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环境生态史以社会史学理念为基础,认为人类社会首先是一个生物类群,是地球生物圈内的一个特殊生命系统,与周围环境存在着广泛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始终受到生态规律的支配和影响。因此,使用生态学理论方法对社会史进行研究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森林滥砍滥伐、土地过度利用等环境问题自古有之,迨至民国,战乱、天灾等对资源的破坏、掠夺达到了空前程度,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并为当今社会的环境恶化埋下了隐患,采用环境生态史理论对民国时期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进行分析,不仅能够开辟民国史研究新途径,而且对当今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具备鉴古知今的现实意义。此处之“环境保护”并非仅指草木鸟兽、山川江河、矿产资源等自然环境,也包括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卫生。
     我国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近代以来尤其是民国以来,列强利用特权纷纷进入林区创办伐木公司、进行木材加工制造或者直接掠夺原木,以获取巨额利润;同时,战争环境使木材成为战略物资,需求量空前加大;普通百姓的日常起居、薪柴消费以及林木本身的虫害、火灾等都加剧森林毁坏程度。面对此种状况,林学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林业调查、成立了独立于农业之外的林业社团、创办学术期刊、发表论著,大力宣扬森林保护思想。但是由于民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一切事业为经济振兴、国家独立服务,林学家们所倡导的林业思想虽然提及了森林的生态效益,但是更多是看重林业的经济效益;政府颁布了若干法律、设置若干林场苗圃、甚至创办植树节,但也主要是从积贫积弱的角度出发试图将林业作为主要利源。虽然民国时期对森林的采伐实重于培植,但是民国政府的一系列保护森林的政策法规、林学家振兴林业之奔走呼号、林学教育的逐步兴起,都说明林业保护思想已初步开始形成。
     通常环境保护的内容可被概括为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治理和建设环境等。其目的最终是使人们身体健康、精神愉悦,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卫生作为人们对生活工作环境清洁维护的主要方面,也应看做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民国政府对市政建设中的道路清扫、厕所设置与粪便收置、垃圾清除与污水排放等日渐重视,在颁布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管理机构,改善城镇环境卫生状况。在政府规划、舆论倡导下,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也日渐萌发,甚至会主动揭露对环境卫生进行破坏之行径。但是,环境卫生意识在战乱环境中极其微弱,蒋介石倡导之“新生活运动”中虽有“清洁”理念贯穿始终,梁漱溟等知识分子虽竭力将环境卫生、清洁观念贯彻到乡村建设的实践中,但是民众基本的生存尚成问题,又岂能尽如上层分子一样空谈“卫生”?
     对民国时期环境保护事业的观察,除了从森林、水利等角度直接进行外,还可以从经济建设的整体中探寻客观上的环境保护行为,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以及中国共产党经营陕甘宁边区的过程中对经济建设、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处理,就是很好的明证。从本质上讲,两者均是特殊背景下的战略经济。政府对西北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之变成战略大后方,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弥补被日军占领区的资源缺失。因此,虽然在开发西北之前,全国曾掀起过自上而下的西北调研热潮,官员、学者对西北地理环境、地质地貌、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调研报告以及开发建议。但是,实际执行中基本无暇顾及环境保护。陕甘宁边区因为外围重重封锁、内部生产力低下,生存压力更大,向自然索取原始资源是其唯一选择。虽然不管是开发西北的国民政府还是经营边区的红色政权,领导者和学者都曾意识到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也曾颁布过保护森林等的法规政策,都试图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开采,但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这些只是为了维持能够使之继续索取的经济基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
     民国环境保护实际包罗万象,此处只能截取其中一个片段或场景进行粗略剖析。环境保护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层次之后,对于自然、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的深刻洞见。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不应苛求民国之人在面临国破家亡的生死关头奢谈保护环境。但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就必须摆脱纯粹向自然索取的传统生产方式,而必须谨慎处理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Ecogenesis is base on the theory of society history, which it firstly take society as a biological group, is a special life system in the biosphere of earth, and keep up with ground environment in widely material, energy and message, and is controlled by ecology system all along. So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to study society history using ecogenesis ,but also is possibl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or example ,deforestation and excessive use of land have been existence from the ancientr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en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even cause the collapsing to modern society. We use ecogenesis to analys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roblems ,which can not only break a new path for the stud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ut also have great reality use to deal with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I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s not only take the trees, birds, rivers and mines for nature environment, but contains sanitation which have greatly related with human life.
     The forest resource is rich in our country, but in modern era, especiall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 foreign powers had used their privileges to establish logging company in forest area for direct wood working and wood plunder in order to get huge profits. Meanwhile, wood was in more demand because other factors ,for example, wood became strategic material in war, usual consumption, firewood consumption ,forestpest and forestfires, etc. Aimed at theses difficult conditions, forestry experts conducted large-scale surveys, formed forestry societies independent of agricultural societies, founded academic journals and published articles in order to preac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specific era, which everything serves economic revival and country independence, the forestry ideology of the experts took more eyes on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than the ecological benefit of the woods. The government took off many laws, set up many tree stations and nurseries, and even set Arbor Day, which was mostly for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Although it was heavier on cutting than planting wood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but the series of policies and laws, the efforts of the forestry experts and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forestry education can appeal that, which the forestry protection ideology was emerging.
     As a rul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n be described as exploiting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natural resource reasonably, protecting and impro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venting and curing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estroy, etc. It aims at enjoying good health and cheering spirit, in order to the sustainable use of the resource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So, the sanitation,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point for people’s environmental cleanness,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government pu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road cleaning, WC system, manure disposal, refuse disposal and sewage disposal, etc. The government gradually improved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and sanitation in city and rural area. The people’s awareness on sanitation also sprouted little by little, and they even took the initiative to expose the behavior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However,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was extremely weak in the war, in spite of the“cleanness”idea running through the“New Life Movement”initiated by Chiang kai-shek, in spite of the efforts that Liang Shu-ming and other intellectuals tried to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sanitation and clean into the practice of rural development. The ordinary people’s basic survival was still a problem, how can they prattled“cleanness”just like the top intellectuals?
     Above forestry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eriod, we can research it from the obje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actice in the economic system construction. Both the north-west development waged by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of Nanjing and the management in shanxi-gansu-ningxia revolutionary region were aware of dealing with the connection am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essence, both were the strategic economic system in particular context. The north-west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was designed to make it as the strategic rear area, take full use of its rich resources to make up for the losses plundered by the Japanese. Therefore, there was a north-west research boom from top to down all over the country before the official development practice, both officials and intellectuals made in-depth study o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geological features, climate and resources, etc. and publishes many research reports. But, it was no time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si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shanxi-gansu-ningxia revolutionary region was in difficult for the external heavy blockade and internal low productivity, and obtaining the original natural resources was its only choice. Although the leaders and the scholars were aware of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function of forest, and enac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protect forests, and tried to exploit the mineral resources reasonably, these were only for the continual plunder, but for the re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as all-embracing, this thesis can only analysis roughly a small part. In fac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profound insight into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nat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until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o a certain degree. From this perspective, we should not demand the people who was confronting their homes destroyed by the Japanese to talk about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But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we must get rid of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production extorting from nature completely. We must carefully handle the relations among environment, society and economic, in order to maint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引文
①马钊:《1971——2006年美国清史论著目录》,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74—381页。
     ①周惠民:《1945——2005年台湾地区清史论著目录》,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24,117—319页。
     ①胡惠芳:《淮河中下游地区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1912——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5页。
    ①张謇:《条陈全国山林计划办法呈》,《张謇全集》第2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55页。
    ②凌道扬:《森林与国家之关系》,《东方杂志》,第13卷第11号。
    ③樊宝敏:《中国森林生态史引论》,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1页。
    ④赵尔巽:《清史稿》第13分册,中华书局,1976年,第3487页。
    ⑤《中国年鉴》上册,中华年鉴社,1948年,第93页。
    ①唐启宇著:《中国的垦殖》,上海永祥印书馆,1951年,第167页。
    ②吾传钧等编著:《黄河中游西部地区经济地理》,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32—33页。
    ③《梁希文集》编辑组:《梁希文集》,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年,第19页。
    ④同上,第21页。
    ⑤陈嵘:《中国森林史料》,中华农学会,1951年,第178页。
    ⑥《梁希文集》编辑组:《梁希文集》,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年,第28页。
    ①樊宝敏:《中国林业思想与政策史(1644——2008)》,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04页。
    ②同上,第107页。
    ③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第407页。
    
