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家族上行流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家族历来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近年来,随着家族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大族兴衰以及望族的地方作为等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以四库系列丛书中的1595篇明人谱牒序跋所涉家族为案例,研究明代家族的社会流动,以期从整体上揭示明代家族崛起的条件、机制及对地域社会的影响等问题。全文主体内容共有六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即第一部分,考察所用家族案例的地域分布。在所录1595篇明人谱牒序跋中,有1474篇关涉的1370个家族有地域可考。从政区、府、州县三个层次对这些谱牒序跋所涉家族的地域分布进行统计,发现其分布极不平衡,形成了东南多,西北、西南少的基本格局。长江下游流域及以南地区集中了绝大多数谱牒序跋所涉家族,其中长江下游流域的江西、南京、浙江三政区是分布的密集地,以江西为最密集,长江下游以南的福建、广东为分布的次密集地。其它西北、西南九政区均为分布的不密集地。西南的云南、贵州、广西三政区为分布最稀疏的三政区。这种地域分布的差异性在政区内的各府、州、县也有鲜明体现。明代长江下游流域及以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鹊起的文人名士、完备的家族制度、发达的地方经济是谱牒序跋所涉家族集中于此的关键原因。
     第二、三、四、五章共同构成本文的第二部分,分析明代家族的社会分层和上行流动。从静态的角度描述谱牒序跋所涉家族在明代垂直社会结构中的分布比例及基本秩序和从动态的角度揭示社会各阶层家族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低阶层家族上行到高阶层的条件和机制是本部分的重点内容。通过对明代“官本位”价值取向的顺应以及谱牒序跋所涉绝大部分家族社会流动特征的观察和认识,再参考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确定的考察社会分层的三个关键纬度(权力、财富和声望),本文第二章将客观存在于明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家族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官宦家族、准官宦家族和潜在官宦家族,并在对这三类家族及其垂直性组合方式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勾勒了明代家族的社会分层结构图。文章第三章着重讨论的是业儒、从军、行医、经商以及联姻几种明代家族向上流动的主要渠道,认为军职晋升可为家族获得政治前途大开方便之门,但这只发生在明王朝开创之初的短暂时期。终明之世,科举入仕是上升为官的主流,也是最令人敬仰和最光荣的途径,荐举、学校、行医、经商和联姻均为次流,且这些“殊途”最终也要同归于业儒之道。本文的四、五两章分别从内部发展机制和外部制度环境来考察明代家族上行流动的影响因素。第四章的做法是从特别注意不同家族背景下流动的不同种类和它们上行的速率来观察明代家族向上流动的历程。文章首先从分析官宦阶层家族的家世门祚入手,将其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官户型和民户型,然后比较研究两类家族的主要上行途径,展示它们的基本流动历程,统计它们的一般流动速率。通过观察发现,内部特别是“先赋性”因素在家族上行流动过程中起到全方位的影响作用。较之白丁家族,仕宦家族的上升要轻便得多。“后致性”因素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明代民户家族向官宦家族转型,然而,这类家族在上行流动中要受到更多的挫折。在正常情形下,一个家族显著的上升的转移,最快的也需要二世,而更通常的是经过五六世的持续努力。第五章将讨论的重心转移到社会制度及其运行在家族社会流动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探讨了元明之际,战争频仍、制度崩溃背景下,传统世家大族地位的滑落和把握战争“机遇”之军功家族的骤然兴盛,而且分析了由战争所引起的家族迁徙对家族上行流动所产生的严重和持久性的影响。此外,文章还纵向考察了明代部分规章制度在从创建到发展乃至完备的过程中为家族所提供的上行流动机会的差别,从而揭示明王朝渐失活力的原因。
     第六章为第三部分,以明代江西泰和县为例,探讨家族崛起对地域社会资源再分配的影响。明代,特别是弘治以前,江西泰和县分布密集的大族、鼎盛绝俦的人文和数量充分的谱牒序跋使它在三百多个州县中脱颖而出,成为本文案例选择的最佳代表。通过对该县百余个崛起大族的分析,在验证前述有关家族上行流动条件和机制的同时,得出以下结论:即家族是地域的家族,地域是家族赖以存在的基础。虽然能否在地方事务上享有支配权往往取决于家族所掌握的地域社会资源的份额,并也正因为如此,家族上行流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对地域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资源的掠夺,但是,当有限的地域社会资源被崛起之族瓜分殆尽,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势力格局之后,为改善家族与地方的关系,为本家族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条件,家族一般又会转而从文教、经济和入仕队伍等方面建设地方,为所在地域整体争取更多外在资源,形成“回馈”的表象,且这种“回馈”亦的确在稳定地方、发展地方方面作用显著,而这也许正是中国古代家族组织能长期控制地域社会的根源所在。
     除上述三方面内容之外,文章还在“余论”部分就科举与社会分层的相互关系进行了一些讨论,认为作为一项以公平、公正为完善目标的人才选拔制度,明代科举的各个程序环节已发展到与目标接近的程度,然而它越是完善,其所具有的欺骗性就越强,也就越能使社会不平等正当化、永久化。与其它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在维护既有社会分层秩序上有无可比拟的操作优势。
In Chinese ancient historical studies, family has always been a research topic which attracted the interest of the scholarly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following the rise of socio-family historical studies,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sole family, along with issues of the big local family's influence on region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emphasis. This study takes families related in 1595 prefaces or epilogues of genealogy in the books of series corpus of Ssu-ku as cases study, and discusses the upward social mobility of family in Ming dynasty, in order to clarify as a whole the pathways、 condition、 mechanisms and local effect of family rise in Ming dynasty. The main body of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6 chapters, and 3 parts.
    Chapter 1 is part 1. It review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family cases of this thesis. Among the 1595 prefaces and epilogues of genealogy, 1474 concerning 1370 families' location can be known. When we made overall statistics of these families at three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province、 prefecture and county, we found that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families were great imbalanced, and that it formed a basic pattern of more families in southeast China but few families in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China. Most of the families crowded in the back and south area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The three provinces, Kiangsi、 Nanking and Zhejiang, located in the back area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are dense set. Kiangsi is the densest place. The two provinces, Fujian and Guangdong,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are vice-dense set. The other nine Provinces located in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China are sparse region. Yunnan、Guizhou and Guangxi are sparsest. The unequally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lso existed between different prefecture and county. The peculiar surroundings、 flourished literati, mature family-lineage system and prosperous economy of the back and south area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in Ming dynasty may be the key answers of that pattern of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Chapter 2, Chapter 3, Chapter 4 and Chapter 5 constitute part 2. This part analyses the stratification and upward mobility of families in Ming.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rt consists of two sides. One is describe from a static viewpoint the distributing proportion in social vertical structure of families related in prefaces or epilogues of genealogy in Ming dynasty, the other is review from a dynamic viewpoint the relationship of different social stratifications, especially the ways and mechanism of the movement of families from lower class to upper class. Complying with the crazy admiration of bureaucracy in Ming, considering the social mobility characteristic of most of families related in data, and referred to the three key measurement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ory of Max Web, Chapter 2 divides the families which existed
    in different social stratifications in Ming into three kinds-- bureaucracy
    family、 pendent family、latent family. Based up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hree kinds of families and their vertical combination ways, this thesis draws the outline of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families in Ming dynasty. Chapter 3 emphasized to discuss some important ways of social mobility of families in Ming such as learning Confucian books、 becoming army or doctor、doing business and marrying into the purple. It concludes that promotion in army is the quickest way for families to get political position, but it just occurred at the beginning of Ming dynasty. During the whole Ming time, acquiring official ranks through imperial examinations is the most primary、 respectable and honorable way for upward mobility. Recommendation、 enrollment of government schook becoming a doctor or a trader、 marrying into the purple are all minor channels. And these minor ways would ultimately be attributed to learning Confucian books. Chapter 4 and chapter 5 of this thesis are talking respectively about the elements which affected the social movement of families from their interior mechanism and exterior surroundings. Modus operandi of Chapter 4 starts with paying in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varieties and speeds of familie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n observe the proceed of the upward mobility of families in Ming. Firstly, it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bureaucracy families,
    and divides them into two styles--official style and civilian style. Then
    compares their main upper paths, exposes their fundamental movement course, computes their common movement speed. Through all these, it observes that inner factors, especially some hereditary ones, influenced from all-sides on the families upward mobility. Compared with ordinary family, official family's upward movement was more quick and convenient. Some acquired factors could promote to some degree an ordinary family becoming into an official family, but the promotion is hard and slow. Generally speaking, prominent promotion of this kind of family might need 5 or 6 generations, the quickest also need 2 generation. Chapter 5 displaces the discussion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regime and its circulation on family social mobility. It not only narrates the sinking down of traditional families' and the ascending of some new families by military achievements under conditions of the long-standing war and the collapse of system, but also analyzes the heavy and permanent infection of family social mobility from family migration which caused by war. Furthermore, It also discusses vertically the varied chances of family upward mobility provided by the implement of some important systematic regulations from establish、 develop and maturity, and illuminates the causes of energy losing of Ming dynasty.
