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思维”的意识形态批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同一性思维批判”为视角来研究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从而彰显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向度,即批判性向度。“同一性思维”的意识形态批判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从“同一性思维批判”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阿尔都塞“同一性思维”意识形态批判的前提与方法、“同一性思维”的观念表现及其意识形态批判,进而系统地梳理了阿尔都塞“同一性思维”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成果,并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演进进行了历史性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理论地评价了阿尔都塞的“同一性思维批判”与意识形态理论,并指出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Althusser’s whole theory. The research on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academic circles generally follows several paths: text interpretation,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nature of the theory and thematic studies. Basing on interpretation of Althusser’s text,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draw on the existing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 and elucidates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in the whole context of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Furthermore, this dissertation demonstrates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from the topic of the ideological criticism on identity thinking, which clarifi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lthusser's early theory and the latter theory of ideology and unifies them into one thing. On this foundation,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read Althusser's texts through Althusser's symptomatic reading, and reveal Althusser’s implicit silence. This is a theoretical attempt. It aims to unify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into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illum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y as well as philosophy through the revelation of silence.
     It is a brand new perspective to demonstrate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from the angle of criticizing identity thinking. Althusser's early theory and the latter theory of ideology can be comprehended consistently from the above angle,whether it is theoretical ideology or ideology in true life. That is to say, they both criticize identity thinking and believe that identity thinking leads to control and repression. The ideological criticism on identity thinking is the core value of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The epistemological analysis on identity thinking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of antagonism between ideology and science. At the later time, Althusser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power of identity thinking. Therefore, the ideological criticism on identity thinking is fundamentally significant in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whether it is from the epistemology or function. Moreover,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will come out from the corner and become a key element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metaphysics, and it can provide us with useful suggestions on the existence of metaphysics and our true life. Within the above topic and target,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six interrelated parts.
     Introduction:‘The criticism on“identity thinking”is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of our research on Althusser’s ideological theory’. This part mainly clarifies academic research and its path for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It also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thusser’s critique of ideology and‘identity thinking’critique. On this foundation, it points out that criticism on identity thinking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Then the topic of this dissertation that is to analyze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standing on the position of criticism on identity thinking can be built on a solid foundation.
     Chapter 1:‘the premise and method of the ideological criticism on identity thinking’. Pseudo-subject, problématique and symptomatic reading are the premise and method of the ideological criticism on identity thinking. Meanwhile, the criticism on absolute inherent robustness of subject and innocent reading is also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ontent of Althusser’s ideological criticism on identity thinking, because it gets rid of identity mirage of subject and reading.
     Chapter 2:‘the performances of the concept“identity thinking”and their ideological criticism’. The concept of metaphysics, the understanding way of‘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 plus Hegel equals to Marx’as well as a variety of ideological reading of Marxism are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concept‘identity thinking’. They constitute theoretical targets of Althusser’s criticism on identity thinking. These theories share a common premise: understanding objects equal to true objects. So they put the science of understanding objects back into true objects, and come to the society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s a whole identity with the unity method of history and logic. This identity thinking just refers to the safeguard for understanding whether it is safeguard of law or guarantee of truth,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understanding is hidden. The social organism and the complex structure of history are smoothed into the extension of the plane space by the reduction and displacement of concept of identity thinking. This is to imagine the reality, while Althusser wants to understand things truly.
     Chapter 3:‘the theoretical results of Althusser’s ideological criticism on identity thinking’. Althusser makes the ideological criticism on identity thinking, and gets revolutionary insights into various fields including epistemology, dialectics, history, social theory, ethics and drama theory. This revolution requires the removal of the false illusion of ideology,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of science in the course of revealing ideology.