    
    ①熊大桐:《中国近代林业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第259页。
    ②《梁希文集》编辑组:《梁希文集》,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年,第46、47页。
    ③同上,第153页。
    ①《梁希文集》编辑组:《梁希文集》,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年,第28页。
    ②同上,第19页。
    ③同上,第7页。
    ④同上,第86页。
    ⑤同上,第39页。
    ①同上,第8—10页。
    ②《梁希文集》编辑组:《梁希文集》,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年,第50页。
    ③同上,第86页。
    ④同上,第43—45页。
    ⑤同上,第42页。
    ①《梁希文集》编辑组:《梁希文集》,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年,第47、48页。
    ②同上,第10、42、46页。
    ③同上,第81页。
    ④转引自,樊宝敏:《中国林业思想与政策史(1644——2008年)》,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11页。
    ⑤同上,第116页。
     ①樊宝敏:《中国林业思想与政策史(1644——2008年)》,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11、112页。
    ①熊大桐:《中国近代林业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第139页。
     ①熊大桐:《中国近代林业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第140页。
    ①陈嵘:《中国森林史料》,中华农学会,1951年,第72页。
    ②熊大桐:《中国近代林业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第544页。
    ③中国林学会主编:《中国林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专集》,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年,第29页。
    
    ①中国林学会主编:《中国林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专集》,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年,第31页。
    ②同上,第33页。
    ③同上,第38页。
    ①陈嵘:《中国森林史料》,中华农学会,1951年,第65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24—426页。
    ②王长富:《中国林业经济史》,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26页。
    ①熊大桐:《中国近代林业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第108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14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41页。
    ②陈嵘:《中国森林史料》,中华农学会,1951年,第116—117页。
    ③樊宝敏:《中国林业思想与政策史(1644——2008年)》,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28页。
    ①熊大桐:《中国近代林业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第105页。
    ②王长富:《中国林业经济史》,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18页。
    
    ①樊宝敏:《中国林业思想与政策史(1644——2008)》,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38页。
    ②同上,第139页。
    ③李丽:《民国时期云南植树造林法规及影响》,《云南林业》,2008年第3期。
    
    
    ①姚传法:《林业教育建议》,《林学》,1930年第2号。
    ②姚传法:《民生主义的森林政策》,《林学》,1941年第7号。
    ③姚传法:《林业教育建议》,《林学》,1930年第2号。
    ④杨绍章等:《中国林业教育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年,第34、35页。
    ①杨绍章等:《中国林业教育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年,第41页。
    ②同上,第29页。
    ①杨绍章等:《中国林业教育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年,第42—45页。
    ②《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林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45页。
    ③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1页。
    ④杨绍章等:《中国林业教育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年,第52页。
    ⑤熊大桐:《中国近代林业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第542页。
    ①陈嵘:《中国森林史料》,中华农学会,1951年,第148—150页。
    
    
    ①熊大桐:《中国近代林业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第215页。
    ②同上,第184页。
    ③《东方杂志》,第12卷第9号。
    ①熊大桐:《中国近代林业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第186页。
    ②农林部林业司:《中国之林业》,1947年,第34、46页。
    ③同俊:《本所新所址经营概况》,《林业通讯》,1947年第3期。
    ④王战:《本所三十七年度春季造林实况》,《林业通讯》,1948年第8期。
    ⑤《七年来之中央林业实验所》,《林业通讯》,1948年第10期。
    
    ①王长富:《中国林业经济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年,第216页。
    ②熊大桐:《中国近代林业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第180—181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47页。
    ①熊大桐:《中国近代林业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第182页。
    ②周敬天:《造林声中的几个问题》,《农林新报》,1936年第416号。
    ①陈嵘:《中国森林史料》,中华农学会,1951年,第157—159页。
    ②熊大桐:《中国近代林业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第202页。
    ③农林部林业司:《中国之林业》,1947年,第34—35页。
    ④熊大桐:《中国近代林业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第210页。
    ⑤同上,第211页。
    ①熊大桐:《中国近代林业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第216页。
    ②同上,第217页。
     ①熊大桐:《中国近代林业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第218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46页。
    ②《农林部组织法》(1940年5月11日公布施行),《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257号。
    ③《森林警察规程》,《重庆市政府公报》,第45期。
    