    Chapter 6 is part 3. It takes Tai-ho County, Kiangsi Province, in Ming dynasty China as a case study, showing the influence from the rise of families on regional social resources. Ming dynasty, especially the time before Hongzhi era, Tai-ho County in Kiangsi Province had dense distributing big families, a good many of literati and plenty of prefaces or epilogues of genealogy, which make this place can be chose from other 300 more counties, become the best case of this thesis. Through the studying of more than 100 big families in Tai-ho County, it validates the conclusion of the upper say about the qualification and mechanism of family upward mobility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considers that family belongs to region and region is the foundation for family existence. Although family hegemony on region lied in a great measure on the amount of their possession quotient of regional social resources, inasmuch, the process of family promotion went always with the plunder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However, when limited resources had been partitioned, and a stable force structure had formed, the big families would construct their existing place from culture and education、 economy、patronizing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striving more resources from outside and so on, to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of family and region, furthermore, to provide harmonious condition for their development. What they had done composed "the redounding phenomenon", and this kind of redounding behavior had surely exerted notable effect for region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It may be the real cause that how ancient Chinese family could control region social.
    Besides the three parts, this thesis also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the final part. It considers that as a system of choosing person with ability,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Ming, which erected the aim for pursuing justice and equality, had reached its goal at every program. However, the more perfect the examinations had became, the more fraudulent it was, and this fraudulence would make social inequality allowable and permanent. Compared with other choosing official system, imperial examinations had unexampled manipulating advantages in maintaining existing social stratification.
引文
① 李大钊:《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页。
    ② 李大钊:《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00页。
    ③ 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17页。
    ④ 参见王玉波:《启动、中断、复兴——中国家庭、家族史研究述评》,《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井上徹:《日本学界关于明清时代宗族问题的研究》,周天游主编《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陈爽:《近年来有关家族问题的社会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5期;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① Ted A. Telford, Patching the Holes in Chinese Genealogies: Mortality in the Lineage Population of Tongcheng County, 1300-1800. Late Imperial China, Vol. 11, No.2(December 1990):116-136.
    ① E. A. Kracke, Jr., Family vs. Merit in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under the Empir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10, No. 2 (Sep., 1947), pp. 103-123.
    ② 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何炳棣的这本英文著 作自题中文书名为《明清社会史论》,在相关论著里多译为《中华帝国成功的阶梯:科举和社会流动面面观,1368-1911》。该书第六章“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ocioacademic Success and Mobility”由王振忠译为中文(《科举和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载《历史地理》第十一辑)。]
    ① Robert M. Marsh, The Mandarins: The Circulation of Elites in China, 1600-1900.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1, pp.82-83.
    ② 关于科举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方面的这些成果,本文住“余论”部分还将给予具体评介。
    ③ 郭松义:《读<清代科举家族>》,《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① 参见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第二部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② 尹俊、席永春:《元人文集家谱序中的元代家族》,《宁波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① 关于此点,本文采信:“宗谱中宋以前的世系可靠的不多,然而明代以后的世系则基本可靠。”参见王铁:《中国东南的宗族与宗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① Pritirim A. Sorokin, Social and Cultural Mobil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59), p. 133.译文转引自(美)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第264页,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② 转引自罗祎楠:《社会流动理论与历史研究——以美国宋代社会史的讨论为例》,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术论坛》2004年11月讲稿。
    ① (法)让·卡泽纳弗著,杨捷译:《社会学十大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① (法)让·卡泽纳弗著,杨捷译:《社会学十大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132页。
    ① 参阅陈英毅:《中国族谱的产生和发展》,沙其敏、钱正民编:《中国族谱与地方志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② 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常建华:《宗族志》第四章《族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0页。
    ④ 需要说明的是,本章的统计限于四库系列图书中的谱牒序跋,因而可能在反映明代谱牒地域分布的全貌上受到一定限制。
    ⑤ 钱杭:《中国宗族制度新探》,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158页。
    ①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这是据《明史·地理志》实际统计出来的数字,与《明会典》、《地理志序》、《职官四》等所载录的政区数不同。
    ① 转引自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第一章《清代宗族制的特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① (明)王云凤:《博趣斋稿》卷16《马氏谱序》,《续修四库全书》(以下简称续修)第1331册第197页。
    ② (明)何瑭:《栢斋集》卷5《萧氏族谱序》,《文渊阁四库全书》(以下简称四库)第1266册第543页。
    ③ (明)彭韶:《彭惠安集》卷2《三原王氏族谱序》,四库第1266册第30-31页。
    ① (明)李时勉:《古廉文集》卷4《上党赵氏族谱序》,四库第1248册第728页。
    ② (明)罗洪先:《念庵文集》卷12《南岭刘氏族谱序》,四库第1275册第259-260页。
    ③ 参阅冯尔康:《十八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第一章《清代宗族制的特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 (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1《故老杂纪》,周光培编《清代笔记小说》第34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69页。
    ② (明)罗钦顺:《整庵文存》卷9《义城黄氏重修族谱序》,四库第1261册第129页。
    ① (清)蔡文荣:《德清柯桥蔡氏宗谱·王履谦序》,光绪二十八年修。
    ② (清)章学诚撰、仓修良编:《文史通义新编·外篇三·与冯秋山论修谱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18页。
    ③ (明)叶向高:《苍霞草》卷7《嵇氏族谱序》,《四库禁毁书丛刊》(以下简称禁毁)集部第124册第166-167页。
    ④ (明)罗钦顺:《整庵存稿》卷9《雷冈康氏族谱序》,四库第1261册第127-128页。
    ⑤ 参见陈国生:《明代人物的地理分布研究》,《学术研究》1998年第1期;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及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
    ① 周腊生:《明代状元奇谈·明代状元谱》,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130页。
    ② 资料来源:(清)宋瑛清修、彭启端纂:《泰和县志》卷12《选举志·甲科下》,光绪四年刻本。
    ③ 参见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即出)一书中表2-1和表2-22。
    ① (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74《欧阳氏谱图序》,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66-1093页。
    ② 《宋衡阳渔溪王氏谱欧阳修序》,转引自达良:《王姓》,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270页。
    ① (明)叶盛:《水东日记》卷28,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2页。
    ②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12《徐氏族谱序》,四库第1238册第517页。
    ③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19《张日昭族谱后序》,四库第1238册第621页。
    ④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12《安成李氏族谱序》,四库第1238册第518页。
    ⑤ (明)罗钦顺:《整庵存稿》卷9《龙陂谢氏族谱序》,四库第1261册第126页。
    ⑥ (明)罗钦顺:《整庵存稿》卷9《南安林氏重修族谱序》,四库第1261册第120页。
    ⑦ 《新安黄氏会通宗谱·绩溪翚岭下黄氏续谱序》,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刻本。
    ⑧ (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16《符氏世谱记》,《四部备要》(以下简称备要)第2083册。
    ① 许怀林:《试论宋代江西经济文化的巨大发展》,邓广铭、程应镠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41-675页。
    ② Robert Hymes,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is in Northern and SoutherSo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28.
