介入,都是这一时期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2001年和2002年,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就《源氏物语》的翻译和研究展开讨论,将中国的《源氏物语》研究纳入世界领域,使中国的研究逐渐走向世界。另外,本部分就《源氏物语》与川端康成文学的关系,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指出“《源氏物语》是川端文学创作的土壤,是一切美的源泉,是川端文学的灵与肉,没有《源氏物语》,就不会有川端文学。”
     结语:对研究的反省与展望。尽管我国的《源氏物语》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应该看到,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本部分在对国内以往研究反省的基础上,更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真正的文艺争鸣不但能够活跃文艺批评思维,增强文艺批评的活力,而且能够促使文艺批评在充分的比较中更好地发现真理。80年代~90年代初期,在丰译《源氏物语》问世不久,国内就曾掀起关于“和歌”汉译、《源氏物语》主题思想等文艺争鸣,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源氏物语》研究的发展。但是,中国当代学界这种文艺争鸣愈来愈少见。偶尔有之,也是在没有是非判断中草草收场。这很不利于中国《源氏物语》研究的发展。因而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研究,应该注重文艺争鸣。
     由于时间有限、理论修养不足、资料和学识的限制,有些问题只是浅尝辄止,没能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讨,论文在理论深度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例如对于日本学界的重要研究成果的借鉴、对台湾的研究状况的梳理、对《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深入探究、对国内重要译本的对比研究等问题,这些都没能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都是以后加以弥补或是单独探讨的重要课题。另外,鉴于国内对日本“源学史”关注不够,笔者拟将日本“源学史”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课题。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艰辛的任务,不过也是一个较有价值的选题。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Japa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research,"Source" research experience of wind and rain vicissitudes of life,Academic development of studies on Japanese literature is not only the Chinese classical deduce, And bearing the huge Chinese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The era connotation of big bang. his paper is called the "genji monogatari> in China spread and accept, Its main natural comb "genji" is in the Chinese history of dissemination and accept. Both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of division, Or for generaliz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All stick to the core issues. In line with this principle, Will "genji" back into the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reception in China,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chapters to comb and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introduction:"genji monogatari> research review、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source" of gestation period (1980s)、"Chapter ii" source "of China period (1980- 1990)"、Chapter iii "source" development in China (1991~2000)"、The "source" in the fourth chapter height (2001~present)、Conclusion:to reflect on the research and the outlook. Its specific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Source" Japanese study scale can be comparable to the Chinese "redology","Source" is a Japanese literature in the20th century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cience in the study, Broad research talents, Published works, The great fanfare, May be any other literary studies are not comparable. Faced with such massive research results, however, Chinese scholars have been failing to care for, At home there is no panel outline from the Angle of the history of Japan's article,"source" research, Especially the study of the20th century. His mountain, can offend jade. Comb, Japan's "genji" research,"Source" of the research in China, Have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As a result, The author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to Japan made a "source" of the20th century research outline and reviewed in this paper. Of course,"Source" of the research has a long history in Japan, Results, Limited to, Can only be thick line description, Unavoidably GuaYiLouWan.
     Domestic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Is the earliest of xie the tale of genji "is introduced to the Chinese scholars, But according to textual research, the author, Zhou zuoren in1918in Japan developed of nearly30years novels "speech, Have started to introduce "genji", Though this text concise, But it is earlier than1929introduction of xie for11years. Since then, Zhou zuoren in many articles to introduce "genji monogatari",In the '60s was revised and evalua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feng zikai version, In view of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lax attention, So the first chapter of zhou zuoren "genji" and the origin of diachronic review; Secondly,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money rice, feng zikai, Lin Wenyue, sun ZuoXiu spirit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ranslation, From traditional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Genji" deep insight into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of China, Especially about money rice and sun ZuoXiu spirit two translators, Previous academic introduction just words, For their translation failure to review, So I will have money rice and sun ZuoXiu spirit that the two translators are key.
     From1980to1983, Feng zikai translation in three volumes published in succession. As a result, China began to have the first complete Chinese translation, Also marked Chinese "source" is established,"Genji" academic research also start from now on. Abundant translation scholars at home and caused strong repercussions in the ordinary reader. Domestic scholars around the theme of the works of thought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n intense debate, Then mount li,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scholars such as Luo Xingdian raises the about "and","c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So the second chapter will focus on review the academic debate, Through network investigation, Analysis of ordinary readers accept the attitude of "genji monogatari", To clarify "genji" in China's dissemination situation and reasons. By Japanese scholar's research result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scholars a critique of "genji monogatari", Pointed out that "ideology under the leading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sociology,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paradigm, As this stage'source to learn the first academic paradigm to study. During this period, The domestic research unified trend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has not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study. Scholars class basically taken critical attitude, The "genji" negative point of view, Don't Gu Yuan spirit, Blindly for moralizing, Seriously distorted the theme of the works, Blinded by the reader, Is a kind of "misreading" of the culture of Japan.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tale of genji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uring this period,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source", Especially the murasaki shikibu TaoLi in1994and her "genji monogatari>", Add colour to the research of this period. Ye Weiqu、 yao ijizhong、Zhang Longmei、Gao Wenhan、Gao Zhizhong、Zhang Zhejun men scholars, Standing on the ground of Chinese scholars, Using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tale of genji "relationship, Especially Gao Zhizhong, Mr. Us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Explore "bai corpus" affect "genji monogatari", Form the real "source" of the researc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ue to domestic haven't devoted to the research of scholars, So this part will be focus on their academic study are reviewed; In addition,"Source" wit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dology" will also be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the focus of the content. In a word, This phase of the stud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y method occupi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view of the domestic study of Japanese scholars neglect care, So this part will be dedicated to the study of Japanese scholars presented in dynamic.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diversity under the vision of "genji monogatari" spread and accept the conditions. Especially the tale of genji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spiritual culture, system culture, material culture three aspects elaborated. Since the21st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means, The spread of "genji monogatari" scope also more and more widely, Its route of transmission also showed a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In Japan in2008, held a "tale of genji" one thousand anniversary "activities, China's big media, newspapers have reported, Wave is introduced and the research of "genji monogatari" boom."Genji" several new version has come out, Folklore and othe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rchetypal criticism theory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literature theory constantly involved, Is the hot topic in this period are. In2001and2002, Japanology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successfully hosted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twice, the exper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genji"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Will China's "source" of the studies in the field, Made in China "source" gradually towards the world. In addition, This section is "genji" and kawabata litera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bined with the domestic scholar's study, To further in-depth discussion, Pointed out that "tale of genji" is in soil, literary creation, the stream of, Is all the source of beauty, Sichuan end literature spirit and flesh, No "genji monogatari", There will be no end of sichuan literature.
     Conclusion:to reflect on the study and prospect. Although our country's "source" research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should see, There are many unsatisfactory place. In this section,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o reflect, in China, More study and put forward outlook for the future. Really can not only active thinking in literary criticism, literary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Strengthening the vitality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can make literary criticism better able to discover the truth in the full comparison. By the early80s-90-s, In abundant translation "genji" came out soon, Domestic kicked-off about "and" Chinese,"genji" theme and literary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urce". But,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source" field that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more and more rare. Occasional, Is in no right and wrong judgment. This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urce". Thus research under the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Since time is limited, lacking theoretical accomplishment, the limit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Some problems is tasted, Failed to further in-depth discussion, Papers on the theory of depth is also a lot of deficiencies. For example, Japan's academic circles of important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aiwan, the tale of genji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study of domestic important translation problems, These haven't been able to make in-depth and detailed discussion, After is to compensate or separate to discuss important topics.
