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1868-1945)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政治动员的强大武器,近代日本报界被政府严厉管控,在整个国家和社会层面逐渐形成了“总体战体制”,不断强化国家和民众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既参与“佐幕”与“勤王”之争,也大力宣传自由和民权;既反对军部独裁、争取宪政民主,也积极宣传对外扩张,服从“国益”,不遗余力地鼓动“万众一心”,充当战争帮凶。
     本论文依托日本传媒史、日本政治史和新闻学、传播学理论,利用日文原始文献档案、借鉴国内外先行研究成果,以“政治动员”为线索,系统梳理了1868—1945年间日本报界与政治的互动关系,特别是深入研究了在政治强力干预和控制下逐渐形成的近代日本报界“总体战体制”和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中的宣传战实践,以及中江兆民、福泽谕吉和德富苏峰等舆论领袖的思想传播、传媒影响力,并分析了近代日本报界的战争责任和历史认识问题,通过客观、公正地分析与评价,为近代日本报界的发生、发展勾勒出一幅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具清晰脉络的“贯战史”画卷。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明治维新时期、自由民权运动时期、大正民主运动时期和甲午战争时期、日俄战争时期、侵华战争时期等六个时期的日本报界与政治互动关系研究,试图阐述以下问题:
     一是在明治大正时期,即日本政治和社会走向近代化过程中,报界与政府既相互扶持、共同促进,也相互斗争、控制与反控制,这种既对抗又联合的关系,正是在社会剧烈变动时期近代报界发展的必经阶段。总体来说,明治初期的报界在推动日本政治和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政治动员的积极作用。
     二是当政府为推行侵略扩张国策,不断加强舆论控制后,报界无力对抗,终于放弃做政党和民众维持宪政民主、“参与政争的有力武器”,而是“转向”沦为政府对内控制舆论、对外实施扩张政策的政治动员工具——通过狂热的宣传行动、细致的战胜报道、虚假的欺骗宣传,甚至直接组织战争动员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了侵略战争及其长期化。
     三是对于近代日本历史上的侵略战争,日本报界负有不可推卸的战争责任;由于战后不彻底的民主化改造,战后报界也不同程度地继承了战前和战时的国家民族观念。时至今日,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仍未停止。
     在“总体战”研究范式下,以“贯战史”的方法论探讨近代日本报界与政治动员的历史,可知其“漫长的战后”仍在继续中。
As the powerful weapon of political mobilization, modern Japanese press was closelymonitored by the government, thus creating an awareness of Total War on national and sociallevel,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Fate between the nation and the people. Theconsequence of this is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press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liberty, civil rights and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and in the opposition of military dictatorshipin Japan;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involved itself in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support of theking and the support of the shogunate, the active propaganda of external expansion, serving asthe accomplice to a series of aggressive wars.
     Based on relevant theories and studies in Japanese media history, Japanese politicalhistory,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lso with the use of Japanese original archives, the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 Japanese press and politics between1868and1945with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s the central clue, especially the formation ofthe Total War System under the political intervention and monitoring, and its applicationduring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Japan-Russian War,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aswell as the propag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thoughts of such preeminent thinkers asChomin Nakae, Fukujawa Ukichi and Tokutomi Soho. The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provide afull pictur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modern Japanese press by way of an objectiveand just analysis of its war responsibility and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the press in thefollowing six stages: the Meiji Period, the Democratic Civil Period, the Taishou Period, theFirst Sino-Japanese War Period, the Japan-Russian War Period, and the Second Sino-JapaneseWar Period to elaborate on such questions:
     I. During the Meiji and Taishou Periods, namely, the period in which Japan wasadvancing toward moderniza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esswas quite complicated. On the one hand, they cooperated for their common goal; onthe other hand, they struggled against each other for the reason of imposed control,which was an inevitable stage for the advance of modern press in a society undergoingdramatic changes. Overall, the press in Early Meiji Period played a part of politicalmob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mobilization.
     II. After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dopted a foreign policy of aggression, it commencedto impose a stricter control over the press, which eventually resulted in the shift of thefocus of the press. The press gave up the role as a defender of constitutionaldemocracy, a powerful weapon of political conflict, but became a politicalmobilization tool by which the government could control the public opinionsdomestically, and practiced aggressive policy abroad by way of war propaganda,detailed war coverage, deceptive report, even direct involvement in war mobilization,which helped to support the aggressive wars to the largest extent and their prolongingprocess.
     III. The Japanese press bore unshrinkabl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r in modern Japan’shistory. Due to the incomplete democratization after the war, the press also inheritedthe ideas before and after the war on nation and state to different degrees. Till today, th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by the Japanese press is still prevailing.
     Under the paradigm of Total War, with the method of Trans-war history, the discussionon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press and political mobilization proves that the complex relationcontinues even after a long after-war period.
引文
①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7)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中将传播的基本功能概括为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和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1916—1962)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59)中继承了拉斯韦尔的观点,补充了“娱乐”功能,使之成为“四功能说”;美国传播学家、被誉为“传播学之父”的威尔伯·L·施拉姆(1907—1987)则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况为:政治功能——包括监视环境、协调、社会遗产传递;经济功能——包括市场信息的传递和解释、开创经济行为等;一般的社会功能——包括社会规范的规范的传递、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娱乐等。参见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3—115页。
    ②受众,即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书籍读者、广播电台听众、电影电视观众。
    ③即美国著名新闻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公共舆论》(1922)中提出的“虚拟环境”。关于“虚拟环境”参见[美]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13页。
    ④参见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5—126页;周武军:《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
    ⑤关于本文特指之“政治动员”,参见本章后文。
    ⑥关于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包括了决定报道内容、数量和质量,引导公众关注哪些问题、忽略哪些问题等等方面;同时还能够通过信息表达、评论的强弱来影响舆论,对“政治社会化”发挥作用,同时也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体系良性运行中发挥作用。实际上,大众传媒对社会的控制是全方位的,重点是对意识形态的控制。通过对内容、语言和过程的操纵,最终达到意识形态一致化和思想规范化,使个人和社会承认既定意识形态的权威,并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服从于这种意识形态的支配。不过,“服从”并不等于“同意”。也正是基于此,大众传媒才真正体现了它的意识形态威力,它不仅能控制人的思想,而且能渗透进入的心理结构,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使人彻底失去内心的独立与自由,从而自愿地接受这种控制。参见李宏、李民等著:《传媒政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15页。
    ⑦信息传播与人类社会同时诞生。出现阶级以后,政治产生并且和传播紧密相连。传播不仅服务政治,也“负载”政治,没有脱离传播的政治。参见邵培仁:《政治传播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22页。
    ①[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小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2页。
    ②此处翻译为“文学公共领域”,其实所谓“公共领域”即指“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公共意见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这个领域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集中表现为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性。公共领域有三个部分构成。简而言之,就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公众,能在理性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展开辩论,同时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最后是经过辩论和交流,达成共识,形成公共舆论。[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25页。
    ③[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35页。
    ④[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34—35页。
    ①[日]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M],诸葛蔚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2页。
    ②[日]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M],诸葛蔚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序第1页,序,第3页。
    ③中村政则,1935年生,1961年毕业于一桥大学商学部,1966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79—1980年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现为一桥大学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日本的历史29劳动者与农民》(1976年)、《近代日本地主制研究—资本主义与地主制》(1979年)、《昭和的历史2昭和的恐慌》(1982)、《战后史和象征天皇》(1992年)、《日本的近代与资本主义—国际化好地区》(合著,1992年)《战后改革与现代日本》(1997年)、《明治维新与战后论改革——近代史》(1999年)、《结束了的战后和未结束的战后》(2007年)、《战后史》(2005年)等。
    ④[日]中村政则:《日本战后史》[M],张英莉译,张谷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
    ⑤[日]中村政则:《日本战后史》[M],张英莉译,张谷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①参见吴峰,吴承义:《“动员”词源新考》[J],《国防》,2010年第4期。
    参见[日]小俣行男:《日本随军记者见闻录—太平洋战争……》[M],周晓萌译,沈英甲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第6—8页,第29—30页,第74页,第16—17页。
    ①这些图片是攻占沈家行镇“立下殊勋”的第某某联队、攻到引翔港附近的日军山炮队、日军炮轰燃起大火的上海北站附近、向闸北一带射击的日军高炮阵地、在特派员面前炸开中国军队的炮弹、在江湾镇抓住的中国“便衣队”、进攻作战的日军坦克、在引翔港附近进攻的日军第某某联队、在司令部前的师团长植田、进攻江湾的日军骑兵队、日本陆军战斗机、日军野战医院、正在准备出动的日军坦克部队……。参见何民:《日本总攻“号外”“自曝”侵沪之战》[J],《中国档案报》,2005年8月12日。
    ②小俣行男,1912年出生于日本山梨县大月市,1936年进入读卖新闻社任记者。从1938年1月到1942年8月,以《读卖新闻》从军记者的身份随日本侵略军经历了日本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1947年离开读卖新闻社,1955年进入崎玉新闻社,任总编辑等职。1963年进入大正制药株式会社,任宣传部长等职。著作有《战争与记者》(冬树社)、《渡越波涛》(现代史出版会)等。参见[日]小俣行男:《日本随军记者见闻录—南京大屠杀……》[M],周晓萌译,张本华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出版说明。
    ③关于详细的大屠杀暴行,参见[日]小俣行男:《日本随军记者见闻录—南京大屠杀……》[M],周晓萌译,张本华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4—5页。
    ④[日]小俣行男:《日本随军记者见闻录—南京大屠杀……》[M],周晓萌译,张本华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56—57页。
    ①《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9月19日。
    ②[日]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太平洋战争史1满洲事变》[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54年,第333页。
    ③[日]奥武则:《大众新闻和国民国家—人气投票·慈善·丑闻》[M],东京:平凡社,2000年,第236页。
    ④张昆:《十五年战争与日本报纸》[J],《日本研究》,1991年第2期。
    ①[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164—165页。
    ②《朝日新闻》1941年12月12日。
    ①[日]井上寿一:《尝试重新思考日中战争》[J],《外交论坛》,2007年第9期。
    ②[新加坡]卓南生:《日本的亚洲报道与亚洲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⑥参见[新加坡]卓南生:《日本的亚洲报道与亚洲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第5—6页。
    ③参见[新加坡]卓南生:《日本的亚洲报道与亚洲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第7页。
    ①[日]荻野富士夫编·解题资料集:《情报局关系极密资料》第1卷[M],东京:不二出版,2003年。
    ②[日]荻野富士夫编·解题资料集:《情报局关系极密资料》第2卷[M],东京:不二出版,2003年。
    ③[日]荻野富士夫编·解题资料集:《情报局关系极密资料》第3卷[M],东京:不二出版,2003年。
    ④[日]荻野富士夫编·解题资料集:《情报局关系极密资料》第6卷[M],东京:不二出版,2003年。
    ①[日]荻野富士夫编·解题资料集:《情报局关系极密资料》第7卷[M],东京:不二出版,2003年。
    ②[日]荻野富士夫编·解题资料集:《情报局关系极密资料》第8卷[M],东京:不二出版,2003年。
    ③[日]武藤直夫编注:《那个时代的空气——明治·大正60年间的报纸报道上》、《那个时代的空气——昭和前期20年间的报纸报道下》[M],东京:ラ·テ—ル出版局,2004年。
    ①[日]兴津要:《明治新闻事之始—<文明开化>的宣传报道机关》[M],东京:大修馆书店,1997年。
    ②[日]日本图书中心:《明治大正国势史第五卷》[M],东京:日本图书中心,2004年。
    ③[日]春原昭彥:《日本新闻通史》[M],东京:新泉社,1985年。
    ④[日]桂敬一:《系列日本近代史15明治·大正的宣传报道机关》[M],东京:岩波书店,1992年。
    ⑤[日]山中恒:《报纸美化战争吧!—战时国家情报机构史》[M],东京:小学馆,2001年。
    ①[日]铃木健二:《国家主义和大众传媒—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报纸的功罪》[M],东京:岩波书店,1997年。
    ②[日]中园裕:《报纸审查制度运用论》[M],大阪:清文堂,2006年版。
    ③[日]塚本三夫:《实录侵略战争和报纸》[M],东京:新日本出版社,1986年。
    ①[日]池田一之:《报纸犯下的战争责任》[M],东京:经济往来社,1981年。
    ②[日]朝日新闻百年史编修委员会编:《朝日新闻社史明治编》[M],东京:朝日新闻社,1990年;《朝日新闻社史大正·昭和战前编》[M],东京:朝日新闻社,1991年。
    ③[日]安田将三、石桥孝太郎:《朝日新闻的战争责任》[M],东京:太田出版,1995年。
    ①[日]早瀬贯:《太平洋战争和朝日新闻—战争宣传报道的研究》[M],东京:新人物往来社,2001年。
    ②[日]朝日新闻东京社会部OB会编辑:《战争和社会部记者》[M],东京:骚人社,1990年。
    ③[日]山本武利责任编集:《“帝国”日本的学知第4卷媒体中的帝国》[M],东京:岩波讲座,2006年。
    ④[日]仓泽爱子等编集:《太平洋战争3动员·抵抗·翼赞》[M],东京:岩波书店,2006年。
    ①リチャ—ド·H·ミツチェル:《战前日本的思想统制》[M],奥平康弘,江桥崇译,东京:日本评论社,1980年。
    ②[日]角家文雄:《昭和時代—15年战争资料集》[M],东京:学阳书房,1973年。
    ③[日]松尾尊允:《大正民主运动》[M],东京:岩波书店,1974年。
    ④[日]井上寿一:《日中战争下的日本》[M],东京:讲谈社,2007年。
    ⑤[日]小林英夫:《日中战争从歼灭战到消耗战》[M],东京:讲谈社,2007年。
    ⑥[日]奧武则:《大众新闻和国民国家——人气投票·慈善·丑闻》[M],东京:平凡社,2000年。
    ①[日]栗田直树:《绪方竹虎》[M],东京:吉川弘文馆,2001年。
    ②[日]嘉治隆一:《明治以后五大记者—兆民·鼎轩·雪岭·如是闲·竹虎》[M],东京:朝日新闻社,1973年。
    ③[日]绪方四十郎:《父亲·绪方竹虎和我》[M],东京:朝日新闻出版社,2005年。
    ④[日]今西光男:《报纸资本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版。[日]今西光男:《占领期的朝日新闻和战争责任—村山长举与绪方竹虎》[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8年。
    ①如在2000年的日本研究综述中,就没有提及中国的日本大众传媒研究状况。参见李玉:《中国的日本研究:回顾与展望》[J],《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2期。
    ②参见孙新:《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本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年第1期。
    ③参见高洪、吴怀中、张季风、王伟、谭晶华、崔世广等:《30年来中国的日本研究概况—中华日本学会2011年年会暨学科综述研讨会发言摘要》[J],《日本学刊》,2011年第3期。
    ④关于中国的日本大众传媒研究情况,参见高洪、吴怀中、张季风、王伟、谭晶华、崔世广、刘岳兵等:《30年来中国的日本研究概况—中华日本学会2011年年会暨学科综述研讨会发言摘要》[J],《日本学刊》,2011年第3期,第39—40页。
    ⑤孙继强:《从战时日本报界的发展看新闻专业主义与政治的冲突》(《日本学刊》,2008年第2期)、《试论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报界的战时体制》(《求索》,2010年第2期)、《南京沦陷前后的日本媒体—以主流报纸为中心》(《阅江学刊》,2010年第2期)、《战时日本主流媒体的“满蒙观”—以纸质媒体为中心》(《求索》,2012年第9期)。
    ①张宪文主编;张生编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6外国媒体报道与德国使馆的报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
    ②张宪文主编;张生,曹大臣,雷国山编;雷国山,李斌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34日本军国教育·百人斩与驻宁领馆史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7年。
    ①张承钧主编:《强盗自白—来自日本随军记者的秘密照片》[M],台海出版社2000年。
    ②张国良:《现代日本大众传播史:1945-1990年》[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
    ③诸葛蔚东:《战后日本舆论、学界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④诸葛蔚东:《媒介与社会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①经盛鸿:《恶魔的吹鼓手与辩护士——战时日本新闻传媒与南京大屠杀》[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年。
    ②王向远:《“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
    ③展江:《战时新闻传播诸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①郑森禹:《战争带给日本的是什么——从日本新闻言论中观出战时日本的真相》[J],《世界知识》,1938年第5期。
    ②张昆:《十五年战争与日本报纸》[J],《日本研究》,1991年第2期。
    ③陈力丹:《论日本媒体“二战”时的法西斯化》[J],《国际新闻界》,2001年12月。
    ④刘颖:《“二战”时期日本媒体法西斯化初探》[J],《青年记者》,2006年第2期。
    ⑤王晓露:《二战时期日本政府对舆论的调控》[J],《军事记者》,2008年第10期。
    ①王晓岚:《军国主义新闻观的酝酿发育—日本二战前夕及战争期间的新闻理论》[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第2期。
    ②于淼:《总体战体制下的日本舆论动员机制分析—起源、构建与社会基础》[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1期。
    ③冯玮,杨荷华:《“总体战体制论”:当今日本史坛值得关注的理论》[J],《历史教学》,2004年第6期。
    ④经盛鸿:《战时日本当局在国内是如何封锁南京大屠杀真相的?》[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⑤经盛鸿:《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随军记者、作家群体活动分析》[J],《民国档案》,2007年第2期。
    ⑥陆艺,经盛鸿:《战时日本传媒泄露的南京大屠杀的蛛丝马迹》[J],《南京大屠杀研究》,2011年第2期。
    ⑦魏晓阳:《日本新闻自由的百年历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①蔡文书:《日本政府不同时期新闻政策的分析》[J],《今传媒》,2006年第5期。
    ②周光明:《日本步入近代化过程中的政府与新闻媒体之关系》[J],《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2期。
    ③孙宝印:《日本明治政府与报纸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④张国良:《日本新闻法制的历史和现状》(上下)[J],《新闻大学》,1995年春,夏。
    ⑤屈亚娟:《国家利益:影响日本媒体对华报道的主要因素》[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⑥[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新华出版社,1986年。
    ①[日]山本文雄,山田实等编:《日本大众传播工具史》[M],刘明华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②[日]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M],诸葛蔚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③[日]中村政则:《日本战后史》[M],张英莉译,张谷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④[日]山本文雄编著:《日本大众传媒史(增补版)》[M],诸葛蔚东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⑤[日]读卖新闻战争责任检证委员会撰稿:《检证战争责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M],日本朋友舍公会、郑钧、范菲、赵军、伊藤鸿,林一二三译,竹内实、步平校,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
    ①[日]小俣行男:《日本随军记者见闻录—南京大屠杀……》[M],周晓萌译,张本华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日]小俣行男:《日本随军记者见闻录—太平洋战争……》[M],周晓萌译,沈英甲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
