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汇率作为一国货币的对外价格,不但是货币国际购买力的反映,而且也是调节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及其相关关系的杠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变化对于一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启动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一个升值状态。人民币的长期升值必然会对中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各产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也必然会对正在兴起并即将成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文化产业产生大的影响。本文基于人民币升值这个社会现实,选取正在发展的文化产业做为研究对象来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本文包含绪论及结论一共六个章节,其中绪论主要是对论文选题、研究意义和方法以及创新做了一个简单说明。第一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文化产业的产生、定义、分类、特点以及中外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第二部分是对汇率、汇率制度以及人民币升值的缘由和走向做了一个初步的介绍。第二章是研究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文化产业宏观发展的影响。该章从文化产业的国际发展环境、文化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位置和作用、文化产业的就业以及文化消费四个方面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影响,得出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发展环境的改进,有利于促进国家宏观政策制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倾斜,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就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居民文化消费的增长。第三章是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影响。依据文化产业分类的特殊性把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分核心与非核心两类产品来研究人民币升值所产生的影响,得出人民币升值对核心文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影响难以确定,而对非核心文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是弊大于利。第四章同第三章一样把文化产业分核心与非核心生产领域来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文化产业FDI的影响,得出人民币升值对外资进入核心类文化产品生产领域的影响难以确定,对进入非核心文化产品生产领域是利弊皆有,但对于我国文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却是百利而无一弊。最后一章是对前面主要研究结论做了一个回顾后综合得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最终结论,并就应对人民币升值对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
Exchange rate as the foreign price of the currency of a country is not only a refle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 but also be the leverage of adjusting the internal balance and external balance, in the open economy, the country's economy is affected strongly by the exchange rate changes. The RMB has been in an appreciation of the state since the new exchange rate mechanism on21st July,2005, RMB appreciating in a long term will impact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of China deeply, and a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industries in China significantly, and meanwhile impact the new industry-cultural industry hugely. This article is researched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RMB appreciation for the culture industry in China.
     This article contains six chapters including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and the introduction i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article topic, research meaning,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innovation. The first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simple comb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produc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ino-foreign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second part is primary introduction of the reason and direction of the exchange rate and exchange rate system.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research about the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 affection of RMB appreciation for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 It includes four analysis of the affections, which is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the country'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employment and cultural consump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elicit the RMB appreciation is in favor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 and in favor of national macroeconomic policie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in flavor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employment, but to some extent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residents' cultural consumption.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study of RMB appreci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in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core and non-core culture products in foreign trade are classified in the research, and concluded that the impact of RMB appreciation is hard to define in core cultural products in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the non-core cultural products in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more harm than good. The forth chapter is research about the affections of RMB appreciation to RMB FDI in core and non-core culture products. It is hard to define the affec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to the core culture products under the RMB appreciation situation, and in non-core culture products are the pros and cons of both, but for cultural enterprises in Chin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s absolutely no one harm. The final chapter is the main conclusion that the impact of RMB appreciation in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good than harm, and finally propose several suggestions.
引文
①周婷.把握文化产业转制机遇[N].中国证券报,2009-04-20(2).
    ②厉无畏,王玉梅.论产业文化化[J].科技和产业,2004(11):8-12.
    ①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9)[R].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470.
    ①黄飚.文化行政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5.
    ②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③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④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731.
    ⑤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924.
    ①潘嘉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文化产业政策与立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②潘嘉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文化产业政策与立法研究[Ml.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③潘嘉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文化产业政策与立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
    ④[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2.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4.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7-153.
    ①[美]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
    ②[英]贾斯廷·奥康纳.欧洲的产业和文化政策[C]//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12.
    ③苑捷.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98-105.
    ④苑捷.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98-105.
    ⑤[英]安迪·C.普拉特.文化产业:英语与日本就业的跨国比较[C]//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08-218.
    ⑥曾贵.基于文献综述的文化产业概念反思[J].创新,2010,(5):114-116.
