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信用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引起了人们对金融危机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在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和论述中,很多人都提到了“金融危机是信用危机”的观点,但是人们对于“金融危机”和“信用危机”二者的关系仅仅是给予了简单的肯定,并未给出详细的理论探讨和说明。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金融危机就是信用危机?信用危机又是如何发生的?金融危机与其中的信用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紧密关系?在金融危机治理中,应该如何利用信用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危机?现有马克思范式的危机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危机理论都不能对此给出很好的解答。
     问题的根源在于已有理论对信用和信用机制认识的不足。西方经济学的信用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制度分析、交易成本和博弈论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他们的信用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与信用行为相关的规则、制度、组织、法律、文化习俗、环境等外部因素。也就是说,在他们的理论当中,“信用”成了一个不可打开的“黑箱”。而马克思的理论中,信用理论虽然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研究的重点,没有形成系统的深入认识。
     论文首先从信用概念出发,梳理了以往信用概念认识中的问题,引入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打开了经济学范畴中信用的“黑箱”,提出了信用概念的新界定。在这一新界定中,信用由二因素构成:信任和信任效用。简单来说,信用就是信任之效用。
     在信用概念新界定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探讨了信用的内在属性(即主体双向性、关系性、心欲性和信息性)和信用机制,并探讨了信用、信用机制与金融及金融危机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信用理论。
     以完善了的信用理论为基础,论文沿着信用的运行机制及其内在属性等线索,展开了对金融危机爆发、传染和消退等环节的信用机制的分析。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识论层次,论文坚持实践辩证法;二是基本方法层次,论文坚持“系统抽象法”,即从实际出发,通过详细占有材料、实证与抽象辩证统一的分析,以概念运动为核心和主体,最终揭示事物本质的方法;三是具体方法层次,论文坚持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分析、综合、演绎、图表、数据和模型研究法,以及个体与总体分析相结合等多种具体研究方法。此外还适当地引入了社会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理论研究方法。
     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提出了“金融危机的信用机制”这一新课题,建立了一个将金融危机和信用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二是提出了新的信用解释,并以完善了的信用理论为基础,对金融危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了全新的系统研究,进而对“金融危机是信用危机”的观点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论证,构建了完整的“金融危机信用机制”理论框架;三是以金融危机的信用机制运行原理为基础,从预防和应对两方面提出了金融危机治理的策略建议,并结合中国的特殊性,专门对中国的金融危机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论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一是,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就是信用扩张、信用膨胀、信用收缩和信用紧缩四个环节依次演化的结果。其中的关键环节是信用膨胀和信用紧缩,因此,简单来说,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信用膨胀后的信用紧缩。二是,金融危机的跨国传染本质上是信用紧缩的跨国传染。这种传染主要通过四种信用路径实现:主体双向性传染、关系性传染、心欲性传染和信息性传染。三是,金融危机的消退实质上就是,信用紧缩的无限趋0性与信用物质基础收缩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演化的结果。金融危机的消退主要通过三种信用路径实现:信用主体的退出、信用主体的自我修复和信用主体的外部救援。金融危机在消退中,还会产生四种信用效应:信用体系重构、财富转移、“财富蒸发”和收入再分配。四是,金融危机的治理应该以“烫平信用波动”为原则,在预防上尽可能阻止信用膨胀,在应对上坚持“该收缩的收缩,该救济的救济”原则。对中国的金融危机治理则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避免信用膨胀和信用紧缩传染的出现。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has aroused people's closer attention and more research to this economic phenomenon. In the related domestic and foreign documents and arguments, many people mentioned "financial crisis is credit crisis", but they have merely given the simple affirmation regard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financial crisis" and "credit crisis" instead of a detailed theory discussion and explanation.
     The people must be wandering:Why is financial crisis credit crisis? How does credit crisis happen? Which kind of relationship is between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credit within it? When govern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how should people take advantage of the credit in financial crisis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deal with the crisis? Neither the Marx model's crisis theory nor crisis theory in the Western Economics can give a very good explanation to it.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lies in the insufficient realization of credit and its mechanism. The credit researches in Western Economics are mainly based o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the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and the game theory, therefore, their focuses of credit research are mainly on the external factors related to credit behavior, such as the rules, the systems, the organizations, the laws, the cultural customs, the environment and so on. That is, in these theories, "credit" becomes a "black box" that can not be opened. While although credi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Marx's theory, it is actually not the key research point, therefore no systemic thorough understanding is formed.
     Starting with the credit concept, this dissertation first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redit concept recognizing, then opens "the black box" of credit in the economics by taking the related sociological theories, and re-defines the credit concept. In this re-definition, credit is composed of two factors:trust and trust utility. Simply speaking, credit is the utility of trust.
     Based on the re-definition of credit, this dissertation further explores the internal properties of credit (namely the subject-interactive characteristic, the relational characteristic, the desire-based characteristic and information-reactiv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redit mechanism, and also discusses the relations among credit, its mechanism and finance and financial crisis, thus the credit theory is enriched and improved.
     Based on the improved credit theory, along with the clues of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credit and its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dissertation analyses the credit mechanisms in financial crisis eruption, contagion and receding.
     The main methods in the research included three levels:First, at the epistemology level, this dissertation insists on practical dialectics; Second, at the fundamental method level, this dissertation insists on the "systematic abstract method", namely starting from the reality, through holding the particular materials, conducts a dialectically unifying empirical and abstract study, and finally discover the essence by elaborating core concepts; Third, at the specific methods level, this dissertation insis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arison, classification, induction, analysis, synthesis, deduction, graph, data and model, as well a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individual and general analysis, and so on. In addition, this dissertation has introduced some research methods using in sociology and the Western Economic.
     The main innovations in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First, it proposes the new topic of "the credit mechanisms in financial crisis", thus establishes an analysis frame which combines the study of financial crisis and that of credit; Second, it proposes a new explanation of the credit concept, and on the improved credit theory, it conducts a brand-new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phenomena and problems in financial crisis, and systematically demonstrated the viewpoint of "financial crisis is credit crisis", therefore constructs the complete theoretic frame of "the credit mechanisms in financial crisis"; Third, on the basis of the operating theory of credit mechanism in financial crisis, it proposes both preventing and reacting strategies in financial crisis governing; and considering the peculiarity of China,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in terms of governing financial crises in China.
     The major conclusions in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First,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crisis is the result of evolving process of credit expansion, credit boom, credit contraction and credit crunch. The key links in this process are credit inflation and credit deflation. Therefore, simply speaking, the explosion of financial crisis is the credit crunch after credit boom. Second, the international contagion of financial crisis is in nature that of credit crunch. This kind of contagion is realized through four main credit channels:The subject-interactive contagion, the relational contagion, the desire-based contagion and information-reactive contagion. Third, financial crisis receding is substantially the result evolved out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zero limit of credit crunch and the finite contraction of credit substance base. Financial crisis receding is mainly realized through three credit channels:withdrawal of credit subject, self-repair of credit subject and external succor to credit subject. Furthermore, four credit effects caused in financial crisis receding are: credit system re-construction, wealth shifting, "wealth vanishing", and the re-distribution of income. Fourth, the principle of governing financial crisis should be "ironing the credit fluctuation", and specifically, the preventing strategy should be to prevent the credit inflation as far as possible, while in reacting financial crisis the principle of "contract those that should be contracted, rescue those that should be rescued" should be insisted on. And the governance of Chinese financial crisis must mainly rely on the superiority of socialist system to avoid the credit inflation and the credit crunch contraction.
引文
① 严格来说,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起始与终止时间为2007年至2009年,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普遍将其称之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
    ② 参见:保罗·克鲁格曼.信用危机[J].中国企业家,2008(5):48.中国学术其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文中“香港”、“台湾”均应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
    ① 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50.
    ① 参见:刘永估.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纲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① 参见:韦森.从语言的经济学到经济学的语言——评鲁宾斯坦《经济学与语言》[M].鲁宾斯坦.经济学与语言.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203-204.
    ② 骆玉鼎认为,“信用”是一个和“货币”、“价值”一样古老的概念,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深化理解,从而推动整个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参见: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6-17.
    ① 参见: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下卷)[M].胡企林,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0.也有人对此问题有更精彩的论述,他们说信用“可能是人类认识中最为复杂、最难以捉摸的概念之一”,说:“一些事物仅仅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在所有的这些事物中,没有哪一件比信用更加古怪,更加微妙”。但是遗憾的是,这些论述笔者只是从网络上看到了,费尽气力终没有查到其最初的出处,所以只能放在注释中做一个交待。参见:信用[EB/OL].(2010-01-05)[2010-07-081. http://baike.baidu.com/view/54260.htm.
    ② 已经有很多人引用了这一“名言”。参见:[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二卷[M].杨敬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28注2.
    ③ 参见:李晓安,阮俊杰.信用之路——我国信用治理的经济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1-24.
    ④ 下面将会出现大量工具书对信用概念解释的摘引。也许有人会建议,是否可以将下列大量工具书文献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以显精炼。但是,只有原文呈现,方显所谈问题的全貌,因此,下面的论述宁愿繁缛,总好过数十万篇的文献综述。当然,对证据不太关心的读者可以跳过这些摘引直接看结论。
    ⑤ 参见:《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K].第2版.上海:汉语人词典出版社,2001:1417.;夏征农主编,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K].音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898.;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大字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520.;《新华汉语词典》编纂委员会编.新华汉语词典:彩色版·大字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6:1063.;龚学胜主编.当代汉语词典:国际华语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8:2068.
    ① 参见:[英]皮尔素(Pearsall, J.)编.新牛津英语词典[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30.
    ② 参见:本词典编译出版委员会编译.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493.
    ③ 《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同版本之间对于信用的解释区别很大,本文采用这一最新版本。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5卷)[K].第二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68.