引文
1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转引自叶渭渠主编的《川端康成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第321页。
    1《金驴记》:又名《变形记》,是罗马现存最完整的长篇小说,成书于公元2世纪,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
    2《萨蒂利孔》:一般认为,欧洲小说起源于古罗马,人们倾向于把它看作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流浪汉小说。
    3中村真一郎:《世界和文学——<源氏物语>的世界》,新潮社,1968年,第26-29页。
    4《源氏释》:藤原伊行于1146年所著,是第一部《源氏物语》注释书,也是最早研究《源氏物语》的书籍。日本“源学家”们普遍认为,《源氏物语》的研究始于藤原伊行的《源氏释》。
    1《紫式部新考》:与谢野晶子,《源氏物语》,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束京:有精堂,昭和44年。
    2《紫家七论》:安藤为章所作,是一部《源氏物语》研究专著,对《源氏物语》的作者、成书时期、文体特征、主旨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评论和考证。尤其是在结合作品和前代诸种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详细考证,对紫式部的才、德作了详细分析评论,成一家之言,对古来的种种妄说也参照《紫式部日记》加以一一辩驳。重构了紫武部像,对紫式部的一生从整体把握,使其生前个性化的形象再现出来。从这一点上来说,《紫家七论》是日本传记研究的哺矢之一。更为可贵的是,安藤为章确立通过《紫式部日记》研究《源氏物语》的方法,为近代与谢野晶了和冈一男等人的紫式部研究确立了研究范式。
    1姚继中:《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1藤岡作太郎:《国文学全史》(平安朝篇)、明治38年。
    2转引自日本古典文学全集《源氏物语》一,75页。
    1转引自《源氏物语》,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有精堂,昭和44年,330页。
    2手塚升:《国语和国文学》,大正14年。
    3斋藤清卫:《薰的性格描写的斛剖及其批判》,国语和国文学,大正14年。
    4津田左右吉:《贵族文学的时代》,大正5年
    5和辻哲郎:《关于物哀》,思想,大正11年
    6津田左右吉:《贵族文学的时代》,大正5年,引自日本古典文学全集《源氏物语》76页,小学馆
    1和辻哲郎:《关于物哀》,思想,大正11年,转引自日本古典文学全集《源氏物语》76页,小学馆
    2池田龟鑑:《源氏物韶大成》,毫不夸张地说,池田龟鉴的八卷本《源氏物语大成》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校本,也是日本初次完成的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校本。1942年10月,经过十数年的不懈努力,《校异源氏物语》全五卷终于完成。在此基础上,又增补了《索引篇》、《解说篇》、《资料篇》、《图录篇》共八卷本,1953年6月-1956年12月由中央公论社出版刊行,将各异本进行比较检讨,运用了文献批评学 研究方法,试图恢复原文本的面貌。
    1冈一男:《源氏物语的基础性研究》,东京堂出版公司,1954年。
    1重松信弘:《源氏物语的构思和鉴赏》,风间书房,1982年版。
    2今井卓尔:《源氏物语批评史的研究》,クレス出版,1948年版。
    3佐山济:《关于源氏的不可思议》,收录于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源氏物语Ⅰ》,有精堂,1986年版。
    4益田胜实:《源氏物语的中间者》,收录于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源氏物语Ⅰ》,有精堂,1986年版。
    5今井源卫:《源氏物语的研究》,未来社,1981年版。
    6秋山虔:《源氏物语的世界》,东京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
    7高桥和夫:《源氏物语的主题和构思》,樱枫社,1966年版。
    1张龙妹:[中国における源氏物语研究],『源氏研究』5号、2000年5月。
    2现代语译本:由于《源氏物语》原文使用的是古日语,晦涩难懂,因而近代以来,在日本掀起了一股作家、学者用现代日语翻译《源氏物语》的热潮,为日本以及海外的“源学”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也为普通读者阅读带来了便利,可以说,现代日语译本让《源氏物语》更加普及。较具代表性的有谷崎润一郎、与谢野晶子、元地文了、濑户内晴美等人的译本。
    3世界语境中的《源氏物语》,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37页。
    1除特殊注明外,本文论及“中国的源氏物语研究”时均指解放后大陆的研究
    2陶力:《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3月。
    3黄玲青:《张爱玲小说与<源氏物语>对读》,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4张龙妹:『源氏物語の救濟』,風間書房,2000年。
    5胡潔:『平安贵族の婚姻惯習と源氏物韶』,風間害房,2001年8月。
    6黄建香:『比较の中の源氏物語』,雄松堂,2006年6月。
    7丸山清了著,申非译:《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5月。
    8野岛芳明著,姚继中译:《源氏物语交响乐》,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年。
    9渡边淳一著,姚继中译:《光源氏钟爱的女人们》,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
    10中西进著,马兴国,孙浩译:《源氏物语与白乐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12月。
    1姚继中:《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75页。
    2工向远:《日本文学汉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245页。
    3赵晓燕:《中国读者对<源氏物语>的鉴赏》,四川外国语学院,硕士论文,2010年。
    4张龙妹:《世界语境中的<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2月。
    5北大讲座编委会:《北大讲座(第1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95页。
    6张哲俊:《严绍璗学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124页。
    7李光泽:《(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研究综述》,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姚继中:《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前言部分。
    2姚继中:《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176页
    1转引自姚继中:《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179页。
    1《紫文要领》,本居宣长的代表作,是研究《源氏物语》的专著,本居宣长以“物哀”的概念对《源氏物语》作了重新阐释,颠覆了以往将《源氏物语》视为“劝善惩恶”的道德教化之书的传统观点,认为《源氏物语》的作者创作宗旨就是表现“物哀”,就是为了让读者“知物哀”。
    2转引自本居宣长著,王向远译:《日本物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10月,(译者序)第7页。
    3張能妹:[中国における源氏物語研究],[源氏研究】,第5月,翰林書房,2000年。
    5北大讲座编委会:北大讲座(第1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95页。
    6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编:世界语境中的《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28页。
    1铃木修次著,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文学研究室译:《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年4月,第203页。
    1叶渭渠:《川端康成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第117页。
    1杨中举:文化、文学的跨界传播与再生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3页。
    1转引自新浪博客:《吉川幸次郎的中国文学观》,http://blog.sina.com.cn/bokumo。
    2高文汉:《中日古代文学比较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3页
    1转引自工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2000年8月,第159页。
    1杨中举:文化、文学的跨界传播与再生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85页。
    2孙歌:《作为方法的日本》,《读书》,1995年第3期,第101-107页。
    1工向远:《日本文学汉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40页。
    1岛村丰著,鲍耀明摘译:《关于周作人的若干摘录》,《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5期,第74页。
    1刘军:《周作人与日本文学翻译》,《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6期,第78页。
    2这里的五十二帖是误传,实为五十四帖,以周作人的学识来说,不应出现这样的错误,究竟何以会如此,有待考证。
    3周作人:《周作人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2月,第227页。
    1靳从林:《热情的选择近代日本文学在中国》,《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2期,第48贝。
    2周作人:《闲话日本文学》,《周作人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2月,第285页。原文发表于1934年9月4日。
    1胡适:《信心与反省》,原载与1934年6月3日《独立评论》第103号,本文引自《胡适论人生》,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第2版,第77页。
    2工向远:《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前言部分第3页。
    1周作人:《闲话日本文学》,《周作人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2月,第285页。
    1文洁若:《晚年的周作人》,《读书》,1990年第6期,第129130页。
    2刘军:《周作人与日本文学翻译》,《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6期,第8586页,
    1钱理群:《周作人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238页。
    2钱稻孙译的第一帖《桐壶》,刊载于1957年8月号的“亚洲文学专号”上,据说译了五贴,其余四贴在文革时遗失。详见文洁若《源氏物语》在中国,《北大讲座第1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95页。
    3关于钱稻孙翻译《源氏物语》时所依据底本,由于译者本人未作说明,故学界普遍观点是依据底本不详,但据文洁若发表于2006年8月号《作家杂志》上的《源氏物语》与钱稻孙一文介绍,钱稻孙依据的是岩波书店出版的《日本古典文学大系》14,山岸德平校注的版本。
    1摘引自鲍耀明编:《周作人致鲍耀明书信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281页。
    2周作人著,钟叔河编订:《点滴》序,《知堂序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7页。
    1摘引自鲍耀明编:《周作人致鲍耀明书信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308页.