    ① 关于长江下游流域稻作农业的成熟,参见汤纲、南炳文在《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485页的论述,文中说“据嘉靖《吴江县志》卷9《物产》,吴江一县的粳(不粘的稻米)和糯(粘稻米)就有一百零七种之多,其中粳有七十种,糯有三十七种。其他州县当时所种植的稻子品种也相当多,如南直隶六合县有四十六种,泰州有三十五种,天长县有二十二种。一个州县所种动辄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这反映出当时稻子的品种不仅总数多,而且各个品种种植的地区都很广。”
    ② 何炳棣著、王振忠译:《科举和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载《历史地理》第十一辑。
    ③ (清)田雯:《黔书》卷1,嘉庆戊辰(1808年)刻本。
    ④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1,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刻本。
    ⑤ 汤纲、南炳文:《明史》第十一章《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12页。 除进门钱、笔纸钱、俸金以及日常生活费外,在总账中,给谱师的钱还有喜礼钱、零用钱等,总数颇多。
    ① 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② 唐力行在《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一文中指山:“从某些意义来说,宗谱是徽州行商的联络图,也是四方的族人可获得的足以信赖之商业资讯来源。”
    ① 清代人龚自珍便是这种划分标准的代表,他说:“自今兹嘉庆之世,推而上之,得三十世以上者为甲族,得三十世者为乙族,得二十世者为丙族”,见《龚自珍全集·徽州府志氏族表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31页。
    ② (清)洪亮吉:《更生斋文甲集》卷2《开沙于氏族谱序》,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页。
    ③ 张平治、杨景龙:《中国人的毛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① 有关“官本位”在传统中国的成因及强烈影响,学界已有多篇专文进行讨论。如齐秀生:《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及对策》,《文史哲》2002年第2期;艾凉琼:《官本位的传统职业观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贾贤良、杨静平:《中国民众“官本位”意识成因探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李娟:《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文化解析》,《求索》2004年第10期;朱岚:《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生发的文化生态根源》,《理论学刊》2005年第11期等。
    ② 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46页。
    ③ 张杰:《清代科举家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① (明)朱升:《朱枫林集》卷4《苦竹朱氏族谱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以下简称存目)集部第24册第318-319页。
    ② (明)萧鎡:《尚约文钞》卷4《梁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33册第42页。
    ③ (明)邹守益:《东郭邹先生文集》卷1《乐安东门重修邹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65册第610-611页。
    ① 《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1978年版,第741页。
    ② (明)陈循:《芳洲文集》卷5《西昌袁氏家乘序》,存目集部第31册第190页。
    ③ (明)王行《半轩集补遗·题周正道书徐氏世谱后》,四库第1231册第450-451页。
    ④ (日)濑川昌久在《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中亦说:“开基祖迁移、定居以后,一般都要经过几代人以上,待宗族已有了某种程度的繁荣后,才开始着手编纂族谱和建造祠堂之类的活动”,钱行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⑤ (明)程通:《贞白遗稿》卷2《蜀川陈氏宗谱序》,四库第1235册第740-741页。
    ⑥ (明)叶向高:《苍霞草》卷7《嵇氏族谱序》,禁毁集部第124册第166-167页。
    ⑦ (明)罗钦顺:《整庵存稿》卷9《雷冈康氏族谱序》,四库第1261册第127-128页。
    ① (明)刘尧诲:《虚籁集》卷2《安定胡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128册第433-434页。
    ② (明)王圻:《王侍御类稿》卷5《唐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140册第219-220页。
    ③ (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芝园前集》卷21《方氏族谱序》,备要第2085册。
    ④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12《南径胡氏族谱序》,四库第1238册第520页。
    ⑤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12《陈氏宗谱序》,四库第1241册第611-612页。
    ⑥ (明)萧仪:《重刻袜线集》卷5《罗溪陈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31册第433-434页。
    ⑦ (明)萧鎡:《尚约文钞》卷4《三溪彭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33册第45-46页。
    ⑧ (明)萧鎡:《尚约文钞》卷4《三溪彭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33册第46-47页。
    ⑨ (明)严嵩:《钤山堂集》卷2l《周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56册第186页。
    ⑩ (明)刘节:《梅国前集》卷19《高州蔡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57册第413-414页。
    11 (明)刘节:《梅国前集》卷21《樊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57册第451-452页。
    12 (明)陈尧:《梧冈文止徐两集合编》卷2《祝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101册第326页。
    13 (明)王世懋:《王奉常集》卷8《李氏族谱后序》,存目集部第133册第298-299页。
    ① 《明太祖实录》卷24,吴元年七月丁丑;卷27,吴元年十一月戊寅,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349、409页。
    ②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5《职官》,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40页。
    ① 参见(明)徐一夔:《始丰稿》卷7《谭氏家乘赞》,四库第1229册第240-241页。谭氏家族只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
    ① 参见李方昙:《明代文人对军队的统领论析》,黑龙江大学2003届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② 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③ 吴宣德:《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
    ④ (明)黄佐:《南雍志》卷9《谟训考上篇·学规》,续修第749册第281页。
    ①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69《选举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88-1689页。
    ② 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第五章《生员的仕进之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③ 参阅拙作《明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特点及利弊》,《安徽史学》2003年第3期。
    ① (明)陈九川:《明水陈先生文集》卷7《宜黄河口李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72册第125-126页。
    ① (明)聂豹:《双江聂先生文集》卷3《社洲萧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72册第288-289页。
    ② (明)聂豹:《双江聂先生文集》卷3《水南程氏重修族谱序》,存目集部第72册第286-287页。
    ③ (明)吴与弼:《康斋集》卷9《唐山戴氏族谱序》,四库第1251册第548-549页。
    ④ (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卷47《周氏族谱序》,四库第1282册615-616页。
    ⑤ (明)吴宽:《家藏集》卷43《盛氏重修族谱序》,四库第1255册第380-381页。
    ⑥ 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⑦ (明)梁潜:《泊庵集》卷16《题冠朝郭氏家录后》,四库第1237册第416-417页。
    ⑧ (明)邹守益:《东郭邹先生文集》卷1《冷溪王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65册第608-609页。
    ① 瞿同祖:《中国的阶层结构及其意识形态》,段昌国等译:《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年版,第290-291页。
    ② 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③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2页。
    ① (明)徐溥:《明会典》卷76《学校》,四库第617册第730页。
    ① 吴晗:《明代的新仕宦阶级,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关系及其生活》,《明史研究论从》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② 商传:《明代的社会主导群体》,《东岳论丛》2005年第1期。
    ① 参阅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206页。
    ② (清)沈垚:《落帆楼文集》卷25《费席山先生七十双寿序》,吴兴嘉业堂刊本。
    ③ 《明太祖实录》卷60,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1181页。
    ① 《明太祖实录》卷70,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1295页。
    ②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1《选举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12页。
    ③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1《选举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12页。
    ④ 《明太祖实录》卷148,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2330页。
    ⑤ 吴晗:《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页。
    ⑥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69《选举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78页。
    ⑦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1《选举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13页。
    ⑧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0《选举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6页。
    ① 具体历科进士和举人数字,参见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即出)一书中的相关统计。
    ②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69《选举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75页。
    ③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62页。
    ④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1《选举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11页。
    ⑤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1《选举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11页。
    ① 《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78年版。
    ②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0《选举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6页。
    ③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1《选举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13页。
    ④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1《选举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13页。
    ①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0《选举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5页。
    ② (清)龙文彬:《明会要》卷48《选举·铨选》,世宗嘉靖十一年条下,纂者按语,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98页。