    ④ 参见:《大美百科全书》编委会编.大美百科全书(第8卷)[K].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32.;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编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5卷)[K].修订版.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32.
    ⑤ 有人认为,这一结果正是经济学入侵的结果。信用被主流经济学家曲解或“盗用”为纯粹的经济手段,而使人们忘却了它的伦理本性。参见:陈绪新.信用伦理及其道德哲学传统研究[D].东南大学,2006:7.
    ⑥ 参见:王伟,戴杨毅,姚新中.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K].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368.
    ⑦ 参见:王伟,戴杨毅,姚新中.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K].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368.
    ⑧ 参见:张光博.社会学词典[K].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52.
    ⑨ 参见:[英]伊丽莎白·A·马丁.牛津法律词典[K].蒋一平,赵文伋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128.
    ① 参见:[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K].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组织翻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25.
    ② 参见:邹瑜,顾明总.法学大辞典[K].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1211.
    ③ 参见:于光远.经济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756.
    ④ 参见:张跃庆,张念宏.经济大辞海[K].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970.
    ⑤ 参见:郭振乾等.金融大辞典[K].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461.
    ① 参见:[美]舒克.华尔街词典[K].陈启清等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172.
    ② 参见:[美]道恩斯,古特曼.金融与投资辞典(第6版):汉英对照[K].于研,郑英豪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97-198.
    ③ 参见:[美]帕斯(Pass, C.),[美]洛斯(Lowse, B.),[美]戴维斯(Davies, L.)科林斯经济学辞典:英汉双解[K].第3版.罗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47.
    ④ 参见:[美]纽曼,[美]米尔盖特,[英]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词典[K].胡坚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⑤ 参见:胡代光,高鸿业.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K].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和李琮.世界经济学大辞典[K].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① 参见:《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M].第2版.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1417.
    ① 参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英文版序言[M].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
    ② 参见:吴晶妹.现代信用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36.;相似的观点也可参见: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3.;
    ③ 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52.
    ④ 参见:《新华汉语词典》编委会编.新华汉语词典:彩色版:大字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053.和龚学胜主编.当代汉语词典:国际华语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8:2046.
    ① 张周博士曾在其博士论文《信用信息共享和中国征信模式选择研究》中提出:“信用是指对一个人自然人和法人履行义务的能力、尤其是偿债能力的一种社会评价。”参见:张周.信用信息共享和中国征信模式选择研究[D].复旦大学,2003:10.
    ① 参见:《汉语辞海》编委会编.汉语辞海:彩色版[K].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1003.其它辞典的解释一般是:看重、谋求、注重、顾及,也与文中采乃释义基本相似。参见:《新华汉语词典》编委会编.新华汉语词典:彩色版:大字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80.和龚学胜主编.当代汉语词典:国际华语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8:869.
    ② 参见:王淑芹.信用概念疏义[J].哲学动态,2004,(3):16-19.
    ① 参见:王淑芹.信用概念疏义[J].哲学动态,2004,(3):16-19.
    ② 参见:王淑芹.信用概念疏义[J].哲学动态,2004,(3):16-19.
    ③ 孙智英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中对信用的经济价值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信用的成本、收益、供给、需求等经济问题。参见: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2.
    ① 参见:刘建生等.晋商信用制度及其变迁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和郑文全,卢昌崇.晋商的制度逻辑[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② 参见:朱荣恩,丁豪樑,袁敏.资信评级[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21.
    ① 参见:[英]皮尔素(Pearsall, J.)编.新牛津英语词典[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148-1149.
    ② 参见:《汉语辞海》编委会编.汉语辞海:彩色版[K].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927.
    ③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2-356.
    ① 参见:王喜平.当代哲学的主体论域[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26.
    ② 参见:王喜平.当代哲学的主体论域[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27. 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① 参见:李越,霍涌泉.心理学教程[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6.
    ② 参见:李越,霍涌泉.心理学教程[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0-55.
    ③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著作已经相当丰富,任何一本相关书籍都能轻松地证明这一点。
    ① 参见:张周.信用信息共享和中国征信模式选择研究[D].复旦大学,2003:6.
    ② 参见:张周.信用信息共享和中国征信模式选择研究[D].复旦大学,2003:13.
    ③ 参见:张维迎.信息与信用[M].郑也夫,彭泗清等.中国社会中的信任.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50.
    ④ 参见: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C].北京:三联书店,2003:255.
    ① 本段的各种直接或间接引用均出自什托姆普卡的《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参见: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93-134.
    ② 参见:王绍光,刘欣.信任的基础:一种理性的解释[M].郑也夫,彭泗清等.中国社会中的信任.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24-225.
    ③ 当然,在一定意义上说,消费行为中也含有信用问题,但是,在这里为了简化,暂且如此假定。
    ① 社会因素对金融投资行为的影响,更详细、更好的论述可参见:[美]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 [M]李心丹,陈莹,夏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① 中国金融学界的元老黄达教授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详情参加: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当代经济科学,2001(04):1-11.和黄达.金融学[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8-102.
    ②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11卷)[K].第二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552-553.
    ③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11卷)[K].第二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552-553.
    ④ 很多教材也都包含有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章节,但考虑到本文后面主要讨论的是金融对象范畴的问题,所以,这里就不再列出了。
    ⑤ 必须指出,在本文关于金融对象的这种界定中似乎已经没有了“保险”的存在空间。保险相对于其它金融对象,的确有其特殊性,基于论述体系流畅一致的考虑,这里以及以后的论述只能暂且将其搁置一旁。所幸,保险也不是现代金融学理论中的重点。
    ⑥ 对于信用与金融的关系,马克思曾给出过一些精彩的相关论述。他说:“银行家提供的信用,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例如:向其他银行签发汇票、支票,开立同样的信用账户,最后,对拥有钞票发行权的银行来说,是发行本行的银行券。”这些论述对于本文这一节的论述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参见:马克思.资 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54.在现代意义上二者的关系,骆玉鼎曾经有过深入的探讨。参见: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但本文采用的方法与路径与其有所不同。
    ① 参见:窦晴身.对“戈德史密斯之谜”的反思[J].经济学家,2001(05):61-65.
    ② 参见:徐爱田,白钦先.金融虚拟性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63-173.
    ③ 本段非直接引用的有关马克思的内容可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7-166.不过马克思在论述“信用和虚拟资本”时,他明确地说,“货币在这里只是充当支付手段”。随后的分析进一步说:“发行银行券的主要银行,作为国家银行和私人银行之间的奇特的混合物,事实上有国家的信用作为后盾,它们的银行券在不同程度上是合法的支付手段”。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50-454.
    ④ 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4.
    ① 详细的论述可以参见:[澳]克里斯托弗·瓦伊尼.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M].第4版.陈未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① 创立于1994年,拥有两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对冲基金的倒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① 有些国家(如美国、意大利、瑞士)的中央银行具有私人性质,但它们的确发挥了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同样的职能。
    ② 有人认为,金融机构可被视为信用的生产工厂,其生产的原材料是信用,生产的产出还是信用,金融机构就把信用资源进行组织生产,然后销售信用产品的机构。参见:禹钟华,祁洞之.信用发生理论及其对金融系统与金融危机的分析[M].白钦先.金融评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98-110.
    ① 来自国际清算银行相关报告。参见: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Derivatives Market Activity in 2007[R].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007.
    ② 参见:初探外汇市场[EO/BL]. [2010-7-17]. http://www.forex.com.cn/tool/stock/stock.htm.
    ① 详细论述可参见:李新庚.信用论纲[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38.和石新中.论信用概念的历史演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120-126.
    ② 详细论述可以参见:张强.中央银行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51-57.
    ① 详情可参阅:[美]克雷格·卡明.美元还能挺多久[M].窦旭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3-144.
    ①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4.
    ②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4.
    ③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11卷)[K].第二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564.
    ④ 但有意思的是,不知是不是出于厌恶或者故意视而不见的原因,在《大美百科全书》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竟然找不到关于金融危机(或者货币危机)的定义。
    ⑤ 更详细的论述可参见:石俊志.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2-7.
    ① 详情可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世界经济展望(1985年5月):世界经济与金融概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75-76.
    ②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21.
    ①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21.
    ② 这种判断似乎与马克思理论基础上,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的观点相左。但是,我们认为,所谓本质是有层次性的,正如对人的认识,说“人的本质是一种高级动物”不错,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不错,说“劳动是人的本质”也不错,这些说法的区别只在于他们所体现的层次不同。我们也认同“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危机”的观点,但我们也认为,在基本制度层次之外,对金融危机的最具有本质性的认识是“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信用危机”。
    ③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可以给我们的这种观点提供一种证据。一方面,弗里德曼认为,从1867年到1960年的90多年时间中,“货币存量最显著的特点是其急剧的上升趋势”,并且在整个时间范围内只有“为数不多的货币存量绝对下降”。并且他指出,“除严重紧缩外,无论在紧缩时期还是扩张时期,货币存量通常还是在上升,虽然在紧缩时期增长率很低”。不过他认为,“整个时期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下降”,是在1931至1933年,受“大萧条”危机影响产生的,但他也同时似乎认为,这是危机后期由于“银行体系中空前巨大的部分”崩溃和银行的歇业、破产造成的。而且,在此期间的高能货币(主要为现金)反而导致货币存量上升了17.5%。因此,这似乎也不是我们的观点的反证。详情参见:[美]弗里德曼,施瓦茨.美国货币史:1867-1960[M].巴曙松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① 参见:戴天柱.投资银行运作理论与实务[M].2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19.
    ② 参见:程翼.对冲基金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4-9.
