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股票投资思想的演变与当代中国股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对西方股票投资理论的范畴和框架进行了精练,提出股票投资理论一般包含价值论、行为论、方法论和外部效应论四部分。价值论主要回答股票有无内在价值,内在价值的决定,价格与内在价值的关系等问题,是股票投资理论的基础。行为论主要讨论投资者是否理性,市场是否有效,股价是否存在反应过度等关于投资者行为和市场行为方面的问题。方法论给出具体的投资方法,主要是讨论投资者应该主动投资还是被动投资,分散投资还是集中投资,长期投资还是短期投资,注重买价还是注重市场趋势等基本问题。外部效应论探讨股票市场与股票投资的外部性,探讨股票投资对资产配置、总需求与总供给、资本成本与利息的影响等问题。
     在深入研究西方股票投资理论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将西方股票投资理论分为技术分析、心理分析、基本分析和现代理论金融四大投资流派,对不同投资流派代表人物的股票投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在对主要代表人物的原著进行系统研读的基础上,笔者重点归纳分析了查尔斯·道(Charles Dow)、艾略特(R.N.elliott)等人提出的技术分析理论,杰西·利费佛(Jessy Livermore)、凯恩斯(R.M.Keynes)、乔治.索罗斯(Soros)和丹尼尔·卡恩曼(Daniel Kahneman)等人的心理分析投资理论,埃德加·史密斯(E.L.Smith),本杰明·格雷厄姆(B.Graham)、约翰·威廉姆斯(John.B.Williams)、菲利普·费雪(P.fisher)、沃伦·巴菲特(W.Buffett)和马丁·怀特曼(M.Whiteman)等人的提出的基本分析投资理论,哈里·马克威茨(H.Markowitz)、詹姆斯.托宾(James.tobin)、莫迪里亚尼(F.Modigliani)和墨顿·米勒(M.Miller、威廉·夏普(W.Sharpe)、斯蒂芬·罗斯(Stephen Ross)等人发展出的现代理论金融投资理论。
     本论文结合西方经济发展史、货币金融史、股票市场发展史,研究不同股票投资理论的起源、争论、代表人物和投资思想的历史演变。论文对西方股票投资思想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探索性的剖析和大胆的评价,提出了西方股票投资思想在历史上出现了五次重大历史飞跃的观点。1900年代,道氏提出股票投资的技术分析理论,打破了股票市场是操纵市场的迷信,把投机者放到股票市场的中心,代表了股票投资思想的第一次突破。1924年,由埃德加·史密斯的投资理论提出了股票是最好长期投资工具和股票价值决定于它的成长性的两项洞见,是股票投资思想史第二次伟大的飞跃,这一理论发现了股票长期投资相对于债券投资的溢价,也孕育了后期成长投资的基本思想,从理论上,把长期投资者推倒了股票投资舞台的中央。20世纪30年代,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的新古典价值投资理论和约翰·威廉姆斯提出的投资价值理论代表了西方证券投资理论的第三次突破。格雷厄姆提出了基于内在价值的投资、基于企业所有者的投资、控制性投资等革命性思想,他的证券分析和评估方法建立了华尔街关于股票价值的“概率信念”,从理论上宣告由内幕交易和投机主导了100余年的旧式华尔街投资的终结。威廉姆斯的投资价值理论首次提出了企业价值分析的范式。20世纪中叶,哈里·马克威茨、威廉·夏普和林特纳等提出的组合管理、资产选择和资本资产定价等现代理论金融的投资理论丰富了投资者对风险、收益和金融市场效率的认识,实现了由只重视个别股票投资的传统投资理论向注重系统地进行组合管理的现代投资理论的转变,凸显了资产配置型的金融投资者在股票市场的显著位置,代表了股票投资思想的第四次重大理论突破。西方投资理论的第五次突破,出现在1980和1990年代。以丹尼尔·卡恩曼为代表的行为金融的投资理论深化了人们对投资者行为和金融市场基本规律的认识,暴露了传统的“二分的投资理论”的缺陷,也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投资者行为对投资的重大影响。以马丁J·怀特曼为代表的现代价值投资的基本理论试图打破股票投资与实业投资,股票市场与商品市场,资产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的界限,强调企业的资产转化和分离价值,鼓励投资者利用不同市场进行风险套利,实现资源的更有效的配置,这种思想为现代投资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代表了投资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本论文还对新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新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散户投机为主、机构操纵猖獗和投资思想真正萌芽三个历史阶段,提出了在上证指数1300点左右的现时中国股票市场存在基本的投资价值,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思想仍然是以投机为主的基本判断。结合西方股票投资理论和中国股票市场的现实,笔者提出了股票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相对两分,投资者行为具有多样化,投资者行为理性进化,两分的风险论等一些关于股票投资的新见解。笔者认为大力发展以股票市场为主的直接金融体系有助于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改善社会资本结构,揭示被掩盖的金融风险,主张大力发展股票市场。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present an standard framewoks of western stock investment theory,it concolude that the stock investment theory mainly consist of four parts,namely,value theory,behavier theory,method theory,exthousted effect theory. Value theorymainly discuss weather the intrinsic value exist, how it is decided,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ruct value and market price, it is the base of the different investment theory, behavior theory discuss weather theinvester is rational, wheather the market is efficient. Methodology is aboutthepracticalmehodin investment, it help invester tochoose different invest stratigy, concentrating or diversificaton, passive investment or inpassive investment longterm investment or shortterm investment. Extraneous effect theory mainly discuss the effect of stock market and stock investment, how they effect the general supply and general demand ,capital cost ,interest trate,and assets allocation etc.
    On the base of thourough study of western investment theory, the auther divide the western investment theory into four classes:technical anlasis theory,psychological analisis theory,foundmental ananlisis theory and maodern securities investment theory. This dissertition make a systemiticallya study on Charles Dow and R.N.elliott's technical anlasis theory, Jessy Livermore, R.M.Keynes, Soros and Daniel Kahneman's psychological analisismeory,E.L.Smith,B-Graham,John.B.Williams,P.fisher,W.Buffett and M.Whiteman's foundmental ananlisis theory, H.Markowitz, James.tobin, F.Modigliani, M.Miller, W.Sharpe, Stephen Ross's maodern securities investment theory.
    This dissertation mixly study the western economic develepmrnt history. stock market develepmrnt history and western investment theory develepmrnt history, the authe give an explorsive ananlisis to the western investment theory develepmrnt,he draw an conclusion that five historical milestones exist in the develepmrnt of the western investment theory. In 1900s', Charles Dow's technical anlasis theory provided the idea that the stock market could not be manupilated ,he put the spaculater into the center of stock market. 1924年, E.L.Smith suggested that stock is the best longterm investment tool and the investment value of a stock is connected with its future growth, that is the second historical milestones. 1930s' B.Graham,John. B. Williams providedthe value investment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value repectively,It recorded the third historical breakthrough. In the middle of twenty century , H.Markowitz'EPT Theory、James.Tobin'Assets Selection Theory、F.Modiglian and M.Miller'Capital Structure Theory,W.Sharpe'CAPM,Stephen Ross's APT Theory jointly formed mordern securities investment theory. In 1980' and 1990' Daniel Kahneman's behavier finace theory and M.Whiteman's morden value investment
    theory made the fifth breakthroug in westen stock investment theory development history. This dissertation als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mordern Chinese stock market, it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history of the morden Chinese stock market can be divide into three stages:mass investers spaculation,institutional investers manupilation and the investment idea really rooting .the anther also provide some new ideas on stockmarket investmen : intrinsic value and the market price is reletiveiy aparting,invester behavier lining between a rational invester and a emotional invester etc. the anther also suggests the government to boost the stock market to improve the capital structure of the companies in china ,and disclose the risk that exist in current china economy.
