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义背景下的民族区域治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如何认识在新的形势下民族区域特别是边疆民族区域自治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探索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民族区域治理体系,是一个十分迫切而艰巨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清代以来新疆的治理制度和事件进行历史性梳理,以具体的制度安排和政治事件来分析不同时期中央政权与新疆地方政权的关系及新疆地方政权的组织形式和运作特征,在对不同时期新疆治理经验和教训总结的基础上,为解决新疆长治久安问题提供决策性的思路。
     本文由导论、正文、结论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的正文分为六章,主要内容有:
     第一章研究的是清代对新疆的治理。清政府对新疆的治理主要经历了军府制时期和行省制时期。作为军政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军府制度的职能包括了军事和民政两大部分。清政府依据“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原则,针对新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特点,建立郡县制、盟旗制也称为“扎萨克制”和伯克制这三种相异的民政管理制度。1884年清政府根据已变化的形势,在新疆“改土归流”建立了行省制。
     第二章研究的是民国时期新疆的治理。这个时期新疆政治的总特征是军阀割据,中央政权对新疆的实际性控制十分有限。但就新疆内部的体制和秩序而言,先后掌管新疆的杨增新、金树仁和盛世才三位军阀的施政目标和方式都有所不同。
     第三章研究的是建国初期的新疆治理。新疆的和平解放为新疆的治理创造了条件。这个时期除民主建政和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外,对新疆治理产生了十分重要影响的就是屯田戍边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
     第四章研究的是立宪时期的新疆治理。从民族自决到民族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的基本过程。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规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法制化。
     第五章研究的是“文革”期间的新疆治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的社会动乱,使新疆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治理性危机,并影响到了兵团事业,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第六章研究的是新时期的新疆治理。“文革”结束后,通过“拨乱反正”特别是“平反冤假错案”,使新疆政治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在民族团结的旗帜下,在《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范下,完善了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项民族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重要的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稳定新疆的核心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东突”分裂势力的猖狂活动正在影响到了新疆的稳定和发展。
     基本结论,是对正文所描述的历史和表述的观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说明。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五个方面:第一,清代以来,中央政权对新疆的治理虽然有不同的形式,但总的方向从来都是明确的,这就是在国家主义的原则下,坚持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第二,每一个国家只有按照自己的国情,并根据政治和经济形势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民族区域治理的形式。民族自决及联邦制不符合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这一基本国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新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三,中央政权与民族区域地方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控制与反控制之间的博弈,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同时表现为一种区域性的利益冲突。保障民族地区全体居民的经济利益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第四,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习俗生活、文化状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决定民族之间存在着文明或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如何科学地处理民族之间存在的文明冲突,是维护民族区域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第五,要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需要在现代政治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从民族区域自治到民族区域治理的转变。
To comprehend the problems and issues that arise from the management of autonomous regions populated largely by minorities is a huge and pressing task, especially in border area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xplore possible reform measures and to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these areas in light of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Xinjiang local authorities over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By reviewing the system of government and the historical events that have taken place since the Qing Dynasty, and by analyzing the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political affai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rmat and operational feature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drawn from governing the reg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is paper shall make some management proposals for achieving long-lasting stability in Xinjiang.
     Consisting of an introduction, a main section, a conclusion and an appendix, this paper has six chapters, of which the content is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nvestigates Qing governmental rule in Xinjiang, which consisted of two main phases, namely, a phase of military government, and a phase of civil administration. As a syncretic organization, the military government took up both military and civil functions. Using the guideline of "rule according to the particularities of place" and "rule according to the particularities of local custom," the Qing emperor set up three different administration systems depending on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localities and ethnicities: the county system, the Mengqi system (also known as the "Zhasake system") and the Boke system. In 1884, in response to the chaning circumstances, the Qing government "sent officers to Xinjiang," incorporating Xinjiang into the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Qing empire.
     Chapter Two examines the administration of Xinjiang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Chinese Republic. Due to the fact that this era is characterized by conflicts between warlord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exercized only limited control over the area. Within Xinjiang, the successive warlords named Yang Zenxin, Jin Shuren, and Sheng Shicai implemented different governmental measures, seeking to achieve unrealistic political objectives.