     Chapter 4:‘the criticism on identity thinking and Althusser’s thought evolution on ideological theory’. Althusser rethinks philosophy through the ideological criticism on identity thinking, and promotes the ideological criticism on identity thinking through the turn of philosophy theory. Althusser opens the theoretical, political and pratical road to the criticism of ideology. There are some small changes during Althusser's tur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For example, Althusser equals philosophy to science at early time while he makes distinction between philosophy and science at later time. Althusser emphasizes theory at early time while he emphasizes political and class factors in theory at later time. Moreover, Althusser turns from ideology of category and universality to the individualized one. Therefore, there are pratical turn and political turn, which are completed at a gradual change style in Althusser’s thoughts. This is a rupture in continuity. This rupture particularly makes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 as a sign, for it contains the dual factors of practical and political turn. In short, Althusser's thoughts go from the relationship of anti-identity, structure (seeking truth) to the correctness. His criticism goes from ideology of category and universality to the individualized one. That is to say, Althusser goe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nd from a rational description to opening the gate of system construction.
     Chapter 5:‘the theoretical evaluation on the critique of identity thinking and Althusser’s ideological theory’. This chapter attempts to make assessments of Althusser's criticism on identity thinking and Althusser’s ideological theo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rxist theory, and the evaluations are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defending Marx from ideological criticism, the disclosure of Marx’s scientific dimension and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Althusser’s ideological theory.
     In these six parts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clarifies the standpoint of our studies into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and its theoretical meaning and values.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refers to the revel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criticism on identity thinking at epistemological level, including the premise and method, the theoretical target and the expanded theoretical vision of the ideological criticism. Chapter 4 is to clarify Althusser’s thought evolution on ideological critique of identity thinking. This evolution reflects in the considera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which brings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from the level of theory to political and pratical level. Chapter 5:‘the theoretical evaluation on the critique of identity thinking and Althusser’s ideological theory’. This chapter attempts to make assessments of Althusser's criticism on identity thinking and Althusser’s ideological theo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rxist theory.
引文
①[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下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
    ②[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下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236页。
    ①[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下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页。
    ②[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下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
    ③[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下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
    ④[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下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⑤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⑥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①邢荣:《2000年以来国内阿尔都塞研究述评》,《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②邢荣:《2000年以来国内阿尔都塞研究述评》,《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①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页。
    ②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③[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①[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②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
    ③[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④[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①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②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③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④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①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②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③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①[意]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注释⑤。
    ②[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③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④[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⑤[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①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统计发现,“同一性思想(identity thinking)”是意识形态的多种概念中的一种(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②[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③[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④[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1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1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8页。
    ④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1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6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6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71页。
    ④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92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92—193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9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⑤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2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29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0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0页。
    ③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9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3页。
    ④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3页注①。
    ⑤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3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3—54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4页注①。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4页注①。
    ④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4页注①。
    ⑤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8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5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3页注①。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5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8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⑤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⑥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⑦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⑤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6页。
    ⑥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③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⑤高文新:《欧洲哲学史专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
    ⑥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⑦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②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⑤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⑥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⑤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⑤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8页。
    ⑤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0页。
    ⑤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注释⑥。
    ⑥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①Mark Poster, Existential Marxism in Postwar France: from Sartre to Althusser,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5, P.343.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页。
    ③高文新:《欧洲哲学史专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210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95—96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43—44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③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②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④这种理解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解,下文还会具体谈到。
    ⑤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⑤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104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0—61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页。
    ③[意]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88—89页。
    ④[意]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4—5页。
    ⑤[意]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84页。
    
    ①[意]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8页。
    
    ①[意]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②[意]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③[意]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5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0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
    ⑤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①柯林尼可斯:《阿图塞的马克思主义》,台北:远流出版社1990年版,第122页。
    ②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35页。
    ③柯林尼可斯:《阿图塞的马克思主义》,台北:远流出版社1990年版,第122页。
    ④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01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19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21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26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25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56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58页。
    ④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62页。
    ⑤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58页。
    ⑥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78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84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79页。
    ④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77—178页。
    ⑤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65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57—158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82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78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79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页。
    ④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78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12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78页。
    ④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79—80页。
    ⑤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80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80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95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97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0—101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19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14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16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⑤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⑤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91页。
    ⑥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89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0—101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84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143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143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7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页。