    ⑦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03)[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6.
    ①转引自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3)[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5.
    ②苑捷.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98-105.
    ③冯子彪,焦斌龙.文化产业运行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
    ④安宇,田广增,沈山.国外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与产业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6):6-9
    ②罗斌,温思美.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概念的外延与内涵比较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6,(5):117-120.
    ③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4-135.
    ④汤莉萍,殷俊.世界文化产业案例分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8.
    ⑤郭惠英.文化产业行业界定与发展水平[J].数据,2005,(6):10-12.
    ⑥董为民.国外文化产业现状、发展措施与经验[J].经济研究参考,2004,(10):18-34.
    ①[澳]斯图亚特·坎宁安.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涵义[C]//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4-144.
    ①唐任伍.文化产业:21世纪的潜能产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18-20.
    ①唐任伍.文化产业:21世纪的潜能产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25-26.
    ②赵晶媛编著.文化产业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9-10.
    ①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M]//唐晋主编.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58.
    ②[英]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
    ③赵晶媛编著.文化产业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7.
    ①李怀亮,闫玉刚.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下)[J].河北学刊,2006(1):108-115.
    ②“低投入高产出”的典范: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EB/OL].(2009-12-05)http://www.ccitimes.com/yuanqu/area5/2009-12-05/17291259981878.html
    ③转引自李怀亮,闫玉刚.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下)[J].河北学刊,2006(1):108-115.
    ①汤莉萍,殷俊编著.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第二版)[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5.
    ①参考汤莉萍,殷俊编著.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第二版)[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38.
    ②汤莉萍,殷俊编著.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第二版)[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38.
    ③汤莉萍,殷俊编著.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第二版)[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41.
    ①参考李河.发达国家当代文化政策一瞥[C]//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57-270.
    ②李河.发达国家当代文化政策一瞥[C]//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58.
    ③斯图亚特·坎宁安.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涵义[C].//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4-147.
    ①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79.
    ②苏旭.法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C].//江蓝生,谢绳武主编.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③董为民.国外文化产业现状、发展措施与经验[J].经济研究参考,2004(10):18-34.
    ①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17.
    ②王新新.日本倾销“酷文化”令人反思[N/OL].环球时报,2004-12-24(22).
    ③张爱平,何静.日本的文化产业概况和特点[C]//江蓝生,谢绳武主编.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81-
    ④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28.
    ①吴明.韩国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概述[C]//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75-278.
    ②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47.
    ③徐世丕.韩国网络游戏产业腾飞的三大支柱[N/OL].中国文化报,2004-10-22()。
    ①王永章.改革开放30年文化产业回顾及前景展望[M]//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55-66.
    ②朱国辉.简析十六代以来(2002-2009)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J].中国文化产业,2010(2):12-15.
    ③王永章.改革开放30年文化产业回顾及前景展望[M]//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55-66.
    ①范周.由文化产业六大特点引发的思考[J].中国文化产业,2010,(1):6-9.
    ②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录[EB/OL].http://www.ccnt.gov.cn/sjzz/whcys/sfjdml/
    ③全国584家国有文艺院团已经完成或正在转企改制[EB/OL].(2011-05-01)http://www.gov.cn/jrzg/2011-05/01/content_1856170.htm
    ④王永章.改革开放30年文化产业回顾及前景展望[M]//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55-66.
    ①陈江生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24.
    ②余壮东.浅谈汇率制度[J].上海金融研究,1981(5):13-14.
    ③陈江生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24-25.
    ③岳华.中间汇率制度思想起源与演进[J].思想战线,2006(1):129-133.
    ①陈培玉.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8:23.
    ②余永定.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的点评[J].国际金融研究,2006(1):9.
    ③陈江生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197.
    ④谷宇.人民币汇率体制变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08:29-30.
    ①陈东琪,张岸元,王元.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进程、挑战和前景[J].宏观经济研究,2008(12):3-10.
    ②李静睿.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连降22年[N].新京报,2010-5-12(A07).