    ③ 参见:程翼.对冲基金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4-9.需要说明的是,原资料没有注明此数据范围是全球还是美国。
    ④ 参见:[美]梅耶,[美]克西纳,[美]凯斯勒.对冲基金顶尖交易人操盘案例[M].曹乾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 社,2007:10.
    ① 参见:张彤玉,崔学东,李春磊.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14.
    ② 参见:胡志浩.透过危机看金融衍生品的发展[EB/OL].(2008-12-17)[2010-8-18]. http://www.cs.com.cn/qhsc/02/200812/t20081217_1685744.htm.
    ③ 严格来说,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金融技术,是一种金融业务过程。但是,其结果则是产生诸如ABS、MBS、 CMO、CDO等很多人已经熟知的金融创新产品,因为此类金融产品种类及其繁多,因此也有很多人将其笼统地称之为资产证券化。
    ④ 参见:[美]凯尔什.金融服务业的革命——解读银行、共同基金以及保险公司的角色变换[M].刘怡等译.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92-193.
    ⑤ 美国学者凯尔什(Kirsch,1997)不但称这种变化为“革命”,还对这些变化细节做了更详细的说明。 但遗憾的是,他更关注其中的法律法规和技术问题,而没有对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给予足够的重视。参见:[美]凯尔什.金融服务业的革命——解读银行、共同基金以及保险公司的角色变换[M].刘怡等译.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92-193.
    ①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4.
    ②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4.
    ①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徐子健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287-303.
    ② 参见:黄达,刘鸿儒,张肖.中国金融百科全书[K].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和李伟民.金融大辞典[K].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③ 世界银行的研究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末,共有93个国家先后爆发了112次系统性银行危机,另外还有46个国家发生了51次准危机。参见:世界银行报告小组.金融与增长:动荡条件下的政策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81.
    ④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40-44.当然,本文不认同投机者的冲击是一种“外部冲击”的观点。因为,按金融理论来看,投机者的任何行为都是在金融体系内发生的,纯粹属于金融活动的内部行为。
    ① 参见:朱波,范方志.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J].世界经济研究,2005(06):28-35.
    ② 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危机与复苏(2009年4月)[M].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语言服务部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91. 虽然风险很大,但是,据资料显示,美国最富有的300个家庭在2005年投资于对冲基金,以及对冲基金的基金的投资总额,只占其家庭总资产的23%。也就是说,他们对对冲基金的风险是由足够承受力的。这也说明,他们的信用承载力足够大。参见:[美]梅耶,[美]克西纳,[美]凯斯勒.对冲基金顶尖交易人操盘案例[M].曹乾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11.
    ① 参见:[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287.
    ① 参见:[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② 我国有谚语说:“除了割肉疼,就是出钱疼。”虽然未必对所有的人而言,都是如此。但是在“有钱能使磨推鬼”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句谚语所体现的利益至上是具有极强的普遍性的。
    ③ 比如好友之间的少量借贷。但是,借贷数量大时,好朋友之间往往也会立个“字据”。
    ④ 即便是纯粹的电子信用行为,如电子交易和划汇,也不能说没有信用载体。它们的信用载体就是,计算机网络的信息记录。
    ① 参见:黄达,刘鸿儒,张肖.中国金融百科全书[K].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116.;李伟民.金融大辞典[K].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865.
    ① “蓬齐”也经常被翻译为“庞兹”或“庞氏”,“蓬齐过程”也被翻译为“庞氏骗局”。详情可参见:[美]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 [M]李心丹,陈莹,夏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4-87.
    ① 详情可参见:[挪威]特维德.金融心理学: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M].修订版.周为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5-152.
    ② 参见:[挪威]特维德.金融心理学: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M].修订版.周为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8.
    ③ 在罗伯特·希勒和乔治·阿克洛夫合著的《动物精神》一书中,他们将相关的心理因素统称为“动物精神”。详情参见:[美]阿克洛夫,希勒.动物精神[M].黄志强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④ 虽然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但这也不够成对因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企业数量的增加,从而企业整体的收入不断增长的事实的反驳。
    ⑤ 虽然他的数据同时表明,在前一个千年(公元元年至1000年)中,世界的总体增长并不明显,而且人均收入还有略微下降,但这也不能改变人类总体上是处于不断发展的结论。参见:[英]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
    ① 虽然建立在自利性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已经开始广受诟病,而对其质疑的重点在于“经济人”并不是只有自利的一面。也就是说,反对者只能批评西方经济学将人性归为只有自利的一面的错误,但是却也不能否认,现实的人具有利他的一面的同时,主要具有有自利的一面。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没有主要从反对自利性假说入手,也许含有此种原因。
    ② 可参见:黄达,刘鸿儒,张肖.中国金融百科全书[K].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117.和李伟民.金融大辞 典[K].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866.
    ① 金德尔伯格曾列出了一个近30种的投机对象清单。参见:[美]会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44-46.
    ② 参见:[美]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 [M]李心丹,陈莹,夏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4.
    ① 查理斯·麦基的《幻想与癫狂——金融危机经典案例》在介绍“南海泡沫”时引用的一段诗文很好地表现了这种社会状态:“……终于,腐败就像汹涌的洪水,到处泛滥,肆虐而疯狂;贪婪就像出于低处的雾霭,蔓延扩散,遮住了太阳。政治家和爱国者都在为炒股而奔忙,贵妇与男仆买股同受窘处境全一样;法官当上股票经纪人,主教让全城人上了当。大公爵施展了笼络的手腕,就为了赚半个克朗;不列颠堕落在金钱的魔力下,多么肮脏……”转引自[英]查理斯·麦基.幻想与癫狂——金融危机经典案例[M].李绍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27.
    ①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91-94.在2007-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中,人们又发现了一个目前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庞兹骗局”——麦道夫诈骗案,其规模竟然高达600亿美元。
    ② 可参见:黄达,刘鸿儒,张肖.中国金融百科全书[K].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117.和李伟民.金融大辞典[K].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866.
    ①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23.
    ② 参见:[挪威]特维德.金融心理学: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M].修订版.周为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0.
    ① 参见:黄达,刘鸿儒,张肖.中国金融百科全书[K].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117.和李伟民.金融大辞典[K].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866.
    ① 虽然不能说中国的情况一定具有世界范围内的规律性,但是,可以概略地说,这种经济周期的特点符合大多数人的认识。参见:王成勇,艾春荣.中国经济周期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J].经济研究,2010(03):78-90.
    ② 参见:[挪威]特维德.金融心理学: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M].修订版.周为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0.
    ①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26.
    ② 参见:[挪威]特维德.金融心理学: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M].修订版.周为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96.
    ① 当然也有人认为,1997年的泰国金融危机爆发于1997年3月。详见:埃利森·沃纳.动荡中的泰国金融业——泰国金融危机与当局之对策[J].原玎、王春红编译.国际金融研究,1997(09):66-67.
    ② 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世界经济展望(1998年5月):世界经济与金融概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3.
    ③ 参见:[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124.
    ④ 参见:[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120.
    ① 参见:[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129.
    ② 参见:王宇.“钉住制度”酿成了泰国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回望[J].华北金融,2007(10):6-9.
    ③ 参见:追根溯源:是谁引发了97年泰国金融危机[EB/OL].(2007-5-11)[2010-10-10]. http://money.163.com/07/0511/21/3E8B1LOF00251HJP.html.
    ① 参见:[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134.
    ② 参见:王宇.“钉住制度”酿成了泰国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回望[J].华北金融,2007(10):6-9.
    ① 参见:郎咸平:外商银行为何误导人民币升值或浮动?[EB/OL].(2003-09-22)[2010-10-10]. http://business.sohu.com/93/02/article213490293.shtml.
    ② 参见:胡淑红.泰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1997(11):44-46.
    ③ 参见:胡淑红.泰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1997(11):44-46.
    ① 参见:王宇.“钉住制度”酿成了泰国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回望[J].华北金融,2007(10):6-9.
    ② 也有很多人认为,泰国金融危机是从1997年5月开始的,可能就是以此为标志。
    ① 参见:[美]乔治·索罗斯.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M].王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33.
    ② 这一问题,后文将在危机消退的“财富转移效应”问题研究中进一步解释。
    ① 参见:[美]希勒.终结次贷危机[M].何正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3.
    ② 参见:[美]希勒.终结次贷危机[M].何正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22.
    ③ 2009年,阿克洛夫和希勒和做出版了专著《动物精神》。参见:[美]阿克洛夫,希勒.动物精神[M].黄志强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① 参见:[澳]郜若素(Garnaut, R.)[澳]莱威林-史密斯(Llewellyn-Smith, D.)大崩盘2008[M].唐杰,孔志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15.
    ② 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08年4月),住房部门和经济周期[M].仲雨虹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③ 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08年10月),金融压力、经济下滑和恢复[M].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语言服务部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
    ① 参见:辛乔利,孙兆东.次贷危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26.
    ② 参见:[澳]郜若素(Garnaut, R.)[澳]莱威林-史密斯(Llewellyn-Smith, D.).大崩盘2008[M].唐杰,孔志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9.
    ③ 2000年,罗伯特·希勒出版了专著《Irrational Exuberance》,中文版《非理性繁荣》2007年出版。参见:[美]罗伯特·希勒(Robert J.Shiller)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M].李心丹,陈莹,夏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① 参见:[美]汪翔.危机与败局——金融风暴微观根源解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06.也有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底,约有22万户次级抵押贷款房屋在违约后,被迫进入法拍程序。参见:辛乔利,孙兆东.次贷危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73.
    ① 参见:美国次贷危机发展始末跟踪报道[R/OL].(2008-11-6)[2010-10-13].http://www.cnstock.com/08waihuizq/2008-11/06/content_3815043.htm.
    ② 参见:辛乔利,孙兆东.次贷危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37.