    ⑤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220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页。
    ①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8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31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30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32页。
    ④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36页。
    ⑤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37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43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2页。
    ②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68页。
    
    ①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62页。
    ②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39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54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54页。
    ④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54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92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93页。
    ④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27—228页。
    ⑤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28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29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29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29页。
    ④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0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0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36页。
    ④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0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1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3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0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0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1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1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2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2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28页。
    ④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2—233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6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页。
    ⑤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149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50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66—167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74—175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页。
    ④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6页。
    ⑤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53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80—81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62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92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43页。
    ④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④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⑤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2页。
    ⑥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④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⑤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①([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只有在同一性思维的控制性意义上才能划清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④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⑤阿尔都塞描画了两幅漫画:哲学从天上掉到地上的跌落以及在跌落过程中试图抓住平衡,造成了两次的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9页。
    ②传统哲学是意识形态史的这个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福柯(阿尔都塞的学生)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评价——“权力的合谋”。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④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0—81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④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⑤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页。
    ④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页。
    ④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
    ④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⑤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⑥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⑦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④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
    ②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68—169页。
    ①这儿说的是《保卫马克思》、《读〈资本论〉》以及其它1960至1965年间的作品。
    ②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64—165页。
    ③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65页。
    ④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89页注③。
    ⑤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90页注③。
    ①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70页。
    ②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92页注○18。
    ③值得指出的是,哲学没有权力,它没有特权,因为哲学不是大写的科学,不是科学的科学。哲学只是在思维方式的转变中通过划界占有立场,这个立场的夺得就是理论中的政治权力,即掌权。
    ④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83页。
    ⑤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80页。
    ①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80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4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4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4页。
    ④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5页。
    ⑤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页。
    ⑥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0页注释①。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0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5页。
    ④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6页。
    ⑤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0页。
    ⑥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0页。
    ⑦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1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页。
    ④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⑤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0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页。
    ④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页。
    ⑤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2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4页。
    ④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4页。
    ⑤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4页。
    ⑥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5页。
    ⑦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5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8页。
    ④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0页。
    ⑤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页。
    ⑥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4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页。
    ④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5页。
    ⑤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
    ⑥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
    ⑦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1页。
    ④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2页。
    ①[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下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页。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页。
    ④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49页。
    ⑥[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下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⑦[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上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405页。
    
    ①阿图塞等:《自我批评论文集(补卷)》,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33页。
    ②阿图塞等:《自我批评论文集(补卷)》,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0页。
    ②阿图塞等:《自我批评论文集(补卷)》,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32页。
    ①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39页。
    ②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41页。
    ③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41—142页。
    ④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43页。
    
    ①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47页。
    ②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48页。
    ③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65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页。
    ②[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上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9页。
    ③[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上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④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2页。
    ⑤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2页。
    ⑥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2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2—13页。
    ②[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上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页注释①。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00页。
    ②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01页。
    ④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注释[8]。
    ①[意]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12页。
    ②[意]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①[意]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②[意]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5页。
    ①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②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①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②高远:《阿尔都塞与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辨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
    ③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3页。
    ④对于阿尔都塞的症候解读法,前文有具体论述。
    ⑤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⑥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①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②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③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1页。
    ④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⑤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⑥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⑦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①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②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9页。
    ③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④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⑤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⑥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①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②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66—67页。
    ③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④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⑤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⑥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⑦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①[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上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40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1—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98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马克思.资本论(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马恩列斯研究资料汇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9]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1]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2]阿尔都塞.黑格尔的幽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阿图塞.列宁和哲学[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
    [14]阿图塞.自我批评论文集[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
    [15]阿图塞等.自我批评论文集(补卷)[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1.
    [16]柯林尼可斯.阿图塞的马克思主义[M].台北:远流出版社,1990.