    ①杨帆.关于人民币汇率走势的研究[J].南方金融,2003(9):7-11.
    ①姜波克.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的新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9-23.
    ②曹垂龙.论人民币汇制改革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兼析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J].财经问题研究,2006(7):56-63.
    ③骆传朋.全球经济失衡与人民币汇率走势[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④张汉东,胡朝麟.人民币汇率走势与升值影响[J].浙江经济,2010(10):20-21.
    ⑤杨帆.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J].西部金融,2010(3):21-22.
    ①姜波克.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的新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告2012年第1号》核实后数据。
    ①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换算而得。
    ②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0年美国全年GDP为146602亿美元,货物和服务对外贸易总额41614.94亿美元,其中出口18318.35亿美元,进口23296.59亿美元。
    ③李静睿.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连降22年[N].新京报,2010-5-12(A07).
    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经合组织(OECD),是由30多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成立于1961年,目前成员国总数34个,总部设在巴黎。
    ⑤孙咏梅,祝金甫.汇率低估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J].财经问题研究,2005(4):62-66.
    ①周呈奇.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产业升级[J].广西社会科学,2007(7):58-60.
    ②卢万青,袁申国.人民币汇率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11):57-62.
    ③舒曼,吴遵新.利用人民币升值调控宏观经济[J].科技创业月刊,2004(9):49-50.
    ④张斌,何帆.货币升值的后果——基于中国经济特征事实的理论框架[J].经济研究,2006(5):20-30.
    ⑤刘宇,姜波克.汇率变动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基于结构优化的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08(10):45-50.
    ⑥孙军.人民币汇率调整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J].新疆财经,2006(1):23-26.
    ⑦丘丽.人民币升值对内需市场与产业结构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9(1):120-122.
    ⑧杜金岷,廖俭.人民币升值与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58-64.
    ⑨黄先军,曹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汇率驱动路径:价格穿越模型的解释[J].华东经济管理,2010(7):35-38.
    ⑩孙军,高彦彦.经济结构调整与人民币升值困境的出路[J].世界经济研究,2011(1):3-10.
    ①巴曙松、王群.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产业、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5):2-7.
    ②徐建国.人民币贬值与服务业停滞[J].世界经济,2011(3):3-20.
    ③程英.人民币升值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研究[J].特区经济,2007(6):56-57.
    ①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
    ②傅俊,赵静静,张卉.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顺差及产业结构的影响[J].中国商界,2010(3):138.
    ①陈海生.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J].时代经贸,2007(11):127-128.
    ②林丽梅.人民币升值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7):1649-1654.
    ① Branson,W.,Love J. United States manufacturing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 In:Marston, Richard(Ed.), Misalignment of Exchange Rates:Effects on Trade and Industr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Illinois, 1988.
    ② Revenga.A. Exporting Jobs? The impact of import competition on employment and wages in US manufactur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1):255-284.
    ③ Goldberg,L.S,Tracy, J.S.Exchange Rates and Local Labor Markets[R].NBER Working Paper.1999,NO.6985.
    ④ Klein,M.W.,Schuh,S.,Triest,R.Job Creation,Job Destruction,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03(59):239-265.
    ⑤ Hatemi-J, A.,Irandous,M.t.The response of industry employment to exchange rate shocks:evidence from panel cointegration[J].Applied Economics,2006,(38):415-421.
    ⑥罗伯特·蒙代尔(美).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一场大辩论[J].中国金融家.2005(7):16-18.
    ⑦俞乔.论我国汇率政策与国内经济目标的冲突及协调[J].经济研究,1999(7):23-32.
    ⑧周申.贸易自由化、汇率政策与中国宏观经济内部平衡[J].世界经济,2003(5):27-32.
    ⑨万解秋,徐涛.汇率调整对中国就业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4(2):39-46.
    ①金雪军,郭舒萍.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就业状况的影响[J].新金融,2004(12):22-31.
