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治权利关怀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转型是社会生活的整体性转变,它包括以社会经济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全面变革。社会经济生活是整个社会生活转变的原动力和基础,它本质是由生产方式的转变所引起的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在我国,生产方式的转变主要是由计划经济生产方式向市场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由以家庭为组织单位、具有浓厚自然经济色彩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向以大机器生产为背景、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转变;由人的依赖性向相对独立的人对物的依赖性的转变;是新的经济结构的生成和利益关系的重组。由此决定,社会政治生活的转变则表现为血缘政治、权力政治对新型公民政治、权利政治的纠缠;政治制度的创新与重新建构:新型制度伦理价值的生成。文化生活的转变则是由专制向民主、野蛮向文明的转变。这一转变是整个社会生活的精神阵痛,它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而弱势群体则成为其中的一个“显”问题、“硬”问题。关于弱势群体的产生、本质以及其权利何以得到保障等诸多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维度、不同的层次加以研究。本文主要以弱势群体的政治权利作为切入点,从而透视中国转型时期政治文明建设中不可忽略的诸多问题。
     以“政治权利”这一独特的视角入手,通过解析中国社会变迁及其转型过程,我们认为,弱势群体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就是政治权利的被剥夺和缺失。它实质表现为我国政治制度理论理念与现实经济关系的背离;权力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丧失;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思维方式与市场经济下的政治权力运作机制的要求相悖: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权力文化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政治权利文化的消解;自然经济下的人治社会对现代市场经济下法治社会的纠缠。
     弱势群体的存在并非是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但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弱势群体的表现有所差别,因而不同的思想家学者从不同立场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关注和理论探讨,并就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形成了如公正论、代价论、公平论、均衡论等不同的探究范式。然而,只有马克思真切关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大的社会弱势群体——无产阶级的命运和前途,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范式,实现了改造社会现实经济关系与塑造科学的政治制度伦理价值、建构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历史统一。所以,从其理论原则和精神出发,对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首先必须立足于解析和改造我国社会现实的经济关系:必须以社会的首要伦理价值——正义为建构政治制度的精神实质和导向;必须实现由臣民政治向公民政治,人治向法治,义务政治向权利政治、责任政治的转变;必须指向人性,符合人性和体现人性,来建构我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当然,认识和解决我国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需要保持一种历史的自我反思,批判精神,并且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依托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以及对各种社会因素不断深入分析和历史改造的过程。
In China,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life is that productive mode of the planed economy is turned into that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at productive mode of small present economy within family unit is changed into socialized mode of machinery production, that new economic structure is produced and benefit relationship is restructured .This transformation determines the change of social political life which displays powerful politics of traditional society badgering with rightful politics of modern society, innovation and rebuilding of political system, and becoming of ethic value of new political system . This transition has caused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among which the problem about the disadvantaged group has been obvious. We think that it is greatly important and extremely imperative to discuss the problems about political rights.
    During the period of our social transformation, a critical factor that political rights have been deprived of and theirs absence leads to the inevitable creation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 Moreover , its essence is that valuable ideas of political system have deviated from economic relationship in reality in our county, that rationality and validity of powers has been lost, that ruling theory and thinking way of the party in power are incompatible with operative mechanism of political power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 , that the culture of political powers in traditional society dissolving the culture of political rights ,that the rule by the will of the authorities badgering with the rule by law.
    So, concerning for the future and fate of the proletariates as a large disadvantaged group of capitalism society, Marx has created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and spirits of this theory, we should care for the disadvantaged group in our country , as follows: at first, we must be based on parsing and reconstructing economic relationship in reality in our country. Then, we must regard the justice that is the first-line ethic value of society as an essential spirit constructing of political system. Moreover, we must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s into civil politics, the rule by the will of authorities into the rule by law, the obligatory politics into the right politics. Finally, the concern should point at the humanity, accord with humanity and embody the humanity.
引文
[1] 《政治思维:永恒的困惑》 [美] 格伦.蒂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 《历史的回顾:关于社会公正问题的思考》,张男,《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研究)》1995年第12期
    [3]、[5]、[6]、[7]、[9]、[10]、[11]、[12]、[13]、[43]、[54]、[55]、[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页、第103页、第114页、第71页、第84页、第83页、第72页、第72页、第100页、第303页、第303页、第303页、第305页
    [4]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重建之信仰的人的发展纬度》,荆学民,《人文杂志》1999年第一期
    [8]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政治控制》,任维德,《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8期)
    [14] 《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钱再见,《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15]、[18] 《试析入世对中国弱势群体的影响》,赵宇霞、王承亮,《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2年第1期
    [16] 《援助弱势群体是关系全局的大事》,文贝子,《社劳动保障通讯》
    [17] 《论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尹志刚,《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19] 《公正新论》,吴忠民,《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0]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32页
    [21] 《伟大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的人权思想》,孙力 张煜,《政治学研究》 2001年第3期
    [22] 《毛泽东文选》 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8—209页
    [23]、[2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77页第144—145页
    [24]、[59]、[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05页、第236页、第11页
    [25]、[6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8—159页、第129页
    [27]、[33]、[45]《西方“公民政治”论析》,施雪华,《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2期
    [28] 《中华法学大辞典·宪法学卷》,许崇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第788页
    [29] 《政治学辞典》,林嘉诚、朱宏源,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279页
    [30]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109页
    [31]、[34]、[35]、[37]、[38]、[39]、[40]《公民政治权利研究》,李琦,《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3期
    [32] 《也谈宪法学——评社会权利分析理论之争》,刘茂林,《人大复印资料(法学)》,1995年第12期
    [36] 《选举论》,王玉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13页
    
    
    [41] 《弱势群体的制度因素分析》,冯招容,《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7期
    [42] 《关于宪法本质的理论》,张庆福 王文彤.《人大复印资料》,1995年第4期
    [44]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特征及其趋势——兼论制度变迁的重要性》,王树春,《天津商学院学报》
    [46]、[47]、[48]、[49]、[64]《“三个代表”:对中国“官文化”的理性批判——对“三个代表”价值功能的一种可能性解读》杨楹 王福民
    [50] 《小康社会的多维审视(笔谈)》,马拥军 彭立群 杨楹 庄锡福 王富民,《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
    [51] 《发展代价论》,韩庆祥,《求索》,1999年第1期
    [52] 《公正至上论》,卞悟,《东方》,1994年第6期
    [52]、[58] 《阶层分化中的社会公正及政府职能的强化问题》 何显明《学术研究》2000年第9期 (转引《保守主义》,刘军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页)
    [57]、[62] 《正义论》,罗尔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8、79—80页、第1~2页
    [63] 《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博登海默.[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53页
    [65]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