    1同上,第340页。
    2余连祥:《历史语境中的周作人与丰子恺》,《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4期,第48页。还可参考张晓唯的《丰子恺与周氏兄弟》(人民政协报,2003年2月13日,第B03版);余斌的《知堂“酷评”》(《书城》,2009年10月号);陈星的《丰子恺与周氏兄弟》(《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1期)。
    1郭沫若:《桌子的跳舞》,《郭沫若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354页。
    2刘炎生著:《郁达夫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36页。
    1原载于富长蝶如:《服部担风先生杂记》,(日)东方书店,1982年版。转引于邱岭的《论郁达夫小说与日本文学的悲美传统》,《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80页。
    2铃木正夫:《郁达夫与日本文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6期,第111页。
    3转引自:詹亚园《郁达夫(日本谣十二首>笺注》,《舟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18页。
    1藤原道纲母.紫式部等著,林岚.郑民钦译:《王朝女性日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9360页。
    1《日本书纪》的古称。
    2曾谷道子:《八高、东大同期学生谈留日时期的郁达夫》,《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80页。
    3温梓川:《郁达夫别传》,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4原载于(日)稻叶昭二.小田岳夫著:《郁达夫传记两种》,李平.闫振宇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26页。转引自肖百荣:《郁达夫的情爱书写与日本文学好色审美传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22页。
    1郁达夫:《郁达夫全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2曾华鹏:《郁达夫自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56页。
    1转引自曾华鹏编《郁达夫自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242页。
    1参照刘炎生著:《郁达夫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217218页
    2周作人1918年在北大的演讲《日本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中,提到《源氏物语》,此后他虽然没有专文介绍《源氏物语》的文章,但在好多文章中的字里行间中,频频议论《源氏物语》,因而笔者才有此认识。
    1原载于林辰著《忆谢六逸先生》,《谢六逸文集》,商务印书馆,1995年1月版,第409页。转引自张嘉谚著《谢六逸与日本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1期,第57页。
    2这几部著作分别为:《日本文学》(上卷),上海开明书店,1927年9月初版,1928年8月增订再版;《日本文学史》(上下卷),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9月版;《日本文学》(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10月版;《日本之文学》(上、中、下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0年2月版;百科小丛书《日本文学》,商务印书馆,1931年8月版。
    1训六逸:《日本文学史》(上卷),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9月版,第91页。
    2百科小从书《日本文学》,商务印书馆,1931年8月版,第38页。
    3原载于李独清:《回忆谢六逸》,《花溪》,1980年12月号。转引自张嘉彦:《谢六逸与同本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1期,第58页。
    4谢六逸:《日本文学史》(上卷),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9月版,第97页
    1同上,《序言》第1页。
    2秋阳:《谢六逸传》,《新文学史料》,1993年第2期,第183页。
    1《译文》,1957年8月号(亚洲专号),第83-84页。
    1刘再复:《文学的反思》前言,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1陶德臻:《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1期,第42页。
    2同上,4243页。
    3同上,第43页。
    1同上,第43页。
    1同上。
    2郝祥满:《日本人的色道》,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117页。
    3徐虎一:《一副反映平安时代工朝贵族哀亡的艺术画卷》,《延边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第68页
    1[日]紫式部著、林文月译《源氏物语》,台北洪范书店,2000年版,第551页。
    2徐虎一:《一副反映平安时代工朝贵族哀亡的艺术画卷》,《延边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第68页。
    1同上,6874页。
    2伍世昭:《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转引自工向远著:《日本文学汉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82页。
    1转引自姚继中著《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1钱稻孙译的《万叶集选》,1959年3月,由日本学术振兴会在东京出版,日本著名学者佐佐木信纲撰写了《汉译万叶集选缘起》,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题“跋”,此译本为史上第一个《万叶集》汉译本。
    2原载于钱稻孙译《汉译万叶集选》,日本学术振兴会,1959年3月,吉川幸次郎“跋”,转引于文洁若《我所知道的钱稻孙》,《读书》,1991年第1期,第61页。
    3《我所知道的钱稻孙》刊载于《读书》杂志1991年第1期;《源氏物语》与钱稻孙刊载于《作家杂志》2006年8月号。
    1齐家莹编撰:《清华大学人文学科年谱》,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9页。
    1顾良:《周作人和钱稻孙——我所知道的两个认识日本的人》,《宇宙风》第27期,1935年10月16日。
    1转引自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钱稻孙给胡适信五通》,现收录于《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40册。
    1转引自周运:《胡适秘藏信札里的陈源》,2011年10月16日,开心网,原文出自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第35册。
    2《万叶集精选》增订本,钱稻孙译.文洁若编.曾维德辑注,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增订本序。
    1文洁若:《我所知道的钱稻孙》,《读书》,1991年第1期,第56页。
    2文洁若:《源氏物语在中国》,《北大讲座第1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99页
    3该版本共分五册,由日本知名“源学家”山岸德平校注,岩波书店从1958年~1980年陆续出版,是日前日本“源学”界普遍认可的校注本,上方是详尽的现代日语注释,下方是古日语原文,可以对照阅读,非常方便。另外,还有日本小学馆出版的六卷本《日本古典文学全集》校注本,该书由日本权威“源学家”阿部秋生、秋山千虔、今井源卫校注。以上两种注释本是较权文威的版本,我国学者近年来主要也依据这两种注释本作为研究时依据的版本。
    1文洁若:《<源氏物语>与钱稻孙》,《作家杂志》,2006年8月号,第3页。
    2同上。
    3详见文洁若:《我所知道的钱稻孙》,《读书》,1991年等1期。
    4文洁若:《源氏物语》在中国,《北大讲座第1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96页
    1钱稻孙译:《源氏物语》第一帖《桐壶》,《译文》,1957年8月号,第71-72页。原文为繁体字版,引文改为简化字。
    1山岸德平校注:《日本古典文学大系14源氏物语一》,岩波书店,1977年8月版,第27页。
    1张龙妹:《源氏物语》在中国,《北大讲座第1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207页。
    2工向远:《日本文学汉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页。
    1据文洁若介绍,文革期间,钱稻孙的4万字译稿这部分译稿还没发表,在文革中就遗失了;另外,北京编译社1960年~1962年组织人翻译的《源氏物语》手稿(共90万字,其中10万字由钱稻孙校订过),也不幸丢失。《译文》杂志刊出的第一帖《桐壶》成了唯一的绝唱。(《源氏物语》在中国,《北大讲座第1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200页。)北京编译社是什么样的翻译机构,笔者目前还没有查到,但从文洁若的介绍得知另一个新的信息:在丰子恺译《源氏物语》之前,除了钱稻孙,还应该有一部由北京编译社译的全译本,可惜已经遗失,当时究竟由谁翻译的,细情也无从知晓。
    2文洁若:《源氏物语》在中国,《北大讲座第1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98页。
    1详见丰子恺:我译《源氏物语》,载于1962年10月10日的香港《文汇报》上,最早刊载于1962年8月号日文版《人民中国》上,题目是《与日本人民谈(源氏物语>翻译工作》。
    2甘丽娟:《李叔同对丰子恺文学翻译的影响》,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1年1月4日。
    3丰一吟:《白头今又译红楼》,原载于《艺术世界》,1981年第4期,转引于丰一吟著:《梦回缘缘堂.丰子 恺》,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1月版,第164页。
    1同上,第165页。
    2工向远:《日本文学汉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248页。
    1转引自:《日本研究》,1987年第3期,第88页。
    1文洁若:《我所知道的钱稻孙》,《读书》,1991年等1期,第59页。
    2文洁若:《源氏物语》与钱稻孙,《作家杂志》,2006年8月号,第3页。
    2楼适夷:《我与日本文学》,《外国问题研究》,1986年第1期,第6页。
    1李芒:《日本文学翻译史漫谈》,摘引自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编:《日本文学翻译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叶渭渠:《源氏物语》与中国渊源深,《世界新闻报》。
    1转引自陈星:《丰子恺与日本文化》,杭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第52页
    2详见《关于中译本<源氏物语>》,此文收入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编:《世界语境中的<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笔者也是据此文介绍,历经周折买到了左秀灵的译本。
    1《源氏物语》:紫式部著,左秀灵编译,台北名山出版社,1973年12月初版序。
    1林文月:《千载难逢竟逢》,洪范书店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9月,第7879页。
    1何元建卫志强:《中国翻译》,1998年第2期,第17页。
    2何元建:《关于中译本<源氏物语>》,《外语与翻译》,2001年第4期,第1页。此文后被收入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编:《世界语境中的(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3刘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44页。
    1陈星:《浙江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第65页。
    2张龙妹:《源氏物语》在中国,《北大讲座第1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201页。
    1林文月:《千载难逢竞逢:(源氏物语)千年纪念》,洪范书店(台北),2009年9月版,第3941页。原文写于1978年3月26日。
    1紫式部著.林文月译:《源氏物语》(一),洪范书店(台北),《洪范新版序》,2007年版,第1-2页。
    2转引自:中华文化博览网:www.ccen99.com。
    1林文月:《千载难逢竞逢:(源氏物语>千年纪念》,洪范书店(台北),2009年9月版,第3页。
    2工向远:《日本文学汉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368页。
    1清少纳言著.林文月译:《枕草子》简体版序言,译林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3页。
    1王向远:《日本文学汉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页。
    2李欧梵著.季进编:《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12页
    1姚继中:《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贝。
    2工向远:《日本文学汉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页。
    3林少华:《以物哀为美的“源氏”》,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8年12月1日《新民周刊》。
    4林少华:《审美忠实:不可叛逆的文学翻译之重》,《英语世界》,2012年第2期,第46页。
    1同上。
    2丰一吟:《白头今又译红楼》,原载于《艺术世界》,1981年第4期,转引于丰一吟著:《梦回缘缘堂.丰子恺》,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1月版,第168页。
    3转引自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中国翻译》,2002年第1期,第41页。
    4原载于钱钟书《林纾的翻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转引自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 异化》,《中国翻译》,2002年第1期,第4142页。