    
    ①熊大桐:《中国近代林业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第216页。
    ②任承统:《经营村有林的好处和办法》,金陵大学农学院,1930年,第4—9页。
    ③张浩良:《通江林木禁碑考察初报(摘要)》,《四川林业科技》,1989年第4期。
    ④张浩良:《通江林木“禁碑”初探》,《林史文集》1989年第一辑,第137页。
    
    ①《梁希文集》编辑组:《梁希文集》,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年,第18页。
    ②陈改玲:《民国时期甘南地区的森林破坏与保护》,《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③农林部林业司:《中国之林业》,1947年,第64—67页。
    ①丁福保编篡:《卫生学问答》,上海科学书局印行,1905年7月增十版,第1页。
    ②转引自,钟少华:《中国近代卫生观念与卫生事业的起源》,《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2期。
    
    ①朱经农等主编:《教育大辞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1572—1573页。
    ②刘善春、吴平著:《卫生行政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页。
    ③张树峰主编:《医学伦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第31页。
    ④陈静敏等著:《社区卫生护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490页。
    ①黄琏华等:《公共卫生护理概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277页。
    ②严启之:《环境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第3页。
    ①[美]E.A·罗斯著,晓凯译:《罗斯眼中的中国》,重庆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②《论中国宜讲求洁净地面之政》,转引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学术月刊》,2003年第2期。
    ③夏东元:《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63页。
    
    
    ①田涛、郭成伟编:《清末北京城市管理法规》,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第3—32页。
    ②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社会保障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37—338页。
    ③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980页。
    ①费尔顿:《基督教与远东乡村建设》,上海广学会,1939年,第303页。
    ②米晓燕:《公共卫生与都市生活——以成都市卫生事务所为中心的考察(1941——1949)》,四川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吴达德。
    ③魏外扬:《宣教事业与近代中国》,台湾宇宙光出版社,1978年,第49—50页。
    ④宋家珩主编:《加拿大传教士在中国》,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103页。
    ⑤中央访问团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219页。
    ①《卫生公报·序》(合订本),1929年第1期。
    ②伍连德:《论中国当筹防病之方实行卫生之法》,《中华医学杂志》,1915年第1期。
    ③胡鸿基:《公共卫生概论》,商务印书馆发行,1929年,第37页。
    ④朱季青:《教育与民族保健制度》,《公共卫生月刊》,1卷7期。
    ⑤沈起风:《为什么要提倡夏令卫生运动》,《卫生月刊》,1936年第7期。
    ①伍连德:《论中国当筹防病之方实行卫生之法》,《东方杂志》,第12卷第2号。
    ②钟惠澜:《论中国宜发展公共卫生》,《中国卫生杂志》二年全集,天津中国卫生总社,1932年3月再版,第24—27页。
    ③《卫生运动大会宣传纲要》,《卫生公报》,1929年第5期。
     ①韩延龙、苏亦工:《中国近代警察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336页。
    ②同上,第375页。
    ③同上,第407页。
    
    ①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②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内政年鉴》第2卷,第15—17页。
    ③韩延龙:《中国近代警察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662页。
    ④同上,第663页。
    ①曹无逸著:《警察学问答》,大东书局,1931年,第56—57页。
    ②阮光铭编:《警政概论》,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244—245页。
    ③张大庆著:《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④同上,第108页。
    ①张大庆著:《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9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卫生部统计室卫生统计图表》,全宗号三二七,案卷号93:2。
    ③张在同:《民国医药卫生法规选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45页。
    ④同上,第272页。
    ⑤张大庆著:《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2页。
    ⑥同上,第111页。
    ①伍连德:《中国公共卫生之经费问题》,《中华医学杂志》,第15卷第4号。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卫生部统计室统计用表》,全宗号三二七,案卷号93:23。
    
    
    ①韩延龙:《中国近代警察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663页。
    ②李廷安著:《中国乡村卫生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页。
    ③同上,第11—12页。
    
    ①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518页。
    ②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所:《定县农村教育建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印),1935年,第260页。
    ③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77页。
    ①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79页。
    ②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15页。
    ③《呈省府拟定督促各县对于卫生行政进行办法既卫生助理员工作标准概略请鉴核施行文》,《防疫处一周年纪念特刊》,1933年,第20—23页。
    ④王效儒:《参加本县种痘团的经过》,《陕西卫生月刊》,1935年第1卷第6号。
    ⑤刘俊凤:《民国时期陕西创建公共卫生体系活动探析》,《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①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19页。
    ②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第10、130—131页。
    ③李廷安:《中国乡村卫生调查报告》,《中华医学杂志》,1934年第9期。
    ④李廷安:《中国乡村卫生问题》,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80页。
    ⑤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21页。
    
    ①李廷安:《中国乡村卫生调查报告》,《中华医学杂志》,1934年第9期。
    ②张大庆:《中国近代社会疾病史(1912——1937)》,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77页。
    ③陈志潜:《定县的乡村卫生教育实验》,《中华医学杂志》,1933年第19卷第2号。
    ④燕树棠:《平教会与定县》,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992页。
    ①陈明光主编:《中国卫生法规史料选编(1912——1949年9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06—509页。
    ②广东省政府民政厅编印:《广东省卫生行政概要》,1939年10月,第5—8页。
    ①湖南省卫生实验处编:《民众通俗卫生常识》,湖南耒阳京华印书馆,1940年,第5—8页。
    ②黄尊生:《中国问题之综合研究》,启明书社,1935年,第91—95页。
    ③萧继宗主编:《革命文献》第68辑《新生活运动史料》,中华印刷厂,1975年,第1页。
    ④萧继宗主编:《革命文献》第68辑《新生活运动史料》,中华印刷厂,1975年,第3页。
    
    
    ①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编印:《新运十年》, 1944年,第32页。
    ②萧继宗主编:《革命文献》第68辑《新生活运动史料》,中华印刷厂,1975年,第31页。
    ③同上,第58页。
    ④同上,第82页。
    ①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编印:《新运十年》,1944年,第33页。
    ②同上,第34页。
    ③同上,第176页。
    ④同上,第160页。
    ⑤同上,第157页。
    