    ②[日]神田孝一编著:《思想战与宣传战》[M],余仲瑶译,汉口:中华图书公司发行,1937年。
    ③[日]池田一之:《九一八事变与日本新闻报道》》[J],晓章编译,《日本研究》,1991年第2期。
    ④[美]哈罗德·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M],张洁、田青译,展江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⑤[日]新保博,斋藤修编;李瑞,淡建中,江帆译,经思平校:《日本经济史2近代成长的胎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330页。
    ⑥[英]R·P·多尔著,松居弘道译:《江户时代的教育》[M],东京:岩波书店1970年,第300页。
    ⑦[美]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M],孟胜德、刘文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180页。
    ①[日]岩崎胜海:《出版和社会的世纪经验》,《出版与印刷》[M],1999年3、4期,第33页。
    ②宁新:《日本报业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8页。
    ③[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编:《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3页。
    ③[日]春原昭彦:《日本新闻通史》[M],东京:新泉社,1985年,第7页。
    ④[日]春原昭彦:《日本新闻通史》[M],东京:新泉社,1985年,第8—9页。
    ⑤[日]稻叶三千男,新井直之主编:《日本的报业理论与实践》[M],张国成、叶伦、王晓民、冯朝阳译,叶卓如校,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第25页。
    ①[日]山本文雄、山田实、时野谷浩编:《日本大众传播工具史》[M],刘明华、郑超然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页。
    ②岸田吟香(1833—1905)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战地记者、企业家。曾多次来到中国,结识中国书画家,研究中国国情。后来成为《东京日日新闻》的主笔,随日军到中国台湾进行宣传报道活动。又在东京开设乐善堂药店,贩卖书籍,兼办广告业务,1878年第三次到上海,开设了乐善堂药店上海分店。后在上海生活达30年,经营眼药水,开设印刷厂,成为沪上名人,其经营的药店也成为日本军事间谍和特务的据点。
    ③浜田彦藏(天宝8—明治30),出生于兵库县,13岁时遭海难被美国船救助,渡洋到美国,后来成为美国领事馆翻译回到日本,是日本最早的民间报纸《海外新闻》的创始人。[日]春原昭彦:《日本新闻通史》[M],东京:新泉社,1985年,第14页。
    ①[日]柴山哲也:《日本式大众传媒体制的兴亡—从瓦版到程序》[M],东京:ミネルヴァ书房,2006年,第2页。
    ②[日]甘利璋八:《日本报纸的黎明》[M],东京:新人物往来社,1988年,第195页。
    ③《庆喜表示恭顺往水户退去奉还三百年城地》,《太政官日志》(1868年4月)。转引自[日]武藤直大编注:《那个时代的空气上—明治、大正60年间的新闻报道》[M],东京:ラ·テ-ル出版局,2004年,第36页。
    ④[日]甘利璋八:《日本报纸的黎明》[M],东京:新人物往来社,1988年,第196页。
    ⑤[日]山本文雄编著:《日本大众传媒史》(增补版)[M],诸葛蔚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③[日]兴津要:《明治新闻事之始:“文明开化”的大众传媒》[M],东京:大修馆书店,1997年,第7页。
    ④[日]兴津要:《明治新闻事之始:“文明开化”的大众传媒》[M],东京:大修馆书店,1997年,第6页。
    ⑤[日]佐佐木隆:《媒体和权力》[M],东京:中央公论新社,1999年,第36页。
    ①[日]山本文雄、山田实、时野谷浩编:《日本大众传播工具史》[M],刘明华、郑超然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9页。
    ②[日]兴津要:《明治新闻事之始:“文明开化”的大众传媒》[M],东京:大修馆书店,1997年,第7页。
    ①[日]榛村专一:《新闻法制论》[M],东京:日本评论社,1933年,第10-24页。
    ②有学者考证,具有“佐幕”倾向的《横滨新报もしほ草》“在拥有治外法权的横滨居留地,也并非在新政府的规制外继续刊行”,而是新政府暂时搁置了对外国人发行报刊的管理,同时该报也在内容上作出了调整,排除了岸田吟香等人,并在封面上使用了旭日、富士山图片等,表示了妥协。参见[日]山口顺子:《以王尔德的报纸<もしほ草>官许为中心—根据书志数据和史料的考证》,载媒体史研究会编:《媒体史研究》,2005年第18期,第65—85页。
    ③新闻纸印行条例还有附录部分规定了具体的裁断执行:一、官方报纸的取缔权不属于开成学校(“洋书调所”后改名为开成学校一一译者注);二、各府县出版的报纸其检阅权归各府县裁判所;三、外国人用日文出版的报纸,必须向当地裁判所备案,当地裁判所必须加以监督,并根据新的条例执行;四、开成学校只负责监督东京出版的报纸;五、东京各报如违反新闻条例,由开成学校向东京裁判所提出控告,再由东京裁判所进行审判定罪。[日]山本文雄、山田实、时野谷浩编:《日本大众传播工具史》[M],刘明华、郑超然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11页。
    ①[日]山本文雄、山田实、时野谷浩编:《日本大众传播工具史》[M],刘明华、郑超然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2页。[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3页。
    ②[日]春原昭彦:《日本新闻通史》[M],东京:新泉社,1985年,第20页
    ③[日]《读卖新闻》1876年4月21日。转自[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3页。
    ④[日]铃木安藏:《日本宪法学的诞生与发展》[M],东京:丛文阁出版社,1934年,第139页。
    ⑤[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编:《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1页。
    ⑥参见[日]佐佐木隆:《媒体和权利》[M],东京:中央公论新社,1999年,第42页。
    ②参见[日]山本文雄编著:《日本大众传媒史》(增补版)[M],诸葛蔚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页。[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编:《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2页。
    ②[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编:《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2页。
    ①[美]康拉德·希诺考尔,大卫·劳瑞,苏珊·盖伊:《日本文明史》[M],袁德良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年,第178页。
    ②[日]井上清:《日本历史》中册[M],天津市历史研究所译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67页。
    ③关于《建白书》的主要内容,参见[台湾]陈水逢:《日本近代史》[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99-101页。
    ②参见熊达云:《战前日本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印自吴廷璆主编:《日本近代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84页。
    ①[日]《邮便报知新闻》,1876年9月21日。转引自[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4-5页。
    ②井上馨主导的大藏省误将尾去泽矿山业主村井茂兵卫的债务弄混,并判罚村井茂兵卫负担5.5万元债务,然后又将其矿山没收后拍卖。1873年5月23日,因罪证确凿,井上馨辞职。
    ①[日]井上清:《日本历史》中册[M],天津市历史研究所译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63—564页,第568—569页。
    ②1881年6月,政府允许记者旁听地方官会议,但是报纸中“有危激之论者,诋击政府因循姑息,于是7月份,政府发布了新闻纸条例和谗谤律,以检束言论。此时大久保主渐进,而板垣氏倡急进,10月,板垣再去官职,尽力鼓励民心启发舆论。”同时由于媒体揭露北海道开拓史低价出售官产事件,大隈重信因此遭到罢免,即“明治14年政变”。此二人成为下野的政治家,以议会政治为目标,专司组织政党事务。参见[日]大隈重信等著,王云五总编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3》[M],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18年,第62页。
    ①参见[日]山本文雄编著:《日本大众传媒史(增补版)》[M],诸葛蔚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36页。
    ②[日]《自由新闻》1882年7月12日新泻县读者的通信。转引自[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编:《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8页。
    ①[日]福泽谕吉:《朝鲜政略》(1882年8月,《福泽谕吉全集》第8卷,第251页,第259页)。转自[日]远山茂树:《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M],邹有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7页。
    ②[日]远山茂树:《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M],邹有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3页。
    ③[日]福泽谕吉:《贫富论》1884年10月,《福泽谕吉全集》第10卷。转引自[日]远山茂树:《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M],邹有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5页。
    ④[日]《自由新闻》669(1884年9月30日),670、673、674号(1884年10月5日)。[日]远山茂树:《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M],邹有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7页。
    ⑤[日]《自由新闻》社论《处分朝鲜》(1884年12月19日)。
    ⑥后藤劝说板垣出洋考察西方立宪政治,实际是后藤等人分化政党、打击自由民权运动的计谋,此举引起党内同志的不满。
    ⑦如1883年《新闻纸条例》规定,凡是进行时事评论的媒体,不论何时创办,均须缴纳1000日元(东京)或700日元(大阪等大城市)的发行保证金。[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编:《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10页。
    ⑧[日]坂本直宽(南海男):《论民权家的行为》(《爱国新志》第8号,1880年10月,土居清夫编《坂本直宽著作集》上,31页),转引自[日]远山茂树:《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M],邹有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3页。
    ①参见宁新:《日本报业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5页。
    ①参见宁新:《日本报业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7页。
    ②[日]井上清著:《日本历史》中册[M],天津市历史研究所译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68页。
    ③关于《谗谤律》之8条内容,参见[日]春原昭彦:《日本新闻通史》[M],东京:新泉社,1985年,第34—35页
    ④陶涵:《世界新闻史大事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59页。
    ⑤《东京日日新闻》1875年6月9日。
    ⑥《新闻条例和谗谤律》,《评论新闻》1875年7月。转引自[日]武藤直大编注:《那个时代的空气上—明治、大正60年间的新闻报道》[M],东京:ラ·テ-ル出版局,2004年,第54页。
    ①[加拿大]诺曼:《日本维新史》[M],姚曾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78页。
    ②[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6页。
    ③《由于新闻条例,牺牲者续出》,《东京日日新闻》(1875年8月16日),参见[日]武藤直大编注:《那个时代的空气上—明治、大正60年间的新闻报道》[M],东京:ラ·テ-ル出版局,2004年,第55页。
    ④1875年8月15日,成岛柳北在《朝野新闻》上发表《新闻条例、谗谤律是哪个国家的法律?》,以田舍学者家中几个书生甲乙丙丁戊“轻佻浮薄”的议论此两部法律是台湾还是俄国、法国法律的形式,调侃、讽喻其不合情理、不合时宜。参见[日]武藤直大编注:《那个时代的空气上—明治、大正60年间的新闻报道》[M],东京:ラ·テ-ル出版局,2004年,第55页。
    ⑤[日]铃木健二:《国家主义和大众传媒—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报纸的功罪》[M],东京:岩波书店,1997年,第79页。
    ⑥[日]铃木健二:《战争和报纸》[M],东京:每日新闻社,1995年,第23页。
    ⑦[日]春原昭彦:《日本新闻通史》[M],东京:新泉社,1985年,第35—36页
    ①[日]山本文雄:《日本新闻史》[M],东京:国际出版株式会社,1948年,第68页。
    ②[日]山本文雄:《日本新闻史》[M],东京:国际出版株式会社,1948年,第69页。
    ③此外,从新闻界进入政界的还有曾主持《邮便报知新闻》、后任《大阪每日新闻》副社长的矢野文雄,以及青年时期活跃于新闻界后进入政界直至担任“政友会”总裁、第30届内阁首相的犬养毅等人。
    ④政府对传媒界的分化瓦解在英国人布莱克的身上最为明显——“虽然讲好雇用二年,但是,不到半年,布莱克就被解雇了。这时,《日新真事志》终于衰落,并于同年十二月停刊。新闻纸条例第四条规定,禁止外国人经营和出版报纸,这个条例生效不到十几天,布莱克就被解雇,可以说不是偶然的。布菜克对政府的作法十分恼火,于第二年,即明治九年一月六日,未经政府批准,径自出版了晚报《万国新闻》,但仅出二期,就被政府查封了。”参见[日]山本文雄、山田实、时野谷浩编:《日本大众传播工具史》,刘明华、郑超然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页。
    ⑤[日]山本文雄编著:《日本大众传播史》[M],东京:东海大学出版会,1998年,第24页。
    ⑥早期的《评论新闻》并非同政府完全对立的,当政府开始镇压报纸,部分编辑组成员加入了鹿儿岛氏族别动队一致对政府进行批判。有很多记者既支持征韩派又赞成激进民权派。参见[日]三谷博:《公论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初创期的<评论新闻>》,鸟海靖,三谷博,西川诚,矢野信幸:《日本立宪政治的形成与变质》,东京:吉川弘文馆,2005年版。[日]三谷博著;蒋蓓译;易惠莉校:《近代日本公共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初创期的<评论新闻>》,原载许纪霖主编:《知识分子论丛》第6辑《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⑦宁新:《日本报业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6页。
    ⑧[日]桂敬一:《明治·大正的媒体》[M],东京:岩波书店,1992年,第13-14页。[日]兴津要:《明治新闻事之始——<文明开化>的大众传媒》[M],东京:大修馆书店,1997年,第19-20页。[日]山本文雄、山田实、时野谷浩编:《日本大众传播工具史》[M],刘明华、郑超然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1页。
    ①[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编:《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6页。
    ②[日]高坂正显:《明治文化史》第4卷[M],东京:原书房,1980年,第633页,第612页。
    ③[日]铃木安藏:《日本宪法学的诞生与发展》[M],东京:丛文阁出版社,1934年,第139页。
    ④[日]大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史调查会编:《大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史》[M],东京:サンケイ新闻社,1980年,第267页。
    ⑤据日本东京府统计,1884年间发行的报纸在数量上的排名,前四名都是小报:《读卖新闻》、《自由灯》、
    ①陆羯南(1857-1907)。明治时期著名报人和思想家、评论家。原名中田实,曾就读于司法省法学校,因学校动乱而退学。后为官吏,因反对为修改不平等条约而推行的欧化主义政策,罢官为民。1888年(明治21年)创办报纸《东京电报》,翌年停刊,另办《日本》报,自任社长兼主编,发表文章进行论战,成为新闻界的重要人物。他提倡国民主义,试图调和国民的统一与国家的独立,强调政治的道德性,对政治进行尖锐的批判,是明治中期代表健康的民族主义思想家。著有《近时政论考》、《原政》等。[日]竹内理三等编;沈仁安,马斌等译:《日本历史词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6页。
    ②关于德富苏峰与《国民新闻》参见第二章第三节。
    ③[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编:《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7页。
    ④[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编:《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7页。
    ⑤这一时期的政治由协助明治天皇推翻幕府的元老控制,即长州藩出身的伊藤博文、山县有朋、井上馨与萨摩藩出身的黑田清隆、松方正义、西乡从道、大山岩等人。尤其是山县有朋的权势由明治晚期持续至大正中期。尽管在法律上并无明文规定,但是内阁总理大臣的人选均是先经过元老们参与讨论,由元老向天皇推荐,再由天皇向总理大臣“大命降下”授命组阁。
    ⑥[日]历史科学会协议,中村尚美、君岛和彦、平田哲男:《史料日本近现代史Ⅱ大日本帝国之转迹》[M],东京:三省堂,1985年,第3页。护宪派指责桂首相利用天皇,并列举其六条罪状进行口诛笔伐,促其倒台。
    ①[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编:《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41页。
    ②美浓部达吉(1873—1948)东京帝国大学法学教授、日本宪法学、行政法学家,日本国会贵族院议员,曾在皇家学问所为裕仁讲授教育课程。1907年,美浓部在《日本国法学》,提出了“天皇机关说”,否定了明治宪法所规定的“天皇主权说”,认为天皇只是国家的“最高机关”,而不是权力主体,国家的统治权应归属于“主权在民”的国民;作为“国民的代表者参与国家统治”的议会,其权利并非由天皇授予,“无需服从天皇的命令”。1912年,美浓部在其著作《宪法讲话》中对“大日本帝国宪法”作出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解释,反驳了“天皇主权”论者的攻击,进一步将“天皇机关说”体系化,认为日本的统制权应该属于作为“法人”的国家,而不属于天皇。日本的立宪君主政体是天皇和代表国民的帝国议会(众议院)共同进行统治的君民共治的政体,天皇和帝国议会都是国家的直接机关,因而天皇的权力应受到宪法的制约,而不是绝对无限的,这就是与“天皇主权说”相对立的“天皇机关说”。
    ③何勤华、方乐:《日本法律发达史》[M](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页。
    ④关于“天皇机关说”的影响力,可从其遭受到的强烈反对中窥见一斑——首先是主张“天皇主权说”的东京帝国大学教授的上杉慎吉与美浓部论争;其次是在1932年以后,“天皇机关说”遭到右翼势力疯狂攻击。在1935年2月的第67届帝国议会上,菊池武夫(1875—1955,日本陆军军人、军阀政治家、右翼活动家、华族、甲级战犯嫌疑犯,原奉天特务机关长,陆军中将)在贵族院首先发难,指责天皇机关说违反国体,大骂美浓部达吉是学匪,包含慢性谋反和反逆意图,要求政府处分美浓部。美浓部对其进行辩驳,《东京朝日新闻》以《断章取义,何为反逆》为题全文刊载了美浓部的发言记录,并评论“美浓部的答辩条理清晰,观点鲜明,全场听众无不肃静侧耳。”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宫泽俊义在朝日新闻学术文艺专栏“论坛时评”中发表“美浓部达吉论”,称“博士有启蒙之功”,断言“如果有人因听了博士的说明,或因执有博士的学说而逆反国家体制者,他一定是个无知之徒,或是借‘国体’之名行中伤他人之事”。尽管舆论表示了支持,但是贵族院还是在1935你说呢3月20日起草了决议案,众议院于次日也起草决议案,反对天皇机关说,众议院议员则告发美浓部达吉犯有“不敬罪”,指其存有迷惑帝国臣民,混乱神授君权思想等罪状。参见[日]宫泽俊义:《天皇机关说事件》(史料),载[日]ジュリス卜第407期,第108页,1968年10月1日。最后美浓部达吉被赶出议会,并被东京大学解聘。美浓部达吉及其学说被指控“破坏国体、紊乱国宪罪”和“不敬罪”,多次受到检调当局的传讯,连元老西园寺公望、内大臣牧野伸显、枢密院议长一木喜德郎(美浓部的恩师,其学术观点与一木喜德郎一脉相承)也受到右翼势力攻击。1936年2月,美浓部在寓所遭到暴徒袭击身受重伤。实际上反对“天皇机关说”是右翼势力和军部打倒政党政治,攻击宫廷侧近集团的把柄。关于美浓部达吉的检察处分问题,参见董璠舆:《日本明治时期的国体与天皇机关说事件》,《比较法研究》,2011年第1期。
    ⑤[日]三谷太一郎:《吉野作造》[M],东京:中央公论社,1984年,第208页。
    ①关于吉野的民主主义论,参见[日]今井清一:《日本近现代史》第二卷[M],杨孝臣、郎唯成、杨树人译,邹有恒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12-113页。[日]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2》[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71-172页。
    ②[日]松尾尊允编:《吉野作造集》,《近代日本思想大系17》[M],东京:筑摩书房,1976年,第466页。
    ③[日]松尾尊允:《大政民主》,第159-163页。转自[日]今井清一:《日本近现代史》第二卷[M],著;杨孝臣、郎唯成、杨树人译,邹有恒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14页。
    ④[日]《东京朝日新闻》1912年11月18日。[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编:《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34页。
    ⑤尾崎行雄(1858年12月24日-1954年10月6日),号咢堂,日本政治家。曾就学于庆应义塾,任《新泻新闻》和《邮便报知新闻》记者。1882年参加立宪改进党的创立,1890年议会开设后,当选为众议院议员,以后有连续当选24次的记录,1898年任第一次大隈内阁的文部大臣,因共和演说事件而辞职,1900年参加立宪政友会,1903~12年任东京市长,在1913年的护宪运动中,与犬养毅立于先头,被称为“宪政之神”。
    ⑥犬养毅(1855年6月4日-1932年5月15日),日本政治家。第29任日本首相。立宪政友会第6任总裁。通称仙次郎,号木堂。曾作为《邮便报知新闻》记者从军采访西南战争,后又成为《东海经济新报》记者。1882年,入大隈重信组织的立宪改进党。1890年当选第一批众议院议员,之后42年间连续18回当选,次数仅次于尾崎行雄。1898年,第1次大隈重信内阁的文部大臣尾崎行雄因共和演说事件辞职,犬养继任其职,首次入阁。由于1913年在第一次护宪运动中为推翻当时的桂太郎内阁(第三次)发挥了重大作用,与尾崎行雄被并称为“宪政之神”。
    ②[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编:《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34页。
    ③[美]康拉德·希诺考尔、大卫·劳瑞苏珊·盖伊:《日本文明史》》[M],袁德良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年,第208页。
    ④西门子事件:德国西门子公司为取得日本政府舰船订单向海军高级官员行贿的事件。1914年1月,事情败露。
    ①[日]春原昭彦:《日本新闻通史》[M],东京:新泉社,1985年,第146页。
    ②[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编:《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42页。
    ①关于民众在大正民主运动中的作为和评价,参见[日]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65页。
    ①[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编:《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35页。
    ②1888年7月,村山龙平收购了星亨创办的《觉醒新闻》,更名为《东京朝日新闻》。在1940年的大政翼赞体制中,《大阪朝日新闻》与《东京朝日新闻》合并统称为《朝日新闻》。
    ③[日]江森泰吉编:《大隈伯百话》[M],东京:实业之日本社,1909年,第425—428页。
    ④[日]江森泰吉编:《大隈伯百话》[M],东京:实业之日本社,1909年,第426页。
    ⑤[日]江森泰吉编:《大隈伯百话》[M],东京:实业之日本社,1909年,第427—428页。
    ⑥[日]奥村梅皐:《大阪人物评论》[M],大阪:小谷书店、1903年,第29-30页。
    ③[日]山本文雄、山田实、时野谷浩编:《日本大众传播工具史》[M],刘明华、郑超然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4页。
    ④[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2册《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M],尚永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01-202页。
    ①《大阪朝日新闻》1918年8月26日晚刊。[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32页。
    ③[日]茶本繁正:《战争与记者》[M],东京:三一书房,1984年,第168—169页。
    ④[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34页。
    ①[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这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23页。
    ②参见[日]中园裕:《新闻检阅制度运用论》[M],大阪:清文堂,2006年,第31—32页。[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33—34页。
    ③吉野作造发表文章声援《大阪朝日新闻》,指责右翼暴力团体假“拥护国体”之名,行暴力迫害之实。1918年11月23日,吉野作造与暴力团体“浪人会”在神田南明俱乐部展开辩论。在为阻止吉野演说而行暴的威胁下,吉野宣言:“在进行言论争论时,暴力突起本身就已经说明攻击者的败北和吾人见解、主张的正确性。”[日]丝尾寿雄:《日本社会主义运动思想史1》,法政大学出版局1982年,第247页。
    ④[日]山本文雄、山田实、时野谷浩编:《日本大众传播工具史》》[M],刘明华、郑超然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4—105页。
    ⑤[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这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33页。
    ⑥[日]大隈重信:《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925-927页。
    ①[日]大隈重信:《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930页。
    ②淳于淼泠:《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82页。
    ③[日]大谷敬二郎:《昭和宪兵史》[M],东京:みすず书房,1966年,第14页。
    ④[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3册[M],尚永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01页.
    ⑤《东京朝日新闻》1922年3月17日。
    ⑥[日]纐纈厚:《总体战体制研究:日本陆军的国家总动员构想》[M],东京:三一书房,1981年,第82—83页。
    ⑦参见[美]路易斯·杨格著;加藤阳子等译:《帝国总动员:满洲和战时帝国主义文化》[M],东京:岩波书店2001年,第30—31页。
    ⑧[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编:《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35页。
    ①黑岩周六(1862-1920),即黑岩泪香,出生于高知县,历任《回览改进新闻》、《日本タイムス》、《输入自由新闻》、《都新闻》主笔,1892年创办日刊报纸《万朝报》是日本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报人之一,也是日本黄色报业的开山鼻祖。
    ②[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编:《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36-37页。
    ③1889年2月2日,井上毅致伊藤博文书中,关于政党、新闻等待颁布宪法的态度,说“据社会上的情况报告说,政党或著作家、新闻家已经准备了解说文,只等添入正文条款的已有数十位,大有11日何其来迟之感。不是为了驳斥宪法,目的是要就便搭乘宪法这只船。”(《伊膝博文关系文书》1.第388页)。[日]远山茂树:《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M],邹有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97页.