     Chapter Three investigates the administration of Xinjiang when the PRC was first established.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of the area paved the way for its administration. Besid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mocratic measures and a series of social reforms, the founding of the Xinjiang Production-Constraction-Military-Teams and the Food-accumulation and Border-Guarding Scheme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Xinjiang.
     Chapter Four explores Xinjiang's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CCP's policy regarding minorities moved from 'self-determination' to 'self-government' or autonomy.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RC" implemented in 1954 prescribed that "the minor nationalities shall exercise autonomy in places where they inhabit," which marked the legalization of the CCP's policy regarding minorities.
     Chapter Five probes the administration of Xinjiang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social instability during this period caused a serious crisis in Xinjiang's administration, which in turn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Xinjiang Production-Construction-Military-Teams, and brought about a series of further problems and conflicts.
     Chapter Six focuses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Xinjiang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he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ad ended, Xinjiang entered a new era of development by "retrial of cases of misjustice" and "the restoration of right as right." With a spirit of "minorities united together" and the guiding of Minority Autonomy Law, Xinjiang's autonomy system was perfected and all courses regarding nationalities achieve great development. More importantly, Xinjiang's Production-Construction-Military-Teams' position and power as a force ensuring Xinjiang's stability were restored and further developed. Yet, the separationist activities of the "East Turkestan Islamic Movement" are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This paper concludes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and the views mentioned above. There are five points to be made. 1. Ever since Qing Dynasty, although central governments have governed Xinjiang through various administrative systems, they all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 adherence to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nation, and opposition to separation. 2. Every country should choose the administrative format and system that best matche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ow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ircumstances. 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idea of a federation do not accord with the basic fact that China is a united country of many nationalities; minority nationality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3. The tensions between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minority administration are not only about political behavior, but also about regional conflict of interests; therefore ensuring the economic interest of the residents of the region should be the basis of so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4. The differences in the religious beliefs, customs, and cultural practice create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To deal with such conflicts objectively should be a primary condition of sus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autonomous regions. 5. To realize a long-lasting stability in Xinjiang, minority autonomy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minority self-administration guided by modern political science theory.
引文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问题的主要论述集中体现在《共产党宣言》、《论波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等著作中。
    ②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等著作中,对民族作了科学的定义并阐述了社会主义民族的形成及特点。
    ③ 张尔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④ 王连芳主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⑤ 吴仕民:《民族问题与中国的发展》,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⑥ 唐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 厄内斯特·盖尔纳著,韩红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② 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③ 王建娥,陈建樾主编:《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④ 刘仲康:《新疆伊斯兰极端主义研究》,1999年度自治区社科基金委托项目报告。
    ⑤ 陈延琪、潘志平主编:《泛突厥主义文化透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⑥ 马大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新疆稳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① 何新:《论政治国家主义》,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② 《国家主义》,http://baike.baidu.com/view/79641.htm
    ③ 《孙中山选集》,台北县帕米尔书店,1984年版,第617页。
    ① 《孙中山选集》,台北县帕米尔书店,1984年版,第621页。
    ② 邱久荣:“试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民族观念”,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③ 《孙中山选集》《孙中山选集》,台北县帕米尔书店,1984年版,第586-592页。