    
    ①《新运导报》,第八期,第43—44页。
    ②《新运导报》,第八期,第61页。
    ①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编印:《新运十年》, 1944年,第539—541页。
     ①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编印:《新运十年》, 1944年,第544页。
    ①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编印:《新运十年》,1944年,第196—200、202—203页。
    ②《全国公厕建设实施方案》,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编印:《清洁规矩运动推行办法》1945年4月,第22—23页。
    ③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编印:《新运十年》, 1944年,第183页。
    ④同上,第205页。
    ①张在同、咸日金编:《民国医药卫生法规选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11—312页。
    ②萧继宗主编:《革命文献》第68辑《新生活运动史料》,中华印刷厂,1975年,第448、449页。
    ③《南昌市商店服务工作近况》,《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会刊》,1934年第6期。
    ④魏宏运:《民国史纪事本末》(4),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0页。
    ⑤萧继宗主编:《革命文献》第68辑《新生活运动史料》,中华印刷厂,1975年,第54页。
     ①萧继宗主编:《革命文献》第68辑《新生活运动史料》,中华印刷厂,1975年,第71页。
    ②同上,第56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卫生部统计室卫生统计图表》,全宗号三二七,案卷号893:7—12。
    ①《申报》,1935年7月21日。
    ②陈果夫著:《卫生之道》,正中书局,1947年,第32页。
    ③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蒋委员长言论类编之一?新生活运动论集》,正中书局,1938年,第115页。
    ④《新新新闻》,1943年11月1日。
    ⑤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蒋委员长言论类编之一?新生活运动论集》,正中书局,1938年,第115页。
    ①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济南市卫生局编志办公室编印:《山东卫生历史报刊资料选编》第三辑,1986年,第14页。
    ①《济南市解放前卫生行政管理机构(1902——1948)》,济南市卫生志资料编辑办公室编印:《济南市卫生志资料(1840——1983)》第1辑,1984年,第1—4页。
    ①《济南市粪便垃圾的管理(1902——1965)》,同上,第144页。
    ②《妨害卫生罚款办法(1929年2月)》,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济南市卫生局编志办公室编印:《山东卫生历史报刊资料选编》第三辑(济南市专辑),1986年,第70页。
    ③同上,第70页。
    ④《设立山东省劝业商场章程中卫生事项(1932年10月25日)》,同上,第113页。
    ⑤《济南市公署清洁卫生办法》,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编印:《山东卫生档案资料选编》第二辑(济南市专辑),1986年,第75页。
    ①《山东省会警察署办事细则(1941年2月)》,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济南市卫生局编志办公室编印:《山东卫生历史报刊资料选编》第三辑(济南市专辑), 1986年,第165页。
    ②《公共卫生十项规定(1947年8月15日)》,同上,第263页。
    ③《济南特别市市政府布告》,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编编印:《山东卫生档案资料选编》第二辑(济南市专辑),1986年,第226页。
    ④《济南市政府市政计划大纲(卫生部分)》,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编印:《山东卫生档案资料选编》第二辑(济南市专辑),1986年,第4页。
    ①《济南市粪便垃圾的管理(1902——1965)》,济南市卫生志资料编辑办公室编印:《济南市卫生志资料(1840——1983)》第2辑,1984年版,第144页。
    ②《济南特别市卫生局保健科卫生调查概况》,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编印:《山东卫生档案资料选编》第二辑(济南市专辑),1986年,第228页。
    ③《山东省会警察署办事细则(1941年2月)》,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济南市卫生局编志办公室:《山东卫生历史报刊资料选编》第三辑(济南市专辑),1986年,第165页。
    ④《整修垃圾箱(1946华9月l6日)》,同上,第251页。
    ⑤聂家华:《开埠与济南早期城市现代化(1904——1937)》,齐鲁书社,2007年,第360页。
    ⑥《市政调查统计(1930年)》,济南市市志编篡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七辑,1964年,第157页。
    ⑦《设立山东省劝业商场章程中卫生事项(1932年10月25日)》,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济南市卫生局编志办公室:《山东卫生历史报刊资料选编》第三辑(济南市专辑),1986年,第113页。
    ①《公共卫生十项规定(1947年8月15日)》,同上,第263页。
    ②《济南市城市建设历史资料(1904——1948)》,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资料》第四辑,1983年,第80页。
    ③同上,第130页。
    ①《济南市城市建设历史资料(1904——1948)》,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资料》第四辑,1983年,第155页。
    ②同上,第155页。
    ③《济南市公署清洁卫生办法》,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编印:《山东卫生档案资料选编》第二辑(济南市专辑),1986年,第75页。
    ④《设立山东省劝业商场章程中卫生事项(1932年10月25日)》,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济南市卫生局编志办公室编印:《山东卫生历史报刊资料选编》第三辑,1986年,第113页。
    ⑤《山东省会警察局关于省会区夏季公共卫生检查办法(1946年1月)》,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编印:《山东卫生档案资料选编》(一),1986年,第69页。
    ⑥《济南特别市市政府布告》,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编:《山东卫生档案资料选编》第二辑(济南市专辑),1986年,第226页。
    ①《济南特别市市政府布告》,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编印:《山东卫生档案资料选编》第二辑(济南市专辑), 1986年,第226—227页。
    ②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华东医务生活社出版,1953年,第41页。
    ①郭维萍:《开发西北谈》,董兆祥等:《西北开发史料选辑(1930——1947)》,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8、4、23页。
     ①董兆祥等:《西北开发史料选辑(1930——1947)》,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5页。
    ②左宗棠:《左宗棠全集·书信(二)》,岳麓书社,1996年,第515页。
    ①孙中山:《论西北开发》,董兆祥等:《西北开发史料选辑(1930——1947)》,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2页。
    ②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8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西北建设(一)》,中华印刷厂,1980年,第98页。
    ③《长江通讯社致国民政府呈(1932年4月)》,《民国档案》,2000年第3期。
    ①《如何开发西北》,翁文灏:《翁文灏论经济建设》,团结出版社,1989年,第53页。
    ②戴鞍钢:《发展与落差——近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进程比较研究(1840——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14页。
    ③同上,第234—235页。
    ①田澍:《西北开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454—455页。
    ②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地理学报》,1935年第2卷第2期。
    ③葛剑雄主编,侯扬方著:《中国人口史》第6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8页。
    ④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1985年,第264页。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冯玉祥日记》第2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页。
    ⑥冯玉祥:《冯玉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4页。
    ①冯玉祥:《冯玉祥选集》中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57页。
    ②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转引自张波:《西北农牧史》,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第374页。
    ③潘岳:《中国西部移民屯垦的历史与现实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2届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章开沅、马敏。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令裁各机关官员移屯西北及筹议办法三件》,《民国档案》,2004年第3期。
    ⑤翁文灏:《开发西北经济问题(1943年2月)》,《档案史料与研究》,2000年第2、3期合刊。
    ⑥方英楷:《新疆屯垦史》下册,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9年,第94页。
    ①《青海垦荒之成绩》,《农商公报》,1915年11月第16期。
    ②程霖、王昉、张薇:《中国近代开发西部的思想与政策研究(184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
    