    ④[日]远山茂树:《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M],邹有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91页。
    ⑤[日]爱知大学综合乡土研究所编:《近世的地方文化》[M],东京:名著出版社,1991年,40-41页。转引自郝秉键,陈熙男:《日本现代化的人口条件》,《史学月刊》,2003年第2期。
    ⑥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528页。
    ②1909年5月,日本政府颁发了战前最完备的一部新闻法—《新闻纸法》,牢牢地控制了新闻媒体。关于法律内容,参见张国良:《日本新闻法制的历史和现状》上,《新闻大学》,95春,第48页。
    ①转自张国良:《日本新闻法制的历史和现状》上,《新闻大学》,95春,第49-50页。
    ②[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编:《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6页。
    ②[日]中江兆民:《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M],吴藻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3-54页。
    ③福地樱痴,即福地源一郎(1841-1906)明治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朝比奈碌堂,即朝比奈知泉(1862-1939)明治、大正时代的新闻工作者。陆羯南(1857-1907)明治时期的新闻工作者、评论家。[日]中江兆民:《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M],吴藻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8页。
    ①“兆民”两字出典《尚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意为“亿兆之民”,即“大众”之意。
    ②[日]小仓孝诚:《兆民和法国》,井田进也编:《解析兆民》[M],东京:光芒社,2001版,第55-56页。
    ③[法]爱米尔·阿科拉(1826-1891),法国激进的政治思想家,1867年成立的“和平与自由联盟”创始人之一,其弟子中最为著名的是一战期间担任法国总理的乔治·克里孟梭。
    ④马场辰猪(1850-1888),早年就读于福泽谕吉的庆应义垫,1872年始在英国留学7年,是当时致力于宜传西欧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性知识人。1882年与德富苏峰结识,对苏峰的思想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⑤《日本和名著36中江兆民》[M],东京:中央公论社,1984年,第19页。参见王家骅:《中江兆民的自由民权思想和儒学》[J],《世界历史》,1994年第l期,第39页。
    ⑥除了翻译卢梭的《民约译解》外,中江兆民还翻译了《非开化论》(即卢梭的《科学艺术论》)、《维氏美学》、《理学沿革史》,著有《三醉人经纶问答》、《平民的觉醒》、《国会论》等。
    ⑦宫崎滔天的长兄宫崎八郎(1851-1877)因读卢梭《民约论》(中江兆民译)而大受感动,弃国权主义而倾向自由民权,在熊本设植木学校,学生五十余名,日授以自由之理、万国公法及汉籍。在校既高唱自由民权,复往外地演说开会,倡立民会,一时成为熊本地区自由民权运动的中心。[日]宫崎寅藏著:林启彦改译、注释:《三十三年之梦》[M],北京: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1年,第14页注释。
    ⑧自由民权运动走向衰落后,中江兆民便从事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著有《理学钧玄》(即哲学概论)、《革命前法兰西二世纪事》(1886年)、《三醉人经纶问答》(1886年)、《平民党醒》(1886年)等,还翻译了了《非开化论》(即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维氏美学》、《理学沿革史》(即哲学史)等。
    ①[日]《故兆民居士追悼会的记录》(《平民新闻》第6号,明治36年12月20日),《幸德秋水选集》[M]第1卷,东京:世界评论社,1948年,第117-118页。
    ②在中江兆民的思想历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并未发生彻底断裂,儒家思想与西方近代思想并不截然对立,他在翻译西方近代思想家的著作和宣传自由民权思想时,融入儒家的思想与观念,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东方型民主主义。参见王家骅:《中江兆民的自由民权思想和儒学》[J],《世界历史》,1994年第l期。
    ③[日]《日本和名著36中江兆民》[M],东京:中央公论社,1984年,第19页。参见王家骅:《中江兆民的自由民权思想和儒学》,《世界历史》,1994年第l期,第38页。
    ④[日]《日本近代思想大系3中江兆民集》[M],东京:筑摩书店,1974年,第125页。
    ⑤星亨(1850—1901)明治时期的政治家,自由党领袖。曾任众议院议员、议长。政友会结成时,率自由党参加政友会,后来又任邮政相,东京市议会议长。
    ⑥末广重恭,自由民权活动家,1882年9月,因反对自由党党首板垣出游欧洲而被《自由新闻》报社免职。
    ⑦所谓“三大事件建议运动”,就是以条约改正、减轻地租、言论集会自由这三项要求为目标开展的政治运动。
    ①[日]后藤孝夫:《记者兆民》[M],东京:みすず书房,1990年,第11页。参见唐永亮:《试析中江兆民前期国际政治思想》[J],《日本学刊》,2007年第2期第,第141页。
    ②[日]山本文雄、山田实、时野谷浩编:《日本大众传播工具史》[M],刘明华、郑超然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2—53页。
    ③[日]嘉治隆一:《明治以后的五大记者——兆民·鼎轩·雪岭·如是闲·竹虎》[M],东京:朝日新闻社,1973年,第17页。
    ④[日]中江兆民:《祝贺东洋自由新闻发行》,《东洋自由新闻》明治十四年三月十八日。转引自《日本近代思想大系3中江兆民集》[M],东京:筑摩书房,1974年,第183页。
    ⑤[日]嘉治隆一:《明治以后的五大记者—兆民·鼎轩·雪岭·如是闲·竹虎》[M],东京:朝日新闻社,1973年,第18—19页。
    ①[日]《东洋自由新闻》明治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日本近代思想大系3中江兆民集》[M],东京:筑摩书房,1974年,第182页。
    ②[日]中江兆民:《干涉教育》,《东洋自由新闻》明治十四年三月二十七日,《日本近代思想大系3中江兆民集》[M],东京:筑摩书房,1975年,第188页。
    ③[日]中江兆民:《思想不宜隐匿》,《东洋自由新闻》明治十四年四月二日,《日本近代思想大系3中江兆民集》[M],东京:筑摩书房,1974年,第193页。
    ④[日]中江兆民:《君民共治说》,《东洋自由新闻》明治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日本近代思想大系3中江兆民集》[M],东京:筑摩书房,1974年,第186页。
    ⑤[日]中江兆民:《君民共治说》,《东洋自由新闻》明治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日本近代思想大系3中江兆民集》[M],东京:筑摩书房,1974年,第186页。
    ①[日]中江笃介:《中江兆民全集》[M],第19卷,东京:岩波书店,1983年,第64页。
    ②[日]幸德秋水:《兆民先生》[M],东京:岩波文库,1961年,第25-26页。
    ③[日]中江兆民:《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M],吴藻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7页。
    ④对西园寺公望本人,兆民在《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中也有过分析。“西园寺公望侯爵气宇开阔,见识宏远,而且聪明无比。但是因为过分聪明,对于一切事情,动辄能够立即看透它的结局,所以没有一件事情,足以引起他的好奇心理。也就是说,无论日本发生怎样的事情,在他看来,都是根本不足奇怪的。换句话说,这位侯爵是没有好奇心理的。这就是他所以冷冷淡淡,毫不热心,而且使见过他的面、听过他的话的人,内心的热情也都为之冷却的缘故。侯爵的内心一定说,我想用兵吗?赶不上汉尼拔和拿破仑;想搞政治吗?胜不过俾斯麦和加富尔;况且即使我不干这些事情,而社上去干的人很多,我何须乎和他人争功名,抢权势呢?所以常常退避不就。他辅助伊藤博文侯爵的时候,好象风中的杨柳,又如菜花丛中的蝴蝶一样,也只是冷冷淡淡,丝毫没有使自己的思想深处受到影响,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志气;和郭嘉及荀彧对待曹操的态度,大不相同。侯爵毕竟是不肯做执掌政权的政治家,可惜!”[日]中江兆民:《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M],吴藻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4页。
    ①[日]中江兆民:《西园寺君公望离职东洋自由新闻社》,《东洋自由新闻》1881年4月9日。[日]嘉治隆一:《明治以后的五大记者——兆民·鼎轩·雪岭·如是闲·竹虎》[M],东京:朝日新闻社,1973年,第52页。
    ②松泽宪,即松泽求策(1855-1887),明治前期的自由民权活动家。
    ③唐永亮:《中江兆民的国际政治思想——日本近代小国外交思想的源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18页。
    ④[日]中江兆民:《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M],吴藻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7页。
    ⑤[日]中江笃介:《兆民选集》[M],嘉治隆一编校,东京:岩波文库,1936年,第91页。
    ①从1882年6月《自由新闻》创刊到1882年10月,兆民共计发文章13篇,如《自由新闻发行之旨意》、《政党之论》、《官局之习气》、《为政者有其所鉴》、《告我自由党诸君》、《揭发书信秘密之害》等,绝大部分是“开拓人民智见”的理论性文章。
    ②[日]中江兆民:《权利之源》,《自由新闻》明治十五年七月五日,《日本近代思想大系3中江兆民集》[M],东京:筑摩书房,1974年,第224页。
    ③《三醉人经纶问答》作为单行本刊行前一个月,曾以《醉人之奇论》发表在德富苏峰主办的《国民之友》(1887年4月15日)上,
    ④“啊!民主制啊!民主制!君主专制,愚昧而自身尚不知其过;立宪制虽知其过,但也仅改了一半;民主制光明磊落,胸中没有半点尘污。”[日]中江兆民:《三醉人经纶问答》[M],滕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3页。
    ⑤“在19世纪的今天,以武威为国家的光荣,以侵略为国策,强夺别人土地,杀害别国人民,一心想当地球的主宰者的国家,真是疯狂的国家啊!”“诸如区区一小国的人民,如今仅仅出兵十万,遣军舰百十艘,运到遥远的国外去侵占土地,欲用以扩大本国经济的流通,那么,这不是愚蠢便是发狂。”[日]中江兆民:《三醉人经纶问答》[M],滕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7页。
    ⑥[日]中江兆民:《三醉人经纶问答》[M],滕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9—30页。
    ⑦洋学绅士君说:“据我所知,绝无如此凶暴的国家。如万一有之,那么我们只有各自为计。但是,我所希望的是,我们不持一件兵器,不带一粒子弹,从容对他说:‘我们对你们没有做过失礼的事情,幸而我们也没有受谴责的理由。我们国内实施共和制,没有争执。我们不愿你们干扰我们的国事。你们赶快回去吧!’他们仍不听,荷枪实弹对准我们时,我们大声疾呼:‘你们为何如此无礼无义!’于是饮弹而亡,别无良策。”[日]中江兆民:《三醉人经纶问答》[M],滕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30页。
    ⑧他暗示说,“不知是在亚洲还是在非洲(我一时忘记了),有一个大国(我一时把它的名字忘了),它,国土非常辽阔,资源极其丰富,但它又非常衰弱,我听说这个国家虽有百余万军队,但杂乱无训练,一旦危急毫不顶用,又听说,这个国家虽有制度,却宛如没有,这是一只极肥的上供用的大牲牛。这就是天赐给小国使其果腹的食饵。为什么不快去割取一半,或割取三分之一呢?,颁布一张诏书,募集全国壮丁,此时至少也可得四五十万人,……把该国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割取过来为我国所有,我们将成为大国!物丰人众,加之施以政治教化,可建成城垒,可铸大炮,陆地可动员百万精锐之师,海上可排出百千艘坚舰,我小国一变而为俄国、英国……夺取以自富自强,比不夺取以自灭,岂不是好得万万倍吗”![日]中江兆民:《三醉人经纶问答》[M],滕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35-37页。
    ①面对欧美列强侵略东亚的严峻情势,南海先生主张日本及其他亚洲人民奋起自卫:“假如他……果真敢于狡猾地来侵犯的话,我们只有全国皆兵,竭力抵抗,或据守要地,或突然进击,进退出没,变化莫测。因为他是客,我是主,他不义,我是正义。因此,我国军队,不论将校兵卒,同仇敌忾,士气旺盛,有什么不能自卫的道理呢?!”“我们亚洲各国的士兵,想用他们征伐时则不足,用以防守时则有余。所以,平时要加紧训练、演习,养精蓄锐,那么,为什么要担忧不能自守呢?!为什么需要按绅士君的计策束手待毙呢?!为什么需要按照豪杰君的策略招致邻国的怨恨呢?!”[日]中江兆民:《三醉人经纶问答》[M],滕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65-66页。
    ②[日]德富苏峰:《德富苏峰集》[M],东京:改造社,1929年,第403-404页。
    ③[日]血泪居士:《中江笃介氏》,《中江兆民全集别卷》,第29页。转引自唐永亮:《中江兆民的国际政治思想——日本近代小国外交思想的源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22页。
    ④[日]幸德秋水:《兆民先生兆民先生行状记》[M],东京:岩波书店,1960年,第19页。转引自[日]上山春平:《中江兆民的历史哲学和政治思想》,李宗耀译自《中江兆民研究》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报告》,1966年岩波书店刊行。
    ①[日]福泽谕吉:《福泽谕吉自传》[M],马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页。维基百科记录为天保5年12月12日(1835年1月10日)。
    ⑥[日]福泽谕吉:《福泽谕吉自传》[M],马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1-22页。
    ③[日]福泽谕吉:《福泽谕吉自传》[M],马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94页。
    ④[日]福泽谕吉:《福泽谕吉自传》[M],马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97页。
    ⑤[日]庆应义塾:《福泽谕吉全集第1卷》[M],东京:岩波书店,1959年,第69页。
    ②[日]福泽谕吉:《西洋事情》[M],东京:庆应义塾出版局,1870年,初编序言。
    ③[日]庆应义塾:《福泽谕吉全集》第7卷[M],东京:岩波书店,1959年,第107-198页。
    ④[日]福泽谕吉:《福泽谕吉自传》[M],马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93页。
    ①[日]福泽谕吉:《西洋事情》[M],东京:庆应义塾出版局,1870年,第36-38页。
    ②[日]岩生成一编:《近世的洋学和海外交渉》[M],东京:严南堂书店,1979年,第349页。转引自周颂伦:《福泽谕吉思想的日本主义特征》,《古代文明》,2008年10月第2卷第4期,第80页。
    ③[日]福泽谕吉:《福泽谕吉自传》[M],马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49页—150页。
    ①[日]庆应义塾:《福泽谕吉全集》第4卷[M],东京:岩波书店,1959年,第38页。
    ②周建高:《劝学导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页。
    ②参见刘岳兵:《日本近现代思想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54页。
    ③[日]福泽谕吉:《福翁自传》[M],东京:讲谈社,1975年,第281页。
    ④《时事新报》(1882—1936)从创立之日起,到福泽去世之前的1902年11月,在20年时间里,福泽几乎每天都亲自动手写社论、评论、随笔等,总计近千篇,涉及内政外交等一切国内外大事,阐述意见,宣传主张。这些报刊评论文章占福泽著述的一半以上,在岩波书店1961年版全16卷的《福泽谕吉全集》中占九卷,其中涉及侵略中国的文章有40多篇。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42页。
    ⑤《时事新报》1882年3月1日创刊号《本报发行之趣旨》。转引自[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日本新闻事业史》[M],张国良译,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15页。[日]铃木健二:《国家主义和大众传媒—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报纸的功罪》[M],东京:岩波书店,1997年,第77页。
    ①[日]庆应义塾:《福泽谕吉全集》第8卷[M],东京:岩波书店,1957年,第28—29页。转引自周颂伦:《近代日本社会转型期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4页。
    ②[日]庆应义塾:《福泽谕吉全集》第8卷[M],东京:岩波书店1959年,第139页。转引自周颂伦:《福泽谕吉中国政策观的骤变———东洋盟主与脱亚入欧》,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57页。
    ③[日]庆应义塾:《福泽谕吉全集》第8卷[M],东京:岩波书店,1959年,第309页。
    ④[日]庆应义塾:《福泽谕吉全集》第10卷[M],东京:岩波书店,1960年,第70页。
    ①汤重南,汪淼,强国,韩文娟主编:《日本帝国的兴亡》(上)[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第365页。
    ②[日]庆应义塾:《福泽谕吉全集》第9卷[M],东京:岩波书店,1959年,第412页。
    ③1894年3月后,《时事新报》多次报道金玉均死讯及朝鲜局势。如《金玉均在上海被暗杀》(1894年3月30日)、《清国人敏锐日本人迟钝》(1894年4月30日)、《东学党暴动现在不能大意》(1894年5月30日)、《韩国请求清国援助》(1894年6月8日)、《帝国政府发表出兵理由根据天津条约日清两国互相通知》(1894年6月9日)、《大鸟公使率海军数百进入京城韩廷惊愕袁世凯也很狼狈》(1894年6月20日)、《义勇兵志愿从军高知市有800人》
    (1894年6月26日)、《组织拔刀队志愿从军》(1894年6月29日)等。参见[日]武藤直大编注:《那个时代的空气上—明治、大正60年间的新闻报道》[M],东京:ラ·テ-ル出版局,2004年,第132—136页。
    ④甲申政变,指1884年12月4日(农历甲申年十月十七日)朝鲜发生的流血政变。这次政变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党为主导,日本协助。政变的目的一是朝鲜脱离中国独立,二是改革朝鲜内政。为此开化党暗杀了8名守旧派大臣,发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政纲。12月6日,袁世凯率驻朝军队镇压了政变。
    ⑤1881年9月,福泽谕吉发表一文《时事小言》,阐述了自己对亚细亚———中国政策的观点。福泽认为:朝鲜、中国等非文明国家没有力量来防遏西洋文明国的殖民扩张,同处东洋但已是文明国的日本,应以东洋盟主的身份,帮助中国、朝鲜来实现文明化,从而防止东洋不被西洋殖民地化。西洋主导的文明化就是亚洲的殖民地化,日本主导的文明化,就是亚洲的独立化。因为日本自身也是西洋的被压迫者。“至于立论的主义,在于严我武备,伸张国权。武备不止于独守日本一国,兼而保护东洋诸国,治乱而为其首,根据其目的,规模亦必远大。”此即为“东洋盟主论”。[日]庆应义塾:《福泽谕吉全集》(M),第5卷,东京:岩波书店1959年,第187页。周颂伦:《福泽谕吉中国政策观的骤变———东洋盟主与脱亚入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56页。
    ①[日]福泽谕吉:《脱亚论》,《时事新报》1885年3月16日。参见[日]庆应义塾:《福泽谕吉全集》第10卷[M],东京:岩波书店,1960年,第240页。
    ②[日]庆应义塾:《福泽谕吉全集》第10卷[M],东京:岩波书店,1960年,第238—240页。
    ③[日]庆应义塾:《福泽谕吉全集》第10卷[M],东京:岩波书店,1960年,第415页,第159页。
    ④[日]福泽谕吉:《赶快攻占满洲三省》、《旷日持久会上支那人的当》,《时事新报》1894年8月11日,8月16日。[日]庆应义塾:《福泽谕吉全集》第14卷[M],东京:岩波书店,1961年,第501页。
    ⑤[日]庆应义塾:《福泽谕吉全集》第14卷[M],东京:岩波书店,1961年,第511-512页。
    ⑥《日清两国终于开战清舰首先开炮我舰迎战》[N],《时事新报》1894年7月29日。参见[日]武藤直大编注:《那个时代的空气上—明治、大正60年间的新闻报道》[M],东京:ラ·テ-ル出版局,2004年,第138页。
    ⑦[日]福泽谕吉:《日清战争是文野之战》[N],《时事新闻》1894年7月29日。庆应义塾:《福泽谕吉全集》第14卷[M],东京:岩波书店,1961年,第491-492页。
    ⑧[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M],东京:岩波书店,1973年,第132页。
    ①[日]石河干明:《福泽谕吉传》第3卷[M],东京:岩波书店,1932年,第756页。
    ②[日]石河干明:《福泽谕吉传》第3卷[M],东京:岩波书店,1932年,第757页。
    ③[日]石河干明:《福泽谕吉传》第3卷[M],东京:岩波书店,1932年,第758页。
    ④[日]《时事新报》1895年8月8日。转引自[台湾]杨素霞:《日治初期台台湾统治政策论的再考:以<时事新报>对汉人统治与拓殖省问题的讨论为中心》[J],《亚太研究论坛》第33期2006年9月,第133页。
    ⑤[日]《时事新报》(1895年8月11日)。转引自[台湾]杨素霞:《日治初期台台湾统治政策论的再考:以<时事新报>对汉人统治与拓殖省问题的讨论为中心》[J],《亚太研究论坛》,第33期,第128—129页。
    ①[日]安川寿之辅:《福泽渝吉的亚洲认识—重新认识日本近代史》[M],东京:高文研,2000年,第14页。
    ②本章内容部分来自德富苏峰早期创办的《国民之友》杂志。
    ③[日]清泽冽:《暗黑日记》,东京评论社1995年,第304页。米彦军:《论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思想》[J],《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1期,第179页。
    ①新岛襄(1843年—1890年),近代日本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近代日本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1864年他违反平民不得随意出国的法律、以生命为代价偷渡到美国,接受基督教教义洗礼,是第一位从欧美高等教育机构获得学位的日本人。新岛襄在美国任神职10年,期间详细研究了西方教育体系,1875年开办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所基督教大学——同志社大学(同志社英学校)。
    ②1877年西南战争之际,《日日新闻》记者福地源一郎(樱痴)以平民身份谒见天皇,并亲自上奏战况,使德富苏峰对新闻记者巨大影响力和的职业荣耀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立下了做新闻记者的志向。
    ①[日]德富苏峰:《自由、道德及儒教主义》,植手通有编:《明治文学全集34德富苏峰集》[M],东京:筑摩书房,1974年,第38页。
    ②[日]德富苏峰:《自由、道德及儒教主义》,[日]植手通有编:《明治文学全集34德富苏峰集》[M],东京:筑摩书房,1974年,第48页。
    ③[日]德富苏峰:《自由、道德及儒教主义》,[日]植手通有编:《明治文学全集34德富苏峰集》[M],东京:筑摩书房,1974年,第39页。
    ④[日]德富猪一郎:《新日本之青年》,集英社,1887年,第151页。[日]小园晃司:《德富苏峰的亚洲观—以帝国主义的展开为视点》,张俊哲主编:《严绍璗学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第442页。
    ①[日]德富苏峰:《将来之日本》,植手通有编:《明治文学全集34德富苏峰集》[M],东京:筑摩书房,1974年,第56页。
    ②[日]德富苏峰:《将来之日本》,植手通有编:《明治文学全集34德富苏峰集》[M],东京:筑摩书房,1974年,第103页。
    ③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6页。
    ④福泽谕吉直接提出“脱亚入欧”——“我日本虽位于亚细亚之东,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德富苏峰则批判儒教主义,主张自由主义,并进一步主张通过对侵略中国以显示“日本国民的膨胀性”。[日]福泽谕吉:《脱亚论》,《时事新报》1885年3月16日。[日]德富猪一郎:《大日本膨胀论》[M],东京:民友社,1894年版。
    ⑤伊文成等主编:《日本历史人物传》(近现代卷)[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31页。
    ⑥[日]德富苏峰:《啊,国民之友诞生了》,《国民之友》,第1号。
    ①[日]角家文雄:《昭和时代—15年战争资料集》[M],东京:学阳书房,1973年,第250页。
    ②《苏峰自传》154-155页,参见[日]松本三之介:《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M],李冬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94-95页。
    ③[日]松本三之介:《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M],李冬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05页。
    ①[日]《堺利彦传》,“现代日本文学全集”,《社会文学集》改造社,286页。参见[日]松本三之介:《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M],李冬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106页。
    ②[日]德富苏峰:《啊,国民之友诞生了》,《国民之友》,第1号。
    ③[日]德富苏峰:《啊,国民之友诞生了》,《国民之友》,第1号。
    ④[日]德富苏峰:《平民的进步主义和国民精神》,《国民之友》,第222号。
    ⑤[日](《堺利彦传》,“现代日本文学全集”,《社会文学集》改造社,265页)。参见[日]松本三之介:《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M],李冬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106页。
    ⑥[日]德富苏峰:《尊王新论》,《国民之友》,第192号,第12卷,第288页。
    ①[日]德富苏峰:《皇室的尊荣》,《国民之友》,第238号,第15卷,第153页。
    ②[日]德富苏峰;《理想的立宪君主制》,《国民之友》,第200号第13卷,第116页。
    ③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后,为实现民族独立,收回主权,开始逐步废除或修改不平等条约,终于在1894年7月与英国签订了《通商航海条约》,撤消了领事裁判权,日本的关税自主权也得到了部分恢复,还取得了贸易最惠国待遇,使日本“一扫三十年之污辱,跃身于国际友谊伙伴之中”。
    ④[日]德富苏峰:《平民的进步主义和国民的精神》,《国民之友》,1894年4月。参见松本三之介:《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M],李冬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107页。
    ⑤[日]《明治文学全集34德富苏峰集》[M],东京:筑摩书房,1974年,第263页。
    ⑥德富苏峰在自传中回忆说:“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无论是对日本的历史还是对我个人的历史都是重大事件。对我的一生来说,这也是一次大转机。此前我是以藩阀政府为对手战斗到最后的一个。这里之所以说到最后,是因为自议会开设前后起,原来的民权论者也往往与藩阀政府相妥协了”。“然而,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一旦发生,我将藩阀政府、萨长等所有的都忘记了,举国一致直冲清国成了当务之急,为此我牺牲了自己所持有的一切。世间就这件事虽然对我有种种非难,那是出于其各自的考虑,没有办法的事情,在我自身,认为作为公众人物而立于世上,顺应大势、引领大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况且这场战争,我等虽不以本人自居,至少是其急先锋之一。”[日]《苏峰自传》[M],中央公论社,1935年,第293-294页。参见刘跃兵:《甲午战争的日本近代思想史意义》[J],《日本学论坛》,2008年第1期。