    ③ 有人专门详细记录了贝尔斯登倒闭的过程,并认为贝尔斯登的倒闭就是恐慌所致。参见:[美]斯宾塞,[美]班伯.恐慌害死熊[M].中信证券债券业务线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① 当我们说利率时,内在含义就是指某国的货币利率,因为并不存在一个世界范围的货币利率;当我们说币值时,内在含义就是指某国的货币币值,因为并不存在一个世界范围的货币币值。
    ② 参见:梅新育.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新特点[J].中国金融,2007(18):49-50.
    ① 参见:Masson, Paul R. Contagion:Monsoonal Effects, Spillovers, and Jumps Between Multiple Equilibria (September 1998)[C]. IMF Working Paper,1998:1-32.
    ② 参见:陈华,赵俊燕.美国金融危机传导过程、机制与路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2):102-109.
    ③ 参见:王胜英,张谊浩.货币危机传染理论评析[J].生产力研究,2004(01):88-90.
    ① 而人们之所以还是将其称为“世界”金融危机只不过是因为此次危机已经影响到了世界上大多数主要经济体国家,具有了“世界影响力”而已。
    ②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52.
    ①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54.
    ② 信用扩张与信用膨胀的传染中的“传染”,已经超出了本文界定的金融危机的“传染”范畴,将不再作为主要考虑的对象。这里之所以提出来,只是希望更好地说明,金融危机传染中,信用行为的传染是其它现象传染的基础,从而是金融危机传染的本质属性。
    ①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52-153.
    ②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55-172.
    ① 参见:[美]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理解金融危机[M].张健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57.
    ① 这也就是“恐慌”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② 参见:Barsade, S. G. and Gibson, D. E. Why does affect matter in organization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07(2):36-59.
    ①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6.
    ②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6.
    ③ 参见:[美]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理解金融危机[M].张健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56-257.
    ④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53-154.
    ① [美]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理解金融危机[M].张健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56.
    ② 正如任何信用行为都需要一定的载体实现一样
    ③ 参见:2007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R/OL].(2008-3-19)[2010-11-15].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080319/15544642230.shtml.
    ① 参见:杨红.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利益的分配[D].吉林大学,2007:45.
    ① 参见:朱民,鄂志寰.世纪之交的全球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格局[J].国际金融研究,2000(03):7-16.
    ① 参见:朱民,鄂志寰.世纪之交的全球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格局[J].国际金融研究,2000(03):7-16.
    ② 参见:杨红.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利益的分配[D].吉林大学,2007:29.
    ① 参见:朱民,鄂志寰.世纪之交的全球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格局[J].国际金融研究,2000(03):7-16.
    ① 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金融稳定报告(2007年4月):市场发展与问题[M].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语言服务部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59-60.
    ① 参见: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320.
    ② 参见:卫星通讯[EB/OL].[2010-11-19]. http://rcs.wuchang-edu.com/Resource/Book/Edu/JXCKS/TS016040/0593_ts016040.htm.
    ③ 参见:盛科荣.全球互联网技术扩散的地理格局及其潜在影响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0(6):12-18.
    ① 参见:杨红.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利益的分配[D].吉林大学,2007:36.
    ② 参见:赵昱光,张雪梅.信息技术与金融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5):104-106.
    ① 参见:赵昱光,张雪梅.信息技术与金融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5):104-106.
    ① 参见:黄继汇.多米诺效应发威 海外股市跌声一片[N/OL].(2007-3-1)[2010-11-20].http://finance.qq.com/a/20070301/000216.htm.
    ② 从一定意义上说,在金融危机或信用紧缩的传染中,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服务也可以视为传染的工具,但是否可以视为“信用工具”,在本文的理论基础上还不足以说明,但以作者的观点来看,它们也具有信用的属性,因此也可以视为信用工具。只不过这些观点还有待另文证明。
    ③ 参见: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8.
    ① 参见: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8.
    ② 参见:[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280.
    ③ 参见:[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287.
    ④ 参见:杨国庆.危机与霸权: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4-120.
    ① 参见:[美]库特纳.大国的陷落[M].曾贤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95.
    ② 参见:[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278.
    ③ 参见:[美]汪翔.危机与败局——金融风暴微观根源解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7.
    ① 参见:吴丹.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29.
    ② 参见:安辉.现代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及实证分析——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4(8):45-48.
    ① 参见:[美]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理解金融危机[M].张健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57.
    ② 参见:[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63.
    ① 参见:[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162.
    ② 参见:陈学彬等.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57.
    ③ 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7年12月):中期评估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7.其中的东盟4国包括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④ 参见:安辉.现代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及实证分析——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4(8):45-48.
    ① 参见:安辉.现代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及实证分析——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4(8):45-48.原文没有说明“亚洲五国”的具体范围。
    ② 参见:[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162.
    ③ 参见:[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 社,2009:226.
    ①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徐子健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7.
    ②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徐子健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7.
    ③ 本部分内容主要根据联合早报网金融风暴专题新闻资料整理而成,参见:世界金融风暴(专题)[N/OL].http://www.zaobao.com/special/us/fincrisis.shtml.
    ① 参见:全球FDI:2009年回顾与2010年预测[R/OL].(2010-01-19)[2010-12-6].http://www.fdi.gov.cn/pub/FDI/dwtz/dwtzyj/t20100119 117166.htm.
    ② 参见:亚洲对冲基金出现倒闭潮[N/OL].(2008-10-01)[2010-12-6].http://www.zaobao.com/special/us/pages9/fincrisis081001f.shtml.
    ③ 参见:李月霞.金融风暴登陆印度[N/OL].(2008-10-26)[2010-12-6].http://www.zaobao.com/special/us/pages9/fincrisis081026i.shtml.
    ④ 参见:全球市场对救助计划投不信任票[N/OL].(2008-10-08)[2010-12-6].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8/10/wsj081008.shtml.
    ⑤ 参见: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320.
    ① 参见:[德]尼克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② 当然,这里的“极低点”是具有相对性的。在每一场金融危机中,就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而言,经济运行和社会信用网络的运行总会找到当时的“极低点”。就每一场具体的金融危机而言,这个极低点出现的时间就是每一场金融危机的危机顶峰时刻。
    ① 参见:文秀峰.个人破产法律制度研究——兼论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04:1.
    ② 比如,在没有外部救援,在没有“最后贷款人”的条件下,在较早期的金融危机中。
    ① 转引自:[美]罗玛·V·范.美元霸权与全球资本循环[J].刘凤义,夏峥译.国外理论动态,2009(12):7-14.
    ② 参见:林刚.对话华尔街——访威廉·保丁[J].资本市场,2002(5):6-9.
    ③ 根据IMF数据统计,在1824年至2004年间,全球共有257起主权债务违约事件,而在1981年至1990年仅仅10年间就有74起主权债务违约的案例,超过历史任何时期。参见:主权债务担忧空袭全球股市[EB/OL].[2010-12-19]. http://finance.ifeng.com/stock/special/zuzwwjgs/.
    ① 有人认为,日本的集团分为所谓的“横向性企业集团”和“纵向性企业团体”两种。前者指大企业为加强彼此相互关系所组成不存在上下支配关系的松散联合体,后者指具有垂直上下领导关系的企业集合体。参见:白益民.日本的企业结构及其相互关系[R/OL].(2009-6-15)[2010-12-22].http://blog.sina.com.cn/s/blog 5efda9da0100domz.html.;此外,欧美国家的家族企业的关联性也是很强的,参见:张彤玉,崔学东,李春磊.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3-102.
    ② 金德尔伯格的金融危机史研究给出了这种银行间相互帮助的历史例证。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89-194. 意义上的转移,而本文的财富转移在过程上虽然类似于抢劫,但结果是社会和法律所承认的。
    ① 参见:牛敏.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与财富转移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
    ② 参见:牛敏.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与财富转移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
    ③ 当然,这些人也许会承认一些特例,比如一些违法活动、赠予及继承等特殊事件,或者偶然的、短期的不等价交换。
    ④ 之所以这里强调是黄金货币,是为了避免考虑信用货币本身也会出现信用量的变化问题,从而避免使问题从一开始就过于复杂。下面出现类似情况时,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① 参见:陈志刚.金融危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7(02):106-110.
    ① 参见:刘永估.现代劳动价值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② 参见:陈志刚.金融危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7(02):106-110.
    ③ 参见约翰·布鲁克斯《受骗上当的年代》(The Go-Go Years) (纽约:维布莱特塔利,1973年,第305页),以及诺曼·圣约翰—斯特维斯编辑的《巴杰特史学论文集》(纽约:纽约大学出版社,1966年,第118-119页),转引自:[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31.
    ①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31.
    ② 参见:张彤玉,崔学东,李春磊.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49-50.
    ③ 参见:约翰·布鲁克斯《受骗上当的年代》(The Go-Go Years)(纽约:维布莱特塔利,1973年,第305页),以及诺曼·圣约翰—斯特维斯编辑的《巴杰特史学论文集》(纽约:纽约大学出版社,1966年,第118-119页),转引自:[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31.
    ① 正如在前面的论述中也一直坚持的,本文将“中央银行”笼统地归为“政府”的范畴中。
    ②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277.;但是也有研究显示,金德尔伯格还曾将金融危机追溯到十五、十六世纪,参见:世界银行报告小组.金融与增长:动荡条件下的政策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85-86.
    ③ 参见:范建军.现代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演进——一个制度历史变迁过程的个案研究[J].经济评论,2004(06):86-95.
    ① 瓦尔特·巴吉特(Walter Bagehot)的《伦巴德街》(Lombard Street)也多被译为巴杰特的《伦巴第街》。参见:周厉.西方最后贷款人理论的发展与评价[J].经济评论,2006(03):151-158.