    ①朱霁青:《绥西移垦区域调查经过》,《西北问题》,1934年第2卷第1期。
    ②李君甫、邹德秀:《民国的西北开发及其教训》,《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③章有义:《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的再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④吴承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⑤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325页。
    ①《新疆通志?农业志》编篡委员会编:《新疆通志?农业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7页。
    ②绥远省政府编印:《绥远概况》第4编垦务,1933年,第40页。
    ③“各省耕地面积统计”表,许道夫编:《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9页。
    ④唐启宇:《中国的垦殖》,上海永祥印书馆,1951年,第51—54、58—59页。
    ⑤陆和健:《抗战时期西部农垦事业的发展》,《民国档案》,2005年第2期。
    ⑥朱英等:《近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15页。
    ⑦潘岳:《中国西部移民屯垦的历史与现实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2届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章开沅、马敏。
    ⑧蒋介石:《开发西北的方针》,秦孝仪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9卷,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第182页。
    ①转引自,程霖、王昉、张薇:《中国近代开发西部的思想与政策研究(184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7页。
    ②杨赞绪《新疆刍议》,转引自张赢、张忠修编:《中国近代开发西北文论选》下册,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96、97、98页。
    ③罗麟藻:《毛业与西北》,《开发西北》,1934年5月第2卷第5期。
    ④张范村:《发展西北牧业初步计划》,《建设》,1931年4月第11期。
    ⑤朱桦:《促进固海羊毛生产事业刍议》,《新西北月刊》,1940年10月第3卷第3期。
    ①翁文灏:《开发西北矿业计划》,《翁文灏论经济建设》,团结出版社,1989年,第18—20页。
    ②《地质调查所章程》,《农商公报》,1916年第5期。
    ③尹乐心:《新疆矿源开发问题》,董兆祥等:《西北开发史料选辑(1930——1947)》,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19页。
    ④《新疆独山子油矿调查报告摘要》,陈延琪:《近代新疆石油工业的三次盛衰》,《新疆石油地质》,1998年第1期。
    ⑤甘肃省文史资料委员会:《西北近代工业》,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05页。
    ①王成敬:《西北的农田水利》,中华书局,1950年,第12页。
    ②(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中华书局,1957年,第125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水利委员会拟送〈西北水利十年建设计划初稿〉(1943年1月)》,《民国档案》,2000年第4期。
    
    ①廖兆骏:《新疆水利农垦与租佃情况》,《西北论衡》,1938年4月第6卷第7期。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水利志编辑室:《新疆通志?水利志》,1991年,第154—172页。
    ③罗舒群:《民国时期甘宁青三省水利建设论略》,《甘肃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①蒋君章:《新疆经营论》,正中书局,1936年,转引自,白京兰:《民国后期西部开发中新疆农业开发思想评述》,《新疆社科论坛》,2003年第6期。
    ②张之毅:《新疆之经济》,中华书局,1945年,同上,第55页。
    ①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79、80页。
    ②董时进:《中国天然资源损坏的危险及其挽救办法》,《科学》,1936年1月。
    ③周立三:《西北地理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途径》,《边政公论》,1942年第7、8合期。
    ①程霖、王昉、张薇:《中国近代开发西部的思想与政策研究(184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7页。
    ②张心一:《六年来甘肃生产建设(1941——1946)》,《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页。
    ③固原县志办公室编:《民国固原县志》卷三,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21页。
    ④隆德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民国隆德县志》卷四,1987年,第160页。
    ⑤(民国)宁夏省建设厅第一科编辑:《宁夏省建设汇刊》统计,(民国)宁夏省建设厅第三科出版,1936年,第30页。
    
    ①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9页。
    ②朱立芸:《近代西北金属矿业开发简论》,《开发研究》,2000年第5期。
    ③《绥远大青山之煤矿》,《绥远建设季刊》,第1期;《绥省矿业不发达原因》,《蒙藏周报》,第78期。
    
    ①戴鞍钢:《发展与落差——近代东西部经济发展进程比较研究(1840——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7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水利委员会拟送〈西北水利十年建设计划初稿〉(1943年1月)》,《民国档案》,2000年第4期。
    ③罗舒群:《民国时期甘宁青三省水利建设论略》,《甘肃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①《宁夏水利志》编辑委员会:《宁夏水利志(送审稿)》第2篇第2章第1节,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②杨景三、张开文:《金洋堰历史综述》,陕西省西乡县文史资料委员会:《西乡县文史资料》第9辑,1993年,第229页。
    ③《五门堰傅青云等认罚赎咎碑》,陈显远:《汉中碑石》,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399—400页。
    ①戴季陶:《中央关于开发西北之计划》,西安市档案馆编印:《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第51页。
    ②吕敢、李烛尘、张之毅的言论转引自,白京兰:《民国后期西部开发中新疆农业开发思想评述》,《新疆社科论坛》,2003年第6期。
    ③凌道扬:《西北林业计划》,《建设》,1931年4月。
    ①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75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实业方面》,中华印刷厂,1978年,第300、301页。
    ②吕福和、王安定:《黄河上游白榆造林报告》,《林学》,1942年8月第8号。
    ①陕西省建设厅编:《陕西建设概况》,陕西省印刷局,1932年,第14—17页。
    ②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9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西北(二)》,中华印刷厂,1981年,第508页。
    ③《陕行汇刊》,1946年6月第1、2期合刊。
    ④吴宏岐、萧爱玲、严艳:《抗战时期西筹备委员会的城市绿化实践及其启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期。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国民政府实业部档案422[7]151号。
    ②罗舒群:《民国时期甘宁青三省林业建设论略》,《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③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新疆简史》第3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69—270页。
    ④罗舒群:《民国时期甘宁青三省林业建设论略》,《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①罗舒群:《民国时期甘宁青三省林业建设论略》,《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②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0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西北建设(三)》,中华印刷厂,1981年,第31页。
    ①《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1936年第3-4号,第40页。
    ②陕西省政府文档:《陕西建设统计报告(1928年)》,第41—46页。
    ①安汉:《西北垦殖论》,转引自,程霖、王昉、张薇:《中国近代开发西部的思想与政策研究(184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5页。
    ②翁文灏:《中国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翁文灏论经济建设》,团结出版社,1989年,第34—39页。
    ③程霖、王昉、张薇:《中国近代开发西部的思想与政策研究(184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8页。
    ④朱家骅:《西北建设之我见(1941年9月)》,《档案史料与研究》,2000年第2、3期合刊。
     ①《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4年)》,甲5,内部资料,1944年,第457页。
    ②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①严艳:《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1937——195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9页。
    ②西北局调查研究室:《边区经济情况简述》,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编写组、陕西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下称《史料摘编》)第一编《总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页。
    ③莫汉:《边区矿产》,《史料摘编》第3编《工业交通》,第315页。
    ④同上,第334页。
    ⑤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盐业》,《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
    ①《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报告书》,《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第116—117页。
    ②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革命史资料》第9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第224—225页。
    ③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①这个移民数据中1945年数量为6200人,仅为关中分区各县和甘泉县移民安置数目,实际数目应该更多。转引自,严艳:《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1937——195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48页。
    ②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18页。
    ③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7页。
    ④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合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第306页。
    ⑤李维汉:《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回顾》,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第45页。
    ⑥《大量移民》,《解放日报》,1943年2月22日。
    ⑦《联防军一九四三年的供给工作》,《史料摘编》第8编《生产自给》,第439页。
     ①《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第85、86页。
    