    ③ (宋)郑樵:《通志》卷25《氏族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39页。
    ④ (宋)胡寅:《斐然集》卷20《企疏堂记》,四库第1137册第570页。
    ⑤ (明)黄玄豹修:《(歙县)潭渡黄氏族谱》卷4,雍正九年刊本。
    ⑥ 休宁雍正《茗州吴氏家典》卷1,转引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页。
    ① 《明太祖实录》卷62,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1197页。
    ② 《明太祖实录》卷70,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1305页。
    ③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5《成祖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9页。
    ①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4《职官》,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12页。
    ①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4《职官》,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12页。
    ② (明)徐溥:《明会典》,四库第617册第15页。
    ③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4《职官》,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13页。
    ④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4《职官》,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12页。
    ⑤ (明)徐溥:《明会典》,四库第617册第16页。
    ⑥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5《职官》,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53页。
    ⑦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2《职官》,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48页。
    ⑧ (明)杨士奇:《东里集》卷7《蒋氏族谱序》,四库第1238第79-80页。
    ⑨ (明)徐献忠:《长谷集》卷5《上海顾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86册第238-239页。
    ⑩ (明)吴宽:《家藏集》卷43《盛氏重修族谱序》,四库第1255册第380-81页。
    11 (明)文征明:《甫田集》卷17《陈氏家乘序》,四库第1273册第119-120页。
    12 (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卷42《南桥徐氏族谱序》,四库第1283册第555-556页。
    ① 喻昌:《医门法律》,上海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2页。
    ② 王冰:《皇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③ 段逸山主编《医古文·老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页。
    ④ 段逸山主编《医古文·韩非子·五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页。
    ① (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卷47《周氏族谱序》,四库第1282册第615-616页。
    ② (明)何乔新:《椒邱文集》卷12《金坛段氏族谱序》,四库第1249册第195-196页。
    ③ (明)李东阳:《怀麓堂集》卷24《韩氏族谱序》,四库第1250册第254-255页。
    ④ 参阅马勇虎:《徽州商人的社会流动探析》,《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①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选举十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4488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58《韦贯之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73页。
    ③ (清)沈垚:《落帆楼文集》卷25《费席山先生七十双寿序》,吴兴嘉业堂刊本。
    ④ (明)杨廉:《杨文恪公文集》卷24《新淦莒洲谢氏族谱序》,续修第1332册第569-570页。
    ⑤ (明)赵宽:《半江赵先生文集》卷11《张氏世谱后序》,存目集部第42册第301-302页。
    ⑥ 朱文利:《明清徽商的价值取向》,《江苏商论》2005年第10期。
    ① 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1页。
    ②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69《选举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83页。
    ③ (清)许承尧撰,李明回等校点:《歙事闲谭》卷13《吴养春黄山狱》,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431页。原文为“春父输金三十万佐国,钦赐中翰五人,养春其一也。”
    ④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19《王氏族谱序后》,四库第1238册第624页。
    ⑤ (明)陈谟:《海桑集》卷5《栗阳刘氏族谱序》,四库第1232册第608页。
    ⑥ (明)黄佐:《南雍志》卷15《储养考上》,续修第749册第379页。
    ⑦ (清)龙文彬:《明会要》卷49《选举·纳赀》,第931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① 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民国丛书》第三编第13册,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120页。
    ① 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民国丛书》第三编第13册,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125页。
    ① (明)徐一夔:《始丰稿》卷5《詹氏世谱序》,四库第1229册第214-216页。
    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页。
    ① 关于社会流动的一般规则,许嘉猷的见解具有代表性,他在其著作《社会阶层化与社会流动》(台湾:三民书局1986年版)中有专门阐述。
    ① (明)赵南星:《赵忠毅公诗文集》卷8《高存之家谱序》,禁毁集部第68册第197-198页。
    ② 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 (明)胡广:《胡文穆公文集》卷12《带源王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29册第32页。
    ① (明)萧仪:《重刻袜线集》卷5《罗溪陈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31册第433-434页。
    ② (明)胡广:《胡文穆公文集》卷12《萧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29册第23页。
    ③ (明)刘崧:《槎翁文集》卷11《丹山罗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24册第532-533页。
    ①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2页。
    ②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36《答禄与权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932页。
    ①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7页。
    ① 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37页。
    ② 《明太祖实录》卷152,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2388页。
    ① 吴宣德:《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
    ② 参见《明太祖实录》相关年份,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
    ③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0《选举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5页。
    ④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0《选举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02页。
    ⑤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1《选举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18页。
    ① 龙文彬:《明会要》卷48《选举·铨选》,世宗嘉靖十一年条下,纂者按语,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98页。
    ① 潘光旦:《科举和社会流动》,载于《潘光旦文集》第1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页。
    ② 在我们的统计中,共有62个官宦家族是由民户直接上升而来,其中《泺州赵氏族谱序》(资料编号第97条)中所涉之永平府泺州赵氏家族与《赵氏家谱序》(资料编号第1217条)中所涉之顺天府涿州赵氏家族均是依靠内部成员做宦官而提升家族地位,不具有民户向官户转型的一般特质,没有必要再分析其社会流动过程,故而未将这两个案例列入表格4-5中。
    ① 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
    ① (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6《拟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清道光十四年家刻本,第1258-1259页。
    ② 费孝通著,惠海鸣译:《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① 如濑川昌久在《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钱杭译)中说:“间隔之所以是三十年,显然是考虑到这恰好为一个世代”,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9页。
    ① 《元典章》卷19《户部》5,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本,第318页。
    ② (明)宋濂等:《元史》卷42《顺帝本纪》,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903页。
    ③ (明)宋濂等:《元史》卷45《顺帝本纪》,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945页。
    ④ 参见(明)宋濂等:《元史》卷46《顺帝本纪》,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⑤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10《开垦荒地》,四库第858册第622页。
    ⑥ 《明太祖实录》卷33,洪武元年闰七月庚子,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579页。
    ⑦ (明)苏伯衡:《苏平仲文集》卷12《竹坡处士俞元瑞墓志铭》,四库第1228册第767页。
    ⑧ (明)宋濂:《文宪集》卷8《送许时用还越中序》,四库第1223册第463页。
    ① (明)贝琼:《清江文集》卷8《送王子渊序》,四库第1228册第339页。
    ② (元)李继本:《一山文集》卷1《送李顺文》,四库第1217册第691页。
    ③ (明)危素:《危学士全集》卷2《卫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24册第654-655页。
    ④ (明)汪舜民:《静轩先生文集》卷6《雁门王氏家谱序》,续修第1331册第51-52页。
    ⑤ (明)胡广:《胡文穆公文集》卷12《萧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29册第29页。
    ⑥ (明)刘三吾:《坦斋刘先生文集》卷上《段氏谱牒序》,存目集部25册第91-92页。
    ⑦ (明)魏骥:《南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5《萧山任氏家乘序》,存目集部第30册第381-382页。
    ⑧ (明)梁潜:《泊庵集》卷5《廖氏族谱序》,四库第1237册第263-264页。
    ① (明)郑文康:《平桥稿》卷6《泗桥潘氏姓源记》,四库第1246册第571-572页。
    ② (明)梁潜:《泊庵集》卷6《杨氏族谱序》,四库第1237册第305-306页。
    ③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9《南冈李氏族谱序》,四库第1241册第537页。
    ④ (明)梁潜:《泊庵集》卷6《杨氏族谱序》,四库第1237册第305-306页。
    ⑤ (明)尹昌隆:《尹讷庵先生遗稿》卷4《萧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26册第476-477页。
    ⑥ (明)梁本之:《坦庵先生文集》卷3《冷氏宗支图序》,存目集部第27册第467页。
    ⑦ (明)李时勉:《古廉文集》卷4《燕山胡氏族谱序》,四库第1242册第729-730页。
    ① (明)聂豹:《双江聂先生文集》卷3《社洲萧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72册第288-289页。
    ② (明)李时勉:《古廉文集》卷4《清溪李氏族谱序》,四库第1242册第730-731页。
    ③ (明)吴与弼:《同安丘氏族谱序》卷9《同安丘氏族谱序》,四库第1251册第545页。
    ① (明)魏骥:《南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5《萧山道源戴氏家谱序》,存目集部第30册第382-383页。
    ② (明)刘宗周:《刘蕺山集》卷10《宜兴堵氏家乘序》,四库第1294册第482页。
    ③ (明)王直:《抑庵文集》卷4《家谱序》,四库第1241册第74-75页。
    ④ (明)李东阳:《怀麓堂集》卷27《林氏族谱序》,四库第1250册第282-283页。
    ① (明)殷奎:《强斋集》卷1《咸阳侯氏谱图序》,四库第1232册第395-396页。
    ② 《明太祖实录》卷8,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93页。