    ② 参见:范建军.现代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演进——一个制度历史变迁过程的个案研究[J].经济评论,2004(06):86-95.
    ③ 参见:周厉.西方最后贷款人理论的发展与评价[J].经济评论,2006(03):151-158.
    ① 这里的数据来源没有显示该数据的具体地域范围,根据上下文,似乎是指美国。参见:张彤玉,崔学东,李春磊.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34.
    ① 参见:韩洁,姚均芳,罗沙.亚洲金融危机十年祭:反思教训警惕幽灵重现[N/OL].(2007-7-2)[2011-1-8].http://news.sohu.com/20070702/n250862243.shtml.
    ② 参见:[美]德塞.金融危机,蔓延与遏制:从亚洲到阿根廷[M].王远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5-139.
    ③ 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7年12月):中期评估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22.
    ④ 参见:[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258.
    ⑤ 本部分的数据资料主要来自和转引自:[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259-260.
    ① 之所以如此,可能主要是由于此次危机中的政府(中央银行)面临着一种两难的困境:向银行提供本国货币援助越多,越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参见:[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213.
    ② 参见:[美]德塞.金融危机,蔓延与遏制:从亚洲到阿根廷[M].王远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5-226.;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在同一本文献和其他很多研究中,人们已经发现,IMF对亚洲危机国家的援助政策并不是成功的。
    ③ 参见:李峰.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泰国的金融部门改革[J].东南亚研究,2009(03):11-16.
    ④ 参见:赵瑛.亚洲金融危机前后的韩国金融改革[J].生产力研究,2010(03):34-37.
    ⑤ 本段数据摘引自:[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183-231.
    ① 参见:陈杰.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的经济改革[J].开放导报,2003(04):36-37.
    ② 参见:赵瑛.亚洲金融危机前后的韩国金融改革[J].生产力研究,2010(03):34-37.
    ③ 参见:李峰.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泰国的金融部门改革[J].东南亚研究,2009(03):11-16.
    ① 参见:陈志刚.金融危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7(02):106-110.
    ① 由于此类资料的庞杂性,这里所谓的代表性观点,仅仅是随机选取的常见的观点,其观点来源,即观点的代表性人物也是随机选取的,并不具有严格的“代表性”。
    ② 参见:吴庆念.从复杂金融衍生品运作机制看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质[J].浙江金融,2009(3):51-52.
    ③ 参见:肖林,任新建.全球金融危机的新自由主义本质与我国的战略抉择[J].新金融,2009(03):8-11.
    ④ 参见:陈新平.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1):60-63.
    ⑤ 参见:[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351.
    ⑥ 参见:顾宁,谭通.金融危机本质及中国应对策略的再认识——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J].长白学刊,2010(4):111-114.
    ⑦ 参见:赵磊.对美国次贷危机根源的反思[J].经济学动态,2008(11):41-46.
    ⑧ 参见:李慎明等.美元霸权与经济危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⑨ 参见:王建红.金融危机本质新解:资本过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1):81-84.
    ⑩ 参见:王伟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和原因——重读《资本论》和《帝国主义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4-15.
    11 参见:[埃及]萨米尔·阿明.理解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J].希桐,李楠译.国外理论动态,2010(2):5-12.
    12 参见:王兆星.金融危机的本质与治本之策[J].银行家,2009(07):10-12.
    ① 参见:列宁.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13.
    ②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
    ① 参见:胡红安.经济波动理论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7(5):147-150.
    ① 参见:陈平.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制约——从斯密困境到广义斯密原理[J].经济学(季刊),2002(1):227-248.
    ① 罗伯特·希勒在其《终结次贷危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建设“全新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构想,对其中的人部分内容,本文很认同。参见:[美]希勒.终结次贷危机[M].何正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97-122.
    ① 参见:[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334.
    ② 参见:[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334-335.
    ③ 参见:[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337-338.
    ① 参见:[美]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 [M]李心丹,陈莹,夏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② 1996年12月5日晚,在美国企业协会的年度晚宴上,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对到会的1300名客人发表了一次冗长而沉闷的演讲,他公开提出质疑,认为股票市场正处于“非理性繁荣”状态。虽然全球股市应声而落,美联储业在3个月后提升了一次利息率,但是在没有更进一步的措施的情况下,美国最终迎来了1996至2000年的股市泡沫的膨胀过程。
    ③ 格林斯潘在发现“非理性繁荣”之后,之所以没有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来抑制“非理性繁荣”,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收到了以“民意”为盾牌的政客们的强力阻挠。
    ① 参见:[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91.
    ②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使用这一词汇时,本文一直坚持使用引号。
    ① 参见:谢识予.斯密经济增长思想的理论内涵及现实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62-168.
    ① 私有化并不是解决国有企业效益不好、没有活力的唯一办法。参见:刘永佶.中国经济矛盾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K].第2版.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2]夏征农主编,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K].音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3]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大字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新华汉语词典》编纂委员会编.新华汉语词典:彩色版·大字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6.
    [5]龚学胜主编.当代汉语词典:国际华语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8.
    [6][英]皮尔素(Pearsall, J.)编.新牛津英语词典[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本词典编译出版委员会编译.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5卷)[K].第二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9]《大美百科全书》编委会编.大美百科全书(第8卷)[K].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
    [10]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编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5卷)[K].修订版.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
    [11]王伟,戴杨毅,姚新中.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K].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12]张光博.社会学词典[K].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3][英]伊丽莎白·A·马丁.牛津法律词典[K].蒋一平,赵文伋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
    [14][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K].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组织翻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15]邹瑜,顾明总.法学大辞典[K].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16]于光远.经济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17]张跃庆,张念宏.经济大辞海[K].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18]郭振乾等.金融大辞典[K].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19][美]帕斯(Pass, C.),[美]洛斯(Lowse, B.),[美]戴维斯(Davies, L.)科林斯经济学辞典:英汉双解[K].第3版.罗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0]秦池江,张立中.中国金融大百科全书(上编,卷二)[K].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
    [21][英]约翰·伊特韦尔,[美]默里·米尔盖特,[美]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K].中文版.陈岱孙主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22][美]纽曼,[美]米尔盖特,[英]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词典[K].胡坚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3]胡代光,高鸿业.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K].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4]李琮.世界经济学大辞典[K].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5]黄达,刘鸿儒,张肖.中国金融百科全书[K].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
    [26]戴相龙,黄达.中华金融辞库[K].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27]李伟民.金融大辞典[K].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8][美]舒克.华尔街词典[K].陈启清等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
    [29][美]道恩斯,古特曼.金融与投资辞典(第6版):汉英对照[K].于研,郑英豪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4、23、25、26、27、45、46、48、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1]列宁.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2]马克思.资本论(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3]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34]不阿吉尔贝尔.不阿吉尔贝尔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5]休谟.休谟经济论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37]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8]大卫·李嘉图.李嘉图著作且通信集(第一至四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39]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下卷)[M].胡企林,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0]约翰·罗.论货币和贸易[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1]桑顿.英国纸币信用的性质和作用的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802.
    [42]霍曲莱.中央银行经营论[M].北京:世界书局,1947.
    [43]汉森.货币理论与财政政策[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
    [44]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4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
    [45]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6]熊彼特.经济分析史(中译本,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7]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8]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1987.
    [49]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0]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1]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52]阿兰·佩雷菲特.信任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3]尼克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4]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5]埃里克·尤斯拉纳.信任的道德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6]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57]刘永佶.劳动哲学(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8]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纲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59]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C].北京:三联书店,2003.
    [60]吴晶妹.现代信用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61]张亦春.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62]李新庚.信用论纲[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63]郭生祥.信用经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64]章延杰.政府信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5]冯登艳.中国股票市场的信用问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66]李颖.企业信用文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7]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8]孙志国,张炎培编著.信用经济[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69]安贺新主编.信用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70]林其屏.找回缺失的信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71]李晓安,阮俊杰.信用之路——我国信用治理的经济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72]刘建生等.晋商信用制度及其变迁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
    [73]郑文全,卢昌崇.晋商的制度逻辑[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74]朱荣恩,丁豪樑,袁敏.资信评级[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75]戴维·J.弗里切.商业伦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76]李越,霍涌泉.心理学教程[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7]郑也夫,彭泗清等.中国社会中的信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78]詹姆斯·蒙蒂尔(James Montier)行为金融:洞察非理性心理和市场[M].赵英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9][美]罗伯特·希勒(Robert J.Shiller)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 [M].李心丹,陈莹,夏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0][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论[M].陈一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1]盖锐,孙晓娟.金融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2]温涛,李军.金融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3][美]梅利歇尔(Melicher,R.W.),[美]诺顿(Norton,E.A.)金融学导论:市场、投资与财务管理[M].潘永泉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84]黄达.金融学[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5]徐爱田,白钦先.金融虚拟性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86][美]克雷格·卡明.美元还能挺多久[M].窦旭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7][澳]克里斯托弗·瓦伊尼.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M].第4版.陈未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8]禹钟华,祁洞之.信用发生理论及其对金融系统与金融危机的分析[M].白钦先.金融评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
    [89][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90]王自力.反金融危机:金触风险的防范与化解[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
    [91]张强.中央银行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92]石俊平.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9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世界经济展望(1985年5月):世界经济与金融概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94]陈学彬等.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95]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96][美]梅耶,[美]克西纳,[美]凯斯勒.对冲基金顶尖交易人操盘案例[M].曹乾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10.