    ①《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第123—127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52页。
    ③《毛泽东同志指示》,《解放日报》,1944年5月31日。
    
    
    ①吕树润:《陕甘宁边区的林业建设述略》,《古今农业》,1994年第2期。
    ②乐天宇等:《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报告》,《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第116—146页。
    ③转引自,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2辑,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年,第85页。
    ④《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编辑委员会:《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中国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第336—337页。
    ①《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1939年4月4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科学院合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第212页。
    ②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合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4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24页。
    ③《红色中华》,1932年3月第15期。
    ①《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第147—150页。
    ②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合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2辑,档案出版社,1987年,第179页。
    ③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合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档案出版社,1987年,第55页。
    ④《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第151页。
    ⑤同上,第152页。
    ①温贵常:《山西林业史料》,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年,第497页。
    ②熊大桐:《中国近代林业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第226页。1941年的数据来自《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第151页。
    ③熊大桐:《中国近代林业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第226页。
    ④樊宝敏:《中国林业思想与政策史(1644——2008年)》,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46页。
    ⑤《光华农场过去工作总结(1944年)》,《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第745页。
    ①《光华农场过去工作总结(1944年)》,《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第747页。
    ②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合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8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82页。
    ③《光华农场过去工作总结》1944年,《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第748页。
    ④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合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4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440页。
    ⑤《边区改良农作问题(1944年)》,《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第737页。
    ①《边区改良农作问题(1944年)》,《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第736页。
    ②同上,第736页。
    ③《边区的水利事业(1944年2月15日),》《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第719页。
    ④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9—340页。
    ①孙德山:《提高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武衡主编:《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料》第2辑,中国学术出版社,1983年,第76页。
    ②西北局调查研究室:《边区的水利事业(1944年2月15日)》,《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第719页。
    ③同上,第716页。
    ④同上,第717页。
    ⑤西北局调查研究室:《边区改良农作问题(1944年)》,《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第741页。
    ⑥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9—343页。
    ①陇东分区:《1943年上半年经济建设工作总结报告》,《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第113页。
    ②陇东分区:《1942年农牧业简要总结及43年发展计划》,《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第110页。
    ③徐驰:《军工局炼铁部》,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08页。
    ④陕西省农牧厅:《陕西农业自然环境变迁史》,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416页。
    ⑤同上,第285页。
    ①郁文:《1940年边区第二届农工业展览会参观记》,武衡主编:《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2辑,中国学术出版社,1983年,第156页。
    ②乐天宇、徐纬英:《陕甘宁盆地植物志》,中国林业出版社,1957年,第17页。
    ③《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第123—127页。
    ④武衡主编:《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7辑,中国学术出版社,1988年,第96页。
    ⑤傅连璋:《陕甘宁边区群众卫生工作的一些材料》,《解放日报》,1944年4月30日。
    ①《开展群众卫生医药工作的决议》,《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8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430页。
    ②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7页。
    ③《延安防疫委员会总结防疫卫生工作》,《新中华报》,1940年7月26日。
    ④林伯渠:《边区民主政治的新阶段》,《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8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451页。
    ①《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辑组:《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党校系统内部发行,1985年,第150页。
    ②《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史料选辑》,《解放周刊》,第95期。
    ③温金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卫生工作》,河北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黄正林。
    ④延安防疫委员会:《总结防疫卫生工作》,《新中华报》,1940年7月26日。
    ①温金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卫生工作》,河北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黄正林。
    ②刘凤阁主编:《陕甘宁边区·陇东的文教卫生事业》,内部资料,第75页。
    ③《防疫专栏》,《新中华报》,1938年4月30日。
     ①时评:《边区半年来卫生工作开展》,《解放日报》,1942年10月4日。
    ②刘凤阁主编:《陕甘宁边区·陇东的文教卫生事业》,内部资料,第603—604页。
    ①马豫章:《延安市半年来的群众卫生工作》,《解放日报》,1944年8月13日。
    ②严艳:《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1937——195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37页。
     ①严艳:《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1937——195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04页。
    ①陕西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合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第189—190页。
    ②同上,第201页。
    ③同上,第201页。
    ④同上,第207页。
    ⑤同上,第208页。
    ①西北局调查研究室:《边区改良农作问题(1944年)》,《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第736页。
    ②陕西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合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第244页。
    ①《两年来盐务工作总结(1943年9月)》,《史料摘编》第3编《工业交通》,第298页。
     ①张镜予:《中国农民经济的困难和补救》,《东方杂志》,第26卷第9号。
    
    ①沈怡:《水灾与今后中国之水利问题》,《东方杂志》,第28卷第22号。
    ②西超(张锡昌):《中国水利建设底检讨》,《中国农村》,第1卷第2期。
    ③胡惠芳:《淮河中下游地区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1912——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8页。
    