    ③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36《朱升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929页。
    ① (明)王袆:《王忠文集》卷1《感兴诗》,四库第1226册第19页。
    ②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37“赞”,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960页。
    ③ 参见(明)朱升:《朱枫林集》卷4《重修本宗族谱序》,存目集部第24册第317-318页。
    ④ (明)焦竑:《焦氏澹园集》卷15《姑孰李氏家谱序》,续修第1364册第139页。
    ⑤ (明)何乔新:《椒邱文集》卷12《庐陵吟溪陈氏族谱序》,四库第1249册第198-199页。
    ⑥ (明)汤宾尹:《睡庵稿》卷6《白沙刘氏族谱序》,禁毁集部第63册第104-105页。
    ⑦ (明)邓原岳:《西楼全集》卷12《靖州卢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174册第76页。
    ⑧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8《全椒陈氏宗谱序》,四库第1241册第494-495页。
    ① (明)魏骥:《南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5《凤阳牛氏家谱序》,存目集部第30册第384-385页。
    ② (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卷54《傅氏世系序》,四库第1282册第714-715页。
    ③ (明)罗亨信:《觉非集》卷2《六合杨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29册第509-510页。
    ④ (明)罗亨信:《觉非集》卷2《六合杨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29册第509-510页。
    ⑤ (明)颜廷榘:《丛桂堂全集》卷2《杨氏家乘序》,存目集部第193册第101页。
    ① (明)汪舜民:《静轩先生文集》卷12《书曲阳李氏世谱后》,续修第1331册第115-116页。
    ② (明)朱诚泳:《小鸣稿》卷9《巴陵廖氏族谱序》,四库第1260册第338-339页。
    ③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05《功臣世表》,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000页。
    ④ (汉)班固:《汉书》卷9《元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92页。
    ① 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第116-120页。
    ① (明)宋濂等:《元史》卷20《成宗纪》,中华书局1976版,第439页。
    ② (明)宋濂等:《元史》卷23《武宗纪》,中华书局1976版,第517页。
    ③ (明)宋濂等:《元史》卷184《王克敬传》,中华书局1976版,第4234页。
    ④ (元)余阕:《青阳集》卷3《宪使董公均役记》,四库第1214册第398页。
    ⑤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4,周光培编《明代笔记小说》第23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37页。
    ① Pritirim A. Sorokin, Social and Cultural Mobil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59), p. 145-146,笔者自译。
    ② 《明太祖实录》卷5,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58页。
    ③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10《开垦荒地》,四库第858册第622页。
    ④ 《明太祖实录》卷250,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3619页。
    ① 《明太祖实录》卷181,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2733页。
    ② (明)葛昕:《集玉山房稿》卷6《葛氏谱宗族小引》,四库第1296册第460-461页。
    ③ (明)吕柟:《泾野先生文集》卷13《大司马南澜杨公家世序》,存目集部第61册第91-92页。
    ④ (明)顾鼎臣:《顾文康公文草》卷5《李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55册第368页。
    ① (明)罗亨信:《觉非集》卷2《灵寿柳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29册第515-516页。
    ② 《明太祖实录》卷23,吴元年夏四月,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340页。
    ③ 《明太祖实录》卷37,洪武元年十二月辛卯,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749页。
    ④ 详见徐泓:《明洪武年间的人口迁徙》(台湾《第一届历史与中国社会变迁研讨会论文集》,抽印本,台湾中央研究院1982年6月出版);《明永乐年间的户口移徙》,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1991年第1卷第2期。
    ⑤ (明)陶望龄:《陶文简公集》卷3《山门林氏重修族谱序》,禁毁集部第9册第244-245页。
    ⑥ (明)沈鲤:《亦玉堂稿》卷6《沈氏家谱序》,四库第1288册第291-292页。
    ① 《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丁丑,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1049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卷17,田土,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112页。
    ③ (明)申时行:《明会典》卷17,田土,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112页。
    ④ (明)申时行:《明会典》卷17,田土,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112页。
    ⑤ (明)申时行:《明会典》卷17,田土,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112页。
    ⑥ (明)吴节:《吴竹坡先生文集》卷5《重修族谱序》,存目集部第33册第416-417页。
    ⑦ 《明太祖实录》卷55,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1077页。
    ⑧ (明)刘基:《诚意伯文集》卷20《皇帝手册》,四库第1225册第469页。
    ⑨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7《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79页。
    ⑩ 《明太祖实录》卷210,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3128页。
    ① (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卷22《故中顺大夫福建布政司左参议郑公墓表》,四库第1235册第643页。
    ② (明)贝琼:《清江诗文集》卷19《横塘农诗序》,四库第1228册第411页。
    ③ (明)吴宽:《匏翁家藏集》卷42《伊氏重修族谱序》,四库第1255册第370-371页。
    ④ (明)邹守益:《东郭邹先生文集》卷1《冷溪王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65册第608-609页。
    ⑤ (明)蔡清:《蔡文庄公集》卷3《安平柯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42册第675-676页。
    ⑥ (明)王圻:《王侍御类稿》卷5《家乘序》,存目集部第140第222-223页。
    ⑦ (明)郑文康:《平桥稿》卷6《泗桥潘氏姓源记》,四库第1246册第571-572页。
    ① (明)欧阳德:《欧阳南野先生集》卷20《沙里张氏重修族谱序》,存目集部第80册第650-651页。
    ② (明)徐献忠:《长谷集》卷5《上海顾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86第238-239页。
    ③ 有关明初“三途”并举选拔人才的办法实施,参见本文第三章第一节的论述。
    ① (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銮坡前集》卷1《张氏谱图序》,备要第2078册。
    ② (明)刘崧:《槎翁文集》卷11《丹山罗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24册第532-533页。
    ③ (明)刘崧:《槎翁文集》卷11《丹山罗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24册第532-533页。
    ④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2《职官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37页。
    ⑤ 《明太祖实录》卷34,洪武元年八月丁丑,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610页。
    ⑥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80《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49页。
    ⑦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94《刑法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18页。
    ① 参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3《重惩贪吏》;但对此记载的真实性,有人提出质疑,如王世华在《朱元璋惩贪“剥皮实草”质疑》(《历史研究》1997年第2期)一文中说:“尽管朱元璋曾以空前的规模、极大的决心、严酷的手段惩治贪官污吏,但所谓贪赃60两银以上的官吏要被‘剥皮实草’之说实在不能成立;皮场庙是专剥赃吏之皮的场所的说法也是无根之谈;官府公座旁悬一剥皮实草之袋更是臆说之词。《廿二史札记》这段记载应予纠止。”
    ②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39《韩宜可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983页。
    ③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96《朱煦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591页。
    ④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40“赞”,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011页。
    ⑤ (明)彭韶:《彭惠安集》卷2《嵩山李氏族谱序》,四库第1247册第35-36页。
    ⑥ (明)林燫:《林学士文集》卷3《徐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115册第538-539页。
    ⑦ (明)叶向高:《苍霞续草》卷5《吉水高塘家谱序》,禁毁集部第124第699-700页。
    ① (明)吕柟:《泾野先生文集》卷13《大司马南澜杨公家世序》,存目集部第61册第91-92页。
    ②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69《选举志》,中华节局1974年版,第1675页。
    ① 《九朝谈纂》卷1引《传信录》,存目子部第152册第386页。
    ② 邹缉《奉天殿灾疏》,(明)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卷21,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第164页。
    ③ (明)王守仕:《王文成全书》卷21《答储柴墟二》,四库第1265册第614页。
    ④ 参见《明神宗实录》卷283,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
    ⑤ 《明神宗实录》卷503,万历四十年十二月己亥,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9553页。
    ⑥ 《明神宗实录》卷318,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5921页。
    ① 《明孝宗实录》卷28,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629页。
    ② (明)夏言:《勘报皇庄疏》,(明)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卷202,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第2108页。
    ③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2《吉王见浚》,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第109册,明文书局1991年印行,第83页。
    ④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20《景王载圳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647页。
    ⑤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20《潞王翊镠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648页。
    ⑥ 《明神宗实录》卷515,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9718页。
    ⑦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7《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89页。
    ⑧ 《明世宗实录》卷211,嘉靖十七年四月丁卯,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4538页。
    ⑨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32《王国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059页。
    ⑩ (明)谈迁:《国榷》卷88,熹宗天启七年,中华书局1958年版。
    11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4《谱系》,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第116册,明文书局1991年印行,第345页。