    ②丁剑平,鄂永健.实际汇率、工资和就业—对中国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5(11):1-8.
    ③丁剑平,李菲.货币升值对不同产业就业的影响—对亚洲八国汇率与就业关系的经验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7):27-33.
    ④曾莹.汇率冲击和行业就业调整[J].南开经济研究.2006(5):46-55.
    ①胡小爱.关于文化消费问题的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07(6):129-132.
    ②曹俊文.精神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探讨[J].上海统计,2002(4):42-43.
    ③米银俊,王守忠,孙浩.浅析《资本论》中的文化消费[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2(3):63-66.
    ④徐淳厚.关于文化消费的几个问题[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7(4):45-48.
    ⑤施涛.文化消费发特点和规律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1993(3):95-99.
    ①邓安球.论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J].消费经济,2007(3):16-19.
    ②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推算而得。
    ①文化产业增加值一般是由居民文化消费、政府文化消费、对外文化贸易顺差额形成。
    ②贝广多、朱晓莉.试析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并存[J].经济研究,2007(9):32-48.
    ①曹红辉、刘华钊.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J].资本市场,2007(11):88-91.
    ②王朝阳、何德旭.“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解析[J].中国发展观察,2008(5):45-46.
    ③刘崇献.当前国内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原因[J].价格与市场,2008(4):35-37.
    ④许莲凤.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原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发展研究,2008(12)45-46.
    ⑤罗忠洲.论本币升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路径[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6):14-24.
    ⑥温建东,詹旭,汪贤星.如何看待“人民币外升内贬”[J].中国货币市场,2008(5):12-13.
    ⑦冯玉兰.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原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1上):51-52.
    ⑧吴家奇.人民币“外升内贬”原因、影响及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1(31)48-52.
    ⑨左祥.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通货膨胀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11(4):55-58.
    ①王亚南.以文化消费“硬”指标衡量文化发展(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4-26(16).
    ②王亚南.以文化消费“硬”指标衡量文化发展(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4-26(16).
    ①李怀亮主编.国际文化贸易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6.
    ②李小牧,李嘉珊.国际文化贸易:关于概念的综述与辨析[J].文化贸易,2007(2):41-44.
    ③骆玉安.关于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思考[J].殷都学刊,2007(2):153-156.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同上。
    ①胡惠林主编.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8.
    ②胡惠林主编.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8.
    ③姚望,蔡小军.“走出去”战略研究概况[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0):20-23.
    ①欧阳有旺,郭炳南.略论中国文化产业对外开放战略[J].特区经济,2006(3):322-323.
    ①范金,郑庆武,王艳,袁小慧.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情景分析——般均衡分析[J].管理世界,2004(7):29-42。
    ②杨帆,陈明生,董继华,郭玉江.人民币升值压力根源探究[J].管理世界,2004(9):33-52。
    ③霍鹏.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2005-2007年的数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4):21-22.
    ④罗伯特·蒙代尔.国际货币体制:关于人民币汇率的有关问题[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5):11-14。
    ⑤李建伟,余明.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3(11):27-35。
    ⑥卢向前,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2003[J].经济研究,2005(5):31-39.
    ⑦封思贤.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亿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4):3-13.
    ⑧汤玲,王帅,余乐安.基于CGE的人民币升值影响测算模型研究[J].系统科学与数学,2011(2):216-227.
    ①陈彪如.人民币汇率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64-78.
    ②谢建国,陈漓高.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协整研究与冲击分解[J].世界经济,2002(9):27-34。
    ③王仁言.人口年龄结构、贸易差额与中国汇率政策的调整[J].世界经济,2003(9):25-32。
    ④ Cerra.C, S.C.Saxena. How Responsive is Chinese Export Supply to Market Signals.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 (14):350-370。
    ⑤ Krugman. The China Syndrome. The New York Time,2003 (1):19.
    ⑥严宝玉,方悦平.汇率波动与对外贸易关系[J].上海金融,2005(12)48-50。
    ⑦黄静波,孙晓燕.短期国内外经济冲击对广东省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2):3-10.