    ①甲午战争爆发前,《国民之友》第179号发表了德富苏峰《大日本》一文,强调日本要有自主外交,要寻找扩张日本的途径,稍后《国民之友》189号又发表了德富苏峰的《海国人民的思想》,提出“国民扩张”设想。德富苏峰一生出版了200余种著作,其中《大日本膨胀论》(1894年)是其对外扩张及侵华理论的代表之作。《大日本膨胀论》结集了“征清问题”的五篇文章——《日本国民的膨胀性》、《好机会》、《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战争和国民》、《战胜余言》,发表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国民之友》杂志上,并在1894年12月结集出版。其主旨是“作为大日本的膨胀问题来论述征清”,提醒“日本国民在世界各地膨胀之际,其大敌不是白色人种而是中国人种”,而“日本将来的历史,无疑将是日本国民在世界各地建设新故乡的膨胀史。”在膨胀过程中他当然是希望“日(日本)胜清(中国)败”。[日]《明治文学全集34德富苏峰集》[M],东京:筑摩书房,1974年,第249页。
    ②[日]德富猪一郎:《大日本膨胀论》[M],东京:民友社,1894年,第1页。
    ③[日]德富猪一郎:《大日本膨胀论》[M],东京:民友社,1894年,第19页。
    ④[日]德富猪一郎:《大日本膨胀论》[M],东京:民友社,1894年,第87页。
    ⑤[日]德富苏峰:《征清之真正意义》,《国民新闻》,1894年1月5日。
    ①[日]北村透谷:《透谷全集》,1950-1960年刊第2卷,第250页。转引自刘岳兵:《甲午战争的日本近代思想史意义》[J],《日本学论坛》。2008年第1期。
    ②[日]正宗白鸟:《正宗白鸟全集》[M],1965-1968年刊,第6卷,第19页。
    ③刘岳兵:《日本近现代思想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138页。
    ④[日]下中邦彦:《日本史料集成》[M],东京:平凡社,1963年,第518—519页。
    ①[日]陆羯南:《国家主义的滥用》1896年3月23日,参见《陆羯南全集》第5卷[M],东京:みすず书房,1970年,第335页。
    ②佐藤信渊(1769-1850年)在《宇内混同秘策》(1823年)中鼓吹“支那经略论”。提出“世界当为郡县,万国之君皆为臣仆”,“凡此先以吞中国始”.“安抚万国苍生,自始便是皇国君主之要务”。“凡经略异邦之方法,应先自弱而易取之地始之。当今之世界万国中,皇国易取易攻之土地,无比中国之‘满洲’为更易取者……故征服‘满洲’、……不仅在取得“满洲”,……而在图谋朝鲜及中国”。[日]神岛二郎编:《近代日本本思想大系8德富苏峰集》[M],筑摩书房,1978年,第173页。[日]藤田省三编:《日本思想史大系·45·佐藤信渊安藤昌益》[M],岩波书店,1977年,第426页。吉田松阴(1830—1859)在《幽囚录》(1854年)中鼓吹“补偿论”,日本“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支那,所失于美俄者,可取偿于朝鲜、满洲之土地”。“告谕琉球,使之朝觐,一如内地之诸侯。责令朝鲜纳人质,有如古盛之时。割北满之地,取台湾、吕宋诸岛,以示渐进之势。”[日]吉田松阴:《幽囚录》,[日]藤田省三《日本思想大系·54·吉田松阴》[M],东京:岩波书店,1987年,第193页。[日]渡边几治郎:《日本战时外交实话》[M],东京:千叶书房,1937年,第7-8页。桥本左内(1834—1859)认为,“如不兼并中国、朝鲜的领土,日本就难以独立”。[日]黑龙会:《东亚先觉志士传》(上)[M],东京:原书房,1977年,第9页。
    ①[日]松泽弘阳:《近代日本思想史》[M],东京:放送大学教育振兴会,1993年,第42页。
    ②[日]河原宏、藤井升三编集:《日中关系史基础知识》[M],东京:有斐阁,1974年,第64页。转引自周颂伦:《福泽谕吉思想的日本主义特征》[J],《古代文明》,2008年10月第2卷第4期,第79页。
    ③[日]西川俊作、松崎欣一:《福泽谕吉论的百年》[M],东京:庆应义塾,1999年,第103页。转引自周颂伦:《福泽谕吉思想的日本主义特征》[J],《古代文明》,2008年10月第2卷第4期,第79页。
    ④周颂伦:《福泽谕吉思想的日本主义特征》[J],《古代文明》,2008年10月第2卷第4期,第79页。
    ⑤[日]福泽谕吉:《福泽谕吉自传》[M],马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出版说明第3页
    ⑥[日]福泽谕吉:《福泽谕吉全集》第15卷[M],东京:岩波书店,1971年,第336页。
    ⑦[日]福泽谕吉:《福翁自传》[M],东京:讲谈社,1975年,第280页。转引自周颂伦:《福泽谕吉思想的日本主义特征》[J],《古代文明》,2008年10月第2卷第4期。
    ①[日]德富苏峰:《苏峰自传》[M],中央公论社1935年版,第154-155页。[日]松本三之介:《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M],李冬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94-95页。
    ②[日]德富猪一郎:《宣战布告的好潮合》[N],《国民新闻》,1894年7月31日。
    ③本多雄太郎(1874—1948),对美强硬派的外交官。
    ④[日]清泽冽:《暗黑日记》,1943年10月19日。
    ①[日]中江兆民:《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M],吴藻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2页。
    ②[日]中江兆民:《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M],吴藻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6页。
    ③[日]中江笃介:《中江兆民全集》第19卷[M],东京:岩波书店,1983年,第175-186页。
    ④[日]中江兆民:《冷血动物的陈列场》[N],《立宪自由报》,1892年2月21日。
    ①《首先充实国力,之后用兵于外,参议木户孝允的建白》[N],《东京日日新闻》,1874年3月9日。转引自[日]武藤直大编注:《那个时代的空气上—明治、大正60年间的新闻报道》[M],东京:ラ·テ-ル出版局,2004年,第51页。
    ②[日]远山茂树:《陆羯南的外政论》[J],载于《横滨市立大学论丛》,24卷2、3号。转引自[日]远山茂树:《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M],邹有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19页。
    ③[日]片山庆隆:《日俄战争和报纸》[M],东京:讲谈社,2009年,第177页。
    ④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13页。
    ⑤[日]奥武则:《大众新闻和国民国家—人气投票慈善丑闻》[M],东京:平凡社,2000年,第234—235页。
    ①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有两名第八师团的士兵因为没有被选派到满洲而选择了自杀。大阪一名24岁的青年因为未被选派出征满洲,也从新世界通天阁上跳下自杀了。[日]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太平洋战争史1.满洲事变》[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54年,第333页。
    ②《周报》292号,总合女性史研究会:《日本女性生活史·4·近代》[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0年,第209页。转引自李卓:《日本近现代社会史》[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343页。
    ③《中外商业》1941年1月21日。[日]入江德郎等:《新闻集成·昭和史的证言15》[M],东京:本邦书籍,1985年,第40页。转引自李卓:《日本近现代社会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344页。
    ④[日]藤井忠俊:《国防妇人会》[M],东京:岩波新书,1985年,第63页。
    ⑤蒋立峰,汤重南主编:《日本军国主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89—592页。
    ①[美]路易斯·杨:《日本大帝国:满洲和战时的帝国主义文化》[M],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I页。转引自[美]康拉德·希诺考尔、大卫·劳瑞,苏珊·盖伊:《日本文明史》[M],袁德良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年,第197—198页。
    ②《朝野新闻》1875年9月29日。转引自史桂芳:《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71页。
    ③周彦:《甲午战前日本总体战准备》,《北洋海军研究(3)》[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④参见第二章第二节《福泽谕吉与<时事新报>—“国权皇张论”》。
    ⑤严绍璗:《20世纪日本人的中国观》[J],《岱宗学刊》,1999年第2期。
    ⑥[日]美士路昌一编:《明治大正史》第一卷“言论篇”[M],东京:朝日新闻社,1930年,第192页。
    ①[日]山本文雄著;诸葛蔚东译:《日本大众传媒史》(增补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5页。
    ②[日]福泽谕吉:《日清战争是文明与野蛮的战争》[N],《时事新报》1894年7月29日。参见[日]庆应义塾编:《福泽谕吉全集第14卷》[M],东京:岩波书店1961年,第491—492页。
    ③在甲午战争前后20余年的时间里,福泽谕吉写了40多篇文章,极力鼓吹发动侵华战争。
    ④当时全日本捐款在万元以上的也只有5人。
    ⑤参见第二章第三节《德富苏峰与<国民新闻>—“大日本膨胀论”》。
    ⑥内村鉴三(1861—1930年)基督教无教会主义创始人。高崎藩士之子,生于东京。札幌农学校毕业,上学时加入基督教。曾任开拓使御用挂、农商务省嘱托等职。后赴美就读于阿麻斯特大学。1801年任第一高等中学嘱托教员时,因拒绝拜读《教育救语》而被解职。后任《万朝报》记者,反对日俄战争,主张“非战论”,宣传和平。参见[日]竹内理三等编:《日本历史词典》[M],沈仁安、马斌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7页。
    ①[日]内村鉴三:《日清战争之义》[N],《国民之友》1894年9月3日。[日]内村鉴三:《内村鉴三全集第3卷》[M],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104-112页。
    ②但是甲午战争结束后,内村醒悟到“义战”骗局,《国民之友》又发表了他的《时势之观察》(1896年8月15日):“他们将甲午战争作为义战来倡导,而像我们这些傻子,认真地接受他们的宣言,我还直接以欧文写出《日清战争之义》而诉诸世界,日本的政治家与新闻记者会在心里窃笑说:‘善哉他这样的正直者’,所谓义战、所谓名义,为他们那些聪明人所不惮公言,……而战局结束,处于战胜国的位置,其主眼却置邻国的独立而不问,新领土的开凿、新市场的扩张占据了整个国民的注意力,片面地十二分地汲汲收取战胜的利益,义战,如果确实是义战的话,为何不牺牲国家的存在而战?日本国民如果是仁义之民为什么不重视同胞中国人的名誉?为什么不致力于于对邻国朝鲜的诱导?我辈之愁叹在于我国民之不诚实、在于他们不相信义而倡导义、在于他们对邻国的深切只是挂在嘴上而不是发自心里、在于他们的侠义心之浅薄。”[日]内村鉴三:《时势之观察》(1896年8月15日《国民之友》),《内村鉴三全集第3卷》[M],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233页。转引自刘跃兵:《日本近现代思想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134页。
    ③[日]植村正久:《要把日清战争作为精神问题》[N],《福音新报》1894年11月9日;《植村正久著作集第2卷》,第186页。转引自[日]松本三之介:《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M],李冬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138页。
    ④[日]山本文雄编著:《日本大众传媒史》[M],诸葛卫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5页。
    ①中国方面有外国记者参加,如清军方面的外国记者《香港孖剌新闻》(Hongkong Daily Press)的战地通讯员肯宁咸(Afred Cunningham)、路透社记者史蒂文哈特(Stephen Hart)。肯宁咸作The Chinese soldier and other Sketches(《水路华军战阵志》),其第三篇关于威海卫之战部分,由李鼎芳译为《肯宁咸乙未威海卫战事外纪》,发表于1935年5月3日《史地月刊》,并被收入丛刊《中日战争》(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318-324页。又见丛刊续编《中日战争》(11),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503、651页;[日]大谷正:《近代日本的对外宣传》,见郭富纯主编:《永矢不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1-164页。
    ②数字参见[日]美士路昌一编:《明治大正史第一卷“言论篇”》[M],东京:朝日新闻社,1930年,第194页。
    ③为规范随军记者的行动,1894年8月中旬,大本营制定了记者随军规则,对随军申请手续、随军许可证交付手续及申报去朝鲜的手续和随军注意事项等做出详细规定,如随军记者的报道及活动必须在战地高等司令部监视将校的监督下进行。为避免新闻报道泄露作战计划,陆海军两省均发布命令,禁止刊登有关当前军队、军舰移动和军事战略事项;并发布了紧急敕令,严格实行新闻检阅制度,这是日本首次实行军事检阅制度。
    ④周彦、赵丽娟:《浅谈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当局对新闻的控制》,转引自周彦、李海:《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36页。
    ⑤因为大量报道战争新闻,1894年,大阪《朝日》突破11万份。这年1月26日,东京《朝日》的社论说:“我大阪《朝日》创立以来,阅十有七年……面目一新……”参见邵加陵:《村山龙平和<朝日新闻>》[J],《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4期·学术人物。
    ⑥国木田独步(1871-1908),幼名龟吉,又名哲夫。曾参加《文坛》、《早稻田评论》编辑工作。1892年入德富苏峰的民友社,后以国民新闻社从军记者身份登上军舰,在《国民新闻》上做专栏连载《爱弟通信》。1895年,辞去记者职务,参加编辑《国民之友》,后入报知新闻社,再入星亨任编辑长的民声新报社,再接手画报社—独步社等,是近代日本著名的媒体人。
    ⑦[日]井上晴树:《旅顺大屠杀》[M],朴龙根译,大连:大连出版社,2001年,第87页,第89-90页。
    ②[日]龟井兹明:《龟井兹明从军日记》,参见高永学、孙常信译:《血证—甲午战争亲历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4页,第28页。
    ③[日]大谷正:《近代日本的对外宣传》,参见郭富纯主编:《永矢不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页;[日]井上晴树:《旅顺大屠杀》[M],朴龙根译,大连:大连出版社,2001年,第90—93页。
    ①[日]冈保生:《日清战争与文坛——正冈子规的场合》[J],《国文学》,1964年第10期。
    ②[日]正冈子规:《子规全集第九卷》[M],东京:改造社,1929年,第67页。
    ③[日]正冈子规:《子规全集第九卷》[M],东京:改造社,1929年,第68页。
    ④[日]正冈子规:《子规全集第九卷》[M],东京:改造社,1929年,第70页。
    ⑤[日]正冈子规:《子规全集第九卷》[M],东京:改造社,1929年,第74页。
    ⑥[日]正冈子规:《子规全第九卷集》[M],东京:改造社1929年,第74—75页。
    ①[日]《近代日本思想史讲座第8卷》[M],东京:筑摩书店,1961年,第34页。
    ②[日]春原昭彦:《日本新闻通史》[M],东京:新泉社,1985年,第86页。
    ③《国民新闻》1903年10月15日。
    ④《报知新闻》1895年5月17日。
    ⑤《时事新报》1895年8月30日。
    ⑥《时事新报》1903年10月15日。
    ⑦参见[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M],东京:岩波书店,1985年,第187页。
    ⑧[日]铃木健二:《战争和报纸》[M],东京:每日新闻社,1995年,第32页。
    ①曹中屏:《东亚与太平洋国际关系》[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53页。
    ①图片资料参见[日]片山庆隆:《日俄战争和报纸》[M],东京:讲谈社,2009年,第29页。
    ②[日]幸德秋水全集编集委员会编:《幸德秋水全集第4卷》[M],东京:明治文献,1968年-1972年,第282页。
    ①《关于满洲问题向桂内阁进言》[N],《东京朝日新闻》1903年6月24日。转引自[日]武藤直大编注:《那个时代的空气上—明治、大正60年间的新闻报道》[M],东京:ラ·テ-ル出版局,2004年,第178—179页。
    ②[日]长山靖夫:《日俄战争时期的报纸和读者》[J],《太平洋学会志》2007年3月,通卷第96号(第29卷第1/1号),第75页。
    ③[日]美士路昌一编:《明治大正史第一卷“言论篇”》[M],东京:朝日新闻社,1979年,第196页。
    ①参见[日]片山庆隆:《日俄战争和报纸》[M],东京:讲谈社,2009年,第14页。
    ②[日]片山庆隆:《日俄战争和报纸》[M],东京:讲谈社,2009年,第12页。
    ③虽然反对日英同盟的报纸有很多,但是有影响的报纸如《二六新报》和《万朝报》持反对意见。参见[日]片山庆隆:《日俄战争和报纸》[M],东京:讲谈社,2009年,第32—39页。
    ①关于“内村的批判”,参见[日]内村鉴三:《日英同盟之所感》[N],《万朝报》,1902年2月17日,1902年2月19日。[日]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M],张学锋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16—17页。
    ②[日]内村鉴三:《战争废止论》[N],《万朝报》1903年6月30日。转引自[日]春原昭彦:《日本新闻通史》[M],东京:新泉社,1985年,第110页。
    ③[日]德富苏峰:《日英同盟对国民性格的影响》[N],《国民新闻》,1902年2月16日。
    ④幸德秋水在《非战争主义》中写到“军备与战争的惨祸来势汹汹地将要弥漫东亚大地。……和平论者是多么地强调军人遗族的不幸啊,想念父亲的孩子,思慕丈夫的妻子,刚刚经过生离之苦,又添死别之恨。然而,他们为了国家二字、名誉一词,连哭泣都不允许!最终直至家庭破碎,兄弟离散,故人不归,这是何等罪孽!……和平论者是多么地了解战地人民的不幸啊!由于突如其来的战争恶魔,可爱的人民房屋被烧毁,财产被掠夺,妻儿被奸淫,……和平论者是多么地关注平民社会的损失!贸易停止,生产萎靡,金融危机,贫民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沉重的赋税![日]神崎清:《实录:幸德秋水》[M],东京:读卖新闻社,1971年,第167页。
    ⑤社会主义协会由社会主义研究会(1898年10月创立,村井知至任会长)改组(明治三十三·一)而成,安部任会长,继续开展社会主义的启蒙活动。
    ①参见宁新:《日本报业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53页。
    ②在同一天的《万朝报》上,同为骨干记者的幸德秋水与堺利彦也发表了辞职声明:我们从社会主义立场来分析国际战争,在我们所写的文章中,早就对读者阐述过,战争是贵族与军人之间的私斗,而大多数国民却为此作出了牺牲。但是曾经对我们的观点很宽容的本报,由于近日外交时局的压力,也开始主张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应举国一致,协助当局共同前进,这也是读者早已看到的。因此我们如果留在本报,就不得不保持沉默。然而如永远沉默,不表达我们的主张,则有失志士对社会的本分责任,因此我们不得已选择离开报社。[日]隅谷三喜男:《日本的历史(22):大日本帝国的考验》[M].东京:中央公论社,1966年,第282-283页。
    ③幸德秋水在文中指出:战争从道德上看是可怕的罪恶,从政治上看是恐怖的毒害,从经济上看是巨大的损失,社会正义遭其破坏,万民福利遭其蹂躏。在文章最后幸德呼吁:“啊!我亲爱的同胞!从狂热中清醒吧!从汝等一步步将要陷入的罪恶、毒害、损失中自拔吧!天降之祸犹可避,人为之祸不可逃!战争一度破裂,其结果无论胜败,继之而来的必然是无限的痛苦和悔恨。为真理,为正义,为天下众生福利,深夜请扪心自问!”参见[日]幸德秋水:《吾人始终反对战争》[N],《平民新闻》,1904年1月17日。
    ④[日]大河内一男:《现代日本思想大系(15):社会主义》[M],东京:筑摩书房,1963年,第324-325页。
    ⑤[日]幸德秋水:《送兵士》[N],《国民新闻》,1904年2月14日。
    ⑥《平民新闻》周刊的支持者包括退出万朝报社、参加了平民社的石川三四郎,也由从二六新报转入成为平民社的西川光二郎,原官吏、社会思想家小岛龙太郎和加藤时次郎一起参加了社会主义研究会并对报社提供资金援助。
    ⑦[日]神崎清:《实录:幸德秋水》[M],东京:读卖新闻社,1971年,第228页。
    ①参见伊文成:《“大逆事件”与幸德秋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5期。《幸德传次郎等无政府主义者大逆罪判决大审院特别裁判24人死刑》[N],《东京朝日新闻》,1911年1月19日。参见[日]武藤直大编注:《那个时代的空气上—明治、大正60年间的新闻报道》[M],东京:ラ·テ-ル出版局,2004年,第214页。
    ②[日]长山靖生:《日俄战争—另一个故事》[M],东京:新潮社,2004年,第40页。
    ①[日]中村谦三:《大阪每日新闻战时事业志》[M],大阪:大阪每日新闻社,1908年,第2—80页。
    ②值得研究的是,日本的新闻通讯基地不仅设在了战地及战争波及地区,而且还在英美等国设置。如在英国的是特派记者毛里斯,关注英国对战争的舆论并通过电报发给大阪每日,这是日本其他媒体所没有的;日俄谈判前在华盛顿设置通信员也是整个日本媒体中惟一的一家,对了解美国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其最先得到美国总统参与斡旋日俄媾和的消息,并电报发给大阪每日,使得日本国民十分震惊,此后各媒体纷纷要求向美国派遣特派记者,从最初的国民新闻社、报纸新闻社和大和新闻社,到东京朝日新闻社、大阪朝日新闻社、时事新报社、大阪时事新报社、万朝报社,大力报道媾和新闻。[日]中村谦三:《大阪每日新闻战时事业志》[M],大阪:大阪每日新闻社,1908年,第77—80页。
    ③大阪每日在军中的记者安排,根据《大阪每日新闻的从军记者和通信嘱托员配属表》制作,参见[日]中村谦三:《大阪每日新闻战时事业志》[M],大阪:大阪每日新闻社,1908年,第48—51页。
    ①[日]山本文雄,山田实,时野谷浩编;刘明华,郑超然译:《日本大众传播工具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2—83页。
    ②[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这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97—98页。
    ③[日]长山靖夫:《日俄战争时期的报纸和读者》[J],《太平洋学会志》,2007年3月,通卷第96号(第29卷第1/1号),第76—77页。
    ⑤汪精卫:《正月的回忆》,张艳茹:《甲午战争及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新闻媒体》[J],于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学术文集(第六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6页。
    ①[日]二叶亭四迷:《二叶亭四迷全集》第12卷,第78页,80页。转引自[日]远山茂树:《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M],邹有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68页。
    ②[日]中村谦三:《大阪每日新闻战时事业志》[M],大阪:大阪每日新闻社,1908年,第167—169页。
    ③[日]中村谦三:《大阪每日新闻战时事业志》[M],大阪:大阪每日新闻社,1908年,第171—172页。
    ④[日]片山庆隆:《日俄战争和报纸》[M],东京:讲谈社,2009年,第107—108页。
    ⑤[日]桑田悦,前原透编著;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简明日本战史》[M],北京: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4页。
    ①《不可忘记战败者的地位》[N],《时事新报》1905年6月27日。
    ②《不割让沿海州就不能讲和》[N],《东京二六新闻》1905年6月15日。
    ③[日]片山庆隆:《日俄战争和报纸》[M],东京:讲谈社,2009年,第176页。
    ④[日]春原昭彦:《日本新闻通史》[M],东京:新泉社,1985年,第116页。
    ⑤参见周颂伦:《近代日本社会转型期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①《天人不许的罪恶》[N],《报知新闻》1905年9月3日。转引自[日]武藤直大编注:《那个时代的空气上—明治、大正60年间的新闻报道》[M],东京:ラ·テ-ル出版局,2004年,第192页。
    ②《白骨的悲愤》[N],《大阪朝日新闻》1905年9月6日。转引自[日]武藤直大编注:《那个时代的空气上—明治、大正60年间的新闻报道》[M],东京:ラ·テ-ル出版局,2004年,第192—193页。
    ③以上报界言论宣传引自周颂伦:《近代日本社会转型期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④参见[日]松尾尊允:《大正德谟克拉西》[M],东京:岩波书店,1974年,第20—33页。
    ①到了1909年代的《报刊法》时期,则恢复内务大臣的行政处分权,对于有关军事、外交方面的内容加强了限制。参见[日]竹内理三等编,沈仁安、马斌等译:《日本历史词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16—217页。
    ②参见第一章之第二节。
    ③[日]铃木健二:《战争和报纸》[M],东京:每日新闻社,1995年,第27页。
    ④[日]松本谦堂编:《勋章从军记者佩用者心得》[M],京都:改进堂,1895年,第1—3页。
    ⑤[日]松本谦堂编:《勋章从军记者佩用者心得》[M],京都:改进堂,1895年,第17—18页。
    ⑥关于攻占朝鲜王宫的详细情况,参见周彦,赵丽娟:《浅谈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当局对新闻的控制》,载周彦,李海:《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33页。
    ⑦转引自周彦、赵丽娟:《浅谈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当局对新闻的控制》,载周彦、李海:《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34页。
    ⑧所谓“紧急敕令”就是依据《大日本帝国宪法》第3条,在议会闭会期间,根据紧急需要,天皇可以代替法律颁发命令。
    ①关于《审查内规》和《审查方法》的具体内容,参见周彦、赵丽娟:《浅谈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当局对新闻的控制》,载周彦、李海:《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34—536页。
    ②[日]鹈泽聪明:《战时法令全书》[M],东京:一二三馆,1904年,序言第1—2页。
    ③[日]鹈泽聪明:《战时法令全书》[M],东京:一二三馆,1904年,目次第1—4页。
    ④[日]鹈泽聪明:《战时法令全书》[M],东京:一二三馆,1904年,第70—71页
    ①[日]鹈泽聪明:《战时法令全书》[M],东京:一二三馆,1904年,第72—75页
    ②关于1909年日本《新闻纸法》的全文内容,参见[日]春原昭彦:《日本新闻通史》[M],东京:新泉社,1985年,第124—129页。
    ③[日]春原昭彦:《日本新闻通史》[M],东京:新泉社,1985年,第128页。