引文
1 《股市晴雨表》,W.P.汉密尔顿,43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1 凯恩斯用选美比赛来比喻人们投机股票的过程:好比参加一场报纸选美比赛,你必须从100张照片中选出6张最漂亮的照片,在所选出的照片中也只有那些最接近于所有参赛者的选择相一致的人方可获胜。所以,最佳的策略不是选出参赛者自己认为的最漂亮的脸蛋.而是预测一般意见会认为谁是最漂亮的人,全部参与者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一项投资对于一个购买者来说值一定的价格,因为他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别人.所有精明的投资者只要抢先成交——然后卖给愿意多付一些的人。
    2 《金融练金术》,导论第4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1 参见《证券分析》,第318、319、321页,本杰明.格雷厄姆,海南出版社,1999年。
    2 应该讲在格雷厄姆之前,一般的观点是股票是投机的工而高级别债券才是投资工具,1925年,E.L.史密斯提出了普通股票可以作为长期投资的工具的观点,但随之而来大萧条,又使人们重会股票只能投机的观点,1931年L.张伯伦在畅销书《投资与投机》第55页总结到“作为长期投资,普通股也不比债券优越,因为它们主要不是投资工具,而是投机工具”。
    1 《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号论.第3页,马克威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导论,第3页,马克威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3 在《通论》中,凯恩斯的模型不包括两种资产的投资组合,而是要么现金,要么债券。
    1 对美国20世纪五十年代一类投资组合经理的一种称谓,这些基金经理认为每位客户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体,应该给积极进取企业精英购买如施乐类型的成长股,给无收入保障的孤儿和寡妇购买AT&T类型的收益稳定的股票,就象他们不同的客厅装潢一样。这些基金管理人,实际上拒绝接受分离定理的基本思想,考虑投资问题的焦点仍然集中在收益而忽略风险,参见《投资革命》,彼得.伯恩斯坦,75页——80页,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1 《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导论》,第2页,史莱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股市晴雨表》,W.P.汉密尔顿,42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3 《股市晴雨表》,W.P.汉密尔顿,43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1 E. L. Smith, Common Stock as a Long-Term Investment,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25, p5.
    2 E. L. Smith, Common Stock as a Long-Term Investment,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25, p581.
    1 本杰明.格雷厄姆一个基本的投资方法是寻找净流动资产价值(流动资产减负债)超过股票市场价值的股票。
    2 《证券分析》,本杰明.格雷厄姆,第四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3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第27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4 所谓股票整体性价值,就是要求投资者用买进整个公司的心态来买进股票,从公司控制股东的角度,来判断股票市场对公司价值的评估是否荒谬。
    5 《证券分析》,本杰明.格雷厄姆,第41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6 所谓“安全边际”,就是投资人股票的买入价格和公司的内在价值之间有一个差距,价格越在价值以下风险越小,安全的边际越大。在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中,安全边际思想居于中心位置,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思想强调买价的低廉、强调投资行为的相对性,强调风险控制并与分散投资的原则一致。
    1 实际上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之前,美国费城等地已建立了一些证券交易的场所,而早期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甚至没有固定交易场所。
    2 参见《华尔街史》,摘要,查里斯.吉斯特,2004年.经济科学出版社。《解读华尔街》,2005年.理查德罗伯茨(英),中信出版社。
    3 纽约证券交易所在1863年一直被称为纽约股票和债券交易所,1963年美国内战时期更名为纽约股票交易所(Nework Stock Exchange).后人则称为纽约证券交易所。
    1 指向虚设的对象投资,用后进入的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支付给最初的投资者,扩大融资的行为。
    2 参见《伟大的博弈》,约翰.戈登著,2004年,中信出版社。
    3 美国早期的政治家中华盛顿和汉密尔顿主张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而杰佛逊却认为加强中央集权是危险的,主张加强州政府权利,杰佛逊的思想被认为是平民主义的思想,他的这些思想成为美国反垄断、金融分业管理的思想源头。
    4 参见“金融发展的历史变迁告诉了我们什么”,陈志武,《国际融资》,2005年8期
    5 参见《解读华尔街》,18页,2005年,理查德罗伯茨(英),中信出版社;《股票:长线法宝》,23页,2000年,杰米里。J。希格尔,海南出版社。
    6 《华尔街史》,19页,查里斯.吉斯特,2004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7 《华尔街史》,22页,查里斯.吉斯特,2004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8 指同一投资者同时买进卖出,制造股市交易的假象,低位吸纳,高位抛出获利。
    1 《华尔街史》,24页,查里斯.吉斯特,2004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2 《华尔街史》,22贝,查里斯.吉斯特,2004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3 参见《解读华尔街》,第19页,2005年,理查德罗伯茨(英),中信出版社。
    4 以美国总统科利芝命名的景气,科利芝担任美国总统的1924年——1928年美国实际GNP增长了20%。
    1 1925年英、美两国同时恢复金本位制,英国人同年对外国投资者关闭股票市场,迫使大量资金流入美国。强劲的美元加上20年代美联储数度降息与20年代美国股市强劲上升不无联系。参见《华尔街史》,查里斯.吉斯特,2004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2 1929年10月,经纪商和银行对投资者的放款接近股票总市值的20%,参见《投资狂潮》,165页,爱德华.钱思乐,2000年,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3 主要由当时耶鲁大学著名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提出。
    4 1871年——1998年美国上市公司平均的P/E为13.6倍,而平均P/B值约为0.65,整个20世纪美国上市公司平均P/B超过2的年份只有1929年、1998年。参见《华尔街的价值投资》,安德鲁.史密斯,2001年,海南出版社。
    5 哈里曼(Harriman)和摩根(J.P.Morgan)集团为争夺北太平洋铁路的控制权,双方控制了北太平洋股份90%以上的股份,这导致了北太平的空头无法回补空头头寸,这些空头只好纷纷抛掉手中的其他股票,再在高位买进北太平洋的股份,这直接导致了市场的崩溃。参见《伟大的博弈》,约翰.戈登著,2004年,中信出版社。这一事件在利费佛的《股票作手回忆录》中也有描述。
    6 1907年的股市崩盘缘于海因兹(Heize)操纵联合铜业公司的股票,海因兹受到了约翰D洛克菲勒的报复和阻击,海因兹曾试图逼空的联合铜业股票,由于洛克菲勒的介入而一落千丈,最后导致了一系列的银行倒闭事件和股票市场的恐慌。参见《伟大的博弈》,约翰.戈登著,2004年,中信出版社。
    7 《经济学家与股票市场》.J.Patrick.Raines,31页,2000年,Edward Elgar Publishing,inc.。
    8 与工业托拉斯相对应,当时民众认为在金融领域存在货币托拉斯.货币托拉斯指金融巨头通过复杂的投资和股 权关系或其他安排,控制金融市场的融资和国家的货币信用。
    1 皮若听证会是根据美国民主党议员阿尔塞纳.皮若的名字命名的,而当时人们认为民主党人有敌视华尔街的传统,事实上J.P.摩根在参加完皮若听证会后的第二年病逝。
    2 参见《解读华尔街》,60页,2005年,理查德罗伯茨(英),中信出版社。
    3 参见《解读华尔街》,64页,2005年,理查德罗伯茨(英),中信出版社。
    4 有意思的是,英国放弃金本位的1931年其股票市场迅速见底反弹,1933年美国放弃金本位的消息传导华尔街美国股市连续两天分别上涨9%和6%,其后近100年美国股票市场的底步就此形成。
    1 1945年在二战快要结束时,战后主要的工业盟国在美国一个叫布雷顿的小镇签定的关于国际汇率安排的协议,其主要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每盎司35美元),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外国的中央银行可以把其持有的美元按照固定比率向美国政府换回黄金。
    2 参见参见《解读华尔街》,32——36页,2005年,理查德罗伯茨(英),中信出版社。
    3 一般认为战后共和党当政,表明政府强烈反对托拉斯的时代的结束了,共和党政府开始大量削减政府开支,减少了政府资金需求对资本市场的挤出,也暗示着减税的可能性,是战后牛市的原因之一。
    1 《漫步华尔街》,31页,伯顿.G.马尔基尔,1992年,上海翻译出版社。
    2 这一时期,为了能够在IPO中卖个好价钱,带有电子后缀(tronics)的公司纷纷亮相华尔街,事后SEC的调查显示,这些电子公司的IPO中存在大量欺诈和操纵,电子狂潮来得快,去的也疾,1962年下半年即崩溃。
    3 《漫步华尔街》,36页,伯顿.G.马尔基尔,1992年,上海翻译出版社。
    4 《漫步华尔街》,36页,伯顿.G.马尔基尔,1992年,上海翻译出版社。
    5 著名的例子是,一家自动喷雾公司,1963年到1968年,公司通过大量收购无关的企业,25天最快完成四次并购,利润也大幅增长,销售增长14倍,股价上涨接近10倍,EPS1967年高达50倍。当时著名的、联合企业的也包括ITT、LTV公司等著名企业。
    6 在公司利用换股方式来收购企业时,有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两种会计处理方式,前者一般会高估企业的赢利。
    7 著名的哈佛大学捐赠基金和通用电气养老金也在这一时期卷入只追求收益成绩的概念股投资。
    1 希克斯在《货币与资本》中曾经提出了“证券的不完全货币性”,认为于证券是有一定货币性的票据,但缺少普遍的接受性,因此是不完全的货币。当证券具有普遍的接受性、良好的流动性和稳定的价值时,它就成为一种准货币。参见《莫迪里亚尼文集》,第42页,弗兰利.莫迪里亚尼,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年。
    1 英文名称为The ABC of Speculation。
    2 《股市晴雨表》,W.P.汉密尔顿,41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3 《股市晴雨表》,W.P.汉密尔顿,42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4 《股市晴雨表》.W.P.汉密尔顿,43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1 参见《股市晴雨表》.W.P.汉密尔顿,48页、208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2 《股市晴雨表》,W.P.汉密尔顿,67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1 参见《股市晴雨表》.W.P.汉密尔顿,244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2 参见《股市晴雨表》.W.P.汉密尔顿,69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3 参见《股市晴雨表》.W.P.汉密尔顿,72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1 参见《股市晴雨表》,W.P.汉密尔顿,94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2 参见《股市晴雨表》,W.P.汉密尔顿,72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3 参见《股市晴雨表》,W.P.汉密尔顿,90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汉密尔顿还以当时著名投机家鲁塞尔,塞奇为买一条吊带而斤斤计较为例,指出在投机客眼里,他必须了解所交易对象的价值。
    1 参见《股市晴雨表》,W.P.汉密尔顿,93、97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2 参见《股市晴雨表》,W.P.汉密尔顿,3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3 当时有周期观点认为,根据物理学原理,牛市在时间长度和幅度上大致等于熊市——作者注。
    1 《艾略特波浪理论》,,A.J.弗罗斯特,R.L.普里克特,第214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1 当然,也有人设计出三条甚至更多的平均线来预测.参见《期货市场技术分析》,约翰.墨菲,1987年,228-229页,地震出版社。
    1 《投资革命》,第160页,彼得.伯恩斯坦,远东出版社,2001年。
    2 更早提出随机漫步实验思路的的是佛里德里克.麦考里(1925)和哈里.罗伯茨(1955).参见《股票:长线法宝》,J.J.思格尔,海南出版社,2000年。
    1 《漫步华尔街》,伯顿.马尔基尔,第104页,上海翻译出版社,1991年。
    2 技术分析方法曾在1970、1080年代的顺势操作时代曾经达到顶峰,20世纪末又一次受到实务人士的喜爱。
    3 仅仅因为随机掷币能刻画出股价的运动模式,就推出股价的演变一定是随机的,因为数万只猩猩的赌博游戏中必然产生出一个幸运者,所以所有持续成功的投资者都只被视为幸运的大猩猩,这在逻辑上并不是无懈可击。学术界也不可能验证每一种技术分析方法都没有用处,倒是技术分析的信奉者总能找到某一时期特别有效的方法。
    4 乔治.索罗斯、保罗.刁德.琼斯等华尔街著名的实务人士都对波浪理论表示了认可,参见《金融练金术》,原序,第3页,海南出版社。
    5 例如人们发现美国股票历史上过高的股票市场Q(大于1.5)值,持续的价格上扬,总是伴随者长期的下跌。
    1 例如在他的传记《股票作手回忆录》中详细记录了他的放空操作如何影响到1907年的美国股市崩盘。
    2 该书由真如翻译,海南出版社,1999年出版。