    ⑧杨冰.人民币升值对江苏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98.
    ⑨李圣军,孔祥智.人民币升值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2005-2009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2):5-12.
    ⑩胡宗义,刘亦文.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制造业影响的动态CGE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19-36.
    ①由于FDI的主体是跨国公司,所以FDI的理论也被称为跨国公司理论。
    ② Hymer,S.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Astudy of Direct Invesment[D]. Doctoral Dissertation,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60.
    ③ Raymond Vernon, 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Economics Quarterly.1966(5).
    ④ Buckley,P.J.and M.C.Casson.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London:Macmillam Press,1976.
    ⑤[日本]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0年。
    ⑥ Duning,J.H.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Enterprise[M].London,Boston:Allen&Unwin,1981.
    ⑦卢进勇,杜奇华.国际经济合作[M].北京:对外经济大学出版社,2000:53.
    (日本)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0.
    Duning, J.H.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Enterprise[M].London, Boston:Allen&Unwin,1981.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陈彪如.人民币汇率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卢进勇,杜奇华.国际经济合作[M].北京:对外经济大学出版社,2000.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美)Harold L.Vogel.娱乐产业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美)沃尔夫.娱乐经济[M].黄光传,邓盛华.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黄飚.文化行政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唐任伍.文化产业:21世纪的潜能产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中共中央党校第十九期中青班文化问题课题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竞争力研究[G].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顾兆贵.艺术经济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李怀亮.当代国家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顾兆贵.艺术经济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李万康编著.艺术市场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张玉国.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花建,巫志南,郭洁敏,王国荣,吴文娟.文化产业竞争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esph E.Stiglitz),卡尔·E·沃尔什(Carl E.Walsh)著.经济学(上、下)[M].黄险峰,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刘吉发,岳红记等.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朱建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熊澄宇.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蔡尚伟.文化产业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曹世潮.文化竞争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陆祖鹤.文化产业发展方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曹世潮.文化营销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潘嘉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文化产业政策与立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陈忱主编.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走出去战略[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美)理查德·弗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创意经济[M].方海萍,魏清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英)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M].洪庆福,孙薇薇,刘茂玲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加拿大)埃伦·M·伍德著.《资本的帝国》[M].王恒杰,宋兴无泽.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英)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M].张菲娜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李未无.汇率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詹姆斯·海尔布伦(James Heilbrun),查尔斯·M·格雷.艺术经济文化学[M].詹正茂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郭辉勤.创意经济学[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7.
    顾江编著.文化产业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孙有中等编著.美国文化产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侯幸瑶.法国文化产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毕佳,龙志超编著.英国文化产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姜锡一,赵五星编著.韩国文化产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周宇.人民币汇率机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张廷兴等.中国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宋培义主编.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成功案例解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童世骏.文化软实力[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8.
    陈志楣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李怀亮主编.国际文化贸易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闫玉刚编著.国际演出与文化会展贸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严三九,王虎编著.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汤莉萍,殷俊编著.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第二版)[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蔡尚伟,刘锐等.文化产业比较案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顾江主编.文化产业研究——文化软实力与产业竞争力[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左惠.文化产品供给论——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唐晋主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软实力——文化产业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张彩凤,苏红燕.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谢伦灿.文化娱乐产业的评价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周克.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源及持久性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骆传朋.全球经济失衡与人民币汇率走势[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刘崇献,李彤.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孙文莉.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高低,肖万春.中美货币战争纪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宋泓均,高强.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胡惠林主编.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概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英)克里斯·比尔顿(Chris Bilton).创意与管理[M].向勇译.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0.