    [17]今村仁司.阿尔都塞——认识论的断裂[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8]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9]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0]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1]葛兰西.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2]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3]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4]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5]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6]杰西·洛佩兹,约翰·斯科特.社会结构[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7]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8]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9]查尔斯·泰勒.黑格尔[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0]汤姆·罗克摩尔.黑格尔:之前和之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1]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2]凯蒂·索珀.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3]汉娜·阿伦特.论革命[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34]汉娜?阿伦特等.《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9.
    [36]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7]海德格尔.路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8]马丁·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9]马丁?海德格尔.尼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0]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1]莱斯泽克?柯拉柯夫斯基.形而上学的恐怖[M].北京:三联书店,1999.
    [42]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M].北京:三联书店,2000.
    [43]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44]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5]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6]斯蒂芬·K·怀特编.哈贝马斯[M].北京:三联书店,2006.
    [47]理查德·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8]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9]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0]雅克·德里达.多重立场[M].北京:三联书店,2006.
    [51]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上、下册)[M].北京:三联书店,2001.
    [52]何佩群译.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3]斯图亚特·西姆.德里达与历史的终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4]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5]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6]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7]埃马纽埃尔·勒维纳斯.塔木德四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8]弗里德里希·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59]马克斯·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M].北京:三联书店,1997.
    [60]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1997.
    [61]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2]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3]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64]齐格蒙?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65]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66]艾莉森?利?布朗.福柯[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7]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68]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9]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70]加里·古廷.20世纪法国哲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71]安琪楼·夸特罗其,汤姆·奈仁.法国1968:终结的开始[M].北京:三联书店,2001.
    [72]阿兰·图海纳.我们能否共同生存?——既彼此平等又互有差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3]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1—6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74]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续编(1—3卷)[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75]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
    [76]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哲学创新的生命本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7]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78]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79]孙正聿.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0]孙正聿.思想中的时代:当代哲学的理论自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1]孙利天.论辩证法的思维方式[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82]贺来.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3]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84]贺来.宽容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85]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6]艾福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87]高文新.欧洲哲学史专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88]刘福森.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89]姚大志.现代意识形态理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90]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91]俞吾金.实践诠释学:重新解读马克思哲学与一般哲学理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92]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93]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4]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5]杨耕.为马克思辩护[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6]王南湜.社会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97]李德顺.新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98]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9]邹诗鹏.生存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0]仰海峰.形而上学的颠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01]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02]朱晓慧.哲学是革命的武器——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103]阎啸平.马克思理论的诠释——阿弘与阿图塞的对话[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
    [104]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5]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6]欧力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107]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8]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9]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10]黄裕生.真理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11]张志伟,冯俊,李秋零,欧阳谦.西方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2]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三联书店,2005.
    [113]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14]马云龙.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115]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16]陈晓明,杨鹏.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7]赵剑英,张一兵主编.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8]陈学明,马拥军.走近马克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119]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The German ideology[M].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47.
    [120]Louis Althusser. For Marx[M].Verso, 1996.
    [121]Louis Althusser. Reading Capital[M]. Verso, 1998.
    [122]Louis Althusser.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M]. Monthly Review Press, 1990.
    [123]Louis Althusser. The Future Lasts Forever: A Memoir[M].New Press, 1993.
    [124]Louis Althusser. The Spectre of Hegel: Early Writings[M].Verso, 1997.
    [125]Louis Althusser.Machiavelli and Us[M].Verso, 1999.
    [126]Louis Althusser.Writings on psychoanalysis: Freud and Lacan[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127]Mark Poster. Existential Marxism in Postwar France: from Sartre to Althusser[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5.
    [128]Ted Benton.The rise and fall of structural Marxism: Althusser and his influence[M].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84.
    [129]Bob Jessop(Editor).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critical assessments[M].Routledge,1990.
    [130]Werner Bonefeld, Kosmas Psychopedis. The politics of change: globalization, ideology, and critique[M]. Palgrave, 2000.
    [1]Toma, Terral Lynn.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determination: the epistem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Althusser’s Marxism[D].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986, Sour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olume: 47-06.