    1隽雪艳著:《文化的重写:日本古典中的自居易形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134页
    1转引自赵武平:《译从中的螳螂和黄雀》,《中华读书报》,2001年5月9日,第002版,宋淇就足林以亮,生前就职于香港中文大学,著名诗人,翻译家,擅长红学考据,精于诗画和评论。
    2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6刷,第1073页。
    1丰了恺:《我译<源氏物语>》,1962年8月丰子恺先以《与日本人民谈(源氏物语>的翻译工作》为题,中,发表在《人民中国》上,后又以中文发表在1962年10月的香港文汇报上,笔者引用于《丰子恺静观尘世》,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文艺出版社,第213页。
    1裘珍:《日语学习与研究》,1986年,第3期,第46页。
    2陶力:《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该书后来作为插图本日本文学丛书,2001年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1何元建,卫志强:《中国翻译》,1998年第2期,第17页。
    2何元建:《关于中译本<源氏物语>》,《外语与翻译》,2001年第4期,第1页。此文后被收入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编:《世界语境中的<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3刘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44页。
    4陈星:《浙江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第65页。
    5张龙妹:《源氏物语》在中国,《北大讲座第1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201页
    6张龙妹:《论<源氏物语>中译本中的文化误译》,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著,《日本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17号。
    1陈星:《两代译者的两岸译事——谈<源氏物语>、<枕草了>的中译本及译者》《浙江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第67页。
    2张龙妹:《中国的(源氏物语>研究》,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编:《世界语境中的<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32页。
    3转引自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编:《世界语境中的<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8页
    1同上。
    2文洁若:《源氏物语》在中国,《北大讲座第1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96页。
    1张龙妹:《中国的(源氏物语)研究》,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编:《世界语境中的<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33页。
    2赵晓燕:中国读者对《源氏物语》的鉴赏——以光源氏所钟爱的女人们为中心,四川外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
    1转引自工向远著:《日本文学汉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82页。
    1关于印数和再版等问题笔者在此前已有叙述,在此恕不赘述。
    2毛君炎:《秦龙和他的三组捅图》,《美术》,1986年第4期,第27页。
    3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名著名译插图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6刷,第13页。
    1毛君炎:《秦龙和他的三组插图》,《美术》,1986年第4期,第26页。
    1张龙妹:《试论(源氏物语>的主题》,《日语学习与研究》,1993年第2期,第47页。
    2张龙妹:《试论(源氏物语>的主题》,《日语学习与研究》,1993年第2期,第5051页。
    1黎跃进:《<源氏物语>主题思想争鸣评析》,《衡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第42页。
    1姚继中:《于破灭中寻觅自我——<源氏物语>主题思想论》,《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第121页。
    2同上,第122页。
    1叶舒宪.李继凯:《太阳女神的沉浮——日本文学中的女性原型》,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4页。
    1同上,第62-63页。
    1铃木修次著.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文学研究室译:《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5859页。
    1李芒:《毛のの哀扎”汉译初探》,《日语学习与研究》,1985年第6,期,第17页。
    2李树果:《也谈“ものの哀れ”的汉译》,《日语学习与研究》,1986年第2期,第43页。
    1罗明辉:《关于“毛のの哀扎”的汉译问题》,《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年第1期,第43页。
    23紫式部著.丰了恺译:《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1《日本考》·五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明代李言恭、郝杰同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
    2彭恩华:《日本和歌史》,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引言》,第4页。
    3郁达夫:《日本的文化生活》,原载于1936年9月《宇宙风》半月刊第25期,转引于曾华鹏编《郁达夫自述》,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45页。
    1王向远:《日本文学汉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3页。
    2刘德润:《关于和歌的汉译》,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编,《世界语境中的<源氏物语>》,第236页。
    3李芒:《日本古典诗歌汉译问题》,原载于《日语学习与研究》,1982年第6期,后收录于李芒著《投石集》中,第192页。
    4彭恩华:《日本和歌史》,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引言》,第4页。
    1刘德润:《关于和歌的汉译》,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编,《世界语境中的(源氏物语)》,第255贝。
    1本尼迪克特.新渡户稻造.戴季陶.蒋百里著,郑星季译:《看不懂的日本人》,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第173页。
    1许虎一:《(源氏物语>》与白居易诗歌》,原载于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2期。后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87年第7期全文转载。
    2邵毅平:《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的吸收》,《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何寅.裴依近:《白居易和<源氏物语>》,原载于《比较文化三百篇》,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后收录于皮细庚主编:《日本学研究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4王琢:《<源氏物语>与白居易——以文学论和审美情感模式为中心》,《日本现代经济》,1990年第5期。
    5王琢:《<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原载于赵乐甡主编《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后收录于饶子。工琢编:《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傅加令:《从光源氏与贾宝玉的比较,看“多余的人”形象特征的同异性》,《九江师专学报》,1985年第3期。
    2温祖荫:《<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原载于《国外文学》,1985年第4期,后收录于卢蔚秋编:《东方比较文学论文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沈新林:《两部惊人相似的巨著——论(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异同》,《盐城师专学报》,1985年第3期。
    4叶琳:《浅析(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艺术特色》,《现代日本经济》,1989年第5期。
    5陶陶:《异曲同工的哀歌——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体的悲剧性》,《红楼梦学刊》,1990年第4期。
    6丸山清了著,申非译:《(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7大野晋著,郑料译:《如何阅读<源氏物语>——对未经论证的“武田说”的再评价》,《日语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2期。
    8中西进著,大江译:《引喻与暗喻——《源氏物语》所见白氏文集的影响》,《日本研究》,1990年第2期。
    1丸山清子著,申非译:《(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译者前言
    1神山秀夫:《关于白乐天影响的比较文学的一个考察》,《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源氏物语Ⅰ,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有精堂,昭和61年第7版,第119页。
    2许虎一:《(源氏物语>》与白居易诗歌》,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2期,第56页。
    3邵毅平:《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的吸收》,《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2173页。
    1同上,172页。
    2《策林》二十二。
    3《策林》二十五。
    4《策林》二十一。
    5吕慧鹃等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491页。
    1何寅.裴依近:《白居易和(源氏物语>》,原载于《比较文化二百篇》,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后收录于皮细庚主编:《日本学研究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493页。
    2谢思炜撰:《白居易诗文校注》,《新乐府》并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67页。
    3静永健著,刘维治译:《白居易写讽谕诗的前前后后》,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页。
    1何寅.裴依近:《白居易和(源氏物语)》,第494页。
    2同上,第496页。
    1池山龟鉴:《源氏物语大成》,《校异篇》,毫不夸张地说,池山龟鉴的八卷本《源氏物语大成》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校本,也是日本初次完成的只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校本。1942年10月,经过十数年的不懈努力,《校异源氏物语》全五卷终于完成。在此基础上,又增补了《索引篇》、《解说篇》、《资料篇》、《图录篇》共八卷本,1953年6月1956年12月由中央公论社出版刊行,将各异本进行比较检讨,运用了文献批评学研究方法,试图恢复原文本的面貌。卷一~卷三为《校异篇》,是《源氏物语大成》的核心部分,作为《源氏物语》研究史上第一部真正具有学术意义的校本,而且因其完成质量高,对后来的《源氏物语》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有人评价文本研究至此而终。
    2白居易撰:《白香山集》,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12月。
    3丸山清子著,申非译:《<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译者前言。4同上,第107页。
    1工琢:《<源氏物语>与白居易——以文学论和审美情感模式为中心》,《日本现代经济》,1990年第5期,第29页。
    2同上。
    3同上,第30页。
    1本居宣长著,王向远译:《日本物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65-66页
    1《源氏物语》第41贴,只有题名而无本文,日文“云隐”是“隐遁”之意,暗示光源氏之死。对此日本学者多有争议,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至今尚无定论,大体上持这样两种说法:一曰,本来连卷名都不存在,是后人添加上去的;一曰,本来就只有卷名而无内容。日本学者大多认为,作者只留下卷名的可能性不大。
    2铃木修次著,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文学研究室译:《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03页。
    1最早把《源氏物语》称之为“红楼梦”的是周作人,详见1936年《谈日本文化书》,笔者在第一章已有详述,在此不再赘言。丰子恺1961年译《源氏物语》之前,戏作一首“浣溪沙”,诗中最后两句写到“彩笔昔曾描浊世,白头今又译‘红楼’。另外国内学者的介绍评论中,有很多都持这种说法,例如丰一吟的《日本(红楼梦>——<源氏物语>》,1982年3月21日《新民晚报》;谢兆的《日本的(红楼梦>——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1983年第9期《文学报》;金泉的《日本的(红楼梦>——<源氏物语>》,1985年第11期《课外文学》。姚继中译本的封面赫然印着“日本的‘红楼梦’,《译者序》中更是详细介绍了《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异同。更有甚者,大胆设想曹雪芹也许看过《源氏物语》,端木蕻良:《红楼梦》和《源氏物语》,1984年1月16日《羊城晚报》。
