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对非正式制度依赖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民工现象由来已久,随着时间的推进,农民工群体内部分化现象也开始逐渐显现,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力。新生代农民工能否在城市中定居,实现个人身份由农民向市民转变,不仅影响城市化水平,也是能否顺利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近年来,国家为了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却发现,这些有利的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新生代农民工存在对非正式制度的依赖,对正式制度认同度低,不愿或尽量避免利用这些制度。
     笔者在借鉴已有的统计数据及亲自进行个案访谈的基础上,描述了新生代农民工制度利用的情况,尝试性地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及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点三方面出发,根据路径依赖及交易成本的相关理论,分析非正式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The phenomenon of migrant workers has been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As time passes by, the division within this group also began to appear and new-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have become the main force. Whether the new-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can settle in the city and change their personal identities to citizens, not only affect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but also is the key to successfully solve rural issues. Recentl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hanges from farmers to city residents, our country has issued a series of incentive policies. Howeve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we found that these favorable policies did not receive the expected results in reality.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show high dependence on the informal institutions, meanwhile the identity to the formal institutions is low; they are unwilling or avoid using them.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and interview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usage of institutions and attempts to analysis the causes and results of the informal institutions, from the informal and the formal institutions and the peasant-workers characteristics three aspects. We also try to 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s.
引文
①王正中:《民工荒现象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性选择》,《理论学刊》2006年第9期。
    ②韩学平、刘兆军:《非正式制度对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的影响》,《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3期。
    ①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392-393页。
    ②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301页。
    ①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东岳论丛》, 2009年第8期。
    ②刘康:《新时期农民工队伍结构变化及其社会影响》,《农村经济》,2009年第8期。
    ③王东、秦伟:《农民工代际差异研究—成都市在城农民工分层比较》,《人口研究》,2002年第5期。
    ④符平、黄莎莎:《在梦想与现实之间—“80后”新生代农民工与“四个世界”关系的研究》,《青年研究》,2009年第4期。
    ⑤符平:《漂泊与抗争: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调研世界》,2006年第9期。
    ⑥陈占江、李长健:《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困境及其解决机制》,《求实》,2006年第1期。
    ①顾淑华:《就业、生活、权益和价值追求—上海市外来务工青年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第1期。
    ②王春兰、丁金宏、杨上广:《大城市青年农民工的就业特征及存在的若干问题—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③周可、王厚俊:《两代农民工流动动因与择业期望代际差异的比较》,《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16期。
    ④陈如:《代际分流:当前农民工就业的必然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⑤罗忆源:《失业民工眼中的“民工荒”》,《调研世界》, 2007年第7期。
    ⑥王中正:《“民工荒”现象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性选择》,《理论学刊》,2006年第9期。
    ①陈星博:《结构挤压与角色错位—社会转型期我国城市青年农民工群体中“问题化”倾向研究》,《改革》2003年第4期。
    ②李长健、陈占江:《新生代民工犯罪的社会成因及其控制》,《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③唐欢庆:《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文化善治》,《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5期。
    ④王春光:《新生代的农村流动人口对基本公民权的渴求》,《民主与科学》,2000年第1期。
    ⑤徐小霞、钟涨宝:《新生代农民工权利缺失现象的理性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4期。
    ⑥夏丽霞、高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7期。
    ①朱考金、刘瑞清:《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与城市融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青年研究》,2007年第8期。
    ②彭国胜、陈成文:《社会资本与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基于长沙市的实证》,《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③张文霞、朱东亮、邓鑫:《外来打工青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社会工作的介入》,《城市流动青年生存状况研究》,2004年第9期。
    ④陈赵阳:《当代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心理研究》,《青年研究》,2007年第4期。
    ⑤李广贤:《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青年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2期。
    ①郭星华、储卉娟:《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
    ②许传新、许若兰:《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5期。
    ③李超海、唐斌:《城市认同、制度性障碍与“民工荒”现象》,《青年研究》,2006年第7期。
    ④何晓红:《青年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分析》,《特区经济》,2006年3月。
    ⑤李爱芹:《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危机及其化解策略》,《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⑥周明宝:《城市滞留型青年农民工的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社会》,2004年第5期。
    ⑦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和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①罗霞、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流动选择》,《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②符平:《倒“U”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史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③石静、胡宏伟:《青年农民工返乡前后生活与社会融入状况比较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④田先红:《返乡农民工村庄适应的代际差异》,《东岳论丛》,2009年第7期。
    ①孙湛宁:《对一类新农民工行为选择的社会学分析》,《青年研究》,2005年第7期。
    ②刘博、李航:《情景化日常生活与阶层地位的获得—基于沈阳市服务业新生代农民工的个案考察》,《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4期。
    ③张志胜:《脱根与涅槃——新生代女民工的市民化释读》,《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期。
    ④何明洁:《性别化年龄与女性农民工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第4期。
    ①目前的研究中,有学者将这一群体定义为“第一代农民工”,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老一代农民工”,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二代农民工,同时为了与新生代农民工中的“新”对应,本文采用第二种定义。
    ②王春光:《新生代农村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③罗霞、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动选择》,《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④李广贤:《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青年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2期。
    ①豆小红:《“新质农民工”的市民化与制度性机会》,《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3期。
    ②秦海:《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制度分析综合的理论尝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③道格拉斯·C·诺思:《时间进程中的经济成效》,《比较经济体制》, 1995年第5期。
    ④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9页。
    ①罗能生:《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②段晓峰:《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方式的影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③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④罗能生:《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①秦海:《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制度分析综合的理论尝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⑤秦海:《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制度分析综合的理论尝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年版第199页。
    ⑥ARTHUR W. BRAIN:Positive Feedbacks in the Economy,Scientific American,262.92-99 Feb,1990。
    