    冯子彪,焦斌龙.文化产业运行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陈少峰,朱嘉.中国文化产业十年(1999-2009)[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靳柯.项目融资与文化产业投资[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陈江生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张正荣,顾国达.人民币升值与贸易收支平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朱雪尘.资本奴役全人类——谁也躲不开美元的算计[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何志成.保卫人民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韩和元.中国经济将重蹈日本覆辙[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
    向勇主编.北大讲坛:金融危机与文化产业机遇[G].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英)吉姆·麦圭根(Jim McGuigan).重新思考文化政策[M].何道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赵晶媛编著.文化产业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张帆.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新[C].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
    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颜建国.音乐文化产业与执政效能[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十二五”展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西班牙)米格尔·萨撒托尼尔,玛丽亚·克鲁斯·阿伦索.中国文化产业综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林日葵.艺术经济学与文化产业新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4年)[R].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年)[R].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6年)[R].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7年)[R].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8年)[R].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
    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9年)[R].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
    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0年)[R].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文化蓝皮书: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文化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文化蓝皮书: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文化蓝皮书: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文化蓝皮书: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文化蓝皮书: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文化蓝皮书: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文化蓝皮书:200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叶取源等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一卷)[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叶取源等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二卷)[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叶取源等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三卷)[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叶取源等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四卷)[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叶取源,王永章,陈听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五卷)[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六卷)[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七卷)[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八卷)[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胡惠林,陈听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九卷)[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胡惠林,陈听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十卷)[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胡惠林,陈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十一卷)[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胡惠林,陈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十二卷)[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施涛.文化消费发特点和规律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1993(3):95-99.
    徐淳厚.关于文化消费的几个问题[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7(4):45-48.
    祁述裕.国际文化竞争力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5):66-71.
    花建.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战略的思考[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2):139-147.
    米银俊,王守忠,孙浩.浅析《资本论》中的文化消费[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2(3):63-66.
    张晓明等.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02(4):18-20.
    曹俊文.精神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探讨[J].上海统计,2002(4):4243.
    花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投资战略[J].探索与争鸣,2002(12):24-26.
    李怀亮.论国际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2):1-11.
    林熠.论中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理论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3(3):68-72.
    林拓.世界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4):21-31.
    徐世丕.全球文化产业大扫描(之二)[J].中外文化交流,2003(11):16-17.
    蒋伟.文化产业:国际贸易竞争的新领域[J].商业研究,2003(16):18-19.
    苑捷.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98-105.
    胡惠林.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出去”战略》[J].思想战线,2004(3):89-92.
    安宇,田广增,沈山.国外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与产业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6):6-9.
    齐勇锋.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J].今日山西,2004(8):11-15.
    董为民.国外文化产业现状、发展措施与经验[J].经济研究参考,2004(10):18-34.
    厉无畏,王玉梅.论产业文化化[J].科技和产业,2004(11):8-12.
    张晓明等.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改革纵横,2005(2):19-21.
    冯潮华.发展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5):34-36.
    高颖.疏通中国文化产业投融渠道[J].中外文化交流,2005(6):16-17.
    郭惠英.文化产业行业界定与发展水平[J].数据,2005(6):10-12.
    花建.发展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战略视野[J].探索与争鸣,2005(6):44-46.
    李怀亮,闫玉刚.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上)[J].河北学刊,2005(6):113-119.
    姚望,蔡小军.“走出去”战略研究概况[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0):20-23.
    李怀亮,闫玉刚.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下)[J].河北学刊,2006(1):108-115.
    胡惠林.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J].开发研究,2006(1):1-5.
    胡惠林.关于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J].山东社会科学,2006(2):5-14.
    欧阳有旺,郭炳南.略论中国文化产业对外开放战略[J].特区经济,2006(3):322-323.
    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72-82.
    张伟,周鲁柱.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J].现代传播,2006(4):106-112.
    罗斌,温思美.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概念的外延与内涵比较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6,(5):117-120.
    李小牧,李嘉珊.国际文化贸易:关于概念的综述与辨析[J].文化贸易,2007(2):41-44.
    骆玉安.关于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思考[J].殷都学刊,2007(2):153-156.
    胡小爱.关邓安球.论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J].消费经济,2007(3):16-19.