    ④“宣传”因其巨大的影响力和战斗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大规模运用,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功,因此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产生了很多以宣传为题目的研究著作。关于宣传战,最为著名的研究者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7),其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拉斯韦尔还编著有《宣传与独裁》1936、《世界革命宣传:芝加哥研究》1939、《宣传、传播与公众舆论》1946、《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1979—1980)是宣传战研究最重要的奠基之作,其着重论及了宣传的四个主要目标:1、激起对敌人的仇恨;2、与盟军保持友好关系;3、与中立者保持友好关系,而且尽可能与其达成合作;4、瓦解敌人的斗志。在那个把宣传与专制相联系,对“宣传”极端恐惧的年代,这本研究“宣传策略运用”的教科书被评论家称其为“一本马基雅维利式的教科书(即教唆权术的书),应当马上予以销毁”。而战时宣传在“一战时被大量使用,功效更是前所未见”。参见[美]哈罗德·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M],张洁、田青译,展江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孟颖、赵丽芳,邓理峰,郑宇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06—108页。
    ⑤[加]哈罗德·伊尼斯著:《帝国与传播》[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70页。
    ①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拿破仑是否有“毛瑟枪”的言论一直存有争议,但是研究者普遍认为其所表达的意思仍然十分重要,充分展示了政治宣传与媒体的紧密关系。参见史尚静:《拿破仑“毛瑟枪”言论考》[J],《青年记者》,2011年9月下。
    ②[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222页。
    ③[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M],张洁,田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④[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小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16页。
    ⑤宣传战是总体战的一部分。1929年,德国纳粹党人希尔首先提出“总体战”理论。1935年,德国将军、军事战略家鲁登道夫(1865-1937)在《总体战》一书中对这种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成为著名的战略思想。总体战理论主张把国家的一切资源,以及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动员起来投入战争,并采用极端残酷的手段摧毁和镇压对方的反抗。其中包括对和平居民的恐怖手段和灭绝人性的行为以及战场上的最残酷的作战方法。关于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参见[德]埃里希·鲁登道夫:《总体战》[M],戴耀先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王天成:《二次大战大战略理论研究述要》[J],《军事历史》,1990年第6期。
    ⑥[德]埃里希·鲁登道夫:《总体战》[M],戴耀先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第36—37页。
    ⑦关于一战期间英国的宣传战,参见张昆:《简明世界新闻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13页,第215页。
    ⑧北岩勋爵(1865-1922),又称诺斯克里末勋爵,原名为艾尔弗莱特·查理士·威廉·哈姆斯沃斯。1896年创办《每日邮报》,被认为是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报业的开端,又取得《泰晤士报》控制权,建立了英国最大的报业集团——北岩报团。1918年2月,北岩担任英国政府对敌宣传部总监,由新闻人转变为宣传者,利用一切媒介不惜假造新闻破坏德国形象,鼓舞盟军士气,取得了明显效果。北岩的战时新闻思想对德国和美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⑨李明:《浅议北岩勋爵的战时新闻思想》[J],《新闻世界》,2009年第5期。
    ①[德]希特勒:《我的奋斗》。转引自郝明工:《无冕国度的对舞:中外新闻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3页。
    ②[苏]谢列兹涅夫等编:《心理战》[M],张俊英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8页。
    ③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5页。
    ④[苏]苏珊·L·卡拉瑟斯:《西方传媒与战争》[M],张毓强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97页。
    ⑤[日]德富猪一郎编著:《公爵山县有朋传》下卷,山县有朋公纪念事业会1933年版。转引自[日]纐缬厚:《我们的战争责任——历史检讨与现实省思》[M],申荷丽译,黄大慧审校,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5页。
    ⑥[日]关东军司令部编:《国家总动员研究资料》,“新京”(长春),关东军司令部,昭和12(1937)年,第92页。参见于淼:《日本新闻媒体的角色转变与社会动因分析—以大正时期和黑暗峡谷时期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9期。
    ⑦[日]家永三郎:《太平洋战争》[M],东京:岩波书店,2002年,第157页。
    ⑧参见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29-130页,第236页。经盛鸿:《恶魔的吹鼓手与辩护士———战时日本新闻传媒与南京大屠杀》[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年,第1页。[日]内川芳美《现代史史料·12·日中战争4》[M],东京:みすず书房,1983年,第80页。
    ⑨[日]左藤卓己:《现代传媒史》[M],诸葛蔚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7页。
    ⑩[日]前坂俊之:《兵是凶器—战争和新闻1926—1935》[M],东京:社会思想社,1989年,第229页。
    ①[日]左藤卓己著;诸葛蔚东译:《现代传媒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8页。
    ②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陆军主张“事变的正当性”,以各种小册子向国民展开宣传,1931年有18种,1932年扩大到37种,1933年是33种。参见[日]前坂俊之:《兵是凶器——战争和新闻1926—1935》,东京:社会思想社,1989年,第229—230页。
    ③[日]小俣行男:《日本随军记者见闻录—太平洋战争……》(《台北已经笼罩在“开战”的气氛中》)[M],周晓萌译,沈英甲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第22—23页。
    ④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国内以侵华战争为题材的绘画、宣传画和写真集——即从中国前线拍摄的战场摄影集大量出版。关于写真集和从军作家在战争前线的活跃情况,以及“宣抚文学”、“宣抚报道”的宣传战,参见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209—210页。王向远:《“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153页。王启生:《二战期间日本“史学家”为侵略战争服务手法剖析》[J],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1期。画家川端龙子画的《不动的火焰》,参见[日]小俣行男:《日本随军记者见闻录——太平洋战争……》[M],周晓萌译,沈英甲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第81页。
    ⑤关于从军记者的“出征”,1936年进入《读卖新闻》的小俣行男,在1938年1月成为从军记者,他写道:从陆军省一得到“随军执照”,第二天晨报第一版就刊登了我和摄影师船越的照片及一则增派两名记者的通告。其中这样报道:华北方面军南下,华中派遣军开始北上,到处都翻滚着同中国军队决战的风云,因此决定派遣两名特派员。上面决定派船越去北京,我去上海。出发时,正力松太郎社长到东京车站送行。参见[日]小俣行男;张晓华校:《日本随军记者见闻录——南京大屠杀……》[M],周晓萌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2页。
    ①《随军记者市野出征在即》,《福岛民友新闻》1937年9月21日,赵冬梅译。参见张生,曹大臣,雷国山编,雷国山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34:日本军国教育百人斩与驻宁领馆史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第103页。
    ②宣抚,即“宣传”、“安抚”,语出中国唐朝“宣抚使”制度,是指从中央到地方进行地方的安定工作的高级军事司令官。日本故意取唐朝“宣抚使”的意义,意为把中国沦陷区作为日本的“地方”加以巩固和安定。特指面向中国普通百姓的宣传活动,是日本在中国沦陷区的所谓“思想宣传战”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在日军的“思想宣传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于“宣抚”的目的和任务,小山荣三在《战时宣传论》中的论述十分详尽:一、民心的安定镇抚:①避难民的招还,②对于事变的正确认识,③良民生命财产的保护,④难民救恤,
    ⑤医疗救护,⑥开设民众议事所。二、治安维持:①治安维持会的组成与指导,②自卫团的组织训练,③土匪的怀柔。三、军事协力:①这种情报的收集,②人夫车马的供给、物资的调配,③道路桥梁的修补架设,④兵器、弹药、弹夹的收集。四、铁道爱护工作:①铁道爱护村的组织,②情报联络网的设立,③担任区域线路巡查的实施,④沿线高秆植物的刈除及种植的禁止,⑤爱护(铁路)思想的彻底普及。五、经济实业的复兴:①促进商铺、工厂的开业,②金票流通的宣传,③促进农作物收获运输,④市场的开设,⑤物资交流的斡旋,⑥金融斡旋。六、教育文化的促进:①抗日教育的铲除,②学校的开设,③日、满、支亲和精神的彻底普及,④日本语的普及奖励,⑤青少年队的结成指导,⑥报纸的发行。参见[日]小山荣三:《战时宣传论》[M],东京:三省堂,1942年,第145—146页。转引自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235页。
    ③[日]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1840—1945》下卷)[M],1969年,《文书》第344—345页。
    ①[日]池田德真著;朴世俣译:《宣传战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33页,第52—87页。
    ②[日]池田德真著;朴世俣译:《宣传战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66页。
    ③参见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186—187页。
    ①以上内容参见[日]荻野富士夫编·解题:《情报局关系极秘资料第6卷编辑复刻版》[M],东京:不二出版,2003年,第121页,第127页,第137页,第141页,第154页,第166页,第185页,第220页,第225页,第233页、第239页,第265页,第271页,第277页,第288页,第296页,第301页,第308页,第313页,第320页,第325页,第332页。
    ②以上“思想战讲座”的内容参见[日]荻野富士夫编·解题:《情报局关系极秘资料第7卷》编辑复刻版[M],东京:不二出版,2003年,第3页,第15页,第32页,第43页,第58页。
    ③[日]荻野富士夫编·解题:《情报局关系极秘资料第7卷》编辑复刻版[M],东京:不二出版,2003年,第4页。
    ①[日]荻野富士夫编·解题:《情报局关系极秘资料第7卷》编辑复刻版[M],东京:不二出版,2003年,第33页。
    ②以上“思想战讲座”的内容参见[日]荻野富士夫编·解题:《情报局关系极秘资料第7卷编辑复刻版》[M],东京:不二出版,2003年,第65页,第75页,第79页,第84页,第107页,第98页,第114页。
    ③[日]荻野富士夫编·解题:《情报局关系极秘资料第7卷编辑复刻版》[M],东京:不二出版,2003年,第87页。
    ④[日]荻野富士夫编·解题:《情报局关系极秘资料第7卷编辑复刻版》[M],东京:不二出版,2003年,第84—96页。
    ①[日]水野正次:《大东亚战争的思想战略—思想战纲要》[M],东京:霞关书房,1942年,第30—31页。转引自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191页,第193页。
    ①关于“对外宣传”、“对支宣传”以及“宣传实施所应注意的事项”,参见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199—202页。
    ②[日]北山节郎编:《太平洋战争放送宣传资料》第1卷部外秘《海外放送讲演集》第二号(昭和十七年6月)附属资料《对日英美战争情报宣传方策大纲》[M],东京:绿荫书房,1997年,第288页。
    ①参见[日]北山节郎编:《太平洋战争放送宣传资料》第1卷部外秘《海外放送讲演集》第二号(昭和十七年6月)附属资料《对日英美战争情报宣传方策大纲》[M],东京:绿荫书房,1997年,第288—290页。
    ②参见[日]北山节郎编:《太平洋战争放送宣传资料》第1卷部外秘《海外放送讲演集》第二号(昭和十七年6月)附属资料《对日英美战争情报宣传方策大纲》[M],东京:绿荫书房,1997年,第290—292页。
    ③关于“对轴心国宣传”、“对敌国宣传”、“对南方诸国宣传”、“对中立国宣传”的方针与要领,参见[日]北山节郎编:《太平洋战争放送宣传资料》第1卷部外秘《海外放送讲演集》第二号(昭和十七年6月)附属资料《对日英美战争情报宣传方策大纲》[M],东京:绿荫书房,1997年,第294—299页。
    ①[日]参谋本部:《战败的记录》[M]1967年,第181—185页。转引自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1931—1945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80—482页。
    ②[日]参谋本部:《战败的记录》[M],东京:原书房,1967年,第254—255页。
    ①[日]纐纈厚:《总体战体制研究:日本陆军的国家总动员构想》[M],东京:三一书房,1981年,第175页。
    ②[日]内川芳美:《传媒法政策史研究》[M],东京:有斐阁,1989年,第230页。
    ③[日]内川芳美:《传媒法政策史研究》[M],东京:有斐阁,1989年,第179页。
    ④五相会议制定的《国策的基准》成为日本帝国主义总体战的根本国策。参见[日]藤原彰:《日本近现代史》第三卷[M],伊文成、李树藩、南昌龙、赵春元译,邹有恒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3页。
    ①王向远:《“笔部队”和侵华战争》[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83页。
    ②[日]《出版警察报》,第108号第10页,1937年9月出版。转引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42页。
    ③[日]有山辉雄:《战时体制和国民化》,载[日]赤泽史朗、粟屋宪太郎、丰下楢彦、森武麻吕、吉田裕编:《战时下的宣传和文化》[M],东京:现代史料出版,2001年,第28页。
    ④[日]山中恒:《报纸美化战争—战时国家情报机构史》[M],东京:小学馆,2001年,第222—223页。
    ⑤7月31日陆军省的《新闻报道取缔要领》,参见[日]有山辉雄,西山武典编《近代日本媒体史资料集成·情报局宣传统制关系资料》[M]第二卷,东京:柏书房,1999年,第9页。
    ⑥[日]山中恒:《报纸美化战争—战时国家情报机构史》[M],东京:小学馆,2001年,第225页。
    ①[日]中园裕:《新闻检阅制度运用论》[M],大阪:清文堂,2006年,第194页。
    ②[日]中园裕:《新闻检阅制度运用论》[M],大阪:清文堂,2006年,第197页。
    ③《新闻纸等揭载制限令》(1941年1月11日),参见[日]角家文雄:《昭和时代—15年战争资料集》[M],东京:学阳书房,1973年,第214—215页。
    ④《新闻事业令》(1941年)规定,报纸发行由申报备案制改为许可制(第三条);必要时政府可要求报社进行“事业的转让或公司的合并”(第四条)。
    ⑤《言论、集会、结社等临时取缔法》(1941年)强化了《新闻纸法》(1909年)“镇压言论、思想、出版自由,政府有权检查报刊,禁止刊载对政府不利之报道,或批判文字,违者严罚之”的法律效力,“改申报制为许可制”,“制造流言蜚语、散步蛊惑人心要处以体刑”,各报社要设置专门的报道审查部门“查阅部”,主管部门有权停止出版物的发行。[日]角家文雄:《昭和时代—15年战争资料集》[M],东京:学阳书房,1973年,第215—216页。
    ⑥从1868年明治维新到1874年自由民权运动的几年时间,大众传媒“打破顽固狭隘的思想,担任文明开化先导”,被称为作明治政府和报界的“蜜月时期”。只可惜,这段“蜜月期”太短暂了,从1874年1月起,二者便“决裂”了。此后日本的媒体进入了重重管制的“厄运期”,一直到昭和的前半期,是日本新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其黑暗的程度,甚至比封建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1931年日本军阀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对言论的压迫日甚一日,最终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参见张国良:《日本新闻法制的历史和现状(上)》[J],《新闻大学》,95春,第47—50页。
    ⑦当时陆军新闻班的负责人依次是秦真次、樱井忠温、冈村宁次等人,参见[日]平栉孝:《大本营报道部》[M],东京:图书出版社,1980年,第14—15页。
    ①[日]荻野富士夫编·解题《情报局关系极秘资料第8卷》编辑复刻版[M],东京:不二出版,2003年,第18页。
    ②关于情报委员会的成立情况、组织、机能、事务规程、官制及人员参见[日]荻野富士夫编·解题:《情报局关系极秘资料第8卷》编辑复刻版[M],东京:不二出版,2003年,第17—45页。
    ③关于内阁情报部的组织、机能、官制及人员参见[日]荻野富士夫编·解题《情报局关系极秘资料第8卷》编辑复刻版[M],东京:不二出版,2003年,第4—15页。
    ④[日]山本文雄、山田实、时野谷浩编:《日本大众传播工具史》[M],刘明华、郑超然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7页。
    ①关于内阁情报局的组织、机能、各部课业务、官制及人员参见[日]荻野富士夫编·解题:《情报局关系极秘资料第8卷》编辑复刻版[M],东京:不二出版,2003年,第47—74页。
    ②图片、文字资料参见[日]日本读卖新闻战争责任检证委员会撰稿:《检证战争责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M],日本朋友舍公会、郑钧、范菲、赵军、伊藤鸿、林一二三译;竹内实、步平校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第123页。
    ③“国体明征”起源于1911年明治末期大正初年的学术争论——“天皇机关说”与“天皇主权说”之争,最初是基于对1889年明治宪法确立的天皇制国家体制的不同解释的学术之争,主要代表人物是主张在宪法学上天皇是国家的机关、统治权在于国民的东京帝国大学教授美浓部达吉(1873-1948)为代表;和主张天皇是国家主权的主体,继承穗积八束学说的上杉慎吉(1878-1929),双方在1912年和1913年的多次展开争论,最终美浓部的理论为议会政治打下了基础,被学术界认为是定论,美浓部因而被选为贵族院议员。
    ④关于“天皇机关说”,参见前文。
    ⑤菊池武夫攻击美浓部“天皇机关说”为叛逆的报道,以及其在贵族院就“天皇机关说”演讲的内容,被《东京朝日新闻》、《东京日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等媒体全文速记并报道,参见[日]角家文雄:《昭和时代—15年战争资料集》[M],东京:学阳书房,1973年,第83页。《菊池武夫攻击美浓部的天皇机关说为叛逆》(《大阪每日新闻》1935年2月19日)、《美浓部详细阐述自己的学说,会场响起掌声,截取只言片语就成为反逆者,是什么事啊》(《东京朝日新闻》1935年2月26日)、《军部、右翼团体猛烈反击美浓部学说弄错国体》(《大阪每日新闻》1935年2月26日)。参见[日]武藤直大编注:《那个时代的空气—昭和前期20年的新闻报道》[M],ラ·テ-ル出版局,2004年,132—137页。
    ①《东京朝日新闻》,1935年2月26日早刊。转引自[日]藤原彰:《日本近现代史》第三卷[M],伊文成、李树藩、南昌龙、赵春元译,邹有恒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6页。
    ②[日]角家文雄:《昭和时代—15年战争资料集》[M],东京:学阳书房1973年,第70—81页。
    ③参见[日]堀幸雄:《战前日本国家主义运动史》[M],熊达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27—239页。
    ④[日]角家文雄:《昭和时代—15年战争资料集》[M],东京:学阳书房,1973年,第84页。
    ⑤关于江藤源九郎以“天皇机关说”违反皇统连续、亿兆尽忠之国体、迷惑忠良国民的“告发事实”,参见[日]前坂俊之:《兵是凶器—战争和新闻1926—1935》[M],东京:社会思想社,1989年,第238页。
    ①参见[日]中园裕:《新闻检阅制度运用论》[M],大阪:清文堂,2006年,第151页。
    ②8月3日的第一次声明“若夫统治权非存于天皇,天皇乃旨在行使统治权之机关之论,完全是对我国万邦无比之国体之本义错误理解。至于近时围绕宪法学说,关于国体之本义,出现如此议论,诚不胜遗憾”遭到了右翼分子和军部的不满,认为政府声明不彻底。于是在第二次声明中采取了极为严厉的措辞。[日]堀幸雄:《战前日本国家主义运动史》[M],熊达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38页。
    ③参见[日]角家文雄:《昭和时代—15年战争资料集》[M],东京:学阳书房,1973年,第112—125页。
    ④[日]山中恒:《报纸美化战争——战时国家情报机构史》[M],东京:小学馆,2001年,第241页。
    ①参见[日]武藤直大编注:《那时的空气—昭和前期20年间的新闻报道》[M],东京:ラ·テ-ル出版局,2004年,第170—172页。关于爱国歌曲的募集情况,参见[日]山中恒:《报纸美化战争——战时国家情报机构史》[M],东京:小学馆,2001年,第245—249页。
    ②日本的总动员计划由来已久,早在1920年,对德国“总体战”做过深入研究的永田铁山就提出了《国家总动员意见书》,被两度出任陆军大臣的宇垣一成赞为比德国鲁登道夫将军的总体战论更为精彩。其后,日本逐渐实施的国家总动员计画,永田的建议不仅多被采纳,并且也是主要的推进者。
    ③[日]堀幸雄:《战前日本国家主义运动史》[M],熊达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61页。
    ④[日]藤原彰;邹有恒校:《日本近现代史》第三卷[M],伊文成、李树藩、南昌龙、赵春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71页。
    ⑤[日]藤原彰:《日本近现代史》第三卷[M],伊文成、李树藩、南昌龙、赵春元译;邹有恒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5页。
    ①因为解散了所有政党,所以大政翼赞会代行了“政党职能”。1942年5月15日东条内阁会议决定的大政翼赞会的功能有襄助国政、实践“臣道”,统一国民思想,尽职奉公,下达上级意旨,下察民间动向等,具体内容参见《日本史料集成》第594页,《大政翼赞会的机能改革》。转引自顾林:《“大政翼赞会”机能的革新》[J],《历史教学》(高校版),1986年第6期。
    ②此为翼赞政治会纲领中的第一条和第三条,第二条和第四条为:恪守宪法之条章,决心确立翼赞议会;确立大东亚共荣圈,决心建设世界新秩序。参见[日]吉见义明,横关至:《资料日本现代史5翼赞选举②》[M],东京:大月书店,1981年,第293—294页。
    ③[日]吉见义明,横关至:《资料日本现代史5翼赞选举②》[M],东京:大月书店1981年,第283页。
    ④[日]雨宫昭一:《翼赞体制的另一面——以茨城为中心》,《资料日本现代史月报第5卷翼赞选举②附录》,[M]东京:大月书店,1981年,第7—8页。
    ⑤大日本产业报国会,日本战时统制工人的半官方团体。1938年爱知县产业报国联盟在全国范围发起建立产业报国会运动。1940年11月23日正式成立。总裁由厚生大臣兼任。各地方的工矿企业均设立,1941年会员达5000万人。以发展产业,辅佐皇运为纲领,1942年5月被列为大政翼赞会的下属团体,专事胁迫工人增加生产,并负责分配物资。
    ⑥大日本言论报国会,日本战时进行军国主义宣传的半官方文化团体。1942年12月23日成立。会长德富苏峰。会员以评论家协会为主,1949年总人数917人,信奉“言论报国”的宗旨,与日本内阁情报局、军部密切配合,在全国范围内举办题为“击破美英思想战”的大型演讲会,编辑出版《日本思想战丛书》。
    ①大日本联合青年团,日本战时统制青年的半官方团体。1925年4月由东京联合青年团团长后藤新平发起成立。以加强对青年的法西斯统治、宣传军国主义思想为宗旨。1934年改名为“大日本青年团”。1941年1月与大日本联合女子青年团、大日本少年团联盟、帝国少年团协会合并为大日本青少年团,成为近卫新体制运动的一翼。
    ②大日本国防妇人会,日本战时统制妇女的半官方团体。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在大阪和东京等地成立。1934年4月成立全国本部。会长武藤能妇子,主要干部均由陆、海军大臣及现役将官的妻子担任。以妇女与政府齐心协力共扬皇道为宗旨。主要从事援助伤残军人及阵亡士兵家属、募集慰问品、开展防空训练等活动。1941年会员达100多万人。1942年并入大日本妇女会,1945年编入国民义勇队,战后解散。
    ③大日本文学报国会,日本战时进行军国主义宣传的半官方文化团体。1942年6月由日本内阁情报局发起组成,机关报为《文学报国》,曾通过筹办全国规模的“大东亚文学者会议”和“文学报国演讲会”胁迫文学家进行军国主义宣传,美化侵略战争。
    ④[日]日本读卖新闻战争责任检证委员会撰稿:《检证战争责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M],日本朋友舍公会、郑钧、范菲、赵军、伊藤鸿、林一二三译;竹内实、步平校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
    ⑤参见[日]中园裕:《新闻检阅制度运用论》,大阪:清文堂,2006年,第324页。
    ①参见[日]山本文雄、山田实,时野谷浩编:《日本大众传播工具史》[M],刘明华、郑超然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9页。
    ②在1941年(昭和16年)5月,为了进行新闻纸和资材自主分配的协议,新闻报界设立了一个全国性的组织“日本报业联盟”。根据报纸事业条令,该联盟被迫解散,随之于1942年2月变成了由政府统制的“日本报业会”。该报每刊四版每星期发行三次,至战争结束时刊号达到270号。该报一味强调如何与国家及军部协作共同指导舆论导向,而根本就看不到和军部对峙探讨追究战争是非善恶的姿态。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该机关报和军部的一体化倾向也愈演愈烈。[日]日本读卖新闻战争责任检证委员会撰稿:《检证战争责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M],日本朋友舍公会、郑钧、范菲、赵军、伊藤鸿、林一二三译;竹内实、步平校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第122—123页。
    ③[日]日本读卖新闻战争责任检证委员会撰稿:《检证战争责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M],日本朋友舍公会、郑钧、范菲、赵军、伊藤鸿、林一二三译,竹内实、步平校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
    ④[日]日本读卖新闻战争责任检证委员会撰稿:《检证战争责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M],日本朋友舍公会、郑钧、范菲、赵军、伊藤鸿、林一二三译,竹内实、步平校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第123页。
    ①[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日本新闻事业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51页。
    ②[日]中园裕:《新闻检阅制度运用论》[M],大阪:清文堂,2006年,第20—21页。
    ③[日]中园裕:《新闻检阅制度运用论》[M],大阪:清文堂,2006年,第49—50页。
    ①[日]中园裕:《新闻检阅制度运用论》[M],大阪:清文堂,2006年,第58页。
    ①[日]丸山静雄:《亚细亚特派员五十年》[M],东京:青木书店,1988年,第90页。
    ②[日]春原昭彦:《日本新闻通史》[M],东京:新泉社1985年,第218页.