    3 《股票作手回忆录》,第1页、273页、86页、206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4 How to Trade in Srocks, P32. Traders Press, 1991.
    1 《股票作手回忆录》,第17页,第73、74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2 How to Trade in Stocks, P19, Traders Press,1991.
    3 《股票作手回忆录》,211页至255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1 How to Trade in Stocks, PP33—39, Traders Press, 1991.
    2 《股票作手回忆录》,第219页至292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1 How to Trade in Stocks, P25, Traders Press, 1991.
    1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157—158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
    2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59—160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
    1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59—160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
    2 《货币论》上卷,205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
    1 《货币论》上卷,214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
    2 《货币论》上卷,214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
    3 《货币论》上卷,215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
    1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66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
    2 A Treaty on Money, 1971a, p.226
    3 A Treaty on Money, 1971a, p. 246
    4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54——155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
    1 《逆向思考的艺术》,第二页,海南出版社,2001年
    2 《逆向思考的艺术》,24页,海南出版社,2001年
    1 《金融练金术》,导论第4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2 《金融练金术》,第4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1 《金融练金术》,第25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2 《金融练金术》,第28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1 《金融练金术》,原序第1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1 道的理论基本不含股票价值的判断,严格讲他的理论是在指导股票市场参与者进行理智的投机。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如何在价格上涨中投资》一书中,提出了”股票在通货膨胀时期优于债券,在价格下跌时不及债券”的观点,这一观点一度颇受重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关于股票投资的典型观点是股票是投机性的,债券才是投资工具。以预测、推测为基础的华尔街式的股票投资更是投机性的,而典型的股票投资耆是少数企业家。参见《证券分析》,第314页,本杰明.格雷厄姆,海南出版社,1999年。
    2 E. L. Smith, Common Stock a5 a Long-Term Investment,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25), p5.
    3 E. L. Smith, Common Stock as a Long-Term, Investment,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25). p581.
    1 参见《长线法宝》,第50页,杰米里.J.西格尔,海南出版社,2000年。
    2 参见《长线法宝》,第51页,杰米里.J.西格尔,海南出版社,2000年。
    3 参见《长线法宝》,第10页——第35页,杰米里.J.西格尔,海南出版社,2000年。
    4 当时,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股票是投机性的,但仍有人把股票作为投资工具,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普通股投资的观念有过详细的分析,战前普通股投资理念的主要特征是:普通股投资严格限定于那些股息稳定支付和收益稳定的公司;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稳定、现金充足、经营良好;购买股票有足够的有形资产保证,重视帐面净资产价值;证券分析的一个主要的保护性目标就是证实公司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如果投资分析的依据主要是根据对股票未来的预测而不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分析者被认为是在采取投机性的态度:普通股投资的技巧与债券的投资技巧相似,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股息收益而不是资本利的;购买股票被视为是获得公司所有权的一种方式。
    1 《新金融学——有效市场的反例》,L.A.哈根,41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证券分析》,第318、319、321页,本杰明.格雷厄姆,海南出版社,1999年。
    3 《长线法宝》,第52页,杰米里.J.西格尔,海南出版社,2000年。
    4 格雷厄姆的论述不仅限于股票投资方面,在《储备与稳定》一书中,他提出的关于稳定货币的重要观点曾被M.R.凯恩斯的引用,他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投资导师,作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教授,他的学生中出现了沃伦.巴菲特、约翰.奈夫、马里奥.吉百利、J.坦普顿等一大批华尔街投资之星。
    1 《证券分析》,第313页,本杰明.格雷厄姆,海南出版社,1999年。
    2 《证券分析》,第313页,本杰明·格雷厄姆,海南出版社,1999年。
    3 应该讲在格雷厄姆之前,一般的观点是股票是投机的工具而高级别债券才使投资工具,1925年,E.L.史密斯提出了普通股票可以作为长期投资的工具的观点,但随之而来大萧条,又使人们重会股票只能投机的观点,1931年L.张伯伦在畅销书《投资与投机》第55页总结到“作为长期投资,普通股也不比债券优越,因为它们主要不是投资工,而是投机工具”。
    4 《证券分析》,本杰明·格雷厄姆,第4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1 事实上,格雷厄姆喜欢购买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喜欢购买有隐蔽资产、净流动资产价值高于股票价值的股票,其着眼点往往是公司的资产而非盈利能力,格雷厄姆也是华尔街20世纪初著名的公司接管人——笔者注。
    2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第185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3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第300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1 《证券分析》,本杰明·格雷厄姆,第8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2 《证券分析》,本杰明·格雷厄姆,第8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3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第149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4 用平均赢利来代替简单的趋势外推,可以避免过于乐观和悲观的分析,在格氏著作中的大量案例中对股票价值评估,更注重参考帐面价值、破产价值、重值价值等方法。
    1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第306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2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第4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 《证券分析》,本杰明.格雷厄姆,第41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2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第17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3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第27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4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第27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第287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2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第106-107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3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第106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4 例如,安全第一模型认为,风险就是Prob(w<s),w表财富,s为可以维持目前效用的财富水平,Prob是可能性分布。
    5 《证券分析》,本杰明.格雷厄姆,第322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1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第292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2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第50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3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第50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4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第9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 《证券分析》,第618页,本杰明.格雷厄姆,海南出版社,1999年。
    2 《投资革命》,彼德.波恩斯坦,第192页,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3 《金融分析师杂志》,1976年,9/10月,第38、39页。
    1 参见《证券分析》第41章,“低价普通股”,本杰明·格雷厄姆,海南出版社,1999年。
    2 这些短期的利空包括:短暂的利润变化、偶生亏损、股息变动、诉讼等。
    3 《证券分析》,第647页,本杰明·格雷厄姆,海南出版社,1999年。
    4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第35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5 《证券分析》,第647页,本杰明·格雷厄姆,海南出版社,1999年。
    1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第47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2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第14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3 格雷厄姆提出的一个概念,特指准备无限期地持有股票、不考虑股票价格的波动,仅对每年的才投资收入感兴趣,只关心股息收入的投资者,参见《证券分析》,第21章,“对所持投资的管理”,本杰明.格雷厄姆,海南出版社,1999年。
    4 参见《证券分析》,第619页,由曾经预测到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著名华尔街认识罗杰.巴布森提出,起基本思路是:选择多样化的龙头股票清单,这些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低于10倍(如7倍)时买入上述股票,高于10倍(如15倍)时抛出股票。本杰明.格雷厄姆.海南出版社,1999年。
    5 《本杰明.格雷厄姆论价值投资》,第176页.珍尼特.洛尔,海南出版社,1999年。
    1 《本杰明.格雷厄姆论价值投资》,第96页,珍尼特.洛尔,海南出版社,1999年。
    2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第13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格雷厄姆的著名套利案例包括:杜邦对通用公司持股套利、洛克伍德公司咖啡豆存货套利、北方石油管道公司的铁路债券套利等。
    3 参见《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参见《本杰明.格雷厄姆论价值投资》,第53页,65页等.珍尼特.洛尔,海南出版社,1999年。
    1 以上案例是作者根据《本杰明.格雷厄姆论价值投资》,《证券分析》相关内容整理而成。
    1 John.B.Williams,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Value 1997. P3,Havard University Press