    ①《饥馑的根本救济方法》,《东方杂志》,第17卷第19号,第7页。
    ②蔡勤禹:《华洋义赈会工赈救灾活动析论》,《东方论坛》,2004年第4期。
    ③《民国二十年度赈务报告书》,《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丛刊》,甲种第35号,1932年。
    ①凌道扬:《振兴林业为中国今日之急务》,《森林》创刊号,1921年。
    1、刘国城等著,《生物圈与人类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
    2、佘正荣著,《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3、余谋昌著,《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4、杨通进著,《走向深层的环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5、何怀宏著,《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6、蒙培元著,《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
    1、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版,1982年。
    2、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农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4、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中华印刷厂印刷,中央文物供应社供销,1978年。
    5、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影印版。
    6、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8年。
    7、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1、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
    2、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料》,三联书店,1958年。
    3、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
    4、陈真、姚洛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
    5、孙毓堂、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年。
    6、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
    7、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编,《抗战十年前之中国》,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
    8、叶关山、董文中,《中国经济年刊》,中外出版社,1936年。
    9、狄超白,《中国经济年鉴》,太平洋经济研究社,1947年。
    10、千家驹编,《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中华书局,1962年。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及重要决议案汇编》,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档案,1941年。
    2、中华民国立法院编译处,《中华民国法规汇编》,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
    3、农商部参事厅编,《农商法规》,北京和济印书局,1925年。
    4、黄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1999年。
    5、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6年。
    1、张丕介,《垦殖政策》,商务印书馆,1943年。
    2、唐启宇,《中国的垦殖》,上海永祥印书馆,1951年。
    3、[美]卜凯,《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1937年。
    4、杨向奎等,《中国屯垦史》,(上册),农业出版社,1990年。
    5、张泽咸等,《中国屯垦史》,(中册),农业出版社,1997年。
    6、董成勋,《中国农村复兴问题》,世界书局,1935年。
    7、翁文灏,《中国矿产志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19年。
    8、中国地质调查所编印,《中国地质调查所概况——本所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刊》,1931年。
    9、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
    10、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1919——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11、李文海,《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12、河北省旱涝预报课题组编:《海河流域历代自然灾害史料》,气象出版社,1985年。
    13、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华书局,2008年。
    14、陈长衡,《中国人口论》,商务印书馆,1918年。
    15、张在同、咸日金编,《民国医药卫生法规选编(1912——1948)》,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
    16、卢希谦、李忠全主编,《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史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17、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编,《金宝善文集(样本)》,1991年。
    1、《东方杂志》,
    2、《申报》,
    3、《大公报》,
    4、《林讯》,
    5、《农林季刊》,
    6、《农林月刊》,
    7、《林学》,
    8《广西农林学报》,
    9、《河北农林学刊》,
    10、《农矿通讯》,
    11、《农矿月刊》,
    12、《矿冶通讯》,
    13、《矿学汇报》,
    14、《水利通讯》,
    15、《华北水利月刊》,
    16、《长江水利季刊》,
    17、《珠江水利》,
    18、《卫生月刊》,
    19、《卫生公报》,
    20、《大众卫生》,
    21、《卫生杂志》。
    1、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2004年。
    2、王方中著,《中国近代经济史稿》,北京出版社,1982年。
    3、刘克祥、陈争平著,《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4、孔经纬编,《中国近百年经济史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
    5、郭飞平著,《中国民国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6、曾景忠编,《中华民国史研究述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7、周积明著,《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8、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9、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
    10、杨德才著,《中国经济史新论1840~1949》,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刘佛丁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高等育出版社,1999年。
    12、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
    13、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4、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15、马驤聪,《环境保护法基本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16、严足仁,《中国历代环境保护法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
    17、李丙寅,《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18、张全明、王玉德,《生态环境与区域文化史研究》,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
    19、任美锷、包浩生主编,《中国自然区域及开发整治》,科学出版社,1992年。
    20、干铎主编,《中国林业技术史料初步研究》,农业出版社,1964年。
    21、辛业江主编,《中国林业概貌》,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年。
    22、中国林学会,《中国林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专集》,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年。
    23、王长富,《中国林业经济史》,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
    24、王长富,《东北近代林业经济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年。
    25、孔经纬,《东北经济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26、李文海、夏明方主编,《中国荒政全书》,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
    27、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28、黄泽苍,《中国天灾问题》,商务印书馆,1935年。
    29、王林主编,《山东近代灾荒史》,齐鲁书社,2004年。
    30、李文海、夏明方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3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2005年。
    32、周魁一等,《中国水利史稿》,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
    33、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年。
    34、李士豪,《中国渔业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
    35、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人民出版社,2006年。
    36、黄正林,《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人民出版社,2006年。
    37、严艳,《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1937——195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38、房列曙,《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社会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
    39、王成敬编,《西北的农田水利》,中华书局,1950年。
    40、周伟洲主编,《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41、古苞、宋仲福主编,《西北通史》,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
    42、戴逸、张世明主编,《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43、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4、甄志亚,《中国医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45、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华东医务生活社出版,1953年。