    12 (清)郑廉:《豫变纪略》卷3,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页。
    13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4,周光培编《明代笔记小说》第23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337页。
    14 林润:《申逆罪正典刑以彰天讨疏》,(明)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卷329,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第3529页。
    ①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51《钱士升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487页。
    ② (明)张袞:嘉靖《江阴县志》卷4《风俗记三》,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天一阁藏本。
    ③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26册引《南靖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242页。
    ④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10《苏松二府田赋之重》,四库第858册第630页。
    ⑤ 《明神宗实录》卷172,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3121页。
    ⑥ 《明神宗实录》卷574,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10862页;(清)夏燮:《明通鉴》卷75,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118页。
    ⑦ 《明神宗实录》卷589,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11272页;《明通鉴》卷76,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128页。
    ⑧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0《李汝华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07页;《明通鉴》卷76,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130页。
    ①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5《李戴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19页。
    ②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正百姓》,续修第1406册第105-106页。
    ① (法)白乐日:《中国文明与官僚主义》,转引自郑守来,黄泽岭主编:《大槐树寻根》,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482页。
    ① Ping-ti Ho,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 1368-1911,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1(June, 1959),330-59.转引自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第41页,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18《壬午殉难》,四库第364册第318页。
    ③ (明)金实:《觉非斋文集》卷17《赵氏族谱序》,续修第1327册第136页。
    ④ (明)顾潜:《静观堂集》卷10《顾氏谱图序》,存目集部第48第558-559页。
    ⑤ (明)聂豹:《双江聂先生文集》卷3《水南程氏重修族谱序》,存目集部第72第286-287页。
    ① 以分析进入明代中央权力机构中的精英群体为主要内容的《明代社会》(Dardess, John W. A Ming Society: T'ai-ho County, Kiangsi, in the Fourteen to the Seventeenth centurie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一书,亦是以泰和县为研究的中心。作者达得斯在内容介绍中说,该书之所以选择明代江西泰和县作为集中讨论的区域,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根据书中第2-3页内容的概括):其一,泰和的区域面积足够小,以致于研究者几乎可以了解居住于此的全部家族,并窥探在历时近三个世纪的明朝统治的不同时期这些家族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以及他们的朋友和邻居。其二,作者在现存典籍中收集到二十部明代泰和人的文集,这些文集以翔实的内容反映了14-17世纪泰和社会,而这一点也鲜为明代的其它州县所能超越。其三,泰和可能是明代江西省,乃至南部中国县的典型代表,生产力一般,人口稠密,但出仕者尤多,特别是在15世纪,当地士绅均以此为“殊异”,但是到了16世纪,当地居民似乎已经不再以此为荣。上述几点也是本文重点探讨泰和家族的重要原因。
    ② (清)宋瑛修、(清)彭启端纂:《泰和县志》卷2《舆地·风俗》,清光绪四年刻本。
    ③ (明)尹昌隆:《题萧氏庆源录》,《泰和县志》卷二十六《艺文录·文汇·杂文上》,清光绪四年刻本。
    ① (明)王直:《抑庵文集》卷8《王处士墓表》,四库第1241册第166-167页。
    ②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10《文溪曾氏族谱序》,四库第1241册第542-543页。
    ③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4《凝翠楼记》,四库第1241册第384-385页。
    ④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10《送刘经历序》,四库第1241册第562-563页。
    ⑤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14《赠义民萧德赞序》,四库第1241册第659页。
    ⑥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13《西昌袁氏家谱序》,四库第1238册第535页。
    ⑦ (明)杨士奇:《东里集》卷3《泰和王氏族谱序》,四库第1238册第39页。
    ⑧ 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4-376页。
    ⑨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6《送郑知县之泰和序》,四库第1241册第455-456页。
    ① (清)宋瑛修、(清)彭启端纂:《泰和县志》卷31《艺文·记》上《重修文庙记》,清光绪四年刻本。
    ① 参见(清)宋瑛修、(清)彭启端纂:《泰和县志》卷2《舆地·风俗》(清光绪四年刻本)所记:“邑素称文献之邦……洪武间株林刘槎翁(崧)文行盖世,以吏部尚书归,敦睦族党,爱敬朋旧,与陈海桑(谟)、萧正固(岐)、王征君(沂)、萧子所(执)、廖愚寄(谦)、罗子理(性)、萧鹏举(翀)等谈经学古,卓然大儒,至于穷乡僻壤知邑有乡先生不闻富贵华艳。永、宣之际,杨文贞(士奇)、王文端(直)二公为国元老,笃爱梓里,引掖后进必以正道。又有周纪善(是修)、尹编修(昌隆)、梁侍读(潜)诸君忠贞皎皎,立身长厚,出行城市不用舆马,途遇父兄,交游乡里耆旧极其掇抑,谒见官长虽佐领微秩,亦必折节为恭。后又有曾侍郎(翬)林下二十年一如寒素、罗祭酒(璟)卓然壁立,力继前踪。宏、正以来,罗整庵(钦顺)以冢宰居,敦行正道,为一代醇儒,同时若先生之弟廉宪(钦德)、刘员外(魁)、王编修(思)皆进思尽忠,退思范俗,若欧阳简公(铎)履正直躬,著身朝野。欧阳文庄公(德)立意讲学,奖进生徒。杨通政(载鸣)耿耿大节,克绍家声。至隆、万,如胡庐山(直)、郭青螺(子章)二先生文章经济冠绝一时。”
    ①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13《清溪杨氏先德录》,四库第1238册第538页。
    ②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23《彭氏族谱后》,四库第1238册第672页。
    ③ (明)梁潜《泊庵集》卷6《杨氏族谱序》,四库第1237册第305-306页。
    ④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13《严氏家谱序》,四库第1238册第531-532页。
    ⑤ (明)尹昌隆:《尹讷庵先生遗稿》卷4《萧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26册第476-477页。
    ⑥ (明)陈循:《芳洲文集》卷3《文会诗序》,存目集部第31册第133-134页。
    ① (明)陈循:《芳洲文集》卷5《泰和梅山曾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31册第182页。
    ② 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③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12《太原徐氏宗谱序》,四库第1238册第72页。
    ④ Dardess, John W.A Ming Society: T'ai-ho County, Kiangsi, in the Fourteen to the Seventeenth centurie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P.169.
    ① (明)王直:《抑庵文集》卷4《移居唱和诗序》,四库第1241册第72-73页。
    ②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29《王敬先墓志铭》,四库第1242册第170页。
    ③ (明)梁潜:《泊庵集》卷6《赠欧阳助教归省诗序》,四库第1237册第316-317页。
    ④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6《送郑知县之泰和序》,四库第1241册第455-456页。
    ⑤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10《赠宋知县赴泰和序》,四库第1241册第565-566页。
    ①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10《送郑知县序》,四库第1241册第555-556页。
    ① (明)杨士奇:《东里集》卷16《萧德聚墓表》,四库第1238册第187-188页。
    ② 关于罗孟昭的粮长身份,参见(明)王直在《抑庵文后集》卷30《罗处士墓志铭》(四库第1242册第187-188页)的记载:“公姓罗氏讳道生,字孟昭,其先居泰和仁善乡之梅山里,至公高祖福始徙其乡之坳头,以赀富得名……尝以输税诣京师。”
    ③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30《罗孟昭墓表》,四库第1239册第58页。
    ④ (明)陈循:《芳洲文集》卷5《桃源萧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31册第175-177页。
    ⑤ (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10《送刘经历序》,四库第1241册第562-563页。
    ① (明)杨士奇:《东里集》卷6《康氏族谱序》,四库第1238册第511-512页。
    ② (明)罗钦舜:《整庵存稿》卷9《书院罗氏族谱序》,四库第1261册第122页。
    ③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8《赠郭仲举归省序》,四库第1241册第496页。
    ④ (明)王直:《抑庵文集》卷13《陈公延赞》,四库第1241册第294-295页。
    ① (明)刘崧:《槎翁文集》卷10《南冈陈氏宗谱序》,存目集部第24册第506页。
    ② (明)刘崧:《槎翁文集》卷10《萧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24册第516-617页。
    ③ (明)刘崧:《槎翁文集》卷11《丹山罗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24册第532-533页。
    ④ (明)王直:《抑庵文集》卷9《监察御史彭百炼墓志铭》,四库第1241册第196-197页。
    ①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48《杨士奇传》,第4137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52《示稷子书》,四库第1239册第361页。
    ③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52《训(道禾)子默识到家当修敬者(七事)》,四库第1239册第383页。
    ①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53《示长新妇(九事)》,四库第1239册第384-385页。
    ②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48《杨士奇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137页。
    ③ 参见张红花:《杨士奇诗文研究》附录一《杨士奇年谱简编》,暨南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④ (明)萧鎡:《尚约文钞》卷4《梁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33册第42页。
    ⑤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19《李氏重修族谱序》,四库第1241册第793-795页。
    ① (明)梁潜:《泊庵集》卷5《杨氏家乘序》,四库第1237册第253-254页。
    ② (明)周是修:《刍荛集》卷5《孙氏族谱叙》,四库第1236册第89-90页。
    ③ (明)罗钦舜:《整庵存稿》卷9《上模曾氏重修族谱序》,四库第1261册第129-130页。
    ④ (明)罗钦舜:《整庵存稿》卷9《书院罗氏族谱序》,四库第1261册第127-128页。
    ⑤ (明)杨士奇:《东里集》卷8《禾溪乐氏族谱序》,四库第1238册第94页。
    ① (明)刘崧:《槎翁文集》卷10《株木余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24册第503-504页。
    ②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17《泰和彭氏族谱序》,四库第1241册第746-747页。
    ③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53《示东城诸侄(十三事)》,四库第1239册第379页。
    ④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53《示长新妇(九事)》,四库第1239册第384-385页。
    ⑤ (明)刘崧:《槎翁文集》卷10《南冈陈氏宗谱序》,存目集部第24册第506页。
    ⑥ 参见表格4-4明代全国进士的原始身份归类表的统计结果。
    ① Dardess, John W. A Ming Society: T'ai-ho County, Kiangsi, in the Fourteen to the Seventeenth centurie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P.153.