    2 John.B.Williams,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Value 1997, P4,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 John. B. Williams,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Value. 1997.P5, Havard University Press,威廉姆斯还指出,股票利得税很容易使得投机变成一种失败的游戏。
    2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Value, 1997, P58.Havard University Press.
    3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Value, 1997, P21.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 威廉姆斯定义边际意见为投机者关于股票价格的意见的变化,类似于凯恩斯选美理论中的“其他投机者(潜在的买家)关于股票价格的信念”。
    2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Value, 1997, P36,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3 见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1922)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其中M代表货币数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一般价格水平,T代表交易总量,具中交易总量的含义是指所有的消费品、生产资料、资本品、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税收,股票和不动产的交易等,换句话,指所有需要现金媒介的交易总和。
    1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Value, 1997, P47,Havard University Press.
    2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Value, 1997, P47.Havard University Press.
    3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Value, 1997, P49.Havard University Press.
    4 The Theorv of Investment Value, 1997, P54,Havard University Press.
    5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Value, 1997, P73.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 《普通股的非凡利润》,菲利普.费雪,第68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2 《普通股的非凡利润》,菲利普.费雪,第67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3 参见《普通股的非凡利润》,菲利普.费雪,第19——56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4 用现代营销理论来讲是看它的4个P的组合能力,即产品(Product)、价格(Place)、促销(Promotion)和渠道(Place)组合营销能力。
    1 《普通股的非凡利润》,菲利普.费雪,第210页,1999年,海南出版社。
    2 《普通股的非凡利润》,菲利普.费雪,第213贞,海南出版社,1999年。
    1 《普通股的非凡利润》,菲利普.费雪,第84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2 《普通股的非凡利润》,菲利普.费雪,第97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3 《普通股的非凡利润》,菲利普.费雪,第96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4 《普通股的非凡利润》,菲利普.费雪,第92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
    1 一般认为在成长投资领域T.罗.普赖斯是一位和菲利普.费雪同样重要的投资大师和理论家,两者思想上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T.罗.普赖斯认为,成长投资的理论基础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企业都是有生命周期的,投资企业的最价时机是在成长型公司的最初阶段,此时,投资的风险最小,收益最大。投资者要取得投资的巨大成功就是要寻找成长性企业中最优秀的公司,并长期持有。T.罗.普赖斯定义成长股票“是经过认真调查后,表明有持续增长的”股票,成长性企业不一定利润必须每年增长,但“在每一个商业周期的高峰,一贯保持更高收益是一个指示器。”他的投资理论在美国70年代备受重视,当时的成长股票也被成为普赖斯股票。T.罗.普赖斯1970年代年提出了“新纪元”投资理论,则针对1970年代汹涌而来的通货膨胀,他建议投资者加大对资源类股票的投资。参见《金融大师》,约翰.特雷恩,158页—176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1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沃伦.巴菲特著,40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2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沃伦.巴菲特著,第7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类似EVA的考核方式,但又不完全相同,巴菲特拒绝了理论金融信奉者根据公司的贝它值计算其资本成本的教条,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决定资本收益率。参见《经济增加值——如何为股东创造财富》,AI·艾巴,中信出版社,2000年
    1 《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沃伦.巴菲特著,第120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2 《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沃伦.巴菲特著,第252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1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沃伦.巴菲特著,第86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2 巴菲特认为具备扩张价值的“消费独占类型”企业的典型是可口可乐公司。
    1 《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沃伦.巴菲特著,第89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2 《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沃伦.巴菲特著,第112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 由格雷厄姆提出,参见格雷厄姆的投资思想一章。
    2 《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沃伦.巴菲特著,第79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3 《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沃伦.巴菲特著,第118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4 详细的案例研究参见《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沃伦.巴菲特著,第80页——88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1 《价值投资:一种平衡的分析方法》,马丁J.怀特曼,马力等译,第67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2 《价值投资:一种平衡的分析方法》,马丁J.怀特曼,马力等译,第61-62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1 《价值投资:一种平衡的分析方法》,马丁J.怀特曼,马力等译,第63页,机械工业出版补,2001年。
    2 按美国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的市场。
    3 《价值投资:一种平衡的分析方法》,马丁J.怀特曼,马力等译,第23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1 《价值投资:一种平衡的分析方法》,马丁J.怀特曼,马力等译,第86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1 《价值投资:一种平衡的分析方法》,马丁J.怀特曼,马力等译,第89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1 《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导论,第3页,马克威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1 《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导论,第3页,马克威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在《通论》中,凯恩斯的模型不包括两种资产的投资组合,而是要么现金,要么债券。
    3 对美国20世纪五十年代一类投资组合经理的一种称谓。这些基金经理认为每位客户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体,应该给积极进取企业精英购买如施乐类型的成长股,给无收入保障的孤儿和寡妇购买AT&T类型的收益稳定的股票,就象他们不同的客厅装潢一样。这些基金管理人,实际上拒绝接受分离定理的基本思想,考虑投资问题的焦点仍然集中在收益而忽略风险,参见《投资革命》,彼得.伯恩斯坦,75页——80页,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1 《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导论》,第2页,史莱佛著,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3年。
    1 《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第242页,马克威茨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实际上,这一假设很容易得到了金融数据的强烈支持,一个典型的证据就是1926年——1999年,标准普尔指数的年平均收益率高于国库券收益9个百分点。
    3 《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第3页,马克成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1 《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第3页,马克威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第5页,马克威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3 《证券分析》有人量的分析案例,本杰明·格雷厄姆(Graham,B),戴维.多德(Dodd,D),海南出版社,1999年。
    1 《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320页,马克威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奈特(Frank.H.Knight,1938)对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了区分,所谓“不确定性”是指那些结果发生的概率分布尚不清楚的随机性,“风险”是指有有概率分布的随机性,也即风险是指主观概率与客观概率一致的情形。详细的分析参见《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第230页,威廉.布雷特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 这个效用函数一定是二次型的,即U=c+aR+bR2的形式,详细的分析见《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337页,马克威茨比较分析了不同风险度量与期望收益之间的联合效用函数。
    2 《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246页,马克威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3 预期收益相同,方差相同,但随机变量的分布却差异很大,例如考虑不同三界矩差表征的偏度时,正的偏度越大似乎越增加理性投资者的效用,详细的分析参见《投资学》,190页,滋威.博迪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4 保罗.萨谬尔森(1970)运用均值方差与较高界矩差分析资产组合的基本近似理论,证明在许多重要情况下:超过方差的所有矩差的重要性远远小于方差,忽略大于方差的矩差对分析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均值与方差对投资的福利同等重要,详细分析见Paul.A.Samueslson,“The Fundamental Approximation Theorem of Portfolio Analysis in Terms of Means,Variances,and Higher Monment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37(1970)。
    5 马克威茨提出了包括方差、最大损失、半方差等六种风险度量的方法,最后选择了EV分析方法解决风险资产的最优化组合问题。方差方法由于其表征的效用函数仅为二次型效用函数时才能根据均值一方差评价所有风险与收益分布,,适用范围受限,在20世纪60年代受到很大批评;哈达和卢瑟尔(1969)提出了一种表征递增风险的替代方法,但只能提供随机变量的一种偏序化,由于这一方法属于多变量衡量方法,但实际应用范围有限且较为复杂,未能推广;此外半方差等,但都面临方差类似的问题。与上述方法不同思路的是用变量的实际值小于变量均值或某一个目标效用函数主体所认为的安全值(或可以维持自己效用不比现状差的值)的概率来表示。这种衡量风险的观点认为风险如果用均值—方差方法来衡量不能真正地刻度投资人的风险,因为在实际中投资人把高出初始财富的投资结果不视为风险,而把小于初始财富的投资结果视为真正的风险,所以损失带来的负效用大,收入带来的效用增加小,而以均值—方差衡量风险的方法却对高出均值的投资结果和低于均值的投资结果给以同样的权重,难以符合实际。这种观点的起源历史与均值-方差的历史相近,早期持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罗伊(Roy)、鲍莫尔(Baumol)等,罗伊(1952)在《计量经济学》期刊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安全第一模型,特尔舍(Telser,1955)在若伊的基础提出了一个更为完善的安全第一模型,该模型的基础就是用Prob(w<s)来衡量风险(其中Prob为概率符号,w表财富,s为可以维持目前效用的财富水平),格雷厄姆、多德式的价值投资者则把风险定义为真实的价值损失和对内在价值的过高支付。鲍莫尔(Baumol,1953)也认为方差并未意味着风险,风险主要是反映随机变量取相当低的值的可能性。但当时正是以均值一方差方法为基础的资产组合投资理论兴起的时候,罗伊和鲍莫尔的观点未受到重视。到了80年代,均值-方差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市场效率假说为核心的现代金融理论范式由于难以解释金融市场上的一系列现象而受到众多批评和怀疑,行为金融理论兴起,这一方法重获重视。