    ⑤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10<日军官兵与随军记者回忆>》[M],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38—439页,第452页。
    ①亢志文、谢春河编著:《日本侵华的铁证—日本记者镜头下的九一八事变》[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162页。
    ①[日]今西光男:《占领期的朝日新闻与战争责任—村山长举与绪方竹虎》[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8年,第39—41页。
    ①《“啊!俺还活着”——在武吉智马密集炮火下的两小时》、《新加坡郊外继续进行着激战》,参见[日]小俣行男著;周晓萌译,沈英甲校:《日本随军记者见闻录——太平洋战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第87页—97页。
    ②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奉天(今沈阳)北郊柳条湖的满铁线路发生爆炸,日本关东军声称是中国军队的破坏,开始进攻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兵营。对这件事,日本各报号外都宣传说是中国南方的便衣队干的。但是没有多久,由外务、陆海军、关东厅组成的张作霖爆炸特别委员会,便明确爆炸事件是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导演的,是按照河本大作的计划制造的一次谋杀事件。这是举世周知的事实。中国自不必说,连欧美报纸都已大量刊载了这一消息。但是日本政府却禁止日本报纸透露真实情况。政府之所以能顺利避开国民的指责,与强化新闻统治是分不开的。当时政府对新闻的指示是:“最近,关于满洲事件的宣传,将为日本国外交造成重大障碍,有害帝国利益。以此为理由,严禁报纸登载有关报道。报纸仅报道“满洲重大事件”,但是不报道事实真相,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民众仍被蒙在鼓里。参见[日]山本文雄、山田实、时野谷浩编:《日本大众传播工具史》[M],刘明华、郑超然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0—141页。
    ③《大阪朝日新闻》号外1931年9月19日。
    ①《大阪朝日新闻》号外1931年9月20日。
    ②《大阪朝日新闻》号外1932年1月3日。
    ①《读卖新闻》1937年11月22日早报。
    ②《夏威夷奇袭之意义》,参见[日]早瀬贯:《太平洋战争与朝日新闻—战争宣传研究》[M],东京:新人物往来社。2001年,第13页。
    ③图片资料来自于旧日文报纸。
    ④《朝日新闻》1941年12月10日。
    ⑤《朝日新闻》1941年12月19日。
    ①《迂回爬上要塞》,参见[日]小俣行男:《日本随军记者见闻录——太平洋战争……》[M],周晓萌译,沈英甲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第76—78页。
    ①张昆:《简明世界新闻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34页。
    ②[日]山本文雄、山田实、时野谷浩编:《日本大众传播工具史》[M],刘明华、郑超然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4页。
    ③[日]铃木健二:《战争和报纸》[M],东京:每日新闻社,1995年,第136-137页。
    ④[日]铃木健二:《战争和报纸》[M],东京:每日新闻社,1995年,第137页。
    ⑤[日]铃木健二:《战争和报纸》[M],东京:每日新闻社,1995年,第151页。
    ⑥当然,“龙田丸”只是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一艘佯动船。偷袭成功后,龙田丸闻讯立即按照原定计划返航了。[日]实松让:《偷袭珍珠港前的365天》[M],史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284—286页。
    ①[日]实松让:《偷袭珍珠港前的365天》[M],史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304—305页。
    ①[日]中园裕:《新闻检阅制度运用论》[M],大阪:清文堂,2006年,第351页。
    ②[日]山本文雄编著:《日本大众传播史》[M],东京:东海大学出版会,1998年,第198页。
    ③[日]辻泰明、NHK取材班:《虚幻的大战果大本营发表的真相》[M],东京:日本放送出版协会,2002年,第11页。
    ④《朝日新闻》1944年10月27日。
    ②转引自张昆:《十五年战争与日本报纸》[J],《日本研究》,1991年第2期。
    ③参见[日]前坂俊之:《兵是凶器—战争和新闻1926—1935》[M],东京:社会思想社,1989年,第94页。
    ①[日]奥武则:《大众新闻和国民国家—人气投票慈善丑闻》[M],东京:平凡社,2000年,第236页。
    ②[日]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太平洋战争史1满洲事变》,东洋经济新报社,1954年,第333页。转引自史桂芳:《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86页。
    ③《东京朝日新闻》1932年12月19日。转引自[日]朝日新闻取材班:《战后50年媒体的检证》[M],东京:三一书房,1996年,第31—32页。
    ④《东京日日新闻》1937年7月11日。
    ⑤《东京日日新闻》1937年7月20日。
    ⑥《读卖新闻》1937年7月21日。
    ⑦1937年7月,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政府要求各新闻通讯社、杂志社支持战争,向中国战场派出记者和作家,以战争文学来宣传和支持战争。包括大众文学巨匠吉川英治、《主妇之友》特派女作家吉屋贺子、《中央公论》特派作家林房雄、尾崎士郎、石传达三,《日本评论》的榊山润、《文艺春秋》派出的岸田国土等等。关于从军作家,即“笔部队”在军队中的宣传活动,参见[日]樱本富雄:《文化人的大东亚战争PK部队在行动》[M],东京:青木书店,1993年版。
    ①《“文化尖兵”的军报道员》[J],《朝日新闻》1942年1月23日。
    ②[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164—165页。
    ①[日]臼井胜美,稻叶正夫编辑、解说:《现代史数据9》《日中戦争2》[M],东京:みずず书房,1964年,第217页。
    ②[日]山中恒:《报纸美化战争—战时国家情报机构史》[M],东京:小学馆,2001年,第283页。
    ③[日]田中正明:《南京大屠杀之虚构》[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190页。转引自经盛鸿,开云:《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对新闻舆论的控制与利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131页。
    ④《向南京!向南京!》报纸匿名月评,《文艺春秋》1938年1月号;南京战史编辑委员会编:《南京战史资料集Ⅱ》[M],东京:偕行社,1993年,第660页。转引自[日]笠原十九司:《难民区百日》[M],李广廉、王志君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18页。
    ①《东京朝日新闻》1937年11月26日。转引自王卫星编;王卫星、李斌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8<东京日日新闻>与<大阪每日新闻>报道》[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91-192页。
    ②《东京朝日新闻》1937年11月21日。转引自王卫星编;王卫星、李斌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8<东京日日新闻>与<大阪每日新闻>报道》[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8页。
    ③王卫星编;王卫星、李斌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8<东京日日新闻>与<大阪每日新闻>报道》[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05页。
    ①《东京朝日新闻》1937年12月14日,庄倩,王卫星译:标题为《啊,历史性的不朽一页瞧那干杯的喜悦帝国首都满是欢声笑语》。王卫星编;王卫星、李斌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8<东京日日新闻>与<大阪每日新闻>报道》[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22页。
    ①王卫星编;王卫星、李斌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8<东京日日新闻>与<大阪每日新闻>报道》[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46-447页。
    ②《朝日新闻》1937年12月18日晚刊。
    ①《东京朝日新闻》1937年12月19日。转引自[日]笠原十九司:《难民区百日》[M],李广廉、王志君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1页。
    ②[日]笠原十九司著;李广廉、王志君译:《难民区百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③[日]田中正明:《“南京大屠杀”之虚构》[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190—192页。
    ①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8<日军官兵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2页。
    ②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8<日军官兵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1页。
    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6<外国媒体报道与德国使馆报告>》[M],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56页。
    ④[日]小俣行男:《日本随军记者见闻录——南京大屠杀》[M],周晓萌译;张本华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12—13页。
    ⑤南京图书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60页。
    ⑥[日]石射猪太郎:《外交官的一生——対中国外交的回想》[M],东京:太平出版社,1974年,第267页。
    ①[日]森恭三:《我的朝日新闻社史》[M],东京:田畑书店,1981年,第24页。
    ②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10<日军官兵与随军记者回忆>》[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21—522页。
    ③日本著名作家,1936年获得日本首届“芥川龙之介文学奖”。1937年12月29日,作为日本《中央公论》特派记者赴南京采访,1938年1月8日到达南京。当时日军在南京的屠杀暴行虽有收敛,但还在继续。在南京留守的第16师团是一支最凶悍、杀害中国军民最多的部队,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中将被称之为“魔鬼”。石川达三在该师团采访了7天——他深入日军士兵中,采访调查第16师团从华北奉调华中,直到南京紫金山、中山门的杀伐历史及种种“故事”,并到南京城内外发生重要战事与大屠杀暴行的实地考察,身临其境,加深认识,加强感受。他说:“我去南京时决心不见军官和军队首脑。我和下士官、士兵在一起生活,倾听他们的谈话,详细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军官对外人总是说谎话,装饰门面。我想看到战争的真实情况,便深入到士兵中去。”参见[日]石川达三《活着的士兵—南京大屠杀1938》,金中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第2页。
    ①[日]石川达三:《活着的士兵—南京大屠杀1938》[M],金中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第24页。
    ①[日]中园裕:《新闻检阅制度运用论》[M],大阪:清文堂,2006年,第202页。
    ②[日]中园裕:《新闻检阅制度运用论》[M],大阪:清文堂,2006年,第203页。
    ③[日]田中正明:《“南京大屠杀”之虚构》[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12页。
    ④[日]田中正明:《“南京大屠杀”之虚构》[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207页。
    ⑤实际上,南京大屠杀之后,国共双方媒体均有报道。参见经盛鸿:《战时中国新闻传媒与南京大屠杀》[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版。
    ⑥阪谷芳郎(1863年-1941年),明治、大正、昭和前期的财政家、政治家,子爵、法学博士,曾任大藏大臣,东京市长,贵族院议员等。
    ①[日]阪谷芳郎:《日本国民贡献的事业》,《东京日日新闻》(1901年1月1日)。转引自[日]武藤直大编注:《那个时代的空气上—明治、大正60年间的新闻报道》[M],东京:ラ·テ-ル出版局,2004年,第167页。
    ①《即将到来的一大危险俄国占领满洲搅乱东亚和平》[J],载于《万朝报》(1901年1月22日),转引自[日]武藤直大编注:《那个时代的空气上—明治、大正60年间的新闻报道》[M],东京:ラ·テ-ル出版局,2004年,第169—170页。
    ②[日]矢岛佑利、野村兼太郎编:《明治文化史》第四卷“思想、言论篇”[M],东京:原书房,1979年,第694页。
    ③[日]太平洋战争研究会编:《图说从军画家描绘的日俄战争》[M],东京:河出书房新社,2005年,第4页。
    ④只有大报才有实力派出随军记者、拥有与政府要员对话的权利,并当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影响政府。如《朝日新闻》的主笔池边三山。日俄战争前一年的10月,《朝日新闻》甚至为了能够迅速获得新闻而专门铺设了从福冈和广岛之间的电话线。在佐世保安排记者随时待命,一旦战争爆发,立即乘军舰出港。長山靖夫:《日俄战争时期的新闻和读者》,《太平洋学会志》,2007年3月,通卷第96号(第29卷第1/1号),76页。
    ⑤[日]横井円二(无邻):《战时成功事业》[M],东京:东京事业研究所,1904年,第48页。
    ①参见宁新:《日本报业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72页。
    ②[日]池田一之:《记者们的满洲事变—日本新闻宣传的旋转点》[M],东京:人间科学新社,2000年,第13页。
    ③[日]池田一之:《记者们的满洲事变—日本新闻宣传的旋转点》[M],东京:人间科学新社,2000年,第14—15页。
    ④[日]藤原彰:《资料日本现代史满洲事变和国民动员》[M],东京:大月书店,1983年,第94页。
    ⑤[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编:《日本的新闻事业》[M],东京:有斐阁,1983年,第85页。
    ⑥津田道夫(1929—),50年代曾当选为日共中央委员,月刊《教育与人权》主编。著作有《现在托洛茨基主义》、《现代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和马克思》、《(增补)日本民族主义论》、《(增补)国家论的复权》、《国家与革命的理论》、《认识和教育》、《残疾人教育运动》、《昭和思想史上的神田茂夫》等。
    ①[日]津田道夫:《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M],程兆奇、刘燕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序言》第1页。
    ②[日]津田道夫:《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M],程兆奇、刘燕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序言》第5页,《译后记》第214页。
    ③[日]酒井寅吉:《马来战记》[M],东京:朝日新闻社,1942年,第12—13页。
    ①[日]酒井寅吉:《马来战线从军的回忆—抓住“轰动世界的特种类(新闻)”的昭南事件的记者》,日本《丸》,1959年2月号,第30—32页。
    ①早期还有西南战争从军记者、后成为首相的犬养毅、原敬和成为议员的尾崎行雄等人,这些转入政界发展的报人基本上都脱离了新闻界,成为纯粹的政治人物。
    ②中野正刚,1886年生于福冈,日本著名记者、政治家。比绪方竹虎早一年在修猷馆学习,后入203早稻田大学。在大学时代,中野正刚曾拜访过孙中山,给国粹主义者三宅雪岭所办的《日本和日本人》投过稿,结识了右翼人物头山满,成了一个狂热的右翼分子。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后,他比绪方竹虎早两年加入《朝日新闻》社。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野正刚热情赞扬侵华。1937年访问德国、意大利,拜访了希特勒、墨索里尼,向往法西斯主义,支持东条英机。但是在东条英机压制国民言论、搞所谓“一国一党”的翼赞政治会,中野正刚开始“转向”,特别是在1942年中途岛海战日军惨败、1943年初日军撤出瓜岛后,战局呈现败色,中野正刚开始反对东条英机。1943年元旦,中野正刚在《朝日新闻》发表了有名的《战时宰相论》,引证法国、俄国、德国和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名相,批判东条英机。1943年9月6日,东条英机以“违反出版法”为名逮捕了中野正刚的亲信三田村,继之以“流言蜚语罪”逮捕中野正刚。10月27日,中野正刚在家中剖腹自杀。关于绪方竹虎和中野正刚的关系,时人称之为“竹马之友”,关系亲密。但是二人政治见解完全不同,会面时约定只限于谈论“骑马的事情”,如果议论政治,二人就会爆发冲突。参见[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133页。
    ③[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141—142页。
    ④[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122页。
    ①岛村抱月(1871年-1918年),日本文艺评论家、美学家、戏剧导演,日本新剧运动先驱,后放弃大学教授的职务和家庭,组织剧团,投身新剧运动。石桥湛山深受岛村抱月的无所畏惧、身体力行的改革精神的熏陶。
    ②[日]石桥湛山全集编纂委员会编:《石桥湛山全集》(第1卷),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71年版,第398—399页。
    ①[日]绪方四十郎:《遥远的昭和:父亲绪方竹虎和我》[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5年,第33页。
    ②东京朝日主笔池边三山是与大阪朝日主笔鸟居素传并列的著名新闻人,绪方竹虎进入朝日新闻既有中野正刚的原因,也有欣赏池边文章的原因。但是在绪方竹虎进入朝日新闻的两个月前,因与弓削田精一的矛盾,池边三山已经辞职。参见[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16—17页。
    ③[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18页。
    ④[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40页。
    ⑤[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29—30页。
    ①[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38—39页。
    ②[日]嘉治隆一:《明治以后的五大记者—兆民·鼎轩·雪岭·如是闲·竹虎》[M],东京:朝日新闻社,1973年,第355页。
    ③[日]小尾俊人:《现代史资料2佐尔格事件(二)》[M],东京:みすず书房,1962年,第219页。
    ④调查会成立后出版了《朝日东亚年报》、《朝日东亚报告》、《最新支那要人传》等,前两者网罗了中国各地及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地理、交通、人口等各方面的情报,后者对350名当时中国的重要人物一一进行了详细介绍,报社记者搜集情报的能力可见一斑。调查会的组成人员战前大都曾在东亚同文书院学习,毕业后进入朝日新闻社前往中国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担任特派员,后成为东亚部部长或论说委员,与军部、“满铁”、外务省来往密切,战后依然活跃在日本的媒体、官方机构或教育领域。甚至可以说,这些人的情报活动所带来的影响一直波及到了20世纪70年代。北大新闻学茶座(27)——早稻田大学土屋礼子教授谈“20世纪前半期日本报社有关东亚的组织机构与人脉”http://ioj.pku.edu.cn/NewsContent.asp?id=166
    ⑤下村宏(1875年-1957年)字海南,本籍和歌山,明治、大正、昭和时代的官僚、报纸经营者、政治家。1898年毕业于东京帝大法律科系入递信省,1915年任台湾总督府民政长官,1921年任满回日本后加入大阪朝日新闻社,1930年起担任专务理事、副社长等职,1937年任贵族院议员,1943年任日本放送协会(NHK)会长等,1945年任国务大臣兼情报局总裁,战后则成为拓殖大学校长。
    ⑥[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141—142页。
    ①《东京朝日新闻》1937年7月13日。
    ②[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115—116页。
    ③[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163页。
    ④[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122页。
    ⑤[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91页。
    ⑥[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109—110页。
    ①[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162页。
    ②参见[日]绪方四十郎:《遥远的昭和:父亲绪方竹虎和我》[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5年,第89页;[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234页。
    ③[日]清泽洌:《暗黑日记》[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54年,第164页。
    ④第一次是“陶德曼外交”。1937年12月28日,日本借助德使陶德曼提出条件:1、中国应抛弃容共、反日以及反满政策,并与日本及满洲国合作,共同实行反共。2、设非武装区,成立特殊政权。3、日满中缔结经济合作协定。4、中国必须向日本赔款。由于日本的“和平条件”太过苛刻,遭到蒋介石的拒绝:“日本所提出的条件,等于征服中国而灭绝之。与其屈服于日而亡,不如战败而亡。必须以严词驳答而拒之。”参见中华民国外交问题研究会编:《中日外交史料丛编(四)卢沟桥事变前后的中日关系》[M],台北:中华民国外交问题研究会发行1966年,第496—497页;[日]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下卷[M],东京:原书房1966年,第380—381页;参见[日]产经新闻主编:《蒋介石秘录》12卷[M],1976年,第103页。第二次是宇垣一成对华政策。宇垣一成大将进入近卫内阁任外相后,为打开日苏张鼓峰事件及英国宣布借款给中国的国际形势,1938年6月开始对中国的“和平工作”,基本条件是:1、基于国际形势的理解,恢复日中两国的善邻友好关系。2、共同协助,彻底扫除共产主义。3、基于共存共荣的原则,加强日中经济提携。但是由于与军部的“对汪工作”发生了冲突,在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排挤下,宇垣辞职下野,和谈不了了之。参见[日]宇垣一成:《宇垣日记》[M],东京:朝日新闻社1954年,第310页。第三次是铃木卓尔“香港会谈”,又称“桐工作”。汪伪政权成立后,日本提出了八项“和平条件”,1、承认满洲国。2、放弃抗日容共政策。3、共同防共。4、经济提携。5、取消治外法权。6、聘请日人顾问。7、蒋汪协力合作。8、撤退在华日军。由于双方始终处于密谈和试探阶段,十月,日本军部下令停止工作。“和平条件”的内容参见[日]今井武夫:《支那事变之回想》[M],东京:みすず书房1964年,第127页。第四次是东久迩的“和平活动”,与中国方面的联络人即是《朝日新闻》主笔绪方竹虎;第五次是“缪斌密谈”,绪方竹虎全程参与,即是本文论及的主要内容。
    ①[日]今西光男:《占领期的朝日新闻和战争责任—村山长举和绪方竹虎》,东京:朝日新闻社,2008年,第193—194页。
    ①[日]今西光男:《占领期的朝日新闻和战争责任—村山长举和绪方竹虎》,东京:朝日新闻社,2008年,第194页。
    ②[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141—142页。
    ③[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143页。
    ④[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283页。
    ⑤参见[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162页。
    ⑥[日]嘉治隆一:《绪方竹虎》[M],东京:时事通信社,1962年,第231—232页。
    ①[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290页。
    ②[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291页。
    ③东久迩在1944年9月11日的日记中记载:“对重庆,对苏联的外交,是同时推进呢?还是个别地推进呢?各有其法。以我之见,应以苏联为先。”参见[日]东久迩稔彦:《东久迩日记》[M],东京:德间书店,1968年,第143页。
    ④[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295—297页。
    ①[日]东久迩稔彦:《东久迩日记》[M],东京:德间书店,1968年,第151—152页。
    ②[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168—169页。
    ③[日]小矶国昭:《葛山鸿爪(小矶国昭自传)》[M],东京:丸之内出版,1968年,第811—812页。
    ④缪斌和谈再启,原因是“小矶国昭的陆军士官学校同学、精通中国事情的山县初男大佐从中国考察归来。山县在上海偶遇缪斌,被其国际形势分析之锐利和中日和评论之热情演讲所打动。看到了山县报告的小矶国昭对绪方竹虎谈起这件事,决定把缪斌招至东京,通过缪斌开展和平工作。”参见[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301页。
    ①[日]东久迩稔彦:《东久迩日记》[M],东京:德间书店,1968年,第180—181页。
    ②[日]小矶国昭:《葛山鸿爪(小矶国昭自传)》[M],东京:丸之内出版,1968年,第812页。
    ③[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191—192页。
    ④参见[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303—304页。
    ⑤[日]东久迩稔彦:《东久迩日记》[M],东京:德间书店,1968年,第182页。
    ②[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178—179页。
    ③[日]田村真作:《缪斌工作》[M],东京:三荣出版社,1953年,等1761—77页。
    ①东久迩内阁主要成员包括陆军大臣下村定,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外务大臣笔政一体化重光葵,近卫文麿以副首相身份任国务大臣,绪方竹虎以国务大臣身份兼任内阁书记官长与情报局总裁,石原莞尔任内阁特别顾问。
    ②[日]今西光男:《占领期的朝日新闻和战争责任—村山长举和绪方竹虎》,东京:朝日新闻社,2008年,第18—20页。
    ③[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116页。
    ④[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118页。
    ①[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119页。
    ②[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126页。
    ③“大国”的道路还是“小国”的道路?“东方的普鲁士”还是“东方的瑞士”?“大日本主义”还是“小日本主义”?这两种立国路线的论争贯穿战前日本70多年的日本近代史。尽管前者压倒了后者,但后者毕竟在日本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参见吕万和:《大日本主义乎?小日本主义乎?—战前日本立国路线的论争》,《日本学刊》,1991年第1期。祝曙光:《近代日本国家发展道路的另一种选择》,《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6期。
    ④[日]田中彰:《小国主义》[M],东京:岩波新书1999年,第120页。
    ②日本战败后,石桥湛山从新闻界转入政界,1945年加入日本自由党任顾问。1946年任第1届吉田茂内阁大藏大臣,后兼任经济安定本部总务长官、物价厅长官等职。50年代初期历任国际电气公司董事长、立正大学理事长兼校长。1954年因反对首相吉田茂而脱离自由党,同鸠山一郎等人组成日本民主党。同年12月出任鸠山内阁(1954—1956)通商产业大臣,1956年12月,当选为自由民主党总裁,并出任日本首相。石桥湛山他一上台就宣布要寻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他的多项政策很受日本民众欢迎。次年2月25日他因病辞职,任期仅为65天。1959年和1963年两次访问中国。致力于日中、日苏友好事业,促进相互间的经济、政治关系。1960—1961年任日苏协会会长。1964年、1972年和1973年,连续当选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总裁,一贯主张自由经济主义。1972年12月当选为促进恢复日中邦交议员联盟顾问。1973年4月25日因病去世。
    ③田中正堂曾留学美国,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杜威的弟子,也是日本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实用主义和言传身教对石桥湛山影响很大。
    ④[日]石桥湛山全集编纂委员会编:《石桥湛山全集》(第十五卷)[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71,第46页,第48页。
    ⑤[日]石桥湛山全集编纂委员会编:《石桥湛山全集》(第十五卷)[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71年,第70页。
    ⑥1911年9月,石桥湛山被征召入军队受训3个月,成为见习士官;1913年晋级为陆军步兵少尉。
    ⑦[日]石桥湛山全集编纂委员会编:《石桥湛山全集》(第十五卷)[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71年,第84页。
    ①[日]井上清著;马黎明译:《日本的军国主义》第3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43页。
    ②[日]江口圭一:《日本帝国主义史论》[M],东京:青木书店,1975年,第222页。
    ③[日]江口圭一:《日本帝国主义史论》[M],东京:青木书店,1975年,第223页。
    ④[日]石桥湛山全集编纂委员会编:《石桥湛山全集》(第一卷)[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71年,第13页。
    ①[日]石桥湛山:《更正日本的出路,前途一片光明》[N],《东洋经济新报》1945年8月25日社论。
    ②[日]石桥湛山:《石桥湛山评论选集》[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90年版,第391-392页。
    ③《东洋经济新报》的所有制形态很是特殊。1907年规定一切权利归植松考昭(1907-1921年任该刊第三任主编)、三浦銕太郎(1912一1925年任第四任主编)等4名社员,称“合名会社”。1921年改组为全体从业人员持股的法人株式会社,至1932年资金积累额达7万日元,分作了1400股,从业人员(当时约40余人)持股额仅占1%(14股,共70日元),99%的股份(l386股,共69300日元)以主编名义保管,作为共同财产。这种所有制形态就决定了个主编对报社及报纸导向的绝对控制地位。参见吕万和:《大日本主义乎?小日本主义乎?—战前日本立国路线的论争》,《日本学刊》,1919年第1期。
    ④天野为之(1861—1938)近代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记者、政治家和教育家,曾任东洋经济新报社主编(1907年前),众议院议员,早稻田职业学校校长。
    ⑤植松考昭(1876—1912),明治时代的记者、评论家,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毕业,1898年进入东洋经济新报社,1903年成为该报主编,倡导自由主义经济,反对殖民地经营,最早从经济角度批判日本的大陆发展政策,主张放弃殖民地,著有《自由贸易乎保护贸易乎》、《明治史传》等。
    ⑥三浦銕太郎(1894—1972),近代日本著名记者、评论家。1893年毕业于东京专门学校,1899年进入其老师天野为之经营的东洋经济新报社,1910年创办《东洋时论》任编辑长,1912年任主编,1924年和1925年先后退出《东洋经济新报》主编和报社董事长职位,由石桥湛山接任。他长期坚持批判帝国主义,倡导“小日本主义”,其综合考虑了日本经济、国际关系、国防困难、其他民族反抗的“小日本主义”思想被石桥湛山继承并发扬光大。
    ①《个人主义和忠君爱国》1910年9月号,《武士道不教授人劳动的神圣》1910年11月号。参见[日]松尾尊允:《大正德谟克拉西》[M],东京:岩波书店,1974年,第77—78页。
    ②[日]三浦銕太郎:《大日本主义乎,小日本主义乎?》[N],《东洋经济新报》(1913年4月15日至6月15日),转自吕万和:《大日本主义乎?小日本主义乎?——战前日本立国路线的论争》[J],《日本学刊》,1991年第1期,第101-114页。
    ①参见[日]增田弘编:《小日本主义:石桥湛山外交论集》[M],东京:草思社,1994年版;[日]增田弘:《石桥湛山》[M],东京:中公新书,1995年版。转引自[日]若宫棨文:《和解与民族主义》[M],吴寄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05页。
    ①[日]石桥湛山全集编纂委员会编:《石桥湛山全集》(第1卷)[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71年,第358页。
    ②[日]石桥湛山全集编纂委员会编:《石桥湛山全集》(第1卷)[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71年,第360页。