    2参照伊藤漱平《<红楼梦)在日本》,《辽宁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袁荻涌《(红楼梦>在日本》,《文史杂志》,1996年第2期。
    3本文转引自孙玉明著《日本红学史稿》,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5月第2刷,第10页。原文参见伊藤漱平:《<红楼梦>研究日语文献.资料目录》,《明清文学言语研究会会报》(单刊)6,明清文学言语研究会,1964年12月;<红楼梦>在日本的流传——幕府末年至现代的书志式素描》,《中国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汲古书院,1986年版。另外,1989年成同社曾将该文译为汉文,发表于《红楼梦研究集刊》第14辑。
    1转引自孙下明著《日本红学史稿》,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5月第2刷,第48页。
    2顾鸣塘:《关于依田学海的<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及其他》,《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4辑,第253页,依田学海的那篇论文的译文也收入此文。
    1同上,第256257页。
    2陈京松:《<源氏物语>第二回与<红楼梦>第五回中预示的比较》,《承德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
    1温祖荫:《<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国外文学》,1985年第4期,第106页。
    2同上,第111页。
    1同上,116121页。
    2沈新林:《两部惊人相似的巨著——论<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异同》,《盐城师专学报》,1985年第3期。
    陶陶:《异曲同工的哀歌——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的悲剧性》,《红楼梦学刊》,1990年第4期。
    赵连元:《<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之比较》,《东方丛刊》,1995年第3期。
    潘新华:《贾宝玉与光源氏的比较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周青:《紫姬与薛宝钗——两个封建淑女形象之比较》,《国外文学》,1990年第2期。
    2顾鸣塘:《东方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颗明珠——论紫姬与薛宝钗》,《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3期。
    3王燕:《男权重压下的“完美”女性——浅析紫姬与宝钗的悲剧》,《宜宾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陶力:《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3月,序言(二):张朝柯,第6页。
    2该著作日文名[源氏物语の救济],由日本风间书房出版,2000年8月第一版。
    1自此期间,赵连元连续发表了6篇有关《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的文章。
    1《世界文学》,1980年第5期,第271页。
    2同上,第274页。
    1李芒:《投石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2叶渭渠:《中国文学与(源氏物语)——以白氏及其<长恨歌)的影响为中心》,《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第3期,第60页。
    1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观点比较通行,一曰“讽谕说”,一曰“爱情说”,一曰“讽谕同情说”。当然,也有持其他观点的学者,在此不一一赘述。日本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研究,不过基本上持“爱情说”的人居多。
    2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6刷,第1页。
    3叶渭渠:《中国文学与(源氏物语)——以白氏及其<长恨歌)的影响为中心》,《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第3期,第61页。
    4张龙妹:《<源氏物语>在中国》,《北大讲座.第十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
    1铃木修次著,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文学研究室译:《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2紫式部著,叶渭渠译:《源氏物语图典》,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导言》,第22页。
    3同上,第7页。
    1藤原道纲母,紫式部等:《王朝女性日记》,林岚,郑民钦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5页。
    2张龙妹:《<源氏物语>在中国》,《北大讲座.第十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
    1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2同上。
    3转引自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1陈维昭著:《红学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2(美)维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刘向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刷,第15页。
    1据笔者统计,叶渭渠在《日本文学史》(古代卷)、《日本文学思潮史》、《日本小说史》等著作中,一直延续了上文笔者指出的间题,“历史画卷”论似乎成了他在中国“源学”研究上的标志性言论。
    2叶渭渠:《中日古代文学交流的历史经验》,《日本研究》,2007年第4期,第67页。
    1陶力:《紫式部美学思想初探》,《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第3期。
    2除了上述论文外,还有《哀歌一曲,悲金悼玉——<源氏物语>为谁而作?》,《国外文学》,1992年第1期;《颜色如花命如叶——试析(源氏物语>中藤壶与紫姬的形象》,《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第3期;《贵族阶级的精神没落史——(源氏物语)的男性形象系列,兼论(源氏物语)与<长恨歌)》(上),《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贵族阶级的精神没落史——<源氏物语>的男性形象系列,兼论<源氏物语>与(长恨歌>》(下),《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3按作者《后记》所言,本来计划写16章,但由于病痛缠身,只完成前八章,后八章有待后来研究,但遗憾的是,这后八章的研究,作者始终没有完成。
    1陶力:《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李芒,序(一),第2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2同上,张朝柯,序(二),第6页。
    1陶力:《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页
    2陶力:《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张朝柯,序(二),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3陶力:《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页。
    4同上,第132页。
    1陈维昭:《红学通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1页。
    2该著作日文名[源氏物语の救济],由日本风间书房出版,2000年8月第一版。
    1《日语学习与研究》,1993年第2期。
    2《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年第2期。
    3《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第4期。
    4收录于《中日文史交流论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9月。
    5收录于谭晶华主编《日本文学研究:历史足迹与学术现状》,译林出版社,2010年8月。
    6收录于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日本学研究》第17辑,2007年10月。
    7《国语和国文学》,1998年11月。
    8《源氏研究》5号,2000年5月。
    9《国文学解释和教材的研究》,2001年12月。
    10伊井春树编:《海外源氏物语的世界》,风间书房,2004年6月。
    11《讲座源氏物语研究》12卷。
    1张龙妹:《<源氏物语><桐壶卷)与<长恨歌传)的影响关系》,《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第4期,第65页。
    1张龙妹:《<源氏物语>“妒忌”的文学文化史内涵》,收录于谭晶华主编《日本文学研究:历史足迹与学术现状》,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204页。
    2原文载于《折口信夫全集》第7,9卷,中央公论社,1987年版,转引于张龙妹:《<源氏物语>“妒忌”的文学文化史内涵》,该文收录于谭晶华主编《日本文学研究:历史足迹与学术现状》,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页。
    1同上,第209页。
    2植田恭代:《<源氏物语>的现代日语翻译》,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哪能呢文学研究室编:《世界语境中的(源氏物语>》,第25页。
    1张龙妹:《论(源氏物语>中译本中的文化误译》,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日本学研究》地17辑,2007年10月,第178页。
    2同上。
    1同上,第178-179页。
    2同上,第179页。
    3王东风:《论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误译》,《中国翻译》,1998年第5期,第9页。
    1姚继中译本2006年6月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2011年3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再版。
    2野岛芳明著,姚继中译:《源氏物语交响乐》,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渡边淳一著,姚继中译:《光源氏钟爱的女人们》,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4《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5《东方丛刊》,2003年第1期。
    6《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
    7《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8《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9《外国文学》,2004年第5期。
    10《中日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该书于2004年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2010年4月该出版社再版。
    12该系列文章共分为24篇,从2005年~2006年在《日语知识》杂志上连载。
    1《紫式部日记》原文写的并非《史记》,而是“读书“,不过丸山清子及其他学者都认为指的是读《史记》。
    2丸山清了著,申非译:《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1页。
    1丸山清子根据引用特点,分三大类进行了统计,这是中日学者在此领域内统计最为详尽的资料,详细数据见该书第一章。
    2同上,第29页。
    3该文被收入叶国良,陈明姿主编《日本汉学研究续探:文学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国外文学》,2003年第3期。
    5该文被收入《源氏物语是什么:第一届源氏物语会议论文集》,林水福编,台北市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
    6该文最早于1994年发表在天津大学学报第6期上,后被收入绕矾了,工琢编《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7该文收入《中日古代文学比较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日语学习与研究》,1991年第1期。
    1叶国良,陈明姿主编《日本汉学研究续探:文学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1同上,第49贝。
    2同上,第50页。
    3叶渭渠,唐月梅著:《日本文学史》古代卷(下册),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5页
    1张哲俊:《<源氏物语>中的小说叙事与历史叙事》,《国外文学》,2003年第3期,第119页。
    1同上,第120页。
    2高志忠:《白居易与<源氏物语>》,《日本研究》,1993年第2期,第74页。
    1同上。
    2同上,第76页。
    3紫式部.:《源氏物语》,王子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页。
    1陶力:《贵族阶级的精神没落史》,《杭州帅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第55页。
    2同上,第56页。
    1张哲俊:《源氏物语的诗化悲剧体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56页。
    1刘瑞芝:《论源氏物语与狂言绮语观的关联》,《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弟85页。
    2隽雪艳:《文化的重写:日本古典中的白居易形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970页
    3刘瑞芝:《论源氏物语与狂言绮语观的关联》,《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87页。