    6 这个效用函数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效用函数,例如是对生命不同期间消费效用的函数,因为投资的目的总是要为了不同期限上的消费。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表述为随机预期收益的函数。
    1 详细的讨论见《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第8章和附录A,马克威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也可参见《投资学》,第138页,威廉·夏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 在《通论》中,凯恩斯的模型不包括两种资产的投资组合,而是要么现金,要么债券。
    2 《投资革命》,彼得·伯恩斯坦,85页,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3 分离定理的原文描述,见《经济研究评论》1958年2月号,托宾“作为对付风险的流动性偏好”。
    1 《莫迪里亚尼文集》,第107页,弗兰科.莫迪里亚尼,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莫迪里亚尼文集》,第108页,弗兰科.莫迪里亚尼,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年。
    1 《莫迪里亚尼文集》,第109页,弗兰科.莫迪里亚尼,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莫迪里亚尼文集》,第112页,弗兰科.莫迪里亚尼,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最早提出这一关于公司价值摹本观点的,可以追溯到约翰.威廉姆斯(1928)的《投资价值理论》和杜兰(1952)年的整体性理论。
    4 这个假设在MM的资本结构理论中是决定性的,他先假定投资者同意,相同类别的企业,索取相同的期望报酬率,同类企业具有相同的资本成本,仔细考虑你会发现,这个假设与MM定理似乎是循环论证。至于如何区分所谓的等价报酬类企业,莫迪里亚尼和墨顿的答案是根据经验(比如同一行业),而在以后讨论的单因素模型、套利模型中似乎又指对某一特定的因素敏感的股票类别。
    1 《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导论》,第2页,史莱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 吴敬琏,《吴敬琏:十年纷纭话股市》,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2 《五位经济学家质疑吴敬琏 股市托声骤起》,载《财经时报》2001年2月13日。吴敬琏《吴敬琏十年纷纭话股市》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3 参见吴敬琏《对中国资本市场若干问题的看法》,中国证券报,2002年2月13日。
    4 韩志国访谈:如果吴老赢得论战将是股市一场灾难,载《21世纪经济导报》2001年2月12日。董辅仁,向对待新生婴儿那样爱护证券市场——序《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载中国正券报2001年2月12日。
    1 《中国股市面临大变革》,华生,新华网,2005年3月31日。
    2 这一方法的框架如下:1、上市公司向交易所申请,向流通股股东每股发行一份认沽权证。依惯例权证行使价 为该股在此前的一个市场均价(如一月、一季、半年或一年)或该均价在一定幅度内的修正价。2、交易所受理申请,本着重点保护社会公众股合法权益的原则,审定行使价,批准发行可换股的认沽权证。3、股票复牌,认沽权证同日发行流通,该公司非流通股同时恢复可流通权。4、认沽权证可采用美式,即权证持有者随时行权;或采用欧式,即权证持有者到期行权。行权时上市公司不支付现会差价,而是按认沽证行权价与股票市价的差价行权转为流通股。认沽权证的有效期限可设为三个月或半年。5、自改革开始,新股发行一律采取有固定锁定期的全可流通方式。
    1 “理论清晰是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前提”,张卫星,《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3月30日。
    2 “历史追溯调整有充足的法律支持”,张卫星,《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3月31日。
    1 “股权分置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刘纪鹏,《国际金融报》,2005年8月18日。
    2 参见年吴晓求在2006年中国资本市场论坛的发言稿。
    1 参见厉以宁教授在2006海峡两岸上市公司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所作题为“大陆资本市场改革与现状”演讲稿。
    2 参见《上海证券报》,2005年4月15日。
    1 资料来源,新华网。
    2 “千点托市不应该 该补偿流通股股东不公正”,《金陵晚报》,2005年07月26日。
    1.查里斯.吉斯特,《华尔街史》,2004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2.理查德罗伯茨(英),《解读华尔街》,2005年,中信出版社。
    3.约翰.戈登著,《伟大的博弈》,2004年,中信出版社
    4.陈志武,“金融发展的历史变迁告诉了我们什么”,《国际融资》,2005年8期
    5.杰米里.J.希格尔,《股票:长线法宝》,2000年,海南出版社
    6.爱德华.钱思乐,《投资狂潮》,2000年,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7.安德鲁.史密斯,《华尔街的价值投资》,2001年,海南出版社
    8.J.Patrick.Raines,《经济学家与股票市场》,2000年,Edward Elgar Publishing,inc
    9.伯顿.G.马尔基尔,《漫步华尔街》,1992年,上海翻译出版社
    10.弗兰科.莫迪里亚尼,《莫迪里亚尼文集》,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波涛,《证券投资理论与证券投资战略适用性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12.特那斯著,朱丽仙等译,《投资大师谈投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罗伯特.蒙克斯,李维安译,《公司治理》,中国财政金融出版社,2004年
    14.约翰.特雷恩,扬光明等译,《新金融大师——当代最成功的投资大师的投资思想》,海南出版社,1999年
    15.W.P.汉密尔顿,《股市晴雨表》,海南出版社,1999年
    16.A.J.弗罗斯特,R.L.普里克特,《艾略特波浪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17.约翰.墨菲,《期货市场技术分析》,1987年,地震出版社
    18.彼得.伯恩斯坦,《投资革命》,远东出版社,2001年
    19.J.J.思格尔,《股票:长线法宝》,2000年,海南出版社
    20.《金融练金术》,海南出版社
    21.安德瑞.史莱佛著,《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2.《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
    23.《货币论》上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
    24.汉弗莱.尼尔,丁圣元译,《反向思维的艺术》,海南出版社,2001年
    25.戴维·德瑞曼(David Dreman),《逆向投资策略》,海天出版社2001版
    26.凯恩斯著,徐毓玬译,《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7.王明夫,《群氓市场假设》,《证券时报》,2004年6月28日第2版
    28.罗伯特.J.希勒,《非理性的繁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29.爱得温.里拂摩尔,冯斗等译,《股票人师回忆录》,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
    30.杰米里.J.西格尔,《长线法宝》,海南出版社,2000年
    31.L.A.哈根,《新金融学——有效市场的反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32.本杰明.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33.《金融分析师杂志》,1976年,9/10月
    34.珍尼特.洛尔,《本杰明.格雷厄姆论价值投资》,海南出版社,1999年
    35.菲利普.费雪,罗耀宗译,《普通的股票非凡的赢利》,海南出版社,1999年
    36.约翰.特雷恩,《金融大师》,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37.沃伦.巴菲特著,陈鑫译,《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38.马丁.怀特曼,马力等译,《价值投资:一种平衡的分析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39.安德鲁.史密斯等著,顾卫红译,《华尔街的价值投资》,海南出版社,2000年
    40.提莫西.维克著,李东译,《不战而胜:价值投资法》,百家出版社2002年
    41.罗杰.落文斯坦,朱之译,《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海南出版社,1998年
    42.布鲁斯.格林威尔,《价值投资——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43.威廉.奥涅尔,江俊雄译,《笑傲股市》,工商出版社,2000年
    44.彼得林奇著,焦绪风等译,《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45.特那斯著,朱丽仙等译,《投资大师谈投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6.罗伯特.蒙克斯,李维安译,《公司治理》,中国财政金融出版社,2004年
    47.约翰.特雷恩,扬光明等译,《新金融大师——当代最成功的投资大师的投资思想》,海南出版社,1999年
    48.马克威茨著,《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49.本杰明.格雷厄姆(Graham,B),戴维.多德(Dodd,D),《证券分析》,海南出版社,1999年
    50.威廉.布雷特著,《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51.滋威.博迪著,《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52.詹姆斯.托宾,“作为对付风险的流动性偏好”,《经济研究评论》,1958年2月号
    53.马歇尔.布隆姆,“论风险评估”,《金融杂志》,1971年3月
    54.墨顿.H.米勒,弗兰可.莫迪里阿尼,卢俊译,《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5.威廉.F.夏普等著,赵锡军等译,《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56.王振中编,《诺贝尔经济学家学术传略》,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57.AL.埃巴,《经济增加值》,中信出版社,2001年
    58.乔治.贝克,张爱玲译,《新金融资本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59.约翰.C.鲍格尔,王晓峰译,《共同基金常识》,百家出版社,2001年
    60.爱德华.米勒、刘曼红,西方金融理论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应用,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第10期
    61.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62.大卫.史文森,机构投资与基金管理的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63.弗朗索瓦.沙奈(法),资本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64.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65.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
    66.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
    67.科斯,企业的性质,译文载《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68.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69.诺思,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5期
    70.莫顿.米勒(美),金融创新与市场的波动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
    71.徐刚、滕泰,《股票定价:市场本土化与视野国际化》,2004/11/15,中国证券报
    72.孙国茂,《公司价值与股票定价研究》,2003年,上海三联出版社
    73.王勇,《论股票市场中积极投资的动因、意义及启示》,2003年1期,《财经科学》
    74.严丽萍,《证券理论价值模型分析》,2000年9期、《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
    75.袁咏梅,《股权风险溢价及期在中国的应用》,2004年4期,《财经科学》
    76.胡汝银,《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监管改革》,2004年1期,《上海金融》
    77.杜宾、李若山等,《中国上市公司赢余管理程度研究》,2004年61期,《中国金融学》
    78.周春生,《股票价格波动与货币供应量》,2004年12期,《中国金融学》
    79.张庆翠,《股票交易量对年报赢余信息反应的实证研究》,2003年11月,《财经理论与实践》
    80.聂平,《股票估值模型评述》,20003年7,《财经科学与研究》
    81.郭扬,《养老基金的资本市场投资分析》,2003年1期,《财经科学》
    82.蔡海洪,《成长股与价值股不同市场表现的实证研究》,2003年3期,《财经科学》