    ② 本文所用举人名单来自(清)宋瑛修、(清)彭启端纂:《泰和县志》卷12《选举志·甲科》,清光绪四年刻本。
    ① (清)宋瑛修、(清)彭启端纂:《泰和县志》卷8《政典·书院》,清光绪四年刻本。
    ②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12《南径胡氏族谱序》,四库第1238册第520页。
    ①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5《胡氏塾田记》,四库第1241册第433-434页。
    ② (明)刘崧:《槎翁文集》卷10《南冈陈氏宗谱序》,存目集部第24册第506页。
    ③ (明)余学夔:《北轩集》卷1《荷山刘氏族谱序》,《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五辑十七册第160-161页。
    ① (明)胡直:《衡庐精舍藏稿》卷10《爵誉康氏重修族谱序》,四库第1287册第360-362页。
    ① (明)罗钦顺:《整庵存稿》卷13《李先生墓志铭》,四库第1261册第174页。
    ② (明)罗钦顺:《整庵存稿》卷4《送明府杨候赴召序》,四库第1261册第53页。
    ③ 吴大琨:《笔谈吴文化》,载《文史知识》1990年第11期。
    ④ (明)王直:《抑庵文集》卷9《处士严君墓志铭》,四库第1241册第202-203页。
    ⑤ (明)李时勉:《古廉文集》卷4《南冈李氏族谱序》,四库第1242册第723-724页。
    ⑥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12《萧氏族谱序》,四库第1238册第520-521页。
    ①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30《蒋志祥墓表》,四库第1238册第51-52页。
    ②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5《上源塘记》,四库第1241册第409-410页。
    ③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14《赠义民萧德赞序》,四库第1241册第659页。
    ①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5《敕书阁记》,四库第1241册第418-419页。
    ②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52《示稷子书》,四库第1239册第362页。
    ① (明)杨士奇:《东里集》卷17《故凌云居士萧安正墓碣铭》,四库第1238册第197-198页。
    ② (明)杨士奇:《东里集》卷9《题萧氏瑞芝诗文后》,四库第1238册第107-108页。
    ③ (明)余学夔:《北轩集》卷1《荷山刘氏族谱序》,《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五辑十七册,第160-161页。
    ④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12《荷山刘氏族谱后序》,四库第1238册第518-519页。
    ① (清)宋瑛修,(清)彭启端纂:《泰和县志》卷30《杂记·祥异》,清光绪四年刻本。
    ② (清)宋瑛修、(清)彭启端纂:《泰和县志》卷3《舆地·风俗》,清光绪四年刻本。
    ③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52《示稷子书》,四库第1239册第365页。
    ④ Dardess, John W. A Ming Society: T'ai-ho County, Kiangsi, in the Fourteen to the Seventeenth centurie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P.187.
    ①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29《太常博士杨希淳墓表》,四库第1239册第48页。
    ② (明)梁潜:《泊庵集》卷5《康氏族谱图序》,四库第1237册第268页。
    ③ 《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1965年编印,第501页。
    ④ (明)刘崧:《槎翁文集》卷1《丹山罗氏族谱序》,存目集部第24册第532-533页。
    ⑤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12《南径胡氏族谱序》,四库第1238册第520页。
    ⑥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5《胡氏塾田记》,四库第1241册第433-434页。
    ① 《明英宗实录》卷145,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2851页。
    ② 《明英宗实录》卷224,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4872-4873页。
    ③ 《明英宗实录》卷150,台湾中研院1968年校印本,第2955页。
    ① 参见E.A. Kracke, Jr., "Family vs. Merit in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under the Empir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0,No.2 (1947),pp. 103-121
    ② 参见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2.
    ③ 参见孙立平:《论科举制对传统中国社会结构及其演变之影响》,《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4期;吴建华:《科举制下进士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三联书店1998年版;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① 参见Karl A. Wittfogel, "Public Office in the Liao Dynasty and the Chinese Examination System,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0:1,1947, pp.13~40.
    ② 潘光旦、费孝通:《科举与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清华大学)第4卷,1947年第1期。
    ③ 参见Chung-Li Chang, The Chinese Centry: 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Societ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Seattle, 1955, pp. 182-188, 210-230.
    ④ 参见Robert,Hartwell,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750—1550,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982. Hartwell 在该文中明确地反对Kracke以家庭为单位并单纯统计父子链条的方法,而提出应当将叔父、兄长、姨舅父等多重链条纳入考察的视野。尽管他依然将研究的点设为家庭,但是其调查范围已经不再是以父子为基础的家庭,而是包含了其他亲属的一个大的家庭范畴。这实际上更接近于其他学者研究中的家族。这是Hartwell不同于Kracke的一个根本区别。
    ⑤ 参见海姆斯著,曹国庆、邓虹编译:《社会变动与科举考试》,《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艾尔曼著,卫灵译:《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更新》,《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8期。在文章中,海姆斯和艾尔曼对何炳棣得出数据的分析方法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何炳棣选取父系三代以内直系亲属为分析单位,实际上忽视了传统中国社会家族力量和姻亲关系的影响,相反他们以为用家族作为分析单位才能包含影响个人上行流动的全部因素。但在何炳棣看来,“族”对于“个人”的提携作用十分有限,盲目扩大“家族”的范围反而会遮蔽真正的社会流动,参见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⑥ 参见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即出)一书的结语部分;沈登苗:《也谈明代前期科举社会的流动率——对何炳棣研究结论的思考》,《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年第9期。
    ① 参见其著作《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即出)中的相关章节。以下相关引文均出自该书。
    ② 在《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一书的表格5-4中,吴宣德先生统计明代举人的具体数据是102605人。
    ③ 关于明代科举的考生,参看吴宣德:《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四卷,第472-474页。
    ④ 关于地方儒学的学生数量,参看吴宣德:《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四卷,第208-212页。
    ⑤ (明)文征明:《甫田集》卷25《三学上陆冢宰书》,四库第1273册第178-179页。陆即陆完,南直隶长洲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正德十年任吏部尚书。文征明此信当作于此后。
    ⑥ (明)顾炎武:《亭林文集》卷1《生员论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页。按:这只是顾氏的一种推论,不能直接据为明末的学生数。
    ① (清)叶梦珠:《阅世编》卷2《学校》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3页。
    ② (清)叶梦珠:《阅世编》卷2《学校》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5页。
    ① (明)徐溥等:《明会典》卷77《.科举·乡试》,四库第617册第740页。
    ② (明)徐溥等:《明会典》卷77《.科举·乡试》,四库第617册第745页。
    ③ (清)龙文彬:《明会要》卷47《选举一·科目》,续修四库第793册第407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伪自由书·透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⑤ 邓云乡:《清代八股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① 杨根乔、沈跃春评注:《增广贤文》,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② 杨根乔、沈跃春评注:《增广贤文》,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③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20《张廷秀逃生救父》,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275页。
    ④ (清)沈垚:《落帆楼文集》卷24《费席山先生七十双寿序》,吴兴嘉业堂刊本。
    ⑤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中译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71页。
    ⑥ 马克斯·韦伯:《开放的和封闭的关系》,参见(美)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1.(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 1962年校点本。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 1975年校点本。
    3.(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 1976年校点本。
    4.(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 1974年校点本。
    5.《明实录》,台湾中研院 1968年校印本。
    6.(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 1957年版。
    7.《元典章》,中国书店 1990年影印本。
    8.(明)徐溥:《明会典》,四库全书第61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明)申时行:《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中华书局 1989年影印。
    10.(明)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 1962年影印。
    11.(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四库全书第36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 1987年版。
    13.(明)谈迁:《国榷》,中华书局 1958年版。
    14.(清)夏燮:《明通鉴》,岳麓书社 1999年版。
    15.国立中央图书馆编:《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 1978年版。
    16.(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 2001年版。
    17.(宋)胡寅:《斐然集》,四库全书第113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元)李继本:《一山文集》,四库全书第121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元)余阕:《青阳集》,四库全书第121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明)苏伯衡:《苏平仲文集》,四库全书第122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明)宋濂:《文宪集》,四库全书第122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影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明)黄佐:《南雍志》,《续修四库全书》第74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
    23.(明)刘基:《诚意伯文集》,四库全书第122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明)贝琼:《清江文集》,四库全书第122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明)王秫:《王忠文集》,四库全书第122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四库全书第126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明)文征明:《甫田集》,四库全书第127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明)陈献章撰,孙通海点校:《陈献章集》,中华书局 1987年版。
    29.(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第109册,明文书局1991年印行。
    30.(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第116册,明文书局1991年印行。
    31.(明)张瀚:《松窗梦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2.(明)谢肇涮:《五杂俎》,周光培编《明代笔记小说》第23册,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33.(明)冯梦龙撰,魏同贤校点:《醒世恒言》,凤凰出版社 2005年版。
    34.(清)叶梦珠:《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35.(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0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
    36.(清)顾炎武撰,昆山顾炎武研究会编:《天下郡国利弊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版。
    37.(清)顾炎武:《日知录》,四库全书第85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8.(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 1984年影印清道光十四年家刻本。
    39.(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 1983年版。
    40.(清)郑廉:《豫变纪略》,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41.(清)许承尧撰,李明回等校点:《歙事闲谈》,黄山书社 2001年版。
    42.(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
    43.(清)洪亮吉:《更生斋文甲集》,中华书局 1962年版。
    44.(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周光培编《清代笔记小说》第34册,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45.(清)章学诚撰,仓修良编:《文史通义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版。
    46.(清)宋瑛清修、彭启端纂:《泰和县志》,清光绪四年(1878年)刻本。
    47.雍正《江西通志》,四库全书第51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8.(清)李兴元修,欧阳主生纂:《吉安府志》,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刻本。
    49.(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刻本。