    ④ 《孙中山全集》卷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8页。
    ⑤ 韩荣钧:《孙中山的民族思想及其对民国初期边疆问题的探索》,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① 高全喜:《大国之道: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http://www.cp.org.cn/showSubject.asp?NewsID=208
    ② 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认为,近代以来,有一个传统国家向民族一目家的转变过程。参见安东尼·吉登期:《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④ 艾瑞克·霍布斯邦:《民族与民族主义》,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湾)1997年版,第222页。
    ⑤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⑥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⑦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①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16页。
    ① 参见苗晋生、田卫疆主编的《新疆史纲》各章对新疆政治沿革的论述,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② 参见党育林、张玉玺主编的《当代新疆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③ 《中国新疆2004》,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① 参见李建生:《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页。
    ② 王拴乾:《辉煌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
    ①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① 《尚书·毕命》
    ② 《周礼·遂人》
    ③ 《论语·颜渊》
    ④ 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
    ⑤ 加藤节:《政治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①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② 参见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75页。
    ③ 参见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9页。
    ④ 徐勇:《GOVERNANGE:治理的阐释》,《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
    ⑤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⑥ 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9页。
    ① 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1-396页。
    ② 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③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页。
    ①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政策”,载《光明日报》2001年2月13目。
    ②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政策”,载《光明日报》2001年2月13日。
    ① 参见赵惠强、洪增林:《西部人文资源开发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政策”,载《光明日报》2001年2月13日。
    ③ 《册府元龟》,卷170,《帝王部·来远》
    ① 《清高宗实录》卷648,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丁未。
    ② 李强:《清代边疆政策之社会学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03级社会学研究报告。
    ③ 王思治:“简论清代的国家统一”,载《光明日报》2000年9月29日。
    ① 现在的新疆在当时不属于一个单位,具体说,额尔齐斯河以北属于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属下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包括今青河县、富蕴县、福海县、阿勒泰县、布尔津县、哈巴河县以及当时的阿尔泰乌梁海与阿尔泰淖尔鸟梁海。这也即是现在的阿尔泰地区(吉木乃县不在内)。额尔齐斯河以西以南以及天山南北,则属伊犁将军管辖,共分为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库车、喀喇沙尔、吐鲁番、哈密、乌鲁木齐、库尔喀喇乌苏、古城、巴里坤共十五个地区。而今东疆的哈密、巴里坤、乌鲁木齐等地区在行政上一度归甘肃布政司管辖。参见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3页。
    ② 《钦定新疆识略》,《清高宗实录》卷。
    ③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
    ④ 《清高宗实录》卷673,乾隆二十七年十月乙已。
    ⑤ 参见阿拉腾奥其尔等编著:《清代新疆军府制职官传略》,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⑥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⑦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①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9。
    ② 这五种形式的区分主要以驻屯开发的主体不同为标准,兵屯指由绿营兵驻屯,依此类推,旗屯是八旗兵驻屯、回屯是以维吾尔族为驻屯主体、遣屯是收纳发遣至边疆的罪犯、民屯是安置内地移民的屯田形式。
    ③ 阿拉腾奥其尔等编著:《清代新疆军府制职官传略》,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④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①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②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③ 参见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90页。
    ① 参见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页。
    ② 王拴乾:《辉煌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③ 左宗棠光绪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覆陈新疆情形折》,载《左文襄公全集·奏稿》。
    ① 1874年11月5日,总理衙门递上《海防亟宜切筹武备必求实际疏》,强调筹办海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请求饬令有关大臣讨论。在这次争论中,有关官员纷纷上奏,提出自己的看法。大体说来,有主张专事海防经营而放弃塞防、主张注重塞防放弃海防建设和主张海防塞防并重三种观点。其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李鸿章提出的暂缓西征、全力经营海防和左宗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观点。
    ② 所有赋税由善后局统一征收,以杜绝地方伯克、阿訇等从中舞弊。
    ③ 其实新疆建省之举,酝酿已久。早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著名政治家龚自珍在其《西域置行省议》中,就提出新疆建省的设想。
    ④ 左宗棠:《复陈新疆情形折》,载《左宗棠全集·奏稿六》,岳麓书社,1996年。
    ① 左宗棠:《答刘毅斋太常》,载《左宗棠全集·书牍》,岳麓书社,1996年。
    ② 刘锦棠:《遵旨拟设南路郡县折》,载《刘襄勤公奏稿》(卷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③ 《新疆图志》卷1,建置志一。参见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① 参见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9、381页。
    ② 《光绪朝东华录》卷74。
    ③ 参见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9、380页。
    ④ 参见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0、381页。
    ① 纪大椿:《末代新疆巡抚袁大化》,载《新疆经济报》2005年12月1日。
    ② 马大正:《论新疆历史发展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载《史苑》2005年第11期。
    ① 田卫疆:《正确阐明新疆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公安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13页。