    4雨虹:《(红楼梦>与外国作品比较研究综述》,《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3辑。
    1顾鸣塘:《文化的交融与分流——浅论(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全面比较研究》,《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1辑。
    2绕道庆:《<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研究综述与思考》,《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3辑,第243页。
    2同上。
    1同上,第244页。
    2同上,第256页。
    3从1997年至今,顾鸣塘在《红楼梦学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如《东方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颗明珠——论紫姬与薛宝钗》(1997年第3辑),《关于依田学海的<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及其他》(2006年第4辑),《关于松枝茂夫的<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及其他》(2007年第6辑),《文化的交融与分流——浅论(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全面比较研究》,(2009年第1辑),《<源氏物语>中的唐锦与(红楼梦>中的云锦》(2009年第3辑),《另一种功用:再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中的锦》(2009年第4辑)
    3顾鸣塘:《文化的交融与分流——浅论(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全面比较研究》,《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1辑,第6263页。
    1同上。
    2饶道庆:《(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好色”比较——兼论日中古代文化的“好笆”观对两书的影响》,《文艺研究》,2004年第6期。
    3杜娟:《(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母性原型探迹》,《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付岩志:《贾宝玉与源氏公子情史发展比较》,《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5辑。
    5周美池:《幻灭与解脱——(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男主人公文化人格建构比较研究》,《天府新论》,2009年第1期。
    6由于2003年以前的成果,饶道庆已经详述,笔者在此只取2003年以后的代表性成果论述,此前的可参考饶道庆的《(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研究综述与思考》,《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3辑。
    1饶道庆:《(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好色”比较——兼论日中古代文化的“好色”观对两书的影响》,《文艺研究》,2004年第6期,第74页。
    2同上,第79页。
    1杜娟:《<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母性原型探迹》,《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22页。
    2顾鸣塘:《另一种功用:再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中的锦》,《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4辑,第130页。
    3付岩志:《贾宝玉与源氏公子情史发展比较》,《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5辑,第318页。
    1丸山清子著,申非译:《<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2中西进著,马兴国、孙浩译《白乐天与(源氏物语>》,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大野晋著,郑料译:《如何阅读<源氏物语>——对未经论证的“武田说”的再评价》,《日语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2期。
    2野岛芳明著,姚继中译:《<源氏物语>交响乐》,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本居宣长著,工向远译:《日本物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4同上,《内容提要》,第2页。
    5同上,《代译序》,第8-9页
    1姚继中:《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现状与未来》,《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3期,第113页
    1该系列文章共分24篇,2005年—2006年登载于《日语知识》杂志上。
    2该书由台湾洪范书店于2009年出版,内中收录了作者译《源氏物语》的一些心得,由于是在台湾出版,大陆尚未普及,不过作者的系列散文集《回首》,《拟古》,《读中文系的人》,于2011年陆续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取得版权,在大陆出版,其中有关《源氏物语》的一些文章收录其中。
    3林水福:《<源氏物语>的女性》,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4《无为而有为之书》,收录在《解读大师:教科文读本.文学卷》中,编者鄢晓霞,2005年版,中国文联出版社;《品咂时光的声音——读日本散文(紫式部日记>》,收录于《张炜散文》,200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5该文收录于李长声:《哈,日本》,中国书店,2010年版。
    6该文收录于《天地一游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选读(源氏物语>》为系列文章,收录于茂吕美耶的《平安日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张炜:《无为而有为之书》,收录于鄢晓霞编《解读大师——教科文读本.文学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2张炜:《无为而有为之书》,收录于鄢晓霞编《解读大师——教科文读本.文学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1李黎:《梦浮桥》,收录于《天地一游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1上海电视台采访纪要:关于《源氏物语》,转引自林少华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nshaohua。
    1殷译本各部分按“章”来译,王译本按“回”来译,都是按照中国习惯,而林译本则按“贴”来译,和原作保留一致。
    2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编:《世界语境中的(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第2页。
    1姚继中:《(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179页。
    2紫式部著.郑民钦译《源氏物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第854页。
    32007年9月和2011年2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分别推出珍藏版,2012年7月该社又推出升级版。
    1田边圣了著,《新源氏物语》翻译委员会译,《新源氏物语》,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853页。
    1隽雪艳:《文化的重写:日本古典中的白居易形象》,《序》,第910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花未眠——散文选编》,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页。
    2同上,第179页。
    1张坦:《佛教对<源氏物语>的影响》,《贵州文史从刊》,1985年第1期,第145页。
    2叶渭渠:《中日古代文学意识——儒佛道——以<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比较为中心》,《日本学刊》,1995年第1期,第8687页。
    3同上,第99页。
    1同上。
    2张龙妹:[源氏物語の救济],(日)凰間害房,2000年版,第288页,原文为日文,笔者译为中文。
    1张龙妹:[源氏物韶の救济],(日)風間害房,2000年版,第288页,原文为日文,笔者译为中文。《导言》,第2页。
    2同上,第123页,原文仍由笔者译为中文。
    1张龙妹:[源氏物語の救濟],《导言》第4页。
    2张龙妹:[源氏物語の救济],第277页。
    1姜文清:《“物哀”与“物感”——中日文艺审美观念比较》,《日本研究》,1997年第2期,第77页
    2姜文清:《“物哀”与“物感”——中日文艺审美观念比较》,《日本研究》,1997年第2期,第77页。
    3赵国辉:《魏晋玄学与日本物哀文学思潮》,《日本学论坛》,2004年第1期,第48页。
    1蓝泰凯:《东方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论紫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贵州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
    2邵永华:《<源氏物语>与平安文化》,《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62页。
    3廖枫模:《<源氏物语>所反映的日本贵族社会》,《中山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第90页
    1吴松梅:《(源氏物语>的家族意识——以女性形象为中心》,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2吴松梅:《<源氏物语>的家族意识——以女性形象为中心》,山东大学博士论文,《摘要》,第4页,2009年。
    1工藤重矩:婚姻制度と文学——研究する現狀問题点],国文学]平成12年12月号,第53页。
    2同上。
    1胡洁:[平安貴族の婚姻慣習と源氏物語,風間書房,2001年版。
    2胡洁:《平安贵族的婚姻习俗与(源氏物语>》,收录于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编《世界语境中的<源氏物语>》,2004年版。
    3同上,第271页。
    4同上,第274页。
    1工藤重矩:[婚姻制度と文学——研究する現狀問題点],[国文学]平成12年12月号,第52页。
    2李志芳:《从历史民俗学的视点再论六条妃了的生魂事件》,《摘要》,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丁莉:《(源氏物语>的“唐物”、“唐文化”与唐意识》,《国外文学》,2011年第1期,第34页。
    1紫式部著,王子恺译:《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418贝。
    2同上,第118页。
    3丁莉:《(源氏物语>的“唐物”、“唐文化”与唐意识》,《国外文学》,2011年第1期,第37页。
    1顾鸣塘:《<源氏物语>中的唐锦与<红楼梦>中的云锦》,《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3辑,第79页。
    2同上,第95-96页。
    3顾鸣塘:《另一种功用:再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中的“锦”》,《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4辑,第130页。
    1紫式部著,王子恺译:《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页。
    2顾鸣塘:《另一种功用:再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中的“锦”》,《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4辑,第130页。
    3同上,第137页。
    1川端康成著,金海曙等译:《独影自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主编的话》,第5页
    1陈德文选编《日本散文选》:川端康成著,唐月梅译,《我在美丽的日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4135页。
    2刘白羽著:《刘白羽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1页。
    1刘白羽著:《刘白羽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4页。
    2叶渭渠:《川端康成与日本文学传统》,《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第3期,第40页
    3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花未眠——散文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页。
    4何乃英:《川端康成小说艺术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2页。
    1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花未眠——散文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1叶渭渠:《川端康成与日本文学传统》,《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第3期,第40页。
    2李芒:《采玉集》,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90页。
    1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花未眠——散文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2同上,第198页。
    3何乃英:《川端康成小说艺术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0页。
    1何乃英:《川端康成小说艺术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0页.