    83.王欣,《市场理性与非理性的理论碰撞》,2003年12期,《财经科学》
    84.杜丽红,《A股估值的国际比较》,2004年11期,《新财经》
    85.涂晓东,《从价值走向成长》,2004年11期,《新财经》
    86.郎咸平,《真实价值:脱离基本面的中国股市》,2001年7月,《新财经》
    87.周哲芳,《ARCH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其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论文,2000年3月
    88.韩志国,《中国股市政策何以一错再错》,2004年11月18日,《证券市场周刊》
    89.王国刚,《以市场化导向解决股市根本问题》,2003年10月2日,《中国证券报》
    90.王伟力,《QFⅡ看A股》,2004年11期,《新财经》
    91.戴国强,吴林祥,《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1999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92.扬胜刚,《非理性的市场与投资:行为金融述评》,2003年1期,《财经理论与实践》
    93.任志文,《中国之迷原因新解:金融资产膨胀假说》,2003年1期,《财经科学》
    94.刘少波,《中国股市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的实证研究》,2004年3期,《财经理论与实践》
    95.舒强兴,《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价值创造的实证研究》,2003年9期,《财经理论与实践》
    96.扬士军,《公司治理、公司绩效与股票市场效率》,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97.洪永淼、成思危,《中国股市与世界其它股市之间的大风险溢出效应》,2004年4期,《经济学》季刊
    98.陈维正等,《亚洲股市的一月效应》,2003年9月,《中国金融学》
    99.扬胜刚,《行为金融视角下的公司理论》,2004年5月,经济评论
    100.徐龙炳,《中国股市价格行为研究》,2003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01.张卫星,《中国股市没投资家》,2004/11/15,《国际先驱导报》
    102.李迅雷,《投资者难以获得合理回报》,2004/07/21,《上海证券报》
    103.王尧基,《中国股市思想发展的几次突破及意义》,2003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104.叶世昌,《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复旦出版社,2003年
    105.叶世昌,《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6.刘志英,《近代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研究》,学林出版社,200 4年
    107.施正康,《困惑与诱惑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投资理念与实践》,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108.马涛,《经济思想史教程》,复旦出版社,2002年
    109.《正确认识当前的股票市场》,《人民日报》,1996年12月16日
    110.扬怀定,《做个百万富翁扬百万自述》,2002,上海人民出版社
    111.吴敬琏,《吴敬琏:十年纷纭话股市》,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112.“五位经济学家质疑吴敬琏股市托声骤起”,《财经时报》2001年2月13日
    113.韩志国访谈:如果天老赢得论战将是股市一场灾难,《21世纪经济导报》2001年2月12日。
    114.董辅仁,向对待新生婴儿那样爱护证券市场——序《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中国证券报,2001年2月12日
    115.小约翰.科菲(美),证券市场失败的教训:私有化、少数股东权利保护和投资者信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2期
    116.小约翰.科菲(美),市场失灵与强制披露制度的经济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
    117.威廉姆森,反托拉斯法经济学—兼并、协约和策略行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118.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转轨经济中公司治理结构的失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1期
    119.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1期
    120.艾洪德、武志,中国证券市场制度供给不连续性的研究,改革,2002年第1期
    121.曹红辉,中国资本市场效率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122.常巍、贝政新,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投资主体和投资行为——“资本市场与金融投资研讨会”综述,经济研究,2002年第7期
    123.陈保华,交易机制对股价行为的影响——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124.陈汉文、陈向民,证券价格的事件性反应——方法、背景和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应用,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125.冯巍,企业投资行为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
    126.郭茂佳,股票市场效率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7.何杰,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经济导刊,2000年第5期
    128.黄范章、徐盅,投资、投机及我国股市的投机性分析,金融研究,2001年第6期
    129.黄后川、陈浪南,中国股票市场波动率的高频估计与特性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130.李向军,泡沫、传销效应与股市心理透析,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
    13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132.刘俊,投资基金羊群效应分析,资本市场,2002年第3期
    133.柳志伟,资本市场立法与我国基金业的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6期
    134.马洪潮,中国股市投机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
    135.潘英丽,投资基金两重性与我国基金业规范发展,上海证券报,2001年4月19日
    136.孙伯良,市场契约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137.王冰,进化博弈论与经济体制的演进,理论经济学,2002年第3期
    138.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9.王国刚,解析国有股减持的四个基本原则,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2月24日
    140.吴钢、廖霞,西方证券市场效率化分析方法综述,金融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l期
    141.吴世农,上海股票市场效率的分析与评价,投资研究,1994年第8期
    142.吴世农,中国证券市场效率分析,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
    143.项法林,机构投资者发展和监管的若干法律问题,人民日报,2002年第3期
    144.许小年,以法人机构为主体建立公司治理机制和资本市场,改革,1997年第5期
    145.杨平,证券投资基金稳定市场功能的实证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6期
    146.易宪荣,金融市场的合约分析,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
    147.张维迎,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理论分析和政策含义
    148.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9.赵涛、郑祖玄,信息不对称与机构操纵,经济研究,2002年第7期
    150.周小川,保护投资者权益是证券监管部门的首要任务和宗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4期
    151.庄序莹,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问题研究,金融与保险,2000年第8期
    152.刘逖,2002,《市场微观结构与交易所竞争战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联合研究计划课题报告第三期
    153.林义相,1999,《股票市场的第三次制度创新与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第10期
    154.林琳,2001,《中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报告
    155.梁宇峰、冯玉明,1999年,《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实证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研究报告
    156.振明,2001,《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实证研究》,《管理科学》,第1期
    157.马152.向前、任若恩,2002,《基于高层效率的中国股市波动和发展阶段划分》,《投资与证券》,第六期
    158.欧阳红兵等,2000,《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及中国股票市场的相关问题》,《财政与金融》,第二期
    159.孙国茂,2002,《公司价值理论与股票定价》,《经济学动态》,第2期
    160.施东辉,1996,《上海股票市场风险性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10期
    161.孙培源等,2001,《交易机制与市场质量——上海股票市场实证研究》,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报告
    162.孙培源、施东晖,2002,《微观结构,流动性与买卖价差:一个基于上海股市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第4期
    163.孙培源等,2000,《从流动性与买卖价差看交易机制的改革实证研究》,《上市公司》,第11期
    164.孙伯银,1999年12月8日,《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只是幻觉》,《中国经济日报》
    165.宋颂兴、金伟根,1995,《上海股市市场有效性实证研究》,《经济学家》,第4期
    166.沈艺峰、吴世农,1999,《中国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经济研究》,第2期
    167.谈儒勇,1999,《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10期
    168.屠光绍主编,2000,《交易体制:原理与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9.王开国,1999,《中国股票市场跨世纪发展思考》,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70.王开国,2001,《中国股票市场超常规创新的理性思考》,《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171.王永海,2001,《资产定价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
    173.吴世农,1996,《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率分析》,《经济研究》,第4期
    174.吴世农、黄志功(1997),《上市公司盈利信息报告、股价变动与股价效率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第4期。
    175.徐剑刚、唐国兴,1997,《我国股票市场报酬与波动的GARCH-M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Ⅴ.12:28-32.
    176.杨朝军、蔡明超,1999,《上海股市基于会计信息反应半强式有效性实证分析》,《预测》,18(5):42-44
    177.俞世典等,2001,《Fama-French的三因子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检验》,讨论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178.张亦春、周颖刚,2001,《中国股市弱势有效了吗?》,《金融研究》,第3期
    179.高鸿桢,1996,《关于上海股市效率性的探讨》,《厦门大学学报》,第4期
    180.张思奇、马刚、冉华,2000,《股票市场风险、收益是市场效率:ARMA—ARCH—M模型》,《世界经济》,第2期
    181.徐涛,2001,《刺激股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股市发展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第9期
    182.阳建伟、蒋馥,2001,《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与实践》,《上海经济研究》,第4期
    183.臧旭恒,1994年,《居民跨时预算约束与消费函数假定及验证》,《经济研究》,第9期
    184.周哲芳、李子奈,2000年3月,《ARCH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其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200010
    185.张汉江、马超群、曾俭华,1997,《金融市场预测决策的有力工具:ARCH模型》,《系统工程》,Ⅴ.15:43-46
    186.朱武祥,2001,《价值目标导向与上市公司管理战略》,清华大学经济学院工作论文。
    1. Sharpe, W.F. "Capital Asset Prices: 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 Journal of Finance (September 1964)