    ②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12页。
    ③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71页。
    ④ 参见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5页。
    ① 张继才:《论“联省自治”的勃兴》,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② 杨增新(1860—1928),云南获自人,清光绪朝进士,先后在甘肃、新疆等地为官,1912—1928年执政新疆。
    ③ 参见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03—405页。
    ④ 阿訇,波斯语的原意是有知识的人、教师,我国伊斯兰教用:来称谓主持清真寺教务和讲授古兰经的教职人员。
    ① 金树仁,字德庵,甘肃人,担任过甘肃省立师范学校校长,后来到新疆投靠杨增新,1926年任政务厅长。1928年10月31日,国民党南京政府任命金树仁为新疆省政府主席。
    ② 当时,新疆官场中的派系十分严重。除陕甘派、两湖派以外,还有天津派、山西派和地方派等等。金树仁为维持其统治,则以亲朋故旧来控制其部属,依靠陕甘派,排挤和打击两湖派及其它派别,扩张和培植自己的势力。(参见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新疆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二册,第95、97页)。
    ③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
    ① 1928年(民国十七年)7月6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与各集团军司令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及各部高级将领齐集北京香山碧云寺,公祭已故总理孙中山,公开发布的祭告中高唱“打倒军阀,完成北伐”。祭告的墨迹未干,就于次日即7月7日发生了谋刺血案。刚刚上任7天的国民政府新疆省政府主席杨增新及外交部派驻新疆的特派员樊耀南等人被新疆民政厅长金树仁设计刺杀。消息从西北边睡传来,举国震惊,史称“七七政变”。参见孟东:《发生在新疆的“七七政变”》,《纵横》,2002,(8):39-41.
    ②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新疆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二册,第126页。
    ③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新疆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二册,第134—135页。
    ④ 朱培民等:《中国共产党与新疆民族问题》,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① 李进新:《新疆宗教演变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4页。
    ② 1933年11月12日夜,新疆人沙比提在老牌殖民帝国英国的指使下,在新疆喀什噶尔城(今喀什市)打出“东突国”的旗子,到次年的2月6日被击垮、赶出了喀什噶尔城,这个所谓“东突国”只存活了86天。但此后“东突国”阴魂不散,各种骚乱、分裂分子以及他们的后代到处兜售“新疆独立”和重建“东突国”的反动主张。有些“东突”组织及个人还妄图利用“圣战”和“开展武装斗争”方式来达到目的,走上了恐怖主义道路。大毛拉,伊斯兰教神职人员。
    ① 参见厉声:《‘东突厥斯坦’迷梦》,载《世界知识》2001年第22期。
    ② 参见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11页。
    ③ 盛世才(1892-1970),字晋庸,原名振甲,字德三。1892年出生于奉天开原,在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后在奉系将领郭松龄的推荐下到日本陆军大学深造。1927年,盛世才回国,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上校参谋、参谋本部第一厅第三科上校作战科长等。1930年底来新疆,被任命为军官学校战术总教官。
    ④ 财政整理方面内容最为丰富,包括整理财政,首先稳定公教人员的生活和情绪,其次是裁汰冗员,再次是财政改革,成立财政委员会,建立统一预决算制度。
    ① 新疆省呈送全国经济委员会的《建设新疆计划书》,参见《民国档案》1994年第2期。转引自马敏、王玉德主编:《中国西部开发的历史审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358页。
    ① 李国忠:《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265页。
    ② 李国忠:《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0—291页。
    ① 参见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1页。
    ① 《阿合买提江文集》油印本,第13页。参见朱培民等:《中国共产党与新疆民族问题》,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② 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载《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
    ③ 参见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7页。
    ① 指盘踞在西北甘肃等地的回族军阀势力,当时的首领人物是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马呈祥等五人。
    ② 毛泽东:《兼取政治方式解决西北地区》,载《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9—320页。
    ① 毛泽东:《给阿尔买提江的电报》,载《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② 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
    ①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册,第524—525页。
    ② 参见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册,第526页。
    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④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⑤ 党育林等:《当代新疆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① 党育林等:《当代新疆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② 党育林等:《当代新疆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66—67页。
    ① 党育林等:《当代新疆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56—58页。
    ② 1954年土地改革完成后,新疆省农民协会和各级农民协会的工作和活动自行结束。
    ① 朱培民等:《中国共产党与新疆民族问题》,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0—71页。
    ① 党育林等:《当代新疆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① 朱培民等:《中国共产党与新疆民族问题》,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党育林等:《当代新疆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75—79页。
    ② 《汉书·晁错传》
    ③ 今乌鲁木齐一带。
    ① 王拴乾:《辉煌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0、270页。
    ② 毛泽东:《军委关于一九五○年军队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载《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5页。
    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② 陈铭:《浅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战略作用》,载《二十一世纪》2005年8月。
    ③ “伊塔事件”是指1962年4月开始,前苏联当局以其驻中国伊宁的领事馆为核心,指使其驻新疆各地州的领事,策划、煽动甚至强迫中国公民外逃苏联在西亚地区的加盟共和国。到当年5月29日,事件达到高峰。该事件共造成新疆塔城、裕民、霍城等九县一市的5.6万余人外逃,带走和损失牲畜三十余万头,造成四十余万亩士地无人耕种。
    ① 党育林等:《当代新疆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234页。
    ① 转引自付春:《民族权利与国家整合: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论探讨》,《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①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8页。
    ②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载陈荷夫编:《中国宪法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9页。
    ②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66页。