    2同上,第304页。
    3叶舒宪,李继凯:《太阳女神的沉浮——日本文学中的女性原型》,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引言》第4页。
    1叶舒宪,李继凯:《太阳女神的沉浮——日本文学中的女性原型》,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同上,第162页。
    1即《我在美丽的日本》中的那段川端说明《源氏物语》影响的文字,我国学者在说明川端文学和传统文学关系时,经常引用这段文字。
    2工晖:《回归传统——从<源氏物语>透视<雪国>》,《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年第2期,第99页
    1工晖:《回归传统——从<源氏物语>透视<雪国>》,《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年第2期,第100101页。
    2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临终的眼》,东北师范人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7页。
    1川端康成《美的存在与发现》,1969年5月在夏威夷的公开讲演,转引于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花未眠——散文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193页。
    2周阅:《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以东方文化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导论》,第13页。
    1刘青梅:《试论谷崎润一郎作品与(源氏物语>间的关联》,《日本问题研究》,2009年第2期,第54页。
    1伍世昭:《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2姚继中:《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3伍世昭:《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1赵连元:《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美学比较再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第80页。
    1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第404页。
    2李明军,熊元义:《文艺批评与文艺争鸣》,《艺术评论》,2011年第12期,第105页。
    [1]阿部秋生、秋山虔、今井源卫校注:『源氏物語一日本古典文学全集12』,小学馆,昭和60年.
    [2]阿部秋生、秋山虔、今井源卫校注『源氏物語二日本古典文学全集13』,小学馆,昭和62年.
    [3]阿部秋生、秋山虔、今井源卫校注:『源氏物語三日本古典文学全集14』,小学馆,昭和62年.
    [4]阿部秋生、秋山虔、今井源卫校注:『源氏物語四日本古典文学全集15』,小学馆,昭和62年.
    [5]阿部秋生、秋山虔、今井源卫校注:『源氏物語五日本古典文学全集16』,小学馆,昭和62年.
    [6]阿部秋生、秋山虔、今井源卫校注:『源氏物語六日本古典文学全集17』,小学馆,昭和62年.
    [7]池田龟鑑:『宫廷女流日記文学』,至文堂,昭和56年.
    [8]山岸德平校注:『日本古典文学大系14源氏物語一』,岩波害店,1958年.
    [9]山岸德平校注:『日本古典文学大系15源氏物語二』,岩波害店,昭和37年.
    [10]山岸德平校注:『日本古典文学大系16源氏物語三』,岩波害店,昭和36年.
    [11]山岸德平校注:『日本古典文学大系17源氏物語四』,岩波害店,1963年.
    [12]山岸德平校注:『日本古典文学大系18源氏物語五』,岩波害店,1980年.
    [13]紫式部著,与谢野晶子译:『日本国民文学全集3源氏物語(上下)』,河出害房,昭和31年.
    [1][日]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共三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日]紫式部著,林文月译:《源氏物语》(共四册),洪范书店,2000.
    [3][日]紫式部著,郑民钦译:《源氏物语》(上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4][日]紫式部著,殷志俊译:《源氏物语》,呼和浩特市远方出版社1996.
    [5][日]紫式部著,姚继中译:《源氏物语》,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
    [6][日]紫式部著,夏元清译:《源氏物语》(三册),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
    [7][日]紫式部著,宋瑞芬译:《源氏物语》,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8][日]紫式部著,叶渭渠译:《源氏物语图典》,上海三联书店,2005.
    [8][日]紫式部著,康景成译:《源氏物语》(三册),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1.
    [9][日]紫式部著,钱稻孙译:《源氏物语》第一帖:《桐壶》,《译文》,1957年8月号.
    [10][日]紫式部著,左秀灵译:《源氏物语》,台北名山出版社,1973.
    [11][日]紫式部著,温祖荫译:香港学林书店,1990.
    [12][日]紫式部著,梁春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3][日]紫式部著,王烜译:《源氏物语》,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14][日]田边圣子著,张龙妹、彭飞等译:《新源氏物语》,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滨桥显一:『源氏物語输考』,笠間害院,平成9年.
    [2]池田龟鑑:『古典文学输』,第一害房,昭和18年.
    [3]陈明姿:『唐代文学と平安朝物語の比较文学的研究』豪峰出版社,1992.
    [5]川口久雄:『平安朝日本漢文学史の研究中篇』,明治害院,昭和57年
    [6]川口久雄:『西域の虎——平安朝比较文学論集』,吉川弘文馆,昭和55年.
    [7]村山リウ:『私の源氏物語』,日本放送出版協会,昭和52年
    [8]富仓德太郎:『源氏物語』,市夕谷出版社,昭和31年.
    [9]同一男:『紫式部の生涯と源氏物語の基礎的研究——紫式部の生涯と作品』,束京堂,昭和30年
    [11]高橘和夫:『源氏物語の主题と構想』,中興堂,昭和46年.
    [12]高须芳次郎:『和汉名著解题选第三卷』,ゅまに書房,平成8年.
    [13]闗みさを:『源氏物語研究』,河出害房,昭和29年.
    [14]河添房江:『源氏物語の喻と王榷』,有精堂,1992.
    [15]後藤祥子:『源氏物語の史的空間』,束京大学出版社,1986.
    [16]胡潔:『平安贵族の婚姻惯召と源氏物語』,風間害房,2001.
    [17]黄建香:『比较の中の源氏物語』,雄松堂,2006.
    [18]吉田精一:『吉田精一著作集别卷2古典文学概输』,桜枫社,昭和56年.
    [19]吉田精一:『吉田精一著作集22日本文学の世界性』,桜枫社,昭和56年
    [20]吉田精一:『吉田精一著作集23现代文学と古典』,桜枫社,昭和56年.
    [21]吉田精一:『随想吉田精一著作集别一』,桜枫社,昭和56年
    [22]家永三郎:『日本道德思想史』,岩波害店,1988.
    [23]今井卓尔:『物語文学史の研究後期物語』,早稻田大学出版社,昭和52.
    [24]今井卓尔:『古典近代文学とその瑕境』,早稻田大学出版社,昭和57年.
    [25]久松潜一等:『源氏物語の文学』,三省堂,昭和28年.
    [26]栗田勇:『禅と日本人』,河出書房新社,1989.
    [27]林田孝和:『源氏物語の精神史研究』,桜枫社,平成5年.
    [28]木村毅:『小说研究十六讲』,恒文社,1980.
    [29]南波浩:『古典とその時代Ⅲ物語文学』,三一書房,1958.
    [30]片山哲:『大衆诗人白樂天』,岩波書店,昭和31年.
    [31]浅野晃:『悲劇と伝统』,人文書店,昭和14年
    [32]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日本文学研究の方法古典编』,有精堂,昭和61年
    [33]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源氏物语Ⅰ』,有精堂,昭和61年.
    [34]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源氏物语Ⅱ』,有精堂,昭和61年.
    [35]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源氏物语Ⅲ』,有精堂,昭和62年.
    [36]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源氏物语Ⅳ』,有精堂,昭和57年.
    [37]三角洋一.松尾苇江.岛内裕子:『日本の散文一古典编』,放送大学教育振興会,2003.
    [38]森一郎:『源氏物語作中人物論集』,勉誠社,平成5年.
    [39]山本三生:『物語小說篇(上)日本文学講座第三卷』,改造社,昭和9年.
    [40]『市古贞次:『国文学研究书目解题』,束京大学出版社,1982.
    [41]藤同忠美.中野幸一等:『日本古典文学全集18』,小学馆,昭和62年.
    [42]藤田德太郎:『日本文学の精神と研究史』,玄海書房,昭和13年.
    [43]張龍妹:『源氏物語の救济』,風間害房,2000.
    [44]楊暁文:『豐子恺研究』,束方書店,1998.
    [1]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编:世界语境中的《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日]本居宣长著,王向远译:《日本物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3]渡边淳一著,姚继中译:《光源氏钟爱的女人们》,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
    [4]黄玲青:张爱玲小说与《源氏物语》对读,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5]林水福:《源氏物语的女性》,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
    [6]林水福编:《源氏物语是什么?》,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7]林文月:《千载難逢竟逢源氏物語千年纪念》,洪範害店,2009.