    ①曹瑄玮、席酉民、陈雪莲:《路径依赖研究综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3期。
    ②罗能生:《非正式制度与中国改革和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年版第3页。
    ①彭国胜、陈成文:《社会资本与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基于长沙市的实证调查》,《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
    
    ①王东、秦伟:《农民工代际差异研究—成都市在城农民工分层比较》,《人口研究》, 2002年第5期。
    ②http://news.stnn.cc/c17/2010/0715/2621453503.html。
    ①王羚: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http://news.qq.com/a/ 20100527/000090.htm。
    ①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农民工调查:空虚寂寞是进城打工的最大感受》, http://news.huaihai.tv/guoneinews/2010/0715/2010-07-15187731.html。
    ②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报告—基于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调查》,2010年第1期。
    
    ①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 2001年第3期。
    ②朱考金、刘瑞清:《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与城市融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青年研究》, 2007年第8期。
    ③张宝庆:《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研究—来自山东潍坊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①刘兆发:《农村非正式结构的经济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①刘兆发:《农村非正式结构的经济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②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①孙立平、项飚等:《“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独特方式》,《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②卢国显:《农民工的组织化及其治安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
    ③熊贵彬:《国家权力与社会结构视野下的农民工城市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年版第106页。
    
    ①秦海:《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制度分析综合的理论尝试》,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②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①司法部调研组:《依法维护农民工权益调查报告》,《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②李爱芹:《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危机及其化解策略》,《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①中青在线:深圳发布全国首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EB/OL], http://news.qq. com/a/20100715/000152.htm。
    ②邓伟秀:《城市政府的农民工管理待变革》,《农村经济》,2005年第1期。
    ①http://www.ahnw.gov.cn/2006nwkx/html/200403/{45A1DF6E-A35B-438E-BE9E-5D2DEF2B49F6}.shtml。
    ②王东、秦伟:《农民工代际差异研究—成都市在城农民工分层比较》,《人口研究》,2002年第5期。
    ③朱考金、刘瑞清:《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与城市融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青年研究》,2007年第8期。
    ①熊贵彬:《国家权力与社会结构视野下的农民工城市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年版第43页。
    