    ③ 龚育之:《党史札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① 参见江平:《民族问题文献选编·前言》,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
    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载陈荷夫编:《中国宪法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93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2年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1952年8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载陈荷夫编:《中国宪法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17页。
    ③ 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1954年9月15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① 朱培民等:《中国共产党与新疆民族问题》,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① 1954年1月27日新疆省人民政府决定并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正式发布《关于更改历史遗留的、含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某些地名名称的通知》。决定将“迪化市”改名为“乌鲁木齐市”,“乾德县”改名为“米泉县”,“孚远县”改名为“吉木萨尔县”,“绥来县”改名为“玛纳斯县”,“景化县”改名为“呼图壁县”,“承化县”改名为“阿勒泰县”,“镇西县”改名为“巴里坤县”,“巩哈县”改名为“尼勒克县”。并决定于1954年2月1日起正式使用。同年,新疆阿山地区改称阿勒泰地区。
    ② 在新疆设立的民族自治地方中,除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口在本自治地方所占比例较高外,其余8个民族自治地方中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口都少。大多数只在本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中占10%左右。最少的所占比例还不到5%,最多的只占20%左右。(参见陈献珩等:《新疆区情》,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
    ③ 陈献珩等:《新疆区情》,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页。
    ④ 陈献珩等:《新疆区情》,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页。
    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②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第十条。
    ③ 195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第十四条规定,各民族自治区自治机关的具体形式,依照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大多数人民及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志愿。
    ④ 1954年宪法中还明确规定了自治乡的设置,自治乡不算民族自治地方,但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刘少奇同志在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中讲的:“在只有一个乡的民族聚居地区内,虽然不可能也不需要建立自治机关行使上述各种自治权,但也要设立民族乡,以适应聚居的民族成分的特殊情况”。(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1954年9月15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① 松村岐夫:《地方自治》,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① 徐勇:《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225页。
    ② 林尚立:《国内政府问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7页。
    ③ 徐勇:《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① 党育林等:《当代新疆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244页。
    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3页。
    ① 党育林等:《当代新疆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246页。
    ① 党育林等:《当代新疆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
    ② 党育林等:《当代新疆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250页。
    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6—217页。
    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8—219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7页
    ① 万霞:《建国初期党的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在新疆的实践》(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② 何立波:《历史风云中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载《党史博采》2005年第10期。
    ① 党育林等:《当代新疆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276—279页。
    ② 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修正。本文引用为修正前的有关条文。
    ① 党育林等:《当代新疆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333页。
    ① 王拴乾:《辉煌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191页。
    ① 至1985年,全区共建立乡(镇)人民政府824个,村民委员会8093个。
    ② 陈献珩等:《新疆区情》,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
    ① 王拴乾:《辉煌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② 陈铭:《浅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战略作用》,载《二十一世纪》2005年8月。
    ① 党育林等:《当代新疆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335—337页。
    ① 赵柳成等:《新疆长治久安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7页。
    ② 李建生:《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119页。
    ① 参见刘仲康:《新疆伊斯兰极端主义研究》相关内容,1999年度自治区社科基金委托项目内部报告。
    ② 李建生:《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① 马大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②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374页。
    ① 松村岐夫:《地方自治》,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前言。
    ② 潘新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实现形式的探索》,载《兵团党校论坛》1998年第6期。
    ① 赵柳成等:《新疆长治久安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① 2001年10月20日,江泽民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会谈中指出:“‘东突’恐怖势力是国际恐怖主义的一部分”。
    ② 赵柳成等:《新疆长治久安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① 王拴乾:《辉煌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225页。
    ② 马大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162页。
    ① 唐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② 江泽民:《论宗教问题》,载《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4—385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列宁:《列宁论民族问题和民族殖民地问题》,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殖民地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帕米尔书店(台湾)1984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阿拉腾奥其尔等编著:《清代新疆军府制职官传略》,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包尔汉:《新疆五十年》,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