    于文化消费问题的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07(6):129-132.
    罗华,方晓萍.创意产业的投融资分析[J].当代经济,2008(1上):112-113.
    曾贵.基于文献综述的文化产业概念反思[J].创新,2010(5):114-116.
    王亚南.以文化消费“硬”指标衡量文化发展(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4-26(16)
    余壮东.浅谈汇率制度[J].上海金融研究,1981(5):13-14.
    陈浪南.汇率变动对外国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J].投资研究,1999(2):13-16.
    俞乔.论我国汇率政策与国内经济目标的冲突及协调[J].经济研究,1999(7):23-32.
    钟伟,胡松明,代慧君.人民币J曲线效应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1(1):34-41.
    谢建国,陈漓高.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协整研究与冲击分解[J].世界经济,2002(9):27-34.
    周中.贸易自由化、汇率政策与中国宏观经济内部平衡[J].世界经济,2003(5):27-32.
    罗伯特·蒙代尔.国际货币体制:关于人民币汇率的有关问题[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5):11-14.
    杨帆.关于人民币汇率走势的研究[J].南方金融,2003(9):7-11.
    王仁言.人口年龄结构、贸易差额与中国汇率政策的调整[J].世界经济,2003(9):25-32.
    李建伟,余明.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3(11): 27-35.
    万解秋,徐涛.汇率调整对中国就业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4(2):39-46.
    刘宇宁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影响[J].广西金融研究,2004(7):51-56.
    范金,郑庆武,王艳,袁小慧.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情景分析——般均衡分析[J].管理世界,2004(7):29-42.
    杨帆,陈明生,董继华,郭玉江.人民币升值压力根源探究[J].管理世界,2004(9):33-52.
    舒曼,吴遵新.利用人民币升值调控宏观经济[J].科技创业月刊,2004(9):49-50.
    金雪军,郭舒萍.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就业状况的影响[J].新金融,2004(12):22-31.
    范方志,赵大平.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传递对中国外贸平衡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2):25-31.
    黄志勇等.汇率变化对我国FDI影响的实证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4):36-39.
    孙咏梅,祝金甫.汇率低估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J].财经问题研究,2005(4):62-66.
    卢向前,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2003[J].经济研究,2005(5):31-39.
    罗伯特·蒙代尔(美).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一场大辩论[J].中国金融家,2005(7):16-18.
    丁剑平,.鄂永健.实际汇率、工资和就业—对中国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5(11):1-8.
    严宝玉,方悦平.汇率波动与对外贸易关系[J].上海金融,2005(12)48-50.
    岳华.中间汇率制度思想起源与演进[J].思想战线,2006(1):129-133.
    余永定.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的点评[J].国际金融研究,2006(1):9.
    孙军.人民币汇率调整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J].新疆财经,2006(1):23-26.
    姜波克.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的新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9-23.
    张斌,何帆.货魏巍贤.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影响评价[J].经济研究,2006(4):47-57.
    币升值的后果——基于中国经济特征事实的理论框架[J].经济研究,2006(5):20-30.
    曾莹.汇率冲击和行业就业调整[J].南开经济研究,2006(5):46-55.
    曹垂龙.论人民币汇制改革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兼析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J].财经问题研究,2006(7):56-63.
    丁剑平,李菲.货币升值对不同产业就业的影响—对亚洲八国汇率与就业关系的经验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7):27-33.
    李治国,徐剑刚,曾利飞.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存在J曲线效应吗?[J].世界经济研究,2007(3):39-43.
    封思贤.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亿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4):3-13.
    周呈奇.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产业升级[J].广西社会科学,2007(7):58-60.
    贝广多,朱晓莉.试析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并存[J].经济研究,2007(9):32-48.
    谷宇,高铁梅.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7(10):49-57.
    陈海生.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J].时代经贸,2007(11):127-128.
    曹红辉,刘华钊.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J].资本市场,2007(11):88-91.
    辜博谦等.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的实证分析[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8(2):35-39.