    ①吕建军:《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湖北社会科学》, 2002年第9期。
    ②乔明睿、钱雪亚、姚先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户口与城乡就业差异》,《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1期。
    ①刘兆发:《农村非正式结构的经济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①中国青年报::扬州三成罪犯是新生代农民工, http://nc.people. com.cn/GB/13161601.html。
    ②江苏检察:弱者为何成了加害者,http://www.js.jcy.gov.cn/ readnews. asp?nid=17209。
    ③刘晓梅:《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实证分析——以天津市为例》,《城市问题》, 2010年第5期。
    ①陶菁:《青年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以社会关系网络构建为视角》,《江西社会科学》, 2009年第7期。
    ②郭星华、储卉娟:《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江海学刊》, 2004年第3期。
    ①约翰·N·德勒巴克约翰·V·C·奈:《新制度经济学前沿》,张宇燕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229-230页。
    ①[英]亚当·斯威夫特:《政治哲学导论》,萧韶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101页。
    ①陈振明、丁煜等:《外来人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基于厦门市某区调研的分析》,《东南学一术》,2007年第6期。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流动》,《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
    [2] 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
    [3]秦海:《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制度分析综合的理论尝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9页。
    [5]罗能生:《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6]段晓峰:《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方式的影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8]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纲要》,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10]刘兆发:《农村非正式结构的经济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11]熊贵彬:《国家权力与社会结构视野下的农民工城市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年版。
    [12]司法部调研组:《依法维护农民工权益调查报告》,《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13]张鸿雁:《入侵与接替》,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约翰·N·德勒巴克约翰·V·C·奈:《新制度经济学前沿》,张宇燕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亚当·斯威夫特:《政治哲学导论》,萧韶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16]黄玉捷:《内生性制度的演进逻辑—理论框架及农民工就业制度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王春光:《新生代农村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8]罗霞、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动选择》,《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9]符平:《倒“U”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史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20]李广贤:《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青年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2期。
    [21]豆小红:《“新质农民工”的市民化与制度性机会》,《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3期。
    [22]道格拉斯·C·诺思:《时间进程中的经济成效》,《比较经济体制》, 1995年第5期。
    [23]杨龙:《路径依赖理论的政治学意义》,《宁波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24]曹瑄玮、席酉民、陈雪莲:《路径依赖研究综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3期。
    [25]彭国胜、陈成文:《社会资本与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基于长沙市的实证调查》,《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
    [26]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报告—基于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调查》,2010年第1期。
    [27]朱考金、刘瑞清:《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与城市融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青年研究》, 2007年第8期。
    [28]张宝庆:《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研究—来自山东潍坊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9]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30]孙立平、项飚等:《“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独特方式》,《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31]卢国显:《农民工的组织化及其治安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
    [32]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33]李爱芹:《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危机及其化解策略》,《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34]邓伟秀:《城市政府的农民工管理待变革》,《农村经济》,2005年第1期。
    [35]王东、秦伟:《农民工代际差异研究—成都市在城农民工分层比较》,《人口研究》,2002年第5期。
    [36]吕建军:《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湖北社会科学》, 2002年第9期。
    [37]乔明睿、钱雪亚、姚先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户口与城乡就业差异》,《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1期。
    [38]刘晓梅:《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实证分析——以天津市为例》,《城市问题》, 2010年第5期。
    [39]陶菁:《青年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以社会关系网络构建为视角》,《江西社会科学》, 2009年第7期。
    [40]郭星华、储卉娟:《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江海学刊》, 2004年第3期。
    [41]陈振明、丁煜等:《外来人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基于厦门市某区调研的分析》,《东南学术》,2007年第6期。
    [4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流动》,《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43] Malcolm Rutherford: Institution in Economics: the Old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4]ARTHUR W. BRAIN: Positive Feedbacks in the Economy, Scientific American, 262.92-99 Feb,1990。
    [45]王羚:《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 http://news.qq.com/a/ 20100527/000090.htm。
    [46]中青在线:《深圳发布全国首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 http://news.qq. com/a/20100715/000152.htm。
    [47]中国青年报:《扬州三成罪犯是新生代农民工》, http://nc.people.com.cn/GB/13161601.html。
    [48]江苏检察:《弱者为何成了加害者》,http://www.js.jcy.gov.cn/ readnews. asp?nid=17209。
    [49]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农民工调查:空虚寂寞是进城打工的最大感受》, http://news.huaihai.tv/guoneinews/2010/0715/2010-07-15187731.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