    陈荷夫编:《中国宪法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陈献珩等:《新疆区情》,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陈延琪、潘志平主编:《泛突厥主义文化透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陈震明:《政治学:概论、理论和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党育林等:《当代新疆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东方晓:《伊斯兰与冷战后的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版。
    龚学增:《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龚育之:《党史札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何新:《论政治国家主义》,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胡联合:《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金宜久:《伊斯兰教》,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李国忠:《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李建生:《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李进新:《新疆宗教演变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刘以雷:《西部开发与搞活国有经济》,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刘仲康:《新疆伊斯兰极端主义研究》,1999年度自治区社科基金委托项目报告。
    马大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马敏、王玉德主编:《中国西部开发的历史审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潘志平:《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潘志平:《中亚的民族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彭树智:《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唐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田卫疆:《正确阐明新疆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王缉思:《文明与国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王家瑛:《伊斯兰宗教哲学史》(上、下),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王建娥,陈建樾主编:《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王连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王联主编:《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三联书店1997年版。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王拴乾:《辉煌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吴仕民:《民族问题与中国的发展》,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肖宪:《当代国际伊斯兰潮》,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版。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简史》(1—3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徐勇:《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薛君度等:《面向21世纪的中国周边形势》,时事出版社1995版。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版。
    杨发仁:《邓小平民族理论及其在新疆的实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学林出版社1999版。
    张秉民:《近代伊斯兰思潮》,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张尔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张铭:《现代化视野中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版。
    张文木:《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版。
    赵柳成等:《新疆长治久安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朱培民等:《中国共产党与新疆民族问题》,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朱听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2002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中国新疆20042,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政府白皮书:“东突厥斯坦”问题的由来》,2003年5月。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尚书》
    《周礼》
    《论语》
    《汉书》
    《清高宗实录》
    《左宗棠全集》
    [英]艾瑞克·霍布斯邦:《民族与民族主义》,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湾)1997年版。
    [英]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
    [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生活、读书和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英]厄内斯特·盖尔纳著,韩红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版。
    [美]伊恩·莱塞尔:《反新恐怖主义》,新华出版社2001版。
    [日]加藤节:《政治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日]松村岐夫:《地方自治》,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共存》,新华出版社2002版。
    邱久荣:《试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民族观念》,《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徐勇:《GOVERNANGE:治理的阐释》,《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
    潘新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实现形式的探索》,《兵团党校论坛》1998年第6期。
    厉声:《‘东突厥斯坦’迷梦》,《世界知识》2001年第22期。
    孟东:《发生在新疆的“七七政变”》,《纵横》,2002年第8期。
    武红薇、张杰:《略论清代在新疆设置军府制的历史作用》,《石河子大学学报》2003年6月。
    陈铭:《浅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战略作用》,《二十一世纪》2005年8月。
    何立波:《历史风云中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史博采》2005年第10期。
    马大正:《论新疆历史发展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史苑》2005年第11期。
    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
    李强:《清代边疆政策之社会学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03年社会学研究报告。
    万霞:《建国初期党的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在新疆的实践》,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韩荣钧:《孙中山的民族思想及其对民国初期边疆问题的探索》,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王思治:《简论清代的国家统一》,《光明日报》2000年9月29日。
    纪大椿:《末代新疆巡抚袁大化》,《新疆经济报》2005年12月1日。
    高全喜:《大国之道: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http://www.cp.org.cn/showSubject.asp?NewsID=2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