    50.(清)田雯:《黔书》卷1,清嘉庆戊辰(1808年)刻本。
    51.(明)张衮:嘉靖《江阴县志》,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天一阁藏本。
    52.(明)黄禄等:《新安黄氏会通宗谱·绩溪翚岭下黄氏续谱序》,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刻本。
    53.(明)黄玄豹修:《(歙县)潭渡黄氏族谱》,清雍正九年(1731年)刊本。
    1.许嘉猷:《社会阶层化与社会流动》,三民书局 1986年版。
    2.(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3.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4.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
    5.(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
    6.(法)让·卡泽纳弗著,杨捷译:《社会学十大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7.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版。
    8.(美)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 2005年版。
    9. Pritirim A. Sorokin, Social and Cultural Mobil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59.
    10.李大钊:《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 1959年版。
    11.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商务印书馆 1947年版。
    12.段昌国等译:《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76年版。
    13.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版。
    14.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15.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16.喻昌:《医门法律》,上海科学出版社 1983年版。
    17.吴晗:《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18.汤纲、南炳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19.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年版。
    20.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21.陈其南:《家族与社会——台湾和中国社会研究的基础理念》,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8年版。
    22.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23.陈支平:《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1年版。
    24.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25.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版。
    26.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27.武新立主编:《谱牒学研究》,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
    28.谭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29.罗一星:《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30.钱杭:《中国宗族制度新探》,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1994年版。
    31.徐杨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华书局 1995年版。
    32.钱杭等:《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一项社会人类学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5年版。
    33.丁钢主编:《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34.钱杭、承载:《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版。
    35.陈支平:《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36.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37.唐力行:《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38.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四、五卷《明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39.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 1997年版。
    40.费成康主编:《中国的家法族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年版。
    41.常建华:《宗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42.段逸山主编:《医古文》,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年版。
    43.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北京三联书店 1998年版。
    44.张平治、杨景龙:《中国人的毛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5.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6.(日)濑川昌久著,钱杭译:《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年版。
    47.郑守来、黄泽岭主编:《大槐树寻根》,华文出版社 1999年版。
    48.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1368—1953年》,三联书店 2000年版。
    49。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 2000年版。
    50.吴宣德:《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51.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52.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
    53.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54.徐建华:《中国的家谱》,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年版。
    55.王铁:《中国东南的宗族与宗谱》,汉语大辞典出版社 2002年版。
    56.刘翠溶:《明清时期家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1992年版。
    57.张杰:《清代科举家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
    58.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59.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60.沙其敏、钱正民编:《中国族谱与地方志研究》,第38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
    61.林济:《长江流域的宗族与宗族生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62.杨国安:《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63.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年版。
    64.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 2004年版。
    65.邓云乡:《清代八股文》,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66.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67.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68.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
    69.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70.黄宽重、刘增贵主编:《家族与社会》(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年版。
    71.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72.房列曙主编:《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73.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
    74.洪璞:《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以吴江县为中心》,中华书局 2005年版。
    75.费孝通著,惠海鸣译:《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76.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即出。
    77. 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2.
    78. Benjamin A, Elman,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79. Robert Hymes,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80. Dardess, John W, A Ming Society:T'ai-ho County, Kiangsi, in the Fourteen to the Seventeenth centur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1.李方昙:《明代文人对军队的统领论析》,黑龙江大学2003届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2.张红花:《杨士奇诗文研究——兼及对明代台阁体的再认识》,暨南大学2005届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3.周慧:《明代的科举与社会流动——以苏州地区为核心的一个地域考察》,东北师范大学2005届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4.董桂兰:《上海地区明清进士家庭背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届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5.许怀林:《试论宋代江西经济文化的巨大发展》,收入邓广铭、程应镠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6.徐泓:《明洪武年间的人口迁徙》,台湾《第一届历史与中国社会变迁研讨会 论文集》抽印本,台湾中央研究院1982年版。
    7.(美)基恩·海泽顿:《明清徽州社会的大家族与社会流动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8.唐力行:《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9.(美)海姆斯著,曹国庆、邓虹编译:《社会变动与科举考试》,《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10.吴大琨:《笔谈吴文化》,《文史知识》1990年第11期。
    11.冯尔康:《清代宗族制的特点》,《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3期。
    12.吴晗:《明代的新仕宦阶级,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关系及其生活》,《明史研究论从》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3.孙立平:《论科举制对传统中国社会结构及其演变之影响》,《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4期。
    14.(美)艾尔曼著,卫灵译:《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更新》,《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8期。
    15.王玉波:《启动、中断、复兴——中国家庭、家族史研究述评》,《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16.吴建华:《科举制下进士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7.(日)佐藤仁史:《清朝中期江南的一宗族与区域社会——以上海曹氏为例的个案研究》,《学术月刊》1996年第4期。
    18.田培栋:《明代人口变动的考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19.陈爽:《近年来有关家族问题的社会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5期
    20.潘光旦:《科举与社会流动》,《潘光旦文集》第1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商传:《明代的社会主导群体》,《东岳论丛》2005年第1期。
    22.徐泓:《明永乐年间的户口移徙》,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1991年第1卷第2期。
    23.陈国生:《明代人物的地理分布研究》,《学术研究》1998年第1期。
    24.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及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
    25.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26.齐秀生:《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及对策》,《文史哲》2002年第2期。
    27.宗韵:《明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特点及利弊》,《安徽史学》2003年第3期。
    28.艾凉琼:《官本位的传统职业观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9.陈英毅:《中国族谱的产生和发展》,收录于沙其敏、钱正民编:《中国族谱与地方志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0.郭松义:《读<清代科举家族>》,《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
    31.贾贤良、杨静平:《中国民众“官本位”意识成因探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2.李娟:《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文化解析》,《求索》2004年第10期。
    33.罗祎楠:《社会流动理论与历史研究——以美国宋代社会史的讨论为例》,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术论坛》2004年11月讲稿。
    34.朱岚:《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生发的文化生态根源》,《理论学刊》2005年第11期。
    35.董建波、李学昌:《循环与中断:塘栖望族流变的个案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6.尹俊、席永春:《元人文集家谱序中的元代家族》,《宁波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37.纪莺莺:《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以社会流动为视角》,《社会》2006年6月,第26卷。
    38.沈登苗:《也谈明代前期科举社会的流动率——对何炳棣研究结论的思考》,《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年第9期。
    39. E. A. Kracke, Jr., Family vs. Merit in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under the Empir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10, No. 2 (Sep., 1947), pp. 103-123.
    40. Karl A. Wittfogel, Public Office in the Liao Dynasty and the Chinese Examination System,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10, No. 1 (Jun., 1947), pp. 13-4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