    [2]Lewis, William S.The purification of theory for practice: Louis Althusser and the traditions of French Marxism[D].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2001, Sour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olume: 62-12.
    [3]Saiedi, Nader. Theories of Truth, Value, and Rationality in Lukacs, Althusser, and Habermas (Gyorgy Lukacs, Louis Althusser, Juergen Habermas)[D].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1983, Sour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olume: 44-05.
    [1]高清海.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J].求是学刊,2003(1):10-12.
    [2]高清海,孙利天.哲学的终结与人类生存[J].江海学刊,2003(5):16-21.
    [3]孙利天.追思形而上学[J].求是学刊,1999(6):14-17.
    [4]孙正聿.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5-15.
    [5]王天成.从外在形而上学到内在形而上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3):72-76.
    [6]王天成,马妮.形上之知与辩证法的生存空间[J].社会科学战线,2003(6):40-42.
    [7]贺来.社会团结与社会统一性的哲学论证——对当代哲学中一个重大课题的考察[J].天津社会科学,2007(5):24-30.
    [8]贺来.“主体性”观念的反思与意识形态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18-24.
    [9]贺来.马克思理论的哲学维度与理论存在样式的转换[J].学术研究,2007(1):12-18.
    [10]贺来.罗蒂:个人自由与社会团结的守护者[J].求是学刊,2007(4):55-56.
    [11]贺来.“边界意识”:当代哲学“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J].天津社会科学,2006(4):16-21.
    [12]贺来.“相互承认”与“人类团结”:社会批判规范基础的范式转换[J].社会科学战线,2006(3):1-7.
    [13]贺来.公共生活与真理观的转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22-25.
    [14]贺来.传统形而上学的价值及其限度——从“生命现象”的视角看[J].天津社会科学,2005(2):14-18.
    [15]贺来.现代人的价值处境与“责任伦理”的自觉[J].江海学刊,2004(4).
    [16]贺来.价值秩序的颠倒与现代社会的命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
    [17]贺来.现代哲学的“划界方法”及其理论意义[J].学习与探索,2003(5):12-16.
    [18]刘福森.生存的关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J].理论探讨,2002(2):17-21.
    [19]刘福森,胡金凤.马克思的新哲学观和新世界观[J].学习与探索,1998(1):69-73.
    [20]王振林.马克思主义场域中的哲学改造与冲突[J].文史哲,2005(5):124-128.
    [21]张盾.重新辨析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意——评后现代理论对马克思“生产”概念的批判[J].哲学研究,2005(6):12-19.
    [22]张盾.重新阐释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理论传承关系——从黑格尔的视角看[J].江海学刊,2006(5):32-39.
    [23]俞吾金.“一个批判的忏悔”:晚年阿尔都塞的生活和思想[J].河北学刊,2002(6):49-55.
    [24]俞吾金.从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到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14-17.
    [25]俞吾金.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新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4(3):26-31.
    [26]俞吾金.资本诠释学——马克思考察、批判现代社会的独特路径[J].哲学研究,2007(1):23-31.
    [27]张一兵.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与拉康[J].学习与探索,2002(4):1-5.
    [28]张一兵.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J].理论探讨,2002(5):22-26.
    [29]张一兵.阿尔都塞: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重新考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3):64-74.
    [30]张一兵.空无与黑夜::青年阿尔都塞的哲学关键词[J].现代哲学,2004(3):28-37.
    [31]张一兵.不可能性:后马克思思潮的政治立场[J].求是学刊,2004(1):13-19.
    [32]张一兵.理解毛泽东:一种结构主义的尝试——从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谈起[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6):32-38.
    [33]张一兵.新解释学:马克思哲学思想史的方法论辨识——评阿尔都塞的思想史论模式[J].求是学刊,2003(2):19-26.
    [34]张一兵.认识论断裂∶意识形态与科学[J].天津社会科学,2002(1):4-12.
    [35]张一兵.重解阿尔都塞[J].南京社会科学,2002(4):7-9.