    ①[日]石桥湛山:《战争竟无止乎》[N],《东洋经济新报》1914年8月25日,第679号。
    ②[日]石桥湛山:《决不可占领青岛》[N],《东洋经济新报》1914年11月15日,第687号;《再论不可占领青岛》[N],《东洋经济新报》1914年11月25日,第688号。
    ①[日]石桥湛山:《绝不可占领青岛》[N],《东洋经济新报》1914年11月15日
    ②[日]石桥湛山:《日中新条约的价值何在》[N],《东洋经济新报》1915年6月15日。
    ③[日]石桥湛山:《所谓对华二十一条要求的历史与将来》[N],《东洋经济新报》1923年4月号。
    ④参见王润泽:《政治、外交与媒体:1919年日本报纸关于五四运动的报道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⑤参见[日]井上清:《日本的军国主义》第3册[M],马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58—168页。
    ⑥[日]石桥湛山全集编纂委员会编:《石桥湛山全集》(第1卷)[M],东洋经济新报社,1971年,第398—399页。
    ①《东洋经济新报》1915年3月15日“小评论”。[日]井上清:《日本的军国主义》第3册[M],马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68页。
    ②《东洋经济新报》1915年4月5日“小评论”。[日]井上清:《日本的军国主义》第3册[M],马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69页。
    ③[日]石桥湛山:《贻留祸根的外交政策》[N],《东洋经济新报》,1915年5月5日社论。
    ④[日]石桥湛山全集编纂委员会:《石桥湛山全集》第4卷[M],东洋经济新报社,1971年,第23页。
    ①参见[日]石桥湛山:《石桥湛山全集》[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71年,第406-407页,第410-411页。
    ②[日]石桥湛山:《大日本主义的幻象》[N],《东洋经济新报》1921年7月30日、8月6日,8月13日);《对朝鲜人暴动的理解》[N],《东洋经济新报》1919年5月15日。转引自[日]松尾尊允:《大正德谟克拉西》[M],东京:岩波书店,1974年,第305页。
    ③[日]石桥湛山:《石桥湛山全集》第四卷[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71年,第159页。
    ④《军部和国民》[N],《大阪每日新闻》1931年8月28日。转引自史桂芳:《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84页。
    ①[日]石桥湛山:《愚蠢的建设神宫建议》[N],《东洋时论》1912年9月号社论。
    ②但是在88年后,即2000年的时候,早稻田大学设立了“石桥湛山纪念早稻田新闻大奖”,以早稻田大学毕业生石桥湛山的名字命名,目的是表彰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新闻活动,培养优秀的评论家,营造自由开放的舆论环境。
    ③[日]井上清:《日本的军国主义》第3册[M],马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58页。
    ④如1920年,日本与朝鲜以及中国台湾和“满洲”加起来的贸易总额不过9亿日元,而日本同美国的贸易总额有14.38亿日元,与印度有5.87亿日元,与英国有3.3亿日元。而且,朝鲜以及中国台湾和“满洲”几乎没有类似铁、煤炭、石油、棉花等等工业上必须的资源。[日]若宫啓文:《和解与民族主义》[M],吴寄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06-107页。
    ⑤[日]江口圭一:《日本帝国主义史论》[M],东京:青木书店,1975年,第229页。
    ①关于石桥湛山“小国主义”的“功利”思想研究,参见苑崇利:《对石桥湛山“功利”外交思想的考察》,《日本学刊》,2008年第4期。
    ②[日]若宫啓文著;吴寄南译:《和解与民族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08页。
    ③1993年从自民党分裂出来的议员组织了一个名叫“先驱新党”的袖珍政党,其党首武村正义撰写了《小,然而是熠熠发光的日本》,其中反映了“小日本主义”的思想,但这一理论在90年代未能占据日本社会的主流。成为该党精神支柱的田中秀征原先是石田博英的秘书,是一个醉心于石桥思想的人。[日]若宫啓文:《和解与民族主义》[M],吴寄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11—112页。
    ④对石桥湛山的研究与评价始于1984年松尾尊允主编、出版的《石桥湛山评论集》,1990年代,各种“小日本主义”思想被重新发掘、整理出版。如《石桥湛山》(姜克实,丸善出版社,1994年)、《好的日本主义的政治家》(佐高信,东洋经济新报社,1994年)、《石桥湛山》(增田弘,中公新书,1995年)、《斗争的石桥湛山》(半藤一利,东洋经济新报社,1995年)、《石桥湛山和小国主义》(井出孙六,岩波书店2000年)等。
    ⑤[日]船桥洋一编著:《日本战略宣言—面向民生大国》[M],东京:讲谈社,1991年,第53页。
    ⑥姜克实:《晚年的石桥湛山与和平主义》[M],东京:明石书店,2006年,第226页。
    ①《朝日新闻》1960年8月8日—9日号
    ②日本战败后,小日本主义在战后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两者又有相向而行,互相趋同的倾向,斗争——轮流坐庄——趋同,鹰派——鸽派——雕派,大日本主义与小日本主义日益趋同为“新型大国主义”。参见廉德玫:《大日主义与小日本主义的斗争与趋同》[J],《“大国”日本与中日关系》[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10年,第79—85页。
    ③[日]加藤周一:《日本文化的杂种性》[M],杨铁婴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7页。
    ①[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91—92页。
    ②[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95—96页。
    ①其后,绪方竹虎的仕途轨迹是1954年吉田茂辞去党内职务,绪方竹虎成为自由党总裁,后在与吉田茂及其继任者池田勇人争夺领导权时导致自由党分裂,成为吉田政权垮台的主要原因之一。1955年,绪方竹虎推动自由、民主两大保守政党合并,为自由民主党创党元老、绪方派领袖。
    ②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世界局势变化,美国迅速调整对日政策,在中国问题上鼓励日本与台湾缔结和约。于是绪方竹虎在1952年5月7日亲赴台北,三次晋谒蒋介石,“双方谈话,极为深入”。历访张群、陈诚、王世杰、叶公超、董显光、张群、黄少谷、严家淦、叶公超、沈昌焕,以及阎锡山、孙立人、黄震球、汤恩伯、彭孟缉等。正如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日本问题专家宋越伦所说,绪方访华,实为战后“中日关系”之基础,其后大野伴睦(绪方自由党之总务会长)与张道藩两代表团之互访,石井光次郎(绪方自由党之干事长)访问团之访台、“中日合作策进会”之成立,以及滩尾弘吉“日华关系议员恳谈会”之功能,岸、佐藤两首相之访台等等,无一不是根源于绪方访台之线。参见台湾《中外杂志》1995年1月号,宋越伦文,转自《台湾周刊》2002年第5期。
    ③绪方竹虎的这篇文章发表在1952年12月号的《报纸广播读本》(文艺春秋发行)上,参见[日]三好徹:《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4页。
    ①关于《终战诏书》译文,参见[日]小森阳一;《天皇的玉音放松》[M],陈多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44—45页。
    ①[日]IMC根据1978—2000年10月日本总理府舆论调查结果整理。转引自诸葛蔚东:《战后日本舆论、学界与中国(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2页。
    ③[日]纐缬厚:《我们的战争责任—历史检讨与现实省思》[M],申荷丽译,黄大慧审校,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5页。
    ①《一亿相哭之秋》[N],《朝日新闻》1945年8月15日。参见[日]早瀬贯:《太平洋战争与朝日新闻——战争宣传研究》[M],东京:新人物往来社,2001年,第436—437页。
    ②[日]塚本三夫:《实录:侵略战争和报纸》[M],东京:新日本出版社,1986年,第30页。
    ③《朝日新闻》1945年8月20日。
    ④《朝日新闻》1945年8月23日社论。转引自张国良:《现代日本大众传播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第7页。
    ⑤[日]朝日新闻取材班:《战后50年媒体的检证》[M],东京:三一书房,1996年,第11页,第14页。
    ⑥[日]安田将三,石桥孝太郎:《朝日新闻的战争责任》[M],东京:太田出版,1995年,第222页。
    ①[日]铃木健二:《战争和报纸》[M],东京:每日新闻社,1995年,第169页。[日]安田将三,石桥孝太郎:《朝日新闻的战争责任》[M],东京:太田出版,1995年,第228页。
    ②[日]铃木健二:《战争和报纸》[M],东京:每日新闻社,1995年,第170页。
    ③[日]东久迩:《日本再建的方针》[N],《朝日新闻》1945年8月30日。
    ④[日]千本秀树:《天皇制的侵略责任和战后责任》[M],东京:青木书店,1991年,第146页。
    ⑤[日]今西光男:《占领期的朝日新闻与战争责任—村山长举与绪方竹虎》[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8年,第30页。
    ①[日]今西光男:《占领期的朝日新闻与战争责任—村山长举与绪方竹虎》[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8年,第31页。
    ②《每日新闻》1945年9月8日。转引自步平:《跨越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前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92页。
    ③9月11日,东条英机、岸信介、本间雅晴等39人以“危害和平罪”被逮捕;12月2日,皇族梨本宫守元帅、平沼骐一郎、广田弘毅等59人被收容;26日又对近卫文麿、木户孝一等人发出逮捕指令。到1945年末,被逮捕的甲级战犯嫌疑人已经超过百人,大规模逮捕战犯标志着日本社会“天皇制的支柱己被摧毁”。
    ④关于“一亿总忏悔”的欺骗性,特别是批判知识分子的战争责任、批判知识分子说“什么也不让知道”的欺骗性,参见[日]加藤周一:《日本文化的杂种性》[M],杨铁婴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7—138页。
    ⑤[日]山本文雄编著:《日本大众传媒史》(增补版)[M],诸葛蔚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8页。
    ①参见[日]朝日新闻取材班著:《战后50年媒体的检证》[M],东京:三一书房,1996年,第15页。[日]春原昭彦:《日本新闻通史》[M],东京:新泉社,1985年,第230—231页。
    ①[日]有山辉雄:《占领时期媒体史研究—自由与统治:1945年》[M],东京:柏书房,1996年,第33页。转引自诸葛蔚东:《战后日本媒体传播倾向的形成》[J],《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3期。
    ②[日]石田雄:《50年来战争责任论的变迁与今天的课题》,载石田雄《记忆和忘却的政治学—同化政策·战争责任·集合的记忆》[M],东京:明石书店,2000年版。转引自步平:《跨越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前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1页。
    ③关于东京审判的缺陷,参见步平:《跨越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前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4—69页。
    ④以上观点参见[日]涛川荣太:《战后历史教育的大罪》[J],刊载于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新日本的历史开始》[M],东京:幻冬社1997年,第190页。[日]佐藤和男:《东京审判和国际法》[J],刊载于历史检讨委员会编:《大东亚战争的总括》[M],东京:展转社,1995年,第202页。
    ⑤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委员会首席委员步平认为,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追究战争责任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分别出现了第“一亿总忏悔”、“悔恨的共同体”、“加害的责任”等概念,参见步平:《跨越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前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6页。
    ①[日]安田将三,石桥孝太郎:《朝日新闻的战争责任》[M],东京:太田出版,1995年,第219页。
    ②[日]塚本三夫:《实录:侵略战争和报纸》[M],东京:新日本出版社,1986年,第262页。
    ③[日]今西光男:《占领期的朝日新闻与战争责任—村山长举与绪方竹虎》[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8年,第95页。[日]安田将三,石桥孝太郎:《朝日新闻的战争责任》[M],东京:太田出版,1995年,第221—222页。
    ④[日]今西光男:《占领期的朝日新闻与战争责任—村山长举与绪方竹虎》[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8年,第96页。
    ⑤[日]今西光男:《占领期的朝日新闻与战争责任—村山长举与绪方竹虎》[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8年,第111页。
    ①[日]森恭三:《与国民站在一起》[N],《朝日新闻》1945年11月7日。转引自[日]朝日新闻取材班著:《战后50年媒体的检证》[M],东京:三一书房,1996年,第19页。
    ②图片资料来自于旧日文报纸。
    ③[日]安田将三,石桥孝太郎:《朝日新闻的战争责任》[M],东京:太田出版,1995年,第222—224页。
    ②本多胜一,1931年出生,1959年毕业于京都大学,供职于朝日新闻社,1968年任社编委,1969年因报道越南战争获皮恩国际记者奖,是日本著名的有正义感的记者。
    ③[日]本多胜一:《中国之旅》[M],东京:朝日新闻社,1997年,第9-12页,第298-299页。
    ①《朝日新闻》1984年7月27日,8月4日。
    ①[美]弗兰克·吉伯尼:《战争:日本人记忆中的二战》[M],尚尉、史禾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24—26页。
    ②关于本次朝日新闻与读者就战争责任问题的“火花碰撞”,参见[日]前坂俊之:《兵是凶器—战争和报纸1926—1935》[M],东京:社会思想社,1989年,第10—19页。
    ③这些标题可以突出表现战时朝日新闻的报道方向,也是朝日新闻在战时发挥战争动员作用、承担战争责任的历史证据。[日]早瀬贯:《太平洋战争与朝日新闻——战争宣传报道的研究》[M],东京:新人物往来社,2001年,第440页。
    ④[日]《安田将三和石桥孝太郎的对谈:即使经过了50年,报纸的体质依然没有变》,参见[日]安田将三,石桥孝太郎:《朝日新闻的战争责任·后记》[M],东京:太田出版,1995年,第255—256页。
    ⑤林晓光:《日本对华舆情变动的深层分析》[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0期。
    ⑥[日]今西光男:《占领期的朝日新闻与战争责任——村山长举与绪方竹虎》[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8年,第142页。
    ⑦正力松太郎原是内务省官僚,在难波大助狙击摄政王的“虎门事件”后引咎辞职,1924年12月,成为读卖新闻的经营者——社长。因为内务省掌握“报纸发禁的权限”,是“镇压言论自由的仇敌”,辞职官员却成为报纸的负责人,结果遭到编辑局长宫部敬治等人的辞职抗议。[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M],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第48页。
    ①[日]今西光男:《占领期的朝日新闻与战争责任——村山长举与绪方竹虎》[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8年,第142页。
    ②[日]今西光男:《占领期的朝日新闻与战争责任——村山长举与绪方竹虎》[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8年,第143页。
    ③《读卖新闻》从保守转为极右,原因之一是受到日本整体保守化的影响;其二是受到渡边恒雄个人政治思想的影响——渡边在学生时代厌恶战争,曾经于1946年加入日本共产党,但后来又遭日本共产党开除党籍;渡边个性武断,有“读卖独裁者”称号,使得《读卖新闻》带有强烈的渡边色彩和鲜明的保守主义倾向,是日本保守势力的代言人。在日本新闻界,公开主张修宪,承认自卫队为国家军事力量的大众传媒,只有两家,一个是极右的《产经新闻》,另一个就是《读卖新闻》,其刊登的私家版《宪法修正草案》在日本传媒史上也是空前绝后。
    ④2005年,为反省日本战争责任,发行量现已达到1400万份的读卖新闻社成立了由该社编辑、记者组成的战争责任检证委员会,围绕“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为何发展到了中日战争”、“日本为何根本没有取胜把握却敢与美国开战”等五个主题,用一年多时间进行检证。调查结果在该报连载一年后,总结成书,陆续出版了日文版和英文版。《检证战争责任》中文版约35万字,对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战败全过程进行了回顾和反省。全书共分为三部:第一部为背景分析,从日本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天皇、内阁、议会、军部、媒体等,讨论了战争的发生、发展过程;第二部为事实检证,对从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的全过程,进行了叙述和分析;第三部对不同层面的相关责任者应承担的战争责任进行了具体分析。这是《读卖新闻》战后首次全面反省战争责任,公开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在日本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参见[日]读卖新闻战争责任检证委员会撰稿:《检证战争责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序》[M],日本朋友舍公会、郑钧、范菲、赵军、伊藤鸿、林一二三译,竹内实、步平校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①[日]读卖新闻战争责任检证委员会撰稿:《检证战争责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序》[M],日本朋友舍公会、郑钧、范菲、赵军、伊藤鸿、林一二三译,竹内实、步平校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第316—317页。
    ②步平:我读《检证战争责任》,参见[日]读卖新闻战争责任检证委员会撰稿:《检证战争责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序》[M],日本朋友舍公会、郑钧、范菲、赵军、伊藤鸿、林一二三译,竹内实、步平校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第20—21页。
    ③关于渡边“检证战争责任”的心态,,参见金赢:读卖新闻总裁能否改变日本?http://news.sina.com.cn/w/pl/2006-03-01/08459231046.shtml
    ④曹鹏程:《日本两大报纸主笔对谈,齐声批判愚蠢外交》[J],《人民日报》2006年1月14日。
    ⑤周溢潢:《为真理折腰是勇气》[J],《新民晚报》2006年2月18日。
    ⑥金赢:《渡边恒雄转变的积极意义》[J],《人民日报》2006年2月27日。
    ⑦《中国学者谈检证战争责树》[J],《参考消息》2007年8月2日。
    ③[日]渡边恒雄:《检证战争责任》,载[日]读卖新闻战争责任检证委员会撰稿:《检证战争责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序》[M],日本朋友舍公会、郑钧、范菲、赵军、伊藤鸿、林一二三译,竹内实、步平校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④2006年1月,《朝日新闻》月刊《论座》约请《读卖新闻》社论主笔渡边恒雄和一直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表示反对的《朝日新闻》社论总主笔若宫啓文对谈,讨论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及与此相关的日本对亚洲的外交政策。关于对谈内容,参见[日]《渡边恒雄与若宫棨文对谈:靖国神社及日本外交诸问题》[J]:《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2期。第170页,第175页,第179页,第180页。
    ⑤诸葛蔚东:《解读日本报业中的“渡边现象”》[J],《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3期。
    ⑥保阪正康,1939年出生于北海道,新闻记者,著有《东条英机和天皇时代》、《陆军省军务局和日美开战》、《昭和的战争》等。
    ①[日]渡边恒雄,保阪正康:《“战争责任”是什么》。转引自[日]保阪正康、半藤一利等著:《保阪正康对论集——昭和的战争》[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第245—246页。
    ②中日历史问题,可以分为历史认识问题与历史遗留问题。前者主要指历史教科书问题、日本首相等人参拜靖国神社和对侵略战争的态度问题;后者则包括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和中国民间受害者的索赔问题等。
    ③步平:《跨越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页。
    ①参见步平:《跨越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6页,第10页。
    ②关于战后美国对日本媒体的改革政策演变,以及对日政策调整后日本媒体传播倾向的改变问题,参见诸葛蔚东:《战后日本媒体传播倾向的形成》[J],《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3期。
    ③[美]法兰克·吉伯尼编著:《战争—日本人记忆中的二战》[M],尚蔚、史禾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英文版序第1页。
    ④[美]法兰克·吉伯尼编著:《战争—日本人记忆中的二战》[M],尚蔚、史禾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英文版序第2—3页。
    ①[美]法兰克·吉伯尼编著:《战争—日本人记忆中的二战》[M],尚蔚、史禾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英文版序第4—5页。
    ②日本选举制度之争。本泽二郎认为根据“中选区选举制度”选出的议员基本反映民意,政府如果要修改《和平宪法》,将很难得到国会2/3的议员同意。战后,负有战争责任的政治家岸信介、鸠山一郎等,最先提出要实行小选区制度,一直遭到日本舆论的反对,日本在野党也一直主张“反对战争,反对军国主义”。近年来,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社会中的国家主义不断抬升。但是,日本宪法是一部否定战争、不允许国家主义复活的优秀宪法。所以,宪法以及保护宪法不受篡改的选举制度,也就成为财阀和国家主义者攻击的目标。《读卖新闻》积极为推行小选区制、进而为修改宪法造势,在日本新闻界率先组织了“宪法调查会”,并积极为推行小选区制、进而为修改宪法造势,1994年11月公布了日本战后历史上第一份《宪法改正草案》,公然鼓吹修改宪法第九条,日本可拥有自卫队等。引发了日本媒体的右倾保守化倾向,对日本社会的保守化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③本泽二郎,1942年出生于日本千叶县木更津市。1966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学系,任政治记者达20余年,其中长期担任《东京时报》政治部长。本泽先后访华40余次,并跟随大平、中曾根二首相访华。本泽著作颇丰,主要有《天皇的官僚》、《中国的大警告》、《中国的新领导人》等20余部。
    ④[日]本泽二郎:《日本媒体右倾令人忧虑》[J],《环球时报》,2004年11月22日第18版。
    ⑤[日]本泽二郎:《天皇的官僚:日本右派真相》[M],雷慧英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89页。
    ⑥刘林立:《日本大众媒体中的中国印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7页,195页。
    ①殷燕军:《冷战后日本舆论界学术界对国际形势和中国的认识》[J],《日本学刊》,1999年第5期。
    ②东史郎,1912年4月27日出生于日本,1937年8月应招入伍,曾经参加攻占天津、上海、南京、徐州、武汉、襄东等战役。1939年9月因病回国,1944年3月再次应招侵华。日本战败后,1946年1月回国。《东史郎日记》是其第一次侵华时的部分战地日记,日本青木书店在1987年出版了该日记的一部分,名为《我们南京步兵队》。1993年,该记述中涉及的邮袋事件当事人桥本光治以损害名誉为由状告东史郎和青木书店以及《资料集》编辑人下里正树,一审、二审东史郎均败诉。
    ③孙歌:《中日传媒中的战争记忆》,载《主体弥散的空间—亚洲论述之两难》[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3页。
    ④如1946年发行的中学生用《日本之历史》就把日本发动的对外战争明确记述为“这是基于极端的国家主义与军国主义的政治运动……同时对邻邦中华民国策划的侵略战争”。但应该说这种较为正确的历史观并不代表日本政府,这只是执笔教科书的日本有正义感、有良心的学者们的历史观。东京大学的小西四郎教授,当时任职于文部省教科书局,并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执笔者。他回忆说:“为了创造民主主义的新日本,我认为教育应传达事实真相。全体执笔者也都抱着一股使命感。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所推行的战争只能以侵略二字形容。我认为那是侵略,所以我就如此在教科书上写着”。[日]藤井志津枝:《日本历史教科书上的‘侵略’与‘进出’》。转引自陈景彦:《中日之间的历史认识问题与日本政府的历史观》[J],《现代日本经济》,2005年第4期。
    ⑤万峰:《战后日本应向何处去—关键在于对历史的深刻反省》,《战后日本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80—190页。
    ①2001年2月,日本右翼学者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扶桑社出版)引起了日本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该书歪曲历史,漏洞百出,遭到各界的批评,虽然几经修改,但依然存在美化战争的倾向。
    ②参见张宁:《论日本三大报有关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社论框架》[J],《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4期。
    ③战后右翼的历史认识表现为“皇国史观”和国家主义思想,认为日本是战争受害国家,反对揭露战争罪行,反对“民族自虐史观”。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右翼学者组织的“历史研究委员会”、“新历史教科书编纂委员会”等团体编写出版的《大东亚战争的总结》、“2002年度初中历史教科书”,公开扬言要向日本年轻一代灌输美化日本侵略战争历史的“皇国史观”,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罪行翻案。在日本近代对外战争的性质、罪行以及“历史教科书”问题、靖国神社等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已经成为中日关系和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关系发展的重大障碍。参见孙立祥:《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日]《读卖新闻》,2005年3月3日。
    ⑤[日]《产经新闻》,2005年4月14日。
    ①1952年日本政府主持追悼全国阵亡者仪式,天皇在战后首次参拜靖国神社。1975年8月15日,首相三木武夫首次参拜靖国神社,迫于日本进步力量的压力、国际影响,三木没有写明职务,未敢使用公车,时称“私人参拜”。1978年福田首相以同样方式参拜靖国神社,同年在政府默许下,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等人的亡灵被移进靖国神社。1980、1981、1982年铃木首相均参拜了靖国神社,后两次是率全体阁僚共同参拜。1983年中曾根首相在一年内4次以“内阁总理大臣”参拜靖国神社;到1985年,中曾根不再遮掩,公开率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首开日本首相公开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的恶例等,不胜枚举。
    ②参见刘林立:《日本大众媒体中的中国印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6—127页。
    ②参见[日]笠原十九司:《日中历史共同研究与南京大屠杀论争在日本的终结》[J],高莹莹译,《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4期。
    ①关于日本媒体与社会舆论的右倾化问题,参见张广宇:《冷战后日本的新保守主义与政治右倾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1—92页。
    ②参见付启元:《日本侵华战争的国民责任探析》[J],《学海》,2009年第4期。
    ②其中还有一条单独针对“广播”,即“广播在当前一个时期内应主要涉及新闻及音乐方面的娱乐性内容。新闻、解说以及信息的通报仅限于东京广播。”参见[日]高木教典、中野收、早川善治郎、北川隆吉编:《图说现代大众传播》[M],东京:青木书店,1970年,第265—266页。
    ③《关于日本新闻出版规则的备忘录》的总计10条,参见[日]今西光男:《占领期的朝日新闻与战争责任—村山长举与绪方竹虎》[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8年,第100—101页。
    ④[日]高木教典,中野收,早川善治郎,北川隆吉编:《图说现代大众传播》[M],东京:青木书店,1970年,第267页。
    ①[日]有山辉雄:《占领期媒体史研究:自由和统制1945年》[M],东京:柏书房,1996年,第186页。
    ②如GHQ对日本报界的检查,作为第一条被禁止的就是对最高司令官的批判,此外还包括不得批判军事法庭;不得批判最高司令部起草宪法;不得批判美国;不得批判苏联;不得拥护战争宣传;不得批判占领军;不得描写占领军官兵与日本人(男女)的亲密关系;不得夸张饥饿等等。参见[日]古川纯解说:《GHQ日本占领史17卷出版的自由》[M],东京:日本图书中心,1999年,第28—29页。
    ③[日]山本文雄编:《日本大众传媒史》(增补版)[M],诸葛蔚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1页。
    ④参见[美]约翰·W·道尔著:《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M],胡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491页。
    ⑤关于战后朝日新闻的社内革命和读卖新闻内部争夺编辑权的斗争,参见[日]山本武力:《战后媒体战争责任的视点》,载[日]佐藤秀夫,山本武力编著:《日本的近现代史与历史教育》[M],东京:筑地书馆,1996版,第107—114页。
    ①参见王新生:《评日本战后初期的改革与“逆流”》[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2004年10月。
    ②关于GHQ在报界的“清共”措施及整顿的结果,参见诸葛蔚东:《战后日本舆论、学界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12—314页。
    ③关于报界的“清共”,参见[日]山本文雄编:《日本大众传媒史》(增补版)[M],诸葛蔚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2—203页。张国良:《现代日本大众传播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第27—32页。
    ④[日]安田将三,石桥孝太郎:《朝日新闻的战争责任》[M],东京:太田出版,1995年,第229页。
    ⑤[日]山本武利:《占领期媒体分析》[M],东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96年,第4页。
    ①[日]有山辉雄:《占领期媒体史研究:自由和统制1945年》[M],东京:柏书房,1996年,第37页。
    ②[日]有山辉雄:《占领期媒体史研究:自由和统制1945年》[M],东京:柏书房,1996年,第33页。
    ③在美国主导的东京审判中,出于利用天皇威信、GHQ“间接统治”日本的这一政治目的,天皇及其元老、重臣、海军、外务省官僚等得以“免罪”,仅把责任限定在以陆军军人为主的一伙人身上,其结果是使东京审判失去了公正性,使日本整个社会和国民失去了认罪、反省的机会,助长了日本的“被害”意识,造成了战争责任认识上的心理障碍。参见[日]藤原彰:《日本近现代史》第三卷[M],伊文成、李树藩、南昌龙、赵春元译,邹有恒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29页。
    ①李乐曾:《评德国和日本不同的二战史观》[J],《德国研究》,1997年第2期。
    ③[日]山田正行:《绪言:与“人的条件”之关联》[M],[日]山田正行:《自我认同感与战争》[M],刘燕子、胡慧敏译,吴广义监译,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④[日]本泽二郎:《天皇的官僚——日本右派真相》[M],雷慧英、曲志强、任建伟译,朱天顺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61页。
    ①[日]江口圭一:《日本的侵略与日本人的战争观》[J],周启乾译,《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3期,第186页。
    ④参见[日]荒井信一:《<失去的十年>与历史认识问题》,载[日]船桥洋一编:《现在,如何抓住历史问题》[M],东京:岩波书店,2001年,第42页。
    ⑤关于东京书籍、大阪书籍、教育出版、日本书籍、帝国书院等出版社1997年版历史教科书和2002年版的具体删改变化,参见步平:《跨越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76-383页。
    ⑥关于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参见张海平、步平:《日本教科书问题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77页。