    马瑞等.FDI、对外贸易与安徽省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技术与市场,2008(4):38-39.
    霍鹏.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2005-2007年的数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4):21-22.
    刘崇献.当前国内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原因[J].价格与市场,2008(4):35-37.
    温建东,詹旭,汪贤星.如何看待“人民币外升内贬”[J].中国货币市场,2008(5):12-13.
    杜金岷,廖俭.人民币升值与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58-64.
    王朝阳,何德旭.“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解析[J].中国发展观察,2008(5):45-46.
    罗忠洲.论本币升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路径[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6):14-24.
    曹瑜.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实际汇率升值对中美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7):38-43.
    刘宇,姜波克.汇率变动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基于结构优化的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08(10):45-50.
    陈东琪,张岸元,王元.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进程、挑战和前景[J].宏观经济研究,2008(12):3-10.
    许莲凤.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原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发展研究,2008(12)45-46.
    张新叶.人民币升值的FDI波动效应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12):96-97.
    马金艳等.汇率错位对我国FDI流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08(15):40-42.
    丘丽.人民币升值对内需市场与产业结构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9(1):120-122.
    黄静波,孙晓燕.短期国内外经济冲击对广东省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2):3-10.
    冯玉兰.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原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1上):51-52.
    卢万青,袁申国.人民币汇率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11):57-62.
    杨帆.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J].西部金融,2010(3):21-22.
    傅俊,赵静静,张卉.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顺差及产业结构的影响[J].中国商界,2010(3): 138.
    黄先军,曹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汇率驱动路径:价格穿越模型的解释[J].华东经济管理,2010(7): 35-38.
    张汉东,胡朝麟.人民币汇率走势与升值影响[J].浙江经济,2010(10):20-21.
    杨冰.人民币升值对江苏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98.
    胡宗义,刘亦文.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制造业影响的动态CGE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19-36.
    李圣军,孔祥智.人民币升值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2005-2009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2):5-12.
    孙军,高彦彦.经济结构调整与人民币升值困境的出路[J].世界经济研究,2011(1):3-10.
    汤玲,王帅,余乐安.基于CGE的人民币升值影响测算模型研究[J].系统科学与数学,2011(2):216-227.
    左祥.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通货膨胀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11(4):55-58.
    林丽梅.人民币升值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7):1649-1654.
    吴家奇.人民币“外升内贬”原因、影响及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1(31):48-52.
    Hymer,S.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Astudy of Direct Invesment[D].Doctoral Dissertation,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60.
    Raymond Vernon, 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Economics Quarterly.1966(5).
    Buckley,P.J.and M.C.Casson.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London:Macmillam Press,1976.
    Krugman. The China Syndrome. The New York Time,2003 (1):19.
    Cerra.C, S.C.Saxena. How Responsive is Chinese Export Supply to Market Signals.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 (14):350-370.
    李未无.汇率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证据[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冯潮华.文化产业若干重要关系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王海南.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人民币汇率的调节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赵大平.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价格传递及其对中国贸易收支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胡均民.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国外贸结构升级[D].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杨吉华.文化产业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
    黄霞.流动性过剩与资产泡沫膨胀下的中国金融稳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刘凤娟.人民币汇率、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经验研究[D].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宋兆晗.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收支影响的分析[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杨雪峰.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波动效应与稳定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杨永生.中国文化产业作用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陈培玉.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谷宇.人民币汇率体制变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李琴琴.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王磊.人民币汇率水平合理性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张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产业问题研究--兼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邓安球.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兼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D].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吕健.文化利益论--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薛华.中美电影贸易中的文化折扣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张斌.国际文化贸易壁垒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国家统计局网址:http://www.stats.gov.cn/tjgb/
    商务部网址:http://www.mofcom.gov.cn/tongjiziliao/tongjiziliao.html
    海关总署网址:http://www.customs.gov.cn/
    国家外汇管理局网址: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index.html
    新闻出版总署网址: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464/List-1.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