    [36]张一兵.问题式:阿尔都塞的核心理论范式[J].哲学研究,2002(7):22-30.
    [37]张一兵.意识形态:永存的想象之境——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评析[J].学术研究,2002(12):54-61.
    [38]张一兵.反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析阿尔都塞的主体哲学批判[J].现代哲学,2002(1):10-18.
    [39]张一兵.阿尔都塞与《保卫马克思》[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5):79-87.
    [40]张一兵.析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3):63-73.
    [41]张一兵.肯定的犬儒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觉——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4):94-101.
    [42]孟登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外国文学,2004(1):63-67.
    [43]孟登迎.英语世界的阿尔都塞研究概述[J].国外理论动态,2003(1):35-38.
    [44]孟登迎.阿尔都塞论中国[J].国外理论动态,2002(8):26-27.
    [45]孟登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与文艺问题[J].外国文学,2002(2):55-62.
    [46]弗兰西斯·姆恩.英国文学研究中的阿尔都塞[J].外国文学,2002(2):63-69.
    [47]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新版《列宁和哲学》导言[J].国外理论动态,2003(1):39-44.
    [48]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的伦理学演讲[J].世界哲学,1987(4):23-27.
    [49]周亮勋.“意识形态”一词的含义在马列著作中的变化[J].国外理论动态,1999(10):2-4.
    [50]姬长军.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述评[J].学术动态,2007(3):13-19.
    [51]姬长军.国内阿尔都塞认识论研究现状[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13.
    [52]郑忆石.“理论实践”的理论——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解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5):1-5.
    [53]姬长军.阿尔都塞定性问题研究述评[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6(3):25-27:58.
    [54]郁建兴.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新发展[J].哲学研究,2007(10):24-32.
    [55]郑忆石.“理论领域中的阶级斗争”——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定义[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5):6-10.
    [56]朱晓慧.试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J].新疆社会科学,2007(4):6-9.
    [57]周玥.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42-48.
    [58]姬长军.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述评[J].学习与实践,2007(9):141-147.
    [59]卢昌军.试析阿尔都塞和马克思对人本主义的批判[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5):630-634.
    [60]李海峰.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学说的存在论意蕴[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7-91:111.
    [61]邢荣.2000年以来国内阿尔都塞研究述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56-161.
    [62]姬长军.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动态[J].新学术,2007(4):48-53.
    [63]徐彦伟.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资源:从索绪尔到斯特劳斯[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9-72.
    [64]王凤才.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辨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34-42.
    [65]庞晓明.反思阿尔都塞:辩证法与结构主义[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4-57.
    [66]徐地龙,朱进东.假象、空无与断裂——阿尔都塞《马基雅维利和我们》的文本学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7(2):31-36.
    [67]方珏.一种意识形态的主张——论阿尔都塞的戏剧批评[J].兰州学刊,2006(12):24-27.
    [68]郑海侠.“意识形态”概念探析[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12):12-16.
    [69]贺翠香.意识形态的“幽灵性”[J].哲学动态,2006(10):32-35.
    [70]王晓升.评阿尔都塞的科学和意识形态观[J].探索,2006(4):167-171.
    [71]吴学琴.结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阿尔都塞的阅读法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6(10):19-25.
    [72]贺翠香.德里达:幽灵与意识形态[J].教学与研究,2006(10):52-57.
    [73]张秀琴.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8-123.
    [74]罗良清.意识形态:从阿尔都塞到伊格尔顿[J].南京社会科学,2006(8):30-34.
    [75]姬长军.再论阿尔都塞的思想渊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11-313.
    [76]仰海峰.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效应[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2):46-53.
    [77]朱晓慧.阿尔都塞论意识形态的多重特征[J].兰州学刊,2006(1):27-28.
    [78]王晓升.意识形态就是把人唤作主体——评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四个规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48-52.
    [79]郑忆石.“颠倒”还是“根本改造”?——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和黑格尔辩证法关系的解读[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14-18.