    ①关于“美英同罪史观”、“自卫战争史观”、“解放战争史观”等,参见孙立祥:《日本右翼势力的“美英同罪史观”辩正》,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日]江口圭一:《日本的侵略与日本人的战争观》[J],周启乾译,《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3期。
    ②[日]江口圭一:《日本的侵略与日本人的战争观》[J],周启乾译,《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3期。
    ③李建国:《冷战后的中日关系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122—124页。
    ①参见金嬴:《浅析日本新闻媒体中的厌华情绪》[J],《日本学刊》,2005年第2期。
    ②按照佐藤卓己对“总体战体制”的解读,“所谓总体战体制是一个由国民总动员把人们的日常生活置于战争状态的自我组织体系”。在日本,正如人们指出“1940年体制”至今犹存那样,在高度国防体制被建构起来之后,人们又被置于名为高度经济增长、高度信息化的“总体战”的状态之下。时至今日,“动员”还未解除。参见[日]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序》[M],诸葛蔚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③[日]小原博雅著;加藤嘉一译:《日本走向何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第26—27页。
    ④李新立,林晓光:《倾斜的新闻伦理与错位的职业操守——日本媒体涉华报道中的“群体失范”现象》[J],《当代传播》,2006年第6期。
    ①诸葛蔚东:《战后日本舆论、学界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03页。
    ②[日]菊竹淳:《勇敢行动促进国民觉悟》,《福冈日日新闻》1932年5月17日社论。转引自[日]安田将三,石桥孝太郎:《朝日新闻的战争责任》[M],东京:太田出版,1995年,第244页。
    ③之所以如此,因为这些地方报距离东京比较远,与全国性报纸相比,受到干扰少,从社长到报社职员还没有丧失保卫言论自由的传统信念。[日]山本文雄、山田实、时野谷浩编:《日本大众传播工具史》,刘明华、郑超然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5页。
    ④[日]池边一郎等:《池边三山》[M],东京:みすず书房,1989年,第97页。
    ①[日]安田将三,石桥孝太郎:《朝日新闻的战争责任》[M],东京:太田出版,1995年,第243页。[日]铃木健二:《战争和报纸》[M],东京:每日新闻社,1995年,第111页。[日]塚本三夫:《实录侵略战争和报纸》[M],东京:新日本出版社,1986年,第173—178页。
    ②桐生悠悠(1873—1941),原《信浓每日新闻》的主笔,1899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曾任职《下野新闻》,1903年进入《大阪每日新闻》,1907年转入《大阪朝日新闻》,1910年任《信浓每日新闻》主笔。1933年8月11日,桐生悠悠撰写了社论《可笑的关东防空大演习》,预言遭到都市空袭的日本必将败北,遭致陆军强烈抨击,长野县在乡军人会也发起了拒买信浓每日新闻的抗议活动。桐生悠悠被迫退出报社,1934年6月创办了一人负责的媒体《他山之石》,至1941年9月发行了177期,刊载了许多反战、反军部独裁以及对五一五事件的评论等。参见[日]前坂俊之:《兵是凶器—战争和新闻1926—1935》,东京:社会思想社,1989年,第172—188页。[日]铃木健二:《战争和报纸》[M],东京:每日新闻社,1995年,第112页。[日]塚本三夫:《实录侵略战争和报纸》[M],东京:新日本出版社,1986年,第179—183页。
    ③[日]春原昭彦:《日本新闻通史》[M],东京:新泉社,1985年,第223—224页。
    ④如20世纪2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特高课、思想警察)以《治安维持法》、《新闻纸法》为依据,对思想犯、过激分子的搜查和逮捕,特别是三·一五事件中,对无产者报社、东京记者联盟的搜查,以及其后以紧急敕令(129号)形式颁布的《改正治安维持法》,不仅规定了可判处死刑的问题,更有对“支持结社人员”的追诉问题,和30年代“制度化”的“思想犯保护观察法”,对“反政府过激分子们”起到了巨大的震慑作用。参见リチャ—ド·H·ミツチェル:《战前日本的思想统制》[M],奥平康弘、江桥崇译,东京:日本评论社,1980年,第81—96页,第155—160页。
    ⑤其中,日共领导人佐野、锅山的“转向”则属于“政治转向”,关于日共“转向”问题参见リチャ—ド·H·ミツチェル著;奥平康弘,江桥崇译:《战前日本的思想统制》[M],东京:日本评论社,1980年,第119—123页,第165—168页。
    ⑥[日]塚本三夫:《实录侵略战争和报纸》[M],东京:新日本出版社,1986年,第207页。
    ①张国良:《现代日本大众传播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绪言第1页。
    ②[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221页。
    [1][日]荻野富士夫编·解题资料集:《情报局关系极密资料》第1—8卷,东京:不二出版,2003年。
    [2][日]武藤直夫编注:《那个时代的空气—明治·大正60年间的报纸报道上》、《那个时代的空气—昭和前期20年间的报纸报道下》,东京:ラ·テ—ル出版局,2004年。
    [3][日]日本图书中心:《明治大正国势史第五卷》,东京:日本图书中心,2004年。
    [4][日]角家文雄:《昭和時代—15年战争资料集》,东京:学阳书房,1973年。
    [5][日]臼井胜美,稻叶正夫编辑、解说:《现代史资料9》《日中戦争2》,东京:みすず书房,1964年。
    [6][日]高木教典,中野收,早川善治郎,北川隆吉编:《图说现代大众传播》,东京:青木书店,1970年。
    [7][日]藤原彰:《资料日本现代史满洲事变和国民动员》,东京:大月书店,1983年,
    《太政官日志》、《江湖新闻》、《中外新闻》、《日新真事志》、《邮便报知新闻》、《自由新闻》、《万朝报》、《平民新闻》、《大阪每日新闻》、《东京日日新闻》、《朝野新闻》、《国民新闻》、《东洋自由新闻》、《东京朝日新闻》、《大阪朝日新闻》、《时事新报》、《东洋经济新报》、《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
    [1][日]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太平洋战争史1.满洲事变》,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54年。
    [2][日]今西光男:《新闻资本与经营的昭和史—朝日新闻笔政·绪方竹虎的苦恼》,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
    [3][日]安田将三,石桥孝太郎:《朝日新闻的战争责任》,东京:太田出版,1995年。
    [4][日]兴津要:《明治新闻事之始—<文明开化>的宣传报道机关》,东京:大修馆书店1997年。
    [5][日]春原昭彥:《日本新闻通史》,东京:新泉社,1985年。
    [6][日]桂敬一:《系列日本近代史15明治·大正的宣传报道机关》,东京:岩波书店,1992年。
    [7][日]山中恒:《报纸美化战争吧!—战时国家情报机构史》,东京:小学馆,2001年。
    [8][日]铃木健二:《国家主义和大众传媒—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报纸的功罪》,东京:岩波书店,1997年。
    [9][日]中园裕:《报纸审查制度运用论》,大阪:清文堂,2006年。
    [10][日]塚本三夫:《实录侵略战争和报纸》,东京:新日本出版社,1986年。
    [11][日]池田一之:《报纸犯下的战争责任》,东京:经济往来社,1981年。
    [12][日]朝日新闻百年史编修委员会编:《朝日新闻社史明治编》,东京:朝日新闻社,1990年。
    [13][日]安田将三、石桥孝太郎:《朝日新闻的战争责任》,东京:太田出版,1995年年。
    [14][日]早瀬贯:《太平洋战争和朝日新闻—战争宣传报道的研究》,东京:新人物往来社,2001年。
    [15][日]朝日新闻东京社会部OB会编辑:《战争和社会部记者》,东京:骚人社,1990年。
    [16][日]山本武利责任编集:《“帝国”日本的学知》,东京:岩波讲座,2006年。
    [17][日]仓泽爱子等编集:《太平洋战争3动员·抵抗·翼赞》,东京:岩波书店,2006年
    [16]リチャ—ド·H·ミツチェル著;奥平康弘,江桥崇译:《战前日本的思想统制》,东京:日本评论社,1980年。
    [19][日]松尾尊允:《大正民主运动》,东京:岩波书店,1974年。
    [20][日]井上寿一:《日中战争下的日本》,东京:讲谈社,2007年。
    [21][日]小林英夫:《日中战争从歼灭战到消耗战》,东京:讲谈社,2007年。
    [22][日]奧武则:《大众新闻和国民国家—人气投票·慈善·丑闻》,东京:平凡社,2000年。
    [23][日]栗田直树:《绪方竹虎》,东京:吉川弘文馆,2001年。
    [24][日]嘉治隆一:《明治以后五大记者》,东京:朝日新闻社,1973年。
    [25][日]绪方四十郎:《父亲·绪方竹虎和我》,东京:朝日新闻出版社,2005年。
    [26][日]今西光男:《报纸资本经营的昭和史》,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
    [27][日]今西光男:《占领期的朝日新闻和战争责任》,东京:朝日新闻社,2008年。
    [28][日]津田洋三:《江户的书店》,东京:日本广播出版协会,1977年。
    [29][日]林茂:《太平洋战争—总力战与国民生活》,东京:中央公论社,1974年。
    [30][英]R·P·多尔著;松居弘道译:《江户时代的教育》,东京:岩波书店,1970年。
    [31][32][日]柴山哲也:《日本式大众传媒体制的兴亡》,东京:ミネルヴァ书房,2006年。
    [33][日]甘利璋八:《日本报纸的黎明》,东京:新人物往来社,1988年。
    [34][日]佐佐木隆:《媒体和权力》,东京:中央公论新社,1999年。
    [35][日]榛村专一:《新闻法制论》,东京:日本评论社,1933年。
    [36][日]铃木安藏:《日本宪法学的诞生与发展》,东京:丛文阁出版社,1934年。
    [37][日]山本四郎编:《日本近代国家的形成与展开》,东京:吉川弘文馆,1996年。
    [38][日]铃木健二:《战争和报纸》,东京:每日新闻社,1995年。
    [39][日]高坂正显:《明治文化史》第4卷,东京:原书房,1980年。
    [40][日]桂敬一著:《明治·大正的新闻媒体》,东京:岩波书店,1992年。
    [41][日]山本文雄:《日本新闻史》,东京:国际出版株式会社,1948年。
    [42][日]松尾尊允编集:《吉野作造集》,《近代日本思想大系17》,东京:筑摩书房,1976年。
    [43][日]江森泰吉编:《大隈伯百话》,东京:实业之日本社,1909年。
    [44][日]奥村梅皐:《大阪人物评论》,大阪:小谷书店,1903年。
    [45][日]正冈犹一:《新闻社之内幕》,东京:新声社,1901年。
    [46][日]三好彻:《绪方竹虎评传》,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
    [47][日]茶本繁正:《战争与记者》,东京:三一书房,1984年。
    [48][日]纐纈厚:《总体战体制研究:日本陆军的国家总动员构想》,东京:三一书房,1981年。
    [49][美]路易斯·杨格著;加藤阳子等译:《帝国总动员:满洲和战时帝国主义文化》,东京:岩波书店,2001年。
    [50][日]大谷敬二郎:《昭和宪兵史》,东京:みすず书房,1966年。
    [51][日]小仓孝诚:《兆民和法国》,井田进也编:《解析兆民》,东京:光芒社,2001版。
    [52][日]中江笃介著;嘉治隆一编校:《兆民选集》,东京:岩波文库,1936年。
    [53][日]德富苏峰:《德富苏峰集》,东京:改造社,1929年。
    [54][日]福泽谕吉:《西洋事情》,东京:庆应义塾出版局,1869年。
    [55][日]庆应义塾:《福泽谕吉全集》第7—10卷,东京:岩波书店,1959年。
    [56][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东京:岩波书店,1973年。
    [57][日]石河干明:《福泽谕吉传》第3卷,东京:岩波书店,1932年。
    [58][日]下中邦彦:《日本史料集成》,东京:平凡社,1963年。
    [59][日]松泽弘阳:《近代日本思想史》,东京:放送大学教育振兴会,1993年。
    [60][日]片山庆隆:《日俄战争和报纸》,东京:讲谈社,2009年。
    [61][日]美士路昌一编:《明治大正史》第一卷“言论篇”,东京:朝日新闻社,1930年。
    [62][日]内村鉴三:《内村鉴三全集》第3卷,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
    [63][日]大河内一男编:《现代日本思想大系15社会主义》,东京:筑摩书房,1963年。
    [64][日]神崎清:《实录:幸德秋水》,东京:读卖新闻社,1971年。
    [65][日]中村谦三:《大阪每日新闻战时事业志》,大阪:大阪每日新闻社,1908年。
    [66][日]松本谦堂:《勋章从军记者佩用者心得》,京都:改进堂,1895年。
    [67][日]鹈泽聪明:《战时法令全书》,东京:一二三馆,1904年。
    [68][日]前坂俊之:《兵是凶器—战争和新闻1926—1935》,东京:社会思想社,1989年。
    [69][日]内川芳美:《传媒法政策史研究》,东京:有斐阁,1989年。
    [70][日]吉见义明,横关至:《资料日本现代史5翼赞选举②》,东京:大月书店,1981年。
    [71][日]辻泰明;NHK取材班:《虚幻的大战果大本营发表的真相》,东京:日本放送出版协会,2002年。
    [72][日]石射猪太郎:《外交官的一生—対中国外交的回想》,东京:太平出版社,1974年。
    [73][日]森恭三:《我的朝日新闻社史》[M],东京:田畑书店,1981年。
    [74][日]矢岛佑利、野村兼太郎编:《明治文化史》第四卷“思想、言论篇”,东京:原书房,1979年。
    [75][日]太平洋战争研究会编,平塚杫绪著:《图说从军画家描绘的日俄战争》,东京:河出书房新社,2005年。
    [76][日]铃木亮、吉村德藏编:《对和平的罪—第二次世界大战写真集》,东京:太平出版社,1989年。
    [77][日]池田一之:《记者们的满洲事变—日本新闻宣传的旋转点》,东京:人间科学新社,2000年。
    [78][日]绪方四十郎:《遥远的昭和:父亲绪方竹虎和我》,东京:朝日新闻社2005年。
    [79][日]今井武夫:《支那事变之回想》,东京:みすず书房,1964年。
    [80][日]清泽洌:《暗黑日记》,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54年。
    [81][日]东久迩稔彦:《东久迩日记》,东京:德间书店,1968年。
    [82][日]田村真作:《缪斌工作》,东京:三荣出版社,1953年。
    [83][日]田中彰:《小国主义》,东京:岩波新书,1999年。
    [84][日]石桥湛山全集编纂委员会编:《石桥湛山全集》(第一、四、六、十五卷),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71年。
    [86][日]江口圭一:《日本帝国主义史论》,东京:青木书店,1975年。
    [87][日]石桥湛山:《石桥湛山评论选集》,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90年版。
    [88][日]松尾尊允:《大正德谟克拉西》,东京:岩波书店,1974年。
    [89][日]船桥洋一编著:《日本战略宣言—面向民生大国》,东京:讲谈社,1991年。
    [90][日]有山辉雄:《占领时期媒体史研究》,东京:柏书房,1996年。
    [91][日]本多胜一:《中国之旅》,东京:朝日新闻社,1997年。
    [92][日]佐藤秀夫,山本武力编著:《日本的近现代史与历史教育》,东京:筑地书馆,1996年。
    [93][日]山本武利:《占领期媒体分析》,东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96年。
    [94][日]船桥洋一编:《现在,如何抓住历史问题》,东京:岩波书店,2001年。
    [1][日]稻叶三千男、新井直之主编:《日本的报业理论与实践》,张国成、叶伦、王晓民、冯朝阳译,叶卓如校,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
    [2][澳]加文·麦考马克:《附庸国美国怀抱中的日本》,于占杰、许春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3][德]埃里希·鲁登道夫:《总体战》,戴耀先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4][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5][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小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6][加]哈罗德·伊尼斯:《帝国与传播》,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7][加拿大]诺曼·赫伯特:《日本维新史》,姚曾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8][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9][美]弗兰克·吉伯尼:《战争:日本人记忆中的二战》,尚尉、史禾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10][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张洁、田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美]康拉德·希诺考尔,大卫·劳瑞,苏珊·盖伊:《日本文明史》,袁德良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年。
    [12][苏]苏珊·L·卡拉瑟斯:《西方传媒与战争》,张毓强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13][美]鲁思·本迪尼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14][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5][美]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6][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孟颖、赵丽芳、邓理峰、郑宇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17][美]约翰·W·道尔:《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胡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18][日]本泽二郎:《天皇的官僚:日本右派真相》,雷慧英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9][日]大隈重信等:《日本开国五十年史3》,王云五总编撰,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18年。
    [20][日]读卖新闻战争责任检证委员会撰稿:《检证战争责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日本朋友舍公会、郑钧、范菲、赵军、伊藤鸿、林一二三译,竹内实、步平校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
    [21][日]福泽谕吉:《福泽谕吉自传》,马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22][日]鹤见俊辅:《战争时期日本人精神史》,高海宽、张义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
    [23][日]加藤周一:《日本文化的杂种性》,杨铁婴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
    [24][日]纐缬厚:《我们的战争责任—历史检讨与现实省思》,申荷丽译,黄大慧审校,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
    [25][日]津田道夫:《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程兆奇、刘燕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26][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三册,马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27][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二册,尚永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28][日]井上清:《日本历史》中册,天津市历史研究所译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年,。
    [29][日]井上晴树:《旅顺大屠杀》,朴龙根译,大连:大连出版社,2001年。
    [30][日]堀幸雄:《战前日本国家主义运动史》,熊达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31][日]笠原十九司:《难民区百日》,李广廉、王志君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2][日]内川芳美、新井直之:《日本新闻事业史》,张国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
    [33][日]新保博、斋藤修编:《日本经济史2近代成长的胎动》,李瑞、淡建中、江帆译、经思平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34][日]若宫棨文:《和解与民族主义》,吴寄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35][日]山本文雄、山田实等编:《日本大众传播工具史》,刘明华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36][日]山本文雄编著:《日本大众传媒史(增补版)》,诸葛蔚东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7][日]山田正行:《自我认同感与战争》,刘燕子、胡慧敏译,吴广义监译,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年。
    [38][日]神田孝一编著:《思想战与宣传战》,武汉留日同学会日本问题研究丛书第二集,余仲瑶译,汉口:中华图书公司发行,1937年。
    [39][日]田中正明:《“南京大屠杀”之虚构》,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
    [40][日]小俣行男:《日本随军记者见闻录—太平洋战争……》,周晓萌译,沈英甲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
    [41][日]小俣行男:《日本随军记者见闻录—南京大屠杀……》,周晓萌译;张本华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
    [42][日]小原博雅:《日本走向何方》,加藤嘉一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
    [43][日]远山茂树:《日本近现代史》,邹有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44][日]中村政则:《日本战后史》,张英莉译,张谷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45][日]中江兆民:《三醉人经纶问答》,滕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46][日]中江兆民:《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吴藻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47][日]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诸葛蔚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8][美]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孟胜德、刘文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1]郭庆光:《传播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邵培仁:《政治传播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
    [3]张宪文主编,张生编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6外国媒体报道与德国使馆的报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
    [4]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8<日军官兵日记>》,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5]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10<日军官兵与随军记者回忆>》,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6]张宪文主编,张生、曹大臣、雷国山编,雷国山、李斌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34日本军国教育·百人斩与驻宁领馆史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7年。
    [7]王卫星编;王卫星、李斌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8<东京日日新闻>与<大阪每日新闻>报道》,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8]张承钧主编:《强盗自白—来自日本随军记者的秘密照片》,北京:台海出版社,2000年。
    [9]张国良:《现代日本大众传播史:1945-1990年》,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
    [10]王向远:《“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
    [11]展江:《战时新闻传播诸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12]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李宏,李民等著:《传媒政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宁新:《日本报业简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5]淳于淼泠:《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16]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7]吴廷璆主编:《日本近代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18]陶涵:《世界新闻史大事记》,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年。
    [19]唐永亮:《中江兆民的国际政治思想—日本近代小国外交思想的源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20]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
    [21]刘岳兵:《日本近现代思想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
    [22]诸葛蔚东:《战后日本舆论、学界与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3]诸葛蔚东:《媒介与社会变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4]经盛鸿:《恶魔的吹鼓手与辩护士—战时日本新闻传媒与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年。
    [25]周颂伦:《近代日本社会转型期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26]南京图书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27]史桂芳:《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28]步平:《跨越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29]刘林立:《日本大众媒体中的中国印象》,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30]张广宇:《冷战后日本的新保守主义与政治右倾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1]李建国:《冷战后的中日关系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32]陈水逢:《日本近代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88年。
    [33][新加坡]卓南生:《日本的亚洲报道与亚洲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
    [1]雷戈:《史学与新闻》,《文史哲》,2004年第6期。
    [2]甘惜分:《再论新闻学与历史学》,《新闻界》,1996年第2期。
    [3]谢贵安:《从历史与新闻的关系看史学的传播和普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周武军:《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
    [5]张昆:《十五年战争与日本报纸》,《日本研究》,1991年第2期。
    [6]李玉:《中国的日本研究:回顾与展望》,《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2期。
    [7]孙新:《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本研究》,《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年第1期
    [8]陈力丹:《论日本媒体“二战”时的法西斯化》,《国际新闻界》,2001年12月。
    [9]刘颖:《“二战”时期日本媒体法西斯化初探》,《青年记者》,2006年第2期。
    [10]王晓露:《二战时期日本政府对舆论的调控》,《军事记者》,2008年第10期。
    [11]王晓岚:《军国主义新闻观的酝酿发育—日本二战前夕及战争期间的新闻理论》,《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第2期。
    [12]于淼:《总体战体制下的日本舆论动员机制分析—起源、构建与社会基础》,《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1期。
    [13]冯玮、杨荷华:《“总体战体制论”:当今日本史坛值得关注的理论》,《历史教学》,2004年第6期。
    [14]经盛鸿:《战时日本当局在国内是如何封锁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5]经盛鸿:《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随军记者、作家群体活动分析》,《民国档案》,2007年第2期。
    [16]陆艺、经盛鸿:《战时日本传媒泄露的南京大屠杀的蛛丝马迹》,《南京大屠杀研究》,2011年第2期。
    [17]蔡文书:《日本政府不同时期新闻政策的分析》,《今传媒》,2006年第5期。
    [18]周光明:《日本步入近代化过程中的政府与新闻媒体之关系》,《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2期。
    [19]孙宝印:《日本明治政府与报纸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6期。
    [20]张国良:《日本新闻法制的历史和现状》(上,下),《新闻大学》,1995年春,夏。
    [21]屈亚娟:《国家利益:影响日本媒体对华报道的主要因素》,《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2]周颂伦:《福泽谕吉中国政策观的骤变—东洋盟主与脱亚入欧》,《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3]米彦军:《论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思想》,《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1期。
    [34]王润泽:《政治、外交与媒体:1919年日本报纸关于五四运动的报道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25]苑崇利:《对石桥湛山“功利”外交思想的考察》,《日本学刊》,2008年第4期。
    [26]刘江永:《日本媒体与中日关系》,《对外传播》,2009年第3期。
    [27]金赢:《浅析日本新闻媒体中的厌华情绪》,《日本学刊》,2005年第2期。
    [28]徐家驹:《日本大众媒体对中日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其思考》,《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9]鲁义:《中日关系现状与两国媒体的作用》,《日本研究》,2006年第1期。
    [30]诸葛蔚东:《解读日本报业中的“渡边现象”》,《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3期。
    [31]殷燕军:《冷战后日本舆论界学术界对国际形势和中国的认识》,《日本学刊》,1999年第5期。
    [32]张宁:《论日本三大报有关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社论框架》,《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4期。
    [33]魏晓阳:《日本新闻自由的百年历程》,《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4]李新立、林晓光:《倾斜的新闻伦理与错位的职业操守—日本媒体涉华报道中的“群体失范”现象》,《当代传播》,2006年第6期。
    [35]孙宝印:《日本明治时期新闻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36]孙继强:《侵略战争时期的日本报界(1931—1945》,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