    46、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47、樊宝敏、李智勇,《中国森林生态史论引论》,科学出版社,2008年。
    48、樊宝敏,《中国林业思想与政策史(1644——2008)》,科学出版社,2009年。
    49、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50、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年。
    51、胡惠芳,《淮河中下游地区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1912——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
    1、《近代黑龙江林业经济若干问题研究》,伍启杰,东北林业大学,2007届,博士,指导教师:黄清。
    2、《宁夏农牧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张维慎,陕西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指导教师:史念海、侯甬坚。
    3、《明清时期鄱阳湖区的圩田开发与乡村社会》,李少南,南昌大学,2007届,硕士,指导教师:陈东有。
    4、《民国时期赣南钨资源开发与山区社会》,赖雨花,南昌大学,2007届,硕士,指导教师:陈东有。
    5、《近代东北森林资源产业化及其影响》,王立三,吉林大学,2007届,硕士,指导教师:赵英兰。
    6、《傣族的生态环境思想研究》,刘垚,云南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指导教师:杨志明。
    7、《简论中国近现代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石丽华,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指导教师:罗见今。
    8、《自然资源保护立法研究》,崔金星,昆明理工大学,2005届,硕士,指导教师:李希昆。
    9、《民国时期广州市环境卫生治理述论》,赵文青,暨南大学,2007届,硕士,指导教师:李淑蘋。
    10、《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卫生工作》,温金童,河北大学,2006届,硕士,指导教师:黄正林。
    11、《近代厦门的公共卫生》,林靖,厦门大学,2007届,硕士,指导教师:钞晓鸿。
    12、《民国时期山东疫病传播与卫生防疫》,钟丽,山东大学,2007届,硕士,指导教师:刘天路。
    13、《中国近代防疫论述》,谷永清,山东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指导教师:郭大松。
    14、《公共卫生与都市生活》,米晓燕,四川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指导教师:吴达德。
    15、《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卫生管理初探》,杨韵菲,重庆医科大学,2007届,硕士,指导教师:张瑾。
    16、《近代中国民间组织——民国华洋义赈会个案研究》,蔡勤禹,华东师范大学,2003届博士后,指导教师:忻平。
    17、《抗战前后西北畜牧业开发研究》,毛光远,西北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指导教师:李建国。
    18、《民国时期新疆南疆地区的绿洲农业变迁研究——以温宿、库车两县为例》,李洁,兰州大学,2006届,指导教师:徐黎丽。
    19、《福建历代森林资源变迁》,朱文蓉,福建师范大学,2001届,硕士,指导教师:唐文基。
    20、《民国植树造林初探——以四川为例》,马杰华,2006届,硕士,指导教师:李德英。
    21、《中国清代以来林政史研究》,樊宝敏,北京林业大学,2002届,博士,指导教师:董源。
    1、赵珍,《生态环境史研究与〈清史·生态环境志〉编纂》,《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3期。
    2、王玉德,《中国环境保护的历史和现存的十大问题——兼论建立生态文化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1期。
    3、王利华,《社会史研究的现代视野——从环境史研究的跨学科谈起》,《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第5期。
    4、丁里,《我国现代环境保护思想的演化及归宿》,《四川环境》,2002年第21卷第4期。
    5、王虹波、戚庭跃,《民国时期自然灾害对乡村民生环境的影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6、郑磊,《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1928——1949)》,《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7、钞晓鸿,《清至民国时期陕西南部的环境保护》,《中国农史》,2002年第2期。
    8、慈鸿飞,《1912——1949年西北地区农业资源开发》,《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9、孔祥成、刘芳,《民国救灾与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分析——以1931年江淮大水救治为例》,《长江论坛》,2007年第5期。
    10、曹开菊,《民国时期的环保》,《台声》,2005年第10期。
    11、王金香,《清末植树防灾思想述论》,《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9期。
    12、胡勇、丁伟,《民国初年林政兴起和衰落的原因探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3、胡勇,《民国初年的林政论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4、王社教,《民国初年山西地区的植树造林及其成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期。
    15、衣保中,《近代东北地区林业开发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6、白京兰,《民国后期“西部开发”中新疆农业开发思想评述》,《新疆社科论坛》,2003年第6期。
    17、雷志松,《民国时期的浙江林政述论》,《江汉论坛》,2008年第1期。
    18、陈改玲,《民国时期甘南地区的森林破坏与保护》,《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9、衣保中、叶依广,《清末以来东北森林资源开发及其环境代价》,《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
    20、任泉香、侯甬坚,《清至民国陇东森林分布的变迁及林业发展概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6期。
    21、李顶,《清至民国祁连山区森林变迁驱动因素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2、冯尕才,《民国时期河西地区对祁连山森林资源流失的影响》,《柴达木开发研究》,2008年第7期。
    23、虞和平,《民国时期的资源勘查和开发》,《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3期。
    24、李勤,《试论民国时期水利事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5、胡惠芳,《民国时期海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与水患》,《海河水利》,2005年第2期。
    26、余汉桂,《民国时期中央和两广渔业管理法规述评》,《古今农业》,1994年第1期。
    27、董绍宣,《清朝民国时的柴达木农垦》,《柴达木开发研究》,2004年第2期。
    28、王福昌、陈晓鸣,《清末民国时期闽赣边区南部的生态环境与稻作农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29、衣保中,《民国时期吉林省的水田开发政策》,《古今农业》,2004年第2期。
    30、衣保中,《清代以来东北草原的开发及其生态环境代价》,《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
    31、苏新留,《晚清以来黄河灾害对河南乡村环境的影响》,《中州学刊》,2007年第1期。
    32、李艳红、李猛,《豫东黄泛区生态环境研究综述》,《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3、苏新留,《民国时期黄河水灾对河南乡村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第2期。
    34、张廷栖,《张謇建城思想探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35、朱慧颖,《民国时期天津环境卫生管理》,《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36、李忠萍,《新史学视野中的近代中国城市公共卫生研究述评》,《史林》,2009年第2期。
    37、张牛美,《政府与疫病防治——以1946——1948年间的汉口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第6期。
    38、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学术月刊》,2003年第2期。
    39、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盐业》,《抗日战争史研究》,1999年第4期。
    40、李云峰、曹敏,《抗日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抗日战争史研究》,2003年第3期。
    41、倪根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植树造林》,《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42、黄正林、栗晓斌,《关于陕甘宁边区森林开发和保护的几个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9期。
    43、王林林、王纪鹏,《浅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森林开发与保护》,《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6期。
    44、倪根金,《中国革命根据地植树造林论述》,《古今农业》,1995年第3期。
    45、黄建华,《1944——1949年的新疆农田水利》,《新疆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46、王合群、李国林,《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探析》,《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47、胡惠芳、刘菊素,《论孙中山的环境保护思想》,《历史档案》,2005年第4期。
    48、吴俊范,《城市空间扩展视野下的近代上海河浜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7期。
    49、包茂宏,《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50、景爱,《环境史:定义、内容与方法》,《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
    51、梅雪芹,《环境史:一种新的历史叙述》,《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3期。
    52、张国旺,《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3期。
    53、佳宏伟,《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综述》,《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54、侯文蕙,《环境史和环境史研究的生态学意识》,《世界历史》,2004年第3期。
    55、梅雪芹,《从“人”的角度看环境史学家与年鉴学派的异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6、朱士光,《遵循“人地关系”理念,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史研究》,《历史研究》,2010年第1期。
    57、王利华,《浅谈中国环境史学构建》,《历史研究》,2010年第1期。
    58、邹逸麟,《有关环境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2010年第1期。
    59、蓝勇,《对中国区域环境史研究的四点认识》,《历史研究》,2010年第1期。
    60、王先明,《环境史研究的社会史取向——关于“社会环境史”的思考》,《历史研究》,2010年第1期。
    61、钞晓鸿,《文献与环境史研究》,《历史研究》,2010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