    [97][美]凯尔什.金融服务业的革命——解读银行、共同基金以及保险公司的角色变换[M].刘怡等译.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98][美]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徐子健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99]世界银行报告小组.金融与增长:动荡条件下的政策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00][美]史崔区曼.对冲基金入门[M].崔明香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101][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102]王永利.金融危机全景透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03][美]弗里德曼,施瓦茨.美国货币史:1867-1960[M].巴曙松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4]张彤玉,崔学东,李春磊.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05]陆剑清.行为金融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106][美]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理解金融危机[M].张健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7][美]库特纳.大国的陷落[M].曾贤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108][挪威]特维德.金融心理学: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M].修订版.周为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9][美]阿克洛夫,希勒.动物精神[M].黄志强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110][英]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1]高上.中国股市十八年[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
    [112][马来]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玉光,刘敬国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113][美]乔治·索罗斯.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M].王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4][美]希勒.终结次贷危机[M].何正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115][澳]郜若素(Garnaut, R.),[澳]莱威林-史密斯(Llewellyn-Smith, D.).大崩盘2008[M].唐杰,孔志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1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7年12月):中期评估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11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金融稳定报告(2007年4月):市场发展与问题[M].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语言服务部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45.
    [11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08年4月),住房部门和经济周期[M].仲雨虹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11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08年10月),金融压力、经济下滑和恢复[M].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语言服务部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2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09年4月):危机与复苏[M].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语言服务部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21]辛乔利,孙兆东.次贷危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22][美]汪翔.危机与败局——金融风暴微观根源解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23][美]斯宾塞,[美]班伯.恐慌害死熊[M].中信证券债券业务线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124]国际清算银行.国际清算银行第78期年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25]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126][美]德塞.金融危机,蔓延与遏制:从亚洲到阿根廷[M].王远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7]杨国庆.危机与霸权: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28]孙新阳.信心比黄金更重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29]刘永佶.现代劳动价值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30]张彤玉,崔学东,李春磊.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31]李慎明等.美元霸权与经济危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32]刘永佶.中国经济矛盾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3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134]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北京:三联书店,2001.
    [135]程民选.产权与市场[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136]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纲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137]文秀峰.个人破产法律制度研究——兼论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04.
    [138]牛敏.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与财富转移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
    [139]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2.
    [140]魏玮.重构渐进转轨中的中国信用制度[D].西北大学,2002.
    [141]范南.信用理论、制度与实践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4.
    [142]张周.信用信息共享和中国征信模式选择研究[D].复旦大学,2003.
    [143]韩冰.信用制度演进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5.
    [144]王丽颖.重复博弈:信用合作的逻辑路径选择[D].吉林大学,2005.
    [145]王一兵.信用资本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7.
    [146]迟铁.转型时期中国信用制度安排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47]林江鹏.市场主体信用关系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
    [148]陈燕.我国信用环境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49]范南.信用理论、制度与实践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4.
    [150]林健.转轨时期我国企业信用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4.
    [151]邰展.中国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与监管研究[D].复旦大学,2007.
    [152]陈春霞.我国信用制度变迁中的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
    [153]韩平.企业信用营销研究[D].同济大学,2006.
    [154]柳絮.企业商业信用管理方法与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
    [155]惠立新.第三配置与中国企业信用重构[D].武汉大学,2006.
    [156]文亚青.“三位一体”的企业全面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6.
    [157]李颖.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研究[D].同济大学,2005.
    [158]谢如良.我国个人信用及其治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159]孙亚南.中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兼论个人信用评分理论与实践[D].湖中国人民大学,2008.
    [160]陈楠.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构中的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5.
    [161]王孝伟.政府信用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162]宋涛.中国国债信用风险成因、评估与控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7.
    [163]赵荣样.信用制度下的票据市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
    [164]陈善昂.股份信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3.
    [165]闻超群.基于我国银行信贷行为的信用传导效率研究[D].河海大学,2006.
    [166]郑强国.农业市场化进程中信用的经济学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5.
    [167]张军.中国农户信用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168]戴礼荣.“金融下乡”:构建国家与农民间的信用——以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69]孟庆岩.论银行的“伟力”源于信用[D].吉林大学,2007.
    [170]陈绪新.信用伦理及其道德哲学传统研究[D].东南大学,2006.
    [171]程翼.对冲基金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172]杨红.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利益的分配[D].吉林大学,2007.
    [173]吴丹.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
    [174]吴晨宇.2005:中国经济“软着陆”——访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J].电子商务,2005(01):6-8.
    [175]胡红安.经济波动理论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7(5):147-150.
    [176]保罗·克鲁格曼.信用危机[J].中国企业家2008(05):48.
    [177]王忠丽.美国金融危机背后的信用危机[J].企业研究,2009(03).
    [178]2009年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年会召开[J].财贸经济,2009(06).
    [179]熊平安.次贷危机演变为信用危机的经济学分析[J].财政研究.2008(05):20-23
    [180]魏革军.过度透支信用是危机的根源[J].中国金融,2009(06):43-44
    [181]雅诺什·科尔奈.诚实与信任:后社会主义转轨时期的视角[J].比较,2003(09).
    [182]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J].经济研究,2002(1):3-13.
    [183]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2(10):59-70.
    [184]程民选.交易的实质与市场交易制度的基础[J].中国经济问题,1996(2):45-51.
    [185]程民选.产权、信用与现代市场经济[J].财经科学,2000,(02):46-49.
    [186]程民选.社会资本:定义与内涵[J].天府新论,2004(3):38-39.
    [187]程民选.信誉:从社会资本视角分析[J].财经科学,2005(2):73-78.
    [188]程民选.信用的经济学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广州大学学报,2006(11)34-39.
    [189]程民选,唐雪漫,孙磊.社会信用体系:需要深入思考的几个理论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9,(12):30-34.
    [190]陈洪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与中国信用经济的兴起——关于我国信用制度、信用体系与信用管理的战略思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06):39-42
    [191]陈洪隽.我国社会信用建设的回顾与问题[J].交通世界,2004(S1).
    [192]陈洪隽.我国社会信用建设的回顾、问题、展望——国家经贸委青年理论研究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课题研究报告要点[J].经济研究参考,2002(44).
    [193]陈洪隽.我国信用制度、信用体系与信用管理[J].中国中小企业,2001(03).
    [194]任兴洲.社会信用缺失缘何会产生[J].浙江经济,2002(07).
    [195]任兴洲.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认识[J].市场营销导刊,2003(01).
    [196]任兴洲.加快建立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J].市场营销导刊,2002(01).
    [197]任兴洲.我国征信业发展模式选择[J].中国金融,2004(12).
    [198]任兴洲.从中国征信业发展历程看未来模式选择[J].广东经济,2005(05).
    [199]邓郁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首都经济,2002(05).
    [200]邓郁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2(17).
    [201]邓郁松.借鉴国外经验构筑信用基础[J].求是,2002(14).
    [202]吴晶妹,王涛.基于信用扩张的金融安全研究评述[J].中国流通经济,2010(02):73-76.
    [203]瞿强.资产价格泡沫与信用扩张[J].金融研究,2005(03):50-58.
    [204]郑春霞.信用经济、房地产市场与金融稳定[J].商业时代,2006(19):76-78.
    [205]蔡强,杨惠昶.马克思的信用扩张理论与当代金融自由化理论之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2008(02):8-12.
    [206]易宪容.美国次贷危机的信用扩张过度的金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9(12):14-23.
    [207]杜长江.信用深化、经济虚拟化与现代金融危机[J].开放导报,2009(12):58-62.
    [208]林其屏.加强信用建设:世界金融危机最大的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17-20.
    [209]刘秀光.金融体系的基石——信用基础和价值归宿[J].学术论坛,2009(11):7-10.
    [210]吴晶妹.金融危机中对信用与信用管理的八点新认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39-43.
    [211]任俊生,迟铁.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9(06):58-60.
    [212]岳振宇.危机下的反思:失信的信用评级及其制度完善[J].证券市场导报,2009(09):62-67.
    [213]蒋云贵,柳思维.基于信用危机的破产能力新论[J].求索,2009(06):30-32
    [214]周虎群.基于信用创造视角的次贷危机问题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8-14.
    [215]陈建中.新自由主义与西方社会信用体系危机[J].中国流通经济,2010(03):34-39.
    [216]余源培.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金融危机的必要反思[J].上海财经 大学学报,2010(02):3-10.
    [217]魏革军.过度透支信用是危机的根源[J].中国金融,2009(06):43-44.
    [218]王淑芹.信用概念疏义[J].哲学动态,2004,(3):16-19.
    [219]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当代经济科学,2001(04):1-11.
    [220]石新中.论信用概念的历史演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120-126.
    [221]窦晴身.对“戈德史密斯之谜”的反思[J].经济学家,2001(05):61-65.
    [222]朱波,范方志.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J].世界经济研究,2005(06):28-35.
    [223]王成勇,艾春荣.中国经济周期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J].经济研究,2010(03):78-90.
    [224汪同三,李涛.中国通货紧缩的深层次原因[J].当代经济研究,2001(06):42-53.
    [225]曾国安.九十年代中国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反通货紧缩政策[J].当代经济研究,2001(02):24-33.
    [226]埃利森·沃纳.动荡中的泰国金融业——泰国金融危机与当局之对策[J].原玎、王春红编译.国际金融研究,1997(09):66-67.
    [227]王宇.“钉住制度”酿成了泰国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回望[J].华北金融,2007(10):6-9.
    [228]胡淑红.泰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1997(11):44-46.
    [229]梅新育.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新特点[J].中国金融,2007(18):49-50.
    [230]陈华,赵俊燕.美国金融危机传导过程、机制与路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2):102-109.
    [231]王胜英,张谊浩.货币危机传染理论评析[J].生产力研究,2004(01):88-90.
    [232]朱民,鄂志寰.世纪之交的全球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格局[J].国际金融研究,2000(03):7-16.
    [233]盛科荣.全球互联网技术扩散的地理格局及其潜在影响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0(6):12-18.