    2. Meir Statman, "How Many Stocks Make a Diversified Portfolio?"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September 1987)
    3. Fischer Black, Michael C. Jensen, and Myron S. Seholes, "The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Some Empirical Tests," in M. Jensen, ed.,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Capital Markets (New York: Praeger,1972)
    4. Eugene F. Fama and James MacBeth, "Risk, Return and Equilibrium: Some Empirical Tes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 (1973)
    5. Eugene F. Fama and Kenneth R. French, "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e 47 (1992)
    6. E. F. Fama and K. R. French, "Common Risk Factors in the Returns on Stocks and Bond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7 (1993)
    7. William J. Breen and Robert A. Koraczyk, "On Selection Biases in Book-to-Market Based Tests of Asset Pricing Models," Unpublished paper.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November 1993
    8. S.P. Kothari, Jay Shanken, and Richard G.Sloan, "Another Look at 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e (March 1995)
    9. Roll, R. "Style Return Differentials: Illusions, Risk Premia, or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In Fabozzi (ed.), Handbook of Equity Style Management, New Hope, PA: Frank Fabozzi Associates,1995
    10. Ross, S. A. "Return, Risk and Arbitrage." In Friend and Bicksler, eds., Risk and Return in Finance. New York: Health Lexington, 1974
    11. Miles, J. and R.Ezzel. "The 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 Perfect Capital Markets and Project Life: A Clarifica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5 (September 1980)
    12. M. J. Brennan and C. Tamarowski, "Investor Relations, Liquidity, and Stock Prices,"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Winter 2000)
    13. Y. Amihud and H. Mendelson, "The Liquidity Route to a Lower Cost of Capital,"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Winter 2000)
    14. Peter Tufano," Securities Innovations: A Histor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Winter 1995)
    15. John Magee and Robert Davis Edwards, Technical Analysis of Stock Trends, 7th ed., New York: AMACON, 1997
    16. W. B. Johnson, R. R Magee, N. J. Nagarajan, and H. A. Newman, "An Analysis of the Stock Price Reaction to Sudden Executive Deaths: 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rial Labor Market."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April 1985)
    17. R. W. Banz,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urn and Market Value of Common Stock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March 1981)
    18. D. B. Keim, "Size-Related Anomalies and Stock Return Seasonality: Further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June 1983)
    19. Richard G. Sloane, "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 The Accounting Review (July 1996)
    20. M. Scholes, "The Market for Securities: Substitution versus Price Pressure and the Effects of Information on Share Prices." Journal of Business (April 1972)
    21. Modigliani, F., and M. H. Miller.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 1958)
    22. Modigliani, F., and M. H. Miller. "Corporate Income Taxes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A Correc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 1963)
    23. Miller, M. "The Modigliani-Miller Propositions after 30 Years" in D. Chew, ed., The New Corporate Finance: Where Theory Meets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Hill,1993)
    24. E. F. Fama and K. R. French. "Disappearing Dividends: Changing Firm Characteristics or Lower Propensity to Pay?" (March 1999).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published Paper
    25. D. Durand: " Growth Stocks and the Petersburg Paradox," Journal of Finance, 12 (September 1957)
    26. S. C. Myers and L. S. Borucki: " Discounted Cash Flow Estimates of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A Case Study,"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 (August 1994)
    27. J.Lintner: " The Valuation of Risk Assets and the Selection of Risky Investments in Stock Portfolio and Capital Budgets," Reviews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February 1965)
    28. Michelle Clayman,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The Investor's Viewpoint,"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May-June 1987
    29. Burton G. Malkiel, "Expectations, Bond Prices, and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76 (May 1962)
    30. Edward I. Altman,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ournal of Finance 23 (September 1968)
    31. Robert F. Engle,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with Estimates of the Variance of U.K. Inflation," Econometrica 50 (1982)
    32. Robert F. Whitelaw, "Time Variation and Covatiations in tge Expectation and Volatility of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e 49 (1994)
    33. Alex Kane, Alan J. Marcus and Jaesun Noh, "The P/E Multiple and Market Volatility," Financial Analysis Journal 52 (June-Augest 1996)
    34. Jarnish Mehra arid Edward Prescott, "The Equity Premium: A Puzzl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March 1985
    35. Maria Vassalou and Yuhang Xing, "Default Risk and Equity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e (forthcoming)
    36. 《Howto Trade in Stocks》, Traders Press, 1991
    37. Fama, E.F.,and,K.R.French.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al work", Journal of Finance,(May 1970)
    38. John.B.Williams,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Value, 1997,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39. E.L.Smith, Common Stock as a Long-Term Investment,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25
    40. J.Patrick Raines, "Economist and the stock market"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0)
    41. 《A Treaty on Money》, 1971a,
    42. Gavine, Michael(1989),The Stock Market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ei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ee Nn8
    43. Allen franklin, Stock Markets 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Cambridge press,1993
    44. Markmcahart, "On Persistence in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 Journal of Finace52(1997)
    45. Eugene f fama and Kenneth r French, "The Cross 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m" Journal of Finace(1992,6)
    46. Philippe jurion and William N Goetzmann,Globle Stock Marke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Journal of Finace(1999,9)
    47. Arrow, K. 1985, The Economics of agency.in Pratt and R.Zeckhauser(eds)
    48. Attenasio, O.,and T.De Leire,1994. "IRAs and household savings revisited:some new evidence". Working Paper No.4900.Cambridge,Mas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49. Bandal Ravi and Lundblad Christian, "Market Efficiency, Fundamental values and Asset Returns in Global Equity Markets"
    50. Barberis N.,Huang M. and Santos T.,2000, "Prospect Theory and Asset Pric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51. Berle,A.A. and Means,G.C.,1932,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Harcourt,Brace and World, Inc.,New York;revised edition 1967
    52. Caillaud B.and B.Jullien,2000, "A Further Examination of 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 Parametrizaitons", working paper, Texas A&M University.