    [8][日]山口仲美著,张龙妹译:《男人和女人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4.
    [9]陶力: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10][日]丸山清子著,申非译:《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11]姚继中:《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2][日]野岛芳明著,姚继中译:《源氏物语交响乐》,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13][日]中西进著,马兴国、孙浩译:《源氏物语与白乐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林水福:[中国語訳源氏物語],『近代の享受と海外との交流[源氏物語耩座第九卷]』,勉诚社,1992.
    [4]张龙妹:中国における『源氏物語』研究,『源氏研究』第5号,翰林害房,2000.
    [5]小田切文洋:郑民钦新译『源氏物语』について,『国隙文化表现研究』第3号,2007.
    [10]张龙妹:[六条御息所の生霊の生成],『国语と国文学』,1998.
    [11]张龙妹:[源氏物语の方法],『日本学研究』8号,1999.
    [12]张龙妹:[中国における源氏物语研究],『源氏研究』5号,2000.
    [13]张龙妹:『源氏物语』の政治性,『国文学解积と教材の研究』,2001.
    [14]张龙妹:[光源氏藤壶事件再考],田中隆昭编『日本古代文学と束ァジァ』,勉诚出版,2004.
    [1]吴松梅:《源氏物语》的家族意识——以女性形象为中心,山东大学,2009.
    [2]王华:《源氏物语》的佛教思想——以出家为中心,山东大学,2009.[2]蒋伟:『源氏物語』における夜,北京外国语大学,2003.
    [5]张敏:『源氏物語』の<宴>世界,南京师范大学,2009.
    [1]蔡大坤:《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理想女性设置,云南大学,2008.
    [2]陈锐清:《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内蒙古大学,2007.
    [3]陈常燊:无常与物哀——《源氏物语》生命意识论,云南大学,2007.
    [4]傅怡:白居易及其诗歌对《源氏物语》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2005.
    [5]高爽:试论《源氏物语》第三部分中的三公主,辽宁大学,2008.
    [6]李光泽:《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研究综述,吉林大学,2008.
    [7]李文静:关于《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中“病态”的考察,北京师范大学,2010.
    [8]刘莉:东方式“主题(话题)语+述语”型句法结构——基于《源氏物语》桐壶卷汉译、日语现代语译及英译的比较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6.
    [9]刘蔚三:《源氏与薰君形象之比较》,华中师范大学,2007.
    [10]三浦由利子:《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
    [11]王春苗:《源氏物语》中的六条妃子论——以其“生灵”为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
    [12]谢忠燕:《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同异之辩,重庆师范学院,2000.
    [13]杨乐:《源氏物语》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苏州大学,2009.
    [14]于珊珊:《源氏物语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0.
    [15]翟盈:中吉本芭娜娜前期作品中的传统与现代——通过与《源氏物语》的比较,南京师范大学,2007.
    [16]左晶:《红楼梦》和《源氏物语》的悲剧审美比较,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2002.
    [1]吉田精一:『日本文学史吉田精一著作19』,樱枫社,1983.
    [2]加藤周一:『加藤周一著作集5日本文学史序说』,平凡社,1980.
    [3]今井卓尔:『物語文学史の研究後期物語』,早稻田大学出版,1982.
    [4]久松潜一:『增補新版日本文学史中古』,至文堂,1981.
    [5]秋山虔等校注:『国文学全史平安朝篇2』,平凡社,1984.
    [6]市古贞次等:『日本文学全史2中古』,学燈社,1979.
    [7]藤田德太郎:『日本小说史论』,至文堂,1939.
    [8]五十岚力:『日本文学全史平安朝文学史下卷』,東京堂,1955.
    [1]市古贞次著,倪玉、廖伟群、刘春英译:《日本文学史概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2.
    [2]西乡信纲著,佩珊译:《日本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谢六逸:《日本文学史》(影印本),上海书店,1991.(原书由北新书1929年9月出版)
    [4]谢志宇:《20世纪日本文学史:以小说为中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杨冬:《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王向远著作集第七卷:《比较文学学科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7]王向远著作集第三卷:《日本文学汉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8]王虹:《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9]渡边洋著,张青编译:《比较文学研究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1]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寓等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12]孟庆枢等:《二十世纪日本文学批评》,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13]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4]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叶渭渠:《日本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6]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简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7]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史古代卷》,昆仑出版社,2004.
    [18]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史近代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19]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史近古卷》,昆仑出版社,2004.
    [20]张哲俊:《东亚比较文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2]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3]吕元明:《日本文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
    [24]严绍璗、陈思和主编:《跨文化研究:什么是比较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5]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6]刘勰编、黄霖整理集评:《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7]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中华书局,2000.
    [28]家永三郎著、刘绩生译:《日本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2.
    [29]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30]金圣华、黄国彬:《困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1]卢蔚秋编:《东方比较文学论文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32]刘柏青等编:《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第二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33]叶渭渠:《日本文学散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1]栗田勇:『禅と日本人』,河出害房新社,1989.
    [2]木村毅:『小说研究十六讲』,恒文社,1980.
    [3]南波浩:『古典とその時代Ⅲ物語文学』,三一害房,1958.
    [4]片山哲:『大衆诗人白樂天』,岩波害店,1956.
    [5]千葉俊二:『賞日本现代文学第八卷谷崎潤一郎』,角川書店,1982.
    [6]浅野晃:『悲劇と伝统』,人文書店,1939.
    [7]日本文学学会:『日本文学研究法』,东京大学出版社,1955.
    [8]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日本文学研究の方法古典编』,有精堂,1986.
    [9]山本三生:『物語小說篇(上)日本文学講座第三卷』,改造社1932.
    [10]市古贞次:『国文学研究书目解题』,东京大学出版社,1982.
    [1]鲍耀明编:《周作人与鲍耀明通信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日本古典文学大辞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陈德文编选:《日本散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
    [4]长谷川泉著,孟庆枢译:《长谷川泉文学论著选川端康成论》,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5]陈明姿、叶国良:《日本汉学研究续探:文学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花未眠:散文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川端康成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
    [8]大冈信著,尤海燕译:《日本的诗歌——其骨骼和肌肤》,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9]丰子恺:《丰子恺静观尘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10]丰一吟:《梦回缘缘堂.丰子恺》,东方出版中心,2010.
    [11]高文汉著《中日古代文学比较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2]郝祥满:《日本人的色道》,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13]何乃英:《川端康成小说艺术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4]後藤昭雄著,高兵兵译:《日本古代汉文学与中国文学》,中华书局,2006.
    [15]季羡林主编:《简明东方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6]隽雪艳:《文化的重写:日本古典中的白居易形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7]李冬君:《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8]李芒:《采玉集》,译林出版社,2000.
    [19]李芒:《投石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
    [20]梁潮等编:《古代.中古部分新东方文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1]林文月:《三月曝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2]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3]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4]铃木修次:《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文学研究室译,1989.
    [25]刘振瀛:《日本文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6]刘再复:《文学的反思》,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7]吕元明:《日本文学论释——兼及中日比较文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8]马歌东:《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9]孟庆枢:《孟庆枢自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30]孟庆枢、于长敏著:《日本:再寻坐标》,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
    [31]绕矾子、王琢编:《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32]孙玉明:《日本红学史稿》,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33]王晓平:《佛典·志怪·物语》,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34]王晓平:《梅红樱粉》,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35]王晓平:《日本中国学述闻》,中华书局,2008.
    [36]吴雨平:《橘与枳:日本汉诗的文体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7]谢思煒撰:《白居易诗集校注》(全六册),中华书局,2009.
    [38]谢六逸:《日本文学》,商务印书馆,1929.
    [39]严绍璗、中西进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6)文学卷,1996.
    [40]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41]杨岂深主编:《外国文学名著欣赏》第四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42]叶渭渠:《日本文学散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43]叶渭渠:《日本文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44]叶渭渠:《日本文学大花园》,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45]叶渭渠、唐月梅主编:《川端康成集散文随笔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6]叶舒宪、李继凯:《太阳女神的沉浮——日本文学中的女性原型》,陕西人民著出版社,2010.
    [47]早早:《东瀛悲歌——和歌中的菊与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8]增华鹏编:《郁达夫自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49]张炜:《张炜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50]张福贵、靳丛林:《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51]赵乐生、孟庆枢、于长敏主编:《中日比较文学论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
    [52]周作人著、止庵校订:《瓜豆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53周阅:《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4]朱光潜:《谈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60]朱光潜:《大美人生朱光潜随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