    [234]安辉.现代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及实证分析——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4(8):45-48.
    [235]陈韬,韩冰.论对外国破产法之借鉴——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之合理检讨[J].中国司法,2003(6):32-34.
    [236][美]罗玛·V·范.美元霸权与全球资本循环[J].刘凤义,夏峥译.国外理论动态,2009(12):7-14.
    [237]林刚.对话华尔街——访威廉·保丁[J].资本市场,2002(5):6-9.
    [238]陈志刚.金融危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7(02):106-110.
    [239]范建军.现代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演进——一个制度历史变迁过程的个案研究[J].经济评论,2004(06):86-95.
    [240]周厉.西方最后贷款人理论的发展与评价[J].经济评论,2006(03):151-158.
    [241]李峰.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泰国的金融部门改革[J].东南亚研究,2009(03):11-16.
    [242]赵瑛.亚洲金融危机前后的韩国金融改革[J].生产力研究,2010(03):34-37.
    [243]陈杰.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的经济改革[J].开放导报,2003(04):36-37.
    [244]吴庆念.从复杂金融衍生品运作机制看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质[J].浙江金融,2009(3):51-52.
    [245]顾宁,谭通.金融危机本质及中国应对策略的再认识——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J].长白学刊,2010(4):111-114.
    [246]王建红.金融危机本质新解:资本过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1):81-84.
    [247]肖林,任新建.全球金融危机的新自由主义本质与我国的战略抉择[J].新金融,2009(03):8-11.
    [248]陈新平.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1):60-63.
    [249]王伟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和原因——重读《资本论》和《帝国主义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4-15.
    [250][埃及]萨米尔·阿明.理解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J].希桐,李楠译.国外理论动态,2010(2):5-12.
    [251]王兆星.金融危机的本质与治本之策[J].银行家,2009(07):10-12.
    [252]赵磊.对美国次贷危机根源的反思[J].经济学动态,2008(11):41-46.
    [253]陈平.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制约——从斯密困境到广义斯密原理[J].经济学(季刊),2002(1):227-248.
    [254]节俭或奢侈美国的两难[N/OL].(2009-7-2)[2011-1-9].http://gzdaily.dayoo. com/html/2009-07/02/content 620324.htm.
    [255]卫报:挥霍无度时代结束了节俭渐成美国新时尚[N/OL].(2009-1-7) [2011-1-9].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0901/20090107/news_20090107 773616.shtml.
    [256]李诗佳,王星桥.“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N/OL].(2008-9-30) [2010-4-5].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9/30/content_10135445.htm.
    [257]吴筠.《资本论》重登德国大学课堂[N/OL].文汇报,(2008-11-7)[2008-12-20].http://cul.sohu.com/20081107/n260498901.shtml.
    [258]鲁里埃尔·鲁比尼:次级债又一场信用危机[N/OL].(2007-08-23)[2010-04-04].http://www.p5w.net/news/xwpl/200708/t1169019.htm.
    [259]罗杰斯:未来将是”中国时代”西方信用危机史上空前[N/OL].(2009-09-02)[2010-04-04].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9-09/02/content_11983259.htm.
    [260]西方八学者舌辩金融危机 罪魁祸首是格林斯潘?[N/OL].(2008-09-18)[2010-04-04]. http://news.sohu.com/20080918/n259629860.shtml.
    [261]成思危:金融危机是信用危机[N/OL].(2008-11-25)[2010-04-04].http://www.jwb.com.cn/jjzb/html/2008-11/25/content_225670.htm.
    [262]王镇江.社科院实地调研:美国将面临全面信用危机[N/OL].(2008-07-24)[2010-04-04].http://news.hexun.com/2008-07-24/107642351.html.
    [263]社科院专家:次贷引发全球性信用危机——访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N/OL]. (2008-09-23)[2010-4-4].http://www.chinanews.com.cn/cj/plgd/news/2008/09-23/1390968.shtml.
    [264]信用危机即将来临[EB/OL]. (2008-5-12)[2010-04-04]. http://www.gs168.com.cn/commerce/ readmsg.jsp?InfoID=68573.
    [265]董琳.李稻葵:金融危机演变为发达国家的国家信用的下降[EB/OL]. (2010-3-20)[2010-4-4].http://www.ce.cn/cysc/newmain/jdpd/zjxw/201003/20/t2 0100320 20297360.shtml.
    [266]温家宝: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N/OL].(2011-3-5)[2011-3-6]. http://finance.qq.com/a/20110305/001072.htm.
    [267]温家宝:金融危机一定程度是信心和信用危机[N/OL].(2009-02-28)[2010-04-04]. http://news.qq.com/a/20090228/000932.htm.
    [268]吴敬琏.信用担保与国民信用体系建设[N/OL].(2001-11-13)[2010-6-28].http://finance.sina.com.cn/g/20011113/129142.html.
    [269]张红.冰岛:一个国家破产的传说,一个国家会破产吗[N/OL].(2008-11-12)[2010-6-28].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8-11/12/ content 16749115.htm.
    [270]欧洲债务危机[EB/OL].(2010-6-28)[2010-6-28]. http://finance.sina.com.cn/ stock/usstock/greececrisis.shtml.
    [271]信用[EB/OL].(2010-01-05)[2010-07-08].http://baike.baidu.com/view/54260. htm.
    [272]初探外汇市场[EO/BL]. [2010-7-17]. http://www.forex.com.cn/tool/stock/ stock.htm.
    [273]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EB/OL].(2005-6-27)[2010-8-11].http://www.gov.cn/ flfg/2005-06/27/ content_9716.htm.
    [274]胡志浩.透过危机看金融衍生品的发展[EB/OL].(2008-12-17)[2010-8-18]. http://www.cs.com.cn/qhsc/02/200812/t20081217_1685744.htm.
    [275]2008年中国信用卡用户调查报告摘要[R/OL]. (2008-6-19) [2010-8-21]. http://biz.cn.yahoo.com/08-06-/124/qxc5.html.
    [276]8月18日基金视点:蓝筹股估值已经接近历史低点[EB/OL].(2010-8-18) [2010-8-21]. http://fund.cnfol.com/100818/105,1495,8244218,02.shtml.
    [277]网页公告[EB/OL]. http://www.oup.com/us/catalog/general/subject/Finance/ FinancialInstitutions/?view=usa&sf=toc&ci=9780199730551.
    [278]微软第三财季净利润43.9亿美元,同比下滑11%[N/OL].(2008-04-25) [2010-9-22]. http://tech.163.com/08/0425/04/4ABLLJ3Q000915BD.html.
    [279]汤新颖.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2.9岁低于美国[N/OL].(2005-12-18)[2010-9-23]. http://finance.qq.com/a/20051218/000056.htm.
    [280]网页相关信息[EB/OL].(2008-01-01)[2010-9-29]. http://finance.qq.com/zt/2008/jrwj/.
    [281]追根溯源:是谁引发了97年泰国金融危机[EB/OL].(2007-5-11)[2010-10-10]. http://money.163.com/07/0511/21/3E8B1LOF00251 HJP.html.
    [282]郎咸平:外商银行为何误导人民币升值或浮动?[EB/OL].(2003-09-22) [2010-10-10]. http://business.sohu.com/93/02/article213490293.shtml.
    [283]东南亚金融危机实录[EB/OL].(2007-5-18)[2010-10-10]. http://finance.ce.cn/ info/macro/jrwj/200705/18/t20070518_11409398.shtml.
    [284]新世纪恐破产: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一直走衰[EB/OL].(2007-3-13) [2010-10-12]. http://www.stnn.cc/fin/200703/t20070313_487971.html.
    [285]靳华.祸起宽松信贷利益链催发次贷危机[ROL].(2008-11-4)[2010-10-13].http://house.focus.cn/news/2008-11-04/558943.html.
    [286]美国次贷危机发展始末跟踪报道[R/OL].(2008-11-6)[2010-10-13].http://www.cnstock.com/08waihuizq/2008-11/06/content_3815043.htm.
    [287]2007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R/OL].(2008-3-19)[2010-11-15]. http://finance.sina. com.cn/china/hgjj/20080319/15544642230.shtml.
    [288]肖朝虎.路透集团从专网到互联网[N/OL].(2003-1-30)[2010-11-19]. http:// 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4/40687.html.
    [289]卫星通讯[EB/OL].[2010-11-19]. http://rcs.wuchang-edu.com/Resource/Book/ Edu/JXCKS/TS016040/0593 ts016040.htm.
    [290]黄继汇.多米诺效应发威海外股市跌声一片[N/OL].(2007-3-1)[2010-11-20]. http://finance.qq.com/a/20070301/000216.htm.
    [291]亚洲金融危机回眸,金融危机全面爆发[EB/OL].(2007-06-12)[2010-12-1]. http://news.sohu.com/20070612/n250671971.shtml.
    [292]世界金融风暴(专题)[N/OL]. [2010-12-5].http://www.zaobao.com/special/ us/fincrisis.shtml.
    [293]日本金融机构向雷曼兄弟增加贷款16.7亿美元[N/OL].(2008-9-16)[2010-12-5]. http://www.stec.net/exhibition/exhibition_Detail.asp?id=1186.
    [294]韩当局将养老金投资雷曼损失惨重引舆论批评[N/OL].(2008-9-18)[2010-12-5]. http://news.163.com/08/0918/09/4M45EJHM000120GU.html.
    [295]德国通过5000亿欧元救市计划瑞日韩跟进[N/OL].(2008-10-17)[2010-12-5].http://www.usqiaobao.com/2008-10/17/content_157669_2.htm.
    [296]全球FDI:2009年回顾与2010年预测[R/OL].(2010-01-19)[2010-12-6].http://www.fdi.gov.cn/pub/FDI/dwtz/dwtzyj/t20100119_117166.htm.