    [80]郑忆石.“过程”辩证法与“无主体”的社会结构——兼评阿尔都塞理解的黑格尔辩证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6):45-49.
    [81]毕芙蓉.穿越意识形态的迷雾——阿尔都塞马克思观析评[J].哲学动态,2005(9):47-51:62.
    [82]刘智娴.关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文本解读的反思[J].湖北社会科学,2005(10):5-6.
    [83]李桂花.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吗?——兼评阿尔都塞和哈贝马斯的观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4-17.
    [84]李静.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阐释[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3):59-61.
    [85]波琳·约翰逊.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J].巢湖学院学报,2005(2):12-19.
    [86]李夫生.“症候阅读”的“科学批评”如何可能?——兼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批评的一个理论悖谬[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1):105-110.
    [87]张志庆.倾听“响彻空谷的声音”——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方法论及其文艺学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03-108.
    [88]欧阳谦.马克思主义的“守夜人”——阿尔都塞的理论解读[J].教学与研究,2005(1):6-12.
    [89]姬长军.论阿尔都塞思想的内在冲突[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93-95.
    [90]唐正东.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但必须被超越的他者[J].浙江学刊,2004(6):22-26.
    [91]黄继锋.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观评说[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2):10-16.
    [92]李应志.从阿尔都塞到马舍雷——重申历史唯物主义与法国结构思潮的演化[J].国外理论动态,2004(6):36-40.
    [93]郑忆石.阿尔都塞哲学的唯科学性及其源脉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10.
    [94]张秀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J].政法论坛,2004(2):178-185.
    [95]周宏.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进程[J].南京社会科学,2004(2):27-34.
    [96]郑忆石.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与阿尔都塞的“新马克思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65-70.
    [97]任吉悌.解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学术界,2003(6):164-171.
    [98]张成岗.阿尔都塞的科学认识论:从“绵延”到“断裂”[J].河北学刊,2003(2):67-71.
    [99]丁立群.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种文化哲学阐释[J].哲学动态,2003(3):37-41.
    [100]凌新.试论马克思理论范式的转变——从阿尔都塞的“总问题”概念谈起[J].江汉论坛,2003(10):93-96.
    [101]黄应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学说[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5):80-85.
    [102]杨思基.卢卡奇“人本学马克思主义”与阿尔都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之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2002(1):82-87.
    [103]吴静.最后的阿尔都塞[J].南京社会科学,2002(4):22-24.
    [104]唐正东.阿尔都塞的早期天主教信仰对其哲学思想的影响[J].南京社会科学,2002(4):20-22.
    [105]周宏.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概念的方法论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2(4):18-20.
    [106]庞晓明.追寻马克思的问题式[J].南京社会科学,2002(4):12-14.
    [107]庞晓明.意识形态批判话语的历史考察[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4-15.
    [108]于文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与“文化研究”思潮[J].哲学研究,2002(6):35-41.
    [109]郑忆石.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观中主客体关系的“解读”[J].学术月刊,2002(11):13-18.
    [110]张立波.阅读马克思的三种方式[J].现代哲学,2002(3):1-6.
    [111]张文喜.阿尔都塞:消解自我(主体)的马克思——对西方主体性哲学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2):84-91.
    [112]王雨辰.评阿尔都塞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J].社会科学辑刊,2002(6):34-39.
    [113]张文喜.消解自我(主体):阿尔都塞的马克思诠释[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3):74-79.
    [114]张金鹏.阿尔都塞“无主体”历史观的理论意义及其局限性[J].南京社会科学,2001(12):15-19.
    [115]徐军.阿尔都塞论“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的关系[J].前沿,2001(10):14-17.
    [116]唐正东.“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中两条不同的理论线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39-41.
    [117]陈立旭.试析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释[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6.
    [118]韩振江.“实在界的鬼脸”——图绘齐泽克的“拉康主义”[J].理论月刊,2007(12):49-52.
    [119]高远.阿尔都塞与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辨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50-5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