    53. Camerer C.F.and M.Weber,1992,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odelling Preferences:Uncertainty and Ambiguity",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54. Campbell J.Y.,2000, "Asset Pricing at the Millennium", Journal of Finance.
    55. Caplin A.and J.Leahy,2001, "Psychological Expected Utility Theory and Anticipatory Feeling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February.
    56. Cont Rama and Jean-Philippe Bouchaud, "Herd Behavior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 in Financial Markets", Doetorral Dissertation at University de Paris Ⅺ.R.Cont
    57. Daniel K. and S.Titman,1999, "Market Efficiency in an Irrational World",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58. De Bondt W.and R.H.Thaler,1985, "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 Journal of Finance.
    59. Delong J.Bradford, "The Bubble of 1929:Evidence from Closed-end Funds",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No.3523
    60. Dimson Elroy and Mussavian Massoud,2000, "Market Efficiency", The Current State of Bussiness DisciplineS.
    61. Falkenstein Eric G., 1996, "Preferences for Stock Characteristics as Revealed by Mutual Fund Prffolio Holdings", Journal of Finance.
    62. GLosten Lawrence and Paul Milgrom,1985, "Bid, Ask and Transaction Prices in a Specialist Market with Heterogeneously Informed Trades", Journal of Finance.
    63. Graham John R.,1999, "Herding among Investment Newsletters: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e.
    64. Harbaugh Richmond,2002, "Skill Reputation, Prospect theory, and Regret Theory"
    65. Hellman Niclas, "Information Use in Institutional Investor Organizations", http://swoba.hhs.se/hastba/
    66. Jaffe Jeffrey F. and James M. Mahoney,1998, "The Performance of Investment Newsletter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StaffReport No.48,October
    67. Jensen and Michael,1968, "The Performance of Mutual Funds in the Period 1945-1964", Journal of Finance.
    68. Kendall Maurice, 1953,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Time Series",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69. Kyle Albert S.,1985, "Continuous Auctions and Insider Trading", Econometrica.
    70. Lakonishok Josef, Andrei Shleifer, Richard H.Thaler and Robert W. Vishny,1991, " Window Dressing by Pension Fund Manage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 Lee Charles and Bhaskaran Swaminathan,2000, "Price Momentum and Trading Volume", Journal of Finance
    72. Markowitz H.M., 1952, "Portfolio Selection", Journal of Finance,7,Mareh
    73. McQueen G.,M.A.Pinegar and S.Thorley,1996, "Delays Reaction to Good News and the Cross Autocorrelation of Portfolio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e.
    74. Miller Marcus, Weller Paul and Zhang Lei,1999, "Moral Hazard and the US Stock Market:Has Mr Greenspan Created a Bubble?" The Band of Finland and the Warwick Financial Option Research Center paper.
    75. Nofsinger John R. and Richard W. Sias,1999, "Herding and Feedback Trading by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Journal of Finance.
    76. Poterba J.M.,Venti S.E,and Wose D.A.(1993) "Do 401(K) contributions crowed out other personal saving?", NBER Working Paper.4391
    77. Rajah R.G.,1994, "Why Credit Policies Fluctuate:A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78. Ritter Jay, 1991, "The Long-run Performance of Initial Offerings", Journal of Finance.
    79. Samuelson Paul,1965, "Proof That. Properly Anticipated Prices Fluctuate Randomly", Industrial Management Review
    80. ShahAjay,1998, "Institutional Changein India' s Capital Markets" .
    81. Sharpe W.,1964, "Capital Asset Pricing: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um Under Condictions of Risk", Journal of Finance, 19,Sep.
    82. Shiller R.J.and J.Pound,1989, "Survey Evidence of Diffusiong Interest Among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2
    83. Shiller Robert J.,1995, "Conversation, Information, and Herd Behavior", Cowles Foundation Discussion Paper 1092
    84. Shleifer Andrei, and Robert Vishny,1997, "The Limits of Arbitrage", Journal of Finance,52
    85. Sias Richard W. (1996) " Volatility and the insititutional investor", Financial Ananlysts Journal,March/April
    86. Sias Richard W. and Laura T.Starks and Sheridan Titman,2001, "The Pric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Trading", Working paper,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87. Sias Richard W.,2001, "The Behavior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Tests for Herding, Stealth Trading,and Momentum Trading" .
    88. Stivers C.,1998, "Uncertainty, Cross-sectional Return Dispersion, and Time Variation in Stock Market Volatility",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Georgia.
    89. Subrahmanyam Avanidhar and Sheridan Titman,1999, "Real Effects of Financial Market Trading:Market Crises and the Going Public Process", UCLA working paper.
    90. Timmer Marcel E,1999,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es in Asia",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working paper
    91. Tirole Jean,1982, "On the Possibility of Speculation Under Rational Expectations", Econometrica,50
    92. Toto Grace and Monahan George,2001, "2001 Securities Industry Fact Book", SLA Research Department
    93. Treynor Jack, 1965, "How to Rate Management of Investment Funds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43(Jan-Feb).
    94. Venti,S.E,and D.E.Wise.1994,PRSPs and savings in Canada.Paper presented at a conference " Public Policies That Affect Private Saving," 19 May, OECD,Paris.
    95. Wahal Sunil,1996, "Pension Fund Activism and Fir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31.
    96. Welch I., 1992, "Sequential Sales,Learning and Cascades", Journal of Finance,47.
    97. Wermers Russ,1997, "Herding,Trade Reversals and Cascading by Institutional Investor" ,University of Colorado working paper.
    98. Wermers Russ,1997, "Momentum Investment Strategies of Mutual Funds,Performance Persistence and Survivorship Bias", http://www.bus.Colorado.edu/faculty/wermers/
    99. Working,Holbrook,1934, "A Random Difference Series for Use in the Analysis of Time Ser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29.
    100. Working,Holbrook, 1960, "Note on the Correlation of First Difference of Averages in a Random Chail" .Econometrica,28.
    101. Wermers Russ,1999, "Mutual Fund Herding and the Impact on Stock Price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