    [297]亚洲对冲基金出现倒闭潮[N/OL]. (2008-10-01)[2010-12-6].http://www.zaobao.com/special/us/pages9/fincrisis081001f.shtml.
    [298]李月霞.金融风暴登陆印度 [N/OL].(2008-10-26)[2010-12-6].http://www.zaobao.com/special/us/pages9/fincrisis081026i.shtml.
    [299]全球市场对救助计划投不信任票[N/OL].(2008-10-08)[2010-12-6].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8/10/wsj081008.shtml.
    [300]易锐民.银行“晤掂”谣言广传 香港东亚银行出现挤提[N/OL].(2008-9-25)[2010-12-6]. http://www.zaobao.com/special/us/pages9/fincrisis080925.shtml.
    [301]姚伟.东亚银行遭挤兑惊魂半日:又是雷曼兄弟惹的祸[N/OL].东方早报,2008-9-25.(2008-9-25)[2010-12-6].http://business.sohu.com/20080925/n259735 307.shtml.
    [302]韩国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面临倒闭危机[N/OL].(2008-09-17)[2010-12-6].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8/09/chosun080917.shtml.
    [303]周一道指收盘下跌777点创单日最大下跌点数[N/OL].(2008-09-30)[2010-12-6]. http://finance.qq.com/a/20080930/000121.htm.
    [304]美众议院否决布什政府救市方案拉美股市暴跌[N/OL].(2008-09-30)[2010-12-6].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8/09/others080930d .shtml.
    [305]主权债务担忧空袭全球股市[EB/OL].(2010-2-6)[2010-12-19]. http://finance.ifeng.com/stock/special/zuzwwjgs/.
    [306]IMF称全球有毒资产减记规模将达4.1万亿美元[N/OL].(2009-4-24)[2010-12-20].http://www.shandongbusiness.gov.cn/index/content/sid/66085.html.
    [307]美国银行业惜贷严重贷款再融资和贷款展期多[N/OL].(2009-7-28)[2010-12-20]. http://news.sohu.com/20090728/n265530720.shtml.
    [308]削减48亿欧元开支希腊财政“大瘦身”为发债铺路[N/OL].(2010-3-4)[2010-12-20].http://www.chinanews.com.cn/cj/cj-gjcj/news/2010/03-04/2150288.shtml.
    [309]白益民.日本的企业结构及其相互关系[R/OL].(2009-6-15)[2010-12-22].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da9da0100domz.html.
    [310]背景资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EB/OL].(2010-4-24)[2010-12-22].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4/24/c_1253675.htm.
    [311]韩洁,姚均芳,罗沙.亚洲金融危机十年祭:反思教训警惕幽灵重现[N/OL].(2007-7-2)[2011-1-8].http://news.sohu.com/20070702/n250862243.shtml.
    [312]亚洲金融危机损失七万八千亿[N/OL].(1999-07-30)[2011-1-8].http://web.peopledaily.com.cn/zdxw/21/19990730/19990730213.html.
    [313]索罗斯想说爱你不容易[N/OL].(1998-10-27)[2011-1-8].http://www.yafco.com/ show.php?contentid=28701.
    [314]全球金融风暴(系列专题)[EB/OL].[2011-1-9]. http://www.zaobao.com/ special/us/fincrisis.shtml.
    [315]中国总理:全球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N/OL].(2010-3-22)[2011-1-9]. http://money.163.com/10/0322/19/62DF6D7100253SI7.html.
    [316]末日博士:金融危机还没结束 第二阶段即将来临[N/OL].(2010-7-14)[2011-1-9].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70,2010071483702050.html.
    [317]德国总理:金融危机从各方面来看都还没有结束[N/OL].(2010-7-14)[2011-1-9].http://finance.ifeng.com/hk/sckx/20101118/2910549.shtml.
    [318]美去年个人破产数:153万[N/OL].(2011-1-5)[2011-1-9]. http://news.163.com/ 11/0105/15/6PL5AMVG00014AED.html.
    [319]证券之星网[EB/OL].[2011-1-9]. http://news.stockstar.com/wiki/topic/JL, 20100106,00001156.xhtml.
    [320]陈文仙.英国个人破产数量创新高[N/OL].(2009-5-4)[2011-1-9]. http://finance.stockstar.com/JL2009050400001503.shtml.
    [321]全球投入救市金额近三万亿美元各国救市行动一览[N/OL].(2008-10-15) [2011-1-9]. http://www.cnr.cn/news/200810/t20081015_505123929.html.
    [322]透视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N/OL].(2010-07-28)[2011-1-9].http://money.163.com/10/0728/15/6CMIF58P00253EOV.html.
    [323]怎样在金融危机中净赚200亿美元[N/OL].(2009-11-18)[2011-1-9].http://cn.wsj.com/gb/20091118/inv082955.asp?source=article.
    [324]去年美国高薪CEO排行榜,金融老板没少赚[N/OL].(2008-12-10)[2011-1-9].http://finance.huanqiu.com/world/2008-12/309032.html.
    [325]限薪风潮席卷全球金融高管首当其冲[EB/OL].(2009-2-10)[2011-1-9]. http://finance.workercn.cn/contentfile/2009/02/11/101259738861978.html
    [326]亚行称全球去年“蒸发”50万亿美元[N/OL].(2009-3-10)[2011-1-9].http://finance.stockstar.com/JL2009031000000928.shtml.
    [327]大洗劫[N/OL].(2009-4-21)[2011-1-10].http://finance.stockstar.com/ JL2009042100000367 1.shtml.
    [328]调查显示:美国过去40多年来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N/OL].(2010-12-26)[2011-1-10].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0-12/26/content_21617054. htm
    [329]中国荣登IMF第三把交椅投票权仅次于美日[N/OL].(2010-11-8)[2011-1-9].http://finance.qq.com/a/20101108/000287.htm.
    [330]汤英牛.处理经济危机应先急则治标后缓则治本[N/OL].(2009-12-21)[2011-1-19]. http://yjzx.jr18.com/show-53261-1.html.
    [331]宋鸿兵:金融危机本质是美国过度消费和中国生产过剩[N/OL].(2008-9-22)[2011-1-19].http://finance.ifeng.com/news/opinion/jjsp/200809/0922_4457_7965 95.shtml.
    [332]参见:奥巴马签署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新法被疑“折中”[N/OL].(2010-07-23)[2011-1-20].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723/20100723043257674.h tml.
    [333]美国“不完整”金融改革[N/OL].(2010-07-26)[2011-1-20]. http://finance.qq.com/a/20100726/003246.htm.
    [334]金融危机[EB/OL].[2011-1-25]. http://baike.baidu.com/view/20114.htm.
    [335]一百二十二位经济学家联名反对美国救市.[N/OL].(2008-09-25[2011-1-26].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ggjj/20080925/01595340371.shtml.
    [336]调查称民众对政府信任度中国以88%排名全球第一[N/OL].(2011-1-27)[2011-1-27]. http://www.cnr.cn/gundong/201101/t20110127_507627797.html.
    [337]Barsade, S. G. and Gibson, D. E. Why does affect matter in organization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07(2):36-59.
    [338]Masson, Paul R., Contagion: Monsoonal Effects, Spillovers, and Jumps Between Multiple Equilibria (September 1998)[C]. IMF Working Paper,1998: 1-32.
    [339]Michael Bordo et al. Is the Crisis Problem Growing More Severe?[J].Economic Policy,2001(4):53-82.
    [340]K.Arrow. Grifts and Exchanges [C].//Phelps.Altruism,Morality,and Economic Theory. 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75.
    [341]Herbig, p., Milewicz, J., and Golden, J.A Model of Reputation Building and Destruction [J]. Journal ofBusinessResearch,1994(31):23-31.
    [342]Tadelis, S. What's in a name? Reputation as a Tradeable Asset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6):548-563.
    [343]Fukuyama, F.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ity[M]. New York:Free Press,1995.
    [344]Greif, Avner. Contract Enforceability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s in Early Trade:the Maghribi Traders Coalition [J]. Americas Economics Review, 1993(6).
    [345]Akerlof G. 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
    [346]Axelrod R. Effective choice in the prisoner's dilemma [J].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80(24).
    [347]Kreps D., R.Wilson. Reputation and Imperfect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2(27).
    [348]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Derivatives Market Activity in 2007[R].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007.
    [349]G. Simmel. The Philosophy of Money [M]. London:routledge,1978.
    [350]K. Wolff. The Sociology of Simmeled [M]. New York:free press,1950.
    [351]Deutsch, M.. Trust and Suspicion [J].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1958(2):265-279.
    [352]Rotter, J. B. 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67(35):651-665.
    [353]Rotter, J. B.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personal Trust [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1(26):443-452.
    [354]Rotter, J. B. Interpersonal Trust, Trustworthiness and Gullibilit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0(35):1-7.
    [355]Sabel,C.F. Studied Trust:Building New Forms of Cooperation in a Volatile Economy [J]. Human Relations,1993(9):1133-1170.
    [356]S.N.Eisenstadt, L.Roniger. Patrons, Cilents and Friend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357]N.Luhmann. Trust and Power [M]. 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1979.
    [358]Coleman,J.S. Foundation of Social Theory [M].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59]Putnam, Robert. 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360]Piotr Sztompka. Trust:A Sociological Theory [M]. Cambridge University,1999.
    [361]Akerlof, G., Shiller, R. Animal Spirits:How Human Psychology drives the economy and why it matters for global capitalism [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9.
    [362]Shiller, R.. The Sub-Prime Solution [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
    [363]Encyclopedia Americana(Volume 11)[K].International ed. Scholastic Library Publishing, Inc.,2006:210.
    [364]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Volume 4) [K].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2007:77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